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家园解说词

2024-08-17

纪录片家园解说词(共7篇)

1.纪录片家园解说词 篇一

追求教育品质 奠基幸福人生

——临沭县实验小学

临沭县实验小学始建于1976年,学校占地近2万平方米,校舍面积达1万平方米。现有42个教学班,在校生2400人,在编教师160名,具有本、专科学历的教师分别约占教师总数的61%和35%。学校先后获得山东省规范化学校、山东省教学示范学校、山东省优秀家长学校、山东省少先队工作示范学校、省级电化教育示范学校、临沂市依法治教示范学校、临沂市科普示范学校、市级文明学校、市级师德建设先进单位、市级教学示范学校、市级规范化学校、市教学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实验学校、全国少先队金星大队等近百项荣誉称号。

我校最近几年的跨越式发展,源自前瞻的教育理念,源自教干教师的团结拼搏,更源自我们有一个坚定的信念: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正是这种对高品质教育的执著追求和对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态度,赢得了学生的喜爱、家长的满意、领导的放心和社会的肯定。

一、打造高品质的育人环境

高品质的教育需要高品位的校园环境和高标准的教学设施。让校园吸引师生,成为教与学的乐园,是我们努力的主要目标。

1、积极投入,构筑高标准发展平台

高标准的教学设施是落实办学理念的必要保证。我们在投资400万元,建起厚德楼、启蒙楼、合堂教室楼的基础上,加大了对校园环境和教学设施的投入力度。2007年,投资30余万元,铺设塑胶跑道、建设操场护栏,为学生的体育锻炼及“大课间”活动提供了舒适、安全的场所。2008年投资约30万元,购置了包括电脑、投影机、实物展台等在内的现代多媒体教学设备26套,班级多媒体数超过60%。现在,学校各种功能教室齐全,仪器及各类器材均按国家一类标准配备,初步实现教学现代化。

2、精心设计,营造高品位文化氛围

让优美的校园环境熏陶学生,让文明的气息滋养学生,让励志的标语鼓舞学生,让师生走进校园,油然而生自豪感和幸福感,是我们对校园文化的追求。宽阔的青石路面、舒适的塑胶跑道、幽静的绿色长廊让人赏心悦目,山石错落、花木峥嵘,近800平方米的植物园,是学生们亲近自然、诵读经典、美术写生、休息嬉戏的绝好去处。国学精粹、翰墨飘香、佳作欣赏、每周一得、新闻周刊、我最棒等特色专栏,让学生知中华文化之渊源、晓家国天下之大事、展自我英俊之风采。

3、德育为首,创建高质量育人环境

以人为本,德育为先。我校坚持以育人为中心,以养成教育为重点,以多彩的活动为载体,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

在组织机构建设方面,学校首先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从党支部、各科室到各年级组齐抓共管的德育教育网络。通过师德报告、树立榜样、问题讨论等形式,明确教师育人职责,推行首遇责任制。

在队伍建设方面,通过讲座、主题研讨、现场说法等方式,积极开展班主任和辅导员培训。完善了《班主任工作职责》、《班务工作规范》等有关规章制度。在开展爱岗敬业教育的同时,把学生的满意率作为评价教职工工作的重要依据之一。

在阵地建设方面,建立了高标准的少先队活动室、德育室,通过图版对学生进行“两史一情”教育、传统道德教育、环境保护教育、孝亲敬老教育、文明礼仪教育等等。坚持周一升旗制度,进行系列化的“国旗下的讲话”。

在日常管理方面,我们坚持不懈抓好养成教育。号召全体学生“养成好习惯,争做实小好少年”,提出了“三轻轻四不要”(即:脚步轻轻、动作轻轻、说话轻轻,不要追逐打闹、不大声喧哗、不吃零食、不乱扔废弃物)的行为准则,编写了日常行为规范的歌诀。编写了《临沭县实验小学学生行为规范须知》,内容涵盖德育教育的多个方面,如:“五旗”(党旗、国旗、军旗、团旗、队旗)、“三歌”(国歌、队歌、校歌)、“三风”(校风、教风、学风)、《我是文明实小人》歌诀等。

在学生日常行为的评价方面,我们创造性地实行了“菜单式即时性评价”。最近,为了把养成教育做得更扎实,更有成效,我们创造性地开展了“三方五评”活动,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区三个方面的作用,开展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和社区评价。督促学生对照评价表《学校篇》、《家庭篇》和《社区篇》的不同要求(每篇均设计了十项具体要求),每天一评,周周总结,坚持一月,在不断的反省中完善自我,逐渐地养成良好习惯。

在开展活动方面,我们邀请家庭教育的专家、“知心姐姐”杂志社组织的讲师团对学生家长进行培训,扎扎实实地进行了家长学校有关课程的落实。聘请法制副校长和“五老”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坚持上好晨会课、班队会课、心理健康教育课,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开展 “告别网吧•远离诱惑,争做文明好少年”的签字活动、“感恩父母,孝亲敬老尊师”活动。丰富多彩的活动,规范了学生的言行,净化了学生的心灵。

二、锻炼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教师的素质决定学校的品位。根据小学教师任教学科课多、课时多、工作量大、参加教研时间有限的实际,我们围绕课堂教学这个中心,以“五个一”工程(即:双周一次校长推荐材料学习、每学期一次基本功集中展示、一次名师示范、一次课堂教学大比武、每周至少一次推门听课)为抓手,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1、“五一”工程,奏响课堂教学主旋律(1)理论学习,引领课改新理念

如果教师不能真正理解新课改三维目标,不能知晓本次课程改革的六个具体目标,很难相信他会是一个合格的课改人。为了让教师加强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我们不是单纯地让教师摘抄记录,而是将推荐文章印发给教师,教师阅读随手记录反思。这样不但避免了机械抄写挫伤教师学习积极性的弊端,还可以引导教师真正做到从理论上有所收获,从实践上有所反思。我们定期将老师们结合理论学习的教育反思,汇编成《观点与思考》,装订成册,印发给每一位教师,达到思想共享。

(2)展示自我,夯实教学基本功 多年来,我校一直未放松对教师基本功的要求和训练,每学期都要安排一定形式的教师基本功比赛,如:钢笔字、粉笔字比赛,语文教师下水文、朗诵比赛,数学教师计算技能比赛,教师说课、案例评析比赛等。例如,我校教师案例评析能力日渐增强,写作潜能被有效激发。近三年,我校教师有90余篇教学论文、随笔等发表在《人民教育》、《中小学教材教法》、《山东教育》等刊物上,有30余篇论文获省论文评选一、二等奖。

(3)培养名师,要求不同多层次

名校育名师,名师创名校。我们充分发挥教师团队式发展的优势,积极抓好名师培养工程,形成了“推出一批、锻炼一批、发现一批”的名师培养梯队建设模式,体现了教师团队式发展的层次性。

首先,我们利用已有市以上教学能手等组成名师培养工程的第一梯队,作为名师培养的主导力量,他们教学理论深厚,教学意识超前,教学经验丰富,已经成为有一定影响的名师。我们积极组织他们参加各级各类教研活动,勇于承担教研任务,主动总结教改经验,不断扩大影响力和辐射面,尽最大可能发挥他们的带头示范作用。

其次,我们把县级教学能手、教学新秀作为名师培养工程的第二梯队。作为名师培养的中坚力量,这些教师年富力强,理念先进,敢于实践,勇于创新。我们充分利用“教学能手示范课”、到结对乡镇送教、送讲座,进行听评课指导,等形式对他们进行锻炼和培养。

再次,我们还注意从年轻教师中,发现和选拔那些工作积极主动、学习意识强烈、有较强进取心的教师,作为名师培养工程的第三梯队。通过与教学能手、骨干教师“结对拜师”等形式,利用诊断课、研讨课、优质课等手段,帮助他们迅速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为了零距离感受名校、名师的教学氛围,我们选派骨干教师分别到青岛、济南、上海等名校蹲点学习,多次邀请省、市、县的有关专家到校讲学,让全体教师有机会与真正的大家、名师进行交流。目前,我校已培养出国家级骨干教师2名、省级骨干教师7名、省级教学能手1名、省特级教师1名、市级教学能手13名、县级教学能手43名。

(4)“课堂比武”,搭建教学大舞台

课堂是落实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为了抓实课堂教学改革,我们提出每学期开展一次“课堂教学大比武”活动。该活动集“备、说、讲、评”于一体,把整个学科组“捆绑” 在一起,变过去的教师单兵作战,为学科组合作下的团队竞争,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其具体操作流程为:

活动准备阶段:以年级学科教研组为一个团队,围绕课题,确定目标、选择教法、设计过程、制作课件,分工合作,集大家智慧,充分发挥团队优势。

活动分工阶段:在正式比赛前,以抽签的方式,确定每个团队的讲课、说课和评课教师各一名。

活动展示阶段:各团队依据抽签决定的教师依次进行说课→讲课→评课,从设计理念到实践操作,由剖析反思再到总结提升,全面而透彻地展示本教研团队对这节课的研讨成果。

活动中相关学科全体教师全程参与听课,学校组成评委团,对每个教研团队从说课、讲课、评课、团队协作精神四个方面分别打分,综合评定。所得成绩既要记入该教研组所有教师本学期的个人课堂教学成绩,还作为年终评选优秀教研组的重要组成部分。

“先教后说、以说促备”。在学期末教学内容基本完成的情况下,从本学期所有课时中随机抽取一课时,教师进行现场说课,将说课内容和备课簿上当初的教案设计结合起来进行评比。促使教师认真研究教材和学生,精心研究和选择教学方法,为“教”而“备”。

(5)推门听课,指导督促重激励

我们实行教干包年级制度,让全体教干直接加入到老师们的合作团队之中,进一步加大了教干深入课堂、参与教学、研讨教改的力度,要求全体教干每周深入课堂听评课不得少于两节,每星期结束后必须将听课记录统一交校长办公室检查登记,将学校对教学工作的管理点从“会议室”推进到“教室”,让全体教干随时了解教师、学生和课堂教学情况,注重指导、督促与激励,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有效的制度、完善的管理、灵活创新的教研、“捆绑式”的合作团队,促进了我校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最近三年,我校有9人在省级讲课比赛中获奖,16人在市级讲课比赛中获一、二等奖,执教市级公开课10人,县级公开课24人。

2、“双主双序”,课题带动谋新篇

科研,是一所学校成为名校的灵魂所在。建立课题研究小组,开展课题研究活动,则是我们在教科研工作中落实团队式发展的主要体现。

针对学校实际,我们提出了《双主双序教育体系构建》研究课题,目前已被确定为临沂市“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该课题基于“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中各自成长的主体”这一基本理念,认为只要遵循一定的教育发展规律,做到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密切结合、协调互动,就能构建起学生学习过程的主体地位,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为了真正借助此项课题研究,实现教师、学生、学校三方的和谐发展,我们组建了强大的合作团队,并于今年3月21日进行开题,全县课题负责人观摩了我校《双主双序教育体系构建》课题研究的开题现场。

从2002至今,我校共计进行省、市、县级课题研究活动45项,其中有35项课题顺利通过上级科研部门的结题鉴定。在进行课题研究过程中,有6位教师获省教科研成果奖,8位教师获县级教科研成果奖。现有1项省级课题、6项市级课题、3项县级课题正在研究。

三、实施高标准的常规管理

坚持人本思想,追求常规管理的高标准、精细化,谋求教学管理的高效益是我们管理的重要目标。

1、进行人文化管理

我们深知,民主、和谐的氛围,才能激发人的创造性。因此,我校提出创建“尊重他人、完善自我、与时俱进、顽强拼搏”的校风,让每一个人学会理解、宽容与尊重。努力创建刚柔相济,宽严有度的管理体系。在全体老师中树立创优争先、敢于拼搏的竞争意识;崇尚一流、追求卓越的质量意识;终身学习、志存高远的进取意识,激励全体教师同甘苦,共负责,全面释放组织成员的潜能,创造一个又一个的辉煌。

2、不断创新管理

只有根据教育改革的需要和学校实际情况的变化,不断完善和创新管理制度,才能使学校管理高效运行。我们根据实际,创新并实行了以下举措:

班主任选聘制。从08年开始,我们的班主任不再按惯例由本班语、数教师共同承担,而是打破学科界限,从全校的所有教师中进行选聘。通过自愿报名和学校考察相结合的方式,将一批热爱学生、责任心强、组织管理能力高的优秀教师选聘到班主任岗位上,并且提高班主任待遇,让班主任成为教师愿意干的岗位。

班级量化共享制。我们依据《办学规范》“一岗双责”的要求,制定并实施了“任课教师分享班级量化结果”的评价方案,把各班级的期末量化结果折算到该班级每一位任课教师的个人量化评估之中,同时将该班级各科任课教师的教学成绩计入本班量化评估之中,将班级和任课教师“捆绑”在一起,使得班级和学生管理成了所有任课教师的共同责任,而不再是班主任一个人的“独角戏”,强化了全体教师的责任意识、育人意识。

优秀教研组评比制。我们针对学校规模较大、教师数量较多、教导处直接管理难度较大的特点,制定并实施了《实验小学教研组考核办法》,提出了加强学科教研组建设的意见,进一步提高了学科组的地位,将一些教学、教研活动的组织权、管理权放给学科组,让学科组自行组织教师和学生开展活动。如针对“蓓蕾读书工程”,各年级学科组分别组织开展了“经典古诗文朗诵”、“迎奥运激情演讲”、“课外阅读积累竞赛”、“优美课文朗读比赛”等一系列的活动。各学科组根据学生不同特点,分别确定了不同的活动主题,与全校统一开展活动相比较,形式更灵活,效果更扎实。每学期,我们都要依据教研组考评结果,分等级确定各组教研经费,并对优秀教研组进行表彰奖励。

3、把管理做精细、做扎实。

管理精细、落实到位决定着管理的效益。我们紧紧围绕课堂教学这一中心,从小事做起,将管理进行到底。

备课必须实用。要求老师们精心备好每一课,在进行阶段常规检查时由检评组长指定具体检查哪一课时,对于这一课时的备课,从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设计,板书设计,教后反思等进行详细的分析,然后指出问题和不足,给予恰当评价。同时,要求每位听课的领导必须在被听老师的课时教案后面签字。一可以促使老师加强听评课的落实,避免抄听课记录。二可以督促上课老师按备课设计上课。

落实候课制度。向“40分钟”要质量,我们首先必须保证40分钟的数量。老师上课之前1分钟必须到教室门前站立等候,一可以给学生提示马上上什么课,学生可以作好准备,二是教师可以作好心理准备。平时由包级教干、值班教干进行检查,由分管校长和教导处进行督查。

课堂督查制度。除规定教干必须完成规定的推门听课任务外,值周校长进行“走班”听课,即在班级听课时间少则三五分钟、多则十多分钟,尽可能多地了解课堂教学的情况,督促教师认认真真地上好每一节课。

课堂诊断制度。尽管课改已进行多年,但课堂教学仍很难尽如人意,如有的课堂是东施效颦,追求“形似”而丑态百出,明显地力不从心;有的课堂是邯郸学步,新的路子走不下去,老的路子又不敢走;有的课堂只是贴了一个课改的标签,多了些冠冕堂皇,少了些扎实训练。这样的课堂教学效益,怎么能够落实《办学规范》的需要,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呢?因此,我们定期对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诊断,采取的步骤是:教师自我诊断,本学科教师诊断,学校组织专家组诊断。

从教学设计、师生活动、教师评价语言的内容、有效性和学生对评价内容的反应等方面进行课堂的分项观察记录,重点分析研究其中哪些活动是有效的、高效的,哪些活动是低效的、无效的。分析后写出诊断报告,诊断后要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并进行有效的跟踪指导。当堂达标监测制度。我们提出课堂教学高效益,就是要求教师要当堂训练、当堂达标。为了落实这些要求,听课时,教干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对教学效果进行监测,了解教学的效果。

六、实现高素质的学生发展

高品质的育人环境,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高标准的教育管理,其落脚点最终都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而在对待学生发展上,引导教师和学生将眼光从单纯的学科考试,拓展到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和变化,关注学生素质发展的方方面面,体现学生素质培养的多元化。

1、博学多读厚积文化底蕴

几年来我们积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积累,在积累中成长,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我们设计了具有学校特色的蓓蕾读书阅读笔记,包含推荐阅读的书目、每周的阅读记录卡、每周读书一得、过程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为加强学生阅读过程的管理,我们为每位同学建立《阅读档案》,跟踪记录每一名学生的阅读情况,并通过自评、家长评、老师评,调动多方面的教育合力,不断提高阅读的质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我们有计划的组织“读书汇报会”、“图书交流会”、毕业班学生“图书捐赠会”等活动。我们还发动教师在家长会上向家长宣传“亲子共读”的思想,号召家长为孩子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越来越高。

2、改革作业体现探究学习

作业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自主意识、探究精神、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我们通过开展《小学生探究式作业》研究活动,把主题式、探究性学习方式引入作业中,把知识的掌握、能力的生成寓于生动的情景表演与动作操作、亲身体验中,实现了学生作业的“大变脸”。

语文作业“走过四季”记录卡、书法成长记录、课外阅读记录、优美语句袋、好词我来记、奇思妙想做一做等各类型作业。数学作业“有趣的七巧板”,“心灵手巧”“小小设计师”“社会小调查”等作业。这些活泼新颖的新型作业,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我们根据课题实验整理出了几种探究性作业类型:演说交际型、阅读研究型、动手操作型、考察探究型等,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培育了探索精神,提升了综合素质。

07年3月份,我们地为全县精细化管理现场会提供了现场。与会的领导、专家、老师对我校学生作业中体现的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给予了高度评价。

3、集思广益开发校本教材 我们以《校韵•乡情》为主题编制的校本教材,分上下两册设计了14个专题,展示了学校的基本情况、发展历程、师生们的精彩表现和学校的发展前景,从不同方面介绍了家乡临沭的历史演变、风土人情和经济发展状况。在校本教材的编制过程中,参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搜集素材,采访知情人员,设计教材插图,形成书面资料,各种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为了做实校本课程开发工作,充分挖掘本地宝贵的课程资源,我们计划以“百家讲坛”的形式,邀请我县书法、剪纸、文明礼仪、安全避险等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有一技之长的专业人士,到学校为全体师生作相关内容的讲座,从而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培养技能,获得更全面的发展。讲坛第一期邀请了我县书法界颇有影响王方昌老师,为全体师生作书法讲座,探索了一条校本课程开发的新途径。

4、搭建平台尽展学生风采

学生各方面能力和素质的形成,既要有大量实践锻炼的机会,也需要广阔的展示自我的舞台。为此,我们组织专人对学校旧的宣传栏进行了重新规划设计,将其定位为学生展示风采的舞台,宣传优秀的展台,创造激情的擂台,共同成长的平台。主要张贴和介绍学生的优秀书法、习作、绘画作品,优秀作业,获奖情况等。同时把内容的设计和布置完全交给班级和学生,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我们还定期组织开展各种学生文体艺术活动,如:“春之声”“秋之韵”歌咏比赛,庆“六一”、庆“元旦”、庆祝教师节等文艺汇演,美术画展、书法展览,举办科技制作、科学幻想画、七巧板、机器人足球、机器人灭火等科普类比赛,举办运动会、小型体育项目竞赛等体育类比赛活动。这些活动有计划地穿插在学的各个阶段,与教学活动相互配合,有条不紊,为广大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风采的舞台,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推动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我校自编自演的、歌颂家乡的情景剧《苍源河——我的家》,在县电视台播出后,受到各界好评。

据统计,最近两年获国家级奖的有9项、省级10项、市级68项。有300多名学生获得了奥赛、电脑作品、机器人比赛奖项或小提琴、古筝、钢琴、二胡、笛子、舞蹈、绘画等考级证书,连续三年获得全县小学生特长比赛团体第一名。电脑作品连续三年荣获山东省一等奖、机器人竞赛获省二等奖,机器人足球、灭火两个项目的市级第一名和第二名、二胡演奏获“山东省首届少儿才艺大赛”二等奖、乒乓球大赛获得省少年组第六名。

虽然我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其他先进单位相比,还有许多差距。我们将继续秉承“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的办学理念,坚持学校、教师、学生三方共同成长、和谐发展的发展战略,以《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为指南,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力争把学校建成人文校园、和谐校园、数字校园、绿色校园、平安校园、书香校园,实现临沭县实验小学新一轮的大发展、大跨越。

2008年10月28日

2.纪录片家园解说词 篇二

困局一:解说词创作先行?

电视属于视听媒介, 因此电视的思维方式是视听思维。由于视听媒介所具有的记录的精确性与具体性, 它与文字思维的再现性是不同的。在纪录片创作中, 先写好解说词再去寻找对位镜头的做法, 即解说词创作先行, 实质上是文字思维在视听领域中的延伸。

除去受文学思维方式的影响外, 先写解说词的程序似乎与电影的故事片创作程序有关。考察故事片 (虚构影片) 的历史和现状不难发现, 故事片的创作程序是基于文学剧本、导演分镜头剧本以及制片的日程表之上的对拍摄的控制和安排。大部分拍摄的内容和方式都是事先安排好的, 这种商业故事片的制片程序, 却被照搬进我们的纪录片创作中。然而, 故事片的美学原则是创造幻觉, 让观众以假为真, 而纪录片的美学原则不是去创造真实, 而是去记录、发现真实。故事片美学原则是绝对不能照搬到纪录片中的。

电视的发展促进了纪录片的变化, 使得纪录片的制作沿着实录和抓拍同步的方向发展。至于后期的制作和解说词, 是基于素材而进行的。可是在我们的创作中, 大量的电视专题、“纪录片”都是在先写好文字剧本, 再去寻找卡拉OK式的相应镜头。纪录片的价值在于真实的发现和揭示。寻找、追踪、发现的过程正是观众期待的过程。先写好解说词, 再去寻找符合解说的镜头, 其结果必然轻视创造性和发现性的对象和因素。先主观地设定一个“现实”的框架, 然后再去贴上符合这个框架的视觉内容。这是一个与寻找、发现过程正好相反的程序。最终, 真实的可信度被降低, 甚至失去起码的意义。可以这样说, 解说词创作先行, 已成为我国纪录片创作中亟待突破的困局。

困局二:解说词一贯到底?

心理学告诉我们, “生活中的每一瞬间都有大量的感觉信息进入我们的感知系统,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信息都能被存贮” (2) 。由此可见, 电视片首先要做到的是运用视听手段, 促使观众对片子产生注意, 这是视听心理过程的第一步。引起注意的方法很多, 有色彩的, 有音乐的, 也有声音的 (包括解说词) ……但总的来说, 是依靠视听各个方面的因素的同时作用。

而在我国, 时至今日, 长篇累牍的解说词在纪录片中时有出现, 相当程度上掩盖了其他视听元素的发挥。在较早时期的教科书上甚至有这样的论述:“……解说词有时甚至是整部纪录片的灵魂, 即使不看电视片, 它也应是一篇绝妙的文章, 细读起来让人振奋, 引发思考, 唤起遐想。”这种用文字思维去完成视听命题的做法, 结果可想而知。《国宝档案》栏目是央视10套的科教系列片, 节目希望借助电视的画面表现力, 更加形象、直观地普及文物知识。令人遗憾的是节目的解说词通常都是照搬历史资料文献, 语意晦涩, 用词生僻, 高频率解说的“轰炸”严重影响了观众的视觉审美。一期节目下来, 观众的印象中既记不清听到的, 也存不住看到的, 这样的传播效果显然不尽如人意。这也印证了心理学中的那句话:“生活中的每一瞬间都有大量的感觉信息进入我们的感知系统,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信息都能被存贮”。也就是说, 人们的注意力是一种非常有限的心理资源, 它不能同时完成多项任务。因此, 作为视听产品的制作者, 要特别重视视听信息的分配关系。冗长的解说词无助于接受者有效地领会信息。

困局三:解说词统领声音符号?

在纪录片中, 解说词、人物同期声、音乐、音响构成了声音符号的总谱。一切声音元素在此不应该是独立的, 必须在总谱的要求下, 构成一个有机的声音整体, 同时与画面协调作用, 共同形成一个更大的视听总谱。其中, 人物同期声和环境同期声不但是视听不可缺少的, 同时也是形成声音空间的重要元素。如果过多地使用解说词, 势必削减同期声的纪实作用。我国不少纪录片创作者, 只注意解说词这类理性元素的作用, 而忽视非理性的元素。名噪一时的纪录片《话说长江》随处可见这样的解说词——“正是这滔滔东去的通天河水, 滋润着中华大地;正是这奔腾不息的通天河水, 养育着千古风流”, 然而整个解说段落却根本听不见西藏通天河的激流声。那么, 这根本不是纪录片的解说词, 而完全是一篇文学作品的脱胎。

受以前此类创作模式的影响, 国内纪录片的解说词常乐此不疲地“代劳”其他的声音符号, 总给人一种灌输的感觉。例如画面上出现了被采访者, 而观众却听不到他的声音, 他所谈的内容被解说者“代劳”了。听不见被采访者的谈话, 观众怎能相信解说者的“代劳”是真实的?

美国纪录片注重同期声录音的使用, 很少用解说员代读讲话稿的办法。著名纪录片制作人怀斯曼的影片中从来不用旁白, 他认为:“没有或很少有解说, 也不轻易有剪辑技巧处理画面, 而是依靠长镜头和同期录音来保持节目的纪实性、目击性。” (3)

解说词如何加入片中是有讲究的, 我们应该尽量用片中人物去讲述, 而非找一个字正腔圆的播音员去朗读, 即便播音员是有感情的。因此, 解说词统领纪录片的声音部分, 并把它定位为纪录片灵魂的观念及做法, 实际是纪录片创作中的第三个困局, 我们应该避免陷入其中。

解说词的写作是一种特殊形式下的创作, 它运用电视思维构思, 用文字形式完成;它视听同步, 与画面相辅相成, 互为弥补。因而就要求我们在电视解说词的创作上兴利除弊, 找准对策。

对策一:前期拍摄, 后期写作

在上述分析中我们已经知道, 电视片的基础是图像画面的艺术逻辑性, 视觉形象为主, 听觉形象为辅。所以电视节目文字脚本的写作和一般的文学创作不同, 它是根据画面而设置的, 是先有画面, 再有解说的。因此, 在正常的纪录片拍摄创作过程中, 解说词的最终完成应当在画面编成之后。也就是说应该先进行前期拍摄, 并编辑画面, 再根据画面配合解说词。这样就可以避免文字先行、主题先行的倾向。如果解说词在还未有画面时就形成了一个独立完整的表达系统, 然后再配上相关的画面图解文字, 解说与画面各行其是, 结果都缺少针对性, 就会导致声画分离两层皮。而在贯彻前期拍摄、后期写作的创造原则时, 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注意前期拍摄的可能性与可行性, 充分考虑它的可操作性;其次要注意画面表现的形象性和可视性;最后, 在文字脚本即解说词写作阶段, 最好确定下将来节目的叙事角度和叙事人称。

对策二:精简凝练, 适度解说

画面是电视语言中最基本的元素, 解说词为“看”而写。因此在一般情况下, 纪录片中能够用画面表现的要尽量用画面表现, 解说词使用得越少越好。法国著名制片人雅克·贝汉的扛鼎之作《迁徙的鸟》在开始时只用了一小段解说词:“候鸟的迁徙代表了它们坚定的意志, 归来的约定, 坚持飞向那遥远而危险的旅程。它们只有一个目标:为了生存而献出生命。”在以后长达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 影片展示的是壮丽的自然奇景:雪山、田园、湖泊、丛林;飞行中各种候鸟的姿态……凝练的解说词配上诗一般的镜头, 把观众的注意力牢牢吸引到生命与希望的主题上。导演惜字如金, 将丰富的情感隐藏在摄像机的身后, 通过壮美而细腻的画面传达了对生命的敬意和感悟。全片解说词不过4到5句, 但都用在了十分关键的地方, 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由此可见, 在画面足以能够交代清楚导演的意图时, 解说词应该有限度地运用, 必要时甚至退居幕后。千万不可脱离画面一味地堆砌, 否则只会分散观众的注意力, 破坏画面的叙事能力。

对策三:辅佐画面, 提炼主题

解说词除了要合理控制篇幅外, 还要注意的一点就是避免对画面内容进行直观转述和对冗余信息一味灌输。电视解说伴随画面同时进入观众的视觉和听觉, 如果观众能够从画面上直接看到清楚的人物景色, 再进行描述就成了多余的废话。因此, 解说词应该时刻考虑画面形象、状态和特点, 给予事实性、知识性、思想性的补充。尤其是当遇到一些抽象的、意蕴深厚的画面时, 解说词可以弥补其不足, 以生动形象的解说化抽象为具体, 消除画面的不确定性。例如在《历史告诉未来》中有这样的一段:画面是飞机轰炸、硝烟四起、美军入村、孩子哭泣、尸横遍野……单看这一组画面, 人们很难与具体的史实对位, 这时解说员讲道:“1950年6月25日, 朝鲜半岛爆发战争。7月2日, 第一批端着卡宾枪的美国士兵踏上了朝鲜国土。三千里江山陷入浓烟烈火之中。”简短的三句解说词没有陷入那种看图说话式的解说, 而是着重弥补画面无法表现的抽象意义, 交代了背景, 点化了主题, 同时对画面进行转场、串联。这样, 画面和解说词相辅相成, 向观众传达的是完整的、易被了解和记忆的历史事实。

总之, 纪录片解说词写作是一种脱胎于文学, 服务于电视表意系统的独特文体, 它依托画面, 与同期声、音乐音响关系紧密。我们必须深入研究、认真思考, 谙熟视听规律, 驾驭视听语言, 这样才会避免陷入困局, 不断探索出解说词的创作真谛。

注释

1 欧阳宏生:《纪录片概论》,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第147页。

2 J·R·安德森[美]:《认识心理学》 (中译本) , 吉林教育出版社, 1989年版, 第28页。

3.浅析纪录片解说词的语用预设 篇三

20世纪70年代初,语言学家斯塔尔内克尔和凯南等人提出了与语言实际运用语境密切相关的“语用预设理论”。斯塔尔内克尔认为,一个说话人所设置的语用预设,是使说话人和听话人都沉浸在大家都认为事件是真的语境里面,也就是只要是说话者认为事件是真的,那么听话者也认为事件是真的。

二、在纪录片解说词中语用预设的运用

(一)语用预设的协同作用

纪录片解说词的语言介乎书面语和口语之间,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颇有文采,又不会让人觉得晦涩难懂,保留了日常口语随意性、简洁性和明晰性的特点。但解说词语言摒弃了日常口语跳跃性、无主题性的特点,使解说词语言始终贯穿着纪录片主题这根线,整体看上去是完整而富有内涵的。

1.运用预设的隐蔽性,使语言更加简洁凝练。纪录片作为以画面为主的表现形式,过程中语言的使用越少越好、越精越好。例如《觉醒的资本》之《资本的颜色之移商换羽》中的一段解说词:

“资本退去红色在海外市场将呈现出什么样的景象?民营企业如何以生存为动力,精耕细作,在海外生根开花。”

这句话的预设是:①“红色”在社会主义国家有着特殊的意义,代表着“国有”,“资本退去红色”意味着投资由国有资本占主体到逐渐转向私有资本;②“海外市场”预设着“一带一路”战略的主场地;③“精耕细作”是中国传统的劳动方式,预设着带到海外的劳动方式将是以这种形式进行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凤凰卫视的这部纪录片以简洁的开头语表达本期纪录片的主题,运用大家都知道的“红色资本”的象征意义来简要说明本期节目的主要内容,“红色”的隐含意义对于拥有这段共知信息的人,就是已知的隐含信息,这便起到了使语言简洁凝练、具有概括性的作用,这也符合了纪录片语言的特点。

2.运用预设的共知性,使语言更加贴合大众认知。语言的最重要的功能就是交际,而纪录片的作用,就是向大众传播一种人们应该知道却不知道的知识,所以这也是一种交际,在这种交际过程中,利用预设的共知性使纪录片本身和观众之间产生一种良性的互动,使观众认识到本该陌生的事物并不是那么陌生,那么这种传播也就变得更加容易让观众接受和理解。例如在《觉醒的资本》中的一段解说词:

“和其他非洲国家一样,这里的人也爱穿凉鞋和拖鞋,。可是他们的脚都非常干净,在卢旺达现在有个规矩,每个月最后一个周六的上午7点到12点总统卡加梅都会带领全国人民大扫除,不仅从细节上改变国家形象,也培养全民的自律性。”

这段话包含的语用预设是:①人们心中对非洲国家的印象就是“脏乱差”,但是实际上的卢旺达却不是这样;②人们认为“穿凉鞋和拖鞋”都是不正式、比较邋遢的穿着,通过图像呈现出来的干净的脚可以给人以视觉的冲击;③总统是处理国家大事的,却带领人民进行大扫除,这体现出对于国家和人民的重视。

受众在观看纪录片时,对于自己已知的信息会比较容易接受,而对于和自己认知相差较大的信息则会印象比较深刻,再加上画面的辅助,纪录片就达到了传递某种信息的效果。

3.运用隐喻预设,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在画面感较强的纪录片语言中,如果不使用形象化的语言,很难让观众抓住你想讲述的重点。而隐喻预设的使用可以让观众在简单形象的语言解说中,以最快的速度明白纪录片想要讲述的内容。例如《觉醒的资本》之《一带一路巴基斯坦篇》中的一段解说词:

“这些红色的线上穿起的是几千个检波器,它们以网状分布在这片面积为380.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被称为大地的听诊器。这些听诊器接收和记录人工激发的地震波,地震勘探人员通过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情况来查明地下地质构造,判断这里是否存在油气田。”

这段解说词中的“听诊器”预设的是我们生活中都知道的医生的听诊器,它的作用是检测病人的身体,这个预设是人所共知的信息。而隐喻这种修辞手法正是利用了语用预设的共知性和隐蔽性的特点才达到隐喻的效果,把喻体共知的背景隐含起来,通过暗示达到比喻的效果,从而也使得语言更加富有形象性。

(二)语用预设的理性作用

1.运用预设的主观性,突出主题辅助画面。纪录片的解说词并不是干巴巴的,还要结合画面内容,通过对画面内容的深刻解读才能写出优秀而符合主题的解说词。例如《觉醒的资本》之《资本的颜色之移商换羽》中的一段解说词:

“然而22年也长到足以改变许多事情,现在每一个初次踏入这片土地的异乡人都会惊叹于卢旺达的宁静和美丽。延绵的山丘、成片的绿荫、井然有序的街道,这里被称作为非洲小瑞士。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都干净到你不好意思扔下一个纸片。”

这段解说词所配的画面是这样的:干净的街道,悠然行走在街道上的人群,穿着并不华丽,但神情很是轻松自在。这时配上解说员对这个地方的介绍,观众们无不惊讶于这会是非洲吗?这是印象中那个充满战乱、贫穷和疫病的国家吗?通过预设的主观性所呈现出来的印象与画面之间的对比,完美突出了卢旺达的现状,使受众在惊讶之中接受纪录片所宣传的主题。从这段解说词可以看到,画面是直接的、有冲击力,但有许多具体的涵义、背景知识是画面无法交代的,只能靠解说词来补充,以便观众能更好地理解。

2.运用预设使纪录片语言的转接更加流畅、过渡更加自然。①语境预设。利用画面对历史事物和人物的再现,使观众在听着文绉绉的语言、看着古色古香的画面时,已经进入了纪录片想要带观众进入的语境中。例如《途观丝绸之路》第五集《巧夺天工》中的一段解说词:

“古代先人的足迹,在丝绸之路上留下的,不仅仅是金融、货币,商品贸易和战争,那些融合人类智慧和大自然结晶的巧夺天工的宝物,散落在丝路沿途的各个角落,印证着文明与开化的进程。两千年前,甘肃敦煌,玉门关上的守卫紧张地注视着通往西方的道路,不敢有丝毫懈怠;二百二十五年前,故宫养心殿,深夜爱新觉罗·弘历情绪激动无法入眠;二零一五年,乌鲁木齐,寒冷的秋风吹袭着门窗,而这丝毫没能打破属于柯少雄的沉静。”

纪录片一开始通过情景再现的方式把三个时空的情景放到一起体现,这种追根溯源的方式,将画面有趣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引起观众的兴趣和探究其根本的欲望。

②上下文预设。纪录片语言的上下文衔接对于纪录片的完整性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在《途观丝绸之路》第二集《欢愉之旅》中的一段解说词:

“我们可以大胆推断,最初的皮影戏,从中国传到土耳其,一开始便是以一种商业演出的形式存在的。因此,观赏皮影戏注定不能成为每一个人都能享受到的娱乐。高成本,限制了皮影戏的普及。那么除了这种昂贵的娱乐形式,丝绸之路上是否还流传着较为廉价的能让大众都享受到的娱乐活动呢?”

从这段解说词可以看出前文讲的是皮影戏,这段解说词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情境從皮影戏就转入了下面的内容。

③背景预设。有时候单看画面观众无法理解其中的深层次涵义,靠解说词的辅助作用观众可以很容易理解画面所讲述的主题是什么。例如在《途观丝绸之路》第一集《外来的小麦 本地的面》中的一段解说词:

“面食是中国人津津乐道的食物。尤其是西北人,三餐最不能缺少的就是面食,据统计,仅在西安就有六十多种不同种类的面食,然而面的原料——小麦,却并不产自于中国。”

其中的预设信息是:①面食为中国人喜爱;②面食是西北人的主食;③小面原料的来源并不是人人知道的。以上的这些信息基本上是观众所共知的,接下来介绍观众所不了解的内容就很自然了。

三、结语

语用预设的特点和解说词的语言特点有很多相同之处,语用预设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为纪录片解说词的创作服务,灵活和巧妙地运用语用预设,可以使解说词增强感染力和说服力。解说词是语用预设理论应用于实际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研究的重要目的。解说词与语用预设的研究还有很多需要开拓的地方,把这个研究继续下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传媒大学)

4.新温馨家园解说词新 篇四

尊敬的各位领导:

大家好!欢迎各位领导在百忙之中莅临东升镇温馨家园。我是东升残联专职工作者谈苏,今天由我为大家做一下简单介绍。东升镇温馨家园自2008年建成以来,已走过5年的历程。在这5年中,它受到了海淀区残联和东升镇党委、政府的重视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焕然一新的温馨家园是一所融康复、宣传文体、教育培训、实践活动、法律心理咨询和展示六维一体的残疾人活动中心,可以容纳近百余名残疾人及亲友,大大超过以往旧场所的规模和条件。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康复人员活动和展示区。现有固定活动的残疾人近20名,工作人员4名,墙面上展示了他们丰富多彩的手工艺品。在工作中根据对学员们的调查研究,发现他们对手工劳动、计算机等很感兴趣。先后开发了手绘包、串珠、编织、丝网花、制作挂历穗、装餐具等康复劳动项目。现在正和海淀区精防院联合开展装餐具的康复劳动,劳动产生的收益全部返还给学员们。手工制品多供给北京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等进行义卖。另外,我们和卓日技能培训学校、海淀区职业学校合作,培养了一批合格的插花员、园林设计员和中式面点师。除此之外,我们还挑选了十几名残疾人报名参加了区残联的计算机培训,全部取得了中级计算机操作员的证书。

对面是颇具特色的迷你爱心超市。康复人员在这里担当理货员、收银员和推销员等角色,这既锻炼了他们的职业技能、数学概念,又

1提高了表达技巧、人格品质和社交能力等,让其学有所获、干有所乐,为今后融入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请大家往这边看,这里是日间照料室,也叫模拟家庭。残疾人可以在这里练习做家务,比如:烹饪、打扫、收拾床铺等等,既训练了生活能力,又培养了独立性,为提高残疾人生活自理能力铺垫良好基础。

下面,大家看到的是法律服务站和心理咨询室。这里定期有专业的律师和心理咨询师为东升镇的残疾人及家庭提供各项服务。咨询内容涉及咨询、代书、调解、法律援助、心理疏导、萨提亚、音乐和绘画治疗等多项服务。温馨家园主要部位都安装了监控设备,管理人员工作繁忙时,可通过监控全方位掌握、了解残疾人的活动情况,因残疾人行动不便,在法律师服务站里安装了一个安全门,当出现突发状况时,可以应急逃生。

接下来是康复训练室。训练室主要为肢体、视力、听力、智力和精神等各类残疾人提供多达近40件的训练器材。他们可以在这里进行几十种康复训练。我们已在博客上发出了邀请,只要符合条件的残疾人都可以就近来我们这里进行康复训练。专业的康复训练师将会精心为他们服务。为方便残疾人活动,温馨家园安装了20兆网线和三台网络电视,可供残疾人自行选择、收看电视节目。

看完了康复训练室我们现在走进的是多功能厅。它集康复培训、文体活动、教育于一体,充分体现了多元化、集成化和人性化的特点。这里是市残联为我们配备的免费上网点,残疾人通过验证身份均可免

费上网。两边的图书柜里存有政治、历史、社科、文学等各面的书籍、杂志,可供残疾人借阅。

为方便使用,我们特意购买了折叠式培训桌。培训时就拉开,不培训时就摆放成会议桌。如果演出、排练节目,可将桌椅收起,放到后台库房。

现在,我们不仅排练手语歌、舞蹈、小品等节目,有了习武之地,每周的精品欣赏课堂,还会为残疾人和社会各界播放经典励志的电影、课件等,内容充实、有教育意义,极大地丰富了残疾人朋友的精神生活。

温馨家园取暖、制冷,所用的是物业提供的水循环中央空调。为保持空气流通,温馨家园在装修时,特意安装了两台新风设施,确保每个房间空气清新。另外,我们在后台专门还设立了洗手间和音响操控室,能有效地为残疾人提供便捷、优质的服务。

5.电视纪录片《藏北人家》解说词 篇五

神秘的藏北有无数的传说,但是谁也说不清楚最古老的祖先是谁。考古学家至今在这里还没有发现比新时器文化更早的人类活动遗迹。很多迹象表明,同北极的爱斯基摩人一样,藏族牧人的祖先很可能是从遥远的地方迁移进来的。谁也不知道生存手段极为弱小的原始部落为什么选择了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的高原作为自己的生存之地。

藏北草原的地理高度决定了它的自然条件,然而艰难的环境最能激发出生命的潜能。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用实证主义的方法证明了文明诞生的环境是一个非常艰难的环境,而不是一个非常安逸的环境。他认为优秀需要苦难,美是艰难的。藏族牧人的祖先正是在这个高寒缺氧、艰难险恶的自然环境中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游牧文明。令人注目的是,藏北草原的遥远和艰险筑成了一道厚重的屏障,将自己和外部世界远远地隔开,使今天的藏北文明得以保持同几千年前基本相似的形态。

辽阔的藏北草原南部是雄伟的念青唐古拉山。念青唐古拉山主峰海拔高达七千多米,在主峰的北边有一个湖叫纳穆湖,它是世界上最高的大湖。纳穆湖海拔高达4718米,面积约1900多平方公里。当年到达湖边的蒙古骑兵称它为腾格里海,意思是偏湖。纳穆湖畔水草资源丰富,是藏北主要牧场之一。常年过着游牧生活的牧民,就在湖边搭起了一顶顶帐篷。

一座帐篷就是一个家庭。这里是牧人措纳一家。措纳今年28岁,他和比他大一岁的妻子挪隹结婚九年,已经有了三个孩子。女主人挪隹的父亲索朗也和他们生活在一起。挪隹怀有八个月的身孕,因为行动不方便,她的妹妹白玛来到她家帮忙干些家务活。措纳家有将近200只绵羊和山羊,40多头牦牛和一匹马,这些财产属他们个人所有,措纳的财产在藏北算中等水平。他一家人的衣食住完全取自这些牲畜,除此以外没有别的收入。

在面积广大的藏北草原,几乎看不见一棵树,一年四季的大部分时间,这里都刮着寒冷的西风,夜间的气温一般都在零度以下,帐篷就成为牧人们抵御风雪严寒的遮蔽所。

和蒙古牧民的蒙古包不同,藏北牧人的帐篷一般是黑色的,用结实的牦牛毛和羊毛纺织而成,每一顶帐篷上方都有一个通风口,下雨的时候可以盖上。

帐篷的面积约有十平方米,中间是一个火塘。里面正对着帐篷门口,有一个简陋的神龛,供着佛像。帐篷的四角堆放着装有粮食、衣物和毛皮的口袋。晚上,一家人就睡在这一个帐篷里。在措纳家,老人和孩子睡在里边,措纳和女人睡在靠外的地方。帐篷不仅仅用来睡觉。实际上,所有的牧民生活都以帐篷为中心,每天的生活从这里开始,也在这里结束。

清晨五点,天还很黑,女人们就起来了。夏天的夜晚仍然很冷,地上有霜冻。挪隹披着防寒的毛毡,开始给牦牛挤第一次奶。挤奶需要一个小时左右,挤完奶,挪隹回到帐篷里,开始生火。白玛则将发了酵的奶倒进酥油桶里,开始制作酥油。草原上只有干牛粪可以充作燃料,点燃干牛粪很费力。这种羊皮风箱在城市里只能放到博物馆里去,可在这里,它却必不可少,不过操作起来需要熟练的技巧。

挪隹要在丈夫起来之前将茶烧好,挪隹虽然怀有八个月的身孕,但她同藏北草原所有妇

女一样,每天忙碌不停。据说牧区的妇女即使生了孩子以后也不休息,当天就要干活,这里的环境使她们具备了坚韧的意志和强壮的体格。从发酵的牛奶中分离出酥油需要很长的时间。在夏季产奶多的时间,妇女们几乎每天都要干这种又累又费时的活。女人忙碌了两个小时以后,男人醒来了。挪隹告诉丈夫,昨晚羊群跑了,措纳不紧不慢穿上衣服,走出帐篷去找羊。夜间负责看管羊群的是几只牧羊犬,昨晚风大,牧羊犬没能尽到职责。但是人们并不着急。晚上羊群不会跑多远。

天边出现曙色。挪隹来到帐篷的一角,这里是他们每天祭神的地方。在一个简易的香炉上,放上几块牛粪火,盖上松枝,再撒上一点儿糌粑面,一股淡淡的香味便弥漫在草原清晨的空气中。这是藏北牧民特有的一种祭神方式,他们用这种方式来祭奠自然和神,祈求这一天平平安安地过去。

帐篷外,白玛忙碌着,她把新鲜的牛粪抛撒在周围的草地上,以便白天晒干后作为燃料。牧人们并不认为牛粪脏,晒干后的牛粪烧起来没有怪味。

姑娘有爱美的天性。虽然环境严酷,女人们还是很注意修饰自己。她们追求一种自然的、纯净的美。

草原的清晨,万物苏醒。

十八岁的白玛是个能干勤快的姑娘,她和藏北所有的妇女一样,身材结实,每天要干很多重体力活。

天亮了,阳光洒满帐篷,孩子们醒来了。给孩子们穿衣是爷爷的事。两个稍大的孩子已经能够自己照管自己。

忙碌了一个早晨,酥油从奶中分离了出来。酥油是牧人用来抵御恶劣气候的重要食品,又是祭祀和生活用品,牧人们十分珍惜酥油,往往把储存酥油的多少看成财富的标志。措纳家一年大约能生产五、六十公斤酥油,除了交售少量的给政府,其余归自己支配。

措纳找羊回来,全家开始吃早餐。早餐前他们点起香火,老人默默地诵经。

这是牧人们普遍食用的一种食品,叫糌粑。它是用青稞炒熟后,磨成粉,加上一点酥油和热茶做成的,吃法很特别。糌粑营养丰富、热量高、食用方便,是生活在高寒地区牧民的主要食品。糌粑的吃法因人而异,老年人喜欢干吃。

早饭以后,全家人开始收拾打扮。牧人们从生活中懂得,酥油是最好的护肤品。草原上风沙大,紫外线强烈,脸上抹上一层酥油,皮肤又红又亮,能防风防晒。

时候不早了,措纳准备外出放牧。这种皮口袋叫“唐觚”,它是藏北牧人特有的饭盒,里边装着牧人一天放牧所需的干粮。在藏北,许多生活用品都取自牛羊的身上。这种羊皮做的口袋轻巧实用,牧人外出时都带着它。

措纳放牧要走很远的路,他必须带足一天的干粮。在藏北,牧民的帐篷一般搭在靠近水

又避风的地方,离牧场还有很长一段距离。

一天的放牧生活开始了。来到水草丰美的放牧场,措纳就可以休息一会儿了。勤劳的藏北牧民是闲不住的。放羊时手里总少不了一个纺线锤,虽然一天只能纺几两羊毛,天长日久,纺出的线就足够编织一家人的生活用品了。放牧生活是单调的。眼前是他每天都能见到的蓝色的湖,一年到头他就围绕着湖边游牧,他熟悉这里的一切。

藏北高原是中国高山湖泊最多的地区,有大小湖泊三百七十多个,永远与这些湖泊相伴的是一系列雄伟的高山。蓝天下山峰的刚劲与湖水的柔美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优美的山水画。然而,这湖光山色在牧人看来或许只是一种单调。措纳安静地纺线,他几乎不去注意眼前大自然的美景。他已经看惯了这里的日出日落、云起云飞,大自然对他来说只意味着草青草黄,他所关心的是会不会有大风暴或者大雪造成牛羊丢失和死亡。在藏北,天地山川巨大的自然力压倒了一切。牧人们崇拜自然,他们每日向天地神祈祷,在与自然的抗争中,又与自然保持着一种妥协和协调的关系。当他们的生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时候,他们的确难以象局外人那样,去欣赏藏北草原的自然美景了。

时间仿佛在这里凝固不动。年复一年,人们重复着一成不变的生活,永远处于和他们的祖先一模一样的环境中。藏北的牧民对自己的生活抱有一种宿命的观点。措纳认为,生活中没有坏的事,他干的每一件事都是好事,所以他快乐、无忧无虑。他去过拉萨朝圣,拉萨的房子漂亮,但他更喜欢自己的帐篷,更喜欢藏北草原的宁静。措纳不识字,除拉萨以外,没有到过别的地方,他不知道外界是什么样子。这在外人看来是一种悲哀,但是措纳却认为自己很快乐。平静的生活、纯朴单调的精神活动构成了他们快乐的基础。这是一种外人难以理解的快乐。牧人的快乐单纯得如同孩子的笑容,纯洁得恰似藏北碧蓝的天空和晶莹的雪山。

丈夫们出去放牧,女人们就留在家中干各种家务活。

这些牧羊犬十分凶猛,白天必须拴住,以免伤人。牧人爱惜狗,认为狗是人类的朋友,他们从不吃狗肉。狗老了,就让它自然死去。

在藏北草原,妇女是家庭的中心。她们既操持家务,又掌管经济,是家里的主要劳动者。从早到晚,她们干着永远也干不完的家务活,从某种意义上说,藏北草原的妇女比男人更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中午时分还要给牛挤第二次奶。

家里最轻松的是老人和孩子。老人辛苦了一辈子,在家里受到尊敬,平时只干点轻活。孩子们无忧无虑,除了吃饭睡觉就是玩耍,到了上学的年龄也不上学,孩子们的学校就是大人们从事的生产劳动和各种家务事。措纳和挪隹认为,孩子们上学没有多少用处,他们要学的是将来在劳动生活中必须具备的本领。牧区的孩子一般七八岁就开始帮家里干活,措纳家的几个孩子现在还小,最小的儿子格桑旺堆才三岁,大儿子坚参五岁,女儿叫才旦卓玛,六岁,他们现在主要是玩耍。

白天的时光是漫长的。拉拉家常,捻捻毛线,一家人就这样等待着放牧的男人归来。

在野外,措纳一个人打发着漫长的时光。这种抛石器叫乌尔多,它用牛毛编成,既是一种装饰,又是实用的放牧工具,据说一个好射手可以打中二百米以外的野兽。措纳孤独的时候,打几块石头,听听响声,也是一种消遣。

下午,措纳把羊群赶到附近草场,自己回到家中。他今天要帮哥哥家剪羊毛,所以回来得早一点。在草原上人们习惯几户人家一块居住,这样可以彼此照应。帐篷之间的距离约一百米,以相互能大声呼应为准。离措纳家最近的是他哥哥的帐篷。剪羊毛劳动量很大,又怕雨淋,一户人家是忙不过来的,措纳的哥哥把周围的邻居都请来帮忙。牧人们剪羊毛用一种锋利的刀,这种刀剪羊毛很快,但一不小心会割破羊的皮肤。草原上的小孩儿是没有什么玩具的,但是他们会自找乐趣。

剪羊毛的活儿很累,主人要准备丰盛的食物,款待前来帮忙的人。这是制作血肠。刚杀的羊胸腔里有很多的血,人们把剁碎的肉、糌粑粉和盐放在羊血里搅拌,然后灌进洗净的羊肠内,就成了牧民们喜欢吃的血肠了。

收获是令人愉快的。牧人的生活离不开羊毛,他们的经济收入也主要来自羊毛,人们用卖掉羊毛的钱来购买政府供应的粮食和日常生活用品。

剪完羊毛,血肠也熟了,主人招待大家品尝这种味道鲜美的食品。藏北牧民之间的相互帮忙是不计报酬的,他们需要的是在困难条件下共同生存的力量,主人对大家的感谢仅仅是一顿午饭。

这天天气好,娜隹烧了热水,准备给措纳洗头。措纳和挪隹的结合是通过亲友介绍的。牧人相信缘份和命,相信自己能得到的就是上天的赐予,应该心平气和地去接受。因而牧人夫妇一般关系比较稳定,男女青年成家独立生活后会认识到,在生活和抚养后代中要彼此依赖。时间会加强牧人夫妇间的感情,离婚现象在草原上是罕见的。牧人夫妇的感情比较含蓄,平时两人之间难得有多余的话。但是他们的心是相通的,他们之间的思念和牵挂不必用过多的语言来表达,做妻子的甚至能够凭直觉准确地感应到放牧的丈夫什么时刻归来。

草原牧人有自己的审美观,他们用多种办法装饰自己。这位妇女脸上抹的是一种在酥油时熬化的白糖,他们觉得这样很美。

牧人们有自己的娱乐方式,男人们闲暇时喜欢玩一种掷骰子的游戏。每个人几根小棍儿,在围成一圈儿的小石头障碍上前进,以挪骰子的点数来决定走几步,先到者为胜。游戏充满情趣。牧人们相信一种超自然的力量,他们口中念念有词,希望得到神的帮助,获得自己想要的点子。

一天的日子在劳作和娱乐中度过。黄昏时分,女主人挪隹又一次来到帐篷后面,举行简单朴素的祭神仪式。

纳穆湖畔的黄昏,彩霞炫丽辉煌,庄严雄伟的念青唐古拉山沐浴在夕阳余辉之中,显示出一种神秘的宗教色彩。念青唐古拉是西藏四大神山之一,它和这里的山山水水一起,组成了藏北高原上多姿多彩的风光。在这块土地上,生命得以延续的环境极为艰难,坚韧耐寒的牦牛和羊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依靠。牧人的一生与风雪为伴,以牛羊为生。他们一辈子在牛羊中转圈,对牛羊倾注了很深的感情,他们甚至给每一只牛羊都取上了亲切有趣的名字。

随着暮色浓重,羊群回到了帐篷周围,挪隹和白玛又忙着给归来的牛羊挤最后一次奶。

晚餐是藏北牧人一天中最主要的一餐,这里做的是一种叫“土粑”的食品,它是藏北牧人普遍爱吃的一种面食。藏北草原的夜晚总是那么寒冷,吃上热腾腾的一碗土粑,可以增加热量,驱逐寒冷。

吃完晚餐已经很晚,年轻的牧人有时会趁着夜色聚集在帐篷附近跳“咕息”。牧民跳舞很注重脚部动作,象是一种踢蹋舞,跳起来节奏鲜明,豪迈活泼。小伙子和姑娘们都尽情表现自己。

夜色中闪动着如同精灵般跳舞的牧人,欢快的舞步敲击着脚下这块博大的土地,生命的本质意义在这里表现得更加充分、更加直率。这就是藏北牧民,他们总是那样乐观,他们的生活同样也充满着乐趣。

歌声流动在这荒凉寂静的草原上,大自然在黑暗中显示出沉默的力量。牧人们崇拜大自然,他们要在这里生存,唯一的选择是同大自然建立和谐一致的关系。这也许就是藏北牧区文明的实质。

6.纪录片河西走廊解说词 篇六

距离汉帝国首都长安西北120公里之外的甘泉宫里气氛不同寻常。—个使团即将出征。

朝廷侍从官张骞郑重地从汉武帝刘彻手中接过象征授权的符节。

他将率领使团踏上出使西域的行程。

这一年,他们都很年轻——刘彻19岁。张骞27岁。

对于距今21前的这个帝国来说,

“西域”,无疑是个风险重重又令人向往的地方。

张骞一定知道,西去的路上必定充满艰辛和不测。

但他无法知道的是,当他转身的那一刻,这次起伏跌宕、险象环生的出行就将注定被载入史册。

而河西走廊,也将从此进入中国人的视野。

在今天的中国版图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由西北至东南走向的省级行政区划。

甘肃省,是中国西部的一个省份,形状犹如一支如意,它的中段,是一条自然形成的地理大通道。

这条通道东西长约1200公里,宽数公里至近百公里不等,东起乌鞘岭,西至星星峡,南侧是祁连山脉,北侧是龙首山、合黎山、马鬃山。

因为地处黄河以西,形似走廊,于是被人们称作——“河西走廊”。

它的形成,源于数亿年前的一次地壳剧变。

欧亚板块因为印度次大陆板块的撞击而缓慢隆起,形成地球上最高、也是最庞大的地质构造体系:青藏高原。与此同时,一条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弧形山脉被顶推隆起,这,就是祁连山。在祁连山脉的北麓自然形成了这条咽喉般的狭长走廊。它南北沟通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东西连接着黄土高原和塔里木盆地。

青藏高原的隆起,切断了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北上,使西北地区形成了大片的戈壁荒漠。但幸运的是,在来自太平洋季风的吹拂下,丰沛的山区降雨使祁连山成为伸入西北的一座湿岛。祁连山脉覆盖的积雪和史前冰川融化,形成了中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河水奔涌而下,源源不断地流进了河西走廊。在黑河的东西两侧是石羊河和疏勒河,这三大水系滋养了片片绿洲,成为孕育生命的摇篮。

这个星球上除了海洋以外,几乎所有的地形地貌都在这条走廊上呈现。

河西走廊是中原通向中亚、西亚的必经之路,更是东西方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条黄金通道,后来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注定要从这里穿过。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中,河西走廊关乎一个国家政治经略、经贸促进、文化交融的宏图大梦。对于生活在中原的人们,打通河西走廊,前往更为辽阔的西部是他们不变的梦想。

7.纪录片家园解说词 篇七

18集人文历史旅行纪录片《京杭运河·两岸行》从2010年10月起, 在香港卫视、新浪网、搜狐网、优酷网、第一视频网等电视媒体及大型网站向全球首播, 取得较大社会影响。下文以其为例, 对人文历史旅行纪录片解说词的写作方法进行简要探讨。

一、学会“打气筒”

人文历史旅行纪录片既关注摇曳多姿的风景风情, 也关注风景背后的人文故事。然而在讲述过往时, 大多人文历史旅行纪录片无法像央视《探索发现》等栏目一样, 大量拍摄并运用情景再现镜头, 而大多依托主持人串连古今的现场勾连, 放大历史遗址、遗迹的现场残存细节, 并依托极少数的动画、动漫、FLASH以及历史资料, 这时画面冲击力降低, 镜头语言苍白。此时, 解说词巧妙“打气筒”, 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日常生活中, 打气筒的动作是一个“推”与“拉”循环反复的过程, 而人文历史纪录片解说词的写作也应该如此, 小处 (推) 着笔, 大处 (拉) 着眼。

第六集《教我如何不想她》全片的切入点就选择了常州人创作的一个曲谱 (“推”) , 之后“拉”到运河畔的青果巷。音乐《教我如何不想她》渐起, 画面是徐徐翻开的《赵元任先生音乐作品集》, 出现集子里的曲谱, 叠加弹曲者的动作特写, 巷子里的居民、树、运河里的水波纹、巷子全景。出解说词:这是上世纪三十年代起, 在中国广为流传的一首艺术歌曲, 歌名叫《教我如何不想她》。这首歌在中国首创出“她”字, 成为中国“五四”新文化的先驱作品, 她优美的旋律, 穿越八十年的历史时空, 至今仍然感动着无数中国人;而这首歌的曲作者赵元任先生, 就出生在常州市区、古运河畔的青果巷里。

在电视片这种视听、声画“双通道”艺术中, 由于画面是具象的, 因此, 解说词的写作应配合画面从具体到抽象, 从感性到理性, 从感知到感悟, 也就是先“推”后“拉”。

由于受教育模式的影响, 日常生活中, 很多国人的表述方法是先概括总结, 再充实细节, 因此, 先推后拉、先具体后抽象的解说词写作方法, 就更容易让人眼前一亮, 从而收到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效果。

第十一集《千古龙飞帝王乡》 (江苏省徐州市) 在讲述彭祖这个传说中的人物时, 也采取这种手法。画面是冒着热气的汤, 喝汤的动作特写, 喝汤的人, 忙碌的服务员, 店外排着长队等待的人群。解说词这样写道:有人说, 徐州人的一天是从这一碗热气腾腾的啥汤开始的;也有人说, 有徐州人的地方就有啥汤;在徐州人看来, 这碗看似普通而又简单的啥汤, 不仅包含了一个传奇的出身, 更蕴藏了中国深奥的养生理论……而中国养生理论的创始人就是六千年前在这里生活过的彭祖。片中的这一段落通过徐州人日常生活中一碗小而普通的啥汤, 引申到中国的养生理论, 话题再转到中国最老的寿星“彭祖”, 一切似乎都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而这个推-拉-推“打气筒”式的写法也收到了“点睛”的效果。

二、敢于化“腐朽”为神奇

在人文历史旅行纪录片中, 观众往往跟随镜头和主持人一起穿越古今, 纵情山水, 放飞心情, 让自己陶醉于风姿摇曳的万千奇景、绚烂美丽的风土人情、引人入胜的人文历史以及光彩夺目的城市文明中。然而, 非常尴尬的是, 在拍摄时, 因为城市面貌差强人意、拍摄内容难以表达、天气气候限制以及通联不畅等诸多因素, “不好拍”、“没什么可拍的”, “拍不了”、“没拍到”的事情无可避免, 导致写解说词时无从下笔。如果逆向思考, 其实, “没什么可拍的”、“不知从哪写起”本身也是一种叙述方式, 也传递了某种信息。此时, 解说词落落大方, 直言其是, 反话正说, 差话好说, 反而可能拔拙成巧, 转曲为直。

第十一集《千古龙飞帝王乡》拍摄的对象是京杭大运河沿岸城市江苏省徐州市, 是典型的“苏北”城市, 城市面貌相对落后, 摄制组拍摄时又赶上阴雨天气, 无论是大远景、中近景还是局部细节, 镜头都很难展现城市的繁华。这一集在主持人开场引入城市后, 画面不讳疾忌医, 完全使用当时拍摄的“不满意”的镜头, 辅之以“坦诚”的解说词, 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解说词这样写道:在富庶的江苏省, “苏北”是经济相对落后的代名词。徐州这座“苏北”最大的城市, 从唐宋以来, 就一直扛着“落后”的帽子, 与江苏省内的兄弟城市相比, 它没有苏州盛产科举状元的才气, 没有无锡、常州丽水江南的秀气, 没有扬州富甲天下的财气, 没有淮安官衙云集的“贵气”。然而, 让徐州城扬眉吐气、也让兄弟城市服气的是, 这里接二连三地出皇帝……

试想, 如果解说词此时为画面躲躲藏藏、遮遮掩掩甚至一厢情愿地加以粉饰, 效果可能适得其反。

三、让片子“动”起来

人文历史旅行纪录片是以主持人行走、体验、感悟的方式, 介绍城市风情、人文历史等。全片讲究的是行, 讲究的是变, 讲究的是动, 因此, 解说词应配合画面, 让片子充满动感韵律。特别是当讲述深沉的人文、厚重的历史、过往的事件时, 镜头语言相对乏力, 解说词更要多使用动词以及有动作感的名词、形容词、副词等, 搅动“一池春水”, 让片子“动”起来, 让片子“生动”起来。

第三集《最忆江南丝竹情》 (浙江省湖州市) 在表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湖剧大师高兴发的成名史时, 解说词重复使用“吃”这个动词, 让过往的历史也生动十足、活灵活现。解说词这样写道:23年前, 正是这出表现老百姓吃鱼、吃虾和吃螺丝的湖剧名戏《朝奉吃菜》, 让高兴发从湖州“吃”到了省城, 又从省城“吃”到了省外, “吃”成了湖州人喜欢的“开心果”, “吃”成了响誉四方的湖剧名角。第十五集《波光粼粼运河情》 (山东省德州市) 在讲述德州名片———扒鸡飘香世界时使用了一个“飞”字, 让平淡的叙述顿时变得立体生动:在德州, 扒鸡传统的口味以及现代化的流水线生产, 使得每年有5000多万吨德州扒鸡“飞”往世界各地。第十四集《江北水城十里歌》 (山东省聊城市) 有一段这样的解说词:狮子楼后曾经上演过西门庆与潘金莲无数的风流韵事, 狮子楼里“武松斗杀西门庆”的故事也已经传唱了数百年。这座始建于北宋时期的狮子楼, 就是这样一手牵着《金瓶梅》, 一手牵着《水浒传》。“上演”、“传唱”、“牵”几个看似不起眼的动词, 让原本苍白无力的遗址, 平添了几分生动气息和动感韵律。同样在这一集中, 使用了富有动感的形容词 (惊世骇俗) , 让人遥想市井小说《金瓶梅》当年的轰动一时。解说词这样写道:《水浒传》中的美艳女子潘金莲不仅吸引了西门庆前来招蜂引蝶, 还让相传是聊城临清人的兰陵笑笑生以她为由头, 着笔写成了在那个年代惊世骇俗的《金瓶梅》。同样在这一集, 解说词在全片收尾时, 为了张扬聊城“江北水城”的城市特色, 使用了“荡漾”一词, 让人回味无穷, 心头荡漾:如果说, 繁华的古代聊城因水而生、因水而兴;那么, 现代的聊城人则在“借水行舟”。今天, 一座“东方威尼斯”水城的独特神韵, 正随着这层层的水波纹荡漾开来。

由于人文历史旅行纪录片采用主持人游历现场的方式, 因此解说词应该及时运用动态词句, 强化主持人的现场动态情感, 表现他们的主观情绪变化, 让节目有血有肉、立体生动, 让观众在电视机前, 也能和主持人在现场一样感同身受。

四、给抽象“变脸”

电视是一种视听综合艺术, 一闪而过, 不像报纸、网络可以停下来仔细看、反复读。人文历史旅行纪录片在陈述枯燥的数字、生晦难懂的专业术词、艰深复杂的历史事件等时, 解说词更要大胆使用比喻、象形、状物等手法, 变抽象为具象, 变枯燥为生动, 让观众兴致盎然。

江苏省无锡市是中国吴文化的发祥地, 是中国近代工商民族企业的发源地, 也是近代中国交通运输的大码头。历史上光鲜一时的码头文化成就了近代无锡“小上海”的传奇。第五集《门泊东吴万里船》 (江苏省无锡市) 为了更好地表现无锡串连古今的繁荣时, 把所有的拍摄重点都形象地比喻为形形色色的“码头”。如古运河旁金砖御砖古窑群 (砖码头) 、千里京杭运河上的江南绝版地“水弄堂” (风景码头) 、闻名遐迩的太湖“三白”及太湖淡水珍珠 (渔码头) 、古运河旁的南禅寺及太湖之滨的灵山大佛 (禅码头) 、太湖岸边的无锡三国城及水浒城 (戏码头) , 并在全片结尾, 将无锡这座“中国最具经济活力的十大城市”比喻为“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勇立潮头的大码头”, 既生动又形象。

五、“辩证”一下也无妨

在拍摄制作时, 大量运用两极镜头 (大全景和大特写) , 起到对比、强化的作用。写解说词时也可效仿, 大量使用对比等手法, 欲擒故纵, 欲就还推, 欲动先静, 欲拿先予, 欲实先虚, 欲大先小, 让节目充满浓浓的哲学思辩色彩。[1]

第七集《古渡上的茉莉花》 (江苏省镇江市) 开篇就强化“南”与“北”的对比, 强化“温柔乡”与“铁瓮城”的对比, 凸显镇江的城市个性和特色。解说词这样写道:地处长江以南的镇江, 在地理上, 是一座地地道道的江南城市。江南城市因为物产丰饶、精致柔媚, 而成为绿瘦红肥的“温柔乡”。唯独镇江, 在三千多年的历史积淀中, 成为了金戈铁马的“铁瓮城”, 以致于今天有人用“江南的北方”来定位镇江的传奇。走进这座江南城市, 我们触摸到的是一座北方城市的体魄和性格。进入正片后, 继续运用对比手法, 以“南”衬“北”:当南方的几位邻居都出落成精致温婉的“江南美女”时, 镇江这个地理上典型的江南城市, 却因为北方移民的大量涌入, 尤其是自身龙蹯虎踞的险要地势, 而有了血性男儿的体魄。之后, 用“金戈铁马”对应“缠绵绯侧”, 用“温柔多情”对应“惊天动地”, 使平凡的讲述也变得风生水起、跌宕起伏:在这座充满金戈铁马的军事重镇里, 原本温柔多情、缠绵绯侧的爱情故事, 到了这里, 也变得轰轰烈烈、惊天动地。该片结尾时, 继续采用对比手法, 用战争映衬和平, 用历史铺垫今天, 让观众在穿梭镇江城的历史中, 了解今天镇江城安逸生活的来之不易, 让全片充满了哲学思辩色彩:从一个曾经战船遮天蔽日的军事重镇, 到今天货船川流不息的经济商埠;从昨天硝烟弥漫的军事要塞, 到今日亲水宜居的“城市山林”, 在茉莉花的清香中, 镇江人已经过起了恬适滋润的幸福生活……

第八集《春风又绿杨柳岸》也大量地运用对比手法, 成功地表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富有争议、最是矛盾综合体的隋炀帝杨广:有人把他与暴君商纣王相比, 也有人说他的作为远远超过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他是万恶不赦的罪恶化身, 却又为后人留下了造福千秋的传世工程;他耗尽国力修筑长城、开挖运河, 却没有腾出时间为自己修一块墓地;他的残暴荒淫为世人所知, 而他的千秋功业却很少有人提起……

摘要:近年来, 对人文历史旅行纪录片由于既张扬旅行纪录的休闲时尚, 又凸显人文历史的体验感悟, 在各类旅游电视节目中独树一帜, 为观众所青睐。本文将对人文历史旅行纪录片解说词的写作方法进行简要探讨。

关键词:《京杭运河·两岸行》,人文历史旅行纪录片,解说词写作要点

参考文献

上一篇:社区主任年终总结下一篇:3个高智商恐怖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