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暴露预防处理措施

2024-08-28

职业暴露预防处理措施(共11篇)

1.职业暴露预防处理措施 篇一

医护人员HIV职业暴露

预防措施及发生后处理措施和程序

医护人员在诊疗护理工作中,主要接触的对象是各种各样的患者(病人),包括传染病患者(特别是乙肝病人和HIV感染的病人),而且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及分泌物、排泄物的机会较多,如不注意防护,职业暴露是难以避免的。为避免经血液传播疾病(乙肝、丙肝、HIV等)在医护人员中职业暴露的发生,把医护人员接触血液和感染性体液的危险

性减少到最低程度,特制定预防措施如下:

一、采取“普遍性防护”的原则:

1、在诊疗操作时,采取防护措施避免直接接触血液、体液;常用的防护措施包括:乳胶手套、口罩、防护眼镜、隔离服等;如手部皮肤有破损,应避免接触血液、体液及粘膜,无法回避时,接触前应将破损处皮肤用创可贴保护好后在戴双层手套进行操作;不要用手直接触摸暴露的皮肤、口唇、眼睛、耳朵和头发;治疗时全部用一次性医疗用品。

2、防护手套破损时,应立即弃掉,洗手后重戴新手套; 抢救时,不做口对口呼吸,可使用其它辅助用具;

3、安全处理锐利器具:不要把用过的器具传递给别 人;进行侵袭性(有创)操作时,一定要保证足够的光线,尽可能减少创口出血;不要给用过的一次性注射器针头盖针 1

头套;不要用手毁坏用过的注射器;创口缝合时,特别注意减少意外刺伤;用过的注射器直接放到专用桶(盒)中,统一处理;不要将锐利废弃物放到儿童可以接触到的地方。

4、对所有器具严格消毒:为保证消毒效果,所有器具 应在消毒前先用热水和清洁剂洗干净后在消毒;由于HIV病毒对外界环境和消毒剂的抵抗力较弱,与乙肝病毒相近似,离开人体后不易存活,消毒方法可选用《消毒技术规范》中任意一种方法,都可杀灭HIV病毒〔高压蒸气消毒、干热高温消毒、煮沸消毒、和化学消毒剂(含氯制剂、2%双氧水、70%酒精、0.2-0.5%过氧乙酸、2%戊二醛、0.5%碘伏)浸泡消毒等〕。

5、认真洗手:医护人员的手常常带有病原微生物,特 别是处置后易沾上病人的血液和体液,是造成病原体在病人中传播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必须做到一患一消毒,工作结束后彻底洗手消毒。

6、安全处理废弃物:有血液、体液污染的废弃物应放 在双层塑料袋容器内,当污物达到3/4时封口,密闭运送无害化处理;运送人员必须戴厚质乳胶手套;处理液体废弃物还应加戴防护眼镜;没有被血液、体液污染的废弃物,可按一般性废弃物处理。

二、发生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措施及程序:

1、发生职业暴露时,首先应进行局部处理:皮肤污染

时,应立即用肥皂水和清水冲洗;粘膜污染时,立即用生理盐水或清水冲洗;划伤或针刺伤,应轻挤出血,再清洗,然后进行局部消毒(用碘伏、75%酒精、0.5%碘伏、3%双氧水、2%戊二醛或0.2-0.5%过氧乙酸均可);

2、做好职业暴露情况详细记录,并向感染管理科报告;

3、感染管理科向当地疾控中心进行汇报,并请求疾控中心专家进行风险评估,确定暴露级别,根据评估结果,采取预防性治疗(抗病毒治疗,在1-24小时内为佳,或不用药治疗)。

4、采血样进行HIV抗体本底监测;

5、进行HIV监测及随访、健康咨询、心理咨询: 分别在职业暴露的第6周、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进行采血,做HIV抗体检测。

2.职业暴露预防处理措施 篇二

关键词:手术室,职业暴露,预防,处理

职业暴露引起的感染近年来日益受到关注, 手术室作为一个开放的治疗场所, 面对各种不同疾病的病人实施不同创伤性的诊疗操作, 使手术室护士直接接触病人的血液、分泌物、呕吐物等[1], 从而增加感染的机率。因此我院手术室从2003年开始, 出台了一系列预防职业暴露, 减少手术人员感染机率的措施, 加强手术室护士对其的认知, 从而有效地减少了职业暴露的危害。现将我院手术室职业暴露的预防及处理措施报道如下。

1 手术室护士职业暴露的高危因素

手术室护士职业暴露感染的主要来源为病原体感染的血液、体液、分泌物、组织器官等。

1.1 直接感染

手术室护士在进行外科手术, 注射穿刺, 清洗器械等操作时, 不慎被锐器, 如刀片、针头等损伤, 使致病微生物直接进入体内而感染。

1.2 表皮损伤

各种原因 (以针刺伤最常见) [2]造成表皮损伤后, 损伤的皮肤与含有致病微生物的血液、体液接触而感染。

1.3 皮肤和粘膜的暴露

手术过程中, 血液、体液溅到裸露的皮肤, 眼睛, 口腔粘膜, 造成直接的皮肤粘膜暴露。

1.4 污染源

接触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手术所用的敷料, 器械, 手术台, 手术间仪器设备等都可能被污染, 术后处置不当, 有可能成为污染源。

2 手术室护士职业暴露的预防

2.1 增强职业防护教育

2.1.1 增强职业防护意识

手术室护士上岗前必须进行岗前职业防护培训, 了解职业暴露的危险性, 掌握受伤后的紧急处理及报告预案, 加强自身防护。

2.1.2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

手术室护士手部皮肤发生破损时, 必须戴双层手套做手术, 手术衣、器械台被水溅湿, 喷溅后须更换衣服、干燥的敷料, 或者穿防水隔离衣。

2.1.3 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

对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 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病原物质。手术室护士在接触这些物质时, 必须采取标准预防的原则措施, 树立把来自任何病人的血液、体液都应视为具有严重潜在危险的概念。

2.1.4 加强预防针刺伤的意识和方法

手术室护士进行操作时, 要保证充足的光线, 注意防止被针头, 缝合针, 刀片等锐器刺伤或划伤。使用后的锐器应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中。一次性注射器使用后禁止用手复帽。

2.1.5 重视手卫生

接触病人前后要认真洗手, 手术结束脱手套后要认真用流水冲洗双手, 皂液洗手, 强调刷手不等于洗手的概念。

2.2 作好个人防护, 避免暴露

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 必须戴手套, 发生皮肤破损时, 必须戴双层手套。操作完毕, 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 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喷溅时应戴手套, 穿反渗透性能的隔离衣, 戴口罩、防护眼镜。

2.3 最大限度的阻断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发生职业暴露时, 应及时上报获得咨询、帮助, 进行相应的处理, 建立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报告制度, 最大限度阻断血源性疾病传播。患有传染性疾病的病人手术间门口应在醒目处悬挂“禁止参观”标志, 尽量避免人员进出, 减少传播机率。

2.4 熟练掌握手术的操作步骤, 减少被针刺伤的机率

手术室护士应该熟练掌握手术的基本操作步骤, 整个手术过程心中有数, 游刃有余的配合医生的工作, 避免被刀片、针刺伤。

2.5 疫苗接种

对手术室护士每年进行体检, 建立身体健康档案, 乙肝标志物阴性者可进行乙肝疫苗接种。

3 职业暴露的处理

发生职业暴露后, 立即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 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并做到:一挤、二冲、三消毒、四报告。一挤: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 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二冲:用肥皂水和流动水进行冲洗;三消毒:用消毒液75%乙醇或0.5%碘伏进行消毒;四报告:及时向医院感染科报告暴露情况, 使发生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及时得到暴露危险的评估, 以便得到及时处理。

综上, 我院手术室认真贯彻执行以上预防措施和处理方法, 使职业暴露的发生由5年前的23%下降到现在的9.4%, 并且没有一名护士感染上传染性疾病, 有效地降低和减少了护理工作的风险, 为护理工作人员的自身安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程宗燕.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分析及防护对策[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8, 4:182.

3.预防医源性感染及职业暴露 篇三

医源性感染是指病原体来自被人感染者的体外,如来自其他病人或携带者,以及污染的医疗器具、血制品、病房用物和药品等所造成的感染,也叫交叉感染。这类感染通过现代的消毒、灭菌、隔离等技术是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的。

建立安全的医疗环境

安全的医疗环境设置应便于工作,保障安全,清洁,无污染,符合隔离与无菌操作的要求。

(1)诊室:室内应由里向外,分别划分清洁区(限制区)、半污染区(过渡区或半清洁区)、污染区(非限制区),每区要有足够的操作空间;清洁区为检查操作部分,半污染区为接待病人区,污染区为存放废弃物的区域。有流动洗手处,每日应有消毒、清扫,有紫外线照射。

(2)产房:应设隔离待产,隔离产床或隔离产房(应有标记)。产房应由里向外,分别划分清洁区(限制区)、半污染区(过渡区或半清洁区)、污染区(非限制区),每区要有足够的操作空间。清洁区:分娩室、刷手间和无菌物品存放处。半污染区:在中间,主要是办公、待产、敷料及器械存放处。污染区:产妇接收、更衣、换鞋、厕所等。

房屋的墙、地、天花板应便于清扫、消毒。

刷手处与器械清洗处应分开。

应有无菌物品存放柜。

(3)病房:对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孕产妇一般不要求住单房,除非孕产妇为艾滋病病症严重者又无法实施良好卫生措施时可设独立病房。

住院隔离消毒防范

(1)病人有专用的清洁用具、洗脸池、便池及浴池。不准随意移出病室,并每日用2%漂白粉澄清消毒液消毒一次。

(2)病人要有专用的体温计、血压计以及听筒。体温计及其盛具应放在病人床边,每次使用后,需用70%酒精擦拭,然后可放入盛器内,盛器内应加入70%~75%酒精溶液,并加盖。血压计除被患者血液和体液污染外,一般不作特殊消毒。如被污染,用去垢剂去污,用次氯酸钠擦拭,或交替使用。在病人离去后,用消毒剂作一次性终末消毒。

(3)衣服和个人用品:除有肉眼能看到的血液和体液污染外,一般不作特殊处理。一旦污染,个人用品用次氯酸钠(浓度1克每升)或其他消毒剂消毒。有血液污染时应用浓度10克每升的次氯酸钠。国外用机器洗衣和干燥法可杀灭艾滋病病毒。

(4)需再次使用的污染物品,如餐具、水杯等,可按病人分别专用,并每日煮沸消毒一次。

(5)便具用高压蒸气或煮沸法消毒,也可用2%漂白粉澄清液浸泡半小时消毒后洗净。

(6)病人用过的床单、枕头和衣服等装入防水口袋内或置于塑料袋内,外加另一布袋标志有传染性,并经高压蒸气消毒或煮沸消毒20分钟后再洗净,如污染严重,高压消毒后弃去。

(7)被病人血液、体液污染的地板等外环境,应及时用次氯酸钠(1∶10)溶液消毒。

(8)按照对乙型肝炎病人的办法处理运送工具,一般在运送后,用2%漂白粉澄清液或0.5%的过氧乙酸喷洒,待干后再擦净。每换一例病人 ,消毒洗净一次。

(9)拖把必须每日清洗,不准移出病室。

分娩时的隔离

(1)感染的孕产妇均应收住在隔离待产室和隔离产房。

(2)手术单上应标明该孕产妇为感染者(注意保密)。

(3)接送病人应快速,避免不必要的停留。

(4)所有应用的器械、物品应单独使用,分娩时所用的器械应先用含氯的消毒液浸泡后,再清洗打包。需要回收的布类物品也应收入隔离的污物袋内,送洗衣房先消毒后清洗。一次性物品、胎盘要收入隔离的污物袋内,用双层袋包扎后焚烧。

(5)分娩室应严格按照隔离分娩要求操作,断脐后的新生儿应用无菌巾包裹后送隔离婴儿室或母婴同室。

(6)使用过的产床应用消毒液全面擦拭。

(7)使用过的产房应用含氯的消毒液擦拭所有的物体表面和地面,用紫外线照射进行空气消毒。

(8)产房内均不得放置工作人员的生活用品及进行非接生活动。

治疗操作时的隔离

(1)凡是可能被血液和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如负压吸引器吸管和污物瓶,应彻底清洗后,做消毒灭菌。

(2)尽可能采用一次性注射器,将使用后注射器妥善保存,经高压消毒后弃去。装有废弃注射器的盛器不能被损,盛器外应贴有“危险”字样。

(3)医务人员手的清洁:医务人员包括检验人员、护理人员、供应室、洗衣房、维修人员等的手在接触、处理每一个病人或标本、污物后,应认真洗手或换用清洁手套后再接触下一个病人,切忌用污染的手或手套触摸下一个病人及诊室内物品、门把手、电话等。

职业暴露与防护

职业暴露是指HIV感染的孕产妇的体液,包括阴道分泌物、羊水、血液污染了医疗、助产操作人员被针刺伤或利器割伤的皮肤或黏膜。

为HIV感染者或艾滋病孕妇、产妇做常规产前检查;接触HIV感染者或艾滋病孕、产妇的尿液或汗液;关怀接触HIV感染者或艾滋病孕、产妇,和她们谈话、握手,都不会发生职业暴露。

在HIV职业暴露后,应遵循以下4个原则:及时处理原则,报告原则,保密原则,知情同意原则。

1.急救

(1)首先刺激出血,如有皮肤伤口,应轻轻挤压,尽量挤出血液,再用肥皂水或清水冲洗,然后进行受伤部位的皮肤消毒,消毒剂可用75%酒精、0.2%次氯酸钠、0.2%~0.5%过氧乙酸、0.5%碘伏等浸泡或涂抹受伤的皮肤,并包扎伤口。

(2)如无伤口,是血液、体液溅到皮肤表面,应先用肥皂水,再用清水冲洗。

(3)暴露的黏膜(口腔,眼睛等)应用清水或生理盐水长时间彻底清洗。

2.风险评估(参考国家的标准)

局部处理后,要及时向有关专家咨询并请专家进行风险评估,以决定是否进行药物预防和使用何种药物。风险评估的步骤:暴露的程度,暴露源的情况、预防方案的确定。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级别分为三级:

一级暴露:

暴露源为体液、血液或含血液、体液的器械、物品;

暴露类型为暴露源沾染了有损伤的皮肤或黏膜,暴露量小且时间短。

二级暴露:

暴露源为体液、血液或含血液、体液的器械、物品;

暴露类型为暴露源沾染了有损伤的皮肤或黏膜,暴露量大且时间长;或者暴露类型为暴露源刺伤或者割伤皮肤,但损伤程度较轻,为表皮擦伤或针刺伤。

三级暴露:

暴露源为体液、血液或含血液、体液的器械、物品;

暴露类型为暴露源刺伤或者割伤皮肤,但损伤程度重,为深部伤口或割伤,有明显可见的血液。

根据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将暴露源分为轻度、重度和暴露源不明3种类型。

轻度:艾滋病病毒阳性,但滴度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无临床症状、CD4计数正常。

重度:艾滋病病毒阳性,但滴度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有临床症状、CD4计

数低。

暴露源不明型:不能确定暴露源是否为艾滋病病毒阳性者。

3.暴露源不明情况的处理

如暴露时暴露源的HIV感染状况或暴露级别不明,暴露后预防应结合临床病例、流行病学、暴露类型分析。如分析表明有HIV传播可能,但尚未对暴露源进行HIV检测,应开始实施基本用药方案,待暴露源HIV结果明确后,如为阴性,应终止预防服药,如为阳性,应重新评估危险性后调整或修改预防用药。

4.暴露后的预防用药

暴露后预防用药开始的时间越早越好。推荐暴露后1~2小时,最好在4小时内用药,一般不超过24小时,即使超过24小时也需用药。但对情况严重的职业暴露,即使暴露后1~2周仍应预防用药。预防用药方案AZT+3TC,3TC+d4T,ddI+d4T,AZT+3TC+PI,一般用药28天。预防性用药方案分为基本用药程序:使用两种逆转录酶制剂;强化用药程序:基本用药程序加一种蛋白酶抑制剂。两种程序均使用常规剂量,连用28天。

用药程序的选择:一级暴露加轻度类型可以不使用预防性用药;一级暴露加重度类型或二级暴露加轻度类型使用基本用药程序;二级暴露加重度类型以及三级暴露均使用强化用药程序。

4.职业暴露预防处理措施 篇四

培训时间:2014.6.2619:00-21:00

一、目的:通过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案例的统计分析、探讨加强医务人员的标准预防意识,以降低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风险。规范医务人员在操作过程中的标准预防是最有效控制职业暴露的手段。

二、通过本次培训,让大家充分认识标准预防的重要性,提高医务人员的防护意识,减少锐器伤的发生,避免锐器伤引发血源性传播疾病。

三、此次培训情况:

1、此次培训的学时:2小时。

2、主讲人:王素娟。

5.职业暴露处理经过及整改 篇五

及分析整改

一、潘瑶职业暴露事件经过:

2017年1月22日下午约14时,护士**为乙肝小三阳患者***抽取术前血样后,在返回治疗室途中(此时采血针头还未处理,停留在治疗盘内),邀请护士***(主班)陪同一起去给患者***做头孢呋辛药敏试验,***误听为***是让自己去做药敏试验,过来就去接治疗盘,不慎被盘内的采血针头刺伤。***立即启动职业暴露应急预案进行紧急处理,反复挤压伤口旁端,让血液流出,流动水冲洗,然后安尔碘消毒局部,处理完毕报告护士长。

感控科接到报告核实后,于16:00向***主任汇报请示,免费为***进行乙肝五项检查,其结果五项均为阴性,经领导审批后,遵医嘱立即注射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200IU,2017年1月23日8:50去海拉尔区胜利社区卫生中心注射乙肝疫苗。

二、事件发生原因分析:

1、当事人***对职业安全教育培训不重视。

(1)2016年感控科协同护理部开展了《新入职、低年资护士培训》中讲解了《加强职业安全管理》。

(2)感控科在2016年继续教育讲座中,讲解了职业安全:医务人员不保,如何保病人?

(3)科室正规培训《职业暴露防护应急预案》一次,晨会反复强调多次职业安全管理知识。

(4)科室组织学习《安全注射措施》,措施中要求禁止手持利器随意走动,禁止将针头等利器随手传递。

2、护士***违反无菌操作技术,接治疗盘时手触及到了治疗盘内侧。才导致盘内的采血针头刺伤自己。

3、护士***、***明知患者***是乙肝小三阳病人,采血结束应及时处理针头后,再进行其他治疗。

结论:

1、护士***违反无菌操作规程。

2、护士***、***没有认真落实《安全注射措施》

三、整改措施:

1、近半年来,我中心发生三起职业暴露事件,必须引起全体职工的高度重视。分析原因都是工作人员没有严格遵守《职业暴露的预防原则》或没有认真落实《安全注射措施》、违反无菌操作规程所致。

2、全体医务人员必须重视传染病人的消毒隔离管理,加强院、科两级医院感染管理相关制度、预案和措施的培训、教育和学习。着重学习《消毒隔离工作制度》《职业暴露防护应急预案》、《安全注射措施》和《病区医院感染管理管理制度》,制度告诉你应该怎样做好每项工作,措施和预案告诉你工作中应该注意什么?特殊情况发生了怎么处置?

3、为感染性(传染病)住院患者诊疗(手术)时做好职业防护,必要时必须戴防护眼镜,避免职业暴露而造成的损害。

4、重视医疗废物的管理,医生无论在什么地点、什么时间、做何种操作,一旦使用刀和注射器等利器,使用后不要将利器传递给护士,方便时独自在利器盒上做好针头分离,手术台上利器使用完毕后,直接放在器械托架上并告知护士躲闪,避免刺伤护士,而发生职业暴露。

5、医护人员针对本科室的特点必须严格掌握无菌操作技术,必要时进行操作考核,提高医护的操作技能。

培训要求:不要走过场,不要像读报纸那样轻描淡写读读而已,主讲人要领会主题内容后进行讲解、抓重点、常提问,使全体医务人员都掌握最基本的、日常所需的感染管理知识,保证医疗安全和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

感控科

6.艾滋病职业暴露处理应急机制 篇六

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粘膜或者被含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情况。

一、预防

(一)医务人员接触病原物质时,应当采取一下预防措施:

1、医务人员进行有可以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2、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手套、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罩;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二)医务人员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三)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利器盒,以防刺伤。禁止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二、发生职业暴露后的急救措施

(一)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应当立即实施以下局部处理措施:

1、用洗手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2、如有伤口、应在伤口旁由近心端向远心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洗手液和流动水冲洗至少15分钟,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3、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0.5%碘伏或75%乙醇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二)医务人员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有科室立即报告防保科,并由感染性疾病科对其暴露的级别和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进行评估和确定,根据暴露级别和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对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实施预防性用药方案。

(三)医务人员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按规定进行随访。随访的内容包括:在暴露后的第4周、第8周、第12周及6个月时对艾滋病病毒抗体进行检测,对服用药物的毒性进行监控和处理,观察和记录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早起症状等。

三、登记和报告

(一)防保科应当对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情况进行登记,登记的内容包括: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发生的时间、地点及经过、暴露方式、暴露的具体部位及损伤程度、暴露源种类和含有艾滋病病毒的情况,处理方式及处理经过,是否实施预防性用药、首次用药时间、药物毒副作用的情况,定期检测及随访。

7.欧盟致癌物暴露和职业癌预防 篇七

致癌因子

化学品和放射性物质是众所周知的两大致癌因子。目前人们只对少数化学品暴露致癌进行了全面的调查研究。为了有效预防职业癌, 我们还需要对物理致癌因子、药物致癌因子和生物致癌因子开展大量研究。

最近, 打乱工人生物节律的轮换班和需要久坐伏案的工作也被认定为是可能诱发职业癌的因子。同时人们也搜集到了越来越多的证据, 证明电离辐射也和职业癌有关。巨大的工作压力也可能会间接导致工人患上癌症, 因为工人可能会采取吸烟、饮酒、药物治疗或暴饮暴食等行为来应对压力。纳米材料也有致癌的可能性, 比如, 碳纳米管和扰乱分泌的化合物都含有致癌物。

科学家可以把致癌因子和工作环境按照不同的致癌物归类。我们所需要的就是把科学家对致癌物的研究所得成果, 转化为可以预防癌症的具体措施和人们必须遵守的法定条款。虽然这一过程可能进展缓慢, 但是我们仍要沿着这个方向持续前进。此外, 更要注意到一个事实——职业暴露很少只和某种单一因子相关, 更多的是多种因子的综合作用。

科学家对癌症和职业暴露方面的研究, 存在一定的共识。他们认为当前的研究远不够完善, 只有少部分的因子被确认为致癌物。以目前的研究成果, 还没发现确凿证据, 证明其他因子和癌症有关。尽管很多时候特定物质没有被确定为癌症的病因, 但是我们收集到大量的证据可以证明这些不断增大的致癌风险和某些特定行业及岗位相关。不过, 人们只能把经过明确验证的因子列入法律法规。表1为欧洲职业安全健康局确定的致癌因子。

致癌物职业暴露数据来源

致癌物职业暴露数据来源有3种, 分别为国家注册中心 (National Registers) 、暴露测量数据库和暴露信息系统。人们可以利用这些系统的数据, 开展预防职业癌和致癌物暴露研究的工作。

欧盟很多国家都建立了注册中心, 来收集一些致癌物的暴露数据。比如芬兰工人致癌物暴露注册中心、意大利致癌物暴露信息记录系统和德国的ODIN注册中心。但由于语言障碍, 某些国家的相关数据不能为其他国家所用。此外, 这些系统记录的多是事先已经被人们所证实的致癌物的数据, 并且其中一部分是之前就已存在的旧数据。

虽然部分国家的注册中心很发达, 但是这些中心并不包含所有相关致癌物的数据。同时在致癌物数据统计上还可能存在漏报现象, 尤其是向官方注册中心报告时, 会漏报偶发暴露和轻微暴露。这些注册中心会对使用或含有致癌物的工作场所进行鉴定, 帮助保障工人安全的权威机构开展调查, 提供相关指导并组织预防活动。

很多国家对工厂车间空气中化学致癌物的浓度进行测量后得出的数据已经实现电脑化, 储存在数据库中。这些数据库不仅包含了化学致癌物, 还有非化学致癌物或疑似致癌物的数据。这对于预防癌症和报告严重的暴露情况很有帮助。

现在有很多国际和国家层次的暴露信息系统, 是在工人暴露于特定致癌物的严重程度和估算的暴露人数的基础上建立的。例如, 上世纪90年代建立的致癌物职业暴露国际信息系统 (CAREX) 包含了1990—1993年间欧盟中的15个成员国55个行业暴露于致癌物中的工人数量和暴露情况。

致癌物职业暴露数据估算

致癌物暴露最常见的形式是太阳紫外线辐射和环境烟草烟雾暴露。这两种暴露形式占到了所有暴露案例的一半。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 由于禁令和其他限制手段, 烟草烟雾暴露已经大量减少。其他如铅、二溴化乙烯、石棉和苯的暴露也已相应减少。

从职业癌的预防角度讲, 收集不同行业的工人暴露数据很重要。在这方面, CAREX这样的信息系统就比风险监测系统、风险量化和负担评估更有价值。CAREX已对相关数据进行改进, 包括了过时数据的更新, 重要的非致癌物相关数据, 时间维度的引用, 区分性别和职业的数据等等。

目前系统模型最成熟、最高级的就是加拿大的CAREX项目, 结合了其他类似系统的众多优点, 并通过一款简单易用的网络应用程序向人们发布暴露信息。暴露评估的方法和暴露分类定义也都公布在网站中。

要想有效预防职业病就要掌握与暴露趋势相关的知识。当前职业癌和其他慢性疾病造成的负担都是通过流行病学研究和过去暴露情况中总结、估算出来的。因此预防这类疾病, 也需要预判当前暴露情况对未来产生的影响。

但CAREX的估算数据并没有经过其他估算方法的证实。实际上, 证实这个想法是不可行的, 因为估算的数据相当大, 并且缺少其他可供人们参考的数据。英国的CAREX项目让另外一些科学家使用另外一组数据重新评估了之前得出的数据。这次结果显示, 之前估算的数据稍微偏高。随着将来不同数据来源的增多, 估计出的暴露人数和程度也会随之加大。

职业癌预防和评估的方法

北欧职业癌研究项目 (NOCCA) 是一项大型定群研究。它跟踪了丹麦、芬兰、冰岛、挪威和瑞典的全部工作人口, 并对其展开了一次或多次户口调查。跟踪的人口总数高达1 500万, 其中初次普查时诊断出的癌症病例数为280万。这些北欧国家的普查数据包括了每个从业人员的职业, 这些职业也是按照国家的分类方法划分的。这个项目旨在确定与患癌风险相关的职业和病因。经过标准化后, 事件发生率已根据70余种不同的癌症和54个不同的职业划分计算得出。在职业癌预防上, 人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些数据。

职业癌检测系统对于评估风险也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有利于职业癌疑似案例的确定, 在法定赔偿中也可起到相应作用。比如, 法国职业癌兴趣调查小组 (GISCOP) 通过采访, 把人们以往的暴露情况和社会保障与就业数据结合起来;意大利职业癌监控项目通过跟踪调查有过严重暴露情况的工人, 并记录了这些受害人的信息。

政策和预防策略

为了保护工人不受化学致癌物暴露的危害, 人们已经建立了健全的规章制度。根据国际劳工组织公约和建议文件, 政府部门应该要求开展以下工作:

定期检测致癌物 (不仅限于化学品的检测, 还包括工作过程中产生的致癌因子) , 并把领域内最新的研究发现应用在工作实践中;

尽可能把致癌物替换为无害或危害性较小的物质;

一般情况下要避免工人在这些含有致癌因子的条件下作业, 如果不能避免的话也要保证做到:开展医疗监视或其他测试或调查;对测试或调查结果进行记录;进行暴露监测的人员要具有专业资格;对工人进行严密的医疗监控, 包括工人作业完成后;恰当时, 根据环境监测指标的要求, 要仔细说明暴露情况。

欧洲的指令文件内也记载了类似的规定, 它强调了控制措施的等级排列和数据记录。这等级排列中, 淘汰和替换不合格的场所是最先考虑的选项。然而, 根据欧盟的立法, 只有在少数情况下, 才可让工人停止在含有致癌因子的环境中作业, 并且只有主管当局要求时才会记录数据, 这就不符合国际劳工组织的规定。根据工会消息, 当局很少要求记录数据, 因此雇主不会对数据进行保存。这些数据本可以为建立广泛全面的暴露数据库奠定坚实的基础。对于化学品的检测记录尚且如此, 其他风险因素的检测就更不如人意了。

实际上并非所有的欧盟国家都遵从的国际劳工组织要求, 即必须对暴露在致癌物中的工人数量进行报告。因此人们需要建立一个面向欧盟所有国家的登记中心, 以收集更多、更准确的暴露数据, 并且这些中心所记录的数据应包含所有相关致癌物。

如果没有设定致癌物暴露安全阈值, 并且这种致癌物不能被完全清除, 欧盟部分国家有责任把暴露水平降至最低。其他国家在可接受风险的基础上正开展设定暴露限值的工作。癌症的可接受案例率范围在10-2至10-5之间。类似的综合性规章要求可以用于其他所有致癌物。但问题是这些规章要求目前还没有具体化, 人们仍然缺乏解决工作场所致癌物暴露问题的方法。欧盟不同国家在防治职业癌问题上所做的工作和努力, 其共同点是所有行动都是在部门层次展开的, 都需要更多的利益相关者参与。

一项对欧洲安全与健康检测的评估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策略, 那就是注意职业癌死亡病例。这项研究把工作重心放到中、小、微型企业, 目标是解决法律实施过程中的困难和挑战。我们要转变对很多致癌物潜在风险的态度, 并向雇主和工人清楚地示范如何减少这些物质的暴露。欧盟的政策已经迫使国家的政策制定者做出行动, 并且已对国家战略发展形成了强大的驱动力。该研究表明, 总体政策不仅需要解决化学致癌物暴露问题还有生物、物理致癌物问题, 因为癌症很少是由单一因素导致的, 更多的是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新的《欧盟工作安全和健康战略框架2014—2020》 (EU Strategic Framework on Health and Safety at Work 2014—2020) 把预防职业病看作为3大挑战之一, 着重强调了职业癌对工人、公司和社会保障体系带来的负担和预测新科技给工人健康和安全带来的负面作用的重要性。这个战略框架还呼吁特别关注女性脸部相关风险因素, 比如由于她们过度在某些岗位工作而患上某种类型的癌症。

总结

根据欧洲职业安全与健康相关法律, 政策制定者一定要对职业癌的致癌因子进行确认, 禁止工人暴露于这些危害中。在例外情况下, 一定要严格限定暴露程度, 给工人提供有效的设备保护和医疗监督保护。

目前人们对职业癌致癌因子尚未形成深刻的认识, 尤其是对物理致癌因子和生物致癌因子认识不够全面和深刻。从整体上讲, 欧洲的职业癌暴露数据并不完善并且已经过时。CAREX项目的估算限于1990年代, 需要更新, 这应该被看作是首要任务。这些数据是进行风险评估和预测相关疾病带来的负担和暴露后果的基础。

在数据分析时, 还要遵循以下几个步骤:综合暴露程度的估算数据, 降低估算数据的不确定性, 更新所有相关致癌物暴露的数据。如果可行的话, 还要收集记录与暴露趋势相关的信息。此外国家之间的暴露信息交流与分享可以提高数据库的完整性, 比如分享关于致癌物暴露群体、暴露时间和暴露程度的信息。

当局和利益相关者需要考虑新确定的致癌因子。它包括纳米材料、扰乱人体分泌的化合物、非电离辐射和工作压力。虽然破坏生理规律的轮换班和需要久坐的工作也已被确定为职业癌的诱发原因, 但是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

要加大对弱势群体工人的关注和保护。弱势群体包括女性工人、青年工人和暴露程度严重的工人。青年工人之所以属于弱势群体, 是因为他们的总体暴露时间更长, 同时青年工人多处于生理发展阶段, 这使得他们对致癌物等有害物质更敏感。此外, 法国一项研究调查也表明, 青年工人的暴露程度更为严重。

部分记录暴露程度的信息系统可以判定哪些工人群体需要特别关注。根据欧盟职业安全和健康局的研究, 发现青年工人在当前工人群体中占比最大, 他们多在服务业和其他低门槛的行业工作。欧洲许多国家禁烟之前, 特别是服务业的工人经常受到二手烟的危害。目前, 有年龄分类的致癌物暴露数据仍然缺乏, 几乎很少人了解不同年龄段的工人暴露的特点, 比如暴露趋势、暴露模式和暴露程度。

预防职业癌和致癌物暴露需要各个层次的工作:提高法律应用能力 (特别是涉及到作业过程中产生的致癌物暴露和非化学致癌物) , 提高意识、提高利益相关者的风险感知能力, 加强政策落实和执行, 减少工人补偿阻碍。丹麦把相关机构认定的、具有致癌风险的因素都纳入国家立法, 降低了工人补偿阻碍, 为其他国家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在应对化合物带来的风险时, 需要预防性措施。人们意识到:癌症最终是由多种相互作用的物质引起的, 而旧的预防案例已不具备很强的参考性, 因此我们需要1个新的癌症预防范例。制定预防措施也需要考虑到工作领域内的变化, 比如分包工作、临时工作和越来越多的需要久坐的工作, 大量从工业到服务业转移的劳动力, 不规则工作时间的增多和多种物质暴露情况的增加等等。

我们需要做一些项目来确定职业癌的高发工人群体和弱势群体, 还需要完善职业癌解决方案模式, 以减少这些群体在工作时的暴露情况。万一出现数据缺失和未知后果, 应该对雇主和工人进行相关指导, 确保他们适时地、正确地采取预防措施。

8.职业暴露预防处理措施 篇八

供应室是最大的医疗污染集中地,各临床重复使用过的器械、管道等物品,都要由供应室人员来处理。供应室工作人员每天不可避免地与污染的器、化学消毒剂,高温环境和机器噪音以及具有传染性的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频繁接触,是医院职业伤害的高危人群[1]。

1危害因素

1.1物理因素①利器伤:利器伤在供应室中是最常见的职业损伤,在回收、分类、清洗整理、包装器械过程中被针、刀片、剪刀等锐器刺破皮肤,就有可能感染发生传染性疾病的微笑,如HIV、HBV等。②烫伤、灼伤:来自干燥箱、清洗机和灭菌器上的门、壁及载物架。③紫外线的危害:供应室每天要用紫外线消毒1h以上,用于消毒空气及物品表面,直接照射可能引起皮肤、眼睛好损伤。④噪声:供应室有多种噪音污染,如压力蒸汽灭菌器、真空泵、烘干箱、全自动清洗机等噪声有可能>100dB,噪声长时间作用于人体,可能会造成听觉器官、心血管系统等的损伤。

1.2化学因素①含氯消毒剂:我院对重复使用湿化瓶、止血带和呼吸机管道是采用统一回收,集中用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长时间接触含氯化学消毒剂会破坏皮肤的脂质层,对皮肤、粘膜有刺激和腐蚀作用,溅入眼睛可会导致烧伤。②清洗消毒剂:消毒剂有较强的刺激性和腐蚀性,在使用过程中如操作不当,会损害呼吸道系统,可能还会引起皮肤的刺激症状,严重时还会引起接触性皮炎。供应室因工作需要会配备多种化学消毒剂,如使用不当都会造成损伤。

1.3生物因素①在回收、清点、清洗器械时,有可能被锐器损伤,感染乙肝、艾滋病等血源性传播的危险。②在冲洗管腔类时,产生的微生物气溶胶,若防护不当会引起呼吸道疾病。③供应室的三区划分不明确,工作之间无时间屏障,混有微生物的空气在三区流通,极易发生交叉感染。

1.4心理社会因素①自身因素: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供应室是养老的地方,一些医院投入资金不足、人员不足,医院不重视,待遇也低,导致工作人员工作不够积极。有的护士自身防护意识薄弱,存在侥幸心理,贪图省事,随意改变工作流程,对危害认识不足。②心理因素:工作中因过度疲劳、紧张等工作压力过大造成心理损害。

2防护措施

2.1物理因素的防护针刺伤的防护:一旦发生意外刺伤,立即挤出血液,迅速用清水或肥皂水冲洗,用0.5%聚维酮碘、75%乙醇处理伤口[2],再报医院感染科登记备案。烫伤、烧伤的防护:严格遵守各种机器的操作流程,做好个人防护措施,严格要求工作人员着装、穿脱隔离衣、戴口罩、帽子、乳胶手套,手套破损及时更。卸载无菌物品时待灭菌器冷却后方可取出,必要时戴加厚的乳胶手套。紫外线的防护:紫外线消毒时避免直接照射人体,开关紫外线时戴好防护眼镜剂防护衣以免损伤眼睛。噪声的防护:尽量减少噪声,机器定人管理、定时维修,集中时间进行灭菌,工作完毕及时关闭灭菌器,设备陈旧及时淘汰。

2.2化学因素的防护如有消毒剂溅入皮肤黏膜或眼睛上,及时用流动水冲洗,必要时报告院感科。还要保证污染区空气流通,要有独特的换气系统,定时通风或安装空气净化装置,减少化学消毒剂对人体的危害。

2.3生物因素的防护工作人员在回收器械时,要做好自我防护,在冲洗官腔类时最好在水面下进行。供应室三区应划分清楚,工作人员不跨区、不窜岗,工作结束后及时脱掉防护用品,严格执行洗手制度。

2.4心理社会因素的防护加强供应室工作人员职业安全防护知识的培训,定期组织学习《消毒供应室管理》、《医院消毒技术规范》、《医院感染管理规范》、《传染病防治法》等,提高自我防范意识,主动采取防范措施,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还有计划的组织人员外出业务培训,内容广泛及各方面,以杜绝医院感染的发生。还要积极调整供应室工作人员的心态,合理安排工作时间,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同时营造供应室积极乐观的工作气氛。院领导要给予关怀和鼓励,真正做好工作人员的情绪压力管理,增强自信心,正确认识到自身价值,保證了积极向上的态度。

3结论

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高科技医疗设备的广泛应用,将带来新的职业危害因素,护士职业暴露危害防护是一项长期的、不容忽视的工作[3-6]。供应室工作人员要不断的提高自身防护意识,不断加强业务学习,更新职业暴露的知识,才能从根本上保障了工作人员的切身安全,从而有利于整个医疗秩序的正常运行。

参考文献

[1]陈桂英,欧渝.供应室护士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J].当代护士(学术版),2005,7(3):121-123.

[2]方筱妹.供应室护士执业过程中存在的危害因素及防范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12):1544-1545.

[3]梁毅.供应室护士职业暴露与防护[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9(27):6749-6750.

[4]张丽云,唐文慧,李勇.医院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的职业危险因素与防护措施[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5):67-69.

[5]张丽芳,仇海珍.消毒供应室护士潜在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J].基层医学论坛,2008,12(21):28-30.

9.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后的处理程序 篇九

为了有效地应对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后的应急处理工作,特制定本流程。

1、建立健全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后的报告制度,一旦发生职业暴露,必须以最快的方式

向医院感染管理科报告;

Z、医院感染管理科接到报告后应立即赶赴现场进行调查,同时指导发生职业暴露的工作人员进行暴露部位的处理;

3、暴露部位的处理原则:

(1)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2)如有伤日,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3)受伤部位的伤日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酒精或者0石%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4)酌。情预防性用药;

4、处理完毕,医院感染管理科工作人员应做好调查记录,记录内容应包括暴露者的姓

名、姓名、年龄、发生时间、地点、暴露部位、暴露方式、经过,联

系电话,暴露类别,严

重程度和处理。消况等,并形成文字材料,同时向院领导或(及)上级卫生主管部门报告;

5、如有需要进行疫苗接种者,单位报销疫苗接种费用;

6、追踪

根据接触疾病的性质安排追踪时间。

10.职业暴露预防处理措施 篇十

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定义

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者艾滋病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者粘膜,或者被含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情况。

(一)紧急局部处理

1、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2、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3、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乙醇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二)报告与保密

受伤者在受伤后尽快通知军人门诊部(TEL 65748或54464)或医教部值班室(TEL 54009),其根据暴露源的情况及暴露的程度决定下一步处理。如可疑HIV暴露,在受伤后1小时内报告市疾控中心。每一个得到信息的机构或个人应严守秘密。

(三)药物预防与登记

预防性用药方案分为基本用药程序和强化用药程序。预防性用药应当在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尽早开始,最好在4小时内实施,最迟不得超过24小时;即使超过24小时,也应当实施预防性用药。如果有HIV传播的可能性,但尚未对暴露源进行HIV检测,应该实施基本用药方案,等暴露源的HIV检测结果明确后,如果暴露源被证实为HIV阴性,终止预防服药;如暴露源被证实为HIV阳性,则重新评估调整或修改预防用药方案。注:重庆市暴露安全药物储备库位于重庆市传染病医院,联系电话:65349415(保健科)65312124(值班室)

质控科医院感染室

军人门诊部

11.职业暴露预防处理措施 篇十一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677-01

医务人员面临着严峻的职业暴露危险[1],尤其是消毒供应中心的护士,他们长期暴露于致病菌、锐器、化学消毒剂、噪音、高温、潮湿的环境中,容易造成职业伤害[2]。特别是工作人员在污染区进行分类、处理、洗涤过程中直接接触到病人污染在物品上的血液、体液等,如防护不当可直接传播疾病,如HBV、HCV、 HIV,部份供应室工作人员职业防护意识淡薄,在操作过程中没有采取足够的防护措施,其身体健康受到严重威胁[3]。为此,本消毒供应中心通过对工作人员进行教育督导,优化防护流程,改善工作环境等措施,使职业防护行为得到落实。现报道如下。

1消毒供应中心护士职业暴露的常见原因

1.1生物性因素

临床科室用后的器械只用清水冲洗一下或不进行任何处理就拿消毒供应中心更换,护士每天在处理这些器械时不小心将沾有病菌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溅到皮肤或眼睛里。

1.2 物理因素

1.2.1 利器损伤 供应室工作人员在下收、下送、整理、清洗、包装、消毒、灭菌各种穿刺针、剪刀等锐利器械时,如操作不当,容易发生职业暴露。

1.2.2 紫外线损伤

供应室直接接触过量的紫外线对眼睛及皮肤粘膜、呼吸道、胃肠道均有损伤,直视可引起电光性眼炎、皮肤过敏、色素沉着等。

1.2.3 噪音危害 如:超声清洗机在清洗大量不锈钢器械在处理过程中相互碰撞。预真空压力灭菌器在抽真空时,其噪音强度在90—98Db(A)之间,超过了国家对工业噪音标准的极限值55-60dB(A)。它对人体多个系统,如神经、心血管、内分泌、消化等系统都可造成危害[4],出现易疲倦、头晕、头痛、烦躁、心悸、耳鸣、焦虑、情绪不稳定、血压升高、听力下降、失眠等症状等。

1.2.4 高温环境 高压蒸汽灭菌时在夏季可使灭菌室的温度高达40℃、干热灭菌、环氧乙烷(EO)灭菌等均可由于高温、高压蒸汽意外引起烧伤、烫伤、及爆炸伤的危险,环境温度过高可使人感到头晕、心慌、烦躁、无力、疲倦等不适。

1.3化学因素 。

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等常用于医疗器械初消,空气、物表、地面等消毒。长期接触化学消毒剂对人体皮肤、眼、呼吸道、胃肠道、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等存在一定的影响。

1.4工作环境因素

我院消毒供应中心建筑布局不合理,区域划分不明确,导致洁、污交叉逆行,污染的器械大量地储存在消毒供应中心,护士长期站立 、搬运重物。

1.5自我防护意识薄弱 我院消毒供应中心人员大部分是年龄较大,文化层次较低,专业技术知识缺乏,感染机会要高于专业人员。

2 防护措施

2.1 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

根据感染管理相关规定,制定供应室感染控制制度、消毒隔离制度、个人防护制度、职业暴露上报制度及供应室感染管理考核标准等。成立供应室感染控制小组,小组由护士长及两名监测人员组成。负责本科的感染知识培训和各项感染控制制度的落实情况。

2.2 优化工作环境

安装空调及空气净化调节设备,工作结束后地面湿扫,每日空气用紫外线照射消毒两次。设立对外窗口,减少外来人员进入供应室[5]。消毒供应中心应严格区分、污染区、清洁区、生活办公区、洁净区,各区标志醒目,区域间有实际屏障,严格人物分流、由污到洁、强制通过、不得逆行。污染区进行回收、分类、清洗、消毒工作,清洁区进行包装、灭菌工作;洁净区进行无菌物品储存、发放工作。

2.3 强化培训,提高供应室工作人员的感染控制意识

护士长定期组织科室职工学习《消毒隔离技术规范》、《医疗废物处理条例》、《临床护理技术规范》、《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职业安全防护的相关知识,洗手及手消毒指证、方法、注意事项,职业暴露后的处理等,普及院感知识,增强防护意识。积极参加医院及上级单位组织的各种消毒供应室人员培训班。充分认识到职业暴露的危害性和防护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2.4物理因素危害的防护

2.4.1减轻噪音的影响 科室机器专人管理,定时定期安全检修和保养,及时排除故障,保持其性能良好,操作时轻拿轻放,避免噪音的产生。工作人员应说话轻、走路轻、开关门轻。认真学习和掌握有关噪声的职业卫生知识,遵守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规章和操作规程,提高工作效率,缩短接触噪音的时间,正确使用耳塞、耳罩、或防声帽。对噪声作业人员进行健康监护检查,发现噪声敏感者和早期听力损伤者,应调离消毒供应中心。

2.4.3避免紫外线的危害

紫外线照射过程中,应尽量减少在室内逗留时间,必要时工作人员穿防护服、戴护目镜或面罩。消毒结束后,及时开窗通风,以减少空气中臭氧的含量。

2.4.3 高温作业防护 高压灭菌室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放置以防意外发生,灭菌完毕,取放物品时应戴手套、穿长袖衣服,以防烫伤。安装降温设备,进行自然通风或机械通风。

2. 5 化学因素危害的防护

接触消毒剂时注意防护,必要时穿防护衣、戴口罩、手套及防护眼镜等,以减少呼吸道吸入及皮肤接触。如不慎溅入皮肤和眼睛,应用流动水反复冲洗以降低损害程度。选择合适的化学消毒剂浸泡被污染的器械,了解消毒剂的理化性质,刺激性强,易挥发的消毒剂应密闭存储,防止溅溢或外溢。严格按照消毒剂的使用范围、浓度进行配制,禁用热水配制含氯消毒剂以免引发灼伤。

2.6职业暴露后的处理

若发生职业暴露,立即采取一挤(从伤口旁离心方向挤出血液,禁止伤口的局部挤压),二冲(用肥皂液和流动水冲洗伤口,眼、口、鼻粘膜污染后用洗眼器或注射器抽生理盐水反复冲洗),三消毒(用75%的酒精或0.5%碘伏消毒),四上報(将职业暴露发生的时间、地点、经过、暴露方式、具体部位及损伤程度到感染办公室进行登记,按暴露情况进行处理)。

3 总结

通过教育、督导、优化防护流程相结合,有效提高供应室工作人员在思想上保持高度的警惕性,树立了自我防范意识和防护行为,认识到职业暴露的危害性,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和安全操作,从而预防和减少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职业暴露的发生,确保医护人员心身健康。

参考文献

[1]于新秋,张静.手术人员血源传染性疾病职业暴露预防与控制。[J].中国护理管理,2009,9(6):57--58

[2]许兴丽.供应室护士职业损伤及防护措施[J].中华现代临床护理杂志,2006,1(12):210.

[3]李映兰.高危科室护士职业安全防护存在问题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2(2):198-199.

[4]宋宇,张贤玉,杨敬荣,等.噪声对作业人员神经和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J】.职业与健康,2007,23(15):1281—1283.

上一篇:1.贾志敏这样教作文下一篇:大学生怎样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