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利率的教学设计(通用8篇)
1.人教版利率的教学设计 篇一
利率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5号考生,我展示的内容是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四课时——利率,下面开始我的无生模拟课堂。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你看到了什么? “他们在吃年夜饭、放烟花呢”
没错,过年的时候,你们最期待什么呢? “压岁钱”
哈哈,这位同学真是个小财迷。你还想补充,那你说
他说啊,把压岁钱存入银行还能获得利息,哇,你真厉害,小小年纪,还很懂理财增收哦!要知道,利息也蕴含着数学知识呢?(板书)利息应该如何计算呢?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利率吧!(板书:利率)
二、探究新知
现在请同学们自学课本P11的内容,并告诉老师你读懂了什么? 都看完了吗?好,请你说
他知道了本金是存入银行的钱,对,本金是存入银行的钱,人们常常把暂时不用的钱存入银行,这样,不仅可以支援国家建设,也使得个人钱财更安全,还可以增加一些收入呢!你还想补充,请说
哦,他还知道利息是取钱时,银行多支付的钱,利率是利息与本金的比率。(板书:/)还有没有要补充的啦
A,你真是一个融会贯通的孩子,对,利息=本金×利率×存期。(板书)现在请同学们把这两个公式齐读一遍,说说你们的发现。哦?你发现了利息相当于分子,会等于分母×分数值,也会相当于被除数,会等于除数×商,还相当于比的前项,会等于比的后项×比值。对,分数、除法、比它们是三个好姐妹,我们要把握他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现在谁来说说看,存款方式都有哪些呢?你来说
是的,存款方式分为活期和定期,而定期包括整存整取、零存整取等。(板书)
教育学家荀子说过,“知之不行,虽敦必困。”同学们学以致用,学以助人是一件令人快乐的事,请看大屏幕:
王奶奶手里有5000块闲钱,担心放在家里不安全,想存到银行,两年后取出来,两年的年利率是3.75%,聪明的你们帮王奶奶算算两年到期时可以取回多少钱呢?请列式计算吧,请你们三位同学把你的答案写在黑板上。(板书:例4:①5000×3.75%×2=375(元),5000+375=5375元。②5000×(1+3.75%×2)=5375元。
都做好了吗?现在开始答记者问,咱们请一位小老师来为你们解释好吗?请你来,对,就是你,虽然你坐在角落里,但老师依然发现你一直在认真思考。
你们想知道这两种方案的异同之处啊,小老师请说
A,他说这两种方案都是“本金5000元”这个单位“1”已知,所以用乘法,第一种方案是先求利息5000×3.75%×2=375元,再求取回的钱用5000+375=5375元,第二种方案相当于求5000元这个单位“1”的(1+3.75%×2)。
你真是思维力超强的孩子,对,利率也是百分数穿的另一件衣裳,它与用百分数解决问题一样,依然要先寻找单位“1”,单位“1”已知用乘法,用单位“1”的具体数量×对用的分率,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渠道来解决同一个数学问题。刚刚老师巡视的时候,发现有一个同学是这样计算的5000×3.75%×2=375元,对吗?是的,这一列式没有加上本金,只算出利息是错误的,若是求到期后取回的利息才能这样列式哦。
三、巩固练习请打开课本P11,看到做一做,真是家丑不外扬,好事传千里啊,同学们,张爷爷听说王奶奶把钱存到银行不仅安全还有利息,也想把儿子寄给他的8000块钱存到银行。存期为5年,年利率为4.75%,他想知道到期支取时可得到多少利息?到期时一共能取回多少钱?请大家帮他算一算吧。
老师看到同学们做的又对又快,真是太开心了。有效的练习对知识的巩固起事半功倍的效果,现在请同学们看到P14第9题,一起帮张叔叔算算他能取回多少钱吧。
现在请同桌间相互订正答案,都好了吗?大声告诉老师,你们的答案是多少?
恭喜你们,回答正确。在这里要提醒同学们在练习时一定要看清题目,认真审题,有的题目是求利息,而有的是求存期满后的本金和利息共多少,切记照搬公式哈。
四、全课小结
同学们,在今天的利率问题学习中,我们碰到了不同形式的计算,解决这些问题时,要注意些什么?你又有哪些收获呢?同桌间相互交流后汇报,是的,本节课讲到的利息。本息和的计算跟我们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相信很多同学身边也有很多储蓄的例子,希望大家课后多去发现,找出他们与我们教材所举的例子有何不同。
五、布置作业
最后,布置一个小任务给你们,请同学们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妈妈计算存款利息,写成数学日记,与同伴分享。
以上是我的无生模拟课堂展示,感谢各位评委老师的聆听,谢谢(擦黑板)板书设计
2.人教版利率的教学设计 篇二
一、教学反思现状
1. 有的教师在进行教学反思的时候,只进行了表面现象的记载,却没有真正深入思考原因和处理方法,这种浮于表面的教学思考对于今后提升教学水平、改进教学方法是没有太大帮助的,我们应该真正思考教学效果不理想是教学策略的原因,还是学生学习态度的原等等。
2. 有的教师在教学反思的时候找不到切入点,所以只能从表面空洞的泛泛而谈,对各方面的总结都比较笼统和空泛,这样的反思价值不高。
3. 很多教师将教学反思当成是例行公事的任务,在学校的要求下敷衍了事,这种应付性的工作写出来的教学反思自然也是千篇一律,不会有什么价值。
二、采取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
1. 让学生明白学习英语的目的
初中英语教学不同于小学,初中的学生已经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应该抓住各种机会,让学生明白学习英语的作用和目的,英语作为一门语言,不应该是脱离开生活存在的,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该多用英语跟同学们进行简单的日常交流,让学生愿意主动的用英语进行沟通,激发学习的兴趣。
2. 让英语学习贴近生活
当教学课程中出现了新的语言知识的时候,教师应该多用贴近日常生活的、学生熟悉的内容来进行举例讲解,比如说到日常问路的词汇句式的时候,就可以用生活中常见的地名来举例,提升学生的亲切感,避免学生觉得枯燥死板。在讲到电话用语的时候,便可以让学生两两一组模拟通话,在生活体验的基础上掌握知识,更容易提高兴趣,同时也更加灵活。比如说在音标的教学中,可以用口诀来辅助教学,如[i: ]———谐音为: yi; 像数字1,记忆就非常简单了。
3. 建立宽容友好的新型师生关系
良好而平等的师生感情可以让学生对教师的要求更容易接受,初中的学生年纪不大,刚刚步入初中环境有很多地方不够习惯,通过老师的耐心教导,学生也更会和老师建立宽容友好的关系,这样无形中也会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4. 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提升教学质量
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府对于教育的投入也越来越大,不管是教学设备还是各种高科技运用都日益完善。多媒体教室、语音听力室不断建成,投影仪、电脑也都走进了课堂,这些都提高了初中英语教学的多样性,丰富了教学的表现形式,有利于学生提升英语的听、说能力,运用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声音、图像各种结合起来,也可以更好地突破教学中的难点,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同时也解决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三、做到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在新课改实施后,更加要求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很多时候这一政策并未落到实处,教师仍然采用填鸭式的方法,这种陈旧的教学方式已经不再适合时代的要求了。
1.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可能在一时有效果,但是如果不能真正培养起来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的自主兴趣,那么学生在学习方面的效果也只能差强人意。教师应该在教学前让学生进行预习,并做相配套的练习题,这样对于课程的难点就有了一定了解,教师在教学中也可以针对这些难点要点来进行讲解,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改善。通过这种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模式,让学生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成为英语学习的主人翁。
2. 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中心
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掌握英语知识并且能熟练运用,如果没有学生的中心作用,那么教师唱独角戏是没有作用的。教师要积极的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能够各抒己见。教师也应该给学生创造更多参与活动的条件,通过各种小组活动、辩论赛等引导学生参与活动。比如学习“Al-though”这一词汇的使用时,有一个同学造句为“Although I’m not very clever,but I still work hard every day”,这个时候教师可以选择点评一下这个句子,但是跟学生交流显然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可以反问“But Call you find thedifference between his sentence and the one on the blackboard?”通过这种迂回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发现了错误,回答道“There should be no but in the sen-tence。”这种方式可以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在这种互动中也解决了英语学习的问题。
3. 重视每一位学生的作用
教师的课堂教学不应该是面向部分优等生而开展的,全班同学虽然在学习掌握的程度上有所不同,但是不论是优等生还是后进生,都需要老师的指导,如果教师在观念上有所偏颇,那么只会出现课堂上只有优等生较为活跃,而后进生在学习上的差距会越来越大。
四、将西方文化和英语教学结合起来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开放以及网络的广泛运用,中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渗透也逐步深入,我们开始逐渐接受西方的文化、节日和习惯等,并且在英语教学中结合西方的风土民情、文化习惯也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讲解《the United States》一课时,就可以跟学生讲解美国的许多知识,展示自由女神像、大瀑布等美国标志性的景观,让学生加强对美国的了解同时也引起了兴趣。
五、重视情境教学的作用
一个真实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这种身临其境的教学方式,通过模拟出一个真实的情境来让学生获得更为直观、深刻的学习体验,做到寓教于乐,这样在娱乐中掌握了知识,解决了问题,避免了枯燥的模式让学生产生厌恶感,保持长久的学习兴趣。
六、结束语
3.人教版利率的教学设计 篇三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材第三章“天气和气候”第三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是天气要素的分解诠释,是对第一节“多变的天气”的自然延伸,也是今后学习分区地理的基础,在本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教材从对学生有用的地理知识进行选材,涉及大量的基本概念和图表操作,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图表的阅读和分析能力,同时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树立地理就在我们身边的思想,体现地理学科以人为本的出发点。
二、设计思路
以“学习生活中的地理”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参与活动为形式,在学生的亲身体验、研究探索中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学生合作学习为方式,由学生集体探究合作完成相关主题,培养其团结协助精神;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提高其参与热情,增强课堂生动性。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降水的概念;阅读降水量柱状图、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知道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根据降水的数字资料,绘制出降水量逐月分配图,并依据这些气候资料说出降水特点。
过程与方法:学会阅读和绘制降水量柱状图;通过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了解纬度、地形、海陆位置的不同对降水分布的影响,把握世界降水分布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降水的意义、降水与生活的关系;通过降水的学习,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降水的季节变化;世界降水的分布。
难点:通过阅读降水量分布图,说出世界年平均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五、教学方法
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借助多媒体教学,使活动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让学生愉快学习。
六、教学过程(表1)
4.人教版利率的教学设计 篇四
设计理念
在次节教学设计中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精心安排教学过程,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方法和技能,从而全面提高其科学素养以及交流合作能力。同时,注意增强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现实生活的联系,以及课程与学生自我发展的联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材地位分析
酶的特性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生物教科书 分子与细胞(必修1)》(人教版)第五单元第一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第二课时的内容,在学习了第1课时“酶的作用和本质”,以及初中人体内消化酶知识的基础上,结合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实验,进一步理解酶的三大特性,不仅巩固了第一节的探究实验方案设计中变量的控制内容,也为后面学习ATP的合成与分解,光合作用,细胞呼吸等重要内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说明酶在细胞代谢中的特性。
(2)通过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的虚拟实验活动,使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程序和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3)通过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使学生学会与人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本节课教学,让学生进行有关的实验和探索,巩固自变量的控制,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实验设计的单一变量原则,对照组和重复实验的设置。
(2)通过讨论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认识到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生活的联系,体会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进而体会研究生命科学的价值。
(3)在实验能力提高的基础上,提高学生运用语言表达的能力和分享信息分享实验成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探究活动,使学生具有探索、创新、合作和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与态度。
(2)通过联系生活、生产实际,激发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形成关心科技发展、关心社会生活的意识。
二、学情与教材分析
学生通过上一节课酶的作用和本质的学习,加上初中消化酶的知识,对酶有了初步的认识;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以及进行探究活动的一般方法,具有利用网络进行搜集、处理及表达、展示信息的能力。
关于酶的三大特性,重点和难点在于酶的第三个特性,教材设计了一个探究实验,让学生在探究后得出结论,在此基础上,再配合两个曲线图,概括出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的结论。本节的“科学·技术·社会”,通过多个侧面,体现出酶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进一步开阔学生的眼界。
三、教学准备
1、教学用具:加酶洗衣粉、溶菌酶含片、生物酶牙膏、多酶片、果汁等
2、实验材料:可溶性淀粉、NaOH(5%)、Hcl(5%)、碘液、α-淀粉酶(最适温度50℃—75℃)、斐林试剂(检验还原性糖)、PH=5、6、7、8、9的缓冲液、试管、烧杯、酒精灯、温度计等。
四、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构建在学生对于酶已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实施的,根据教材的特点,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和探究式教学方法,学习酶的三大特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激发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由于本节课的探究性实验的难度比较大,设计教学时,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在课前安排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分小组自选课题,预先先完成实验设计,再在课堂上对探究实验的指导提供了相关的材料和必要的说明,使学生通过修改和交流,形成较严谨的实验方案,并通过动手实验进行检验,在此基础上得出实验结论。这样的教学设计能体现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此外,还通过多个侧面,体现酶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渗透了STS思想。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网络查找
感性认识
收集有关酶研究的最新发展成果和应用,了解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相关背景知识,自主选择一个课题,分小组讨论要探究的课题,写好实验方案。
(二)复习提问
巩固知识
上节课我们归纳出酶的定义,回忆酶的概念,其概念告诉我们,酶产生的场所在哪里?酶有什么作用?酶的化学本质是什么?(学生回忆酶概念回答相关问题: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新陈代谢化学反应的作用;其化学本质绝大多数为蛋白质,少数为RNA。)
(三)贴近生活
激趣导入
课前让学生找寻生活中与酶有关的产品,各小组派代表将所找到的物品展示及介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享信息和合作交流能力。教师总结并导入新课:通过刚才的展示和介绍,我们可以看出,酶已悄悄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它有哪些特性使它的应用这么广泛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酶的特性。
(四)师生互动
探讨新课
1、酶的高效性
(1)引导学生回忆“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的实验,比较其中加入FeCL3溶液的3号试管和加入肝脏研磨液的4号试管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哪些实验现象?(学生回忆实验,能准确答出实验现象:加入FeCL3溶液的3号试管和加入肝脏研磨液的4号试管中都有气体放出,但后者气泡产生速度快于前者,后者让卫生香复燃更旺)
(2)请学生回答本实验中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让学生通过分析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从中找出科学结论推导方法。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本实验中自变量是酶和无机催化剂,因变量是过氧化氢的分解程度,无关变量是过氧化氢的浓度和剂量)
(3)从这个实验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怎么能得出这一结论的呢?通过得出结论提高分析问题,总结问题的能力。(①从这个实验能得出的结论是:酶和无机催化剂都能催化化学反应,改变反应速度。但酶对化学反应速度的改变效率更显著。说明过氧化氢酶具有高效性。②3号和4号试管只是反应所用的催化剂(即自变量)不同,其余的反应条件均相同,导致出现了不同反应结果或反应现象(即因变量)。这种不同的实验现象或结果是由不同的反应条件(催化剂不同)所造成的。)
(4)教师总结并拓展:通过上节课的实验,总结酶的一个特性:高效性。高效性的含义即极少量的酶也具有较强的催化作用,大量的实验数据表明,酶的催化效率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这对细胞有什么意义呢?指导学生看书并思考。教师拓展:酶的这一特性保证了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快速进行,也让它在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如:在洗衣粉中加入0.2%~0.5%的酶制成合成洗涤剂——加酶洗衣粉,其去污能力大大增强。
2、酶作用的专一性
(1)联系生活,结合初中消化酶的知识,导入酶的专一性的知识,训练学生的推理能力。
向学生提供分析材料:①单独咀嚼米饭一段时间后,感觉有甜味,试分析是什么原因。(唾液中含有淀粉酶,淀粉在酶的作用下水解成麦芽糖,麦芽糖有甜味)
②早晨起床发现昨晚夹在牙缝中的瘦肉丝依然存在,又是什么原因?(瘦肉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唾液中无消化蛋白质的酶,所以无法将其分解。)
③指导学生阅读课本83页第三段内容:过氧化氢酶只能催化过氧化氢的分解,淀粉酶只能催化淀粉水解,脲酶只能催化尿素分解;目前已发现了4000多种酶,它们分别催化不同的化学反应。
(2)引导学生思考总结,提高学生的归纳能力,知识迁移和应用能力。①以上事例说明酶还具有哪个特性?(专一性)②专一性的具体含义是什么?(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③根据酶的专一性,在使用加酶洗衣粉时应注意什么?请一位学生阅读加酶洗衣粉的注意事项(适用于棉、麻、化纤及混纺等原料之衣服)其他同学思考其原因,(加酶洗衣粉中加入的主要是蛋白酶,根据酶的专一性,蛋白酶能催化蛋白质水解,若用其洗涤蛋白质类纤维织物会使纤维受到破坏。)④联系生活,哪些衣物不能用加酶洗衣粉洗涤?(羊毛、兔毛、蚕丝等蛋白质类纤维织物)
3、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
(1)提供资料,导入酶的作用条件的探究,学生经过思考分析、小组讨论,学会与人交流,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具有质疑、创新和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与态度。
展示资料:资料一:实验证明:用加酶洗衣粉时,温水的洗涤效果要比冷水好;
资料二:人患感冒发烧时,常常不思饮食,其原因是什么? 资料三:阅读课文第1到3段文字。
问:①阅读了上述材料后,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②请结合酶的化学本质提出有关酶发挥催化作用所需条件的理论猜想。(提出假设:a.酶的催化效率可能受温度的影响。
b、酶的催化效率可能受PH值的影响。并且不同的酶需要不同的PH条件。)(2)教师精讲实验方案构成要素及设计原则
教师精讲并归纳总结出一个完整实验方案的基本内容应包括:①提出问题②实验假设
③实验原理④实验材料用具⑤实验方法步骤⑥实验结果预期
对照性实验设计三原则:等量原则、对照性原则、单因子变量原则(3)修改、展示实验方案,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分析实验和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要求学生将课前设计的实验方案,根据探究实验的设计原则再进行讨论、修改、完善。各小组长展示实验方案,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质疑,选择其中有典型错误的实验方案分析,引导学生寻找错误,最终完善本小组实验方案。
最终确定的“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方案:
(4)布置学生动手实验,各小组按确定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仔细观察、认真记录实验现象。
(5)师生互动交流实验结果,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学会与人交流,提高语言表达能力。①学生完成实验后提问:
a.哪支试管中酶的活性最高?你是如何得出这一结论的?
b.实验结果与你预期的结果是否一致?你作出的假设是否得到了确认? c.通过这个探究,你们小组的结论是什么?请尝试用酶的化学本质的知识解释本小组的结论。
②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温度、PH值变化会影响酶的活性,温度和PH值偏高或偏低,酶的活性都会降低。
③结论: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
教师分析、解释:过酸、过碱或高温,都会使酶分子的结构遭到破坏而失去活性。因为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RNA,这些大分子物质都有其特定的空间结构,当环境中的温度过高、PH值过高或过低时,这些有机物的空间结构就会发生改变,从而使酶的活性降低甚至失去活性。0℃左右的低温虽然使酶的活性明显降低,没有破坏酶的空间结构,在适宜的温度下酶的活性可以恢复。
④曲线的绘制与交流: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绘出温度和PH值变化与酶活性的关系大致变化曲线图。用语言来描述温度和PH值变化与酶活性的关系曲线的变化特征。训练学生从函数图像中提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⑤知识应用,促使学生形成关心社会生活的意识。
六、板书设计
二、酶的特性
1、酶的特性(1)酶具有高效性
(2)酶具有专一性
(3)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
2、对照性实验设计三原则
5.人教版利率的教学设计 篇五
1.Words and expressions
1)words
honest; brave; loyal; wise; handsome ;smart; argue; solution; classical; Joe; match;mirror;gun;hammer;saw;rope;compass;movie;cast;TomHanks;ChuckNoland;survive;
deserted;hare;sorrow;feeling;boardjairplane;parachute;lie;speech;adventure; notebook; scared; e-pal ;Carolina; admit ;opinion
2)useful expressions
be fond of ;treat…as…; make friends with ;hunt for; in order to; share…with
2.Oral demand
Talk about friend and friendship in English
3. Grammar
1)the indirect speech led by if/what /who/where/how…
2)review the usage of nouns and articles
4. Written demand
write an E-mail about friendship
5.Moral demand
Teach the Ss how to get on well with friends and treasure friendship.
II Teaching method
Co-orperating teachong
III Study method
Self-study guided by the teacher
IV Teaching aids
Computer,tape recorder,slide shoe,etc.
V Teaching steps
Period 1
Step 1 1. Ask the Ss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to review some
Warming up words they know to describe their friends:
1) Do you have good friends?
2)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m? / Why do you think he / she is your good friend?
3) What kind of people do you want them to be your friends ?
4) Are there any other words we can use to describe a friend?
2. Review and learn some useful words:
Appearance:
tall short thin fat strong slim beautiful pretty handsome(attractive, fair) smart (quick, bright)
Qualities:
kind kind-hearted / warm-hearted polite
helpful gentle noble
honest trustworthy frank openhearted
brave great full of courage / courageous
loyal true faithful to a friend dependable
wise clever bright learned
3. Ask the Ss to use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to describe themselves or their friends, first practise in pairs, then the whole class.
1) I think I am ______, ______ and _______.
I think I am ________ because I ________. So when you ______, you can _______.
2) I think he / she is _______, _______ and ________.
I think he / she is _______ because __________.
4. Go over Part 2 on Page 87. Ask the Ss to make sentences as the example.
Step 2 1. Listen to the tape and finish the three situations one
Listening by one. Then ask the Ss to check the answers with
their partners.
2. Go over Part 1 in Listening on Page 85.
3. Go over Part 2 in Listening on Page 85.
Step 3 Written work: Part 2 on Page 87 in the exercise book.
Homework Reading: Go over Speaking Part on Page 2 and finish
the table on Page 3.
Summary
Period 2
Step1 1. Ask the Ss to tell what they learned in the last period
Revision and their opinions about what a good friend should be.
2. Ask the Ss to tell if there was anything unhappy that once happened between them and their friends and how did they solved it.
Step 2 1. Ask the Ss to go over Part 1 in Talking on Page 85, Talking first in pairs, then in class.
2. Let the Ss say what patterns we can use to make
apologies.
You said that you would … Why did / didn’t you …?
You promised to … Why didn’t you …?
Please forgive me.
I’m very sorry. …It won’t happen again.
I’m sorry I forgot.
3. Go over Part 2 on Page 86, first in pairs and then
with the whole class.
4. Go over Part 3. First ask the Ss to complete the role
cards in pairs. Then check some cards in class. And then ask the Ss to work in pairs to act out.
Step 3 1. Go over Speaking part on Page 2 by checking the
Speaking list. First ask some Ss to read this part. Then check
The answers to the list.
2. Ask the Ss which of the six students they want to
make friends with and why.
3. Ask the Ss to discuss in groups of four: Are friends
very important in our life? Why?
Ask some groups to report the result of their discussion.
Step 4 Written work: Part 3 on Page 87.
Homework Reading: Many-flavoured friends on Pages 88-89,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Summary
Period 3
Step 1 1. Suppose you are alone on a deserted (empty, no one
Pre-reading lives there) island. You have to survive (remain alive, try not to die) without friends and all the things you use in your everyday life. Which of the items (things, articles) in the box would be the most useful to you on the island? List three most useful items and explain why you think they would be useful.
2. Ask the Ss to discuss their answers in groups of four and then ask some of them to report their answers.
3. Talk about the movie post of CAST AWAY.
Step 2 Ask the Ss to read the passage and find the answers
Reading to the questions:
1) What is the movie about?
2) Who is Chuck?
3) What happens to Chuck one day when he is flying across the Pacific Ocean?
4) How many years has he spent on the deserted island?
5) What becomes his best friend there? Why?
Step 3 1. Ask the Ss to find the answers to the first three
Post-reading questions in Post-reading part.
2. Ask the Ss to discuss the fourth one in groups of four, and then report to the whole class.
Step 4 Check the answers to the reading material on pages Workbook 88~89.
Step 5 1. Listen to and read the text again and again.
Homework 2. Find out the difficult sentences and go over the
notes to this text.
3. Look up the word learn in the dictionary and try to
find out different meanings of it.
Summary
Period 4
Step 1 1. Ask the Ss to tell what they have learned from the
Review text.
2. Ask some of the Ss to read the text paragraph by
paragraph and paragraph. And at the same time ask them to point out the sentences they don’t understand.
Step 2 1. Ask the Ss to find out the following phrases in the Paraphrasing text:
on a deserted island, hunt for food, make a fire,
be alone on the island, become / be fond of …, treat sb as…, share happiness and sorrow, make friends with …
2. Ask the Ss to make sentences with hunt for, be fond of, treat ab as …
3. Ask the Ss to put the follow sentences into Chinese.
1) Chuck is a businessman who is always so busy that he has little time for his friends.
2) One day Chuck is on a flight across the Pacific Ocean when suddenly his plane crashes.
3) Perhaps the most difficult challenge is how to survive without friends.
4) In order to survive, Chuck develops a friendship with an unusual friend - a volleyball he calls Wilson.
5) … it is important to have someone to care about.
6) He also learns that he should have cared more about his friends.
7)… we must give as much as we take.
8) The lesson we can learn from Chuck and all the others who have unusual friends is that friends are teachers.
Step 3 Ask the Ss to think over and answer the question:
Discussing 1) How can a volleyball become Chuck’s friend?
2) The text talks about giving and taking. How do you and your friends give and take?
3) Does a successful man or woman need friends? Why or why not?
4) What do friends teach us?
5) Is it better to have a human friend or an unusual friend such as a volleyball, a pen or a dog?
Step 4 The usage of learn:
Word study 1. To gain knowledge or skill by study, experience or
being taught
learn a foreign language
We’re learning English now.
Have you learned how to drive a car?
One can learn from his mistakes.
2. fix in the mind or memory; memorize
Let’s try to learn the poem by heart.
3. realize; become aware
They learned that it was no use arguing with him.
4. know, get to know
They offered help as soon as they learned that we were in great trouble.
I learned of the accident only yesterday.
learn one’s lesson; learn a lesson from sb
learned a learned teacher
Step 5 Go over Part 1 in Vocabulary on Page 87.
Listening First go over all the words and ask some students to tell what these words mean and when we’ll use these words. Then listen to the tape and finish this exercise.
Step 6 1. Finish Word Study on Pages 4~5.
Homework 2. Go over the Grammar part on Page 5. Try to find ou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Direct Speech and Indirect Speech in statements and questions.
Summary
Period 5
Step 1 Go over this part by asking some Ss to read the ten Word study sentences one by one to check the answers.
Step 2 1. Ask the Ss to discus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Direct
Grammar Speech and Indirect Speech in pairs.
2. Summary:
In Statements
“I like reading adventure stories,” said John.
John said (that) he liked reading adventure stories.
“I don’t like computers,” Sarah said to her friends.
Sarah told her friends (that) she didn’t like computers.
In General Questions:
“Ann, have you see my blue notebook?” Peter asked.
Peter asked Ann if she had seen his blue notebook.
In Special Questions:
“How can you do that?” Mary asked Ann.
Mary asked Ann how she could do that.
“What difference does it make?” Peter asked Jim.
Peter asked Jim what difference it made.
3. Go over Part 1 on Page 5.
4. Go over Part 2 on Page 6.
Step 3 1. Go over Part 2 on Page 88.
Workbook 2. Go over Part 3 on Page 88 first in pairs, and then
check with the whole class.
3. Go over Part 1 by asking some Ss to write down
their sentences on the Bb.
Step 4 1. Review the reading material.
Homework 2. Finish all the exercises about the Grammar in this unit. And go over Parts 1 and 2 on Pages 177~180.
3. Ask the Ss to think about in what ways we can make friends with others.
Summary
Period 6
Step 1 Ask the Ss some questions and let some Ss report Revision these questions:
1) Do you want to study English? Why?
2) Why do you think English is very important?
3) What do you think a good friend should be?
4) Do you have any good friends?
5) How can we make friends with others?
6) Would you like to say something about one of your friends?
7) What do you often do together with your friends?
8) What do you think are good ways to make friends with a stranger?
9) Do you know how to make a pen friend or a pen pal?
10) Can we use the Internet to make friends? How to use it to make friends?
Step 2 1. Read the short passage on Page 6 and tell the main
Reading and idea of it.
Writing Questions:
1) What is a pen friend or pen pal?
2) What is an e-pal or key pal?
3) What is the advantage of e-mail?
2. Read the two e-pal ads and tell what kinds of
people do you think they are.
Jane: funny, humour, frank, openhearted, friendly
Jack: friendly, funny, humour, openhearted, honest
3. Go over the tips and then write an e-mail message.
And then check each other’s message with the
partner.
Step 3 1. Read the e-mail on Page 90 and tell what it is about.
Workbook 2. Talk about how to write a response.
Step 4 1. Go over Checkpoint 1.
Checkpoint 2. Ask the Ss to think about what they have learned in
this unit.
Step 5 1. Go over Learner Log on Page 90 to make sure that Assessing the Ss know what it means and how to fill in the
table correctly.
2. Go over Reflection and ask the Ss to finish the
sentences.
Step 6 1. Review the whole unit.
Homework 2. Write an e-mail to introduce yourself to an e-pal and send it to the teacher’s e-mail box.
Summary
Period 7
Step 1 1. Dictate the following passage and then choose a
Dictation title for it.
Pal Restaurant is one of the many restaurants where people come to eat, drink, talk and enjoy music. It is different from other restaurants because its owners are a group of college students.
1. ….
But 2. …. “We can’t stop them but we want them to put study in the first place.” Teachers do not support them, either. 3. ….
4. …. 5. …. 6. ….
But Lin Tao says they are doing OK.
Title: Students Running Bar
Study First or BUSINESS First?
2. Some words and phrases in the listening text:
solve a problem / problems, common problem,
get mad, communicate, in a different way,
deal with, apologize, apology, keep a secret,
in a difficult situation,
rumour 谣[流]言, 传闻
The rumo(u)r has turned out to be true.
这谣传结果是真的。
Step 2 Review the whole unit.
6.人教版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篇六
人教课标版教材五年级数学下册第60-62页
【课程标准摘录】
1. 进一步认识分数。
2. 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会运用数表示事物,并能进行交流。
【教学目标】
1、通过图1和图2,认识到分数产生的条件和必要性
2、认识单位“1”的丰富含义,知道单位“1”即可以表示一个物体,也能表示一些物体,并且会根据一句话判断单位“1”。
3、能在教师指导下归纳出分数的意义,并能应用来解释一个具体分数的意义;
4.能结合创造分数的过程说出分子分母的含义,并且能说出一个具体分数中的分子分母的含义。
能力目标:
5.培养学生的实践观察和创新能力,促进其思维的发展。
在教学中拟订教学的重难点为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
【学具准备】
长方形纸,正方形纸,圆形纸片,四个苹果。
【教学设想】
本节课第一个环节是通过图1学生理解分数产生的意义,然后再通过图2学生更加明白分数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应用广泛。
第二个环节是通过平均分的过程,重点理解单位“1”的意义,可以是一个长方形、正方形、圆 形,结合图2,说明单位“1”还可以是一个橘子、一块月饼、一包饼干。再结合“做一做”,学生理解单位“1”可以是多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使单位“1”的概念广泛化。接着通过老师讲解理解分数的分数单位。最后通过练习举例,学生更加了解分数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教法学法】
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法(学生对折)和练习法
【评价方案】
1. 通过评价样题和练习十第二题第三题完成目标2、3
2. 通过提问检测目标4
【教学流程】
一、了解分数的产生
教师:我们长度可以用“米”作单位,但是在测量物体长度时,用“米”做单位,结果往往不是整数,在古代,人们就已经遇到了这样的问题(教师用一根打了结的绳子演示古人测量的情况)。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为了平均分配一些东西,也常常会遇到不能用整数表示的情况。比如,两个小朋友平分一个橘子、一块月饼、一包饼干,每人分到的能用整数表示吗?
引入:正是这样的实际需要,产生了分数。这也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一个新的概念。
二、学习分数的意义
1.以前,我们已经学过分数的初步认识,你能举例说明的含义吗?
2.看课本插图,说一说,每个图下面的分别是:
(1)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
(2)平均分成了几份?
(3)表示这样的几份?
3.如果把改成,请再说说它的具体含义。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逐步总结:把一个图形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这样的一份是,三份是。把4根香蕉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每根是这把香蕉的,三根是。把一盘面包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这盘面包的,三份是。
4.概括分数的意义。
(1)一个物体或一些物体等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来表示。
(2)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
(3)请说出上面三个例子中的单位“1”分别指什么。
(4)你能说出分子、分母的含义吗?同桌两人议一议。
分子:表示有这样的几份
分母:表示把单位“ 1”平均分成了几份
(5)以为例,说一说分数的书写顺序及其含义。
①先写分数线,表示平均分;
②再写分母,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了几份;
③最后写分子,表示有这样的几份。
三、基本练习
完成“做一做”
1.学生完成第62页上的“做一做”(填写在课本上)。
2.交流、核对答案。
3.一堆糖,平均分成3份,每份( )颗,2份是这堆糖的几分之几?
设计意图:边讲边练,对学生掌握的情况及时地反馈,把知识落到实处。
四、学习分数单位
1.自然数的单位是几?6里面有几个1?42呢?
2.的分数单位是什么?它有几个这样的单位?
3.理解分数单位的概念: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
4.说出上面“做一做”中几个分数的分数单位,它们分别有几个这样的单位。
5.提问:分数单位是与哪个数有关?
6.引导发现:一个分数,分母是几,这个分数的分数单位就是几分之一。
五、巩固练习
1.你能从这几句话中找出单位“1”吗?
我班有( )名学生,男生( )人,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女生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
独生子女占我班的几分之几?
2.完成练习十一第1—3题。
六、小结
1.本节课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概括,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对所学习的知识有一个整体的认知,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
板书设计:
分数的意义
1. 分数的产生 生活的需要产生了分数。
2. 分数的意义 , 。
7.人教版利率的教学设计 篇七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古代诗歌教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在“中考”指挥棒的指引下, 古代诗歌教学片面追求默写代替品味赏析, 局部分析代替整体感悟, 一元分析代替多元思考以及滥用多媒体手段等。看似热闹非凡的语文课堂却丧失了“诗教”的真正功能。笔者看来, 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着种种问题, 主要有四方面问题。
(一) 古代诗歌选编的不足
首先, 古代汉语知识和文史知识选编太少。
其次, 纵观人教版初中《语文》, 从所选的古代诗歌数量上来说, 唐朝文人的作品占绝对优势, 达到46%以上, 宋代文人作品比例也达到了24%。虽然唐诗宋词的确是我国古代传统诗作的巅峰, 但是, 其他朝代也不乏精品佳作, 因此对其他朝代作家和作品的忽视, 会使学生以狭隘的眼光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对其他朝代的作家作品缺乏客观的认知和评价。
此外, 从内容上来说, 89首古代诗歌无外乎书写友情, 描写思想爱国之情, 描绘美丽风景, 寄托人生哲理等, 很多诗歌并不能全面的展现诗人的精神世界。诗歌和学生的学习生活缺少一些联系, 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89首古代诗歌中收入诵读欣赏的有60首之多, 但在实际教学中, 只有26首在六册单元中选编并纳入新授课的教学计划, 即一学期只学习5首, 这样少的篇目对于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略显不足。
(二) 古代诗歌教学方法使用不当
当前, 功利性教学在初中古代诗歌教学中愈演愈烈:不少初中老师在中考“指挥棒”的指引下只是要求学生背诵默写, 甚至反复默写, 以达到做试卷不错一字。布鲁纳认为知识, 是过程, 不是结果。学习结果固然要重视, 但更要重视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这里不是片面地认为背诵、默写可以“一刀切”, 毕竟, 语文素养的积累是建立在对一定知识识记的基础之上的。但是若简单地为了迎合考试, 机械地背诵默写代替了学生对古代诗歌意境的体味及其情趣和韵味的赏析, 那么学“诗”就不再是真正的学“诗”, 诗歌被分解成一个个简单的符号, 对诗歌审美因素的体验感悟自然无从说起。
(三) 古代诗歌教学手段“泛多媒体”化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和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 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运用。一方面, 广泛地使用多媒体手段增加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激发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 一种“泛多媒体化”的现象日益显露。这种“泛多媒体化”即不根据教学要求和教学的需要, 动辄使用多媒体手段;有的时候甚至为了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而使用多媒体, 甚至达到了不使用多媒体就不是一节成功的课的尴尬境地。
(四) 古代诗歌教学评价缺乏科学性
评价方式单一、忽略个性、轻视过程等问题存在于古代诗歌教学评价中。诗歌是人类文明的积淀, 具有重要的认识作用和教育价值。但是, 现在所有的评价方式都是以分数作为唯一的参照标准。所以, 现在在古代诗歌教学中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很明显。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导致了一卷定终身, 导致了学生古代诗歌学习的临时抱佛脚。进行评价改革, 采用多元评价方式, 加强对学生平时学习的监控已势在必行。也许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诗歌学习的正常进行, 从而让“人文精神”在古代诗歌教学中有根本的依托。
二
针对以上问题, 笔者提出对于人教版初中《语文》古代诗歌教学的改进对策建议如下。
(一) 完善课本古代诗歌选编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用教材”, 教师要创造性的使用现有的人教版初中《语文》, 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 要对选编的古代诗歌加以重组和整合, 增选适当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 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知识激活, 进一步扩大现有教材编选的特点, 深化古代诗歌教学的作用。具体做法如下:
1. 增加生活化的选篇。
选文质量的高低决定着一套 (本教材的面貌和质量。文章能否选得好, 关键取决于教材编选者‘衡文’的眼力和水平。可以说, 只要文章选得好, 教材编写就成功了一大半。” (1) 能够入选《语文》教材的文章, 不仅要“文质兼美”, 而且还要看“可接受性”。所谓“可接受性”, 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选材要考虑特定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 深浅适度;二是选材要适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初中学生由于其特殊的心智发展的阶段, 对于选文的生活化、趣味性就更加关注。
2. 贴近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实践。
人教版初中《语文》按照“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板块组织单元, 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 主动参与社会实践, 增强公民意识和责任感, 对社会、对他人富有爱心;让学生亲近、关爱自然, 懂得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学生自我了解, 肯定自我价值, 发展兴趣与专长。分析六册人教版初中《语文》古代诗歌的编排却呈现这样一种情况:《语文》 (七年级上) 第三单元中选编了四首古代诗歌:《观沧海》、《钱塘湖春行》、《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 七年级下做为精读课文, 仅选编了一首《木兰诗》。如果七年级上更加侧重于人与自然, 让学生亲近自然, 关注自然, 但是七年级下侧重于人与自我, 让学生明确自身的价值, 增强责任感, 但是到了八年级上选编的《使至塞上》、《登岳阳楼》等又侧重关注自然, 与七年级上的选编内容重复且缺乏层次。初二学生进入叛逆期, 他们开始有了自我意识的觉醒, 他们开始关注自我的内心世界, 此时语文教材的编排多设置一些关注自我, 关注内心的诗歌, 教师加以积极的引导有利于学生积极人格和价值观的形成和完善。到了初三, 学生除了迎接中考这一人生第一次转折之外, 学生也开始逐渐关注社会, 这一时期如果选择一些侧重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 例如杜甫的“三吏”“三别”, 让学生学会理性思考, 思考个体所承担的责任, 理性地对待周围社会。
3. 科学整合选编诗歌。
根据目前人教版初中《语文》古代诗歌的编排特点, 教师在教学时还可以灵活运用, 扬长避短, 例如进行比较探究。比较, 既是阅读理解文章的重要方法之一, 也是灵活运用教材的较好方法之一。比如, 可以将七年级上附录的古代诗歌《如梦令》和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武陵春》、《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等作品进行对照阅读教学。
4. 增加辅助性知识提示。
诗歌的整个教学过程中传授一定的有关诗歌的常识。 (2) 为了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古代汉语知识, 了解一些有关古代诗歌的基本常识, 笔者以为, 每册课本可以安排一两篇有关古诗文词法、句法、章法的辅导性文章, 以便学生掌握解读古代诗歌的方法, 提高阅读赏析古代诗歌的能力。
(二) 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华东师大的叶澜教授在《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一文说:“当改革研究进入到学校实践时, 透过一节节课, 我们看到的是在学科教学领域中, 大部分教师对教育价值的选择还停留在‘传递知识’上, 其中有一些教师虽己关注到学生技能、技巧, 甚至能力和智力的发展, 但大多仅为点缀, 教学改革观念的转变, 包括教学价值观的转变, 不能脱离教师的、教学实践, 不能不关注他们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如何实现内化的过程。只有教师的内在观念才具有真实的指导教师教学目标制定和实践行为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不仅要掌握好本专业的知识和素养, 还要具备广博的其他知识, 摆脱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 用新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
老师还要坚持终身学习的理念, 与时俱进, 不断接受新的思想, 新的观念, 新的挑战。除了阅读相关的书籍提高自身素养之外, 教师还可以多参加古代诗歌教学研讨, 开展古代诗歌教学公开课等, 激发语文教师阅读和学习古代诗歌的热情, 使教师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对古代诗歌的理解, 促进自身文学素养的提升。如此由外而内, 内外兼修, 定能使教师的古诗词修养有所提高。
(三) 优化古代诗歌的教学方法
1. 创设教学情境。
生活是一切知识的源泉, 教师在课堂中创设生活情境是通过直观手段与语言描绘相结合, 营造一种与文本相吻和、相协调的生活氛围, 将生活中的典型场景作为为学生观察的客体, 唤醒学生自身的生活体验, 激起学生的情趣, 从而把学生的情感活动、认知活动与生活结合起来。
除了可以用合适的生活事例作为导语创设情境外, 还可以引导学生将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引到阅读中来, 再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则抓住“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句, 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生活经验, 成功的抑或是失败的, 让学生谈谈成功或是失败时的感受, 进而引导学生树立一种积极的人生观即吸取经验教训, 着眼于创造美好的未来。让学生把学习内容与生活联系起来, 唤醒他们自身对生活的感受, 使学生由被动的学, 变为有主观情感的积极参与, 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2. 学习方式的培养。
自主、合作、探究是课改倡导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相比起传统的学习方式的受动性、依赖性, 新型的学习方式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
3. 实践活动的指导。
新课程倡导课堂走向开放、走向综合, 因而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 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构建诗歌综合素养。例如把古代诗歌学习与语文的综合性学习结合起来。如果教师利用学生对流行歌曲兴趣浓厚的特点, 将教学内容与之相连, 作为一个引子,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水调歌头》、《蒹葭》等都曾被改编并演绎为歌曲, 如果教师在适当的时机将其引入课堂, 可以增加诗歌意境的直观性, 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其实, 在学习中, 对资源的搜集、分析、整理与运用的过程和方法, 也是古代诗歌学习的内容之一。结合综合性学习活动, 教师指导学生有选择的搜索和整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通俗易懂的诗歌, 并在班上或学生自发组建的诗社组织中进行成果交流与展示。再如办手抄报、为课文绘插图、制作小书签等都可以“走进”古代诗歌课堂, 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 使其更好的学习诗歌。
(四) 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多媒体只是一种教学手段, 而不是目的, 其关键在于根据具体学科内容做到恰当应用。所以, 应用多媒体就不能生搬硬套某种模式, 目前也没有一种万能的标准模式可行。必须依据语文学科古代诗歌教学的特点, 将教学内容与多媒体技术进行整合。多媒体使用的图形图像要适合主题、吻合内容;使用的声音要真实生动、自然流畅;使用的视频要贴切主题、表达主题、深化主题。总之, 使用多媒体要实事求是、为主题而使用, 为教学内容而有针对性地使用, 而不是为了使用多媒体而使用多媒体。
(五) 更新评价方式
当下, 即使经过了二期课改, 语文教学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还是很难能真正落到实处。过于功利的评价必然导致语文教学只偏重于工具性, 而不是人文性。这种评价导致了重结果轻过程、重练习轻兴趣、重考试轻习惯等一系列问题。其实, 笔试可以是测试的手段之一, 但它不应代表学生的一切。单一的笔试评价方式甚至给笔者学校的教学管理也带来了困扰。因为, 分数并不代表一切。在以上评价方式背景下, 学生平时学习的自信心、上课纪律及参与的主动性、课后作业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少问题。面对现实, 只有适当补充一些评价方式才能应对不容回避的现实学情。以下是一些可供参考的评价方式:
1. 多样评价。
在大力开展素质教育的今天, 我们虽然反对考试, 但是考试能力也是一种素质。在这个竞争激烈的世界, 什么地方能彻底废除考试?因此, 还是不能完全否定考试的价值。布卢姆曾提出了学前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阶段终结性评价理论。在学习告一段落后进行阶段终结性评价, 能检测学生教学目标的掌握状况, 及时帮助学生反馈、矫正、巩固知识, 从而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在笔者学校, 采用终结性评价方式也很必要。因为在纠正学生学习行为和习惯的同时, 还需要保证学生学习古代诗歌有一定的成效。学生的学习成绩是学校和教师生存的基础, 是学生发展的需要。因为面对具体的现实国情, 完全脱离社会实际的评价方式最终还是要碰壁的。评价方式既要有前瞻性, 又要有现实性。这种评价方式在整个语文教学中需要, 在古代诗歌的教学评价中也适用。
但是, 适用并不代表方式唯一。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评价。例如口头语言评价、评语评价、教师的身体语言评价 (掌声、眼神、手势等) 等。当然对于学生的个体差异, 教师要充分利用差异性, 进行“因材评价”。比如对于基础知识相对薄弱的学生多提问识记型的问题, 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则多给予一些高水平的开放性问题, 然后进行评价, 让他们在这些问题和老师的鼓励中找到学习的勇气和信心。
2. 多元评价。
教改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多元文化气息, 那么, 相应的语文教学评价方式有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呢。这种滞后的评价方式势必会阻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违背因材施教的原则。毕竟学生的智能是多元的, 评价方式也不应过于单一。即便都是以语言智能为其智能强项的学生, 他们在表现上也是有所不同的, 有些学生擅长阅读, 有些学生可能擅长演讲, 有些学生可能更擅长写作。因而语文教学应扬长避短, 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协调发展。因此, 在教学中还应重视利用多元评价方式。
3. 过程评价。
在笔者学校, 大多数学生一般只重视期中、期末考试, 这给教学和管理都带来很大困扰。评价应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责任, 关注学生的进步和成长, 使教师由过去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反思的指导者。比如, 笔者鼓励学生关注期中、期末大考, 但是也注意引导学生重视自己平时的综合表现。对此, 笔者在开学之初就十分明确地告诉学生, 他们平时的综合表现将记录在案。具体怎么操作?笔者将学生期末总评成绩分成三大块, 期中、期末各占25%, 而平时成绩占50%。平时成绩有哪些?即学生平时的各种表现, 这些评价, 平时笔者都有详细记录。如学生平时的作业完成质量、上课发言的主动性、学习态度, 甚至课堂纪律的遵守等情况全部成为平时成绩的参照。如果平时综合表现不好, 即使学生期中、期末大考分数很高, 期末总评也将很难达到合格要求。
4. 多方评价。
除了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给予评价外, 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自我评价, 学生之间相互评价等。学生的自评能够使得学生理性反思自己, 学生的互相评价也可以使学生相互交流, 相互促进, 相互竞争, 取长补短。多方评价不仅能够客观的评价学生的学习, 更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摘要:从完善教材选编、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优化教学方法及更新评价方式方面, 力求有针对性地、系统地提出人教版初中《语文》古代诗歌教学的改进建议, 回归古代诗歌教学的初衷, 实现古代诗歌教学的真正功能。
关键词:人教版,初中《语文》,古代诗歌教学,改进对策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7.
[2]杨道麟.语文教育学导论[M].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9.
[3]钟启泉, 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解读[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8.人教版利率的教学设计 篇八
新课程高中化学必修课程中化学知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有所弱化,联系社会的知识和知识的应用相对较强。而为了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对培养学生科学方法的要求则没有放松,为此“知识弱化了,怎样培养能力和方法”的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本文以人教版《化学2(必修)》中“苯”的教学为例,分析实施科学方法教育的策略。
“有机化合物”在《化学2(必修)》中列第三章,从章节的数量看,学生已经学完了必修课程的3/4,已经基本达到了“认识实验、假说、模型、比较、分类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的要求。所以,在“苯”的教学中,要充分挖掘科学方法教育的因素,促进学生在运用科学方法探究苯的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有关科学方法的认识,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1 教学设计
学习任务一:用文献方法了解苯的发现和来源
学习活动1:交流课前就“苯的发现和来源”查阅的有关资料。
学习活动2:在教师的带领下,总结“苯的发现和来源”的文献阅结果。
设计意图:
(1)虽然文献法不是化学教学活动中获得事实材料的主流方法,但适当安排文献方法的运用,能使学生体验获得事实材料的多种途径。
(2)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使他们从一个轻松的话题——“苯的发现和来源”入手,愉快地进入新的学习任务之中。
学习任务二:运用观察方法认识苯的主要物理性质
学习活动1:通过对苯的观察,感知苯的颜色、状态、气味等物理性质,并从记忆中搜寻嗅到苯的气味的生活情景。
学习活动2:通过观察苯与水(为了便于观察,可在水中加一滴墨水)的混合实验,感知苯的密度和水溶性等物理性质,并讨论分离苯与水的方法。
学习活动3:在教师的带领下,总结苯的主要物理性质,知道苯是一种重要的有机溶剂。
设计意图:
观察是获取事实材料的主要方法,在科学研究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对苯的颜色、状态、气味的直接感知属于自然观察,通过与水的混合实验感知苯的密度和水溶性属于实验观察。这些观察活动教科书都没有安排,但确能使学生对苯的相关物理性质留下深刻印象,值得教师的重视和研究。
学习任务三:用假说方法确定苯分子的组成
学习活动1:根据通常情况下烷烃的状态与分子中碳原子数的关系,估计苯分子中碳原子数的取值范围。
学习活动2:阅读教师提供的信息,推测苯分子的组成。
[信息]法国化学家热拉尔等人首先确定苯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8。
学习活动3:通过比较C6H6与乙烯分子中碳的质量分数,预测苯在空气中燃烧时的现象。
学习活动4:通过观察演示实验(用玻棒蘸取苯在酒精灯上点燃),进一步确认苯分子的组成。
设计意图:
(1)假说是人们根据已有的知识对于所需研究的事物或现象所做的初步解释,它是在人们对于该事物或现象的原因没有全面认识的情况下作出的推测,所以假说需要验证真伪。学生对假说方法的认识,需要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多次的体验和不断的深化。
(2)本节学习任务是在改造教科书呈现方式的基础上设计的,目的是给学生增加体验假说方法的机会。
发现问题——苯分子的组成是怎样的?
提出假说——苯常温下是液体,分子中的碳原子数应该大于5;如果碳原子数为5,则氢原子数为78-12×5=18,超过饱和时所需的2×5+2=12,所以苯的分子式只能是C6H6。C6H6分子中碳的质量分数远大于乙烯,乙烯在空气中燃烧时火焰明亮伴有黑烟,苯在空气中燃烧时黑烟应该更浓。
实验检验——苯燃烧时产生明亮的带有浓烟的火焰(因燃烧时的黑烟会污染环境,不宜分组实验)。
得出结论——苯的分子式是C6H6。
学习任务四:认识苯的凯库勒式,感悟直觉思维的意义
学习活动1:阅读教师提供的信息和图片,认识凯库勒提出的苯的单双键交替的环状结构。
[信息]德国化学家凯库勒为了苯分子的结构,苦思冥想不得其解。1865年的一天夜晚,凯库勒在书房里打起了瞌睡,梦见一个个原子跳跃而出,并且像蛇一样盘绕卷曲。一会儿眼前的蛇衔住了自己的尾巴,并旋转不停。凯库勒从梦中惊醒,绘制出了苯分子中碳原子呈环状排列的结构。为了保持碳的4价,凯库勒又在环内加了3个双键,得到了苯的凯库勒式。
学习活动2:从教师提供的上述信息中,感悟直觉思维对科学研究的意义。
设计意图:
(1)由于学生只有甲烷与烷烃及乙烯等基本知识,对碳碳之间化学键的多样性缺乏足够的认识,他们难以猜想苯分子的可能结构,为此选择了直接给出苯的凯库勒式的策略。
(2)直觉思维是非逻辑性的,它能打破常规思维定势和逻辑规则的束缚,因而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形式。凯库勒之所以能够从梦中得到启发,是由于他一直致力于分子结构的研究,才会梦其所思;同时他又懂得化合价的真正含义,才捕捉到了直觉形象。近年来,有文献表明,苯的环状结构是奥地利中学教师劳斯密特在1861年提出的,比凯库勒的梦早了4年。这一学习活动的设计,并不是要为谁论功,而是为了给出苯的环状结构,同时引导学生感悟直觉思维的意义。
学习任务五:用假说方法确定苯分子中没有与乙烯类似的双键
学习活动1:根据乙烯的性质和苯的凯库勒式,推测苯的性质。
学习活动2:进行苯与溴水、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混合实验,得出苯分子中没有与乙烯类似的双键的结论(注意引导学生分析苯对溴水的萃取现象)。
设计意图:
这一节的学习任务教科书原本就是按假说的模式编排的,这不仅能揭示苯的凯库勒式存在的问题,而且能激发学生深入学习苯的结构和性质的兴趣。
发现问题——苯的凯库勒式是单双键交替的环状结构,其中的双键与乙烯中的双键类似吗?
提出假设——如果苯分子中有与乙烯类似的双键,则苯也能使溴水或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实验检验——苯不能使溴水或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得出结论——苯分子中没有与乙烯类似的双键。
学习任务六:用模型方法认识苯分子的平面正六边形结构
学习活动1:观察苯分子结构的比例模型,认识苯分子的独特结构。
学习活动2:根据教师提供的信息,进一步纠正凯库勒式中的单双键交替的环状结构。
[信息]苯的邻位二氯取代物只有一种结构。
设计意图:
(1)受《课程标准》要求的限制,必修教科书中没有介绍共价键的键参数,所以用键参数等分析苯分子结构的特殊性宜留在《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中进行。
(2)化学科学对微观粒子结构及其变化的研究离不开模型方法。苯分子的比例模型属于物理模型,它能为学生直观地展示苯分子的独特结构。而苯的邻位二氯取代物只有一种结构的信息,又能使学生加深对苯环结构特殊性的认识。
学习任务七:用演绎方法完成苯的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学习活动1:根据教师提供的信息,运用已有知识完成苯的取代和加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信息1]在一定条件下,苯能与溴、硝酸等物质发生取代反应,苯环上的氢原子分别被溴原子和硝基(-NO2)取代后, 生成溴苯()和硝基苯
()。
[信息2]在一定条件下,苯能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生成环己烷( )。
学习活动2:由苯的取代和加成等性质,体会其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
设计意图:
(1)受《课程标准》要求的限制,苯与溴、硝酸等取代反应的实验操作暂不宜介绍,因此无法通过实验现象抽象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2)演绎是从一般原理推论个别事物的推理方法。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甲烷的取代反应和乙烯的加成反应,从取代反应和加成反应的定义出发,用演绎方法完成苯的有关反应方程式既符合科学思维的规律,又能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取代反应和加成反应本质的认识。
学习任务八:用综合方法对苯的结构和性质形成整体认识
学习活动1:阅读教科书中关于苯的全部内容。
学习活动2:在教师的带领下,总结苯的性质及其与结构的关系。
设计意图:
综合是把研究对象的各个部分或各个方面联系起来考察,从整体上去认识和把握研究对象的思维方法。在对苯的结构、性质、用途等逐一学习以后,再进行全面地总结和归纳,能使学生对苯的有关知识形成一个整体的认识。
【人教版利率的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利率市场化条件下的商业银行利率定价现状及能力分析论文10-18
利率与汇率的互动关系07-23
银行利率市场化的影响11-01
借款合同利率06-19
私人贷款利率10-17
利率市场化07-21
心脏的教学设计人教版09-26
估算的教学设计人教版10-10
商业银行贷款利率07-27
银行贷款利率调整通知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