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载体建设方案

2024-07-10

创新载体建设方案(共8篇)

1.创新载体建设方案 篇一

加强网络建设

创新活动载体 促进留守儿童工作健康发展

(2009年5月27日)

滕州市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大市,每年外出务工的农民达3万余人,全市仅在校的留守儿童就有6000多名。近年来,滕州市妇联根据中央和省、枣庄市妇联关于积极开展关爱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的有关部署,积极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共享蓝天活动”,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实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行动,使全市留守儿童生活有助、学业有教、亲情有护、安全有保,共享蓝天,快乐健康成长,有力推动了我市留守儿童工作健康发展。

一、建立学校关护网络,发挥关爱的主渠道作用。一是建立组织领导机制。全市各中小学都成立了关爱留守儿童领导小组,领导成员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充分发挥领导小组成员职能作用,加强对全校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管理。二是建立留守儿童基础信息制度。对留守学生在每学期开学时进行调查摸底,填写“留守学生信息卡”,全面掌握其家庭、学习、生活及父母外出务工及留守代管情况,建立“留守学生”档案和联系卡,档案实行动态管理。三是建立爱心结对制度。组织全体教师与留守学生结对子,实行“一对一”帮助,全面关心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和思想状况。组织女企业家、大中专院校的优秀学生与留守儿童进行一对一帮扶结对,帮助他们弥补情感的缺失和家庭教育的缺位。去年“六一”,我们还专门组织了亲子互动活动,使留守儿童在“代理家长”的陪伴下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儿童节。四是建立留守儿童寄宿管理制度。根据留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爱好成立一批兴趣小组,优先安排留守儿童在校寄宿;开设亲情联系电话和“亲情网络视频”室,让留守儿童与在外务工父母进行视频对话;建立图书阅览室和心理咨询室,扎实做好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疏导及教育工作,为留守儿童建设一个和谐温馨的校园大家庭。我市的华晨育才学校先后成立了关爱留守流动儿童爱心辅导站和快乐成长活动站。主要以留守儿童的托管、游戏、娱乐、图书阅览为服务内容,并对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2008年,华晨育才被省妇联授予“山东省留守流动儿童快乐成长活动站”。我们为活动站安装了3部固定电话,捐赠了价值5000元的亲情电话卡。同时,联系市新华书店为活动站捐赠了价值5000元的图书。“六一”期间,我们又与旺旺集团联合给活动站的留守儿童送去了糖果和饮料为他们庆祝节日。五是建立留守学生托管制度。学校安排专人假期值班,负责留守学生假期的生活、学习。为了培养和提高留守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生存技能,学校专门在校园一角开辟了一块田地供学生课外种植活动所用。每逢节假日,留守儿童们便在老师的帮助下开展包水饺和各种实用编织活动。托管班的老师还经常组织学生去北沙河惨案纪念馆、墨子纪念馆、红荷湿地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游览、参观,接受社会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六是建立留守儿童家长培训制度。通过开办家庭教育培训班和召开家长会等形式集中对家长或“监管人”进行有关家教知识的培训,以提高他们对“留守学生” 监护责任意识、监护能力和教育管理能力。滕州市实验小学先后被全国妇联、省妇联评为“全国流动人口子女、农村留守儿童示范家长学校”和“山东省流动人口子女、农村留守儿童示范家长学校”。

二、建立社会呵护网络,促进留守儿童快乐成长。一是加强活动阵地建设。在校内留守儿童快乐成长活动站建立同时,我们充分发挥村两委、妇代会、巾帼文明队和村“五老”人员的作用,在全市21个镇街分别利用村委会妇女之家建立校外留守儿童快乐成长活动站,真正让留守儿童在校之余有地方去、有人管、有人教、有人爱。级索镇水磨庄村和滨湖镇陈宏楼村利用村文化大院建立了留守儿童快乐成长活动站,设立了图书室、活动室和娱乐室,为村里的留守儿童提供了学习和活动的地方。去年,级索和滨湖被枣庄市妇联授予“枣庄市留守流动儿童快乐成长活动站”。市妇联为活动站捐赠了6000元的学习用品和体育器材。二是开展“代理家长”活动。针对留守儿童缺乏关爱、管理等问题,我们广泛推行“代理家长”制度,组织巾帼文明队员、“五老”、“爱心志愿者”与留守儿童特别是无人管护的儿童,结成大手拉小手帮扶对子,成为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滨湖镇陈宏楼村退休老教师杨列锦等8名“五老”人员,自愿担当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利用周末和寒暑假,教孩子学书法、学绘画、学乐器,并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上的难题。全国十佳少先队辅导员、大坞镇退休教师赵曰贵不但帮助学校里的教师、学生与“留守儿童”结成了对子,还自费购买了一些最新出版的、适合少儿阅读的故事书,赠给东洋汶小学的26名“留守少年儿童”,并连续五年辅导赵浩、赵腾两位“留守儿童”,使他们健康成长。三是开展爱心捐助活动。近年来,我们加大对贫困儿童特别是失亲儿童、留守儿童的救助力度,积极动员社会各界为失亲儿童和留守儿童献爱心、办好事。开展了关爱留守儿童“争做知心哥哥、知心姐姐”、“共享蓝天活动”、“携手贝因美关注贫困婴儿”和“代理妈妈”等一系列爱心帮扶捐助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三、建立家庭监护网络,增强父母及监护人的责任意识。一是优化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环境。我们联合教育局依托我市1200多所家长学校、母亲课堂,通过开展“争做合格父母,培养合格人才”双合格家庭教育宣传实践活动和印发《家庭教育手册》、《100本好书》等家庭教育宣传册广泛宣传家庭教育知识。今年4月份,我们邀请北京幼儿教育专家马苓教授、北京早期教育专家胡燕琴教授和中国教育专家曾涛教授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知识培训,增强家长及监护人的科学教子能力。二是建立监护人联系制度。学校每学期定期召开“留守学生”监护人会议,向监护人汇报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思想道德、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情况,班主任要定期家访,了解学生在家生活情况和代理监护人的教育管理情况,加强与代理监护人联系与沟通,共同关心留守儿童成长。三是开展“农村父母课堂”教育。充分发挥远程教育作用,积极组织全市农村家长收看“农村父母课堂”栏目,以轻松有趣的电视节目形式,向农村家长传播新时代家庭教育的新理念,普及科学教子的知识和方法。

四、建立政法部门保护网络,构筑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一是开展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工作。市公安局组织开展各类专项整治行动,依托各地警务室为留守儿童服务,加强校园及周边治安环境的整治。2007年4月份、11月份,派出所民警连续打掉2个抢劫在校学生财物犯罪团伙,团伙11名成员全部落网,确保了师生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二是提高留守儿童自我保护能力。市公安局在留守儿童集中的华晨育才设立了驻校警务室,民警们自愿担当起留守儿童们的“安全导师”,利用暑假及课余时间,开展了“上一堂交通安全课”、“进行一次家访”、“开展一次警营开放日”等活动。去年3月份,派出所驻华晨育才学校警务室民警为了帮助沉迷网络游戏的该校学生李辉戒除网瘾,连续三个周末放弃休息时间,和学校老师一起陪他到活动室下象棋、看课外书,最后终于使李辉成功戒掉网瘾,重新融入到健康快乐的学习生活中去。“六一”期间,我们还为华晨育才和实验小学的留守儿童们送去了600册可随身携带阅读的《安全教育知识手册》口袋书,使孩子们随时随地都可以轻松获取安全知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三是营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各级妇联积极开展《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宣传教育活动,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几年来,我们对留守儿童工作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也得到了上级妇联、市关工委、市教育局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倾情关注。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认真学习兄弟妇联的先进经验,不断推进我市留守流动儿童工作再上新台阶,再创新佳绩。

2.创新载体建设方案 篇二

一、高校网络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1.不科学地利用网络。许多大学生对网络依赖性强, 整天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 淡漠了友情和亲情, 以至于荒废了学业, 也严重影响了其心理健康。另外, 巨大的网络信息资源对于应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课程论文、作业任务的大学生来说绝对是一个“福址”, 只要简单地复制、粘贴, 或者稍微修改就可以轻松完成。网络在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 也引发了诚信危机。学生们不尊重知识产权、不踏实学习的态度对成长成才带来了极其不良的影响。

2.虚拟组织对正常社会化构成的影响。在网络世界里存在着许多非正式的虚拟组织, 这些虚拟组织与现实社会组织大相径庭, 他们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和会员审核条例, 参加的成员来去自由, 并且这些组织游离于社会的管理和监督之外, 容易朝着不健康的方向发展, 不易控制。它不仅与正常的社会化组织争夺大学生的注意力, 影响现实社会组织对大学生的吸引力, 而且对大学生健康的社会化构成威胁, 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3.网络信息鱼龙混杂。网络世界是开放的, 它是一座宝库, 同时也是垃圾场, 而目前尚无法形成有效的信息管制系统。少数西方国家凭借对网络技术的垄断, 大肆宣扬西方文化和思想, 意图影响和控制我国青少年的思想。大学生由于生理和心理因素, 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固定, 容易受到外界社会思想的冲击。如果他们长期接收大量的西方糟粕, 就会误入歧途。

4.传统的教育方式受到挑战。高校传统的教育不外乎通过课堂宣讲、个别谈心、座谈讨论等面对面的方式, 这些教育方式能够起到直接的作用, 比较深入学生, 而且对学生的思想动态也可以直观把握。可是随着高校扩招, 学生数量的剧增和办学设施、条件之间的矛盾日益明显, 师生之间面对面沟通困难, 学生反映问题解决效率低等, 都直接影响着教育效果。另外, 从网络普及的趋势上看, 大学生们的学习、生活、工作都在相当程度上依赖网络, 教师之间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均通过网络形式。对于网络的飞速发展, 高校教师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也还未做好采取有效措施应对的准备, 反应速度远远落后于网络文化的发展进程。另外, 如何有效利用网络方面的研究还有大片空白, 这些都是直接限制教育效果的因素。

二、网络时代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思考

新形势下, 需求新载体、找准切入点, 将高校文化与网络结合, 无疑是一条“柳暗花明”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高校的思想优势、人员优势和学科优势, 通过对网络的研究、管理、开发和利用, 加强校园网络建设, 创新载体, 拓展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新途径。

(一) 拓展校园网络文化平台

1. 学校基础设施。

良性网络文化, 必要有良性网络。学校要提倡“扩大覆盖面、提高实效性”的基本原则, 大力推进网络进图书馆、进课堂、进宿舍, 投资巨额建成千兆高速光纤互联校园网, 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校园网络文化的发展需要。校园网络中心要做好“把关人”的角色, 利用防火墙技术建立校园网络信息防火墙, 加强网络信息监控。

2. 校园特色网站的建设。

网络是高科技的产物, 学校应该以“引导成才, 服务学生”为宗旨, 努力建设融思想性、知识性、新颖性于一体, 富有学校特色的网络集群。从学校网站到各二级单位网站, 从校团委网站到各分团委网站, 从校学生会网页到各学生分会主页, 形成四通八达的网络系统, 奠定校园网络文化发展的坚实基础。随着3G时代的到来, 高校现有的网络文化平台也要适应无线浏览的需要, 进行必要的升级改造, 并逐步建设专门的移动互联网, 这样随时随地在线, 使上网不再受到时间和地点的限制。

(二) 打造网络文化服务育人系统

高校网站建设应该以人为本, 从学生需求出发, 将网站建成一个有吸引力的“老师”和一个健康的“导航”。

1. 智育工作的网络化。

利用网络的优势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 是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基本立足点。例如读者之窗、馆藏检索、文献检索等数字化图书馆方便广大学生上网查询各类信息, 拓展视野。各学院组织有关专家、教师编辑制作一系列多媒体网络课件, 提供生动、活泼的教育教材, 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图文并茂、声像交融的特点, 推动教育教学网络化。这些声色具备、情景交融的学科网页, 把教育由“单色”引向“多色”, 由“抽象”引向“具体”, 极大地增强大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第二课堂活动的网络化。

利用网上互动与网下活动相结合的方式, 以网站为依托, 举办各种活动, 如新闻热点讨论、演讲赛、辩论赛、考研就业经验交流会、FLASH大赛、网页设计大赛等主题教育活动, 充分发挥网络迅速、便捷的特点, 努力贴近学生生活, 把握时代脉搏, 弘扬主旋律,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时事, 增强社会责任感。通过网站把现实生活中的学校、院系、班级、团委学生会等生动地映射到网络上, 及时报道学校学院各项活动。同时为学生提供便捷的信息服务, 使学生高度信赖学校网站。

3. 生生及师生交流平台。

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是一种新鲜事物, 它的突出优势在于利用可视媒体、数字化的载体, 进行网上交流, “BBS”“E-mail”“Blog”“QQ”“MSN”的运用预示着一种新的教育载体正在逐步建成。特别是QQ, 每个学院学生部门、班级支部、社团、宿舍都建群, 在群里发表观点、交流。学生们通过这些渠道互诉衷肠, 相互交流经验教训。教师可以通过这个载体和学生进行非面对面的互动, 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情况。

(三) 建立网络文化的管理人才队伍

要建设良性的校园网络文化, 必须建立一支校园网络文化的管理人才队伍, 这支队伍主要包括三方面人才。

1. 校园网络文化领导小组。

由分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任组长, 学工部负责人、学院党委副书记和学生辅导员组成的思政工作队伍, 指导和参与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2. 网络宣传工作者。

目前高校中, 网络技术人员不一定具备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 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网络技术水平多数较低, 两者兼备的人才比较缺乏, 要适应网络时代的需求, 就要选拔一批政治素养高、敏锐性强, 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 又精通互联网知识的人才从事网络宣传工作。这些人不一定需要亲笔写文章, 但是必须要熟知各项基础知识, 融会贯通, 成为“杂家”。

3. 网络信息员。

主要学生干部、共产党员, 既是学生身份, 了解大学生的网上意识、网上心理问题, 又是优秀学生代表, 熟知网络伦理、网络文明。让他们充分发挥红客作用, 对校园网络信息进行引导, 以积极健康的主流引导网络舆论, 并做好疏通工作。

参考文献

[1]彭永刚.对于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南北桥, 2010.

[2]桑胜利, 占年标, 孙志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如何应对高校校园文化网络化[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3]张卫国.用网络深化校园文化[J].网络财富·文化研究, 2009.

3.创新载体建设方案 篇三

一、明确提出“课程育人”概念,

推动中小学各学科育人功能的发挥

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如何将德育工作与各学科教学工作紧密结合,是各国教育面临的普遍问题。我国历来重视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不仅开设专门的德育课程,而且强调各学科发挥德育渗透功能,倡导全员育人、全科育人、全程育人。《意见》首次在教育部文件中采用“课程育人”概念,引导各学科教师重视教学的德育功能,将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自然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有助于实现学科统筹,落实全科育人理念,提升综合育人效果。

同期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对课程育人的落实提出了细致的指导意见,要求坚持系统设计,统筹各学段、各学科、各环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有机融入中小学课程标准,发挥人文学科的育人优势,提升科技课程的育人价值,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突出培养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努力使学生具有中华文化底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国际视野,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在课程育人理念的指引下,全员参与的育人格局将得以健全完善,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将得到充分发挥,学校德育体系将得到极大加强。

二、重视学生道德体验,

大力建设德育实践平台,优化校园育人氛围

长期以来,学校德育过分迷恋于讲道理,这是对德育复杂性缺乏正确认识的结果。个体品德结构是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能力的复合体,德育应该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缺少情感的调动,学生会无动于衷;缺少实际行动的体验,学生就不能认真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具体问题,将做人做事的道理用于实践。

《意见》旗帜鲜明地倡导“德育在行动”,要求全面加强德育实践,普遍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广泛组织志愿服务和社会公益活动,教育学生承担家务劳动,因地制宜开展学工学农劳动、参观体验、研学旅行等校外实践。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育人氛围能够使德育润物无声,水到渠成。《意见》重视主流意识、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融合,倡导以优秀图书引导学生的精神成长,以生动活泼的文体科技活动和社团活动激扬中小学生的青春活力和远大理想。

在以上部署中,学校、家庭、社区的德育资源得到了有机规划和充分利用,有助于纠正片面强调说教、忽视情感体验和实际锻炼的德育思路,回到认知、情感、行动相结合的德育正轨上来。

值得一提的是,德育实践平台的搭建,要求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给学生创造更多的交往机会、动手机会,让学生在参加集体活动的过程中学会自主协调同伴关系、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的关系;要求加强德育领域的家校合作,鼓励家长适当放手,让学生学会为家庭做贡献;要求学校主动联合当地社区、社团、企事业单位,做好安全保障工作,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社会,服务他人。

三、创新德育管理,求真务实,

促进指导意见落地生根

德育管理不仅要高屋建瓴地指引方向,阐明目标,构建德育工作的基本格局,还要针对一线实际提出明确要求,解决德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实问题。

《意见》在促进指导意见落地生根方面提出了若干具有操作性的实施办法。在学校层面,要求保障德育工作经费,每所学校至少配备一名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持续开展“光盘行动”,组织学生在每个学段至少参加1次学工学农生产体验劳动,把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情况和成效纳入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在教育管理和督导层面,加强班主任培训,组织以“中国梦”、“三爱”、“三节”为主题的微视频创作展示、开展学科德育精品课程展示,对优秀德育课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德育工作者和德育工作先进集体进行不同级别的表彰激励,将德育督导纳入教育综合督导的重要内容及责任区督学的工作范畴。

《意见》还提出探索推行德育导师制,体现了教育部有力、有序推进中小学德育创新的决定决心和科学态度。在实际工作中,班主任向来是中小学德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广大班主任爱岗敬业,甘为人梯,谱写了一曲曲优美、高尚的德育诗篇,然而,班主任的默默奉献也在无形中纵容了部分教师重智育轻德育、只教书不育人的不良工作习惯。面对新时期德育工作的严峻挑战,如成人社会的道德失范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人口流动给随迁子女教育和留守儿童教育带来的特殊困难,我们需要大胆创新德育方式方法,尤其要在教师队伍中公平分配德育责任,以德育导师制等国内外行之有效的做法来落实对每个学生的关心和指导,促使每一位教师成为中小学德育的直接责任人、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和人生导师。就德育导师制而言,欧美中学一般推行的是走班上课、没有班主任条件下的德育导师制,我国一些学校试行的是班主任和导师相互配合的德育导师制,在全面推行前还需要加强探索,提出完善可行的方案。

《意见》对德育研究者开展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在全国上下积极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背景下,德育研究者应该加强德育规律研究,紧密结合实践,研究真问题,依据个体品德发展规律,提出切合国情校情的德育创新思路,用扎实系统的研究成果来引领和协助中小学校改进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管理育人,把德育工作做到学生心坎上。

4.创新载体建设方案 篇四

才队伍

——省属企业人事人才工作创新论坛典型发言

发布时间:2008-06-26 10:05:18

访问次数: 42

编者按: 6月5日至6日,省属企业人事人才工作创新论坛在杭举行。作为省属企业“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活动的具体内容之一,本次论坛围绕省属企业的人事人才工作及其创新进行了深入研讨交流。省交通集团被确认为省属企业人事人才工作开展标杆企业,在论坛上作了典型发言。现将全文摘录如下。

努力创新人才队伍建设载体 着力打造创新创业人才队伍

浙江省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省交通集团公司成立以来,坚持科学发展观和科学人才观,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以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提高创新创业能力为主线,以创新人才队伍建设载体为重点,着力打造一支引领集团公司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为建设创新型企业打下了坚实的人才基础。几年来,集团公司迅速发展壮大,总资产从不足300亿发展到现在1000多亿,员工从9000多人发展到近18000人,产业从单一的交通扩展到酒店、金融、房地产、贸易、科技等领域。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和发展,人才的数量、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也急速增加。人才队伍的建设已关系到集团发展和战略目标的实现。为此,集团公司于2004年7月召开了人才工作会议,确立了人才强企战略,制订了《2005-2007年人才队伍建设规划》,提出了建设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思想政治工作人才和专业技能人才四支队伍的目标,明确了人才队伍建设的总量目标、素质目标、制度建设目标和各项对策措施。同时,出台了“169拔尖人才”队伍选拔、人才奖励专项资金管理和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意见等与《规划》配套的三个办法,确保《规划》得以有效实施,为人才队伍建设奠定了基础。经过这几年的努力,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目前,集团公司拥有各类人才9646人,占在岗员工数的55.2%;大专以上学历7646人,占在岗员工数的43.7%;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2519人,占在岗员工数的14.4%;享受省部级和厅局级各类荣誉的高层次人才29人。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取得的成绩,与集团公司一直以来注重搭建人才平台,着力培养创新型人才,使各类人才脱颖而出是分不开的。我们的主要做法有:

一、实施“169拔尖人才”计划,着力打造一支有影响力、有代表性的名师名家队伍。为加快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步伐,集团公司从创新培养载体入手,致力于高层次人才“孵化器”建设,提出并实施“169拔尖人才”计划,较好地推动和促进了人才队伍的整体建设。“169拔尖人才”计划是指利用三年左右时间,培养造就10名在省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在本专业领域具有一定权威和领先水平的经营管理、专业技术带头人;60名在公司系统内具有较大影响,在本专业领域具有一定造诣的尖子人才;900名在本单位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在本专业领域具有较高水平、成绩显著、起骨干作用的年轻优秀人才。“169拔尖人才”的选拔采取自下而上逐级推荐的办法,严格经过个人申请、单位推荐、专家评审、单位公示和审批公布等程序。同时,对入选的“169拔尖人才”实行动态管理,建立考核制度和业绩档案,加大培养开发力度,在政治待遇、工作条件、生活待遇等方面予以倾斜。计划实施三年来,已选拔培养了各层次人才共941人,这些人才,坚持立足本职岗位,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聪明才智,在推动管理创新、攻克技术难关、提高工程质量、保证安全运行、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企业创新和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同时,通过组织培养和自身努力,已有多位169拔尖人才成长为省内外有较高学术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专家,有多位人才被科研机构和院校聘为兼职教授和研究生导师。例如,2004年我们从江西省引进了一名公路桥梁工程方面的高级人才帅长斌,将他选拔为第一层次的“169拔尖人才”。在他入选“169拔尖人才”后,集团公司根据他的专长和特点,进行了重点培养:2005年委派他到浙江舟山大陆连岛工程高速公路有限公司任总经理,在世界高难度跨海大桥建设中发挥作用,在实践中进一步提高技术和管理能力;2007年又委以重任,让他担任台州甬台温和台金高速公路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给他提供了更宽广的事业舞台。同时,采取一人一策的办法,妥善解决其住房、家属工作安排等实际问题;优先考虑安排其出国考察、推荐评选各种奖励,极大地发挥了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在本职岗位上取得了突出的业绩。他主持承担的“浙江省舟山大陆连岛工程(跨海大桥)可靠性管理技术与应用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依托舟山大陆连岛工程研究的“柔性浮式防船舶碰撞系统”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成功将智能交通视频交通事件检测系统应用到高速公路隧道管理中,等等,用优良的科研和管理成果,努力推动交通科技事业向国内外先进水平方向发展。由于业绩突出,他被评为全省交通行业“283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才,同时申报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已经公示结束。

二、举办“高师”论坛,着力打造一支有科学精神、有创新思想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集团公司目前有高级专业技术人才398人,这支队伍成为推进公司创新创业的重要力量。随着集团公司的发展,在生产经营管理中遇到的问题、难题越来越多,很多问题急需破解。集团公司立足现有人才队伍实际,决定通过举办“高师”论坛的形式,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充分发挥现有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优势和聪明才智,着力破解各项工作难题,同时,通过论坛激励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不断进取,创新创业,多出成果。从2005年起,公司每年举办一次由全体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或职业资格的人员参加的“高师”论坛活动。论坛以创新创业、推进发展为指导思想,每年结合企业当前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确定相应的主题,在集团范围内征集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在各个层次广泛开展学术讨论,并通过层层选拔和专家评审,挑选优秀成果代表的作者进行论坛主题演讲。集团公司上下非常重视“高师”论坛,董事长每年出席论坛并致辞,总经理主持论坛,集团公司和子公司领导班子成员参加,充分体现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各子公司每年都能按照集团公司的部署积极组织,发动全体专业技术人才积极参与,有的还创立了本单位的论坛,掀起了办好论坛、出好成果、抓好队伍的高潮。“高师”论坛着重引导企业立足科学发展,加强科学管理,着力自主创新,提升人才的科学创新能力,既促进了一批科研成果和创新项目的形成,也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对人才的成长和科研成果的交流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近三年来,各类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在各种学术刊物上发表了五百余篇科研论文,参加论坛的一批优秀科研成果和论文被编辑成书在社会上公开出版发行,为推动科技创新和技术成果应用发挥了作用。目前,高师论坛已经办成了公司的一个知名品牌,不仅扩大了对外影响,而且在公司内部形成了各类人才竞相参与的良好氛围。

三、丰富岗位培养手段,着力打造一支技艺娴熟、富有活力的技能人才队伍。一线生产技术工人是推动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是公司创业发展的主力军。目前,公司有一线生产技术工人8889人,这支队伍的培养关系到公司的发展大计。为建设一支数量充足、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劳动大军,公司专门研究出台了《加强专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建立了分层次、分工种的技能人才培训机制。针对一线管理人员和技术能手,利用公司培训中心的平台,集中培训,交流经验,提高管理和技能水平。针对一线收费员,委托省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省公路技师学院、省劳动与社会保障厅技能鉴定中心等院校和专业机构开展技能等级鉴定和培训,提高了他们的操作技能,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升。针对各类工种员工,充分发挥各子公司的主体作用,通过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技术攻关、创新创效等形式,强化岗位培训,促进岗位成才。公司每年都选定1-2个工种,组织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发现和选拔具有高技能的人才。同时,积极探索岗位首席制,在关键岗位和工序设立首席职位,选出一批“首席班组长”、“首席技工”等,进一步培养技能领头人,发挥其带头作用,更好地带领技术工人投入生产经营中去。实践证明,通过一系列的培养措施,技能人才队伍的技术水平、敬业精神得到了很大提高,他们在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保证生产质量,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经济效益、确保生产安全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依托项目建设和科研机构,着力打造一支学术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科技人才队伍。集团公司为广大科技人才提供了创新创业的宽广舞台,特别是在实施科技人才一体化战略,推动引进创新创业人才与实施重大科技项目的有效结合方面作出了努力。公司把科技人才队伍的培养与重大工程项目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一大批优秀科技人才放到项目建设一线去经受锻炼,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提高工程项目建设科技含量。舟山大陆连岛工程是浙江省五大“百亿”工程之一,项目建设难度世界罕见,特别是在建造西堠门大桥、金塘大桥这样世界级大桥的时候,造桥科技创新和技术攻关显得尤为突出。为此,公司选派和引进了一大批桥梁、船舶、海洋等多个学科的专家和精英,与浙江大学、同济大学等多所高等院校技术合作,发扬自主创新精神,在大桥建设过程中不断解决技术难题,确保大桥建设顺利推进。目前,工程项目已经和正在开展的科研项目有58项,有相当一部分科研成果达到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甚至有些科研课题和创新技术开创了桥梁建设的先河。这些成果,凝聚了科技人才的心血和智慧,有多位优秀人才通过项目建设这一平台突颖而出,成为桥梁建设理论和实践方面的佼佼者。公司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借智借力开展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与浙江大学进行战略合作,成立了“企业发展和管理创新研究中心”,发挥企业的产业和资金优势,借助高校的科研优势,在项目研究咨询、EMBA人才培养、高层次学术讲座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合作与交流。为加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更好地发挥科技人才的作用,集团公司研究成立了科技咨询公司,通过科技咨询公司这一创新平台,把公司内部一批理论实践经验丰富的科技人才集合起来,建立科研攻关小组,研究公司当前在技术、管理等方面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推动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近三年来,集团公司科技人才队伍依托项目建设和科研机构,争取到厅局级以上科技项目35项,超过2000余万元的科研项目经费,科研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效应日益明显。

5.创新载体建设方案 篇五

强化创新农村党建工作建设载体调研报告2010-06-29 19:04:18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强化创新农村党建工作建设载体调研报告强化创新农村党建工作建设载体调研报告(2)

近年来,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区农村各级党组织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及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经济建设中心,大力开展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三级联创”活动,以创建“五个好”乡镇和“五个好”村级党组织为目标,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明显改进

和加强,有力地推动了**区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区党工委党务工作部于2008年12月底批复成立,主要承担“协助有关部门指导农村、企业、街道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自党务部成立以来,市委组织部给予大力支持,并明确要求**区乡镇党建工作由党务工作部具体来抓。为此,结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近期我们到各乡镇对党建工作进行了实地调研,提出**区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建工作思路,形成此报告。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一、党建工作概况

**区现有乡镇党委12个(八镇四乡),党工委1个(孙家滩地区党工委);有建制村100个,村级、社区共有党组织120个,其中党总支4个(古城五星村党总支、古城左营村党总支、上桥解放村党总支、东塔塔寺村党总支),社区党支部17个(胜利镇7个、金星镇7个、金积镇2个、金银滩镇1个),其他村级

单位共3个(扁担沟镇高糜子湾良繁场和金银滩镇金川办、良繁办)。现有农村党员6527名,占党员总数(共有党员7736名)的%,其中女党员1304名,占农村党员总数的20%;35岁以下1437名,占22%,55岁以上2058名,占%;大专及以上学历5名,占%,高中、中专学历1365名,占%,初中及以下4623名,占%。

市区合署办公后,**区工作体制发生了变化,针对新的体制,**区把抓工作、促发展作为抓党建的切入点,按照“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经济”的方针,提出了“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巩固提升‘三级联创’活动为目标,以创新工作为载体,抓基层、抓典型、带整体,全方位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工作思路,组织乡镇党委紧紧围绕市委、政府的中心和重点工作,在创新载体强服务上想招数,在突出重点促提升上下功夫,在抓党建促发展上做文章,提高了基层党建工作的成效,为**

区经济建设提供了有力地组织保障。

二、存在的问题

**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仍存有一些薄弱环节,从客观和主观上分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思想认识不够到位、创新力度不够。抓党建工作没有抓经济工作绩效明显,一些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对待党建工作,简单地理解为以经济建设成效决定党建工作好差,以“硬件建设”代替开展活动、以“制度上墙”体现工作成效等等。还有相当一些基层党组织负责人抓党建工作仍停留在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上,存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思想,并没有真正重视党建工作。还有些乡镇把经济建设与党建工作割裂开来,认为只要把经济搞上去了,党建工作也就抓好了,用经济建设代替党建工作;也有的一些干部认为经济工作是硬指标,容易抓出政绩,党建工作是软任务,不抓也好应付。往往是谈起经济工作头头是道,说

起党建工作理屈词穷,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

2、队伍建设上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一部分党支部尤其是农村,书记年龄老化、本领弱化、知识贫化现象较为突出,思想保守,进取意识不强,有收摊思想。缺乏足够的向心力和影响力。干部队伍的素质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基层干部队伍培训后劲不足,培训标准不高,培训渠道不宽。

3、工作开展存在基础设施差、困难多。一些地方党建工作的活动经费匮乏,办公场所紧张和办公设施落后;有一部分村级阵地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影响了基层党建工作的开展。基层组织建设的服务功能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4、激励措施力度不大、考核机制尚不健全。未能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没有具体衡量的标准和量化的指标。未能提出具体的量化指标和衡量标准,在实际工作中,难以定量好与一

般、一般与差之间的差距。考核结果难以体现工作差异性,不同程度地造成了“好与一般差不多,一般和差没两样”的现象,影响体现党建工作责任制的约束力。

三、对策和工作打算

总的思路是:紧紧围绕经济工作和中心工作开展党建工作,建立健全完善工作制度机制,培育发展与经济工作相适应相配套的基层组织、干部队伍、品牌载体。

(一)夯实党建工作基础

1、健全工作制度。一是建立责任制。进一步完善和强化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责任制,强化党委管党意识,做到党委书记亲自抓、总负责,党委成员分工合作共同抓,改变一些乡镇分管党务的副书记单独抓、唱独角戏的状况,乡村两级要签

6.创新载体建设方案 篇六

申 报 指 南

根据市政发〔2016〕23号文件的有关规定和晋中市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以及寿阳县经济和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现就组织实施2018年度寿阳县科技创新载体与平台建设计划项目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支持领域和方向

(一)一般创新平台项目。包括专业技术创新平台和实验条件装备建设项目。专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项目重点在我县传统优势产业(煤炭主导产业)、地方特色产业、新兴产业(新能源、新型材料、信息技术、现代煤化工、装备制造、现代物流、文化旅游)及现代农业等领域,以产业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创新为目标,建设一批具有示范影响作用的专业技术创新平台。实验条件装备建设项目重点支持能够为我县重点行业产业升级、技术创新提供服务的实验室、中试基地、研发中心、产学研协作联盟等创新基地的科技基础条件建设;支持专业优势明显、行业覆盖面广、技术力量较强的科学研究、技术检测等机构充实完善科学仪器设备,建设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的公共开放实验室。

(二)重点创新平台项目。依托现有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各类创新平台进行建设,旨在围绕全县转型发展需求、传统优势和新兴产业领域,聚焦共性关键研发方 向,采取产学研协同、全链条一体化组织模式,通过优化集成创新链各环节的创新资源,提升创新全链条支撑引领能力。

二、申报要求

(一)凡符合上述平台建设范围,在寿阳县域范围内,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科研院所、企业等单位均可以单独或联合申报。承担项目负责人须具有相应专业技术职称,并具有两年以上与项目相关的工作经历。

(二)重点创新平台具体应符合以下基本条件:

1、具备一般创新平台的申报条件;重点创新平台由牵头依托单位组织申请,项目申报可采取一家为主、多家合作和依托联盟三种组建模式。

2、平台建设应从产业创新发展重大需求出发,科学合理地确定发展定位和发展目标;应统筹高水平创新平台和人才团队,形成特色优势明显、研发实力雄厚、产学研紧密联结的全链条一体化协同研发体系;应合理布局研发方向,合理配置研发单元和支撑平台,优化整合人才队伍,明确方向带头人和团队骨干成员。

3、平台建设应凝练提出重大研发和工程化任务,应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和运行管理机制,由各成员单位共同组建管理委员会或理事会,设立日常管理执行机构,明确对外承担责任主体,建立有效的决策、咨询与运行管理机制。

4、平台建设应签署具有法律效力的合作协议。重点创新平台各成员单位应共同签署合作协议,明确各自分工与职责,并在平台建 设、研发投入、资源共享、成果和知识产权归属、许可及转化收益分配等方面予以约定,切实保护合作成员的权益。

5、重点创新平台以2-3年为周期编制建设与运行实施方案,并附合作协议、专家评审论证意见及其他相关附件和证明材料。

6、重点创新平台依托单位应按不低于1:1给予配套支持经费。重点创新平台支持经费主要用于联合研发、条件建设、队伍建设、日常运行维护、对外开放共享、产学研合作、国际交流合作及相关科技创新活动。经费使用应单独核算,专款专用。

三、申报材料

(一)一般创新平台

1、《寿阳县科技创新载体与平台建设计划项目申报书》。

2、可行性研究报告。

3、《寿阳县科技计划项目情况简介表》。

4、相关附件:

(1)申报单位法人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复印件。

(2)申报单位财务情况证明材料(企业提供上年度审计报告复印件;落实自筹资金证明)。

(3)项目负责人技术职称证明,曾获专利、成果、奖励等证明材料;外单位项目参加人员的证明。

(4)技术转让合同、合作协议书等合作关系证明材料(写明技术来源及归属、出资比例、任务分工、利益分享等事项)。(5)项目相关证明材料(成果鉴定证书,科技奖励证书,专利证书及专利登记簿副本、品种审定证书等,软件著作权证书,产品检测报告,用户试用报告等)。

(6)其它相关证明材料。

(二)重点创新平台

1、《寿阳县科技创新载体与平台建设计划(重点科技创新平台)项目申报书》。

2、《寿阳县科技计划项目情况简介表》。

3、合作协议、专家评审论证意见及其他相关附件和证明材料。

四、申报方式

(一)申报方式

申报单位将项目申报纸质材料一式两份直接报送县教科局。联系人:

工业、软科学:赵君飞(116房间)0354-4600203 *** 农业、社会发展:许月玲(306房间)0354-4606168 ***

(二)申报时间

2018年4月1日起至2018年4月30日止

(三)申报要求

7.创新载体建设方案 篇七

一、独立学院学生基层党组织建设载体创新的必要性

1. 独立学院学生基层党组织建设载体创新是实现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独立学院是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普通高校一样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任务。做好独立学院学生党建工作, 确保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 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促进独立学院持续、健康和快速发展,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系到独立学院“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核心问题。独立学院学生基层党组织建设载体创新直接影响到学生党建工作的质量, 影响到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作为独立学院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党建工作应根据独立学院培养人才目标和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 并结合专业特色, 创新适合学生发展的新载体,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实现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

2. 独立学院学生基层党组织建设载体创新是提升党建实效性的需要。

党建工作载体是实现党建目标和内容的手段和形式, 具有承载功能和催化作用, 是党建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因素。随着社会经济发展, 科技进步, 信息网络发达, 人们的观念变化, 传统学生党建工作方式已经逐渐缺乏吸引力, 难以激发学生热情,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很难取得预期的理想效果。学生党建工作应与时俱进, 跟上时代脚步, 拓宽发展空间。独立学院学生党建工作载体的创新是提升学生党建实效的需要。通过学生党建工作载体创新, 吸引学校广大90后学生参与党组织的相关活动, 汲取党的理论知识和先进文化的精髓, 成为学生党建工作必然的趋势。

3. 独立学院学生基层党组织建设载体创新是增强党建的战斗力和影响力的需要。

当今社会是网络信息时代, 网络已经成为学生获取信息、了解社会和交流沟通的重要渠道。网络上传播的各种消极价值观和思潮, 给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带来了消极影响。如果学生基层党组织不能对消极负面的信息迅速作出反应, 传输党的相关信息, 不能及时有效解决学生的困惑和问题, 就很难提升党建活动的吸引力, 也很难提升学生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影响力。独立学院学生基层党组织建设载体创新是推动学生党建工作的有效手段和重要途径, 它把学生党建工作原则性、思想性的东西具体化、生动化, 使学生党建工作更有吸引力, 增强学生党建工作的战斗力和影响力, 推动学生党建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二、独立学院学生基层党组织建设载体创新面临的问题

1. 独立学院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领导体

制, 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相对弱化, 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学生基层党组织建设, 传统的思维模式和组织建设模式逐渐不能适应独立学院学生基层党组织工作的开展。在新机制下如何发掘党建工作新载体, 创新活动形式, 丰富活动内容, 创造性地开展党建工作, 已经成为独立学院基层党组织的重要课题。

2. 独立学院生源素质整体上偏低, 大部分学生家庭条件

较好, 思维活跃, 但是他们思想不成熟, 容易受情绪的支配, 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 不太注重政治修养提高, 入党意识相对薄弱。同时独立学院普遍学费昂贵, 学生受市场经济负面思想影响更大, 部分学生的入党动机呈现出多元化和功利性趋势;有些学生党员党员意识淡化, 没能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学生党组织在学生群体中发挥的作用有限。这使得独立学院学生基层党组织在培养、发展、教育和管理等各个环节面临了更多的困难和挑战。

3. 相对于普通公办院校, 独立学院更加讲求效益, 内部

机构精简, 管理和考核严格, 竞争更加激烈, 工作节奏快, 人员流动性相对较大。独立学院学生党支部书记多为辅导员兼任, 辅导员业务工作与党建活动在时间、精力上常有冲突。虽然独立学院学生基层党组织建设载体时有创新, 但往往急于求成, 追求短期的成效, 缺乏长期性和可持续性。新载体新方式往往轰轰烈烈推行, 热热闹闹开始, 最后声息全无, 缺乏建设的长效性。

三、独立学院学生基层党组织建设载体创新的策略

1. 设置独立学院学生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组织载体, 增强学生党组织的战斗力。

党建组织主要包括基层党委、党支部、党小组等, 是机构相对稳定的载体。组织载体建设是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有序运转的基础, 必须坚持正确的导向性, 突出“组织载体”优势。[1]2010年7月,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中明确提出, “健全各级各类学校党的组织。把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贯穿学校党组织活动始终,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牢牢把握党对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独立学院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 学院党组织虽然不是决策机构, 但必须发挥政治核心作用, 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 从培养优秀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高度, 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独立学院学生基层党组织应该围绕党建的中心工作, 根据院系学生党员规模、分布等情况组建学生党支部, 设定学生基层党组织目标和学生党员管理目标;以组织目标为导向, 对党组织成员进行分工, 适当分组, 如策划组、宣传组、通讯组、会务组等, 使学生党支部运行更加灵活, 更有实效。通过教育、培养、监督等机制, 不断提高学生基层党组织建设水平, 不断增强学生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和影响力, 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2. 创新独立学院学生基层党组织活动载体, 形成具有支部特色的精品活动。

党建活动载体是学生党建工作最多样性和最具活力的载体, 也是学生党建工作最具独特性和创造性的载体。优质的学生党建工作需要有优质的活动载体。独立学院学生基层党组织应坚持围绕学生的成长成才目标, 从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出发, 使党建工作活动载体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和贴近学生, 充分调动党员参与党组织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不断提炼党建活动的主题, 提升党建活动的思想性和教育性, 从多种角度创新学生党建载体。如将活动与理论相结合, 开展“请进来, 走出去”活动, 邀请名家到校讲学或是到先进性教育基地参观学习;活动与专业特色相结合, 艺术类学生党支部开展“评建在心中, 党员做先锋”漫画比赛, 以党风带学风;活动与评比相结合, 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活动与社会生活相结合, 开展“三下乡”活动、志愿者活动等实践服务活动。独立学院学生基层党组织可以通过党日活动立项的形式, 形成教育宣传性、服务实践性、学习示范性的特色的精品活动, 提高学生党员服务意识和能力, 提高学生党员党性修养, 不断增强独立学院学生党建工作创造性, 充分发挥独立学院学生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3. 创新独立学院学生基层党组织建设岗位载体, 建立长效的特色岗位示范点。

党建岗位载体是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锻炼自我, 实践自我, 服务师生, 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重要平台, 也是学生基层党组织对学生党员教育和管理、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和考察的平台。随着独立学院学生党员数量不断增加, 学生党员问题也逐渐凸显。部分学生入党后没能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甚至出现违规违纪现象。其原因一方面是学校学生基层党组织对学生党员教育和管理存在不足, 另一方面是学校缺乏学生党员锻炼自我、服务他人的平台。设置独立学院学生基层党组织建设岗位载体, 建立长效的特色岗位示范点, 如学生党员服务站、学生党员舍区责任岗、学生党员班级导生岗位等, 不仅有利于学生基层党组织对学生党员教育管理, 对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和考察, 而且有利于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成长成才, 有利于提高学生党员的综合素质, 提高学生党员的服务意识, 真正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从而提高独立学院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影响力。

4. 创新独立学院学生基层党组织建设网络载体, 实现“网内网外”虚实结合的党建格局。

党建网络载体是具有快捷性、互动性、开放性的载体, 也是新时代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阵地。信息时代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 特别是独立学院的学生, 他们对网络的依赖甚至达到了没有网络生活就无法想象的程度, 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网络一代”[2]。信息化是当今时代的显著特征。在当前, 积极推进基层党组织工作信息化是创新基层党组织活动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一。[3]独立学院学生基层党组织应迅速占领资源丰富的网络载体, 从内容上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从形式上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方法, 如建立党建网站, 开设“党建理论知识学习园地”及“党务公开”、“党日活动”、“党员风采”、“党建论坛”等栏目, 传播学习先进思想和先进文化, 弘扬主旋律的校园网络文化, 用正确的舆论引导广大学生;积极搭建网络交流平台, 创建飞信、微博和QQ群等即时互动载体, 即时传递党的相关信息, 及时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和实际问题, 拓展学生党建工作覆盖面。独立学院学生基层党组织应加强虚拟网络载体与党建工作实体载体的结合, 形成学生党建工作“网内网外”虚实结合的新格局。

参考文献

[1]刘金胜.基层党组织党建载体创新实践探索[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9, 25 (4) :70-71, 84.

[2]陈巧.独立学院学生党建工作载体创新研究[J].法制与经济 (下旬) , 2011 (11) :115-116, 118.

8.创新载体建设方案 篇八

关键词:学风;载体;途径

中图分类号:G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4-0129-01

新形势下创新高校学风建设途径和载体的对策与建议。高校信息化建设涵盖教学与学生培养、网络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校园管理信息化等方面,高校信息化建设体现着学校整体办学水平[1],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是形成学习型社会的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2]为高校学风建设途径和载体的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

在教育逐步实现信息化的当下,对高校学风建设有着直接的影响。现代信息技术网络的迅速发展为高校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在高校电脑和手机已成为绝大多数同学的必备工具,为学生创造了多样化学习生活环境。现代信息化技术在给高校学生提供便利学习途径的同时,也让一些学生“误入歧途”,不少学生不能很好的利用信息化技术带来的相关学习资源,而是过渡沉溺于它带来的虚拟人际交往、游戏、暴力黄色影片中去。在高校可控范围内让良好的学风建设途径和载体介入学生学习和生活,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氛围,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层次和效率,从而可以很好的促进高校学风建设。[3]

一、构建科学合理的学风建设体系,推动高校学风建设

在新形势下,对高校原有的学风建设体系进行适当调整,合理构建学风建设体系,是当前教育现代化的首要任务。由于数据信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近年来,对数字化校园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从高校日常管理、教学生活、科研实践等诸方面都将原有的传统办学模式。数字化校园建设是高校未来建设和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建立统一的校园数据库共享平台平台迫在眉睫,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可以从教学育人的深度和广度上进一步推进高校的学风建设。依托高校现有现代化信息技术,丰富其内涵,建立信息化纵横交错的校园数据网络,让学生能够在其中充分、自由、便捷的享受教学资源,同时高校也可以根据后台数据分析完善数字化校园的建设。

高校学风建设载体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将通过大数据与信息技术结合实现了学风建设载体数字化、网络化管理,实施掌握学生的学习和思想动态。建立“以点带面”的学风建设体系,当下网络信息技术发展得越来越快,网络化和数字化已經逐渐成为校园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高等学校的信息数字化建设进程也越来越快,校园网、移动互联网,校园APP、校园一卡通在全国高校中已经普遍使用,高校学风建设也要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发展,通过校园网、移动互联网,校园APP、校园一卡通等现代化技术创新学风建设途径和载体,这三个“点”既高校对外的门面,对内的窗口,学生的日常教学和生活服务管理越来越多的在这三个“点”铺开出来的“面”(如高校动态新闻、网络教学、高校门禁系统、校园APP等)上进行完成了。学风建设相关措施都可以从三个点入手,以此作为新兴载体,并实现三个点后台的数据共享,让学风建设更加精细化,改变以往传统模式。推动了高校学风建设载体信息化建设的进程,通过大数据与信息技术结合实现了学风建设载体数字化、网络化管理,实施掌握学生的学习和思想动态。

二、创新的学风建设途径和载体,加强高校学风建设

1.丰富校园一卡通功能,建立学生行为习惯数据库。虽然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概念提出已久,但国内各高校的一卡通功能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扩展,以重庆交通大学为例目前校园一卡通主要用于餐饮、图书借阅、就医等常规功能,并且校方并没有对此建立相关的数据库,对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日常行为进行数据分析。针对学风建设“硬”措施,一卡通在现有功能上可拓展学术会议签到,考试监管(一卡通指纹录入以核对身份信息,规范考试纪律)、宿舍和教学楼门禁系统等功能,并针对学风建设相关的后台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例如学术会议参与次数可作为学生学习兴趣研究和学生相应考核的衡量标准之一,食堂的消费依据可用于评选助学金依据之一。

2.建立健全校园网载体,推进优良学风建设。高校校园网除了日常新闻动态、教务管理外,学生线上自主学习的功能并没有得到很好地体现,如教育类的重要通知、奖助勤贷补工作的完成,主要还是依赖于传统的学生工作管理人员通知和安排,导致了工作的效率低下,同时学生处于一个信息被动接受的地位。在新形势下,不论是学生还是高校教师都应该转变思想,充分利用好网络资源,使得学生工作真正做到信息化、网络化。在网络上完成学生日常教学和管理工作,可以大大提高办事效率,在校园网上也可以建立线上作业批改、简历修改、综合测评分考察等板块,引导学生养成主动关注校园网的习惯,打造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网络学习环境,促进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养成,让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

3.校园APP-构筑新型校园学风载体平台,开启学风建设新途径。校园APP目前在高校学生中使用已经十分广泛,各类高校APP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在校园新媒体中,不同的APP有着不同的功能定位,其中最易被学生接受的要属于生活服务类,将校园APP的功能和校园网功能相结合,同时,针对新媒体较传统媒体更活泼的特点,在新闻推送,热点播报等内容上可以多下功夫,吸引学生关注和使用APP,同时将学风建设的内涵更丰富化,让校园APP成为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的“训练营”,打造综合服务类校园APP平台,运用移动互联网技术,便捷学生校园学习生活。

在各学科教学中有效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

上一篇:中学生物备课组教学计划下一篇:社会实践调研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