影视资源与中学语文教学的整合论文

2024-09-23

影视资源与中学语文教学的整合论文(共11篇)

1.影视资源与中学语文教学的整合论文 篇一

论文关键词】中学 教学资源 整合内容

【论文摘要】体育教学资源是体育教学的“能源”保障,是实施一切体育教育教学活动的物质基础.它包涵人力、财力、物力,软件与硬件,校内与校外,师生与家长等有利于体育教学的各种财富。目前,中学体育教学资源多寡不一,浪费严重,利用率较低.为了改变当前之不良状况,本文对体育教学资源整合所包涵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探究.所谓体育教学资源就是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信息、技术等来源和保障,它包含人力、物力、财力等校内外的能服务于体育教学,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有利于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各种“财富”。目前,中学体育教学资源多寡不一,浪费严重,利用率较低。为了改变当前之不良状况,笔者对体育教学资源整合所包涵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探究。

1.人力资源。从广义上讲,人力资源就是指能够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有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能力的人们的总和,它包括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我们这里所讲的人力资源是狭义的,是指能够促进和推动体育教学工作发展、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人们的总和。具体包括以下几种:

1.1各级领导。特别是各级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他们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视与否,情感如何,对学校体育工作影响很大。因此,国家、市级教育部门在出台有关法规、条例的同时,对基层教育部门、学校还要进行有效的考核评估,更新领导观念,提高认识,让有关领导从心里对学校体育工作予以重视。同时,我们体育工作者,也要主动争取领导的支持,力求把学校体育教育教学工作推向新的台阶。

1.2学校教师。这里不仅仅指体育教师,同时还包括其他学科教师和员工。他们是教育教学的主导者、组织者和实施者,教师专业水平、敬业精神、文化修养和合作态度,决定着全面育人这出“戏”是否精彩。

1.3在校学生。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主体和具体实践者,也是教育教学效果的体现者;学生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团结、互助的精神是上好体育课的重要保证。

1.4学生家长。学校虽然是孩子受教育的主要阵地,但它毕竟是有限的,家庭教育对孩子一生的发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家长言行的潜移默化,对孩子学习的支持与帮助等,是学校教育的延续和补充。实践告诉我们,学校领导、教师与学生家长经常联系和沟通交流,能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1.5其他人士。包括教研人员的指导;他校教师的献课、支教;企业老板的赞助等等。

2.物力资源。物力资源,简而言之就是资源中的有形硬件。我们这里所说的物力资源是指对体育教育教学有影响的各种硬件设施,它是保证全面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物质基础。物力资源主要包括场地、器材等等。按其“地域”和“来源”可分为以下几种:

2.1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校内资源包括学校里的各种运动场(地)、器材和体育设施;校外资源包括其他学校的运动场(地)、器材和体育设施:社区体育场馆及设施等等。

2.2配送资源和自购资源。配送资源是指上级主管部门根据各校具体情况分配的各种教学器材、设施,以及其他单位、社团组织和个人热心支助、赠送的教学器材与设施等:自购资源是指学校为了保证教学所需而购置的各种体育器材及添置的有关设施。

2.3集体资源和个体资源。所谓集体资源,是指学校、班级、团队等开发、购置的物质财富。如:体育设施、器材、校本教材等;个体资源是指教师、学生等自己(个人)创造的物质财富。如:自己购买所喜爱的运动器材、购置或编写适用的教学资料等等。

2.4自制教学资源:它包括教师自制教具,以及改造利用废、旧器材和学生根据教师要求自制教具、扩充和平整场地等等。

3.财力资源。财力,就是经济力量(多指资金)。我们把投入到学校体育工作中的全部资金,称为财力资源,它是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能否顺利开展的前提保障。财力资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划拨经费。按照上级有关规定,区(县)有关部门根据学校教师和学生人数等标准每年下拨一定的体育专项经费。此经费虽少,但能定额、定期下拨,较有保障。当然,由于这个标准是在二十年前制定的,物价己涨数倍,仅靠这点经费是难以保证学校体育工作正常开展的。3.2学校投入。指除了国家下拨的体育经费外,学校从自由资金中列支的体育经费。目前,全国实施义务教育,西部地区,特别是农村中学经费十分短缺,学校对体育经费的投入将会力不从心。

3.3争取资金。为保障学校体育工作更好的开展,学校向上级部门、对口支援单位等争取体育专项经费是有效解决资金短缺、物力匾乏的重要渠道。据悉,我区部分学校扩建场地、购置的大件体育器材都是通过此途径解决的。当然,像比邻单位、社会团体和热心人士等我们也要积极主动、多形式地寻求他们的资助。如:他们开展各项活动时,学校给予人员、技术、场地、器材等全方位的支持,动之以情,让他们感到学校是他们的朋友,争取他们对学校体育工作的资助。

3.4学生自筹。学校(年级组等)通过成立某种组织(协会、俱乐部)等,学生自愿出资购买器材、添置设置,参加组织活动。

4.社会资源。社会资源是指对学校体育教学有一定影响、帮助和推动作用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它包涵软件(意识)和硬件(物质)两个方面内容:

4.1软件(意识)方面。主要包括:国家、地方的政策法规。国家、地方的政策法规既包括教育政策、法规,也包括专门的体育政策、法规。如:体育课成绩计入初中升学成绩,“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等:上级有关教育和体育方面的文件、指示等:各级部门组织的各种运动会、单项赛事、体育活动等;体育规则、技术标准和健康指标等。体育健康知识。它既包括体育技术及身体健康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也包括对学生有激励作用的趣文轶事。如:中外著名运动员成长经历、先进事迹等等。

4.2硬件方面。主要包括:各级各类学校的各种场地、设施;社区的体育健身场地、设施:一些企事业单位的体育场地、设施;体育场(馆),少年宫的体育场地、设施等,一切能为学校所用的社会资源。

5.其它资源。其它资源主要指教材、教法和网络等资源。为我们拓展视野,提高教学水平,整合体育教学资源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总之,中学体育教学资源整合的内容较多,但笔者感到人力资源是关键,只有合理而有效地使用人力资源,充分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能,就没有做不成的事:物力资源是基础,财力资源是保障,没有财力物力,那就好比“无米之炊”。当然,社会资源及其它资源也是开展学校体育工作不可缺少的动力和源泉。

2.影视资源与中学语文教学的整合论文 篇二

一、整合影视剧资源,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学生对学习材料是否感兴趣,这是学习能否成功的关键之所在。将影视剧引入语文教学,改变了以往单一的文字资源,学生可以从直观的画面、场景、音乐等来获取信息,这样的教学更加富有趣味性与形象性,更加符合小学生的特点,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力,将学生的视线与思维集中在多媒体信息上,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来展开主动而积极的思维活动。有了学生强烈的学习热情与积极的学习行为,我们的教学自然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我们要认真收集与文本相关的影视剧片断,以富有艺术感染力的画面与形象直观的场景以及各种艺术手段,来向学生展现语文教学的魅力、文字的魅力,变学生眼中枯燥静止的文字信息为直观的画面、动听的声音与动态的效果,给予学生盛大的视觉盛宴,使学生对影视剧片断产生极大的关注与浓厚的兴趣,并将这种关注与兴趣顺利转移到文本的学习上来。如在学习《草船借箭》这一课时,我从三国中截取几个视频片断,将静止的文字信息转换成壮烈的场面、精彩的画面,这大大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迅速集中了学生的精力与视线,学生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视频上,激起了学生阅读文本的浓厚兴趣,如此来进入新课的学习自然水到渠成。

二、整合影视剧资源,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在以往,阅读教学被一部分教师上成了解剖课,教师按照教参将文章生硬地分解成段落大意、主题思想等,完全以教师的分析代替了学生的阅读,学生没有阅读的时间与机会。新课程要求要改变阅读教学中教师的包办代替,倡导个性化阅读,提出阅读是教师、“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教学活动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展开自主阅读,达到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呢?除了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学生的自主阅读提供时间与机会,鼓励学生思考,其中更为重要的是要唤醒学生的生活,强化学生的生活体验,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将文本与生活结合起来,才能产生更多独特的见解与感悟,才能达到对文本的真正解读。在阅读教学中运用影视剧资料,可以将文字转换成画面与声音,这样可以让学生突破文字的限制,突破固有思维的束缚,突破各种教学常规的限制,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更能激起学生的想象与联想,唤醒学生头脑中相关的生活经验与生活阅历,从而能够真正地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受作者的情感、体会文本的意境,更能立足文本,同时又超越文本,从而形成个性化的见解。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同时也是锻炼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新的重要契机。

三、整合影视剧资源,培养学生强烈的人文情感

新课程更加关注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倡导人文教育,提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这三个维度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一个有机统一体,需要我们融于一体,进行有机渗透,这样才能达到学生素养与能力的全面提升,将素质教育深入落实到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这样所培养出来的人才是新世纪所需要的合格人才。情感是潜藏在文字之后的深层含义,是无法直接用语言来描述的,而是需要学生结合特定的生活场景与社会背景来加以理解,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这在传统教学中一直难以突破。在现代课堂教学中我们通过运用影视剧资料,突破其他教学手段的限制,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可以向学生生动直观地展现那一段段难忘的历史、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感人的场景,这样更富有感染力与艺术魅力,更能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超越文字的限制,能够真正地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情感世界,感受作者的爱恨,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父母亲情、爱国之情等等。如在学习《再见了,亲人》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真切感受中朝人民的深厚友谊,我为学生播放相关的视频片断,让学生真切地感受那段历史。学生如临其境,从直观的画面等艺术手段中感受到中朝人民的深情厚谊,这是传统教学所不能达到的。

3.影视资源与语文教学的整合 篇三

关键词:语文;影视资源;整合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1)11—0350—02

在学校,影视教育能把空洞的说教、正确的废话、乏味的常谈、机械的评说变成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它具有形式的直观性,表现的生动性,题材的典型性,内容的多样性等突出优点。忽视对影视教育的研究,导致一方面青少年被影视牵着鼻子走,另一方面良好的影视作品难以发挥积极的教育作用。

一、与语文教学相关的影视资源

影视资源内容丰富,知识覆盖面广,这就为影视资源与语文课程的整合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与语文教学相关的影视资源有很多,合理地利用这些资源,会给语文教学添加新鲜的活力。

1.与课外名著阅读相关的影视资源。与课外名著相关的影视资源包括《哈姆雷特》、《呼啸山庄》、《简·爱》、《战地钟声》、《乱世佳人》、《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欧也妮·葛郎台》、《死魂灵》、《吝啬鬼》、《红与黑》、《包法利夫人》、《静静的顿河》、《罗密欧与朱丽叶》、《大卫科波菲尔》、《约翰克里斯多夫》、《茶花女》、《西游记》、《家》等。

2.与文本阅读内容相关的影视资源。与文本阅读内容相关的影视资源包括《茶馆》、《雷雨》、《阿Q正传》、《祝福》、《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儒林外史》、《骆驼祥子》、《陈奂生上城》等。

3.与课文背景或作者相关的影视资源。与课文背景或作者相关的影视资源包括《秦始皇》、《荆柯刺秦王》、《屈原 》、《司马迁》、《中华历史五千年》、《千古一帝》、《曹雪芹》等。

在教学实践中,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选择相应的影视资源进行整合,可以达到非凡的教学效果。

二、影视资源与语文课程整合的途径

1.通过观看影视资料激发学生课内外阅读名著的兴趣,培养学生理解感悟作品的能力。语文新课标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加大了选修课课时,并首次量化了不同阶段的学生的阅读量。进一步强调对学生阅读、鉴赏能力的培养。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应具备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规定了初、高中学生必读的名著,初中部分包括《西游记》、《水浒传》、《朝花夕拾》、《骆驼祥子》、《繁星·春水》、《鲁滨孙漂流记》、《格列佛游记》、《童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名人传》等部;高中部分包括《论语通译》、《三国演义》、《红楼梦》、《呐喊》、《女神》、《子夜》、《家》、《雷雨》、《围城》、《哈姆雷特》、《堂吉诃德》、《歌德谈话录》、《巴黎圣母院》、《欧也妮·葛朗台》、《复活》、《普希金诗选》、《泰戈尔诗选》、《老人与海》、《谈美书简》和《匹克威克外传》等。

加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将语文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更主要的是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使他们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和感染,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

在必读名著中,《西游记》、《水浒》、《骆驼祥子》、《鲁滨逊漂流记》、《格列佛游记》、《童年》、《三国演义》、《红楼梦》、《子夜》、《家》、《雷雨》、《围城》、《哈姆雷特》、《堂吉诃德》、《巴黎圣母院》、《欧也妮·葛朗台》、《复活》、《老人与海》等部都有改编的影片。在教学中,我们利用探究性学习的时间,组织学生观看影片或影片精彩片段,在此基础上,介绍名著的主要内容,点评名著的精华所在。电影的精彩画面和具有时代意义的典型形象深深地打动了学生,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样会极大地调动他们阅读名著的兴趣。除必读名著外,还有许多名著也有影视资料,如《战争与和平》、《约翰·克利斯多夫》、《简·爱》、《呼啸山庄》、《红与黑》、《包法利夫人》等。许多学生在没有看电影之前,被这些名著特有的烦琐叙事、描述搞得精神疲惫,久而久之便失去了阅读的兴趣;而在观看了影片之后,又兴致勃勃争先恐后地去借阅这些名著,细读自己在看影片时不明白的事理和那些精彩的情节,在一起交流讨论的热情也空前高涨。

2.通过影视资源与课本内容的整合,加深对课内知识的理解。下面结合教学中的案例谈一下。

案例《六国论》电影与文本的整合。在《六国论》的教学中,师生尝试进行了影视资源与教学内容的整合创作。教学过程如下:制作电影课教材。学生和老师分工协作,分别阅读收集《史记》、《战国策》、《资治通鉴》、《中国通史》、《东周列国志》、《上下五千年》等书籍史料;在影视资源网上截取《中华历史五千年》、《东周列国·战国篇》、《秦始皇》、《秦颂》、《千古一帝》、《荆柯刺秦王》、《屈原》等影视资料的相关信息流片段制作了电影教材,内容包括先秦各国的变法情况以及战国各国政治、经济、军事纷争的社会历史,同时也了解把握苏洵的个人史料及北宋的社会历史状况。

借助电影课教材上课。学生观看大家共同制作好的电影教材,在此基础上阅读理解《六国论》,理解字词句,疏通文章的字面意义。组织教学讨论,对比阅读同题材的其他关于《六国论》的材料,结合电影教材的内容组织教学讨论,并分研究小组探讨这些内容:六国破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六国败亡的历史教训是什么,秦的统一主要依靠什么,六国中哪些国家有可能完成统一大业,苏洵的《史论》对北宋政治有何借鉴意义?学生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就以上问题写书面评论,并专题介绍自己的学习收获。

从语文教学规律看,这一次教学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体现了课标倡导的学生的主体地位,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的“学”为主,教师只是该过程的参与者和组织者;第二,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探求欲望,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努力地进行探究,寻求最有说服力的答案,独立思考文本的思想意义以及相关的历史问题;第三,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辨证唯物史观。通过大量史料的整理和展示,学生获得了关于先秦历史的感性知识,在对文本的理解上,有了开阔的思维空间。第四,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团体精神。在电影教材的制作中,由于查阅的史料很多,内容繁杂,学生需要密切分工协作才能完成。在教学讨论中,小组成员个性化的阐释极大地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在互动中取长补短。

3.比较影视作品与原著的不同,培养鉴赏能力。影视作品与原著毕竟不同。阅读原著,看的是文字,培养的是学生分析语言文字的能力,而观看电影,看的是像,听的是音,其实这还不是真正的阅读。况且用文字能表达的内容不一定就能用图像来表达,而图像有时所表达的效果也是文字所不可比拟的。将名著搬上银幕,首先就要进行改编,这样影片中的内容就会与原著产生许多不同。这不同其实是编导们的艺术见解,这些内容恰好可以锻炼学生的分析判断概括等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欣赏能力。

比如有一个学生这样分析影片:“拳打镇关西”中比原著多了郑屠杀猪杀狗的情节,我们认为这很好。一方面借他出场告诉了他的身份,同时从他杀猪的动作,几个壮小伙子都整不了的一头大猪被他三下五除二,一下子就解决了;一只狗只不过跑到他的铺子里来吃点东西就被他一刀劈中,并让拉去剥皮吃狗肉,还说“你白吃肉,我们白吃你。”可见郑屠是个凶狠残暴的人,这为下文他强骗金翠莲埋下了伏笔。还有从他杀猪狗的动作看,他也有些功夫,再加上块头大,是个不大容易对付的人,但下文鲁提辖三拳就把他打死了,更突出了魯提辖的武功高强,嫉恶如仇。

三、影视资源与语文课程整合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整合后的教材是有机的教学载体。影视资源的介入是为教学服务的,不能将其割裂开来。观看影片、制作电影教材以及一些相关的活动都要与教学目标结合起来,脱离了教学内容,就没有了意义。在教学实践中,学生观看电影的兴致很高,教师要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不能以看电影代替语文教学。文学和影视是不同的艺术形式,脱离了教学内容的限制,观看影片就成了娱乐活动。我们不仅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反而会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

2.影视教材不同于简单的课件。许多人以为影视资源与教材整合就是利用影视资源制作成课件,这是一种误解。仅仅是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变,它基本上没有改变教学内容,更没有改变教学结构。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是要通过信息技术所创建的理想学习环境和全新的学习方式,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因此二者之间有本质的区别。當然,在课程整合过程中,有时也可以用课件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某种工具。

3.影视教材只是教学的途径,其运用并不排斥其他手段和方式的运用,也不可能和不应该取代其他所有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方式。我们要积极探讨影视教材在教学中的运用,但不是提倡教学只能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进行。影视教材的使用并不是现代教育的本质标志,也不是优质教学的本质标志,它归根结底只是也永远是教学的工具或方式,只能是也永远是为一定教学服务的。我们一定要摆正影视教材在语文教学中的位置。作为教学的手段,它的运用与否和如何运用是要受教学目的、课的总体设计制约裁定的。它的运用,和与文本相关资料的运用一样,也要遵循必要原则、工具原则、适量原则和整体原则。

影视资源内容丰富,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征服了无数观众。影视艺术与文学艺术有着密切的关系,无数的名著改编为影视作品就说明了这一点。影视资源与语文课程的整合既有必要的技术条件——高度发展的信息技术,又有充分的资源条件——丰富多样的影视资源,所以这种整合是切实可行的。影视资源与语文课程的整合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为学生提供了开放的教学环境,为学生创设了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精神,具有十分宽广的教育空间。

参考文献:

[1]宋丽萍,赵思兰.影视文化与青少年的个性成长[J].青年研究,2003,(10).

[2]陈秀梅.影视艺术素养教育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7,(5).

4.影视资源与中学语文教学的整合论文 篇四

实验方案

我校自2010年9月承担了省《农村中学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有效整合的研究》实验课题,学校成立了领导小组并制定了如下实验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我国基础教育长期以来,受传授的教学模式的影响,注重教师的教,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能力、个性特长的培养。现代教育应培养学生具有学会学习、善于合作、勇于探索,善于创新、视野开阔,志向远大的现代素质。信息技术与中学生物新课程课堂教学整合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新学科,其特点是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生物课堂教学中。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知识经济日见端倪的今天更需要大批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主要靠以创新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来实现。因此,教育必须实行更高层次的改革,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要求在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的同时,高度重视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渠道,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主要途径,因此,在教学中应 1 充分挖掘创新教育素材,运用有效直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而运用多媒体教学,不仅具有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而且还能实现大与小、远与近、快与慢、虚与实之间的转换,并具有信息量大,传递方便等特点。

多媒体的应用在生物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生物学是研究生物的形态特征、生理特点、进化方面等知识的学科。多媒体可将书本知识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直观,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能起到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为了使信息技术与中学生物新课程课堂教学整合能迅速地适应新形式的要求,为培养具有现代素质的学生,我们课题组组想在这方面进行尝试,探索生物教学新路子,采用新的教学模式进行实验研究,总结生物教学经验,以求与其它学科共同发展,互为提高。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教学手段要为教学目标服务,我们只有从具体的教学目的和数学任务出发,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才能实现教学的最优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少一点灌输,多一点探讨,让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到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从而使接受知识转变为发现知识,达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合作,学 2 会审美,使学生主动、生动、活泼、健康发展。同时创设一种和谐、民主、到动交流的课堂教学氛围。

1、总体目标

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以“三个面向”为培养目标,以素质教育为重点,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努力提高生物教师的基本素质,培养一大批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生物教育人才,全方位加强学生各种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艺术审美和劳动技能素质。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创造。

2、教学目标

通过课题研究,锻炼和培养一支生物学科教育信息化教师队伍,全面提高生物教师的信息素质,能熟练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教学观念中陈旧落后成分,形成生物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新的教学模式和策略。

通过课堂教学,实现学生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的转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为将来进一步学习生物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3、科研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出生物课堂教学中比较完善的、可操作的、行之有效的、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与研究,总结出一批优化运用信息技术的典型案例。同时,要增强学校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重要意义的认识,促进校园网络建设,改善校园硬件和软件设施,促进学校建网、联网的实现,从而促进学校教学良性发展,实现学校办学水平不断提高。

4、育人目标

通过课题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浓厚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每个人都有参与意识、竞争意识,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热爱生物学的思想情感,有立志于为人类的生物科学发展做出较大贡献的雄心壮志。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新课标理论

《基础教学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第十一条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并对这种应用的立足点作了明确的阐述,“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 4 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利的学习工具”。

2、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构建主义的教学理论则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构建主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要求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育思想与教学结构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而基于网络环境的学习符合了构建主义学习观的要求。

3、现代教学设计理论

多媒体教育系统,把多种媒体信息集成于一体,并与其他教育要素(教师、学生等)共同作用,构成合理的教育系统结构,使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达到系统优化的目标。信息加工的学习理论认为,人是能动的信息加工者,人的认识是由外界刺激和认识主体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学习过程可解释为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态度、需要、兴趣和爱好并利用过去的知识与经验对当前的学习内容作出主动地有选择的信息加工过程。由于信息的多媒体化,为学习者多种感官参与并发挥作用。

4、主体教育理论

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最终培养学生成为能进行自我教育的社会主体。

四、课题研究的原则

1、方向性原则

课题研究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引导教师转变教学思想,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2、科学性原则

课题研究必须建立在科学操作的基础上,理论要支撑科学,研究方法要科学,研究过程要科学,数据处理的方法也必须科学合理。

3、过程性原则

教学课题研究是贯穿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是通过教育教学实践的过程,包括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落实的。是通过观察、倾听、思索、发现和研讨不断改进研究方法,通过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实验、总结。再实验、再总结,得出结论的。

4、合作性原则

教育对象的群体性、差异性,影响育人结果的因素复杂多变,因此,本课题组是由学校领导、进修院校教研员、一线教师组成的,不是某一个人独立、封闭承担完成研究的。大量艰苦的设计、实践、验 6 证、思辩和总结工作必须依据集体力量,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力量,课题研究中的任何环节都离不开课题组成员集体的智慧和外界的帮助。

五、课题研究内容

1、找好课题研究的切入点,整理出各校生物教师在信息技术应用与研究方法所面临的问题。

2、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的教学规律,重点放在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主动的获取知识上。

3、结合各校的自身特点,探讨出具有本校特色的生物信息技术课的课程模式。

4、从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整合的问题研讨中,寻找现代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并将成果迁移到其他学科的教学中。

5师生“信息素养”形成的一般规律的探索。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1、实验研究法

要有明确的实验目的,要进行实验设计(要有实验阶段),要对实验过程进行控制,要收集有关信息和数据,要对实验资料进行分析统计,总结提炼、形成实验成果,以验证假设。

2、行动研究法

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研究,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在自然条件下,进行实践,并对实践进行不断的反思,通过计划、实践、观察、反思四个步骤进行。

3、文献法

通过收集、调查、和分析,比较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正确了解掌握所要研究的问题。

4、问卷调查法

问卷法是通过设计问卷向文献利用者了解情况和意见的方法,通过分析,了解文献利用者存在的共同问题,能够反映被调查者的真实想法。调查法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的方法,它运用观察、谈话、问卷、个案研究、测验等科学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和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收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从而为人们提供规律性的知识。

七.课题的研究步骤与内容: 实验拟用三年时间完成。

(一)开题阶段(2010年9月——2010年11月)

1、参加省级项目培训,提高对课题的认识。

2、整理资料,完成课题立项申报。

3、完成协议书签定和上报审批。

(二)实验实施阶段(2010年11——2011年12月)

1、(2010年11——2011年4月)完成第一阶段实验研究(1)做好实验教师信息技术培训(2)根据教学内容类型确定案例深入研究(3)撰写阶段总结

2、(2011年5月——2011年12月)

(1)总结中期成果,整理资料,完成中期验收报告。(2)及时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完成第二阶段总结。

(三)总结验收阶段(2012年1月——2012年7月)

1、总结实验过程与成果,撰写研究报告。

2、做好结题报告和成果汇编。

3、申请课题组专家鉴定。八.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在课题组的指导下,建立管理制度、阶段验收制度,定期总结、交流阶段性成果,进而丰富课题研究的内容,推进课题研究的深入发展。

2、本课题由教师进修学院校的中学生物教研员作指导,参加课题的教师大都是本校的教学骨干,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学科知识丰富,动手能力强,拥有一定计算机操作能力。

3、课题的研究经费是保证实验完成的经济基础。我校领导非常重视教学科研工作,校长本人就是实验的参与者。由于有领导的支持,学校能够保证课题专项资金。

九.课题组成员 主持人:李成录

成 员:李 昕 董义维 李 伟

苏伟丽 崔丕玲 董秀艳 段玉杰

5.影视资源与中学语文教学的整合论文 篇五

摘要:本文对“信息技术资源”“科学素质”两个概念作了简明的阐释。以化学、英语等两节信息技术资源与课程“整合”课为例,明确指出利用信息技术这一科普资源,使课堂结构优化的方法和要求。

关键字:信息技术资源科学素质整合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科学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资源已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科普资源,因为它直观、方便、快捷,信息量巨大,联动能力强。信息技术资源已经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和活动的第二空间和高速快捷的人际交流手段。对高中教师而言,怎样把它融入到课程中去,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是值得研究并付诸行动的重要任务。

首先明确两个概念:“信息技术资源”和“科学素质”。“信息技术资源”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①手段,即各种信息媒体,如电视、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等,是一种物化形态的技术资源。②方法,包括两类方法:一是信息媒体应用的方法,即运用信息媒体对各种信息进行获取、存储、处理、传输的方法;二是信息系统的优化方法,即信息系统设计。本文中提到的“信息技术资源”重点指的是计算机技术资源和整合技术资源(多媒体网络技术资源等)。“科学素质”包括信息处理能力、创新能力、与人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并包括情感和人格魅力。

下面通过介绍本校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资源带进课堂的实际情况,探讨教师通过整合信息技术资源与课程衔接,可以促进学生“科学素质”的全面提高。

以一堂在本校多功能厅讲解的高二化学新授课为例:教师讲解《乙烯》,首先通过实物展台(用液晶投影展示),做了一个简易试验,用一块“能燃烧的冰”导入课堂,引发学生的兴趣。然后教师在实物展台前又让学生亲自参与做了几个小实验,通过大屏幕投影让全体学生清楚地观察到了乙烯的制取方法及特性。并通过课前准备好的PowerPoint课件,其中包括网上下载的一些图片,演示乙烯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以及会带来如“白色污染”的负面影响。当学生们通过投影看到漫天飞舞的塑料垃圾发出唏嘘声时,教师不失时机引导学生要增强爱护环境的意识,并提请学生想出好的方法来杜绝“白色污染”。最后师生在保护蓝天碧水(同样用下载图片展示)的良好意愿中结束多媒体演示课。在这节课中,多媒体(液晶投影机、实物展台、计算机)及网络发挥了良好的`作用。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发挥,信息能力、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的情感等科学素质得到了提高。

再以一堂在我校多媒体教室上的高二英语课为例,内容是一篇介绍世界各地音乐的文章。其中当文章介绍到各地区音乐如加勒比海音乐、印度音乐、爵士乐等时,教师通过自制的PowerPoint课件,把事先从网络下载的相应的优美动听的音乐传送到学生的耳中,同时把从网络下载的相应地区与当地优美风土人情的图片和视频也通过投影传送到学生的面前。教师不失时机地提问让学生欣赏音乐和画面的同时,在乐趣中思索并回答了问题。在这堂课中,充分体现了多媒体技术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

高中教学要完善信息技术资源与课程整合,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目的,学校要做到“硬件要软”和“软件要硬”。即作为硬件的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要“软”,即要具有人性化的特点,方便人的使用;而软件要硬,涵盖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提高人的素质,一是构建丰富的网络资源库。教师要提升教育观念,具有现代育人意识;改变教育行为,掌握现代教育教学艺术;及时进行技术培训,使自身能够熟练使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通过利用信息技术这一科普资源,使课堂结构优化,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参考文献:

1.南国农.中国电化教育,.2.

2.高英奎.SpecialRankTeachers,.1.

3.陈慧英.英语听力教学刍议[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1.

6.影视资源与中学语文教学的整合论文 篇六

《小学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承担着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任务, 课程资源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 必须充分开发, 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 以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1]。

拿人类最好的东西给孩子看, 这是古今中外所有教育家共同的教育思想, 也是一种先进的教育手段。世界上最好的影视片,从思想内容到艺术形式,都包含着数千年的人类文明成果,这正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高营养精神食粮[2]。国家教育部、发改委、文化部在2008 年《进一步开展中小学影视教育的通知》就指出:“要把影视教育与各学科教学相结合,根据德育、语文、科学、历史等学科教学的需要播放相关的影片,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心理学也证明,孩提时代最喜欢的故事和人物,对人的终身发展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3]。

对于开发利用影视资源,上世纪末开始全国就有许多中小学参与到为中小学生开设电影课的实验研究中。但是,近几年来的资料显示,研究影视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的学科大多数是语文、历史、科学学科,以及校本课程,集中在堂上或校内观看。开发影视资源,让学生在品德课堂上短时间观看的较多,利用整节课观看一部影片或课外观看的很少[4]。而笔者认为,鉴于前人研究的成功,以及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性质与目标,将“电影课”的理念引入到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能够更大限度发挥影视资源的优势,有助于高效加强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帮助他们快速地认识世界,体验生命,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二、影视资源有效应用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实践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课程把德育教育附着于知识的讲授或训练之中,使学科的综合性、生活性与德育教育的思想性紧密结合,达到知识的传授与德育教育的水乳交融的效果,真正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通过影视资源有效融入课程教学中,学生不会感到是在接受单纯的思想教育,但却在不知不觉中已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四、五年级的学生独立个体的意识确立,知识面较广,独立思考能力较强,情感的深刻性和道德情感逐步发展,同时没有升学压力,所以,笔者在四年级和五年级分别选取了《地球上的红飘带》《民族团结一家亲》《乡音乡情》等课例进行教学实践研究。

通过一系列教学案例的分析与探索,笔者总结出了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有效使用影视资源的几个方法:

(一)影视资源的分类及使用时间

笔者把影视资源分成了两类:一是整部影片,二是影视片段。鉴于之前对学生们的调查结果分析,笔者把两类影视资源的使用时间和作用制作成了表1。

补充说明:影视资源要有效融入品德课堂教学,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利用一些影视资源,例如影视片断等,丰富小学品德课程的教学内容,开放教学的空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拓展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增强小学品德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或在课内外时间,引导学生欣赏整部影片,再进行专题讨论,促进学生品德素养的提高。还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影视节目形式和形象,引导中高年级的学生开展专题研究性学习活动,最终为提高教学实效服务。

(二)影视资源的筛选与制作

如何实现教材内容与影视资源的有效整合是顺利开展课堂教学的关键所在。其中,影视资源的筛选与制作尤其重要,这也是很多教师容易忽视的。通过实践探究,笔者得出以下几点经验:

1. 精选。教师要精选影视素材,一些教师为了迎合学生欣赏角度,把一些无厘头的偶像剧或是恶搞剧也搬进了课堂,这只是起到了哗众取宠的作用,对于学生了解知识没有任何意义。一批优秀的动画片、木偶片、科学幻想片、纪录片、故事片、舞台艺术片、科教片等,已成为每一代人都要看的经典影片。如:《小兵张嘎》《闪闪的红星》《虎门销烟》《董存瑞》《机器猫》等, 每一代少年儿童都应该看。无论是整部电影,还是影视片段,其挑选都必须为切实地落实教学目标而服务。

2. 编制。现在教师基本上都是在网络搜集影视资源,但是大多数从网上下载来的影视资源由于格式限制,通常都不能插入到课件(特别是PPT)中直接播放,不利于操作。通过实践研究,笔者建议大家掌握三种软件的简单操作:

(1)视频的裁剪。课堂上教师更多的只是选用整部片子当中的一个片段,因此,可以使用QQ影音、百度影音、快播、暴风影音等工具裁剪出需要的片段。

(2)视频的转码。大多数从网上下载来的影视资源由于格式限制,通常都不能插入到课件中直接播放,或者是自己的电脑能播,换一台就不行了。通过实践探究,笔者建议把裁剪好的视频进行转码,转成WMV的格式适合绝大多数的播放器播放,而且能插入到POWERPOINT当中直接播放。QQ影音、快播、暴风转码等软件都有转码功能。在使用过这三种软件后,笔者认为暴风转码这个软件所制作出来的WMV格式的视频比较稳定,而且操作简单。

(3) 视频的编制。 教师要精通一些常见的多媒体制作软件的使用, 诸如FLASH、AUTHORWARE、POWERPOINT,不要片面的将影视作品剥离出来,要恰到好处,选择时机运用影视资源,把影视资源编制到课件当中。当需要连续播放多个影视片段时,可以用QQ影音,快播等软件中的“视频合并”功能,把几个片段合并成一个片段,借以提高教学效率。

3. 指引。通过实践研究,笔者发现无论是让学生观看整部影片,还是影视片段,都必须进行观看前的指引,可以是口头指引,也可以是文字指引,这样更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效率。如果是让学生在课前或课后观看整部影片的话,教师只需要在学生看之前给予口头指引,介绍故事背景或提出观看要求就行了。但如果是在课堂上教师提供多个影视片段让学生自主选择观看的话,那就必须在每个片段播放之前让学生先看该视频的观前指引。

要做到这一点,笔者介绍两种实践得出的方法:第一种是运用在每位学生都能操作电脑的情况下,教师可以使用PPT,先把所有的视频资源的名称整合在同一张幻灯片中;再将不同的影视资源分别插入到不同的新幻灯片里;接着,在所有带有影视资源的幻灯片之前均插入新的幻灯片,把该影视资源的观前指引打写上去,加上必须的按钮;最后,是完成各个按钮的超链接,以便学生再次选择观看目标。第二种方法适用于只有教师一人操纵电脑的教学环境中。教师可以用“绘形绘声”这一个软件,通过简单的步骤把多个影视片段和多篇观前指引整合在一起,制作成一个新的单一的视频,教师只需要点击一下,学生就能在大屏幕中一次性观看完所有的观前指引和影视片段了。当然,各个文字指引和影视片段在新视频中是间隔出现的。教师可以在网站“http://my.tv.sohu.com/u/vw/21506696” 中通过视频学习使用方法。

实践表明,学生先阅读观前指引,了解故事的背景资料,再观看影视资源,比起漫无目的、一无所知就直接观影,更能深切了解影视资源当中的信息,相当于语文教学中结合时代背景或作者背景去理解文章内容一样,更有利于落实教学目标,这样,才更能发挥影视资源融入到品社课程中的有效性。因此观前指引非常重要。

(三)观看影视资源后的反馈与评价

观看影视资源后的反馈与评价笔者把它分成了两类:一类是在课内进行的谈感想、小组交流、主题班会等形式;另一类是在网络环境下,可供课内外进行的网上论坛的形式。有条件的学校班级可以建立一个班级论坛,供学生平时交流学习信息所用。在班级论坛中,学生与教师不仅可以发表自己的观后感,又可以直接浏览别人发表的感想,更加可以对别人的发言回复意见。这样,教师能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落实有效教学

三、结束语

总体而言,影视资源要有效融入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笔者提出如下几条建议:第一,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利用一些影视资源,例如影视片断等,丰富小学品德课程的教学内容,开放教学的空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拓展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增强小学品德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第二,在课内外时间,引导学生欣赏整部影片,再进行专题讨论,促进学生品德素养的提高。第三,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影视节目形式和形象,引导中高年级的同学开展专题研究性学习活动,最终为提高教学实效服务。最后,在研究的基础上,收集适用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影视资源,并进行加工整理,积累教材资源,初步形成和课本教材相关的影视素材库,有利于其他教师资源共享。

摘要:研究表明利用影视资源,给学生以具体形象的感知,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有利于启发思维、发现问题,促使学生养成善于质疑,勤思好问的良好思维习惯。笔者尝试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引入“电影课”的理念,探索校内外提高教育教学实效的方法,旨在更大限度地发挥影视资源的优势。

7.影视资源与中学语文教学的整合论文 篇七

【关键词】网络媒体;多媒体教学;生物教学;有效运用

在新课程实践和探索中,我们认为,只有将传统的教学媒体中合理、优秀的部分与现代网络媒体进行优化组合,才能形成一种优势互补的“整体效应”,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选准时机,相机而动

多媒体课件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诱导学生思维,探究生命活动规律,不仅能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能培养学生素质。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有效运用多媒体课件具有很大的优越性。

(1)教师语言与电教媒体有机融合。在讲授“生命的起源”一节时,我曾采用语言跟电教媒体结合的两种方式,结果迥然不同。如先口授教材,然后放映生命起源动画片。在这种方式中,语言与电教媒体被分成了两块,在电教媒体中传授的知识,学生已通过教师的语言初步掌握,电教媒体在这里只起对教师的语言证实和具体化的作用。后来我利用语言指导学生观看动画,教师充当“解说员”、“导游员”的角色。在这种方式中,电教媒体中介绍的、传授的知识,是学生自己从观察中获得的,而教师的语言起到的是强调、提示、点拨、点题的作用,是一言两语,但因是在关键处说出,无异于画龙点睛,给学生的印象是十分深刻的。而且,这种结合方式还能达到师与生、教与学“双边”活动的目的。

(2)电教媒体的运用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电教媒体的运用一定要适度,若以为大量引进电教手段就会产生好的教学效果,这是不实际的想法。我的原则是:画龙点睛,适时推出,难处使用,局部强调,最后争取收到教学的整体效果。比如“消化系统”有一现成的视频材料,原片放映时间约20分钟,约占半节课的时间,而其中一些画面和解说词并不适用,属于枝枝蔓蔓的部分。如果20分钟片子全部放映,一是未突出重点,二是多余部分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鉴于此种情况,我把原片子作了重新剪辑,自行设计成只有7分钟的片段片,并去掉原片解说,由我伴讲。经过这样的精心设计、制作,虽然放映时间短了,但起到的作用却是非常大的。实践表明,电教媒体的使用得当和适度,是确保电化教学产生良好效果的重要一环。

生物学科的教学强调实验能力和科学素质的培养,而多媒体技术可以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直观,并且能够拓宽课本知识体系,拓宽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拓宽课堂学习的内涵和外延。因此,多媒体技术在中学生物学科的教学中越来越展现出无可替代的优越性。

二、下功夫下在学生的“学”

现代教学观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教要着眼于、立足于学生的“学”,“教”要为“学”服务。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

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学生对有些概念、原理的学习理解是较困难的。而利用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电教媒体,就能帮助学生顺利解决这一问题。例如,讲毛细血管、静脉、动脉时,我用投影片显示三种血管的形态、结构,然后让学生识图、区别、对比,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点。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你一言,我一语,最后自己总结出这三种血管的概念。这一节基本由学生自学完成,课上得很成功,并以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代替了严肃死板的教学,把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使其主体作用得到了发挥。同时,通过识图、辨图、对比、类比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独立思考能力,而且经过思维活动后,便于学生由瞬时记忆形成短时记忆,进而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长时记忆。

以前用传统媒体讲授完一个原理或生物活动后,若让学生用简练的语言进行概括,学生感到非常吃力。而通过电影、动画等动态的画面,使学生有了感性认识,并以此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三、生物教学使用多媒体要注意的事项

(1)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多媒体。中学生正处在求知欲强,接受新鲜事物快的年龄段,多媒体具有的声、光、电的综合刺激,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引起学生的注意。但心理学也表明,中学生的大脑皮层长时间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容易使身心疲倦;经常性地使用电脑,也容易使学生视力下降。因而,多媒体在生物课堂的使用,要注意两点:一是界面制作要平和自然,切忌花、艳、乱;二是一定要适时适度,切忌频繁滥用,否则其结果必然事与愿违。

(2)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多媒体。多媒体的设计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在传统教学中不能或难以解决的问题,并不是所有的生物课都能运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作为教学的重要手段,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与效益,其展示的知识内容必须与教材相适应,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

(3)根据实验性质选择多媒体。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实验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可以用实验展示的现象或实验本身一般是不适宜选用多媒体来替代的。即使要使用,也应该结合实验本身。

(4)根据课型选择多媒体。以上几个原则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复习课则可选择多媒体来扩大容量,浓缩教学内容,建立系统的科学认知体系,强化重、难点。

四、掌握多媒体课件设计的方法

(1)选择主题。确定一个鲜明的可以用多媒体来表现的主题,能够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是其他教学手段所不能解决或不可能达到此效果的。

(2)情境创设。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如《环境保护》中,模拟出酸雨的现象及其危害,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3)信息资源设计。确定教学所需信息资源的种类和每种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4)自主学习设计。课堂上在明确目的之后,给学生20~30分钟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通过问题的设置使每个学生有自己的任务,学生可以随意地进入任何一种环境下进行学习,可以针对任何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5)协作学习环境设计。在个人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小组讨论、协商,以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主题的意义建构。

五、注重实效

运用多媒体教学注重考察教学效果,效果不佳就要及时调整。一般要从一下几方面来考查。第一看是否对组织教学起着辅助作用;第二看是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看是否突出了教学难点与重点;第四看是否优化了课堂教学。

在课堂上学生对教学信息的接受主要通过两种渠道:一是语言听觉器官,二是语言视觉器官。课堂教学时只有保证这两条渠道的畅通,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单靠一种听觉或视觉渠道,势必影响和削弱这种效果。只有各种媒体的使用才可增加课堂内容的生动性、形象性和准确性,也就突出了整个课堂教学的高效性。特别是做一些学生实验或演示实验时,往往有的实验“做”而不“灵”;也有的“灵”而不“显”。这就需要我们合理配置电教媒体,发挥其优势,以弥补实验的不足。如讲“血液”一节时,在演示实验中观察血液中加入抗凝剂后的分层情况时,需要较长时间(一般几小时)才能出现结果,即使出现结果,也往往不明显。为了配合学生对现象的观察,在进行完一番实验操作后,可用放像机将最后的结果和现象放给学生看。这样不仅节约了课堂教学时间,而且结果也非常明显。学生一看便认出:哪一层是血桨?哪一层是血细胞?各部分的比例大约是多少?同时,放大的图像也便于教师的讲解。

8.影视资源与中学语文教学的整合论文 篇八

长期以来,语文学科教学的现状与时代所需求的创造型人才的差距是十分明显的。教育是为未来培养人才的,特别要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大量教学实践证明,创新教育很好地适应了当前素质教育关于“人本教育”的要求,能很好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开发学生潜能,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

(一)古代诗文经典是进行整合的物质载体

中华民族有灿烂的古代文明,从《诗经》到《楚辞》,从陶渊明到“建安七子”,从唐诗到宋词到元曲,高潮迭起,名家辈出,精彩纷呈,璀璨夺目。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到“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的韩愈,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他们代表了我们民族的精神;从孔子到《史记》,从庄子到陶渊明,从竹林七贤到李杜欧苏,从元曲到《红楼梦》„„他们代表了我们民族的智慧和心灵。诗人们张目人间,寄情世外,或醉或醒,或执著或洒脱,或沉郁或飘逸,或振拔或淡远,风情万种,千古流芳。

可喜的是,我们的中学语文教材编选了大量的古代诗文经典篇章,这对了解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探究民族心理、滋养民族的灵魂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为中学古诗文教学和学生创造力整合提供了生动的素材。

(二)坚持“双主体”模式,提倡师生共同发问

创造教育要求语文教师和学生进行合作教学,实施“双主体”教学模式,最终达到“师生双赢”的目的。这种模式要求问题的提出者不仅仅是教师,而应该是教师和学生这个双主体。这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精心设计自己将要提出的问题,而在课堂上应鼓励学生大胆发问。

1、教师提问应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教师提问方式和内容应改变以往单纯的“是不是”、“对不对”这种简单的、可有可无的提问,而应该是考虑怎样提问才能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例如《失街亭》一课,教师在学生初步了解情节的基础上,向学生提问:“街亭失守谁之过?”学生各抒己见,有说责任在马谡的,有说责任在诸葛亮的,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对马谡的“三笑”与诸葛亮的“三哭”理解分析,课堂教学容量很大,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和分析也比较全面深刻。要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在备课时要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问题,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2、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育的首要目标,应是不断的唤醒和弘扬人的天性中蕴藏着的探索的冲动,养成敢于质疑的个性。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得好“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教师若能经常注重启发和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假以时日,学生不仅能有效的学得知识,还能潜移默化地形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和批判性思维,培养自身的问题意识。

譬如,在学习《鸿门宴》一文时,学生针对教材提出了三点疑问:一是项伯私下夜走霸上见张良、刘邦,回去竟“报项王”,替刘邦开脱,难道项羽既不查其动机,也不追问原委,更无半点怀疑?二是沛公是抄小路回霸上的,二十里小路,连走带跑也得一两个小时,那么这一两个小时项王岂能在席间干等刘邦而不追问?张良这一两个小时如何打发?三是刘邦逃宴,借口是“入厕”,而张良“谢项王”的解释,先是“沛公不胜杯圴”,接着又说是“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这是否能自圆其说?

三点质疑实际上指出了《鸿门宴》的三处漏洞,言之凿凿,切中肯綮。一个中学生如果对课文没有深刻透彻的钻研,没有不迷信权威的批判意识,对作品能有如此深刻的洞察吗?

(三)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编演课本剧,文本和形象融合

古诗文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角色,能够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拉近学生与作者的距离,使教材内容迅速形成表象,以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本世界,并获得真切的体验,还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感到轻松愉快。在中学语文教材里,有很多适宜编演课本剧的文本。比如《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鸿门宴》、《邶风·静女》等。下面我们来看我们的演员们为《鸿门宴》编写的一段台词:

沛公:大哥有几位令郎?

项伯:只幸有一犬子。

沛公:那好,小弟正有一女,如蒙不弃,愿与兄长结为秦晋之好,如何?

项伯:犬子承蒙厚爱,真是三生有幸。

沛公:那太好了,既然如此,我们就一家人不说两家话了。

沛公用“秦晋之好”代替“婚姻之约”,说的多么文雅体面,接着又用“一家人不说两家话”顺水推舟切入正题,前后语境的衔接天衣无缝。改编既准确地理解了原文的词语含义,又动态地刻画了人物内心的情态,显示了学生对课文的深刻理解,从中又可以看到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2、将多种视听材料引入课堂,引学生“入境”

在教学中,可适当运用挂图、插图等辅助资料以及幻灯图片、相关录像、朗读录音等现代电化教学手段,通过画面、音响来塑造直观的、具体可感的事物形象。比如教《烛之武退秦师》时就可以将战国时秦晋郑的具体的地理位置用挂图来直观地显示;在教《勾践灭吴》时也可以将吴越的地理位置用挂图来表示;《诗经》、《离骚》等就可以在教学时应用朗读录音,让学生对诗词的节奏、韵律、重音等有一个初步的具体可感的印象;教《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可以适时播放《三国演义》里“赤壁之战”的录像片段,在教学《孔雀东南飞》时可以将《梁祝》的小提琴协奏曲作为背景音乐,使学生在古典乐曲所营造的抒情氛围里,情感得到熏陶,心智得到净化。在图画、动画及音乐等渲染下,生动地再现课文,以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再引导学生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探索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

(四)将研究性学习引入课堂,改变教与学的方式

阅读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应重视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的理解,因此,将研究性学习引入古诗文教学的课堂,教学将由单一转向多元,课堂将由封闭变为开放,学生的学习也将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探究”。

古诗文课引入研究性学习,其具体操作模式为:(1)师生共同协商,确定探究的方式和内容。(2)自由阅读,通过翻查工具书,深入理解所学内容。(3)自由组合,自主确定交流的内容和方式。(4)讨论交流,由学生主持人充当教师的角色,引导其他各组学习这一内容,回答其他学生的提问。(5)教师点拨,补充学生的缺漏,纠正学生可能出现的偏差,抓出疑问,激活学生思维,适时总结。

比如在学习《氓》时,我将著名学者余冠英先生对该诗第一段的翻译投影出来,要求学生仿照余老的翻译尝试把余下的五段译成通顺的白话文,内容上可以加上自己的理解,形式上可以不作过分的讲究,句式可长可短,但最好音韵和谐,或一韵到底,或两句一韵,我把学生分为四个小组,自己单独作为一组。四组学生各选一段,剩下的一段留给自己,师生同堂翻译,当堂完成。待学生基本完成以后,安排学生每四人结成一组相互传阅、讨论、评选,同学们彼此交流和切搓,兴致极高,然后学生推举翻译的比较典型的例文全班交流,课堂气氛十分轻松活跃,时时闪耀着创造的火花。如:

张建同学第五段译文为:

做你老婆许多年,又苦又累从不嫌。睡得晚来起得早,无时无刻不操劳。你的欲望渐得逞,对我无情又专横。兄弟姐妹不知情,笑我当初缺脑筋。静下心来细思考,独自伤心把泪掉。

赵红同学的第六段译文为:

本想和你白头偕老,如此必会怨恨气恼。淇水再宽岸能看到,洼地再大边能找着。我们从前一起欢聚,嘻嘻哈哈欢欢笑笑。本以为海誓山盟有个依靠,不料已家花不闻野花乱找。你见异思迁不念旧好,我下定决心和你拉倒!

学生的翻译如此精彩,这不得不让我刮目相看,相信学生、相信学生的创造力。

将研究性学习引入课堂,教师控制课堂的霸主地位被颠覆了,学生由过去的听众甚至看客的角色一跃而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不再以滔滔不绝的讲解剥夺学生的思考和实践,取而代之是学生对语言的真切触摸和实践。更为可喜的是,在这种民主开放的课堂气氛中,学生的主体意识被唤醒,创造欲被激发,在心灵深处产生了亲近《诗经》的欲望,参与阅读的热情浓厚了。“教育就是唤醒”,当学生的心灵一旦被唤醒,就能和作者的心灵相互沟通,和课文的内容发生共鸣,从而寻求精神的家园。

9.信息技术与中学英语教学有效整合 篇九

信息技术与中学英语教学有效整合

本文先从理论上对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整合做出分析和探讨,再结合教学实际.根据中学生的自身特点,谈谈如何进行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的.整合,利用信息技术的趣味性、互动性和表现形式多样性来为英语教学服务.同时英语教师要避免课程整合存在的一些误区.

作 者:崔巍 作者单位:海门市三星中学,江苏,海门,226100刊 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年,卷(期):“”(7)分类号:G63关键词:信息技术 英语教学 整合

10.影视资源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篇十

关键词:影视资源;中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9-332-01

影视资源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十分广泛,甚至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影视资源集图文声像于一体,具有生动、直观的特点,而中学生正处于好奇躁动的青春期,影视资源正契合了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如果我们顺应时代潮流,将影视资源运用到中学语文的教学中,不仅能点燃他们的学习热忱,还可以加深学生对课内外知识的理解,开拓学生的视野,从而实现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经过几年的摸索实践,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影视资源在中学语文教學中的应用:

一、利用影视资源,丰富学生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能力。而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比较单一,这往往导致学生知识狭窄、语言贫乏、枯燥单一。而影视是一门综合艺术,内容丰富多彩。它的出现正好弥补了这一现状,成为了丰富学生积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学生从《林黛玉进贾府》的影视不仅知道了细节,还对当时的服装、习俗、建筑等有了一定的了解。“让‘亮剑’精神永留心间”,这是学生在看了电视连续剧《亮剑》后观后感的题目。又如《命运》这部经典影片,它有段这样的台词:“如果命运无情的关上了所有的门窗,那么就给自己画一扇心窗;如果正经历着浓重的黑暗,那么就点亮自己的心灯,用自己的信念和智慧之光,驱散眼前的黑暗,照亮自己脚下的路。”优美的语言和铿锵有力地表述让同学们明白:在文章中适当添加优美语句,可以使读者在语言的艺术之上,获得极大的享受!影视资源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可以让学生在积累中逐步提高。

二、利用影视资源进行阅读教学

1、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影视作品它直观生动、具体形象,具有较强的感染力,能将复杂的事物简单化,深刻的内容直观化。比如通过看电影《开国大典》,学生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开国大典的庄严、隆重、壮观的场面。影片从感官上为我们提供了极好的多媒体资料,同学们会在兴趣的指导下,再去找出原著来阅读,在阅读中潜移默化地提升了语文素养。

2、紧扣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提高探究效率

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内容属于名著、名篇。这些名著大多都被改编成了影视。教学时,适时播放精彩片断,主题歌曲,既把学生带到了情境之中,又解决了重点和难点,还能让学生在阅读和欣赏中体会出文本的美,从而突出课文主题,又引导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利用影视资源进行作文教学

1、利用影视资源,提高学生写作兴趣

写作教学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比如中央电视台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人物评选颁奖晚会,我经常组织学生观看。学生们从中认识了可亲可敬的科学家钱学森,平凡的劳动者王顺有,坚强阳光的孟佩杰等等,在一个个感动的故事中,让他们去感受生活,感受情感的涌动。 而后让学生拿起笔记录自己的感受,或者去发现身边那些令人感动的故事或者人物,并尝试为他们也写上颁奖词。在视觉地冲击下,让影视唤起学生对写作的兴趣。

2、利用影视资源,指导学生把握作品的中心

有些学生的作文读完后让人不知所云,不知道作者想表达一个什么中心,这样的作文就犯了中心思想不明确的毛病。我们可以通过观看影视作品来逐步提高学生把握作品主题思想的能力。观看完一部作品之后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导演通过这部作品,想要告诉我们什么?电视剧中的经典《红楼梦》就是一个不错的范本,就拿我们课本节选的部分《林黛玉进贾府》来说,通过屏幕让学生去参悟其中的主题,尽管有些细节学生不一定能参悟透彻,但绝大部分学生都能看出来,这是在用林黛玉的视角介绍贾府、交代贾府的实力。拨开迷雾我们得到了这样的感受:不管作者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他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始终是明确无疑的,任何细节地修饰,都是为主题服务的。因此我们要写好一篇作文,首先要明确的是,我想表达什么,然后才是我怎么去表达。

3、利用影视资源,提高作文的表达技巧

条理性差是学生作文里常见的一种现象。再好的句子,乱七八糟地组合在一起,总给人一种雾里看花的感觉,摸不清东南西北。这就需要我们做到条理清晰,即在落笔之前对整篇文章要有整体把握,在构思上要下足功夫。千篇一律、毫无特色也是许多老师经常抱怨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恰恰是学生经常抱怨的,而事实上平常的选材也可以写得出彩,关键看你怎么去巧妙构思和设计。而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借鉴电影、电视的某些表现方法,潜移默化地迁移到作文的表达技巧上来,让学生有直观的感悟。例如美国影片在开头总给人悬念,使人有一种一定要搞明白原因的冲动,以满足好奇心。借此让学生明白:写作怎样设置悬念才能引人入胜。《保持通话》的主人公总是接连遭遇险境,我们观看时情绪波动会很大,情节紧紧地吸引着我们直到最后,借此让学生明白:作文叙事要有波澜,要一波三折,这样才会使读者看得更加有滋有味。《一起来看流星雨》的结局可以让人发挥无限地想象,借这个精彩片尾让学生懂得:作文应该努力做到言近旨远,并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影视资源的介入,让学生有话可写,有法可循,无形中促进了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总之,影视资源已成为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部分,它给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1.影视资源与中学语文教学的整合论文 篇十一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资源,学科整合,多媒体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就是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不仅能够促进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更新, 还可以促进学习方式与教育方式的变革,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新的空间与条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必要性

首先,从时代的发展来看,教育现代化已成为教育改革的热门话题,将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整合,这是时代发展对教育的要求。

其次,从当前的教育现状看,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可以将各种不同的知识信息,如数据、文字、图像、动画、声音等有机集成在一起,进而展示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使抽象的概念、原理、文学场景变成赏心悦目的画面,对学生进行多种感官的刺激,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内涵,进而为其建构稳定的知识基础创造条件。

再次,从学生的需求来看,初中生的思维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还需要大量具体、直观、形象的资料来帮助;他们求知欲强,渴求获得大量、丰富的课外知识,帮助理解课内知识;初中生的自我意识增强,他们不喜欢在教师的控制下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喜欢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学习方式。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语文教学能满足学生的这些需求, 并且将单纯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转化为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构建自主探究式的学习环境。

然后,从人才的培养来看,现今需要的是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语文课堂,特别是网络教学的应用,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一人一机,学生通过计算机获取图文并茂的知识,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提高了提取、整理、处理信息的能力;不仅有助于培养主动探究式学习的能力,而且有助于培养集体协作的精神。

最后,从语文学科的特点看,语文承担着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任务, 而传统的语文教学最棘手的问题就是语文材料的容量。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需要广泛的涉猎,语文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过程,单靠一两次强化训练、一两篇优秀范文的讲解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而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一本书”的教学窠臼已远远不能适应当今科技发展和信息社会的要求,没有一定的训练量,要想切实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是很困难的,而计算机和网络不但能储存大量的语言文字材料,还可以随时检索和显示,利用搜索平台,我们可以轻轻松松地得到所需的任何一种信息, 提取量大,显示质量高,可使语文教学做到大容量。这样,就可以把学生直接带进训练的语境中,让学生接受一定广度、深度和难度的思维训练,培养学生敏捷、严谨、周密的思维习惯,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整合的思路

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语文教学,笔者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直观形象,激发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特征,是学生学习的最好动力,是学习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将抽象的内容转化为直观的图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 在教学《死海不死》一文时,笔者将搜集的死海图片与课文文本、课文朗读的音频结合制作成Flash朗读视频。随着课文朗读,适时展示死海的位置图、人浮在死海上不下沉的图片、奴隶们屡淹不死的图片、死海开发图等。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下,仿佛真的到了死海岸边, 也由此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还制作了死海形成过程的动画,在几十秒的动画演示中将抽象的事理变得直观可感,学生情绪高涨,教学难点也迎刃而解。又如,在教学《苏州园林》时,笔者将搜集的苏州园林图片制作成幻灯片, 配上舒缓优美的民族音乐,幻灯片按照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顺序播放。学生在优美和谐的氛围中徜徉,将苏州园林“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征紧记心中,很容易把握事物的特征。同样,《中国石拱桥》《雄伟的人民大会堂》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等事物说明文都适合运用此类方法,使学生直观感知课文的内容, 激发其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直观激趣的教学方式主要适用于说明文教学,有时也可用于记叙文、文言文教学。

2.情境创设,渲染氛围

语文教学中,要使学生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主题,体会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情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 运用信息技术创设符合教学要求的情境是最好的办法。

例如,在教学《周总理,你在哪里?》时,笔者在课前先让学生集体朗读课文,学生初步认识到读这篇课文时应使用低沉的语调来表现人们失去总理的悲痛之情,然而由于学生对周总理的了解不深,更不能理解当时众人不约而同齐聚十里长街为总理送行的深刻情感内蕴,因而无法酝酿出真切的情感来读课文。因此,创设语境便成了必然,首先,笔者给学生播放一段周总理日理万机为国为民操劳的影像和一组全国人民沉痛悼念周总理的感人照片,并让学生谈谈自己所了解的总理;接着,笔者让学生再读一遍课文,这一遍学生的感情非常真挚;然后,播放播音员声情并茂的朗读,并配上相关影片, 学生津津有味地欣赏着;最后,让学生再把课文读一遍,这一遍效果非常好。 从朗读中学生已经能够了解课文的深意,感受到周总理与人民心连心的情怀,及为革命日夜操劳、为人民鞠躬尽瘁的崇高品质,更领会到了亿万人民自发为周总理送行的内在情感驱动。据此而言,没有情境的渲染,就没有“语文”, 更谈不上语文教学。

3.补充资料,拓展延伸

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资料,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课内知识,而且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大阅读量,提高语文能力。 例如,在教学《死海不死》时,笔者补充了死海的各种资料、图片,补充了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等有关说明文的文体知识;在教学《背影》时,为学生提供了作者朱自清的几张照片、生平资料,多位名人谈《背影》的文本资料,散文的文体常识,朱自清写的与《背影》有关的 《我是扬州人》,俄国作家赫尔岑写的表现同一类型的文章《给儿子的一封信》等。教师运用计算机将大量与课文教学相关的资料集中存放在课堂中,不仅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而且也为学生课后自主学习提供了大量的资料。另外,教师在教学课件中,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学习网站的网址,便于学生在局域网或广域网上探索性搜集信息、扩展视野,这对学生全面、深入理解课文都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4.快速反馈,快速迁移

阅读能力需要通过不断阅读文章来提高,因此教师需要准备大量的阅读资料,但是在传统教学中操作起来非常麻烦,要刻版、印刷,费时费力;而利用信息技术,只需将要阅读的文章输入计算机(可用扫描仪,也可用汉字识别系统或键盘输入),学生就可以翻阅查看,45分钟,不仅能完成新授任务,还能实现快速反馈,快速迁移,及时查漏补缺。

当前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教师对信息素养的重要性认识不全面

目前,教师对教科书、教参的过度依赖束缚了自身对课程实施的自主权。 因此,在实施课程整合时,教师可以对教科书进行适当的增删或重组,再应用信息技术解决语文知识过于零碎、重复等问题,这样有利于拓宽语文教学的范围,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师生双方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及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忽视对信息技术的运用与新课程资源的更新

教师是实施“整合”的主体,教师不断提升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素养是落实“整合”的保障,是推动 “整合”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但目前仍有不少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还有待提高。因此,要加强对教师进行操作计算机和其他媒体应用能力的培养,从而达到教师信息素养与能力的整体提高。另外,建设丰富、高质的教学资源往往被一些语文教师所忽视。没有丰富、 高质的教学资源,就谈不上让学生自主学习,更不可能让学生去发现和探究知识的联系点、共通点、切入点。因此, 这就需要师生不断提升信息素养,开发建立自己的课程资源库并不断修改、 更新、完善,以便其更好地服务于“教” 与“学”。

3.学科整合中摒弃了值得继承的教学模式

学科整合要恰当地利用各自的优势,但一些教师盲目地摒弃传统教学中的优势,不深入研究学科教材,仅依照本人的喜好或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就通过信息技术胡乱引入课程资源,课程内容过于随意。教师在进行语文学科教学信息技术运用时,应切记绝不能为了教学活动的“活跃”而整合,要明白整合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语文课程目标, 是为了更高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学习工具和方法,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教师要改变原先那种过分强调学科体系的课程组织形式, 将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相整合,探索以课程整合为基本理念,以信息技术为认知工具,以优化学科知识的学习过程为目标的新型教学模式,以此来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并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发展。

上一篇:企业技改项目申请书怎么写下一篇:进出口业务实训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