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式内镜消毒技术规范(共7篇)
1.软式内镜消毒技术规范 篇一
软式内镜清洗和消毒(灭菌)标准操作规程
一、预处理
1、使用后立即用湿纱布擦去外表面污物,并反复送水送气10秒。
2、取下内镜装好防水盖,送清洗消毒室。
二、测漏
清洗消毒前应进行测漏试验。一般情况下选用湿测;紧急情况下采用干测。
三、水洗
1、将内镜放入水洗槽,在流动水下彻底冲洗,用纱布擦洗镜身及操作部。纱布一用一换。
2、取下活检入口阀门、吸引器按钮和送气送水按钮,用清洁毛刷彻底刷洗活检孔道和导光软管的吸引器管道至少3次,刷洗时应两头见刷手,并清洗刷头上的污物。清洗刷一用一消毒。取下的各类阀门、按钮用清水冲洗干净并擦干。
3、安装全管道灌流器、管道插塞、防水帽和吸引器,用吸引器反复抽吸活检孔道。
4、全管道灌流器接50ml注射器,吸清水注入送水管道。
5、用吸引器吸干活检孔道的水分并擦干镜身。
6、内镜附件如活检钳、细胞刷、切开刀、导丝、碎石器、网篮、造影导管、异物钳等使用后,先放入清水中,用小刷刷洗钳瓣内面和轴节处,清洗后擦干。
四、酶洗
1、将擦干后的内镜置于酶洗槽中,用注射器抽吸含酶洗液100ml,冲洗送气送水管道,用吸引器将含酶洗液吸入活检孔道,浸泡2~5min,操作部用含酶洗液擦拭。含酶洗液一镜一换。
2、擦干后的附件、各类按钮和阀门用含酶洗液浸泡,附件应在超声清洗器内清洗5~10min。
五、清洗
含酶洗液浸泡后的人内镜,用高压水枪冲洗各管道,同时冲洗内镜的外表面,再用气枪向各管道冲气干燥,用干净布类擦干内镜的外表面。
六、消毒或灭菌
1、采用消毒剂浸泡消毒或者灭菌时,应将清洗擦干后的内镜置于消毒槽并全部浸没于消毒液中,各孔道用注射器灌满消毒液。
2、非全浸式内镜的操作部,应用清水擦拭后再手75%乙醇擦拭消毒。
3、消毒灭菌时间参见卫生部《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或消毒剂、消毒器械的产品使用说明。
4、内镜附件应一用一灭菌,首选压力蒸汽灭菌方法,也可用环氧乙烷或者符合卫生行政部门相关规定的其他灭菌方法。
5、相关物品清洗后,弯盘、敷料缸等用压力蒸汽灭菌;复用的口圈、注水瓶及连接管使用消毒剂浸泡消毒,复用的口圈再用流动水冲净;注水瓶及连接管用无菌水冲净,干燥备用。使用时注水瓶内应注入无菌水,每日更换。
6、使用消毒机进行清洗消毒之前,应先按照预处理、测漏、水洗、酶洗、清洗的要求对内镜进行清洗。
七、冲洗
1、清洗消毒人员更换手套将消毒好的内镜取出,并用气枪或注射器吹出各管腔内的消毒液。
2、将内镜转入冲洗槽,流动水下用纱布清洗内镜的外表面,反复抽吸清水冲洗各孔道。
3、用化学消毒剂浸泡灭菌的内镜,使用前应用无菌水彻底冲洗。
八、干燥
擦干内镜外表面,吹干各孔道水分,支气管镜还需要用75%的乙醇或洁净压缩空气等方法进行干燥。
九、储存
1、灭菌后的内镜及附件应按无菌物品储存。
2、消毒后的内镜悬挂于镜柜或镜房内,弯角固定钮应置于自由位。
3、储柜内表面光滑、无缝隙、便于清洁,每周擦拭清洁消毒1~2次。
十、其他
1、吸引瓶、吸引管清洗后用消毒剂浸泡消毒,刷洗干净,干燥备用。
2、清洗槽、酶洗槽、冲洗槽刷洗后用消毒剂擦拭。
3、消毒槽在更换消毒剂时应彻底刷洗。
2.软式内镜消毒技术规范 篇二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新型过氧乙酸溶液(0.23%过氧乙酸溶液)(楷腾公司);2%戊二醛溶液(茂康公司);多酶制剂(强生公司);软式内镜(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内镜科),包括奥林巴斯各型胃镜、肠镜、气管镜、超声胃镜、超声支气管镜,宾得超声胃镜,富士超声胃镜;细菌培养及消毒剂浓度检测产品均为国产试剂。
1.2方法
1.2.1研究设计①消毒有效性检测:选取48条使用后的软式内镜,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4条,其中每组胃镜、肠镜各8条,气管镜4条,超声胃镜3条,超声气管镜1条。经初洗、水洗和酶洗后进行细菌检测,在全部软式内镜消毒前细菌检测结果均超标的前提下,观察组接受新型过氧乙酸溶液消毒10 min,对照组接受2%戊二醛消毒10 min,浸泡消毒结束后,通过细菌培养方法比较两组消毒合格率,探讨新型过氧乙酸溶液的消毒有效性。
②消毒时效性检测:随机抽取使用后的软式内镜116条次,包括胃镜、肠镜、气管镜、超声胃镜以及超声肠镜,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选的116条次内镜分为4组,经初洗、水洗和酶洗后进行消毒前细菌检测,在全部软式内镜消毒前细菌检测结果均超标的前提下,分别接受3、5、10、30 min过氧乙酸溶液浸泡消毒,消毒后分别进行现场细菌培养,比较4组消毒合格率,探讨新型过氧乙酸溶液的消毒时效。
③过氧乙酸消毒可持续性检测:在恒定室温(20℃)的条件下,按使用说明配制新型过氧乙酸溶液,14 d为1个使用周期,分别在使用的第3天、第6天、第9天、第14天检测过氧乙酸有效浓度并记录,重复检测3个周期。
1.2.2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方法根据2004年版《内镜清洗消毒操作技术规范》,本研究中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步骤,见图1。
1.2.3采样与细菌检测方法①使用后的内镜:使用无菌注射器抽取10 ml灭菌射用水由内镜活检孔道注入,接入无菌试管;②消毒后的内镜:使用无菌注射器抽取10 ml采样液,由内镜活检孔道注入,接入无菌试管;③细菌检测:将采样完成的液体震荡混匀后接种至培养基进行细菌培养,通过活菌和菌落计数、致病菌检测来判定合格率。
1.2.4消毒合格率判定标准根据2004年版《内镜清洗消毒操作技术规范》,消毒合格的标准为消毒后内镜细菌总数<20 cfu/件,且不可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及沙门氏菌。
1.2.5过氧乙酸有效浓度测定方法通过色卡比对方法,于每日同一时点(本研究选择17:30)进行浓度测定,按照产品说明将测验试纸放入过氧乙酸1溶液中,置入时间为1 s,取出后静置30 s后与色卡进行比较,判断并记录过氧乙酸有效浓度水平。由于瑞赛得牌过氧乙酸配套色卡仅提供了1000、1500、2000三个浓度值相对应的色卡,本研究中对过氧乙酸有效浓度的记录采用记录浓度区间的方法。
1.3观察指标①过氧乙酸消毒有效性检测指标:通过比较戊二醛组和过氧乙酸组内镜的消毒合格率(%)及消毒后残留菌落数(cfu/件)来比较新型过氧乙酸与戊二醛消毒有效性;②过氧乙酸消毒时效性检测指标:过氧乙酸浸泡消毒3、5、10、30 min的内镜消毒合格率(%)及消毒后残留菌落数(cfu/件);③过氧乙酸消毒可持续性检测:在消毒周期中不同时点(每个周期的第3天、第6天、第9天、第14天),通过测定过氧乙酸溶液的浓度来判定过氧乙酸浓度下降速度,从而判断过氧乙酸能否在使用周期内保持有效消毒浓度。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过氧乙酸消毒有效性分析观察组胃镜、肠镜、气管镜、超声胃镜及超声气管镜在过氧乙酸浸泡消毒10 min后,消毒合格率均为100.0%(8/8、8/8、4/4、3/3、1/1),消毒后仅肠镜仍有菌落检出;对照组软式内镜经10 min戊二醛浸泡消毒后,胃镜、超声支气管镜消毒合格率为100.0%(8/8、1/1),肠镜、气管镜消毒合格率75.0%(6/8、3/4),超声胃镜消毒合格率66.7%(2/3),肠镜、气管镜、超声胃镜及超声支气管镜消毒后均有菌落检出。新型过氧乙酸的消毒效果明显优于2%戊二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表示无菌落检出;“*”表示部分软式内镜有菌落检出,但菌落数未超过20 cfu/件;“**”表示有软式内镜菌落数≥20 cfu/件
2.2过氧乙酸消毒时效性分析经过氧乙酸溶液浸泡消毒5 min、10 min和30 min后软式内镜消毒合格率均为100%(29/29、29/29、29/29),高于3 min组的消毒合格率79.3%(23/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消毒3 min组的内镜消毒后内镜菌落检出数≥20 cfu/件,而消毒5 min、10 min组内镜消毒后检出菌落数<20 cfu/件;当浸泡时间达30 min时,所消毒的软式内镜均无菌落检出。
2.3过氧乙酸消毒可持续性分析在每个检测周期第3天,过氧乙酸的有效浓度均达2000 ppm;在后续使用过程中,过氧乙酸的有效浓度呈逐渐下降趋势;在浸泡消毒内镜数较多的情况下,过氧乙酸有效浓度下降较快。见表2。
3讨论
目前,国内医院用于软式内镜的的消毒液最普遍的仍是国际公认的消毒剂首选——2%戊二醛[2]。2%戊二醛因消毒效果确定、价格低廉而得到广泛应用,但其对非典型分枝杆菌和原虫无效,对朊病毒的杀灭效果也不确定[3]。此外,戊二醛易堵塞和损坏内镜、清洗人员造成接触性皮炎、呼吸道和黏膜刺激、结膜刺激等问题[4,5]。2001年,法国就曾报道了因戊二醛对朊病毒蛋白清除无效造成库贾氏症的发生[6]。除戊二醛外,邻苯二甲醛也得到过一定的推广使用,但由于其昂贵价格,对清洗人员的皮肤、衣物易产生“灰染现象”等问题,在国内医院无法普及应用。在法国、西班牙等欧洲国家,早在1995年已提出使用过氧乙酸类消毒剂消毒软式内镜[7]。研究表明,过氧乙酸对包括分歧杆菌与芽孢在内的大部分微生物均有杀灭效果,是一种高效、光谱的消毒液[8]。3.1新型过氧乙酸能够达到高水平内镜消毒要求根据2004年版《内镜清洗消毒操作技术规范》,消毒后的内镜能够检出的细菌总数<20 cfu/件,且不可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及沙门氏菌即为消毒合格。本研究中,将新型过氧乙酸对软式内镜的消毒效果与2%戊二醛对软式内镜的消毒效果进行比较,在消毒合格率与残留菌落数的比较中,过氧乙酸消毒效果明显优于2%戊二醛。L.Pineau等[9]在对5种不同消毒液消毒效果的比较中也得出了类似的结果。
3.2新型过氧乙酸在短时间内即可对软式内镜达到明显消毒效果通过比较新型过氧乙酸溶液在3、5、10 min以及30 min时对软式内镜的消毒效果可以看到,经过氧乙酸浸泡消毒3 min的软式内镜不能够保证全部达到高水平消毒效果,而浸泡时间达5 min即可全部达到高水平消毒,但消毒后内镜仍有菌落残留。继续增加软式内镜的浸泡时间,使其达10 min后,并不能继续改善消毒效果,仍有部分内镜可检出菌落。当消毒效果延长到推荐灭菌时间(30 min)时,不仅消毒有效率达100%,消毒后内镜也不再有菌落残留。提示过氧乙酸用于消毒软式内镜,达到灭菌时间仅需浸泡30 min,明显短于2%戊二醛所需的10 h,对于提高内镜周转率、内镜手术连台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3.3新型过氧乙酸溶液14 d内能够保持有效浓度本研究所使用的新型过氧乙酸溶液主要有效成分为过氧乙酸0.21%~0.26%、过氧化氢0.90%~1.08%,推荐有效使用周期为14 d,即溶液配置好后,无论浓度检测结果是否符合标准(>1000 ppm),达到14 d的使用周期后均应丢弃。本研究在产品推荐的使用周期14天内分别在第3天、第6天、第9天及第14天对过氧乙酸溶液进行浓度检测并重复3个使用周期。本研究结果显示,3个使用周期中,使用过氧乙酸浸泡消毒的内镜数均在300条左右。第3天检测时,过氧乙酸浓度下降不明显,检测色卡显示浓度均可保持在2000 ppm;在6~14 d,过氧乙酸浓度呈持续下降趋势,下降速度与消毒内镜条数相关:在第1周期的检测中,因消毒内镜总条数较多(321条),第6天、第9天及第14天的检测色卡颜色与第2、3周期同时点相比较,证明消毒内镜条数越多,过氧乙酸浓度下降越快;在第14天的检测中,3个周期的检测结果均显示过氧乙酸浓度仍能够保持在1000 ppm以上,即仍能够保持有效浓度。因此,新型过氧乙酸溶液是一种能够持续保持高效消毒效果的消毒溶液。
3.4本研究局限性首先,国内外针对十二指肠镜消毒不当导致的感染发生屡有报道,但由于我科仅有1条十二指肠镜,针对过氧乙酸对十二指肠镜的消毒效果在本研究中并没有实施[10];其次,本研究中仅讨论了新型过氧乙酸溶液浸泡消毒的效果,对于过氧乙酸应用于全自动内镜清洗机中对软式内镜的消毒效果未进行探讨;再次,本研究已表明,过氧乙酸浓度下降速度与清洗内镜条数相关,但对于其在14 d内能够清洗内镜条数最大容量以及最适宜容量等问题未进行探讨。
参考文献
[1]AM Noronha,S Brozak.A 21st century nosocomial issue with endoscopes[J].BMJ,2014 Mar 19;348:g2047.doi:10.1136/bmj.g2047.
[2]AB Stevens.Aldehyde disinfectants and health in endoscopy units[J].Gut,1993,34(11):1641-1645.
[3]MJ.Vizcaino-Alcaide,R Herruzo-Cabrera,MJ Fernandez-Aceñero.Comparison of the disinfectant efficacy of Perasafe and 2%glutaraldehyde in in vitro tests[J].Journal of Hospital Infection,2003,53(2):124-128.
[4]Vloomer C.New high-level disinfectant reduces equipment-repair costs[J].Infect Control Today,2002:11-12.
[5]肖雪琴,王芬,张吉桂,等.邻苯二甲醛与戊二醛对软式内镜消毒的经济效益对比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21):4827-4829.
[6]E Guigou,B Kouchiner.Circulaire DGS/5 C/DHOS/E 2 n8 2001-138 du 14 mars2001relativeauxpre cautionsa observerlorsdesoinsen vue de re duire les risques de transmission d agents transmissible non conventionnels[J].Acta Endoscopica,2002,32(2):474-485.
[7]Wallace CG,Agee PM,Demicco DD.Liquid chemical sterilization using peracetic acid.An alternative approach to endoscope processing[J].ASAIOJ,1995,41(2):151-154.
[8]G Kampf,R Bloß,H Martiny.Surface fixation of dried blood by glutaraldehyde and peracetic acid[J].Journal of Hospital Infection,2004,57(2):139-143.
[9]L Pineau,C Desbuquois.Comparison of the fixative properties of five disinfectant solutions[J].Journal of Hospital Infection,2008,68(2):171-177.
3.最新内镜消毒规范 篇三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软式内镜清洗消毒相关的管理要求、基本条件、操作规程等内容。本标准适用于开展软式内镜诊疗工作的医疗机构。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时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WS/T 311 医院隔离技术规范 WS/T 313 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GB 内镜清洗消毒机(2012发布)GB 医用清洗剂标准(2012发布)GB 消毒技术规范(2012发布)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 软式内镜 flexible endoscope 用于疾病诊断、治疗的可弯曲的内镜。3.2 清洗cleaning 使用含有医用清洗剂的清洗用水,去除附着于软式内镜的污染物的过程。3.3 漂洗rinsing 用流动水冲洗清洗后软式内镜上残留物的过程。3.4 终末漂洗final rinsing 对消毒后的软式内镜进行最终漂洗的过程。
3.5 内镜清洗消毒机automatic endoscope reprocessor, AER 用于内镜复用处理,具有清洗与消毒功能的机器。3.6 医用清洗剂medical cleaning agent 用于医疗器械清洗,增强水的去污能力的化学制剂。4 管理要求 4.1 医疗机构的管理要求
4.1.1开展内镜诊疗工作的医疗机构,宜按专业群分别建立集中的内镜诊疗中心(室)。4.1.2医疗机构应将内镜清洗消毒工作纳入医疗质量管理,制定和完善内镜中心(室)医院感染管理和内镜清洗消毒的各项规章制度并认真落实,加强监测。
4.1.3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医务部门、护理部门等相关部门应遵循本标准,负责对本医疗机构内镜使用和清洗消毒质量的监督管理,包括内镜中心(室)建筑布局与工作流程审核、日常巡查、内镜消毒灭菌效果监测等,发现问题及时处理。4.2 内镜中心(室)的管理要求
4.2.1内镜中心(室)应建立健全岗位职责、清洗消毒操作规程、质量管理、监测、设备管理、器械管理及职业安全防护等管理制度和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4.2.2应遵循标准预防的原则,将所有用于患者诊疗操作后的软式内镜均视为具有感染性,应立即进行清洗消毒处理,并进行人员防护。
4.2.3工作员进行内镜诊疗或者清洗消毒时,应遵循标准预防原则和《WS/T 311 医院隔离技术规范》的要求做好个人防护,穿戴必要的防护用品,如工作服、防渗透围裙、口罩、帽子、手套等。
4.2.4不同系统(如呼吸、消化系统)软式内镜的诊疗工作应分室进行;不能分室进行的,应分时间段进行。
4.2.5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流程应做到由污到洁,应将操作规程以文字或图片方式在清洗消毒室适当的位置张贴。
4.2.6应具备适用于软式内镜清洗消毒的设备与物品,并进行严格管理。4.2.7诊疗工作结束后,应对诊疗环境进行清洁和消毒处理。4.3 质量控制要求 4.3.1 监测与记录 4.3.1.1 内镜室应做好内镜清洗消毒的登记工作,登记内容应包括,就诊病人姓名、就诊时间、使用内镜的编号、清洗消毒时间以及操作人员姓名等事项。
4.3.1.2 对连续使用的消毒剂、灭菌剂遵循附录A要求进行浓度监测,并登记。4.3.1.3 内镜清洗消毒机的管理包括如下内容:
a)新安装的内镜清洗消毒机应监测验证,并记录;对其清洗、消毒效果产生疑虑时,应重新检验装置,处理情况应予以记录。b)应正确使用配套的部件及其消耗品,如更换清洗用水、消毒剂、清洗剂时应进行监测验证,并记录。
c)应遵循产品使用说明定期维护,并记录。4.3.1.4 内镜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包括如下内容:
a)消毒内镜应每季度进行生物学监测,灭菌内镜应每月进行生物学监测。
b)监测数量:内镜数量少于等于5条的,每次全部监测;多于5条的,每次监测数量不低于5条。
当内镜室负责清洗、消毒的工作人员变动时应增加内镜监测的比例和次数。c)监测方法和结果判定遵循附录B进行。4.3.2可追溯性要求
4.3.2.1 消毒、灭菌质量监测资料的保留期应≥3年。4.3.2.2 标识的要求如下: a)软式内镜编号应具唯一性。
b)已消毒的内镜应有明确的标识。5 基本条件 5.1 人员 5.1.1 医疗机构应配备专门的清洗消毒工作人员,其数量与本单位软式内镜诊疗工作量相适应。
5.1.2 医疗机构应定期组织对清洗消毒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及考核,内容包括内镜及附件的清洗消毒程序、内镜构造及保养知识、高水平消毒剂和灭菌剂的使用、标准预防措施、个人防护知识等。5.2 建筑 5.2.1 内镜中心(室)基本布局
5.2.1.1 建筑面积应与内镜诊疗工作量相匹配 5.2.1.2 应设立办公区、患者候诊室(区)、诊疗室、清洗消毒室、配件与敷料库等。5.2.2内镜诊疗室
5.2.2.1应根据开展的内镜诊疗项目设置相应的诊疗室。5.2.2.2 每个诊疗单位应包括诊疗床1张、主机(含显示器)、吸引器、治疗车等基本设施。5.2.2.3 配备手卫生装置,采用非手触式水龙头。
.2.2.4 灭菌内镜的诊疗环境应达到普通手术室的要求。5.2.3清洗消毒室
5.2.3.1 应独立设置,面积应与清洗消毒工作量相适应。5.2.3.2 应遵循工作流程分为清洗区、消毒区、干燥区等。5.2.3.3 不同部位内镜的清洗槽宜分开设置和使用。5.2.3.4 应保持通风良好,应根据使用的消毒剂在适当的位置设置强制排气口。5.3 设施、设备与物品
5.3.1软式内镜及附件数量应与诊疗工作量相适应。5.3.2应采用全浸泡式内镜。5.3.3宜配备内镜清洗消毒机,其要求如下: a)应取得卫生部卫生许可批件。b)应具备清洗、消毒、漂洗、自身消毒功能。
c)宜具备持续测漏、水过滤、乙醇冲洗和压力送气干燥、数据打印等功能。5.3.4应配备以下基本清洗消毒设备与物品:
a)专用流动水清洗槽、消毒槽、全管道灌流装置(宜采用自动灌流器)、一次性注射器。b)各种内镜专用毛刷、c)压力水枪、压力气枪、负压吸引器。d)超声清洗器。e)计时器。f)内镜及附件运送装置。
g)干燥用品:宜采用不掉屑且质地柔软的擦拭布;清洗用纱布应一次性使用;复用的干燥用品应每次使用后清洗、消毒,干燥后备用;配备75%乙醇或异丙醇;配备垫巾等。5.3.5灭菌设备:低温等离子灭菌器等灭菌设备应取得卫生部卫生许可批件。5.3.6清洗用水:应有冷、热水源,其微生物学指标应符合GB 5749的要求。根据需要配备灭菌水或过滤水(使用过滤装置的,应定期更换滤器)。5.3.7医用清洗剂:应选择适用于软式内镜清洗的医用清洗剂。
5.3.8消毒剂:应选用适用于软式内镜的合法、有效的消毒剂。消毒剂使用的时间不得超过产品说明书规定的使用期限。不同消毒剂的使用方法和风险评估详见附录A。5.3.9润滑剂:物理灭菌的器械与配件,所使用的器械润滑剂应为非油脂水溶性成分,与人体组织有较好的兼容性,不应破坏金属材料的透气性、机械性及其他性能。5.3.110镜柜或镜库:内表面应光滑、无缝隙、便于清洁和消毒,镜库应通风良好,保持干燥。清洗消毒操作规程 6.1 基本原则
6.1.1软式内镜及其附件、诊疗用品应遵循Spaulding医疗用品分类法进行分类消毒处理,原则如下:
a)对皮肤粘膜造成损伤或进入无菌组织器官的软式内镜(如ESD、POEM食道手术、胆道镜手术所用内镜)及活检钳、圈套器、注射针、细胞刷、切开刀、导丝、碎石器、网篮、取石球囊、扩张球囊、扩张探条、造影导管、异物钳等附件,应进行灭菌。b)与粘膜及不完整皮肤接触的软式内镜及注水瓶及连接管、非一次性使用的口圈、运送容器等附属物品、器具,应进行高水平消毒。
c)与完整皮肤接触的用品(如听诊器)及床架、内镜运送车等物品应低水平消毒或清洁。6.1.2不应改变清洗消毒流程或者省略清洗消毒步骤,不应缩短清洗消毒时间。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流程见图1 图1 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流程
注:1.机器具备测漏功能的不作手工测漏。手工清洗消毒,或使用无测漏功能清洗消毒机的,应每天于工作结束时对当天使用的软式内镜测漏一次;条件允许时,宜每次清洗前测漏。2.清洗消毒机无干燥功能的应进行手工干燥。6.1.3消毒灭菌前应进行清洗。
6.1.4应使用流动水对内镜进行漂洗。
6.1.5在清洗、漂洗、消毒等处理后,均应使用压力气枪将残留液体去除。6.1.6软式内镜应采用的正确方法进行干燥和储存。6.1.7内镜及附件的清洗、消毒或者灭菌时间应计时控制。6.2 手工清洗消毒操作流程 6.2.1预处理的操作流程如下:
a)内镜从患者体内取出后,在与光源和视频处理器拆离之前,应立即用含有医用清洗剂的湿纸巾或湿纱布擦去外表面污物(擦洗用品应用后丢弃); b)反复送气与送水至少10s。
c)将内镜的前端置入装有医用清洗液的容器中,启动吸引功能,抽取清洗液至吸引器罐见到清洗液流入为止。
d)将内镜从光源装置上取下时,连接着镜子的线路及吸引管应经过擦拭后拔下。e)盖好防水盖,放入运送容器,送至清洗消毒室。6.2.2漏水测试的操作流程如下: a)将内镜放入盛有适量清洗用水的清洗槽内;
b)先取下活检入口阀门、吸引器按钮和送气送水按钮; c)连接好测漏装置,并注入压力;
d)将内镜先端浸入水中,同时向各个方向弯曲内镜先端,观察有无气泡冒出; e)如有渗漏,应及时保修送检。f)测漏情况应有记录。6.2.3 清洗的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如下:
a)遵循医用清洗剂产品说明书配置适量使用浓度的清洗液置于清洗槽及超声清洗器中。b)将内镜全部浸没于清洗液中,用纱布反复擦洗镜身,前端和操作部应重点擦洗。c)用清洁毛刷彻底刷洗活检管道和导光软管的吸引器管道,刷洗时必须两头见刷头,并洗净刷头上的污物;反复刷洗至没有可见的碎屑及组织为止(毛刷进入和抽出时宜采用旋转的方式);再次清洗刷头。
d)安装全管道灌流器、管道插塞、防水帽和吸引器,用清洗液反复清洗内镜的每个腔道。如采用手工操作,应先用注射器抽吸清洗剂100 ml,清洗送气送水管道,再用吸引器将清洗剂吸入活检管道,使管道内充满清洗液进行浸泡。使用酸化水消毒的,清洗时间适当延长。十二指肠镜抬钳器管道用50ml注射器反复冲洗。e)将取下的活检入口阀门、吸引器按钮和送气送水按扭等部件在超声清洗器内使用清洗液清洗。f)以上清洗液浸泡、清洗的操作应遵循相应的医用清洗剂产品说明所要求的浓度、时间、温度执行。
g)清洗液应每清洗一条内镜后更换。6.2.4漂洗的操作流程如下: a)将清洗后的内镜及部件、附件等置于带流动水的漂洗槽内。b)用全管道灌流装置(或高压水枪、注射器)彻底冲洗内镜各管道至少10s,并用流动水充分冲洗内镜的外表面、部件及附件。
c)用全管道灌流装置(或高压气枪、注射器)向各管道充气,排出管道内的水分。d)擦干内镜外表面、部件及附件。6.2.5消毒(灭菌)的操作流程如下:
a)采用化学消毒(灭菌)剂进行高水平消毒或者灭菌时,应将擦干后的内镜及取下的部件置于消毒槽并全部浸没于消毒液中,各管道用灌流装置或注射器灌满消毒液,作用至消毒剂规定的时间。
b)软式内镜高水平消毒可选用邻苯二甲醛、戊二醛、二氧化氯、酸性氧化电位水、过氧乙酸等;软式内镜灭菌可选用戊二醛、过氧乙酸等。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参见附录A。选用的其它消毒剂应适用于软式内镜消毒灭菌,并应取得卫生许可批件。d)使用灭菌设备对软式内镜灭菌时,应遵循设备使用说明书操作。6.2.6终末漂洗的操作流程如下:
a)高水平消毒后,清洗消毒人员应更换手套将内镜从消毒槽取出,置入漂洗槽。b)用全管道灌流装置(或压力气枪、注射器)向各管道充气,排出管道内的消毒液。c)用全管道灌流装置(或压力水枪、注射器)用无菌水或过滤水反复冲洗内镜各管道至少10s,并充分冲洗内镜的外表面、部件及附件。6.2.7干燥的操作流程如下:
a)将终末漂洗干净的内镜置于铺设无菌巾的专用干燥台,无菌巾至少4h内更换。b)用75%乙醇或异丙醇冲洗所有管道,至另一端能看到乙醇或异丙醇流出。c)用压力气枪、洁净压缩空气向所有管道充气,至其完全干燥。d)用无菌纱布擦干内镜外表面及各部件。
e)取下清洗消毒时的各种专用管道和按钮,换上诊疗用的各种部件和附件,用于下一患者的诊疗。
6.3 内镜清洗消毒机工作流程
6.3.1使用内镜清洗消毒机时应遵循产品说明操作使用。
6.3.2在使用内镜清洗消毒机进行清洗消毒之前,应先遵循6.2.1、6.2.3的规定对内镜进行预处理和手工清洗。
6.3.3如果清洗消毒机无测漏功能,应先遵循6.2.2的规定进行手工测漏。6.3.4将内镜置入内镜清洗消毒机内,并用专用的连接器将内镜各个管道与洗消机连接;关闭舱门,启动洗消程序进行工作。十二指肠镜的抬钳器管道很细,有些清洗消毒机不能产生推动液体通过管道所需的足够压力,此时应手工清洗此管道。
6.3.5使用无干燥功能的清洗消毒机之后,应遵循6.2.7的规定进行干燥。6.4 内镜附件的清洗消毒与灭菌
6.4.1应灭菌的附件包括活检钳、圈套器、注射针、细胞刷、切开刀、导丝、碎石器、网篮、取石球囊、扩张球囊、扩张探条、造影导管、异物钳等。重复使用的上述附件用后应清洗、灭菌,方法如下:
a)使用后应立即浸泡在清洗液里,防止污染物干燥,同时要向管道内注入清洗液。b)将上述附件在流动水下,用小毛刷刷洗钳瓣内面和关节处,仔细冲洗附件的腔道,直至无可见的碎屑、组织止,擦干。
c)使用清洗液在超声清洗器内清洗,作用时间遵循清洗剂产品说明执行。清洗后用流动水漂洗干净。部分附件清洗后应遵循相关要求涂抹润滑剂。
d)某些难以清洗消毒的附件如注射针、切开刀等,因其管腔细,易残留血液或有机物,宜使用一次性产品。
e)附件首选的灭菌方法是压力蒸汽灭菌,或者选用符合要求的灭菌剂、灭菌器械进行灭菌,具体操作方法遵照使用说明。灭菌时或灭菌后的包装应符合无菌储存规定。6.4.2 应高水平消毒的附件处理方法如下:
a)重复使用的口圈可采用高水平化学消毒剂消毒或灭菌,消毒可用有效氯含量为500 mg/L的含氯消毒剂或者1000 mg/L的过氧乙酸等消毒剂浸泡消毒30min。消毒后,用水彻底冲净残留消毒液,干燥备用。
b)注水瓶及连接管应每天清洗并高水平消毒,消毒后用无菌水冲净,干燥备用;连接管应进行充气操作达到干燥。注水瓶内的用水应为无菌水,每天更换。c)吸引瓶、吸引管经清洗后,用有效氯含量为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或者1000 mg/L的过氧乙酸等消毒剂浸泡消毒30min,刷洗干净,干燥备用。宜使用一次性吸引管。6.5 附属设备的清洗消毒
6.5.1 每日诊疗及清洗消毒工作结束,应对清洗槽、漂洗槽等充分刷洗,用有效氯含量为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或者1000 mg/L过氧乙酸等消毒剂擦拭消毒,选用其它消毒剂时遵循使用说明书操作。
6.5.2 消毒槽在更换消毒剂时必须彻底刷洗。6.6 储存 6.6.1 每日诊疗工作结束,将干燥后的内镜储存于专用洁净镜柜或镜库内,插入部和连接部均应垂直悬挂,弯角固定钮应置于自由位,并将所有活检入口阀门、吸引器按钮和送气送水按钮取下。
6.6.2 清洗消毒后24h内使用的软式内镜可不进行重复清洗消毒。
6.6.3 灭菌后的内镜、附件及相关物品应当遵循无菌物品储存要求进行储存。6.6.4 镜柜或镜库房每周清洁消毒一次,污染时随时消毒。附 录 A(规范性附录)软式内镜常用化学消毒剂使用方法
消毒(灭菌)剂 高水平消毒及灭菌剂量[注] 使用期限与监测[注] 作用方式 注意事项 过氧乙酸(PAA)浓度:
原液:0.2%-0.35%(W/V)使用中≥0.15% 时间: 消毒≥5min 灭菌≥10min(0.35%)连续使用7天。
参考次数:500ml原液可消毒20-25条内镜。使用专用试纸,消毒15条内镜后每次消毒前监测 机械:
自动冲洗浸泡。1.消毒效果好,即使在有机物中消毒效果也不降低。2.能消除内镜管道上因使用戊二醛而形成的硬化物质。3.对皮肤、眼睛和呼吸道有刺激性。4.对金属腐蚀性强,应加防锈剂,严格控制时间,使用后应立即彻底漂洗。5.应使用专用于内镜的PAA,不应使用普通的PAA。邻苯二甲醛(OPA)浓度:
原液:0.55%(0.5%-0.6%)使用中≥0.3% 时间: 消毒≥5min重复使用14天。每天使用专用试纸测试浓度 1.手工:浸泡,应注满各管道;宜采用自动灌流器流动浸泡。
2.机械:自动冲洗浸泡。1.消毒效果优于戊二醛(包括结核杆菌)。2.刺激气味小,对皮肤粘膜刺激较少。3.与材料具有良好的兼容性。4.对细菌芽胞杀灭速度缓慢。
5.能使蛋白质凝固,消毒前清洗应彻底。
6.易染色,接触该试剂可使衣服、皮肤、仪器等染色。7.接触蒸气可能刺激呼吸道和眼睛;有关安全接触浓度和长期接触的危险需进一步评估。戊二醛
(GA)浓度: 原液≥2%(碱性)使用中≥1.8% 时间: 消毒≥10 min 灭菌≥10h 连续使用14天。每天使用专用试纸测试浓度
1.手工:浸泡,应注满各管道;宜采用自动灌流器流动浸泡。2.机械:自动冲洗浸泡。1.受有机物影响较小。2.与材料具有良好的兼容性,腐蚀性较小。3.对细菌芽胞和分枝杆菌的杀灭速度缓慢。
4.对皮肤、眼睛和呼吸具有致敏性和刺激性,并能引发皮炎、结膜炎、鼻腔发炎及职业性哮喘,对工作人员危害大。
5.漂洗不充分而残留的戊二醛会对病人产生不良影响。6.具有固定性,易在内镜及清洗消毒设备上形成硬结物质。
7.尽可能在自动内镜清洗消毒机中使用,或将其装在带有密封盖的密闭容器中使用,并且设置专用的排气装置。二氧化氯 浓度:500mg/L 时间:消毒3-5min 配制后当天使用。机械: 自动冲洗浸泡。1.杀菌快速高效。2.有机物影响小。
3.活化率低时产生较大刺激性气味,宜在清洗消毒机中使用。4.金属腐蚀性高,使用时加防锈剂,使用后立即彻底漂洗 酸性氧化电位水
(EOW)主要指标: 有效氯60mg/L土10mg/L; pH 值2.0~3.0; 氧化还原电位≥1100mV; 残留氯离子<1000mg/L。时间:消毒3-5min 宜现制现用,用后即排。
每天监测相关指标。1.手工:应采用自动灌流器冲洗浸泡。
2机械:自动冲洗浸泡。1.使用中的溶液不刺激皮肤、眼睛和呼吸道。2.在存在有机物质或生物膜的情况下杀菌效果会急剧下降,消毒前清洗应彻底。3.对内镜有一定腐蚀,使用后应彻底漂洗。4.出液口应有自动监测显示,每天进行有效氯、ORP监测。5.应采用流动浸泡方式消毒 6。处理后的内镜应充分干燥。7.内镜变化后重新验证消毒效果。注:1.表中标注的浓度与作用时间与卫生许可批件中标定的不一致时,应以后者为准。2.消毒剂达到使用有效期均应废弃处理,无论浓度是否达标。3.浓度试纸等应取得批件。4.酸性氧化电位水指标监测方法参见《WS 310.2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2部分: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 5.其他新产品应遵循产品说明使用。附 录 B(规范性附录)
软式内镜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方法 B.1 采样时间
在软式内镜消毒或灭菌后、使用前进行采样。B.2采样方法
B.2.1 有管道软式内镜的采样方法 采样部位为内镜的内腔面。用无菌注射器抽取10ml采样液(含相应中和剂的磷酸盐缓冲液),从被检内镜活检管道入口注入,用15ml无菌试管从活检管道出口收集,立即送检。B.2.2 无管道软式内镜的采样方法 采样部位为内镜的外表面。用沾有采样液(成份同B.2.1)的棉拭子,涂擦被检内镜插入部的全部外表面2遍,剪去手接触部位,将棉拭子投入到含10ml采样液的采样管中,立即送检。
B.3 样品处理与结果计算
B.3.1 样品采集后应在2小时内处理。
B.3.2 将采样管在混匀器上振荡20s或用力振打80 次;用无菌吸管吸取1.0ml 待检样品接种于灭菌平皿,每一样本接种2个平皿;平皿内加入已熔化的45℃~48℃的营养琼脂15ml~18ml,边倾注边摇匀;待琼脂凝固,置36℃±1℃温箱培养48h;计数菌落数。B.3.3 结果计算:菌落数(CFU)/件=2个平皿菌落数平均值×10。B.4 合格标准
B.4.1 消毒合格标准:细菌总数≤20cfu/件。
B.4.2 灭菌合格标准:未检出细菌(无菌检验合格)。B.5 致病菌检测 B.5.1应在可疑经软式内镜诊疗操作导致感染时进行检测。
4.内镜清洗消毒的规范化管理 篇四
1.1 整合全院软式内镜资源 我院是一所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拥有各种先进的内镜检查及诊疗设备,包括胃镜、肠镜、十二指肠镜、喉镜、支气管镜等,由于未进行集中管理,导致内镜的清洗消毒现状不容乐观,存在较大的医院感染隐患。为了更好的执行卫生部颁布的《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的要求,我院加大力度对内镜诊疗场所进行了改造,建成了大约900平方米的内镜室,新建成的内镜室分区明确布局合理,并将全院的软式内镜设备集中管理,并实现了内镜清洗消毒的信息化管理;不仅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而且更有利于规范内镜的清洗消毒工作,达到资源共享,为患者提供安全、优质、高效服务的目的。
1.2 合理的人员配置护理部根据科室的工作性质合理的进行人员配置,设专业护士8名,经过培训的清洗消毒人员3人,负责所有内镜的清洗消毒工作,质控护士对其进行全面监督,护士长不定期督查,使内镜的清洗消毒工作得到保障。
1.3 制定和完善内镜清洗消毒管理制度 根据卫生部颁布的《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的要求制定符合本院实际情况的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并认真贯彻落实。
1.4 加强内镜清洗消毒的管理 内镜及附件的种类越来越多,特别是有些附件如活检钳、注射针等在内镜检查治疗中需突破人体黏膜屏障而造成损伤,这些均是造成医源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其消毒问题已成为保障患者健康和减少医院感染的重要问题之一[1,2]。因此,加强加强内镜清洗消毒是医院感染管理的重要内容,严格按《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的要求规范内镜的清洗消毒工作程序是阻断感染途径的关键。
1.5 内镜清洗消毒工作站 内镜清洗消毒的计算机管理充分利用内镜清洗消毒流水线中数据采集终端的强大功能,实行电脑化的数据管理。操作人员只需输入病人姓名以及刷内镜编号卡,计算机便逐一自动记录每条内镜清洗消毒的步骤,自动检测非正常清洗记录和提示,控制人为错误、语音提醒人员按要求清洗内镜,且同时监控多条内镜的清洗;并自动进行资料的备份处理和打印,确保了每位病人使用内镜后严格按《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要求进行清洗消毒的完整性,完全避免了人为不真实的因素;数据库中的数据采用磁盘和打印文本两种形式保留数据。
1.6 加强工作人员医院感染相关知识的学习及职业防护 由于内镜诊疗是一种侵入性操作,在体内与组织细胞、体液等发生接触,故有潜在传播传染病的可能。我国是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区,同时艾滋病感染人数也在迅速增长,内镜的清洗消毒是否彻底可靠,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安全。因此,应积极组织学习《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以及医院感染管理相关知识,并进行相应考核,新上岗人员必须加强岗前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内镜清洗消毒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使内镜的消毒灭菌达到有效性和安全性。内镜诊疗和清洗消毒人员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在诊疗过程中应增强自我防护意识,操作人员接触患者的分泌物、血液、粪便及污染的器械时,必须采取预防措施。在内镜操作时除要戴口罩、帽子、手套,穿隔离衣外,对特殊感染的患者或预计有飞沫、血液、体液喷溅的操作,应戴护目镜或面罩;清洗消毒时要戴橡胶防护手套、防渗透围裙等。
1.7 加强对内镜使用及清洗消毒质量监督管理严格按《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要求加强对内镜诊疗质控环节(术前、术中和术后)和质控要素(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内镜器械的配套和性能、质控措施和操作常规)的管理,从各个环节把好内镜诊疗的质量关。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每日专人负责监测消毒剂浓度并做好记录,消毒剂使用时间不得超过规定期限;加强对内镜生物学监测,由院感质控人员对消毒后的内镜每季度进行监测,对灭菌后的内镜每月进行监测;定期对镜室内空气和无菌物品进行细菌培养;不定期检查无菌物品及一次性物品的有效期,严格把好消毒灭菌质量关。
加强内镜诊疗和清洗消毒人员的培训
2.1 加强内镜诊疗和清洗消毒人员的培训是内镜消毒灭菌达到有效性和安全性的保证。内镜检查作为一项侵入性诊疗技术,在诊疗过程中有可能导致黏膜组织的损伤,这是造成医源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尤其是交叉感染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内镜的清洗消毒是否彻底,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安全。因此,内镜的清洗及消毒彻底与否是医务人员对患者责任心和职业道德的具体表现,在医院领导的高度重视下,组织全体从事内镜诊疗和清洗消毒的人员分期分批参加省、市医学会举办的《内镜清洗消毒规范岗前培训》和《医院感染管理知识的培训》,强化职业道德,熟练正确掌握内镜的清洗与消毒灭菌技术,严格执行内镜操作规程,使内镜的消毒灭菌达到有效性和安全性[3]。
2.2 加强内镜清洗消毒与维护保养加强内镜清洗消毒与维护保养,对提高内镜使用价值具有重要意义。领导重视将内镜室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提高到确保医疗安全、提高医疗质量、减少医疗纠纷、增加院信誉等高度来认识,增加必要的设备投入;内镜中心工作人员统一认识,在清洗过程中,特别要加强酶洗[4],使内镜管腔不至于堵塞,内镜表面光洁透亮,从而使消毒或灭菌效果更佳,避免了交叉感染的发生;同时更充分发挥了仪器的性能,延长了仪器的使用期限,提高了仪器的使用价值,为内镜诊疗工作的质量和医疗安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内镜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
5.内镜室消毒隔离制度 篇五
一、内镜检查与消毒要求
1、内镜室划分为清洁区、检查区、清洗消毒区,镜柜、贮存柜每周清洁消毒一次,无菌物品与一般物品分开放置。
2、工作人员在操作、消毒内镜时应穿工作衣、戴手套(一人一副),对要求灭菌的内镜应按手术室要求进行穿戴与消毒。
3、检查床单、枕套应每天更换,如有污染应立即更换。
4、给患者检查时应做到一人一口圈、一治疗单、一弯盘;行活检时做到一人一钳,内镜注水瓶应每天清洗消毒一次,注水瓶内的灭菌用水应每天更换。
5、内镜检查过程中如向活检孔道内注水,必须使用消毒注射器,注射器每天更换,所注入水为无菌用水。
6、清洗消毒过程中所用的棉纱垫也应每日消毒,以防其隐藏病原微生物。
7、检查结束后及时倾倒吸引瓶内污水,吸引瓶内倒入2000mg/L 含氯消毒溶液30 分钟刷洗干净后瓶内倒入2000mg/L 含氯消毒溶液盖上吸引瓶盖备用。吸引管用以上消毒液浸泡30分钟后清洗备用,管子老化应及时更换。
二、内镜及附件的清洗消毒
1、消毒液应按说明书规定进向活化和稀释,保证有效浓度和有效使用时间。每天使用前应检测消毒液的浓度,浓度合格方可使用,检查例次多时,应在检查中间进行一次消毒剂浓度检测,必要时及时更换。应有消毒液的检测的记录,记录应保存两年以上。
2、每天检查前应先将内镜在消毒液(2%戊二醛)中浸泡消毒30分钟。为保证内窥镜管道的消毒效果,应拔去注水注气按钮,换上清洗专用按钮,以保证管及孔道内充满消毒液。浸泡消毒结束后取出内镜,在冲洗槽内用水洗净镜身及管道内的消毒液后用消毒干纱布和75%酒精纱布擦拭镜身后备用。
3、内镜清洗消毒方法:
①擦净与水洗:内镜检查结束后用纱布擦去附着的粘液,放入清洗槽内进行充分清洗。
方法为:去除活检孔阀门,在流水下清洗镜身并反复抽吸活检孔道,再用清洁刷刷洗活检孔道2-3次。为保证活检孔道能充分刷洗,洗刷中必须两头见刷头,流水洗刷时间不得少于3分钟。
②使用酶洁液洗涤,预防有机物和蛋白凝固,避免注水注气孔堵塞和内镜表面发黄结痂。
方法为:将送水送气按钮换成清洗专用按钮,再按①的方法对内镜进行洗涤。酶洁液中见肉眼凝固物质即予更换,否则可每天更换一次。③水洗:同样擦洗镜身和抽吸活检孔道,清除残留酶洁液。④浸泡消毒:清洗后将内窥镜浸泡于消毒槽内,浸泡消毒10分钟,操作顺序同检查前准备。
⑤清洁水洗:用清洁水彻底清洗镜身和反复抽吸活检孔道,清除残留消毒液。如进行ERCP、EST术、治疗性内镜术(息肉摘除术、注射硬化剂等),要求活检孔道内抽吸灭菌水,每次量不少于300ml。
4、内窥镜检查结束后的终末消毒方法:清洗消毒过程同上,但消毒液内浸泡时间不少于30分钟。
5、内镜附件的清洗消毒:①活检钳:每天检查结束后集中灭菌消毒处理。方法:活检钳清洗后浸泡于稀释的适酶溶液中,用小牙刷刷洗钳瓣内面和关节处,再将活检钳放入超声振荡器中,加清水振荡10 分钟,清洗后挂起凉干或擦干,钳瓣处滴硅油以如润滑关节,处理完毕,将活检钳集中浸泡在2%戊二醛消毒液中10 小时,以无菌水冲净残留消毒液后放入灭菌治疗袋中备用。
6、其他附件:如切开刀、导丝、碎石器、网篮、造影导管、异物钳等应用过程中接触破损粘膜的机会大,均应彻底清洗后进行灭菌处理。
6.软式内镜消毒技术规范 篇六
1、建立健全岗位职责、清洗消毒操作规程、质量管理、监测、设备管理、器械管理、职业安全防护、继续教育和培训等管理制度和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
2、内镜清洗、消毒、灭菌必须符合卫生部《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WS 507-2016)》要求。
3、用后的内镜及附件应立即除去污染、清洁、清除管道中血液、黏液及用高压气枪冲净内镜内的残留组织,应彻底清洗干净。
4、内镜使用后宜每次清洗前测漏;条件不允许时,应至少每天测漏1次。测漏情况应有记录。
5、内镜的消毒可选用邻苯二甲醛、戊二醛等对内镜腐蚀性低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的消毒剂,消毒后用纯化水进行终末漂洗。
6、一次性治疗巾、-次性接口、弯盘做到一人一用,用后按照感染性废物处理,抽吸管一次性使用,吸引器每次用后用500mg/L有效氯消毒剂浸泡半小时清洗备用。
7、自来水水质及纯化水应符合 GB 5749的规定,并应保证细菌总数<10 CFU/100 mL;生产纯化水所使用的滤膜孔径应<0.2 ym,并定期更换。
8、工作人员进行内镜诊疗或者清洗消毒时,应遵循标准预防原则和WS/T311的要求做好个人防护,穿戴必要的防护用品。在操作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9、使用中的消毒剂或灭菌剂应遵循产品使用说明书进行浓度监测,产品说明书未写明浓度监测频率的,一次性使用的消毒剂或灭菌剂应每批次进行浓度监测;重复使用的消毒剂或灭菌剂配制后应测定一次浓度,每次使用前进行监测。
10、消毒后的内镜,储存前先干燥处理,再悬挂保存于储镜柜内。灭菌后的内镜及附件应当按照无菌物品储存要求进行储存。
11、每季度对内镜室的环境消毒质量、工作人员的手、使用中的消毒剂及消毒内镜进行监测。监测方法参照WS/T367、WS/T313、GB15982的规定。
7.消化内镜清洗消毒流程及质控标准 篇七
内镜清洗前先进行漏水测试,确认无漏水的情况下才能进行清洗。流动水彻底冲洗用纱布擦拭,用清洁毛刷刷洗活检孔道,用高压水枪水反复冲洗擦洗镜身及清洁操作部 和导光软管的吸引器导管 活检孔道及送气送水管道,(纱布一次性使用)(刷洗时必须两头见刷头)洗后吸干水份
(清洁刷一用一消毒)内镜置于酶洗池中,用注射器抽吸多酶洗液注各管腔,操作部等表面用多酶洗液擦拭,全镜多酶液 浸泡2分钟。然后内镜从酶池中取出,用清水冲管腔和镜身,之后吸干水份。多酶洗液每清洗 一条镜后更换。
内镜置于酸化水池中,用注射器抽吸酸化水注各管腔,全镜酸化水中浸泡3分钟。
更换手套,将内镜置入冲洗池中,流动水下用纱布清洗内镜表面,反复抽吸清水各孔道,然后向管道冲气,排出管道内的水分。用纱布擦干内镜外表面,将各孔道的水分抽吸干净,装上各类按钮、阀门。
2014年11月28日
注:每日术前需将每条内镜按流程清洗消毒备用。
感染病人需在阳性酸化水池中浸泡5分钟后,在常规清洗消毒。
内镜附件清洗灭菌流程
各类附件用后放入清水中,用纱布反复擦洗,用小刷刷洗钳瓣内面和关节处,清洗后擦干。(纱布一次性使用,清洗刷应当一用一消毒)
附件放入盛有多酶洗液的超声清洗器内清洗10分钟。然后取出用清水冲洗干净。
可用压力蒸汽灭菌的附件(如活检钳)晾干后送供应室进行压力蒸汽灭菌。不能用压力蒸汽灭菌的附件放入2%戊二醛中浸泡10小时,然后用无菌水彻底冲洗,再用无菌巾擦干。
【软式内镜消毒技术规范】推荐阅读:
内镜清洗消毒规范10-13
小学软式排球比赛规则08-15
内镜护士进修个人小结06-23
内镜室规章制度08-11
消化内镜医师个人总结09-25
2023年消化内镜发展状况08-11
内镜中心护士工作职责及工作程序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