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工作室月工作总结(通用8篇)
1.名师工作室月工作总结 篇一
在名师工作室中放飞梦想
——与名师牵手工作总结
本学期,学校为了尽快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举行了“与名师牵手”活动。我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有幸成为“齐鲁名师”—我校郑校长的徒弟。我十分珍视这次宝贵的学习机会,全身心的沉浸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之中,被郑老师那渊博的知识、精湛的教学艺术、严谨的治学态度、高度的责任心、独有的人格魅力所折服,不仅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在进一步完善知识结构,汲取现代教育理念以及新的教育教学信息的同时,加深了对数学学科及数学内容本质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让我站在了一个新的高度、从一个新的角度去理解和诠释了数学教育。
一学期的学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有郑老师的专题讲座、示范课,又有学员围绕专题进行的各种实践课、观摩课研讨。回首学习过程,既有观念上的洗礼,也有理论上的提高,既有知识上的积淀,也有教学技艺的增长。收获颇丰、受益匪浅。
一、教材梳理,整体把握
对教材合理地分析和解读是每位教师的基本功。听了郑老师讲的1-5年级的5节课,我被郑教师深深地吸引住了,惊叹于她对小学教材系统、全面的把握,她对小学数学涉及的知识在哪个年级段出现,出现几次,以及前后知识间的联系了如指掌;对小学数学低、中、高三个学段教学目标,重、难点,教材编排特点如数家珍。我意识到只有正确地把握教材、用活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使我们的教学更有效。
二、理论积淀、提升素养
(一)心中有《课标》
心中有课标,是一个老师上好数学课的前提。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现问题、学会探究问题、学会创新,并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独立自主地学习,成为教学活动中自主探索和自我发展的主体。郑老师给我们作了一个很好的榜样,她举行的讲课—说课—课标解读一条龙活动,让我切实感受到《课程标准》的重要性。只有学好《课程标准》,做到心中有《课程标准》,才能上好课。
(二)数学思想方法
郑老师在每一节课中都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在郑老师的引领下我也查阅了关于数学思想方法方面的问题。数学思想方法的涵义是:数学思想和方法蕴含于数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之中,它是分析、处理和解决数学问题的根本想法,是对数学规律的理性认识,它支撑和统帅着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数学思想”是数学学科 中学生应该理解的学科“基本结构”。
我们应明确在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一定要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着想。
(三)向书本学,加强反思
作为教师要时时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才能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一句话:要让反思成为我们的习惯。我们要学会思考,学会反思。思考应该是一种习惯。做一个会思考、有思想的人,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爱思、勤思、会思是十分重要的。
教师的反思不仅仅是头脑内部的“想一想”,而应是一个不断实践、学习、研究的过程。
(四)提问技能
“提问”,即提出问题求答。课堂提问,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要求,针对有关教学内容,设置一系列问题情境,要求学生思考回答,以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提高教学质量。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从郑老师的课堂教学中,我学到了教师怎样提问更能锻炼学生的思维。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
1、教师设计的问题要给学生留有探索的空间,设计的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并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2、教师设计问题要有针对性,要依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以及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设计问题。
3、教师要设计追问。如果说一开始的设问是启发学生观察,引导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从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那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对某一问题的追问,可以让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
4、教师要设计一些反思性问题促进学生反思。如:对你有什么启发?
教师要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提问的艺术性。如:多问“怎么想的”,少问“为什么”。
三、听课观摩,增长智慧
本学期,有幸聆听了郑老师5节高质量的数学课。这些优质课无一例外地体现着新课改的要求、趋势;课堂生动,预设生成与动态生成相结合;目标达成度高,无一不渗透着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课堂上郑老师特别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兴趣,个性思维各方面的互动;留给学生广泛开放的思维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情境演绎 的经历者,情境意义的建构者,将学生推到学习的主体地位上,让学生成为情境展开过程中的主角,从而使课堂成为学生主体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场所,使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不断发展。
通过听课和学习使我进一步认识到教学的根本任务是让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选择的教学策略必须是科学有效的,教学过程应该是细致入微的,要经得起推敲,这便是教学智慧,是一种及时捕捉学生的思维脉络,及时进行应变的智慧。教师的教育智慧是随着教学情境的变化而变化的,没有固定的程式,课前是无法预设的。教师只有葆有一双慧眼和一颗慧心,随时根据动态生成的教学情境,做出智慧的反映,才能真正使课堂焕发生命的光彩,彰显生命成长的价值。
总之,这次的学习让我如沐春雨,通过理论学习,教育观念得到更新,教育教学理论掌握得更为系统。我不仅感受到了名师的教学智慧,学到了新的思想和新理念,又名师身上看到了高尚的师德、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治学的工作作风、广博深厚的教学功底,这一切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激励我前行。
“我听见过,就忘记了;我看见过,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 本学期即将结束,但我学习的热情却刚刚开始,值得庆幸的是我成为了“郑金丛工作室”的一名学员,我将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之中,我会努力把自己的所学、所感、所悟,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之中,不辜负领导、老师们的希望,用优异的成绩回报给大家,用先进的教学理念、优化的教学方法回馈给学生。不断进行自我超越,争取在自己的教学之路上早日实现自己的梦想。
2.名师工作室月工作总结 篇二
一、是什么——名师工作室的定位
关于教师职后有组织的继续教育,目前来看, 系统性的工作大致有三类:一是专门培训机构(师范院校的继续教育学院、教师进修学校等)组织的培训;二是教研部门组织的区域性研培活动;三是以学校为单位组织的校本研修。专门培训机构组织的专门培训,集中时间长,培训内容多,参培人员来自不同地区。其优点是离职学习,理论熏陶,内容广博,利于集中精力静心学习,不同地区的教师可以相互交流,利于培训的展开和深入;缺点是容易面面俱到但浅尝辄止,缺乏个性,对实际问题的解决有隔靴搔痒之感,而且由于集中时间较长,不可能经常组织,因此培训大多处于“一锤子买卖”状态。 教研部门组织的区域性教研活动,优点是短平快, 主题突出,一事一议,案例鲜活,参与面广,缺点是活动本身时间较短(一般不会超过三天,除去报到、 观摩,真正研讨的时间较短),间隔时间较长,存在研讨成果无法及时总结提炼和传播等问题。学校的校本研修,优点是制度化,人员固定,研修内容可以系列化,计划性强,缺点是同质性强,参与人员单一,视野局限性大,研修方向和内容容易产生功利性倾向。
21世纪以来,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新的研修模式———名师工作室(或者各类研修工作室),开始在上海等地兴起,并逐渐扩展到全国。但是,关于名师工作室的研究工作开展得并不充分,以“名师工作室”为关键词搜索到的文章,新闻报道多,实践描述少,理论探讨极少。要促进名师工作室这类新兴的教师专业发展教育模式的健康发展,相关理论研究必须跟上。
(一)成立名师工作室的目的是什么
名师工作室是一个由“名师”和“工作室”组成的复合概念。所谓名师,并无一个清晰的界定。作为一个约定俗成的称谓,“名师”通常是指在某一区域内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教师,这种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内部因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察:一是职业道德,名师必须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为人师表,注重自身专业发展;二是专业素养,名师必须是自己学科领域的专家,知识广博, 教育教学理论素养深厚,教学技能高超;三是教学业绩,名师必须是当地公认的教学名家,深耕当地, 桃李芬芳成绩突出,在同行、学生、家长中享有崇高威望;四是团体精神,名师必须具备团队合作意识和精神,甘当人梯,不掠美,能奖掖和提携后人,不虚饰,能诚心诚意地帮助团队成员。其外在表现则是拥有一些公信力较高的学术头衔或荣誉称号,如特级教师、学术技术带头人、拔尖人才、学科带头人、有突出贡献或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等。
工作室的概念,也无一个明确的界定。从概念的组成可以判断其有两个突出的特征:一是规模不大,从几人到十数人不等;二是基于共同的理想、愿望、追求而共同努力,“工作”当作名词,与“任务”同义,“工作”当作动词,与“操作”同义。由此我们可以把名师工作室定义为由名师领衔主持的基于教师专业发展而组成的学习实践共同体。这种共同体应该具备两大功能:一是学习名师,即总结名师的教育教学经验,提炼名师的教育教学思想,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二是培养名师,即通过理论学习、教学展示、教学示范,选择共同感兴趣的研究课题进行深入探讨,培养提升工作室其他教师的工作能力和研究能力,使之快速成长。
(二)名师工作室与其他教师研修组织的区别与联系
从各地实践看,目前名师工作室大都具有较强的行政组织色彩,从工作室主持人(领衔人)的确定,到工作室组成人员的遴选,大多由区域内行政部门主导,学校内部的工作室也由学校牵头组织。 这种组织管理方式,在保证名师工作室正常运行的同时,也产生了几个亟待澄清的问题。
问题一:名师工作室与校本研修的区别与联系
校本研修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途径,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是校本研修的三要素, 现场研究、行动研究是校本研修的主要学习途径和研究形式,名师工作室的基本理念和研究形式与校本研修是一致的。不同之处在于,校本研修大多是以一所学校内部的教师为基础成员,研修成员朝夕相处,以学校一级行政组织(教研组、备课组)为支撑开展活动,研修内容多结合本校实际,具体而微, 层次上属微观研究。名师工作室成员跨校、跨区域, 构成范围较广,集中间隔时间相对较长,研修内容在现场观摩后,更多要求总结反思既注重实践操作又注重理论探究,思辨色彩比校本研修厚重,这是处于中观层面的研究,运行得好,可以帮助成员解决工作经验局部狭隘性的束缚,比较全面地把握教学实践的量和度。
问题二:名师工作室与教研部门有组织的教研活动的区别与联系
教研部门组织的教研活动,参与面更广,主题更集中突出,形式多样丰富,信息量大,参与人员各得其所,这是其长。其短处在于参与人员层次参差, 内容要求难以兼顾,活动中,大部分人处于被动参与状态,旁观者多,主动发声者少,活动后的总结反思乏力。名师工作室的活动正好与教研部门的教研活动形成互补。一方面,名师工作室依托各地区教研部门的活动平台,动员成员积极参与教研活动, 广纳信息,带着问题观摩学习,为名师工作室的专题活动准备素材;另一方面,名师工作室规模不大, 可以就教研部门组织的教研活动中发现的问题开展深入讨论,并能及时组织现场教研,形成“发现问题—行动解决—深入研讨”的逻辑链条。
问题三:名师工作室主持(领衔)人与教研员 (教研组长)工作的区别与联系
教研员(教研组长)是一个地区(学校)学科教研工作的组织者与管理者,名师工作室的主持(领衔)人与地区教研员(学校教研组长)有时是一身二任,更多的时候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从全局来看,教研员对地区学科建设的现状、师资配置与发展培训状况显然比名师工作室主持(领衔)人要了解得多,因此,名师工作室主持(领衔)人应该积极主动地与地区教研员联系,寻求支持,特别是在学科建设、教学改革实践等方向性问题方面,要与区域性工作协调,做到与地区学科发展要求同步。
二、做什么——名师工作室的任务
名师工作室的核心任务是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具体目标是督促教师个人成长,促进教师群体发展。但是这个目标太宏大,如没有具体内容作支撑必然是海市蜃楼。教师专业发展要求很多,不可能面面俱到,需要有所取舍。
根据研究,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由三部分组成:本体性知识,即特定的学科知识;条件性知识, 即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实践性知识,即教师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形成的课堂情境知识及与之相关的教学管理经验知识。教师知识结构中的本体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可以通过在校学习传授而获得,而实践性知识则必须在教学实践中积累。实践性知识是学科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与教学现实情境的有机融合,是教育智慧的结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知识基础。研究表明,教师的专业知识,尤其是关于教学和教师专业发展成败的实践性知识,是无法在狭隘的个人世界里构建出来的,也无法通过被动培训来获得,教师学习教学的过程以及教师专业知识的建立不是一个简单的个人摸索过程,教师专业知识的构建应当在开放的环境下, 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对话和交往,形成知识资源库, 从而实现专业发展。名师工作室作为教师学习实践共同体,集实践和研究于一体,应该把对实践性知识的研究置于首位。下面笔者结合实践性知识的特点来探讨组织名师工作室活动的过程。
实践性知识是存在于情境的经验性知识,因此,名师工作室活动的第一个步骤是组织课堂观察,开展现场研究。这种课堂观察不同于教师的日常听课,要从定性、定量两个角度进行。工作室主持人可以将成员划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从事质性观察,一部分从事定量观察,两类观察均应有相应的记录表。笔者曾设计了“课堂观察教学进程记录” “课堂观察教学行为记录”两个观察表,前者按教学正常进程记录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并尽量详细地将观察者对教学活动的即时感受记录下来,属于质性观察范畴;后者按一定的时间单位记录教学过程中的各种行为,每种行为在相应时间框内打钩,如同一时间段有多种行为发生,则同时记录,属于定量观察范畴。由于实践性知识相对于理论性知识来说缺乏严密性和普遍性,更多的是“临场处置”“随机应变”,反映了教师的教育教学基本功底,因此通过这种观察,研究者可以把教学过程中零散的教学问题,如师生双边活动的时间分布、教师处理教学事件的机智、教学重点的突出、教学难点的突破、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质量等关键问题进行现场观察, 归类分析,从中发现教师的学科知识基本功是否扎实、学情与教学实施是否相符、教学进程的展开是否合乎逻辑、教学节奏的调控是否合理、学生学习情绪的调动是否及时等带着鲜明个性特征的“个体性知识”状况,为挖掘“共性知识”奠定基础。
实践性知识是作为“案例知识”而积累起来的知识,因此名师工作室活动的第二个步骤是开展 “案例分析”,进行案例解剖。案例分析前,质性观察者和定量观察者应将观察记录进行简要统计,校对讹漏,取得相对一致的观察结果。案例分析相对于常规的评课议课,更强调过程的完整性和片段的准确性,对记录不太清晰之处,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环节进行回放。其分析的出发点要立足于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分析的切入点很多,如:为实现教学目标,教师采取了那些有效教学策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合作学习、个体学习、竞争性学习的组合是否合理?合作学习是否真正开展起来?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如何体现存在感?如何介入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对学习过程中处于边缘状态的学生应如何及时关注并带领他们进入学习状态?在教学中,怎样判断学生学习的困惑?面对学生的困惑,教师的主体性知识如何发挥主导作用,如何释疑解难?分析视角很多,但主持人必须要有大局观,引导教师既从教学整体思考问题,树立整体意识,看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学习质量,帮助教师跳出斤斤计较于孤立事件的框套。 同时,又从教学细节切磋教学技能,特别是对教学疑难问题的处理、教学突发事件的处置等带有普遍意义的细节,更要引导教师细细钻研,对一些枝节问题,不能过分关注,以免把复杂教学问题的处理艺术技术化。
实践性知识不仅作为显性知识发挥作用,而且也作为隐性知识发挥作用,因此,名师工作室活动的第三个步骤是结合个体反思,促使隐性知识显性化。隐性知识又叫意会知识、缄默知识。英国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在《人的研究》中提出,人类知识有两种,即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以书面的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是通常被描述为“知识” 的知识,它可以通过传授获得;隐性知识则是理解一切行动为背景的知识,本质上是一种理解力,即领会经验、重组经验的能力,它是存在于个体中的、 私人的、有特殊背景的知识,以个体内在携带的“意会模型”(包括概念、形象、信仰、观点、价值体系等) 为中心,它的获得,必须通过个体的体验、实践和领悟。显性知识只是冰山的一角,隐性知识则是隐藏在冰山下的大部分,显性知识只是大树的果实,隐性知识才是给大树供给营养的树根。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之间存在这一种“连续性”和“谱系”现象,可以互渗和转化。许多隐性知识,比如教学中处理问题的策略方法,没有被教师个体形成语言材料进行交流和发表,仅仅作为教师个体的隐性知识,随着教师离开工作岗位或时过境迁而流失。有些隐性知识,如果没有及时总结提示,会处于永远的懵懂状态,即所谓“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有些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如教学中许多教师对问题的处理出于直觉和经验,处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状态。隐性知识是基于个体经验的知识,因此才有同样内容的教学,不同教师具有不同的教学风格和处理技巧。隐性知识是非系统性的知识,常常具有 “灵机一动计上心来”的特征,绝大多数教师并没有意识到这种“灵机一动”的隐性知识对于他人的重要意义,很少有教师进行及时总结思考,时过境迁这种“灵机一动”复沉睡于大脑之中。名师工作室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及时组织研讨,使教学者、观摩者都处于思考状态,挖掘彼此的隐性知识。教师在讨论和对比中会产生联想,比如某一知识点的处理,教师会回想起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技巧,找出优点和不足,从而使沉睡在脑海深处的隐性知识被激活,并吸纳别人的长处,融入自己的知识体系。所以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在组织活动时,要特别强调个体和群体总结反思的及时性和针对性,督促教师针对案例,找到切入点,结合个体实践,把课堂观察和参与讨论中体会最深的感受、自己在相关教学中怎样做或设想怎样做写出来,便于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
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学科知识和教育心理学知识也很重要。学科研究进展、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对教师拓展知识面、提高专业素养意义重大,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应统筹思考,作出相应的学习安排。
三、怎么做——名师工作室的运行
名师工作室的目标是助推教师的专业发展。但是,正如前述,以教师专业发展为工作目标的机构和活动相当多,似乎并不缺名师工作室这类的非行政组织,所以,名师工作室的存在价值在于它的定位和活动开展。
有学者做了一项对名师工作室的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为什么参加名师工作室:88.3%的成员表示是学校推荐上去的,41.7%的教师表示参加名师工作室是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25%的教师表示需要交流并更新教学观念。
如何参与名师工作室:关于参与频率,33.3%的教师选择一个月,66.7%选择不定期;关于名师工作室与自己工作的冲突,16.7%的教师认为活动与自己工作冲突很大,58.3%的教师认为冲突较小,25% 的教师认为无冲突,在有冲突的情况下,91.7%的教师选择参加活动。
对名师工作室的评价:88.3%的教师认为对自己帮助很大,16.7%的教师认为一般;关于名师工作室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帮助程度依次是:专家讲座、 观摩学习、听课评课、阅读反思、主题论坛、其他;工作室对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排序是:教学理念、教育教学、教育科研、学习小结;名师工作室活动需要解决的问题依次是:活动内容、考核方式、组织形式、时间安排、选拔方式。[1]
上述调查样本不大,但揭示了三个现象:第一, 名师工作室成员的产生多数来自推荐,行政色彩较浓;第二,教师很珍惜名师工作室提供的学习交流机会;第三,教师参加名师工作室的初衷是提升专业水平,对名师工作室寄予很大希望,但在活动中如何提升专业水平、提升到什么程度难以预设。这些现象直指名师工作室的运作机制问题。
名师工作室的运作,包括研修活动的内容选择和研修管理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名师工作室如何吸引教师积极参与,为不同气质的教师提供学习交流机会,使教师感到有所收获?名师工作室起初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要使其维系下去并不断提升影响,就必须考虑名师工作室的组成特征。参加名师工作室的成员不是同质性的群体,它的成员来自不同学校,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经验和学习成长经历,名师工作室一个独特的功能就在于为这些不同质的教师提供思想碰撞的平台和经验交流的场所。因此名师工作室必须区别于一些学校为培养职初教师而实施的“青蓝工程”,不能把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与成员的关系变成结对帮扶的作坊式师徒关系。试图复制教学经验的名师工作室,吸引力会下降,甚至会出现教师退出现象。名师工作室应该致力于实现教育研修的功能转变,由教研活动向合作学习转变,由教师培训向教师学习转变,由被动接受向平等自主转变。名师工作室应致力于在平等、合作、理性的对话中充分发挥不同教师个体的教学个性和教学气质,促使每位教师结合自己特有的教学气质成长,找到属于自己的教育教学思维空间。只有这样,名师工作室的团队凝聚力才能提高,活动才有生气,教师专业发展才真正有抓手。
3.首都国医名师传承工作室 篇三
科室简介
陈彤云(前排坐者),国家级名老中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1921年生于北京中医世家,师从名医陈树人、哈锐川、秦伯未、任应秋、陈慎吾、宗维新、杨树谦等,至今已经行医六十余年。为第三、四批国家级师承指导老师。建有“陈彤云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获北京中医药学会老中医药专家特别贡献奖及北京市“健康有为老寿星”称号。陈彤云强调辨证论治、整体合一;重视胃气;巧用外治,改进剂型;健康为本,重视养生;脏腑辨证治疗损容性皮肤病。研制的“祛斑增白面膜”获北京市中医管理局科技成果一等奖。
从左到右专家排列
陈彤云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培养出一支精湛的学术后继人才队伍。后排从左至右分别为:
马一兵,北京中医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北京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的首批会员,研究方向为针、药并用提高治疗皮肤病的疗效。
曲剑华,北京中医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学与美容学分会传统医学美容学组委员,擅长治疗痤疮、黄褐斑、酒渣鼻、脂溢性皮炎等颜面损容性皮肤病等。
郁仁存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
科室简介
郁仁存(前排坐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医肿瘤学、中西医结合肿瘤学奠基人之一。为第三、四、五批国家级师承指导老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建有“郁仁存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郁仁存名医传承工作站”。
郁老提出肿瘤发病“内虚”学说,在防止肿瘤发生及重视扶正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系统总结了肿瘤中医发病的六大病机,并提出扶正培本、理气导滞、活血化瘀、化痰祛湿、软坚散结、清热解毒、以毒攻毒等肿瘤治疗大法;提出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平衡学说”。出版国内第一部《中医肿瘤学》专著,并获“中西医结合贡献奖”。
从左到右专家排列
郁仁存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培养出一支精湛的学术后继人才队伍。后排从左至右分别为:
富琦,北京中医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主治肺癌、消化道肿瘤、乳腺癌、妇科肿瘤等,对肿瘤的围手术期、围放疗期、围化疗期的中医治疗有专门研究。
张青,北京中医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医学硕士,主要从事恶性肿瘤的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诊治工作,擅长治疗肝癌、胃肠癌、乳腺癌、肺癌及疑难肿瘤等。
温振英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
科室简介
温振英,国家级名老中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儿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1953年毕业于湖南湘雅医学院,至今已行医六十年。第三、四批国家级师承指导老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建有“温振英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温振英名医传承工作站”。兼任全国和北京中西医结合儿科研究会理事和委员、全国优生科学协会理事、小儿营养学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实用儿科临床杂志》编委。温振英强调“脾为后天之本”,在辨证施治基础上注重标本兼顾的整体医疗模式。研制有健脾益气合剂、养阴益气抗毒系列制剂,十余项课题获部、市、局级科研成果奖,撰写及发表论文200余篇、专著10余部。
从左到右专家排列
温振英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培养出一支精湛的学术后继人才队伍。后排从左至右分别为:
李敏,北京中医医院儿科主任、副主任医师,主张“从脾调肺、整体辨治、防治结合、标本兼顾”。主治小儿呼吸道易感、小儿哮喘、小儿湿疹、小儿消化功能紊乱等。
胡锦丽,北京中医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主治小儿消化系统疾病如厌食、胃炎、消化不良;小儿呼吸系统疾病,如反复呼吸道感染,小儿神经系统疾病,如局部抽动症及小儿皮肤疾病。
危北海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
科室简介
危北海(前排坐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脾胃病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曾任北京市中医研究所所长、北京中医医院副院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常务理事,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为第二、三、四批国家级师承指导老师,建有“危北海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危北海名医传承工作站”。
危北海是国内脾胃学说研究的开创人之一,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肝病,从事脾胃学说和消化疾病的临床和研究工作。首先创制成功病证结合的脾胃虚证、萎缩性胃炎与幽门螺杆菌结合的大鼠动物模型,研制出具有显著疗效的方药——胃安素。
从左到右专家排列
危北海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培养出一支精湛的学术后继人才队伍。后排从左到右依次为:
周滔,北京中医医院脾胃病科副主任医师,擅长胃食管反流、慢性胃炎、溃疡性结肠炎、功能性胃肠病等慢性胃肠病,脂肪肝、慢性肝炎等慢性肝胆胰病的中西医临床诊疗。
nlc202309051808
范圣凯,北京中医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在消化系统疾病方面经验丰富。擅长医疗胃脘痛、慢性腹泻、高血压等疾病。
许心如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
科室简介
许心如(前排坐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心血管科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许心如出身中医世家,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部,师从名医姜子楣和姜?甫,为第三、四批国家级师承指导老师。建有“许心如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
许心如提出“益气养阴、活血通脉”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思想,组方三参通脉合剂,临床疗效明显,荣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首创“泻肺利水法”治疗心力衰竭,研发出基于心衰合剂的强心栓,获北京市中医管理局科技成果一等奖。
从左到右专家排列
许心如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培养出一支精湛的学术后继人才队伍。后排从左至右分别为:
陈嘉兴,北京中医医院心血管科副主任医师,熟练掌握心脏冠脉介入、心脏起搏技术,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高血压病、糖尿病等疾病。
王倩,北京中医医院心血管科主任医师,继承许老的益气养阴通脉的学术思想,擅长胸痹、眩晕、心悸、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心衰、心律失常、更年期综合症等病的辨证治疗。
贺普仁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
科室简介
贺普仁(前排坐者),我国中医针灸界大临床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针灸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针灸中心主任医师,教授,师从名医牛泽华,至今从医七十余年。为第一、二、三批国家级师承指导老师,建有“贺普仁传承工作室”。2009年获首届“首都国医名师”称号,之后,被国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国医大师”荣誉称号。
贺老创立了“病多气滞,法用三通”的中医针灸病机学说和享誉海内外的针灸治疗理论——“贺氏针灸三通法”。“三通法”是他在精研针灸经典以及一生针灸临床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对针灸刺法及理论加以挖掘整合、总结提高乃至发展创新而逐渐形成的针灸理论体系。“三通法”在我国针灸临床医疗学术体系中具有代表性和原创性,是针灸界的一面旗帜。
从左到右专家排列
贺普仁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培养出一支精湛的学术后继人才队伍。后排从左至右分别为:
王桂玲,北京中医医院针灸中心主任医师,北京针灸学会针灸名家学术继承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秉承贺普仁教授三通法学术思想,擅长火针治疗皮肤病、疼痛性疾病及疑难病症。
谢新才,北京中医医院针灸中心主任医师,秉承“博采众长,崇尚天士”的学术特点,擅长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癫痫、小儿弱智等疑难杂症。
柴松岩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
科室简介
柴松岩(前排坐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妇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师从名师陈慎吾,为第二、三、四批国家级师承指导老师,第一批市级师承指导老师,建有“柴松岩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柴松岩名医传承工作站”。
柴松岩以“月经生理理论”“肾之四最”“二阳致病”及“妇人三论”学说为理论核心,形成“柴松岩中医妇科学术思想及技术经验体系”。研发的多种妇科用药,至今沿用于临床。获“第二届中华中医药学会妇科名师”称号及从事中医药工作60年特殊贡献奖,被誉为“杏林凤凰”和“子孙奶奶”。
从左到右专家排列
柴松岩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培养出一支精湛的学术后继人才队伍。后排从左到右依次为:
滕秀香,北京中医医院妇科副主任,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医妇科临床工作20余年,擅长治疗卵巢早衰、多囊卵巢综合征、子宫内膜异位症、宫颈病变等疑难病症。
濮凌云,北京中医医院妇科主任医师。全国中西医学会北京妇产科分会委员,擅长于月经失调、不孕症、盆腔炎等妇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
4.名师工作室工作总结 篇四
公开授课交流思想
一年来,工作室策划、组织多次公开课,给工作室成员提供了示范和相互学习的机会。
多次讲座引领全县
20xx-是工作室辛勤奋斗的一年,也是收获满满的一年:1.开展常规研讨活动;2.组织五个县级开放活动;3.策划、组织县级研究性成果比赛;4.带队参加各级创新大赛。
深入开展课题研究
工作室开展了《农村小学科学实施情趣教学法的实验研究》、《基于DV技术下农村小学科学实验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农村小学高年级机器人有效性课堂教学的探究性研究》、《农村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及推广研究》等课题研究。
深入开展教材研究
XX等进行了教材编写和研究,不仅提升了自身的专业素养,也为全县进行了创新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
开展活动是推广创新教育的有效手段。
我们工作室这一学年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具体如下:
小有成果但任重道远
5.名师工作室工作总结 篇五
就这两个月我简要谈谈自己的收获。半年产假,感觉思想不与时俱进了,所幸来学校就安排了3、4次听课学习。20xx年11月,我在花厅口小学学习了玲玲老师和小红老师这两节课的导学单设计,让我更清楚课前预习的设计才能将任务合理分配给学生。在三年级时,我上每节新课之前都会布置学生预习,内容有:查字典、造句、组词、近反义词、课后思考题、你的疑问等内容,在这一年中,发现学生失了耐心,预习作业量太大了,以至于学生集中预习生字,却没时间多读几遍课文,对文本的解读远远不够,预习单的目的不明确,真是顾此失彼。去花厅口听了这两节,我明白了,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不可能将课堂活动导学单做得面面俱到。因此教师在设计时,一定要从实际出发,考虑到将预习任务合理地分配给学生。导学单要结合本课时的学习方法,提出1-2个学习方式,教给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方式。还要将本课时的重点学习内容展现出来,该圈该划该思该说该写都要让学生具体实践。在导学单最后一个环节,可以谈谈收获,老师也可以将课内外结合,提高学生语文实践的综合能力。
从三年段开始之后,觉得学生的作文不仅对他们是个难题,对我自己也是难题,初步接触写作我不舍得花太多时间在学生作文上,导致学生基础不扎实,以至于升上四年段,整篇的作文对部分学生确实很吃力。每每在听作文课时,我特别在意最后一部分老师会如何评改学生作文,可惜很多作文课到最后一环节下课铃已经响了。20xx年12月,陈**名师工作室在实小开作文专题课,我印象最深的是有对师徒一起上的课,他们课前先把孩子作文收起来,反复研读,寻找孩子习作的亮点和普遍问题。做这个准备花的时间一定很多,我性子比较急,收集学生的作文能收集一两次,要谈坚持就很难了,我真得静下心来学习学习。这两位老师用少数孩子的亮点“照亮”多数孩子的盲区。要解决盲区,解决孩子们作文的普遍问题,可以借用名家名篇,也可以同龄人的优秀习作,但是榜样越近,力量才越大,同班同学的优秀习作才是最理想的。我们学校张清加老师每月办一期作文报,我想也是因为这一点。这节很有诚意的习作讲评课,我真是巴不得每个字都印在脑海里。
6.名师工作室工作总结 篇六
1、建立博客
在工作室负责人的悉心指导下我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博客,博客给我更加自由的学习空间,为我自身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2、加强学习
为了能在名师工作室中尽快成长起来,我平时还需加强学习,不断的充实自己,积极参加各类教研活动。
3、积极参与活动
在全市过关测的活动中,我荣幸的成为了参赛选手,此次活动让我受益颇多。另外3月26日,在教务处的组织下,我参与了全省的语文网络教研,在教研中,并积极发言,与各地域同行交换意见,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并在教研之后,及时上传了评课。
4、参与班网评比
本月在学校政教处的组织下,我参与了网优秀班网评比的活动。班级网站建设获得了同行的认可。
7.名师工作室运行机制的构建与思考 篇七
关键词:名师工作室,运行特色,管理模式,发展共同体
扬州市生物名师工作室 (以下简称工作室) 成立于2009年12月19日, 工作周期是3年。工作室教师来自于扬州大市所属县市区。成员分为指导教师、工作教师两种类型, 由一名领衔教师负责运行。
一、工作室培养目标
培养“知名中青年教师”是工作室的总体培养目标。具体培养目标依据成员的“三年自我提升计划”, 由工作室领衔人与成员签订“培养知名中青年骨干教师项目”协议书, 协议书中明确培养目标、培养途径、考核项目等。工作室成员24人, 21人来自普通高中, 3人来自初级中学, 都具有骨干教师称号, 普遍具有20年以上的教龄。
二、工作室运行机制
名师工作室的运行机制主要包括管理机制、运行流程、考核评估三方面。
1.管理机制工作室接受扬州市教育局师范师资处行政管理和扬州市名师工作总室的业务指导。师资处负责选拔和任命工作室领衔人, 遴选工作室成员, 审核和下拨工作室经费, 组织相关部门积极为工作室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和提供后勤服务, 负责工作室研究成果的输出和辐射, 负责对工作室实施年度考核、周期考核、表彰奖励。如:组织“生物名师大讲堂”活动、编辑出版《生物名师工作室优秀论文集》。名师工作总室负责对工作室开展的各种教学研究活动进行指导, 协助师资处组织各种市级层面的教学研讨活动。如:组织“送教下乡”、“同堂异构”教学活动等。工作室由领衔人负责制订计划、确定主题、开展活动、成员的考核评估等。如:制订年度工作计划、确定“送教下乡”活动主题、组织“概念教学主题研讨会”、《年度工作总结表》中项目完成情况的考核评估等。
2.运行流程工作室的运行流程如下所示:
工作室的年度计划是基于成员的“个人提升计划”基础上完成的, 结合了扬州市师资处和名师工作总室的活动安排, 在每年的12月份制订完成。每月的例会中, 对工作室的活动情况进行总结和交流, 同时根据情况的变化, 及时调整活动方案。以2010年“送教下乡”活动为例, 工作室经调查, 确定开展两次到乡镇薄弱学校的“送教”活动。两所支教学校, 一所是没有专职生物教师的初中学校, 一所是生源质量很差的高中学校。针对两所学校的实际情况, 制定了活动方案, 重点环节都是同课异构、专家指导、师徒结对。目标是通过示范教学和教法研讨, 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示范课例分别是《探究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特征》、《光合作用》和《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三个课题, 课后工作室指导教师围绕初中实验探究课、高中新授课、高三复习课进行专题讲座, 工作室成员全部参与。同时, 选择部分工作室成员与对方学校的青年教师结成“师徒”, 形成长期的师徒关系。三年来, 这样的支教活动近10次, 收效显著。
3.考核评估工作室的考核评估分为工作室成员的考核评估、教育局对工作室的考核评估两方面。工作室成员的考核评价以自我评价为主, 教育局对工作室的考核评估以量化考核为主。工作室成员的考核评估是由领衔人负责, 考核内容分为过程性考核和年度考核、三年周期考核三种形式。过程性考核项目是指参加工作室活动的次数和活动效果的评价, 依据是工作室成员的活动记录表、示范课或学术讲座记录表以及活动心得、听评课记录等;年度考核依据是《年度个人自我提升计划表》中目标任务的达成情况, 对照个人提升计划, 工作室成员完成《年度工作总结表》;三年周期考核评价仍然是以自我评价为主, 参考依据是工作室成员的《三年自我提升计划》和《三年工作总结表》。年度考核和周期考核评价项目类别是一致的, 分别为教学实绩、公开教学或学术讲座、听评课、参加培训情况、自我阅读提升情况、参与课题研究情况。对工作室的考核工作由市名师工作总室组织实施, 分为过程性考核、年度考核和终结考核三层次。过程性考核不定期进行, 主要依据是工作室提供给《名师工作简报》的稿件质量和学科网页建设情况和更新频率;工作室年度考核主要针对“生物名师工作室必须完成的工作和自主安排的活动”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 年度考核为优者获得表彰和奖励; 终结考核为工作室三年工作周期结束时进行的全面考核, 考核合格, 参加申报下一轮名师工作室的运行周期。
三、运行特色
工作室运行三年来, 获得过扬州市“优秀名师工作室”称号, 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形成了一定的运行特色, 具体体现以下几方面:
第一, 创新管理模式。结合工作室成员构成特点, 实施了分层管理模式。形成三个层次:一是核心层, 由顾问导师 (教授级高级教师) 和领衔人组成, 对工作室的重大思路进行设计和规划, 起决策作用;二是紧密层, 由工作室主管和4位指导教师组成, 重点负责业务指导;三是工作层, 由16位工作教师和2位网络主管组成, 是工作室的活动主体和重点培养对象, 需要承担具体的任务, 在任务的驱动下促进自身发展。三年来, 这样的合作方式既能确保工作室的整体运作的良好状态, 同时又能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主观能动性。
第二, 构建教师发展共同体。名师工作室可以被视为教师基于共同的目标, 在专家的组织下, 旨在通过对话、合作和分享性活动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共同体。[1]工作室成员既有共同的培养目标, 如:提高课题研究能力和论文写作水平; 又有个性化的个人提升计划, 如:专题教学总结、教学个案的分析汇报等。
(一) 任务驱动, 自主成长。任务驱动本质上是通过“任务”来诱发、加强和维持学习者的成就动机。其原则是: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 让学习者带着真实的任务去学习。[2]“个人提升计划”是完成工作室培养目标的具体行动 (技术) 路线。工作室成员的“个人提升计划”中具体任务的实施与工作室活动安排对应关系如表1所示。
工作室通过评价量表、工作室例会、专家点评、同行评议、活动总结等对成员参加活动的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 帮助成员总结经验, 发现不足, 引领成员的自主成长。
(二) 专题研讨, 助推成长。工作室围绕培养目标, 开展系列专题研讨活动, 助推部分教师成为“知名中青年教师”, 同时又为教师的个性化成长创设条件。课堂教学类专题有:听评课专题活动、同堂异构教学活动、专题教学指导活动等。学术论文研讨专题有:论文写作指导活动、论文交流研讨、论文评奖活动等。课题研讨专题有:课题申报研讨活动、课题中期研讨活动、跨区域课题交流活动、课题成果推广活动等。通过专题研讨活动, 为助推成员发展搭建了平台。如:邀请生物学科专业刊物的主编作了《如何撰写生物教育科学研究论文》的讲座。论文研讨专题活动中成员之间相互盲评, 主编当场点评, 从而改进写作方法和技巧。
(三) 采取“请进来, 走出去”工作策略。“请进来”主要是指请一些专家、名家到工作室做专题讲座。如:从2009年至今, 邀请了北师大、华师大、南师大、省教研室等全国知名的专家来到工作室, 进行学科教学、高考研究、论文写作、课题研究等方面的培训。“走出去”是指工作室派出教师外出讲学、考察学习活动。如:2010年和2011年工作室两次派人到新疆新源县指导当地的生物教学活动, 工作室指导教师还承担了国家教育部组织的生物学科“国培讲座”任务。既“被培训”又“做培训”有助成员拓宽研究视野, 提高理论素质, 增加实践机会, 是成员们提升自身专业素养的重要途径。
第三, 开展“订单式”研讨。工作室成员大多在扬州市区域学科内具有一定知名度, 容易出现个人发展懈怠情绪, 形成个人发展中的“高原现象”。工作室有针对性的开展了“订单式”研讨活动, 如: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目标, 工作室组织了市级示范观摩课、与青年教师同课异构、异校交流听评课等三种教学研讨形式。
第四, 创生课程和课堂。课程创生是教师根据生情、师情进行个性化解读创作的结果, 是教师与学生在实际体验的基础上共同创造的经验。[3]课堂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 通过创造性的课堂学习活动, 建构“学生在课堂上创造性地学, 教师在课堂上创造性地教, 师生在创造性活动中产生新体验、收获新知识”的课堂。[4]工作室围绕创生课程和课堂的教学改革, 聚焦课堂教学, 开展了系列教学研讨活动。如:高一、高二、高三年级生物课堂教学指导讲座3次、同堂异构教学活动10多次、教学示范课10多次、专家讲座5次等。工作室成员在创生课程和课堂的教学实践中, 自身的教学和研究能力得到了提升。
第五, 建立了名师工作室之间的交流机制。2011年与苏州“任小文名师工作室”开展了“核心概念教学”的双向研讨交流活动;2012年与常州“程卫琴名师工作室”进行了“十二五”课题研究双向交流活动。工作室还跨学科与扬州市数学名师工作室签订了合作交流协议, 协议规定两个工作室定期展开学术研讨、经验交流、成果展示, 实现数据共享、经验共享、专家共享, 构建学科间教师发展共同体, 积极将成功经验和研究成果向其它学科名师工作室推荐、介绍。
四、运行成效及反思
1.运行成效工作室运行三年以来, 骨干教师的变化情况如图1所示。成员参与工作室活动、课题研究、论文发表情况汇总如表2所示:
根据以上图表所示, 工作室运行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第一, 培养“知名中青年教师”成效显著。工作室运行三年后, 属于重点培养对象的“中青年教学骨干”有4人已经申报成为扬州市学科带头人, 2人成为省市特级教师。
第二, “教师发展共同体”成果丰硕。三年中, 工作室发挥团队力量, 开发了《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校本教材》;“改善高中学生学习方式的教学设计研究”课题研究成果获得江苏省基础教育成果二等奖、扬州市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案例的研究”课题成果获得了扬州市基础教育成果奖二等奖。2012年, 工作室在论文评选的基础上, 选择优秀论文编制形成《扬州市生物名师工作室优秀论文集》。近10名教师在省市教学竞赛中获得一等奖, 工作室教师共发表教学研究论文90多篇, 其中近10篇被人大资料复印全文转载。
在江苏省“十二五”教研课题申报中, 联合扬州市数学名师工作室申报的课题“以名师工作室为引领, 构建教师发展共同体的研究”成为重点课题。
2.工作反思2013年9月, 工作室已经申报开始第二轮周期运行, 针对第一轮周期中存在的问题, 工作室将进一步完善运行机制, 提高工作室的工作效能, 着重在以下几方面作出改进:
第一, 吸收更多的年轻教师加入到名师工作室。目前, 具有骨干称号的生物教师所占比例较低, 仅占生物教师数量的5.8%。名师工作室可以降低门槛, 吸收一些教学效果好, 有一定教科研能力和发展潜力的教师加入, 从而放大工作室培养高水平教师队伍的效能。
第二, 设置工作室分室。针对初高中教学的差异性, 工作室可以设置初中教师名师工作分室和高中教师名师分室。这样, 既可以开展统一活动, 有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初高中教学研究活动, 从而更好地帮助初中骨干教师的成长。
第三, 量化工作室成员的评价标准。针对成员的个体差异性和特长, 工作室指导成员制订三年发展规划, 明确发展目标、需要完成的项目名称和技术路线。对不能按时完成目标任务的成员提出改进措施, 考核不合格的成员将不能作为下一轮名师工作室成员的候选人。对于考核优秀的成员上报教育局, 给予相应的表彰和奖励。
参考文献
[1]全力.名师工作室环境中的教师专业成长.当代教育科学, 2009, (13) :31~34.
[2]虞哲中.“任务驱动”在骨干教师培训中的应用.新课程研究, 2011, (1) :97~99.
[3]李云吾.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3, (2) :33~35.
8.老师,我们去名师工作室坐坐 篇八
也许是因了语文老师的浪漫主义情调作怪吧,这总让我想起林徽因的太太客厅沙龙。我在想,我们众多的名师工作室的主持人,是不是可以从林徽因的太太客厅沙龙中汲取一些可借鉴的东西,从而让名师工作室真正地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呢!一代才女林徽因,在20世纪30年代于北平搞起的文化沙龙,备受世人瞩目,曾聚集过胡适、徐志摩、金岳霖等大批名家,让多少知识分子心驰神往啊!
我把名师工作室和太太客厅沙龙做一个简单比较:1. 工作室的地点一般在学校,而太太客厅显然是在家里;2. 工作室的陈设往往是办公室型或是会议室型,太太客厅,就在自家的会客厅,舒适的沙发,典雅的环境;3. 工作室的书架上一般会摆上教师专业成长类的书籍,有茶等简单饮品,太太客厅里摆满文学、哲学、史学等各类书籍,中英文皆有,客人们可以呷着饮料,听着音乐,吃点点心,高谈阔论;4. 工作室一般按计划开展活动,而活动多是以开会、讲座、外出交流、参观学习为主,太太客厅沙龙一般是定期举行,聚会以谈天说地的交谈为主;5. 工作室一般在上班时间开展活动,太太客厅沙龙大多在午后或是晚上,致力于营造出一种朦胧的浪漫主义的美感,激起参与者的情趣、谈锋和灵感;6. 工作室开展活动是有主题的,一般为一个专业研究课题,太太客厅沙龙是没有固定主题的,话题随机,自由谈论,各抒己见;7. 工作室是当地的教育部门认定的名教师领衔,外加若干骨干老师构成,人员相对固定,从事教研、科研、培训工作,太太客厅沙龙有美丽的女主人主持,参与人数不多,成员不固定,大多是社会名流;8. 工作室有政府经费支持,太太客厅则完全是自费。
当然,将名师工作室与太太客厅沙龙相提并论,本身并不是很恰当。但我们花了大力气建成的名师工作室摆设味道浓、作用起不到,而完全自发形成的太太客厅沙龙,始终站在思想、文学等领域的最前沿,用一场又一场的思想交锋,成为当时社会思潮的交汇地和风向标,令当时众多的文学青年心生向往。这种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是不是我们现阶段名师工作室的开展形式和定期出成果的要求都过于呆板,工作室主持人自身魅力不足,吸引力不大,小圈子单打独斗思想作怪,这方面,太太客厅沙龙的形式自由,舒适、无拘无束、轻松无压力的讨论环境,确实能给予我们很大的启发。我多么希望我们众多的名师工作室能成为点燃教学激情、畅谈教育理想、提升教师素质、激发思想火花的乐土啊!当我们的教师有了灵感或是困难,大家会说:“走,我们去名师工作室坐坐……”
我设想,名师工作室应该有一个相对宽松的科研空间,应该像一个自由的学术沙龙。这方面,教育主管部门不应对名师工作室的内部运作,管得过死,对结果追的过紧。过于急功近利的研究环境是不利于灵感的闪现、轻松的交流、思想火花的迸射的。
我设想,名师工作室应该定期举办沙龙式聚会,每次参加人员七到八人即可,但不要限于工作室的成员,可以吸纳乐于参加的老师,有想法愿意表达的老师,可以是同学科,也可以跨学科。条件好的提供饮料、零食,条件一般的可以清茶一杯,大家平等交流快乐沟通,在这里,年轻一辈受到尊重,有话敢说,并能从大家的交流中受到启发。
我设想,名师工作室脱开领导、权威的束缚,完全以名师的魅力来积攒人气。名师的成就愈高,他(她)的学识魅力就越大,聚拢人气的力量就越大;名师的自身修养越高,他(她)的人格魅力就越强,工作室的运作就愈加生机盎然,充满活力。在这里,志趣相投的一群教师,因热爱教育走到了一起,结成了朋友。同龄之间能在这里进行思想交锋,寻找认同与精神鼓舞,年轻一辈则带着崇仰和虔诚的心态去拜会,能够得到奖掖与扶持,大家都能在这儿或多或少地得到启发。
我设想,一切现代高科技的手段,都会在名师工作室派上用场,沙龙的话题、难点、启迪都能快速地上网,以群组交流的模式产生辐射影响。
我设想,名师工作室应成为当地教学教研的高地,成为新的教育思想、教学模式的先行先试的基地,并最终通过一个个名师工作室的互联互通,推动当地教育教学形成高地,而名师工作室,始终屹立于当地教育领域的高峰!
【名师工作室月工作总结】推荐阅读:
小学名师培养工作总结08-30
初中数学名师工作室个人工作总结09-05
名师点评2010年度个人工作总结10-29
名师工作室方案07-27
语文名师工作室简介07-30
成立初中名师工作室08-23
名师工作室申请书06-29
名师工作室教研组08-16
南康中学名师工作室方案09-27
初中英语名师工作室个人规划201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