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家创始人老子有句名言

2024-08-20

中国道家创始人老子有句名言(共2篇)

1.中国道家创始人老子有句名言 篇一

先秦道家的基本典籍《老子》简介

《老子》简介

《老子》是用韵文写成的道家哲学著作。书分为八十一章,上下两篇,即《道篇》和《德篇》。因其后来被尊为道教经典,故又称《道德经》。

《老子》书中最高的哲学范畴是“道”。道看不见摸不着,和具体物不同。他认为,具体物是有对立的,有美就有丑,有善就有恶,“长短相形,高下相倾”,而道是无对立的,“混而为一”。万物都有生有灭,是“不常”,而道是“常”,是永恒存在的。老子反对人们争强好胜。他认为具体的事物都要向反面转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汉初的统治者采取“与民生息”的政策,把老子的“无为”思想作为治理国家的知道思想。后来,汉武帝重视儒学,黄老思想地位下降。

从汉初崇尚黄老思想之后,历代对《老子》的研究和注释很多。注释本有六七百种之多,近现代则有朱谦之的《老子校释》、高亨《老子正诂》、任继愈《老子今译》和《老子新译》。《老子》在国际上也很有影响,被译成了多种文字。

老子是中国,也是全世界最早具有辩证法思想的哲学家之一。关于老子其人、其书及其“道论”历来有争论。根据司马迁在《史记》一书中给他写的一个简单的传记来看,他是春秋时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厉乡曲仁里人。“老子”是人们对他的称呼,“老”是年高德重的意思,“子”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他的生卒年月不详。

老子做过周朝的“守藏室史”(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或历史博物馆馆长),所以他谙于掌故,熟于礼制,不仅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并有广泛的自然科学知识。

公元前5,周王室发生争夺王位的内战,这年4月,周景王卒,大夫刘耿立王子猛为悼王。王子朝杀悼王自立。晋人攻王子朝,立王子匄为敬王。这次内战达5年之久,公元前5,王子朝失败,席卷周室典籍,逃奔楚国;老子所掌握的图书亦被带走。于是,老子遂被罢免而归居。形势的变化,使老子的地位发生变化,使他的思想起了大转变,由守礼转向反礼。

老子由于身受奴隶主贵族当权者的迫害,为了避免祸害,不得不“自隐无名”,流落四方,后来,他西行去秦国。经过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县西南)时,关令尹喜知道老子将远走隐去,便请老子留言。于是老子写下了5000字的《老子》。相传老子出关时,骑着青牛飘然而去。

老子的思想主张,大都保存在《老子》一书中。《老子》共81章,分上下两篇,共5000多字。因为它所讲的是道与德的问题,后来人们又称它为《老子道德经》。现在我们所见到的《老子》一书,并不是老子的原著,因有战国时人增益的文字,但其中的主要思想却是属于老子的。

《老子》一书,文词简短,艰深难懂,因此后人作了许多注解。最通行的有西汉时道学家河上公(姓名不详)注,三国时魏国哲学家王弼注,还有清朝时魏源的《老子本义》,等等。下面我们就通过《老子》这本书,来了解老子的哲学和政治思想。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老子是我国第一个力图从自然本身来解释世界,而不求助于超自然的主宰——天帝的意志的哲学家。在老子之前,人们以为宇宙间的万物都有神在统治着,最高的神就是天,又称天帝。这种观念,到了社会大变革的春秋时期才开始了变化。老子就是较早的从哲学方面有意识地、明确地否认天帝的思想家。他在《周易》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老子“道论”的中心思想是:“道即自然,自然即道”。他说,“道”是万物之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第一章》)这就是说,作为宇宙的本源就是道,它是永远存在的。道的运行是自由的、必然的,即按其自身的规律而运行。天地万物都是由它产生的,它是宇宙的母体。

老子认为,道产生了天地,德是道的性能,天地生养着万物,万物各成其形,各备其用。所以万物没有不尊道而贵德的。道的尊崇,德的贵重,不是有谁给它爵位,而是自然而然的。所以道产生天地,德畜养万物,长育万物,成熟万物,覆盖万物。他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爵,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盖之覆之。”(《第五十一章》)这样,老子遂把自然创造的根源归于自然本身,从而摧毁了一切超自然的主宰,一切宗教和唯心论的基础。因此,老子的天道自然观,在当时有很大的进步意义,它打倒了宗教的天帝,否认了鬼神的威灵。当然,老子的“道论”刚从传统的宗教解放出来,还未能完全摆脱宗教的影响;他的自然决定论,使人完全听命于自然,轻视了人对自然界的反作用。后来有的哲学家把它发展为定命论,为害颇大。

“无为而治”。老子的“道论”,基本上可概括为“天道自然观”。所以老子的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基本上是人当法道,顺其自然。至于如何治理国家呢?他认为最好是采取“无为而治”的办法,让人民去过自由自在的生活,用无所作为听其自然发展的办法,来达到治理好国家的目的。在老子看来,无为正是有所作为,“无为而无不为”,就是这个意思。老子反对用刑、礼、智这些来治理国家,他反对加重人民税收,反对拥有强大的兵力,他说过:“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第三十一章》)他同时也反对工商业,反对知识和文化。他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扑,少私寡欲,绝学无忧。”(《第十九章》)在老子看来,人类社会不要“圣智”、“仁义”、“巧利”,国家就大治了。这三种东西不足以治国,最好的办法是,使人们着意于“朴素”,少有“私欲”,不求知识,就可以没有忧患了。

老子的社会历史观是不现实的,他为了反对当时的剥削制度,从而反对一切社会制度。为了反对剥削阶级的文化,从而反对一切文化。为了反对欺诈,从而反对一切知识。这是他消极的一面。他以为只有抛弃了智慧,人民才有百倍的利益,只有抛弃了文化学问,才能免于忧虑,这种愚于民政策,也被后世的统治阶级所利用。

那么,老子所向往的理想世界是什么呢?是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他说:“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第八十章》)

老子这一设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民迫切要求休养生息和减轻剥削的愿望。老子说过,人民为什么过着饥寒的生活呢?是因为他们的君主取赋税多的缘故。“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第七十五章》)。又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第七十四章》)这反映了老子政治思想中的进步因素。但是,小国寡民的理想,却是幻想,它是违反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但我们应当看到,老子的这一举动是抨击奴隶社会制度的不合理,它对后世的进步思想家、空想的社会改革家却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反相成。老子学说的精髓,是他光辉的辩证法思想。老子观察了自然界的变化,生与死、新与旧的相互关系,观察了社会历史与政治的成与败、福与祸等对立的双方的相互关系,发现了事物内部所具有的一些辩证规律。《老子》一书中,还深刻地论证了相反相成和物极必反的道理。老子说过,有和无是彼此相生的,难和易是彼此相成的,长和短只有彼此比较才能显现出来,不同的声音产生谐和,前后互相对立而有了顺序。总之,老子承认事物是在矛盾中发展的。

物极必反,是说事物在变化中向它相反的方面过渡,到了一定的时候就完全成为相反的东西。因此,老子一再告诫统治者,必须去掉那些极端的、过分的措施,否则,就会使事物走向另一个极端,结果就会丧失天下。他认为,高明的统治者必须懂得以柔弱胜刚强的道理。为了证明以弱胜强,以柔胜刚的道理,他举了许多的.例子。他经常用水来比喻自然力量的伟大,比喻人类高尚的品质。他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莫能行。”(《第七十八章》)意思是说,天下万物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了,而攻击坚强的力量没有能胜过水的,这个事实是无法改变的。柔的战胜刚的,弱的战胜强的,天下没有人不懂的,可是没有人能做到。老子又举军队强大了就会破灭,树木强大就会摧折的例子。但他把弱能胜强,柔能胜刚,当作绝对的规律,没能认识到这种互相转化不是无条件的,而是有条件的。尽管如此,老子认为在发展过程中柔弱的是不可战胜的,这对于促使人们认识新生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道理是有着积极意义的。老子所处的时代,是动荡不安、战争频繁的春秋末期,正是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代,他提出这一观点,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老子还初步意识到量的积累可以引起质的变化。他说过,大树是由细小的萌芽产生的;九层的高台,是由一堆泥土筑起的;千里的远行,必须从脚下的第一步开始。(见《第六十四章》)

当然,老子的自然辩证观是直观的、原始的、朴素的、缺乏科学的论证。同时,他的辩证观还缺乏不可调和的斗争精神。这是他受了时代和阶级的限制。尽管如此,《老子》一书中上述的这些光辉的思想火花,是很值得我们珍视的一份历史遗产。

2.爱因斯坦有句名言 篇二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成功=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主要是指观察力、记忆力、理解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等; 非智力因素主要是指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人格等心理因素。在素质教育走向轨道的今天,英语教学应根据教育的规律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学生为主体,面向结果的教学与面向过程的教学并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并重,而在小学生的英语学习过程中非智力因素却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为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相对缺乏理性思维,逻辑思维能力不强,坐不住,坐不久,爱玩、爱唱、爱游戏、爱活动、爱表现,“好玩就学,不好玩不学”,不可能像成人一样拿着厚厚的一本书读呀、背呀、分析课文的语法结构,但他们有优势,那就是记忆力好,形象思维好,模仿能力强。同时,语言运用是一种程序性知识,是一种自动化能力。小学生学英语重要在于遇到熟悉的语境就脱口而出而不是先思考讲这句话要用到哪些单词,然后再根据语法规则将其构成句子。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小学生学习外语动力主要来源于非智力因素。因此,在小学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重视非智力因素,努力运用和开发非智力因素,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一、激发动机、培养兴趣是首要任务

动机是学习中最重要的变量之一,强烈的动机可以使人处于积极的进取状态,学习兴趣是学生努力的源动力。所以在教学中,可以进行宏观教育,使得学生清楚知道,在当今科技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由于交通工具和通讯技术的发展,地球上各国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了。英语是世界上主要的国际通用语言之一,在国际政治、军事、经济、科技、贸易、交通等领域,英语是主要交际工具。在教学中,结合国家的需要、学生的个人前途,要经常对学生进行英语学习的动机教育,使学生认识到目前的学习是个人的需要,社会的需要,未来的需要,增强他们的责任感,使命感。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们接触英语的机会将越来越多,英语将成为大部分学生将来立足社会不可缺少的交际工具。总之,目的教育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经常讲,反复讲、集体讲,个别讲,使学生知道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要学好英语,端正学习态度,明白学习动机,把学生的求知欲充分调动起来。

兴趣是学好英语的前提。兴趣作为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方面,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受到外界环境因素影响及老师的培养下逐渐形成的。本人通过这些年的教学实践,运用了以下几种手段来丰富课堂教育内容,以此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

1、表演式

英语的功能是在于交际,那么就不能仅把课文、句型当做应付考试的知识来学习。结合小学生具有好表现自己欲望的特点,不失时机地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使其置身于当时的情境当中去。如Shopping购物,Asking the way等对话,都可以通过表演,来达到操练语言的目的。在Shopping 这课中,我布置了几个柜台,里面有文具柜台,玩具柜台,书柜等,让他们分别扮演营业员和顾客去买东西。看谁买的东西最多,这样,学生的兴趣大增,都积极的在说,在练习。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培养了兴趣,还锻炼了语言实践能力。

2、游戏法

英语游戏是运用语言结构、词汇、套用句型等极好的练习形式,符合小学生争强好胜,不甘落后的心理特点。把游戏引入课堂,使得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活动中广泛地、创造性地运用语言。例如:在复习单词时,可采用接龙套的办法,把全班分成四组,看哪个组能在规定的时间内说出最多的单词。这样做既可以让学生们的表演欲望得到充分的发挥,又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锻炼了他们机敏的品质。

3、竞赛获奖法

心理学研究证明,人脑处于竞争状态时的学习效果要比平时的学习效果好得多。“石本

无光,相击而发光。”教学实践也反复证明,学生对即使是毫无兴趣的智力竞赛活动,因渴望竞争获胜而产生的间接兴趣,也会使他们忘记时间本身的乏味而兴致勃勃地投入到竞争中去。因此,开展各种形式的竞赛活动,给予一定的奖励,可以大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荣誉感。比如每学期里,我们都开展朗诵比赛、书法比赛、单词比赛、学习小组竞赛等等。在学习每节新课时,也可以组织一些竞赛类活动。如速读、速记比赛、男女生分组抢答比赛。我在教完fooyball,basketball,volleyball,baseball等一系列单词后,让学生分组进行act and guess的比赛,一人读单词,一人做出相关联的动作,以速度快、表演正确、读音正确来计算各组分数。

事实证明,各种竞赛活动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变苦学为乐学,使学生大脑处于高效率的最佳学习状态,能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也培养了现代人所需要的竞争意识

二、建立良好的、融洽的师生感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教给学生的东西,不是什么与人截然分开的东西,它们是同人的情感世界溶合在一起的。教师的活动不仅包含学科的意义和内容,而且包含了思想的情感色彩。”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也认为:“就教育工作的效果来说,很重要一点是要看师生关系如何。” 可见教学不仅是教与学的关系,同时也是师生感情和思想的交流。一位除了上课之外,从不关心、爱护和研究学生的老师,即使他们的课讲得再好、教学水平再高,教学效果也难以预测。教书与育人如果不能在一个教师的整个教学活动统一起来,那么教书便失去了灵性和神韵。所以教师还必须重视感情,以自己真挚的爱,增强师生间“以心换心,将心比心”的情感交流。无条件去关心、帮助每一位学生,尊重他们的自尊心,从而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信任感,进而将这种爱延伸为对其所教学科的好感,最终从这种好感中培植出对该学科的兴趣来。本人努力运用以下两种手段来建立良好的、融洽的师生感情的。

1、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每次到一个新的班级上课,我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们上课的时候是师生,下课的时候就是朋友。”平时有空,我也经常到教室去转转,和他们聊聊天,现在我教的班级是五年级,虽然,他们要比我小很多,但他们却和我很亲,甚至把他们自认为是秘密的事情也偷偷告诉我,最后还不忘叮嘱一句,千万别告诉别人。路上碰见了,他们都是叫我的英文名,这样称呼或者使他们感觉跟我更有亲密感吧!

2、尊重学生。特别是差生更需要教师的关怀和爱护,要及时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小学生,他们是一个个活蹦乱跳的人,他们虽然年纪小,却也有自己的思想观点和爱好。无论是英语学得好还是学得不好的学生,他们都有着共同点,那就是自尊心强。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就要注意学生的这个特点,确立尊重学生的思想。教师如果以为自己是“大人”,学生是“小孩”,或者歧视学生,就会在行动上自觉不自觉地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有一次在课堂上,我向一个学生提问,他闷声不响,其他同学就开始窃窃私语,甚至有学生说“老师,他什么都不懂的”,我制止了他们,并叫他们要尊重他人。课后,我了解到该生平时就少言寡语,英语学得不太好。于是,我以朋友聊天的方式,鼓励他学英语其实不难,只要肯下功夫,可以学得很好。后来有一次,我让学生读单词,他终于举手了,我马上叫他回答,并表扬他读得非常好,我记得那位学生是面带笑容坐下去的。此时,我也十分宽慰。

实践证明,只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艺术,做到真正关心学生,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就会“爱屋及乌”而尊敬他,并对他所教的学科感兴趣,且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此外,教师的师德修养、语言艺术也对教学效果产生极大影响。教师要有饱满的精神状态,要做到为人师表,首先要从穿着、发型到面目表情,都应给学生一个庄重大方、积极向上的感觉。课前教师要有意识地酝酿良好的情绪,以此在课堂中感染学生。语言在教学中是传授的媒介,是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所以教学语言要力求发音标准、清晰、规范,而且要

注意语言的表达艺术,因为粗俗、过头的言论会使师生情谊丧失殆尽,甚至会发生摩擦,而优美得体的语言会使教师成为崇拜的偶像,增强了教育效果。

运用以上种种方法的目的只有一个:充分挖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非智力因素的作用真正发挥出来。这对我们的英语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才能在教学上真正获得良好的效果。教师应具有真挚、深厚的爱生之情,正确对待有困难的学生,同时还要有教好每个学生的信心。

上一篇:二年级语文下册 有故事的成语教案下一篇:最美的时光作文600字满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