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西湖的绿》教案(共6篇)
1.课文《西湖的绿》教案 篇一
教学过程:
一、激趣入境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之所以闻名于世,是因为有了西湖。你们是不是也想到西湖去看一看,这节课就让我们寻着作者的足迹再次走进这美丽的人间天堂,一同饱览西湖的绿色之美。出示图片……
二、自主探究:
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2)课文围绕着哪一个字展开的?
(3)本文是一篇游记,作者主要游览了哪几个景点呢?
绿(灵隐、苏堤、花港)
1、学习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我们先到雨中的灵隐寺去看一看。请同学们拿出笔,自由地读读第一自然段,找一找,作者在灵隐寺都发现了哪些不一样的绿?
师:同学们,找到绿了吗?好一个绿色的灵隐!一下车---------
生:雨中去访灵隐,一下车,只觉得绿意扑眼而来。
师:“扑眼而来”是什么意思?
生:满眼都是绿色,放眼望去到处都是绿的。
师:你能读出满眼的绿色吗?
生:尝试读。
师:这个词我们是要读得快一些,还是慢一些?
生:慢一些
师:为什么?
生:因为“扑眼而来”是说到处都是绿色,看都看不过来,当然要慢一点读。
师:也就是说,要慢慢地欣赏。
师:把你的理解送进句子里,再读.师:同学们读得真好,除了扑眼而来,你还听说过这样的词吗?
生:扑面而来,扑鼻而来。
师:满眼的绿呀,一抬头作者看到了-------
生:道旁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儿也是绿的。
(大屏出示句子)
师:能说说“古木参天”是什么意思吗?
生:古老的树木枝繁叶茂异常高大。
师:“苍翠欲滴”是一种什么样的颜色?
生:“苍翠欲滴”就是特别的绿。
生:“苍翠欲滴”就像最深的绿色,水灵灵的都要滴落下来了。
师:在古老树木的映衬下,就连空中飘落的雨丝儿都是绿的,这绿真是处处都是啊!转眼间,作者就看到了-------
生: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
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大屏出示句子)
师:“飞来峰”又名灵鹫峰。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飞来峰上的 绿,那就是-------
生:千变万化。(师板书)
师:你能把这种变化的绿读出来吗?
生:读。
师:这深浅不一的绿叶可真美呀,一低头作者又看到了-----
生: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石头缝里。(大屏出
出示句子)
师:“绿到石头缝里”能想像一下那是怎样的一种绿?
生:青苔都长到石头的缝里了。
师:每走一步,绿色都在变化着,我也想来感受一下这令人陶醉的绿(师读文,大屏出示句子)-------
师:作者在欣赏这绿时心情怎样?
生:心旷神怡。
师:“心旷神怡”是什么样的感觉?
生: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师:树木是绿的,山峰是绿的,小径也是绿的,还有什么是绿的?
生:亭旁溪水淙淙,说是溪水,其实表达不出那奔流的气势。平稳处也是碧澄澄的,流得急了,水花飞溅,如飞珠滚玉一般,在这一片绿色的影中显得分外好看。(大屏出示句子)
师:作者在描写溪水时用了哪种修辞方法?把什么比喻成什么?
生:比喻。把水花比喻成飞滚的珠玉。
师:在“绿”的映衬下,连溪水也是碧澄澄的,这真是绿满西湖。
过渡语:孩子们,西湖胜景很多,各处有不同的好处,即便一个绿色也各有不同!所以作者由衷的感叹: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溪十八涧绿得闲。那苏堤的绿又怎样呢?
2、学习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请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读第二自然段,说说作者是怎
样描写苏堤的绿的?
生:生读文。(大屏出示小资料介绍苏堤)
师:作者在写苏堤的绿时,主要写了什么?
生:青苔。
师:作者在写青苔时是按着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生:由远及近。
师:从远处看,青苔给人的感觉是
生:莽莽苍苍的,似乎是从树梢一直绿到了地下。(大屏出示句子)
师:说说你对“莽莽苍苍”的理解。
生:“莽莽苍苍”的意思是深绿色的草木茂盛的样子。
师:从近处看,青苔给人的感觉是
生:读文。(大屏出示句子)
师:走近一看,青苔的形状也很有趣,它们是-------
生:读文。(大屏出示句子)
师:“宛然”一词在句子里的意思是-------
生:仿佛,好像。
师:作者把青苔的形状作了比喻,有的-------,这说明青苔的形很多,这些形状不一的青苔,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它吗?
生:形状各异,变化多端,千变万化,千奇百怪。(师板书)
师:这样鲜嫩,可爱,形状多端的青苔,你们想看吗?(大屏出示图片)这么美的绿苔给作者的印象是?
生:坚忍不拔。
师:能说说“坚忍不拔”的意思吗?
生:形容意志坚强,不可动摇。
过渡语:对于这种“千姿百态,坚忍不拔”的绿,就连当年的苏公也由衷的赞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这景色真是太美了!
3、学习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请同学们默读第三自然段,说说在花港观鱼作者又看到了怎样的一个绿?
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花港观鱼(大屏出示小资料介绍花港观鱼)走进花港观鱼,你看到了什么?(大屏出示图片)你看到的是这样的画面吗?谁能把看到的画面用语言表达出来。
生:生读文。(大屏出示句子)
师:在“亭亭玉立”这个词里,亭亭:高耸直立的样子。形容女子身材细长。在这里形容荷叶形体挺拔。请同学们想象一下,除了你看到的画面,你还能想到哪些画面?
生:(微风一吹,满池的荷叶都在舞蹈,还有蜻蜓落在上面呢!)
师: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想得可真美,这让我想起了宋朝诗人杨万里写的一首古诗:(大屏出示古诗:《小池》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谁想
生:生读古诗。
师:与初春的柳枝相比,作者更爱这初夏的荷叶,因为在作者的眼里,这荷叶怎样?
生:生读文。(大屏出示句子)
师:“裙袂飞扬”的意思是裙摆被风吹起的样子。“翩然”形容动作很轻快。“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一般都是用来形容人的,在这里却用来形容荷叶,这说明荷叶在作者的眼里怎样?
生:充满活力。(师板书)
师:你能把这种活力读出来吗?
生:生读文。
师:读到这,文章就要结束了,但作者却意犹未尽,甚至在归来的路上仍旧在回味西湖的“绿”,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的最后一段,体会作者那意犹未尽的兴致。
三、交流感悟
师:同学们,从灵隐到苏堤再到花港,这样一篇字数不是很多,篇幅不是很长的文章,作者却用了20几个“绿”把西湖的美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让人赏心悦目,目不暇接。能说说作者这样写的目的吗?
生: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想要赞美西湖。
生:作者这样写是因为他喜欢西湖。(师板书)
四、拓展延伸
师总结:西湖的美是多面的,不同人去游览西湖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课下请同学们搜集有关描写西湖的诗文读一读,我想你的收益会更多。
板书设计:
灵隐
千变万化
西湖的绿 苏堤
坚忍不拔
喜爱
赞美
花港
充满活力
2.《西湖的绿》阅读答案 篇二
西湖胜景很多,各处有不同的好处,即使一个绿色,也各有不同。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溪十八涧绿得闲。不能一一去说。漫步苏堤,两边都是湖水,远水如烟,近水着了微雨,泛起一层银灰的颜色。走着走着,忽见路旁的树十分古怪,一棵棵树身虽然离得较远,却给人一种莽莽苍苍的感觉,似乎是从树梢一直绿到了地下。走近看时,原来是树身上布满了绿茸茸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绿荫荫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有的青苔,形状也有趣,如耕牛,如牧人,如树木,如云霞;有的整片看来,布局宛然,如同一幅青绿山水。这种绿苔,给我的印象是坚忍不拔,不知当初苏公对它们印象怎样。在花港观鱼,看到了又一种绿。那是满池的新荷,圆圆的绿叶,或亭亭玉立于水上,或宛转靠在水面,只觉得一种蓬勃的生机跳跃满池。绿色,本来是生命的颜色。我最爱看初春的杨柳嫩枝,那样鲜,那样亮,柳枝儿一摆,似乎蹬着脚告诉你,春天来了。荷叶,则要持重一些,初夏,则更成熟一些,但那透过活泼的绿色表现出来的茁壮的生命力,是一样的。再加上叶面上的水珠儿滴溜溜滚着,简直好象满池荷叶都要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了。
节选自第五册《西湖的绿》
阅读题:
1.文中划线的词语“绿茸茸”与“绿荫荫”能否调换?为什么?(3分)
2.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分析其表达作用。(3分)
3.这两段文字分别写了苏堤和花港的绿,请简要概括这两种绿的特点。(4分)
(1)苏堤的绿:(2)花港的绿:
参考答案:
1.(3分)不能调换。(1分)因为用“绿茸茸”才能写出青苔的碧绿而稠密。(1分)用“绿荫荫”才能描写出苏堤树木的繁茂。(1分)(意思对即可)
2.(3分)拟人。(1分)形象地写出了春天来临之快速和勃勃生机,仿佛听到了它的脚步声。(2分 意思对即可)
3.(4分)(1)富有意趣(情趣)的美(2分)
(2)蓬勃生机(茁壮的生命力)的美(2分)
3.《西湖的绿》教学设计 篇三
【设计理念】
《西湖的绿》是一篇游记,文章描写了西湖“绿”的神奇。本教学设计破常规的抓住景物特点条分缕析的理性剖析为以感性为基础的感悟体验,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味西湖“绿”的多彩、多姿、多情,领略西湖的美丽景色,体会“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写作奥妙。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西湖“绿”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4、领略欣赏西湖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和作者一起去感受西湖的“绿”,体会作者怎样抓住景物的特点写出了自己对西湖的独特感受。【教学过程】
一、看图激趣,感受“绿”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确,杭州的西湖,是祖国锦绣河山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那湖光山色之美堪称国内之最。古往今来,多少人赞叹她,歌咏她,为她梳妆,为她打扮。你们瞧,这(指图),就是美丽的杭州西湖。有谁到过那个地方?能谈谈感受吗?老师也去过杭州西湖,想不想听听我对西湖的独特感受?(师谈感受)
在六十年代初,正当新生共和国最困难的时候,北京女作家宗璞又来到了西子湖畔,流连忘返,冲破深厚的西湖文化积淀,另辟蹊径,留下脍炙人口的游记《西湖的绿》。
二、自主阅读,触摸“绿”
1、认真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画面。
2、想一想作者抓住哪些景物的特点,写出了自己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三、品味语言,体验“绿”
1、课文着重写了哪几处绿?请用一个词语概括那里“绿”的特点?
(灵隐——苏堤——花港观鱼)
2、自主探究,交流“绿”。
正如作者所说,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曲十八洞绿得闲。灵隐、苏堤、花港观鱼的“绿”也各有各的风采,各有各的韵味。请同学们选择自已最喜欢的一个自然段细细读一读,想想那里的绿有什么特点,等会儿在小组上交流。
(友情提示:先告诉大家,你要说的是哪里的绿,然后读一读你认为最能体现“绿”的特点的句子,最后谈谈你自己的感受。)
(教师根据学路随机调控教学策略)(1)、灵隐的“绿”
雨中去访灵隐,抓住了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了石头缝里。”此外还有溪水:“在这一片绿色的影中显得分外好看。”从描写道旁的树、飘着的雨、飞来峰上的树、峰下蜿蜒小径上的青苔、亭旁的溪水等语言中去体验灵隐绿得多姿多彩。
(2)、苏堤的“绿”
抓住树木身上绿茸茸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绿阴阴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这种苔绿,给“我”的印象是坚忍不拔。引导学生找到有关语句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读中想象。读出她的多姿,读出她的意趣,读出她的坚忍不拔。(3)花港观鱼的“绿”
花港观鱼的绿,绿得“活泼”、绿得“成熟”、绿得“生机勃勃”。作者抓住了满池的新荷。与初春的杨柳嫩枝的新绿相比,“荷叶,则要持重一些,初夏,则更成熟一些,这“绿”,绿得那么富有生命力,生机勃勃。
三、体验积累,亲吻“绿”
1、模拟导游。(小组中以导游的身份相互介绍,并学以评价)西湖是这么美,“绿”得如此神奇,每年慕名前来观赏的人成千上万。你能概括课文的描述当一回导游吗?好吧,心动不如行动,请你们选择一处景点,尽情地向游客展示西湖那别有韵味的“绿”。看哪一位导游最能打动游客的心,让他们倾心,一饱眼福。
2、摘抄优美文字。
文中有许多描写“绿”准确、生动的词语和句子,请摘抄下来,细细品味作者的写作奥秘。
四、拓展延伸,融化“绿”
1、找一找其他描写“绿”的文章或诗词读一读,体会一下不同作者眼里的“绿”。
2、仔细观察周围的“绿”,模仿《西湖的绿》,写一篇《 的“绿”》。
板书设计:
雨中灵隐 多
彩
漫步苏堤
多
姿 4* 西 湖 的 “绿”
花港观鱼
多
情
——生
命
4.《西湖的绿》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要求:
思想品德要求:理解课文的内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美景的思想感情。
知识要求: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通过查字典、词典解决;知道作者抓住哪些景物的特点,写出自己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能力要求:想像文字所描写的画面;有感情朗读课文;摘录喜欢的词句。
重点难点:知道作者抓住哪些景物的特点,写出自己对西湖的独特感受;有感情朗读课文;想像文字所描写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西湖的风光录像或图片
教学时间: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一定听说过“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句话吧!什么意思呢?天堂是天上最美好的地方,而人间呢?苏州和杭州就像天堂一样美好。杭州的美,当然离不开西湖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课文,题目是西湖的绿。
二、 简单介绍西湖
1、 请同学先介绍。
2、 教师补充。
三、 初读课文,理解词语
1、 自由读课文,找出文中的好词,自学理解意思。
2、 全班讨论,自由发言,谈学习收获。
3、 肯定学生的学习收获。
四、 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1、 标注有几个自然段。
2、 分段读课文,提出不明白的地方,然后大家一起讨论解决。
a、 “这九年中我竟没有说过西湖一句好话。”这是为什么呢?西湖不是很美吗?
b、 苏东坡的诗句是什么意思?是哪首诗中的句子?
c、 教师用语言描述诗的`意境衬托西湖的美。
3、 请三个学生读后三个自然段,想想作者抓住了哪些景物的特点,写出自己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a、先在小组内讨论。
b、各组派代表发言。
4、 教师围绕绿点题
五、 读句子,展开想像
1、“黄龙洞里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曲十八洞绿得闲。”
2、“形状也有趣,如耕牛,如牧人,如树木,如云霞;有的整片看来,布局宛然一幅青绿的山水画。”
5.西湖课文内容讲解 篇五
站在柳丝轻拂的西湖边放眼远眺,只见湖的南北西三面是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的山峦,一山绿,一山青,一山浓,一山淡,真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一群群白鸥掠过湖面,在阳光下一闪一闪的,好看极了。
围绕着西湖的是一圈树木织成的绿色镶边。十里明湖中,葱绿的孤山显得格外秀美典雅。孤山东边的白堤和西南的苏堤,就像两条绿色的绸带,轻柔地飘浮在碧水之上。湖心的三个小岛——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掩映在绿树丛中。明净的湖水晃动着绿岛和白云的倒影,仿佛仙境一般。在这如画的西湖边走一走,看一看,怎能不令人心旷神怡呢!
月光下的西湖,又是一番景象。夜幕初垂,明月东升,轻风徐来,湖水荡漾。岸边的`华灯倒映在湖中,宛如无数的银蛇在游动。远处,不时飘来悠扬的琴声。人们泛舟湖上,会觉得天上人间,全都溶化在月色里了。
《西湖》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作者从三个角度描写了西湖美景:远眺、近赏、夜游。课文层次清晰,词汇丰富,文笔通达流畅。运用美妙的词语仿佛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受西湖之美。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其中两条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认识一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感知运用比喻手法对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作用,会用“犹如”、“像”、“仿佛”、“宛如”等词语口头造句。
4、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和音像资料,通过朗读品味,感受西湖的清奇秀丽,激发感情,陶冶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难点:
1、如何让学生理解具体描绘西湖主要景点;
2、比喻句“像”、“仿佛”、“宛如”和“犹如”的使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上节课,我们也走进了一个地方,它素有“人间天堂”的美称,这个地方就是――杭州。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之所以美,是因为它独有――西湖。板书:西湖
2、齐读课题:一齐读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西湖,就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板书:明珠
4、今天,我们就随着文字一同去游览美丽的杭州――西湖(再次读题)
二、读、品、悟,走进西湖
1、有位导游非常细心,他在我们游览之前,就已经给我们设计出最佳路线。
2、下面请同学们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路线去游览,并将沿途风光介绍给大家。
3、刚刚同学们游览得非常投入,老师还发现,有好多小朋友在游览的时候,还不时的观察周围的景色呢!谁愿意将自己最喜欢的路线,一同与别人分享,把美丽的景色介绍给大家?
(一)远眺西湖
1、请按第一条路线游览的小朋友来读(第二自然段)并出示这一段
2、谁来说说:远眺西湖,看到那些美景?
学生交流,并板书:山 水(白鸥)
3、课文是怎样描写西湖的山美,水美呢?用“―――”画出描写山的句子,用“”画出描写水的句子,细细品读!
西湖的山与西湖的水
(二)近赏西湖
1、过渡:看到西湖的山水如此迷人,风景如画,真想走近欣赏一番,谁愿意当老师的导游,带着大家一起零距离感受一下?请喜欢按第二条路线游览的同学一起读?(出示第三自然段)
2、近观西湖,你觉得哪儿最美呢?请大家默读第三自然段,用虚线画出描写西湖中的景点的句子。
▲苏堤与白堤
出示:孤山东边的……碧水之上。
师1:这句话中讲到了西湖的什么景点?
师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白堤是为了纪念白居易,所以称为白堤,苏堤是为了纪念苏东坡,所以称为苏堤。
师3:白堤和苏堤又有什么特点呢?找找关键的词。
☆:轻柔地漂浮在碧水之上
师:轻轻的,柔柔的漂浮着,就如同是――绸带。
请你来读,注意读出它的特点。
☆:绸带
师:绸带又有何特点?从句子中再找找相应的词语。 请你来读,注意读出它的特点。
▲三个小岛
出示:湖心的……绿树丛中。
师1:这句话中写了哪些景点?
师2:其中小瀛洲就是西湖中著名的景点之一“三潭映月”。
师3:谁来通过朗读把这么美的景点告诉大家?
▲孤山
出示:十里……秀美典雅。
师1:我们再来看,谁来读一读?
师2:这儿描写了西湖的什么山?
师3:这儿的孤山又有什么特点呢?用小圆点点出相关的词语。
◎葱绿 点 ◎秀美典雅 点
师4:把词语送到文中来读。
一起读
3、引读:“明净的湖水……一般。”
师1:多美的西湖呀!谁来把这么美的景致读给大家听?
4、同学们,我们看,西湖中还有其它著名的美景,出示: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花港观鱼、雷峰夕照、双峰插云、南屏晚钟,加上三潭映月,这就构成了“西湖十景”。
(三)夜游西湖
1、过渡:除了以上介绍的著名景点之外,月光下的西湖更别有一番情趣,请大家默读第四小节,找找月光下的西湖还有哪些优美的景致?
(1)岸边的华灯……
师1:这句话写了什么?板书:华灯
师2:它又有怎样的特点呢?找找相关的词语。
读出华灯之美
(2)远处……琴声。板书:琴声
评:站在月光下的西湖边,不时飘来悠扬的琴声,这真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谁再来读?
师1:这么美的景致,让我们沉醉了,泛舟――引读
是呀!天上人间都融合为一体了。
此时,当我们在如画的西湖边,走一走,看一看,你们会是怎样的感觉呢?
出示:在这……心旷神怡呢!
师:请把你体会到的这种感觉读出来。
4、如画的西湖,让我们再去走一走,看一看吧,请大家拿起书本,一起来朗读文章的二、三、四段,感受西湖的美。(配乐)
三、总结升华
6.课文《西湖》教学反思 篇六
本文以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西湖的秀丽景色,字里行间包含着作者对西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就是因为课文中的语言是诗一般的语言,所以教学时颇感吃力,光是生字词的过关就化了一节课的时间。临了,还是有两三个学生,还有一部分词语不会读。在词语的理解上,只能化较多的气力去完成,不然孩子如何能读懂这样一篇美的课文,如何能从文中吸取起精华,又如何能从文中感受到如此的美景。于是,在理解词语时,用了很多方法,让学生自主理解,实在没有折的就查字典或词典,总算是把这个拦路虎扫除了。如:“镶嵌”,就借助戒指来理解的,钻石的托就是天堂,而钻石就是西湖,即把钻石镶嵌在钻托里,就好象是西湖是一颗明珠镶嵌在天堂里的。“硕大”,孩子们都不知道是啥意思,我说了一句“从那边跑过来一只硕大的老鼠”,孩子们都快速地举起了小手,说出了答案。“掩映”一词的理解是借助文中的画面和我们教室后面的厕所来的。在课文的32和33 页的下方的画面上,一片片树林郁郁葱葱的,偶尔见到几处房舍。让学生在寻找树林中的房舍,再来理解“掩映”,真是恰到好处。又刚好我们教室后面的厕所也掩映在绿树丛中,真是得来全不费工夫。“层层叠叠”是通过画简笔画来理解的。
个人认为,本文内容略显深了,孩子们不是很容易理解。通过看图,通过品味文中的优美词句,孩子可能还是无法领略到西湖的胜景,西湖的美丽风光还是无法在孩子的脑中形成画面。在这样的情况了,只能利用一切能利用的:简笔画、文中插图、还有就是语言描绘。而用语言描绘,是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穷尽自己的想象空间用自己的话去描绘,基本上能理解了,然后再通过朗读把课文读美了。在上完了全文,再一次运用文中的插图,让学生运用文中的词语来描绘图画中的美景,这样即巩固了词语,又复习了旧知:从画面中理解词语,还训练的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刚好也迎合了教研室提出来的一课一个训练点,还再一次领略了西湖的美丽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