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文物保护存在问题

2024-09-01

当前文物保护存在问题(共11篇)

1.当前文物保护存在问题 篇一

当前我国资源及资源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资源与资源保护,是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焦点之一.为此,必须改变认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

作 者:吴利群 作者单位:呼伦贝尔学院,内蒙古,呼伦贝尔,021008刊 名:内蒙古科技与经济英文刊名:INNER MONGOLIA SCIENCE & TECHNOLOGY AND ECONOMY年,卷(期):“”(1)分类号:F205关键词:自然资源 资源保护

2.当前文物保护存在问题 篇二

1现阶段湿地保护存在的问题

1.1湿地数量逐年减少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们对湿地进行盲目的开垦和改造,导致水生生物丧失了生存空间,渔业生产和湿地经济作物的种植受到了严重影响,导致了湿地数量不断减少。同时,不断膨胀的人口需要大量的水资源,来满足人们灌溉、工业生产和生活用水,许多城市选择充分利用湿地资源或者大量开采地下水,导致整个城市的生态环境和水文情况发生变化,对湿地保护造成了威胁。再加上,人们不合理的砍伐森林资源,忽视了动植物的重要性,水土流失严重,泥沙淤积河床和湖底,导致湿地面积不断减少。

1.2湿地的生态功能逐渐丧失

湿地是世界三大生态系统之一,拥有着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但是,当前我国许多城市湿地的生态功能逐渐消失,生物多样性逐渐降低,生态系统受到严重威胁,生态功能逐渐丧失,植被退化、土壤盐碱化、水土流失、旱灾频发等,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一方面湿地保护水资源的功能不断下降,严重影响了淡水资源的供应,另一方面由于缺乏足够的湿地,蓄水能力严重下降,提高了发生洪涝灾害的风险,而且,湿地的缺少也导致湿地降解污染的能力不断降低,水质恶化,生物多样性逐渐丧失。

1.3缺乏完善的湿地保护体系

现阶段,虽然国家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加强了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投入来保护湿地,但是,各级地方政府落实相关政策的情况却是截然不同。部分地方政府为了自身政绩,建设了大量面子工程,占据了大量湿地资源,忽视了对湿地环境的保护;部分地方政府虽然认识到了湿地保护的重要性,但是,缺乏完善的湿地保护体系,导致湿地保护工作效率低下。

1.4湿地保护管理能力比较薄弱

与国外相比,我国许多地区湿地保护管理工作起步相对较晚、底子比较薄,许多省市地区大部分缺乏专门的湿地保护管理机构,有的地方虽然设立了相关机构,但是,却没有专门的管理人员,相关队伍机构体系不健全,缺乏专业人才,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工作水平有待提高。

2湿地保护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

正是因为现阶段我国湿地保护当中出现了如此多的问题,威胁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才会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促使人们积极思考,来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为了加强湿地保护,我们可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2.1加强湿地保护立法,制定科学规划

当前,虽然国家颁布了相关湿地保护法律法规,但是,各个地方却未能根据自身情况制定配套措施,管理水平低下,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强湿地保护立法工作,科学制定相应法律法规。各地方在制定相关政策、确立总体规划时,要在充分了解地方实际的基础上,坚持可持续发展,科学保护,建立相关单位的沟通协调机制,团结协作,共同治理,加强湿地保护,实现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2根据实际情况建立湿地保护区或者公园

湿地保护必须要落实到行动当中,各个地方政府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在那些水源相对较多的地区灵活建立不同的湿地保护区或者湿地公园,以此来保护湿地植被、涵养水源等,对那些破坏湿地的行为进行坚决制止,完善湿地保护体系,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2.3充分结合农业、水利等方面的建设来加强湿地保护

我们在进行水库建设、河道治理时,要充分认识到湿地缓冲区的重要性,划出河流和水库的湿地缓冲区;在农业建设时,要注意加强对湿地的保护,恢复那些已经被破坏的湿地资源,提高湿地保护管理水平,充分发挥湿地的生态功能。

3结语

总之,当前我国湿地保护存在着湿地数量逐年减少、湿地的生态功能逐渐丧失、缺乏完善的湿地保护体系、湿地保护管理能力比较薄弱等问题,我们要加强湿地保护立法,制定科学规划,根据实际情况建立湿地保护区或者公园,充分结合农业、水利等方面的建设来加强湿地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志高,牟晓杰,陈小兵等.黄河三角洲湿地保护与恢复的现状、问题与建议[J].湿地科学,2011(02).

3.浅谈中国当前环境保护问题 篇三

【关键词】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环境保护

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

在群星闪耀的改革开放三十多年进程中,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从昔日饱受列强侵略的、落后的“文明古国”,摇身一变,跃升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令全世界对中国刮目相看,为之震惊。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的同时,我们也产生了一系列的发达国家一两百年才出现的严重环境问题。

二、中国环境现状

在中国经济以空前的速度发展的同时,发达国家一两百年出现的环境问题,在这短短的沧桑巨变的三十多年中也出现了土地盐碱化,荒漠化,大气污染、水资源污染和水土流失严重,生物濒临灭绝等等。虽然环境在恶化,但是我们保护环境的脚步从未停歇,我们的政府始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资助发展环保产业,采用保护环境和节省资源的技术,同时严惩一切污染环境的行为,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改变中国的环境现状,实現经济资源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将中国变为一个保护环境、节省资源的循环经济的典范,变为真正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清华大学教授胡鞍钢估算,“十二五”期间中国绿色投资将达到8万亿人民币,这可能是全世界范围内规模最大的绿色投资。十五大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相继提出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十七大报告则上升为建设生态文明,十八大提出了构建美丽中国的美好憧憬,执政理念的不断提升,带动的是施政层面的新气象。从“十一五”规划开始,国务院把节能减排列为考核干部的约束性指标,不断修正过去只重视GDP的考核标准。“十一五”期间,在一些地方,节能减排完成的好不好,已经成了干部的摘帽子指标。

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不断博弈的过程。从整体上看,中国仍然是一个缺林少绿的、生态脆弱的国家。目前全国森林面积覆盖率20.36%不及世界30%的平均水平,水土流失面积超过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一些山川正在失去丽色,城市里想要见到湛蓝的天空和满天的繁星,几乎是一种奢侈。开宝马车喝污水,不是我们想要的一个现代化的社会。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大全国代表大会中,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铿锵有力侧重地强调了“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这两个口号,所谓的生态文明就是山青、水绿、地净、天蓝,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就是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就是人与社会的共同进步,推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形态。美丽中国,是时代之美、社会之美、生活之美、百姓之美、环境之美的总和,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这完全符合我们时代发展的要求,实现人和自然和谐相处,实现社会永续向前发展的需求。

三、关于保护环境的建议

1、坚持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

协调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系,保持发展与保护相辅相成,坚持环境保护与发展综合决策和科学规划,坚持节约发展,做到安全发展、清洁发展,实现可持续的科学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分阶段地解决制约经济发展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改善重点流域、区域、海域、城市的环境质量。切实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必须以饮水安全和重点流域的治理为重点,加强水污染防治,必须以城市污染防治和农村土壤污染防治为重点,推进城市和农村的生态环境污染防治,必须以减低污染气体排放总量为重点,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强化法治观念,坚持依法行政,不断完善环境法律法规,严格执行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突出预防为主的治理方针,从源头上防治污染和生态破坏,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解决环境问题。大力发展环境科学技术,以技术创新促进环境问题的解决,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和部分污染治理设施市场化运营机制,完善环保制度,健全统一的、协调的、高效的环境监管机制。严格控制污染物的排放总量,以后所有新建、扩建或改建的项目必须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努力做到增产不污染,争取早日实现增产减污,积极解决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务必不能产生新的环境问题。

2、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

认真评估环境立法和各地执法情况,完善环境法律法规,作出加大对违法行为处罚的规定,重点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强化依法行政意识,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对不执行环境影响评价、不正常运转的治理设施、超标排污、不遵守排污许可证规定、造成重大污染事故等违法行为,予以重点查处。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城乡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和有关工作的投入,完善好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环保投融资机制。规范环保人员管理,强化培训,提高素质,建设一支思想好、作风正、懂业务、会管理的环保队伍。

3、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维护生态环境安全稳定

4.当前工作中存在突出问题 篇四

一是业务不熟、业务不精的问题。

当前部分人员对自己负责的工作不熟悉、不精通,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工作缺乏创新,完全按照前人的老套路去做,不学习,不提高,不进取。只满足于完成平时工作任务,对业务知识钻研不够,不注重业务知识的全面性,同时缺乏一种对业务方面刻苦钻研的精神,只是以应付的态度对待工作,得过且过。针对这种现象,要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岗位大练兵“和”业务大比武“活动,进行有针对性的业务培训,相关人员要自觉提高业务素质,不能有等、拖、靠的思想,要积极学起来、动起来、做起来,尽快熟悉自身业务,努力做好本职工作。

二是在岗不作为、工作不主动问题。

当前个别股室个别人工作不主动,没热情,没激情,办事拖沓,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在其位不谋其政,沉迷于上网聊天、游戏娱乐、经常离岗串岗。份内事情不求精,协作事情不来劲,干点事就四处张扬,遇到困难就叫苦连天。不思进取,不知上进,已经落伍了还自我感觉良好,给股室工作开展带来了极大不便,给单位工作风气带来了极坏影响。今后,对于在岗不作为、工作不主动的要通报批评,取消评优评先资格,严重的要通过交流轮岗,调离原工作岗位,或者直接下放到基层偏远分局。

三是工作懈怠、效率不高的问题。

有的同志效率观念不强,工作节奏不快,个别的还有松松垮垮、拖拖拉拉的现象。交代的工作不及时完成,分内的工作不按时督办,工作瞻前顾后、畏首畏尾,该快办的快不起来,联办事项并联办理落实的不够好,即办事项的比例不够高。具体到实际工作中,稽查工作在企业稽查、核算方面就存在效率不高的问题,稽查清算一个企业往往好几个月还不能完成。当然,稽查工作难度大、问题多,这是客观存在的问题,但是这不应该成为我们工作效率不高的借口。方法总比困难多,只要用心做、认真做,我相信效率一定可以提高。今后,对于工作懈怠、效率不高的人员要给予批评教育,对于因工作懈怠导致问题的人员要严肃处理,绝不姑息。

四是各行其是、不讲协作的问题。

5.当前立案监督存在的问题 篇五

2011-9-22http:///content/2011-9/22/***16443.htm

摘要:随着立案监督工作在各级人民检察院的进一步施行,检察机关对侦查机关的立案监督对于促进案件的顺利进行、打击惩处犯罪和维护人民合法权益方面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但在实践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明显不足,比如说法律规定简单、粗略,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等,需要得到逐步的提出与解决。

关键词:立案监督、强制力、合法权益

立案监督是指检察机关对刑事立案主体应当立案而不立案以及立案活动是否合法所进行的法律监督,是法律赋予检察机关的一重要刑事监督职能,是依法治国的体现。从实践来看检察机关履行这一职能对于减少和遏制有案不立、有罪不究、以罚代刑等执法不严的问题,以及在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人为的、立法的、历史文化等各种原因,造成监督不畅、效果欠佳的情况存在,立法意图不能很好的实现,致使检察机关在操作时难以达到预期的法律效果。

一、立案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立案监督线索来源渠道狭窄

根据目前检察机关对公安机关立案的监督来看,主要是通过在审查批捕和起诉案件中发现问题并进行监督纠正,即人民检察院通过审查批捕和在提起公诉案件的过程中主动发起的立案监督案件在逐渐减少。原因是公安机关在法律的规范下逐渐注重立案程序的规范化,在报捕时能够把证据补到位就补到位。严格把关做到事实清楚,证据充足。

另一种原因是公安机关和检察机关的配合力度不够。法律规定检察机关在涉及重大、复杂疑难案件时可以事先介入,但是这并不能全面规范立案的监督制度。公安机关对于人民检察院的监督是存在防备心理的,许多案件在侦查方面的信息交流、通知方面总会有一些延误或者是故意推脱。致使检察机关不能及时的做好立案监督准备和全面的监督。

通过被害人提出申诉、或是公民提出的控告、检举并经检察机关审查后监督立案的案件数量较少。《刑事诉讼法》第八十七条明确规定:人民检察院认为公安机关对于应当立案侦查的案件而不立案侦查的,或者被害人认为公安机关对应当立案侦查的案件而不予立案侦查向人民检察院提出的,人民检察院应当要求公安机关说明不予立案的理由。就目前普法工作来看,很多公民对法制的不了解,缺乏法律意识,尤其是立案监督这一方面,很多被害人只是向公安机关提出而不是向人民检察院控告。有的被害人在遇到犯罪分子时只是盲目的私下解决,害怕犯罪分子的报复等。因而不愿向公安机关报案,更不用说向检察机关提起立案监督这一程序了。

(二)监督落实不易到位

根据《检察机关执法工作基本规范》的规定,侦查机关未按规定立案或者撤销案件的,人民检察院应当发出《纠正违法通知书》予以纠正。侦查机关人员不予以纠正的,报上一级人民检察院商同级侦查机关处理,或者报告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以上条款看出检察机关行使监督职能时对侦查机关属于软措施(如发纠正违法通知书或检察建议),例某一检察院侦查监督科一年之内通过接受群众控告而发现立案监督线索十余件,向公安机关发出《说明不立案理由通知书》后,虽多次催促,仍有半数以上长期得不到回复。人民检察院在这一方面的职能不同于法院可采取司法措施予以执行,比如说法院对于扰乱法庭秩序的人可采取拘留、具结悔过等司法措施。检察机关向公安机关发出的纠正违法通知书、相关建议等不具有强制执行力,从而不宜得到实现。

同时,检察机关内部机制规定检察机关实行立案监督要达到“能批捕、能起诉、能判刑”,即立案监督需要检察机关根据立案阶段查明的案件事实、证据预断案件属于犯罪嫌疑人符合逮捕条件、被告人符合提起公诉条件并能对之判处刑罚,若属于这类案件则对侦查机关进行立案监督,若不属于则是立案监督错误。此规定的目的在于对重大的案件予以立案监督,保障被害人的合法权益,对轻微的犯罪案件不进行立案监督,减轻检察机关的负担。但是不难看出,此条规定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在实践中很难施行,难以达到预期的法律效果,使检察机关心所及而力不能。从检察机关审查逮捕、提起公诉的两个方面来分析,检察机关在审查逮捕时所掌握的犯罪事实、证据与提起公诉时所掌握的犯罪事实、证据是很有可能不同的。在这两个阶段检察机关都可以讯问犯罪嫌疑人、询问证人等,公安机关还会进一步搜集各方面的证据,在某些犯罪嫌疑人主观上的原因或客观原因的影响下,所获取的证据可能不同,从而影响事实判断。导致下例情况出现:侦查监督部门对案件进行审查后认为案件事实证据符合批准逮捕的条件,对犯罪嫌疑人予以逮捕。到公诉部门进行审查起诉时,根据所审查的事实证据则不符合起诉条件。若检察机关在审查逮捕时开始立案监督,那么它又不符合起诉条件所以应当撤销立案监督,这反而导致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其次审查逮捕时确定案件不符合立案监督,而起诉时公诉部门认为案件又需要进行立案监督的情况。立案监督需要侦查机关的积极配合,对于出现不一致而导致立案监督的变更,关系到犯罪嫌疑人的权益保障问题,关系到侦查机关活动的开展,也会影响检察机关的办案进程。对于侦查机关不予配合的情况,则使检察机关更难贯彻实行立案监督。

以上两种现象都导致检察机关的立案监督贯彻不容易到位,其原因是立法与实践未能完全结合,属于立法的不完善。因此建立完善的立案监督制度十分必要。

二、建立完善的立案监督制度的对策

(一)针对侦查机关立案的案件来看,第一,侦查监督部门主动加强与监所检察部门、公安机关法制部门的联系,掌握公安机关的办案动态,从中发现线索、解决问题。第二,公安机关要积极配合,及时告知检察机关对于所办案件的动态,使得检察机关能及时的做到监督立案准备,搜集与案件相关的信息。第三,在审查逮捕案件时寻找线索,积极探索与立案监督的有关信息,及时履行监督的职能。第四,对于重大、复杂疑难案件提前介入,进入侦查取证过程,发现线索。在提前介入的过程中搜集线索、信息,为立案监督做好准备或是在此过程中就直接进行立案监督,起到立案监督制度能真正达到的作用。

对于被害人及相关人员的申诉、举报、控告、信访的立案监督案件。第一,需要加强立案监督的法制宣传,增强公民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法律意识。比如说定时开展法律宣传,特别是乡村群众、青少年这一类人群,积极配合学校、社区、家庭,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宣传、法制教育。第二,设定方便群众报案的渠道,加强群众监督,检察机关采取亲民措施,与群众相联系,拓宽检察机关的立案监督案件渠道并使立案监督得到群众支持,鼓励群众积极与犯罪分子做斗争。

(二)立法是国家机关行使职能的依据。由于社会实践的不断变化,导致检察机关根据现有法律规范在实践中实施立案监督总有阻碍,所以完善立案监督的立法是当前也是将来必须面临的问题。对于完善立法有以下几点建议:

1、明确赋予检察机关在刑事立案监督中一定的实体处分权和建议处分权。近年来,我国建立法制社会特别是刑事法律方面不断强调刑事诉讼活动中程序与实体并重的观念,然而在侦查活动中程序违法现象却时有发生,这当中有侦查人员由于历史原因而程序意识淡薄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因为作为拥有监督职能的检察机关对其一般程序违法行为缺乏强制性监督手段和惩戒措施,为保证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实效,赋予检察机关

一定的实体处分权和建议处分权十分必要。比如:(1)警告权,对违法性质较轻、初次拒不纠正违法的立案人员提出警告。(2)党纪、行政处罚、处分建议权。对因违法行为而应受到党纪、政纪处分的办案人员,有权向纪检、监察部门发出《检察建议》,建议给予违法人员相应的处罚、处分。(3)对于严重违法的侦查机关工作人员,涉嫌徇私舞弊或滥用职权的,移送本院侦查部门,追究相关人员的刑事责任。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是唯一享有监督公安机关执法活动权利的机关,《通知立案书》是检察机关通过对公安机关不立案理由进行审查后得出的不立案理由不能成立的结论并决定通知公安机关立案侦查的法律文书,具有指令性,公安机关必须执行,这是法律监督权所包涵的内容。

2、赋予检察机关对公安机关受理案件的调查权,建立公安受理案件备查制度,规范受理案件行为。搞清案件是否受理对开展立案监督工作非常重要。立案监督工作应从源头上抓起,把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权向前延伸到受案环节。明确规定公安机关对受理的刑事案件线索向检察机关立案监督部门提供备查。

3、对公安机关违法的刑事案件的了解即调查核实权,即对于公安机关的违法行为的查处,赋予检察机关立案监督部门调查权。首先立案监督是一项复杂的法律监督工作,有着严格的法律程序,检察机关发出的《立案通知书》、《纠正违法通知书》应具有严肃性和指令性,这就要求检察机关在作出通知前,必须有足够的证据材料,以支持其主张。为此,检察机关进行必要的取证是必须的,但现行法律没有赋予检察机关侦查监督部门对一般刑事案件进行调查的权力,这不利于工作的开展。其次检察机关在监督过程中发现对公安机关立案后搁置不予侦查的案件,经向公安机关提出纠正通知,并经上级检察机关向同级公安机关建议纠正后,仍拒不侦查的,检察机关可以进一步自行侦查,以保障国家追诉权的正当实现。

就目前而言,我国的法律制度存在许多漏洞,这也需要在法制的实践过程中探索发现不足和及时改进。立法与执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国家立法机关制定法律时需要与执法机关积极配合,结合实践,决不可脱离执法活动而自行制定立法规范。在检察监督这一方面要有正确面对不足和推进完善的决心,要有事实求是的理论基础,也要有解放思想、开拓进取的责任心,这样才能加强检察体系的完善。

6.关于当前群众工作存在的问题 篇六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一切工作的根本路线。只有彻底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方能做好群众工作。

目前的农村群众工作总体上是好的,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一是了解群众有问题。群众工作首先是了解群众,这就要求党员干部深入基层,进村入户,和群众近距离接触,聆听群众心声,准确掌握群众所思所想所需。目前的党员干部离群众是越来越远了,下村调研的少了,上百度调研的多了,写出来的农村问题大同小异,对策也是千篇一律。一些县领导下基层就是到乡镇召集乡镇干部开一个会,听一个汇报。进村入户也是选择路边的村,路边的户随便串串。所到农户不到十户,询问群众不到20人。一些乡镇干部下村就是到村干部家开一个短会,喝一盅茶,这种现象在乡镇主要领导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村干部也当起了掌柜,有事要求群众上门找,自己不主动去了解群众。

二是宣传群众有问题。宣传群众就是要让群众及时了解党的方针政策,为组织和发动群众广泛参与做准备。目前的农村群众宣传工作做得十分不好,以至于许多群众不了解新农村养老保险、农村合作医疗等党的惠民政策,有的甚至误 认为是变相的农业税。目前的宣传工作有以下几个特点:对外宣传的多,对内宣传的少;对领导宣传的多,对群众宣传的少;对成绩宣传的多,对政策宣传的少;标语宣、媒体、报纸宣传的多;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宣传的少。你别看宣传标语到处都是,那都是做给上级看的。

三是教育引导群众有问题。党员干部要教育引导广大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摒弃成规陋习树立社会主义新风尚,教育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热爱科学反对愚昧,教育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知法懂法等。可是我们的一些党员干部任凭歪风邪气在群众中荡漾,任凭各种诋毁党的声音在群众中流传,任凭一些损害人民利益的行为胡作非为,他无动于衷中,不出来教育引导群众,不知道自己作为一名党员应该做些什么。目前的“五五”普法已经顺利完成了,“六五”普法也全面开始了,但我看农村的普法工作是做得不到位的,农民知法懂法的还是少之又少。普法工作并非一两次进村宣传就完事的,必须长期坚持。

四是组织、发动群众有问题。记得小时候召开群众大会,村支书吹几声哨子不到半个小时就能召集许多群众。但是现在召开群众大会就显得非常难了,大喇叭喊了好久还见不到几个群众的身影。记得小时候搞坡改梯,那是全村每家每户都搞,我家那个村有一家没搞就被拉去游行,那时群众是很唾弃这种不支持党和国家政策的行为的。可是现在,搞个“一 事一议”农民自己修自己的路还稀稀拉拉的。组织群首先要组织党员,可是我们的一些农村党支部一年不召开一次支委会,一年不召开一次支部大会,一年不过一次组织生活,村支书成了村支部的代名词,群众只知道有一个支书不知道有一个支部,支书完全是一个人在战斗。支部的整体作用没能很好发挥,群众组织、发动工作当然就做不好了。

五是服务群众有问题。共产党员就要全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可是目前能全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员究竟还有多少?我们的一些党员不知道自己是党员,我们的一些党员不知道党员该做些什么,我们的一些党员心中没装着人民,党员数量上去了,质量却下来了。为人民服务我看是口号喊的多,行动见得少。

7.浅析当前应试教育存在的问题 篇七

然而, 我国目前的教育仍存在着极大的问题。应试教育体系下的学生只会被动地接受老师灌输的知识, 却不知主动地去培养自己的学习习惯, 他们成为应试教育体系下的傀儡, 丧失了实际操作的能力。对此我们分析了应试教育体系存在的一些问题, 研究了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 以实现教育合理化。

一、应试教育造成学生负担过重

当前, 大多数学生都有形或无形的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他们在身心受到严重影响的同时, 也不可避免地承受着外界的巨大的压力。一些学校采取的“强化训练、题海战术”造成了学生负担过重以至于他们采取了一些极端措施来抵制这种教育。应试教育敦促着学生们进步的同时, 也带来了不好的效果。它导致学生的两极分化, 关系不协调, 相互攀比分数, 也阻碍了他们个性的发展。如今的社会是一个展现自我, 张扬个性的舞台, 但由于应试教育的存在, 使得大部分学生只注重分数, 彻底的成为了书本的俘虏。应试教育还阻碍了他们能力的提高。它培养了高分低能的学生, 并没有真正地培养高分高技能的人才。

二、应试教育导致老师理念的改变

由于应试教育的存在, 原有的教师理念已被歪曲。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 一些教师一味地追求高升学率和他们私人的名利, 从而改变了原本“教书育人”的理念。他们没有真正地做到提升学生的学以致用的能力, 而是通过采取重复练习和死机硬背的教学方法来教导学生, 无疑地给学生们灌输了这种错误的思想。

三、应试教育对学校管理的影响

应试教育的广泛实行, 给学校的管理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一些学校采取的封闭式管理使得学生与社会完全脱轨, 而青年学生的叛逆心理使得他们想尽一切方法与社会接触。于是逃课、夜不归宿等现象在校园里普遍存在。这就给学校管理造成了困扰。这种教育使得学生过分地注重学习, 就连学校举办的各项活动都不愿意参加。他们认为参加各项活动就是在浪费他们宝贵的学习时间, 从而使得学校的各种活动在学生中很难开展起来。

四、应试教育限制教学体系的发展

应试教育是一种狭隘的教育模式。它把应付考试作为唯一的目标, 只注重灌输书本知识, 而很少让学生参加一些社会活动, 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缩小了他们的想象空间, 阻碍他们的创新能力的发展。无论是家长、老师还是学生, 都已经习惯了这种传统的教育体系。这也对教育改革产生了负面影响, 从而限制了教学体系的进步。

五、应试教育违背人的发展规律

一百年前, 法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曾提出“进化论”观点。这就说明自然界万物更包括我们人类都应顺着社会向前发展, 而如今推行的应试教育却把学生们推进了死胡同。学生不再向着自由化、个性化。人性化发展, 而是被束缚在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下。这与我们国家一再强调的要培养学生的创新习惯, 培养社会的创新型人才的理念相违背。

针对应试教育存在的各种问题, 我们要采取相应的措施。

1、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首先, 我们要让广大群众认识到应试教育存在的弊端。一方面, 将“教书育人”的理念真正地灌输到老师的心中。让他们接受另一种宽松自由的教学观念。这样, 他们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 逐步将这种思想输入学生的脑海中, 从而让学生不再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 还他们一个展现自我, 张扬个性的舞台。另一方面, 要改变家长们原有“望子成龙, 望女成凤”的思想, 让他们不要给孩子施加过大的压力, 而是要注重孩子们的身心发展。

2、改革考试制度

现如今的高考已成为社会的焦点。人们对这种“一考定终身”的考试制度议论纷纷。显然, 大多数人认为这种只凭一份试卷决定命运的考试模式对许多考生不公平。我们应该改革这种考试制度。不再以高考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指标, 而是将德智体美劳等各项成绩都考虑在内。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平时成绩, 以综合测评作为他们的最终成绩。

3、借鉴外国先进的教学理念

说起我们中国的教育, 大多数人的脑海中都会浮现那种呆板、机械式的教学画面。而当他们谈起外国的教育时, 脑海中浮现的却是轻松自由、生动有趣的画面。中西的教育理念确实存在着极大的反差。虽然中外环境是影响这一现象的因素, 但中外教育理念的这种极大反差也应引起国人的反思。不得不承认, 国外的教育理念有我们借鉴的地方。对于这种理念, 我们要根据国情“取其精华”

4、完善教学体系, 推广全面素质教育

8.当前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反思 篇八

这篇文章让人感到震惊,《一代人》是文革中被摧残的知青发出的呐喊,而今的中学生似乎也遭遇到同样的命运!虽然两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事件产生的根源也不同,其结果却惊人的相似——因教育歧视而被知识遗忘!今天,中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教育存在的问题也很严重,特别是农村教育发展失衡与严重落后,已经成为中国实现现代化的瓶颈。当前,农村教育存在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问题之一:为了一棵树,丢掉一片林

一般情况下,一所初级中学有18~24个教学班,学校把每个年级的学生组成2个重点班。这样,三个年级也就有6个重点班,剩下的则为普通班。最初各所学校分重点班、普通班的动机也许是好的,也是情有可原的。然而,它作为一种“强强组合”的教学模式发展至今,是百害而无一益的。从本文开头的那篇文章可以看出,重点班和普通班有着天壤之别,学校管理者始终把重点班摆在优先考虑、优先发展的位置,从教育教学策略、师资力量、教学条件到教学环境均以重点班为先。一切都围绕重点班这个中心而展开。而普通班的学生则是“后母”所生,不值一提,不屑一顾,说到底,普通班的教育是啥样子都行,保证学生不出安全事故即可。诚然,这种“强强组合”至少可以保证“磨”出几个学生考取重点高中,但为了达到这个狭隘的目标,而不惜牺牲一大批学生,值吗?可谓是为了一棵树,丢掉了一片森林,丢掉了普通班的一大批学生。

问题之:教师职业道德的缺失

如问题一所述,由于重点班、普通班的划分,绝大多数教师与重点班无缘,大凡接手普通班的教师都存在情绪低落、态度消极,丧失工作激情、自信心和责任感。他们深知,自己所面对的都是一些被扔下的“残羹冷炙”,即便有更高的热情、更大的付出,也无济于事。教育是一种奉献,然而毫无意义的奉献又意味着什么呢々因为学生的“普通”,教师也成了另一种“普通”,因而挫伤了其工作积极性,从主观上放弃了教育。课堂上,教师在讲台上像和尚念经,全然不顾台下学生是否接受了,至于学生在想些什么或做些什么更是熟视无睹、漠不关心。教与学完全脱节,不能互动。课外不谈有关教育的话题,也不做有关教育的事,只是碍于上面的检查,一切教育教学活动不过是装模作样,搞形式罢了。连最起码的教学任务都完成不好,就更不用说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尝试教育教学改革和提高自身专业素质了。这种持续不断的“教育教学活动”难免会引起教师精神上的空虚无聊和生活上的枯燥无味,加之社会现实给他们造成心理上的失衡,因而大部分老师琢磨着其他的出路。就这样,教师的职业道德自然缺失。

问题之三:素质教育难以推行,教育教学质量滑坡,出现低分又低能的新教育现象

素质教育是针对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来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必要的、可行的。但是,从当前农村教育的师资力量、教学条件和教育的投入来看,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仅停留在口头上,所以。推行素质教育本来就是“赶鸭子上架,勉为其难”。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为了使素质教育有别于应试教育而轻视学生的智育,习惯于传统教育且一直只看重智育而忽视其他的教育,因此觉得教育无事可干,把不“片面追求升学率”和改变原来对学生评价制度看作是素质教育最明显的表现。这种“素质教育”不但抛弃了学生的智育,而且学生的德育、体育、美育和劳育等方面也没有任何发展,其结果是教育教学质量严重滑坡,基础教育全面落空。以下是几个极端的例子,但也足以说明当前农村教育质量的现状:1某县一村小期末考试一个班数学成绩平均分仅14分;210名初二的学生竟把“1/2+1/3、1/3+1/4、1/4+1/5……”计算成“2/5、2/7、2/9……”3一个普通班的升学率不足10%,合格率仅20%,还含有水分。难怪有人说“应试教育”培养了一批高分低能的人,而今的“素质教育”教出的学生是既低分又低能。

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在早些时候已浮出水面,只不过一直没有被引起重视。之后教育者逐渐养成视而不见、放任自流的态度,最终演变成陋习而导致学校教育的恶性循环!那么农村教育将如何走出困境呢?笔者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形成科学的教育观

形成科学的教育观必须理清两种关系。一是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社会发展决定教育的发展,反过来,教育影响社会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教育,其发展一般先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就目前农村教育发展状况而言,极其落后的教育不但不能与社会和经济发展同步,而且还势,必会拖其后腿。现在,有的人认为读书没用,能识几个字,会写自己的名字即可。照样可以赚到钱;有的则认为国家对学业有成的人才不包分配,读书有什么意义;更有的认为受不受教育没有关系,学校能照看好一个人,不出安全事故就行。这些都从某个侧面反映了人们的错误教育观。二是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将面对活生生的、身心尚未发展完全的、有待于引导开发的一个人,所谓教书育人,就是要以人为本。对其身心施加影响,使之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培养出在各方面具有高素质的各类人才,而各类人才,包括最普通的专业技术人才,必须首先通过基础教育这一关,否则,又何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建立健全科学的教育体制

体制就是体统,现在农村教育简直不成体统,造成农村基础教育的失败与落后,现在的教育体制是绝对脱不了干系的。理由有三:首先,教育行政机构偏离或歪曲了其规定的职能,它给人的感觉不像是围绕教育教学而展开工作的,也不像一心一意谋求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倒像是获得某种利益的一种可利用的工具。其次,教育教学活动趋向于形式化、浮夸化,为了应付上面的检查,弄虚作假。最后,老师聘任制极不规范,漏洞百出。因为对教育的投入不够,教师待遇低和用人缺乏原则,所以引起师资力量分配不合理,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运用可行的教育教学模式

9.当前农村三资管理存在的问题 篇九

作者:开平检察院 许念欢 来源: 日期:2012-7-10 11:14:33 人气:2733

一、农村“三资”管理的基本现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农村集体经济也在不断发展壮大,参与市场经济活动也越来越多,特别是近年来农村集体资金往来多元化、资产利用多样化、资源开发产业化形势逐渐显现,对加强农村“三资”的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简称“三资”)管理涉及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三资”管理是目前农村工作的热点和焦点之一。其问题的焦点是村民为承包耕地和非家庭承包的旱地发生纠纷;村民为高速征地发生农户与农户、农户与集体之间的纠纷;村民为承包山林纠纷发生群体事件,就是农村“三资”管理存在问题的具体表现。

二、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存在的问题

1.资源台帐不健全。村级资源性资产的分布、四址、类别、地籍类型、地力等级等情况记载不够规范,造成农村“三资”基数不明、底子不清,管理混乱。

2.财务管理不到位。有的村大额支出不经集体研究,少数人说了算,独断专行;有的挥霍浪费,乱支滥补;有的村收款开具非统一收款收据,开支白条入账;有的报销凭证不够规范,支出凭证手续不完整。

3.财务公开不规范。个别村由于思想认识不到位、民主意识淡薄,财务公布的内容、形式、时间不够规范。公开内容笼统不具体,群众只能雾里看花。

4.集体资金管理缺位。资金管理不规范,公款私款难分、不分,存在着公款私存、坐支现金的现象。在遇到突发事件时,给集体资金安全带来隐患。

5.资产收益管理不规范。有的村集体资产收益以其他费用直接冲抵承包款和租金;有的收取后,私自保管,长期不报账;有的资产收益使用无计划,存在着“寅吃卯粮”的现象,集体利益得不到保证。

6.基层民主监督乏力。客观上,家庭经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使村民集体观念、民主管理意识淡薄。此外,有的村的村民忙于在外打工,对集体的事不关心、不过问、不了解,民主管理和监督流于形式。

7.合同管理不规范。一是合同的签订不规范,有些合同要素不全,条款不明,对权利和义务的规定不平等、不全面;二是村干部违规发包,搞暗箱操作,一些地方存在着发包不按照民主程序招投标,少数人说了算;三是少数村对合同签订后不按照要求履行,合同变更随意性较大。有的村还存在着口头合同、甩手合同;四是个别村在对集体资产处置时,违规发包集体资源,擅自变更集体决定,私自延长合同承包期。

三、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村级集体“三资”管理工作力量薄弱

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是乡镇财政和“三资”委托代理服务中心管理职能之一。但由于农村实行改革后将原来乡镇经管站与乡镇财政所合并,组建乡镇财政所(财政分局),由于人员大量调减,使其专门从事农村“三资”管理的人员越来越少,监管力量严重不足。

(二)对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监督不力

一是群众监督乏力。分散的家庭经营使村民集体观念、民主管理意识淡薄,部分村民忙于生计,不热心集体事业,造成民主管理和监督流于形式,个别不廉洁的村干部有了可乘之机。二是村班子内部监督不力,有的村主要干部搞一言堂,大事不开会,小事不研究,班子成员无法监督。三是乡镇党委、政府对村财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力度不够,基层财务人员业务难以提高。有些村干部自己对财务法规和财务制度不熟悉,也不学习,不按规章制度办事,不听财务人员的意见和建议,造成管理不规范。

四、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对策

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不仅是一项经济管理工作,也是一项政治工作,是党在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需要,是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需要,更是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实践证明,管好农村集体“三资”,有利于巩固壮大集体经济,有利于改善党群、干群关系,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1.严格实行村务公开制度。村级每年必须将工程建设、项目发包、集体资金、资产、资源使用纳入公开范畴,把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分季度公开,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村务公开要严格按照村务公开项目进行公开,实行微机打印张贴在村务公开栏,方便村民就近查询。

2.建立民主管理与审计监督制度。一是建立健全村务、财务公开监督小组和村民大会、村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村集体组织“三资”民主管理机制。二是建立完善村集体组织“三资”审计制度和监督渠道,组织定期审计、专项审计,并公布审计结果。

3.推行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监管制度。由乡镇“三资”委托代理服务中心采取“台帐式”管理办法进行有效管理,对村级资产资源登记造册,建立资产管理台帐。各村台帐一式两份,村委会和“三资”服务中心各执管一份,每年组织一次盘点,做到帐物相符、帐帐相符。

4.加强财政经管队伍建设。县局主管部门加大对“三资”管理服务工作人员培训力度,每年至少培训一次,提高管理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从而达到依法依规管理农村“三资”。

5.健全监督体系,推进权力公开,严肃纪律,查处农村“三资”违纪案件。严肃查处村干部违纪违法案件,重点是查处以权谋私、私分、挪用、侵吞涉农的各项补贴的案件及村集体资产、资源处置和财务管理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违纪案件。通过案件的查处,教育广大农村基层干部自觉遵纪守法,切实加强农村“三资”的管理,维护农民群众的利益,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10.全员人口信息核查当前存在问题 篇十

总人口方面

全员人口数据库存在个案信息重复录入的问题。社区内部、社区之间、乡镇与城镇之间的重复。

统计局没有可供我们参考对照的个案信息资料,无法完善我们计生部门的数据。所以要完善全县总人口信息,减小相关部门人口数的差距,就需要与公安部门联系,入户核对完善全县总人口的信息。各乡镇有必要与派出所联系进行对照,找出差距,及时录入、尽快完善,省计生委基础信息核查通报会上,明确提出,人口管理,侧重于户籍地的管理,这一块抓好了,以往的底子也就实了,省市检查心里也就有数了。所以各乡镇、县直抓住这次的机会把总人口数核实准确。根据目前存在问题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重点核对录入:

1、岁数大的核实录入不到位。各村、社区年龄大的没有全部录入网络版。因为在入户调查时,了解到,有些计生管理员的理解,就是把育龄人群认真登记,岁数大的不管。

2、前几年因为工作、上学等原因,离开户籍地好几年了,从来不回,将来也不回来,当时建库时我们人为地进行了迁出处理,但是这些人员的户口还在原来的户籍地,这次,需要把这部分人员录入网络版,以“空挂户”进行处理。

3、离退休人员年龄大了,回到村里居住,也就常住村里了,好多乡镇未进行登记。这些非农业户口有的是本县,有的是县外,我们都应该以常住人口进行登记。即以“户不在人常住本地”的类型对待。

4、下岗、原来上学后来又回到村里等各种原因常住村里的非农业人口,大人小孩均应以常住人口进行登记,管理属性为“户不在人场住本地”。

5、出嫁到县外,户口未迁走,有的还将小孩上到嫁妇出女的名下,当时单机版进行的是新婚分户注销,但公安部门还有户口,各乡镇、县直应该以“空挂户”的情况进行录入。

6、对于双户口的,明知在本村之外有户口,人在其他地方上班或居住生活,但本村还有户口,乡镇应该以空挂户进行登记录入。

7、原来的流出人员现在返回了,正确修改管理属性。

8、各乡镇、县直把移出人员的情况和人数统计清楚,因为这部分人员在网络版上无法查找、也会汇总不出来。

9、流入本村本辖区的人口要进行登记,省上检查时流入人口也纳入样本点的考核。(空挂户,就是有户口,但将来原则人不回来或从来也不使用此户口,就是为了几亩责任田或原来出生上的户口,或者是本村从不了解此户口人员的情况,到公安派出所核对后才知道有此户口。)以上所有人员的补录,首先必须在资源共享中查询无此人的情况后,方可进行录入,各用户上网络版都有上线操作时间的记录,出现重户重人的,省信息中心要通报,将来重复的又要删除,给工作带来很多麻烦,所以要求乡镇、县直认真对待此项工作,对于录入修改有特殊情况的,在笔记本上做好记录,以备以后工作使用。只有这样做,才能最大限度的减小与相关部门人口数的差距。

省上视频会通报流出人口流入地地址不详,需要落实完善全员网络版的信息。

附6种表,请各位认真细致的掌握各项目的内容要求,填写准确完整,不清楚的及时联系。合计列的代码为乡镇代码。工作过程中请多交流,避免无效劳动,否则,你即烦躁又疲惫,工作还不能按时完成。尽早准备好。以上所写情况及6种表感觉有问题、不妥当的及时联系。6种表于本月21日12点前将电子表及纸质表报统计股。

附表: 1、2009年10月--2010年3月派出所出生上户核对统计表2、2009年10月---2010年3月医院接生核对统计表

3、派出所户籍人口、计生网络版人口数统计

4、出生人口基础信息核查情况统计表--------(1)

5、出生人口基础信息核查情况统计表---------(2)

11.当前乡镇财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十一

一、当前乡镇财政存在的问题

1.财政收支失衡,财政赤字比较严重

乡镇财政赤字具体表现为收入与支出的缺口。从收入方面看,中国大部分乡镇以农业为主,产业结构单一,缺乏有力的产业支撑。乡镇收入以前主要靠农业税为主,缺乏其它税源,财政收入的的增长潜力微弱。自从取消农业税后,乡镇财政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支柱税源,仅能依靠一些小的税种。这些税种税源零散,结构复杂,征收成本较高,征收难度较大,增长潜力微弱。并且伴随着新一轮的税费改革的深入,我国逐步取消了农村教育集资、乡统筹费等向农民征收的一些政府性基金与费用,取消了屠宰税等税种,使原本并不宽裕的财政收入更加紧张。从支出方面看,自从农业税改革后,在乡镇财权减少的同时,而乡镇的事权却在逐步加大,造成二者之间的缺口越来越大。如农村的社会保障的支出,农村医疗卫生、教育的支出,农村的公共设施的建设,都需要相配套的乡镇财政的支出。随着管理难度的加大,乡镇各级职能政府的管理支出费用也在不断增多。在财政支出逐年增多的情况下,乡镇财政收入却逐年锐减,必然造成乡镇财政赤字的加一步加大。

2.债务负担沉重,财政风险不断积累

目前我国大多数乡镇都有着债务的包袱,这些债务大都是以前的债务积累和收支缺口越来越大所造成的。乡镇债务一般包括显性债务和隐性债务两类。显性债务包括所欠上级财政部门、银行、企业及个人的贷款和其他借款;隐形债务一般包括所拖欠工资、公务费和欠付的修路修桥费用等债务。尽管部分债务是在税费改革之前形成的,但是随着税费改革的推进,财政收支缺口的逐步加大及工资等管理费用的刚性约束,使原本遗留下来的债务问题非但不能及时解决,反而加重了乡镇的债务负担。随着债务负担的不断加大,财政风险也在不断积累,使乡镇政府对债务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干扰了财政收支结构的规范化,阻碍了税费改革的进程。

3.乡镇机构的运行效率偏低,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乡镇财政处于我国财政体系中的最底层,财政的税费改革和“乡财县管乡用”模式使乡镇政府的工作量逐年增加,这要求工作向更加细致化方向发展。但是乡镇大都处于农村等艰苦地区,交通条件、工作条件、生活条件比较艰苦,常年出现经费紧张,拖欠工资等现象,极大地挫伤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同时乡镇财政没有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加上办公自动化的缺失使乡镇机构的运行效率偏低。乡镇条件的艰苦导致人才的大量流失,使乡鎮财政队伍的综合素质偏低。乡镇财政开始执行的23年来,乡镇财政人员的年龄偏老化,年轻的高素质人才未得到及时的补充,使得人员配置不能合理地适应新时期财政的管理需要。

二、化解当前乡镇财政问题的对策

1.积极培植财源,化解财政收支困境

乡镇政府要想发展农村经济,化解财政收支失衡的问题,必须加强财源的建设。当地政府应从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依托本地区的优势资源,因地制宜,结合乡镇优势发展特色的农业经济。加强农业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建立和扩大农产品的批发销售市场,为农产品的销售提供保障。同时要实行农企结合政策,对初级农产品进行深加工,使农业向产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同时要充分利用本地的优势,在政策上给予乡镇企业以优惠措施,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把乡镇企业的培养作为主要的财源增长点来看待。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鼓励农民通过第三产业获得收入,在资金、政策上予以扶持。总之,在培育财源的过程中,要一切围绕财源来发展经济建设,把工作重点放在财源增收的项目上,形成多层次的财源结构。

2.深化改革体制的建设,建立健全的财政体制

随着新一轮税费改革的深入,要进一步完善分税制的改革,认真贯彻执行“事权与财权相对等,权、责、利相统一”的规定,明确划分事权的界限,在事权的范围内分配财权,使事权与财权相对等。同时要加大转移支付的规模和力度,对贫困地区加大转移支付的份额。要建立公平有效地乡镇财政激励机制,对乡镇的收支状况进行动态的考核,不断调整各乡镇的转移支付系数,调动乡镇增收的积极性,从而公平、公正、高效的解决乡镇的收支困境。

3.压缩乡镇机构和人员,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

在税费改革过程中,要精简不必要的机构和人员,减少财政经费的支出,是解决财政收支失衡的一个有效途径。一是要对事业单位进行逐步改革,对能够从对外事务中获得收益的乡镇机构要推向市场,可以减少财政的不必要支出。二是要精简不必要的机构与人员,以减轻财政负担,同时严格控制新增机构与人员,建立“增人不增补助,减人不少补助”的激励机制,从机制上调动乡镇财政机构的工作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吴学军.当前中国乡镇财政运行困境及其路径选择.经济研究导刊.2011(3):16-19.

[2]袁建群.泰州市乡镇财政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经济研究导刊.2010(18):13-14.

上一篇:抵押合同是债权合同下一篇:公司思想作风整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