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情况

2024-10-23

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情况(精选8篇)

1.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情况 篇一

关于争取建立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情况

市农开办

自去年下半年以来,我们根据建立黄河三角洲国家高效生态经济区的总体设想,按照国家开发政策,结合东营实际,在东营市建立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效生态示范区问题开展了工作。

一、关于建立生态经济区及黄河三角洲农业综合开发投入问题。去年我们积极工作,争取财政部以财发字[1999]37号,国家农开办以国办字[1999]202号文,就“关于黄河三角洲农业综合开发增加投资问题”和对山东省建立“黄河三角洲国家高效生态经济区问题”进行明确答复,一致表示东营建立高效生态经济区,资源条件好,符合可持续农业发展要求,并提出今后继续加大对黄河三角洲的支持力度。

二、围绕市建立高效生态经济区总体设想,拟建立农业综合开发高效生态示范区。我们组织专家专门制定了黄河三角洲农业综合开发高效生态示范区规划。并积极争取省里同意,省农开办以农开办字[1999]27号文就“关于在我省东营市建立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效生态示范区”的问题上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同时省开发办领导两次带我们去北京做工作,国家开发办宋志刚副主任表示支持,争取在2000年开发增量资金中解决一块给予扶持。今年,山东省农开办已从省开发增量资金中专门拿出一块支持东营搞高效生态示范区。我们已正式上报了陈庄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项目,总投资240万,省以上投资160万元,据了解,上半年项目全部批复。

三、建设农业生态高效示范区是国家开发办今后确定的四个扶持重点之一。我们的工作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我们要抓住这个机遇,积极工作。陕西杨凌国家级农业高效示范区地理位置、经济条件、实质性内容都不如我们,唯一就是几所大学,关键是靠了大学部分教授的呼吁,所以请专家在国家部门、国务院领导多做些工作也是非常关键的。

二OOO年4月28日

2.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情况 篇二

1 全市高效生态畜牧业发展现状

1.1 主要经济指标快速增长

“十一五”期间, 全市牧业总产值由22.24亿元增加到46.8亿元, 增长90.6%;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4.1%提高到27.6%, 仅次于种植业所占比重;肉类、禽蛋、奶产品产量分别比“十五”末增长34.1%、14.1%和99.5%, 人均肉类、蛋类、奶类占有量居全省前三位。2011年, 全市肉蛋奶总产达到72.93万t, 实现畜牧业产值58.34亿元, 同比分别增长10.48%、24.63%。

1.2 大项目建设实现突破

围绕高效生态经济区规划布局, 扎实推进“一区双带六大产业带”建设, 全市在建重点项目43个, 项目总投资40亿元, 其中过亿元项目12个, 澳亚现代牧场、大地乳业万头奶牛场等一批过亿元的大项目相继建成投产, 全市万头奶牛场发展到3家, 随着大基地的稳步扎实推进, 一批大项目的建成投产, 全市畜产品生产能力得到快速提升, 畜牧业发展后劲显著增强。

1.3 畜牧产业化水平明显提升

全市建成高标准化畜禽养殖园区854处, 畜禽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93%以上, 胜大奶牛场等20家养殖企业被确定为省级以上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培育起了50家规模以上畜产品加工企业和254个畜牧专业合作社, 形成每个产业都有骨干企业带动的产业化经营体系, 63.3%的畜产品实现加工增值, 带动75%的农民进入产业化链条经营。品牌创建工作扎实推进, 112个畜产品通过“三品”认证, 培育起了“华誉肉鸡”、“胜大维可得”等一批知名品牌。

1.4 畜牧相关产业支撑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全市畜禽良种种源基地建设进一步加快, 全市畜禽良种场达到24家, 肉牛、肉羊、奶牛和生猪良种覆盖率均达到90%以上, 渤海黑牛、胜利白猪等品种保护和开发逐步深入, 全市形成了布局合理、监管有效、运转灵活的畜禽良种繁育推广体系。优质饲草饲料生产基地建设扎实推进, 全市饲草饲料作物种植面积59万亩, 优质苜蓿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饲料、兽药等相关产业规模快速膨胀, 全市饲料生产企业发展到29家, 饲料总产量达到47.1万t, 实现产值13.1亿元。8家兽药生产企业, 年实现产值2.3亿元, 全部通过GMP管理认证, 128家兽药经营企业通过GSP认证。

1.5 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扎实有效

坚持惩防并举, 推行投入品登记备案和质量安全承诺制度, 加大畜牧投入品监管力度, 构筑畜牧投入品监管防线。扎实组织开展“瘦肉精”等违禁添加物、畜牧投入品市场和生鲜乳质量安全等专项整治活动, 扩大监测频率和范围, 检测结果全部公开。落实监管责任, 强化监管措施, 全市规模饲养场全部实现了驻场兽医监管, 构筑了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

1.6 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措施到位

坚持预防为主, 强化免疫、检疫、监测、消毒、封闭式饲养等防控措施, 构筑重大动物疫病防控防线, 全市应免畜禽免疫率常年保持在100%, 有效免疫抗体合格率85%以上。在全省率先实施基层动物防疫机构体制改革, 设立40个乡镇级动物疫病防治监控所, 县区畜牧局垂直管理, 招聘1850名村级防疫员, 市县乡村四级防控体系健全完善, 基层动物疫病防控能力显著提升, 实现了14年无重大动物疫情发生, 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安全保障。

2 当前发展高效生态畜牧业面临的问题

2.1 畜牧业发展总量不大

虽然本市人均肉蛋奶占有量居全省前列, 但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与发达国家和先进地区相比, 比例不高, 全市的规模总量在全省仍处于下游水平, 养殖结构存在调整余地。

2.2 产业化经营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产业链条个体间利益联结不够紧密, 不够灵活, 合作方式路子不宽, 方法不多, 产业化经营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产业化经营模式、利益联结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2.3 资金缺乏仍是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瓶颈”

多年来, 本市现代畜牧业发展缺乏多元化的融资手段和融资渠道, 养殖场户抵押物不足, “贷款难”问题一直困扰着本市现代畜牧业发展, 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2.4 畜产品加工层次低

本市畜牧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不强, 拉动力不足, 缺少拳头产品, 市场开拓能力有限, 畜产品产业链延伸较短, 高品质精深加工所占比重较小。尤其是, 我市生鲜乳加工能力和肉类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程度不高, 附加值有待进一步提高。

2.5 用地难以满足发展需要

土地作为发展现代畜牧业的基本要素之一, 是产业发展的前提。当前, 在国家土地宏观调控政策下, 产业发展用地形势异常严峻。群众发展畜牧业的积极性很高, 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但苦于没有土地而不得放弃。

2.6 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严峻

目前, 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涉及面广、量大, 检测手段单一、人力和检测资金投入不足, 加之违禁投入品种类繁多, 使用手段不断翻新, 部分养殖场户在利益驱使下铤而走险, 给畜产品质量安全留下了很大隐患。

3 发展高效生态畜牧业的对策

3.1 建立健全高效生态畜牧业发展体制机制

从组织保障、政策扶持、监督落实等层面入手, 建立健全一系列促进高效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工作体制机制, 实现由侧重管理向监管服务并重的政府职能转变, 逐步形成“政府引导、部门服务、农户发展”的畜牧产业发展新机制。

3.2 按照现代畜牧业发展要求, 积极探索建设新型畜牧产业体系

随着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日益提高, 对畜牧业又好又快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要积极探索以产业化经营为核心, 以畜牧业上下游产业及其关联产业链的紧密结合为基础, 以主体合作为主要特征, 构建畜牧产业组织、畜产品生产、饲料兽药配送服务、畜牧业科技装备、生态循环和动物卫生监管等“六个体系”, 建设新型畜牧产业体系, 适应现代畜牧业的新发展。

3.3 积极推动生产方式转变, 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和生态化生产养殖

规模化和标准化养殖场的建设, 从源头上实现畜养水平的提高, 使产品更具有竞争力, 是实现畜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本市畜禽标准化养殖比重已达92%以上, 应继续推进规模化和标准化养殖场的建设, 支持规模和生态养殖模式发展, 实现禽畜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的合理利用。把畜牧业发展与治理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紧密结合起来, 大力推广畜禽粪便的集中堆积发酵处理技术以及循环利用技术, 深入推进农牧结合生态养殖, 实现种养业循环共生共赢, 使畜牧业实现生态化生产。

3.4 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建立多元化的畜牧业投融资机制

加大中央、省级扶持资金的争取力度, 加大市级对生态畜牧业发展的资金投入力度, 鼓励全社会参与和支持畜牧业发展, 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 逐步形成以政府投资为引导、金融机构贷款、农民和企业投资、引进外资相结合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

3.5 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力度, 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

3.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情况 篇三

关键词 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工程设计;立体农业;生态农业

中图分类号:F323.2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21--02

1 重要性和必要性

耕地资源是我国国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耕地资源的发展也是国家发展、社会文明的一个重要的体现,是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创造良好生态环境的要求。虽然,在科学发展观以及构建和谐社社会的要求下,我国耕地资源供需研究已经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对于耕地资源供需及其对策研究研究也在不断地加强。

人类文明在一天天进步,改变世界的能力逐渐变大,对生存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旅游,便成了人们很好的一种消遣方式。而纵观目前的旅游景观设计中,原生态的破坏、文化的流失、开发过度以及能源的浪费等等问题的存在,使得人们不能有一个很好的生态体验的同时,也给旅游景观带来了不可挽回的破坏。不科学的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及改造给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利的影响,从而影响了人们未来的生存条件。对原生态的保护就是对环境的保护,目前环境问题已成为社会的中心问题。

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模式设计阶段都应该考虑环境因素,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最终的设计要具有可持续性。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的设计中应确立生态自然观,这样才能为人与自然间和谐关系提供科学的看待角度。

2 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建设

传统的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对农田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较为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不纯粹是环境问题,其实质是人的问题。传统的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对农田附近的生态环境的影响大,既包括陆生环境也包括水生环境,具体表现在:耕地质量不断下降,根据需求,在调查中主要调查了铜陵市耕地资源的各种指标,其中调查的指标范围包括了工业、农业、生活各项污染指标,具体包括有:工业污染中经常排放的有毒元素。总氮污染这个指标是影响到整个了铜陵市耕地资源的各种指标最重要的部分。在各种化学元素中,氮、磷是刺激水中植物生长在重要的元素,他们能够刺激水体的富营养化的情况产生。根据实际划分,可以将氮元素氛围2种类别,也就是有机氮和无机氮。

3 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工程的设计原则

3.1 把握多样性,改善农田空间异质性的原则

生态农业的构建也是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发展节地型农业在耕地治理的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耕地资源的开发与整理,提高开发深度,针对开发方式单一化,探索多样化的开发方式,最重要就是加快耕地资源的开发与整理的建设,在耕地资源的开发与整理时代,实现开发方式的与时俱进和创新。耕地资源的开发与整理建设对于探索多样化的开发方式。

3.2 保持整体性的原则

因而在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中,需要更多地注重原生态的保护,以避免恶化的生态环境对人类的惩罚。如何在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的设计中,关注原生态,对原生态进行保护,使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互利互存是新时代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的一个必要课题。所有的设计阶段都应该考虑环境因素,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最终的设计要具有可持续性。现代景观的设计中应确立生态自然观,这样才能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提供科学的看待角度。在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的建设时,做好生态工程,所要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保持景观尺度及整体性原则。由于生态工程的建设是在整个城市领域范围内进行的,首先要考虑到的就是保证整体性的原则,要从大范围着手,综合考虑整个领域内的生态环境,不是单一的做那一项的生态建设。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作为一个系统的环境,任何景观的设计,都需要从整体考虑。

3.3 构筑现代生态化水网工程

人类的文明在一天天进步,改变世界的能力逐渐变大,对生存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旅游,便成了人们很好的一种消遣方式。而纵观目前的旅游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中,原生态的破坏、文化的流失、开发过度以及能源的浪费等等问题的存在,使得人们不能有一个很好的旅程体验的同时,也给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带来了不可挽回的破坏。生态网的构建也是在生态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的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构筑现代生态网工程这就是要建设现代化资源网络体系。现代生态化绿化网需要以高效生态农业模式构建和设计作为基础,在工程完成后,能够有效实现优化调度各种资源,并且最终能够实现建设中生态环境恢复和改善。生态网的建设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做好各个方面的协调统一,最终实现生态内循环的有序进行,但是其作用也是毋庸置疑的。通过对现代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以及原生态在现代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中体现的研究,掌握现代景观与现代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中的原生态的内容与关系,进而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出现代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中原生态的保护方法,并研究不同类型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中原生态的保护。对比国内外对于现代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中原生态的研究,分析具体的设计实例,学习其方法与经验。最后得出此题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及更深远的意义。

4 结语

通过对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的调查研究分析,生态化的农业发展模式的应用前景一片大好,也值得进一步来研究。目前,农业发展进程中已经注意到了原生态保护的重要性,许多景观设计保留原有的地形地貌、保留原有的植被或采用本土物种,创造出生态、环保、低碳的模式。

4.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情况 篇四

作为重庆市唯一的大型国有农业集团,重庆市农业投资集团抓住重庆建设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全力实施西部大开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机遇,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胡锦涛总书记作出的“314”总体部署,不断探索城乡统筹的高效特色农业发展模式,以重庆市“一圈两翼”为平台,建立以工促农长效机制,不断完善重庆高效特色农业产业链,示范和推动重庆高效特色农业发展,为全国统筹城乡发展探索新路子。2009年,集团资产总额达到50亿元,经营收入43.6亿元,利润总额2.2亿元,保持了集团成立以来连续10年盈利的好成绩。

一、重庆农垦高效特色农业基本做法

重庆垦区的高效特色农业以生猪、乳业、蔬菜、水产、花卉、苗木等为主。但受多方面因素制约,长期存在着布局分散、品种老化、技术落后、生产能力、经济效益低下等问题。重庆农垦自成立集团以来,在坚持改革重组探索资本运作有效形式、坚持体制机制创新探索现代企业集团治理和管理方式、坚持农场综合开发推进农场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方式转变的同时,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效地解决了集团发展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建立了反哺农业、促进农村繁荣的机制,也极大地推动了自身的发展。通过科学规划,引领了区域高效特色农业的发展。特别是在2007年以来的短时间内,重庆农垦生猪、乳业、农产品流通等产业已形成了集初级农产品生产、加工、营销、包装、品牌设计、农资供应一体化发展,完成了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环节在内的完整产业链条建设,已经初步打造成为重庆优势农业产

业。

1、种源控制,增强高效特色农业的核心竞争力。发展种源农业是发展高效特色农业产业的必然要求,发展种源对于提高农业发展水平、层次和技术含量,调优品种结构和提高农产品质量,带动区域农业的整体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集团通过资源整合、资本运作,自主培育等方式,实现了“PIC、CRP、泰国正大系洋三元”生猪种源的控制,集团各品系种猪资源超过10000头规模,成为西部最大生猪种源供应企业;完成了近千亩红心、黄心优质猕猴桃母本园建设;以品种引进、适应性驯化和良种繁育,与北京向中科技公司合作,引进美国荷斯坦奶牛胚胎繁育技术,建成天友乳业奶牛胚胎繁育工程技术中心,解决奶牛繁育周期、数量、质量根本难题,积极发展种源的基地化和商品化生产。

2、壮大龙头企业,增强高效特色农业发展的驱动力。近年来重庆农垦乳业、生猪、水产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利用品牌与管理优势、独特经营优势及研究开发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努力推进龙头企业股份制改造、引进战略投资者,着力先进技术和设备引进,强化技改扩能,构建加工平台,壮大了龙头企业的加工能力,天友乳业乳制品加工能力由改制初的5万吨提升到25万吨,大正肉类食品,年生猪屠宰加工能力150万头,集团投资参股的今普食品,年生猪屠宰加工能力150万头,集团总屠宰加工能力达到了300万头。在提升加工能力的同时,大力加强品牌建设和市场网络体系建设,“天友”成为中国驰名商标,“大正大”冷鲜猪肉在重庆地区拥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天友市场网络已遍及重庆各区县和四川、贵州、湖南、陕西等地。

3、培育基地,增强高效特色农业的带动力。在认真做好基地建设规划的同时,积极探索基地建设模式,充分发挥带动作用。

天友乳业以“得奶源者得天下”的发展思维,规划投资13亿元,产业联动14个“两翼”及“库区”区县,策划重庆市7万头安全奶牛业发展行动计划,启动3—5年奶源建设总体方案。截止2009年底,实现投资3亿元,正在全力推进15个企业化运作的千头奶牛养殖集群区建设,全年新增可控奶牛存栏数量近10000头。大正肉类按照“小规模、大集群、生态化、贴近经济作物区”原则,进行了生猪产业带布局,带动生猪养殖企业和养殖大户发展生猪产业。重庆正大饲料形成了“公司+粮食流通企业+农户”的饲料玉米生产模式和业主制的肉鸡养殖模式,年本地玉米订单收购量25万吨,肉鸡订单100万只,直接带动5万农民生产致富。东江水产探索了“联合经营、风险共担、按股分红”的鱼养殖模式,已在涪陵基地、铜梁基地和长寿湖新渔村基地示范推广成功,直接带动1万农民生产致富。4个龙头企业在全市建成了80个标准化养殖小区、20个良种繁育示范场和32个种养殖基地,有力地推进、示范和带动了重庆市新农村的产业发展。

4、生产过程绿色化,增强高效特色农业的抗风险力。08年发生的“三聚氰胺”事件以及海南“毒豇豆”**,严重冲击农业产业发展和社会稳定,限定条件下,必须保证农业产业的全链条安全。以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在基地建设过程中将农业标准、工业标准、技术规范整合导入农业生产各个环节,让农民在生产之前知道最终农产品必须达到什么要求,在生产过程中如何生产才能达到要求,在生产前需做好那些生产资料准备和技术才能达到经济有效的要求。根据农业生产的目标和要求,各企业分别编制印发了各类生产标准和生产操作规范30余个,如天友公司编制了原料奶质量标准、小区建设标准、饲料标准、兽药标准、挤收储奶标准、牧草种植标准等和牛奶收购操作规程、奶牛

饲养生产流程和关键点控制等,在此基础上,进行标准化生产的试验、示范和普及,现所有的基地全部按标准组织生产,农产品的成交率达到97%以上,价格在原有基础上提升10%以上。大正肉类和东江水产业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制订了企业的有关生产标准,指导农民做好原料的生产工作。垦区按照以畜牧业现代化带动种植业现代化的基本思路,把循环经济作为种植与养殖“双链互动”的纽带,加快养殖业建园区、种植业建产业带的“内循环、零排放”生产模式,实现养殖生态型、种植绿色化、原料有机化,当前在重庆合川养殖园区开展了现代畜牧业循环经济探索,2009年5月份第一批生态蔬菜上市,售价高于普通产品25%,市场反响较好。

5、创新组织形式,增强高效特色农业的的联动力。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最低成本的规模集成和示范带动的生产组织形式,通过专业合作计把同类生产者组织起来,形成战略联盟,可以提高种养殖生产率,生产资料采购和农产品销售谈判能力,用批量产品去占领市场,达到单一品种大批量生产、购销的效果,符合专业化、规模化、品种化发展方向。集团按照“完整产业链+合作社+农户”的产业组织新方式,推进小农经济与高效特色农业的有效衔接,仅2009年,就发起设立生猪、奶牛、猕猴桃、水产等农民专业合作社10个,发展各类社员2000多户,用高效特色农业理念,带动分散农民实施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种养殖,搭建起小农经济联系高效特色农业的有效实施载体。

二、实施高效特色农业的体会

1.实施高效特色农业,是国有集团的社会责任担当。农业部要求农垦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为国家提供重要农产品,在“走出去”发展发挥引领作用;重庆市政府要求重庆

农垦要成为统筹城乡的先行者、高效特色农业的担纲者;市国资委要求农垦集团要成为百亿农业产业集团和现代农产品商贸流通百亿集团,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必须要在高效特色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得以全面体现。

2、实施高效特色农业,必须借助各级政府搭建的发展平台。农业是弱势产业,仅靠自身发展很难实现美好的愿景。各级政府必须为农业集团、农业企业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发展平台,这个平台包括发展政策平台、鼓励产业平台、区域布局平台、投入倾向平台、融资平台。政府按照建设好这个平台的要求,精心制定农业发展规划、调控目标,牵头与有关部门共同拟定了扶持产业发展的长效政策和发展基金,为农业企业、农户去除后顾之忧,为产业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3、实施高效特色农业,必须合理规划、科学布局。高效特色农业经济的发展应规划先行,规划的科学、合理决定了生产力布局和产业结构的科学、合理。在重庆垦区高效特色农业发展之初,受多方面条件因素制约下存在布局分散、品种老化、技术落后、生产能力、经济效益低下等问题,集团成立以来,经过梳理,根据不同产业的区位、资源、自身优劣势和经济发展现状,编制出符合集团实际和发展前景的产业发展规划。通过科学有效的规划引导,逐步形成了布局合理、区域特色鲜明、生产要素和自然资源禀赋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高效特色农业产业布局,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当前经营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投资规模大,资金密集,需要巨额资金支撑;二是资产负债率高,资本金比例低,融资能力双其他产业弱,快速发展推动资产负债率攀升;三是回报周期长,一般在5年以上,项目建设期长,正外部性强,往往收益偏低;四是经营风险大,受市场风险、自然风险和食品安全风险的三重约

束。

四、重庆农垦高效特色农业发展思路

农垦集团将继续实施跨越发展战略,利用建立城乡统筹直辖市的历史机遇,积极融入库区农民万元增收实施计划,重点打造一批有示范作用的高效特色农业项目,带动和推进高效特色农业发展,打造百亿级农业产业集团。

1、总体思路。充分发挥国有农业产业集团在推进城乡统筹,建设高效特色农业中的示范带动作用,按照农垦“姓农”、“立农”、“为农”原则,按照国务院3号文的总体要求、市委市政府对农垦集团基本定位和市国资委推进“五大结构调整”的战略部署,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全力整合资源,精心打造重庆高效特色农业的“国家队。

2、发展目标。力争到2012年,集团农业产业链经营收入达到400亿元以上。

3、除了生猪、乳业等传统优势行业外,切实做好以下高效特色农业重点项目的发展:

三峡生态鱼项目。为充分发挥三峡库区丰富的水面资源优势,带动农户增收,根据重庆市政府三峡库区天然生态渔场建设的总体部署,重庆农垦承担了三峡库区生态渔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任务。拟分步进行标准化苗种场建设、生态示范养殖、水域牧场工程及湿地渔业工程建设,把发展“三峡有机渔”作为主攻方向,进行品牌化运作,高质量地生产社会需要的渔产品,带动库区农民万元增收。

鲜花港项目。为满足重庆市和周边省份居民的休闲文化生活需求,重庆农垦与上海光明食品集团合作,打造集种源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休闲观光旅游农业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典范的

重庆鲜花港。通过花卉科技研发中心、现代化温室种苗培育基地、花卉科普展示园区、花卉产业及其主题公园旅游观光配套服务设施等的建设,将鲜花港建成带动农户发展的示范基地和景观休闲农业观光旅游的示范点。

小汤山蔬菜项目。重庆城镇化推进带来巨大的高档蔬菜需求缺口,重庆农垦所属农经公司引进具有“小汤山”特供蔬菜、奥运会核心区专供品牌优势的北京天安公司,在重庆建设绿色、无公害的高端蔬菜项目——小汤山蔬菜项目,依靠生猪、奶牛养殖环节产生的有机肥,开展蔬菜种植,该项目目前正在建设100亩生态有机蔬菜种植示范基地,通过专业化生产,标准化管理,以“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大力推进高档蔬菜产业化,到2013年,发展蔬菜5万亩,年产量25万吨,实现产值7.5亿。

土地流转项目。重庆农垦作为重庆市城乡统筹任务的承担者,在实施“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整村土地流转、农民新居建设、农民工人化转换”四位一体的整村推进新村建设模式过程中,于今年上半年专门成立渝农乡村建设公司,以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城乡统筹进程为契机,加速土地流转,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拟在流转土地统一种植青贮玉米等方式,最大限度发挥土地效益,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5.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探索研究论文 篇五

立足东营市独特的资源条件和环境因素,制定高效生态农业发展规划,持续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强化供给侧改革成果,推进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组建具有发展前景的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培植农业发展的`新增长点,将生态环境建设作为一个产业纳入农业结构调整范畴。统筹资源,科学布局,支持新一批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典范,多点开花,以点带面,逐步构建高效生态农业的格局,从而提高东营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整体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3.2加强科学技术的支持与创新

加大农业新产品、新技术和新模式的开发力度,加强农业产业废弃物的资源化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的研究投入,重点做好土地资源和淡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支持和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建立企业技术研发中心,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水平。[4]加强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用高新技术改造农业,提高资源高效利用的整体水平。通过科技成果转化渠道,推动农业产业的提质增效,形成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新模式。[5]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服务机制,打造农业信息交流平台,及时发现解决高效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3.3提高淡水资源的利用效能

淡水是制约黄河三角洲地区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关键因素。应适度增加该地区的调水量,提高调水和蓄水能力。鼓励大、中、小型水库的工程建设,提高自然风险的抵御能力。在重点农业区域,在水库建设用地方面给以政策上的倾斜和支持。在用水方面要严格落实水资源管理制度,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调整用水结构,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做好农村供水工作,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加强水污染治理,防止水环境恶化,不断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6]

3.4推广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目前东营市的高效生态农业主要集中在龙头企业、部分农业专业合作社等示范典型,区域性推广并没有真正有效的实现。在加大对龙头企业和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支持的同时,在当前的取得的经验基础上,因地制宜,加快推广高效农业的生产模式,以点带面,引领地区发展,并在探索发展的同时注重信息反馈,从而不断完善整体的发展,最终形成具有我市区域特色的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毛汉英,赵千钧,高群.生态环境约束下的黄河三角洲资源开发的思路和模式[J].自然环境学报,,18(4):459-466.

[2]杨萍,季明川.基于SWOT分析框架下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农业探讨[J].资源与环境科学,(10):9-11.

[3]崔步礼,常学礼,陈雅琳,等.黄河水文特征对河口海岸变化的影响[J].自然资源学报,,21(6):957-964.

[4]张高生,王仁卿.现代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的动态监测[J].中国环境科学,,28(4):380-384.

[5]丁麟.科技支撑因素对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作用[J].农业科技管理,2012,31(1):7-10.

6.生态农业发展情况的调查与建议 篇六

一、我市生态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领导同志非常关注生态农业发展,多次强调要把生态农业建设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抓手,并对秸秆禁烧问题作出重要批示,要求为农民的秸秆找出路,从源头上解决问题。这次调查了解到,各县(市)区和市直有关部门按照生态济南的建设要求,不断强化生态农业建设,在落实上下功夫,在发展上求突破,全市上下呈现出认识上逐步统一,治理上逐步科学,投入上逐步加大,速度上逐步加快的好局面。

1、农产品质量稳步提升。以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业投入品监管、生产环境和农产品质量跟踪监测三个关键环节为重点,深入实施了 “ 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 ”。对农业面源污染进行了综合治理,通过严禁高毒、高残留农药使用,推广平衡施肥技术,畜禽粪便实行无害化处理等一系列措施,化肥使用量年均降低10%,农药施用量降低20%,农膜回收率达到90%以上,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60%以上。目前,全市建成标准化生产基地30多个,面积150万亩,有66个农产品被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16个农产品被认定为绿色产品。

2、农业生态环境得到改善。通过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平原绿化和绿色通道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全市林业用地面积达到322.8万亩,有林地面积增至200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3%。黄河标准化堤防防护林带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目前已绿化2515公顷,绿化率达到71%,成为省城北部的绿色风貌带。围绕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发展旱作农业和节水农业,加强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发展到112万亩。实施了历城区仲宫、市中区十六里河等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完成治理面积93.7平方公里。制订实施了《济南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划定了禁采区,累计关停采矿企业113家,山石资源和地质环境保护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

3、畜牧业和农村沼气建设发展较快。以发展节粮型畜牧业为重点,畜牧业作为农民收入重要来源的主导产业地位得到巩固和提高,2004年实现畜牧总产值71.9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5.2%。畜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农村沼气新能源建设,全市共建沼气池3.2万个,中型沼气工程57处,生态家园富民工程示范村11个,秸秆气化示范村14个,重点区域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65%以上,农村生态环境、农民生活质量同步改善、同步提高。

4、涌现出一批发展生态农业的成功典型。伴随着生态农业的发展,涌现出了一批引领生态农业发展方向的典型,形成了几种不同特色的发展模式。一是龙头带动型。一些规模大、实力强的农字号龙头企业开始涉足生态农业,走外向型发展路子。全市龙头企业基地采购值达31.9亿元,出口创汇3784万美元,带动66.7万户农民增收。如樱龙公司严格按照日本农产品标准组织生产,目前基地面积发展到5000多亩,2004年出口蔬菜1.2万吨,创汇330多万美元。二是股份合作型。平阴县尤寨山股份公司按照“股份制联合,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多元化经营”的方式开发荒山5000多亩,建设了集林果、畜牧、旅游为一体的生态观光农业园区。三是集体推动型。长清区邢代庄在本村土地全部被征用的情况下,租用外村土地发展“草-畜-沼-果”循环经济,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市生态农业建设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也不容忽视,突出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破坏生态的现象依然严重。部分基层干部群众还存在“先发展起来,再改善生态和保护环境”的错误思想,对生态建设不够重视,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时有发生。部分农民的生态意识、责任意识不强,化肥、农药使用严重超标,乱砍滥伐林木、乱占滥用林地等破坏森林资源的现象屡禁不止;南部山区一些农家乐项目建设无序,管理不严,污水未经处理随意排放;一些矿山企业进行掠夺式开采,裸露的山体再难长出青草绿树,远远望去就像一块块“鬼剃头”,使昔日秀丽蓊郁的山岭面目全非。

2、环境污染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生态农业发展需要有一个自然的无污染的良好外部环境。从目前情况看,我市地表灌溉水源质量堪忧,80%以上的河道被污染,且大部分为劣五类,有些地区农业生产不得不用污水灌溉,导致有害物质对农产品的污染,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农民不吃“自家粮”的怪现象;工业“三废”对生态农业的发展影响较重,特别是部分大、中型企业周围和乡镇企业聚集区附近的农田,根本无法达到无公害生产的环境要求。

3、体制不顺影响生态农业发展。生态农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个部门。由于部门之间工作上缺乏协调,职能上存在交叉,有利的多头执法,无利的推诿扯皮,影响了生态农业的健康发展。如在农产品市场监管上,农业、工商、技术监督、药监局等“多龙治水”却成效不大;农产品和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分别设立,不利于减少行政成本;群众搞“四荒”开发

需要多个部门审批办证,有的甚至只收费不服务,群众缺少稳定感和权属感,意见很大;农高区由于体制不顺,也一直难以更好地发挥龙头作用。

4、生态建设投入不足。生态农业建设投资大、见效慢,尤其在起步阶段。我市虽然在生态农业方面的投入逐年增加,但与先进地区比还有较大差距,远远不能满足发展需要。再加上投入比较分散,还不能发挥资金的整体效益和引导效应,多元化、社会化的投入机制尚未形成,影响了生态农业的发展。

5、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发展生态农业,农民需要优质种苗、肥料、技术和信贷等多方面的服务,但目前看还缺少为农民服务的软件环境。如荒山开发、退耕还林等项目往往要在实施几年后才能得到回报,但农民贷款难度还很大。有效的信息服务将有益于农民及时调整生产结构,以满足市场要求,并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但目前给农民提供科技信息的渠道还不够畅通。

三、对策与建议生态农业能够实现农业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双重功能,在生态市建设中处于基础性地位,代表着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根据生态市建设要求和生态农业的发展现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制订规划,使生态农业进入规范化发展轨道。规划是龙头。由于我市还没有生态农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各部门在制订实施专项规划时还缺少科学性、存在随意性,难以做到整合资源、统筹安排。为此,建议尽快研究制订全市生态农业发展规划,引领全市生态农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同时,成立生态农业建设领导机构,明确牵头部门,加强对生态农业建设的指导和监督,搞好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形成发展生态农业的强大合力。

2、拓宽融资渠道,保证生态农业投入的持续增长。进一步加大政府投入,将生态农业建设专项资金列入财政预算。“一县十三乡”扶贫开发、农业科技、龙头企业等政府扶持项目,都要向生态农业方面倾斜。县(市)区财政要拿出一定数量的专项配套经费,专门用于生态农业建设,并根据财政状况逐年增加。遵循市场规律,发挥政府投入的导向作用,采取财政贴息、投资补助等手段,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生态农业,逐步形成政府投资为导向,农民与企业投入为主体,信贷投入为补充的市场化、社会化、多元化的生态农业投入新机制。

3、抓好示范,带动全市生态农业的大发展。生态农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在点上求突破,在质上求提高,以点连线带面逐步推进。当前,特别要注意支持历城搞好省级生态农业示范区试点,为其他县区开展生态农业建设提供经验;发挥农高区的科技龙头作用,使农高区成为展示生态农业建设成果的窗口;搞好白云湖、遥墙机场周边、高速公路两侧等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使其成为生态农业建设的样板;在“两区一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周边地域规划建设多种形式的观光农业园,使人造景点与自然景观互为补充,完善景区功能,减轻旅游业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和破坏。

4、做强畜牧业,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畜牧业涵盖一二三产业,是农业循环经济体系中的关键环节。要把畜牧业作为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的重点,通过实施畜禽良种补贴、“一大一小”(养殖大户、畜牧小区)奖励扶持等政策,大力引导发展以食草家畜为主的节粮型畜牧业。加快“草畜乳一体化”工程,发展优质牧草和饲用作物,推动“粮-经”二元种植结构逐步向“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转变。突出抓好国际机场周围、高速公路两侧等重点区域秸秆和牧草养畜示范带(区)建设,大力推广秸秆青贮氨化养牛养羊、“畜-沼-果(菜)” 等生态循环模式,促进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提高农业综合效益,让农民在生态链条中多次增收受益。

5、发展生态农业建设与扶贫开发相结合,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脆弱区与最贫困区往往是同一区域,这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我市情况也是如此,南部山区尚有52万亩荒山需要绿化,北部沿黄还有60万亩沙化土地需要治理,这些地区既是生态保护的重点,也是扶贫开发的重点。要按照 “ 南护水源、北治风沙 ” 的总体思路,在南部山区实施好荒山绿化工程,加大退耕还林还果力度,北部沿黄沙化地区要加快发展速生丰产林、林粮间作和牧草种植,扩大林草面积,建设省城的绿色屏障。对处于重点保护区和生态脆弱区内人口少、条件差的偏僻小村庄,借鉴外地经验,转换扶贫思路,遵循 “ 移得出、稳得住、逐步富 ” 的原则,开展生态移民试点,实现异地脱贫。

6、坚持科教兴农,提高农业科技含量。科学技术是农业发展的动力之源。不断提高科技投入用于农业科研推广的比重,围绕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优先领域和关键技术,支持各类科研和开发机构从事生态和环境领域的科研工作。完善科技推广、信息服务体系和技术交流网络,重视人才培养,发挥农广校培养农村科技人才的阵地作用,搞好生态技术培训,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同时,要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生态农业建设的重要意义,在全社会形成“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的共识,营造发展生态农业的浓厚氛围。

7.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情况 篇七

关键词:青田,生态农业规划,特质,启示

1 科学规划是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本质要求

高效生态农业是以绿色消费需求为导向, 以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 具有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与可持续发展的特性, 集约化经营与生态化生产有机耦合的现代农业。[1]实质是“高效”和“生态”。所谓高效, 就是要求农业具有较高的土地生产率、投入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 达到务农也能致富的技术经济效果, 使农业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现代产业;所谓生态, 就是要体现农业既能为社会提供绿色安全优质农产品, 又能实现农业资源永续利用, 使农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轨道。[2]“高效”和“生态”是人类持续价值追求与农业自然规律和谐统一的体现, 但统一并不是天然而存在的, 而是人类在既尊重农业发展规律又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下通过科学规划实现的。

高效生态农业规划是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 依据当地资源、环境条件及社会经济状况, 遵循生态经济学原理及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原则, 运用系统工程方法, 制定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 以便对一定范围的生态农业建设试验区内农村经济的近期、中期与长期的高效、持续、稳定、协调发展作出战略部署与实施对策。实质是基于农业自然要素存在的规律, 研究农业问题, 分析、发现和运用农业发展的演变规律, 进而确定人类如何进行农业生产和生活, 有效地开发、利用、保护农业自然资源, 提高农业的预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没有科学规划就没有高效生态农业。青田的高效生态农业之所以成效显著, 主要在于制定了一个符合自身农业发展优势和特色, 具有系统性、融合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高效生态农业发展规划。

2 青田高效生态农业发展规划的特质分析

2.1 有科学研究和政策规划依据

2.1.1 科学研究

(1) 科研机构是规划的主导。

发展规划是由专业科研机构和规划部门共同合作完成的, 涉及的部门有中国有机农业发展联盟、农业部对外经济合作中心、中国农业大学农业规划科研所和有机农业技术中心、中国特产报地方经济专刊、山东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及其专家的主导性介入奠定了发展规划的科学性。

(2) 实证分析是规划的基础和前提。

首先, 规划以准确的数据资料及图表对青田的基础条件进行了SWOT分析。先是以2004~2008年滨州市城镇居民收入表、增长曲线图和2002~2007年滨州市国内旅游收入及接待国内游客总数增长曲线图为依据, 科学分析了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之广阔的市场潜力, 然后分析了青田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优劣势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其次, 分析借鉴了国内外典型案例经验。先一般地研究了国内外各种类型的生态农业园区[3]必须坚持规划先行。青田高效生态农业发展规划在编制过程中, 全面研究、遵循或参考了国家各级相关发展规划、政策法规及会议精神, 并自觉地以上位规划为依据, 结合所属区域的整体发展规划来定位自身的指导思想、规划原则、发展思路、总体布局、重点建设项目及保障体系, 做到与上位规划良好的承接与融合, 形成了一个科学、系统、严谨的规划体系, 真正实现了宏观规划与微观规划的统一。

2.2 有层次分明的科学理念基础

理念是人们对于某一事物或现象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观念体系。[4]它是人类实践的动力支撑和目标图景, 没有科学理念就没有理性与价值和谐统一的实践效果。青田高效生态农业发展规划具有层次分明的科学理念基础:高层理念和低层理念。

高层理念是宏观的抽象的非区域性的[7]

3.2 规划要具体、系统和科学

高效生态农业规划必须由专业的科研机构和规划部门以系统思维和科学方法通过合作研究具体区域的实际来确定。只有如此, 才能科学有效地将农业发展的经济目标和生态目标结合在一起, 在生态环境保护中促进农业更好更快发展。当前滨州要加快组织以乡镇为主体的高效生态农业的具体规划, 做到镇镇有具体规划, 用规划招商引资, 用规划吸引人才。

3.3 发挥资源优势, 走地方特色之路

青田高效生态农业规划的目标、措施尤其是优势产业选择, 都突出体现了本地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 有着明显的青田特色。正是在这一特色基础上, 青田才能通过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将其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转化为市场和经济优势, 经济目标和生态目标才能得以统一与协调。

3.4 建立支撑性的科技创新与服务体系

要根据高效生态农业的要求, 加快研发特色农产品生产技术和与之相适应的技术模式。要适应农业区域化布局的要求, 创新高效的农技推广服务平台。同时, 要实施好农业科技和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农民科技素质培训工程,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普及转化。[5P407]

3.5 建立保障性的政策制度

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 就不可能使高效生态农业得到真正的普及和发展。而政府的支持, 最重要的就是建立有效的政策激励机制与保障体系。[6P17]青田正是把促进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政策制度纳入了规划, 才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效果。

3.6 发挥市场和项目的引领带动作用

要实现高效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走市场化道路, 没有市场就没有经济效益和发展动力。要加强农产品市场营销和市场开发力度, 培育打造一批知名品牌, 提高市场的占有率和覆盖面。同时要建立以政府和企业为主导的项目引进与管理机制, 发挥项目对高效生态农业的带动作用。

3.7 要把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与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结合起来

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目的是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生态和谐, 其实质就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不能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所谓“高效生态农业”就是摆设或形象工程, 没有任何意义, 实践中也不会真正发展起来。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走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J].学习与研究, 2007, (3) :18-20

[2]邓志敏.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战略性思考[J].乡镇经济, 2006, (8) :54-57

[3]李铜山.科学规划新农村建设[J].学理论, 2008, (4) :23

[4]韩延明.大学理念论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58

[5]刘玉晓, 梁凤莲.中国高效生态农业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农学通报, 2008, (8) :408

[6]毛崇辉.论试高效生态农业与新农村建设[J].安徽农学通报, 2008, (3)

8.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情况 篇八

一、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初步成效

1.具有地方区域特色的农业布局基本形成

近几年来,我县按照“效益农业、精品农业、特色农业”的总体要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规划为重点,基地为依托,科技为支撑,积极调整农业结构,优化农业布局,培植特色产业,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基本形成了特色蔬菜、肉鸡、肉鸭、生态有机猪四大产业,建立了各类优质农产品基地30多个,面积4万多亩。

2.农业产业化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农业产业化是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主要途径,通过创新农业经营体制,培植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加快了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截止到2010年底,全县建成农业龙头企业14家,实现销售收入8.85亿元;建成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34家,入会(社)农户6850户,采取“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运行模式,建有基地4万亩,累计向会(社)员返利480万元。

3.农业标准化体系不断健全

农业标准化是农业现代化的标志之一,我县近年来着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力争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纳入标准化管理轨道。全县已制定农业地方标准14项,省级以上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5个,涵盖了园艺、粮食、畜禽、蔬菜等主导产业和特色农产品。努力推行品牌战略,推动农产品向更高层次发展,全县共有18个农产品注册了商标,获河北省名牌产品称号的4个。农产品质量论证步伐加快,5个农产品获国家有机食品认证,14个农产品获绿色农产品称号。

4.农业基础设施得到加强

为了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建立起“政府投入为导向,镇村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农业多元化投入机制,全县各级投入资金13.56亿元,先后完成3.5万亩日光温室建造、8000栋畜禽圈舍建造,3000栋冷棚建造,54000米防洪工程、滦潮河防护林工程、4条骨干河道疏通工程及一批重点农田水利工程。改造中、低产农田6万亩,加上沿京承旅游公路、112国道、滦承公路一带新建各具特色的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20多个,构建了滦平现代农业的新格局。

二、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主要制约因素

1.发展现代农业理念落后

目前,我县多数农户习惯于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管理经验,对高效农业的重要性、必要性、迫切性、紧迫性认识不足,缺乏市场意识、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和品牌意识,满足于自产自销的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缺少现代农业科技知识系统培训,应用先进技术成果水平不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

2.农业环境污染加重

随着农药、化肥的大量施用,农村生活垃圾、污水不合理排放,以及饲料添加剂、生长激素、防腐剂等化学合成物质的普遍应用,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不同程度形成水体、土壤、生物、大气等各个层面的污染,农药等有害物质残留超标,农产品质量安全受到威胁,影响城乡居民的消费和健康水平。

3.农产品缺少品牌效应

农业标准化普遍存在重标准制定,轻标准实施,致使已有的农业标准推广范围不大,建设速度不快,科技含量低,标准化程度差。目前农产品经营分散,规模偏小,大多农产品档次低下,知名品牌不多,驰名商标尚未实现零的突破,缺乏市场有效竞争力。

4.农产品精深加工滞后

近几年的农业生产实践表明,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农业结构的调整。大宗农产品一般以鲜销和粗加工为主,精深加工比重低,仍然是产业链上的薄弱环节。由于农产品科技含量低,资源利用率低,及大地影响了农产品的加工转化和附加值提高,影响了农业增收和农民致富的步伐。

三、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思路与对策

1.创新机制,培育主体

发展高效生态农业,要以工业的理念经营农业,创新农业经营机制,坚持“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原则,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档次。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化建设,提高农民在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中的组织化程度。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建立市场化运作的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促进农业资源向优势产业集中,提高高效生态农业规模化水平。

2.依靠科技,提高质量

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是利用传统农业精华与现代农业技术相结合,必须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发展新路子。以农业结果调整为主线,以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应用为重点,实行产学研相结合,开展科技攻关,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科技贡献率和投入产出率。依托我县实施农业部新时期农民培训工程和河北省农业科技入户工程为抓手,加强对农户的科技培训,造就一大批具有现代农业素质的新型产业农民。

3.改善设施,营造环境

坚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方针,根据我县高效生态农业发展规划,大力实施生态农业示范工程、山区绿化工程、防护林建设工程,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继续以重点水利骨干工程为重点,带动面上农业基础设施改造,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发展后劲。以开展农业污染源调查为契机,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控制力度,保持生态平衡,实现生态安全,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社会经济发展路子。

4.健全制度,规范管理

上一篇:职业健康卫生标准下一篇:关于音乐方面的演讲稿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