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工作报告县

2024-07-04

扶贫工作报告县(6篇)

1.扶贫工作报告县 篇一

县扶贫工作总结

20xx年,在省、市扶贫部门的关心指导下,在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的亲自谋划、亲自指挥下,在全县各级各部门干部的积极参与下,竹溪县精准扶贫工作在探索中前行,在创新中提升,主要扶贫指标任务均已完成。竹溪县整县推进、挂图作战、金融创新、清理核查等工作创新模式在全省、全市被广泛复制和推广。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亲自莅临竹溪调研指导扶贫工作,县委全会一致通过《关于整县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决定》,省委、省政府在竹溪召开精准扶贫现场会,市委、市政府在竹溪相继召开金融扶贫创新现场会、精准扶贫培训会、全省千村书记培训会。与此同时,全省各市州县纷纷派出代表团到竹溪考察调研,中央、省、市各级各类主要新闻媒体,持续聚焦竹溪县精准扶贫工作。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脱贫任务艰巨,攻坚不容松懈。

一、20xx年工作完成情况

1、片区开发。按照“县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县域发展”基本思路和“雪中送炭、突出重点”的原则,突出产业扶贫、专项扶贫、项目扶贫、社会扶贫、智力扶贫。全县实施了一大批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和教育、文化体育等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启动实施了500万元的片区产业发展项目,进一步夯实了全县精准脱贫的底盘。

2、整县推进。20xx年,我县瞄准贫困户,以产业为支撑,对全县建档立卡的3.35万户11.1万贫困人口和73个重点贫困村,实行同步规划、同步享受扶持。县委、县政府下发了《关于整县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决定》。成立了竹溪精准扶贫作战指挥部,制定了作战指挥系统示意图、指挥图及目标任务规划图,进行挂图作战、军事化管理,全县划分为25个战区、310个作战单位,分类型分区域下达脱贫目标,层层签订责任书,压实了脱贫责任。

3、金融扶贫。今年全县金融扶贫贷款风险基金增加到3000万元,全年帮扶1万多贫困人口发展创业项目,实现脱贫致富。全县当年新增融资担保额4.2亿元,融资担保总额达10亿元,在保余额5.6亿元。

4、“四双”帮扶。驻村帮扶工作按照“绿色决定生死、市场决定取舍、民生决定目的”的“三维纲要”,已经建立起县、乡、村“三级联动”、机关事业单位、企业、科技特派员“三位一体”、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参与的“大扶贫”工作格局。

5、扶贫搬迁。将扶贫搬迁列入政府十件实事,协调安排1392户扶贫搬迁任务,重点支持重点村和竹房城镇带建设,同时在汇湾镇和龙坝镇创办2个示范点,每个示范点集中安置搬迁户20户,并按统一规划建设、水电路配套、小区功能完善的要求建成扶贫搬迁示范小区。目前全年1392户扶贫搬迁任务已经完成。

6、国烟扶贫。积极争取国烟定点扶贫支持,全年共争取国烟扶贫项目15个,资金1050万元。项目覆盖全县10个乡镇40多个村2万多人。

7、雨露计划。20xx年,制定了《竹溪县雨露计划信息化申报管理工作实施方案》,通过网站、报纸、微信、印发宣传资料等方式,对雨露计划政策进行宣传,全年已培训符合雨露计划政策的学员有1021人,实现了应补尽补。

8、彩票公益金。我县将有限的资金用在老区群众最急需解决的“行路难、灌溉难、人居环境差”的问题上。全县利用彩票公益金项目资金建设湿地19个,建设污水管道6000米,改栏改厕270户,建设公共厕所15个,建垃圾收集站1个,配备垃圾池(箱)50个,项目已完工并通过省市验收。

9、互助资金。全县26个扶贫互助社,国家无偿扶持资金达到420万元,社员总户数1906户,其中入社贫困户社员1402户;社员累计借款447.9万元,其中贫困户社员借款307.1万元,借款主要用于种植、养殖业和农业生产,产生了良好的扶贫效果。

二、主要做法

(一)精心谋划顶层设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把扶贫开发工作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实施精准扶贫。为实现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县委、县政府主动担当、顺势而为、集中智慧、精心谋划精准扶贫的顶层设计工作。今年7月18日,县委十三届十二次全体会议通过《关于整县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决定》,按照“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的思想理念,按照“1234567”的思路确定了精准脱贫时间表和路线图。

(二)纵深推进金融扶贫。竹溪县是湖北省首个金融扶贫创新试点县。我县初步建立了“政策引导、银行参与、农户贷款、政府贴息”的金融扶贫机制,政府统筹安排3000万元,担保公司融资1亿元作为扶贫贷款风险基金,安排1500万作为扶贫贷款贴息资金,银行分别按贫困户1:5、企业1:10的比例,放大倍数发放扶贫贷款,对共同认定的不良扶贫贷款,政府风险基金、银行各承担50%。截至目前,已累计发放贷款3亿元,惠及6000贫困户、111家农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及6家扶贫龙头企业。同时,我县积极鼓励众筹扶贫和互联网+精准扶贫模式。重点支持旅游和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坚持互联网和人脉资源并重;坚持培育本地人才与外地人才相结合;坚持“硬扶持”和“软扶持”两手抓,促进众筹扶贫工作有序稳步推进。

(三)逐步完善体制机制。一是县委、县政府组建了高规格的`“精准扶贫作战指挥部”,下设办公室,抽调干部10多名,具体负责全县整体工作的检查指导、协调督办等日常工作,形成全县上下合力攻坚精准扶贫的大格局。二是通过建立1+N的扶贫政策支撑体系,逐步建立完善了督査考核、扶贫问责、社会帮扶、脱贫激励、资金整合等有关机制,相关政策机制办法已经制定出台,全县精准扶贫工作活力逐步增强。

(四)努力夯实基础工作。扶贫对象精准是精准扶贫工作基础和关键。为找准全县农村贫困对象,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牵头,亲自谋划、精心设计了一套认定农村贫困对象的指标评价体系。从10月26日开始,组织各级干部,按照入户率100%、签字率100%的要求,对全县农村贫困对象进行了一次全面彻底的清理与核查。对每个农户的家庭现状进行了客观的评估打分;对20xx年脱贫对象进行了认真的评估;对20xx年度预脱贫对象进行了初选。核查工作清理了对象,帮助农户找准了致贫原因,规划了发展项目,夯实了全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的基础。

(五)层层压实扶贫责任。县委书记与县级领导、县委、县政府与各乡镇场、县直各单位、各乡镇场与各村(分场)、乡镇直单位层层签订了精准扶贫责任书,制定了精准扶贫考核办法,县纪委还制定了《竹溪县精准扶贫问责暂行办法》,进一步压实了各级干部扶贫责任。

(六)稳步推进扶贫项目。扶贫搬迁、雨露计划、金融扶贫、中彩项目、互助资金、产业扶贫、国烟扶贫等扶贫项目稳步推进实施。

(七)广泛动员社会扶贫。已经建立起县、乡、村“三级联动”,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参与的“三位一体”的大扶贫工作格局。全县42名县级领导建立了扶贫联系点。省、市、县共123支工作队,结对帮扶117个村,各级帮扶工作队全年直接投入帮扶资金2705万元,物资折款317万元;帮助引进各类资金1630万元,帮助引进项目111个,组织劳务输出4625个,资助贫困学生516人。

(八)全面完成脱贫任务。20xx年通过广泛开展农村贫困对象清理核查,以及通过金融扶贫、雨露计划、扶贫搬迁、结对帮扶等方式,全年完成减贫人口3.82万人(含20xx年脱贫1.32万人)。

三、20xx年工作计划

20xx年全县精准扶贫工作基本思路是: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五中全会以及中央扶贫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牢牢把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坚决贯彻落实县委《决定》文件精神,确保全年实现一个减贫目标、坚持两个并重、落实三万行动、突出四大工程、完善五大机制、规划六个一批、夯实七大基础的计划全面落实。

一是实现“一个目标”。就是要实现扶贫项目资金有增加,贫困人口有减少的目标。一是争取各类扶贫资金不少于1.5亿元(含国烟扶贫资金),二是确保完成年度2.5万贫困人口脱贫任务。

二是坚持“两个并重”。在推动整县推进精准扶贫战略中,要始终坚持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坚持区域发展与精准扶贫到户并重;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参与并重;坚持动员社会帮扶与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并重;要创新文化扶贫方式方法,要加大对各类脱贫典型、扶贫帮困典型的宣传推介力度。要通过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农村广大贫困对象脱贫信心不断提增,贫困户内生动力不断加强。

三是落实“三万行动”。20xx年要以“三严三实”的精神,深入开展万名党员干部包户、万户贫困对象搬迁(或房屋改造)、万个贫困人口脱贫行动。1、要加大考核督查力度,进一步落实党员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责任,全县各级党员干部1万人以上,结对帮扶1万户预脱贫的贫困户,要确保每个预脱贫对象都有党员干部帮扶。2、按照“政府引导,群众自愿;统筹规划,突出特色;乡为主体,合力推进;先急后缓,试点先行;公平公正,阳光操作”的原则,充分学习借鉴全国各地易地扶贫搬迁先进经验,举全县之力,通过采取集中统建、分散自建、分户购房、集中购房等方式搬迁改造安置5000户贫困户。3、要通过落实制定帮扶规划、落实扶贫项目,确保全年完成2.5万贫困人口的脱贫目标。

四是突出“四大工程”。保持工作定力,坚决贯彻县委《决定》精神不动摇。持续抓好扶贫安居、产业增收、就业创业、解难帮困“四大工程”。

五是完善“五大机制”。20xx年,要在完善指挥机制,激发工作活力上下功夫。要通过建章立制、加强考核,确保指挥部办公室高效运转,参谋作用充分发挥。重点要完善指挥协调、资金整合、督查考核、追责问责、脱贫激励等五大机制。指挥协调要更加顺畅有力,资金整合要落地实施,督查考核指标体系要更加科学合理,追责问责要有典型,脱贫激励要见实效。

六是规划“六个一批”。全县贫困对象已经得到全面的清理核查,20xx年,落实脱贫措施、分户精准施策至关重要。为此,要强化乡镇党委、政府及驻村帮扶工作队的责任,认真制定切实可行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规划。要确保中央确定的“五个一批”和我县确定的“六个一批”到户到人,要确保每个贫困对象都有脱贫项目支持。

七是夯实“七大基础”。强化对行业部门扶贫责任的考核督查,大力夯实道路、饮水、供电、教育、卫计、文化、信息“七项基础”。为贫困村、贫困户脱贫夯实硬件基础,确保贫困对象持续稳定脱贫。

2.扶贫工作报告县 篇二

贫困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它不仅是人类健康长寿的主要制约因素,更成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桎梏。近年来,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我们对口挂点鄱阳县的定点扶贫工作,与省有关部门和地方一起,积极探索扶贫开发工作的有效途径,切实发挥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取得一定成效。

一、鄱阳县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近三年,各级财政向鄱阳县投入扶贫资金1.99亿元,其中,中央和省级财政扶贫资金1.78亿元,市级952.04万元,县级配套1237.26万元,真正实现了“三个确保”,即确保和谐稳定,确保资金安全,确保项目成效。

一是推进了贫困村村庄整治。鄱阳县把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有效结合起来,以村级规划为引领,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整合资源,整村推进,有效地改变了贫困村落后面貌。三年来,全县用于整村推进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96亿元,整合其它资金4250.8万元,建设项目728个,项目覆盖户数192993户(其中贫困户12790户),覆盖人口数839690人(其中贫困人口53860人),支持205个贫困村开展项目建设,集中力量解决交通、饮水、环境整治、农田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贫困村环境与生态建设,打造了贫困村社会事业发展平台。一大批受到扶持的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生态、发展环境明显改善,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示范点。与此同时,加强了灾后恢复生产的扶贫,拨付灾后恢复生产资金40万元,用于受灾严重的7个贫困村,恢复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拨付省财政扶贫发展资金53万元,用于零星插花贫困乡村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加强了省定帮扶和部分地区特困扶持,拨付省定帮扶和部分地区特困扶持资金200万元,用于贫困村田畈村内道路改造工程。加强了移民易地搬迁扶贫,近三年,用于搬迁移民使用资金415.06万元,移民搬迁点4个,143户,726人,其中深山区搬迁627人,避灾搬迁54人;建设移民集中安置点1个,85户,412人;分散安置58户,314人。推进了水库移民后期扶持项目,仅2014年,省、市移民扶贫部门批复该县水库移民项目211个、资金1537.06万元,其中后扶项目108个、资金741.06万元,后扶结余项目103个、资金796万元。通过搬迁扶贫和大中型水库后期扶持,移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家家户户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入学、就医、出行便利,移民们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二是积极推进了产业扶贫。鄱阳县将扶贫开发与发展现代农业结合起来,推进产业化扶贫,在增加贫困人口收入上实现了新的突破。特困片区扶贫产业专项资金3000万元,规划项目201个,项目覆盖村150个(其中贫困村98个),参与项目户数14076户(其中贫困户5105户),参与项目人数64002人(其中贫困人口18804人),主要用于支持“公司 + 基地 +专业合作 + 农户”的种植业、养殖业、粮食加工、乡村旅游等项目,逐步形成“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格局。通过产业扶持的带动,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吸纳了民间投资1.1亿元,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12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3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超过500家,辐射带动5.3万户农民增收致富。为加强产业扶贫,近三年,鄱阳县拨付贴息贷款使用资金132万元,用于扶持支柱产业项目和企业发展生产;安排贴息资金98万元,对375户贫困农户进行贷款贴息,支持其发展生产。另外,在鄱阳县的产业扶贫中,尤其加强旅游产业扶贫,这是鄱阳县扶贫开发工作的一大特色,取得了显著成效。

三是开展了技能培训和科技扶贫。2012年,鄱阳县开始实施“雨露计划”,帮助贫困劳动力提高劳动技能,并对贫困劳动力参加转移就业技能培训获取技能证书的698人,以及接受中、高等职业教育和一年以上技能培训的1070人情况进行了审核,张榜公布并将资金打入每个农户的“一卡通”。2013-2014年,鄱阳县用于“雨露计划”的资金达375万元 , 完成劳动力培训任务2270人,通过培训,贫困劳动力的劳动技能得到提高,绝大多数到沿海发达地区和工业园区打工就业,达到了脱贫致富的良好效果。同时大力开展科技培训和科技扶贫。近三年,拨付科技培训费使用资金65.9万元,用于乡镇扶贫工作站人员岗前培训、企业技术骨干和农民技术人员,为社会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活力。去年,科技扶贫方面又安排50万元到2个农业产业项目,资金已全部拨付到位。

四是创新了其它扶贫工作。加强社会扶贫,开展普融惠农项目,为农业发展提供便利金融扶持,对推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2014年10月17日,受国务院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邀请,鄱阳县石门街镇农民王明喜参加全国社会扶贫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受到了国务院汪洋副总理接见。加强了互助奖励,安排奖励资金95万元,用于解决金盘岭镇汪桥、桂湾等9个国定贫困村的扶贫互助社中贫困农户发展生产的资金短缺问题,贫困户受益广,资金管理制度完善,互助资金使用效益明显。加强了教育扶贫。2014年,鄱阳县严格执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和各项政策,确保了寄宿生补助资金、高中贫困学生政府助学金、公用经费补助及贫困家庭学生高考入学政府资助金等各项教育民生经费发放到位。仅2014年春季,全县共计发放了中小学生寄宿生活补助金1552.05万元,惠及学生27141人;发放普通高中春季国家助学金共计426万元,惠及学生5680人;发放民办学校“免杂费”资助金219.47万元,惠及学生21089人。同时,积极开展“三馆一站”免费开放工作,极大地丰富了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引领了新风尚。

五是夯实了扶贫工作基础。为了确保精准扶贫工作的长效性和规范性,鄱阳县加大了扶贫工作的基础建设,加强了统计监测,2013-2014年拨付统计监测使用资金118.3万元,主要用于整村推进扶贫规划和抽定样本村的统计监测,建立好村级规划项目库和重点村贫困人口信息库。加强了扶贫项目管理,近三年拨付项目管理费使用资金99.1万元,主要用于整村推进和移民开发的规划、设计、勘测等,提高项目实施的科学性、可行性,充分发挥扶贫资金实施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加强了贫困户建档立卡,2014年11月10日,全县5.67万户贫困户、15.86万名贫困人口基本信息微机录入工作全面完成,同时,如期完成省、市下达的29526人次的减贫任务。加强了扶贫项目规划,县财政针对扶贫工作的特殊性,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安排工作经费150万元,用于扶贫项目的规划、勘测。加强了扶贫工作绩效考核,拨付绩效考核奖励资金427万元,用于奖励整村推进、产业扶贫工作的先进贫困村。

二、鄱阳县扶贫工作取得的成功经验

鄱阳县这几年的扶贫工作,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经验做法值得肯定。

(一)结合特色精准扶贫

鄱阳县旅游资源丰富,境内大小湖泊1067个,被誉为“中国湖城”和“东方威尼斯”。鄱阳县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之一,是古代商品贩运的重要集散地,厚重的历史人文资源与独特的生态资源使鄱阳县发展旅游业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实施“旅游扶贫”的潜力巨大。2012年,该县按照“因地制宜,差异发展,特色吸引,产业培育,带动致富”的总体思路,开展定点“旅游扶贫”计划。一是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项目,推动全县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在相关部门和企业的大力扶持下,鄱阳县近三年建成旅游公路47.15公里,总投资2.44亿元;打造了鄱阳湖高空观湖平台、天鹅湖、麋鹿苑等景点建设工程;推进了鄱阳湖国际度假村项目龟山景点、丹枫醒秋酒店和度假游憩区一期等工程建设;开工建设了鄱阳湖阳光沙滩项目以及世华城欢乐海岸商业中心和梦乡蓝岛项目;购置了一艘可载游客上百人的大型游艇——鄱阳湖一号等。二是挖掘特色示范,有力助推产业融合发展。根据团林乡蛇山村民间传统湖鲜烹饪技艺,通过培育渔家酒店、发展农家客栈、开发美食产品、建设配套工程,打造湖区美食体验产品,将其建设成为鄱阳湖美食体验示范村;根据珠湖乡周家村乡村戏曲这一文化资源,将其打造为融戏剧表演、传统捕鱼互动、特色渔俗文化展示于一体的鄱阳湖文化体验示范村;根据白沙洲乡赵家村位于鄱阳湖蓝水湾,自然生态基础优越、地势独特,依托该岛的本地风情和异域特色,将其打造为鄱阳湖休闲度假示范村。三大旅游扶贫示范村的建设,丰富了旅游产品,提升了旅游品质,并使乡村旅游产业体系初具雏形,最终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三是打造国家级名片,带动县域经济差异发展,使旅游业成为撬动全县各项产业的重要杠杆。通过打造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和莲花山国家森林公园两张国家级名片,带动全县旅游产业蓬勃发展。2014年主景区接待游客量达266万人次,同比增长32%,门票收入4515万元,剔除营销政策性返还,景区实际收入约2700万元,带动全县旅游综合收入近15亿元,占全县GDP总值的8%。特别是湿地公园带动农民、渔民“洗脚上岸”1.2万人。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兴起,目前全县有农家乐40家,旅游商品生产企业32家,旅行社12家,仅县城就有各类高端酒店、经济宾馆等52家,拥有床位2948张,旅游间接从业人员达到8万余人。四是开创高校旅游扶贫新模式,为鄱阳县旅游扶贫实践输送新鲜血液。从2012年起,鄱阳县与南昌大学、江西师大等省内高校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开展高校学子“遨游鄱阳湖·扶贫献爱心”志愿活动,连续三年共输送大学生游客1.5万人次,每人次费用为100元,其中40元为旅游扶贫资金,用于旅游扶贫示范村的建设。高校旅游扶贫既拓展了省情知识教育,又借助高校学子强大的公益号召力、市场影响力和媒体传播力,强势拓展了鄱阳湖旅游市场。五是加强宣传推广,大力提升全县旅游品牌知名度。鄱阳县于2013年成功创建为国家4A级景区,目前正在助推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申报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20122014年连续三年在央视频道和北京、西安、台湾、香港、澳门等重点城市和地区投放价值2800多万元广告,推出“中国湖城”品牌和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宣传广告,在全国乃至全球层面提升了鄱阳湖知名度。从2012年起,鄱阳县每年5月举办中华龙舟大赛,并通过招徕70余家在鄱投资企业对大赛进行广告资金赞助,至今已举办了三届,已成为国内水平最高、影响力最大的专业龙舟大型赛事,也是我省每年唯一固定在央视进行直播的重大活动。通过中华龙舟大赛的市场影响,三年来大赛举办当月景区接待游客较上个月度平均增长260%。此外,鄱阳县还举办了全国摄影摄像大赛、2014世界生命湖泊大会、环鄱阳湖国际骑游大赛等一系列赛事活动,多方位推介鄱阳湖的秀美风光和旅游资源,全面提升了鄱阳县整体旅游形象。随着鄱阳县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扶贫效应除了体现在经济价值上,同时还改变了当地人的观念,提升了生活幸福感,促进了社会和谐。

朱虹副省长赴鄱阳联系点调研汇报会

(二)贴近实际精准扶贫

近三年来,鄱阳县围绕精准扶贫“十到户”工程(即:贷款贴息到村到户、教育卫生扶贫到村到户、产业扶持到村到户、“雨露计划”劳动力转移培训到村到户、搬迁扶贫到村到户、定点帮扶到村到户、村庄整治到村到户、农村危房改造到村到户、金融扶贫到村到户、社会帮扶到村到户),积极开展到户帮扶工作。一方面抓覆盖面,落实“雨露计划”劳动力培训政策,对全县扶贫家庭做到应扶尽扶,对贫困对象家庭发放贷款贴息,做到应贴尽贴,对贫困户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全面覆盖。另一方面抓产业链,探索并推广了四种产业扶贫实践模式:一是江西澳洋模式:公司 + 专业合作社 + 农户形式,贫困对象的苗木、技术、肥料由产业专项基金承担,并对公司给予帮扶,资金总量的20% 为促进劳动奖励费,公司按保底价格收购,高于市场农民自由买卖,低于市场公司负责收购。二是江西镶源模式:以10万头以上规模的养猪场为平台,发动周边农户种植蔬菜,一方面融洽了公司与农户关系,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了养猪场沼气沼液资源,2011年种植大棚蔬菜300亩,公司与农户按7∶3分担投入、3∶7分红利润的合作模式。三是港头模式:以港头村为单位,给予种植芡实产业帮扶。通过村专业合作社组织带动,帮助贫困户直接参与,从专项扶贫资金中给予贫困农户成本投入70% 的奖励,同时安排帮扶资金总量20% 作为专业合作社的信息运输管理费等。四是龙岭模式:以龙岭村党支部组织为平台在全村发展“一村一品”,按贫困对象成本投入的50%给予奖励,同时对组织给予20%(贫困户帮扶资产总投入)奖励资金用于代管代售服务补贴。

(三)紧扣关键精准扶贫

在人力保障方面,落实党员干部“54321”精准帮扶和挂牌服务制度,即每位县领导对结帮扶5户贫困户,县直单位班子成员对结帮扶4户贫困户,乡(镇)党政班子成员对结帮扶3户贫困户,县(乡镇)一般党员干部对结帮扶2户贫困户,村级干部对结帮扶1户贫困户。目前,各乡镇都已初步建立了到户帮扶机制,做到了户户有人帮,帮扶必有责任人。与此同时,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精准扶贫,调动团体和个人帮扶的积极性,使更多的资源和人才汇集到帮扶的事业中来。在财物保障方面,2014年以来,各帮扶单位共争取各项帮扶资金1200余万元,物资数量860件(书包、棉被等);各单位党员干部对结帮扶方面,先后投入资金400余万元,帮助贫困学生100名,贫困家庭1200户;各企业帮扶和社会捐赠资金达300多万元。

在看到扶贫工作成效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当前扶贫工作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政策保障不到位。一方面政策覆盖不全面,贫困人口中,民政低保户、五保户占有一定的比重,某种程度上导致了部分贫困对象无法进入建档立卡范畴,无法享受扶贫开发政策。另一方面,对特殊人群的保障不充分。因病因残致贫现象非常突出,现行的扶贫政策难以满足这类对象的发展需求,势必影响同步小康。二是公平公正不到位。对象识别存在一定的差距,由于部分基层干部政治文化素质不高,把关不严,可能存在关亲顾友、拆户并户或增减贫困对象范围的问题,对扶持政策实施的公平性造成负面影响。2014年鄱阳县开展的清理规范城乡低保对象工作中,共清退违规低保24670人,其中:清退“人情保”、错保3133人、干部亲属等不符合条件对象833人、享受社保等情况1977人、其他18727人。三是政策对接不到位。贫困对象年龄较大、文化程度普遍偏低,接受党和国家扶持政策对接程度较差,发展能力不强,短期内难以达到脱贫致富的目的。四是干部包扶不到位。广大干群对精准扶贫到户扶持的新常态还未营造好浓厚的氛围,输血型扶贫多,造血型扶贫少。一些单位及干部帮扶措施仅限于安排一点扶助资金和年节慰问品,在引导帮助群众通过产业化等方式实现脱贫方面思考不多、措施不够,党员干部包扶不到位的现象也时有存在。

三、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的思路和建议

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加快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步伐,是我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这就要求各地、各有关部门务必高度重视,将专项扶贫措施与贫困识别结果相衔接,逐村逐户制定帮扶措施,集中力量予以扶持,切实做到扶真贫、真扶贫,确保在规定时间内达到稳定脱贫目标。

(一)加大领导力度,建立精准扶贫新机制。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加大对脱贫减贫工作的领导力度,把扶贫开发工作列入社会经济发展重要议事日程,把精准扶贫工作摆上各级党委、政府重要工作的新常态。二是改进考核机制。建立扶贫开发效果评估体系,把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和减少贫困人口数量作为主要指标,引导贫困地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把工作重点放在扶贫开发上。同时,加强对包扶贫困村工作进行定期督促检查,并将督促检查结果列入年度考核指标。三是加快扶贫立法。把扶贫开发工作纳入法治轨道,确保长期化、可持续。

(二)完善政策措施,确保扶贫对象全覆盖。一是统一识别办法。在已有工作基础上,坚持扶贫开发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衔接,按照“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原则,确保对每个贫困村、贫困户建档立卡,健全扶贫信息网络系统。尤其要关注少数民族、妇女儿童、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加大支持力度。二是加强识别结果衔接。深入分析致贫原因,逐村逐户制定帮扶措施,集中力量予以扶持,切实做到扶真贫、真扶贫,确保在规定时间内达到稳定脱贫目标。三是严格实行动态管理与退出机制。督促稳定脱贫的村与户及时退出,使更多真正需要帮扶的贫困对象享受扶贫开发政策,切实贯彻落实好精准扶贫的要求。

(三)推进金融服务,根治资金监管旧顽疾。一是要引导和鼓励商业性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增加贫困地区信贷投放。研究完善扶贫贴息贷款政策,适当增加财政贴息资金,扩大扶贫贴息贷款规模。推动金融机构网点向贫困乡镇和社区延伸,改善农村支付环境,加快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建设,发展农业担保机构,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二是各级政府要逐步增加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加大资金管理改革力度,增强资金使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项目资金要到村到户,切实使资金直接用于扶贫对象。三是要加强资金和项目监管,强化地方责任,坚持和完善资金项目公告公示制度,积极发挥审计、纪检、监察等部门作用,加大违纪违法行为惩处力度。逐步引入社会力量,发挥社会监督作用。

(四)实施重点工程,破解制约发展的瓶颈。针对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瓶颈,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组织实施扶贫开发重点工程,全面带动和推进各项扶贫开发工作。要加大对贫困地区农村公路建设、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电网升级改造、危房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信息化工程、卫生和计划生育工作,促进特色产业增收,全面实施旅游扶贫及教育扶贫工程。

(五)加大特色扶贫,积极推动旅游扶贫转型升级。一方面,创新旅游扶贫模式。从当前我们的旅游扶贫模式来看,虽然名目繁多,但基于外部介入和内生动力发展情况,基本上可以划归于“输血型旅游扶贫模式”。其主要而且最突出的特点是政府包揽一切的主导,包括主干、主财、主事、主人、主物等各个方面。这种做法虽然具有能够集中财力、物力、人力好办事、办大事、快办事等优点,但也很容易导致实施效果差、资金浪费严重、地区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充分有效发挥等弊端,我们下一步还要研究模式的转型升级,从“输血型旅游扶贫模式”转向“造血型旅游扶贫模式”、“补血型旅游扶贫模式”、“混血型旅游扶贫模式”甚至是“换血型旅游扶贫模式”。另一方面,创新旅游扶贫举措。要注重开发三大特殊产品,即志愿者旅游产品、红色拓展产品、农家乐消费产品;构建四大特别机制,即政府采购机制、贫困人口参与机制、权益配置机制、生态购买机制;实施七大特色工程,即旅游项目驱动工程、旅游扶贫示范工程、人力智能培训工程、智慧旅游扶持工程、乡土产品开发工程、“乡村课堂”修学工程、特色旅游服务工程。

(六)坚持公正公开,严把假公济私人情关。一方面,要加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健全党员干部联系和服务群众制度,始终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另一方面,选好配强村级领导班子,突出抓好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鼓励和选派思想好、作风正、素质高、能力强的优秀年轻干部到贫困村工作,协助基层组织贯彻落实党和政府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积极参与扶贫开发各项工作。同时,把驻村入户扶贫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特别是青年干部的重要渠道,建立考核与激励机制,杜绝关亲顾友、拆户并户或增减贫困对象范围等问题发生,实现驻村帮扶长期化、制度化。

3.县对口扶贫情况工作汇报 篇三

中国共产党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委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关于对口扶贫情况的报告

国家环保总局:

自1992年国务院扶贫领导小组确定总局对口包扶围场以来,总局各位领导高度重视、悉心关怀,全力帮扶,通过多种途径,不断加大对围场的包扶支持力度,为围场县域经济、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和扶贫攻坚战略的有效实施做了大量卓有成效工作,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十五年来,在国家环保总局的大力支持下,围场的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有力地推动了围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1996年围场县被河北省委、省政府命名为“扶贫攻坚先进县”,1997年被省委、省政府评为“脱贫工作先进县”,1998、1999、2000连续三年被河北省委、省政府评为“扶贫目标责任制考核先进县”。可以说:

这十五年,是我县各族人民倍受总局关注的十五年。总局领导高度重视对围场的对口包扶工作,解振华局长、宋瑞祥副局长、王心芳副局长、祝光耀副局长和王玉庆副局长等领导同志先后多次亲临围场检查指导工作和现场办公。为我县解决了许多实实在在的问题。特别是总局确定的“不脱贫不脱钩,即使脱贫也不脱钩”和“到围场扶贫就是要做围场人,说围场话,为围场人民办实事”的帮扶宗旨,更使我们倍感亲切和鼓舞。为此,总局还专门选派3名优秀干部先后到围场挂职,直接参与扶贫工作,使我们受益匪浅。

这十五年,是我县开拓思维,更新观念,智力扶贫的十五年。总局先后多次出资组织围场有关科局长、乡镇长和副县级以上领导赴山东、江苏、浙江、上海、海南等地考察学习,使我县领导干部解放了思想,更新了观念,拓宽了思路,为全县扶贫开发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十五年,是我县受益最深的十五年。总局共累计无偿投资近2000万元,捐款捐物合计40多万元。在改善围场公益事业落后状况,加快改变贫困面貌等方面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持;在重点企业污染治理、县城自来水、民族文化活动中心、环境监测站、自然保护区、集中供热、县城形象建设等工程建设中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同时,对龙头山乡头板村、道坝子乡顺上村、顺下村、八家村、牌楼乡厂沟村、杨家湾乡小洼村等贫困村的基础建设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特别是,在总局各位领导的倾力帮助下,在祝光耀副局长的亲自关注下,姜家店乡至塞罕坝机械林场公路建设项目,争取交通部支持建设资金1350万元,现已全线贯通,有效地解决了“姜塞”两地多年来交通不便的瓶颈制约问题。与此同时,总局还通过科技贷款、争取其他部门支持等多种形式扶持了生物降解塑料制品示范工程、围场电力增容等项目。帮助协调武汉绿世界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就马铃薯淀粉降解餐具用料生产基地建设、沙棘综合开发项目等进行了合作洽谈。

通过总局多年来一如既往的支持、关注和呵护,2006年,我县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进一步长足发展。全县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突出加快发展这个主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实施了“以工业化为核心,推进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实现‘三化并举’,富民强县”的总体战略。牢牢把握“缩小差距,加快发展”主基调,突出“创环境、强开放、快发展、求突破”这一主题,解放思想,真抓实干,拼博进取,全县经济呈现出速度加快、质量提高、后劲增强的良好势头。经济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开放项目工作实现新跨越,民营经济主体地位和贡献率稳步提高,薯、牛、菜、电、矿、游六大主导产业特色优势更加明显,城乡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社会事业稳步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得到加强,和谐稳定的社会局面进一步巩固。全县实现生产总值26.5亿元,同比增长8.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7.5亿元,增长24.1;财政收入完成1.37亿元,增长50.1;引进县外资金5.2亿元,同比增长1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100元,增长5.5;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17.9亿元,较2005年净增2.6亿元。这些成绩的取得主要得益于总局的长期关爱与扶持;得益于总局领导在百忙之中对围场的指导和挂记;得益于总局对项目、资金的支持和倾斜。对此,我们代表围场52万人民向各位领导对围场十五年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怀和厚爱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并借此机会向各领导汇报一下2005年王玉庆副局长带队赴围现场办公有关事项落实情况。

一、2005年总局扶贫工作领导小组议定事项落实情况

4.县精准扶贫工作总结 篇四

一、精心组织、积极履行帮扶单位的工作职责

(一)加强组织领导,积极履行工作职责。供销社是扎根农村、服务农民的生力军、是服务“三农”的骨干力量,搞好精准扶贫工作是供销社工作的重中之重。为切实抓好此项工作,成立了精准扶贫领导小组,由社主任任组长,副主任任副组长,各股室负责人为成员。形成“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落实,各股室分工协作,层层分解落实,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坚持每月定期召开脱贫攻坚专题会议,听取下派干部、帮扶责任人工作汇报,落实上级部署,研究工作方案,制定帮扶措施,解决具体问题。

(二)加强联络沟通,形成工作合力。充分发挥部门优势,利用供销社网点覆盖面广的优势,发挥龙头企业、示范性专业合作社、配送中心、村级综合服务站等作用,开展点对点的精准扶贫。与乡党委政府形成工作机制,按时参加乡联席会议,研究部署工作中的问题,解决帮扶工作中遇到的难点。

(三)选优配强驻村干部、为精准扶贫助力。严格按照选派干部的标准,将工作能力强并有基层工作经验的两名干部选派到帮扶村任第一书记和驻村帮扶队员,加强驻村帮扶工作力量。下派干部从以下几方面协助村夯实基层组织,完善村务管理: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实现村级组织活动阵地有牌子、有活动场社、有宣传栏、有工作制度的“五有”目标。充分发挥农村党员带头作用,帮助建立党员发展规划,加大在致富能人和年轻人中发展党员工作力度,改善党员队伍结构,增强党员队伍素质。根据农村实际,制定完善村民自治各项制度,指导该村建立起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长效机制。建立健全集体资金、资产使用管理等村务公开制度,提高村务管理民主化、规范化水平。

二、突出重点、真抓实干帮助脱贫致富

(一)摸清底数症结,精准发力施策。主要领导带头深入帮扶贫困村调研、指导,摸清村情。结合大走访和精准识别“回头看”,组织帮扶责任人深入农户摸清民情。在了解掌握每户贫困户致贫原因、贫困属性、家庭人口结构(劳动力、适龄学生、疾病残疾等)、产业发展和务工情况的基础上,建立帮扶工作台账,“一户一策”分年度针对性制订帮扶计划,落实帮扶措施,并认真组织实施;三是积极鼓励年轻人参加劳动技能培训,提供空岗信息,组织参加村民现场招聘会,从而增加收入。推进村项目建设,到村查看项目建设进展情况,资金使用是否规范。

(二)落实帮扶责任、确保工作实效。驻村帮扶工作责任到位,从单位抽调了两名工作业务能力事业责任感强、政治觉悟高的干部到村担任第一书记及工作队员。结合帮扶村实际,科学拟定了切实可行的帮扶计划。建立了贫困户台帐,制定了贫困户帮扶措施;

对建档贫困户11户40人实行了结对帮扶联系,使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帮扶领导、帮扶责任人各项职责落到实处。县社帮扶联系领导、干部职工定期或不定期深入各联系户进行走访,全面了解和掌握了结对帮扶户基本情况、贫困原因、脱贫帮扶措施及时限。在入户走访过程中,积极为帮扶对象寻求脱贫途径、传授致富技术和信息,为帮扶对象脱贫致富出谋划策,找办法。

三、多措并举、助力脱贫攻坚

(一)开展政策宣传,确保工作落到实处。根据“扶贫先扶志”的工作思路,开展农民夜校活动,对村民进行精准脱贫相关政策宣传,法律法规、惠民政策、党的方针政策宣传。开展感恩奋进教育,通过宣传和教育,帮扶村的群众对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理解,从思想认识上有了明显的改变,“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的思想转变。

(二)发展集体经济,助力经济发展。与村干部因地制宜商议适合村集体发展项目选准发展集体经济的路子从而增加该村集体经济的收入。及时完成集体经济实施方案、分配方案,并通过群众大会,让群众了解实施的项目,分配方式等;

20xx年与县桂平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联营,每年的固定分红盈利金额10%,今年的分配额为2.76万元,委托云耀种植专业合作社将9.7万元,整合入股到县国有资产投资公司进行联营已到账一季度红利2659.42元,截至目前集体经济收益为3.0259万元,(除去提留用于集体经济发展后续费用),人均收入55元,集体经济收入趋向稳定的时候,再将集体经济收入反哺到服务群众、服务发展中,用于巩固基础设施建设、帮助贫困群众、提升公共服务,让群众真正享受到发展集体经济带来的幸福成果。改造提升红富士基地。在我社财力有限的情况下与相管部门对接,对村80亩的红富士基地改造,每年给金字村5吨农肥。

(三)注重产业扶持,增强发展后劲。帮助贫困户发展生产,提供玉米籽种、地膜、化肥、磷肥等春耕生产所需农资,折合资金2万余元;

自助金字村跑山鸡养殖合作社现金5000元;

支持村集体经济项目发展,西梅李基地建设,支助农用肥30余吨,折合资金4万余元;

化解矛盾纠纷,提升群众认可度,开展春节慰问活动,解决过冬棉被、粮油等生活物资达2万余元;

在20xx年“7.26”抗洪救灾中,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稳定群众情绪,与乡党员自愿服务队一起运送粮油到村,及时将党和政府对灾区的关心和关爱送到群众家中和心中;

为该村购买生活用品电筒53把,折合资金1400元,有效解决了,群众夜间出门困难的问题;

积极开展为贫困户农产品—蜂蜜、鸡血李寻找销路,20xx年联系销售鸡血李6000多斤,解决了贫困户及全村群众农产品销售困难、价格转低的问题。与州供销社阳光电子商务平台主要负责人进行了对接,具体工作正在商谈中;

已与我县一土特产销售店达成销售购买意向协议,为商家和农户达建了购销平台,拓展了农户产品销售渠道。抓好教育、培训工作。对贫困户适龄子女普及义务教育情况进行调查,保证贫困户适龄子女入学率达100%,且不会因为贫困而被动辍学。使考上高中和高等学校的贫困户家庭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帮助如有意愿的贫困户家庭初、高中毕业的子女免费进入技(职)校进行培训。对村有意愿实现培训转移就业的人员进行统计摸底。与劳动部门联系,计划在七月对有意愿的人员进行劳动力转移培训,提高劳动技能,并推荐就业。在农业技术培训方面,计划今年请种养方面的专家在5月份及10月份对贫困户家中剩余劳动力进行农业技术培训,为农户增产增收提供保证。

(四)充分利用国家扶贫政策为贫困户找门路。帮助他们充分利用相关国家扶贫脱贫政策,为需要资金的贫困户家庭申请办理小额贷款,为10户贫困争取资金。充分利用产业周转金来解决贫困户资金缺的问题。

四、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通过这年来的努力,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难。

1.自身的帮扶力量不足。

2.部分的村民依靠科技的综合能力较弱。发展意识还不强,等、靠、要的思想任然存在。

3、人口综合综合素质相对偏低。经济收入来源较为单一,外出务工人员技术技能欠缺,以劳力型收入为主,无技术型务工收入。文化水平难以适应发展的需求。

4、创新发展思路意识不强。由于地处偏远沟,土地薄弱,长期从事基础性农牧业生产,发展思路不清晰,反应迟缓,竞争意识不强。

5、村集体经济薄弱,产业结构单一,后续发展支撑能力不足。该村贫困群众现仍以打工和粮食种植等为主,尚未形成带动力强的骨干支柱产业。

6、基础设施建设有待改善。地处偏沟无公交车支持,村民出行不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群众的生产生活和当地经济发展。

五、下一步的工作打算

在下一步工作中我们将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进一步加强对贫困户的教育、引导和宣传力度,开拓他们的发展思路,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二是坚持以发展扶持为主,资金扶持为辅的做法,整合资源,集中力量搞好贫困村、贫困户脱贫规划从发展项目选择、技术服务等方面,增强贫困户造血功能、深化和巩固脱贫成果,防止已脱贫的贫困户返贫。

5.县健康扶贫工作汇报 篇五

11月14日上午,岢岚县召开卫生系统健康扶贫工作专题汇报会。政府副县长王福平,县政协副主席、县卫计局局长刘鹏德出席会议。

会上,全县十二个乡(镇)卫生院以及县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等卫生系统各单位主要负责人就各单位下乡驻村帮扶、落实健康扶贫工作以及在推进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进行了汇报。

会议要求,全县卫生系统各单位要积极主动作为,坚定为民服务理念,做好健康扶贫工作;要完善基层卫生室设施和人员配备,增强医疗救助水平;要继续坚持医疗队下乡服务,提升群众满意度,同时要在“精准”上下功夫,要因地制宜、因人施策、因时而变,针对整村出列的30个贫困村,制定具体帮扶、救助策略和计划,保证按时完成脱贫任务。

6.扶贫工作报告县 篇六

1 研究背景及缘起

1.1 研究背景

2001年由亚洲开发银行资助, 国务院扶贫办组织专家完成了“村级参与式扶贫开发规划研究”课题。研究明确提出了在农村扶贫开发工作中, 受助群体全面参与项目规划实施全过程的模式, “开发式扶贫”主要是通过提供经济技术项目, 利用当地资源, 实现农村的自我发展。因此, 有人形象地将 “开发式扶贫”比喻为“造血”, “造血”式扶贫比“输血”式的救助扶贫更具扶贫意义。截止目前, 全国已有8万个贫困村采用、制定了3~5年的“参与式”扶贫规划。“参与式”扶贫模式日渐成为保证“开发式扶贫”有效实施的重要途径之一。

1.2 研究缘起

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项目的实施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切实解决广大农民迅速脱贫实现小康, 保障广大农民身心健康而采取的重大战略举措。在当前我国全面推行该项制度的情况下, 积极开展“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制度的法制化研究, 对于推动新农村建设, 增强农民自我致富理念, 进而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是在一种法律供给不足、法制保障尚不充分的条件下进行的。为使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制度稳妥有序健康运行, 应积极运用法治方式, 通过制定法律法规的办法推动扶贫项目开展。当前, 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制度的法治化是依法治国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 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促进社会和谐的总要求, 是保证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制度自身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需要。

2 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政策存在的问题

2.1 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项目实施村概况及项目概况

Z村位于X县南部干旱山区, Y乡人民政府所在地东南部, 距离乡政府5km, 气候干燥, 年降雨量400mm, 全村现有耕地346.21hm2, 均为旱地, 人口1312人, 项目实施前全村人均纯收入949.8元。2008年经全体群众会议申请, Y乡研究决定Z村为整村推进群众参与式扶贫开发项目村, 项目共投115.2万元, 其中群众自筹44.7万元, 政府配套70.5万元。具体项目实施参加见表1。

2.2 项目实施存在的政策性问题分析

首先, 项目覆盖不足与政策的随意性。现行农村贫困标准较低, 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项目以此为标准, 将许多本应扶贫开发的村排斥在政策之外。项目村村民“恩惠”意识的残存也证明了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项目政策的随意性较大。其次, 政策执行中的制度不稳。参与式整村推进项目实施中, 虽制定了较多的管理制度, 但缺乏更高层次的规范性制度制定, 使得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政策彰显不稳定性。其次, 项目缺乏非政府组织和贫困人口的主动参与。20多年的扶贫之路, 在肯定政府资源动员的能力时, 却忽视了非政府组织在扶贫中的价值。另外, 反贫困互助组织的缺失, 使项目的选择、决策和实施过程中缺乏贫困农户主动有效参与。最后, 监督与后续管理的缺失与不足。政府喜好短期眼前效益, 忽视了长期效益, 导致后续管理的缺失与不足又成为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项目的一个政策败笔。

3 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政策法治化的基本思考

3.1 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政策法治化意义分析

目前, 我国农村扶贫成效“不高”是不争的事实, 要解决效率问题, 扶贫政策的法制化成为了关键。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政策法治化的意义在于以下几点。首先, 提升了扶贫政策的法律效力。政策法治化将党的意志在、政府的意志上升到法律的高度。其次, 提升了基层扶贫政策执行者的重视程度。政策一旦上升到法治程度, 既有原则性规定也有规则性规定。再次, 整村推进法治化后可依靠国家强制力来保证实施的。最后, 稳定性程度和程序化程度不同。法律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其调整的每个环节都具有相应的法定程序。

3.2 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政策法治化的原则

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政策如果要实现法制化, 在立法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几项原则。首先, 严格遵循立法程序。既然要将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政策上升为法律, 那么在制定时就应该严格遵循立法程序。应该明确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政策法治化的主体机关, 在经过相关的法定程序和法定步骤上升为法律时, 制定机关要对相关的内容说明清楚, 要有明确的生效时间等, 这样才能体现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政策的重要性和权威性。其次, 坚持民主的原则。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政策涉及的范围广、人数多, 因此在立法过程中应发扬民主的作风, 积极听取不同阶层的意见和建议, 形成民主参政议政的氛围。最后, 坚持科学立法的原则。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政策作为一项扶贫政策, 可以借鉴扶贫制度方面相关理论, 确定其基本原则和立法意义。明确相关的概念和范围, 确保法律之间协调统一, 做到内容与形式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3.3 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政策法治化路径选择

构建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政策的法制化, 需要做好以下路径选择。首先法制化要树立扶贫与发展相结合的思想。作为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项目, 在法制化的进程中要明确扶贫是手段, 发展是目标。只要两者的有机结合才能推进我国的扶贫事业。其次, 要树立法治一体化的观念。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项目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工程, 因此, 法制建设的路径就需要全面的、宏观的看待扶贫开发项目, 建立健全一体化的法制, 从而实现法治化的一体化依据。最后, 要树立“边实践边建章立制”的理念。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项目是一个长期性的扶贫事业, 不可能一蹴而就, 要在实践中学习经验, 完善思想, 建立客观合理的又符合中国国情的法制制度。

4 结束语

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离不开扶贫政策的指导, 离不开扶贫法规规范和保障, 现代扶贫方式的转变将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政策法治化这一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虽然我国已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 为农业的法治化道路打下了基础, 但与国外农业大国和强国相比, 我国扶贫政策法治化才刚刚起步。因此我国应该加大扶贫制度法制化进程, 为我国三农的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4.

[2]丁关良.中国农村法治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1.

[3]张宏.欠发达地区参与式扶贫开发模式研究[D].兰州大学, 2007.

[4]楚永生.参与式扶贫开发模式的运行机制及绩效分析——以甘肃省麻安村为例[J].中国行政管理, 2008, 20 (11) :19-20.

[5]马玉玲, 张艳荣.浅析甘肃省扶贫开发历程[J].安徽农业科学, 2007, 27 (27) :17-18.

[6]李祖鹏, 张永科.陕西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的实践与认识[J].陕西农业科学, 2007, 20 (1) :15-16.

[7]刘娟, 赵玉.我国农村贫困的新特征和扶贫机制创新[J].探索, 2008, 20 (1) :20-22.

上一篇:农村中小学教师队现状问题调研报告下一篇:居家养老服务购买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