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创作

2024-10-15

美术创作(共10篇)

1.美术创作 篇一

创作新式飞机(绘画)活动目标

1、能在欣赏各种飞机的基础上创作新式飞机。

2、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1)各种飞机图片和飞机模型。(2)油画棒,荧光笔,水彩笔,黑色两头笔,彩色铅笔,颜料等。

环境创设:布置“新式飞机”展区。活动指导

1.引导幼儿观察各种飞机图片和模型并讨论。

引导语:你认识哪些飞机?他们有什么作用?外形有什么特点? 选择幼儿比较熟悉的几种飞机进行讨论。

客机:组织幼儿讨论它的用途,并从机身、机翼、尾翼等处观察它的外形特点。军用飞机:与客机的外形相比较,引导幼儿找出明显的不同点。讨论:如果让你设计新式飞机,你会设计什么样的飞机? 2.引导幼儿创作。

引导幼儿自由选择喜欢的作画材料。

启发幼儿从机身、机翼、尾翼入手,想一想,变一变,设计一架新式飞机。

重点指导能力较弱的幼儿,可为其做局部示范,也可鼓励其模仿同伴作品,逐步提高创作能力。3.组织幼儿展示、分享作品。

举办“新式飞机”展览,请幼儿介绍自己的作品,说说设计的飞机在哪些外形上有创意,有什么特别功能。

2.美术创作 篇二

由于资本进入艺术品流通领域,艺术和艺术家在中国当代艺术市场正面临“变性”的异化,美术家创作精品的心态和定力受到挑战。有名气的画家不免为了完成合同而赶订单,以致劣质画作充斥市肆,消费者也大都被所谓的名家所忽悠,而这类作品直接导致美术创作生态的恶性循环,进一步滋生了艺术品消费的市场泡沫。

美术品的稀缺性、唯一性和欣赏性是其他消费品所不能比拟的。美术品的真伪与现场感必须在与其零距离对话时才能感知,艺术品是艺术家对自然、社会、人类本身等因素的深刻领悟,它是艺术家情绪的符号化,这便是西方人所谓的“共鸣”,中国传统山水画称之“造境”。只有处于鉴赏品读时的临界对话状态,方有可能领悟个中真谛,况且尚有材质、品相、风格、附着的历史文化、文献、名人轶事等等元素,这些都是该艺术品价值的综合体现。因此,依据美术品的消费行为模式,美术品不能按照一般商品的标准来识别真伪与定价,美术原创的鉴定、交易方式也不能单纯以碳十四测试结果为依据。优秀画作所体现的是人文情怀,绝不只是“科学推导”的结果。

重新审视艺术品资产包拆分上市的问题,可否这样设想:为什么不拿国家美术馆馆藏作品打成艺术品资产包,以国债的方式、股票的方式或期货投资方式拆分、投资收益?而对广大投资消费者来说,对国家收藏品投资定性更明确,贬值的风险更小。如此岂不皆大欢喜?须知美术力作精品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最好的归宿是由国家收藏。

当下,美术品消费行为中的山寨模式,值得关注。美术品租赁模式作为当代文化消费的新方式,最大限度地满足了白领阶层,乃至企业文化对于高端原创艺术珍品的消费,也满足了企业主对奢侈品消费的欲望。

率先富裕起来的“老板”们,以资本的力量推动中国当代艺术品的畸形消费,其目的无非是实现利益的最大化,而外来资本、热钱的进入对中国当代艺术品消费收藏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此外,也不乏西方资本的国家文化意志。这在当代艺术品收藏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因此,无论从民族艺术资本的崛起,还是中国艺术品市场健康发展安全上看,这种艺术品消费行为的“引领”都让人不寒而栗。建立中国当代艺术品消费价值判断以及审美取向的标准,已迫在眉睫。

笔者认为,民营资本家对美术品消费行为的终极目标,大多属于灰色消费,是变相逃税,把利税转为固定资产的模式以求增值。在这灰色消费中,美术品评估与资产公司合力开辟网上交易平台,旨在促进拍卖的佣金收益,合力操纵线上交易。尽管说线上艺术品交易日渐活跃,但是,线上美术品消费在中国尚未成熟,美术品网上交易的体系并未完全建立起来,目标市场也仅限于青年消费群,很少有完成原始资本积累者。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艺术市场,在分析“2010收藏的亿元时代”、“2011艺术资本时代”后不难看出,来自国际资本的投资,无疑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除了中国内地全民收藏挖地三尺寻宝上市之外,寻宝的目的不只是让专家确定真伪,追问搜寻来的宝物市场价值多少。盘点是手段,及时上市变现是目的——拿到银行去质押仍是为了变现。再者,“亿元时代”的消费,主要集中在近现代艺术精品,与在世当代艺术家基本没有关系。这种灰色消费的终端到底落到何处?

正因为优秀的美术原创作品是“人性的”精神寄托,才有可能得到认同。然而,当下温饱、安逸的生活状态,以及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并不大利于艺术家的深刻思考,不大容易激发起艺术热情。画家在豪宅别墅里如何体验底层民众的真实生活?开着宝马浮光掠影地风行万里,缺乏与自然零距离接触,把采风变成流于程式化的绘画过程。订单、合同、约稿的制约,使艺术家本我心性和艺术主张时时为资本、物欲所诱惑,何以能够成就真正的力作?

笔者认为,消费美术品的艺术价值,主要表现在观瞻美术品原创真迹时获得的愉悦或心灵的震撼。而美术原创作品和艺术的衍生品带给消费者的精神感知度是不可同日而语的。然而,当代美术品消费行为主要表现为将美术品据为己有,变成一种物化形式上的占有行为,这就混淆了“艺术品”和“艺术产品”的概念。一个时代的艺术应是形而上的具有敬畏意义的象征物,艺术品的稀缺性、唯一性是它区别“艺术产品”最重要的特征,二者不可混同。鉴于此,笔者认为“艺术消费是艺术产品存在的最终意义之所在”之说是片面的。

在当代艺术家作品超过亿元的时代,艺术大家们重要作品的无偿捐献,给人带来许多文化启示。当今的艺术品资本市场,应先看打包资产拆分的艺术家和艺术品是否真正具有价值,这位艺术家能否经得起历史的检验,研究那件拆分的艺术品有无可能进入美术史才是根本。在人类文化艺术发展长河中,只有优秀的作品方可续写美术史,这才是美术创作的真正价值,它并不是由资本或资本家所决定的。在今后的艺术资本市场上,还要注意处理好著录、获奖与拍卖的关系,处理好当代艺术家的学术出身、行政职务与拍品成交额的关系。

营造原创美术品良性生态文明,应着力构建美术品打假的绿色消费机制和美术品拍卖的真伪追溯制度。同时,从强化、开发和利用我国原创美术品稀缺资源出发,输出中国原创美术品文化生产力,扭转海外美术品单项回流套取人民币的不良局面,让中国美术家、经纪人和终极消费者,都能分享到文化经济全球化所创造的贸易收益,使中国美术品消费堂而皇之地走向世界。

3.浅析美术意识与创作 篇三

【关键词】美术创作;有意识;无意识

人类在漫长的 历史 长河中创造了无数光辉灿烂的 艺术 珍品,艺术家每创造出一件艺术品,就为我们生活的世界增添了一件独特的、全新的或前所未有的东西。《审美心理描述》的作者这样告诉我们,同时提出这样一个 问题 ,那就是:这些如此奇妙无比的艺术瑰宝究竟是通过一种什么样的能力完成的呢?《审美心理描述》中的《无意识与艺术》这个章节对无意识能力的考察或许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借鉴。作者首先考察了“无意识”概念的产生与 发展 ,认为最早提到“无意识”的是英国伸学家拉尔夫?柯德俄斯。再到19世纪末起,“无意识”就变成了欧洲学术界的口头禅,成了有教养的人言必称的东西。随着 科学 的发展,人们对“无意识”现象的认识越来越深化了,至弗洛伊德,“无意识”概念便获得了更新颖和更深刻的内涵。另外,作者还以佛洛依德为主线谈到了“无意识”与艺术的关系,很受启发。

“无意识与艺术”这个章节中提到的“无意识”这个话题非常的有意思。作者在对“无意识”这个概念作考察的时候,谈到“无意识既不是一种普通的理性认识能力,也不是生物本能的能力,它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能力呢?这就是古代的思想家称之为‘灵感’、近代的美学家称之为‘直觉’、 现代 的艺术心 理学 家称之为‘无意识’的能力。”由此让我想到美术创作的有意识和无意识。

什么是意识创作?什么又叫无意识创作呢?

意识创作就是指作者在创作前头脑中就想象出来的东西,或者说是在创作过程中根据不同的创作位置想象出所要创作的 内容 ,通过对想象进行创作的整个过程就称为意识创作,它一般包括理智创作和情感创作。如米开朗基罗在创作罗马教堂壁画的过程中,为了以壮观的场面表现上帝的形象,他苦思冥想,好长时间都没有满意的构思“一天一阵突如其来的暴风雨过去后,他去野外散步,看到天上白云翻滚,其中状如勇士的两朵白云飘向东升的太阳,他顿时彻悟,突发灵感,立刻回去着手进行创作,终于绘出了气势浩荡的《创世纪》杰作”。

4.中班美术创作活动:小花伞 篇四

我选择幼儿生活中常见的“伞”为活动主题,用实物“伞”把幼儿带到活动的氛围中来,然后我提出问题:“这么漂亮的伞,你知道是怎么做出来的吗?你也想试一试吗?以此激发起幼儿的探究和想创作激情,通过活动让幼儿真正体验到创作活动的快乐。同时通过活动延伸部分,也培养了幼儿的创造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幼儿的情感也得到了升华。

【活动目标】

1、运用色彩、线条、形状等大胆地进行伞面设计。

2、感受各种伞面的装饰美,体验创作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1、请幼儿将家中最美的伞带到幼儿园,在班级开展欣赏活动,感受各种伞面的装饰美。

2、彩笔、纸、幼儿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一、与幼儿谈论花伞导入课题。

1、提问:我们一起欣赏了许多美丽的伞,请小朋友说说自己最喜欢什么样的伞,为什么?

2、个别幼儿在集体面前讲述。

3、教师小结:刚才大家说的伞都很美,他们都是伞厂的设计师设计出来的。小朋友想不想也当个设计师,设计出更美丽的伞面。比比谁设计的伞面最美,好吗?

二、出示剪好的各种形状伞面,组织幼儿讨论:怎样让这些空白的伞面变得更美丽。

三、找几个幼儿在前面试试设计。

教师小结这几个幼儿伞面设计的特点:首先确定伞顶,即伞面的中心。伞顶可以设计成圆形、波浪花纹、小花等图案;伞面的边缘可以设计成重复的图案,可以是一朵朵的小花、一个个苹果、一只只小鸡等图案。

四、全体幼儿进行伞面设计,教师巡回指导。

要求幼儿大胆想象,你设计的图案可以和(jy135幼儿教育)别人的不一样。发现有困难的幼儿教师重点指导。

五、互相欣赏幼儿作品,教师并进行引导性评价,与幼儿一起起名字。

六、活动结束,让幼儿把自己的作品放在展览区。

【活动延伸】

伞面设计好后,用小棒或铅笔当伞柄,用少量的橡皮泥或黄泥巴把伞柄固定在伞面上,做成小伞,送给朋友的布娃娃遮雨或遮阳用。

【课后评价】

5.美术创作 篇五

【摘要】笔者认为兴趣和信心是靠每获得一点点成功慢慢累积的。在儿童美术教学中也是如此,写生训练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感知能力、对生活状态的敏锐体验能力,它是学生获得点滴成功的基石;美术创作更多的是一种自我的表达和一种情感的宣泄,它是学生建起高楼大厦的砖瓦。写生训练与美术创作统一的教学无疑会带来儿童美术教学上质的飞跃。通过这样一段时间的美术学习和创造过程,使儿童的审美感受,情感经验,自由精神,创造才能,伦理能力等在内的人格得到全面发展。

【关键词】写生训练美术创作统一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在现阶段儿童美术教学中,强调记忆、创造和想象。但是,我们首先已面临着一大挑战:儿童的生活环境,社区家庭文化逐渐把孩子培育成“温室里的花朵”以及商业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为我们提供的一切便利产品让孩子无法看到对象本来的样子和本质的东西。长此以往,孩子对大自然的印象也越来越模糊。若单从言语和知识方面去传达,并未让孩子亲身感知,试问他们能拿什么来记忆和想象?他们能创造什么?他们拿什么去热爱、去流露和发泄自身的情感以至成为一个完善的人?然而,美术活动的意义之一,在于极大地发展了儿童的感知觉、观察力、记忆力和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心理活动的一种能力(绘画技能和想像创意)。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和研究,写生训练与美术创作的统一可作为我们儿童美术教学过程中的一次尝试。

众所周知,儿童对美术的热情与渴望是与生俱来的。他们往往用画笔不厌其烦地阐释他们眼中的世界。然而,几年儿童美术教学以后,我们发现:他们中的多数人普遍对绘画的热情退却了,甚至连拿起画笔的信心也丧失了。作为小学美术教学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去探讨现阶段儿童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儿童自身美术水平的发展带给美术教学的问题

根据我国美术教育家王大根对儿童美术发展的划分来看,小学阶段的儿童正处于符号期向写实期的过渡时期,他们随着年龄的增大,接触美术作品和阅历的增加,有了空间深度的感觉,逐渐摆脱了儿童画的天真、大胆、稚拙的作画特点,他们本能地认为绘画应讲究逼真、具体、实感,即“象”。所以在表现对象时,绘 1

画风格不自觉地倾向拘谨、工细。这一阶段,教师本应以学生为中心,供给学生一些必须掌握的绘画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法,帮助儿童顺利地从符号期过渡到写实期。但是现阶段的美术教学,往往没有把握这一重要时机,疏于技法的传授。在他们进入高年级以后,留下了一时难以弥补的缺陷。儿童由于缺少了向高一级绘画攀登的阶梯,只能长期处于“眼高手低”水平,这将直接导致儿童对美术失去信心和兴趣。

2、儿童美术教学中缺乏写生训练

美术更多的是一种视觉艺术,它首先必须借助于观察。我们知道,写生是提高儿童观察能力的重要途径。但在具体的教学中,由于时间、场地等教学条件的限制等种种原因不能充分地开展写生教学,使儿童美术创作指导依然凭借已有的经验和模式进行,作品中所表现的人物、动物等形象往往只是重复自己的过去,呈概念化和程式化。所谓的想象和记忆也只不过是对画面情节的设计和内容的重组或被简化成了一种单调的拼图游戏。因此,对于儿童而言,美术也失去了它特有的创新、发展、审美等功能和意义。

3、对儿童美术创作认识的偏差

我们认为,儿童美术创作的完整内涵主要应包括美术技能技法和创作灵感两个方面,而且两者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单独地强调某一方面都会影响儿童美术创作的发展。所以,我们既要大力提倡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作灵感,又要加强儿童绘画技能技法的培养。这并不是要回到以往我国儿童美术教育片面强调技能技法的老路上去,而是让美术技能技法的训练与创作灵感的挖掘之间达到一种更和谐的状态。但在当今的美术教学中的部分美术教师片面认为儿童美术教学要重在发展学生的个性,如果讲究技能技法就会束缚儿童的手脚,因此,在儿童美术教学上形成了一种不良的态势:对那些“天真无邪”的作品,无论年龄大小,一律倍加赞赏,甚至到高年级仍疏于技能技法的指导。由于方法上缺少基本技能技法的指导,许多儿童就在自身的困惑和教学存在的问题的矛盾中丢失了原先那种对美术的热情。

二、如何进行写生训练与美术创作统一的教学

当儿童美术教学存在的这几点问题摆在我们面前时,我们的责任首先是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和观察能力,发现美,再是创造美。即我们如何对儿童美术进行写生训练和美术创作统一的教学?

1、让儿童明确写生训练和美术创作的理解。

写生是直接面对对象进行描绘的一种绘画方法,是训练人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造型能力的重要手段,还是美术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重要途径。其根据描绘对象不同分为“风景写生”、“静物写生”和“人像写生”等。写生训练也是初学者最重要的训练方法。

美术创作是对现实生活的主观反映。儿童美术创作是学生自由想象和创造的载体。美术创作的形式有: 意象画、联想画、抽象画、变形画、自由画、记忆画、想象画。

2、让儿童懂得写生训练与美术创作统一教学的合理性。

我们知道,儿童写生训练是低年级美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美术创作的难点。(1)由于写生训练是培养科学观察方法的重要手段,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感知能力、对生活状态的敏锐体验能力,并引导全面、仔细而且深刻地观察以便在头脑中积累大量的真实事物形象。解决“画什么”的问题:就是要将头脑中的种种意象转化为画面,构思落实到构图当中的问题。那些形象便成为美术创作的素材和发挥一切想象力进行创作的根本。

(2)由于写生训练是掌握美术技法的重要途径之一。解决“怎么画”的问题:即如何造形、如何用色等,最终创作出“美”的作品来。

美术创作离不开写生训练,它的主要特征是情感表现,其情感的内容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与感受。我们通过写生训练使学生在艺术创作上达到一定水平后更好地流露自己的情感。经过多次的写生训练,将大大地改造了儿童的知觉,把知觉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儿童们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感知觉体系,再进行艺术创作,再进行写生,反复锻炼学生的耐心和毅力及踏实认真的品格,促进儿童智力的全面发展和对美术的可持续发展,是个人品质形成的重要途径之一。

3、让儿童懂得写生训练与美术创作统一教学的可行性。

王大根在《美术教学论》中提到,“如果课程采取让学生实际观察苹果、鸭梨,再自己动手作画的方式,感性的认识、初步的写生意识培养所形成的概括表现方法就能在实际活动的基础上主动形成,这会使儿童认知体系在现有水平上,经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形成独立的系统。”可见,两者统一教学是有利于儿童提高综合素质的。

在两者统一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应共同关注写生训练和艺术创作有机统一的每一“过程”——由简到繁、循序渐进。从写生到创作再到写生都有一个过程,每个过程都是实现了“质的飞跃”的重要因素。其中,需要教师的启发、引导或

讲解,向学生提供各种思路,指出画面中在构思、构图、造型、色彩等各方面要注意的问题,最终要让学生独立去想、去画、去创造或是学生小组合作一起完成。笔者通过亲身的体验和实践,深刻地感受到它所体现的优越性,并为解决现阶段儿童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三、儿童美术写生训练与美术创作统一教学的基本步骤:

首先,要为写生训练与艺术创作统一教学创设条件。硬件设施:有一个宽敞的美术室和比较齐全的美术器具及教材;师生共同拥有一个收集废旧生活用品的百宝箱或真实物品图片,如电筒、水壶、杯子、书包等,便于写生训练。软件方面:结合现阶段儿童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具体拿一物体让儿童观察(如苹果)并动用各个感官功能尽可能掌握物体的特征,了解儿童观察能力和认知水平,要求他们在已有的认知水平上进行美术想象创作,以此制订适合儿童能力水平的写生训练和美术创作统一教学的一套计划。具体教学步骤如下:

1、学会观察。师生一同在校园“寻宝”,以自由宽松的氛围开展教学。对观察对象有所选择,一般以较为简单的形象开始入画。当找到一个“合适对象”,教师以速写形式进行示范指导(附1:范作《可口可乐瓶》),让儿童了解写生是怎样实施的,并在示范过程中用幽默且通俗的语言概括带过写生的概念、写生的好处等,进行“启发教育”。

教学体会:儿童对写生教学很有新鲜感。他们在此教学中比在其他学科领域中能更大程度地调整自身的行为。尤其是对美术失去兴趣的五、六年级儿童对美术也重新投以热情,教师在这个时候“趁热打铁”,使儿童目睹这一从选择对象到快速写生的过程,使学生发觉写生不难,而且发现生活中可入画的东西很多,逐渐使他们无形中加倍注意生活中的事物,进而培养自身的观察能力。另外,对于好动的一、二年级儿童,写生使他们变得安静些;对于其中粗心的,写生可以培养他们的细心;对于有坚持写生的习惯的儿童,可培养他们的毅力、恒心和好奇心。

2、树立信心,观察生活。对儿童进行写生训练时,必须注意儿童的身心特点,不能讲过多地道理,写生物也不能变动太大,被观察物体由简单到复杂的训练开始,如先通过观察写生我们身边的杯子、门窗、文具盒、桌子、椅子、书包、电话机、自行车等等(附2:

一、二年级儿童习作《妈妈的包》、《茶壶》、《电话机》、《自行车》等),让儿童能很好的把握,体验每一次成功的喜悦,然后再到路旁的电话亭,街道,房子,树木,山川,河流等。对能从不同的角度去画的学生大力

夸奖,鼓励他们自己说,说说发现了什么。这样一来,下次写生就会增加几张从不同角度画的作业。到小学中年级,我就明确提出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分析和表现的要求。有了科学的观察方法后,儿童画起来一点也不吃力,比例、结构、轮廓都容易画准确并能深入刻画了。

教学体会:在儿童美术教学中,让儿童找到成功的感觉,其实就在于教师对儿童的了解情况。进行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儿童主动地从生活中去发现美,并独立地完成了写生作业。同时,他们也从中学会感受身边美好事物的来之不易,并懂得珍惜,进而培养高尚的人格品质。

3、想象和创造美。教师可以对话式的教学入手,旨在对儿童的人文素养进行全方位的培育,要求他们大胆进行儿童美术创作。创作的命题的基本要求能够适合学生的年龄、知识和兴趣,有一定的宽容度。技法要求贴近童真本性;突出主题的“儿童味”(即“童趣”); 突出画面布局的整体性;突出表现手法的夸张性。

教学体会:由于儿童经过一段教学时日后,头脑有了丰富的创作素材积累。在只要教师稍做引导,他们便可在接下去的创作过程中顺利开展。这利于学生身心发展,发挥自己的个性,使创作作品更具“儿童味”。这也是我们儿童美术教学的真正意义。

4、在多元性评价中体现儿童美术作品的价值。让儿童在全班介绍自己作品的创作思路以及心得;教师作适当的引导和点评或进行同学间互评;布置一些小型的展览,供儿童参观互相欣赏、评价和交流;组织儿童参加一些赛事活动,进一步发挥儿童的命题创作潜力。

教学体会:作品的欣赏与评价既是一次写生创作过程的终结,又为下一次写生创作提供了丰富经验,提供了一种新的潜在的审美意识。我们在点评儿童的过程中,要注意尊重儿童的看法,绝不能以成人的眼光和标准去欣赏和评价作品,要站在孩子的立场,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他们的作品。教师的态度和评价对孩子会有相当的影响。如果评价不好,可能会打击、挫伤儿童绘画创作的积极性。另外,教师在布置展览的时候,要注意作品选择的广泛性。因为,当一个学生的作品被展览,被同学认可,对他而言,这种精神的满足远比作品的本身有着更大的意义。(附3:儿童获奖作品《哥哥的生日》、《爱劳动》、《小雷锋》)

四、写生训练与艺术创作统一教学打破了哪些格局。

总的来说,两者的统一打破了以教师为主的传统灌输式教育模式,代之以启

发式教学,调动儿童个人的发现能力和创造力。主要表现在:

1、打破儿童美术作品成人化趋向的格局:儿童美术与儿童智力成长是同步发展的。保持儿童画的个性特色,在创作理论和实践上取得突破。儿童是独立的个体,也有自己特定年龄所表现出的思想,指导儿童画创作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作品终究是要由儿童自己来画。我们成人不能一味地想成全自身的视觉感受而抹杀了儿童美术的童真本性。两者的统一给了学生更多的空间和表现自身的机会。

2、打破儿童美术作品空洞性的格局:在的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每一件优秀的儿童美术作品必须有可看的东西在里面,它可能包含了一个故事或一个情节,表达的是小作者的一份心思和情绪。另外,写生素材的积累能在学生在美术创作中发挥实效。两者的统一,更大程度上地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3、打破儿童美术作品、“千篇一律”、“万变不离其中”的格局:那种跟着老师看一点画一点的传统教学方法或者“手把手教”的方法已不适合这个时代了,我们的儿童美术作品决不能没了创新和想象。最佳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走进生活,观察体验生活中的人和事。写生训练与美术创作的有机统一适合于各个年龄段,只是各个年龄段它们所表现出来的东西不一样。

我们的教学目标不是要每个孩子都能成为画家,但是要使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爱观察、爱生活的人,一个有感情的人。我认为一个爱观察、爱生活的人,一定是一个综合素质发展较全面的人。三十年代初,著名的美术教育理论家丰子恺就艺术教育做过这样的表述“我教艺术科主张不求直接效果,而注重间接效果,不求学生能直接有用之画,但求涵养其爱美之心,能用作画一般的心来处理生活,对付人生,则生活美化,人世和平,此为艺术的最大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力加著:《萌动与发展——儿童美术教育学研究》

2、王大根著:《美术教学论》

6.浅谈儿童美术创作思维的培养 篇六

单位:王家井镇中心小学

电话:88276578

浅谈儿童美术创作思维的培养

【内容摘要】在现实的儿童美术教学中,我们对学生的美术创作的过程大多只追求形似而忽略了作品的神,使学生一味的追求临摹而忽略了自己的创作,本文结合笔者多年来对儿童美术创作的指导的实践,利用做游戏、讲故事、播放投影、录象、编儿歌、听音乐等手段,来培养儿童的美术创作思维,从而使他们的作品更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

【主题词】儿童美术创作思维

儿童时期最富于幻想,他们的美术作品常常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儿童画中的想象力是在外界现实刺激的影响下,在头脑中对记忆的表象进行了加工改造,从而形成创作新的形象的过程。儿童美学教学的改革的核心正是这种创新。但是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还是比较注重“像不像 ”、“美不美 ”,谁的作品“画得好 ”“ 做得像 ” 我们就赞美谁;名家的作品是学生临摹的 “ 经典 ”,谁最接近,谁就是最优秀的。结果是儿童成了老气横秋的 “ 家 ”,缺乏丰富的想象能力,缺乏对生命的理解,缺乏经过自己的想象以后的 “ 胡来 ”。因此,需要运用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对儿童美术创作进行启发和点拨,优化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飞翔,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备课时要更多的考虑“ 授 渔” 而不是 “ 授鱼 ”,使自己的“ 教案 ” 成为“ 学案 ”,成为一个教师和儿童共同成长的 “ 方案 ”。本文结合笔者这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对如何培养儿童美术创作思维作一简单阐述。

1、寓创作于做游戏

人的童年是伴着游戏度过的。每一个孩子都喜欢做游戏。游戏是形象的,也蕴含着想象和创造。通过游戏,能有效地激发孩子的美术创作思维。利用这一特点,让学生在绘画前有目的的做游戏,引发想象力。例如《搭积木造新房》一课,我让学生把积木带到课堂上来先俩人或四人一组进行搭积木比赛,看哪一组同学的积木搭的房子又快又好。再选出几组做的又快又好的小组,让他们介绍是怎样相互配合搭成漂亮房子的,在搭房子时又是怎样想的。引导其他同学进一步构思

定型后,让学生从面前这些各式各样的积木房子造型中选择自己喜爱的构图搬到画面上来。从而达到让学生在游戏的气氛中展开想象绘画创作的目的。

2、寓创作于讲故事

学生们作画时,一般是画直观的事物,直来直去的表达主题,意义较肤浅,为了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能够进行一些较深层次的“寓意”或“写意”创作,我常用故事来启发学生深入想象、深化创作主题。例如教学《庆祝母亲节》一课,学生一般都画背景写着“庆祝母亲节”,站着几位孩子向母亲敬礼或向母亲献花等内容。为了避免这种单一的表现形式,在授课前,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在古代,有一位帝王要选一位画师,榜文贴出后,有众多的画师应召,帝王命题作画,择优选用。他出了《花香》一题,许多的画家画了美丽的花园,花园里盛开着鲜艳夺目的鲜花,但帝王认为,这些画面画了花的美,并没有表达花的香,而只有一位画师的画强烈的吸引了他,那幅画上面没有一支鲜花,只有一个人骑着马走在一条小路上,在马蹄的后面飞舞着几只小蜜蜂。帝王马上就选用了这位画师。” 学生们从故事中悟出了道理。展开热烈的讨论,思维深化了。一幅幅表达母亲辛勤工作和高尚情操的寓意画创作出来了。

3、寓创作于播放影象

儿童的思维方式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观察到的事物是真实的、具体的。过渡为一幅美术作品,需要一段思维过程,即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创作。要很快完成这一创作过程,难度较大。而借助直观和电教手段,把实景、实物上升为引导学生向抽象思维的直观画面,让学生展开联想,是培养儿童画想象力的一种有效方法。如《可爱的企鹅》一课,讲授新课时,先出示企鹅的图片,让学生分析企鹅是由哪几种基本形状组成。在出示画有各种形态的企鹅的投影片,启发学生观察当企鹅那椭圆形的身子、双脚、和圆圆的小脑袋变换不同方向时,企鹅的形态会产生变化。最后让学生观看企鹅生活环境的录象,让学生了解企鹅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性,引导学生想象并构思创作出可爱的企鹅的生动画面。

4、寓创作于编儿歌

儿歌紧贴学生的生活,通俗易懂,好记上口,每一句都写了儿童所熟知的事物。利用这一特点,上课时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适时编组儿歌给他们听,并引起他们的联想,而积极进行创作。如《我们的游乐园》一课,板书课题后,把事

先编好的一组儿歌说给学生听,并启发学生听了以后,想画什么:“游乐园里乐趣广,童话迷宫闯一闯,鬼怪妖魔我不怕,摩天轮上摘月亮,旋转木马任我骑,碰碰车上不心慌,……”学生听了引起很大的兴趣,纷纷描绘起他们去游乐园游玩的情形,并展开热烈的讨论,激起了强烈的美术创作欲望。一首儿歌引发了学生无限遐想,他们兴趣盎然地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游玩情景,挥笔画出了《我们的游乐园》。

5、寓创作于听音乐

音乐和美术有着美育的内在联系。一幅好的绘画作品,在音乐家笔下,可以产生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一首好的乐曲那些高低不同的音符千变万化的旋律使我们听到后,会产生很多联想,从那美妙悦耳的乐曲中想象出色彩斑斓的画面,大音乐家贝多芬是在皎洁的月光下,即兴创作了《月光曲》,在演奏中又引起铁匠和盲姑娘对大海波涛的联想。因此,利用音乐启迪学生美术创作的思维是十分有效的,例如教学《美丽的春天》一课,首先用录音手段播放《春天在哪里》这首歌:“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青翠的山林里,这里有红花呀,这里有绿草,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导入学习《美丽的春天》,再反复让学生听这首歌,引导学生体会这首歌的意境,体会乐曲那跳动的节奏,展开春天里鲜花争相斗艳的联想……。学生通过想象和讨论,开拓了思维,提高了美术创作效果。

总之,儿童美术创作思维的培养过程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我们可以利用身边一切可以利用的方式、方法来激发他们对美术作品的创作,使他们走出只有临摹的好才是画的好的认识误区,使他们的作品更具生命力和想象力。

参考文献:

[1]刑永富、《现代教育思想》、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第一版

[2]赵功义、《中国儿童美育培养》、北京华龄出版社2004年8月第一版

7.谈谈美术创作的实践过程 篇七

一、收集和观察

绘画是可视性的艺术, 是现实生活在画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艺术的可视性特征告诉习画者:一切美好的绘画创作, 都必须依赖人对客观世界的视觉观察并深入的内心体验, 再通过丰富联想以适当的媒介来完成。现代绘画艺术, 形式风格多样, 强调个人情感的表达和内心独白, 其理论和实践种种, 然而, 从形式语言可视性的界定中, 都不能超越这一原则。

1、生活中形式美的观察

画家吴冠中先生说:“田字是一个方块的平面分割, 许多田字可拼成图案纹样。田中一堆堆稻草摆开阵势, 草垛颈部被扎束后, 脑袋便多转折, 俯、昂、呼、应, 相互对话以为寂寞。每个草垛的肥瘦与体型不一, 蹲伏的姿式各异。秘密的乌黑稻根组成‘游击队’群, 前后左右卫护着宽松的草垛。疏与密、线与点、锐与钝, 一个收割后的田野孕育了一个丰富的绘画世界。”“我喜欢小巷, 大致可分为两个理由:一是多样性体挤在窄巷里, 万象浓缩, 构成丰富画图;二是笑相遇外界隔离, 躲进小巷成一统, 小巷呈现独特的身段体态美。从形式构图的角度看, 惊险的长江山峡与区区小巷并无本质上的差异。”

在这里, 画家交给我们一种观察生活的方法:形式的观察、着意形式构成的观察, 从形式的框架之中体察对象结构之美。以物喻人, 把自然界的物象拟人化。以心境和修养求得意境美的产生。按叶浅予先生的解释, 就是中国画论中的“迁想妙得”。“迁想”则是当今所说的“形象思维”, “妙得”则可产生“艺术形象”之美。罗丹说:“对于我们的眼睛, 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

2、重主题内涵的观察

情节性主体性的绘画中, 力求去寻找一把打开作品大门的钥匙, 在前辈画家中往往称之为“画眼”或创作“点子”。对主题内涵的观察方法, 再现性的所谓主体性绘画中常常采用。比如, 再反应某种历史事件或突发事件的时候, 往往使画家面对一种特定的环境, 那就是使画家较为主动地接受了这一事件为背景的题材选择, 然而要使创作能通过形象的手段得以表现, 并让观者对不同画家的作品有特定的审美要求, 则须画家面对的现实以利于绘画的表现环节。

3、对事物重视细节真实的观察

对素材的收集研究, 本身就可以创作出好作品。虽然素材的范围说是广泛的, 但好的素材 (不论是人物、道具、风景、色彩记录等) 是诱发灵感的珍贵资料, 可作为媒介, 是作者产生“神游”而组织画面。我们面对生活时, 应从两方面来对待它:一方面是对它的形状、结构做仔细地观察研究, 比如巴山的背篓、山区的风车、入时的服装、藏区的经幡等等另一方面对那些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似乎是琐碎的细节的东西神思妙想, 不断地从它的特征上挖掘、联想、扩大它的精神实质。

二、构思和主题

美术创作中的构思活动, 实质上就是一种认识活动, 是美术家对于他生活的社会现实的一种审美认识活动。从根本上说, 美术创作必须从现实生活出发, 美术家必须到生活这个唯一的源泉中去, 观察、体验、分析、研究一切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 只有在社会生活进行自觉的、合目的的审美认识的基础上, 创作才有可能获得成功。因此, 对社会生活的审美认识即构思、是美术创作活动的首要阶段。

美术创作中的构思活动, 基本上可以概括为三个环节:第一, 从生活的观察、体验到美的发现;第二, 内心现象的酝酿和孕育;第三, 审美意象的形式。构思过程的这三个环节只是大致如此, 在实际的创作活动中往往要复杂得多, 三者之间又往往式交互作用、相互推移、不断深化的。又由于美术创作的类型不同、情况各异、整个构思活动的表现形式也各不一样, 有的时间长些, 或是相当长期地苦思冥想;有的时间短些, 或是即兴地一思而就。但无论何种形式的构思, 最后都必然要完成审美意象。

美术在其现实性上, 虽然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但任何社会生活都不会直接成为美术作品, 而美术作品也不是如镜子一样机械地反映社会生活。从社会生活到美术作品, 要经过美术家复杂的精神生产活动, 也就是美术创作活动。对美术创作活动的考察, 也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美术的审美特征和规律, 从而更好地进行创作、欣赏和评论。

三、创作的方法

在美术创作上, 究竟有没有所谓的创作方法?所谓创作方法, 作为美术家在进行美术创作时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是美术发展史上早就实际存在的。1958年, 毛泽东又提出了“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这样, 创作方法问题也就成为我国艺术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 同时也影响到艺术家们的创作活动。

首先, 我们应该把创作方法与美术创作中的具体手法以至技法区分开来。创作方法并不是这种狭义的艺术手法和技法, 它是某种艺术思想在创作上的体现, 是指导整个创作过程和创作活动的最一般原则。创作方法是关于艺术认识的方法, 继而是关于艺术表现的方法, 它并且要受到一定的造型手段和物质媒介材料的制约。

创作方法, 在更广义的意义上说, 就是艺术思想。创作方法或艺术思想并不是纯思辩的理论, 而是密切关系到具体的美术实践活动。而美术实践活动不仅是美术的表现活动, 也是美术的认识活动又是作为美术审美认识的前提的社会实践。美术实践活动会促成美术家选择某种创作方法, 并且会影响到他的艺术思想的形成。美术创作的过程, 实质上就是对现实的审美认识与对审美认识的表现的过程, 也就是构思与传达的过程。

从美术家对生活的体验、观察到美的发现, 再到艺术形象的酝酿和孕育, 直到审美意象的形成, 都属于审美认识的过程, 它们分别是审美认识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这些环节构成了美术创作活动中的构思阶段。美术创作是一个异常艰苦的精神生产过程, 需要经过多次构思、传达、再构思、再传达的反复。然而, 无论如何艰难, 美术家只有成功地运用物质的表现工具准确、恰当地传达出来, 才能最后完成他的创作。

摘要:美术创作的过程, 实质上就是对现实的审美认识与对审美认识的表现的过程, 也就是构思与传达的过程。换句话说, 它是从审美认识开始, 逐渐地向审美表现推移, 最后达到作品完成, 也就是现实的社会生活通过美术家的精神产生活动向美术作品不断转化的过程。

8.小学美术绘画创作探析 篇八

[关键词]小学美术 绘画创作

[中图分类号] G623.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1-067

《美术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美术繪画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绘画兴趣,培养他们从小对美的追求,而且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他们掌握一定的绘画的方法和技巧,在美术绘画中学会创作,并且能深入生活,在生活中发现美、创作美。那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绘画创作,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创作的主人呢?

一、培养观察能力

细致的观察力是进行创作的基础和前提。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上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如观察的角度,观察的细节,观察的具体内容(主要是观察对创作有益的事物)。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开始观察,要学会观察事物的特征,以及该事物和其他事物之间的细微的差别。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比较新奇的事物,要观察事物的细节,并且注意留心记录,为以后的创作做准备。如果在观察的过程中产生了创作的灵感,也可进行即兴创作。

二、注意收集、归类

学生在创作前,大脑中一定要积累大量的与创作相关的素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只有在积累一定量的素材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导,自己的分析、比较,然后进行大胆的想象再创作,才能创作出高于生活的艺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对生活中的素材进行归类,如美丽的家乡、繁华的街市,生活中的人性美,也可以搜集美术作品中的典范素材,电影、电视中的素材。

三、培养审美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认识美,发现与众不同的美,打破常人对美的固定的审美格式,形成自己的特色,并且把对美的认识和美的理解运用到自己的绘画中。

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时,教师一定不要给学生限制固定的模式,要鼓励他们大胆想象,进行有个性的审美。创作就是要大胆地否定,在不断否定的基础上,学生才能不断地进步。比如天空不一定是蓝的,树叶不一定都是绿的,鱼儿也有五彩缤纷不同的颜色等。教师要鼓励学生不走寻常路,不要人云亦云,要善于从别人发现不了的角度重新审视这个世界,这样作品才会更有创意。

欣赏、观摩大师的作品也是培养审美能力的常用形式。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各种美术展览,让学生到艺术的海洋里寻找、发现,帮助他们开阔眼界、丰富知识。

四、在实践中创作

创作是在实践中不断磨炼出来的。头脑中积累再多的素材,如果不在实践中得到体现,学生的绘画能力也不可能提高。因此,在创作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耐心指导,不要让创作流于形式。教师要指导学生对头脑中储备的素材进行加工再创作,才有美的作品呈现。那么,在创作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1.独具匠心的构思

构思是一幅好的作品的前提。下笔前一定让学生反复构图:一张白纸,主要内容画在什么地方最能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哪些地方画主体,哪些地方画衬托的背景,哪里应该留出空白,哪里应该加什么?为什么?想好了再下笔。画面既不能太满,也不能留的空白太多,要形成和谐的构图。教师还要鼓励学生有不同的想法,在构图布局上要学会创新,只有那些与众不同、独具匠心的作品才能吸引大家的目光。学生的构思不可能一下子就到位,要经过反复修改,不断补充,不断删繁就简,才能形成理想中的作品。

2.大胆创作

一是鼓励学生用笔要大胆。作画的时候过于拘谨、放不开,就不可能出奇制胜,画出好的作品。因此,整体要画得大胆,局部及细节要画得精妙,力求做到大胆用笔,完美修饰,最后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

二是用色要大胆。教师要让学生知道,一幅好的作品,色彩的运用非常关键。要让学生明白,色彩不仅是为了画面更漂亮,更重要的是,色彩可以表达作者的想法和情感。比如,画充满朝气和活力的画面,表达精神昂扬向上的作品,要灵活使用暖色调;表达寒冷萧索的画面,自然就要用冷色调。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根据画的内容用色彩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有时可把色彩画得鲜艳,有时也可以色彩高雅;哪里可多用色彩,哪里可少用色彩,利用色彩之间的衬托表达自己的想法,大胆处理好色彩的关系。

总之,学生的美术绘画创作的能力非一日养成,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创作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教师的指导、示范,更需要学生在课堂和生活中养成细致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大胆的创新能力。

9.美术教学中培养儿童的创作能力 篇九

儿童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旺盛时期,他们活泼好动,富于想象。丰富的想象是创造的翅膀,我们应该使儿童这种潜能和天性得到充分的表露和发挥。几年来,我在辅导儿童美术创作中,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方面作了以下的尝试:

(一)欣赏名画,激发兴趣

小学美术教学不能局限于技巧的培养,还应当让儿童在不断欣赏各种美术作品中,受到美的熏陶和享受。在辅导学生绘画创作中,我让学生欣赏古今中外不同风格的美术作品。因为美术作品涉及的范围很广,古今中外、天上地下、花草树木、飞禽走兽,无所不含。通过欣赏各种美术作品,对学生进行感染和激励。同时,在欣赏中收到扩大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知识的效果,不仅使他们看到我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自然环境和生活图景,还可以使学生学习艺术家的工作精神和创作态度,从而产生极高的创作愿望。

例如:欣赏万里长城画册,画面中万里长城雄踞于祖国北方的崇山峻岭中,气势磅礴。欣赏时学生从画面的色彩上得到视觉的快感,而且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创作动机,培养学生的艺术兴趣。其次结合作品欣赏还向学生讲述一些著名画家的故事。比如欣赏作品《最后的晚餐》,我向学生讲述了《达•芬奇画蛋》的故事:欣赏作品《田横五百士》,我为学生介绍画家徐悲鸿爱国、为艺术奋斗的一生。学生被他们坚强的毅力深深感染,产生了热爱生活,热爱艺术,争当未来画家的激情。

(二)启迪诱导,丰富想象

在教学中,我经常和学生共同讨论艺术品的创造过程。在讨论中,教师起着启迪和诱导的作用。通过引导诱发,唤起学生对美的思考。如在欣赏作品时,我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你认为这幅画表现什么?”“画中的构图感怎样?色彩感怎样?”“你能想象出作者是怎样构思这幅画的?他在描绘这幅画时想到什么?”等等问题。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对启发诱导学生的审美联想与想象是十分重要的。

又如:在一堂美术课,我要求学生创作一幅以“环保”为题材的画,学生不知画什么好。这时,我首先向学生讲解有关环保的知识,以及环保的意义和目的,再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要保护我们的地球,我们应该怎样做呢?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你一言我一语地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有的说要保护小鸟、保护森林;有的说要保护水源和空气„„最后,我说:用我们的画笔把我们想到的画出来吧。于是,一幅幅反映“环保”的作品就在这样氛围中创作出来了。

美术教学不仅是培养学生静观美、欣赏美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提高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在观察周围事物的基础上进行理解、记忆,根据一定的主题进行创作。如:小学生喜欢动物,也爱表现动物。我就把教室装扮成一个“动物园”似的,墙上挂满了一只只颜色鲜艳、动态可爱的动物,然后我和学生一起做游戏、唱歌、猜谜语、讨论,激发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通过边玩边学,加深学生对动物特征的认识和记忆。最后我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用绘画的形式进行创作。经过教师的启发,学生把充满童趣、富有创意的画描绘出来了。有的学生装创作了《动物音乐会》:有的创作了《爱笑的动物》„„有个学生给昆虫画上了美丽的花纹,有个学生甚至给老虎添上了翅膀。通过美术课堂创设情境,使他们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更能使学生在快乐中去进行想象与创作。

(三)拓展思路、勇于创新

美术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儿童的形象思维能力,从而使他们能进行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因此,小学美术教学提倡标新立异,不默守陈规,鼓励学生勇于创新。例如:有一堂美术课我是这样上的,我先叫学生将几种不同颜色的纸撕成大小不一的纸片,然后我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拼贴成一件作品,学生面对着一堆纸片,思维也变得混乱,拼贴出来的作品主题不突出,缺乏创造性。于是,我抓住时机进行启发,提示这些纸可以拼贴成风景、人物、动物、植物

等,顿时学生的思路打开了,思维活跃起来了,他们兴趣盎然地根据自己的想象完成了这一次作业。

10.美术创作 篇十

沙坪街道第二小学

黄能

“生活化”的美术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时自始至终都赋予浓郁的生活气息,让学生可以轻松愉快自由地从事创作活动,享受到真正的绘画生活。美术教学“生活化”体现在下面几个环节中:

一、创作题材要贴近生活;

二、创作过程要融入生活化;

三、美术创作过程的生活化;

四、美术创作修改的生活化。

五、美术创作讲评的生活化。这将是美术创作教学获得解放的途径。

关键词:生活化 命题 指导 过程 修改 讲评

教育家杜威说:教育即生活。美术是学生丰富多彩学习生活的一部分,儿童美术教育也应走进生活,参与生活。美术教学的全过程应该是生动有趣、色彩斑斓的,然而在小学生中口中总是出现“老师我画什么?”“老师我不会画?”“老师很难画?”这种话语,显然使美术变成了绞尽脑汁的苦差事。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多替学生想想:“不知道画什么?”是否也因为教师没有打开学生生活的宝库呢?“老师我不画?”“老师很难画?” 是否也因为教师没有激活学生潜在的知识储备呢?

我们想学生创作出优秀的美术创品:

一、创作题材要贴近生活

“生活中到处都存在着美,关键是给儿童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许多生动的作品都是来自生活中。真正的艺术作品都是对生活的真实的反映、独特的感受。激发学生生活素材,用画笔表现生活的乐趣,那学生创作的热情就回源源不断,题材也会越来越多。通过绘画活动去唤醒他们对生活的感受,引导他们用画笔去表现他们内心的情感。只有是学生真正关注的,喜欢的题材,才能能够引发出学生的思考才能够激起创作欲望。(举例)

学生在美术创作之前也不妨先学生先说一说自己喜欢的事,打开自己的创作思路。教师要尽量想办法引导学生从他们自身的各种实践活动中寻找创作素材,通过讨论、交谈(包括老师的启发),提炼出既具有表现力又能引发真情实感的题目。

二、创作过程要融入生活

1.创作指导

在美术创作中,学生常常遇到一些困难,往往会向教师求助。此时,教师千万不能“有求必应”,代为解决。而应针对其实际情况,分析困难的症结所在,通过旁敲侧击的点拨,引导他们自行克服困难。

(举例)

学生所要的不是教师的严肃教导,而是兄长般的关怀、朋友式的支持。只有如此,学生才会获得家居般的温暖与轻松,定会渡过创作难关。

大自然丰富多彩、千姿百态。艺术就是来源于大自然中。只要我们认真观察,充分展开联想与想像,让大自然的万千景像奔涌眼底,让思维的触角多方接触,并用心去和大自然沟通,把自然属性和我们的现实生活与深刻体验联系起来,就会给我们的美术创作提供无限契机。

如果教师给予他们的总是“多开动脑筋”“再仔细想想”之类的空泛之词、学生一定会非常失望。因为那种“指导”对学生来说是苍白无力、毫无益处的。长此下去,学生会对美术创作失去信心,甚至产生厌恶之情。

三、美术创作过程的生活化

2.创作过程

美术创作过程应该是轻松愉快的,不必也无须给学生过多的束缚。我们往往要求学生限于多少时间内完成,色彩要怎样。其实,学生美术创作应当跟画家创作一样,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实在画不出时不硬画。不必一气呵成。允许学生有停顿、间歇,亦可迟交、缓交(但要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提高创作速度,努力赶上,以便尽快地与大家同步)。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到没有重压,能轻松地创作。有时候,在创作过程中(如有必要),同学间可以停笔讨论、争辩。这样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开放性训练,学生对事物的认识亦可在讨论、争辩中得以提高,有利于提高作品的质量。

四、绘画作品修改讲评的生活化

3.创作修改

美术教师大多习惯于给学生动几笔。因为它严重脱离学生,极不利于学生绘画水平的提高。我认为,给学生的作品修改分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不应该帮学生修改。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指导学生如何去修改他们自己的作品。

修改作品的方式,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己修改,也可以在班里成立修改小组,分组讨论怎样修改作品。每次修改作品,教师都要有针对性地提出修改要求和修改方法,让学生有“法”可依,明白怎样看画,能分辨什么是好画,首先要眼高,只有眼高了手才有可能提高。同学间互相修改作品,可以取长补短、共同提高,遇到值得探讨的问题,教师要及时地组织全班学生集体讨论,以便取得共识。

五、美术创作讲评的生活化

上一篇:优质培智语文教学设计下一篇:《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填报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