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会组织现状

2024-09-10

高校学生会组织现状(共8篇)

1.高校学生会组织现状 篇一

高校研究生党支部组织建设现状调查及分析

近年来,随着高校研究生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高校研究生党员在思想、生活、学习等方面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研究生党支部建设也面临诸多的挑战和困难.基于对研究生党支部组织建设状况的调查研究,详细分析了研究生党员的基本情况和特点以及研究生党支部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加强高校研究生党支部组织建设的一些创新性的方法和途径.

作 者:作者单位:刊 名: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年,卷(期):2009“”(5)分类号:G643.1关键词:研究生 党支部 建没 调查

2.高校学生会组织现状 篇二

一、郑州市高校学生社团组织的基本情况

总体来说,郑州市高校学生社团组织的基本情况呈现以下特点。

(一)学生社团类别多样

目前,社团大致分为学术类、文化艺术类、体育类、公益类、实践类、传媒类6 类。社团数量越多的高校在社团的分类上也会越细致,如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目前有理论学习、素质拓展、志愿服务、文化艺术、体育运动、媒体宣传、科技创新、创业就业8 大类共计127 个学生社团。而社团发展正在起步阶段的高校,社团的分类往往会比较简单,如黄河科技学院目前只有公益实践、学术科技、文化艺术、体育健身4 大类共计36 个学生社团。

(二)社团人员众多,覆盖全校学生1/4 以上

对于大一的同学来说,学生社团是他们快速融入大学生活的重要途径。每年的开学季大一学生中有90%会选择加入学生社团来丰富自己的校园生活,学生社团成为了大学生课余活动中的主要舞台。

二、郑州市高校学生社团管理存在的问题

社团在发挥自身社团文化、对学生的品格塑造与能力培养的同时,其在社团内外部管理及社团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也日益显现。

(一)社团纳新体制混乱

1.社团准入门槛低且纳新目标不明确

为了抢夺会员,很多社团选择“全面撒网”的模式来招纳新社员,准入门槛较低。不少学生社团在开学纳新时出现“交费即入”现象,部分社团负责人热心于组织社团纳新就是因为纳新可以收取到很多的会员费,但是纳新过后该社团便悄悄从社团大舞台上“蒸发”,对社团的新会员也不管不问也不组织社团活动。

2.社团招聘周期较长

高校学生的纳新工作大多在每年的9 月份新生入学期间进行,社团的纳新周期大多为一个学年,社团招聘周期较长,很多高校的学生社团在9 月份纳新后便不再进行纳新工作。由此导致很多新生出现面对各具特色的学生社团不知如何抉择而同时报名多个学生社团,后因各社团工作累计较多而耽误学业,最终放弃参与社团。

3.社团选拔多以面试为主,选拔方式单一

高校社团选拔新会员多以面试方式进行,选拔的方式较为单一。对新人的选拔也没有具体的量化标准和选拔流程,对新人的选拔多以面试方式为主,面试的问题也较为简单随性,不具有评判新人是否具备胜任某部门工作的能力,而只是凭借社团学长学姐的主观臆断来决定新成员的去留问题。

(二)社团缺乏科学合理的培训体系

1.外部培训成效不大,社团参与性不高

社团的外部培训大多由校团委组织实施,主要以研讨会、交流会、发展论坛等方式面向全校社团主要负责人进行。培训的内容也大多以社团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社团业务方面涉及较少。

2.社团内部培训有名无实

学生选择加入社团的目的在于锻炼自身的能力,但是很多学生在社团组织活动时的工作仅为打杂和搬东西,触及不到真正能提升能力的活动的策划等方面。社团内部的培训也仅仅是部门的管理者在成员要进行某项工作时给予相应的指导,指出不足,严格上来讲并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培训,内部培训有名无实。

3.社团内部缺少专业培训师

社团内部培训大多由社团里高年级的学长、学姐担任培训主讲师组织社团内部的培训,其对于社团新人的培训内容大多是按照社团里前辈传授的经验及自己平时工作时的积累而成,培训的内容较为零散,没有完整的培训体系,不能有效地提升新人相关方面的能力。也有部分社团的管理者不重视社团的人才培养及内部培训,为在工作中把社团活动做到最好,因此凡事亲力亲为,不给新人锻炼的机会,导致社团组织内部的后备力量薄弱。

(三)社团换届中社团文化传承出现断层现象

1.社团换届“内定”现象严重

大部分社团缺乏公开透明的负责人选拔制度,社团管理者不注重发挥普通会员的作用,甚至完全凭借个人好恶决定下一任的管理者。内定新负责人的现象使得为社团尽心尽力而没有当选社团管理者的社团成员对自己在社团的发展失去信心,造成人才流失,给社团的人力资源带来极大的损失。

2.社团负责人在任时间短、更新速度快,社团文化难以完整传承

因为社团是高校学生自发形成的组织,其参与人员均为高校的学生,大学生在校时间大多为3—4 年,学生在大三大四时面临升学、就业或创业问题,无法在社团管理上投入较多的精力与时间,因此大一大二的学生当仁不让地成为了学生社团里的主力军。因其在校时间有限,所以社团负责人的更新速度较快。低年级学生参与社团管理工作时间较短,缺乏人力资源管理经验和意识,影响社团的整体发展。

四、加强郑州市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的建议

社团若想发展,就要意识到人力资源问题对于社团发展的重要性。应结合本社团的性质及自身人力资源发展,从社团纳新、社团组织培训、社团绩效考核、社团换届文化传承等方面制定具体的规划。

(一)加强社团纳新体制建设,招纳适用型人才

高校学生社团纳新工作的目标“人岗适配”,社员只有找到与自己合适的岗位并进行工作,才不会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提升人力资源的利用率。

1.制定职位说明书,提升纳新质量

制定职位说明书是实现“人岗适配”的基础。社团各部门应结合自身职责范围以及需求人才的方向制定具体的部门职位说明书,部门职位说明书的内容包括纳新职位描述和职位的任职资格要求两个部分。职位描述包括部门的名称、纳新的岗位、职位的纳新人数、基本职责等内容。职位的任职资格是指纳新岗位所需要的人员的具体标准,主要包括应聘该职位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等方面。

2.缩短社团纳新周期,充实社团后备力量

缩短社团纳新周期是实现“人岗适配”的途径。社团纳新应该由之前的每学年一次过渡为至少每学期一次。对于学生而言,社团纳新周期的缩短能使自己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去接触和了解社团,从而选择对自己而言最适合的社团。对于社团组织而言,社团纳新周期的缩短,能及时填补社团里某些部门的人力空缺,能使社团后备力量更加充实。

3.融入多类型选拔方式,促使选拔方式多样化

选拔方式多样化是实现“人岗适配”的条件。应根据社团里部门的性质选择相应的选拔方式,如办公室的人员选拔可在面试的基础上增加笔试,考察应征人员的办公软件应用等方面的能力;外联部面试可采用无领导小组面试的方式,根据应征人员在无领导小组面试中对于题目讨论时的表现,考察应征人员的人际交往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二)强化社团培训机制,提高社团人员综合素质

社团培训工作是社团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建设的必要条件,社团只有通过相关的业务培训和技能学习才能在这个社团数量和种类日益增长的时代中不断成长,保有一席之地。

1.学校层面根据社团业务需求,制定相应的培训方案

应走出在社团培训方面的桎梏,在组织交流会、发展论坛等大型培训的同时做到根据社团的特点和需求,充分利用手中的资源,校团委寻求相关老师的帮助对社团进行分类培训。只有根据社团在培训方面的需求因材施教,才能够收获培训最大的效果。

2.落实社团内部培训,提高社团人员综合能力

目前很多社团的内部培训仅仅是部门的管理者在成员要进行某项工作时给予相应的指导,严格上来讲并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培训,从而社团内部培训有名无实。只有让社团内部培训“落地”,根据各部门的需求对相关成员进行业务培训,才能够提升培训的效率,达到预期的培训目标。也可根据需要,组织相关的素质拓展训练,拉近社团内各部分成员之间的距离,促进社团内部成员之间相互帮助、团结合作。

3.寻求相关老师帮助,提高社团培训质量

应该根据社团培训方向和目标,寻求相关专业的老师的帮助完成社团培训,达到预期的目标。如在每年的社团纳新工作开始之前,社团管理者可通过本社团指导老师的帮助,寻找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老师对负责社团纳新的面试官进行相关的培训,提高面试官的综合素质、完善面试评价体系,为社团做到“人岗适配”打下基础。

(三)保证换届工作公开透明,促进社团文化继承发展

1.制定科学合理的换届制度,保证换届工作公开透明

应制定相应的换届制度,保证换届工作公平、公正、公开。可以先以自我推荐或他人推荐的方式报名社团新负责人竞选,再由相关人员根据绩效考核记录和平时社团工作的表现在报名参与竞选的人员中选拔出3—5 位候选人,最后组织候选人进行竞职演讲,以无记名投票的社团全员参与方式选出最终的社团接班人。

2.延长社团负责人任期,减缓社团更新换代速度

高校学生社团应延长社团负责人任期,减缓社团更新换代速度。社团负责人任期的延长,可以使负责人能更加熟悉和了解本社团文化,促进社团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扬.从人力资源管理视角谈高校学生骨干队伍建设[J].人力资源管理,2013,(12):17-19.

[2]王旭硕.大学社团中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与建议[J].中国证券期货,2013,(2):19-22.

[3]刘善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10-11.

[4]张芬,汪舟.大学生社团管理中人力资源及心理学运用的新思路[J].科技信息,2009,(12):13-16.

3.高校学生会组织现状 篇三

关键词 高校;学生自治组织;管理

一、高校学生自治组织的作用

在现代大学的日常管理中,学生自治组织可分为三个类型:组织型、管理型、教育型。其中组织型组织在高校承担高校大部分课余活动;管理型组织的行政意味比较浓厚,而所谓的学生自治组织也是在这个层面的主要表现;教育型组织多以社团形式存在,以兴趣类小组的方式开展自身教育培训类活动。在具体的实践中,高校的学生自治组织多以“学生会”作为其典型代表。

高校学生会的职能现已大致涵盖以上三种类型并在所在的基础上进行了自我完善,目前学生会在高校中所发挥的作用可以涵盖为“三自”功能,即自我养成、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

二、高校学生自治组织存在的普遍问题

1.自我建设

(1)机构设置:大部分高校学生会组织内部机构臃肿,存在大量闲置部门。在日常的组织工作中不善于发现更有效地组织形式。过多的部门机构设置会产生大量的敷衍现象,不仅影响组织成员工作的积极性,而且影响开展活动的实际效率。

(2)干部的选拔及任用:高校学生会现行的选拔学生干部制度落后,普通学生参与困难,选拔任用过程很难做到公开透明。选拔的方式方法缺乏科学性,主观意识较强,缺乏可以参照指导的确定性标准,长此以往学生组织主要干部选拔的公信力降低。

(3)独立性:首先,学生组织独立性在高校存在制约,有无尽的义务,却没有相应的足够权利,以致于许多活动因超出权利范围而不能顺利进行或严重拖慢了活动的进度。其次,学生组织的活动经费难以得到保障,学校的经费不予侧重,活动因经费问题质量严重缩水甚至搁浅。再者,学生组织的最高领导干部的层次较低,无法对话学校高层领导,并且在日常工作总会受到学校相关领导部门的直接管辖,组织职能受到监督。

2.工作效率

(1)活动时间安排:学生会活动安排经常与其它学校、班级活动存在冲突,难以平衡。自主开展活动与学校正常教学任务存在冲突,导致学生请假、旷课或者活动间断性开展。

(2)行事方式:官本位现象严重,缺乏与普通学生的正常交流沟通,不善于倾听普通学生内部的声音。过分照顾学校领导老师的意愿而忽略广大普通学生的感受,进而使学生会在师生之间很难做到有效协调,甚至在普通学生面前的认同感降低。

3.组织协调

(1)组织内部:学生会各部门之间缺乏合作沟通,大型活动工作进行时难以协调进行,部门之间各自为战。缺乏集体荣誉感,自我意识突出,组织主要干部缺乏组织协调能力。

(2)组织之间:因活动开展时常冲突,院际之间以各自利益为重,校级组织不进行统一协调,各个学生组织联系甚少甚至对立。学生组织与学校有关部门沟通不够,造成许多不必要的时间损失。

(3)自我定位:学生会自我定位偏失,从服务学生变更为领导学生,导致班级组织与相应的院级组织对立,活动开展得不到有力支持甚至排斥。

三、解决问题的方法及建议

1.变革和改进

针对学生组织的机构庞大、关系制约复杂,变革和改进宜采用系统原理。系统,是指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部分组成,在特定的环境中各部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就是系统的相关性。学生组织作为一个系统进行变革和改进应当按一下方式进行:

(1)全局方式:从学生组织整体机构出发,部分着手,统筹考虑,各方协调,达到学生组织整体的最优化。通过调研构建合理的高层管理机构向下映射,自顶向下传递调整意识。各次级组织根据上级机构的组成方式做对应改变,组织之间相互学习调整。(2)动态方式:学生组织本身应不断改进和自我完善,树立更新观念,使组织向着始终保持先进的目标发展。在日常工作开展过程中不断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积累经验并及时作出调整。(3)开放方式:学生组织须接受来自各方的督促和监督,吸收组织内外的积极想法来完善组织。允许组织外人员参与组织行事,提供参考意见。适当地将责任委派给其他团体,共同参与学习。

2.增进效益

效益是组织工作评价的重要指标。任何组织的工作都是为了获得相应的效益。效益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组织的存在和发展。

(1)制定组织目标计划:目标的实现与否可作为组织工作验收的标志,良好的目标催生高效益,为组织发展提供动力。(2)局部效益与全局效益协调一致:局部效益应应为全局效益让步,在局部利益之间出现冲突时应以全局利益为重。(3)长期稳定效益:影响组织长期效益的因素包括组织影响力、工作创新、组织行事准则。(4)确立集体效益观念:培养组织各成员的效益观念,在各项工作活动开展过程中积极贯彻。

3.保障沟通

沟通是可以理解的信息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或群体中的传递和交换的过程,沟通是学生组织的管理的基本手段。

(1)明确组织内部各项职责,坚决执行组织制定的各项管理制度,确保工作中各级机构安排决定的及时正确地执行。(2)培养组织内成员的工作适应能力,善于发现和理解上级工作意图。努力提高组织执行力。(3)建立相互信任,使组织内部各成员相互支持,形成向心力。(4)组织内部,组织之间缩短信息传递中介,拓宽沟通方法渠道,保证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的畅通无阻并保证完整性。(5)建立特定的机构,专门负责加强与普通学生、上下级、组织之间的沟通。

4.根本目的

学生是学生组织的主体,学生的积极参与是学生组织的有效管理关键。学生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是学生组织管理的核心。服务于学生是学生组织管理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张雪蓉.1920年代我国现代大学学生自治制度研究——以国立东南大学为中心[J].南京社会科学,2006.

[2]水藏玺, 许艳红.管理成熟度评价理论与方法[M].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2.

4.高校学生会组织现状 篇四

您所在的学校是:

A、985及211高校B、省属普通高校C、民办院校及独立学院D、高职高专学校 您的身份是:A、学生会主席B、研究生会主席

一、学生会、研究生会组织形式

1、学生会、研究生会主席团组成是:主席____名,副主席____名

2、学生会、研究生会主席团产生方式?

A、学生代表大会选举产生B、学生会、研究生会内部选举产生

C、逐级提拔任命产生D、其他(请写明)______________

3、召开全校学生代表大会的间隔时间为?

A、不固定B、1年C、2年D、2年以上

4、学生代表大会代表产生方式?

A、学生会、研究生会内部推荐B、院系推荐

C、年级、班级选举D、其他(请写明)______________

5、学生代表大会的代表人数占学生总人数约为____%

6、是否实行常任代表会议制度?

A、是B、否C、其他(请写明)______________

7、学生会、研究生会部长产生方式?

A、学生代表选举B、学生会、研究生会内部选举

C、主席团任命D、其他(请写明)______________

8、学校对学生会、研究生会的具体指导单位是____________

您认为该指导单位对学生会、研究生会的指导应该在哪方面予以加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学生会、研究生会管理规范

9、学生会、研究生会(是/否)有章程、(是/否)有财务制度、(是/否)有干部培养制度?执行情况如何?

10、校级、院级、年级学生会、研究生会组织沟通情况,有一定的联系渠道?

A、是B、沟通不紧密C、沟通不畅D、无法沟通

您认为与基层沟通中什么样的渠道最为有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学生会、研究生会是否有独立的财务?

A、有,由学生管理B、有,由老师管理C、没有D、其他(请写明)_____________

12、学生会、研究生会上一年度工作经费是多少?

A、1万以下B、1-5万C、5-10万D、10万以上

三、学生会、研究生会工作内容

13、请列出学生会、研究生会最有特色的五项传统活动或品牌工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请列出学生会、研究生会在思想引领方面所做的工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请列出学生会、研究生会在成长服务方面所做的工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请列出学生会、研究生会在维护同学权益方面所做的工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学生会、研究生会工作在学生中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A、75%以上B、50%-75%C、25%-50%D、25%以下

四、经验与建议

18、您认为贵校学生会、研究生会最值得推广借鉴的经验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您认为贵校学生会、研究生会工作目前存在最大的问题和困难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中学学生组织现状分析及前景展望 篇五

——以学生会和模拟联合国为例

提要:本篇论文以学生会和模拟联合国为例,就西安地区中学生的学生组织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其发展优势和未来发展瓶颈,就其前景提出发展建议。通过学生组织的建立,培养更多的学生领袖。

学生组织,作为锻炼学生综合能力,提升学生素质,展示学生才能的舞台,已成为不可缺少的校园元素,也是学生领袖成长的沃土。今天我就西安地区中学学生组织的现状进行一些简单的分析,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一些展望。

一、总述

西安地区的中学学生组织,主要以两种形式存在。一种为专业团队。特点是校方主管,配备管理老师和专业老师,管理规范严格,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但普遍内容单一,只就学生的某一方面才能进行专门培养。很难练就学生的综合能力,很少出现学生领袖。比如我校的管乐团交大附中的国际象棋社,八十三中的围棋社等。

再一种就是学生自治社团。在学校相关部门备案,接受其领导,但保持很强的自治性,拥有自主管理权利。比如各中学的学生会组织等,这类学生组织虽然大多数没有明确的组织结构和严格的管理制度,并且会出现一定的兴衰周期,但是其具有有利于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自我管理能力,频频出现学生领袖人物。

今天我只就第二种结构类型的学生组织进行探讨。我准备以中

学中最普遍的学生组织——学生会和新兴的学生组织——模拟联合国二者为例进行对比研究。

二、现状分析

中学学生会,在中学校内由来已久,在有的校史较长的学校中,其校学生会的历史也长达半个多世纪。中学学生会,一般是在学校党、团委的领导下的学生自治组织,其一方面接受学校的领导,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学校的制约;另一方面,其享有一定的自治权利,并在一定程度上享有行政方面的权利。其主要工作,是在校方同意的基础上,组织在校中学生进行文体或社会实践活动;并在需要的时候,协助学校(主要是通过协助团委的方式)进行活动志愿者方面的组织和安排;个别学生会还进行校刊的编辑和其他学生社团的组织等工作,但能进行此类工作的学生会只是凤毛麟角。

模拟联合国,是模仿联合国及相关的国际机构,依据其运作方式和民主、平等、自由、妥协、包容的议事原则,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修改而成。围绕国际上的热点问题,通过召开会议进行的活动。青年学生们扮演不同国家的外交官,作为各国代表,参与到“国际会议”当中。模拟联合国活动,在西安地区的中学中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其以国际化、时效性和高度理论水平等特点都给中学生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舞台,让学生们能充分展现自我能力和自我风采。很快的激起了大多数学生的兴趣,给学生和学校都提供了一个新的活动增长点。同时也吸引了不少学校的关注,并获得了部分学校的大力支持。

在模拟联合国活动中,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和讨论国际事务,还

能够通过多种方式来锻炼自己组织、策划能力,研究和写作能力,演讲和辩论的能力,解决冲突、心理博弈等多方面能力,培养自己的领袖气质。

三、发展瓶颈及原因

然而,基于现今经济发展水平和基本国情,使陕西地区的中学教育大都还停留在较为单一的应试教育中,学校、家庭和社会都不很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得大多数中学生自身能力和时间的不足,使得中学学生会没有强大的后备人才库;自身没有独立的资金源和,加之没有学校的高度重视,使其很难拥有实权;由于中学学生组织的缺乏,缺乏有效的竞争,进一步延缓了中学学生会的发展。使得其在中学内难以进行快速发展。

模拟联合国虽然还处于一个新生阶段。但是,模联活动是一个消费巨大的活动,只有当地区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其才具有一定的市场。而现今由于其社会认知度不够,社会资金源不足,使得其资金来源主要是学生高昂的参会费用。这也就说明,在一定时期后,模拟联合国将成为一项贵族学生的活动,而普通的工薪阶层家庭的学生是无法负担的。极其危险的是,当此活动发展一定时期后,因模联高昂的活动费用,造成活动具有很大的利益空间,很有可能会在一定地区沦为商业活动,从而丧失其学术性,失去其活动的初衷。

四、发展前景展望

我前面提到过,学生会,在长期以来在各个中学中一直拥有“唯我独尊”的地位,但模拟联合国的在中学生中的发展,大大影响了其

霸主的地位,对学生会的固有地位发出了强烈的挑战。使得学生会和模拟联合国社团成为了中学中最大的两个组织,成为了互相之间最主要的竞争对手。

作为学生会,切不可盲目进行大范围的权利要求。应该更加注重自我完善,加强自身的行政能力,完善其组织结构,建立健全其工作制度,加强学校内部和各学校学生会之间的合作,增长其的独立性和自治性。但基于经济发展水平,其没有实权的根本状况在很长的时间内不是出现实质性改观。

而作为模拟联合国,应该在这一时期中,迅速对全地区进行普及,奠定坚实的学生基础,保障充足的学生源和更多的校方支持。加强学术性建设。并努力加强社会认知度,争取多样化的资金来源,在可以驾驭的范围内尽力吸收各种社会资金源。为这一阶段后从学校型向社会型转变奠定基础。并要加强其实干精神和组织能力,防止组织漏洞。

在这一时间段内,中学内部的学生组织不会出现实质性的转变,只不过是种类和形式的翻新。中学学生组织也应抓住之一特殊时期,努力完善自我体制,扩大学生基础,寻找多样化的社会支持,为其在地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进行质变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其在下一阶段的腾飞作出充足的准备。

6.高校学生会组织现状 篇六

2009-04-27 22:38 来源: 作者: 网友评论 0 条 浏览次数 12 【摘要】现代社会,展示自己、张扬个性、让所有的人了解你的能力是发展的主流和趋势。伴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中各类学生社团和学生组织纷纷崛起,许多大学生在学习之余有了更多的机会锻炼自己各方面能力;这些能力尤其是领导能力让学生在今后的社会工作和学习中受益匪浅。然而,学生在正确地有效参与这些组织和社团的活动,提高自身各个方面能力的同时也面临着各种困难和挑战;这些困难和挑战正不断砺炼着当代大学生的青春。

【关键字】领导能力 高校 学生组织 社团

【中图分类号】G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9(a)-0122-02

高校各类学生组织和社团作为各大高校里面最有活力的组织之一,是广大高校学生扩大交友范围、发挥特长、展示才华、完善自身知识结构的竞技场,更是同学们锻炼自我,提高素质,感受丰富大学生活的舞台。高校学生组织及社团对学生领导能力的培养更是效果卓著。何谓领导能力

领导“并不必然是那些占有正式职位的人,相反,所有人都是潜在的领导者”。领导力,就其本质来说,是一个集体或群体的过程。

在高校的育人理念中,无不深蕴着对受诲者各种领导能力培养的精辟阐述。哈工大计算机学院根据学生“求知,增能,成人”的求学目的,结合培养“学科带头人、技术负责人、政府领导人”后备人才的培养目标,整合教学、科研、学生工作的教育资源,形成了学生工作“三三育人模式”。

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领导能力不再是一个固定的概念,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与时俱进,不断切换;具备领导能力的个人,都具有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带头人,负责人,领导人”。围绕着“带头人,负责人,领导人”,笔者分析了国内外高校学生组织是如何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的,这些学生又是如何从中受益终生的。国外高校学生组织及社团对学生领导能力的引导

现代社会,展示自己、张扬个性、让所有的人了解你的能力才是发展的主流和趋势。所以,善于表达和交往的人更容易适应这个社会。

当前,我们的合作伙伴是整个世界,所以高校培养学生的方向是在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功的基础上,着重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如社会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领导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在这方面,我们不得不承认国外的高校做的比我们早,比我们好。

在英国,以学生为主体的科研组织发展异常活跃。英国的大学近几年大力推行“能力教育”,倡导学生开展自主性、探索性学习,独立承担起学习和能力培养的责任、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存竞争和发展的综合能力,受到全社会普遍好评。其成功的经验,对于我国正在进行的提倡开放式、互动式教学,以提高学生适应能力、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改革具有深远的借鉴意义。

外国高校学生组织和社团在培养学生领导能力方面取得了成功,这并非因为外国张扬的个性和传统,更是因为国外高校对学生正确的引导,有了我们学习和借鉴的方向。但是我们在借鉴的同时也要综合考虑一下我们的传统和国情,我们必须在符合中国人思想转变的承受能力下改善我们的教育方式,教育体制,以使我们的大学生们在走出象牙塔的保护后能更加适应社会,成为现代激烈竞争中的领导者,最终成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方向。国内高校学生组织及社团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虽然在对高校学生领导能力的培养上我们国家起步比较晚,但如今的中国高校也正在朝这方面大踏步前进。学校中各类学生社团纷纷崛起,许多中国大学生在学习之余有了更多的机会锻炼自己各方面能力,这样当我们走出校园之后不会再仅仅是一个被领导者,我们也同样有机会有能力踏上领导者的舞台。

3.1 如何培养学生能力

高校的学生组织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显而易见的。一部分学生在大学期间可以尝试做各种社团组织或者各项活动的策划者和领导者,大部分学生扮演活动参与者的角色,无论哪种角色都能直接或间接的培养和锻炼学生担任领导者的能力和潜力。

学校的各行政管理单位在学生整个大学期间不断线地培养他们能力,强化每次训练效果。哈工大计算机学院在“三三育人模式”的活动大纲中通过各学生组织和社团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从大一入学开始一直贯穿到研究生阶段。

此外党建工作也有利于促进大学生领导力培养,党建工作又与学生组织和社团有着引导者与执行者得密切关系。据统计,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约2000万,学生党员已超过在校人数的8%,其中研究生党员比例达45%,本科生党员比例达9.5%。

因而,高校学生组织和社团是学校行政管理单位以及党建工作培养学生领导能力的载体,学生组织和社团的相关活动是其提高学生能力的具体形式之一。在学校专家和辅导老师的引导下,在学校政策和党建思想的指引下,高校学生组织和社团才能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为社会培养一批又一批学生素质全面,能力出众的绣有人才。

3.2 高校学生组织对学生能力的锻炼

高校学生会,作为各社团和学生组织的中坚力量,作为学生个人能力锻炼的熔炉,它对学生个人能力有什么基本要求呢?哈工大校学生会给我们的阐释是——作为一个合格的高校社团或组织领导人,必须具备以下几个基本能力(如图 1所示):

学生会需要和校内外的许多学生组织、学校各职能部门等联系和合作。这就要求学生会的干部要有很强的社会交际能力,熟悉交往艺术,善于同各种类型的同学交朋友,学会与各种群体和组织打交道。此外,良好的协调能力是不可或缺的。要善于团结各种人,与其合作共事。学生会的干部要有很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肢体表达能力,能够用准确、恰当的文字表达自己的观点。

3.3 高校学生社团对学生的影响

不仅是学生会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严格要求,各种社团也锻炼学生领导能力的过程中各显神通。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大学生学习、生活方式出现新的变化,大学生社团日益成为高校中具有重大影响力和凝聚力的群体。

3.2.1 学生如何从社团活动中受益并接受社团的锻炼?

学生在参与这些社团时,所得到的收获也是很多的。在参与过程中,交到了很多朋友不说,还提高了自己的表达能力与办事能力,这些都为以后工作提供了帮助.而一个成功的参与社团的学生,在参与社团成为社团干部,成功的成为社团中的关键人物,就会获得:

①良好的人际关系;②具有民主、竞争意识;③出众的管理能力;④较强的服务意识。

以哈工大计算机学院的“冰山一角”俱乐部为例,该社团主要从事网站开发工作,并负责某些网站的更新与维护。该社团的相关负责人在工作中必须与客户联系和商谈项目,进而锻炼了他们的沟通和语言及文字表达能力;在项目开发过程中,首先要理解客户的需求,主要面向的客户,页面的布局,风格基调等,从而能锻炼领导人的科学决策能力;网站开发是一个团队合作项目,不同的版块作不同的分工,提高开发效率,而这些过程的实施则要求领导人有很好的综合协调能力和贯彻执行能力,让各个成员各尽所能,达到最高的效率和最出色的成果。除了“冰山一角”俱乐部以外,计算机学院还有诸如ACM俱乐部、百度俱乐部、IBM俱乐部、“希望之舟”委员会、极峰论坛以及学生学术俱乐部等近二十个各类学生社团,都为广大同学们提供了很好的锻炼能力的机会。

虽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社团干部,但在参与过程中,也会学会很多东西,比如如何与他人合作,如何在活动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学生可以在社团成员群体中自觉地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从中学习丰富知识、陶冶个人品性;不仅如此,在社团活动中会认识不同专业的同学,不同思维方式和专业背景的影响将使人受益匪浅;而在走出校园的社会活动中,社团在锻炼人际沟通能力,培养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性方面更起到了重要作用。

学生如何在培养自己领导能力时处理好各种矛盾?

学生组织和社团就像学校与社会之间的一个过渡,它有自己的组织,有自己的管理层,有自己的管理模式,有自己的工作方向,但却没有社会中的工作单位那么复杂。可以成为学生的一个过渡阶段,以免刚进入社会,就感到非常的不适应。而在社团中表现出色的学生,在工作中也表现的很好,这和在社团中的锻炼是分不开的。但要注意的是,学生以学为主,在参与社团的同时,要合理的处理学习和社团之间的关系。

一位曾任哈工大E-club综合事务部部长的同学有这样的心得:“参于社团工作需要利用有限的时间,先处理主要矛盾,再处理次要矛盾。”当被问及她觉得自己能从中受益是什么时,她说,“参加并组织社团活动,一来,见多识广;二来,可以提高各方面能力;从而增强了自己的适应性与竞争力。” 高校学生组织及社团所培养的领导能力是学生走向成功的奠基石

当今高校的人才培养一直是把学生能力的培养作为一个重点,鼓励学生在保证学习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爱好参加喜欢的社团担任相应职务达到锻炼学生能力的目的,并且不断与时俱进,根据时代要求与学生兴趣适当增加新的方面的社团以满足学生的需要。

以哈尔滨工业大学为例。作为一所建校88年的老牌高校,哈工大为社会输送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这些人才遍布各个行业各个阶层,为国家建设贡献着力量的原校学生会主席,研究生总会主席,校友冯杰鸿说在大学学习期间作学生工作,是人生规划的重要体现,除了能结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外,更多的是能培养自己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这些能力和素质对大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是一笔不可估量的财富,为将来的成功起到助推的作用!总结

在学生接受高等素质教育和专业知识训练的同时,高校学生组织和社团是提高包括领导能力在内的各种能力的有效载体,相关活动则是提高学生领导能力的具体形式。

高校对人才培养应该是尊重同学的兴趣,特长,爱好,建立起多样化,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组织和社团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符合其兴趣爱好,展示其风采的舞台,而且它们的活动可以陶冶情操,提高人格品位,提升个人境界。由于学生组织和社团对学生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渗透力,因而能深入人心,从而获得真实的教育效果.更重要的是,大学生作为青年的中坚力量,承担建设祖国的重大责任而被视为建设祖国的栋梁。高校学生组织和社团在培养“带头人,负责人,领导人”过程不断增强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尤其是学生的领导能力。它们的活动使我们的高校教育更具活力,它们的锻炼让我们当代的大学生更具挑战力,它们的蓬勃发展为我们国家的发展民族的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7.高校组织生活现状及改善措施 篇七

1. 基层党组织生活制度落实不到位

高校组织生活制度包括, 政治理论学习制度、民主集中制制度、制订工作计划和总结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党日活动制度、群众工作制度、党员汇报制度、党员评议制度、创先争优制度、群众监督党员制度等, 已经相当完善。但从调查实际情况来看, 基层党组织落实党的组织生活制度普遍不到位。基层党组织生活开展情况主要包括: (1) 以党员评议为主的支部大会; (2) 以政治理论学习为主的党课培训; (3) 以创先争优为目的的寻找身边的共产党员活动。同时, 在一些基层党支部, 尽管党内组织生活开展不规范、效果不明显, 由于缺少有效的监督方式和评价手段, 难以激起同学们开展创新党组织生活的兴趣。另外, 相对共青团组织生活, 党员学生数量较小, 党内纪律较严, 难以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娱类活动, 且活动规模较小, 使得党员同学们的热情不高, 难以很好落实组织生活制度。

2. 基层党组织生活质量有待提高

新时期赋予了党组织新的责任和使命, 尤其是大学生基层党组织, 应摆脱陈旧的思维限制, 创新党组织生活主题、形式、内容, 提高党组织生活质量。而调查结果显示, 动物科技学院大学生基层党组织活动质量不高, 具体表现在: (1) 党员评议大会形式过于简单, 被评议党员总结地言过于简单, 流于表面, 没有从深层角度来剖析自己, 剖析问题, 评议党员很少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仅仅进行投票选举, 过程较为简单; (2) 从集中学习情况看, 理论学习和党课走形式的情况比较常见, 听讲座、查资料、传达上级精神, 学习方式太过生硬, 学习内容太过空泛, 党员对集中学习内容感到枯燥和厌烦, 学习效果不佳。 (3) 以创先争优为目的的寻找身边的共产党员活动本是一种比较好的活动方式, 但由于普遍不进行监督、总结、引导, 结果很少形成文字宣传材料, 达不到对党员进行宣传教育的目的。

3. 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业务水平有待提高

由于党务工作人员配备不齐, 党支部书记由专业老师承担, 副书记由学生承担。支部副书记由大三学生担任, 一方面, 学生本身知识经验的缺乏, 无法从宏观的角度带领整个基层组织开展丰富的组织生活;另一方面, 大三学生忙于找工作、考研等事情, 对于党组织活动, 只求按部就班发展党员, 没有更多精力去更好地创新党组织生活。其他党员同学在入党前表现出积极进取的态度, 而入党后由于党员干部的组织力和创新力不足, 无法开展形式多样保质保量的组织生活, 由此导致党内组织生活客观上受到一定影响。

二、高校基层党组织生活存在问题的根源

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可以说是极其普遍, 难以根治, 必须引起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 总结分析得出其根源主要有三点: (1) 学校对基层党组织生活的重视不到位。学校党建工作目标管理虽纳入了组织生活的内容, 但在实际工作中, 更加注重发展党员、党统等工作;党建研究方面更注重研究当下讨论热烈的问题, 对如何有效开展组织生活这类基础性问题重视不够。 (2) 大学生对基层党组织生活的思想认识不到位。大学生基层党组织是全党最年轻最有活力的基层党组织, 正是因为年轻, 若缺乏了思想上的引导, 很难对党组织生活的重要意义进行理解, 从而发挥大学生党员年轻的优势; (3) 大学生基层党组织监督考核机制不完善。大学生基层党组织监督机制缺乏规范, 不够健全, 渠道不够畅通;党员的教育管理制度和激励约束机制没有建立、健全和完善, 党组织生活的开展缺乏必要的实施手段, 号召力不强, 推动力不够, 工作难以开展。

三、提高大学生党内组织生活质量的对策措施

1. 提高思想认识, 严格落实基层党组织生活制度

首先, 要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对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的重视和指导。通过加强学习, 使高校基层党组织进一步认识大学生基层组织生活的重要性, 明白基层组织生活对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监督的重要意义, 真正从思想上和行动上重视学生基层组织生活, 把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制度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纳入党的工作日程。其次, 要求基层党组织制定党组织生活计划, 确保组织生活能够有组织有计划得到落实。定期开展政治理论学习, 通过集中学习、自学等方式系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理论及其他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严格落实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制度, 确保党组织生活的系统性, 条理性;落实党日活动制度, 定期开展紧跟时代主题的党日活动, 可以对时下讨论热烈的话题进行讨论, 组织辩论赛、演讲比赛、脱口秀等活动, 增加党日活动的趣味性和吸引力;落实党的群众工作制度, 包括党员服务同学, 党员义务打扫, 党员带头献爱心、表决心、倡议环保、节约等活动, 增加党员同学在广大师生中的影响力, 增强作为一名党员的光荣感;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党员社会实践、党员服务农村等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只有严格落实党组织生活制度, 才能让党组织生活越来越活, 越有吸引力。

2. 创新党组织生活内容和形式, 提高党组织生活的吸引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 党组织生活内容和形式亟需进一步创新和拓展。经探讨与分析, 本文提出以下几种做法, 第一, 紧跟时代步伐, 充分利用网络平台。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发展, 学生党员通过互联网可以获得大量信息, 从而进行择优学习, 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对优秀做法和事迹进行宣传, 要求学生党员关注中国共产党微博和微信平台, 随时接受党的领导, 接收党的先进理念。第二, 对不同年级的党员进行分层次教育和开展活动。对高年级和研究生及毕业生进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 并做好职业教育, 帮助他们正确理解国家需要和个人理想的关系;对低年级党员进行入党动机再教育, 提高其党性, 真正做到思想上入党;对预备党员要进行严格的要求, 对照党员的标准使他们找到自身的差距, 并不断学习进步, 保持党员的热情。第三, 在高校党组织生活充分发挥党员的自主性。在基层党组织生活中, 学生党员是主体, 要让他们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体现出主人翁的意识, 同时也帮助自己成长进步, 要彻底改变以往教师为教育的主题, 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 需充分尊重党员学生的主题地位, 使学生党员在组织生活中能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意见, 发挥学生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第四, 拓展大学生基层党组织生活空间。

3. 加大培训力度, 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学生党员干部队伍

首先, 学院领导需高度重视学生党员干部培训工作, 学生党员干部不仅关乎基层党组生活的组织开展, 更关于整个学院的基层党建工作, 因此, 对学生党员干部的培训工作进行全面规划、统筹安排、统一管理, 防止培训工作走“过场”, 或为了培训而培训;其次, 将业务能力培训和思想政治培训紧密结合, 从思想上、政治上、生活上关心爱护学生党员干部, 具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干部的党的理论知识、组织能力、领导能力、业务水平增强学生党员干部的使命感、责任感、自豪感;第三, 要通过集中培训、分别轮训等多种方式加强党建业务培训, 将如何当学生党员干部、如何组织好党内生活作为重点培训内容, 组织学生党员干部观摩党课、列席先进基层党组织组织生活, 提升业务素质。

参考文献

[1]谭秀环.提高大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质量的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9 (06) .

[2]史旦旦.提高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质量的对策分析[J].高校与经济, 2009 (12) .

8.高校学生会组织现状 篇八

高校院系党组织发挥作用之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

● 徐继玲

社会转型和高等教育改革带来的高校发展转型、组织结构设置、党员队伍结构变化等诸多方面,均给高校院系党组织发挥作用带来了挑战。在这一背景下,高校院系党组织要全面把握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工作职责界定、自身建设、履职能力等方面的问题,注重在加强班子建设、基层党支部建设、完善党政共同负责制、坚持民主集中制、加强校院文化建设等方面下功夫,以更好地发挥党组织的作用。

高校院系党组织;挑战;现状;对策

一、高校院系党组织发挥作用面临的挑战

(一)高校发展转型和深化改革带来的新挑战。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改革和发展的重心由宏观体制的层面转向高等学校自身发展的层面;由追求办学规模转到深化内涵、提升办学质量的新阶段。尤其是国家为高等教育尽快与国际教育接轨而相继启动“211工程”、“985工程”建设,进一步凸显了“学科建设”在高校中的地位,把学科作为学校各种资源配置的基本结构,包括队伍建设、经费投入、项目申报和管理,以及专业和课程建设等,并以此作为高等学校办学的基本思路和衡量高等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准。在这一背景下,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尤其是党组织在高校管理体制中的政治核心地位如何与学术权威、权力更好地结合起来等问题,成为高校深化改革中必须考虑的问题。

第一,高等教育大众化给院系党组织党建工作带来了理念上的冲击。高等教育大众化后各种利益关系、思想意识变得复杂化,尤其是随着高校扩招、收费制改革后,学生来源及家庭情况、大学生公寓的生活方式、就业方式、后勤社会化后,使得个人或者小团体的利益维护成为焦点,加大了党组织的工作难度。第二,高校院系二级管理体制改革给党组织工作机制带来的影响。高校院系二级管理体制改革给予院系充分的权利和空间,院系领导体制在共同为院系工作全局负责的情况下,开始走向多样化的方式,这就要求院系党组织要建立与行政管理模式相配套的工作机制,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准确定位,完成角色转变。第三,高校人事制度改革、考核体系以及职称评聘制度等对院系党组织权威性提出了新的挑战。由于高校普遍实行了以合同聘任和岗位聘任为核心教师职务聘任制,高校人事用人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校与教师之间是聘任关系,与此相对应的高校进一步细化了教师在教学、科研中的工作量,同时对管理干部根据职级岗位来确定工作量。而对具体岗位之外的无法进行量化考核的岗位没有明确的规定,如党支部书记等就没有明确的定岗,各院系根据自身的工作需要来确定工作量,出现待遇参差不齐的状况。高校普遍将学科建设、教学科研发展作为学校工作的中心,而党建工作常常受到其他因素的冲击,在人员编制、岗位聘任、职称评审等方面都没有对党建、思政工作给予一定的倾斜和政策体现,从而直接影响了基层党支部书记任用和支部书记、党员对党务工作的积极性。第四,高等教育发展带来的“一校两区”、“一校多区”的工作环境对院系党组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扩招形势下高等教育规模快速增长,校区多,师生分布广,统一集中难,流动性大。如何使广大师生尽快适应这样的办学环境,实现党员规范化管理和教育是基层组织面临的新问题。第五,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带来的冲击加大了院系党组织发挥作用的难度。高等教育国际化在有力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变革的同时,也使西方思想文化更多地渗进高校,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认识。部分高校党员干部、教师在一些重要理论原则问题上认识模糊、是非不清,导致一部分信念动摇、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淡化、政治理想淡薄,使高校党建工作所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

(二)高校组织结构设置变化给院系党组织发挥作用带来的新挑战。随着跨校合作、交叉学科的发展,高校新的科研机构的设置、人员变动,加大了党员管理的难度,同时涉及到其人员的工作量、成果归属、整合优秀人才、科技资源共享等方面问题的协调和解决,对院系党组织拓展职能作用提出了挑战。

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学生管理模式和管理阵地发生了变化,加大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由于高校普遍实行学分制、弹性学年制,高校中年级的概念、班级的概念正在逐步淡化,以班级为单位的单一管理模式已被多种管理模式取代。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以后,大学生的集体活动方式、生活居住方式以及对学生的管理方式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新变化,学生公寓将成为学生学习、生活和娱乐的主要场所。高校学生社团也越来越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学生学习、生活方式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原有的基层支部设置,党建工作方式和工作网络不能满足党组织管理的需要。

(三)高校党员队伍结构变化给院系党组织发挥作用带来了新的挑战。高校党员队伍的年轻化,尤其是党员教师的年轻化,加大了党建工作的难度。

第一,青年党员教师与其他青年教师同样面临职称晋升、住房、子女教育等与个人发展利益相关的实际问题,而这些问题是社会、高校、个人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的复杂的利益关系,党组织很难在解决问题中起到关键作用,往往只能停留在思想工作层面,由此给党组织的权威带来挑战。

第二,青年教师对集体的归属感主要表现在教研室。而教研室内人员年龄不在同一阶段,兴趣爱好各不相同,除了专业之外几乎没有共同话题。在这种情况下,党组织如果不能及时针对青年教师的性格特点设计一些既有新意又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就会丧失党建工作的重要领域。同时,青年人新的社群组织种类繁多,非学术性的群体成为吸引他们的主流,也加大了院系党组织组织活动的难度。

第三,青年党员教师中留学归国人员的比例逐步增加。他们大都接受了“学术自由、教授自治”的大学理念,亲身经历过教授自治氛围的熏陶,很容易影响周围的青年教师。海外归国人员国内工作经历较少甚至没有,对国内的行政管理和党务管理制度不熟悉和不适应,很容易产生抵触情绪,进而影响周边的青年教师,致使党组织开展工作时遇到一些尴尬。

第四,青年党员教师的学历层次普遍很高,关注自身发展较多,理想信念意识薄弱。高学历的青年党员教师对自身的期望值比较高,加上高校对教师要求的提高,使他们比较关注自身的全面发展,对个人利益和社会机会都十分珍惜,片面地追求高学位、高职称、高收入,而对政治方面的进步不感兴趣。他们当中存在过分关注个人利益,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靠技术吃饭,入党不但没有用、得不到实惠,相反还要受到种种约束的错误想法。党组织提倡的牺牲奉献精神等传统价值观受到挑战。另外,学历高的青年党员教师对学术背景强的干部比较推崇,党务干部尤其是专职党务干部的权威性受到冲击。

第五,学生党员队伍的不断扩大,带来思想政治教育新情况。伴随着国家和社会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多元化,学生党员自身发展的个性化、主体性等趋势非常明显,需求观和价值观等方面受到各种思想的冲击,深层精神问题和心理问题日益凸现,这就要求院系党组织在自身机构设置和职能定位方面必须不断创新,必须针对学生党员当前的主要需求开展有价值的工作,达到服务青年的目的,不断增强党员对党组织的认同。

二、高校院系党组织发挥作用之现状分析

为更加深入地了解高校院系党组织作用发挥的实际情况,获得第一手材料,笔者对部分师生进行了访谈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662份。答卷者中校内438人,校外224人;党员507人,非党员155人;男性290人,女性372人;教师392人,学生270人;文科385人,理工科277人。

(一)院系党组织发挥作用的基本情况

1.师生对院系党组织发挥作用情况的评价。调研结果显示,34%的师生对党组织建设非常满意,59%的师生表示比较满意;52%的师生对党组织发挥作用的总体评价是“强”,43%的师生认为“一般”。但对比分析显示,党组织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培育大学文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作用略显不足。

2.院系党组织发挥作用的程度评价。调研数据表明,师生认为党组织发挥作用明显的依次是:“党员发展工作”(69%)、“党员教育”(58%)、“党员管理”(53%);发挥作用不明显的依次是:“资源管理”(11%)、“文化建设”(13%)、“领导能力建设”(17%)。在师生对此问题的认识对比中,学生对党组织在党员发展、教育、管理、党内民主建设、校园建设工作中发挥作用的认可度高于教师;而教师对党组织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中发挥作用的认可度高于学生。师生对党组织在资源管理、领导能力建设中所发挥作用的认识是一致的,但仅有8%学生认为党组织在领导“工、青、妇工作”中发挥作用,所占比例最低。可见,不同群体关注党组织的工作重点是有区别的。

3.院系党组织发挥作用的关键因素和制约因素。师生普遍认为“院系党政领导能力”、“院系领导班子的团结”和“党员责任意识”是院系党组织发挥作用的关键因素。而在分析当前党组织工作的制约因素中,师生认为“党建工作经费”、“党建工作认可度不高”及“党内民主机制不健全”对党组织发挥作用具有高制约性。

(二)院系党组织在不同工作领域中发挥作用的情况分析

1.师生对院系党组织活动的期望。调查显示,70%的师生愿意参加院系党组织活动,其中80%的党员师生选择“有活动就参加”,可见师生参加活动的意愿比较强,党组织活动具有一定的凝聚作用。在对党组织活动吸引力的分析中,70%以上的师生认为“考察交流”的活动形式最具吸引力,其次是“文体活动”、“座谈联谊”、“志愿活动”,而“政治学习”的活动形式吸引力最低。在分析“通过院系党组织活动所取得的收获”中,70%的师生希望通过党组织活动提高“实践能力”,56%的师生希望提高“党性修养”,48%的师生希望提升“理论水平”。结果显示,党组织活动内容、形式与目标的有机结合才能体现组织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2.师生对院系党组织在领导班子建设中发挥作用的认识。调研数据表明,只有17%的师生认为党组织在领导班子建设中发挥了作用,排在选项中倒数第三位。而在“院系党组织发挥作用的关键因素”考察中,61%的师生选择了“院系党政班子的能力”、59%的师生选择了“院系领导班子的团结”,分别占第一、二位。结果显示,领导班子建设是党组织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但目前党组织在此项工作中发挥的作用还不理想。

3.院系党组织围绕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工作发挥作用的途径分析。尽管师生认为院系党组织在教学、科研、学科工作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在“院系党建工作与学科建设之间的关系”考察中,仍有37%的师生认为两项工作之间“联系一般,缺少互动”,10%的师生认为“没有联系”。在对“院系围绕学科建设开展党建工作关键问题”分析中,60%的师生认为“党政领导重视”很重要,排在第一位;52%的师生选择“党支部与教研室密切合作”;51%的师生选择“院系党建工作与学科建设互动”。可见,师生认为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相互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党组织的作用。

4.师生对院系党组织在人才队伍建设中工作重点的认识。师生对党组织在创新人才培养、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发挥作用持较肯定的态度,但仍显示出这些工作有待进一步提高。70%的师生认为党组织应培养业务骨干的“道德修养”,60%的师生认为应培养“团队精神”,再次是培养“专业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师生普遍认为,院系党组织应在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中开展师德教育活动,营造和谐的院系氛围,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

5.师生对院系党组织服务群众、建设和谐校园作用的认识。尽管大部分师生认为院系党组织在党内民主建设工作中已经发挥一定的作用,但仍有44%的师生认为党组织在激励关怀机制工作中“有机制,但效果一般”,甚至11%的师生认为“感受不到这一机制”。而在分析“院系党组织应在人才队伍建设中发挥哪些作用”中,师生认为党组织应重点做好“思想教育”、“排忧解难”和“营造和谐氛围”的积极作用,这表明党组织要承担起“服务师生的职能作用”,在营造和谐校园文化氛围中,为师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便利。

三、院系党组织发挥作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关于院系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问题。根据有关条例规定,高等学校院系党组织是本单位的政治核心,学校党委必须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调研中发现,高校师生希望院系党组织在各项工作中体现政治核心作用,也希望通过党组织活动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论素养,但调研中也发现,思想政治性强的活动对高校师生的吸引力较弱;师生对院系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内涵和外延认识还不足。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从院系党组织的角度看,惯性思维和传统做法多于创新和改革,党务工作易流于形式。同时,高校教育改革的发展,经济、文化全球化,打破了价值取向的统一性,高校教学、科研地位得到强化,党组织工作常常处于被动地位,组织威信也因此受到一定的冲击,影响其作用的发挥。

(二)关于院系党组织工作职责界定的问题。

调研结果显示,教师关注党组织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中发挥作用的情况;而学生关注党组织在党员发展、教育管理中发挥作用的情况。这种差异说明,师生对院系党组织工作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分歧。可能是关注角度不同,认识的着重点不同,也可能是双方都对党组织的职责的认识不够清楚。访谈中了解到,部分院系党组织苦于在院系工作中责权不清,尤其是涉及党政关系问题。例如,党组织要“参与讨论决定本单位的重要事项”,但不论是党总支还是党支部,“参与”到什么程度,模糊不清,较难落实。另外,与教学工作或科研工作都有“硬指标”相比,院系党组织工作的主要对象是人,是思想工作,工作目标难以量化。

(三)关于院系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的问题。

加强院系党组织的自身建设包括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班子建设。调研发现,在“对院系基层党组织党务干部要求”这一问项中,师生对党务干部应该“以身作则”、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有“较高的政治素质”的选择最集中,分别排在前三位。党务干部素质将对院系党组织发挥作用产生直接影响。另外,调查结果显示,政治学习活动的吸引力较低,而师生又希望通过组织活动增强理论素养,因此提高党组织活动质量是增强党员整体素质的关键。调查中还发现,党务干部顾虑较多,兼职党务干部更看重业务,专职党务干部成就感缺失,缺乏合理定位。

(四)关于院系党组织提高履职能力的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师生获取党内有关信息的渠道主要是靠“基层党组织负责人传达”;师生期望党组织在人才队伍建设中着重做好“排忧解难”的工作。可见,院系党组织应在整合服务职能中发挥更多作用,提升工作水平。目前,部分院系党组织尚未建立科学的、反馈灵敏的沟通和服务机制。党组织解决实际问题的载体、手段还很有限,大多工作也只能停留在精神层面,服务职能难以真正体现。

四、对院系党组织进一步发挥作用的对策思考

(一)加强党组织班子建设。院系党务干部在学校各项工作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直接面对教师、学生做工作,处在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工作的第一线。一要着重提高党务干部政治素质,强化理论武装;二要完善领导班子民主机制,实现决策的科学化;三要完善领导机制,可实行党政干部交叉兼职,党员行政主要干部进入院系党委(党总支);四要加强廉政建设,树立廉洁从政的良好形象。

(二)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高校党支部既是校、院系政策的直接实施者,又是反映师生意见呼声的主渠道,同时也是党员实现教育与自我教育的阵地。一要完善党支部设置。应根据院系学科发展、专业设置、党员规模和科研课题组等组织结构的特点,统筹考虑党支部的设置。二要实行分类、分层指导。制定不同类型党支部的达标标准,开展不同层面的党支部活动。三要提高组织活动有效性。坚持定期学习制、分层学习制、自主学习制相结合的学习法;活动方式坚持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讲授与研讨交流相结合;活动内容坚持理论与实践,专业与社会需求相结合。

(三)完善党政共同负责制,积极支持院系行政开展工作。建立和完善党政联席会议工作细则。既要保证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及学校的各项决定在本单位的贯彻执行,又要支持行政负责人在其职责范围内开展工作。要努力做到党政两套班子工作思路和目标一致,通过工作有机结合相互促进,从而提高院系工作效率。还要充分发挥教授委员会、教代会、学术委员会等组织的作用,保证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

(四)坚持民主集中制,监督决策的执行。一要主动讨论院系中心工作,归纳和总结各方建议,提出建设性意见。应定期召开党组织会议,主动研究涉及办学方向、培养目标、学科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大事。二要坚持与行政执行重要事项集体决策制度,与行政共同讨论本单位的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改革方案、规章制度、培养目标、专业及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方案、机构调整等具体工作。三是要发挥主导作用,为决策的实施提供组织与思想保证。做好思想宣传发动、带头实施决策、并做好决策执行的跟踪管理工作,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保证决策实施到位。

(五)坚持以师生为本,营造积极向上、大气和谐的文化环境。一要把握方向,弘扬主旋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院系教学、管理和精神文明等各项建设中。二要总揽全局,协调整合,把师生的智慧和力量积聚起来,形成合力,围绕中心搞建设,推动院系发展。三要人文关怀,服务群众,要体现人本关爱,做好服务,排忧解难,把师生愿景凝聚到院系事业发展中来。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党委组织部副部长

■ 特约编辑:鲁月棉

D267

A

上一篇:挫折坦然美丽八年级作文下一篇:那片黑土地五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