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烈士事迹

2024-10-05

革命烈士事迹(精选9篇)

1.革命烈士事迹 篇一

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材料——王朴

王朴生于1929年,牺牲于1943年,河北省完县人。他生长的太行山石岭下的河北省完县野场村,11岁时被大家推选为儿童团团长,牺牲时只有14岁。王朴诞生在村里一户贫苦农民的家庭里。在他开始懂事的时候,日本强盗发动了“七七”芦沟桥事变,侵占华北,战争的火焰烧到了他的家乡太行山。日寇烧杀抢掠的凶残行为,在王朴幼小的心灵燃起民族仇恨的烈火。

有一次,野场村的乡亲们全被日寇赶到村子里,王朴也是其中一个,日寇拿着一份由汉奸金珠子提拱的村干部和抗日军属名单,叫汉奸翻译把他们一个一个拉出来,然后狗汉奸龇牙咧嘴地问王朴:“你就是野场村的儿童团团长王朴吧?”。王朴理都不理这个狗汉奸。“你一定知道八路军的东西藏在那里,说出来就放你回家。”“不知道!就是知道也不会告诉你鬼子和狗汉奸!”王朴面不该色得回答。日寇猛地抽出了东洋指挥刀,指着王朴的胸口,狂叫道:“你的小八路,快快的说,你不说死了死了的!”王朴面对日本鬼子强盗的刺刀,想起了“五不誓言”,想起了张喜子和秀大伯,更想起了自己领着儿童团团员宣言的誓言“头可断,血可流,秘密不可泄!”于是把牙一咬,昂首挺胸,面对死亡,毫不畏惧。就这样,王朴英勇的为自己的祖国献出年轻的生命。

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杨靖宇

杨靖宇是我党我军优秀的高级军事指挥将领。他原名马尚德,字骥生。1905年出生,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7月,任中共南满省委书记、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军长兼政治委员、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等职。他率部长期转战于长白山麓、松花江、鸭绿江畔,活动足迹遍及30个县,是我国的英雄。

杨靖宇牺牲前五天。“讨伐队”将已无力奔跑的杨靖宇包围在一片小树林中。他们逐步逼近到50米处,喊话劝降,对方“连答应的神色也没有,依然用手枪向讨伐队射击”。日军见生擒困难就猛烈开火,有一弹击中胸部,对方才“被打倒而绝命”。日军根据追踪估算,认为他缺粮已有半个月,完全断粮也至少在5天以上,能够在零下20摄氏度且没有房屋的山林中坚持下来简直不可思议,于是将遗体送到县医院解剖。当肠胃被切开后,看到的只是草根和棉絮。日本军官狠狠地说:“算他是支那的一条好汉!”日本关东军在烈士殉难处破例举行了一个祭奠仪式和对躯体的葬礼,以杨靖宇的顽强为为纪念他,1946年,东北人民政府将蒙江县改名为靖宇县。

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赵一曼

在1935年11月,赵一曼率领的部队被日伪军包围,她要团长带队突围,自己担任掩护,左手手腕中弹负伤。她在村里隐蔽养伤被敌人发现,奋起迎战时左大腿骨被子弹打穿,因流血过多昏迷而被捕。她被押到哈尔滨伪滨江省警务厅受刑后几度昏迷,仍坚贞不屈。她生命垂危时,日寇担心死去得不到口供,把她送进哈尔滨市立第一医院监视治疗。负责看守她的伪满警察董宪勋和医院女护士韩勇义,都为她的英勇所感动,又听她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于是决心参加抗联队伍。在二人帮助下,她于1936年6月28日深夜逃出哈尔滨,朝抗日游击区的方向走。伪骑警队在第三天凌晨追上了她们乘坐的马车,赵一曼再次被捕。敌人反复折磨了她一个月,她只是怒斥敌人:“你们可以让整个村庄变成瓦砾,可以把人剁成烂泥,可是你们消灭不了共产党员的信仰!” 赵一曼负伤被捕解到哈尔滨后,日寇和伪满的警察头目立即对她进行审讯。此时,她伤口不断流出的鲜血湿透了棉衣,依然滔滔不绝地痛斥日寇侵占中国东北的暴行。负责审讯的日本特务恼羞成怒,竟用竹签从她的指甲缝中钉进去,用鞭子狠戳赵一曼的伤口,使她几次昏死过去。日寇将她送到医院,伤势刚好一点,日寇又在病床前审问,赵一曼依然坚不吐实,日寇拳打脚踢,她的伤口再度破裂,又昏迷过去。医护人员甚至包括看守的警察都对她产生了敬佩。

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董存瑞

生辰:1929年10月15日 祭日:1948年5月25日

在河北省隆化县北郊,长眠着模范共产党员、全国著名战斗英雄董存瑞的英灵。在苍松翠柏中,矗立着一座雄伟的纪念碑,碑上铭刻着朱德总司令的题词:“舍身为国,永垂不朽!” 董存瑞,1929年生,河北省怀来县人。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当过儿童团团长,13岁时,曾机智地掩护区委书记躲过侵华日军的追捕,被誉为“抗日小英雄”。1945年7月参加八路军。后任某部六班班长。194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军事技术过硬,作战机智勇敢,在一次战斗中只身俘敌10余人。先后立大功3次、小功4次,获3枚“勇敢奖章”、1枚“毛泽东奖章”。他所领导的班获“董存瑞练兵模范班”称号。1948年5月25日,我军攻打隆化城的战斗打响。董存瑞所在连队担负攻击国民党守军防御重点隆化中学的任务。他任爆破组组长,带领战友接连炸毁4座炮楼、5座碉堡,胜利完成了规定的任务。连队随即发起冲锋,突然遭敌一隐蔽的桥型暗堡猛烈火力的封锁。部队受阻于开阔地带,二班、四班接连两次对暗堡爆破均未成功。董存瑞挺身而出,向连长请战:“我是共产党员,请准许我去!”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向暗堡,前进中左腿负伤,顽强坚持冲至桥下。由于桥型暗堡距地面超过身高,两头桥台又无法放臵炸药包。危急关头,他毅然决然地用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燃导火索,高喊:“为了新中国,冲啊!”碉堡被炸毁,董存瑞以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的道路,年仅19岁。

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黄继光(1930~1952)

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级战斗英雄。农历1930年11月20日出生于四川省中江县一个山村,他自幼家境极为贫寒,六七岁时父亲因受地主欺压,病恨交加而死。黄继光从小就给地主扛长工、割草放牛。1949年冬,家乡解放,村里组织起农会,黄继光不但成为农会第一批会员,积极斗争地主,还当上了村里的民兵。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后,国内停止复员并大量征兵。1951年3月,中江县征集志愿军新兵时,黄继光在村里第一个报了名。体检时,他因身材较矮开始未被选中。来征兵的营长却被黄继光参军的热情所感动,同意破格录取。

到朝鲜前线后,黄继光被分配到第十五军第一三五团二营六连任通讯员。1952年4月,部队到五圣山前沿阵地接防,本想杀敌立功的黄继光却被分配到了连队后勤。经过副指导员细致的思想工作,黄继光明白了后勤工作的重要性,样样工作都干得很出色。1952年7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经上级批准,他荣立三等功一次。

1952年10月14日,上甘岭战役开始。10月19日夜,黄继光所在的二营奉命反击占领597.9高地表面阵地之敌。当攻击部队受阻、伤亡较大时,已任营通讯员的黄继光挺身而出,主动请战,消灭敌人火力点。在战友负伤牺牲、自己所携弹药用光的情况下,黄继光毅然用自己的身躯堵住了敌人枪眼,为冲锋部队的胜利开辟了通路,牺牲时年仅22岁。

黄继光的英雄壮举,获得了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最高荣誉——他被志愿军领导机关追记特等功,并授予“特级英雄”称号(另一特级英雄是杨根思);所在部队党委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追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黄继光最后长眠于沈阳市北陵烈士陵园。

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赵尚志

1925年考入哈尔滨许公工业学校。同年“五卅”运动中,积极开展募捐、抵制日货等活动。同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因参加反帝爱国斗争,被校方以“不守校规”之名开除学籍。同年11月,赴广州考入黄埔军校。1926年3月,蒋介石制造“中山舰事件”后,曾积极参与抗议活动和营救被捕的中共党员。同年夏到哈尔滨,领导进步青年进行革命斗争。1926年底至1930年4月,曾2次被捕,在狱中受尽酷刑,始终坚贞不屈。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经营救出狱。1932年初,负责中共满洲省委军委工作。曾与杨靖宇等到工厂、学校宣传抗日,组织工人、学生参加抗日义勇军。1933年10月,任珠河反日游击队队长。1934年2月后,历任东北反日联合军司令、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司令、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军长等职。在东北地区早期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作出了重大贡献。1942年2月12日,率部袭击梧桐警察分驻所,战斗中,为内奸打伤,昏迷中被敌逮捕,后英勇牺牲。时年34岁。

中国革命先烈——李大钊

李大钊同志1889年10月出生于河北省乐亭县。那时,中国正处在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侵略和封建统治愈益腐朽而造成的深重灾难之中,国家和民族濒于危亡的边缘。进入二十世纪,辛亥革命爆发、新文化运动涌起,特别是五四运动的发生,使中国社会出现了曙光初现的变化。李大钊同志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走上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

1913年,他东渡日本,就读于东京早稻田大学,开始接触社会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学说。1916年回国后,他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科学精神,抨击旧礼教、旧道德,向封建顽固势力展开猛烈斗争。他和他的战友们改造旧中国的决心和激情,有力激发了当时中国青年的蓬勃朝气和进取精神。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李大钊同志备受鼓舞,连续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新纪元》等文章和演讲,热情讴歌十月革命。他以敏锐的眼光,深刻认识到这场革命将对二十世纪世界历史进程产生划时代的影响,也从中看到了中华民族争取独立和中国人民求得解放的希望。在宣传十月革命的过程中,他自己的觉悟得到迅速提高,从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并且成为我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

1919年,伟大的五四运动爆发,这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李大钊同志热情投入并参与领导了五四运动。在这场运动中和运动之后,他更加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做了大量工作。他在《新青年》发表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时的思想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1920年3月,李大钊同志在北京大学发起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同年秋,他又领导建立了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和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并积极推动建立全国范围的共产党组织。1921年,中国共产党宣告成立,这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件,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李大钊同志对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作出了至关重要的贡献。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李大钊同志代表党中央指导北方地区党的工作,在北方广大地区领导宣传马克思主义,开展工人运动,建立党的组织。

1922年8月到1924年初,他受党的委托,几次往返于北京、上海、广州之间,同孙中山先生商谈国共合作,为建立国民革命统一战线、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作出了重大贡献。他领导北方党组织发动群众,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军阀斗争,猛烈冲击了帝国主义势力和北洋军阀统治。

1927年4月,在反动军阀的白色恐怖中,李大钊同志在北京被捕入狱。他受尽各种严刑拷问,始终坚贞不屈、大义凛然,惨遭反动军阀杀害,牺牲时年仅38岁。

中国革命先烈——刘胡兰

刘胡兰,山西省文水县云周西村人(现已更名为刘胡兰村)。1945年进中共妇女干部训练班,1946年被分配到云周西村做妇女工作,并成为中共候补党员。1946年秋,国军大举进攻解放区,文水县委决定留少数武工队坚持斗争,大批干部转移上山。当时,刘胡兰也接到转移通知,但她主动要求留下来坚持斗争。这位年仅不到14岁的女共产党员,在已成为敌区的家乡往来奔走,秘密发动群众,配合武工队打击敌人。

云周西村的反动村长石佩怀,为阎锡山军派粮派款、递送情报,成为当地一害。1946年12月,刘胡兰配合武工队队员将石佩怀处死。阎锡山匪军恼羞成怒,决定实施报复行动。1947年1月12日,阎军突然袭击云周西村,刘胡兰因叛徒告密而被捕。她镇静地把奶奶给的银戒指、八路军连长送的手绢和作为入党信物的万金油盒——三件宝贵的纪念品交给继母后,被气势汹汹的敌人带走。刘胡兰在威逼利诱面前不为所动,被带到铡刀前,眼见匪军连铡了几个人,怒问一声:“我咋个死法?”匪军喝道:“一个样”。她自己坦然躺在刀座上。刘胡兰牺牲时,尚未满15周岁。

中国革命先烈——邱少云

邱少云(1931~1952)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出生于四川铜梁县(1997年后属重庆市)关建乡的一个贫农家庭。15岁那年被国民党抓去当兵,1949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1年赴朝鲜作战。

1952年10月,为打击在上甘岭的美国和南朝鲜军队,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5军第29师第87团第9连战士邱少云被选派参加潜伏部队,并担任了发起冲击后扫除障碍的爆破任务。12日上午,敌机向其所在的潜伏区进行低空扫射,并投掷燃烧弹。飞迸的燃烧液燃遍他全身。为了不暴露潜伏目标,邱少云任凭烈火烧焦身体一动不动。他双手深深地插进泥土里,身体紧紧地贴着地面,直至壮烈牺牲。

战后,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文艺工作团赠给特等功臣邱少云烈士锦旗上写道:“献给中国人民志愿军伟大战士邱少云永垂不朽”。志愿军第15军全体指战员献给邱少云烈士家属的锦旗上写道:“祖国人民的光荣”。四川省人民政府和四川省抗美援朝分会给邱少云烈士家属的锦旗上写道:“光荣之家”。四川省军区司令部、政治部给邱少云烈士的家属的锦旗上写道:“伟大人民的战士,英雄不朽的功绩”。为了表彰邱少云崇高的集体主义精神和顽强的革命意志,被中国共产党志愿军某部委员会追认为中共正式党员,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于1952年11月6日给他追记特等功,1953年6月1日追授他“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称号。同年6月25日,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最高人民议会常务委员会授予“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英雄”称号,同时授予金星勋章、一级国旗勋章,并将邱少云的名字刻在金化西面的391高地石壁上:“为整体、为胜利而牺牲的伟大的战士邱少云同志永垂不朽。”

中国革命先烈——罗盛教

罗盛教,1931年生,湖南省新化县人。原名雨成,新化县松山乡人。少时在维新、文德小学读书,后因家贫辍学。1945年冬,去乾城县所里镇(今吉首)叔父家。翌年春,入省立九师附小就读。1947年,考入省立九师,毕业后升入省立十三中学高中部求学,并改名罗盛教。

由于家境贫寒,罗盛教11岁时才上小学,只念了一年半就失学了。为了有口饭吃,父亲将他送去当了道士。14岁那年,他不得不到镇上叔叔开的杂货铺帮工。

1949年,罗盛教的家乡解放了。这年11月,他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湘西军政干部学校的一名学员。罗盛教文化程度较低,听起课来感到吃力,抓不住重点,笔记记不全。为了不掉队,每次下课后,他都要将别人的笔记借来,和自己的笔记对照,查缺补课,然后用钢笔工工整整地抄写一遍。在建校劳动中,需要将倒在河中的一棵树抬到岸上搭桥用。罗盛教第一个跳进冰冷的河水中。在他的带动下,全班二三十个同学都跳进河里,终于将树拖上了岸,搭起了桥。1950年2月1日,罗盛教加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1951年4月,罗盛教响应党的号召,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并随部队奔赴朝鲜。

任志愿军第47军141师侦察队文书。在朝鲜他曾参加了1951年阵地防御作战。

在朝鲜的日子里,罗盛教时时感到朝鲜人民的深情厚谊,他和驻地平安南道成川郡石田里的老乡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经常帮房东大妈担水、劈柴,乡亲们都夸奖罗盛教是好样的。1952年1月2日清晨,罗盛教和战友宋惠云一起去河边练习投掷榴弹。正值隆冬季节,河面已被厚厚的冰雪盖住,几个儿童正在滑冰,笑声阵阵。忽然,传来了呼救声,有人掉进冰窟窿了!罗盛教抓起自己的帽子,往地上一扔,一弯腰,直冲过去。他一边跑一边飞快地脱掉身上的衣服,接着跳进了冰河里。过了好一会,罗盛教才浮出河面,深深吸了口气,又钻进水里。又过了一会,罗盛教终于将落水的孩子托出水面。当那少年两臂扒住冰面往上爬时,突然,哗啦一声,冰又塌了,少年连人带冰又落入水中。这时罗盛教全身已冻得发紫,体力已快消耗殆尽,但他却又一次潜入水中,好久,才用头和肩将少年顶出水面。这时宋惠云已将一根电线杆拖到河边,少年抱住电线杆被拉上了岸。人们急切地等待着罗盛教,然而,他却再也没有上来。为了救落水的朝鲜儿童,罗盛教英勇献身。

全村老百姓都赶到了河边,沉痛哀悼这位英雄的志愿军战士。村民们将罗盛教安葬在村庄边的佛体洞山。

1952年2月,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为罗盛教追记特等功,同时授予“一级模范”、“特等功臣”的称号。同年4月1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决定追认罗盛教为“模范青年团员”。1953年6月25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授予他一级国旗勋章及一级战士荣誉勋章。

抗日小英雄--王二小

抗日战争时期,在河北省沫源县出现了一位全国闻名的抗日

小英雄,他的名字叫王二小。

王二小牺牲时才七岁,在日本鬼子扫荡一条山沟的时候,为了掩护几千名老乡和干部,他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气急败坏的日本鬼子把王二小挑在枪尖摔死在大石头的上面。干部和老乡脱离了危险,小英雄王二小英勇牺牲了。王二小的动人事迹很快传遍了解放区,每一个老乡都含着眼泪,歌唱二小放牛郎,《晋察冀日报》在头版报道了王二小的英勇事迹。晋察冀边区的文艺战土方冰和劫夫很快创作了后来传唱全中国的著名儿童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

八女投江的抗日小英雄王惠民

1925年生于黑龙江省林口县刁翎镇的四合村。因父亲“王皮袄”参加“抗联”并任第五军军部副官,房屋被日寇烧毁。她和弟弟妹妹们跟着妈妈到处躲避日伪汉奸的追捕,王惠民12岁时就随父亲上山参加“抗联”第五军。不久,她爸爸英勇牺牲了,小惠民在战场上表现更加英勇。1938年10月下旬在乌斯浑河激战中,她为祖国的解放事业流尽了最后一滴血献出宝贵的生命,当时只有13岁。

左权一腔热血洒太行

1942年5月25日凌晨,一场激烈的战斗在山西辽县(今左权县)展开,3万日军精锐部队将八路军总部包围于辽县麻田以东的南艾铺一带。

面对数倍于自己的敌人,八路军总部领导当机立断,分兵突围。几经搏杀,八路军总部安全突围。但是,年仅37岁的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将军在率领部分机关干部突围时,不幸壮烈牺牲。作为八路军的高级将领,左权放弃了一切个人突围的机会,舍生取义,尽忠职守,将自己的一腔热血洒在太行山脉。敌人退去后,总部警卫连战士登上十字岭,买了附近老乡的棺材,找到了左权的遗体并就地掩埋。但左权的英灵并没有得到安息,日军截获到我方“左权失踪”的电报又杀了回来,在十字岭挖出了左权的棺材,打开后给遗体照了相,登在了敌伪报纸上。敌人的暴行一时间让山河失色,大地举悲,复仇的呼声响彻华北。

1942年10月10日,八路军总部在河北涉县莲花山下挑选了一块风景秀丽之处为左权举行公葬仪式,参加公葬的除八路军总部和129师总部的全体同志外,还有五千多军民。野战军政治部主任罗瑞卿在墓前说:“给烈士们行礼并没有完事,今后还要做3件事情,第一件是报仇,第二件是报仇,第三件还是报仇。”一时间“为左权报仇,誓将抗日战争进行到底”的呼声响彻天地。

2.革命烈士事迹 篇二

香格里拉县革命烈士陵园位于美丽的香格里拉县县城的西南方向, 长征路与团结路交汇处, 总用地面积约20000㎡, 为旱地, 无水域。整体地形呈递进式阶梯状, 原有建筑布局基本以烈士纪念碑为中心, 纪念碑前方为陵园入口区, 后方为墓园区。经实地调研, 发现该陵园存在以下问题:

(1) 整体规划不够严谨。如原入口大门位于入口区偏左方向, 未处于横向轴线的视觉正中央位置, 缺乏对称感。陵园缺少服务于参观者的接待室, 没有陵园管理人员办公室及相关祭祀用品的商铺和供人们使用的卫生间等。

(2) 整体建筑缺乏藏族特色。有庙宇之感的陵园入口大门, 三重斗拱将重檐屋顶托起, 屋顶装饰黄色琉璃瓦, 屋脊上安装各类麒麟怪兽, 汉式风格十分浓郁。在色彩方面, 黄色屋顶与门檐浅蓝底色搭配极不着调。

纪念碑整体造型缺乏藏族“柱”、“塔”特色。方形碑体上小下大, 有一定的藏式柱体收分感, 但不够庄严、雄伟, 给人以笨拙感;碑底置于二层台基上, 台基面积大约10㎡, 四周预留容纳参观者面积太小;碑体四周没有装饰性图案;纪念碑上部所嵌入的烈士人物造型, 外刷绿色漆, 有泥塑感和童趣感;碑顶的雕塑太小, 正常的仰视角度难以观察其貌。

(3) 植物种类缺乏美观性、多样性, 园林意蕴有待再塑。从陵园栽种的植物现状来看, 除陵园入口到纪念碑两边栽种的松树具有纵深感, 其他区域的植物栽种有些乱植现象, 没有运用相关种植手法 (孤植、对植和群植) 达到景观空间效应。

(4) 墓园区内烈士墓地排列杂乱无序, 缺乏秩序感;由于陵园缺少绿化维护人员, 坟头、坟基周围已杂草丛生, 从远望去, 酷似一个个凸起的草垛;墓地周围零星点缀的植物, 对整个墓地没有达到一定的空间围合作用。

2 景观规划理念

该陵园是红军长征精神万载永存的见证之一;是逝者的安息乐园;是生者追思、缅怀逝者的重要场所;是发展红色旅游, 提高城市文化竞争力的重要保障;是建设绿色园林城市的重要举措。综合陵园县域文化历史、区位及景观特征, 现将其定位为:以藏族地域文化为特色, 以纪念先烈为主题, 集纪念、缅怀、游憩于一体的风景名胜陵园。具体设计理念如下:

2.1 以人为本

项目设计的核心在于宣扬革命传统精神、教育后人和发展红色旅游, 最终实现给人以悸动、让参观者得到一种感悟、教育心灵的功能。然而单从项目本身出发已远远不满足大众的需求, 人们在参观烈士陵园的同时还需要一个舒适的视觉空间效果, 休息环境……

2.2 突出中轴线理念

项目规划沿用中国传统陵园中轴线理念, 体现陵园庄严、肃穆、雄伟的纪念氛围, 达到宣扬烈士英勇事迹、革命精神和高尚的人生品质, 为社会提供良好的瞻仰和教育场所。中轴线两边的建筑布局高低错落有序, 基本上呈左右对称格局, 建筑空间随着地形的起伏变化, 更加突出纪念性建筑的纪念主题。人的情感也随着轴线两边的建筑景观不断升华。

2.3 注重地域特色

设计宜简洁大气, 具有时代感和文化主旋律, 符合未来香格里拉县精神文明建设与红色旅游的需要及可持续发展规划的要求;建筑风格突出藏族地域特色, 与周边建筑环境相协调, 建筑用材采用当地材料, 注重节约与环保。

2.4 体现园林意境

该陵园设计除运用轴线对称的手法体现庄重、肃穆的纪念性氛围之外, 还应具有中国古典园林之美。植物配置注重多样性、美观性、生态性, 逐步实现园林化。通过大面积草坪、树木、花卉、亭台等造园要素来表达亲切、宁静的意境, 为参观游览的人们创造冥想的场所。

3 设计解析

3.1 功能分区明确, 景观结构清晰

(1) 一中心。

从规划总平面图 (见图1) 可以看出, 整个项目以烈士纪念碑为视觉中心, 纪念碑与陵园主入口处于主轴之上, 形成中轴线对景, 加之中轴线两旁种植的矩阵雪松及左右对称布置的休息亭, 更加突出轴线感, 强化了纪念碑作为陵园中心的纪念主题。

图1规划总平面图

(2) 两主轴。

陵园由于用地不规整, 设计时两条轴线将其一分为二, 入口区与纪念区位于主轴线两侧, 墓园区处于次轴线的两侧。两条轴线相交点位于纪念区至墓园区的踏步处。

(3) 三片区。

将整个陵园划分为三大片区——入口区、纪念区和墓园区。

3.2 三片区景观设计诠释

(1) 入口区:

入口区以雪域建筑特色和佛学文化相结合, 营造开敞、大气、雄浑的氛围。它由正门、踏步、绿地和商铺构成。正门采用立墩无檐门, 三进式, 显现开敞、大气、雄浑之气。由于入口现有高差关系, 故增加两台多级式踏步。踏步两侧为缓坡自然草坪, 草坪上置石块和栽种松柏, 减缓正门和围墙产生临街的逼迫感。

大门两侧为四开间的商铺, 商铺为排列式建筑, 每开间为一个铺面, 7m (开间) ×3m (进深) ×4.5m (高) ;檐口有藏族吉祥图案, 卷帘门式样;开间内部配有自来水管和水池, 无独立卫生间。正门一边商铺用于陵园办公, 另一边用于销售书刊和丧葬用品等。

(2) 纪念区:

纪念区以革命烈士纪念碑为核心区, 纪念区由烈士纪念碑、休息亭、茶室和公共厕所构成。

革命烈士纪念碑 (图2) 位于主轴线的中心位置, 主材质为汉白玉。纪念碑由方形基座 (四边踏步进入) 和柱形碑身构成, 方形基座中央为主塔, 四周为小佛塔。主塔由碑顶、碑身和碑底构成, 其造型源于藏族特色的佛塔的变异体。碑顶采用藏族特有图案, 体现民族传统特色, 碑顶上部设计有佛龛, 佛龛正立面是松枝簇拥的金色五星浮雕, 寓意对革命烈士的纪念, 下部有藏族吉祥装饰纹样, 使庄重性与地域性相互协调。碑身有一定的收分, 两侧有红色花岗石翼板, 碑身正立面书有“革命烈士永垂不朽”金色字样, 碑身背立面采用藏文题写纪念革命烈士的相关诗词一首。碑底为正立方体, 四面均雕刻主题浅浮雕, 浮雕内容叙述革命先烈的光辉事迹。正立面前下方为汉白玉花环, 花环采用半浮雕形式篆刻的鲜花和绿叶, 花环内部镶嵌有“1921—1949”黑色字体。

追忆亭与静思亭设计采用传统四坡屋顶形式, 顶部有藏族祥兽和金色葫芦或法轮造型, 檐口有藏族吉祥装饰纹样, 柱子采用混凝土外部石砌梯形柱式, 上小下大。亭柱间有石质休息凳, 亭子周边可以配置绿化、石体与灌木陪衬。

茶室设计与入口商铺风格相似, 开门采用对应式, 木雕花门两侧为对应式开窗, 窗采用藏族传统木格栅, 檐口有藏族吉祥图案, 建筑内部配有相应的藏式家具。

公共厕所为平顶, 顶与墙柱有局部镂空, 便于通风。檐口有简单藏族纹样装饰线。为丰富外立面效果, 在外部墙体正立面中部绘制简单的装饰图案或原始小石块拼制的团花图案。男、女厕所入口从建筑两边分开进入, 入口处有隔墙阻挡视线, 室内设洗手台和拖把池。厕所外部适当配置绿化, 对其有一定的局部遮蔽作用。

(3) 墓园区:

墓园区以四季常青为主题, 打造逝者安息的圣殿。墓园区整体地势呈近低远高状, 安置烈士遗骨的墓地及碑体设计顺应地形依山而建, 依势而造, 不仅符合中国传统的风水理论, 而且在视觉上形成规整感。在纪念区与墓园区之间用汉白玉围栏进行分割, 以区分纪念区范围。设计时对汉白玉围栏进行民族图案装饰, 其特色与陵园整体风格相协调。墓园区四周栽种雪松、松脂树等常绿树种, 既对整个墓园区起到一个空间围合与界定, 又美化墓园区景观环境, 打破其荒漠感。墓园区后山区域增加反映烈士英勇抗战的纪念雕塑, 采用红军和藏族同胞共同杀敌人的情境, 打破人们对墓园区的阴森、恐惧感, 同时与纪念碑形成对景, 呼应整个陵园的纪念主题, 周边适当种植花卉, 以衬托雕塑主题。

4 结论

通过对项目现状进行实地调研、科学分析, 结合景观、规划及建筑相关理论知识, 设计始末以藏族地域特色为依托, 合理规划, 严谨布局, 既注重烈士陵园设计的庄重性, 又体现陵园设计感悟性。

参考文献

[1]楼庆西.中国古建筑二十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1.

[2]潘谷西.中国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3]刘福智.园景规划与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

3.当年我们为革命烈士扫墓 篇三

1963年10月,我们56名同学组成了北京建筑工程学校财会01班,和其他7个班的同学—起,开始了两年的学校生活。

班主任张老师非常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1964年3月初,她召集我们班干部开会,布置4月4日清明节到北京八宝山为革命烈士扫墓的团日活动,并在那里举办以“纪念先烈,感怀清明”为主题的诗歌朗诵会。

为了把活动搞得既严肃又活跃,全班同学分成了五个小组,节目内容自选,从报名的节目单来看,既有革命诗歌朗诵,又有革命歌曲联唱;有个人独唱,也有男女声二重唱。

清明节当天,全班同学来到八宝山革命公墓,缓步走上坡顶。我们首先瞻仰了任弼时的陵墓,并敬献了我们自己制作的花圈;然后逐一瞻仰了其他烈士的墓碑。

4.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 篇四

江竹筠

江竹筠在她8岁时,性格刚强的母亲与游手好闲的父亲不能相处,便带着江竹筠姐弟到重庆投奔兄弟。江竹筠10岁到重庆的织袜厂当了童工,因为人还没有机器高,老板就为她特制了一个高脚凳。11岁时,她又进了重庆的一所教会办的孤儿院,边做工边读书。在苦难的生活经历中,江竹筠对当时的社会制度充满了憎恨,同时也养成了刻苦学习的精神。她在上学时十分用功,记忆力超群。之后据同牢难友讲,在狱中,她背诵和默写下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和刘少奇《论...员的修养》,供难友们学习。江竹筠于1939年考入重庆的中国公学,秘密加入了...。1944年秋,江竹筠又考入四川大学农学院植物病虫系,翌年转入农艺系。1946年,她毕业后回到重庆,参加和领导学生运动。

1947年春,中共重庆市委创办《挺进报》,江竹筠具体负责校对、整理、传送电讯稿和发行工作,只几个月的时间,报纸就发行到1600多份,引起了敌人的极大恐慌。1948年4月,《挺进报》的发行机关被伪装提高的特务打入,以顺藤摸瓜的方式破坏了重庆市委,6月间,江竹筠被逮捕。在押往重庆的码头途中,她碰巧遇到了已经成了叛徒的原中共川东地委书记涂孝文,立即机智地大声呵斥叛徒,使得叛徒无法再伪装害人。江竹筠被送到重庆的“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的“渣滓洞”监狱后,惨遭手指钉竹签等毒刑的残酷折磨,仍坚贞不屈,并领导狱中的难友同敌人展开坚决的斗争。1949年11月14日,江竹筠被特务秘密枪杀,然后被用镪水毁尸灭迹,时年29岁。

5.王顺庭烈士革命事迹 篇五

王顺庭,字明绪,丰都县龙河皮家场村人,1903年农历10月18日生。其父王文志,任百长,靠佃耕熊润斋180背产量的田地为业。顺庭有兄弟四人,他排行老三,自幼聪明,父亲尤其喜欢他。7岁时他被送到朱建鲜先生那里启蒙读书、后转学到湛海清在乡绅罗松柏家办的学堂就读。罗常叫学生给他做农活。顺庭为人耿直,富有正义感,积极发动学生决绝给罗当牛做马,罗怀恨在心,找岔子把顺庭除名了,他与王生荣等同学只好转刘采乾在皮家场办的学堂读书。结业后他接任父亲百长职务,开始接触群众,腐朽的封建社会,使他萌发了愤世嫉俗的思想感情,常以知识不足为名,背着年迈的父亲看一些进步书籍,受到“执干戈,以卫社稷”的教育。

重庆“三三一”惨案发生后,一批在学校中法学校求学的党团员,熊灵臬、周登禄、熊盛业等,回到崇徳乡观庆庵小学教书,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宣传革命思想,开展农民运动。接着陈光鑫也从万师回该校做总务,不久,加入党的组织,晚上回皮家场、山羊溪等地组织农会。首先吸收了唐华清、王顺庭、李见如加入农会组织。他俩积极深入贫苦农民家庭,宣传民主革命思想,串联发动秦家东、王生银、朱向成、黄永超、秦华清、王生荣等农民加入农会。顺庭、见如成了陈光鑫进行革命活动的得力助手,农民运动的骨干。从此,皮家场的农民革命运动有了新的带头人。

1928年春,中共丰都县委为贯彻“八七”会议精神,决定在群众基础较好的崇徳乡举行秋收暴动,派陈光鑫打入崇徳乡政权中担任乡队附职务,公开组织民练,控制武装。从回龙场野猫阡运回毛铁在燃灯寺打造刀矛,组织民团训练。顺庭、见如分别担任民团中队长职务,协助他们做了大量的组织发动工作,积极带动大家在皮家场坝子进行军事训练。

1928年9月26日,在陈光鑫的指挥下,浩浩荡荡的起义队伍抵达高桥沟,将土豪、团防头目冉竹堂的老巢包围,捕杀其父冉子贞等人,没收财产分给农民,焚毁了他的房屋契约。后随起义军转战栗子。10月11日他两随陈光鑫转移河面铺。次日,龙焕章旅长督率王仁康、付佰祥两营兵力攻长岭坡,陈即派谭证位大队阻击敌人,他自己带领王顺庭等四个中队转移皮家场,利用寨门坚持战斗,顺庭’见如英勇奋战,多次打退敌人的进攻,后来狡猾的敌人利用白布裹着楼梯从石海螺水沟架楼梯冲破寨门,杀死哨兵,这时,终因敌我力量悬殊,弹药无法补充,为保存实力,陈即命令各队迅速进入山林,疏散隐蔽。敌军进寨后,见无农军踪影,纵火烧毁湛家湾、田坝、大湾、周家岩一带的百多户民房。随后,敌军分散龙河两岸。开始清乡,屠杀起义群众。此时,顺庭、见如,隐蔽乡间安置受灾群众,深入做好了王银生等遇难战士家属的善后工作。稳定了群众的思想情绪。

在清乡中,敌人耍出了所谓“凡参加暴动的大小头目,只要听从招安,可当排长、连长”的花招。当时顺庭觉得听从招安,既可出头露面、保护群众,又可发展革命势力,以利今后斗争。因此,他和周徳胜、谷少祥、熊小全接受了招安,分别在敌军两个营里当排长。敌军撤到石柱城时,将熊小全杀害,顺庭识破敌人阴谋,在石柱撤向高镇途中,他机智地摆脱敌军,潜匿家中,其余二人遇难高镇。陈光鑫则带着唐华清等人撤出皮家场,前行彭水联合革命力量,行至暨龙半浸时,被团防头目石相典捕辑,后英勇牺牲于万县。

当噩耗传到皮家场,顺庭、见如悲痛欲绝,义愤填膺,他俩决心继承先烈遗志,在艰苦的岁月中继续开展武装革命斗争,清理农协组织,依靠群众,消灭暨龙团防的反动势力,把武装革命斗争引向新的阶段。此举得到陈光鑫的母亲张芙蓉的大力支持。当时崇徳乡民,连遭清乡烧杀之苦,人民日夜忧虑难堪,避难外乡。顺庭、见如出头露面,发动大家逐户清理恢复农协组织。组织训练农民武装。使皮家场等地的农民看到了为武装革命斗争而继续燃烧的光明,增添了斗争的力量。一时避难在外的群众。纷纷投到顺庭、见如的义旗下。群众在他俩的带领下。重建家园,恢复生产,日夜操练,随时准备迎击来敌。几十里范围的土地上哨岗林立,戒备森严,使往日沉寂的皮家场等地沸腾了。顺庭、见如遇事也同陈光鑫的母亲商量,陈母也常指点,威信很高,乡亲们常进出他家,亲切的称他为“司令妈妈”

9月19日晚,他俩在皮家场集中一千多人的武装力量,顺庭和陈光鑫母亲在会上讲话,大家推荐顺庭、见如做大队长,将队伍分成四个中队,各配号兵一名,至午夜时兵分秦家山,关刀坝、小溪沟、老林沟四路向甑编山前进。

石相典是暨龙的大恶霸和团防头目,有团丁80余人,凭借枪炮啸聚山岭,欺压百姓,抢劫民财,人民早已深恶痛觉。20日拂晓,四路大军包围了甑编山,顺庭一声命下,号声四起,喊杀声震荡山谷,向石相典老巢步步逼近,石即命团丁放炮抵抗。可是原作内应的团丁张兴周等人早已将炮管灌进冷水,不能射击,即向石相典报告:石大爷他们是神兵真灵,弄得我们的炮都打不响,快投降保命吧!石见农军已到,预感末日降临,只好举手投降。顺庭又向全体团防员宣布:你们都出身贫苦农民家庭,今天宽恕你们,各自回家生产。

这次战斗顺利地拔掉了暨龙团防,活捉了石相典父子,共缴枪80余枝,土炮四台。当晚,在皮家场塝上设立陈光鑫等烈士的灵位,由顺庭宣布石的反动罪行后,处决了石相典。千余民众携老扶幼无不为之拍手称快,极大地鼓舞了群众的斗志。他们的威望也更高了,但一场严峻的斗争也随之到来。

1931年,革命处于低潮,国民党当局到处捕杀革命志士。3月,当顺庭、见如带着卫兵秦家东去熊润斋拜年转至范教扁时,突遭团防局长郎瑞丰伏兵袭击,秦家东光荣牺牲,顺庭、见如被捕,关押丰都县府监狱长达一年之久。他俩把生死置之度外,忍着敌人的严刑拷打,慷慨陈词,坚贞不屈,敌人无奈,于次年4月10日将他们杀害于丰都商业街场口,顺庭29岁,见如30岁。乡亲们将他俩的遗体运回了家乡安葬。

6.中国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简短 篇六

小宣传员——石宝芹

石宝芹,1932年11月生,江苏响水县陈家港南林人。1947年1月国民党反动派军队再次占领陈家港后,严密封锁,大镇区内生活资料严重匮乏。石宝芹为谋生计,经常用火油,火柴等到王集(今南河)头甲一带去换些玉米,面粉,山芋干等,回去充饥度日,在频繁的往来中。她们与南河区民主政府逐渐取得了联系。1947年秋,开始将南河区民主政府的油印宣传品带进被敌人侵占的陈家港,宣传土地改革,全国解放战争形式等提高群众觉悟。

农历腊月末的一天拂晓前,在新民街巷内挨户地把传单塞进门。天亮后,国民党反动派军队发现了共产党的传单,立即进行追查。由于叛徒告密,当天晚上,石宝芹等四人落入敌手。在牢中,敌人威逼利诱,但她们众口一词;“不晓得”,“不知道什么传单、小报”。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她们坚贞不屈。翌年2月16日,四个姑娘被国民党军队押往南潮河闸堤内,反动军官对她们说:“还有最后机会,谁交待了谁就可以回家。”而四个姑娘齐声说说“你们要杀就动手吧,没有什么可讲的。”最后国民党军队残忍地将她们四人全部杀害。石宝芹英勇就义年仅16岁。

7.蔡林蒸 从失业工人到革命烈士 篇七

蔡林蒸是蔡和森、蔡畅的哥哥。一九二三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工人运动,担任过虹口工人组组长。一九二五年,在震惊中外的省港罢工中,担任省港罢工纠察支队队长,在与敌人的殊死斗争中不幸牺牲。他勇敢坚强的斗争业绩,充分体现了我国工人阶级的优秀品质和革命斗争的艰苦卓绝。

蔡林蒸又名鹿生(麓仙),一八八九年四月九日出生于湖南湘乡县(今双峰县)永丰镇。他的父亲蔡蓉峰是永丰镇一个中等商人的后裔,分了点田产,坐吃山空,后来破产,到上海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的兵工厂当了个小职员,母亲葛健豪,是反封建、求进步,在中国人民革命事业中留下了足迹的杰出妇女。蔡林蒸姊妹兄弟六人,他排行第三。大姐蔡庆熙,二十六岁时丈夫病故,因受欺凌带了唯一的女儿刘昂回到蔡家;大哥蔡麟生二十二岁时病故;大妹顺熙十一岁夭折;蔡和森和蔡畅是他的小弟和小妹。

蔡林蒸年轻时家境已贫,没钱念书。他很羡慕大哥读过书,见多识广,也就勤奋自学认点字。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刚成年就在镇上一家商店当店员,度过了六年店员生涯。后来他和永丰镇附近一位姓曾的农村姑娘结了婚,生了一个女儿。

一九二0年前后,蔡和森失业了,在永丰找不到工作,只身来到长沙周家台子,找父亲和大姐,在岳麓山下一个叫二里半的地方租了三间廉价的农民茅屋住了下来,有时穷得一天也吃不上一顿饭。生活的折磨,使他养成了一种沉默寡言的性格。

一九二一年冬,赴法勤工俭学的蔡和森被法国政府以“宣传共产主义罪”驱逐回国,蔡林蒸知道后,为弟弟、弟媳能在中国共产党中央工作而感到自豪。后来他在上海的工厂里做工,搞工人运动,曾担任过虹口工人组组长,一九二三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期间,因为常与蔡和森、向警予接触,蔡林蒸的思想大为开阔。他特别敬重向警予的为人,把她看作自己的良师益友。

一九二四年二月黄埔军校建立,他应当时形势考入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二期学习。在校期间,他认真学习,刻苦锻炼,有一手好枪法。母亲葛健豪发现这个曾被穷困压得走投无路的可怜儿子,走上革命道路后精神面貌完全改观,感到无限宽慰,回到湖南对家人高兴地说:“鹿生参加革命后完全变成一个新人了,精神振奋,思想活跃,有说有笑,前后判若两人。”

一九二五年为了声援“五卅”惨案,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州、香港的工人阶级和革命群众举行了闻名中外的省港大罢工。蔡林蒸被调到省港罢工纠察委员会纠察队,担任第三大队第十支队队长。为了反击英帝国主义对广州的封锁,罢工委员会于七月十日宣布对香港武装封锁,断绝交通,同时派出工人纠察队开赴各海口驻防,执行封锁任务。蔡林蒸奉命率队驻守宝安县大鹏半岛沙鱼涌、王母圩一带,截留私运出口的粮食,查缉走私物资,与英帝国主义展开面对面的斗争。陈炯明残部伙同地方土匪几百人,经常来往于香港沙鱼涌一带走私。纠察队驻防后,增派步哨警戒,加强了缉私活动。匪徒们扬言要缴纠察队的枪。蔡林蒸的第十支队只有百把人,三十多支枪,要对付这么多武装雄厚的匪徒们是有困难的,但他沉着镇定,毫不畏惧。他对队员们说:“我们要坚守阵地,绝不让敌人从这里打开缺口。”

十月下旬,蔡林蒸患病卧床,他深知敌情紧迫,仍坚守岗位,处置若定。十月三十日,数百名匪徒包围了驻王母圩的第十支队。蔡林蒸一面沉着指挥应战,一面派员冲出重围,求援于附近的第九支队和驻深圳的铁甲车队。英军和匪徒们通过被俘人员知道了十支队的实力和蔡林蒸患病,便集中各方面的军队,企图在沙鱼涌对省港大罢工进行一次军事打击。

十一月四日,英帝国主义搜罗了陆军一千多人,配以大小兵舰和飞机,向沙鱼涌纠察队发起进攻。匪徒们占领了东、南、北三面的山頭,包围了纠察队驻地。患病卧床的蔡林蒸听到枪声,立即拿起枪上火线,指挥战斗。至七时三十分,三面敌军各增加百余人,兵舰上的二百余名士兵亦同时登岸,又从香港飞来飞机一架,驶来大兵舰一艘,用机枪对准纠察队扫射。一时弹如雨降。九时许,所有高地均被敌人占领,沙鱼涌街口也失守,纠察队决定突围。南面海滩被英国兵舰密集火力封锁,东面是敌人主力。于是由铁甲车队长周士第带领部分队员在前,铁甲车队党代表廖乾五率领工人纠察队居中,排长李振森率员断后向东冲去。为了分散敌人,蔡林蒸带领部分就差队员向敌人据守的山头冲锋。他身先士卒,冲在前面,身负重伤。附近海关的厨房工人把他抬到厨房,用禾草隐蔽起来。但匪徒们发现血迹,跟踪追击,终于把他搜了出来,并向他补开了几枪。凶残的敌人还将他的尸体砍成四块,丢进海里。年仅三十六岁的蔡林蒸就这样为了革命事业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8.烈士纪念日征文:缅怀革命烈士 篇八

今年清明节前夕,中国再次派出专机,从韩国接回数十具志愿军遗骸回国安葬。中国驻韩大使给每一副志愿军遗骸棺椁亲手覆盖一面国旗,然后肃立鞠躬。机场上,执行任务的依仗礼兵一声庄重严肃地起灵,五星红旗迎风招展,引领志愿军的英灵回归阔别已久的祖国。当专机进入中国领空时,空军两架战机伴随左右为其护航。一句欢迎回家令人动容,一句「英雄不朽」让人血热。魂兮归来,祖国不曾遗忘,魂兮归来,人民始终铭记。

英雄未曾远去,就在你我身边。那年夏天在广州,无意间走进黄花岗烈士陵园,仿佛走进了另一个世界,穿行在沉默的碑石和塑像之中,与百年前的英雄「近距离接触」,似乎可以感受到不声不响的烈士精魂。虽然地处市中心,也并非清明节,但是陵园内部庄严肃穆的神圣气息并未因市民、游人的散步游览而减弱一分。身处其中,无需刻意地轻声细语,也不必做作地蹑足潜踪,踏进陵园大门的那一刻,耳目自然为之清静。在这里,敬畏历史,尊重烈士,是对长眠于此的英雄最合适的举动。

想起9月3日那天,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七十周年的大阅兵,行进在队伍最前面的,是武警国宾护卫队环绕下的抗战老兵专车。白发苍苍的老兵们身着当年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抗联、华南游击队的灰布军装,胸前佩戴着金光闪闪的抗战胜利纪念勋章,抬手敬礼时,早已热泪盈眶。每一位老兵都是穿越烽火硝烟的活的英雄,他们与铭刻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无数战友,共同书写了不朽的历史,开启了今天我们的幸福生活。

9.革命烈士 篇九

金秀雯

1952年10月,朝鲜战争交战双方的谈判到了关键时刻,由于美方在战俘遣返问题上坚持无理要求,致使谈判陷入僵局。10月8日,美方蛮横地单方面中上了谈判。“在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在谈判桌上也得不到。”美军不能接受这个现实,迫切需要一场胜利来挽回他们的败势。

在横贯朝鲜二百多公里的战线上,东线,美军惨遭连败;西线,我方的守备如铜墙铁壁。美军选择了地势平坦,有利于机械化部队运动作战的中部防线。

五圣山地势险峻,是整个中部防线制高点,对敌方十多公里内部都有钳制作用。它面临成康平原,东扼金化经金城通往通川的公路和铁路,对敌人的威胁极大,因此,它成了交战双方争夺的首要地区。上甘岭位于五圣山以南一个前伸的突出部,其西侧为597.9高地,山势陡险,与敌相距500米,被称为“铁三角”,东侧为537.7高地北山,与537.7高地主峰山背相连,敌我各据一半,对峙相距仅150米,美国人称之为“狙击岭”,两高地并列前伸,三面临敌,自然突出楔入敌方阵地,是五圣山前沿阵地的支撑点,也是我军整个中部防线的前大门。

10月14日早上4点30分,宁静的上甘岭被敌人的炮弹轰醒,战斗开始了。

美军集中了大量的飞机和大炮,向我上甘岭地区的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两个仅

3.7平方公里的狭小地带上一天发射了30万发炮弹、500枚重型炸弹。

美军在上甘岭投下了巨大的赌注,他们势在必得。美军指挥官范佛里特把美军第七师、第二十五师、李承晚军第二师、第九师和哥伦比亚营、阿比西尼亚营等共5万余人投入了战斗,并动用了17个野战炮营(仅大口径炮就有300余门)和5个坦克连,每天还出动飞机70余架次。把这样巨大的兵力投放到如此狭小的地区,在世界战争史上也是十分罕见的。上甘岭战役开始时,刚调到营部当通信员的黄继光,日夜在炮火下奔跑,送信、传达命令、接电线、背伤员。在战斗打响后的4天4夜中,他都是在敌人炮火封锁的道路上度过的。战争以人们想象不到的惨烈方式进行着。在敌军的猛烈进攻下,19日志愿军全部转入坑道,开始了和敌军的争夺战。白天,敌人攻占我方的阵地,晚上,我军又在坚守坑道部队的配合下用反击战夺回来。

10月19日晚,黄继光所在的营,奉命向上甘岭的597.9高地反击。

下午5点30分,滚雷般的炮声突然笼罩了上甘岭,我方的反击开始了。两个营的“喀秋莎”一齐向597.9高地齐射。接着,各种山炮、野炮、榴弹炮一起开始向敌阵地急袭。

在离597.9高地不到半里远的无名高地的坑道里,六连的战士们正挤坐在一起等待着突击命令。今夜,他们要担负起夺回597.9高地上的六号、五号、四号和零号阵地的任务。营参谋长带着参谋、步话机员和黄继光,就在离前沿很近的地方指挥战斗。

炮火足足打了半个小时。突然,两发红色信号弹划破战场上空,我方炮火立即开始向前方延伸。

“冲啊!”弹幕还没落下,早已等得心急的六连战士们已经冲上了六号阵地,刚被炮火打得晕头转向的美军还没清醒过来,志愿军战士们的手榴弹已经飞过来了。六号阵地顺利地拿下来了。勇士们乘胜追击,相继占领了五号阵地和四号阵地。激烈的战斗正在向零号阵地发展。

零号阵地紧挨着和主峰平行的十号阵地,是597.9高地的一个制高点,由于它紧靠主峰,既能居高临下控制四、五、六号阵地,也可以向左封锁我一号阵地的大坑道口。同时,它又是这条山脉的最后支撑点和主峰的最后屏障。

美军十分清楚,这个阵地一旦丢失,他们将不仅失去反击机会,而且十号阵地和主峰也危在旦夕。因此,他们利用有利地形,设置了完整的防御体系,企图固守这个险地。

从晚上10点钟开始,六连先后组织了四个爆破组对零号阵地上的四个火力点进行四次爆破,炸毁了其中的两个,战士们的伤亡也很大。

现在,剩下的就是敌中心火力点和东侧火力点,仍以密集的火力封锁着突击队的前进道路。

五连五班长李炳舟上去了,他握着手雷和爆破筒,顺着山梁向敌人东侧火力点前进,敌人的枪弹在他的前后打得土地“噗噗”作响,李炳舟身上六处受伤,但他仍然坚持着接近了地堡,把爆破筒插入了地堡内,拨掉了东侧火力点。

敌中心火力点的枪声更加紧密了,3挺重机枪、4挺轻机枪凶猛地扫射,突击队还是无法上去。

连队只剩下16个人了!

连长万福来和指导员冯玉庆立即把剩下的九名战斗员分成三组,继续进行爆破,但全部没有成功,九名同志全部牺牲。

离上级要求天亮前夺下这个阵地的时间只差40多分钟了,要是此时还不能拿下零号阵地,天亮后敌人就会依托这个阵地进行反击,今天的反击作战的战线就要全部泡汤,牺牲了无数战友们的六、五、四号阵地也难以保住。参谋长心急如焚。

这时,站在一旁的黄继光挺身而出,坚决地说:“请把这个任务交给我。只要我能动弹,就一定能完成。”同是通信员的吴三羊、肖登良也站了出来。

“好,黄继光同志,现在我任命你为六班代理班长,率领吴三羊、肖登良同志去完成任务!”营参谋长说完,与他们三人一一握手,“我相信你们能完成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黄继光兴奋地对战友们说:“让祖国人民听我们的胜利消息吧!”说完,他立即提起手雷,带着两个战士向山顶地堡冲去。

随着照明弹一明一暗的间隙,他们巧妙地前进着,3人一会就像箭一样飞奔,一会伏在地上一动不动,直冲到距地堡五六十米的地方。敌人机枪子弹像雨点一样落在他们周围,突然吴三羊扑倒了,肖登良也倒了下去,紧接着黄继光也中了子弹,跌倒在山坡上。见此情景,几名战士抓起手雷就要跳出战壕。

参谋长一把抓住他们喊道:“你们看,小黄在爬。”

黄继光左臂被打穿两个洞,忍着伤痛艰难地向前爬行。他回头望了望,两个战友再也不能与自己同行了。他用脚蹬着山坡上的虚土、碎石和敌人的尸体,向着火力点一步又一步地爬去。

地堡里惊恐的敌人机枪打得更凶了,子弹溅起的碎石打到他的身上。战友们都盯着黄继光,单等他爆破成功,马上冲上阵地消灭敌人。

只见黄继光霍地抬起身体,右手高高举起手雷,就在这一瞬间,一串了弹射进了他的胸膛。他又倒下了。

一阵冷雨落下,黄继光苏醒过来,他吃力地将手雷向地堡扔去。

“轰”的一声,手雷在离地堡不远的地方爆炸了,敌人机枪哑巴了,黄继光又被气浪震昏了。

一声号令,部队箭也似地发起了冲锋。突然,敌机枪又叫了起来。原来地堡虽被炸塌了,但残存的敌人凭借两挺机枪,还要做垂死的挣扎。进攻部队又被压住了。照明弹照着阵地像白天似的。参谋长和战士们又一次看见黄继光的头从地上抬起来。他没有一件武器了,剩下的只是一个对敌人充满仇恨的带着7处枪伤的身体,各还没有停止跳动的心。

突然,黄继光猛一下爬起来,像虎一样向敌人的火力点扑去,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正在喷着火光的机枪口……

他用年轻的生命,为胜利开辟了前进的道路。

“为黄继光同志报仇,冲啊!”

担任攻击任务的战友们,踏着烈士开辟的道路,像愤怒的浪潮一新卷上零号阵地,全歼守敌1200余人。

当指导员冯玉庆把黄继光从阵地上抱下来时,我们这个伟大的战士已经为战斗流尽了他最后一滴血,全身重伤七处,胸前被打成了拳头大的一个洞口。

艰苦卓绝的上甘岭战役结束了。这是一场世界军事史上罕见的激烈战斗,在这个面积不到4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双方共出去了数十万军队,仅美军就出动了近6万人,3千余架次飞机,投掷了重磅炸弹和凝固汽油弹1万枚,大口径炮弹近200万发。在双方不停轰击下,整个山头被削低了2米,山上的岩石被炸成了一尺多厚的黑色粉末,山上所有的东西都被炸碎了,唯独我们的志愿军战士们还在上面坚守着,并使美军撂下2.5万多具尸体。

在志愿军的强大打击下,美国人终于走到了谈判桌前。1953年7月27日,美国不得不同朝中正式签订军事停战协定。美军统帅克拉克沮丧地说:“我获得了一个不值得羡慕的名声:我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在没有取得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的司令官。”

上一篇:考试成绩退步的原因下一篇:关爱的初中话题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