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轨道交通建设的进一步思考(通用9篇)
1.加快轨道交通建设的进一步思考 篇一
关于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考
关于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考2007-02-10 16:48:4
5关于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考
前不久,胡锦涛总书记在河南江西湖北考察时强调指出“坚持为农民服务的方向,以科技为先导,以深加工为龙头,以市场需求为坐标,不断拓展产业链,农业产业化就一定有更加广阔的前景”。回良玉副总理在吉林考察时也明确要求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我们要贯彻落实中央的指示精神,总结五年来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经验,分析当前形势。一、五年来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成绩
与经验
进入新阶段尤其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截止××年底,全国产业化经营组织已发展到万个,固定资产总额亿元,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达亿元,分别比年增长、和。
(一)有力促进了优势产业集聚。沿海地区形成了优势水产品、园艺产品产业带,中部地区形成了粮棉油等优质专用农产品产业带,西部地区形成了特色农产品产业带,龙头企业对优势产业带的形成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带动作用。农业产业化与优势产业发展相结合,培育壮大了主导产业。特别是畜牧业,发展最快、产业化经营程度最高,已成为我国农业的支柱产业。××年,畜牧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元大关,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
(二)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
年,全国各类产业化组织带动农户万户,比年增加万户,增长,平均每户从中增收元,比年增加元。带动农户增收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实行保护价收购保障农民增收。二是采取利润返还促进农民增收。三是拓宽就业渠道扩大农民增收。
(三)有力促进了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了产加销、贸工农的有机结合,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目前,主要有三种带动类型:一是龙头企业带动型;二是专业市场带动型;三是中介组织带动型。
(四)有力促进了农业整体水平的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推进农业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加快了农业科技进步,提高了农业整体素质。龙头企业成为组织标准化生产的重要载体,成为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者,成为品牌战略的实施主体。
(五)有力促进了农业对外开放。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在积极引进国外资金、技术、装备、经营管理方式的同时,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年,全国龙头企业出口创汇额约亿美元,比年增长近倍;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中出口创汇超过万美元的有家,超过万美元的有家,超过亿美元的有家。农产品出口日益扩大。
五年来,各地按照中央的要求,从当地实际出发,加大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推进力度,积累了丰富经验。
(一)坚持把建设现代农业作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方向。各地按照大规模、高起点、多形式、强带动的原则,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将先进的经营理念、管理方式、物质装备、生产技术等要素导入农业领域,提高了农业的整体素质。
(二)坚持把维护农民利益放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首位。各地按照不同发展阶段、不同产业、不同产品的特点和要求,积极探索不同的利益联结方式。
(三)坚持把促进经营主体协调发展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点。许多地方在发展产业化中,既抓龙头企业、又抓基地农户和中介组织,发挥各自功能,形成有机整体,促进良性发展。
(四)坚持把遵循市场规律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准则。许多地方在产业布局上,考虑市场需求,优化资源配置;在企业发展上,鼓励有序竞争,坚持优胜劣汰;在指导方式上,尊重经营主体的选择,不搞强迫命令和一刀切。实践证明,凡是搞得好的地方都是以市场为导向,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走出了各具特色的产业化发展道路。
(五)坚持把优化外部环境作为农
业产业化发展的保障。近年来,各地各部门按照中央关于“扶持农业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总体要求,加大了扶持力度。全国农业产业化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紧密配合,通力合作,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制定了财政、税收、金融、外贸、上市等一系列优惠措施,有力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各地党委、政府加强了农业产业化工作的领导,制订了发展规划,出台了配套措施,建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和协调机制。
在认真总结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成效和经验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一是发展水平有待提高。龙头企业总体规模偏小,产品质量档次不高,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农产品加工水平低,与我国农业生产和消费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二是发展机制有待完善。中介组织建设滞后,服务功能较弱。三是发展环境有待优化。
体制不完善,政策不配套,特别是企业贷款比较困难,市场封锁现象依然存在,与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和中央支持“三农”的要求尚有一定差距。对这些问题,必须给予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面临的形势与发展思路
农业产业化是一件带全局性、方向性大事。目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正面临结构深刻调整、体制深刻转换、社会深刻变革的新的形势,我们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农业产业化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强化发展意识,牢牢把握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紧紧抓住发展这个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抓住新机遇,迎接新挑战,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坚定不移地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
(一)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更新发展理念
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拓宽发展思路,创新发展理念。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发挥产业化在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民利益中的带动作用;坚持统筹协调理念,注重发挥产业化在推进战略性结构调整、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协调发展中的促进作用;坚持用现代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发展,注重发挥产业化在改造传统农业推进现代农业中的生力军作用;坚持运用商业化理念,注重发挥产业化在搞活农产品流通、发展农业精品名牌中的推动作用;坚持科技进步理念,注重发挥产业化在农业科技进步中的先导作用;坚持改革创新理念,注重发挥产业化在完善农业经营体制中的创新作用;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注重发挥产业化在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中的示范作用。
(二)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目标,加快发展进程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难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民增收。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今后农民增收的一大亮点。通过加快产业化发展,延长产业链条,发展精深加工,实现农产品加工增值,促进农业增效;通过加快发展,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降低生产和经营成本,增强农民抗御自然和市场风险的能力,促进农民增收;通过加快发展,促进农业生产向深度和广度进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推进城镇化、工业化,增加农民就业,繁荣农村经济。
(三)贯彻城乡统筹方略,抓住发展机遇
统筹城乡发展,从根本上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推进城乡一体化,构
建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体制和机制,有利于吸引各类市场主体进入农业领域,加入农业产业化经营行列,逐步实现规模经营;统筹城乡发展,彻底打通各类资源流入农村的渠道,改变目前农村资金、技术、人才匮乏的状态,有利于各种要素向农业产业化聚集,提升农业科技含量和装备水平,带动产业化经营质的飞跃;统筹城乡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有利于拓展国家支持农业的渠道和途径,增强产业化的发展能力。
(四)按照可持续发展要求,转变发展方式
要发展绿色经济,把基地建设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加大农业污染防治力度,建设符合现代农业要求的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发展集约经济,提高农业的有机构成,最大限度地
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发展生物质经济,推动农产品初加工后的副产品及其有机废弃物的系列开发,实现增值增效;发展循环经济,引导龙头企业努力实现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促进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和非再生资源的节约利用。
(五)适应市场竞争形势,提高发展能力
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面向市场,实施以质取胜、多元化发展战略,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既要立足于国内市场,又要实施“走出去”战略,引导和支持龙头企业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既要做大做强传统产业和主导产品,又要不断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既要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又要采用先进技术装备,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既要保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又要大力提高农
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积极发展无公害和绿色农产品,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质量监控。
三、今后一个时期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目标与任务
今后一个时期发展农业产业化总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落实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产品竞争力增强的目标,坚持科技先导,创新体制机制,重点发展精深加工,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为关键,以完善带动农户的组织制度和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以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为基础,通过市场引导、龙头带动、农民参与、政策扶持、政府服务,全面提高农民组织化、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水平。
今后五年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总体目标是:
龙头企业集群要有大发展。重点在玉米加工制品、乳制品、肉类制品、果品、蔬菜等已具备一定基础的产业上率先实现突破,发展壮大一批竞争力强和市场占有率高的龙头企业集群,形成大中小型龙头企业共同发展格局,培育一批年销售收入超过亿元和超过亿元的龙头企业。
农产品加工水平要有大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比重明显增加,产业链条明显延长,产品附加值明显提高,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农产品加工率达到以上。
农产品品牌建设要有大突破。广泛采用国际国内先进标准,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科技水平显著提高。培育一大批优质、高效、安全、生态名牌产品,省级以上龙头企业食品类产品达到无公害和绿色标准,培育驰名商标个以上。
产业化经营带动能力要有大提升。扶持发展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中介服务组织,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和经营机制,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力争一大批农户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领域,农户来自产业化经营的收入明显增加。
为实现上述目标,必须统筹规划,抓住关键,重点突出,切实做好以下工作:
(一)继续做大做强龙头企业。要围绕个农产品优势产业带建设,抓紧建立一批龙头企业集群示范基地,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培育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以资本运营和优势品牌为纽带,整合资源,开展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联合与合作,推进优势产品向优势企业集中、优势企业向优势产业和优势区域
集聚。国家和省级龙头企业要率先采用国际国内先进标准,实施品牌战略,以标准创品牌,靠品牌拓市场,向品牌要效益,创立一批在市场上叫得响、占有率高的名牌产品。
(二)大力发展中介服务组织。引导农民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实行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办民管民受益。鼓励专业合作组织开展跨区域经营,壮大自身实力,增强服务功能。支持龙头企业、农业科技人员和农村能人以及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创办或领办各类中介服务组织,培育扶持专业大户和经纪人队伍,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扩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试点范围,认真总结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和“农产品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的经验。
(三)加快建设产业化生产基地。要把基地建设作为规划的重点内容,解
决好一些地方基地建设与加工能力不适应的矛盾。要按照标准化的要求建设生产基地。引导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村集体经济组织、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专业大户、农民经纪人等各类市场主体积极参加生产基地建设。鼓励和支持东部地区的龙头企业融入到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的发展格局中,积极到中西部地区建设生产基地。要充分发挥集体经济组织和中介组织在基地建设中为农户服务的功能,促进农户与龙头企业有效对接,积极探索和完善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使家庭承包经营优越性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优势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处理好企业与农民的关系是基地建设成败的关键,企业要舍得投资,农民要按合同经营,努力实现双赢。
(四)逐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开展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为农户提供种养技术、市场信息、生产资料和产品销售等多种服务,提高龙头企业的服务能力。大力发展订单农业,规范合同内容,明确权利责任,提高订单履约率。鼓励龙头企业设立风险资金,采取保护价收购、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与农户建立紧密、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入股,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与龙头企业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五)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要组织开展以“选好产业项目、建立标准体系、创立知名品牌、完善追溯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创建活动。龙头企业要率先实现标准化生产。严格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加速推行农产品流通领域的标准化管理。我部明年将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龙头企业要积极参与,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六)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要
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自建研发机构,或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联合攻关,重点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新产品、新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要加强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注重国际先进技术的引进和转化。要加强与农技推广服务部门的合作,成为农业科技入户和培训农民的有效载体。
(七)努力开拓国内外市场。要发展现代营销业态,建设新型物流方式,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研究农产品流通龙头企业的扶持政策,积极培育大型流通龙头企业,加快农村流通服务业的发展。积极发展外向型龙头企业,鼓励龙头企业充分利用国外农业资源,开展跨国投资经营,引导龙头企业加强对国际市场行情和国际贸易政策的收集研究,优化贸易商品结构,扩大农产品出口,提高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八)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和工作推进力度。扶持农业产业化是中央支持“三农”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地要深刻理解,狠抓落实,加强督查,切实解决在落实政策中存在的问题。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发现典型,推广各地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不断完善和强化扶持政策。
各级农业部门要适应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的新形势,进一步提高工作指导水平。要善于面对农户组织农业生产活动,而且要努力学会同各类市场主体打交道,尤其要深入研究龙头企业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探索新的生产组织方式和调控方式,全面提高对农村经济的宏观指导和调控水平。要切实加强基础工作,制定发展规划,搞好调查统计,强化动态监测,做好项目管理,完善培训制度,建立健全信息网络和信息库,加强同有关部门的衔接与协调,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共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健
康发展。
2.加快轨道交通建设的进一步思考 篇二
一、上海轨道交通网络化的地位与作用
上海轨道交通基本网络的效益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一是网络客流量屡创新高。随着网络化的快速扩展, 日均客流量进入增长飞跃期, 网络客流成几何增长。
二是市民出行便捷性提高。中心城市民平均走行700米左右可到达地铁站, 到达任何地点一般不超过两次换乘;居民平均出行时间缩短40分钟左右;换乘客流持续攀升, 每次出行的平均换乘次数逐渐增多;网络平均票价有所回落。
三是客运分担率大幅提升。轨道交通占全市公共交通客运总量的分担率从2000年的5%, 增加到2014年的40%, 增长了7倍。
四是社会效益明显。城市轨道交通的能耗和排放与其他交通方式的对比见表1和表2。
五是经济效益明显。带动沿线土地开发, 推动公共服务和活动中心建设, 促进了嘉定、宝山、松江、闵行、临港新城等新城、集镇发展, 繁荣了区域经济。
二、上海轨道交通新一轮发展
1. 现状
上海轨道交通已形成了拥有330座车站、运营线路长达538公里的基本网络, 日均客流达到685万人次, 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地铁系统, 见图1。
2. 新一轮建设规划
2010年12月、2012年6月, 国家发改委分别批复了上海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及其调整方案 (2010~2016年) 。新一轮规划包括13个项目, 线路长度将达到250公里, 车站合计153座, 见图2。
克标煤/百人·公里
3. 新一轮规划特点
(1) 以补充、完善现有网络功能为目标。新一轮规划主要以补充、完善现有网络功能为目标, 比如14号线穿越整个市中心, 功能定位于加密市中心的网络密度, 缓解2号线的拥挤。
(2) 支持浦东新区开发。新一轮规划中10号线二期连接自由贸易区, 18号线通至浦东新区南汇, 9号线三期到达金桥。
(3) 注重对卫星城镇地铁线路的补充。新一轮规划中5号线南延伸到奉贤区, 17号线解决青浦区的交通问题, 15号线加强宝山区与普陀区的连接。
(4) 新一轮地铁建设投资规模大。新一轮地铁建设总里程达到250公里, 车站合计153座, 总投资规模在1 500亿~1 600亿元, 建设周期短。除14号线外, 其他线路都是为了促进市中心与郊区的连接。
三、提升、完善、加快轨道交通骨干作用
1. 提升既有线路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
一是对高峰小时高断面客流超过3.5万人次/小时的线路区段, 采取缩短行车间隔时间等措施, 增加运能, 降低车厢满载率。
二是提升1号线莘庄折返站的折返能力, 降低折返能力对行车间隔时间的制约作用, 加密列车运营班次。
三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缩短2号线高峰小时行车间隔时间, 提升服务质量。建议改造2号线广兰路站及机场线的配线, 使2号线与机场线实现贯通, 从而重新调整交路形式, 提升运能。
四是为了满足换乘客流日益增多的需求, 切实提升路网运能, 需要加快4号线与3号线独立运行的改造进程, 使4号线独立成环。
2. 完善路网线路的覆盖功能
一是完善金山支线的交通功能和定位。目前, 金山支线采用客货混行的形式, 客运作用不够明显。建议将金山支线改为客运专线, 纳入城市轨道交通统一管理范围, 并将此线向浙江湖州方向延伸, 形成跨区域的城际铁路。
二是在规划17号线时, 考虑预留与江苏的换乘空间, 或采取11号线到昆山花桥的模式, 或采取由江苏段接驳到17号线衔接的方式, 强化上海轨道交通辐射长三角的交通地位。
三是进一步加密浦东新区轨道交通路网密度。建议将18号线的走向规划成连接浦江镇、周浦镇、塘桥镇、迪士尼乐园、金桥镇的半环形式。
四是注重现代有轨电车与轨道交通的衔接。
3. 加快轨道交通网络建设
新一轮轨道交通建设具有线路长、车站多、工程量大、工期短等特点。为了促进上海全球城市建设和发展, 满足居民日益增加的出行需求, 需在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的基础上, 加快建设进度, 保质保量地完成新一轮规划建设, 使上海轨道交通网络达到800公里的新里程。
四、总结
3.加快轨道交通建设的进一步思考 篇三
当前跨区域城际轨道交通项目建设存在的主要困难:
一是规划衔接困难。跨省的城际铁路项目被分割在不同省级规划中,即便是同一个跨区域的规划项目,由于分别审批,批复的项目在建设时序等方面也存在不一致。
二是项目前期手续审批难。因跨区域城际铁路项目一律由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核准,相应的规划、土地、环评等也将由国家行业主管部门审批,这使得项目实施的审批难度较大。
三是项目建设协调难。跨区域项目涉及两个省辖区,受项目受益不均衡等因素的影响,推进项目需要协调的事项多、难度大,国家层面也缺乏相关政策鼓励此类项目建设。
当前跨区域城际轨道交通建设已不能满足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需要,迫切需要推进行政审批改革,让地方在项目建设上有更大的主动权,并制定政策,支持和鼓励地方联手建设跨区域的城际轨道交通项目,从而加快发展步伐。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1.在项目规划上给予支持。国家主管部门在审批各区域城际铁路网规划时,对跨省项目予以重点支持,牵头加强统筹和协调,为项目实施创造条件。
2.在项目审批上给予支持。对已纳入国家批准的区域城际铁路网规划且小于100公里的新建项目,国家将项目核准权限下放到省级,由省政府主管部门依据国家批准的城际铁路网规划分别审批或联合审批,而且在项目建设时序的调整上,也由省级审核、报国家主管部门备案。
3.在项目政策上给予支持。为进一步调动中央和地方、政府和市场的两个积极性,建议国家能对此类项目在投资主体组建、项目建设融资、税收政策、土地保障等方面给予支持。
责编/齐尚
4.加快轨道交通建设的进一步思考 篇四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快我县园区建设,打造项目落户、建设、生产、经营的“绿色通道”,按照“布局合理、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的总体要求,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速度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基础设施为重点,以招商引资为手段,以重大项目为支撑,以优良环境为保证,不断提升工业园区集约化发展水平、产业带动能力和对县域经济发展的贡献力,把园区建设成为产业转型示范园区和省级生态园区。
第二条
到2015年实现园区经济总量明显增大,产业布局明显优化,优势产业支撑力明显加强,逐步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引擎;建立符合市场化运作的管理体制及部门联动机制,园区建设和管理体制更具活力,及时有效帮助企业解决生产建设等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全面改善公共服务设施,符合省级生态工业园区标准,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发挥更积极作用。
第三条
按照科学合理、适度超前、特色鲜明的要求,切实提高工业园区规划水平,使之真正成为城市新区和工业新区。充分发挥技术、资金、人才和园区配套设施等优势,重点发展金属特种材料、医药食品、机械电子、制衣制鞋、建材矿产等产业,倾力打造循环经济比较突出、生态环境保护良好的资源节约型和创新型工业园区。
第四条
进一步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重新规
(一)园区土地利用规划控制指标:入园企业用地建筑密度控制在30%--39%,容积率控制在0.6以上,绿地率控制在20%以下,办公生活用地控制在7%以下;入园企业用地投资强度必须控制在100万元/亩以上,产出密度亩均缴纳税金2万元以上。
(二)采取腾笼换鸟的办法,加强园区闲置土地、使用效率低和无效益土地的整顿盘活,重点清理高升公司、保良生物、瑞洁卫生材料、茂源建材、兴达建材、樱和木业、杭莲生态农业等七家企业闲置土地。
(三)千方百计用足国家政策,争取多方面支持,尽早报批园区已征收的土地,确保引进的项目有地可用和及时供地。
(四)督促企业严格按照《入园协议》操作,对超占土地及时收回,对不符合规划要求的违规建筑坚决拆除,对停建的在建工程必须尽快复工,对规划内尚未动工的土建工程督促其尽快动工建设,对企业内部分土地撂荒限期增加投资补火。
(五)办好园区创业园,按照“谁投资,谁受益”原则积极鼓励社会资本、乡镇及县直单位参与创业园标准厂房建设。对达不到供地条件的高新科技项目,在场地和租金等方面给予优惠,引导和激励其在创业园进行孵化成长。
(六)鼓励企业“零增地”扩张。积极引导并鼓励企业利用厂内存量土地改(扩)建多层厂房或实施厂房改造加层。对园区企业采取“零增地”方式新增《入园协议》之外的项目,视项目节约用地量予以相应奖励。
一次无条件补偿与之签订相关协议企业各2000元的损失。
第十二条
强化园区治安管理。公安部门必须加强园区治安管理,对强揽工程、无理取闹、强行阻碍园区企业正常生产和施工的事件,园区派出所在接到报警电话后10分钟之内赶到现场控制事态,及时调查取证,对造成严重后果者依法采取相关强制措施。
第十三条
实行园区封闭管理制度。县(市)直部门及有关条管部门(税务、消防、环保部门除外)须领取县园区管委会开出的通知书后,方可到企业开展收费、检查等工作。村及村民与企业的一切事务,原则上均由园区管委会直接办理,村及村民不得与企业发生直接关系。提倡联合执法、预约执法、集中执法,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和正常生产经营秩序。企业对未经园区管委会许可,擅自进入企业开展相关业务工作人员,有权拒之厂外或强制带离厂区。
第十四条
完善客商保护制度。县委、县政府向入园投资企业业主、高级管理及高级技术人员颁发客商证,对持证人员的人身和财产安全予以重点保护。有关职能部门在接到持证人求助信息时,要在第一时间向单位主要负责人汇报,全力以赴给予无私帮助;持证人若有违规行为,相关部门在对其有关行为进行处理时,要坚持以教育为主,需采取强制措施时,事先必须向县委、县政府报告。
第十五条
实行园区企业办证代理服务制度。对入园企业的
问题,每季度由县分管领导在县工业园综合服务大楼召开一次银企洽谈会,积极实施政银企合作,实现银行和企业的无缝对接,切实解决企业发展资金难题。
第二十一条
实行企业用工投保制度。为解决企业用工风险,引导和鼓励园区企业参加社会保险、工伤保险。
第二十二条
实行服务园区工作推广制度。各乡镇和县直有关部门,要把支持和服务工业园区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在人员分工有体现,在经费列支上有落实,在政策对接上有举措。使我县工业园区在扩大开放、体制创新、功能开发、产业集聚等方面,尽早发挥出应有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为实现县域经济超常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二十二条
5.加快轨道交通建设的进一步思考 篇五
2007-06-18 信息来源:福建省人民政府
宁德地区行政公署,各市县(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省政府原则同意《福建省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各地、市、县、区要根据《福建省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在执行过程中,要认真总结小城镇建设的经验,并及时加以推广;出现新情况、新问题,可迳向省政府办公厅反映。
福建省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指出:“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在实施我省新一轮创业的过程中,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和中发〔1999〕12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建设,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推动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抓紧组织县(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的编制和小城镇总体规划的调整完善工作规划是建设的“龙头”和依据,是提高小城镇建设整体水平的前提。各县(市、区)要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抓紧开展县(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的编制工作,及时搞好小城镇总体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调整和深化。
县(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要根据区域经济规模和发展方向,预测人口规模和城镇化水平,优化城乡结构布局;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设施,重点解决好县(市)域内建制镇、集镇和中心村的布局以及交通网络、供排水管网、水源保护、电力通讯、垃圾污水处理和防洪排涝等基础设施布局;根据县(市)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度扩大重点小城镇规模,通过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促使有条件的重点小城镇向小城市发展。今年各地(市)要切实抓好一个县(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的试点工作,明年起县(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工作在全省范围内全面铺开,争取3至5年全部完成。
进一步深化小城镇的总体规划,对部分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小城镇总体规划要及时调整。各级人民政府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认真做好小城镇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规划等相关规划的协调衔接工作。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重点抓好住宅小区、商业街区和工业园区的详细规划编制和景观设计工作。
强化规划管理,确保规划的严肃性。未编制规划的一律不准动工建设;已编制的规划,必须经过论证后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及时报批。经批准的规划具有法律效力,未经原审批机关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调整变更。
小城镇总体规划要由有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编制,省部级试点小城镇总体规划的调整完善工作由具有甲、乙级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承担。
各级人民政府要把小城镇规划调整完善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制定计划,明确责任,落实经费,切实抓紧抓好。规划经费以小城镇自筹为主,省、地、市、县(区)予以适当补助。具体办法由省财政厅会同省建委研究制订。
二、积极深化小城镇建设方式改革
全面推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建设方式,提高小城镇建设的综合开发水平。小城镇规划区内一律停止办理零星用地、零星建设审批手续。有条件的小城镇可通过成立房地产开发企业,实行统一开发、配套建设;简化小城镇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审批手续,有关规费给予适当优惠。尚不具备条件的地方要走个人集资建房或集中统代建的路子,坚持“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进行配套建设,其税费仍按个人建房标准缴纳。进一步降低农村建房造价,凡属成片开发建设小城镇居民住宅小区的,小区外市政公用设施配套费由小城镇人民政府承担,小区内市政公用设施和非营业性配套公建费,一半由小城镇人民政府承担,一半摊入建房成本。各级土地行政管理部门对成片开发小城镇居民住宅小区的建设用地要在年度土地利用计划中统筹优先安排。
三、进一步抓好小城镇建设试点工作
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突出地方特色,加强分类指导,进一步抓好全省小城镇建设试点工作。建立小城镇试点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所在县(市、区)政府负责抓好落实;省、地(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加强检查指导,对试点小城镇实行动态管理。同时,小城镇建设试点要与农村小康建设、文明村镇建设、村容村貌整治等工作相结合,争取通过几年的努力,建成一批新型的示范小城镇,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继续支持100个省部级试点小城镇搞好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除继续争取一批综合文件较好的小城镇列入国家计委实施的示范试点项目外,计划在山区地(市)选择部分重点小城镇作为省级小城镇建设试点示范项目,加大省级资金扶持力度。具体扶持办法由省建委会同省财政厅、省计委研究制订。所在地、市、县(区)也要安排资金予以配套扶持。从今年起,省级村镇规划事业费重点用于补助省部级试点小城镇和部分重点村(小区)的规划编制。
各地要进一步加强对省部级试点小城镇和重点村(小区)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指导和监督,省部级试点小城镇和省级重点村(小区)的规划设计方案须报请省、地(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后按法定程序报批。
四、建立和完善小城镇建设多元化投入机制
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主要依靠社会资金建设小城镇的多元化投资机制和建设体制,走出一条主要通过市场机制建设和管理小城镇的路子。
(一)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大力发展招商引资,允许和鼓励以国内BOT、项目融资、经营权转让等方式,吸引民间资本、外资和港澳台资金进入小城镇基础设施和服务性领域进行投资建设和经营活动,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小城镇普通住宅的开发建设。
小城镇公用设施逐步实行有偿使用制度。投资经营自来水、市场、公园、公厕、垃圾转运站等市政公用设施,其投资收益给予合理回报,价格适当放开,价格水平由价格主管部门审批。路、桥等公益性设施,鼓励通过拍卖冠名权、有限期承担企业广告等形式,吸引各方面资金投入小城镇建设。
鼓励成立小城镇市政服务公司,对小城镇垃圾的收集、清运和下水道的疏通、清洗等服务性行业实行有偿服务,收费标准报价格主管部门审批。
(二)进一步加大小城镇建设的投入力度。
1.把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全省固定资产投资规划和年度投资计划。省直有关部门扶持农村的建设资金要有计划地集中用于100个省部级试点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根据省委《关于进一步加快山区发展的决定》(闽委发〔1998〕17号文)精神,把山区小城镇建设列入山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补助项目。
2.各地、市、县(区)政府要多渠道加大小城镇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山区市、县政府视财力可能逐步增加小城镇基础设施投资,除每年从本级财政预算内安排适当的资金用于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外,还可从本级财政预算外资金中安排一部分加以解决。各级政府补助资金重点用于小城镇的道路、供排水、垃圾处理、绿地、环境整治等市政公用设施建设。
3.在小城镇收取的城市维护建设税、基础设施配套费和小城镇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小城镇房地产综合开发中的公有收益等严格按照闽政〔1997〕5号文件的规定执行。
4.金融机构要进一步做好农村信贷工作,支持农村小城镇建设,对有还贷资金来源的小城镇基础设施积极予以贷款支持。拓展农村信贷范围,逐步开办农村消费信贷业务,对收
入稳定的农户,可参照城市住房信贷管理办法,适当发放住房贷款和房屋抵押贷款,并逐步建设和完善农村信贷管理的担保机制。
五、合理安排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用地
各地要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切实解决好小城镇建设和耕地保护的关系。在确保小城镇镇域范围内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前提下,采取多种形式,拓宽小城镇建设用地渠道,合理安排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用地。
1.小城镇建设用地指标纳入省、地、市、县(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在保证国家和省级重点建设项目建设用地的前提下,土地和计划部门在下达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时,对村镇建设特别是经济发展较快地区的小城镇建设的合理用地给予支持。市、县政府要从本地的建设用地中切出一块专项指标,用于扶持重点小城镇建设。
2.小城镇建设要严格控制占用耕地,加大旧镇(村)改革的力度,盘活存量建设用地,走内涵挖潜、集约用地的路子。对通过旧村镇改造、土地整理等所增加的有效耕地面积,经省级土地行政管理部门验收确认后,在完成当地耕地占补平衡的前提下,可按60%比例置换成小城镇建设用地;该项用地可在本乡镇范围内使用,也可在本县(市、区)范围内统筹使用,并允许跨年度使用。对小城镇存量建设用地实行有偿使用,按规定收取的有关规费留给地方的部分,拿出一定比例专项用于村镇基础设施建设。
3.处理好集体土地交换、农民宅基地和土地承包经营权等问题。在不改变原土地用途性质的前提下,允许集体土地、农户承包土地以转包、互换、入股、租赁等形式,在集体经济组织范围内实行流转。鼓励集体存量建设用地的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
六、积极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大力发展二、三产业
通过规划引导和政府扶持,积极鼓励乡镇企业、个体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向小城镇工业园区集中,以利于连片发展和污染治理,形成规模效益,促进乡镇企业、农村二、三产业与小城镇建设同步协调发展。土地管理部门和计划部门下达年度土地利用计划指标要优先考虑小城镇工业园区的用地需要;新建小城镇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配套费予以减半征收;乡镇企业改制中涉及的存量建设用地,经有权机关批准,允许以租赁、联营、作价入股和其它法定形式进行土地使用权的处置。
七、加强小城镇建设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
小城镇建设要注重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新设备和新成果,提高小城镇建设的科技含量。凡在小城镇规划区内承接工程项目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必须持有相应的资质证书,并经县(市、区)或所在小城镇建设主管部门登记后,方可按照
规定的经营范围承接工程。村镇公共建筑工程、生产性建筑工程、基础设施工程以及成片开发的住宅小区、4层以上(含4层)且建筑面积500平方米以上的住宅建筑要实行建设项目法人或业主责任制,由项目法定代表人或业主对工程质量负总责,并建立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的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度;县(市、区)建设工程建设监督站依法实施质量监督,按规定必须委托监理的要委托监理。上述限定规模以下的住宅建筑及其附属物必须实行有证设计、有证施工或使用通用标准图。村镇个体建筑工匠须经培训并领取《村镇建筑工匠许可证》后,方可承接4层以上(含4层)、建筑面积500平方米以下的个人住宅建筑工程。4层以下(含4层)、建筑面积500平方米以下的个人住宅的质量监督由业主自行选择。
八、切实加强对小城镇建设工作的领导
小城镇建设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政策性强、技术要求高,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各级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切实抓好这项工作。全省各地、市、县(区)、乡镇人民政府要把小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列入任期目标责任制,小城镇分管建设工作的领导要由具备一定建设专业知识的人员担任。
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认真组织实施小城镇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加强规划建设管理人员培训工作,努力提高人员素质。各级政府要把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人员正常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福州10个市级试点小城镇确定 各县市均有1个以上
2010-08-26 10:01
福州市市级示范性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确定10个试点镇,各县(市)(除平潭县外)均有1个以上试点镇。这是记者25日从市政府获悉的。
据悉,今年10个市级示范性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镇分别是:福清市高山镇、渔溪镇,长乐市江田镇、古槐镇,闽侯县白沙镇、南屿镇,连江县黄岐镇,罗源县起步镇,永泰县葛岭镇,闽清县东桥镇。
市级示范性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同时列入我市2010年为民办实事项目,综合改革建设小城镇工作由所在县(市)政府负责,各级各部门要切实贯彻落实《福建省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按照“规划先行、功能齐备、设施完善、生活便利、环境优美、保障一体”的原则,集中力量在我市小城镇改革发展战役上取得突破。
根据分工,市发改委牵头制定市级示范性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实施意见,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制定小城镇开发建设工作推进计划,市规划局指导审核小城镇建设规划,市国土资源局
跟踪推进土地报批等工作,市监察、效能部门要加强对小城镇开发建设进展情况跟踪督查,推动县(市)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建设。
6.加快轨道交通建设的进一步思考 篇六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有关部门:
为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促进全县农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发展小城镇建设的重大意义
小城镇是农村经济发展的载体,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民营经济上规模、上水平和土地的集约使用,有利于促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近几年来,我县小城镇建设发展迅速,一批基础条件好、经济实力强、交通便利、具有区位优势的小城镇,逐步发展成为带动辐射周边区域的经济中心,对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小城镇之间发展不平衡、规划档次低、基础设施不配套等问题还比较突出,直接影响着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全县各级各部门必须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牢固树立抓城镇建设就是抓经济建设的观念,把小城镇建设作为当前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制定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促进全县小城镇建设快速健康发展。
二、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思想
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今后我县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为目的,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强管理,强化中心镇的带动作用,促进全县小城镇建设全面发展。
建设发展小城镇,必须遵循以下原则:一是服务于经济发展的原则。要结合小城镇建设,推动当地二、三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推动乡镇企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二是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原则。小城镇特别是中心镇不仅要成为经济中心,而且要建成文化卫生中心,带动区域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各项事业的发展,推动农村社会全面进步。三是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切实保护耕地,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和矿产资源,加强环境保护,维护生态环境。四是量力而行、分类指导的原则。小城镇建设应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积极创新投融资机制,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三、小城镇建设的主要任务
根据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部署,到2007年,进一步调整完善乡镇域体系规划,加大详细规划编制力度,详规覆盖率达到60%,其中中心镇达到75%;小城镇建成区由现在的16平方公里,增加到24.5平方公里;加强道路、供水、电力、电讯、环保、市政公用等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区道路硬化率达到60%,自来水普及
率达到90%;全县城镇化水平达到25%,仲村、地方两镇镇区人口达到2.5万人,其余小城镇达到1.2万人;全县建成地方、仲村、郑城、白彦4个中心镇,32个中心村。到2010年,全县城镇化水平达到35%;城镇人口均达到1.5万人以上,其中仲村、地方两镇镇区人口达到3.6万人,白彦、柏林、温水、郑城、铜石镇达到2万人,城镇建成区面积达到42.93平方公里;形成100个中心村;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增强小城镇载体功能;以治理脏乱差为重点,搞好环境卫生,彻底消除“三大堆”,优化小城镇容貌。
四、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
各乡镇要在小城镇总体规划的指导下,精心编制详细规划,做到规划和建筑设计施工具有超前性和可操作性。主要街区、工业小区、住宅小区,商贸小区必须先编制详细规划,再进行建设。中心镇详细规划要聘请市以上规划设计单位编制,其他小城镇详细规划可由县以上规划设计部门编制。规划具有法律效力,必须严格执行。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擅自改变规划,确需调整和修改的,必须按规定报批。
注意小城镇之间的整体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留足美化用地及空间,提高环境质量。坚持建管并重,突出管理,严格执行规划建设审批制度,依法搞好小城镇的综合整治工作,坚决制止和查处违规违章建设行为。以绿化、美化和治理脏、乱、差为突破口,不断改善小城镇面貌。进一步加强农村建筑队伍的管理,充分发挥建筑工匠协会的作用,做好建筑工匠的技术培训、资质审查、持证上岗工作,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
五、完善政策,建立适应小城镇建设发展的保障机制
(一)加强小城镇建设管理机构建设。为进一步强化对村镇建设的管理,在建设局乡建科的基础上成立村镇建设办公室。各乡镇要完善相应机构,稳定队伍。要加强培训,不断提高村镇建设管理人员的管理技术水平,强化服务职能,为小城镇建设提供规划、建设、管理一条龙服务。
(二)改革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按照县政府《关于批转县公安局进一步改革户籍管理制度的意见的通知》(平政发[2003]29号)的规定,打破城乡分割,实行一元化户口登记管理制度,取消城镇居民户口和农村居民户口的性质。中心镇规划区内的行政村全部改为居委。对已在小城镇从事非农产业,有合法固定住所和收入的外来人员,实行户口来去自由的政策,对其原承包土地,可以保留其在承包期内的承包权,也可以根据自愿的原则,依法进行流转,或退回村集体。对依法返还承包地的,不再承担农村税费。
经批准在中心镇转为城镇户口的人员,在入学、参军、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与中心镇原有居民享有同等待遇。
(三)改革小城镇土地利用方式。小城镇建设用地要严格按照规划进行,国土资源和建设部门要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镇建设总体规划的衔接,科学确定城镇建设规划期内的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及城镇规划用地发展方向,严格建设用地标准。走节约用地、集约发展的路子,充分挖掘小城镇存量建设用地潜力。采取旧村改造、撤点并村等搬迁办法,集约利用农村土地;大型建设项目、乡村企业逐步向工业小区集中,农民住宅向城镇集中。
中心镇建设用地除依法征为国有外,可以不改变集体土地所有权性质,办理集体土地使用手续。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按规定有偿、有限期流转,镇驻地以外的村可将集体土地置换到镇规划区内。镇政府使用村集体土地必须签订协议,合理处置土地权益关系,对村依法进行补偿。
(四)加快小城镇园区建设。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把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园区经济结合起来,搞好园区规划、完善配套建设,使二、三产业向园区聚集,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凡小城镇新建项目,一律进园区,已分散建设的项目,要创造条件向园区集中,对进入园区的企业在土地、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要引导和调控在中心镇辐射范围内的项目,进入中心镇园区进行建设。各乡镇要立足优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培植特色产业、知名产品、支柱产业和支撑企业,力争把地方、铜石、卞桥、柏林、临涧、郑城、流峪等乡镇建设成为以水果加工、黄金开采、石膏开发、建材生产、中药材批发为主的规模化特色基地。
(五)改革小城镇建设投融资体制。逐步建立由政府引导,金融机构支持,企业个人积极参与,大力引进外资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在小城镇收取的城乡维护建设税,全额用于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收取的小城镇基础设施配套费要重点扶持小城镇的道路、供排水、治污等工程建设。县财政每年投入50万元资金,用于扶持小城镇建设;以2002年为基数,中心镇新增税收除上缴中央、省、市以外,县留成部分,部分返还中心镇,专项用于中心镇建设。金融部门要设立小城镇建设专项贷款,用于支持小城镇道路建设、市场建设,并在信贷投放上对中心镇予以倾斜。
在小城镇规划区内进行旧城改造的,原已批准使用的集体建设用地可补办征用出让手续,土地出让金全额征收后,返还中心镇60%、其他小城镇40%用于城镇建设。实行集体土地流转的城镇建设用地,其土地流转收益严格按照临政发[2003]41号规定执行。
在发挥政府资金引导的基础上,鼓励民间资本投入小城镇建设,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积极进行招商引资,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小城镇开发建设;对部分市政公用设施和社会公益项目采取拍卖、租赁、承包、转让等形式,实行市场化运作,盘活基础设施存量,增加城镇建设投入。
六、加强对小城镇建设工作的领导
7.英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的思考 篇七
考察团一行先后到达英国伦敦、曼彻斯特、利兹等城市, 并重点考察了英国伦敦的轨道交通建设管理情况。在伯明翰大学、西伦敦大学、利兹大学和剑桥大学进行了有关轨道交通规划、建设、管理以及科研技术的专题培训, 并受英国智能交通协会、伦敦客车公司、伦敦Croydon电车管理局以及英国乘客关注总署的邀请, 专程对其在英国参与轨道交通管理的成果进行了考察。
1.英国轨道交通基本概况
1.1英国城市简介
英国是位于欧洲西部的岛国, 面积24.3万平方公里 (包括内陆水域) , 由大不列颠岛 (包括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 、爱尔兰岛东北部和周围一些小岛组成。人口近6060多万。首都伦敦, 位于英格兰东南部, 跨泰晤士河下游两岸, 其行政区划分为伦敦城和32个自治市, 伦敦城外的12个自治市成为内伦敦, 其他的20个自治市成为外伦敦。伦敦城、内伦敦、外伦敦构成了大伦敦市, 人口725万人, 面积为1578km2。它是英国政治、经济、文化与交通的中心, 还是世界金融中心之一。伦敦古迹繁多, 有“英国旅游中心”之称。伦敦公共交通发达, 尤其以其轨道交通最具有代表性。
1.2伦敦轨道交通基本概况
1843年英国人皮尔逊设计了世界上最早的城市地铁系统。10年后, 英国议会决定在伦敦修建一条长约6公里的“大都会地区铁路”。目前, 伦敦轨道交通是世界上最长的轨道交通系统之一, 每天运送旅客约300万人次, 年客运总量为8.15亿人次, 运行间隔为2~2.5分钟, 郊区为10分钟, 约占伦敦步行以外交通方式日均客运总量的22.1%。四通八达的轨道交通网络系统和与之配套不同规模的换乘枢纽, 已经成为伦敦重要的骨干交通方式。
2.英国轨道交通建设的特点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建成轨道交通系统的国家, 其轨道交通的建设与管理模式比较典型。其中, 伦敦有着世界上最古老、欧洲最大的地铁系统。始建于1863年的世界上第一条地铁就诞生于伦敦。直到今天, 150年过去了, 伦敦地铁仍然是全球最发达的地铁网络之一, 伦敦也因此被称为“建在地铁上的都市”。
2.1现状运营线路的特点
截止2013年, 伦敦已建成总长402公里的地铁网, 其中160公里在地底, 共有12条路线、270个运作中的车站, 每日载客量平均高达304万人。2004至05年度总载客人次为9亿7600万。以线路长度计算, 它是世界上第三大的地铁网络, 仅次于北京地铁和上海地铁。其主要特征如下:
(1) 轨道交通网络十分方便出行
伦敦轨道四通八达, 一直延伸到外延和高速接轨的地方甚至连新开发的Zone A, B, C, D都有。伦敦轨道共有12条线, 加上高峰时间和星期日增开的3条线路, 就是15条线。这15条线互相交错, 不需出站, 只需在站内换乘其他线路, 即可到达伦敦几乎所有地区。
(2) 轨道交通系统多元化
伦敦轨道交通采用多层次多类型的交通模式, 主要轨道交通系统分为地下铁道 (重轨) , 快速轻轨以及高架独轨交通三种类型, 并可再分为七种不同层次、类型, 从而组成一个综合的轨道交通系统。
(3) 实施更新和利用新技术
近几年, 伦敦地铁线路的老化和服务水平的恶化越来越多地被人们关注。伦敦地铁公司正在制定计划, 到2008年完成全部列车的更换工作。
(4) 轨道交通在伦敦城市结构形成中占有重要地位
英国工业化早, 在大量机动车出现以前, 伦敦已经发展到饱和状态, 而轨道交通的迅速发展, 使其竞争力远远超过其他交通工具, 促使伦敦郊区和卧城得以建设和发展, 可以说伦敦的城市结构是由轨道交通来决定的。
(5) 资金来源多渠道
投资来源一般有政府投资、地方公共团体投资、银行贷款、债券、轨道交通建设附加费、轨道交通营业收入等。
(6) 完善的建设投资和运营管理
1863年伦敦投入运营的第一条城市地铁及20世纪初建设的8条地铁均为私人运营。英国主要的路网结构在19世纪40年代实现了国有化, 伦敦旅客运输公司在1933年被授予管理地铁、公共汽车和电车的权利;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整个系统被国有化, 控制权转移给伦敦市政府;1984年, 权力又被交还给国家政府。但为了提高运行的有效性以及服务水平, 1996年重新实行私有化, 基础设施的拥有权从铁路运输的运营中分离出来, 不同的客运线上的运行工作由25家运行公司负责。1998年3月, 英国政府开始推出PFTI/PPP方案, 维护和设施的升级转交给民营基础设施公司, 而公营部门继续负责运营。
伦敦轨道交通受英国政府的环境运输部及伦敦市运输管理局的领导, 非私有化的地铁由隶属于伦敦市的伦敦地铁有限公司负责日常的运营和管理, 并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轨道交通建设投资与运营的政策。
(7) 已成为展示英国文化的一个窗口
伦敦270个地铁站的五分之一都是保护性建筑, 无论是平铺的维多利亚墙, 还是有天篷的爱德华时代的站台, 以及现代主义的纪念碑等都镌刻着历史的痕迹。若仔细观察, 不少地铁站有伦敦人用来纪念地铁修建的壁画, 如贝克街站 (Baker Street) , “此站台系1863年世界第一条地铁的一部分, 特此证明”的站台碑铭, 附近还有神探福尔摩斯的旧迹。现代的商业招贴必须艺术并规范张贴, 不能遮没那些文物。伦敦地铁入口的信息提示牌经常会有名人警句、幽默的温馨提示。
伦敦地铁艺术化设计
2.2新建线路的特点
2009年5月, 英国Crossrail项目正式开工, 该项目投资规模高达160亿, 是迄今为止欧洲最大的单体建设项目。
(1) 项目简介
作为贯穿伦敦市区、连接伦敦郊区与市中心的城市地铁线路, Crossrail地铁线路是一条穿越伦敦心脏地带、贯穿东西的地铁线路, 并设有支线连接希思罗机场和位于金丝雀码头的新金融区。整条线路全长约118公里, 其中地下线路为22公里, 隧道总开挖长度将达42公里;共设38个地铁站点, 其中9座新建站点, 另外27座是通过改造或扩建既有线路站点而成。Crossrail投入使用后将把伦敦市中心和东南部连成一体, 促进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伦敦火车线路的承载量也将因此增加10%。
(2) 新线特点及目标
1) 灵活多变的运营组合。相对于国内初近远期简单的运营组织管理, Crossrail项目的行车组织和管理更加灵活。不同日期和不同时间段的运营时间均不同, 每个站点的列车靠站时间也不同, 体现了高效有序的运营管理能力。
2) 换乘站点多。伦敦Crossrail轨道线路贯穿伦敦东西, 与其他多条轨道线路和交通设施有所交叉, 相互之间需要保持密切的联系, 这对不同交通方式和交通线路之间的换乘与衔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然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居民出行的便利度。
3) 项目施工周期长, 施工组织合理。整个项目预计工期接近9年, 是国内一般地铁项目建设周期的两倍左右, 由于有比较充足的施工期, 因此项目的施工组织安排更加合理有序。
建设中的Crossrail
4) 地下艺术世界。项目设计伊始, 诺曼.福斯特建筑事务所 (Foster+Partners) 、埃利斯与莫里森建筑事务所 (Allies and Morrison) 、约翰.麦康斯兰事务所 (John Mc Aslan) 等英国知名建筑师和工程师都参与了Crossrail新车站的设计, 各事务所的方案均充分考虑了所在区域的特色, 从当地环境中吸取灵感, 车站的每一座售票大厅都有各自不同的主题, 带有标志性的特征。可以预期的是, 未来Crossrail开通运营后必然成为伦敦地铁新的艺术殿堂。
Crossrail卓越的艺术设计
5) 推动区域整体发展。Crossrail线路贯穿伦敦市中心, 有助于改善中心区交通拥堵, 并且与多条轨道线路有所交叉, 能够有效地起到交通分流作用, 有助于增强中心区与其他轨道交通线路之间的便捷联系。Crossrail线路的建设不仅着眼于公共交通条件的改善, 还承担了区域复兴的重任, 将产生积极的社会经济效益。
6) 带动区域土地开发热情。轨道交通建设与土地开发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7) 有效缓解城市中心区交通拥堵。Crossrail轨道线路的建设从源头上增加了交通服务的供给, 对必需的交通需求给予了合理的组织和引导, 使之在时间与空间上均衡分布。对于缓解伦敦市区日益严重的交通拥堵必将发挥重大的作用, 同时也减少了资源消耗和尾气排放, 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3.对武汉市的启示
武汉目前正处在城市发展的战略转型期,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由于历史欠账太多, 因此目前建设的规模和力度都空前巨大, 本次培训的参与人员均出自参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不同环节的管理、设计、监理和施工单位, 对于培训应该有更深刻的理解与认识, 英国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方面给我们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经验和启示。
(1) 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技术以提高地铁的运营效率
伦敦在最繁忙的地铁线上启用了无人驾驶列车, 每天运送旅客约300万人次, 年客运总量为8.15亿人次。我国的地铁建设起步晚, 需求量大, 为了多快好省、保质保量的完成任务。可以充分利用一下“拿来主义”, 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提高地铁艺术氛围
据统计, 到2015年前后, 我国将建设87条线路、总里程2495公里。由于建设年代较新, 硬件上来讲, 将大大超伦敦地铁。在设计中, 引入行业内优秀设计师和设计单位, 针对具体的车站设计别具特色的建筑风格和装修风格, 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一站一景”, 展示地铁规划、设计和建设的最高水平, 体现我国地铁规划设计的最新理念。
(3) 加强公共交通网络服务的整合及管理
通过对伦敦城市公共交通体系的初步了解可知, 要提高城市交通的效率, 仅靠提高单一交通工具的能力是不够的, 还需要重视和加强网络服务的整合及管理。要想提高我国大城市的公共交通服务质量, 借鉴伦敦在这些方面的经验,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发掘改善各种交通模式间的换乘机会。2) 增加地铁车站附近的停车场。3) 提供新的与铁路相连的巴士铁路。4) 开发适用于各种交通工具的一卡通票务管理系统。5) 调整公共汽车线路的运营政策。目前我国各大城市公共交通的一个很普遍的问题就是不同交通方式之间的衔接不够密切, 如果我们可以借鉴伦敦各种交通方式之间的衔接, 无疑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公共交通服务的质量。
(4) 多种交通措施并举, 共同解决交通问题
8.加快轨道交通建设的进一步思考 篇八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农业;建设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为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但目前仍然面临着农业优势产业规模偏小、农产品综合效益不高、农业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农民增收压力较大等困难和问题。针对这种状况,滨州市各农口部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实施《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为统领,以切实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建设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为重点,认真落实市委“四新”工作要求,统筹抓好农业结构的调整优化,积极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加快农民增收步伐,推进高效生态农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一、黄河三角洲农业经济发展的成效与不足
十几年来,黄河三角洲农业综合开发实践过程中,已初步探索了适合当地特点的高效生态农业模式。一是农业开发和科技工程相结合。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引进先进的设备仪器和优良品种,搞好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创办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发展高科技农业和创汇农业。二是农业开发和生态工程相结合。在盐碱地开发中,探索出了挖池塘蓄水,筑台田改碱,下可养鱼虾蟹、上可压碱种粮果的“上农下渔”开发模式,走出了一条发展立体、生态、高效农业的新路子。三是农业开发和产业化相结合。依据当地农业资源的特点,大力发展龙头企业,使农业生产和龙头企业紧紧相连,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延长农业产业链,通过农产品深加工获取农产品的高附加值,现已基本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新格局。
但是,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看,黄河三角洲农业开发还存在着多方面的制约因素。黄河是一条水少、沙多,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河流,由于沿线大量提水、用水,造成水资源紧缺,下游严重断流。水患尚未排除,旱、涝、碱灾害依然存在。在农业发展问题上:一是农业结构不够合理,产业化水平较低。产业结构仍处在以种养业为主的初级产品生产阶段,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不快,农副产品精深加工规模小、档次低,未能将资源优势有效的转化为商品优势;二是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管理系统和农业市场体系、信息工程体系、科技服务体系、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技术监督体系建设滞后,还不适应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的需要;三是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意识还不够强,农业高科技发展滞后,新技术推广缓慢,生态农业、创汇农业和外向型经济发展不足,加之中介服务组织不健全,也影响了农业经济的新发展;四是农业环保亟待加强。由于工业和生活污废水的水质污染,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地膜等的土层污染,造成土壤板结、土壤成分失衡,生物链失调等问题。同时,大量农作物秸秆不能转化为生产原料,秸秆的霉烂和燃烧,也影响了农民生活环境的改善;五是沿海防护体系还不配套、不健全。黄河三角洲沿岸是风暴潮易发地区,风暴潮在三角洲沿岸造成特大增水及海潮、风暴潮侵袭,对农田、盐田、油田及生产产生巨大灾害,严重影响着黄河三角洲开发进程;六是黄河径流量锐减和断流,对河口区及海洋生态环境和生物资源带来灾害。首先,断流对河口地区及沿黄地市农业、工业和居民生活用水造成很大困难。由于断流,黄河沿岸排污得不到稀释和化解,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河道主槽淤积萎缩,排洪能力降低,滩区沙漠化趋重都是重要的社会、经济和生态问题。其次,长期断流对水生生物也会产生严重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生物多样性减少和某些重要经济鱼类资源量大幅度下降,少数鱼种濒于灭绝,继续发展下去将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二、进一步调整农业结构,加快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农业发展
全市各农口部门以调结构转方式促增收为主线,进一步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以大力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实现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为黄河三角洲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1.着力抓好产业布局调整
科学研究制定全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调整优化农业区域布局,集中规划建设一批农业优势产业聚集区,打造全国全省重要的高效生态农业基地。重点规划建设现代渔业、生态畜牧业、高效林业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继续推进30万亩现代渔业示范区建设,启动二期工程,新增黄河口大闸蟹养殖面积10万亩、高效生态海参养殖面积3万亩。加快推动大型畜牧业基地建设,完善提升10大畜牧业养殖园区,建设100个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新增畜禽养殖能力10万头、2300万只。加快高效林业示范区建设,高标准建设牛庄镇等10个高效林业示范区。依托广北农场,积极推进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推动高效生态农业基地向区域化、规模化、高新化发展。
2.着力抓好产业结构调整
坚持以高效生态为方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推进粮棉高产示范创建、稳定粮棉生产的同时,加快实施特色农业、高效农业和循环农业示范工程,突出抓好高效生态蔬菜、花卉和休闲观光农业发展。蔬菜业将实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扶持发展设施农业和大棚菜生产,新增10处标准化蔬菜示范基地。花卉业将高标准规划建设花卉生产基地,培育花卉交易市场,实现花卉生产新突破。休闲观光农业将重点建设1个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县、10个示范乡镇和15个示范园区,将农业生态功能、文化功能与生态市建设以及旅游开发有机结合起来,打造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3.着力抓好产品结构调整
抓好农业良种培育、引进推广工作,建立农作物改良中心和良种繁育基地,有计划地培育、引进、推广一批新特优农产品品种,不断优化农产品品种和品质结构,提高粮食单产和品质。适应绿色、安全消费的要求,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快农业标准配套完善和发布实施,新建一批规模较大的有机、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以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为载体,实施“放心菜进万家”工程,推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监管网络,保障农产品从土地到餐桌的质量安全。深入实施黄河口特优农产品品牌战略,总结推广黄河口大闸蟹品牌推广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
4.着力抓好组织结构调整
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集中实施“531”工程,引导现有农业龙头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加大投入,提升层次,膨胀规模,增强带动能力;通过招商引资等形式,大力发展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实现龙头企业质、量双提升,确保今年全市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500家,销售过亿的达到50家。坚持边发展、边规范的原则,多渠道、多主体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重点扶持50家有一定组织规模、运作规范、带动力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积极发展各种生产服务型、生活服务型、信息服务型、社会服务型的农村中介组织,搞好规范管理,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法律、人才等服务。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培育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业生产和种养大户,推动规模化经营,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5.着力抓好技术结构调整
9.加快轨道交通建设的进一步思考 篇九
农贸市场作为城乡公共服务基础配套设施之一,是集民生性、公益性和市场性于一体的民生工程。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它仍然是城乡居民“菜篮子”供应的主要渠道和农产品消费的重要场所。积极推进农贸市场的建设与改造提升,是有效保障“菜篮子”供应、推动本地农产品产业发展、平抑农产品价格和维护食品安全的客观要求,是切实保障民生的重要体现和切入口。发展好、管理好农贸市场对进一步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更好地对接和服务“三农”,解决再就业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07年,我县启动了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工作。通过三年的改造提升和农村小菜场整治与规范,我县农贸市场的设施、环境和服务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我县农贸市场发展的总体水平还不能完全满足人民群众的新要求,部分农贸市场仍存在规划布局不合理、市场硬件设施落后、管理手段粗放等问题,个别农贸市场主办方还存在重经济效益、轻社会责任的问题。因此,进一步推进农贸市场的建设与改造提升,改变我县农贸市场现状,为城乡居民创造一个整洁、放心、平价的购物环境已迫在眉睫。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全省农贸市场提升发展工作的通知》(浙政办发〔2011〕73号)精神,发挥农贸市场在保障农副产品供应、维护食品安全和平抑农副产品价格中的重要作用,结合我县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快推进城乡农贸市场建设与改造提升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为指导,树立“以人为本、服务民生”的发展理念,以提升发展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文明示范农贸市场和星级文明规范市场创建为载体,准确把握农贸市场作为社会公共服务基础设施重要组成部分的功能定位,加快推进农贸市场软硬件升级、业态和投资运营体制创新。通过“新建一批、改造一批、提升一批、规范一批”, 全面推行“两保一稳两化”(保供应、保安全、稳物价,标准化、信息化)改造,着力提升农贸市场建设、管理和服务水平,努力将农贸市场打造成市场繁荣、秩序规范、购物放心的文明经营场所,推进我县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民生性、公益性、市场性原则;
(二)坚持保供应、保安全、稳物价原则;
(三)坚持政府推动、市场主导、分级负责、分步实施原则;
(四)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审核、统一验收原则。
三、目标计划
(一)总体目标。
通过三年时间,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审核、分步实施、统一验收”的原则,参照浙江省地方标准DB33/T592-2005《农贸市场设置与管理技术规范》和《浙江省文明示范农贸市场创建标准(试行)》的相关要求,对全县城乡农贸市场进行规划、建设与改造提升。通过开展“文明示范农贸市场”和“星级文明规范市场”系列创建活动,逐步建立农贸市场信息公示系统,交易追溯系统,努力提高农贸市场登记率、达标率和诚信率。实现农贸市场价格公示化、监管信息化、经营诚信化和创建标准化、管理规范化。到2013年,我县城乡农贸市场面貌实现明显改观,农村农贸市场达到一星级文明规范市场以上标准(含一星级),县城和中心镇农贸市场达到三星级文明规范市场以上标准(含三星级),逐步使农贸市场成为布局合理、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管理规范、购物方便、卫生安全、群众满意的购物场所,构筑与新农村建设、区域经济发展、城市建设水平相适应的现代农贸市场体系。
(二)计划安排。
第一阶段(2011年)试点示范——将莲湖农贸市场作为试点,开展“文明示范农贸市场”创建活动。通过“两保一稳两化”改造,切实抓好试点农贸市场的软硬件改造提升和业态创新。
第二阶段(2012年)深入推进——城区和中心镇农贸市场全面完成文明示范农贸市场“两保一稳两化”建设与改造提升任务。
第三阶段(2013年)基本完成——2013年全县农贸市场基本完成文明示范农贸市场“两保一稳两化”建设与改造提升任务。
四、主要任务
(一)优化市场规划布局。
农贸市场是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基础设施,也是涉及千家万户的民生工程。要根据城乡规划布局并结合“美丽乡村”创建规划编制完善农贸市场专项规划。县城新建和改建的农贸市场要根据市场周边服务人口和服务半径进行市场布局调整,做到规划先行,杜绝重复建设、无序建设;乡镇所在地(含工业园区)、人口集聚的中心村未建有农贸市场的,要按照规划要求和群众生活需要新建农贸市场。
(二)创新投资运营体制
市场举办者是市场经营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应当在市场提升发展中切实承担起“保供给、保物价、保安全”的社会责任。农贸市场投资主体和投资方式的确定,应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其公共服务的作用,鼓励和支持国有、集体资本参与投资经营,逐步建立国有、集体资本为主导的农贸市场运营体制,发挥其引导和示范作用。农贸市场原则上不得整体对外发包与分包、不得在原有基础上随意增加摊位租金等经营性负担,使农贸市场尽可能体现公益属性,还利于民。农贸市场规划用地未经批准不得擅自改变用途;市场摊位的产权不得出售;市场举办者不再举办市场时,只能按股权或整体转让,不得将市场摊位和营业房分割转让。要逐步建立与农贸市场公益性地位相适应的投资、经营和管理体制。要预留市场维修发展资金和市场物业管理基金,以保证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三)积极引入新型业态。
积极引入农贸市场与基地和农业专业合作社直销对接、连锁配送、设立直供直销点等新型业态,完善“菜园子”与“菜篮子”对接机制。鼓励主产区农产品经营大户、产地大户、大型食品加工企业入场设立专柜,积极引进无公害产品、绿色产品、有机产品和品牌农产品。
(四)健全市场监管体系。
一是要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制度。要明确并落实市场主办方和市场经营户的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责任。要建立农贸市场的质量保障体系,积极推行食品准入,强制落实快速定性检测制度,全面建立农贸市场检测室,公开检测结果。要督促经营者建立和落实进货查验、购销台账、质量承诺等制度,完善上市商品可追溯机制。
二是要建立健全信用评价监管制度,积极推行农贸市场经营户信用评价、计量诚信和分类监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信用记录,公示信用分类结果,实施信用激励与惩戒。
(五)规范市场申报程序。
列入新建或改造提升范围的农贸市场,在新建或改造提升之前须经县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工作领导小组审核,未经审核的不得享受政府相关政策。龙游县新建农贸市场申报程序、龙游县新建与改造提升农贸市场验收标准、龙游县新建与改造提升农贸市场补助资金申报管理办法详见附件。
五、扶持政策
(一)规费减免政策。
鼓励新建和改造提升农贸市场,在新建与改造提升报批过程中的相关费用,经县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工作领导小组核准,按程序予以减免。各部门要认真落实国家制定的土地供应、营业税费、用水用电优惠等扶持政策,以更好地体现农贸市场的公益属性。
(二)财政激励政策。
对列入新建与改造提升计划的农贸市场,其建造资金主要由农贸市场举办业主筹措。县政府根据其硬件投入、软件管理、验收意见等因素,确定分类补助比例,经县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审计审核、验收后,由县政府给予一次性补助,市场所属乡镇(街道)相应给予配套补助。
(三)提升奖励政策。
鼓励农贸市场开展文明示范农贸市场、星级文明规范市场创建,对认定为文明示范农贸市场、星级文明规范市场的,给予相应奖励。
六、工作要求
(一)提高思想认识。城乡农贸市场是农产品流通的重要环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营造食品安全放心消费环节的重要载体,也是政府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内容之一。各乡镇(街道)、各部门要从执政为民、关注民生的高度,充分认识农贸市场建设与改造提升工作的重要性。
(二)建立组织机构。农贸市场建设与改造提升工作在县政府统一领导下进行,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组织实施。县政府已建立县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工商局。各乡镇(街道)要建立相应组织机构,加强对农贸市场新建与改造提升工作的指导、组织和协调。
(三)明确工作职责。县政府已将农贸市场建设与改造提升工作列入为民办实事计划,并纳入政府综合目标责任制考核。各乡镇(街道)要把农贸市场建设与改造提升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制订辖区内农贸市场建设与改造提升的工作目标、计划和方案;明确职责,分解落实任务,做好组织实施。各相关职能部门要各司其职,积极配合,加强指导,简化手续,确保全面完成全县农贸市场建设与改造提升工作。各农贸市场业主是农贸市场建设与改造提升工作的责任主体,要按照有关要求,切实将农贸市场的建设与改造提升工作的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加快轨道交通建设的进一步思考】推荐阅读:
加快煤炭企业档案数字化建设的思考07-08
加快推进我市民政部门法治建设的思考08-23
进一步加快发展民营经济的措施06-19
职业学生轨道交通的自我鉴定09-24
宁波轨道交通建设方案07-25
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工程07-07
轨道交通工程监理大纲07-16
城市轨道交通复习题07-18
轨道交通安全管理试题09-14
加快城镇化进程的调查与思考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