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2024-08-22

《推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3篇)

1.《推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一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学习课文,了解事情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复述“推敲”的故事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推敲》课文。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出示:

唐朝的一天贾岛去(),不巧(),结果留下()。返回长安途中,他对诗中()这个字犹豫不决,不知不觉()。结果他冲撞了(),和()商量了起来。韩愈最终认为还是用()好。

3.“推敲”这个故事已经有了一千多年了,它至今能过流传下来,一定有它的独到之处。今天我们就故事走近贾岛、走近韩愈、走近“推敲”,去领悟这个故事的独到之处。

二、走进文本,理解“推敲”的内涵

(一)走近贾岛:

1.文中哪句话让我们初步了解了贾岛?

“唐朝”交代了人物生活的朝代,“诗人”说明人物的身份。“早年因家境贫寒”说明贾岛早年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出家当了和尚”是因为家境贫寒,“和尚”还可以说成“僧”,也就是第三自然段诗句中“僧推月下门”的“僧”。

2.让学生补充资料:贾岛诗学韩愈,因诗出名,还俗后,多次参加进士考试,由于出身卑微,都没有被录取。贾岛作诗,以苦思苦吟著称,善于反复推敲,常为诗中字而茶饭不思,被称为“苦吟诗人”。

3.这次贾岛又是怎样斟酌《题李凝幽居》一诗中的字词的?

默读课文3、4自然段,圈画出描写贾岛斟酌字眼的关键词句,体会体会,说说让你产生了怎样的感受?

出示:贾岛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不知不觉进了长安城。

① 比较分析:

A贾岛骑着毛驴进了长安城。

B贾岛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不知不觉进了长安城。

指名朗读。说说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哪句好,好在哪里?

——从“一边„„一边„„”体会到贾岛思考时非常投入的,他不但在想,而且还不由自主地做起了动作;“不知不觉”说明贾岛思考问题很专心,他连进城也没有发觉。

②大街上的人们对他的举动有怎样的反应?

——“大街上的人看到他这个样子,都感到十分好笑。”说明贾岛只顾思考,全然不知自己已经在大街上失态了。

③指导朗读,读出贾岛此时那种如痴如醉的样子。

4.画出贾岛和行人在韩愈的仪仗队“迎面而来”时的不同表现,想想这说明了什么?

——“行人车辆纷纷避让”,而贾岛却在比比划划。“竟然”是居然,出乎意料的意思。这样声势浩大的仪仗队,贾岛居然闯了进去,可以感受到贾岛认真的钻研精神,在遣词造句方面精益求精的精神。用杜甫的一句诗来评价贾岛的这一做法,就是:“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二)走近韩愈

1.读读课文,说说韩愈对贾岛冲撞仪仗队的态度。从中你又能看出韩愈是个什么样的人?

——当时韩愈贵为京兆尹(相当于现在首都的市长)这样的高官,但没有怪罪贾岛,反而能平心静气地与贾岛商量讨论并给予指点,韩愈这样尊重人才,爱惜人才的襟怀有必要让学生了解一下。

2.韩愈是怎样帮贾岛改诗的?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3.出示:韩愈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便很有兴致地思索起来。

(1)指名读。

(2)给“思索”找近义词。

(3)想一想,“思索”能不能换成“思考”?为什么?(思索:思考、探求)

4.韩愈为什么说用“敲”字更好些?。

(1)出示韩愈说的话

(2)指名朗读。

——文中写了用“敲”的三点好处。

一是敲表明你是一个懂得礼貌的人,二是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宁静”指很安静,表示静的程度比较深,此处用“宁静”准确地写出月夜特定环境的特点。可以让学生和“安静”做比较。此处是用有声衬托无声,反衬出月夜的宁静。三是读起来也响亮些。为什么呢?古人很讲究字韵,推的韵母是ui,敲的韵母是ao,当然读起来要响亮些。

(3)贾岛听了,有什么反应?(连连点头)

(4)阅读比较体会 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三)走近“推敲”

1.过渡:同学们,读了这个有趣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推敲”这个词语的由来。什么叫“推敲”呢?

2.师总结:

是啊,贾岛的创作态度极为严肃认真,他字字斟酌,句句推敲,正因为这样,人们称他为“苦吟诗人”。后来,人们就把在写诗和作文时斟酌文字叫做——(推敲)

三、超越文本,实践“推敲”的方法

1.推敲的精神在许多诗人身上都可看到,许多诗歌名句都是古代诗人苦吟得出。请阅读《补充习题》

2.知道的其他古代诗人锤炼出的名句,并分析所炼的字的妙处。

春风又绿江南岸。——(宋)王安石

王安石在用“绿”这个字之前,曾用过“到、过、入、满”这些字,经他再三推敲,他决定用“绿”,你们认为它好在哪里呢?

3.“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懂得了炼字的道理,我们不妨立即行动起来,到炼字间品味一下其中的滋味。

小结:

同学们这就是“推敲”,这就是炼字,这就是斟字酌词.。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任何事业的成功,不下一番苦功怎能行呢?

四、走出文本,学习品质,为人文明有礼、为事孜孜不倦,为文斟酌词句

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贾岛推敲的故事,课文已经学完了,你觉得贾岛是个怎样的人?

2.最后,老师要送一句话给大家。出示: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写作没有诀窍,如果真有,那就是如郑板桥所说的那样,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写文章,就要像深秋的大树一样,主干清晰枝叶分明,又要像初春的鲜花一样,富有个性,艳丽夺目。多斟酌,勤推敲,一定会让你的文章更诱人,更讨人喜欢。

五、作业: 1.完成《习字册》 2.完成《补充习题》

板书设计:

以诗赠友

(发生)

反复斟酌

(发展)推敲

冲撞仪仗

(高潮)

确定用“敲”

(结局)

2.《推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二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匆匆》一文, 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的脍炙人口的散文。作者对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作了形象生动的描述, 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这篇文章用长短一致, 节奏整齐, 对仗工整的排比句, 描述了显示季节更替的诗意化景物;用一组长短不一, 节奏跳跃, 口语色彩很浓的设问句, 感叹时光的飞逝无痕。整句与散句的结合, 不但具有音乐的美感, 而且显得典雅朴实。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2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

2.通过抓住重点句子, 联系自己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时光匆匆, 要珍惜时间, 不能碌碌无为。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并把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4.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领悟作者描写细腻、采用恰当修辞手法表达思想感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抓住重点句子, 联系自己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时光匆匆, 要珍惜时间, 不能碌碌无为。

2.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领悟作者细致描写、采用恰当修辞手法表达思想感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读通了课文, 了解了课文作者朱自清, 今天就让我们继续走进《匆匆》, 走近朱自清, 去欣赏、品味、感悟文章优美的语言、深刻的思想。

1.指名读生字、词语。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什么。

二、自主学习, 引导感悟

默读课文, 把你感受最深的或者特别喜欢的句子勾画下来, 并在旁边标注你的感受体会。学生小组及全班交流。 (教师按照预设相机用课件出示重点句并引导学生感悟) 。

(一) 课件出示句子:“燕子去了, 有再来的时候……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1. 这句话作者用了几个追问?

为什么这样写? (作者用排比的方法突出了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 用一连串的追问表达时光逝去而无法留它的无奈和对逝去日子的深深留恋。)

2. 体会作者写下这些文字时的心情。

(惋惜、后悔、茫然、痛苦或无奈)

3. 请你反复读两遍, 细细品味作者的情感;

再次有感情地朗读。

(二) 出示句子:“在默默里算着, ……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1. 读句子, 思考:为什么会“头涔涔, 泪潸潸”?你知道“八千多个日子”是作者的哪些日子吗?

2. 从“溜”字你体会到什么?

3. 作者把什么比作“针尖上一滴水”?用这样的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4. 从这些词语和句子中, 你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 教师范读, 再指导学生读, 要读出惋惜、留恋、自责之情。

(三) 出示句子:“于是———洗手的时候……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1. 读句子, 说说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去来匆匆的?

2. 这段描述作者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方法? (1) 作者使用了排比句, 把时间拟人化, “跨、飞、溜、闪”写出了一天的时间很快从身边“溜走”。 (2) 作者通过生活中“吃饭、洗手、睡觉、沉默”等具体细节赋予时间以生命, 生动具体地描写了时间是怎样一点一滴在不知不觉中从我们身边流逝的。)

3. 你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日子”是怎样在毫不注意中消逝的吗?

4. 有感情地读这段话, 体会作者对时光的留恋和光阴消逝时的伤感。

(四) 出示句子:“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1. 在这一段话中, 作者有几次追问? (六次) 有几次做出了回答? (两次)

2. 引导学生试答文中后四次追问:你觉得怎样才算是留下些生命的痕迹?怎样的人生才是没有虚度, 才算是没有白白地在这个世界上走一遭?可以举一个你佩服的人做例子来说明。 (引导学生既要谈伟人名人的事例, 又要关注自己身边的普通人。)

3. 出示朱自清资料, 引导学生谈感受:你觉得朱自清先生有没有在这个世界上白白走一遭? (联系朱自清写作本文时的年龄和一生的成就感受体会。)

4.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三、学习写法, 读写结合

1.《匆匆》这篇佳作影响了几代人。这篇课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利用恰当的修辞手法,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 结合小事, 生动地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具体化, 有极为丰富的感情色彩。宜师生共同总结。)

2.朱自清先生感觉时间步履匆匆, 在洗手、吃饭的时候过去了。那么, 同学们, 你们的时间怎样从你的身边一点一滴溜走的呢?请大家学着朱自清先生的写法, 也抓住自己身边的小事, 赋予时间生命, 让我们感觉到时间是怎样从你的身边流逝的。

3.学生自由仿写。

4.学生写完后, 朗读交流, 师生及时评价。

四、拓展延伸, 升华情感

1.古今中外, 许多文人墨客写下了不少珍惜时间、珍惜生命的名言警句。你知道哪些? (学生组内及班上交流。)

2.教师出示自己搜集的名言警句, 学生朗读。同时朗读课后“阅读链接”《明日歌》。

3.思考:文章第1自然段写到燕子去了还来, 杨柳枯了还青, 桃花谢了还开, 可是燕子还是去年的燕子, 杨柳还是去年的杨柳, 桃花还是去年的桃花吗? (燕子已经不再是去年的燕子, 杨柳也不再是去年的杨柳, 桃花当然也不再是去年的桃花。对于世间万物来说, 时光都是一样的公平, 一样的一去不复返。) 那么, 我们该怎样做呢?

4.小结:同学们, 时光匆匆而逝, 过去的已经过去了, 未来的时日, 我们该如何珍惜呢?让我们来感悟一下吧!课件出示:

3.《鸟岛》(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2通过品读课文2-4自然段,认识鸟岛多彩的世界,体会群鸟快乐的生活,培养学生自觉爱鸟、护鸟的意识。

3学会生字“朋”“类”“筑”。

4了解因果关系句式不同的构句方式,指导学生练习说话。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8课(齐读课题)。鸟岛给我们印象最深的还是鸟多,能读出这种感觉吗?来试试。(生再读)

2上节课,我们初步读了课文,学习了生字词,这些词语朋友还记得吗?跟他们打个招呼吧!

出示:陆续闻名中外筑巢安家

热闹各种各样密密麻麻

(1)自由读。

(2)咱们祖国的语言可美了,有时候一个词语就是一幅画,一首诗,想着画面再来读,老师相信,你们的感觉一定不一样。不信,你们试试。(生自由想象画面练读)谁再来读?指名读、评读、齐读。

(3)上节课,我们还学习了课文的第1自然段,知道了青海湖西部有一个叫——(海西皮的小岛),那就是一(闻名中外的青海湖鸟岛)。

(4)过渡:今天,让我们再次踏上鸟岛,好好欣赏那儿奇特的风光。

二、品读2-4自然段

(一)感悟春天鸟岛的奇特

1春天来了,鸟岛是什么样的呢?打开课本,自己好好读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生自由读第2自然段)

2(课件出示第2自然段)小朋友们,在春天的鸟岛,你看到了什么?

(教师先引领学生抓住“一群一群”“陆续”体会许多鸟儿先后赶到鸟岛这一奇特的景象,再播放多媒体画面让学生欣赏、感受。)

3一群一群的鸟陆陆续续地飞来,这景象多美呀!自己读读,感受感受。(生自由读后,指名读、评读,齐读)

4引读:是啊,它们都在这里——(生:筑巢安家,养育后代)

5知道鸟儿为什么选择这里筑巢安家,养育后代?(引领学生讨论鸟岛的气候、环境适合鸟类居住、生活问题)

6过渡:春天的鸟岛迎来了一群一群的鸟儿筑巢安家,那么六月的鸟岛又是什么样儿的?自由读读课文的第3自然段,用你的眼睛去发现,用心灵去感悟,好,放声读吧。

(二)品味六月鸟岛的热闹

1学生自由读文,感悟

2引导交流:六月的鸟岛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结合学生回答相机板书:鸟多窝多蛋多)

3小朋友们能不能通过你的读把鸟多、窝多、蛋多表现出来呢?好,自由读读第3自然段。(课件出示第3段文字)

4谁来试试?教师根据学生读的情况相机分句指导。

(1)指导品读第1句(课件出示第l向)

①教师引导学生抓“最热闹”“各种各样”“聚”“鸟的世界”体会鸟的数量多、种类多、颜色多、大小不一。其间,多媒体相机出示各种各样鸟的画面,使学生通过画面感受“热闹”“各种各样”“聚”“鸟的世界”。

②这鸟岛不愧是鸟的世界,能把这美妙的画面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指导朗读)

(2)指导品读第2句(课件出示第2句)

①指名读,要求其他小朋友注意听。

②评价:你感觉鸟窝多吗?哪里让你感觉鸟窝多?(密密麻麻)

引导学生理解“密密麻麻”。密密麻麻这个词让你想到什么了?(许多人聚在一起开会;热闹的大街上人头攒动;夜晚天空中繁星闪烁;许多蚂蚁聚在一起抬食物)

是啊,这里的鸟窝多得就像热闹的大街上攒动的人头,夜晚空中的繁星。聚在一起的蚂蚁。来,把你们的理解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指导朗读

(3)课文第3句告诉我们鸟蛋也很多,老师相信你们肯定能读好,自己读读。

①指名读

②是啊,一眼望去,密密麻麻的全是鸟窝,窝里是蛋,窝外也是蛋,到处是玉白色的,青绿色的鸟蛋,又多又美,好,让我们一起读这句,好好体会体会。

③齐读

5指导背诵

(1)读了这一段,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六月的鸟岛鸟多,窝多,蛋多,多么奇特的景象啊,要不要亲眼去看看?(课件按鸟多、窝多、蛋多的顺序出示相关的音像图片)

(2)看得出来,小朋友们都被眼前这奇特的景象深深地吸引住了,想把这些深深地记在脑海里吗?其实啊,看着画面想课文内容就是一种很好的背诵方法。另外,还可以根据课文描写的顺序:鸟多、窝多、蛋多这三个要点去背诵,自己试试看。(学生各自练习背诵)

(3)抽查背诵情况。

(三)体会人鸟相处的和谐

1过渡:如此独特的景观,使青海湖鸟岛成了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来岛上游玩的人很多(出示第4段文字)。

2引读:这些游客们伸手——(生:就能拾到鸟蛋),随处——(生:都能捉到幼鸟)。捉到幼鸟,拾到鸟蛋是那么——(生:容易)。可是,却没有人——(生:去碰一下),因为——(生:大家都知道鸟是人类的朋友)。

3通过引说强化因果关系句式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师:因为——生:大家都知道鸟是人类的朋友,师:所以——生:没有人去碰一下)

4读了这段,你们有什么话想说?(引导学生对游客说,对岛上的鸟说,对青海湖的人们说,对自己说,还可以对地球上所有的人说。)

(四)结合板书总结全课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对青海湖海西皮小岛有了更深的了解:春天,群鸟归来景象奇特;夏天,岛上的鸟、窝、蛋多得密密麻麻;走进鸟岛,我们还深切地感受到人与鸟相处得是那么和谐。这儿真不愧是闻名中外的鸟岛。是名副其实的鸟的世界,鸟的天堂。

三、课堂练习

(一)因果关系旬式训练

1出示课后练习第4题的两个句子:

因为大家都知道鸟是人类的朋友,所以没有人去碰幼鸟和鸟蛋。

没有人去碰幼鸟和鸟蛋,因为大家都知道鸟是人类的朋友。

(1)这两句有什么不一样?(引领学生通过观察、品读知道两个句子不同之处是一个前因后果,一个前果后因)

(2)小结:原来啊,因果关系的句子,表示原因的部分可以放在前面,也可以放在后面,表达的意思都一样,

2巩固练习。

(1)出示第二节第1句“每年春天,天气变暖,湖水解冻,一群一群的鸟儿就陆续从远方飞来。”

(2)引导学生用因果关系的句式把句子换个说法。

(二)指导书写部分生字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五个生字,还有三个,咱们来读读(课件出示生字“朋”“类”“筑”,学生认读)

2仔细看看这三个生字,看谁能有好办法记住它们。(学生各自观察、识记)

3你想教大家学哪个字,有什么好的方法记住它?(交流识记字形情况)

4.五年级《推敲》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四

五年级《推敲》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讲的是唐朝著名诗人贾岛与韩愈一起斟酌诗句中用词的故事,表现了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课文配有两幅插图。一幅是贾岛拜访朋友,月夜下敲门声惊醒了小鸟。这情景使贾岛写下了一首诗。另一幅图描绘了诗人贾岛骑在毛驴上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憨态可掬,栩栩如生,突出了他那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在阅读中联系上下文理解“即兴、吟哦、闯进、斟酌、推敲”等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讲述这个故事。

3、初步了解顺叙的叙事方法,提升概括文本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练习讲述故事;了解顺叙的叙事方法,提升概括文本的能力。

一、复习导入

1、出示《寻隐者不遇》,诵读。

2、介绍贾岛。

师:贾岛是唐朝的一位苦吟诗人,为了写出好的诗句,他总是不断地思考、斟酌。贾岛第一次去寻隐者创作了一首好诗,第二次去寻隐者又发生了一个故事,得到了一份友谊,成就了一段佳话,也在中国的文化史上创造了一个新的词语——推敲。

3、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感知

1、自读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课文哪几个自然段讲了“推敲”的故事?

2、检查词语

和尚 即兴 吟哦 斟酌 妥帖 避让

簇拥 仪仗队 思索 宽恕 礼貌 莽撞

3、读了第一行词语你想到了谁?(贾岛)同学们再看第二组词语,这次你又想到了谁?(韩愈)找到文中有关韩愈的句子,用一句话介绍,学生借助课外搜集资料增加对韩愈的了解。

4、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课文哪几个自然段讲了“推敲”的故事?

找出对应的段落,并用几个精炼的词语概括段意,相机板书。

5、师小结作者的写作顺序。

这篇课文,是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讲述了唐朝著名诗人贾岛与韩愈一起斟酌诗句中用词的事。(板书:起因、经过、结果)这是一种顺叙的写法,我们在写作时也可以运用这种方法,使文章的层次同事情发展的过程相一致,脉络清晰,有头有尾。

三、复述故事

1、梳理故事情节。(访友不遇——题诗斟酌——冲撞推敲)

师:我们怎样才能把这个故事讲述出来?(读好课文)

2、反复朗读课文,化为已有。

3、练习讲故事。

4、指名讲故事,点评。

四、学习古诗《题李凝幽居》

师:夜深人静,月光皎洁,他的敲门声惊醒了树上沉睡的小鸟。于是贾岛提笔写下“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1、读题。

2、李凝居住的地方有什么特点?

3、品读。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推敲”的故事被千古传诵着,古往今来,人们念念不忘,茶余饭后,人们津津乐道。下节课我们再去细细品读这个故事,去学习诗人那种精益求精的精神。

六、布置作业:

1、把《推敲》的故事将给同学们听,比比谁讲得更精彩。

5.阁夜课时教学案第二课时+ 篇五

编号:

使用日期:

姓名:

教师评价:

《阁夜》教学案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探究诗中情感与主旨。

2、掌握情感主旨类题目的答题步骤。

二、课堂探究:

探究诗中前两联抒发的情感。

⑴首联: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⑵颔联: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三、达标训练

探究诗中后两联抒发的情感。

1、颈联: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2、尾联: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必修四第三单元:

编号:

使用日期:

姓名:

6.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六

《养花》这篇课文以朴实的语言记叙了老舍为什么养花,从养花中得到了什么乐趣。课文层次清楚,句和句,段和段之间连接紧密,过渡自然,逻辑性很强。作者老舍虽然是著名的作家,但是他行文语言娓娓道来,简洁生动,明白晓畅,如话家常,让读者感到亲切自然,感情丰富。例如:“摸着门道,花草养活了,而且三年五载老活着,开花,多么有意思呀!不是乱吹,这就是知识呀!”这平常的语言表达出掌握了一些养花方法之后的喜悦,感情充沛,溢于言表。此类语言,课文中比比皆是。文中有几处议论明理的句子学生理解稍困难些,而这又恰恰是老舍在养花过程中的感悟,既可以说是养花的乐趣,也可以说是生活中的情趣、获得知识的智趣和获得真理的理趣。由此处我们可以把作品中心定位于热爱生活、热爱劳动、追求真知真理、积极奋斗的的情感价值观。可见,作者之情、文中的精妙皆在于此,应此,当“重锤猛敲”,细细咀嚼,咬得字根香,嚼出文化味来。

设计理念:

培养语感,穿透语言的模糊性,读出文字背后蕴含的信息,感受语言的精妙;引导价值,走进作家的雅趣,感悟其中的情、智、理趣;引发思考,把结论(文章中心)转化为有价值的问题或活动,落实“课堂真正的主体是思维的主体”这一教学理念;设置阶梯,降低难度,让学生跳一跳,摘得到。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爱花之情和从养花中得到的乐趣(情趣、智趣、理趣)培养热爱生活、健康向上的情操。

2、培养语感,理解作者是怎样把养花的乐趣写具体的,学习作者组材有序、叙事具体、过渡自然的写作方法。

3、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培养语感,理解课文中几处议论说理的句子。

教学准备:

1、完成第一课时学习生字新词整体感知课文的教学任务。2、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互动,练习感觉:

1、动作感觉:师动作演示,生感受烫、酸、冷

2、语言感觉:冰()火()花()蜜()

“千朵万朵压枝低”让人感觉花()

“日出江花红胜火”让人感觉花开得很()

“一枝红杏出墙来”让人感觉花有挡不住的()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让人感觉花开得很()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让人感觉花丛中很()

一、谈话引入,瞄准感觉。

从课前的感觉练习中,我们感觉到,花儿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缤纷的色彩,给了我们丰富而敏锐的感受。自古以来,诗人作家写花的很多,不同的诗人和作家对花的感觉不一样。我们已经读过《养花》这篇课文了,知道著名作家老舍正因为爱花,所以才养花。今天,我们来深入学习《养花》一文,一起来感觉老舍养花的乐趣?(板书)

(设计说明:从动作感觉到语言感觉再到感觉老舍养花的乐趣,这一阶梯式的训练旨在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用心感觉体验。老舍是生活的有心人,才能从养花这一平凡小事中感受到无穷乐趣,孩子们也应该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培养一颗“心眼”去感觉体验,才能发现作家之趣,文章之妙。)

二、导学难段,感觉引路。

《养花》这篇课文写得很细腻,不仔细读还真难找到感觉。请你选择本文中最难理解的一段,和老师一起来找找感觉了,好吗?你认为哪一段最难?

1、这个自然段中哪句话让你感觉到作者爱花?说说你的感受。

2、这个自然段是围绕养花乐趣中的哪一点来写?

(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

(设计说明:这两个问题提纲挈领,能统领全文的教学,使课堂收放自如,而不会让人觉得支离破碎。由学生选择“最难理解的一段”,意在做到以学定教,按需施教。通过教学难段、扶学重点词句再到放手自读自悟,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预测:学生可能会选择第四自然段,可展开如下导学:

1、默读本段,思考以上问题。

2、汇报交流,设置思维阶梯引路。

阶梯一老师小时候学这篇文章时,总以为老舍是自讨苦吃,因为他有腿病,还要弄得自己腰酸腿疼、热汗直流,这不是自讨苦吃是什么呢?你能帮老舍找到他养花的乐趣吗?补充:教书作事,均甚认真,往往吃亏,亦不后悔。

阶梯二抓“循环”这个词体会“浇浇这棵,搬搬那盆”与“全家动员抢救花草”感觉有什么不同。

3、读文,女同学读到“胜于吃药”读慢一点,读出轻松悠闲的感觉来,男同学读抢救花草,可稍快一点,读出紧张剌激的感觉来,读出作者的感受来。

(设计说明:要使学生明白老舍爱花之切,必须要深入体会。因此,把老师初学时的感悟告诉学生,把学生注意力引至“以苦为乐,自得其乐”的中心,使学生明白“吃苦”才能成功,“吃苦”才能得到锻炼和调节,总之,吃亏是福。)

三、自学余文,捕捉感觉。

1、用以上那个纲领性的问题自学其他段落。

2、除回答以上两个问题外,各段还需深钻以下几点,并选择第五、第六及第三自然段的最后两句话进行朗读训练:

第一自然段在“只要开花,我就高兴。”处补充:作者简介(闲时喜养花,不得其法,每每有叶无花,亦不忍弃。)联系下文“像好朋友似的关切他们”“看着一棵好花生病要死是件难过的事。”引导:与花情深,养的不是普通的物,而是宝贵的生命,因此,才如此善待生命。)

第二自然段好种易活的自己会奋斗的花草,花草是怎样自己奋斗的?引导学生想象春夏秋冬四季中花草都对自己说了些什么?这样的花草谁能不爱呢?花草都能自己会奋斗,那么我们人呢?花如其人,由此可推想老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第三自然段怎样才能把花草养活?从老舍养花得知识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按规律办事,才能摸着门道,才能增长见识。)

第五自然段“秉烛夜游”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还有哪些也是养花的劳动成果带来的喜悦?

第六自然段a、写乐趣为什么要写伤心事呢?(养花有成功有失败,一个人如果只有成功,那他的生活也就单调无味了,因此失败的心酸苦楚反而衬托出成功的不容易,衬托出快乐的珍贵。失败挫折和成功喜悦并行,才构成丰富多彩的人生。)b、这几天里,全家除了没笑容之外,还怎么处理这些被砸的菊秧的?

(设计说明:每个自然段都有一个思维阶梯,其目的是为了逐步深入体会老舍爱花之切和养花乐趣,挖掘文本的内涵,引导学生透过文字读出文字背后蕴含的信息。每段的问题都很有思维价值,使语言文字的训练做到了以思维为主体。)

四、补充空白,强化感觉。

1、(老舍在劳动中发现了真理,其实我们还可以从他的文章中发现不少真理,继续读下去,你也会发现不少真理的。)

不劳动,就(),这也是真理。

2、你的生活中也有不少真理,联系你的生活说说:

不劳动,就(),这也是真理。

3、养花的乐趣在于“八个有”和“既……又……”之中,但刚才我们读文的时候,绝不止这些,请你补充:

有()有(),这也是养花的乐趣。

(设计说明:这三个问题的补充是为了丰化文本的内涵和丰富学生的认知。如“不劳动,就不能摸彩着门道”,迁移至学生的生活就是“不劳动,就不能得到知识”。“有得有失,这也是养花的乐趣。”文中言已及而意未露之处由学生来补充,既训练了语言和思维,又提高了认知。)

五、引发交际,内化感觉。

老舍爱爱养猫和养花,我们在课文中已经学习过。我有一个学生也爱养小动物、爱养花草,可是他的爸爸却认为会“玩物丧志”,学了《养花》之后,你能帮小明说明他爸爸吗?

(设计说明:设计这个口语交际的话题意在让学生自己总结全文,畅谈老舍养花的收获和学生自己学文后的收获。)

六、联系生活,发现乐趣。

1、读——找到老舍的《劳动最有滋味》和《劳动的开端》认真读一读。

2、写——老舍在养花时用心感受,发现了很多乐趣,真是个生活的有心人。你能像老舍一样,用一颗敏锐的“心眼”去感觉、去发现生活中平凡小事中的无限乐趣吗?请你像老舍一样围绕“乐趣”有顺序地、自然地、具体地把它写下来。

7.《九色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七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句, 会用“竟然”造句。

3.感受九色鹿的善良、勇敢以及调达的见利忘义、恩将仇报的形象特点, 明白做人要讲诚信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 品味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1.导读想象, 感受九色鹿平静美好的生活

(1) 同学们, 九色鹿是一种怎样的动物?

根据回答, 出示句子:“它双角洁白如雪, 身上有九种鲜艳的毛色, 漂亮极了, 人们都称它九色鹿。”

师:这也正是九色鹿名字的由来。美丽的九色鹿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呢?同学们快速到文中去找一找, 课文中哪些句子告诉了我们九色鹿的生活环境?

(2) 交流:

“在一片景色秀丽的山林中, 有一只鹿。”

“山林之中, 春光明媚。九色鹿在开满鲜花的草地上睡得正香。”

作者用不多的笔墨来写, 却让我们感受到九色鹿生活在一个山清水秀、风景如画的山林中。

(3) 在这清新怡人的环境中, 九色鹿每天的生活是怎样的呢?我们来想象一下。

山林中, ________。每天清晨, 九色鹿________。它有时________, 有时________。累了, ________, 渴了________。每一天, 九色鹿都生活得那么________。

(4) 过渡:

美丽的九色鹿在山林中过着怡然自得的生活, 然而, 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却使平静的日子风云突变。

2.精读品味, 感受九色鹿美好的人物形象

(1) 整体把握, 理清线索

是一件什么事打破了原先平静的生活呢?请同学们速读课文2到9小节,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

根据交流, 板书故事线索:

救调达, 不求回报——被出卖, 惊醒美梦——勇抗争, 怒斥小人

(2) 品词析句, 感受形象

(1) 明确要求

故事中的九色鹿救调达, 后来又被调达出卖, 身处险境, 临危不惧, 勇敢地揭露调达的丑恶嘴脸, 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 找出文中描写九色鹿的语言、动作的句子, 读一读, 品一品, 从这些词句中你体会到九色鹿有着怎样的品质?

投影出示以上阅读要求。

(2) 自主阅读

学生根据阅读要求, 自主阅读文本, 潜心会文, 在画一画、读一读、想一想中, 感受九色鹿的形象特征。

(3) 交流感受

出示重点句:

a.“九色鹿立即纵身跳进河中, 将落水人救上岸来。”

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立即:没有丝毫犹豫, 什么也没有想。

纵身:猛力使身体向上或向前跳离原地。

联系前文中的“汹涌的波涛”, 体会九色鹿的奋不顾身, 救人心切。

师:看到有人落水, 九色鹿立即奋不顾身跳入汹涌的河中, 救出落水者。你想怎么夸一夸它?

九色鹿, 你真________! (勇敢、善良)

九色鹿, 你真是个________! (见义勇为的人)

指导朗读文句, 读出赞赏、敬佩的语气。

b.九色鹿打断了调达的话, 说:“我救你并不是要你做我的奴仆。快回家吧。只要你不向任何人泄露我的住处, 就算是知恩图报了。”

从九色鹿的语言中体会到九色鹿救调达不要任何回报。

它唯一的要求是:不向任何人泄露它的住处。为什么?

师:九色鹿不希望自己平静的生活被打扰。然而, 天有不测风云, 九色鹿怎么也想不到, 自己好心救人, 却无端引来杀身之祸。这天, 九色鹿从梦中惊醒, 发现自己已处在刀枪箭斧的包围之中, 无法脱身。当它看见调达站在国王身边时, 它全明白了。它明白了什么?

交流:

它明白了, 是调达恩将仇报, 出卖了它。

它明白了, 是调达见利忘义, 不守信用, 向国王告密。

它明白了, 是调达背信弃义, 使自己遭受飞来横祸。

板书:恩将仇报、见利忘义、背信弃义

联系故事内容, 说说这几个成语的意思。

恩将仇报:调达不但没有报答恩人的救命之恩, 反而________。

见利忘义:利, 重金悬赏;义, 对恩人的承诺。

背信弃义:“背弃”的是什么?联系第5小节, 对比理解调达的不讲信用, 说话不算话。

师:恩将仇报的调达见利忘义、背信弃义, 这样的人真是________!

(无耻小人、卑鄙无耻、灵魂肮脏的小人)

师:看到自己居然遭受如此无耻小人的陷害, 九色鹿顾不得自己身处险境, 愤怒地斥责道—— (引读九色鹿的语言)

c.九色鹿从梦中惊醒, 发现……再一看, 调达正站在国王身边。九色鹿非常气愤, 指着调达说:“陛下, 您知道吗?正是这个人, 在快要淹死时, 被我救了。他发誓永不暴露我的住地, 谁知他竟然见利忘义!您与这种灵魂肮脏的小人一起来残害无辜, 难道不怕天下人笑话吗?”

分析这段话有两层意思:

揭露调达背信弃义的丑恶嘴脸, 指责国王跟无耻小人一起残害无辜。

“他发誓永不暴露我的住地, 谁知他竟然见利忘义!”

“他发誓永不暴露我的住地, 谁知他见利忘义!”

出示以上两句话, 引导学生体会, “竟然”在句子中起表达九色鹿强烈感情的作用, 让学生用“竟然”说话。

提醒注意:竟然, 表示事实与预想是相反的。

指导朗读九色鹿的这段话。九色鹿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番话的?

“九色鹿从梦中惊醒, 发现自己已处在刀枪箭斧的包围之中, 无法脱身。”

体会九色鹿身处险境, 勇敢、镇定、临危不惧的品质。

3.拓展升华, 感悟《九色鹿》一文蕴含的道理

(1) 指读课文最后一小节

“国王非常惭愧。”联系课文想想, 国王为什么惭愧?

他不该听从王妃的要求, 重金悬赏捕捉九色鹿。

他不该听信调达这种小人的话, 前往捕捉九色鹿。

国王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作出了公正的判决——恶人得到了应有的报应。

(2) 从此, 九色鹿又________。

(3) 同学们, 九色鹿的故事出自《佛经》, 并被绘于敦煌壁画中。大家想想, 这个故事用这种特殊的形式世世代代流传下来, 是想告诉人们什么呢?

拿出笔来, 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4) 老师送给你们一些名言警句, 让我们一起来读。

人无信则不立。

言必信, 行必果。

君子一言, 驷马难追。

火心要空, 人心要实。

黄金失去可再得, 名誉失去难挽回。

4.布置作业

(1) 抄写并背诵5句名言警句。

(2) 熟读课文, 把这个故事讲给他人听。

8.《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八

1. 这节课,我们将循着作者的文字走进一个关于水的难忘故事中——

2. (出示)记得那时候我们一个村子的人吃水,都要到十公里之外的一处很小的泉眼里去挑,经常要排上一个小时的长队,才可以挑上一担回家。

——一组简简单单的数据,却让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水的稀少,水的珍贵,水的来之不易。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组图片——

3. (视频)崎岖的山路,炙烤的骄阳,浑浊的担水以及那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挑水路上漫长而又艰难地前行,细小泉眼旁焦急而又无奈地等待……构成了水给作者留下的苦涩记忆——

4. (板书)苦涩

(二) 创境——体验文情

1. “请我喝酒不如请我喝水”,这是村里人说得最多的话——

(1) (出示)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从“最珍贵”这三个字,你能想到些什么?

(2)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并齐读——

(出示)

① 所以——只有在下雨的日子里,大家才可以痛痛快快地洗上一回澡。

② 所以——母亲用一把大锁锁住了水窖,也锁住了我们对水的渴望。而挂在她腰带上的那把钥匙,则象征着权威,幸福和痛快。

③ 所以——母亲锁上水窖,笑着对我们说:“你们真的饿坏了。”

(3) 下面,让我们细细来品读这些句子,品味这些句子背后的故事——

2. 由于水的稀少,水的珍贵,洗澡对于那里的人来说,是一件太奢侈的事情——

(1) (出示)只有在下雨的日子里,大家才可以痛痛快快地洗上一回澡。

自己读一读,你能从中感受到什么?

(2) 你能想象一下没有澡洗的日子吗?一天不洗澡?十天呢?几个月呢?天气凉爽的日子还好,夏天呢?

(3) (出示)特别是在夏天,在骄阳下忙了一天之后,男女老少都有一种将要被风干的感觉。

① 知道“风干”是什么意思吗?根据字面猜一下,你能想象一下那种被风干的感觉吗?嘴唇?——皮肤?——嗓子?

② 当一场雨在这个时候不期而至,那该是怎样一幅画面?那会是怎样一种心情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雨中——

(4) (出示)先是像我们这样的孩子,全身脱得光溜溜的,在雨中奔跑跳跃,大呼小叫,尽情地享受水带给我们的抚摸与清凉,还仰起头,张大嘴巴,去吃来自天空的水。然后大人们也加入到了洗澡的行列里来,只是他们远没有我们这样的无遮无挡——男人们穿着短裤,女人们则穿着长衣长裤。

① 读一读这段文字,细细品味其中的一些词语,你能想象出它背后的画面,背后的故事?

② 谁为我们描绘一下你看到的,听到的?

③ 通过什么词,想到了(结合学生回答)那是一种什么心情?那是一种什么感受?你能读出来吗?

(5) (引导)

① 你注意到“抚摸”这个词了吗?抚摸是什么感觉?那雨水落在孩子们的身上,给他们一种抚摸的感觉,你从中能体会到什么呢?

② 从“仰起头,张大嘴巴,去吃来自天空的水”你能感受到什么?

③ 大家有没有关注最后一句话?在下雨天,无拘无束的孩子会在雨中洗澡,然而大人最终也加入到这样的行列,你从中又能体会到什么呢?

——水的珍贵——

(6) (出示)只有在下雨的日子里,大家才可以痛痛快快地洗上一回澡。

雨中洗澡给作者留下了什么滋味?

(7) (板书)快乐

3. 像过节一样,美好的日子在我们那里毕竟太少了,更多的是干燥和炎热。特别是在夏天,在骄阳下忙了一天之后,男女老少都有一种将要被风干的感觉,储藏在水窖里的水就显得更加珍贵了。

(1) (出示)母亲用一把大锁锁住了水窖,也锁住了我们对水的渴望。而挂在她腰带上的那把钥匙,则象征着权威,幸福和痛快。

① 你能理解这句话吗?

② 让我们随着四兄弟一起来感受一下水带给我们的快乐与清凉吧——

(2) (出示)从头顶倾注而下的水滑过了我们的脸,像一条小溪流,顺着脖子缓缓地滑过了我们的胸和背,然后又滑过了我们的大腿和膝盖……在水的滑动中,我听得到每个毛孔张开嘴巴的吸吮声,我感觉得到血管里血的流动在加快。水,这不多不少,在抚摸过全身的每一寸皮肤后,刚好能润滑脚板,地上几乎没有一滴被浪费掉的水。

读一读这段话,其他同学闭眼想象,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

(3)(引导)

① 吸吮是什么意思,你能做一下这个动作吗?这是怎样的吸?由这个词你会想到什么?(——对水的渴望)当那种极度的对水的渴望由于因为水滑过而得到满足的时候,那是一种怎样的感觉?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

② “滑过”给你一种怎样的感觉,从三个“滑过”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很轻柔,很舒服)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

③ 哪里的水让作者感受到了这份舒服,这份畅快,这份满足?

(4) (出示)挂在她腰带上的那把钥匙,则象征着权威,幸福和痛快。

有多少水让作者感受到了这份舒服,这份畅快,这份满足?

(5) (出示)母亲锁上水窖,笑着对我们说“你们真的饿坏了。”

4. 现在能体会到母亲为什么这样说了吗?

(三) 读写——迁移文情

1. (渗透写法)雨中洗澡和一勺水沐浴让我们感受到水给作者他们带来的痛快,带来的满足,带来的幸福。然而,当我们读着这些文字的时候,当我们想象那一幅幅画面的时候,当我们透过文字背后,去触摸去感受他们的心情的时候,你又会有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这就是“以乐景衬哀情”的反衬写法。

2. (拓展资料)中国西北黄土高原部分地区,由于自然和历史的原因,极度缺水。那里的人、畜用水几乎全靠人工蓄集的有限的雨水。因无足够的资金对这种水窖的内部进行混凝土硬化,会很快出现渗漏。严重缺水的恶劣状况,导致当地农民生活艰难、生产原始、教育落后、妇女的疾病率和新生儿死亡率居高不下,妇女们承担着数倍于正常环境下妇女肩负的生活重任……

3. (升华情感)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呢?

4. (读写迁移)设计节约用水的公益用语。

9.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九

1、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炮手为了国家的利益,从作战的全局着想,而牺牲“小我”的精神。

3、抓住人物对话,理解说话时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体会炮手与将军间的对话,理解说话时的心情。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读通课文,认识课文中生字新词。了解课文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你们听,(播放视频)随着一声声炮响,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跨越历史长河,走进一百多年前的一个冬日。德国军队入侵法国,强行侵占了巴黎郊外的小山村,并在这座山村的人家中驻扎部队,企图下一步袭击巴黎,霸占法国领土。法国人民为了不让自己的国土被侵略,奋起反抗。这是一场正义的,保卫家园的自卫战争。

让我们走进这场战争,继续学习课文(生齐读课题)课文主要写了这场战争中的谁?写了他的一件什么事?

二、找出神态,理解课文

1、炮手知道那是自己的房子,却要亲手炸毁了它。他的内心经历了一番怎样的思想斗争呢?请大家翻开课本99页,“不动笔墨不读书”,请大家默读课文,从文中找出表现炮手神态变化的句子画出来读一读,并想像他当时的心情,简单写在课文语句旁边。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语句:

(1)苍白——煞白——惨白

一个脸色苍白的士兵应道。

士兵的脸色煞白。

炮手的脸色更加惨白了。

在这些语句中描写人物神态的词语是什么?(苍白、煞白、惨白)这三个词有什么共同点?(都有白字,都是描写人物神态的词语。意思相近。)能调换前后顺序吗?为什么?(苍白:脸上没有血色。煞白:由于恐惧、愤怒或某些疾病等原因,面色极白,没有血色。惨白:面容没有血色。为什么士兵脸色由苍白变煞白变惨白,让我们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出示课文)

为什么士兵脸色苍白?你从课文什么地方知道?将军了嘹望小村令士兵想到了什么?小村曾经是士兵的什么时候呆过的地方?(幼时玩耍、嬉戏的乐土。)

为什么脸色煞白?那座红瓦白墙的房子曾经是士兵的什么?他曾在那里度过了怎样的时光,在那里得到了什么,那里凝聚了他的什么情感?

为什么炮手脸色更加惨白?你们爱自己的家吗?为什么?那炮手呢,他曾经在家里得到了什么?

苍白—煞白—惨白三个词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炮手内心的情感变化,能用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吗?同桌两个同学,你们自己分角色,一人当士兵,一人当将军读读这段课文中两人的对话,走进当时他们的内心。

谁愿意当将军,谁愿意当士兵?你们两读一读,只读人物对话。谁来评一评他刚才的朗读。

我们齐读。

(2)透过他们那简洁的对话却让我们感受到炮手那复杂的内心,课文中还有描写炮手神态的句子吗?

课件出示: “这时,裹着大衣的军官们在凛冽的寒风中打颤,可炮手的前额上却滚下了大粒的汗珠。”理解“凛冽:刺骨寒冷;打颤:发抖”。裹着的大衣军官们在打颤,而炮手的前额上却滚下了大粒的汗珠。这是多么鲜明的对比,为什么会这样呢?(引导学生体会为家的失去而紧张、痛苦、绝望,为家人的安危而担忧。为是否炸毁家而矛盾。)这时炮手有可能在想什么?(引导学生换位思考,走进炮手的内心)

谁感受到了紧张、恐惧、矛盾?请你读给大家听。齐读。

炮手的内心被巨大的痛苦折磨着,他是怎样做的呢?(他服从了命令,仔细瞄准目标,开了一炮。)理解:服从。从服从说明炮手是个怎样的军人?(军令如山倒,服从命令是一个军人的天职。称职、优秀)

为什么炮手要仔细瞄准,去掉仔细这个词语行吗?你体会的很好,你读读看。齐读。

从人物的神态,我们体会到了他的内心。课文中还有描写炮手神态的句子吗?

课件出示: “可是,他吃了一惊:炮手的脸颊上流下了两行热泪。”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炮手为什么而流下的泪水?再看看前文,将军连声喝彩,回头微笑着看看炮手。将军为什么喝彩,微笑?炮手的泪水中也含着怎样的情感?

凝聚着多少情感的泪水,多么值得骄傲的泪花。你感受到了吗?你读读看。

“请您原谅,将军。”炮手低沉地说:“那是我家的房子。在这个世界上,它是我家仅有的一点财产。”从低沉看出炮手此时的心情怎样?(为失去家园而伤心、沉痛)仅有是什么意思?说明什么?你读一读,你特别强调了哪些词语?为什么这么读?

让我们齐读这一段。

三、拓展想象,升华情感。

1、(出示插图)多么伟大的爱国情怀,为了人民的利益,默默奉献自我,牺牲自我。这是一个爱国者对于祖国真挚的爱,这份爱既深沉而又凝重。当将军听说那是他家唯一的财产后,被炮手那无私、伟大、崇高的奉献精神震撼了,郑重地向他敬了一个军礼。如果此时你就是那位将军,你想对眼前的炮手说些什么?(再次揭示中心,表达敬佩、赞美、喜爱之情。)

2、“炮手”课文以此为题,如果请你试着给课文换个题目,你准备用什么题目?(为国奉献的炮手、毁家报国的炮手、舍家为国的炮手……)

四、收集资料,课后延伸

10.《草原》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篇十

第二课时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2、能联系上下文体会重点语句表达的情感。

3、品味、积累文中优美的语言。★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歌曲、图片等),感受草原的美。

2、采用读悟相结合的方法,在多种形式的读中,展开丰富的想象,理解课文内容,从而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草原景色的美丽、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体会蒙汉两族人民的情深意长,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三、教学重点:

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感受草原景色的美丽、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体会蒙汉两族人民的情深意长,四、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体会重点语句所表达的情感。

五、教学准备:

利用百度搜索相关教学资源,制作PPT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重温草原的风光美。

1、导入:上节课我们随着作者一起走进大草原,草原旖旎的风光不仅让作者陶醉,也让我们读者陶醉了,同学们还想重温这美丽的风光吗?

2、欣赏草原风光旖旎的视频。引导学生在图片欣赏中背诵第一自然段。

(二)朗读品析,感受草原的“辽阔”美、“寂静”美。

1、引语:草原的景色实在是太美了!草原的美也远远不止我们在图片中所看到的这些,现在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第二自然段,你还能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草原的美?

2、根据学生的汇报,引导学生感受草原的“辽阔”美。*PPT出示句子:“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①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什么?(草原非常辽阔。)②指导学生理解“洒脱”。

*“洒脱”可以换成什么词?(自由、无拘无束„„)*从那里看出“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③指导朗读句子,读出草原的辽阔美。

4、根据学生汇报,引导学生感受草原的“寂静”美。*PPT出示:“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①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什么?(草原非常寂静。)②指导朗读句子,读出草原的寂静美。

(设计意图:采用自读自悟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句子的意思,培养学生品词析句的能力,并通过感情朗读来升华学生对句意的体会。)

(三)品读悟情,感受草原人民的人情美。

1、引语:草原风光旖旎,令人陶醉,而草原的民族风情,更让人难忘,车在辽阔的草原走了一百五十华里了,此时此刻,我们就要和蒙古同胞见面了,你的心情会是怎样呢?(为即将到来的见面而感到激动。)

2、体会“激动”。你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到作者的激动之情?

3、结合学生汇报指导学生重点体会以下句子: ①“河!”(体会到作者看到河时的惊喜之情,因为有河附近就有人家,说明访问的目的地快到了。)

②“快了,快到了!”(短促的语气,强烈的语调,表达出作者想见到蒙古同胞的渴望之情。)

4、组织学生自由读课文2~5自然段。

①思考:如果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的特点,你想用哪个?(热情好客)②根据学生汇报板书:“热情好客”

3、小组讨论: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根据学生汇报,老师提炼板书:“迎接、相见、款待、联欢、话别”)

4、同学们试试看,如果在它们前面加些词语,是不是更让人深切地感受到草原人民热情好客呢?

①PPT出示:激情

盛情

尽情

深情

热情 ②这些词语应该加在哪个词的前面最合适?

③根据学生汇报完善板书:热情迎接

激情相见

盛情款待

尽情联欢

深情话别

5、品读“热情迎接”,感受草原人民的人情美。

*你从哪些句子或词语中感受到草原人们迎接客人的热情? *根据学生汇报,重点指导学生体会以下句子。①PPT出示:“忽然,像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骏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从什么地方看出草原人们的热情?(男女老少都来迎接客人,而且人数众多,可见主人的热情。)

*这个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比喻合适吗?(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前来迎接我们的队伍比作一条彩虹,形象地写出了迎接我们的队伍人数众多,穿着艳丽的民族服装蜿蜒飞施在碧绿的草原上,就像一条美丽的彩虹。)②“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来到几十里外迎接客人,可见主人的热情好客。)③“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你从这句子感受到什么?(感受到了迎接客人时激动场面。)

*你能仿照这个句子来写一个场面描写的句子吗?(指导学生仿写句子)*深读悟情。请学生朗诵相关句子,读出草原人民的热情。

6、品读“激情相见”,感受草原人民的人情美。①草原人民扑面而来的热情令人感动,同学们能想像一下,他们相见又是怎样的情景吗?(引导学生大胆地对当时的情景展开想象)②蒙古族语言我们听得懂吗?(听不懂。)这阻碍了我们的交流了吗?(没有)为什么?(因为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的。)

③感情朗读,读出相见时的激动、兴奋之情。

8、品读“盛情款待”,感受草原人民的人情美。

①热情的草原人民用什么来款待我们远道而来的客人?(奶茶、奶豆腐、手抓羊肉、奶酒„„)②除了吃和喝的,还有什么?(唱歌,以歌助兴)③指导学生重点品读句子:“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进一步感受蒙汉两族浓厚的感情。④有感情地朗读。

9、走进“尽情联欢”,感受草原人民的人情美。

①草原人民既热情好客,又能歌善舞,联欢节目当然也是丰富多彩的。你知道他们有哪些联欢项目吗?(民族舞蹈、套马、摔跤等)

②ppt展示民族舞蹈、套马、摔跤等相关图片。

③并随机指导学生理解:套马、摔跤是蒙古同胞最喜爱的民族传统节目,是能骑善射、能歌善舞的蒙古同胞力与美的展示。

10、“深情话别”,感悟蒙汉情深。

①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再美好的相聚,也终有分别的时刻,此时,两族人民愿意分离吗? ②引导学生说出表示舍不得离别的成语。(依依不舍、难舍难分„„)③此时的人民的心情正如这句诗所表达一样,(PPT出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④学生朗诵这句诗句。

⑤轻声播放蒙语演唱的《蒙古人》,引导学生谈话:

此时,你就是蒙古同胞,你想说什么?

此时,你就是汉族兄弟,你想说什么?(设计意图: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体会蒙汉两族人民的情深意长,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以五个“情”为抓手,组织学生通过品读,领悟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情感,去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和蒙汉两族人民的情深意长。)

(四)总结全文,升华感悟。

1、总结:五十六个民族兄弟姐妹是一家。我们依依不舍是因为我们蒙汉兄弟情深;我们难舍难分是因我们蒙汉兄弟意长!我们团结是源于我们共同对祖国妈妈的爱!

2、集体朗读“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结束教学。

(设计意图:老师总结全文,回归课文主旨,并让学生伴着蒙语演唱的《蒙古人》,在音乐的渲染下集体朗诵结尾诗句结束教学,升华感悟。)

(五)板书设计。

天(空气清鲜,天空明朗)

蒙 天

风光美

地(一碧千里,翠色欲流)

汉 涯 草原(美)

羊(大白花)

情 碧

热情迎接

深 草

激情相见

何 话

人情美

盛情款待

忍 斜

(热情好客)尽情联欢

别 阳

深情话别

七、教学反思。

11.《掌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十一

1.(播放录像“千手观音”的精彩片段)看了这个节目,你忍不住要问什么?做什么?

2.你们这么热烈的掌声,这些演员不可能听见,因为他们全都是聋哑人。在无声世界里的演员,能如此准确无误地踏着音乐的旋律,表演出震惊世界的舞蹈,真令观众鼓掌欢呼、赞叹不已啊!

3.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掌声》这篇课文,我们在英子的身上会得到更多的启示。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千手观音》的录像片段,让学生的心灵产生震撼,残疾人为什么能表演这么精彩的节目?触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这个情境的创设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

二、感受掌声,体验变化

1.自读课文,看一看课文出现几次掌声?

2.获得掌声前的英子是怎样的?(忧郁)获得掌声后的英子又是怎样的?(快乐)“忧郁”和“快乐”是一组反义词,怎么会用在同一个人身上呢?让我们先走近忧郁的英子。

▲感受“掌声”前忧郁的英子。

(1)自读第1自然段,画出体现英子忧郁的词句。

(2)(课件映示句子:“她很文静……她又是最后一个离开。”)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什么?

(3)想一想,英子为什么忧郁?你们了解“小儿麻痹症”吗?(师简介“小儿麻痹症”)

(4)英子因为得了“小儿麻痹症”,她不愿意和大家一起唱歌、跳舞、做游戏!同学们想一想,英子的内心多么难受、痛苦啊!难怪她变得那么忧郁,请带着你们的感受,读读这个句子。(自读、齐读)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英子自卑、无奈、痛苦、委屈的内心情感,激发学生同情、怜悯的情感。

▲感受“掌声”后开朗自信的英子。

(1)你们希望英子快乐吗?大家一起来读读课文第5自然段,体验快乐的英子。

(2)掌声拥有这么神奇的力量,让我们回到那一次难忘的演讲中去吧。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朗读、对比让学生感受“掌声”前后的英子,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

三、研讨掌声,领悟内涵

1.小组合作学习:画出第2-3自然段描写英子的动作、神态及掌声的句子,仔细体会英子的变化。

2.研讨第一次掌声

(1)(课件映示句子:“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最后慢吞吞地站了起来,我们注意到,英子的眼圈红了……她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犹豫”是什么意思?英子为什么犹豫?全班同学和新来的老师看着英子,这一刻英子会想些什么?(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2)(课件映示句子:“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英子感动得流下了眼泪。”)指名读句子,理解“骤然”的意思。从“热烈、持久”这两个词中,你感受到什么?

(3)听到这骤然响起的热烈而持久的掌声,英子有什么反应?

(4)我们从英子流露出的动作、神态中读懂了英子那颗自卑、忧郁的心灵,让我们赶快把掌声送给英子吧。(鼓掌,齐读“就在英子……)

(5)你们想用这热烈、持久的掌声告诉英子什么?(启发想象,引导学生与英子对话)

(6)现在,就把我们对英子的鼓励、关心、期待和支持,全都融进这热烈而又持久的掌声中去吧!(齐读:就在英子……)

【设计意图】在这一教学环节中,通过引导学生仔细揣摩重点词句,使学生走进文本,读懂文字背后的声音,让学生在读读说说中与文本对话,与英子对话,真切地感受、体验英子的内心世界。

3.研讨第二次掌声

(1)同学们那热烈、持久的掌声给了英子莫大的鼓励,当掌声渐渐平息后,英子也镇定了情绪,开始讲述她童年的故事。当她结束演讲时,班里又一次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是怎样的掌声呢?

(2)学生自读第二次掌声的段落,画出描写第二次掌声及英子变化的句子。

(3)(课件映示句子:“当她结束演讲的时候,班里又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经久不息”是什么意思?你能读出这“经久不息”吗?大家想用这“经久不息”的掌声告诉英子什么呢?(引导学生与英子对话)

(4)让我们为英子精彩的演讲发出最真诚的赞美吧!(齐读:当她结束……)

(5)听着这经久不息的掌声,英子是怎样走下讲台的?刚才她又是怎样走上讲台的呢?(课件映示掌声前后对比的两句话)朗读对比,体会英子的变化之大。

(6)(课件映示英子的来信)指导朗读感悟。

(7)自从那次演讲后,英子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她有了哪些变化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5自然段,用“——”画出变化的句子。(交流、指导朗读)

(8)英子只有这些变化吗?你从省略号中还体会到哪些变化?(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预设:上语文课时,英子……;上音乐课时,英子……;课间活动时,英子……)

【设计意图】执教者采用“以读代讲,角色体验”的方法,引领学生读中感,读中悟,训练学生大胆与文本对话,与英子对话,真切体味英子的情感变化,领悟掌声的内涵。

四、升华掌声,放飞心灵

1.掌声有如此神奇的力量,她让一个忧郁的英子,变成了一个快乐的英子,让她鼓起生活的勇气。学到这里,我们深深体会到掌声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尊重和关爱。其实,在生活中,爱还可以这样表达。(映示小诗,随着背景音乐响起《让世界充满爱》,齐诵小诗)

爱是一阵热烈的掌声;爱是一句友善的话语;爱是炎炎夏日一丝清凉的风;爱是寒冷严冬一杯温热的茶;爱是飘泼大雨中一把小花伞;爱是温暖孤寂心灵的一缕冬阳;爱是一支燃烧的蜡烛……

2.同学们,学到这里,相信你们对关爱有了更深的理解,其实,爱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你觉得爱是什么?

3.爱是人类最美的语言,爱是最公正无私的奉献。放飞你心中最美的爱,把你心中最真诚、最美好的爱写到课前准备好的“爱心卡”上吧。(随着背景音乐《爱的奉献》响起,学生写“爱心卡”,互相赠送)

12.《蜜蜂引路》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十二

1.学习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能区别“常常”和“往常”的意思。

2.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引入学习

1.复习生字和词语:蜜蜂、引路、谈天、委派、观察、果然、惊讶、附近、莫斯科。

2.回顾故事发生的时间 (1922年) 、地点 (莫斯科) 、人物 (列宁、养蜂人) 。

二、学习课文, 探究感悟

1.学习第二自然段。

(1) 自由读课文, 想一想:列宁为什么要亲自去找养蜂人?

(2) 用上“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的原因。

(3) “往常”是什么意思?你能换个词到句子中读一读吗?

选词填空:常常往常

暑假里, 林荣 () 到游泳馆去游泳。

她 () 练习钢琴就很认真, 所以在学校的艺术节比赛中获得了冠军。

丁宁 () 放学都是奶奶来接的, 但最近却 () 是阿姨来接。

2.学习第四自然段。思考:往常派去找养蜂人的人不在, 别人也不知道养蜂人住在哪里, 列宁最后找到养蜂人了吗?

(1) 你是从课文的什么地方知道的?“惊讶”是什么意思?指导朗读养蜂人的话。

(2) 列宁是怎么回答的?理解“向导”。第四自然段中列宁说的“向导”是指谁?列宁说话时的表情是什么样的?指导朗读列宁的话。

(3) 指导朗读第四自然段。同桌分角色练习读、指名表演读、男女生分角色朗读。

【设计意图:采用变序教学法, 在了解事情的起因后, 立刻转入事情的结尾, 在学生心中制造悬念:列宁是如何找到养蜂人的?从而调动学生研读故事的积极性, 激发学习兴趣。】

3.学习第三自然段。思考:蜜蜂不会说话, 它们是怎么给列宁引路的呢?

(1) 小组合作学习。

①每个小组都有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这几幅图片, 你们能弄明白它们的位置, 并在桌子上摆出来吗?

②想象说话:列宁在路上是怎么想的呢?

(课件出示:当列宁从住处出来后, 他一边走一边看, 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 心想:__________。于是, 他仔细观察, 只见那些蜜蜂采了蜜飞进了附近的一个园子里, 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列宁又想:。他走到那所房子前, 敲了敲门, 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

【设计意图:对学生而言, 了解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的位置是难点, 通过小组合作能有效突破难点。从人物的动作出发, 想象人物的心理活动, 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学生对人物品质的理解也水到渠成。】

③你认为列宁是个怎样的人?

(2) 小组汇报。

①请一个小组代表在黑板上摆出列宁找养蜂人的路线图, 其他同学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评议。重点理解“附近、旁边”。多媒体演示。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理解课文内容, 再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 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巩固学生的认知。】

②交流列宁的想法, 相机理解“果然”, 练习说话。

③引导学生感悟列宁是个善于观察、思考的人。

三、回归整体, 总结全文

1.课题是“蜜蜂引路”, 可是蜜蜂真的能引路吗?

2.从这篇课文中, 我们学到了列宁善于观察、爱动脑筋的优秀品质。希望同学们平时遇到问题, 也要先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四、拓展延伸, 推荐阅读

课后推荐阅读列宁的故事。

13.《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十三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

1、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桥》的第一部份,谁来说说这一部分主要讲了什么?

生:洪水来临时,人们朝木桥拥去。

2、师:下面,老师再把这一部分读一读,请同学们边听边回忆:①这是什么样的洪水;②人们为什么要跌跌撞撞地拥向那座窄窄的木桥。

3、师配视频朗读。

4、师:谁来说说这是什么样的洪水?

生1:这是来势凶猛的洪水。

生2:这是势不可挡的洪水。

5、师:人们为什么要跌跌撞撞地拥向那座窄窄的木桥呢?

生1:因为各个方向都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

6、师:这座窄窄的木桥是乡亲们唯一的生命桥,在万分紧急洪水来临的危难时刻,一位党支部书记挺身而出,果断地指挥大家顺利逃生,这是一个怎样的党支部书记呢?下面就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的第二部分,请同学们打开书第78页。

老师把这一部分朗读一遍,同学们认真听、边听边思考:这位老汉是个怎样的人?

7、师朗读课文第二部分。

8、师:课文中的老汉是什么样的人呢?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划出与老汉有关的词句。(课件出示)

9、生自由读第二部分,批注感受。师提示:出声地读拿起你的笔边读边画,想想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

10、师:谁来说一说老汉是个什么样的人?你是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到的? 生1:“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我从“拥戴”这个词感受到这个老汉很受全村人的爱戴。

师:说的真好,我们还能从“拥戴”这个词体会到什么?

生2:我还从“拥戴”这个词中体会到老汉在村民中很有威信。生3:我体会到老汉在之前为村民做了许多有益的事情。师:你体会到„„ 生4:我从:“拥戴”这个词体会到老汉平时就一直做好事,为人正直,受到了村民的拥戴。

11、师:是啊!正因为老汉平时就是这样子,他才会受人拥戴,他才会在洪水来临的时候,义无反顾地站在木桥前指挥人们逃生,从“拥戴”这个词中,我们体会到老汉很多的品质,我们一起把这句话齐读一遍。[课件出示:“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拥戴的老汉]

12、生齐读“木桥前„„老汉”。

13、师:谁还从哪些话中体会到了老汉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5:“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说明老汉临危不惧。生6:“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我从这句话体会到老汉遇事很冷静。

师:你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 生6:他不说话,他像一座山。

师:为什么这里把老汉比喻成一座山呢? 生7:因为他很镇定。生8:镇定自如。

生9:因为他不像人们那样惊慌。

14、师:在洪水面前,老汉作为一名党支部书记,他像一座大山一样稳稳地站在木桥前,让我们一起把这句话读一读,读出老汉的临危不惧:“老汉清瘦的脸上,预备起!”

15、生齐读“老汉清瘦的脸上„„他像一座山”。

16、师:这里把老汉比作一座山既写出了老汉的威严,又写出了老汉 的临危不惧。[板书:临危不惧]老汉的临危不惧和人们的惊慌失措,刚好形成鲜明的对比,他是人们生的希望的靠山。正因为有了老汉这座靠山,人们停住脚,望着老汉。你还找到了哪些句子,感受到了老汉是个怎样的人?

生10:第十自然段“老汉沙哑地喊: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从“沙哑地喊话”,我感受到使使出全身的力气喊,他把村民的安危排在了第一位,他喊的声音很大,噪子都哑了。

师:是啊!因为喊的声音很大,噪子都喊哑了,老汉把人民的利益放在了第一位,这里面有三个感叹号,同学们该怎么读它们?

17、指名学生读(谁来读这句话)生1:“老汉„„后边!”

师:你的声音很大,但是想想当时的环境。生2:“老汉„„后边!” 师:同学们,大家来听一听老师是怎样读的,想一想老师为什么这么读? 师朗读:“桥窄„„后边!”问:“老师为什么要读得这么大声这么快?” 生3:因为当时时间很紧迫,时间就是生命,不能耽误。师:对,时间就是生命。生4:因为正面临着死亡!师:正面临着洪水的威胁。

生5:因为当时人们都乱哄哄的。

师:是啊!如果大家要是没有像老汉说的那样做,会导致什么后果啊?

生6:大家要是你拥我挤地过桥的话,那座窄窄的木桥就会坍塌,一百多号人都会有生命危险。师:同学们体会得很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老汉喊的话。

18、生齐读老汉喊的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面!”

19、师:老汉的声音是沙哑的,但是沙哑的背后却是如此的坚定。可就在此时有人喊了一声:“党员也是人”。请问:这个人说这话是什么意思?

生1:他要保住自己的生命!20、师:老汉是怎样回答的? 生2: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 师:老汉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3:他觉得这个人不配当党员!师:为什么他不配当党员?

生3:因为他想排在前面,他把村民的安危排在自己的后面。师:他不顾村民的安危,还有没有? 生4:因为他贪生怕死?

师:他贪生怕死,想把自己的安危放在第一位,你可以怎么样啊? 生齐说:“可以退党!”

21、师:老汉是怎样说这句话的? 生: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

22、师:从“冷冷地”这个词你感受到了老汉什么样的心情? 生1:很愤怒。生2:很生气

生3:瞧不起那些只顾着自己的人。

师:是的,瞧不起,鄙视他们,让我们用鄙视的语气来试着读一读,“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

23、师:正因为人们感受到了无私奉献的精神,所以竞没人再喊,一百多人很快排成队,依次从老汉身边奔上木桥,同学们,让我们再来自由朗读这一部分,感受感受老汉的镇定,临危不惧,无私奉献,自由朗读!

24、生:自由朗读课文第二部分

25、师:好同学,让我们一起分角色把这一部分读一读,单号的同学读作者说的话,双号读老汉说的话,老师来读这有的人记得读出老汉沉着、镇定,冷冷的语气。

26、师生一起分角色读课文第二部分:

27、师:刚才,我们通过抓住老汉的动作、语言、神态等关键词语,学习了课文的第二部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用同样的方法,再来学习课文的第三部分。

[课件出示]:课文中的老汉是怎样的人,具有怎样的品质呢?画出描写老汉动作、神态、语言的关键词语,批注你的感受!

28、生自由读文。

师:好,停下来。说说你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体会到老汉是个怎样的人? 生1: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我觉得他把生的希望让给老百姓,把死的危险留给党员,他是个优秀的党员,还是个优秀的父亲。

29、师:他从队伍里揪出的那个小伙子是谁啊? 生:他儿子!

30、师:此时老汉的心情怎样啊? 生:很愤怒

师:你从哪儿感受到他很愤怒? 生1: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师:还可以从哪些词语中看出老汉很愤怒呢? 生2:孔道!师:还有没有 生3:“冲”!生4:“揪”

31、师:从这些词语中我们感受到了老汉的愤怒,你从中体会到了老汉什么样的品质? 生:我觉得老汉是个铁面无私的人? 师:为什么说他铁面无私?

生:因为他对自己的儿子比对其它党员要求还要严格。

32、师:是啊!让我们一起用愤怒的语气读一读这句话。生齐读:“老汉突然冲„„凶得像只豹子?

33、师:这个小伙子被老汉揪出来之后是怎么做的呢? 生:小伙子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了后面。

34、师:为什么小伙子要瞪了老汉一眼,才排到了后面去?想一想? 生1:自己的父亲为什么不把生的希望留给自己。

师:是啊!我是你的儿子,你为什么不让我活着呢?还有没有? 生2:小伙子很不服气,他恨老汉,为什么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

师:父亲为什么要这样做啊?我们来看一下,老汉把小伙子揪到了哪坐? 生3:最后面!

师:你从哪儿知道的啊?

生3:最后只剩下了他和小伙子。

35、师:老汉为什么要把小伙子揪到位最后面呢? 生:他没想到自己的儿子是这样的贪生怕死!

师:小伙子被老汉揪到了最后,那么小伙子之前可能会排在哪里? 生:老百姓的后面,党员的前面。

师:你是这样想的,我们就按他说的意思,小伙子排在了老百姓的后面,党员的中间,他没有像父亲一样站在哪儿啊? 生齐答:最后面!

师:那么父亲把他揪出来,是希望自己的儿子怎样啊?能像自己一样,站在最后面,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这是一个对儿子严格要求的父亲,从中我们体会到了老汉的铁面无私(板书),你还找到了哪些话,谁来说一说? 生: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从这句话中,我感受到了,老汉在最后危险的时候把生的希望给了别人。师:看来老汉还具有舍己为人的品质啊!还有没有? 生: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地把小伙子推上木桥,从“吼”这个字中我体会到他为儿子着想,他非常爱这个小伙子!

36、师:这个“吼”字在这里再次地出现,大家回过头跟前面的“吼”字对比一下,意思一样吗? 生:不一样,前面是老汉很愤怒,这里是老汉很着急,他希望自己的儿子先走!

37、师:是啊!这不仅是一位严厉的父亲,还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儿子,他舍己为人,在关键的时刻,让自己的儿子先走。[板书:舍己为人]

38、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体会体会老汉的铁面无私、舍己为人。生齐读“水渐渐窜了上来„„”。

39、师配乐朗读课文第四部分:“突然,那桥‘轰’的一声„„”

40、师:英雄远离了我们,他的亲人更是肝肠寸断,直到这里,作者才把迷底揭开,原来老汉是那个小伙子的父亲,是啊!我们的心都为之而辱撼。同学们,洪水无情人有情,此时此刻,你想对老汉说些什么?请同学们拿起你的笔,根据老师提示的情境,在后面续写一两句话。

[课件出示]:“爷爷,我们想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支书,我们永远想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好!停下来,哪些同学愿意到台上来说说你想对老汉说些什么?

41、指名字上到台上说。

生1:爷爷,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你没有自己去逃命,却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这座木桥已经不是一座普通的木桥,它凝结了您好的大公无私、舍己为人,严于教子的精神,它是一座以血肉之躯铸成的生命之桥。

师:是啊!同学们,她理解得多么深刻啊!老汉把生的希望给了别人?自己却被洪水吞没了,这是一座血肉之躯铸成的桥,说得真好!

生2:爷爷,虽然你只是一个老支书,但你的心是那样的铁面无私,你为了把生的希望留给村民们,牺牲了自己,牺牲了自己的孩子,你这种舍己为人的品质,深深地感动了我,老支书,我会永远记住你的。

师:是啊!我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会记住这位老支书的!

生3:爷爷,我们想您,您是一个负责任又临危不惧、铁面无私、先 人后己的党支部书记,爷爷,不要走,我们会永远想念您的。

师:是啊!我们会永远想念这位老支书的。

生4:老支书啊!我们永远想您,愿您一路走好,天黑了,您的勇气会把路照亮,山陡了,您的精神会给它铺平,在人间您是村民们的靠山,在天堂您也一定是人们的老支书——泰山。师:说得多好啊!看来这位同学平时语言积累得很多,老支书在人间是人们的靠山,他的精神永远在人们的心里,成为人们心中不倒的泰山。

师:洪水吞没的是老汉的身躯,但永远吞没不了老汉无私无畏、舍己为人的共产党员的格,俗话说:“爱民如子”,老汉却爱民胜于子。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博大胸怀可歌可泣。他不愧是令人拥戴的党支部书记。

42、师:同学们,这篇课文以桥为题目,仅仅指的是那座窄窄的木桥吗? 生:不是。

师:这还是一座什么桥?

生1:这是一座用血肉之躯铸成的生命桥。

生2:这是一座老汉用自己的生命救了一百多号人的桥。

生3:这是生命桥,有了这座桥,村民们才能顺利地逃生,因为有了这座桥,才永远记住了老汉的英雄事迹。

师:大家说得都很好,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课件出示]:他像一座山,他更像一座桥,一座联结生命的桥,一座永不坍塌的桥,一座精神铸就的桥。师:正因为有了这样一座桥,老汉的精神才会在我们的心中永存!

师:一场洪水淹没了一个美丽的村庄,淹没了这座窄窄的木桥,淹没了可歌可泣的老汉父子。下面请同学想想,从这场洪水中,你想到了什么?

生1:让我想到了在汶川大地震、玉树大地震和最近日本福岛大地震中浮现出来的像老汉这样的英雄,我们要向他们学习,把他们作为我们的榜样。

师:是啊!让我们把这种精神发扬光大,你还想到了什么?

生:我想到了,在洪水之后,我们要帮助他们重建家园,让他们有一个美丽的家园。

师:说得多好啊!洪水给我们带来反思,痛定思痛,我们一定要重建家园,一定要重建我们美好的生活环境。

生3:洪水淹没了一个村庄,但洪水也让老汉的这种铁面无私、大公无私的精神浮现了出来。

师:同学们,一场洪水,让我们想到了很多很多,那就请同学们下课以后把你所想到的写成一篇读后感。[课件出示]作业:

1、根据这篇课文写一篇读后感。

上一篇:微型企业财务制度下一篇:论影响社会印象的心理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