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化信息化建设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议

2024-10-03

中石化信息化建设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议(共8篇)

1.中石化信息化建设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议 篇一

1医院信息化建设意义

1.1医院信息化建设可以提高医生的工作效率与病人的服务质量

医院信息化建设将建成集合就医、诊断、处方等多个流程环节,医生可以更加快速方便地调阅病人的就诊记录,病人可以较快实现划费、取药等,节约了就诊时间,提高了服务质量。

1.2加强经费管理,提高了经济效益

医院信息系统集成了物资管理与财务管理系统,对医院库存药品、经费信息等可以进行更加有效的管理,最大程度上降低了就医环节、医院内部管理中因人为原因产生的减少了各类漏费、错费等误差。同时药品和物资材料管理子系统结合管理中的盘存等工作,对可以对药品消耗、安全库存等方面的数据进行实时监控,提高了库存管理的准确性,降低了资源浪费。

1.3有助于提高医疗人员的整体素质,增强医院核心竞争力

在医院各个部门、各个业务流程、各个运作环境深入广泛应用信息系统,可以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与信息化办公水平,也促使医院工作人员接触新科技、学习运用计算机的积极主动性,进而可以使全体人员素质得到普遍提高,提高了医院的核心竞争力,为建设现代化医院打下基础。

2医院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信息化建设不是简单地通过计算机、网络等手段代替传统的手工办公,而是从信息化处理的角度对整个医院运作流程进行优化。虽然我国多数医院已经实现了无纸化办公,但信息化应用的效果并不好,信息化的深度、广度依然不够。主要存在的问题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2.1医院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不够

由于医院信息化建设需要巨大的投资,而且建设过程较为漫长,短期内往往无法收到明显的成效,且经济效益不明显。这就使得部分医院领导对医院信息化建设不够重视,而且对信息化关于医疗流程改革的意义不清晰,信息化建设成效不明显,而且不同岗位、不同部门也缺乏合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工作。

2.2信息化的技术手段应用深度不够,无法对医疗主体业务管理进行有效的决策支持

由于部分职能部门对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本质意义认识较落后,且没有积极主动参与到建设过程中,所以医疗信息化建设往往集中在操作层次,真正的管理优化作用发挥有限,海量的数据资源无法对医院战略决策起到真正的帮助。

2.3对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和关键把握不够准确

实际上由于医院大部分工作人员从业背景都是医学方面,仅仅从业务帮助方面考虑信息化建设的功能。对数据安全、稳定运行、数据备份等方面缺少正确的认识,这导致软件开发人员无法得到最准确的功能需求,在需求分析阶段收到的数据不够。

2.4信息化建设存在的安全风险越来越多

医院信息化建设不仅包括技术的因素,也包含管理因素,还涉及到医院财务安全、病患的隐私安全等。目前网络环境越来越复杂,医院的科研、诊断数据越来越珍贵,以上资料都面临的较严重的安全风险。

3提升医院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管理措施

3.1建立有效的开发管理体系

医院信息化建设必须建立一套有效的管理体系,需要建立与医疗流程、医院管理体制相适应的应用软件操作规程。技术必须服务于医疗管理,因此,在信息化系统建设过程中需要医疗人员的全程参与,由其提出全面的功能需求,开发人员在调研医院运作流程基础上进行软件开发,使信息系统更好地服务于医院工作。

3.2加大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与时俱进

医院信息化建设虽然在短期内无法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但可以通过更加简洁、快速的流程降低医务人员工作劳动强度,并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进而实现医疗水平的提高。而且由于管理需求是在医院发展过程中不断变化的,因此信息化建设需求会随着医疗条件的改变而会不断调整,需要根据技术需求调整信息系统功能。例如医改政策的调整,医院信息共享、远程医疗协助的政策导向等新事件的发生,均需要医院信息化建设与时俱进,集成新的功能技术。

3.3以降低风险为目标,进行全方面安全建设

医院信息安全建设需要从事前预防,事中减损,和事后纠正三个方面提供全面的防护结构。工作重点在于降低数据泄露风险、支撑WEB可用性以及控制恶意访问,并提高主动防御能力,通过多角度、全方位的风险分析,提高信息系统运行的稳定性。例如可以考虑采用VPN技术保证医院与上下级机构安全数据交换;并按照信息安全保护等级,对业务系统进行多等级保护建设等。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医院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完善的过程,需要全员参与,保障信息化的技术手段可以对就医服务、医院管理工作带来真正的帮助。在未来还需要从提高医院信息系统安全可靠性、提升安全运维效率等角度完善,制定有效、准确的政策来推进医院的信息化建设。

参考文献:

[1]赵建中,詹群生.基于信息化的医院成本管控精细化[J].中国卫生经济,2011,30(06):66-69.[2]丁剑,岳建,毛睿等.以患者为中心建设信息化示范医院[J].中国数字医学,2015(08):114-115.[3]王友俊,肖明朝,胡磊等.集团化医院平台的信息化建设模式探讨[J].重庆医学,2014(31):4142-4144,4147.[4]李明,王睿,童玲等.信息化建设在研究型医院建设中的探索与思考[J].西南国防医药,2014(06):667-668.[5]杜方冬,孙振球,饶克勤等.我国医院信息化建设水平的实证分析与发展对策探讨[J].情报杂志,2009,28(05):42-47,59.[6]吴斌.医院医疗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及信息化建设对策[J].武警医学,2013,24(06):537-538.[7]陈勇.新制度下医院财务管理思路的探讨[J].中国卫生经济,2015,34(12):105-107.

2.中石化信息化建设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议 篇二

一、包头市农机化和信息化建设现状

近年来, 包头市农机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截至2011年底, 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150万千瓦, 同比增长1%。机耕、机播、机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0.3%, 较上年提高8.1个百分点。全市基本实现机械化。全市农机经营总收入达到7.36亿元, 同比增长13.6%。其中, 农机户经营收入达到5.7亿元, 同比增长9.6%。

(一) 高度重视农机信息化工作

随着农机购置补贴惠民政策的实施, 农机信息化工作凸显了其重要性。近年来, 包头市高度重视农机信息化工作各级农机化行政主管部门将农机信息化宣传工作提到了重要的高度, 特别是对农机购置补贴、农机新机具和新技术演示推广等工作进行统一部署和安排, 保证了农机信息化工作的健康平稳发展, 有力地促进了包头市农机事业的快速进步。

(二) 农机信息化体系初步形成

一是建立以包头市农牧业信息网为载体平台的农机信息化网络系统。近几年, 加大了农机信息化投入, 添置了液晶电脑、打印机等信息化硬件设备, 实现了内部计算机与互联网的连接, 并与自治区及各旗县区农机主管部门通过电子邮件实现了互联互通。

二是建设了与新闻媒体单位的延伸农机信息化网。加强与新闻媒体单位的联系, 让记者更多地了解农机, 认识农机, 熟悉农机, 形成了包头电视台、包头广播电台、《包头日报》等一些较为固定的合作关系, 为农机信息化宣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 农机信息化服务逐步展开

一是充分发挥农机信息化媒体的作用, 利用报刊、电视、广播和农牧业信息网络等公众媒体向全社会提供农机化信息, 发布农机购置补贴信息, 新机具的使用特点及功能等, 并全方面、多角度、深层次的宣传报道农忙时节农机化工作的新亮点、新成效、新经验, 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近几年, 包头市在“春耕”“三夏”“三秋”等农忙时节, 一方面通过手机、电话、广播、电视等方式提供农机化信息, 统筹安排全市的农机, 引导机具有序流动, 大幅度提高了农机的利用率, 增加了农机手的效益, 满足了农民对农机作业的需求, 为农机化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另一方面利用互联网及时向市及自治区内外宣传包头市的机耕、机收作业情况, 拓展更广阔的农机服务市场, 许多外地的农机大户及农机专业合作社纷纷与我们联络, 商谈具体作业事宜。借助多层次、多渠道、多方位信息服务, 使包头市的农机跨区作业上一个新台阶。二是积极应用现代电子网络手段开展信息服务。以包头市农牧业信息网为平台, 发布农机动态信息、推广农机先进技术、宣传本地农机化工作情况, 如:春耕、秋收生产期间在网络上公布各种农机作业信息;公布农机年审年检信息;发布相关的农机购置补贴信息;为广大机手提供机具养护知识、新机具新技术知识等, 多层次多渠道多方面满足农村牧区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二、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包头市的农机信息化建设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信息网络服务也进一步展开, 初步体现出农机化信息所带来的好处, 但由于包头市的农机信息化工作起步较晚, 就总体发展而言, 农机信息化总体水平还比较低, 还存在不少问题, 这主要有:一是认识不到位, 各地区对农机化信息体系建设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没有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二是投入不足, 不仅是资金投入不足, 还存在政策、人力和组织机构不健全的问题。特别是乡村农机信息化建设严重滞后;三是农机化信息网络人才队伍不稳定, 缺乏精通网络技术, 并且熟悉农机科技知识的专业人才, 使得农机化信息资源综合利用差, 信息服务难以取得应有的效果;四是信息采集、处理系统比较落后, 信息发布、传输方式有待改进和加强。

三、包头市农机化信息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一) 提高认识, 加强领导

加快农机信息化建设决不是简单地把传统管理事物搬上计算机网络, 而是利用信息化手段, 实现工作流程的整合与优化重组, 打破空间与部门分隔的限制, 切实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各级农机管理部门要充分认识农机化信息工作在农机事业发展的重要地位, 要将农机化信息宣传工作列入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内容, 以信息宣传促进农机工作开展, 切实做到思想认识到位、领导力量到位、机构人员到位、资金投入到位、组织协调到位的五到位。

(二) 多方参与, 重点突破

要争取多方支持, 加强农机化信息工作的基础设施建设, 尽快建立和完善自上而下的农机信息网络体系。针对乡村信息基础设施薄弱的现状, 应加大资金投入、政策等方面的支持, 利用信息化建设中潜在的市场价值, 形成政府“搭台”, 多方“唱戏”的格局, 以加快农机信息化建设的步伐。要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 进一步完善现有的农机化信息网建设。继续将农机化信息网发展成为集提供农机信息发布、电子公文传输、农机公用数据查询为一体的综合性系统。针对农机信息化人才不足的现状, 要采取引进与培训并举的方式加强农机化信息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加强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的信息人才的引进, 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现有农机化信息工作人员的培训, 可结合实际, 采取培训等有效方式, 有针对性地进行农机化信息采集、编撰、传递、发布等方面的系统培训, 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农机信息化人才队伍, 推动农机信息化上水平。

(三) 培训学习, 服务于民

农机信息化建设最终是为农牧民服务, 因此要加强学习和培训, 不断提高信息采发质量。信息只有及时有效地传递到农机户等农机服务组织手中, 才能让其得以运用, 从中得到实惠。加强信息采集工作不仅要提高信息质量, 还要在信息的实效性、有效性上力求有所突破。信息的采集是农机信息网络体系建设的基础, 如何及时收集最基层、最真实的原始信息, 并整理、加工为有用的信息加以利用, 是农机信息网络体系建设的重点和难点。要进一步落实农机信息宣传员制度和完善信息上报制度, 加强农机管理部门和农机大户、农机经营服务组织之间的联系, 及时了解基层群众对农机工作的信息反馈;要善于与外地农机部门建立广泛的联系, 及时了解最新的农机科技信息和农机发展动态, 推进农机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为农村牧区经济建设推波助澜, 使其服务于农牧民、惠及农牧民。

(四) 加强维护, 安全运行

3.中石化信息化建设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议 篇三

一、尤溪县支持省级农民创业园项目建设的政策措施

一是县财政每年安排创业园专项扶持资金1500万元,用于强化设施农业建设、强化科技引领推动、强化经营主体培育、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等。二是对一次性投资3000万元至2亿元以上的企业,提供优惠用地价格5至10万元/亩,并实现通水、通电、通路及土地平整。同时,凡符合国家有关税收优惠规定的,及时兑现给企业;三是企业入园时所涉及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及办理证照费用,凡符合减免政策的一律按规定给予减免;四是对首家入园投资规模大、带动力强、产业优势明显的企业,采用“一事一议”的方式,在项目用地、资金配套等方面给予特殊优惠。

二、尤溪县省级农民创业园项目建设的主要做法

一是领导高度重视。县委、县政府把农民创业园创建工作作为全县重点项目,专门成立由县长任组长,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25个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推进农民创业园各项工作。县党政主要领导、分管领导,亲自深入园区现场办公,协调解决困难和问题。二是高起点高规划。委托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综合考虑资源、区位优势,以及产业基础和技术条件,合理规划布局食用菌、畜禽、蔬菜三大主导产业,强化技术、新型经营主体、人才三大支撑,全力培育生态农业、设施农业、信息农业三大亮点。同时,依托三大产业经济延伸生态循环农业,合理确定“三园一循环”项目建设内容,构建一个生态农业循环产业园区。三是强化技术支撑。强化人才、技术支撑,实施农业“五新”技术培训及品牌宣传推介项目,创业园主导产业实用技术培训3000人次以上;加强与科研院校所合作,与中国农科院技术转移中心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园区成立中国农科院技术转移尤溪分中心,重点转化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农业资源农业区划研究所、蔬菜花卉研究所、农经所等单位技术;加强与福建农林大学、省农科院等院校合作,建立园区农业科技孵化区,实现院校所的科研项目、成果优先在园区研究、示范和应用,保障园区生产技术的先进性、生产产品的优良性。四是优化建设项目。走“高端化、高质化、高优化”发展路子,策划16个“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示范带动强”的建设项目,总投资9.53亿元。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实行分步实施,有序推进建设,依托项目建设,形成示范效应。五是加大财政支持。县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500万元,作为创业园建设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园区发展。创新投入机制,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每年对创业园安排不少于40%、总额不低于1500万元,倾斜支持创业园建设。同时,加强实施项目所在乡镇基础设施建设。六是成立项目团队。按照“工作项目化、项目团队化、团队领军化”工作机制,突破服务观念,由3名县处级领导带队,发扬“早上六点半、中午工地饭、晚上挑灯干”精神,驻守在项目建设一线。县农业局在办公室总协调的基础上,建立专家联系指导制度,由食用菌站挂钩食用菌产业核心区、农技站挂钩蔬菜产业核心区、畜牧水产中心挂钩畜禽产业核心区。实施“全程代理服务”,做好后勤保障工作,为在建企业提供廉价办公场所和居住场所,在企业项目立项报批阶段,帮助企业协调办理各项行政手续。同时,实时跟进项目生产建设情况,及时协调解决项目推进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项目建设提供全方位高效服务。

三、尤溪县省级农民创业园项目建设的主要成效

一是重点项目有效推进。重点实施16个项目,总投资9.53亿元,2014年完成投资2.64亿元,全国首家银耳工厂化瓶栽一期项目、绣球菌工厂化栽培扩建、国家食用菌品种改良中心福建分中心、畜禽副产物及废菌包生产有机肥等项目、秀珍菇标准化基地建设已建成投产,农业科普实验基地基本建成。二是主导产业健康发展。县省级农民创业园重点发展食用菌、蔬菜、畜禽等三大主导产业,其中食用菌产业突破发展。即:突破银耳全自动工厂化栽培技术;突破绣球菌工厂化栽培技术;突破灰树花工厂化栽培技术,实现香菇常规栽培周年出菇;突破长袋菌包工厂化生产;突破低海拔地区香菇周年化栽培技术。2014年,园区内种植食用菌5000多万袋,鲜品产量3.3万吨,产值2.1亿元,占全县食用菌总产值的32%,形成了以洋中后楼为核心的食用菌产业区。蔬菜产业转型发展,从过去注重量的扩张转变为现在突出质的提升。积极扶持沈佳有机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洋中镇浮洋村、梅峰村分别建立有机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和绿色蔬菜生产基地,规模740亩,目前已列入“全国蔬菜标准园”创建,被省农业厅定为“蔬菜产业体系综合试验站”,获得“福建省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称号,也获得了福建省知名商标的称号。引进全国农业500强企业海亮有机农业集团福建农业有限公司,在汤川建立高标准蔬菜基地3000亩,总投资3亿元。畜禽产业健康发展。依托园内国家级龙头企业——光华百斯特生态农牧发展有限公司,抓好产业链延伸和辐射带动,现已形成以种猪繁育、生猪养殖为主,饲料、食品、有机肥加工为辅,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生产模式,2014年园区出栏生猪16.24万头,占全县生猪总出栏数52.3%;出栏家禽32.46万只,占全县家禽总出栏数15.8%,被评为部级龙头企业。福建省田伯生物肥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有机肥、有机无机肥生产企业,获得农业生产资料的有机认证,对园区的废菌包、畜禽粪便进行回收,堆沤发酵,生产有机肥。促进废料循环利用,变废为宝,减少污染,为园区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三是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在食用菌核心区,2014年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各类资金6257.25万元。其中中小河流整治项目投入2750万元,主要建设内容为生态挡墙、农民公园、园区桥涵等。2014年新增粮食产能建设项目投入214.25万元,主要建设园区的路、沟、渠等基础设施项目;桂峰公路投资2197万元;洋中机电园至食用菌产业核心区公路投资529万元,食用菌创业园10kV专用线路建设投资200万元,食用菌产业核心区供水项目150万元,食用菌产业核心区相关项目投资217万元。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为企业的快速发展保驾护航。四是精品打造成效初显。园区内目前已有福建名牌产品两家;福建名牌农产品1家;市知名商标1家。新注册商标2个,安农(福建)生态农业公司在美国、法国、澳大利亚等10个国家申请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1件, “三品”认证农产品14个,一大批精品农产品正走向市场。五是循环经济持续推进。食用菌、畜禽产业废料得到有效利用。依托年生产能力22万吨的福建省田伯生物肥有限公司,以食用菌废菌包、畜禽粪便等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目标,在园区建成一个集“畜禽(食用菌)—沼(肥)—菜(果、林)”为一体的“生态养殖+绿色种植(食用菌、蔬菜)”循环农业。蔬菜产业土地利用创新。实施复合立体循环农业利用模式,有机蔬菜净菜加工下脚料用于喂养冷水鱼及山地散养鸡,阔叶林地下空间用于栽培灰树花,食用菌采收后下脚料——菌棒,通过生物降解工艺处理成有机肥,有机肥料再用于蔬菜大棚。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通过实施西滨镇双洋村、厚丰村和洋中镇洋边村沼气集中供气项目,为3个村538户村民提供生活沼气,解决能源问题。六是农民收入稳步增长。食用菌产业通过建立“互助合作”方式带动农民增收,园区农民人均增收560元;蔬菜产业依托沈佳有机农业公司,以“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带动农户2300多户,辐射10000多亩地,新增产值3000万元,园区农民人均增收180元;畜禽产业依托光华百斯特公司,通过“公司+农户”模式,带动尤溪县锦祥畜牧发展有限公司、广源猪业专业合作社发展,发展带动养殖户285户,新增产值1050万元,园区农民人均增收85元。以上三个主导产业预计实现农民人均增收825元,占2014年度园区农民人均增收的69.8%。

nlc202309021939

四、尤溪县省级农民创业园项目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财力投入有限。由于该县是山区农业县,经济欠发达,财力有限,而且近年来需要建设的项目又多,县财政在确保“保工资、保运转、保稳定”的基础上,还要确保“五大战役、六大重点”等项目建设,对省级农民创业园无法投入更多的资金,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创业园基础设施等建设。二是销售模式创新不足。在产-供-销一条龙建设方面停留在传统模式上,在推进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及物联网平台建设,改变销售模式,突破销售瓶颈创新不足。三是示范带动能力不强。由于省级农民创业园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企业自身的积累和发展能力还不强,示范带动能力较弱。四是专业人才匮乏。省级农民创业园建设与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才,人才问题是省级农民创业园建设的主要困难之一,县人才专业单一,大部分缺乏大园区建设理念,难以适应园区建设发展需要,且专业技术人员年龄偏大,缺乏年轻的后备技术人才。五是品牌建设有待加强。在省级农民创业园内,还没有著名、驰名商标商品,把品牌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市场优势、经济优势的意识不强。

五、建议

一要加大资金整合力度,集中财力做大事。整合资金是做大做强省级农民创业园建设的重要途径,也是集中财力办大事的必然选择。按照“性质不变、渠道不乱、统筹安排、集中投入”的原则,建议进一步加大涉农资金整合力度,放大资金使用效益。加强项目实施部门的沟通与协调,建立资金整合工作机制,把与创业园建设相融合的支农项目捆绑起来,资金整合使用。同时,鼓励乡镇村级组织增加投入,倡导社会各界捐助,有效利用部门帮扶资金开展创业园建设,加快形成创业园建设多元稳定投入的新机制。二要大力实施品牌战略。要引导创业园区搞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鼓励他们申请注册商标和进行地理标志认证,帮助他们申报驰名商标和国家、省、市著名商标,着力打造一批事关全县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优质品牌产品,把品牌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市场优势、经济优势。三要加强各种网络建设。要加强市场服务网络建设、营销网络建设、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实现产品信息共享,进一步疏通农产品销售渠道。积极打造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及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秉着市场主导、政府推动,典型示范、引导发展的原则,引导社会资金加大在农产品电子商务中的投入,在园区推广电子商务应用,探索农产品网上交易,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培育农产品电子商务龙头企业。引导电子商务平台及时发布农产品供求信息,促进产销衔接,助力农产品资源的整合和流通。四要推进人才强园战略。为充分调动更多的人才参与省级农民创业园建设工作,要紧紧抓住培养、服务、评价、激励等环节,建立健全实用人才信息库,要制定出台政策扶持措施,为创业园建设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五要为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环节。实践证明,发展基地、带动农户、进入市场要靠龙头企业;农产品的不断开发,流通领域进一步延伸,实现多次增值要靠龙头企业;农业集约经营,科学管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也要靠龙头企业。建议各级政府要制定出台相关优惠政策,为农业龙头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时,企业本身也要抓好市场研究、市场开拓、产销衔接、科技创新、产品提升、品牌打造、增长方式转变,要在发展中不断壮大,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真正示范带动地方经济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福建省尤溪县财政局)

责任编辑:洪峰

4.中石化信息化建设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议 篇四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各个领域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信息数据,使得档案管理的难度和工作量不断提升,所以当前对档案管理提出了信息化要求。为有效减轻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负担,促使档案管理效率与质量不断提升,需要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档案管理中,确保最大限度发挥出档案的价值与作用。在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中,主要通过数据库技术、数据压缩技术和高速扫描技术等,把传统纸质、声像等资料转化为电子档案,并建立起档案信息库,这样可以确保各项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同时通过提升档案管理信息化水平,有利于今后对档案科学利用与开发,真正顺应时代的发展,更好地为单位的发展服务。

档案是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对各类活动进行记录的工作,在社会全面发展过程中,维护档案完整性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也能充分符合社会发展的基本潮流。档案管理是一项系统化的工作内容,需要相关管理人员在采用先进管理技术的基础上,遵循各项工作原则,对管理方法进行创新,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档案管理效率和质量,确保档案的有效利用。在社会发展新形势下,信息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有效应用全面拓宽了档案管理新空间,丰富了档案管理内容,为各项管理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持。

一、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基本概述

对于档案管理信息化发展来说,主要是档案管理人员在信息化管理理念基础上,对档案管理各项內容进行创新。整合各项资源,引入更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加强设备管理,使得档案管理工作能够适应现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从而优化创新档案管理基本模式,促进档案管理工作智能化、系统化、信息化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发展背景下,加上我国近些年来科学网络技术发展较快,能够有效拓宽网络发展空间,实现档案管理工作信息化发展,使得管理人员能够明确各项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从而更好地促进档案管理工作的全面发展。

二、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意义

现阶段,社会电子化和无纸化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对档案管理工作有了新的要求,不仅要提升档案管理电子化水平,还要通过信息化建设,保证档案资料的系统性与真实性,为档案管理人员带来了严峻考验。通过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可以让单位的发展获得足够的资源,确保领导决策具有科学性与有效性。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我们要重视创新档案管理工作,扩大其覆盖面,尽快转变档案管理理念。

三、新时代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新时期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由于刚刚步入正轨,还有许多不足之处,而由它们所形成的问题制约了档案管理信息化优化发展进程,必须首先指出并正视它们。

(一)档案管理制度不完善

当前很多单位、企业都存在档案管理制度不完善的问题。就目前来看,许多单位在档案内容、范围、质量管理方面都有问题,经常出现档案归档内容与档案材料相互不符的情况,甚至出现了档案工作过程中工作人员相互推诿责任、无法明确档案信息利用及管理权限的问题。

(二)档案信息资源利用程度低

当前有些单位在档案信息资源利用程度上偏低,主要体现在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程度、存储模式与检索方式上不够健全,且档案信息化保存的持久性严重欠缺,这导致档案信息内容的阅读便捷性也大幅度降低。再一方面,由于某些传统档案数据才刚刚实施数字化转化,档案工作管理人员为了维护档案信息资源的完整性与安全性,拒绝档案信息的查阅与借阅,这也直接降低了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同时当前单位档案数据库检索利用率的偏低和检索功能不够完善也严重阻碍了档案的有效利用程度。

四、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基本原理分析

(一)标准化原理

在目前档案管理工作全面构建的过程中,各项工作可以依据相关原理划分为不同种类。首先是基础标准,就是各项管理工作需要全面依照社会发展中大众化的指导标准,对档案进行管理。其次是完善的技术标准,是通过信息化发展技术,对所需的档案信息进行收集。最后是管理标准,就是在遵照法律要求和行业规范的基础上,对管理目标进行优化,设计各项管理工作。

(二)最优化管理

在档案管理信息化工作背景下,当前相关档案管理部门需要建立最完善的管理体系,在档案管理人员开展各项管理工作时,需要全面发挥出最优化的基本原则,更好的促进管理工作的开展。此外,在档案管理工作中需要对各个建设项目进行创新,需要提高管理人员自身责任意识,对管理项目进行优化创新,这样能够更好的完善管理工作机制。

(三)简洁化原理

针对档案管理工作各项内容来看,在对档案资料进行整理时,各类资料信息较为复杂,此类问题的出现将会导致档案资料收集过程中存在较多问题。所以当前对档案资源结构进行调整时,需要积极构建信息化管理理念,确保档案内容管理效率的提升。在节约档案信息完整性的基础上,节约劳动力,使得档案管理工作设计理念能够得到有效优化,避免各项问题的出现。

(四)统一化原理

在档案管理工作体系全面构建的构成中,主要目的是为了强化档案资源的有效管理。在对档案管理工作统一化原理进行分析时,其中主要包括多项原则。首先是统一的管理工作与规范化要求,在档案资源管理过程中,能够实现管理规范化和合理化要求。其次是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全面按照规范化的标准,对档案资源进行收集,统一信息内容。最后在档案信息进行全面收集时,要加快实现不同信息之间更替,这样能够便于信息的统一化管理。

五、档案管理原理在档案管理信息化中的运用探析

(一)动力管理原理在档案管理信息化中的应用

目前要想全面提升档案管理质量,需要给予管理人员有效的动力,不断创新管理办法。当前可以将动力管理原理全面应用在档案管理信息化工作中,根据不同档案管理内容对主要动力来源进行分析,这样能够全面提升管理人员工作动力。当前全面提升档案管理工作动力的机构是档案管理机构,所以此机构需要全面加强管理工作的重视。在管理工作中通过精神方面的动力能够为管理人员带来重要的兴趣支持,通过专业知识培训以及各项宣传工作,提高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

(二)反馈管理原理在档案管理信息化中的应用

档案管理信息反馈是档案管理系统在发布各项管理工作命令之后接收各项信息,是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和应用价值。当前社会相关部门需要重点关注档案管理信息反馈机制,全面提升各项信息的精准性。

(三)系统化管理理论在档案管理信息化中的应用

当前档案管理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应用系统管理理论就是要求各项管理工作能够全面提升整体性和系统性。目前要想全面优化档案管理工作,相关管理人员需要树立整体意识,对管理理念和管理思想进行调整,确保相关部门能够在配合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所以目前需要强化系统管理理论的时间,对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引入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提高档案管理信息化、电子化、数字化发展质量,为档案管理信息化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四)整合分管理原理的应用

整合分管理基本原理就是对某项工作进行细致划分,产生多个组成要素,然后将各个要素根据相关规律进行组合和排列,这样能够全面提升此项工作的效率。所以当前在档案管理工作中需要对档案管理工作的价值进行整合,将各项管理工作进行划分,而后进行有效的排列组合,能够获取较大的管理效益。当前相关管理部门需要结合档案管理工作实际内容以及管理目标,对目标提出集体规划,这样能够提高档案管理的综合水平。

六、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策略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在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对现有档案管理人员知识结构进行更新。对此要尽快转变信息化管理理念,单位各级领导与员工要切实增强信息意识,为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单位领导应注重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与业务工作水平,要在政务建设中纳入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内容,尽快打造档案信息平台,促使档案管理工作效率与水平得到提升。

(二)增加投入,完善软硬件设施

逐步增加资金投入力度,从档案管理工作实际情况出发,将所需的各项软硬件设施配置齐全,所购置的设备符合稳定性要求,这样才能确保档案的安全性,避免出现不完整的情况。

(三)逐步完善档案管理制度

档案管理部门要结合《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办法》相关规定,制定相应的档案管理制度,确保信息化建设需求得到满足。一是完善档案管理业务流程与技术規范,对电子档案管理工作各项步骤与环节进行优化。二是将安全措施落实到位,尤其是对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而言,要保证其更加完整与安全。三是将档案管理标准统一下来。

(四)注重人才的引进与培养

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效果,还取决于档案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高低。对此,一是要培养更多的系统分析与设计、数据分析与开发、网络设计与管理等方面的能力,满足网络服务需求。二是加大对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教育。三是为档案管理人员提供在职培训和进修的机会,优化他们的知识结构,从整体上提升他们的知识水平。四是重视开展理论研讨工作,加强学术交流,提升档案编研水平。

七、结语

5.中石化信息化建设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议 篇五

李玉峰 李永远

自1994年国、地税机构分设以来,特别是国家施行“三金工程”,国税系统通过“金税工程”一期、二期建设后,全系统信息化建设突飞猛进,信息化技术在税收征管工作中的应用有了质的提高,实现了对税收征管工作的全程覆盖,为科技兴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信息化建设和应用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信息化建设方面

(一)对硬件设备的投入存在认识差距。税收信息化建设主要设备及骨干网络由国家税务总局设计标准和建设,县以下税务机关的建设仅仅是终端客户机及部分输入、输出设备,特别是打印机的购置、使用。当前存在着两种认识,第一种认为信息化技术发展迅速,设备更新换代快,在购置设备时一味求新、求先进、要最好的设备,配置要最高的,这本无可厚非,可是对现在已有正在使用的设备,尽管能够完全适应工作需要,一旦出现故障,就不愿修理,认为不如买新的,修理不合算,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浪费。第二种则认为上级配备的设备已满足工作需要,不想、不愿意花钱有计划地更新设备,造成设备老化,系统运行速度缓慢,办公效率低,特别是在例征期间,造成大厅纳税人拥堵严重;同时系统运维工作量加大,使技术人员穷于应付。

(二)对运维工作重视不够。税收信息化建设的理念有所偏差,多注重硬件设备和软件开发的投资,而轻视对应用系统的经常性维护。税务机关通过投资建立局域网、广域网,从规模上推动税收信息化的深入,由于对信息化手段的运用缺乏经验与探索,往往对设备和数据的维护缺乏重视。如,税收应用软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与税收征管业务流程相适应的,随着税收政策、征管方式、报表格式等的变化,已开发的应用软件随时可能变得滞后,必须适时对软件内容和数据信息进行更新维护。再如,网络通讯和主机设备搭建后需要进行日常监控,只有及时地对零部件进行维护更换才能保障税收信息的流动不间断。

二、信息化应用方面

(一)只重信息数据忽视了实际征管工作。税收征管信息化是将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于税收工作领域,是为税收征管服务的。税收征管信息化的基础是计算机技术,目标是为征管工作服务,有利于提高征管工作质量,便于加强管理和信息共享,提高征管工作效率。实际工作中,往往只注重计算机内数据的完整、准确以及征管文书流程正确、执法到位;只保证了计算机内的数据征管质量和几项考核指标的提高,而不注重实际征管成效,忽视了实际状况与征管信息系统的相符,造成有的应管户没有纳入征管信息系统,应该发放的文书、发票等没有与实际对应,人为造成的管理漏洞。

(二)人员技能培训不足。税收征管信息化既然是为税收征管工作服务的,也是为人服务的。一项工作无论信息化程度多高,归根到底都需要人来操作、执行。近几年来,我们只注重了硬件建设、软件开发应用,而处于根本核心的人的技能问题,关注的不够,有针对性的知识更新培训更少,造成许多一线人员的知识结构、操作技能与我们的信息化水平和工作要求脱节,不能适应工作要求;加上我们的考核机制,一旦出现数据差错就是严厉的处罚,使许多本想学习的人员有心而无胆,只好找业务熟练人员代为操作。有些基层所更是多个人员、多个岗位的工作只有一个人能承担、操作下来,其他人员只能望机兴叹。

(三)对信息化的普遍关注度不够。信息化既是政府政务发展方向,也是社会发展趋势,与我们每个人、每一个同志都息息相关,我们国税系统的每个同志更应该认识到信息化现在是我们国税工作的基石,离开了信息化工作就无从谈起,离开了信息安全、畅通,税收工作就是纸上谈兵,所以无论是信息化建设、维护还是信息应用质量,应是一项系统工程,大家共同关心,人人有责,不应该仅仅只是信息中心及其工作人员的一家之事。

(四)专业网络管理人才紧缺。信息化程度越高,对人才的需求也越高,各地税务部门在信息化过程中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重设备轻人才的现象。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网上申报、认证、数据集中等税收业务网络化处理均需要安全稳定的网络支持。有些单位不仅连续多年没有引进计算机人才,平时也不注重对现有人才的知识更新和技能培训。目前税务部门老龄化、人才断层问题已不容我们回避,将制约着税收信息化向纵深推进.目前基层一线的运行、维护人员,基本上都是98年实行信息化建设以来从其他税收岗位转过来的,多数人学习的专业都是税收,计算机知识也是后来适应工作才自学的,随着技术进步,非专业人员的素质已不能适应工作需要,而新进人员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计算机的专业人员均不愿从事艰苦、枯燥的运行维护工作,造成现在一线的运行维护人员老化,青黄不接,而现有运维人员当中专业人员数量占不到总人员数量的1/3,力量薄弱、后继无人,这不能不引起担忧,如果没有一支技术力量雄厚,人员进出有序,保障有力的运行维护队伍,不要说税收信息化,即便是能否维持现有系统的平稳运行就让人忧心重重,谈其他的要求简直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三、几点建议

(一)建立信息化建设投资考核机制。主要考核多级税务机关信息化建设投入资金数量,特别是新设备购置资金占全年总支出经费的比例(不包括设备运行维护费)。鼓励各级税务机关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的更新设备,保证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升级和长期平稳运行。

(二)改变现有部分考核机制。建立以实地查看为主(深入所辖地域、企业、个体户实地调查为主),内部查看为辅的考核办法。

(三)加强人员培训。建立起有序地周期性知识更新培训,结合远程教育,岗前培训,建立起完整地岗位培训、岗位轮训、晋级培训、任职培训等,定期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更新和业务技能学习培训,逐步提高所有人员的业务技能和个人素质。

(四)重视信息安全问题。在网络覆盖面、数据集中度迅速提高的情况下,信息安全工作应当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当前主要是防范对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破坏和利用计算机进行的职务犯罪活动。从发现的案例来看,对计算机系统破坏性比较强的主要有文件型、混合性、蠕虫(worm)等传播性病毒和黑客的特洛伊木马程序、Internet语言病毒等等。计算机应用的违规、违法犯罪则可能发生在户籍管理、发票管理、税款征收、处罚、退税、稽查选案等环节,还有泄露纳税人商业机密的问题。

加强安全管理应当在网络建设、对外信息交流,特别是内部业务网与互联网等公网连接

时,在目前安全技术尚有待完善的情况下,要把握好“度”,把防范病毒、黑客和防止信息损失放在首位;软件设计、应用,特别是操作权限设置要做到各环节互相牵制、互相审核;要对原始数据的产生变化过程全面进行记录和监控;严密监控违规和异常操作,并及时查处。

(五)牢固树立应用的观念和意识。税务系统对于信息技术的主要需求是基于应用,而不是研发。信息技术应用的前提是“内容”,新征管法的颁布作为新的信息化内容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过去在税收信息化建设中重硬轻软、重形式轻内容的做法已经有过深刻的教训,现在要从战略的高度上加强信息化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力度。当前,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数据质量。数据垃圾的产生有文化素质的原因,有操作水平的原因,但最主要的是思想作风、责任心和法制观念的问题。必须杜绝为了提高质量考核指标而“机外监控”,如违规操作和有意篡改数据等等。由于信息传播具有速度快、广度大、关联性强的特点,报假数据、假信息的后果与写假材料、说谎话有过之无不及。数据质量的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不仅会影响管理质量,并且会贬低信息化建设的地位,影响大家对信息化的信心,甚至会葬送信息化建设。这些问题必须通过执行严格的监督考核措施和责任追究制度加以解决。

(六)是加大税控器具推行力度和覆盖面。尽快完成全国范围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推行防伪税控系统工作;对全部加油站安装税控加油机或税控装置;在商业零售企业、服务业、娱乐业和固定个体工商户中推行使用税控收款机,确保税务机关能够准确地掌握上述纳税人的经营和税源情况。

6.中石化信息化建设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议 篇六

蔬菜产业不仅是现代农业产业中的主导产业,更是影响居民生活水平的“菜蓝子”工程。如何大力发展设施蔬菜,提高本土蔬菜供应能力,彻底解决我县“买菜难”问题,不仅是关系农民致富增收的难点,更是关系到全县居民生活质量提高,“建设幸福府谷”的民生问题。

一、发展现状

我县设施蔬菜起步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截止现在,全县共有大棚蔬菜种植户191户,建设面积1600亩,种植面积1080亩。大棚312个,温室1150个,连栋温室1处。全县年产设施蔬菜9500吨。产值3200万元。从发展现状看,我县设施蔬菜仍处于初级阶段。表现在:一是总量小,发展缓慢。全县设施蔬菜从起步到现在发展已有十几年,但种植面积仅有1600多亩,仅占全县耕地面积的0.13%。设施蔬菜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10.6%。远未形成农业产业中的主导产业。二是规模偏小,布局分散。全县191户设施蔬菜种植户,除了高庄则兴茂农业发展公司、麻镇赵振华、孤山李永忠、墙头青草地公司4户及孤山岳家寨重点规模种植户外,其余种植户规模均在5亩以下。在布局上呈现单家独户松散状态,没有形成规模化、区域化特色。三是技术含量低,种植效益差。我县设施蔬菜种植户的先进技术应运普遍跟不上技术发展趋势。渗灌、滴灌、遮阳网、杀虫灯、工厂化育苗,气调贮藏等技术应运程度低。效益比较性差。全县蔬菜种植效益亩均在1.5-2万元之间。(而发达地区亩均效益在3万元以上)导致种植户积极性减退,撂荒现象严重。全县撂荒大棚达111个,面积520亩。占设施蔬菜种植总面积的32.5%。四是供需矛盾突出,自给率低。据测算,全县设施蔬菜需求量约4.7万吨,而全县设施蔬菜年产量为9500吨,仅占需求量的20%。其中每年11月至次年1月份(冬三月)需求量为2250吨,产量为1500吨,占需求量的66%。主要品种除西红柿、黄瓜、豆角、青椒、尖椒少数品种外,其他品种均由外地市场调入。主要是山东、山西和包头等地。因此我县蔬菜市场是外向型市场。五是蔬菜价格长期居高不下。由于我县蔬菜自给率过低、蔬菜大量从外地调入。流通环节多,流通成本高。直接推高了蔬菜价格,有时逢传统节假,蔬菜价格甚至会高出产地价3-5倍。价格波动和不确定性影响了蔬菜市场的稳定。

二、存在问题

1、缺乏对设施蔬菜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重要性的全新认识,没有形成产业化运行机制。

改革开放以来,我县形成了以工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农业在经济总量中的份额越来越小。加之长期受山多川少,土壤贫瘠,干旱少雨,环境恶劣的自然条件制约,农业发展举步维艰,发展缓慢。工业与农业发展效益强烈的反差。使得发展县域经济“重工轻农”的倾向日趋明显。这种思维定势对农业的结构性调整形成了很大阻力,体现在设施蔬菜发展中就是重投入轻服务,重号召轻落实,因循传统而缺乏创新。有的甚至把一些地方发展设施蔬菜失败的事例举出来,反证

其不可推广性。而大多数农户在收入来源方面对传统主导产业的陈式化经营依赖性强,没有看到设施蔬菜巨大的增值空间,没有认识到传统主导产业只有加大科技含量,开发出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新品种才能增效增收的道理。农户对发展设施蔬菜怕担风险,不敢投入,缺乏象发展民营经济那样的超前意识、竞争意识、风险意识、品牌意识、市场经济意识和创大业意识。

2、缺乏统一调度、形成合力的工作运行机制。

我县在设施蔬菜发展中存在着许多体制性、机制性的矛盾。诸如:没有把设施蔬菜作为农业产业中的主导产业来发展,建立责任明确、分工协作、层层落实的政府推动,引领发展的工作机制,存在涉农部门“政出多门、多头申报、各自为战”问题,在建设内容、项目安排等方面有相当程度的重复和交叉,未能形成一整套比较科学、完善的规范运作作机制。使资金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比如大棚种植扶持资金,扶贫办、农业局、科技局都属实施部门,计划下达形式各异,部门之间互相配合不够,影响实施职能的发挥和投资效益。

3、缺乏标准化、协作化的技术服务配套体系。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县先后派干部技术人员到外地求经学习,意在推进全县设施蔬菜的发展,但因对设施蔬菜真正的精髓还是没有掌握。虽然借鉴了山东寿光等地设施蔬菜的经验,可是由于缺乏专业技术服务配套体系,对设施蔬菜的核心技术缺乏深入的了解,未能针对本地自然气候、立地条件等实际情况进行研究,结合自身的实际量身定制,而是照搬了人家的设计建造模式,致使保温、采光性能不佳,达不到设施蔬菜生产应具备的生产条件而失败,在广大菜农心中产生了不小负面影响。、缺乏对设施蔬菜新技术、新品种、新设施的运用推广。

我县在大棚更新换代,新设施、新技术的引进运用上与国内先进地区和先进技术总是慢一拍。经常是简单照搬外地模式,没有形成符合本地环境的设施建造标准,结构不牢,性能不优,管理滞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特别是冬三月蔬菜价格最高,效益最佳时期不能实现最大化产出,品种单

一、总体效益不佳。

5、缺乏专业中介服务组织,产业化难以推进。

尽管我县已有农业产业各类专业合作组织近30个,但都是刚起步、经济实力差、服务功能弱,衔接松散。龙头企业规模小、实力弱,带动能力不强,真正捆绑起来、形成合力运行的少,从事蔬菜产前产中产后系列服务的合作社少,从事农产品包装加工流通的龙头企业更少,没有真正形成外引内联、稳定活跃的营销平台,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蔬菜销售与市场对接的问题。同时,农产品市场还没有建立起“市场准入”、“分区销售”等市场约束机制,优质农产品与劣质农产品混区经营,“优质优价”效果难以体现,严重制约蔬菜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对策建议

1、确立一个与时俱进、定位准确的产业发展思路。

一是树立“菜篮子”工程就是民生工程的理念。我县蔬菜供应主要依赖外地市场,自给率低,市场波动大,价格长期居于高位,影响了广大居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已成为“十二五”“建设幸福府谷”中的“软肋”。因此要从关注民生的高度进一步统一思想,充分认识抓好设施蔬菜的重要意义,建立长效机制,根本上解决“买菜难”、“买菜贵”的问题。二是突破“重工轻农”发展理念的制约,转变发展方式,把设施蔬菜作为由“吃饭农业”向富民产业转变,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突破口,使设施蔬菜成为全县经济架构中的大产业。三是用发展工业理念带动设施蔬菜的发展。我们如果继续沿袭传统的方法抓农业,农村大量的资源、要素将仍处于分散、闲置的状态。农业产业化只能是“空中楼阁”。因此要把企业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品牌化营销、市场化融资等工业理念融入到农业产、加、销各个环节,用工业成果和技术不断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提升。这既是农业发展思路的一次大调整,也是指导农业发展方式的一次大提升。

2、制订一个布局合理、突显特色的产业规划。

按照“东治川、南治山、西搬迁”的发展战略,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要求。遵循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统一规划,区域布局”原则,把发展设施蔬菜作为设施农业的主抓手。明确主要区域、主要设施、主导品种、主攻方向和发展目标,尤其是要突破“小而全”生产格局,推进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生产,借鉴学习安塞成功经验,由单家独户分散种植向集中连片、集约经营转变,促进规模生产,提高种植效益。逐步形成“一乡一品、多乡一业、规模化经营”新格局。切忌脱离实际,贪大求洋,盲目发展。

3、建立一个协调一致、形成合力的工作机制。

在推进蔬菜产业化发展的工作机制上要建立 “一位县级领导主抓、一个规划先行、一个工作班子运作、一个配套政策推动、一批技术队伍服务、一支流通队伍促销、“六个一”工作机制,并以此载体构建设施蔬菜工作联动网,形成了“层层有目标,人人有责任,个个有压力”设施蔬菜开发局面。尤其是重点强化建立领导机制。县上应成立设施蔬菜产业开发领导小组,各乡(镇)、村领导班子的主要领导也相应对接。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促一级的联动领导格局。整合现有农口部门农技站、园艺站、蔬菜开发公司等成立与设施蔬菜产业对接的蔬菜局(或蔬菜办)。具体履行设施蔬菜发展中政策指导、投资支持、技术服务、信息服务、营销流通、正当权益的保障等服务职能,为农民提供服务,避免政出多门,重复管理、投资交叉,效能不高的现象。

4、打造一个功能完善信息灵通的流通市场。

必须把市场建设作为设施蔬菜发展的重中之重来抓。一要下大力气建设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区域性蔬菜市场建设,在县城和市场交易活跃,人口集中的重点乡镇布局建设一批区域性特色突出的规模化、标准化蔬菜批发市场。同时建设一批技术先进的蔬菜储藏气调冷库,调剂和保障市场需求。二要积极应用互联网等现代便捷手段,加快发展设施农业网上市场,畅通流通信息,提高流通效率,有效拓展市场。三要着力支持蔬菜产品流通企业、专业流通合作社、流通大户、农民经纪人做大做强,重点打造几个能够统一品牌、统一价格、统一包装、统一标准、统一销售的具备我县特色的蔬菜品牌。四要积极引入订单农业的运转机制,与种植大户签订购销合同,实行全面保护价收购,解决种植户“卖菜难”问题。

5、完善一项支撑有力配套互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一要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我县工业与农业产业投资回报反差大是导致种植户投资设施蔬菜积极性不高的重要原因。特殊的投资环境需要特殊的激励机制。县财政要探索研究建立 “渠道不变、统筹使用、优势互补、协调运作”的财政扶持机制,将农业上的相关扶持项目资金向设施蔬菜方面倾斜,整合不同部门的同类资金,并将一些涉农资金进行捆绑使用。按照保证重点、压缩一般、集中财力、增大力度的原则,共同研究确定支持重点,共同安排支出方式,实现资金的相对集中,加大投入规模,形成支农资金合力,充分体现集中财力扶大扶强的整合优势。二要强化技术支撑。应从省、市农科院所聘请一流的蔬菜专家组成专家顾问团,对我县的设施蔬菜生产给予及时有效的指导。设施农业先进地区成功实践证明,专家顾问团对于高新技术的及时引进、优良品种的有效推广、市场供需信息的准确把握,是常人所无法企及的,其作用是不可替代的;要建立健全技术服务体系,推行技术承包责任制。农业、科技等部门及乡镇要选派技术人员长期“包点驻守”,特别是要聘请有实践经验的农民技术员充实到科技服务的队伍中,深入到设施蔬菜示范户进行指导服务,通过示范户辐射带动周边种植大户,通过日常性的入户指导,把生产技术传递到基地的各家各户;要积极推行蔬菜标准化生产,提高蔬菜产品市场竞争力。育苗是蔬菜生产的关键环节,推行蔬菜集约化育苗是设施蔬菜增产增收的基础,外地成功的经验显示:只有好种才能育出壮苗,壮苗才有望夺高产。要加快集约化育苗场地建设,提高优质种苗覆盖率。三要积极推行土地流转新机制。一是以龙头企业带动农户自愿流转土地。即有经济实力的龙头企业采取高于农民普通种植收入的地价集中将农民的土地以合同的形式进行租用,然后统一规划,高标准集中建棚,经营中,优先使用这些农户的劳动力,从而使这些农户有双重的经济收入,以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乐意将土地自愿出让。比如:“高庄则模式”。二是种植大户吸引带动土地流转。即一些种植设施蔬菜较早,经济效益较好,且具有相当经济基础的种植大户将自己大棚周围农户分散的土地进行租用,集中建棚后又将这些大棚交由这些农户经营,种植大户凭借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和销售渠道,指导这些新菜农科学种菜,并且包销他们的蔬菜,在自己取得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让这些新菜农取得比以前种粮更高的收入,从而引导他们自愿将自己的土地租给种植大户经营。三是反租倒包,即发挥村、组干部的组织推动能力,由村级组织通过一定方式将农户的土地集中租回后再反包给建设主体。四要推行设施蔬菜产业开发基础设施配套机制。要彻底改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遍地开花”“撒胡椒面”传统做法,按照“板块布局,一村一品、多乡一业”的产业布局,将农村公路建设、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以工代赈项目及人饮工程、坝系工程等项目与设施蔬菜产业紧密结合,统一规划设计,资金集中捆绑,综合配套实施,有效解决设施蔬菜发展中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难的问题。五要建设设施蔬菜科技示范园,引领种植户高起点起步,高标准实施,规模化运作。展示当前最先进的新品种、新技术,做给农民看,领着农民

干,引导农民变,以科技创新促进设施农业效益的提高,以示范园区辐射带动规模发展。

6、选好一个带动能力强幅射作用明显的建设主体。

7.中石化信息化建设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议 篇七

一、自由职业者现状

(一) 自由职业者的特征。

对于所有自由职业者来说, 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自由短期性的、无固定性、需要不断寻找新客户、有特长、需要结合各种工作手段谋生。据有关部门调查和合肥市有关部门统计, 合肥市区自由职业者人数约为5, 200人, 约占市区总人口的3.85%, 约占专业技术人员的4.18%。本市自由职业者群体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 年轻。从事自由职业的人员大部分以中青年为主, 调查显示:30岁以下的占66%, 31~45岁的占27%, 46岁及以上的占7%。由于年轻, 他们对新生事物比较敏感, 市场嗅觉比较灵敏, 脑筋反应快, 更喜欢不断地自我挑战, 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第二, 高知识。据调查, 从事自由职业人员的学历普遍较高, 接近29%的人具有大专及以下的学历, 拥有本科学历的占到60%, 一部分研究生学历 (硕士、博士) 的占到11%, 60%的人接受过专业训练。他们多为某一方面的专才, 例如“游戏编程”。

第三, 高收入。由于自由职业者拥有一定的技能, 经过长时间的磨炼, 最终得到社会的认可。据调查, 在一些大中城市, 他们的平均收入大都在3, 000~10, 000左右, 其中3, 000元以下的占16%, 3, 000~5, 000元的占25%, 5, 000~10, 000元的占45%, 10, 000元以上的占14%。调查发现, 自由职业者的受教育年限与经济收入之间存在着较强的相关性, 教育回报率在10%左右, 即每增加一年受教育年限者收入增长10%左右。

第四, 高压力。相对与非公经济而言, 自由职业者面临的生存压力较大。主要从自由职业者的外、内因来看。一是国家政策的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 国家对新社会阶层渐渐重视, 一些切合实际的问题将会一一摆在台上, 如“社保、从业资格证、公积金”等;二是社会文化认同。受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 主流社会成员对他们从事的职业还带着“有色”眼镜, 认为这个群体缺少道德的约束, 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缺少教育与引导, 有时还被认为“游手好闲”;三是源自两代人之间的差异。由于时代的变迁, “价值”在两代人之间的定位发生了很大分歧, 家长认为, 实现“价值”的前提是拥有基本的生存保障及社会地位, 否则一切都是“水中月, 镜中花”, 而年轻人则认为“价值”则是为了某一目标, 全身心地付出, 才有可能达到预期效果;四是来自职业的压力。能否成为一名真正的自由职业者?这是每位加入这个行业所要考虑的基本问题。在这个过程中, 需要经过时间、耐力的考验, 方能知晓。

第五, 自由职业者政治参与意识逐步增强。自由职业者作为一个利益群体, 从总体上说尚未形成自觉、完整的政治要求, 但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和社会价值观的转变, 一些自由职业者逐步产生了较强的参政要求和政治欲望。他们政治态度温和, 追求民主、平等, 意识形态淡化。对合肥自由职业者的调查发现, 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有182人, 其中16人已发展为正式党员, 18人发展为预备党员, 31人被列为发展对象, 46人列为入党积极分子;还有25%的人表示要争取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 16%的人表示想担任社区领导职务。

第六, 自由职业者的阶层意识较差。自由职业者重视个人的自由与个性, 追求工作的创造性和成就感, 他们缺乏强烈的阶层意识、共同的阶层利益、普遍认同的阶层文化、比较完善的阶层组织 (如工会、协会) 和阶层代言人。与工人、农民、国家与社会管理者、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等的社会阶层相比, 自由职业者阶层是同质性很低、异质性较强的社会群体, 是一个尚不成熟的、正处于“青春成长期”的再生阶层, 也就是说自由职业人员目前在合肥尚未形成独立的社会阶层, 正处于快速发育之中。

(二) 自由职业者的社会心态

第一, 价值取向多元化。由于自由职业者发展的时间虽然不长, 但过程是迅速的, 尤其是年轻人价值观念的转变, 他们的价值取向是呈多元化发展。首先, 自由职业者的就业价值观有了质的飞越。很久以来, “单位”在根本上制约和影响着人们的就业观念, 人们认为能够进入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等机构就意味着有了铁饭碗。但市场经济来临后, 国有企业改组和政府机构精简, 以及第三产业的发展, 使得多种分配方式成为可能和获得财富的必要条件;“单位”已经不再是人们就业的首选, 人们开始从体制内走向体制外, 由公有制领域走向非公有制领域。如今, 高校毕业的大学生在择业时, 就已经开始多元化选择, 甚至在学业未完成时, 就开始独立创业, 赢得人生中的第一桶金。例如, 复旦大学的小王, 在大学三年级时, 就意识到未来就业的压力, 在此情况下, 便与好友合伙投资经商, 经过一番商榷及选择下, 成功地为自己的人生迈出重要的一步。当自由职业者选择自由择业和自主创业的目的, 除了获得较高收入外, 更多的是在就业中实现自我价值。因此, 与“单位”工作人员的就业价值观念相比, 他们更倾向于体制外寻找更多的提升空间, 从他们身上已没了传统就业中的“靠、要、等”的心态, 他们是社会的积极投入者, 是在激烈竞争环境中努力实现自我的创业者。其次, 自由职业者的社会价值观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受市场经济与外来文化的冲击, 原来占据人们精神生活的价值观念都在悄然发生变化。他们大多数人一方面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不经意地把传统的价值取向内化于灵魂深处, 从而在他们心灵深处沉淀原有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另一方面他们大都接受过现代化的知识教育, 不断接受外来文化的冲击, 当原有的价值准则被破坏, 传统的重义轻利等思想被开放意识、竞争意识和物质利益意识取代时, 其价值倾向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 很多时候表现出双重或多重人格。他们的社会价值观不断从重“理想”向“个体”演化。据安徽省社科院的调查显示, 在个人利益与国家、集体利益相冲突时, 他们中35%的人认为应该两者兼顾;41%的人认为在个人利益的基础上适当兼顾国家、集体利益;10%的人认为个人利益是唯一的价值观;只有14%的人认为在任何条件下都应该绝对服从国家、集体利益。而那些在社会上闯荡多年, 怀才不遇, 境况不是很好的自由职业者内心充满个人命运的挫折感, 在沉重的生活压力与事业挫折感的双重打击下, 有可能会出现扭曲的价值观念和人格变形。

第二, 社会心态复杂化。到底是什么因素影响自由职业者的心态呢?让我们来看下自由职业者的实况:在地域分布上, 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自由职业者比例较高, 总计占到总人数的34%;深圳、杭州、天津等直辖市、特区及省会城市所占比例也较高。谈起选择自由职业的初衷, 多达58.97%的受访者表示是为了追求自己的兴趣。对于工作状态, 63%以上的受访者认为, 从事自由职业是种“忙的时候能把人忙死, 而闲的时候又能把人闲死的生活状态”, 而正是在这种极不确定的工作状态下, 自由职业者普遍感觉十分疲惫, 压力空前。由此可见, 真正影响自由职业者的心理是不仅有宏观环境的因素, 更有自身面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且价值观也在不断地提升, 自我意识和自我观念的增强, 使得自由职业者的社会心态呈现出一定的复杂性。首先, 自由职业者对社会有着较高的期望值。作为都市的“漂泊一族”, 大多数自由职业者处于社会的边缘, 有时候要受到传统观念的压制。因此, 他们希望得到更多的社会认可, 希望政策和制度能向自己倾斜, 使自己处于优势的环境中, 减轻一些不必要的压力, 更好地实现自我发展。其次, 受西方思想和激烈竞争的影响, 自由职业者的社会责任感呈现出不一致性。那些传承了中国传统思想的自由职业者有着较强的社会责任感, 他们能够关心国家的发展, 在自己致富之后仍不忘为社会做贡献, 积极从事一些慈善事业等;有些年龄相对较大的自由职业者在获得一定的社会声望之后开始积极参与国家事务, 参政议政, 如积极参选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等。但是也有一部分自由职业者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那部分人, 受西方思想影响比较深, 在他们的价值观念中, 自我意识、个人意识比较强烈, 相应地对社会缺乏较强的责任感和义务观念, 在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时, 往往先从个人利益出发, 以经济利益为目的, 甚至把个人利益视为唯一价值观, 外在表现为自我约束力不强, 商业行为明显, 甚至钻国家政策和法律空子, 在政治上表现为对政治的冷漠和不关心;有些甚至把市场经济的逻辑发展到极限, 为实现自己的利益而不惜损害他人和社会利益, 在这种社会心态指导下的行为往往会给国家、社会带来危害。

二、自由职业者存在的问题

(一) 自由职业者真的自由吗?看似一份轻松、休闲的职业, 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承担的。具体从以下三点来看:

第一, 人际关系的转变。许多自由职业者一旦脱离了原来依托的单位, 要直接面对所有问题, 面对决定自己是否有收入的客户时, 往往会产生紧张感。

第二, 孤独感油然而生。自由人会有很大一部分时间呆在家里, 时间久了, 没有从前同事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内心会产生孤独和疏远社会的感觉。

第三, 良好的自控能力。从事自由职业的人员, 除了一技之长, 还要有一定的自我控制与自我约束能力。毕竟是不固定的职业, 谁能保证每时每刻都有上门的CASE呢?

(二) 自由职业者的社会保障谁来担当。

自从十六大对自由职业者群体的确定后, 其群体迅速壮大。主要体现在经济发展较快的大中城市, 如北京、上海、深圳等开放城市, 经济人、演员、私家教练等相关职业, 充分迎合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当新生事物发展壮大时, 隐性问题也逐一显现, 谁来维护这个职业的安全呢?在自由职业者从业当中存在严重的危机感。经过网络调查显示, 对于工作状态, 多达63%的受访者认为, 从事自由职业“忙的时候能把人忙死, 闲的时候又能把人闲死”, 正是这种不确定的工作状态, 让自由职业者普遍感觉压力很大。当被问及“自由职业者是否真的自由”时, 33%的受访者认为精神压力很大, 20%的人认为物质压力很大, 只有三成的受访者认为“比较自由”。不稳定的收入来源让自由职业者时刻存在不安全感, 使得自由职业者们不得不为自己的未来未雨绸缪, 再加上无法享受到社会与组织提供的保障和福利, 自由职业者门在择业之前就必须认真考虑职业规划和经济规划。

三、自由职业者群体发展建议

(一) 自由职业者控适力的提高。

自由职业者要想常久维持下去, 必须提高各方面的适应能力。无论是宏观环境还是微观环境, 良好的控制适应能力都是必不可少的。

第一, 合理安排时间, 加强自我调控。无论你是做哪种行业的, 都需要打理好自己的工作与生活。作为自由职业者, 这一点是必不可少, 为什么呢?本来自由职业的特点就是“自由”, 无需地点与单位的控制, 如果不能及时安排好自己的工作与生活, 后果不堪设想。从人性的角度分析, 每个人都是有惰性的, 平时OFFICE一族可由单位与职业生涯来激励人的前进, 而自由职业者需要相当的自我管理能力, 一天工作的工作量, 完全取决于自我调控, 而那些依赖他人、需要外界控制的人, 是不适合这个行业的。因此, 自由职业者能够合理安排时间, 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显得特别的重要。

第二, 人际关系的调配。由于自由职业者长时间“自由”难免脱离社会, 要调整好与业界人员与生活朋友的关系, 这样可减少自由职业者的精神压力, 从而建立信心和毅力, 坚持下去, 就会在不断实践过程中成长起来。

第三, 培养一种或两种以上的兴趣。良好兴趣的建立是令自身充满活力的一种方式, 不仅可以放松自我, 还可以在繁忙的工作中再一次地突破自我, 实现更高的目标。

第四, 接受新思想、融入新环境的能力。自由职业者要保持源源不断的灵感和创造性, 要紧跟时代脉搏, 体会和感悟世界, 随时掌握时代动态, 这也是自由职业者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

(二) 自由职业者的社会保障逐步成熟。

由于自由职业的行业发展迅速, 因此它的宏观环境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安徽的自由职业者已于2005年实施了住房公积金的缴存, 且实施了“人性化”管理, 从而解决了自由职业者的购房贷款难的问题。从2002年7月1日起, 合肥市的自由职业者均可参加养老保险, 如此一来, 自由职业者的未来也得到了基本的保障。当然, 这些只是社会提供保障的一部分, 还有些会在今后的岁月中逐一得到解决。

(三) 自由职业者发展的正确引导。

自由职业者群体虽然不在“单位控制”下生存, 但却是社会中日益壮大的一个新阶层, 他们的思想行为无时不在对社会生活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如此庞大的群体, 该如何引导呢?

第一, 即时关注自由职业者群体的动态。要加强对自由职业者变化的分析与研究, 密切关注其发展状态, 尤其是要把握自由职业人员的流动性、不稳定性的设计部署, 开展稳定性的工作, 建立动态管理机制, 随时了解自由职业者群体的变化。

第二, 凝聚自由职业者的重要手段:建立行业商会。由于自由职业者群体的特点, 散且分属于各个行业, 因此建议建立各个行业商会等中介组织的办法, 保障其权益, 规范其行为。同时, 能够起到上传下达, 定期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作用, 了解其思想状态, 有针对性地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

第三, 利用网络便利, 增强即时沟通。因特网以其自由性、超时空性的特性, 令参与者畅所欲言。通过建立自由职业者网站, 一方面可以指导自由职业者提供准确的个人信息, 为供需双方提供有效、便捷的服务;另一方面可以更深入、更真实地了解和把握自由职业者的思想以及他们所关心的现实问题, 起到有效的互动作用。

第四, 注重模范形象的宣传。通过各种途径的搜集, 掌握有效的动态信息, 定期从中选拔出色人物, 树立典范形象, 提高他们的政治地位, 从而激励自由职业者积极要求进步, 主动向党中央靠拢。

以上是对目前自由职业者群体的分析: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社会事实, 自由职业者的出现, 具有结构分化和价值选择的合理性, 它以弹性的方式及时地弥补了现代职业结构中的空缺, 克服了一部分知识生产者和其他劳动者的闲置, 为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提供了新的就业形式。现在, 政府越来越多地关注自由职业者的生存和发展问题, 开始制定各种相关的政策法规, 逐渐健全的社会保障措施将为自由职业者解除种种后顾之忧。因此, 自由职业者的社会角色和社会贡献将逐步得到人们的承认, 自由职业者的社会声望和社会地位也将会逐渐上升。

摘要:我国自由职业者是在20世纪末社会分化基础上重新出现的阶层, 这种新兴的职业生存方式, 也正被社会所认同。自由职业者群体的快速成长给社会带来的巨大冲击, 究竟呈现出何种状态呢?本文将从其现状进行分析, 找出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相应建议。

8.中石化信息化建设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议 篇八

关键词:物流园区;空置率;招商引资;园区定位

一、物流园区的定义

物流园区的概念和创建形式最早起源于日本,由于物流园区给包括物流业在内的社会经济各方面都带来了极大的利益,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焦点。

我国最新给出的国家定义是在2012年9月由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学会联合公布的《第三次全国物流园区(基地)调查报告》中出现,定义是:物流园区是为满足货物转运、产业发展和居民消费等规模化物流需求,依托区位交通条件,与城市综合功能和产业体系相配套的公共性物流基础设施群,是由统一运营主体管理、众多物流业者经营的物流运作集结地,是布局集中、用地节约、企业集聚、经营集约的物流功能集聚区。

二、我国物流园区主要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今物流园区建设遇到许多问题,比如定位规划、商业模式、政府支持问题等方面。现今物流园区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物流园区空置率高,利用率较低。这个问题在各个物流园区普遍存在,原因多种多样,但是归根结底来说,是对物流园区盈利的方式问题。之所以有这么多空置的,或者利用率不高的园区存在,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开发商不怕这些园区闲置。对于拥有土地的开发商来说,物流园区的开发是一种理由,赚钱的方式主要还是来自于土地溢价,开发商主要通过土地买卖赚钱。土地增值带给大部分开发商的利润远大于物流园区建设所带来的利润,因此,这块土地更容易被开发成建设成本较小的仓库来使用,静待城市发展带来的土地增值红利,物流园区的开发仅仅只是一个由头。

第二,资金回收期长,园区存活不易。物流园区的开发和资金回收周期很长,市场培育过程也较长,而园区开发又是一个对资金链要求很高的行业,必须有较强的资金量支持,或者开发商的资金成本较低,这就对物流园区开发商的资金能力提出较大要求。比如,从普洛斯的经验来讲,其业务的支撑首先是源自于其资金成本很低的国外资金,资金成本在1%至3%的水平,远远低于贷款成本和民间借贷成本。第二就是其园区运营的专业技术保障等。包括京东、亚马逊、天猫等在内的中国大型电商均和普洛斯有合作关系,回笼资金很快。所以普洛斯能在中国取得今天的成就,低成本的资金支持起到很大作用。

第三,开发商定位模糊,盲目复制地产模式,对于园区功能认识不深入。对于大部分物流园区开发商来说,有部分是地产开发转型而来,部分开发商发现其中两者共性——拿地、开发。但同时,对园区经营、规划、建设认识不够,以住宅或商业地产注重题材营销的思路广为拿地,造成现在物流园区利用率较低。同时地方政府在追求招商引资规模的同时,对物流园区规划数量太多,造成重复建设。以华南城和义乌小商品城为代表,延续之前地产销售的模式,将拿到的物流园区进行功能分割,以一定的商业开发伴随住宅开发和部分基础物流设施开发,打出建设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的愿景,集合020等新兴互联网概念,通过招商引资,吸引城市居民个人投资购买,核心还是卖房,而物流功能则更多的是作为噱头,经营力度和开发力度均不是园区开发的重点。

第四,选址受规划影响大,用途受政府制约。这个问题可以归结成,最优结果不一定是政府想要的结果,而政府拥有一票否决权。部分地区尤其是县一级政府,对于地块规划定性和发展方向规定的很窄,开发商选址时受限比较多,可选余地较少,选址的可行性就更少,偶尔部分地区出现政府处于地方利益,打造城市名片等,已经给地块定位。民间一句话叫做“中国最牛的规划部是县长”也有一定道理。

三、现代物流园区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一)开发商在园区选址上需要有更多的话语权

对于物流园区选址的情况,选址很大程度上要受政府规划所限制。园区的开发商需要在选址方面有着更多的话语权,应以市场为导向,产业基础和交通区位占据重要影响因素,物流园区从根本上来说是支撑性、服务性的经营个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一种经济行为都必须遵循市场规律。因此,物流园区选址的决策应该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辅以政府的城市规划目标,进行科学的市场需求分析,来决定物流园区的选址。

(二)灵活运用园区优势,创新招商引资内容,改善招商引资环境

空置率高企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招商引资难度太高,反过来招商引资的思路错位也是园区招不到入园企业的问题之一。招商工作不仅需要园区大力投入,也需要政府的支持,使得企业在政策方面享受到优惠以及在管理、审批方面的便利。同时,更重要的一点是避免政策的朝令夕改,尽量保持政策的连续性,保持良好的政企信息互通。招商的政策制定也需要在与时俱进的情况下保持创新性,这才能改善招商引资的大环境,提高园区招商引资的效率。在招商引资工作过程中,也需要打开新思路,比如建立分类管理的客户信息实时更新系统,建立备用数据库,形成对企业信息的良好把控,对推进园区内实行物流金融也有好的支撑。

(三)发展物流金融,拓展服务范围,减轻资金压力

物流金融是一种有效融合物流、信息流与资金流的创新性金融产品,将金融活动引入到物流过程中去,组织和调节物流运作过程当中货币资金的运动,从而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并且使物流产生价值增值的一系列的经营活动。园区可以通过引进银行、生产流通企业、物流企业为主体的融资业务,通过金融产品帮助解决入驻企业的资金问题,既可以帮助入驻企业通过在园区内的仓储货物获得贷款,又可以帮助银行解决一定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在有抵押物的情况下分散贷款的风险。最重要的是园区通过做担保的方式发展物流金融,对于园区入驻企业来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缩短园区的建设周期,也能缩短资金回收期。

(四)“互联网+物流园区”,智能化物流是园区建设的未来方向

“互联网+”与物流园区的结合是未来物流园区的发展方向,也是对物流园区信息化水平的更高要求。不管是物联网实时信息还是大数据运用,通过技术创新提高园区物流信息化水平都是重中之重。现今大部分的物流企业都渴望做平台,尤其是做唯一的平台,来积累整个需求端的数据。但是,唯有与互联网相结合,建设智能化物流通道,打造行业规则,制定标准化指标,提出技术创新才能从根本上抓住用户,提升园区的品牌价值。

四、结语

物流园区的建设对城市本身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但是物流园区的规划与建设一定要有科学方法的指导与分析,尊重市场规律,才能让物流园区发挥其有利作用,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助推力。

参考文献:

[1]汪鸣,张潜.我国物流发展的宏观问题分析[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07,6(1):28-31.

[2]庄国娅.我国物流园区建设的冷热现状及发展对策[J].改革与开放,2009(10):67-67

上一篇:骆驼祥子读后感600字下一篇:【精华】痛苦的泪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