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2024-09-09

建立健全管理制度(通用7篇)

1.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篇一

篇一:请示报告制度 合作市第四小学重大问题 请示报告制度

为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准确及时地解决新形势下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正确处理好上下级关系、局部与全局的关系,防止越权决策。进一步做好校园安全与维护稳定工作,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妥善处置校园公共突发事件,建立健全校园安全与维稳工作各项长效机制,自行其是,保证上级组织的政令畅通,保证正常的校园教育教学生活秩序,维护校园安全和社会的和谐稳定,特制定学校向市教育局和领导班子内部副职向正职、中层负责干部向主管领导的重大问题请示报告制度。

一、请示报告的内容

1、按照上级的部署和要求,需要在校内加以贯彻落实的工作。

2、按规定应报请上级机关审批的事项。

3、按规定应向上级机关报告和对全校有重大影响的事项。

4、特殊问题和重要的突发性事件。

5、对分管的教学、学生管理、行政管理、学校多种经营管理、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及阶段性情况、拟将出台的改革措施和重要规章制度的建立或修改。

6、分管工作中将要出现和已经发生的重大问题。

7、在贯彻执行既定各种部署、决议和决定中,遇有新的情况发生,需要对原部署决议和决定做出调整的事项。

8、对分管工作需要其它相关部门配合,协同运作的工作。

9、分管的部门或干部出现重大违纪违法问题。

10、个人生活中涉及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情况。

二、请示报告的形式

根据请示报告的内容和时间要求,可分别采取会议,书面,带电话或口头等形式。对阶段性工作要定期请示报告,对紧急和特殊问题要随时请示报告。请示报告应内容准确真实,言简意明。

三、请示报告的责任

1、建立重大问题请示报告制度,是新形势下贯彻民主集中制,规范上下级组织之间权责关系和领导班子内部分工与负责之间关系的一项重要制度。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以及部门负责干部必须认真贯彻执行这一制度,牢固地树立局部服从全局的观念,自觉的维护大局和整体利益,坚定不移地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和上级机关的各项决定,保证上级的政令和决定在我校的落实,坚决克服本位主义,分散主义和自由主义。

2、对于因违反本制度规定造成不良影响的主要责任者,应予以批评教育;对因违反本制度规定,造成严重后果的主要负责者,要视情况给予必要的处分或处罚。

合作市第四小学

二〇一一年三月十九日篇二:请 示 报 告 制 度 请 示 报 告 制 度

第一条 逐级请示报告:局机关工作人员在履行职责过程中,按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原则向分管领导请示报告,股员向本股股长请示报告,股长向业务主管领导请示报告,原则向分管领导请示报告。原则上不得越级请示报告。

第二条 越级请示报告:在分管领导外出或特殊情况下可越级请示,但事后必须向分管领导报告。

第三条 股(室)在本级范围内不能解决而需要有关会议研究解决的问题,事先征得业务主管领导同意后,应向局办公室申请会议提案的请示报告。第四条 凡以本局名义向党委、政府和上级部门的请示报告,必须经局长批准并签署意见后方可实施,个人和股(室)一律不得擅自作出涉及本局的一切请示或报告,经授权的除外。第五条 凡涉及全局的重大事项,必须按照行政一把手负总责的原则请示报告。各股、室、所、队的请示报告统一归局办公室受理,经局长批示并在统一思想和口径的基础上,由办公室负责答复和办理。

第六条 局务会、局长办公会、上级领导对下级的请示,必须及时明确的予以答复。第七条 请示、报告一般以书面形式进行。考 勤 制 度

l、全局考勤工作由局办公室统一负责监督管理。

2、干部、职工应自觉遵守劳动纪律,按规定时间上下班,不得迟到、早退、无故旷工,上班时间应坚守工作岗位,外出一小时以上三小时以下的,必须向本股(室)领导请假。

3、上班实行签到,由局办公室负责监督签到工作,按规定时间未提前10分钟签到者按迟到处理,上班时间已过30分钟到办公室的人员按缺勤处理,半天不上班但又没有履行请假手续的按无故旷工处理。

4、干部、职工因事、因病请假,须凭请假条办理请假手续,谐病、事假在1天以内者,由股(室)负责人审批;超过l天以上3天以内者由分管局长审批;一周内出局长审批;一周以上者局长办公会审批;因病或特殊情况来不及请假者,事后应提交有关证明并及时补办请假手续,未经批准擅自离岗按旷工处理。所有病、事假,应及时将请假条文办公室备案,否则视为旷工。

5、考勤登记情况每月进行通报公布。

6、考勤列入综合考核范围,按组织人事部门有关规定确定考核等次,事假超过十天以上的年终不得评为优秀等次。车 辆 管 理 制 度

为加强车辆使用及燃修管理,节约资金,保证所有车辆发挥最大效能,特制定本制度。

(一)车辆使用管理

1、车辆使用原则。局内所有车辆都是工作用车,一般情况下,股室和分管领导共用一辆车。当领导有工作且工作非常重要时,优先保证领导用车,当股室工作非常重要且急需办理时,优先保证股室用车;当领导和股室的工作在同一时间都必须马上办理急需用车时,要保证领导用车,股室用车办公室另行安排。除领导外,其他人员到外地出差一律不派车。

2、车辆使用实行派车单制度。因公出市或到乡镇一律使用派车单,由办公室请示局领导后出具派车单。没有按照规定签批派车单的,除特殊情况,不予派车。派车单每月汇总一次,由机关服务中心统计后报局领导。报销燃油费、过路过桥费,停车费等票据要凭派车单,对没有派车单或过路过桥费、停车费与派车单不相符的,一律不予报销。

3、车辆使用管理的要求。

(1)外单位借用车辆必须经局长同意,未经局长同意,任何人不得将车辆外借。(2)未经局长同意,任何人不得用公车办私事。(3)未经局长同意,任何人在公休日、节假日不准用车辆。确需用车时,报请局长同意后由机关服务中心统一安排。(4)每周五下班后,司机必须将车辆安全停放在车库内。

(5)每月的后三天为车辆相关情况统计日,司机要及时将有关数据报告办公室统一汇总。

(二)、车辆的燃修管理

1、车辆燃修实行单车核算,每月统计一次,统计内容包括车型、车号、行驶里程数、燃油总数、百公里燃油数和修理费用等。

2、车辆维修实行备案制度。驾驶员要根据出现的故障检查出需维修的部件,确定维修方案,并大致做出维修预算,报请局长同意后选择质量好、价格低的维修厂。如若自己做主,产生的费用单位一律不承担。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制度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国土资源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增强全系统干部职工的廉政意识,转变作风,廉洁从政。根据《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试行)》等文件精神,结合实际,制定本制度。第二条制定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制度的指导思想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标本兼治、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紧密结合国土资源工作实际,着力抓好党风廉政建设,造就一支执法严格、清正廉洁的国土资源管理队伍。

第二章 责任主体和内容

第四条 局党组领导班子对本系统的党风廉政建设负有全面领导责任:

1、及时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上级党委、政府关于党风廉政建设的部署和要求,每年至少召开2次党支部会篇三:请示报告制度 请示报告制度

为进一步加强乡党委党建工作,提高党委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根据党章及上级党委的有关规定,结合我乡实际,对党支部请示报告制度作如下规定:

第一条 党支部请示报告制度主要包括:党员向党组织、党小组向党支部、党支部向乡党委请示报告的有关制度。

第二条 党员向党组织请示报告的主要内容是:自己的学习、思想、工作情况,需要党组织帮助解决的有关问题,党内外群众中的模范事迹或不良影响。第三条 请示报告的方法是:

(一)党员定期参加党支部和党小组生活会,在党的组织生活会上,进行请示汇报,一般每两个月口头或书面汇报一次。也可以个别向支部书记或支部委员口头汇报。

(二)党员外出超过三个月的,应当每季度以书面形式向党组织汇报一次自己的思想和工作情况。

(三)党员自己或发现别人思想或工作有什么问题、出现什么情况,及时向党组织请示汇报。(四)党员对支部指定的联系对象的情况应按要求定期报告。

第四条 落实党员请示报告制度,一是提高党员坚持请示汇报制度的自觉性,引导党员讲真话,讲心里话;二是党组织书记、委员要认真听取党员汇报;三是健全配套措施,按期召开党支部和党小组组织生活会,针对汇报情况及时做好认真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第五条 党支部向党委请示报告的主要内容是:

(一)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党组织的决议、指示的情况或需要向上级党组织说明、解释的问题。

(二)工作中的经验教训或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三)改进工作的措施和今后的打算。

(四)上级党组织规定的某一项工作或问题的专题调研情况。

第七条 各支部向乡党委请示报告的主要内容,应与党员请示汇报的内容大体相同。

第八条 支部独立负责地解决自己职权范围内的问题,遇到重大问题和超越自己职权范围的问题须请示乡党委,定期向乡党委汇报工作,遇有特殊情况,应及时报告。

第九条 支部每季度以口头或书面形式向乡党委请示汇报一次,可由支部书记或支委会指定的成员代表汇报。

2.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篇二

1 内部控制的显著作用

1)进入国际资本市场融资的前提。

建立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是中国企业进入国际资本市场的前提。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及实力逐步增强,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进入世界资本市场。截至2007年3月,中国境外上市公司共有747家。我国境外上市企业纷纷花巨资聘请海外机构设计内部控制制度,以适应上市地的监管要求。

2)促进企业的有效经营。

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利用会计、统计、业务等各部门的制度规划及有关报告,把企业的生产、营销、财务等各部门及其工作结合在一起,各部门密切配合,充分发挥整体作用,以顺利达到企业的经营目标。同时,严密的监督与考核,能真实反映工作实绩,再配合合理的奖惩制度,便能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及潜能,从而促进整个企业经营效率的提高。

3)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内部控制的目标要求经济信息和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有效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如实地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实际,并及时发现和纠正各种错弊,从而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正确性。

4)有效防范企业经营风险。

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企业要达到生存发展的目标,就必须对各类风险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控制,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管理的中枢环节,是防范企业风险最为行之有效的一种手段。

2 并不完美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从政府部门到企业管理层对企业内部控制的认识不断提高,大部分国有企业都在一定程度、一定范围内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但在实际经营中,还存在着许多不尽完善的地方。日前,全球著名会计师事务所德勤在中国对外公布了最近开展的一项有关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现状的调查结果。得出的结论是,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建设与监管要求存在明显差距,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建设不容乐观。目前,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对内部控制的认识还没有形成很一致的意见。

目前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对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和实施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我国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起步较晚,企业过去又长期处在计划经济中,导致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实施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部分单位经营者不愿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或者自己不能认真遵守并监督全体员工遵守内部控制制度,而热衷于通过随意性强的行政命令来管理企业。即便是制定了一些相关制度,大多也停留在表面,这是目前部分企业管理水平不高,效益低下的原因之一。

第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我国企业目前存在“一股独大”现象,股东大会、监事会作用有限,甚至形同虚设,严重影响互相监督、制约的体制。内部人控制的现象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

第三,企业内部控制和监督不力。目前相当一部分企业对建立内部监督不够重视,内部监督体系残缺不全、有关内容不够合理或流于形式,失去了应有的刚性和严肃性。很多企业的内部审计并没能真正履行其应有的职能。

第四,风险评估不足、风险意识薄弱。内部控制作为公司治理的关键环节和经营管理的重要举措,在企业发展壮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环境的变化,单纯依赖会计控制已难以应对企业的市场风险,会计控制必须向风险控制发展。我国企业要加强风险管理,首先从内部控制入手,而通过立法的形式加以强化,将推动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

3 进行内控建设应处理好的几个问题

我国企业在内部控制建设中应该注意处理好如下几个问题:

第一,处理好现有管理制度和新的内控体系之间的关系。内控体系是从风险管理的角度对现有的企业管理体系进行梳理和完善,因此,上市公司内控体系建设不是全盘否定现有的管理制度,更多的是按照风险管理的思路,补充和完善现有的管理体系,使其更加体系化。

第二,内部控制仅仅是财务部门的事情,与其他部门无关,这是一个比较普遍的误区。由于企业的所有业务操作最终都会在财务信息中体现,所以财务部门是内控的核心部门,但这并不表示内控仅仅是财务部门的事情,与其他部门无关。从COSO框架以及我国已经发布的内控标准或指引中关于内控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内控是公司董事会、管理层和全体员工共同参与的一项活动,每一个人都对内部控制负有责任并受到内部控制的影响。从内控涉及的业务层面看,内控涉及到公司各业务环节层面。由此可以看出,内控建设需要企业的全员参与,是全体员工的共同责任,而不仅仅是财务部门的事情。

第三,内部控制要控制到多细,是不是越具体越好,有人主张内部控制应该事无巨细,都一一在内控管理文件中进行规范,导致了内控制度出现繁琐、形式化的倾向。这违背了内控建设提高经营的效果和效率目标的要求,没有结合企业的实际经营管理需要,也不符合可操作性、成本效益原则。我们认为:在内控的建设过程中,设计者应该对企业进行深入全面的了解,在原有企业经营管理的基础上优化业务流程、控制风险,重点对重要业务流程和重要风险进行控制,区分企业风险顺序和重要程度进行设计,不能脱离企业的实际,搞成繁文缛节。

第四,外部智慧的利用。有人主张全部交由外部机构操办,这样简单、高效、可以解决自身不好解决的问题,相对成本也低;也有的人主张全部由内部人员设计,这样熟悉情况、自己设计的自己执行也好。其实,这些优点都是作为建设内部控制的企业所希望达到的,方法就是:建立外部专家和企业内部专家结合的联合工作团队。企业作为内部控制的主体,充分了解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目标,这为内部控制建设提供一个合理、可行、有效的基础。而中介机构作为参与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外部人员,可以充分发挥其专业经验和作为内部控制评估机构的优势,可以保证内部控制建设的专业标准。因此建立外部专家和企业内部专家共同工作的联合团队是建设有效的内部控制的必经之路。

第五,内部控制不是简单的制度汇编,搞内部控制建设也就不是编内控制度,更不是照搬别人现存的制度。别人成功的制度,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自身的问题,原因在于每一个企业的内在机制和环境不同,所以照搬制度只能解决形式上的问题。

第六,内部控制也不能包治百病。

明确了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可以使企业意识到内部控制不仅是外部需求,也是内部所需,可以增加企业建立内部控制系统的积极性;同时,在内部控制建设中,企业要根据自己所处的控制环境,采取灵活机动方式,设计适合自己的内部控制体系,才能发挥内部控制应有的作用,才能使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摘要:从内部控制的作用入手,分析了我国企业目前的内部控制现状,并强调了进行内控建设应处理好的几个问题,旨在使企业明确观念,增加企业建立内部控制系统的积极性,逐步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加强企业内部管理。

关键词:企业,内部管理,审计,内控

参考文献

3.建立健全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篇三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内容

(一)货币资金控制的要点和方法

货币资金是单位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单位流动性最强的资产,必须加强对货币资金的管理,建立良好的货币资金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以保证货币资金的安全、完整。针对货币资金流动性强、使用范围广、容易发生问题等特点,对其加强管理和控制应主要侧重以下方面:

1、建立货币资金业务的岗位责任制,并确保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

以货币资金支付会计控制环节为例,是指货币资金支付的授权批准、实际办理、会计记录、稽核检查及业务经办等岗位必须相互分离、相互制约,不能一人多岗,身兼数职,不能由一个人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全过程。同时,应定期和不定期地检查是否存在货币资金业务不相容职务混岗现象。

2、建立严格的货币资金授权批准制度。

各单位应明确规定涉及会计及相关工作的授权批准范围、权限、程序、责任等内容,单位内部的各级管理层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保证审批人在授权范围内进行审批,经办人员也必须在授权范围内办理业务。此外,对于重要的货币资金支付业务,各单位应当实行集体决策和审批,并建立责任追究制度,有效防范货币资金被贪污、侵占、挪用。

3、严格按照“申请、审批、复核、支付”的程序。

根据合理、合法的凭据办理货币资金的支付业务,特别要注意有关凭证的稽核和审查。如外来原始凭证,应审核是否符合国家票证管理要求,有无税务监制章、财政监制章和单位财务专用章或发票专用章,数量、单价、金额是否明确,大小写是否相符,接受单位名称是否正确,经办、验收、审批手续是否齐全,审批程序、权限是否正确,是否存在越权审批行为。有无涂改、伪造和虚报冒领等现象。实际工作中,许多单位的大部分支出是白条,有的复核工作形同虚设,有的财务人员在办理银行存款支付业务时,只以银行转帐凭证(或信汇凭证等)列支,未附任何付款凭证,而且没有任何人签名。因此,应加强行政事业单位银行存款等货币资金支付业务的控制,每笔支出均应以经过审核的发票或其他凭证作为书面证据,如是暂付款则应办理暂付款手续,在“应收及暂付款”科目中列支,严禁以转帐凭证直接列支。

4、加强票据、印章和银行预留印鉴管理等会计系统控制。

实际工作中,发现许多单位的空白收据由出纳保管,没有设立登记簿严格管理,没有办理购买、领用登记和交回注销等手续,这样,即使出纳隐瞒了一些收入不入帐,也无人知晓。有的单位签发支票所使用的各种印章,由办公室主任一人保管,会计人员对单位的一切收支都不清楚,纯粹是事后的记帐员,失去了应有的会计监督作用。因此,“各单位应当加强与货币资金相关票据的管理,明确各种票据的购买、保管领用、注销等环节的职责权限和程序,并专设登记帐簿进行记录,防止空白票据的遗失和被盗用。”同时,“各单位应加强银行预留印鉴的管理,严禁由一个人保管支付款项所需的全部印章,”并尽量任用思想素质较好的正式职工办理货币资金支付业务。但不管这个人何等忠厚、何等老实,要始终坚信,制度约束比个人的自觉性更可靠、更有效。

5、保证货币资金的收入有合理、合法的凭据,管住货币资金流入点。

许多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只注重控制货币资金的支出,而忽略了收入的控制,只关心钱来了没有,来了多少,却没有关心是否及时或全部入帐?特别是个别单位习惯于搞收入不入帐,尤其是现金收入不入帐,私设“小金库”,这就要使用自购、自制等不合理的票据,或收钱不给任何票据,然后由出纳开具一张总收入或根据现金日记帐据以入帐。由于是小金库,也无人再核对是否有截留收入,缺乏监督机制;更有甚者,有的单位将公款以职工个人名义或以银行定期存款形式存入银行,并由他自己保管,没有任何的牵制制度,由此引发的潜在风险很大。因此,为避免国家遭受损失、保护干部,必须健全货币资金收入的内部控制制度,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按照国家规定的收费项目、标准及票据收费,严禁私设“小金库”,单位取得的一切收入必须及时纳入财务部门统一核算,统一管理,以堵塞漏洞,消除隐患。

6、定期核对银行帐户余额,定期盘点现金,做到帐帐、帐实相符。

在实际工作中,有的单位银行存款会计帐和出纳帐长期不符,却无人过问。有的单位日常现金盘点基本上都是由现金经办人自行完成的,会计只管出纳帐面数与之相符,而不管帐实是否相符。按照我国有关规定,货币资金每月至少应核对一次,确保帐帐、帐实相符,发现不符,应及时查明原因,作出处理,保证货币资金管理不出纰漏。

(二)固定资产控制的要点和方法

为加强国家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推动资产的合理配置和节约、有效使用,固定资产的内部会计控制不仅要保证单位资产的安全、完整,还要保证单位资产发挥应有的作用和效益,才能保证行政事业机关履行职责和促进各项事业健康发展。但有人却存在着偏见:认为行政事业单位应加强货币资金等流动资产的控制,而固定资产流动性不强,人们不敢贸然搬走,管他干吗?因此,个别单位会计帐上根本就没有设置“固定资产”科目,会计报表上的固定资产数仅是一些房屋、建筑物的结算数,而平时购置的固定资产均未作记录;有的没有及时登记固定资产帐,而是一季度或年终才登记增加固定资产;有的由于人手不够,由会计兼任固定资产的管理,失去了应有的会计监督作用。《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第十七、十八条及三十六条规定,固定资产的内部会计控制应侧重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对取得固定资产的验收、入帐等环节的控制,设置完整的固定资产会计记录系统。

单位购置、无偿调入或接受捐赠的设备等固定资产,均应由管理部门验收签章,对验收入库及投入使用的固定资产,须建立《固定资产卡片》并记入《固定资产明细账》,按物登卡、凭卡记账;已验收入库的固定资产,要按照各类资产的使用说明和存放要求进行保管,填写保管单并定期检查;库存固定资产未经管理人员同意,任何人不准领用或调换;财务部门应及时根据有关验收单据办理财务转帐,逐笔登记增加固定资产总帐。

2、对固定资产的使用、保管、维修等实行专门机构和专人负责,防止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的毁损。

对配备给个人使用的固定资产或物品,要建立领用交还制度,并督促使用人爱护所用资产,工作人员工作调动时,应在其办理所用资产交还手续后,方可办理调动手续。对转出、报废、出售等实行严格的申请、批准制度,防止固定资产处置过程中的损失及舞弊行为。单位处理、报废闲置、毁损固定资产,必须经财产管理部门申报、主管领导审核、单位负责人批准,并报主管部门备案。

3、建立并严格执行固定资产定期盘点制度。

会计部门应根据帐卡会同财产管理部门每年对本单位的固定资产进行一次全面清查盘点,查明固定资产的实有数与账面结存数是否相符,固定资产的保管、使用、维修等情况是否正常。如果出现帐、物不符,特别是盘亏的固定资产,应查明原因,说明情况,编制有关固定资产盘盈盘亏表,按管理权限报经国管局或主管部门领导批准后,调整固定资产账目。总之,各单位要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登记、使用保管及损坏赔偿等管理制度及内部监督制度,将固定资产管理责任落实到有关部门和个人;明确审批人员、记帐人员、经办人员、保管人员的职责权限,并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的目录,实物资产的分类标准,归口管理的职能部门,产权的登记,财产物资的采购、验收、使用、保养、转让、报废等各项制度和规定,以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各单位在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时,除了要注意以上基本原则、内容和方法外,还应注意下列事项:

1、不能搞形式主义。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后,必须立即组织实施,严格执行,不能流于形式,搞形式主义。单位负责人和中层干部要带头遵守,任何人不能凌驾于制度之上。在执行过程中,要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定期或随时检查执行情况,实行纪律控制。

2、及时性和灵活性。内部会计控制系统要能够及时准确地提供控制所需的信息,一旦发生偏差,系统能对以后的情况进行预测,使控制措施针对未来。同时,要在相对稳定的同时保留相当的弹性,以适应未来的修订和补充。

4.建立健全废土管理机制 篇四

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我局实行城区废土运输“准运制度”成果斐然

11月15日上午,我局执法大队对办理废土运输“准运证”的施工现场进行了现场检查,结果表明,各施工工地运输废土车辆基本达到了我局的“准运”管理要求。

7月中旬以来,我局执法大队对城区废土运输车辆实行“准运证”管理制度(即城区所有运输废土的车辆必须到我局行政审批窗口办理废土运输的准运证,按规定办理准运证的废土运输车辆必须按规定路线运输,达到全覆盖要求,并到规定的消纳场所倾倒废土,如违反这些准运规定,我局执法人员将依据相关法规有权对其实施相应的处罚)。经过4个多月的管理与教育,城区废土乱抛洒、废土乱倾倒的现象得到有效遏制,我市城区废土管理工作从先前的混乱状态逐步实现了规范管理的目标。主要做法如下:

5.建立健全企业人本管理机制的看法 篇五

面对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中小企业既面临着新一轮巨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更为激烈的竞争。中小企业的成功取决于企业多方面的因素,但人才战略始终是整个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

一、人才的标准与人本管理的重要性

对企业来说,人才应该是多样化的、多层次的。被市场认可了的经营管理者是人才,在市场开发中勇立潮头的是人才,能不断开发出新产品占领市场的科研人员是人才,在本职工作岗位上一丝不苟、兢兢业业、不断进行小改小革小创造的也是人才,而且是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中不可缺少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既要有高水准、高精尖研究人才,也需要大量有现代科学知识、又有比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的操作人员。一个人只要在他自己的岗位上,不论这个岗位的高低贵贱,只要做出了比其他人更多的贡献,而且特别是创造性的业绩,这个人就是人才。

人们曾经预想,新技术和现代管理方法的大量应用,人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将可能下降。但竞争的现实使人逐渐认识到,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的人以及使用产品和享用服务的人。恰恰相反,在新的阶段,对人的认识有了升华。在这一阶段,提出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提出了个性需求和精神健康的理论,提出了更多依靠员工的自我指导、自我控制以及顺应人性的管理等一系列新观点、新思想;在实践中积极推行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可以说,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是现阶段的重要特征之一。因此要适应当今的现实人性背景,企业就必须将战略资源的重点从金融资本转向人力资本,更加重视对人的管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靠人才去支撑,政绩、业绩的取得靠人才去创造。党的十六大作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科学判断,真正把人放到推动社会进步的生产力要素中最为重要的位置上。大力加强企业的人本管理非常必要,极为重要。

二、中小企业待人、引人、用人、留人的主要类型与存在问题

当前企业对待人才、使用人才的几种做法主要有:

第一类:求贤若渴型。企业对人才的渴求到了“三顾茅庐”、“程门立雪”的地步。“三顾茅庐”是刘备三请诸葛亮的事,大家都知道。“程门立雪”说的是宋代有个叫杨时的人,是理学家程颐的学生,在他40多岁时到洛阳去拜见程颐,当与另一位同学来到程颐家的时候,天下起大雪,门童告知先生正在睡午觉时,他们就站在门外静静地等候,直到程颐醒来,这时雪已经下了一尺多深,这就是流传至今的“程门立雪”的故事。这类企业对人才的渴慕与追求,达到了不惜代价的地步。被朱总理称为“国宝”的邱继宝在企业 初创时期为了找一个上海的技术专家真的是这样做了。汽车狂人李书福在造车初期为找XX汽车工程学会的技术专家也真的是这样做了,最后真诚感动了老师,他们也请到了真神,企业才有了质的飞跃。

第二类:筑巢引凤型。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的规模时,企业再要壮大必须有高级人才指点。这时候企业也构建了相应的平台,为引进人才筑好了“巢”。不少企业此时会碰到一个打破家属制和企业原主要领导让贤的实际问题,这需要原创企业家有宽阔的胸怀。被省中小企业局聘任为**省首批十大创业指导大师的俞锦方,以及**金义集团的陈金义,为了企业更上一层楼,或者让出企业高级管理岗位,或者将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都无一例外地引进了外来管理人才,从而促进了企业的长足发展。

第三类:借鸡生蛋型。此类企业采用的是外借脑袋的办法,人才不为我所有却可以为我所用。用长期虚拟合作,短期共同攻关,成果共创,效益同享。基本上运用经济杠杆达到利用外部人才的目的。在市场经济的今天,这种互惠互利的做法既便于操作,又更符合市场经济规律。

一是规模小。路桥区XX销售收入上亿元工业企业共71家,其中10亿元上仅吉利、双菱两家,3-10亿元的也只有19家,其他34家全部是3亿元下的中小企业。不管是生产规模,还是人员、资产拥有量以及影响力都要小于大企 业。这使得大部分的中小企业难以提供高薪、高福利来吸引人才。而且,一般来讲中小企业的稳定性比大企业差,不管内部还是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中小企业的影响比对大企业的影响大的多,所以对于人才而言,在中小企业发展的风险要高于在大企业。

二是缺乏良好的企业文化。大多数中小企业不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员工缺乏共同的价值观念,对企业的认同感不强,往往造成个人的价值观念与企业的理念的错位,这也是中小企业难以吸引与留住人才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是行业分布广,地域性、季节性强。中小企业分布在各行各业中,从手工作坊式的加工业到高科技技术产业,所以中小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更具多样性和复杂性。中小企业往往活动范围不广,地域性、季节性强,尤其是人员的构成更具有明显的地域性,有时容易形成排外的企业氛围,不利于企业引进新的人才。有的企业位于偏僻的地方,很难吸引人才。

另外,员工对企业的贡献度大,影响力也大。无论是经营者,还是每一个职工,对企业稳定地进行生产经营活动都很重要。大企业持续正常的运作更多的是依靠完善的制度,而中小企业则往往对个体的力量依赖性更大。也就是说企业的发展更多地依靠每个人的能动性,往往没有一个系统的、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也没有一个持续的、完整的人力资源 管理体系,这也不利于中小企业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引进人才。

三、健全人本管理机制的路径取向

有效地进行人本管理,关键在于建立一整套完善的管理机制和良好的创业环境,使每一个员工不是处于被管的被动状态,而是处于自动运转的主动状态,培养和激励员工奋发向上、励精图治的精神。当前中小企业人本管理主要应包括相互联系的如下一些机制:

1、动力机制。旨在形成员工内在追求的强大动力,主要包括物质动力和精神动力,即利益激励机制和精神激励机制。二者相辅相成,不可过分强调一方而忽视另一方。在当前新的形势与人的需要多样化的背景下,应注意知识的激励,既及时提供必要的知识和信息作为激励的手段,让各类专业人才每年有定量的时间进修深造。

2、压力机制。包括竞争压力和目标责任压力。竞争经常使人面临挑战,使人有一种危机感;正是这种危机感和挑战,会使人产生一种拼搏向前的力量。因而在用人、选人、工资、奖励等管理工作中,应充分发挥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目标责任制在于使人有明确的奋斗方向和责任,迫使人去努力履行自己的职责。

3、约束机制。制度规范和伦理道德规范,使人的行为有所遵循,使人知道应当做什么,如何去做并怎样做对。制 度是一种有形的约束,伦理道德是一种无形的约束;前者是企业的法规,是一种强制约束,后者主要是自我约束和社会舆论约束。当员工精神境界进一步提高时,这两种约束都将转化为自觉的行为。

4、保证机制。包括法律保证尤其是社会保障体系的保证。法律保证主要是指通过法律保证人的基本权利、利益、名誉、人格等不受侵害。社会保障体系主要是保证员工在病、老、伤、残及失业等情况下的正常生活。在社会保障体系之外的企业福利制度,则是作为一种激励和增强企业凝聚力的手段。

5、选择机制。主要指员工有自由选择职业的权力,有应聘和辞职、选择新职业的权力,以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与此同时,企业也有选择和解聘的权力。实际上这也是一种竞争机制,有利于人才的脱颖而出和优化组合,有利于建立企业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群体。

6.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篇六

(一) 委托代理关系的基本含义

在许多情况下, 当一个个体或一个组织 (委托人) 授权另外一些人或组织 (代理人) 代表他或他们行使某项工作或职权的时候, 这种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就构成代理关系。代理关系的产生是因为在特定情况下, 代理方比委托方有更充裕的时间和更全面的信息, 或代理方在总体上能更好地完成指定任务。

(二) 代理问题的产生及其产生的原因

在委托代理关系中, 由于委托人和代理人具有各自不同的利益, 因而在代理行为中, 当代理人追求自己利益时就有可能造成对委托人利益的损害, 这就是所谓代理人问题的产生。具体说来有以下原因:第一, 代理人是一个具有独立利益和行为目标的“经济人”, 他们具有不同的目标函数。第二, 代理人作为“经济人”在代理过程中其行为存在着“机会主义倾向”, 如职务怠慢、超标准在职消费、损害和侵蚀委托人的利益。第三, 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 难以准确判断代理人行为的努力与否。第四, 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性, 由此委托人难以准确判定代理人有无机会主义。

代理人问题产生之所以具有以上原因, 是基于代理人在代理行为中存在着“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两个基本事实。

市场经济中, 代理问题的解决一是靠内部机制, 通过设计合理的代理契约来明确代理人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并给予代理人最佳的行为激励和约束, 使代理人与委托人目标函数一致, 减少机会主义行为。二是外部机制, 通过代理人市场, 在代理人之间引入竞争机制。

二、我国国有资产委托代理关系的特点

在以上分析委托代理关系的基础上, 我国国有资产的委托代理关系更有其复杂性特点, 特别是国有资产所有权虚置、产权主体缺位等问题的存在使我国国有公司内的“内部人控制”问题更为严重。

(一) 、我国国有资产委托代理关系的行政化

1、委托人与代理人地位上的不平等性

在全体公民——中央政府——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代理层次中, 根本不存在市场关系, 更没有制衡机制。全体公民——政府这一层次的代理关系实质上是一种强制性的授权关系。政府——国资委这一层次的代理关系实质是上下级的行政隶属关系, 这决定了代理人只能按照委托人的意志去办理, 更谈不上代理人对委托人的制衡问题。国资委——国有控股公司这层, 仍是通过行政权力而无偿赋于国有资产的经营权和支配权。国有控股公司——企业这一层委托代理关系中, 虽然企业改革为独立市场主体后, 引入市场机制, 但这种制衡机制是不完善的。

2、委托代理的多层次性

我国的委托代理经营机制层次较多。按一般代理理论, 委托代理层次越多, 代理成本越高, 效率也就越低。

3、委托人与代理人的垄断性和“免费投票”

在我国委托代理关系中, 由于缺乏市场机制, 故而每一层次上的委托人与代理人都具有垄断性。这就使得这种委托代理体制在激励和约束两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又由于“免费投票”问题的存在, 使委托人与代理人都不尽力促使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的实现。

4、现行的国有资产行政性的委托代理方式, 阻碍了统一的资本市场和产权市场的形

现在, 国有资产仍由各地区和部门实行委托代理经营和管理。各级政府以追求本地区利益最大化为目标, 运用自己手中的权力, 来配置国有资产并以行政手段保护地方利益, 从而国有资产不能按市场要求实现自由流动, 全国统一市场难以形成, 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二) 行政性委托代理方式给国有资产运营带来的问题

1、政企难以分开。在通过行政方式层层委托建立的公司之中, 由于国有资产经营中的“免费投票”所导致的无刚性经营约束, 及委托人于代理人之间的上下级关系、委托人掌握代理人的选择权等因素, 导致国有资产经营不能明确经营责任。

2、所有者利益与经营者利益难以统一。在国有公司中, 行政性委托代理则会造成有人经营、使用, 但没有人来承担责任, 更无法克服所有者面临的“逆向选择”和存在“道德风险”的问题。

3、国有公司难以形成有效治理结构。在行政性委托代理方式的条件下, 虽然在形式上我们建立了出资人所有权与法人财产权双重产权结构, 但事实上, 国有控股公司成为实质上的集权机构, 股东会、董事会、监视会形同虚设, 因为股权集中于国有控股公司, 使双重治理结构异化为与原来的企业结构没有什么两样。

4、企业承担社会成本隐性化。国有企业作为兼有自身微观目标与国家宏观目标于一体的特殊企业, 在实现宏观目标时而影响微观目标的实现的事时常发生, 这无形中使企业承担了社会成本。在行政性委托代理中这并不能得到反映, 只有在市场机制下, 通过签订契约来反映并应给予企业以相应补偿。

三、国有产权的内在性质及国有企业的行为特征

(一) 、国有产权的性质决定了其委托代理必须实行市场化。

国有产权作为一种经济客体, 其核心结构就是所有权的全民性与控制权的个别性之间的矛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市场经济的制度环境决定着国有产权必须实行市场化的委托代理方式。因为市场交换关系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产权形成、发育和发展的基本环境。所有权的全民性与控制权的个别性两因素包含着全民的资产让个人和团体控制时的交换关系。事实上, 不通过交换,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不可能使得国有产权存在, 这是国有产权内在性质决定的。

(二) 国有企业性质及其行为的二重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国有企业都有经营自主权, 但企业的自主经营活动又必须受国家与企业家签订的市场契约制约。在这契约中, 就有国家的宏观经济目标, 从而决定了国有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 同时也在追求国家利益最大化, 并且这二重行为是相辅相成的。

四、国有产权委托代理方式市场化的实现途径

(一) 国有产权委托代理方式市场化的目标形式

国有产权委托代理方式的市场化的根本目标就是通过市场来营造激励相容的国有资产运营机制, 直接目标就是解决由于国有产权虚置、所有权主体缺位而造成的企业内部治理结构无效问题。通过国有产权的市场化, 委托代理关系的形成, 营造出一个国家利益与经营者利益相统一的、经营激励与产权约束相结合的市场行为主体。

要营造代表国家利益的主体, 实际上就是要通过市场建立一支具有高度责任心的、强有力的国家股东代理人队伍。我们必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利用市场机制, 通过交换的本质, 来促使国家股东代理人来关心资产增值和股东受益。构造“激励相容”机制, 使代理人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也给国家带来利益。使国家利益与代理人的得失休戚相关, 从而激发他们参与和监督的积极性, 达到与私人公司中股东对公司治理机制作用的同等效果。同时在市场契约的约束下, 使国家股东代理人及企业经营者实现国家宏观目标与企业微观目标相统一。

(二) 国有产权市场化委托代理关系的形成

国有企业是国家与企业家之间的契约关系。契约关系是国有资产运营的核心问题。市场经济条件下, 国有资产的运营需要在竞争条件下建立市场契约。

1、市场契约的形成

市场经济条件下, 国家与企业家的委托代理关系是建立在市场竞争基础之上的。简单的说, 就是国家作为委托人将国有资产委托给国资委, 国资委再作为委托人提出对国有企业的经营要求并在契约中做出规定。

2、市场化委托代理关系确立过程的具体分析

企业家在代理权市场上签订契约, 获得国有资产经营权, 根据契约规定来经营国有资产, 运作国有企业。契约的形成过程, 是企业家根据自身经营能力, 以获得最大利润为目的来购买国有资产的经营权的过程。

在市场化的委托代理关系确立过程中, 国有产权的委托代理方式的市场化, 避免了行政性委托代理方式的弊端, 同时也可以通过竞争, 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代理人的“逆向选择”问题和代理人在行使职权中的“败德行为”。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 国家 (国资委) 、国有控股公司、国有企业、企业家作为平等的市场主体, 通过平等竞争来签订契约, 适应了市场经济运行和发展的内在要求。

3、国家股东代理权市场的性质

市场契约的一方是从国家股东代理权市场的竞争中产生的。由他们作为一个联体主体与国家订立契约建立委托代理关系, 代表国家担任股东去具体组织运作国有企业。国家股东代理权市场并不是我们比较熟悉的经理市场。首先我们来看, 经理市场的需求方是公司, 而股份的持有人是公司的创办人和公司的治理人, 其需求方是社会而不是特定主体。其次从经营特性上看, 经理的职责是执行董事会决议, 主持公司日常业务, 因而其经营决策是在一个已经确立的平面展开的。而持股人决策则是在一个决策空间中做出的, 他必须涉及到一切方向上的创新, 他必须去发现前所未有的市场, 他在公司组建、参股持股、股份转换及在控股公司中的决策行为, 完全是立体结果。再次, 从决策结果看, 经理决策的预期性、可控性及目标实现的可能性都比较大, 而持股人的决策后果往往是难以规划、预见和预测的。在整个决策空间充满着不确定性。从需要资本投入来说, 国家股东本身就是出资人, 在公司投入了资本, 但国家本身并没有行为能力, 必须将其具体到个人, 需要有人来代理, 因此国家股东代理人相当于企业家的一切责任。要使代理人真正具备股东属性必须通过市场竞争使代理人投资与国家股东代理权市场, 获得国家股东的代理权。只有投入在先, 每个人就会对自己能力有正确的评价, 这样也可以解决代理权市场上的“逆向选择”问题, 避免代理人拿国有资产冒险的“败德行为”。由此, 我们可以说, 国家股东代理权市场的性质是企业家的选拔市场。通过企业家市场的竞争, 就可以营造出“激励相容”的国家股东代理人队伍。由此来建立激励相容的国有资产营运机制。

(三) 代理权市场化有利于构造企业内部有效治理结构

国有产权委托代理方式市场化, 使通过市场竞争选出来的国家股东代理人, 代表国家在公司中行使股东共益权和自益权。自益权的主要内容是国家股东代理人在公司中按股分红, 国家股东代表取得股东代理权所付出的代价之从这里回收, 同时, 收益也是从自益权中获得。

委托代理方式的市场化, 从机制上规范了国家股东代表利益与国家利益的激励相容性。由于国家股东代表的代理权成本和代理权收益只能在自益权中收回, 从而使国家股东代理人的投票不再是“免费”的了, 使他们会更有责任心。

五、结论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必须从产权的角度加以深化, 改变现行的国有资产的行政性委托代理方式, 从市场经济的角度, 来构建国有资产的市场化委托代理方式, 从而建立起国有企业健全的行为机制。

参考文献

[1]、陈伟、罗来名、林进:《现代产权理论与国有企业改革》, 载《经济体制改革》, 2002年第四期

[2]、樊纲:《金融发展与企业改革》,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0年

[3]、范黎波、李自杰:《企业理论与公司治理》, 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 2001年

[4]、高程德:《现代公司理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年

[5]、黄少安:《产权经济学导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

[6]、刘凡、刘允斌:《产权经济学》,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2年10月

[7]、刘诗白:《主体产权论》, 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8年12月

[8]、毛振华:《资本化企业制度论》, 商务印书馆, 2001年

[9]、秦光荣:《国有资产商品化问题探索》, 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4月

[10]、孙伯良:《市场契约论》, 上海三联书店, 2002年6月

[11]、叶祥松:《国有公司产权关系和治理结构》, 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0年7月

7.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对策建议 篇七

摘 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社会保障制度建构体现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落实到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文章从我国现阶段社会保障制度建立所面临的困难以及社会保障制度落后的原因开始分析,提出了立足于科学发展观建立健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社会保障制度

1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落后的原因

1.1 中国经济发展极不平衡

我国作为人口众多,地域辽阔的世界大国,地区发展极不平衡,差异十分明显,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差异很大,这使我国社会保障水平地区差异的个性化与多样性将长期并存。

1.2 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快

根据预测,2000年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1.34亿,占总人口的10.84%;到2020年,这个比例将上升到16.84%,人口赡养率是一个令人担忧的指标。庞大老年人口群和退休队伍需要巨大的社会保障资金来支付,尤其是退休金和医疗费。因此,渡过人口老龄化高峰,减轻未来负担,决定我国养老保险不能采取现收现付制,应尽快实现基金积累制。

1.3 中国二元经济结构将长期存在

中国较为发达与欠发达农村经济并存,现代工业与传统农业并存,城乡差距很大,是典型的二元经济。我国社会保障也呈现典型的二元结构,占人口总数20%城乡居民享受89%的社会保障,占人口80%农村人口享受11%的社会保障。

2 立足于科学发展观,正确建立健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对策建议

牢固确立和认真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巩固和发展当前经济社会成就的必然要求,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建立依赖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要真正实现加快建设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需要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加大对社会保障的投人。社会保障关系到全体国民的切身利益,在许多国家均构成公共政策的主体内容,在国家财力持续增强并由经济财政向公共财政转型的过程中,需要尽快改变目前用于社会保障的份额偏低、地方财政不到位的状态,加大国家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

第二,明晰社会保障责任。明确、合理划分社会保障的责任,是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基本前提,也是这一制度能否获得健康发展的关键。在这方面,首先需要明晰历史责任和现实责任。比如现有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支付压力是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历史负债造成的,它需要在精算的基础上用稳妥的办法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化解。

第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与完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并重。一方面,需要尽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如加快建设乡村新型合作医疗与贫困救助制度、发展城镇流动人口社会保障及相关福利保障等项目;另一方面,尽快构建健全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监督机制、实施机制等,完善相应的社会保障司法机制,尤其需要重视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与管理,落实包括国有资产补偿、国家财政供款、单位与个人缴费以及面向社会筹资、通过基金营运获取收益等多元化的筹资方针,强化社会保险基金征缴,扩大征缴覆盖面,规范基金监管,确保基金安全,这是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日益重要且繁重的任务。

第四,努力提高新制度的合理性、有效性。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我国新型社会保障体系基本框架已经形成并正在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但整个制度还未定型,几乎每项制度安排都还存在着一定缺陷,因此,提高新制度的有效性已经成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当务之急。

第五,重视发挥市场机制与社会组织的作用,加快补充保障机制的建设。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多层次性主要在补充保障上,国家应当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补充保险,积极发展商业养老、医疗保险,同时用相应的财政税收政策促进社会慈善公益组织的发展,并引导社会资源投向公共福利事业。

上一篇:专业教学诊断与改进下一篇:习作童话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