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期教学诊断改进总结

2024-11-29

学期教学诊断改进总结(共8篇)

1.学期教学诊断改进总结 篇一

课堂教学改进学期小结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操作者,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必须开展创新教育。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确立创新意识,切入口在于课堂教学。本学期课堂教学改进总结如下:

一.改变教学观念,以素质教育为出发点,确立创新意识。本学期我做了以下努力。

1.加强学习,不断充电,以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学习理论,确立创新意识;学习业务,博采他山石,琢为自家玉。

2.加强研修,不断创新。认真遵循教学规律,精心设计教案,钻研教材,积累教育理论,提高综合素质,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素养。充分发挥创新精神,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3.努力促进课堂纪律,提高严管防范教育意识。对于电子商务职业教育的学生,纪律的好坏一定程度影响学生接受教学和素质培养的好坏,因此十分注重课堂管理,任务驱动,注意转移等纪律调控的应用。

二.改进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果,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1.教学方法多样化。

优化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提高学生创造能力的途径之一。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进行的双边活动,课堂教学的本质就是师生思维的共同活动过程,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全过程。从当前课堂教学来看,学生思维活动还不够充分,有阻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开发。

我在课堂教学中,既发挥网络条件实践操作优势,因材施教,又根据学生差异,因人施教。在教学过程中,做到:①.采用启发式。启发式教学,打破原有的填鸭式的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发散性思维,是创新教育的基础。②多用探讨式。“探讨”顾名思义就是探究和讨论。通过探究讨论,帮助学生探究结论的推导过程,使学生学得方法、掌握规律,使学生不但要知其然,而且更要知其所以然。探讨式教学是教学的又一次飞跃。它是实施创新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③.精心设计质疑。这是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最有效途径。④.讲要精,练要实。要给学生留下一个创新的空间和时间。要做到教学过程既达到教育目标,又不加重学生负担,又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创新能力之效。④分层教育。本学期为照顾部分学生参加职业等级鉴定考试,设立了电子商务初级个别专门辅导和小组实践,分层任务方式。效果良好。

2.教学手段现代化。

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环境,以新颖性、醒目性、变化性、奇特性等特点,引人入胜,通过文字、声音、图象等多种表现形式,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生的注意、关心和探究,更有效地消除单调感、枯燥感、疲劳感和对学习的厌倦情绪。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透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求知欲。

总之,改进课堂教学,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建立和学习动机的形成,有助于学生迁移能力的形成;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精神。是提高学生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

2.学期教学诊断改进总结 篇二

一、课堂教学诊断改进英语教学质量具体实施应用

在以下阐述中, 笔者将以培养初中生英语阅读能力为实施课堂教学诊断的案例。

1. 课堂前对教学方法诊断的实施操作

即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前, 须对即将教学的课程内容进行课前诊断。重点诊断内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是否全面准确地领会教材内容的设计意图, 以及学生现有的学情表现。从而使得预备的教学方案能够得到进一步的优化, 最终做到在课堂教学中有明确的目标, 有要求学生学习掌握的突出重难点内容的讲解, 以及有能照顾到不同学习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例如, 我们在侧重培养学生英语阅读策略技能时, 就需要教师在上课前首先对课堂教学内容、目标及方法等进行诊断, 分析学生目前掌握英语阅读技能的实际情况, 找出一些包括情感态度、文化意识和学习策略等与技能有关的影响阅读质量的因素, 而后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案, 明确课堂教学中如何掌握英语阅读策略的对策方案。可以通过认真贯彻执行新课标下阅读理解的基本要求, 在课堂教学前准备好题目, 让学生带着目的去思考所看文章, 到文章中找到相关的信息。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带着问题看文章的习惯, 也在不自觉中提高了他们用英语思考问题的能力。也可以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利用上下文的联系, 或者根据整个句子的意义来猜测遇到的生词词义, 让学生初步感知推测词义的阅读策略, 明白阅读过程是需要不断思考和推测的过程, 避免学生出现急躁情绪, 甚至想放弃整篇文章的阅读。还可以引导学生掌握每篇文章段落间存在的内在逻辑关系, 通过每个段落表达理解整篇文章的主题。

2. 课堂中对施教方法诊断的实施操作

英语教师要明白, 学生能否在课堂中集中心思认真听讲, 关键是他们对这门课程的兴趣程度, 越是感兴趣的, 在课堂中的表现就越是积极主动;相反, 则表现出思想开小差, 无精打采, 甚至做一些与英语课无关的事。因此, 在实施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通过教学进程观察学生的接受情况, 从而获取新的教学信息, 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课堂中的施教方法诊断较为复杂, 对于资历较浅的教师不易掌握好分寸。因此, 一定要切记诊断时要把握好时机, 抓住本质现象, 在顺势满足学生需求中把握、用好关键信息, 才能突出教学重难点, 形成高效课堂。在英语阅读教学中, 教师可采用以下措施: (1) 在选材上师生互动, 在充分遵循素质教育理念的条件下, 多听取学生的呼声与建议, 做到选取的话题或材料不但丰富多彩, 而且突出学生的年龄与发展特点, 能够不偏离他们的认知水平, 从而激活中学生已有的英语知识, 进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2) 在课堂教学中形成以学生为主、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 改变“填鸭式”“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所带来的课堂沉闷氛围。师生在提问或讨论式的良性互动下, 诱发学生产生浓厚的英语阅读理解兴趣, 使他们能够迅速地进入到高效的阅读状态中, 理解文章的主题, 明确阅读任务和相关词汇释义。

3. 课堂后对教学结果诊断的实施操作

所谓课后诊断, 就是在英语课堂教学结束后对其教学成果实现或者达标的诊断, 其目的是为下一轮的课堂教学找到改进与提升的地方, 充实素材, 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完成和学生能力的建构。对课后诊断时, 教师要注重重点诊断内容, 要有对现象详细的记载, 不能单靠个人感觉记忆去定论诊断结果。在阅读教学中, 可以通过速读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初步大意, 能够回答出与文章相关的what, who, why等问题, 从而为把握文章的整体主旨作铺垫。也可以通过略读让学生概括文章或每小节段落大意, 再充分获取信息, 逐渐提高阅读能力。这些都需要教师监督、检查和验证, 以保证目标的实现, 同时找出不足的地方以待进一步修正提高。还可以让学生采用合作探究方式, 在充分的小组讨论下完成任务, 同时接受教师的问题回答, 以此来检验学生对文章的分析把握, 且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都能给予适时适度的指导。

二、结论与建议

3.医学实验诊断学教学改进 篇三

关键词:临床实验 诊断教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9(b)-0051-02

实验诊断学是诊断学的组成部分,是指医生医嘱通过临床实验室分析得到的信息,为预防、诊断、治疗疾病和预后评价所用的医学临床活动[1]。在现代医学中,实验诊断学的学习是一名合格医生必须经过的培训,如何在众多检测项目中选择快速、准确、经济、适用的项目是合格临床医生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先进的技术方法、管理理念迅速被应用于临床实验室,并对传统的实验诊断学教学产生了较大的冲击,我们教研室在“教育国际化”思想指导下,基于临床工作的实际和现代合格医生的要求,对实验诊断学教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尝试,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理顺学习目的

实验诊断学在诊断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将临床本科生从基础医学引向临床医学的桥梁,是临床诊断的重要依据,是临床治疗的重要前提,并可为科学研究提供重要的资料。

实验诊断学教学目的在于使学员了解实验诊断学有关概念和内容,也包括国内外学科技术方面进展和前沿性的内容;进一步使学生强化实验诊断意识,增强实验诊断临床应用能力和分析问题内容,并初步具有从事临床实验研究的能力,从而成为本科生学科教学的目的和要求。根据此目的,我们结合当代临床检验技术飞速发展的特点,优化了部分教学内容,改革了教学方法,从而使我们的本科生教育和临床实践紧密结合,为以后学生走向临床开展医疗、科研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2 优化教学内容

2.1 扩展学生的知识结构

检验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也是一门综合性的边缘科学,它涉及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医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管理学、经济学和经营学等多种学科的内容。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有意识的增加学生的知识范围,使他们能够深入了解基本检测项目原理、方法,增加对检测结果的正确认识,从而将这些实验数据和信息与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在血常规检查教学中,我们增加了流式细胞仪原理、方法,在微生物检验教学中,增加了分子生物学知识的复习,通过这些内容的增加,一方面增加了学生对检验医学新进展的认识;另一方面,也为他们将来临床工作中科研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2.2 增加临床检验发展趋势的分析

检验医学随着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往往是临床医学中最先享受科技发展带来的快速变革,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增加了临床检验发展趋势的讲解,及时检验(POCT)就是其中之一。最近美国国家临床生化科学院(NACB)在其制定的“POCT循证文件”草案中,将POCT定义为:“在接近患者治疗处,由未接受临床实验室学科训练的临床人员或者患者(自我检测)进行的临床检验是在传统、核心或中心实验室以外进行的一切检验”。POCT是检验医学发展的新领域,作为临床检验一种新的检验手段,分析方法快速、简单,现场分析,减少了样品转送流程,缩短了报告时间,实现了个性化的[2]。但POCT也面临众多问题,如法律法规不健全、检测结果准确性等都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通过对学生的讲解,使他们对此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从而在以后行医过程中培养成对实验室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的好习惯。

2.3 减少部分检验方法的讲授

新科技带来检验医学的快速发展,新的检验技术、方法、仪器不断出现,一些手工、旧的检验方法在大中型医院、甚至一些基层医院已经逐步被淘汰,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减少了这部分检验方法的介绍。血常规是临床检验科最基本的检验项目之一,其经历了从手工到仪器,从半自动到全自动,从三分群血液细胞计数仪到五分类血液计数仪,从电阻抗法到多角度偏振光散射法的快速发展。在当前医院中,已经很少利用手工方法进行计数,我们在教学中减少手工计数方法的介绍,而增加了仪器基本原理的讲解,让学员初步了解我们现在大部分医院所采用的检测仪器。我们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强调了检验方法发展的连贯性,给学生一个全面的检验医学发展史,让他们体会到检验医学是一门快速发展的学科,也是一门将来可以大展宏图的学科,该学科往往站在医学发展的前沿,增加学员对检验医学的兴趣,使他们对临床医学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认识。

3 优化教学方法

3.1 增加实习见习机会

检验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室手工检测的方法了解检验流程,但随着科学技术在检验医学中的应用,使得教学内容与检验科实际情况严重脱节,因此,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更直观的体会到实验室检查流程,一直是我们教研室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本次教学改革中,我们增加了仪器操作技能的培训,专门给教研室配备了尿液分析仪、血常规检测仪、以及全自动生化仪,从而让学生了解了当代检验科检测的常用方法,增加了对检验科现代检验方法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在基本操作的基础上达到传统与全新概念的有效结合。同时我们增加了同学到检验科见习的机会,让他们有机会和检验科一线人员进行交流,对检验科有一个全面的、初步认识,为将来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更畅通地与检验人员交换意见,更好地为病人服务打下基础。

3.2 增加化验单分析教学

实验诊断学是在医生的医嘱下,临床实验室根据医嘱进行的一系列检查,当前国内的现状是,医生与实验室人员之间的交流主要是通过化验单来进行:医生通过化验单说明患者的基本情况、需要检查项目,而临床检验科则是根据这些信息和要求对患者留取的标本进行体外检测,然后通过化验单的形式返回给医生和患者,医生再通过全面系统综合分析后,判断患者健康状况及指导临床诊断、病情监测、疗效判断和预后评估等。因此,化验单是检验科医师和临床医生之间的纽带。一份完整的检验报告单应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医院名称、实验室名称、报告题目、就医者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年龄)、病案号、科室、临床诊断、送检医师;二是标本编号、采集时间、种类检验项目及其检验结果、参考值和异常提示;三是送检时间、报告时间、操作者和审核者,发出检验报告时,应经2位检验医师检查审核,重要检测项目应经实验室负责人审核。在检验过程中,如发现溶血、脂血、黄疸等可能干扰结果准确性的因素,应在检验报告单的备注栏标明。对有疑问的结果,应复查并主动联系送检医师详细了解患者的具体病情,必要时重新采集标本检测。对急诊或危重患者,收取标本和发放检验报告时间应具体到[3]。通过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规范填写检查申请单,规范出具检查结果,综合全面分析结果等等,使学生对实验前、实验后质量控制有一个全面认识,为将来更好的利用好实验室诊断指标打下坚实基础。

3.3 提高学员的创新能力

实验室诊断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创新是时代的要求,医学事业的发展急需具有创新能力的[4],医学创新人才的培养是21世纪高等医学教育的战略目标和重点,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也是包括检验医学在内的医学教育成果的主要标志。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注重激发同学的创新能力。肿瘤标志物在肿瘤早期筛查、疗效评估、预后判断以及肿瘤治疗方案等方面被临床广泛应用,单独使用灵敏度都比较低,特别是用于早期诊断漏诊率较高。如何提高早期诊断率是目前国内外学者共同关注的问题,许多研究者尝试用多项指标组合以提高阳性诊断率,有人主张高危人群乳腺癌筛查用乳腺癌特异蛋白、TPS和C-erbB2,而对于病情监测和术后早期复发用CEA、CA15-3联合应用,我们在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自己根据每个肿瘤标志物的特点,针对不同种类肿瘤进行组合,然后进行集体讨论,从而激发同学们学习兴趣,加强了他们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5]。

总的说来,实验诊断学教学是医疗系本科教育中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我们对教学改革的初步尝试,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紧跟现代临床检验技术发展步伐,熟悉当代临床实验室工作流程、激发同学创新思维,从而为将来他们走向临床奠定坚实的基础,更好地利用实验室诊断为患者服务,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教改的实施,将学员从基础医学引向临床医学,以达到“面向世界”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陈文彬.潘祥林诊断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2]黄祥芬.即时检验(POCT)发展现状与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1,9(25):154-156.

[3]赵洪波.临床检验分析质量控制的管理方法和措施[J].中国医药指南,2011,9(33):231-232.

[4]曾照芳,向华,谢国明,等.以培养创新能力为主线实施《临床检验仪器学》精品课程建设[J].数理医药学杂志,2009,22(6):737-739.

4.课堂教学诊断改进系统的重建 篇四

一、课堂教学研究的国际视野

课堂教学研究一个永恒的主题就是追求其有效性。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的理念起源于20世纪上半叶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其主要目的就是探究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教学。国外对教师有效行为的早期研究主要围绕这样两个问题展开,即:什么样的教师是有效的教师?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教学?这些研究把焦点集中在教师的人格因素上。

20世纪60~80年代,教师的个性与教学有效性之间关系的研究倾注了广大研究人员的“极大热情和兴趣”。比如,帕凯(Parkay)就发现,教师的个性可以反映出三种不同的教学风格:1.教师注重教学控制,师生之间的交往与情感距离比较远;2.教师不仅对学生保持接受的态度,而且关注他们智力和情感的发展,师生之间的互动充满人情味和支持性 3.教师追求生成性和成就感,强调预设知识内容的掌握,并笃信充分准备和工作努力的教师就会成功。

随后的研究把注意力转移到教师在课堂里的教学行为上,不过,这类研究以描述性为主。总的来说,国外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研究“只是将教师特征与教育结果机械相连,而几乎忽视了课堂实际”。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研究开始密切关注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成就、学生自我发展之间的关系;而当今的研究越来越集中在那些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教师的关键行为(key behaviors)上。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日本60年代以来深入推进的课例研究,这种研究特别关注课堂教学的实际,针对教学过程所出现的问题进行诊断和改进。之后,这种研究范式开始在美国诸州得到推广。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教师有效教学的研究开始转向对有效教学标准的关注。美国教育、多样性和高质量研究中心(The Center for Research on Education,Diversity & Excellence)是美国教育部教育研究和发展司(The Office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Improvement)资助、加利福尼亚大学承办的一个学术研究机构。该研究中心历经五年时间,走访了美国的各个州、各个民族群体的聚居地,以各种形式,比如小规模访谈、大规模讨论等,跟各个领域的人进行交流,包括研究工作者、行政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企业雇主等,最终,1998年该中心发表报告提炼出了有效教学的五大原则:1.教学是师生一种合作性的和生成性的活动(joint productive activity);2.教学的过程是一个通过对话使学生积极参与的过程;3.教学使学生在校的学习与他们的生活产生联系;4.教学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思维(complex thinking);5.教学以课程为媒介使学生语言和读写水平得到提高。

从美国“教育、多样性和高质量研究中心”提出的有效教学的五大原则来看,第一个原则是着眼于教学过程的质量特征即生成性(productive),第二、第三个原则是着眼于教学的基本策略,即交流互动和与原来的经验相联系,第四、第五个原则则是着眼于教学的目标,即综合思维能力(complex thinking)和语言运用能力。这就为我们进行课堂观察提供了关键的视角,即透视教学的过程中有没有新的知识与技能的生成,审视教学的过程中有没有人际互动和联系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世界,审视教学的目标有没有达成。

基于上述有效教学的五大标准,该研究中心对教师素质十个方面的要求也可以概括成以下几个方面:1.教师对教材的把握能力,主要表现在对教材的理解和设计;2.教师对学生的研究程度,主要包括对学生的学习风格和成长背景等的了解;3.教师对教学策略的运用水平,主要包括运用各种恰当的方法使教学内容得到最好的呈现和理解;4,教师对教学环境的创设水平,主要包括对各种教学资源的整合与运用;5.教师的教学评价能力,主要包括对教学过程和结果的认识与评价;6.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主要包括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自身理论与实践水平的提高。

在这些有关有效教学的原则及对教师的能力要求的背后,其实都蕴涵着有效教学原则及能力要求的提出者们鲜明的教学价值倾向。归纳起来,这种教学价值倾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有效教学的过程从总体上来看,不是单向的传输与接收的机械重复,而是知者与未知者以及未知者之间双向的交流分享与质疑交锋,所以这种过程的主要特征是互动;2.有效教学的结果从本质上来看,不是预设知识的顺利传递,而是在尽可能真实的情境中学习者基于已知去探究未知而获得新知,生成是有效教学结果的代名词;3.有效教学中的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双主体的关系,其间从全过程而言不是主客体之间的矛盾关系,而是平等的合作者和学习的伙伴;换言之,教师和学生在共同建构课堂的同时也建构起了新的知识;4.有效教学的受益者不仅仅是学生,还包括教师本人,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有效教学关注的一个重要指标,它和对学生发展的关注一样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5.有效教学弘扬的精神不仅仅是科学主义,而且还洋溢着浓浓的人文关怀,包括对教师和学生各自的文化、信仰、人格等方面的全面尊重。

二、国内课堂教学观察存在的问题与局限

从文献来看,国内对教师有效教学行为的研究从20世纪50年代起就开始了,不过主要集中在如何综合提高教学质量上,还没有专门研究课堂上教师的有效教学行为。我国目前对教师有效教学行为的研究,其标准还是为方便评价而设计的,这种“管理主义”倾向的基本出发点是对教师进行控制和实现规范管理,从而把教师置于被评价和被管理的地位。

在国内的课堂观察实践中,观察者以及运用的观察系统主要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与不足:

1.直接进入教学情景进行观察,淡化观察前对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的了解 课堂观察作为一种研究和问题诊断的活动,其起点应当是始于进入课堂前对要观察的教学内容以及本教学内容所要达到的目标的充分了解。这种充分的了解是观察的基础和准备,它使观察有了针对性,同时也有了对课前计划和课中实施过程进行比较的依据。换言之,观察者本人在进入课堂进行观察之前就必须对即将进行的教学有自己的理解和设想;严格意义上的观察不是一种随机进入教学情景就可以进行的活动,观察前的准备应当成为这个系统的起始部分。

当前,在新课程的推进过程中,大学以及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也越来越多地深入到中小学,进入课堂进行“草根”研究(grassroot research),特别是广大的教研员不仅进行课堂的观察,更是现身说法地亲身演绎自己对新课程教学的理解。他们的经验表明,有了课堂观察前对教学内容及目标的透彻理解以及自己亲身的教学预设计,课堂观察的针对性和目的性都会大大提高,基于课堂观察所发现的问题以及提出的解决方案就有了更强的指导意义。

2.紧扣教学内容的完成程度进行观察,注重教学的结果,强调精心的预设和预设目标的达成,对教学过程中偏离预设而情境生成的新知识关注不够

传统的课堂观察系统是预设导向的,紧扣教学内容的覆盖和教学目标的达成,注重结果,而忽略生动课堂上情境的、动态生成的新知识。这种导向的课堂观察致使教师限制学生的思维,时时阻止偏离预设答案的思想火花的形成。

课堂中,当学生的回答不是预设的答案时,教师要么置之不理,要么直接往预设的答案上引,比较少让学生表达真实的想法。当学生回答有困难或辞不达意时,教师往往急于用填空式的问题去帮或请其他学生代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比较关注课前的预设,注意力集中在如何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多少年来,知识都是以结论的形式呈现出来的。而且,各种评价都在考查学生对结论的掌握程度。评价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命运,也关系到教师的命运。

3.注重教学环节或活动形式的本身多于对其质量和效率的审视

传统的课堂观察系统注重教学环节的完备和教学活动形式的多样,如果执教教师体现了这些形式,往往评课中就会得到很多的加分,但是这些环节和活动本身的质量问题却不容易暴露出来。可以从课堂教学的“互动”、“教育技术运用”、“合作学习”以及“激励评价”四个方面看传统的教学问题。

新课程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于是许多教师在互动环节里连串地问,有的甚至满堂地问,学生便齐声地答。这样的问题往往并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还可能限制学生的思维,久而久之将导致学生思维僵化,丧失创造性。但在注重教学环节是否完备的传统课堂观察系统里,这种形式化的教学问题不容易暴露出来。

4.注重教师教的过程,淡化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学习风格的差异 传统的课堂观察系统注重教师教的过程以及学生与之的配合程度。所以可以说,这种课堂过程系统是教师中心的,忽视了教与学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新课程积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学习风格的差异;倡导浓浓的人文精神,力主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和生命质量的关怀。

新的课堂观察系统要体现新课程的理念,设置对学生学习差异性和内心情感体验关注的维度,力求全面观察到教学经历的全部事件,真实地、深层次地反映教学过程中重要的反馈信息。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情感体验和学习风格差异的尊重可以从许多教学细节中反映出来,包括尊重学生的隐私和人格、思维和表达的方式,以及创造性地设计适合不同学生认知方式的真实性任务,从而达到殊途同归的教学效果。

新课程的教学不仅关注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达成,同时还强调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新课程实践过程中,围绕知识与技能目标的教学设计成为主流,其它的两维目标被边缘化。

5.注重对规定教材内容的审视,忽略教师对课程的二次开发

传统的课堂观察注重对规定教材范围内内容的审视,以教材为本、以教材为纲的思想过于突出,限制了教师的创造性。适应了传统课程教学的教师最不适应的就是没有教参的失落感。教师在理解教材内容,特别是理解教材内容背后的课程价值上存在种种困难。“用教材来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观念转型要求教师不能停留在教材本身所呈现的知识框架上面,不要受制于教材的设计,而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作灵活的调整,即“用教材来教”。

新课程表达了“教师即课程”的先进理念,手头的教材是一种参考文本,需要教师个人基于自身的经验和理解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与加工,最终把专家编制的课程变成教师自己理解的课程并在鲜活的课堂上一起和学生合作建构起教师与学生共享的课程。新课程的理念自然要反映到新的课堂观察系统中来,要充分关注教师对专家编制的课程的二次开发程度。

新课程作为一种开放度更大的课程,不仅要赋予学生充分、自由思考的权利,也在试图启动教师的思考力。当我们习惯了过去一切作为定论呈现的时候,我们也习惯了不需要任何思考和怀疑的接纳,和学生一样地去接纳。只不过,学生接纳的是教材,而教师接纳的,除了教材,还有一个使教师成为教师的那个重要文本──教参。如果教师过分地依赖教参而降低了对教材自主的二次开发并最终变为自己理解的课程,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就永远不能得到提高。

三、课堂教学诊断改进系统的重建

正如“课程的改革永远没有终点”一样,课堂教学的改进也是一个精益求精的过程。课堂教学的改进离不开准确到位的诊断,而正是因为课堂诊断是一种专业活动,所以进入到课堂场景进行观察和针对问题进行归因诊断的过程中,必然需要有专业的视角,才能保证课堂观察的有效性和问题诊断的准确性,从而也才能确保指向实践改进的“处方”的针对性。

1.课堂教学诊断的视角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基于实践教学过程中频频出现的各种问题的分析,课堂观察和问题诊断一般需要以下列五个维度作为核心视角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

(1)主体互动:质量与机会

主体互动,是指“教学活动的主体通过语言或行为的方式进行的信息交流”。这里的主体就是教师和学生,互动方式之一的语言也包括肢体语言在内。课堂就是教师和学生之间通过不同方式的互动而演绎的一段通向预期目的地的旅程。

没有主体互动的课堂是难以想象的;同时,表现出主体互动的课堂未必是教学有效的课堂。对主体互动的审视还需要进一步地考察其“质量”与“机会”。所谓质量,是指在主体互动的过程中,有新的、有意义的内容生成,同时师生之间的问与答都融入了思维的积极活动。否则,只是教师连珠炮般地提问和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虽互动频繁且不乏热烈,但仍不能视为有效的主体互动。所谓机会,是指主体之间的互动机会对于每一位学习共同体的成员都得到了实现。参与互动是每一位学习共同体的成员应有的权利。真正民主的课堂就是要保证主体间平等的互动机会,课堂上每一个互动的环节都要尽可能地涉及更多的成员,并且通过整堂课各种互动的环节,基本上每一位成员都获得主体间互动的机会。因此,如果课堂上教师只是与少数几位成绩优秀的学生互动,或只是与学生中的一部分活跃分子在互动,都不能视为有效的课堂。经过“质量”与“机会”这两个标准的深入考察,我们会发现以往许多课堂表演效果非常好的公开课尚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2)知识呈现:时机与形式

教学是教师在课前准备的教案基础上,通过课堂主体间的互动,从而实现知识、技能以及情感等多方面进行体验、建构和共享的过程。

没有知识呈现的课堂跟没有主体互动的课堂一样难以想象。但是,有知识呈现的课堂比比皆是,而呈现的效果却千差万别,其中主要原因往往都在于呈现的时机与形式是否恰到好处。“时机”,简言之,就是指在恰当的时间呈现了适当的知识,不早不晚,不紧不慢。“形式”,简言之,就是指适当的知识以最具表达力的方式呈现出来,信息损失最小,主体间的沟通与理解变得最快捷。否则,知识的呈现即使再全面,但如果时机不对,就会造成主体认知的混乱,教学的效果自然会打折扣;同样,知识的呈现尽管是如期而至,但是其形式不能最佳地传递其承载的内容,也会造成主体认知的困难,教学的效果也一样是有减无增。对知识呈现的“时机”与“形式”的把握是新教师和有经验的教师之间一下子就能区别开来的“分水岭”,因为实践智慧蕴藏其中。

对于知识呈现过程中“时机”与“形式”维度的审视,需要有对当堂教学内容的通透理解以及对学生情景认知的深刻洞察。一节同样内容的课,不同的呈现形式,不同的呈现程序,课堂教学的效果往往大相径庭。换言之,“好课”与“差课”的距离有时候只有一步之遥,关键在于是否在恰当的时间以恰当的形式呈现了恰当的内容。

(3)教学环节:流畅与逻辑

“课堂是教师对教学一种结构化的设计和演绎。”一堂课的起承转合就是通过教学环节来实现的。每一节课都有其教学环节,但并不是各教学环节的按部就班就都能有效地体现教学的内容和目标,关键在于其间交替演进的流畅感与逻辑性。

一节课各教学环节的完成需要流畅,但不是每一节娴熟流畅的课都是有效的。有些公开课可以把每一个教学环节用时的掌控精确到秒,一切尽在预期中,但教学效果却流畅有余而学生认知不足。另一方面,一节课的上下环节之间需要有逻辑性,但只是各教学环节有逻辑性的机械组合却同样不能演绎课堂的精彩。正如很多失败的公开课一样,各教学环节经过了各专家的设计论证,不可谓逻辑性不强,但教师的演绎却生搬硬套般索然寡味。所以有效的课堂一定是既如行云流水,又能环环相扣。

(4)课程资源:静态与动态

传统的课堂,教师课程资源的意识不是很突出,如果有,更多的也是充分利用本学科的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提供的信息资源,除此之外,经验丰富的教师可能还会涉及到本学科领域内知识之间的前后联系、其他学科领域的相关内容,以及学习者的生活经验、社会知识。但是,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课程资源除了上述静态的信息资源之外,还应包括课程实施过程中动态牛成的信息资源。换言之,学生也是课程资源的建设者和生成者。他们往往会在教师预先准备的信息含量之外,经过主体间的情景互动,交流碰撞生成新的课程资源,从而大大丰富了预期的课程内容。

因此,“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方面而言,不仅要看教师对静态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同时还要看教师对动态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对静态和动态的课程资源进行全面的开发和利用往往会使一节课的教学信息倍增,精彩生成无数”。[7]在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真正自然而真实的好课往往都是执教教师充分利用课堂情景、创造设计恰当问题、积极挑战学生思维、因势利导而水到渠成的结果。

(5)目标达成:计划与现实

教师对每一节课都有自身的目标预期。教师课前基于对课程标准、课程文本以及学生起点的分析,都会设计出计划要达成的目标。教学目标的设计自然会对教学产生直接的指向作用,不恰当的教学计划必然导致低效或无效的教学效果。但是,有时经过对照比较发现,教学目标确实达成的课,其实际效果却并不理想。很多教学效果平平的课往往都是执教教师止于自我预先设计的教学目标而忽视学生最近发展区内发展现状的结果。所以,在教学活动结束之后,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发展的现实自然成为反观教学目标本身达成度的另一个重要指标。

上述五个视角是一个有机的系统与整体。主体互动关注的是教学过程中主体的活动,知识呈现关注的是关于教学活动的载体即知识运用的艺术,教学环节关注的是全过程教学活动展开的结构、课程资源关注的是教学活动的载体即知识本身的形态,目标达成则关注的是教学活动的结果状态。

在针对某一次课堂教学诊断的实践过程中,这五个视角不一定要面面俱到,视角的采用取决于已经明确的问题性质或研究者的专题侧重。如果问题不明确,则可以从五个视角──去分析和发现问题。

2.课堂教学改进的流程

课堂诊断与行动改进的实践表明,核心的诊断视角确立之后,从问题的定性到科学的归因,再到解决的策略,形成了一套环环相扣而又行之有效的操作流程。

(1)发现问题

以教学诊断和研究的目的进入课堂场景,必须要有明确的问题意识。针对课堂教学的诊断必然要抓住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并且要在可能会有很多问题出现的情形面前,能够抓住主要的问题和问题的主要方面进行定性分析,明确问题是追因诊断的前提。

(2)诊断原因 一节课主要的问题确定之后,接下来是尽可能全面而客观地追究之所以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专业的敏感和由此而进行的精准的判断不可或缺。没有判明导致问题产生的原因,就不可能提出标本兼治的有效策略。追因诊断是提出实践改进“处方”的必由之路。

(3)实践改进

传统以评课代替课堂诊断的活动往往是评论有余而行动改进不足,结果这样的专业活动被越来越不专业的内容充斥,使得课堂的改进收效甚微。以专业研究为支持的课堂诊断,直接指向教学问题的最终解决和教学水平的稳步提高。由此可见,问题的发现和原因的诊断,都离不开最终解决问题的处方和依据处方进行的再次实践改进。这是行动研究的真谛。课堂诊断连同针对教学的相关评论都是途径和过程,课堂教学的实践改进才是最终的目标和目的。

5.学期教学诊断改进总结 篇五

实施细则(试行)

根据教育部《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号)、《关于全面推进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建设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7〕56号)和《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安徽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皖教秘职成〔2017〕49号)要求,引导和促进我市中等职业学校建立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简称诊改)制度,完善常态化的自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机制,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安庆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实施细则(试行)。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为指南,坚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以促进学校自主发展、内涵发展为宗旨,按照“需求导向、自主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的工作方针,引导和帮助我市中等职业学校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改善办学条件、规范学校管理、深化教学改革、完善制度体系、健全运行机制,促进我市中等职业教育健康持续发展。

二、工作目标

本实施细则旨在进一步贯彻落实2009年以来教育部和省、市颁发的有关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系列规章制度,建立和应用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管理系统,形成基于数据综合系统的学校自主诊改和抽样复核相结合的诊断与改进制度和工作机制,最终保证学校的基本办学方向、基本办学条件、基本管理规范,建立和完善学校内部质量保证制度体系,深化改革和创新发展,推动我市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高。

三、具体任务

(一)建立工作制度。围绕提高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基于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通过3年左右的努力,建立学校自主诊改、市教体局全面复核、省教育厅抽样复核的常态化周期性工作制度和机制。

(二)明确责任主体。中职学校是教学工作诊断和改进工作的责任主体,各校应按照现代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切实履行人才培养工作质量保证主体责任,深入细致的开展自主诊断改进工作,探索形成学校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长效机制。市教体局作为全市中职学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的组织、实施和协调者,负责全市中职学校教学诊断与改进的复核工作。

(三)提升信息化水平。强化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在诊改工作中的基础作用,指导辖区各中职学校按照要求,加强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管理系统的建设与应用,探索中职学校信息化管理能力水平提升,改进为教育管理提供参考。

(四)构建质量保证体系。紧密结合安徽省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工程的实施,引导中职学校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在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层面建立起完整且相对独立的内部教学质量保证制度体系。

四、诊改对象

本市辖区所有全日制中等职业学校(包括省属中专学校)。

五、诊断项目

本方案包含6个诊断项目,16个诊断要素,99个诊断点(见附件1-1)。各学校可结合办学实际和特色,自主增加诊断点,并在自主诊断报告中予以说明。

六、复核条件

(一)已经建立并实施教学工作诊改制度的学校。

(二)未被列入未来3至5年内“关、停、并、转”的学校。

(三)“全日制中职学历教育在校生数”“师生比”“专任教师中的专业教师占比”“校舍建筑面积”“生均仪器设备价值”等5项指标达到《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教职成〔2010〕12号)的要求。

七、结论及应用

复核结论依据学校自主诊改结果与复核结果的吻合程度,分为“有效”“异常”“待改进”三种。

有效——本方案16个诊断要素中,自我诊断结果与复核结果相符的≥12个;改进措施针对性强,改进工作切实有效。

异常——本方案16个诊断要素中,自我诊断结果与复核结果相符的<10个;改进措施针对性不强,改进成效不明显。

待改进——以上两种情况以外的其他情况。

复核结论及未达到复核条件的学校名单,按照规定的程序,通过网络等媒体适时向社会公布。

4诊断的主要形式和依据、目标达成度、主要成绩、存在问题、原因分析、改进对策与实施等基本内容,无需等级性结论。

(2)现场诊断。现场诊断专家由市级专委会确定。现场诊断包括:

①专家组遴选诊断对象。通过状态数据独立判断学校教学工作状态,对照学校自我诊改报告等材料确定现场诊断重点;

②专家团队现场诊断。市教体局组织专家团队前往诊断重点学校进行现场诊断,现场诊断结束后,撰写现场诊断报告。专家个人和专家组意见(不含结论建议)口头反馈学校,市级专委会审议专家组现场诊断报告和结论,报市教体局认定。

(3)落实改进。学校根据认定的诊断报告深化改进工作,并在完成改进工作后进行总结。

3.报请省级督查

市级诊断完成后,根据诊断情况,形成市级诊断报告,报请省厅。省教育厅按照诊改工作实施方案、实施规划和实际需要,对全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诊改工作进行抽查。抽查可以采取材料审查或现场走访的方式进行,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考察、走访调研等形式对学校诊改工作情况进行检查。省级抽查结论及意见以适当形式公布。

(四)阶段安排

1.学习准备阶段(2017年9月至12月)。市教体局组织试点学校按照教育部、省教育厅诊改工作要求,深入学习诊改工作文件,结合学校特点,制定诊改工作实施方案。2017年12月30日前将学校诊改工作方案报市教体局。各学校按照市教体局要求完成2017诊改数据平台采集填报,完成学校质量报告。

2.试点推进阶段(2018年1月至2018年6月)。市教体局组织专家,指导学校构建诊改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完善诊改工作实施方案。2018年5月选取1所学校召开诊改工作现场会,为全市职业学校诊改工作提供参考,指导学校进一步优化学校诊改工作方案。

3.全面实施阶段(2018年7月至2019年12月)。按照工作部署,结合学校诊改工作方案,启动试点学校诊改复核。结合诊改工作实际,每年发布全市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报告。

4.总结部署阶段(2020年1月至2020年6月)。全面开展诊改工作,总结全市试点学校诊改工作实施过程,完善诊改工作体制机制,谋划部署新一轮诊改工作。

九、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要落实诊改工作的主体责任,建立诊改工作机制,制定支持政策,从经费、人员、条件等方面对诊改工作给予保障。各县教育行政部门和中职学校要高度重视诊改工作,把它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精心组织,周密安排。诊改工作是学校一把手工程,各学校要落实教学诊改工作部门,成立诊改工作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分管教学业务的副校长任副组长,相关业务部门负责人为成员。

6.学期教学诊断改进总结 篇六

2012学年第二学期我校为了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在全校开展了新一轮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展示和研究工作,全体老师结合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念和个人教学工作,进一步深化分层教学实践,积极提高教学效果。经过学习和实践有一下体会: 1.改善师生关系,活跃课堂气氛了,体现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和谐统一。

我校是工读学校,学生个性鲜明,爱说爱动,很多良好的习惯没有养成,在原校经常和老师同学关系紧张,课堂学校效果不佳,所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是上好一节课的基础,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源泉。首先,我们要关心、热爱学生,其次,课堂上应激励和信任每一位同学,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第三,注意学生在学习上的点滴变化,经常表扬先进,鼓励进步,将鼓励语言渗透到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成就感,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英语的信心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为我下一步的课堂教学打下扎实的感情基础,我的英语教学才能按照计划进行。

2、词汇教学

传统的单词教学是将单词读了一遍又一遍,学生只是机械地读背,单词在他们的记忆中留下的印象并不深刻,因此他们总是记了又忘忘了又记。其实在单词的教学中, 可利用他们的好奇心在课堂上进行游戏活动, 让他们在游戏中记忆单词,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如学生在记忆restaurant有困难,我就教学生巧记这个词汇:编成顺口溜一只蚂蚁,(ant),休息一下(rest),伸了个懒腰,说哎呦啊(aur)谐音,可以轻松记住这个词汇,我在教习序数词时,先让同学们看1-100 等数字, 比较它们的基数词和序数词的拼写特点, 然后给他们一个口诀“基变序,有规律。1、2、3,特殊记。8去9,去e。ve 要用f 替。整10数字须注意,去y 为ie 再加th。若遇数字几十几,只将个位基变序”。通过教授学生巧记词汇,让以前枯燥的词汇记忆多了一些乐趣,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激发了同学们参与的热情,在短时间内掌握了教学内容,学生记忆的效果也提高了一些。

3、设置语言情景

在教学过程中设置各种活动情景,使知识的系统性、审美的愉悦性和活动的可操作性融为一体。我们可根据教材的内容,强调特定的氛围,引起学生的无意识注意,激发他们的兴奋情绪,使他们在优化的情景中主动地“动”起来,产生了“想知”的动机, 从而主动地感知和运用语言。通过观察、思考、上台表演等一系列活动,进行语言训练,使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感受中学习语言, 训练听说能力。如我在教新目标人教版七年级的Unit2What’s the matter? 时, 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并辅助于游戏活动。先用多媒体展示了head、hair、eye、ear、nose、mouth、face 等人体器官的单词,然后采用全身反应教学法, 让两个同学站在台上,根据教师发出的指令做出相应的动作。通过活动, 让同学们在一个轻松的环境中记忆了身体器官的单词, 为接下来的句型操练作了铺垫。接下来教师可指着自己说“I have long hair”,顺便摸摸自己的长头发, 叫一个男同学起来说“He has short hair”, 导入了“have/has”,给同学们几分钟的时间,分组活动,让他们根据实际情况,用“have/has”操练句型。本节课在课堂活动中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的学习小组, 让他们围绕课堂任务分工合作,在活动中相互探讨、相互交流、相互合作,从而获得知识、技能和情感体验,培养他们的能力。从视、听、说、练四个方面训练学生, 让同学们掌握当主语为第三人称单数时要用“has”,其它的都用“have”这个要点,总之,让他们记住“has 跟着他、她、它”。总之,通过英语课堂教学的改革,教师的“指挥者”、“启发者”的角色,学生的“主动者”、“主体作用”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教师的“精讲”和学生的“多练”得到了有机的结合, 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听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在不断地得到提高。同时, 伙伴合作增强了集体主义的观念, 学生的文化素质、道德修养、交际能力等都得到了提高。这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过程中, 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4、导入新课要讲究艺术。

成功的导入, 既能介绍相关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 同时又能带动学生主动投入到下一步的教学活动中去.为此,教师在课前要有计划、有目的、有层次地精心设计问题,并进一步激疑、导疑、释疑,诱导学生分析、思考、探求问题的解答。如我在新目标八年级(上)Unit 7 Howdo you makea banana milk shake? 就用到了这一系列的过程,将一杯milk shake 展示给学生,问到:What is this ?Do you know? 学生们都很有兴趣的问到“What is that? A kindof drink? What is in it ? 然后我将milkshake 分给学生品尝后,问到“Howdo youthink of it ? Do you like it ? Do you believe Imade it ? Do you want to make it ? 在学生们充满新鲜、兴奋、好奇的状态下,自己完成了这种饮料的制作。通过学生自己的参与,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语法“现在完成时”———have been to 与have gone to 的用法时,我叫一名学生到外面一会后,问教室里的学生“Where is Li Wei?”然后回答“He has gone to the office.这时将那个学生叫回来,并问到“Where were you justnow?”“I have been to the teachers’office.”学生根据情景明白了大概意思。这时再具体的分析两者的用法,学生就很容易的掌握了这种用法。

5、合理地使用多媒体: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已成为时代发展的潮流,多媒体计算机辅助英语教学以它的科学性、先进性、生动直观性等特点越来越成为课堂教学的最佳选择。利用多媒体生动、直观、形象的优势展现有声有色、身临其境的真实画面,多方位刺激学生思维,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学习新目标八年级(下)Unit 3 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the UFOlanded? 内容涉及到飞碟、外星人,我通过先询问:What’s the UFO? Have you everseen the alien ?后,再利用多媒体展示有关的图片,结合课件提供的听力材料、阅读材料及相关的对话练习顺利的完成了这一部分的学习。借助于多媒体的辅助, 将声音、图像、文字等多种刺激并茂,使师生闻其声、观其形、临其境,再现了生活实际,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促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优化,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能力和运用英语交际能力。中学英语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不断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他们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具有较强的业务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还要有其各方面的才能,如:审美情趣、语言素养、绘画制作、音乐舞蹈和组织才能等。教师必须深钻教材,紧抓学科特点,注意英语实践教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要深浅适度。同时还要注意常常运用新颖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习兴趣,多想办法,多出点子,巧用多媒体,是枯燥乏味的东西变的津津有味,使学生兴趣昂然,跃跃欲试。

6、努力方向

7.学期教学诊断改进总结 篇七

1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任务的定义

所谓“任务”,简言之,就是“用行动做事”。在“用行动做事”的过程中,受教育者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学习心理状态,任务的参与者之间的交互过程也是一种互动的过程。为了完成任务,学习者以“任务结果”为中心,尽力调动各种已有的和可查阅的知识资源和能力资源进行“任务结果”共建,以达到解决某种实际问题的目的。

Skehan(1998)在《语言学习认知法》(A Cogni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Learning)一书中综述了Candlin,Nunan和Long等人的观点,较为客观地提出了“任务”的五个主要特征:

①任务结果是首要的;

②有某个实际的问题要解决;

③与真实世界中类似的活动有一定关系;

④完成任务是首要的考虑;

⑤根据任务的结果评估任务的执行情况。

也就是说,任务关注的是学生如何沟通与协作,通过相互之间的团队合作来解决实际设定的问题,而不强调学生使用何种理论基础的形式;任务具有在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可能性,而不是“假问题(或者错误的问题)”;学生应把学习的重点放在如何完成任务上,对任务进行评估的标准是任务是否成功完成。

1.2 任务与活动、练习的区别

那么,任务与教学中的活动是怎样的关系呢?Littlewood (1994)把教学中的活动分为两类:预交流活动(pre-communicative activities)和交流活动(communicative activities )。预交流活动包括机械性结构活动(structural activities)和半交流活动( quasi-communicative activities)。前者为知识和技能的单独训练,完全关注理论形式;后者试图使学习者在掌握理论形式的同时,能够意识到该理论形式潜在的功能意义,但由于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交流活动发生,评价标准主要是看产出结果的可接受性,而非任务结果的传递。

总体而言,预交流活动实际上是练习,学生既无交流愿望也没有交流目的,主要通过重复来准确掌握理论知识的形式,信息流动是单向的,主要是教师发出指令、学生操练。Skehan(1998)在概括“任务”的五大特征之后陈述到:一部分课堂活动不能视为任务,如:完成一项形式转换和变通练习(如把管理的定义变通到物流管理的定义);许多由教师带领的问-答活动(师生双方对于问什么、答什么都很清楚,无信息差);归纳式学习活动(活动采用预选的材料)。任务与练习的区别可归纳如表1所示。

停留于形式训练,以掌握理论形式为目的的活动是练习;若活动与真实生活无相似之处、或交谈各方没有信息差,无交流协作目的、明知故问,没有沟通,未产生交互影响,即使针对了交流功能,也只能看作是交流功能项目训练。活动以任务为依托使活动更具目的性,能够有效避免为形式而形式、为练习理论而练习理论。可以说,任务的提出保证了教学活动的意义性、交流性、过程性、面向真实世界,为理论教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实践功能找到了落脚点。

1.3 任务型教学的本质特征

Nunan(1991)就任务型教学的特征归纳为四个方面:互动性原则,任务材料的真实性原则,过程原则,重视学习者个人经验对学习的促进作用原则。概括如下四个方面:

①强调通过用任务互动学会交流(An emphasis on learning to communicate through interaction in the target language).

②将真实文本引入学习环境(The introduction of authentic texts into the learning situation).

③为学习者提供关注理论,也关注学习过程本身的机会(The provision of opportunities for learners to focus,not only on theory,but also on the learning process).

④增强学习者个人经历作为重要的、促进课堂学习的要素的作用(An enhancement of the leamer's own personal experiences as important contributing elements to classroom learning).

“任务型教学”反映出教学目标与功能的转变,体现了教学从关注“如何教”到关注“如何学”,从“教师为中心”转为“学生为中心”的变革趋势。从教学目标的角度看,任务型教学的直接目的是要为学习者提供贴近实际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应对真实生活中具体问题的解决能力。完成任务的过程能产生大量互动机会,且这些机会是活生生的人际交流,教师学生都是参与者,为完成任务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科而言,这种互动性更具特殊意义,因为物流专业在此既是教学内容又是教学手段,互动的课堂交流与协作大大丰富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习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任务型教学”一定程度上把理论知识能力目标与生活工作能力目标联系起来,通过完成任务学会交流已超越了理论学习本身。

2 TBTA的理论基础

TBTA的提出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初Prabhu指导的印度Bangalor交流教学实验。80年代中期以后任务型教学的发展、演化、内涵的不断丰富则得益于理论的支持。TBTA的主要理论基础源于学习论和教学论。

2.1 学习论基础

任务型教学强调学习任务的意义性、真实性、强调任务的设计、选择要与学生未来工作的实际相关,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促进积极的认知参与和自主学习,借助任务为学习者提供与教师、与同伴、与学习客体交流互动、意义协商的机会和条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建构起对于学习客体的认识,并在运用中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专业素养。“任务”成为学习主体(教师、学生)与学习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任务型教学的特征蕴含了皮亚杰认知发展论、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论、奥苏贝尔的意义学习论思想。

2.1.1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

皮亚杰的认识发展论关于学习的一个基本思想是:儿童认知发展有阶段性,教学要考虑学习者的认知发展水平。学习的结果,不只是知道对某种特定刺激做出某种特定反映,而是头脑中认知图式的重建。学习并非个体获得越来越多外部信息的过程,而是学到越来越多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程序的过程,即形成了新的认知图式。同化和顺化的核心是相互作用观。

2.1.2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论

布鲁纳是皮亚杰思想的重要推行者,不同的是他力图将认知发展的理论与课堂教学联系起来。布鲁纳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理解力和认知的技能与策略,而不是获得关于事实的现成信息,强调教学的最重要任务是配合学生身心发展,教学生如何思维,如何学会学习,如何从求知活动中发现规则,从而整理统合,组织成属于自己的知识经验。从本质上说,“发现法”强调的是认知主体的积极参与。

2.1.3 奥苏贝尔的意义学习论

意义学习是相对于机械学习、死记硬背而言的。在奥苏贝尔看来,机械学习是无效的,因为未能与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建立起联系,得到的不过是一些孤立的、凌乱的信息,难以提取,更谈不上会用,这样的学习显然是没有意义的。意义学习的实质就是要使新信息与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建立起内在的联系,使之内化为其认知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真正成为学习者自己的东西。

2.2 教学论基础

若从教学论的角度进行分析,任务型教学实践着活动教学的理念。任务,是任务型教学的核心概念。任务型教学的交互性、真实性、过程性、学用结合、学习者的个人体验与主动参与等特征都是通过让学习者完成实际任务。可见,活动是实施任务型教学的主渠道,活动贯穿于任务型教学的始终。

2.2.1 活动教学

活动教学,主要指以在教学过程中建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为核心,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教学观和教学形式。

可以看出,活动教学具有两种存在形态,它既是一种教学观,又是一种教学形式。作为一种教学观,它视教学过程为一种特殊的活动过程,强调活动在学生认知、情感和个性行为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提出教学认识的关键就在于建构学生的主体性认识活动,在于通过活动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这一教学观具有普遍适用性,可用于指导一切形式的教学活动。

2.2.2 活动教学思想在任务型教学中的体现

任务型教学以“任务”即“用理论知识做事的活动”为其基本教学组织形式。之所以如此,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有效的学习不是传授性的,而是经历性的,让学习者参与有目的的交流活动,在交流中认识、掌握、学会使用基本理论是学习的最有效途径。因此,课堂教学的任务首先是要为学习者提供认识、体验、实践的机会、环境和条件。任务型教学把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有待他们借助理论知识完成的任务作为教学组织的基本单位的目的就在于此,任务成为蕴含教学目的,创造机会、环境、条件,体现教师作用,引导学习者主动参与,从而认识、体验、学会使用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的中介。

从学习方式来看,任务型教学积极倡导合作学习、交往学习、探索发现学习、体验学习等学习方式。任务型教学的主要实践原则就是互动性。“互动”不可能单向,必然包含合作协商。通过用基础理论知识来交流沟通协商完成任务的过程,促进交流各方在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使用上相互取长补短。

从发展能力、提高素质的角度看,人作为社会个体,交流与团队协作能力是最基本的生存能力之一。仅从这一点看,TBTA注重培养交流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意义不仅在于一般理论学习,也是为了人的发展需要。

3商科院校物流专业的教学特点与传统3P教学模式缺陷

3.1 商科院校物流专业的教学特点分析

商学院校的经济管理类学生经过低年级基础课程的学习,已经掌握了相当的管理学、经济学和物流学理论基础,对于重复的理论灌输已经没有兴趣。加上物流专业的高年级学生之前的社会实践与企业的实践教学中得到了相关的社会体验,他们对教学的内容和教学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概况如下:

3.1.1 对一般理论知识的灌输不感兴趣

经过经济管理类基础课程和物流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物流专业的学生已经对基本的管理经济理论有了较为系统的认识。根据“边际效用递减”的经济学原理,这种理论灌输对他们的效用正在逐渐下降。

3.1.2 反感“填鸭式”的教学方式

我国的学生从小学到大学一直都处于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之中,物流专业的学生由于专业特点,一般表现比较灵活、与社会接触较多,并在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了自己的学习方式,反感以往的单向交流教学方法。一味的灌输知识在物流专业已具备一定物流基础知识的学生中明显不适用。

3.1.3 参与课堂教学的愿望较高

物流专业未来就业的方向很多都需要与人沟通交流、团队完成工作,这种就业特点决定了物流专业中那些即将毕业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有较为迫切的参与愿望。

3.2 传统3P教学模式及其缺陷

3.2.1 传统的3P模式的实施程序

所谓3P模式指的是由三个以字母“P”开头的英文单词Presentation,Practice,Production即讲授、练习和运用的教学程序。以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中的SLP设施布置方法讲授为例 (T代表教师,S代表学生):

第一次课:

T:讲解SLP的起源,基本思想,设计思路,计算步骤。(45分钟,讲授)

S:认真听讲,认真笔记,没有思考也没有提问。

T:为了说明SLP的计算方法和过程,举个计算的例子(当然是虚构的)来进行分析计算。(45分钟,讲授)

S:不停的记笔记,把老师讲解的过程及下来。第二次课:

T:温习上次讲授的SLP基本理论。

S:由于下课后没有复习,对上次讲解的内容基本忘记,没有人可以回答老师问题。

T:又把SLP理论和计算过程讲一遍,布置课堂作业。(45分钟,讲授)

S:学生做习题。(45分钟,练习)

至于怎么运用到实践中去,S依然没有清楚的认识。3.2.2 3P模式的问题分析

问题1: 3P顺序隐含的假设是:三个阶段之间有内在逻辑性。分立的教学项目经过教师的讲解,并在教师控制下进行了操练,学习者就能在表达阶段将其顺理成章地整合到自己的知识与能力系统中去,并在需要的时候会用。但研究成果反复表明:学习不是线性的、累积的过程。

问题2:由于期待学习者一步到位地掌握所教授的知识与理论体系,想当然地认为只要教师讲到,学生就能学会。因此,教学直逼一种终端式掌握,是内容中心的、结果取向的,教师控制的,把学习者当容器,一味地灌输,因而忽视了学习过程、忽视学习者积极的认知参与,更不能使学习成为学习者学会学习的过程。Ellis,R(2006)曾表示:“在我看来,只要坚持3P模式,教学就难以成功。”

问题3:缺乏有意义的知识与能力运用,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交流发生。由于理论形式的训练停留于为形式而形式,理论形式本身成为目的,而不是达到运用目的的手段。所以看似热闹的“教师提问”与“学生答问”只徒有问与答的形式,却没有信息差,没有真实的思想表达,一切都是既定的,没有运用价值。

问题4:枯燥乏味,难于调动学习者内在动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由于学习内容、教学活动都远离真实生活,学习者感受不到这种学习的必要性,因而难以产生兴趣,形成内在动机。

4 TBTA在商科院校物流专业中的实施

4.1 TBTA教学设计原则

任务型教学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了教学范式的转换。任务型教学提出从“要学生学什么(what is to be leamt)”转为“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什么是怎样学到的(How is it to be learnt)”。传统语言课堂以灌输的方式直接呈现,只说明“可以这样做”或“应该这样做”,而对“为什么可以这样做”和“为什么应该这样做”却很少涉及。任务型教学认为教学的首要目的是促进学,促进学的前提是要为学习者创设利于学习的环境。TBTA教学设计原则主要是:

4.1.1 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

明确“以学习者为中心”,这一点对于任务型教学设计有着至关重要的指导意义。依此原则设计的教学必须表现为关注学习过程、关注如何学习、如何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以及如何促进学习。

4.1.2 强调“合作学习”对语言学习的积极促进作用

同伴和小组学习是任务型教学的主要方式。任务通常是两人或小组一起合作完成的,同伴/小组合作完成任务的过程能产生大量互动机会。合作必有交流沟通和意义协商,也必有真实意义的交流与协商产生。因此,合作本身也为实践创造了机会。

4.1.3 强调学习环境的设计

学习应当被促进和支持而不应受到严格的控制与支配;学习环境是一个支持和促进学习的场所。学习环境应具备促进语言学习产生的实质条件:尽可能选择真实的企业素材、创造大量的有意义的交流机会、通过合作学习形成促进、支持学习的氛围。

4.2 TBTA实施过程——以SLP为例

4.2.1 前任务(pre-task)阶段

介绍主题和任务(Introduction to topic and task)

这一起始阶段为学习者提供有益的输入,帮助他们熟悉问题。目的在于突出任务主题、激活相关背景知识、减轻学习者的认知负荷。由教师用亲身经历来讲述企业设施布置中存在的一些现象,此时可插入提高认识知觉的活动(如图片,视频等)。全班五人一组,结合自身经历和企业参观的感受,相互交流设施布置方面的看法。经过这个阶段,学习者已获得了相当的真实任务接触,非常清楚任务问题,相关背景知识也被激活,为进入任务阶段已有所准备。

4.2.2 任务环(the task cycle)阶段

此阶段有三个环节组成:计划—实施—汇报。教师根据企业实际给出“梦洁家纺制造有限公司”内部设置布置的任务和一个初步设计方案(此方案为初步设计方案)。由各小组分组讨论并提出自己的看法,教师应多鼓励学生的想法、少做出纠正行为。

①计划(planning)

通过教师给出的初步方案,各小组结合以往理论知识和书本上的设计过程,提出本小组的设计方案和问题解决思路。

②实施(do)

由小组成员自行分工协作,完成SLP设施布置方案的设计。

③汇报(report)

任务小组选出一位同学就小组的设计方案进行汇报,教师进行积极评价。

4.2.3 焦点(focus)

①分析(ananlysis)

本阶段的目的是要帮助学生将他们已观察到的思考方法和设计方法系统化,澄清概念并注意到新东西。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分析总结,由学生自己得到相关的结论。

②练习(practice)

适量的教师控制型练习是必要的,这类的练习应包括对当前学习的巩固练习和拓展练习。主要目的在于巩固当前所学并拓展思路,为今后的其他问题解决提供良好的思考方式。

TBTA围绕的实际上是一个观点差( opinion-gap)任务,由于人们的经历各异,对相同问题肯定会有不同看法,交流与协作的各方并不知道其他人的设计思路与设计方法。正是这种看法的不可预测导致了交流的需要、使得学习者的交流是真实想法和思想的交流,与生活中的真实企业运用相似,因而保证了有目的、有意义的交流活动发生。任务使教学各环节具有了内在逻辑性,并使各环节连接自然、流畅、目的突出。完成任务需要多种技能的综合运用,贯穿始终的是学习者积极的个人体验、主动思考、主动实践,师生、生生的互动与协商。

摘要:针对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建立了一个课堂教学的诊断改进框架,以更好地促进广大教师自觉反思和研究自己的课堂,树立新的教学观念,实现对教学过程的自主修正。结合国家级精品课程《企业物流管理》的课堂教学实践研究,证明该模式具有科学性和推广价值。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学方法,物流管理,创造性思维

参考文献

[1]Wills J.A Flexible Framework for Task-Based Learning[M].Macmillan Publishers Limited,UK p52-62.

[2]陈时见.课堂学习论[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7.

[3]卢仁顺.“输出假设研究”对我国外语教学的启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4).

[4]Skehan,P.A Framework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ask-Based Instruction[J].Applied Linguistics,Vol.17,(1).

[5]Nunan,D.Designing Tasks for the Communicative Classroom[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UK p23-28.

8.学期教学诊断改进总结 篇八

学校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工作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诊断与改进的基础性工作,既是教育主管部门、社会公众评价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参考,也是学校实施自主诊断与改进、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依据,更是学校制定发展规划、促进内涵发展提供重要支撑。此次培训,来自全省22个地市(含顺德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各试点学校有关人员及省诊改专家等共290多人参加。培训邀请了全国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的专家委员和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专家委员做专题报告和辅导。两位诊改专家分别从状态数据系统建设的重要意义、数据采集平台建设内容及操作演示、数据采集准备工作、数据项注释说明及数据信息采集问题解析等方面做了清晰的講解。此外,还邀请了东莞电子科技学校和广东科贸职业学院作了数据采集管理与填报的案例交流,两校分享了本校在数据采集管理与实施的具体做法与经验。

省教育厅就全面启动广东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诊断与改进试点数据采集工作进行了部署并提出相关要求:一是要求各地市教育局加强统筹推动,将工作要求传达到每所中等职业学校,当前首先要重点部署试点学校的数据采集工作;二是要求省级专家委员会专家要进一步加强学习,认真领会国家和我省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相关文件材料,提升业务水平和指导能力,积极配合省指导各地市实施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三是要求学校高度重视,做好校内培训与部署,确保采集的数据客观真实、及时准确,为学校的发展和开展诊改工作奠定基础。

上一篇:集体奖励申请下一篇:第二次工业革命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