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的观后感

2024-09-07

《雷雨》的观后感(精选11篇)

1.《雷雨》的观后感 篇一

想起了繁漪,一个在《雷雨》中被爱情伤的体无完肤的女子,繁漪,她就像一个活死人,有着一颗被爱情遗忘的冰冷的心,但是爱情始终是女性永恒的期待,无论你身处在怎样的环境之中,你依然渴望一把像火一样的爱情点燃你内心冰冷的坟墓。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中学生看雷雨的观后感,欢迎查阅。

中学生看雷雨的观后感1

在三十年时间长河的流逝中,新旧思想碰撞出激烈的火花,一个新旧性质的家族在这炫丽的撞击中走向泯灭。这是一个注定的悲剧,一个彻头彻尾底的悲剧,更是一个时代的悲剧。这本由曹禺所写的《雷雨》便是向我们展示了这样的悲剧。它让我们在悲中反思,在悲中觉醒。

故事的核心人物周朴园出身地主家庭,但接受了新式教育。他是一个矛盾的人物,他曾与婢女侍萍热恋并育有一子,可却最终抛弃了侍萍,娶了一个门当户对的大家小姐,侍萍也被迫跳江,生死不明。难道他不爱侍萍吗?他以“萍”字为儿子取名证明他的确是爱过的,只是他的爱无法让他从封建泥潭里挣脱出来,无法使他看破这金钱利益下的种种诱惑。是的,他沉沦了,彻底地成为一个一味剥削下层人民的资本家。为了赚钱,他视人命如草芥,以牺牲工人的生命来获取利益。那个时代,那个混乱的时代让他放弃了爱,更放弃了人性,这是一种莫大的悲哀。

而周朴园的长子周萍与继母蘩漪相恋,因为这段不伦的关系,他苦闷,他彷徨。最终,他选择放弃了这段感情,并与婢女四凤相爱,可当四凤是他同母异父的妹妹的身份大白时,一切甜蜜的外表之下是罪恶的深渊,让他失去了光明,永沦黑暗,并选择了以死亡来寻找救赎,祭奠他的爱与罪。这个残酷的悲剧恰恰是上一辈所酿造的,而那个黑暗的时代就是这一切悲剧的根源,周萍的悲剧只是当时千万悲剧中被今日之人所窥见的其中一个罢了。

而蘩漪是封建大家族观念下的牺牲品。她漂亮、年轻、聪慧,但她却没有生机,如同一具木偶。她渴望冲破条条框框的约束,渴望得到属于一个人的自由,但她终生都只是华丽棺材里的死人罢了,拥有的只是肉却失去了灵。她所珍视的一切,她的爱人和她的儿子全都埋藏在那个雷雨天的夜晚,在痛苦之中她疯了。

这场雷雨,惊醒的不应仅是那一代人,那个腐朽的旧社会,更应惊醒当代中国青年,惊醒今天乃至未来的社会。今天的我们更应努力警醒自我,让这个悲剧只是过去的悲剧,而绝不会是以后的悲剧。我们要尽吾辈之力,造就一个光明且繁荣的新时代,让国人有灵,让国家有明。

中学生看雷雨的观后感2

《雷雨》这篇文章在高中就已经学过,但那时学的只是一小部分,寒假中细细把雷雨全部读完,确实有不一样的感受,因为一篇文章只知道一小部分确实不能掌握小说的主要思想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周朴园,故事的源头,作为一个旧社会的资本家,言行所表现出来的都是商人唯利是图和阴险狡诈。假如当初他没有抛弃鲁侍萍,那鲁四凤、繁漪就不会出现,那么周萍的两段恋情就不会发生,那么惨剧也不会发生。可这只是个假设,事实上因为他的贪婪,他的无情,使他做出了一切,导致悲剧的发生,但是到了最后,鲁四凤、周冲、周萍死了,鲁侍萍、繁漪疯了,鲁大海不见了,唯独他完整无缺。可我们知道事实上他失去了一切……

其实我觉得周朴园是爱侍萍的,他的所作所为,只是为了填补自己空虚的心,当他思念的侍萍出现在他面前时,他慌了阵脚,资本家的势利、狡诈暴露无疑。他认为侍萍会来勒索他,害怕侍萍向他算旧帐,害怕自己的名誉和财产受到威胁。这样,一前一后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便把他的嘴脸暴露了出来,鲜明的性格跃然纸上。曹禹最喜欢繁漪这个角色,但他没有刻意美化她。她的发疯是她唯一的下场,因为她的性格和当时的社会格格不入。一个占有欲如此强烈的女人在失去一切希望后,她只能。确实她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

矛盾的冲突穿插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每个人也由矛盾的驱使找到了自己应有的下场,似乎唯独周朴园的例外,可我还是不明白,他为什么苟活。试问如果有一天地球大爆炸,到底是死的人可怜,还是活着的人可怜呢?他看着身边的人都人不像人,鬼不像鬼,那最受煎熬的就是他了,可能曹禹先生要的就是这个感觉吧!

三十年的漫漫时光,三十年的爱恨纠葛,三十年的泪与鲜血铸就了一场悲天恸地的雷雨。这雷雨下冲刷的,是中国封建旧社会吃人的礼教传统,是剧中人痛苦与矛盾交织的情情仇仇,是命运之神狞笑的薄薄嘴角……一场雷雨,一场梦。梦醒之后,一切成空。这不仅仅是一个故事。这是一个时代所铸造的暴风骤雨。风雨之下,世间一切罪恶丑陋原形毕露,无处藏身。没有什么爱能穿越这无限悠长的时间,没有什么事能真正达到永恒。人生如梦,梦里泪雨滂沱。梦醒之后,自己的人生还是要自己勇敢的走。

中学生看雷雨的观后感3

雷雨的小说、话剧、电影、电视剧我都知道,但从来就没有看过,也别说没有看过,周星驰主演的《喜剧之王》里反复出现过雷雨的剧情印象,我就顺便瞄了几眼。虽然我从来没有看过全部的雷雨,但是对雷雨的剧情还是很了解的,也正是因为我了解我才不去看,我知道那是一部很悲的小说,我们所生存的环境和现在整体的生存观念,已经让我接受不了这样的文学,虽然它很经典,但是我也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其实也没有我说的这样严重,可能就是本身具有一种不接纳的情节吧。

什么事情都要亲自去接触才会有发言权,看完话剧《雷雨》之后我终于有可以说了,如果以后不是领导安排和女朋友要求我是再也不会看的。首先我觉得这是一部极其挑战相声《哭四出》话剧,似乎人类所能承受和不能承受的苦难都发生在几个人的身上,其中有人类自己创造的苦难,同时也有命运安排的折磨。

人类在不断创造社会的同时,也潜移默化的被这个社会塑造和改变,也就是说改变人本身的不是环境和社会,而是人自己。我觉得《雷雨》就像一个社会,一个社会的缩影。这个社会的缔造者就是周朴园。不同的人对《雷雨》有不同的感受,年轻人会认为是以情爱为主线,年纪大了一点的人会注重人物内心的变化和磨砺。做为一个年轻人我还是从《雷雨》中挖掘一下和爱情有关的思绪吧。

我觉得周朴园是一个不配去爱的人,也不配有人来爱的人。剧情表述他为了纪念侍萍,搬了家之后还要保持原来的景致,看似执著而深情,实际上周朴园是沉浸在自己营造的怀旧气氛中享受这份自己虚伪的感动。试想一个人如果真的爱一个人的话,怎么可以在当初把她踢出家门,在很多年后的意外重逢,还假想会对他进行敲诈。我要站在广大妇女同志的身边大声对他怒喊“你这个挨千刀的-----。”

其他人的爱情看似坚贞,很让人感动。其实这也是一个假象,谁都知道得不到的是最好,如果大家的生活环境和观念都很轻松的话,大少爷也未必会带四凤走。

爱是一个多么俗和伟大的字呀,很多人终极一生也许都不知道,这一辈子始终站在爱情的身边,而不曾拥有。

中学生看雷雨的观后感4

在爱情的国度里,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都应该享有幸福的权利。可是偏偏在现实的世界中,悲剧却一再上演。就像发生在曹禺先生创作的《雷雨》中女主人公繁漪身上的事情那样,充满了无可奈何。

身为煤矿公司董事长周朴园明媒正娶的妻子的繁漪,其实一直都缺少两样东西——快乐与幸福。她会回想过去,忆起当年的周朴园追求年轻貌美的她时,对她种种讨好的情形;再看看现在,他,冷漠,甚至是残酷的,这时在她心里泛起的不仅是酸楚,更是一种悲哀。

繁漪是可怜的。对于周朴园来说,她的充其量不过是一颗在家族利益的前提下,不知不觉牺牲掉了自己幸福的棋子。在当时的中国,女子的地位并不高,而几乎大多数的女人都只希望自己能有一个坚实的依靠,所以寻找到一个好归宿就成了她们唯一的人生目标。当年的繁漪是单纯的,也正是因为单纯,她看不透周朴园温柔背后的冷漠和体贴背后的算计。她相信了那张由假情假意堆砌成的魔鬼的脸,更认为自己的幸福就在眼前。可是万万没想到,她这种心理,造成的是今天自己的悲剧。

婚后的周朴园,变成了另外一个人。过往的种种温柔都在一瞬间荡然无存。“丈夫”只成了一个能证明繁漪在周公馆里身份的标签。偌大的周家大宅没有家的温暖,却成了困住心灵的牢笼。寂寞的繁漪就这样在一天又一天的时光中等待死亡。忽然一丝阳光透过层层的黑暗照到了繁漪——她遇到了年轻气盛的周家大少,周萍。这个比繁漪小了少许年岁的男人,用他的叛逆与热情彻彻底底得唤醒了潜藏在繁漪心中渴望被爱的灵魂。于是他们开始了一段火热的地下情。繁漪抛开“继母”这个称谓的束缚,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义无反顾地与周萍暗地来往,以为终于等到了一段真正属于自己的爱情。然而周萍在爱上女仆鲁四凤后,却开始躲避她,甚至要与繁漪撇清关系。这让繁漪再一次地崩溃了。谁都有享有幸福的权利,可是为什么她要一次又一次地被人玩弄与抛弃!她开始紧逼周萍,低声下气地哀求,无计可施下的威胁也多次被搬上台面。她只是想要留下属于自己的爱情,难道这也错了吗?

繁漪,是为爱情而疯狂的女人。对爱情的执着,一个女人对一个男人掏心掏肺,无怨无悔的付出,都被无情的鞭挞着。女人在爱情里不是只有被动的接受,而是应该得到幸福。但当时的社会,有钱人那种处处以利益为准则的心理,也只能预示着繁漪的悲剧了。

中学生看雷雨的观后感5

总有一种感情,会让我们泪流满面;总有一段经历,会让我们心潮澎湃。然而一个故事,一个注定没有结局的故事,它所包含的爱恨情仇与纠葛,却让所有的人心为之一颤。高大的院墙,厚厚的铁门,紧紧地锁住了一个家庭的悲哀,锁住了难以言说的秘密,门里门外,徘徊着两代人感情的纠葛,游走着两个家庭不断的恩怨。三十年的悲哀,三十年的爱恨,三十年的惶惶不安,三十年的痛苦煎熬,就这样命运又让他们相遇,这一切后果,便尘埃落定。

一段本不该有的感情,却让它在深宅大院中悄悄滋长。长子与继母,该有着怎样一段不为人知的秘密。是爱情?是悲情?尽管历尽艰辛与波折,却仍旧在感情的漩涡中苦苦挣扎。后母摆脱不了的命运,继子摆脱不了的继母的纠缠,就这样,仇恨在悄悄的蔓延。郁闷,死气沉沉的房间里所有的人都有一段或喜或悲的往事。只有他——周冲,仍旧怀着一颗充满阳光与活力的心。他不会钩心斗角,他不懂尔虞我诈,他没有恩怨,唯一的是他深深喜欢着那个在自己心里清纯、善良的女佣——四凤,他只知道爱情没有界限,他只是单纯的爱,内有一点瑕疵。阳光照不进的偌大的厅堂,可他的心里却很温暖。

日子在一点一点地流逝,而周公馆,鲁家,所有的人心里都有什么在潜滋暗长着。他们本该是兄妹,却不明情由而种下了最终的苦果,命运折磨毁坏了两个物质的孩子。纵使情意绵绵,却只能泪眼望穿;纵使柔肠百转,却只换得撕心裂肺的呼唤。、哭天喊地的埋怨,再大的雷雨也冲不掉这铁证的事实。

不经意的相遇,一切依旧,而过去的甜言蜜语和幸福时光,都在三十年间悄悄发霉变质了。他们不再期待比翼齐飞,不再渴望情意深长,时光已经将记忆打磨的黯淡无关。此时,他们有的只是彼此的怨恨与提防。岁月的尘土风霜,消磨了侍萍的容貌,她不再美丽,不再年轻,她变得连曾经朝夕相处的周朴园也无法辨认,悲哀与心痛渐渐的生长,并蔓延、蔓延……

一段凄惨的感情,两代的悲情,两个封建的家庭,一个腐朽的社会,每天都在上演一段段悲情大戏,剧中人谁也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在那些虚伪的面具背后,呈现给我们的是爱?是恨?这无尽的纠葛悠悠,何时是个尽头?

中学生看雷雨的观后感

2.《雷雨》的观后感 篇二

我的家庭是一个很不愉快, 但又充满骚客词人气味的地方。我的父亲大约自己觉得失意, 因此他反对我搞什么文艺或作官, 竭力主张我学医, 当一个自由职业的医生。我经过几番斗争, 考了两次北京的协和医学院, 都没有考取, 终于在文学艺术耳濡目染的环境中, 搞了戏剧这个行业。

我搞戏剧应该说开始于我十五岁的时候, 参加了南开新剧团。我演过不少外国戏和中国戏, 读过的剧本和其他文学书籍就更多了。从我十五岁到现在, 我一直没离开话剧事业。我很快就发现我不适合演戏, 我想:还是写剧本吧。我也翻译过一点外国剧本, 很获教益, 因此翻译比读和演更能深入地学得它的妙处。

我写《雷雨》有一段酝酿过程。我刚读完南开中学, 便立志想写《雷雨》这一类的剧本, 因为我在自己的生活圈子里已经看到了一些像繁漪和周朴园这样的人物。《雷雨》 中的每个人物都有真实的影子, 但又不是一个人, 而是集中了很多人物的特点, 再加以我的创造。我写剧本有时是从头到尾按顺序写的, 如《日出》。但《雷雨》不是这样, 我先写的是最吸引我的一些片段:如第三幕四凤对母亲发誓和以后周萍推窗进入四凤卧室的戏;又如第一幕中喝药以及第二幕鲁侍萍和周朴园相认的戏。后来如何穿插, 又费了一番思考, 才组织成这样一个剧本。其实动笔写的时间倒并不多, 连反复修改, 不过七八个月。

我记得写的时候, 就在清华大学旧图书馆的杂志室里, 白天晚上就在一个座位上, 完全忘记了学校上课的钟声。我当时感到创作是非常快乐的, 而不是皱着眉头硬挤的苦事, 因为找材料, 搞结构, 组织大纲这些苦事已经过去了, 而且那些人物已经活生生地在我的脑中转。

写完之后, 我喘了一口长气, 仿佛四五年朝思暮想的心事终于完了。但我并不怎么想发表, 就把稿子交给了我童年的朋友章靳以, 那时他正在编《文学季刊》。靳以是我在南开初中时的同学, 我们的友谊多年没有断过。我在清华大学读书时, 他把巴金介绍给我, 那时他们两人已经在文坛上赫赫有名了, 尤其是巴金, 其实他们那时和我一样, 还都是不到三十岁的青年。巴金很快就成了我的好朋友。他们在北海三座门租了一个小院子, 我在学校没事时也常去坐坐, 我记得在座的还有沈从文、卞之琳等, 我则是一个不知名的爱好文艺的青年。

那时靳以和郑振铎在编辑《文学季刊》, 他们担任主编, 巴金是个编委, 还有冰心和别人。靳以也许觉得我和他太接近了, 为了避嫌, 把我的这个剧本暂时放在抽屉里。过了一段时间, 他偶尔对巴金谈起, 巴金从抽屉中翻出这个剧本, 看完之后, 主张马上发表。靳以当然欣然同意, 这个剧本就在《文学季刊》第三期上刊载了。我始终感谢巴金和靳以这两位把我引 进中国剧作者行列的编辑。不仅是我, 他们发现的有前途的青年作者是不少的。他们不但选稿, 还亲自校对, 我记得《雷雨》的稿子就是巴金亲自校对的。我知道靳以也做 了极好的编辑工作。

《雷雨》后来在文学界引起的反应是我当初没有想到的。我曾经说过我写 《雷雨》是在写一首诗。当时我对诗的看法是不正确的, 认为诗是一种超脱的、不食人间烟火的艺术。我自己只是觉得内心有一种要求, 非这样写不可。评论家们说我写这个剧本有比较进步的思想在指导着我, 我当时还不大领会。后来我才渐渐懂得, 无论写什么, 一个作家总逃不脱时代精神的影响, 或者是反映时代精神, 或者是反对时代精神, 跟着时代前进的就是进步的。

巴金对我说过:“《雷雨》是一部不但可以演, 也可以读的作品。”他的这句话是说中了我的本意的。我写这个戏确实不但想着看戏的观众, 也是想着看不到演出的读者的。《雷雨》发表后, 成为许多人谈论的一个话题, 这又成了我思想上的负担, 很怕今后再写不出什么东西来。我个人总希望下一部作品和上一部不雷同, 人物各有特色, 不要同样的人物换一身衣服又出现在舞台上。在《雷雨》以后, 我又写了一些剧本, 是否做到了这一点, 自己也很难说。

3.《雷雨》的版本差异 篇三

笔者痴迷曹禺的作品,也喜爱收藏他剧作的不同版本。《雷雨》的初版本无缘得见,笔者藏书中较早的版本是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46年8月的第三版。1949年以前,《雷雨》至少印过20版,每次重印作者间或有小的修改,但不曾有大的改动。各种版本都是四幕剧,第一幕前有“序幕”,第四幕后有承接“序幕”的“尾声”,剧中的故事发生在“序幕”“尾声”时间的10年以前。曹禺在《序》中用很长一段话叙说“序幕”和“尾声”的用意:“是想送看戏的人们回家,带着一种哀静的心情。”“荡漾在他们的心里应该是水似的悲哀,流不尽的;而不是惶惑的,恐怖的,回念着《雷雨》像一场噩梦,死亡,惨痛如一支钳子似的夹住人的心灵,喘不出一口气来。”他还说,设置“序幕”和“尾声”,可以“把一件错综复杂的罪恶推到时间上非常辽远的处所”,等于为全剧罩上一层纱幕,造成“欣赏的距离”,观众不至于情感或者理解受了惊吓。

1951年,开明书店出版了《新文学选集》。这是新中国建国后第一套大型文学选集。选辑的对象是1942年前就有重要作品出世的作家,入选者或是文学大家(如鲁迅、茅盾、老舍、郭沫若、巴金),或是文学界的革命烈士(如胡也频、殷夫、柔石),多为左翼作家,曹禺也榜列其中。这无疑是对作家政治和艺术的双重肯定,在当时(乃至以后很长一个时期)意义非同寻常。《曹禺选集》选收了《雷雨》《日出》《北京人》三部名作。剧作家在《自序》中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了认真的自我批评(或者说是否定):“我终于是凭一些激动的情绪去写,我没有在写作的时候追根问底,把造成这些罪恶的基本根源说清楚。”并对剧本作了一些更动。

曹禺说是“更动”,不如说是一次“大手术”。他删去了“序幕”和“尾声”,增加了人物,改变了情节。为了强调周朴园与官方勾结的买办身份,剧中添了省政府参议乔松生,一个无血无肉的脸谱化的小丑。原来结尾处四凤、周冲先后触电死去,周萍自杀,一出人生悲剧在雷电和枪声中完成。修改本中3个人既没有触电,也没有自杀。枪声倒是有两响,那是鲁大海放的枪,吓得便衣队不敢抓。读者看到忠厚善良但反抗软弱的鲁侍萍:

鲁侍萍 走,四凤,我们走,找你哥哥去,(对朴)告诉你,周朴园,你说得对,这件事是不能了结的。(带四凤昂然下)

是去参加大海工人暴动的队伍吗?凛然大义的形象与原剧中判若两人。落幕时,舞台上只剩下陷入疯狂与绝望的乔松山和周朴园,没有雷没有雨近似一场闹剧。修改本添加的游离于主题的情节和台词,看来好像提高了作品的思想性,实际上破坏了原有的人物、结构,违背了历史的真实。剧作家这次的“更动”实在是一次“越描越糟”的败笔。但是,“序幕”“尾声”的删去,则获得文学批评家的认同。因为这样既缩短了演出时间,也揭去了原来罩上的“纱幕”,强化了剧作对腐朽黑暗势力暴露和抨击的力度。

曹禺自己也感到修改得不当,5年之后,1957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的《雷雨》,除了不再有“序幕”“尾声”之外,开明版修改本中增加的人物、情节、台词均被悉数删去,恢复了原来的面貌。1961年及“文化大革命”后多次出版的《雷雨》,内容大抵与1957年版相同。

新文学书籍的收藏,而今越来越受到读书人的重视。从《雷雨》版本差异的对比中,笔者体味到新文学版本的研究确实是一门学问。

4.《雷雨》观后感 篇四

《雷雨》是一出话剧。话剧和小说不同,小说是通过故事情节构造出一个个个性鲜明的人物,而话剧则是由一个个性格不一的人所构成的故事。《雷雨》之所以会成为名著,正是因为它成功的塑造了8个个性鲜明不一的人物。

都说《雷雨》是曹禺的第一个艺术生命,也是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看过以后,的确正如旁人所说的那样他将国话剧推上了历史上最轰动热烈的颠峰时期。

《雷雨》所描写的是一个家庭几代人之间的矛盾,误会,以前种种恩恩怨怨,此混乱而不清的家庭伦理。仅仅一天的时间,牵扯,披露了他们多年苦心隐瞒的事实。表现出两个家庭之间前后三十年的错综复杂的纠葛,写出了那种不合理的关系所造成的悲剧。

我为之着迷的是《雷雨》之中的这些人物。

周家的仆人鲁贵,我认为是一个成功的人物。通过曹禺的描写,觉的他是一个很奴隶的奴隶,表面对主人恭恭敬敬,其实在背后却做出有违良心的事情,他已经完全身陷于奴婢的生活,没有自己的尊严,自己的想法。抓到了主人的把柄,卑贱的威胁着,那种小人的势力,完全体现出来。而他同时又在向自己的妻子,女儿显示自己,不以做奴婢为耻,反以为荣。也看不起他妻子的穷骨气,为了点尊严两年才回一趟家,甚至他认为现在这样好的生活都是拜他所赐。鲁贵在主人前是一只毕恭毕敬的绵羊,而在背后却是一个颐指气使的老头儿。他很精明,很狡猾,像一只猎犬一样,周围任何事情他都能有所察觉,来作为他的护身符。

同样也是身为仆人的四凤,她有着自己的感情,想法,并不以自己的身份而难堪,但是毕竟身份有别。四凤也非常单纯,不了解社会的复杂性。她的想法,她所想象的,是很单纯的,很圣洁的。但是她的这种善良,对最后的打击来说太不堪一击了。

鲁大海是四凤的哥哥,是矿工工地上的工人。他是一个充满精力的人,刚正不阿,和鲁贵是一个强烈的对比。鲁大海是一个正义的,不会被其他事物所打动的人。他的这种独一无二的性格在雷雨中很与众不同,给读者带来了一点不一样的感觉。他不认为人之间有三六九等,所以鄙视鲁贵,恨周家,他的正义感使他厌恶周家。

周家的大少爷周萍。他是一个郁闷的人。他所做过的事情,不堪回首。周萍拼命想要忘记,忘记过去的一切,一切由于他的冲动而犯下的过错。我不知道他对四凤的感情是真是假,但是我清楚周萍是需要人来拯救的。他想忘记一切,可是他办不到。

里面的女主人公,周公馆的太太,繁漪是被曹禺称为最富有“雷雨“性格的人物:身材高佻,长相秀美。尽管她是受抑制的,但是她心的火仍在燃烧。她在忍耐,不休止的忍耐。她是一个不属于周家的人。她是与周家对立的人,不甘心生活在抑郁的花园般的“牢房”里。她不是一个好母亲,不是一个好妻子,但是她是一个肯为自己的未来努力的人。

《雷雨》结尾就像一场暴风雨,将所有的人都卷进了这场家庭的悲剧。每一个人都难逃宿命。不得不感叹,命运这个东西有时候太黑暗了。刚刚才让你感到曙光的来临,马上却又将人打入万丈深渊。这是一出悲剧,是一出非常可怕的悲剧,在一天里三个人死了,两个人疯了。黑暗阴郁,是在雷雨来临之前的预兆。我们都认为是我们在主宰着自己,可是时常又不是自己在主宰。不知是命运在向我们开玩笑,还是我们在向命运开玩笑。

《雷雨》里的人物的命运是黑暗的,他们对命运没有一丝丝的反抗就已经被征服了。假如四凤和周冲没有死,也许他们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周萍假如再冷静一些,也许就不会自杀,两位母亲也就不会因此而疯掉。命运有时是黑暗的,但是我们应该相信,在黑暗的尽头就是光明。命运其实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都对命运低头。这黑暗就犹如剧场的幕一样,我们知道会有闭幕的时候,有我们在黑暗中等待的时候,但是我们应该清楚,在瞬间漆黑之后会有更精彩的剧目。而不是应该让黑暗蒙蔽住自己的眼睛,理智,甚至于心灵。

5.雷雨观后感 篇五

熊瑞禾

天气闷热起来,湿重的空气连同乌云沉甸甸的压在人们

心头。在这黑暗的近乎令人窒息的社会,雷雨总是会来的吧。

看长篇的剧本在适应人物和环境的文字性转移后,突然发现剧本的好处:对话中穿插的动作和细腻的内心描写.动态的场景里,我们作为路人甲,揣和一颗随着音乐颤抖的心,感受着,等待雷雨来临之前的那一片安静下的不安与躁动。

每一笔的刻画就是无声的电影,那活泼健康,面色红润女仆打扮的人不是四凤么?还有一心想让四凤的妈见识豪门的富贵的鲁贵,一出场就让我们看尽资产阶级小人嘴脸的周朴园!仿佛被这阴森的宅子浸湿的周萍,阴郁的眸子里藏着什么秘密呢?身上带着糜烂气息的周繁漪似乎拿着她幽怨还带着女人最后一丝刻毒的眼神打量周边。下雨的时节,所有的阴谋正在酝酿,共同期待着雷响的那一刻!看不见的角落里血腥蜿蜒成河,缓缓吞吐着那残忍的现实,它们蠢蠢欲动,等待着有人,捅破那支离破碎的纸,让无边的火焰,带走一切,焚烧这无边的寂寞!

周萍与四凤,是这片黑暗中最纠结的核心。他堕落,不仅乱伦,将不堪和羞耻的烙印永远烙进灵魂。黑暗里,他的身影与罪恶共舞。却同时又那么无情,不负责任的逃避着自己最愚蠢的错误。只剩下那惶惶不可终日的心和万分渴望光明愈合不了的伤。这时,他碰见了象征光明与爱的女神维纳斯——四凤。他们的确是深深相爱了。这种爱确实是一种奇妙的东西,只是默默伸出一双友善而温暖的手,镇压住了内心深处往外喷涌的谴责,暂时的温暖了被囚禁已久的心。

而周冲,似乎是这个沉沦黑暗世界中最美好的化身,带着一身纯洁与天真,在罪恶的边缘游走。他每次都幻想用他那双稚嫩还带着乳香的手,勾勒出美好世界的轮廓。却在血淋淋的世界中摔的粉碎,每一个碎片都在他的心上划出一道道殷红的伤口。欲罢不能,越伤越深。最后,善良的他想

挽回濒临崩溃的四凤,却也成为无辜的陪葬者。他做错了什么?是的,因为他让黑暗与光明的界限分明了起来。愿你的灵魂还是纯洁依旧。

恨,因爱而生。周繁漪,这个可以说是被情“洗尽铅华”,将人性最黑暗,邪恶的那一部分彻底暴露的女子。或许恨,或许痛不欲生,她要复仇。她就像天空中的闪电,划破黑暗,在暗势汹涌的乌云下战栗,撕扯,咆哮,伴随着由远及近的雷电,轰轰的,近了,要来了!还有欠下侍梅情债的周朴园,他丑恶吗?他痴情吗?不,他通过自己的方式来回应这个世界,选择了顺流而下,这就是不同的路,不同的人生。

终于,在天空狂舞的闪电带着地狱般激扬的鼓点来了,霎那间将一切真实的,无情的,彷徨的人们的脸映的惨白,一切丑恶在毁灭中重生。蓄势已久的雨水将这一切都冲刷干净,又回归了平常的安宁。

6.《雷雨》观后感 篇六

周朴园并非完全没有人性,只能说,他的人性善为恶所压制,处于黑暗之中。但是,即使是条蠕虫,也会在黑暗中活动的、这里,我们就《雷雨》的第二幕来观察一下他心理活动的线索。

周朴园无疑很虚伪,这一点不必再提。但他对侍萍的感情毕竟有那么一丝丝真挚在里面。我不赞同把他保留侍萍的相片、家具、生活习惯等纪念方式统统说成是虚伪的看法。如其所说, “你以为一个人做了一件于心不忍的事就全忘了么”?他是真的忘不掉的。但这一切只不过是以假象安慰自己的良心,使之不受太多的谴责罢了,他欺骗着自己的良心。这颗心,只有在它与自己利益不发生冲撞的时候才是“真诚”的。

7.浅析《雷雨》人物形象的塑造 篇七

曹禺先生的《雷雨》是我国戏剧作品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的里程碑之作。该作品向人们展示了当时人和人之间的矛盾关系和冲突,塑造了非常典型的人物形象,如:资产阶级家庭的具有封建思想的大家长——周朴园,贫苦家庭的劳动妇女——鲁侍萍等,都具有非常鲜明的性格特点。本文主要以周萍、蘩漪、周朴园三人为代表,分析《雷雨》对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

曹禺先生多数的戏剧作品都是在揭露社会底层贫苦人民的呐喊和愤怒,批判资产阶级的虚伪和丑恶。《雷雨》的情节环环紧扣,描绘出的戏剧冲突非常强烈,塑造的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栩栩如生。

1. 周萍——自我

在《雷雨》中,周萍是个母亲不在身边长大的孩子,缺乏母爱,而从小长大的周公馆被封建专制的氛围所笼罩,导致周萍渴望母爱,多愁善感,性格也非常柔弱。周萍是一个自我的人,他所有的行为都是以自我为基础。由于缺乏母爱,也没有得到足够的父爱,在周萍的性格中,存在严重的情感失落,而导致心理缺陷,性格怪僻。父亲总是向他诉说他的生母是多么贤惠、多么魅力,所以周萍对生母有一种眷恋,非常渴望母亲的爱抚。

当年轻貌美的蘩漪作为周萍的后母出现在周公馆时,周萍开始将对母亲的眷恋和渴望转移到蘩漪身上。周萍具有强烈的恋母情结,而蘩漪就是对象,所以周萍不愿意承认或者面对和蘩漪之间不正常的关系,将对蘩漪的感情称为“糊涂”。事实上,周萍对蘩漪的感情就是在潜移默化中发展的,是为了满足心理需要,而不自觉的开展一段不负责任、冲动的感情。后来,周萍爱上了四凤,也是因为四凤和周萍印象中生母的气质、品性非常的相像。此外,周萍还存在“杀父意识”,他跟蘩漪明确表示过:“恨他”、“愿他死,就是犯了灭伦的罪也干”。曹禺先生塑造周萍这个人物形象,用于揭示人物灵魂的隐秘、心灵的冲突甚至更深层次的因素。

2. 蘩漪——病态

蘩漪是曹禺先生在《雷雨》中塑造的最为成功的悲剧形象,无论是从文艺社会学角度,还是戏剧美学角度都可以发掘出这个形象蕴含的丰富内涵。蘩漪为何会爱上周萍呢?弗洛伊德提出爱的力量非常强大,并且和性欲有密切的联系。如果一个人的性生活不正常,则会导致性欲错乱,只能在不是性对象的人中寻求性欲的满足。一旦受到性压抑,还会有一定程度的破坏欲和病态心理。蘩漪和周朴园在年龄上相差将近二十岁,所以在性爱上不可能十分和谐,所以蘩漪对周朴园会故意的疏远,而向“不是性对象”的人寻求性欲的释放和满足。也就是周萍。在周公馆中,蘩漪可以接触到的男性少之又少,而周萍又和蘩漪年龄相仿,所以周萍是蘩漪释放性欲最合适的对象。

当蘩漪意识到她和周萍畸形的关系即将被破坏时,表现出一种疯狂的破坏欲和病态心理,她开始妒忌四凤,想要将四凤赶出周公馆。在周萍和四凤偷偷约会时将窗子锁死。她披头散发,像个幽灵一样在风雨里奔走,在众人面前揭露自己和别人的秘密,毫不顾忌爱子周冲的痛苦,在周萍和周冲之间制造敌意。不知是性欲还是爱的失落,让蘩漪疯狂,无视家庭伦理和封建秩序,最终发疯了。蘩漪性格如此复杂不仅是因为她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生长的产物,也是生物自身条件和社会历史环境发展的必然。

3. 周朴园——伪善

周朴园是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产物,是带有封建性质的买办资产阶级的典型。一般情况下,周朴园作为资产阶级绅士,到西方留过学,接受过开放的西方思想和高等教育,年轻时也有风流成性的品行。为何在婚后会对蘩漪这样年轻貌美的女人如此冷漠呢?

蘩漪受到五四文化的影响,追求幸福和个性解放。但是她和周朴园年龄上相差将近二十岁,所以周朴园无论是在生理上还是在心理上都很难满足蘩漪,最终蘩漪和周萍发生乱伦。从这个角度来看,周朴园是一个处于精神失恋状态的人,是爱情中的失落者。周朴园逼迫蘩漪喝药,要求蘩漪顺从自己,也是潜意识的希望弥补心理上的失落。蘩漪的冷漠和抗拒促使了周朴园心理上的变态,而周朴园的专制和冷漠又促使了蘩漪的病态。周朴园对蘩漪的不满和爱情的失落让他开始回忆和侍萍当年的情爱,周朴园保留了家中的旧式家具和侍萍的相片,向儿子周萍说侍萍是如何贤惠、善良。而在侍萍出现在周公馆时,周朴园又表现出一副冷酷无情的样子。这是因为周朴园有恋旧情节,将对过去和侍萍美好生活的回忆转移到家具和相片上,但是仅此而已,对侍萍本人并无怀念之意。从本我上看,周朴园是一个变态、扭曲的人,而从超我上看,周朴园在努力扮演一个封建家庭最具威严的家长,为了体面,不能和蘩漪离婚,也不能对蘩漪打骂以泄不满,只能以“合情合理”的方式——逼迫蘩漪喝药,来让蘩漪顺从自己。曹禺先生笔下的周朴园就是这样一个矛盾、伪善的存在,这也是本我和超我之间矛盾冲突使然。

4. 结语

8.雷雨前的较量 篇八

中国近代社会的急剧发展,使周朴园较早地接触到了资本主义的文明,由一个封建家族中的纨绔子弟,转化成为一个封建性很强的资产阶级人物。他的封建性主要是在家庭生活中得到展现的:他要建立“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是以摧残和牺牲其他家庭成员的意志和自由作为代价的。比如在对待侍萍的态度上,就深刻地暴露了这个所谓“仁厚”、“正直”的社会上的“好人物”的伪善面目和卑污灵魂。侍萍是一个有着纯朴而善良灵魂的劳苦妇女的形象。三十年前,她被周朴园始乱终弃,尔后便开始了漫长的苦难挣扎,体现了无比坚韧的生活耐力和顽强的生命意志、地坚决不让女儿在富人家做仆女,她撕毁五千元支票,拒绝魔鬼的“忏悔”,又体现了一个劳动者生命的尊严感和内心深处蕴蓄着对生活不公平的仇恨和反抗。

高中语文课本第四册所选的就是《雷雨》第二幕的片断。三十年来,遭受屈辱而性格倔强的侍萍,一直远离故乡,就是为了逃避这不公的“命”。在她朴素的头脑里这是唯一的反抗手段、但是她万没有想到,她此时此身正站在三十年来极力躲避又令她不堪回首的周家。这是午饭后,雷雨前,周朴园与侍萍邂逅相遇的一次精神较量。

此时的“天气更阴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幕启提示已将人物出场前令人窒息的沉闷气氛烘托出来。周朴园上场,以找旧式雨衣,而与不速之客鲁侍萍开始交锋,当周朴园看到这个“陌生”的下人关窗的动作时,似乎勾起他尘封已久的记忆,蓦然问道:“你——你贵姓?”侍萍答:“我姓鲁”。这是周朴园的第一次紧张,可能更多是无意识的。紧接着是周朴园与这位“无锡老乡”打听实际上就是侍萍本人的“姓梅的”小姐,当侍萍满含悲愤地详述“梅姑娘”投河自尽的悲剧时,周朴园忽然第二次紧张,直问:“你姓什么?”侍萍答:“我姓鲁,老爷”。周朴园第二次放松。实际上如他追问下去,可能戏剧冲突便到此结束。而不可遏制的侍萍,继续叙述“梅姑娘”死后余生的颠沛生活,因过于细腻和详细,又引起周朴园的第二次紧张,追问道:“你是谁?”“我是这儿四凤的妈,老爷”,“哦”。第三次化解。往下的周朴园似乎对“梅姑娘”的命运已不感兴趣,只是要求转告四凤,叫她把樟木箱子里的那件旧雨衣拿出来,顺便把箱子里的几件旧衬衣也捡出来。这为沉闷的剧情注入新机,本场高潮即将出现。旧情新恨的侍萍说出周朴园想要的正是那件“在右袖襟烧破的窟窿上用丝线绣成一朵梅花的”。这时的周朴园已经完全肯定站在他面前的就是三十年前他无情抛弃了并认为已经死去的侍萍。这是第四次紧张。但紧接而来的则是:“你是来干什么的?”“谁指使你来的?”“痛痛快快的!你现在要多少钱吧?”“鲁贵我现在要辞退的,四凤也要回家。”可以说一句比一句紧迫,一句比一句撕下他所谓“忏悔”的假面具,以把侍萍及其知情者彻底排除为目的。

再看待萍,在对曾经害过她的周朴园,除了悲愤之外,也不能说没有一点残存的感情,在周公馆,她向周朴园详述三十年前的旧事,以及周朴园所不知道的她之后的悲惨生活。特别当周朴园问到樟木箱子里的旧衬衣时,侍萍竟脱口说出:“老爷你那种绸衬衣不是一共有五件?你要哪一件?”引起周朴园的怀疑,当侍萍说小旧衬衣袖襟上的梅花之时,实际上已经在无形中违背了她要逃脱命运,违背了决不与仇人周朴园相见的誓言,表面看来这是一个矛盾,但细分析之,又符合侍萍的性格特征。她的善良、重情与刚强、果断又是相辅相成的。在悲苦中,她流露了完全可以理解的怀旧情绪。她愈是柔弱,愈是怀旧,愈是衬托周朴园知情之后的寡情薄义与虚伪阴鸷。那么,怎么理解周朴园留着侍萍曾用过的家具,并保留着侍萍做月子时害怕开窗的习惯呢?表面看来,这是老年周朴园年轻时做出荒唐事的忏悔,似乎也是善的一面的折光。但这种忏悔意识一旦与他个人的亲身利益发生冲突,他便会毫不犹豫地撕毁所谓忏悔的假面,而露出自私残忍的真面目。在这一次较量面前,柔弱无依的鲁侍萍再次落到一个丈夫、女儿被辞退、儿子被打的惨况。就是她的亲生儿子周萍也不能相认,当哭喊了一声:“你是萍……”时,也赶忙用“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来搪塞。

9.雷雨_观后感 篇九

不到24小时的剧情,在起伏跌宕间将命运的不公与人生的无常极致描绘。大家长周朴园在虚伪的资本家身份下生活在自己眼中“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中,而家中所有人都在这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中受尽了折磨。在这个大家庭中,展现出了人性的两个极端——伪善和单纯。周朴园的伪善为这个家庭覆盖了厚厚一层冷漠凄凉,周繁漪也只是做了他名义上的“妻子”,生活在周朴园为自己的回忆营造的“家”的环境中让她压抑得喘不过气。而周冲的出场为我们带来一种清澈的淳朴气息,他的热情纯粹与父亲的性格全然相反,对待感情亦然。

在这样一个人情复杂的家庭中,每一个人的特点又是如此明显。当初的一段理想感情让周朴园难以忘怀,自家的客厅陈列着三十年前的老家具,以为如此便可了却自己对侍萍的怀念,甚至夏天即便闷热也不开窗的习惯也是不变地保持着。在怀旧与现实的比对中,他不是一个真正的好丈夫,没有对繁漪尽到一个丈夫的责任,自周家赶走侍萍以来更是完全辜负了侍萍三十年甚至整个人生。周朴园时时刻刻对这份感情的怀念与不忘多多少少会以真情打动观众,让我们在资本家的身上看到对爱情执着的影子。但当他与侍萍相见时,我们对这份感情的真挚与否便不再像从前那样笃定。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资本家,想要单纯用钱来弥补和打发侍萍一家。但资本家终究是资本家,侍萍作为不平等社会中一个遭受不平等命运摧残的普通人却能够将人性看透,不为金钱而失原则。

三十年不忘当年情,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中到底有几分真情?在侍萍与周朴园重逢前,也许我们会肯定这份真情的纯粹。相隔三十年的偶然相见让周朴园得知侍萍没有去世,在惊讶的背后,他的内心不知在一瞬间有了多少对后序的想象。甚至于没有过多的交流便打算打发她一家离开周家的行为会让观众产生很多不理解——之前的怀念难道也都是虚伪吗?我认为并不然。周朴园怀念侍萍的情感是真心,三十年前的爱也是真情。但,在名誉、个人、未来的命运与一个女子之间做选择,周朴园选择了自己。对侍萍,他用了三分真情,余下七分用来了“爱自己”。这恰恰是一个真正的资本家应有的面貌,他宁愿用余生无尽的怀念换一世资本路上自己命运的安稳,也不愿真正等到这个思念至深的人来改变自己人生的轨道。也正是他的无情,塑造了坚强的侍萍。侍萍一生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无论是自己所嫁之人还是自己女儿的人生,都无法加入自己的见解,这一点——她是软弱的。但纵观她的人生境遇,宁愿了结三十年没有一个完满结局的感情也不愿白白作为一个弱者接受同情和金钱的侮辱,这样的她——是坚强。我们无法凭借一面之词评价一个人的人生特性,每一个角色都有两面性,总会有一个特定的场合,使一个人的性格淋漓尽致地体现。

10.电影《雷雨》观后感 篇十

蘩漪这个名字真的太美了。周家是一潭死水,而她是漾起的阵阵涟漪。

封建,反抗,雷雨。这几个词组在一起,分分钟是一场民国情感大戏,而《雷雨》是这类戏的鼻祖,为了让冲突暴风雨般地集中,曹禺把所有矛盾浓缩到一家人身上,这家人代表了封建思想和资本主义矛盾下的牺牲者,在他们的生活里交织着对于欲望的追求,人性善恶的体现,伟大的爱和自私的爱。蘩漪和四凤是一样的,她们自以为追求的爱情却以一场荒唐的混乱结束,她们也是不一样的,比起四风,蘩漪显然更无惧,她不惧封建道德,甚至无视伦理,她自私地爱着丈夫的儿子,自私地疯狂想找回那个被周萍拯救的自己。

也许在现在人看来,蘩漪的故事更让人唏嘘。她原本是一个富家小姐,受过一些西式教育,自然也就和整个故事的思想基调不相符合,她是利己主义者,却也是个追求幸福的女人。她像是繁星坠入了周家这潭死水里,失去了原本就微弱的光亮。周朴园不愿意开窗,她整天被窒息的闷热缠绕,束手束脚,她的人生也一并消磨在了这样的周家地狱里。周朴园这个恶魔,从她17岁起,就给这个对未来充满美好希冀的少女判了无期之刑。他要她服从,要这个家有绝对的秩序,他用一整套封建思想建立起一个看似资本主义的皇宫,自己是那个孤僻的假皇帝。而四凤等其他人的悲剧不做赘述,只是看完感叹作者语言大美,命运大悲,文学总是铿锵有力。

11.曹禺《雷雨》的结构艺术 篇十一

《雷雨》是曹禺先生的成名作和代表作。《雷雨》的成功与曹禺先生出色的结构艺术的运用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

《雷雨》主要是围绕周、鲁两家八个人的矛盾冲突来展开的。这八个人是:

周朴园是一家煤矿公司的董事长。鲁侍萍三十年前曾在周朴园家做女佣(当时叫梅侍萍),被周朴园引诱,生下周萍与鲁大海。后来,周朴园为了娶一位门当户对的小姐周蘩漪为妻,在大年三十的下雪之夜,把刚生下鲁大海三天的梅侍萍赶出周公馆。梅侍萍走投无路,跳河自杀,后被人救起。周朴园以为梅侍萍投河死了,在周公馆里把梅侍萍用过的家具保持原样,以示纪念。梅侍萍带着小儿先是嫁给一个下人,后又改嫁鲁贵,改名鲁侍萍,儿子取名鲁大海。鲁侍萍婚后生下鲁四凤。后来,鲁侍萍到远处的学校做校佣。鲁贵到周朴园家做佣人。不久,鲁四凤到周家做女佣,鲁大海到周朴园的煤矿公司当工人。

周蘩漪在“监狱似的周公馆”里生下周冲。后来,她不顾后母的身份,与年龄相近的儿子周萍常在房子里“闹鬼”。这一过程被鲁贵发现。鲁四凤与周萍、周冲相恋,并有身孕。鲁大海作为工人代表,来到周公馆与周朴园谈判。周蘩漪发现周萍移情鲁四凤后,叫鲁侍萍来带走鲁四凤。鲁侍萍的再次到来,把剧情推向了高潮。在一个雷雨之夜,周朴园逼周萍认母。当鲁四凤得知自己与周萍既是恋人又是兄妹之后,向外狂奔,触电身亡。周冲去救鲁四凤,同样触电身亡。周萍在书房里开枪自杀。鲁侍萍欲哭无声,周朴园呆立不动,周蘩漪乱喊狂奔……

二、《雷雨》的结构艺术

一“巧”了得。《雷雨》中的“巧合”比比皆是。鲁贵到周公馆里做佣人,是一大巧合。鲁侍萍一生最大的不幸,就是在周公馆酿成的。她在花季妙龄来到周家,离开周家时身心俱碎。她怨恨周朴园,也一同怨恨周公馆。她的意愿是离开周朴园、离开周公馆,越远越好。但事有“凑巧”,生活艰难而又好饮好赌的丈夫鲁贵,偏偏是到周公馆里做佣人。不但如此,丈夫还把女儿鲁四凤也带到周公馆做佣人。有了这样的“巧合”,就可以顺理成章地引出:鲁四凤与周家两兄弟的恋情→周蘩漪因不满周萍移情鲁四凤而叫鲁侍萍到周公馆→鲁侍萍与周朴园在周公馆的偶然相遇→周朴园要拿支票、现款补偿鲁侍萍,被拒→周朴园逼周萍认母→鲁四凤与周冲触电身亡→周萍吞枪自杀。鲁贵在剧中看似一个浑浑噩噩的边缘人物,但他在周、鲁两家里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少了他,剧中的很多情节就无法展开。

鲁侍萍在周公馆的出现,也是一大巧合。她本不想去周公馆,但因女儿鲁四凤,又不得不去。周蘩漪原来常同周萍在房子里“闹鬼”,后来她发现周萍移情于鲁四凤,便想方设法拆散他们。于是,叫鲁侍萍来周公馆把鲁四凤带回家。鲁侍萍的再次到来,无异于给原本就不太平静的周公馆扔下了一颗炸雷,导致了种种矛盾的总爆发,把剧情发展推向了高潮。她的出现,还原了三十年前的往事:梅侍萍投河未死→带着次子嫁给鲁贵→生下女儿鲁四凤→鲁贵、鲁四凤到周公馆做佣人……

二龙戏珠。《雷雨》的结构方法,在很多时候是运用齐头并进的方式来完成的。

从空间方面来看,《雷雨》主要是写周、鲁两家的矛盾冲突。先是有周朴园的始乱终弃,才会导致后来鲁侍萍的投河自尽、被人救起、带子嫁人。先是有鲁家的鲁贵、鲁四凤到周公馆做佣人,后才引出周家的周萍、周冲等人。到最后,鲁家的鲁四凤死了,周家的周冲、周萍也死了。不管情节怎么推进发展,都与两个家庭息息相关。

从时间方面来看,《雷雨》主要着眼于“现在”与“过去”这两个时间段。鲁贵、鲁四凤、鲁大海、周蘩漪、周萍、周冲这六人的矛盾冲突,主要是发生在“现在”。鲁侍萍、周朴园这两人的矛盾冲突,时间跨度较长,前后有三十多年,所涉及的时间段,有的是发生在“现在”,有的是发生在“过去”。由“现在”引出“过去”,又由“过去”推进“现在”,两者齐头并进,促成了种种矛盾冲突的总爆发,把剧情推向高潮。

三人世界。从人物矛盾冲突的激烈程度来看,《雷雨》中的周朴园、周蘩漪、鲁侍萍这三人构成一组人物;周萍、周冲、鲁四凤这三人构成另一组人物。

《雷雨》中的很多情节,都与这三个人有关。周朴园之所以对鲁侍萍始乱终弃,是由于他要娶一位门当户对的小姐周蘩漪为妻。这样,就把这三个不同身份、不同地位的人联系起来了。由鲁侍萍引出了鲁贵、鲁大海、鲁四凤;由周朴园引出了周萍、周蘩漪、周冲。周朴园与周蘩漪是一对与众不同的夫妻。周蘩漪虽然名义上是周朴园的妻子,但她对周朴园没有最起码的热情与好感,更多的是不满与怨愤;同样,周朴园对她也没有最起码的尊重、热情、沟通与交流,更多的是专横、冷酷与不满。周朴园为了纪念梅侍萍,时常拿她的相片来看。尽管多次搬家,但仍保留着她用过的家具,就连梅侍萍生第二个儿子时,身体不适,经常关窗的习惯也保留了下来。周朴园对周蘩漪的种种不满,都与思念梅侍萍有关。同样,周蘩漪对周朴园的种种不满,也与周朴园对梅侍萍的思念有关。周朴园总认为周蘩漪精神上有问题,找德国医生为她看病,逼她服药。周蘩漪虽然衣食无忧,但她总感觉是生活在一个非人的世界里——“我在这个死地方,监狱似的周公馆,陪着一个阎王十八年了”。她不承认自己有病、不愿意周朴园为她找医师看病、不愿意服药。为了寻求解脱,她不顾后母的身份,与周萍常在房子里“闹鬼”。在觉察周萍移情鲁四凤之后,她使出一切可以运用的手段,或者是偷听他们的谈话,或者是跟踪盯梢,或者是到鲁四凤家把窗关死,或者是在周公馆里关死厅门,不把他们拆散决不罢休。她对周萍说:“一个失望的女人,是什么都可以做出来的。”她得不到的,别人也休想得到。她是《雷雨》中非常另类的女性。

周萍与周冲是一对不同寻常的兄弟。周萍先是同后母周蘩漪在房子里“闹鬼”,后来又恋上鲁四凤。周冲也喜欢上了鲁四凤,向鲁四凤求婚。这是一种非常特殊的“三角恋”。富有人家的两兄弟,先后爱上了同一个在自己家做佣人的年轻女子,并且,他们之间的关系竟然是同母异父的兄妹。这样的“三角恋”必然导致悲剧的发生。周萍、周冲由于畏惧严厉专横的父亲,不敢公开恋情,不敢把相关的情况告诉父亲,只能偷偷地进行。在鲁家方面,鲁侍萍、鲁大海知道周鲁两家有明显的鸿沟,不允许鲁四凤与周萍、周冲来往;鲁贵却贪图一时的钱财,怂恿女儿与周家兄弟往来。在鲁四凤已有身孕的情况下,周萍打算带鲁四凤离开周公馆。但临行前周蘩漪把厅门关死,叫来周朴园。情况由此急转直下。周朴园逼周萍认母;鲁四凤触电身亡;周冲奔去相救,也触电身亡;周萍吞枪自杀。

四处设伏。(1)开窗与关窗。在《雷雨》的第三幕,周萍到鲁四凤家敲窗,鲁四凤确认是周萍之后,方才开窗。周萍怕被鲁家的人发现,便从窗户爬进去同鲁四凤幽会,但在情急中想逃离鲁家时,却推不开窗户了。周萍百思不得其解。到了第四幕,周蘩漪对周萍说,那天晚上,她偷偷跟着周萍,看见周萍爬窗进去找鲁四凤,非常气愤,便趁他们在床上亲热之际,在外面把窗户关死了。至此,周萍才清楚事情的真相。《雷雨》前有设伏,后又照应,水到渠成,不留痕迹。

(2)杏花巷十号。在《雷雨》的第二幕,周蘩漪不露声色地问鲁四凤:“你家住在什么地方?”鲁四凤不知就里地说:“杏花巷十号。”到了《雷雨》的第三幕,周萍雨夜到鲁四凤家爬窗进去同她幽会,但在情急中想逃离鲁家时,却推不开窗户。到了第四幕,周蘩漪对周萍的自我告白,周萍才知道是她在外面把窗户关死了。原来,城府很深的周蘩漪向鲁四凤打听家里的住址是有目的的。当晚,她跟踪周萍,也到了鲁四凤家。看见周萍爬窗进去,便趁他们在床上亲热之际,偷偷在外头把窗关死。鲁大海回家后,周萍无处可逃,挨揍了一顿。鲁四凤也因此在雨夜逃离鲁家。后来,她到周公馆去找周萍。再往后,鲁侍萍去周公馆找鲁四凤。最后,发生触目惊心的一幕——鲁四凤、周冲触电身亡,周萍自杀。这看似简单的一句家庭住址问语,竟然演绎出这么精彩的故事,令人拍案叫绝。《雷雨》前有设伏,后有照应,滴水不漏。

五马奋蹄。纵向推进、横向拓展、对称因素、非对称因素、打造完整这五种手法,在《雷雨》中都有巧妙的运用。

(1)纵向推进。《雷雨》中纵向推进非常明显:梅侍萍到周公馆做女佣→受周朴园诱骗生下周萍、鲁大海→周朴园娶门当户对的小姐周蘩漪为妻→梅侍萍被赶出周家→……

(2)横向拓展。《雷雨》中横向拓展同样明显:在同一天里,既写周家,又写鲁家;既写周朴园会客及训斥家人,又写鲁贵喝酒赌钱;既写家庭纠葛,又写矿上工人罢工……

(3)对称因素。《雷雨》中的对称因素比比皆是:周家—鲁家;周朴园婚前不检点—周蘩漪婚后乱伦;周萍有枪—鲁大海也有枪;周朴园专横—鲁贵无赖;序幕—尾声。

(4)非对称因素。《雷雨》中的非对称因素也多有出现:周家是富有人家—鲁家是贫穷家庭;周萍、周冲是富家公子—鲁四凤是贫家之女;周冲活泼—周萍忧郁;周家有龙井茶—鲁家是白开水。

(5)打造完整。《雷雨》的初版情节完整:序幕(周朴园走进教堂附属医院的一间特别客厅内)—开端(十年前,鲁侍萍从济南回到杏花巷家中)—发展(鲁侍萍到周公馆找鲁四凤,偶遇周朴园)—高潮(周朴园逼周萍认母;鲁四凤等人身亡)—结局(周朴园、鲁侍萍呆立不动、周蘩漪狂喊乱叫)—尾声(又回到十年后,一个冬天的下午周朴园走进教堂聆听《圣经》诵读)。

六箭齐发。起、承、转、合、纲、目这六种手法的巧妙运用,尽显曹禺先生独特的结构艺术。

剧中的“起”(冬天的一个下午,周朴园回忆十年前的往事)—“承”(鲁侍萍从济南回家,到周公馆找鲁四凤)—“转”(鲁大海、鲁四凤、鲁贵被辞退;周朴园逼周萍认母,鲁四凤等人身亡)—“合”(又回到十年后,一個冬天的下午),这些手法的运用都非常巧妙,而剧中“纲”与“目”的关系,也非常分明:

综上所述,《雷雨》的结构艺术可以该概括成这么一句话:一“巧”了得,二龙戏珠,三人世界,四处设伏,五马奋蹄,六箭齐发。

上一篇:受人欢迎的五个秘诀下一篇:高三任课老师会议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