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的调查报告

2024-07-01

农产品的调查报告(共8篇)

1.农产品的调查报告 篇一

一、农产品市场现状

(一)畜产品市场

1.营销单位。本区肉禽蛋营销单位共有两家,分别是外贸公司榆次肉联厂冷库、榆次区食品公司冷库。经营的品种主要有猪肉、禽肉、羊肉、兔肉和禽蛋等。外贸粮油食品公司肉联厂冷库始建于1972年,占地面积平方米,自建厂以来,畜产品全部出口外销,主要经营兔肉和羊肉,兔肉出口日本、美国和欧洲各国,羊肉主要出口中东国家,销售额580万元,实现利润20万元,缴纳各种税费98万元。榆次区食品公司冷库始建于1963年,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畜产品主要供应本地市场,20销售额320万元,实现利润10万元,缴纳各种税费40万元。

2.产品批发市场。本区畜产品批发市场主要有两个:榆次区汇隆市场和商贸城市场,主要经营猪肉、禽肉、羊肉和水产,产品主要供应本地市场。汇隆市场始建于1993年,商贸城市场始建于,经营方式都以个人租赁为主,年销售额分别为1150万元、2100万元,分别占榆次市场份额的10%、15%,两个市场的管理从业人员分别为2人和5人。

3.产品集贸市场。本区以零售为主的集贸市场主要有金猫市场、菜园街市场、路西市场、校园路市场和经纬厂市场等,市场份额占全区市场的40%。

4.畜产品超市。本区畜产品经营超市有田森超市一部、二部,华联超市,普家乐超市和铁华超市。其中田森超市和铁华超市采取租赁的经营方式,华联超市和普家乐超市采取连锁的经营方式,市场份额占全区市场的20%。

(二)果品市场

1.果品批发市场。本区批发市场主要有北田镇豆腐庄批发市场,年交易总量500万公斤,全部批发到省外,年交易总额350万元,市场辐射相邻35个村,该市场有管理人员1名,从业人员10名。榆次区北田镇北田村果蔬批发市场,正在建设之中,其占地面积8000平方米,现已投资50多万元,交易大棚5个共1440平方米,基础设施及围墙建设已基本完成,预计今年秋季投入使用。其他如榆次汇隆批发市场、晋中富通绿色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等,也兼营水果批发。

2.果品集贸市场。城区果品集贸市场,年销售量在1000万公斤,年交易额500万元,市场辐射到平遥等邻近县区,该市场属于自发的果品集贸市场,无专人组织,没有形成正常的管理体系。

3.营销大户。本区销售大户有北田镇豆腐庄村陈二棉,异地批发红星和新红星,年销售量500万公斤,年销售额300万元;庄子乡下黄彩赵石爱,异地批发红星、新红星,年销售量300万公斤,年销售额600万元;庄子乡义井村王承林,异地批发红星、红富士,年销售量60万公斤,年销售额130万元;东赵乡训峪的阎贵虎异地批发梨、苹果,年销售量300万公斤,年销售额500万元。本区红枣营销企业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出现较大的营销企业,红枣销售以大户营销为主,红枣销售大户有10多户,较大的营销大户有王连贵、王大跃等,产品主要销往东北、北京、广东等地,销量约100万公斤。

4.营销企业。本区的富通绿色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晋中纳特福果业有限公司、庄子乡榆城坪新顺果脯厂,都是正在兴起的果品种植、加工、销售的新型企业。新顺果脯厂占地1.5亩,年果品加工量20万斤,年销售产值52万元。晋中纳特福果业有限公司年消化果品10.8万斤,年产量7.2万斤,年产值64万元。

5.营销协会。榆次枣业协会,主营枣类产品的储藏加工,有经营场地800平方米,年9月开业,年销售量250万斤,年销售额250万元,年利润额110万元。晋中市果业协会也吸纳了不少本区的果品销售经纪人,带动了全区果品销售。

6.果品超市。榆次金虎便利超市,主营枣类品种,年销售量2吨,年销售额1.5万元,年利润额0.6万元。

全区果品年销售量6000万公斤,年销售额7200万元,其中批发市场销售1500万公斤,销售大户销售1170万公斤,占销售总量的45%,剩余55%的果品均是零散批发。

(三)粮食市场

1.加工营销单位

(1)粮食加工营销企业。本区有生力面粉厂、东阳、魏岳、郭村、修文、源涡等20多家规模型股份或私营面粉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达5000万公斤,超过全区小麦总产量。

(2)油脂加工营销企业。晋北油脂厂、诚信油脂厂等,年加工销售油料15万吨。

(3)酿造营销企业。以怀仁四眼井酿造集团公司和南六堡曲醋厂为重点的酿造群体,食醋年产销量6万余吨,转化粮食1000万公斤。

(4)饲料加工销售企业。鲲鹏饲料集团、亨通饲料公司和强大饲料公司,三大饲料企业年产销饲料达lo万吨,转化粮食1亿多公斤。

2.粮食批发市场。什贴镇葵花子交易市场是发展本区支柱产业的一个重点工程,该市场占地8000平方米,总投资80万元,现已建成农副产品储存仓库2400平方米,交易货场2000平方米,此工程主要依托什贴、郭家堡、张庆等供销社,重点解决本区农民农副产品的卖难问题,建成山西最大、可辐射全国近二十个省市的农副产品集散中心,预计全年可收购葵花子1500万公斤,小杂粮、豆类、玉米等200万公斤,可推销各种农副产品4000万元。

3.粮食营销大户。雷贵友,开始经营粮食业务,有场地300平方米,年粮食销售量1400万公斤,年利润额10万元。

(四)蔬菜市场

1.蔬菜批发市场。

(1)东阳镇蔬菜批发市场,占地42亩,建筑面积6250平方米,其中交易大棚面积5250平方米,6月开业,年交易量2.5万吨,年交易额4.5亿元,建有无公害蔬菜质量安全监测站,开通了蔬菜国际互联网站,产品远销河北、河南、山东、北京、天津、武汉等大中城市。

(2)榆次汇隆批发市场,属综合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兼营蔬菜、水果、肉类等,年交易量为一亿余元,蔬菜产品主要销往本区。2.蔬菜集贸市场。主要有金猫市场、路西市场、菜园街市场、校园路市场和经纬厂市场。属综合性农产品集贸市场,兼营蔬菜、水果、肉类等。蔬菜产品主要销往本区。

3.蔬菜储藏营销企业。晋中富通绿色农产品开发公司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占地285亩,设有业务洽谈室、农产品检验室、产品包装室及产品装卸车间,交易品种以反季节蔬菜为主,产品销往武汉、上海等大城市,年交易量达1500吨,交易额达300万元。

4.蔬菜营销协会。主要有蔬菜贮藏协会、贮藏研究会、蔬菜营销协会等。蔬菜贮藏协会,发展土窑洞、地下窖j机械恒温库,引进最新保鲜袋贮藏法、气调保鲜法、空气电离子保鲜法等对蔬菜进行贮藏,年贮量8000万公斤,增值3200万元以上。蔬菜流通协会,有会员113人。蔬菜营销协会,有经营场地1667平方米,19开业,年销售量500万斤,年销售额200万元,年利润额4万元。东阳镇贮藏协会带头人、东阳镇支部书记杜玉富于年10月破土兴建大型恒温库,已投资200万元,建成了25座,一次性保鲜1000吨蔬菜,年纯利润20万元。

5.蔬菜营销经纪人、大户。全区常年从事蔬菜营销的经纪人达到1000多人,其中销菜量200万斤以上的大户达34人,并涌现出了像王二只、孙校、郑责、王四守、张新卫、赵四清、许月喜等一批年销菜量达千万公斤以上的大户,年销菜量5亿公斤。

二、农产品市场存在的问题

(一)农产品市场建设滞后。本区紧邻省城太原,又地处晋中市区,各类农产品有较大的市场需求,80%的农产品需要外销和供应本地市场。本区目前农产品批发市场只有东阳蔬菜批发市场、什贴葵花批发市场、汇隆批发市场、榆次商贸城市场等,集贸市场主要有金猫市场、路西市场、菜园街市场、校园路市场、经纬厂市场等,设施简陋,多属于马路市场。这些市场除具备集中交易功能外,储藏保鲜、物流配送、农药残留检测和现代化市场信息等各项服务功能大多数市场不具备。

(二)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低。本区龙头企业少,经营规模小,规模效益体现不出来,对本区农产品市场的拉动作用不明显。如本区的红枣种植面积30万亩,其中挂果面积10万亩,年产量500万公斤,产值2000万元。但全区红枣加工、营销企业刚刚处于起步阶段,数量少、档次低、加工能力小,现在加工企业只有5家,以粗加工为主,销售企业没有出现,销售大户也只有10多户。

(三)品牌少,无特色。20以来,本区农业开始了新一轮的战略机构调整,以’蔬菜、红枣、畜牧业为三大主导产业,以建设蔬菜、红枣、畜牧、加工四大基地为目标,坚定不移地走农业产业化道路。蔬菜、红枣、畜牧产业获得迅猛发展。2003年,全区蔬菜播种面积已达34万亩,蔬菜总产量11.63亿公斤,全年蔬菜销售总收入5.47亿元。红枣从年前的.4万亩猛增至30万亩,红枣产量500万公斤,产值2000万元。畜牧业按照“稳猪鸡、上牛羊、突出发展奶牛业”的发展思路,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15343吨、9770吨、8117吨,奶牛存栏4288头,畜牧业总产值3.05亿元。可见,本区的农产品主导产业已初具规模,但品牌少、无特色的情况仍很严重。如本区红枣种植面积与太谷县不相上下,但“中国红枣之乡”的牌子却被太谷县拿走了。本区的蔬菜,2001年就申报注册了“魏榆”牌,但至今牌子叫不响,运作不起来。

三、建议与规划

(一)打造开拓国内外农产品市场的“联合舰队”。本区农户生产的农产品如何进入国内外大市场,是农产品市场建设面临的一个难点。而解决问题的出路在于完善农村市场机制,健全农村市场体系。实践证明,各种类型的专业合作社,既增强了统一服务的功能,又发挥了家庭经营的潜力,是一种更加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双层经营体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把生产、加工、销售联为一体,使各具特色的优势产品形成区域性的主导产业。此举能够在农村与市场间架设桥梁,突破区域界限,扩大农业的产业带和产业群。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发展现代化流通方式,形成一批开拓国内外农产品市场的“联合舰队”。采用电子商务网络等现代交易手段和流通方式的农产品批发拍卖市场,形成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在“农户一合作经济组织一一生产基地一批发市场一一配送中心——连锁超市”守整通畅链条的引导带动下,建立一批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和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产销联合,打造开拓国内外农产品市场的“联合舰队”。

(二)多方筹措资金支持农产品市场建设。本区财政经费比较紧张,无能力为农产品市场建设投入大量的资金。在这种情况下,应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与此同时,重视带动、吸引社会资金和银行贷款参与到农产品市场建设中来,加快农产品市场建设步伐。如本区的山西普家乐商贸有限公司,围绕建设现代物流中心的目标,努力营造大流通、大商贸、大市场的格局,从2001年7月开始实施普家乐农村连锁经营服务项目,计划在农村发展和建设49个连锁超市,同时建设一个占地60亩大型物流配送中心。2003年经发展与改莩委员会批准立项,是本区“五大中心”建设重点工程,晋中市“双百”项目重点工程。目前,配送中心建设已完成工程量60%,本区农村连锁已建成东阳、张庆、永康三个连锁店。三店试营以来,深受农民欢迎,已有跨区3乡10村村民来超市购物,甚至永康店已有太原南郊村民光临,给农民带来极大的方便。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民的买难卖难问题,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为三农服务。

(三)农产品市场建设要高标准、高起点。今年6月,商务部会同国家标准委组织有关单位起草了《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开业技术条件》和《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等级划分及评定》两个国家标准,目前正向社会公布并征求社会意见,在年内一旦修改完成后,将按场地环境条件、设施设备条件、综合管理能力和信用管理四个方面,把全国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按照四个等级划分,从高到低依次分为:四A级(AAAA)、三A级(AAA)、双A级(AA)、A级(A)。主要对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经营环境、经营设施设备和经营管理提出了技术柢准,比如要求市场“应设在交通方便之地,应考虑与周围商圈服务的协调性”;交易大厅。“宜建单层结构”;市场“以生鲜肉类交易为主的应与国家认定的定点屠宰点场厂挂钩”等。本区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也应参照国家标准,高起点地建设。

(四)新建一个综合农产品批发市场。目前,本区农产品供应,主要集中在汇隆市场和窑新街及大同街的马路市场。这些市场担负着本区85%以上的蔬菜、水果等农产品的供应。这些市场多为马路市场、露天市场,已不能适应本区农产品市场需求。鉴于此,本区拟在榆次东南城市边缘兴建一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该市场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北托消费市场,南依生产基地,辐射华北,通向全国的农产品中心市场。该市场为本区现有市场的升级版,除具备集中交易功能外,还具有储藏保鲜、加工、物流配送以及农药残留检测和现代化市场信息等各项服务功能。并积极做好实施农产品准入制度的准备工作。在软件上,要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先进的交易方式,规范的交易行为,不断提高组织管理水平。实现“建一个市场,创一流品牌,带一片经济,富一方百姓”的局面。该市场建成后可容纳经营户300余户,面积为90亩。这项工程正在紧张筹备中。

榆次区农业局

二00四年八月十三日

2.农产品的调查报告 篇二

关键词:高效,特色产业,品牌战略,成效,目标

瓜州县,地处河西走廊西端,是甘、新、青、蒙四省的通衢之地。东连中国石油城玉门,西接国际旅游名城敦煌,南北与肃北蒙古族自治县毗连,西北与新疆哈密市接壤。现辖10乡5镇,总人口14.8万,总面积2.41万平方公里。瓜州具有优越的光热气候条件,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降水量少、蒸发量大、日照强烈、湿度小、干燥多风、昼夜温差大,无霜期相对较短。境内有祁连山雪水汇成的疏勒河、榆林河等主要河流,全年总流量达5.6万立方米,水质好、无污染,这种独特的条件,十分适宜瓜州特色农产品的生长,也是形成瓜州特色农产品优良品质特征的最主要因素。

近年来,瓜州县围绕发展高效特色产业,开发科技含量高、生产潜力大、增收效果明显的特色产品,坚持村有示范点、乡有示范园、县有示范区的思路,以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为载体,引进示范新品种120个,新模式30个,开展试验示范技术200多项,建立西甜瓜标准化生产、枸杞、甘草等特色作物高产高效栽培示范点110多个,推广示范面积达到45万亩。先后建成“瓜州蜜瓜”、“瓜州枸杞”等名特优农副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10个,建成西湖乡、南岔镇、瓜州乡等无公害蜜瓜种植出口基地5个,借助北京、广州、西安等地举办农产品交易会、绿博会之际,积极组织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参展,特别是蜜瓜、枸杞已成功打入北京、广东、浙江市场,辐射带动销售到上海、深圳、越南、泰国等地区。全县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数量达到13个,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24个,绿色食品认证2个,有机产品1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5个,止目前,全县“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面积达到41.13万亩,占全县食用农产品种植面积的68%。枸杞获得国家“绿色食品A级产品”认证,“瓜州蜜瓜”、“瓜州枸杞”、“瓜州锁阳”获得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注册了“梦城”牌无籽西瓜,“金蜜王”“蜜可欣”、“汉使张骞”牌蜜瓜商标,“瓜州枸杞”取得地理证明商标,带动特色产业逐步走上了优质、优价的发展之路。

一、主要做法

(一)政府高度重视,实施品牌战略

瓜州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产品品牌建设,2015年制定印发了《关于实施商标发展战略推动瓜州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实施意见》,成立了瓜州县实施商标发展战略领导小组,出台了一系列扶持、鼓励农产品创牌的政策措施,将品牌建设上升到提升农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来抓,生产、加工、流通等各项工作都紧紧围绕品牌战略展开,有力的推进了农产品品牌战略的贯彻实施。

(二)抓准创牌重点,打造中心品牌

根据全县资源优势、市场潜力等特点,对特色农产品进行重点培育和扶持,全力打造中心品牌。

一是主攻方向明确。2013年以来,重点对蜜瓜、枸杞、中药材、蔬菜、畜产品进行重点培育和扶持,积极向国家商标局申报注册商标,进行特色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如蜜瓜、枸杞产业自始自终主打“瓜州蜜瓜”、“瓜州枸杞”品牌。

二是部门协作联动。在主打品牌创牌过程中,政府牵头主导、部门协作联动。政府在搭台搞好各项大型活动、挖掘开发文化内涵的同时,围绕创牌做好各项基础性工作。在部门层面上,形成了以农业部门为主,工商、质监、科技等部门配合的机制,在大型宣传活动、扩大种植规模、品牌使用管理、质量管理、科技创新等各个领域有分有合,协助做好中心品牌创建有关工作。

三是宣传策划到位。通过举办“全国西甜瓜产业体系研讨会”、“全国机器人大赛”、“瓜州蜜瓜节”、“张芝书法大赛”、“玄奘之路戈壁挑战赛”等节会活动和在312国道沿线设立大型宣传标识牌,在中央电视台、甘肃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对特色农产品品牌进行大张旗鼓的密集宣传,营造声势、营造氛围,挖掘文化内涵,提升了农产品品味,为开拓外部销售市场创造条件。

四是品牌管理科学。在品牌管理上,采取统一的管理模式,保证了中心品牌质量。如蜜瓜产业,制定了《瓜州蜜瓜市场运营管理暂行办法》,采取“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标准、统一监管”的管理模式,确保了“瓜州蜜瓜”品牌创建和收购工作有序进行。

五是规模标准先行。近年来,蜜瓜、枸杞产业种植面积以平均每年2万亩的速度扩张,形成数家具有一定产业规模的种植大户和蜜瓜、枸杞专业合作社。政府因势利导,制订了《瓜州蜜瓜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瓜州枸杞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地方标准,通过示范园区建设,大力宣传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农业标准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二、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龙头企业品牌主体作用更加突出,品牌实力不断增强

全县众多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以工业化的管理手段经营农业,走名牌兴企的发展道路,有力地推动了农业新品牌的产生和产业化程度的提高。止目前,全县农业龙头企业共18家,其中省级2家、市级5家,县级11家,申请注册的涉农商标共25件。其中,立林生态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是我县省级龙头企业,申请注册的“东巴兔”牌商标获得甘肃省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直接带动5万户农民受益。

(二)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各乡镇、各部门把农产品行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品牌农业发展的载体,有力地促进了农户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如瓜州乡金蜜蜜瓜农民专业合作社,2009年申请注册了“金蜜王”商标,建立了蜜瓜出口种植基地,产品通过了无公害农产品质量认证,远销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国家。每年帮助农民销售蜜瓜2万吨以上,实现销售收入3 500多万元,合作社社员亩均收入达3 500元以上。

(三)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稳步提升

全县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在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时,均采用了不同层次的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不再沿袭过去传统的粗放式生产手段,而改为统一模式、统一规格、统一生产流程、统一检验标准的标准化生产。如昊泰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西域阳光食品有限公司瓜州分公司等龙头企业率先实行标准化生产,推行ISO9000、ISO14000和HACCP等质量认证体系,不断提升农业生产的质量标准水平。止目前,全县已建设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4个,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5个,县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0个。据统计,全县90%以上的农产品都是在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的基础上提升了产品的质量和水平。

(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不断加大

瓜州县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作为各级政府和监管部门工作的重中之重,切实抓紧做好。年初,制定印发了《瓜州县农资打假护农专项整治行动实施方案》、《瓜州县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方案》和《瓜州县农业质量兴县工作实施方案》,成立了农业质量发展及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领导小组,与各乡镇、相关部门、单位签订了责任书,建立和完善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机制、追溯管理办法、奖罚制度和责任考评办法,真正做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措施全落实,监管责任全覆盖,切实提高了农民的质量品牌意识。

(五)宣传工作进一步加强

一是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新闻媒体,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和品牌建设的重要性,使农产品品牌培育、质量提升深入人心,有效地提高了农产品知名度,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二是通过科技下乡、科普宣传和农资打假等多种形式,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宣传力度,大力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开展综合防治,发放宣传资料,教育农资经营单位自觉禁销违禁农兽药;三是认真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和追溯工作,对有质量问题的单位和个人给予曝光,形成强有力的舆论监督氛围。

(六)品牌农业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瓜州县品牌农业的发展,使广大农民通过建设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发展农产品加工、分享品牌农业企业加工流通环节的部分利润以及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等,有效地增加了收入。据测算,品牌农业直接带动全县80%以上的农户发展生产,每年人均从中得到收入5 000多元。特别是蜜瓜、枸杞、中药材、蔬菜、牛羊等特色农产品已成为瓜州县农民增收的主渠道。

三、存在问题

近年来,瓜州县实施品牌战略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从总体上看,全县实施品牌战略的步伐还不快,品牌产品生产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整体素质不高、竞争力不强。

(一)农产品商标发展慢,商标意识淡薄,在争创省、市知名、著名、全国驰名商标方面动力明显不足

瓜州县农产品注册商标数量少,大部分农副产品商标注册还是空白,与加快瓜州县农业发展,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的要求不相适应,大部分农产品在市场上靠价格优势。

(二)缺乏强有力的经济实体支撑,主要表现在缺乏强有力的龙头企业

瓜州县农产品创牌最大的难题就是企业普遍弱、小。部分企业注册的商标,不重视宣传,商标战略与市场脱节。如禾麟公司注册的“禾麟”牌商标,虽然是甘肃省著名商标、名牌产品,但企业人才贫乏,尤其是缺乏懂得经营品牌的人才,企业资金实力不强,产业规模不大。这几年来虽然政府和部门都在扶持、促进农业龙头企业成长壮大,但内动力不强,扶持没有落到点子上。

(三)缺乏部门间的有效沟通

近几来来,部门之间虽然也有一些沟通,但还远远不够,因为创牌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摒弃部门利益,形成合力打品牌。如果各个职能部门强调各自的工作,职能不能得到很好的整合,就会直接影响创牌的效果。全县上下必须形成高度统一的思想认识,齐心协力开展农产品创牌工作,只有这样,创牌工作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缺乏系统化、整体化的策划宣传

瓜州县主导产业申请注册的农产品商标,知名度不高、规模不大、实力不强,主打品种虽然明确,但在宣传力度上还远远不够,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主打商标确立,不仅要进行系统化、整体化的品牌运作策划,还要化巨资进行宣传,打响中心品牌。

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瓜州县农村经济组织化程度低。二是品牌产品少,科技含量低。三是对商标在发展现代农业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农副产品生产经营者商标意识不强,缺乏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意识。四是对地理标志优势的市场营销和广告宣传力度不够,致使许多农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

四、对策与建议

(一)明确目标、突出重点

以蜜瓜、枸杞、中药材、蔬菜、畜牧养殖等特色产业为主线,打造瓜州县农产品品牌航母,使瓜州县品牌经济地位进一步突出,品牌规模进一步扩大,效益进一步提高,农业从主导产业向品牌产业转变。力争2016年,创建甘肃省著名商标2个,甘肃名牌产品2个。围绕这个目标当前要着重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尽快确立主打商标。二是研究制定主打商标的一些有关制度。三是建立品牌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从种植到销售各个源头把好产品质量关。四是加强质量检测,确保品牌农产品的质量和信誉。

(二)优化政策、加大投入

在大力实施商标发展战略推动瓜州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政策,鼓励企业创牌。鼓励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质量认证,鼓励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提升产品质量和品牌档次。政府要出台设立农产品创牌基金,对政府确定的中心品牌每年要投入专门资金用于广告策划宣传、包装设计等创牌活动。对创牌意识强,广告投入大的企业,政府要给予一定的补贴。

(三)确立原则、扶优助强

农产品品牌建设工程应当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紧紧围绕瓜州县实施品牌战略的总体部署,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为核心,以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为动力,建立健全“政府推动、部门联动、企业主动”的品牌建设机制。具体包括:一是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为主的原则。实施品牌战略的动力和基础在于企业,没有企业参与创牌就成了空话。因此要鼓励和引导企业自觉加大对品牌建设的投入力度,政府要优化服务和加大扶持力度,营造一个有利于企业发展和创牌的良好环境。二是坚持以质量为本、注重创新的原则。质量是品牌的生命,创牌必须练好内功,增强自主创新的内动力。三是坚持龙头带动、发挥品牌效应的原则。要以支柱产业为主导,龙头骨干企业为重点,通过品牌经营,延伸价值链。四是鼓励独立创牌和保护知识产权相结合的原则。品牌是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县的重要无形资产,必须将其纳入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范畴。

(四)夯实基础、规范管理

一是要大力发展注册商标。目前瓜州县农产品注册商标只有25件,这对于建立品牌农业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二是积极引导企业走绿色、有机产品的路子,加大农产品标准制订力度,以建立有效的质量管理支持机制。通过已成立的蜜瓜、枸杞、甘草、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联合会这根纽带,建立“联合会+基地+农户”的标准化推广模式,推动标准化的实施。

(五)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3.农户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认知的调查 篇三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农户认知;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F322文献标识码:ADOI编号:10.14025/j.cnki.jlny.2015.10.004

1农户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现状

农户的思想认识决定着其具体生产行为,对农产品的生产、销售、经营等各个环节都具有重要意义。现实中存有许多方面的问题:

首先是整体认知不够。认识不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比较模糊,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其次是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认知不全面,多数是表面上的感知,不能深入到内部,更不能全面把握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内涵,比如国家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具体规定、农药的使用标准、生产与管理操作规范及无公害农产品标识等不能完全理解与掌握,由于认知程度的不全面造成具体的生产行为,从而影响到农业的具体生产;最后是多数农户对农产品的产量及价格关注较多,很少去关注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的问题,不利于农产品的可持续发展。

2农户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认知调查

针对实际情况,开展对农户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调查,以便掌握更为具体的相关信息,为以后农产品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调查活动计划方案:农户的年龄分段为:20~30岁、30~40岁、40~50岁,其中30~40岁的人数要占多数;农户的学历层次普遍偏低,小学文化水平占少数,中学学历占多数;中专、大学学历为极少数;家庭收入情况与农户学历呈现对应关系,学历低的收入也偏低,学历高的收入也较高。

认知调查内容为:对农产品的产量及销售价格关注、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农药使用规范、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认知、农产品的标识、产品品牌效应等。

调查的形式: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实地了解等方式。

通過一段时间的调查,收集到许多数据,在对回收的1000份调查数据中,除去部分无效数据后,剩下980份有效数据,分析如下:

外在因素层面分析:从性别上看,男性人数占63.1%,占据多数,女性占36.9%;从年龄结构20~30岁占19.2%,30~40岁占59.6%,40~50岁占16.2%,50岁以上的占4.1%;从文化程度来看,小学程度占3%,初中以上占59%,高中、中专人数占21%,大学水平占17%,初中水平占据主导;从农户的家庭年收入比较,年收入在10000元以下的占48.6%,1~2万之间占据33.6%,2万以上的占17.8%,数据表明调查农户的整体收入偏低。

认知程度分析:数据分析,农户对农产品产量及价格等关注度分别为73%和81%,而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不足20%,可见绝大多数的农户看重的是自己的经济利益,而对整体上的利益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调查中发现,国家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相关使用规定情况了解清楚的不足5%,有不足10%的农户了解国家禁止的部分农药。

对无公害农产品19%的农户表示知道,55.8%的农户了解知道一点点,近30%的农户不知道。有很大部分的农户不了解国家的要求,更不会掌握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的办法,也不能产出高质量高标准的农产品来。

对绿色食品的安全认知,只有10%的人了解绿色食品,54%人知道一点,具体详细内容不大清楚,30%的人表示不知道,对于无公害农产品及绿色食品的标志的了解,分别是12%和16%,总体情况不容乐观。

对目前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因素中,有近70%的农户认为是农药及不合格化肥造成的,至于是哪些农药的问题,58%的农户不甚了解。

生产过程中行为认知。调查显示,在生产中进行过程记录的占18%,70%以上没有记录,12%的偶尔会记录。

对于农产品标注信息质量判定上,有22.6%的人能够在产品上面标注信息,如产地、生产日期、含量、成分,是否为绿色食品等进行识别伪劣,近52%的农户表示不大关注这方面的内容。

对于农户农产品质量安全行为的提升途径,有51.2%的人认为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培训,近30%的农户认为要通过加强市场监督管理来实现,有20%的则认为没有这些必要。

3总结与建议

首先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从思想上将农产品质量安全重视起来,只有深入人心才能产生好的行动;其次是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题培训,通过印发农产品质量安全材料,知识讲座、集会、现场指导、远程等渠道开展培训工作,努力提升农户的整体素质。同时要进一步加强监管,真正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认知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何绪胜.农户农产品质量安全认知及影响因素解析[J].现代农村科技,2013,(3).

[2]张婷,吴秀敏.我国建立农产品可追溯制度的经济学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10,(7).

[3]陈磊.吉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问题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3,(11).

4.农产品的调查报告 篇四

为做好常委会对市政府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情况的审议,常委会专题调研组在张荣贵副主任的带领下开展了专题调研。调研组听取了市有关部门的汇报,赴各县(市、区)进行了调研。在调研中,我们重点关注了解各地监管机构、检测网络建设和实际工作开展情况,关注各地乡镇监管工作开展情况,关注各地质量安全执法工作开展情况,关注各地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生产主体的质量安全意识、质量安全管理等情况。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近年来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成效

通过调研,我们总体感觉,这几年来,特别是自2011年市人大常委会开展食品安全法执法检查以来,我市各级政府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不断增强,工作力度不断加大,许多工作有比较大的进展和成效,其中以下四个方面表现比较明显:

(一)健全监管机构、提高检测能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监测体系初步建立。

致力于完善监管工作体系,市、县、乡三级政府都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和检测机构,村级建立了协管员队伍,初步形成了地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络。加强检测能力建设,市农产品质量综合监督检测中心正在加紧建设,各县(市、区)整合检测资源,加大投入,都建立了检测中心,检测能力有较大提升;全市各涉农乡镇(街道)都建立了农残快速检测室,配备了仪器和人员。加强巡查抽检,农业、林业、水利等部门对农产品、食用林产品和水产品等,每年都在配合完成国家、省级抽查检测任务的同时,认真开展市、县级规定批次的巡查抽检。监管体系的完善和监测工作的开展,使各级政府能及时监测风险,及时发现和处置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促进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

(二)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农产品质量安全源头管理不断加强。

农业投入品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源头,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加强对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销售和使用的管理,并严格执法。加大高毒、禁限用农药的监管力度,在多年来禁止销售高毒、剧毒农药的基础上,去年7月起,我市在全省率先全面停止销售国家明令限用的农药(含有甲拌磷、甲基异柳磷等23种成分的农药),各农资经销商都签订了承诺书。大力开展专项执法整治,市食安办统一部署,各级农、林、水和市场监管部门分头行动,每年通过

“绿剑集中执法”,“农产品质量安全百日集中严打”等活动,对农资经营单位的农药经销情况进行执法检查,对畜禽养殖业、水产养殖业的药品、饲料使用等进行专项执法检查,对种植业的农药使用情况进行执法检查,及时查处了各种农业投入品使用违法行为。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东阳市两菜农在种菜过程中使用高毒农药,被及时查处并起诉至法院,均被法院以“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判处有期徒刑,起到了较好的警示教育作用和震慑效果。

(三)大力宣传培训、推进标准化生产,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较好落实。

大力开展宣传培训,每年多批次对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农业经营主体,进行食品安全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农业生产安全知识培训,提高了广大农业从业人员的质量安全意识和知识水平。积极推进标准化生产,重点围绕我市农业主导产业开展标准制定工作,累计承担制定、修订标准1120多项;认真实施标准化生产示范项目,制定生产模式图、加强宣传培训,引导农户按标准化模式生产,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逐步扩大,累计推广面积达到了200多万亩,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实施率达到62.5%。推进“三品一标”认证,积极鼓励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品牌发展和基地认证,支持地理标志农产品登记,全市认证基地面积达142.8万亩,通过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有机食品共有914个,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的农产品7个。

(四)加强市场准入管理、推进可追溯管理,农产品市场监管力度逐步加大。

加强市场管理,督促引导农产品批发市场建立统一索证索票、供证供票和进、销货台帐登记制度,及时掌握农产品来源和销售情况,提高了农批市场质量安全的可控性。大型农贸市场全面推行食品经营索证索票制度,确保农产品来源可靠。加强市场质量检测,首批在全市53家农贸市场开展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检测室建设,目前已经完成21家。积极开展农产品质量可追溯管理试点,在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示范性合作社开展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使在市场销售的试点单位生产的农产品“身份”可识别、可追溯、可查询,既有利于消费者查询和维权,也促进了这些企业按标准化流程进行生产。畜禽养殖、水产养殖经营者普遍建立生产、用药、销售“三项纪录”制度,实现生产销售过程的可追溯管理。推行市场质量安全信息公开,全市77家农贸市场安装了监管软件,建立了公众信息服务网,对市场经营户的信用情况、食品进货索证索票情况、农产品定性检测情况、日常监管情况等实行电子化管理,并实行公开,强化了消费者对质量安全的监督。

二、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在取得进步的同时,也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比较突出的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监管监测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基层监管力量薄弱。

我市虽然初步建立了农产品监管网络,但整体仍较薄弱,承担着基础管理工作的乡镇村监管力量尤其薄弱。许多县(市、区)反映,各涉农乡镇(街道)虽然有了机构挂了牌子,也建立了检测室,配备了检测设备,但实际运转好的不很多,矛盾问题不少。一是兼职化,监管员主要承担的是大量的“中心”工作,安全监管工作大部分为被动去做,难以切实履行好宣传培训、技术推广、监督管理等职能;二是不专业,缺专业知识,有的刚接受培训,不久就调换别的岗位了;三是缺经费,检测设备统一配备了,但日常检测经费少,缺少保障。村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协管员,由于经费、工作机制等问题,作用发挥好的不多。

(二)市场准入制度不够完善,存在不少监管盲区和薄弱环节。

大量的农产品通过没有检测设施的农村、社区市场和马路市场销售,如市区主城区,就有无证小菜场30个,这些市场仅靠市场监管部门偶而下乡零星抽检,安全难以保障;有不少农贸市场、经营农产品的商场超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不强,检测人员配备不到位,检测管理制度不严格,检测流于形式;有的外来农产品进入金华,不经过农批市场,直接在运输过程中完成交易,游离于市场监管之外,无法进行检测和索证索票管理;农产品在运输、贮存过程中,有的经营户投入添加剂用于保鲜,实际监管过程中,由于流动性大、隐蔽性强,执法监管难以到位;我市停止销售禁限用高毒农药后,但仍有极少数农资经营小店销售呋喃丹等禁限用农药。

(三)产地环境隐患不少,亟需引起高度重视。

产地环境包括土壤、灌溉水、空气,直接对农产品质量造成影响,其中尤以土壤为甚。我市工业化、城市化速度较快,“工业三废”、化肥农药、生活污水等等,日积月累,都给土壤带来压力,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如土壤呈酸化趋势,部分土壤存在农药残留,个别地块出现重金属含量异常。去年,国土资源部和环保部联合发布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指出,全国耕地土壤点位超标率达到19.4%,其中长三角为土壤污染较为突出区域。去年,农业部曾开展稻米专项风险评估行动,我市被抽查的项目,也有一定比例批次出现重金属超标。目前,我市还未对产地环境进行全面检测和定期例行监测,给农产品质量安全带来不少潜在隐患。

(四)体制、机制、结构、作风等方面问题,制约实际监管工作到位。

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体制、机制、结构、作风等方面矛盾问题不少。比如,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监测中心,因为建设环境问题,影响了建设进度,拖了较长一段时间;比如,县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进行了整合,统一由市场监管部门管理,整合资源本来是好事,但实际工作中如何更好发挥作用,如何使农业部门的监管工作不受影响,使农业部门的大量检测任务也能顺利完成,矛盾不少;比如,当前农产品生产规模化、产业化水平仍较低,大量农产品仍然是小单位生产主体甚至一家一户提供,自产自销仍占不少比例,对这些农产品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手段;比如,由于农产品优质优价不能很好体现,导致生产主体抓质量安全不够主动积极,不情愿在质量安全方面花力气、搞投入;比如,执法部门加大力度,认真查处了质量安全违法行为,但因为查出了问题,平安建设考核就要扣分(省定的考核方法);再如,农业标准化生产,近年来各地都比较重视推进,但实际工作中许多标准化项目未能坚持持续长久实施,抓一个丢一个现象不少,实际农业标准化生产比例要大打折扣,等等。这些问题或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农产品质量监管工作到位、监管水平提高,必须引起重视。

三、关于进一步提高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水平的建议

根据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存在的矛盾问题,根据我市农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现就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提出如下六点意见建议。

(一)提高认识、强化意识,进一步加强领导。

现代社会对农业的质量安全因子越来越敏感,一次质量安全事故可能毁灭一个产业,反之一个良好的质量安全声誉可能带来广阔市场。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思路是明确的,各种对策措施也是对头的,关键是落实到位。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就事论事抓不好,只有从大格局上重视,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就是把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推进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点;把保障安全作为基层政府工作职能的重点。希望各级政府以此为出发点,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完善工作机制,强化财政保障,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各项监管措施落实到位。

(二)不断完善监管体系,重点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

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的源头在基层,重点也在基层。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乡镇基层人员队伍建设,稳定人员,加强对基层乡镇、村监管人员的业务指导和培训,落实工作经费,确保乡镇基层监管工作正常开展,促进监管工作落到底、管到边。要积极推动各部门检测信息共享,县级检测中心已整合的地方,要加强部门协调配合,完善工作机制,保证农业部门的检测任务及时完成,确保各项监测工作有序进行。

(三)培育新型经营体系,进一步落实生产经营主体责任。

生产经营主体切实负起责任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键、根本。要落实生产经营主体责任,必须培育新型经营体系,提高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水平,因为面对千家万户小农户,政府监管措施确实难落实、难到位。因此,要进一步鼓励家庭农场发展,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加大职业农民培育力度。同时,要加大力度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重视农业生产地方标准修订,加大培训力度,加强服务指导,加快推广应用,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重心前移。加强已建成的标准化基地的跟踪指导,督促业主持续按照标准化要求生产经营。

(四)加强市场准入监管,建立完善销售环节的安全屏障。

市场准入是农产品安全监管的重要关口。一是要督促市场加强自检。要通过加大对农产品批发、零售市场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费用的补助,来提高市场的自检能力、自检水平和自检力度,真正落实农产品市场的安全主体责任;二是要加强政府抽检。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农产品市场的抽检力度,增加抽检覆盖面,对违规多发、重发的区域和经营户增加抽检频次。三是要落实管理制度。督促市场抓好进货查验、购销台账等制度的落实,逐步实现农副产品全索证、全备案。要以监管电子化、公开化促进有关市场管理制度的落实。四是要加强对小散市场的监督检查。对于一些一时无法取缔的无证市场,以及没有检测室的农贸市场,监管部门要加强巡查,加大直接抽检力度,将其纳入日常监管范围,消除监管盲区。五是加强外地输入农产品的质量监测。随着我市城市化的推进,耕地不断减少,人口增加,粮食蔬菜水果自给率不断降低,外地输入农产品比例不断提高。外地农产品以市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主渠道进入我市,并分销到各县(市)。如果市场准入把关不严格,则难以避免产生输入性的质量安全问题,不仅影响市区,而且影响各县(市)。因此,要特别重视市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质量安全管理软硬件建设。

(五)加强执法检查,进一步有效打击农产品质量安全违法行为。

严格监督执法,严厉依法打击农产品质量安全违法行为,能起到很好的警示教育作用。各级政府要根据“史上最严”的《食品安全法》的法制精神,加大监督执法力度。加强执法力量配备,加强人员队伍建设,加大执法经费投入,支持利用先进科技装备执法,提高快速、准确执法能力。要加大违法案件的处置力度,继续保持对销售使用禁限用高毒农药、非法添加等行为的高压态势,加大力度查处典型违法案件。要加强部门间监管执法合作,各部门在执法、检测中发现问题,要及时互通信息,如市场销售中发现问题的要及时告知农林水等生产监管部门采取措施追查源头,生产源头发现问题的要及时告知市场监管部门对有关农产品采取追回、封存、销毁等措施。

5.农产品调查报告 篇五

农产品调查报告1

一. 白云农批市场简介

1.自1992年立项以来,广州市白云山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一直本着“永久性、设施全、功能多、标准高”的原则进行硬件设施及规范的管理、周到的服务等软件建设,1995年开业以来,交易品种由单一的蔬菜扩展到粮油、禽蛋、水果、茶叶、土特产等共约100多个品种,农副产品日成交量由300余吨扩大到900余吨,市场成交额达5.4亿元,辐射范围达广东、广西、福建、湖南、湖北、安徽、河南、河北、北京、山东、辽宁、内蒙等多个省、市、自治区,已成为广州地区稳定的农产品流通渠道,成为广州市人民生活离不开的菜蓝子、米袋子。

二. 调查目的:

1.了解白云农批市场的现状

2. 了解农产品的产地,价格,及运输方式

3.分析白云农批市场的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二.调查内容

1.了解白云农批市场的现状,对市场现状进行实地的考察。

2.对市场的农产品种类进行调查,以及各自的产地。

3.对白云农批市场的农产品进行采样调查,对其产地,价格,物流运输等。

三.调查基本状况

粮食区:粮食市场主要经营南方品种较多,大米主要产地是广东

较多,当然也有湖北,安徽,东北大米等;面粉主要产地是北方;玉米主要产地是广东。

大米广东2.05斤 面粉东北2.50斤 食油类:主要经营各地油料有鲁花,金龙鱼,吉祥结等,也有一些现榨花生油作坊但是规模不大。

蔬菜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了满足人民的消费需要,蔬菜品种也越来越多,价格稳定。蔬菜类是本市场最大的一类。货源来自省内周边地区及全国各大蔬菜生产基地。

下表是调查的一部分内容

土特产区:随着人们消费层次的不断提高,市场根据需求对各种土特产的供给量也逐年上涨,供选择种类繁多。

水果:作用增加维生素的摄入,减少脂肪的摄入;清肠通便;美容护肤;养生保健。

物流运输:

大米粮油类的主要运输工具为大中型货车/集装车,也有部分通过水路运输,因为这类货物容易储存,对运输交通工具和运输时限没有特别要求。

生鲜类产品进行运输的时候,最好悬着冷藏车或者拥有制冷设备的运输工具进行运输,以保证生鲜产品的新鲜程度。而一般的水果的保险手段,还需要通过纸箱和保鲜膜等包装工具进行包装,以减少生鲜的损耗程度。

蔬菜瓜果类作物因为容易腐烂变质,不易保存。故需要长途运输一般选择铁路运输,甚至少部分价值较高的果蔬通过航空运输。

短途运输

则采用公路运输,中途为了保证果蔬新鲜会喷洒冰块或清水(有些蔬果不适用此方法),有极少一部分采用冷藏车运输。

存在的问题:一是缺乏全国统一规划。目前,我国尚无全国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规划。整体上看,我国批发市场布局不尽合理,部分地区市场重复建设、恶性竞争严重和部分地区网点不足、“有场无市”的现象并存。

二是缺少准入、退出机制。由于缺少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准入、退出机制,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恶性竞争事件频发,不仅给竞争双方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对农产品的稳定供应产生不利影响,从市场波及上下游农产品经销商、消费者、生产者等多环节。同时,也带来了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有些房地产开发商以建设市场的名义圈地,经营几年、甚至根本不经营就转营其他。

建议:建立完善的制度,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营造市场的规范性,定期检查市场卫生情况,如有违反者,罚款,款项用来管理市场的卫生情况,互相监督,举报者得到相应的回报。

农产品调查报告2

摘要:为了熟悉和掌握农产品营销价格的相关知识,了解农产品价格调整以及不同销售渠道农产品价格差异的原因,提高科学的市场调研能力,我们小组实地走访了学校周边的农贸市场和超市、沙市中商和沃尔玛,了解了本地农产品大概的市场价格行情。 由于没有对不同时间段的农产品价格的调查,所以本文主要对不同销售渠道的价格差异的对比分析,在实地问访中农产品有价格调整幅度的产品大类及具体种类,以及这些调整的原因。

一. 调查研究对象、内容、方法和过程

1.调查研究方法。此次调查研究方法为询问法和直接观察法。

2.调查研究内容。此次调查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五大类:粮食类、蔬菜类、水果类、肉蛋类和水产品类。

3.调查对象。此次调查对象为:新风市场、新风二路市场、富迪超市、美廉美购超市、沙市沃尔玛和沙市中商。

4.调查过程。此次调查时间为20xx年5月28日,主要环节为:(1)设计调查问卷表;(2)实地走访;(3)统计和分析调查表;(4)总结(写调查报告)。

二. 调查结果及分析

1.调查结果

2.调查分析

农产品市场价格对比表(零售)

从表中可以看出,农贸市场价格与超市价格每一个类别都有差异(当然这其中也有由于调查的原因,数据的对比性存在一定的缺陷),但可以看出粮食类和水果类的差异较小,蔬菜类个别价格差异较大,如东北大米的差价为0.1725元每斤,而青椒的价格差价达到1.1425元每斤。 粮食类:

蔬菜类:

3.差异原因

(1)两者所处的市场环境不同

农贸市场处于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摊贩经营者们生产规模小,所售对象是众多分散的消费者,市场上存在众多的竞争者并且经营大致相同的产品,而超市特别是一些大型的超级市场处于垄断竞争的市场环境中,由于经营管理水平等的不同,其所提

供的产品和服务有一定的差异,导致价格与集贸市场相比也有不同。如沙市沃尔玛水类产品有专门的高级的制冷和水箱区,一斤鲫鱼卖8.8元每斤,而农贸市场只售7.5元每斤。

(2)两者掌握市场信息的能力不同

农贸市场由于生产经营规模小,大多是单个的摊户还有一些流动的摊贩,他们所能掌握的市场信息的能力有限,不能根据市场行情的变化适时作出相应的调整,而超市由于其规模性和专业性,他可以根据市场的供需状况、同业的价格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

4.农产品价格波动因素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像青椒、茄子价格最近有一定的上涨幅度,如青椒,27日价格为1.5元每斤,而28日售价为2元每斤,一天之类涨了0.5元,像瓜果类的产品总体上价格有下跌,香蕉下降幅度最大,而像猪肉、鸡肉等肉禽类的产品没有较大的涨跌幅度。

影响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因素:

(1)季节及气候的影响

农业生产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较大,虽然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大量反季节的农产品出现在市场上,但总的来说,农产品的生产还是要受到季节周期的影响,而天气因素是当前科技水平还无法控制的,极端天气的出现会影响农产品的产量,影响供给量,从而影响价格。

(2)贮存、运输成本的影响

由于大部分的农产品容易发霉、变质、不易贮存,如水产品类的农产品,如果没有相配套的良好的设备,在运输途中就会变质。现代化的贮存设施会延长农产品的新鲜度,但也会增加农产品的成本,所以农产品的贮存、运输成本会对农产品的价格产生一定的影响。

(3)相关替代品价格的影响

相关替代品的价格会影响农产品的需求量,从而影响农产品的价格。

(4)国家政策的影响

国家近年来加大了对“三农”的扶持力度,提出并推行了各种有效的扶持措施,如农业科技发展政策、农业种植补贴等,这些政策在直接或间接上对农产品价格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最低保护价收购政策,保护了种粮农民的利益,提高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促进了粮食的生产增长,提高了产量,从而稳定了价格。再如最新的20xx年“中央一号”中提出了要“完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建立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切实保证农民收益”,政府的政策能调整农产品的价格,对农产品价格的波动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农产品调查报告3

前言

物价上涨,尤其是农产品的价格的上涨对居民生活水平的影响比较大,

关系到日常生活水平、市场购买力以及生活的各个方面。作为消费者,大部分人都不能接受飞速上涨的物价,都更希望政府或相关部门能够从实际出发,抑制物价上涨。“民以食为天”,日常生活是每个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希望吃到绿色、健康、无污染、廉价的农产品是我们每个人的共同愿望。

摘要:

为了了解了HX农产品大概的市场价格行情。我们进行了本次调查。由于没有对不同时间段的农产品价格的调查,所以本文主要对不同销售渠道的价格差异的对比进行分析。并且提出了价格调控的几点建议。

调查研究对象、内容、方法和过程

1.调查研究方法。此次调查研究方法为走访调查法。

2.调查研究内容。此次调查研究内容主要分为:粮食类、蔬菜类。

3.调查对象。此次调查对象为:食堂、SN超市、XL超市。

4.调查过程。此次调查时间为20xx年6月8日, 主要环节为:

(1)实地走访;

(2)统计和分析调查表;

(3)总结(写调查报告)

一.调查结果及分析

1.调查结果

单位:元/斤

2.调查分析

从表中可以看出,食堂价格与超市价格每一个类别都有差异(当然这其中也有由于调查的原因,数据的对比性存在一定的缺陷),基本上食堂的都比超市的要高一点(可能是价格更新时间较慢)。而XL超市又比SN超市要稍低一点,不过两个超市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价格有很多都会在整数的基础上降低0.02元,所以可以看到有许多尾数是0.48、0.98的。时鲜蔬菜的价格集中在2~5元一斤左右。

3.原因

(1)所处环境不同

食堂在采购各种农产品时,一般量大,且对质量有一定要求,但是可能是通过固定渠道购进,存在各方面的因素,所以才会出现这种情况。而超市特别是一些大型的超级市场处于垄断竞争的市场环境中,由于经营管理水平等的不同,其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有一定的差异,导致价格与食堂相比有所不同。并且超市是通过电子设备进行称重计价,所以有条件降价0.02元,以此吸引顾客。

(2)农产品价格波动因素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像青椒、茄子价格最近有一定的上涨幅度,如土豆,6月1日XL超市为1.48元一斤,而6月8日为1.98元一斤。而食堂的价格可能是更早以前的。

二.影响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因素:

(1)季节及气候的影响

农业生产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较大,虽然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大量反季节的农产品出现在市场上,但总的来说,农产品的生产还是要受到季节周期的影响,而天气因素是当前科技水平还无法控制的,极端天气的出现会影响农产品的产量,影响供给量,从而影响价格。

(2)贮存、运输成本的影响

由于大部分的农产品容易发霉、变质、不易贮存,如水产品类的农产品,如果没有相配套的良好的设备,在运输途中就会变质。现代化的贮存设施会延长农产品的新鲜度,但也会增加农产品的成本,所以农产品的贮存、运输成本会对农产品的价格产生一定的影响。

(3)相关替代品价格的影响

相关替代品的价格会影响农产品的需求量,从而影响农产品的价格。

(4)国家政策的影响

国家近年来加大了对“三农”的扶持力度,提出并推行了各种有效的扶持措施,如农业科技发展政策、农业种植补贴等,这些政策在直接或间接上对农产品价格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最低保护价收购政策,保护了种粮农民的利益,提高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促进了粮食的生产增长,提高了产量,从而稳定了价格。再如最新的20xx年“中央一号”中提出了要“完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建立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切实保证农民收益”,政府的政策能调整农产品的价格,对农产品价格的`波动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六大价格调控建议

第一,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切实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要切实改善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生产条件,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抵御自然风险能力。继续在重点地区、对重要粮食产品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提高农民务农种粮积极性,促进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稳定发展。第二,强化农产品市场调控的物质基础,提高应对市场波动的调控能力。将粮食、猪肉等重要农产品储备体系作为宏观调控的关键手段,加大支持力度,优化储备结构和区域布局,完善储备吞吐调节机制,采取投资、补贴支持等方式,引导和鼓励建立以企业为载体的重要农产品商业储备体系。同时,要强化政府保障食品供给的责任,加强食品应急保障能力建设。

第三,建立健全重要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体系,密切跟踪国内外市场形势和变化趋势,完善农产品供求和价格信息发布制度,增强调控的科学性和预见性。正确引导和稳定全社会对农产品的价格预期,是目前最为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第四,建立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的进出口战略机制,灵活运用进出口手段,完善进出口调节机制,促进国内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求的基本平衡。第五,加强农村市场流通体系建设,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让农民真正分享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好处。要加快推进大中城市和集中产区中心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升级改造,加强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积极推进粮食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全面落实全国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积极发展农产品期货新品种,加强农产品市场风险管理。

第六,对受涨价影响较大的城镇低保对象等困难群体,要通过提供财政补贴、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等方式,解决他们的实际生活困难。

农产品调查报告4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工作安排,近期,我委在分管领导的带领下,就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情况进行了调查,先后至农业局、环保局、工商局、质监局、供销总社听取情况汇报,赴吴江区、溧阳市进行学习考察,并对部分农贸市场、生产基地和农民经济合作社进行实地了解,听取意见和建议。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围绕实现农产品质量全程控制的目标,通过健全监管体系、开展专项整治、加大“三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基地创建、推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推行准出准入制度等多种措施,提升了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监管体系不断完善。市政府在市农业局单独成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科,在镇乡(园区)农技站挂牌增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所,配备了人员和监测仪器设备;组建了村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协管员和企业农产品质量安全内检员队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络基本构建。

二是专项整治力度不断加大。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方案》,组建了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工作组,牵头相关执法部门先后开展了蔬菜水果禁限用高毒农药、农资打假、“瘦肉精”等多个专项整治,不断规范农产品生产经营行为。20xx年,共出动执法人员500多人次,检查了600个经营单位,处罚各类违法违规案件14起。

三是农产品基地和标准化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市政府组织制定农产品标准10项、生产技术规程65个,创建标准化示范区5个,推广适用新农业标准140多项。全市现有无公害农产品436个,产地面积万亩,占全市总耕地面积的%,绿色食品57个,省市名牌农产品32个、地理标志农产品2个。

四是农产品准出准入机制不断健全。市政府通过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管理系统、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实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公示制”等多种措施,不断健全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工作机制。目前,全市已创建市级以上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基地26个,全市蔬菜检测合格率保持在%以上,畜产品检测合格率达100%,未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市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对照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对照人民群众的期盼和要求,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监管合力尚未形成。一是统筹协调力度不大。市级层面尚未成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法律赋予各部门的管理权限较为分散,监管环节和责任难以分清,监管不到位、缺位和多头监管的现象同时存在。二是工作考核力度不大。镇乡(园区)农业基本现代化考核中农产品质量安全考核为分,与其重要性不相匹配。三是基层推进力度不大。目前镇乡(园区)一级重视程度还不够,工作上缺少责任感和紧迫感,监管职责尚未落到实处。

(二)监管体系较为薄弱。一是监管力量不足。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科目前仅有工作人员2名,疲于应付各项事务性工作,很难抽出时间有效履行监管职能。镇乡(园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所人员都由农技站人员兼职、村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协管员由村干部兼职,人员不固定、职责不明确,基层农产品监管队伍“有名而无实”。二是工作经费不足。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经费每年仅7万元,且多年没有增长,难以适应形势和任务的需要。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实验室运行经费近十年没有增长,每年仅14万元。随着检测面的扩大、耗材成本的上涨、认证费用的增长,实验室正常的运转经费至少需50万元,缺口较大。三是检测能力不足。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场地偏小,仅有350平方米(吴江区检测中心面积有1200平方米,溧阳在建的检测中心面积也在1000平方米以上);检测仪器大多购置于20xx年以前,使用年限较长、故障频率较高、检测参数较少,既不能对省农委下达的检测任务进行全参数检测,也不能对畜禽产品和水产品进行定量检测,基本以蔬菜检测为主;中心检测人员大多“半路出家”,专业不对口、高学历(硕士及以上)人才缺乏,致使中心一台最先进的检测设备由于无人能够使用,仍处于闲置状态。

(三)工作实效尚需提升。一是社会氛围有待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宣传力度还不够大,对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的培训教育比较少,全社会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有待提高。二是农业生态环境有待改善。三是农资农药管理有待加强。全市共有农资经营户779户,网点数量多,实力小,分布散,监管难度大,难以确保农资市场安全。高毒农

药虽然实行了定点经营,但一部分无销售资格的农资店仍在暗地违规销售高毒农药;部分种植户为追求治虫效果,在蔬菜种植中违规使用高毒农药情况依然存在。四是农业园区建设水平有待提升。软件方面,一些园区还没有检测设备,无法对农产品实行自检;部分园区虽然建成了检测室,但检测人员大多兼职,自检意识不强,检测项目单一,农产品质量把关不严。硬件方面,部分园区的道路、电、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不高,与现代园区的标准仍有一定差距。

三、几点建议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为切实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进一步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我委建议如下:

(一)加强领导,形成监管合力。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府要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摆到重要位置,建立由市政府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协调全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同时建立健全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制度和例会制度,定期研究部署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及时发现并切实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合力推进监管工作。二要加强政策指导。市政府要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尽快出台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各部门监管职责、监管工作总体目标和阶段性任务,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和水平。三要加强考核引导。要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列入政府工作和农业现代化的重点内容,进一步加大考核力度,引导基层重视和加强该项工作,形成上下联动、

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切实增强监管合力。

(二)强化保障,完善监管体系。一要在资金投入上有突破。市财政必须足额安排监管、检测等工作经费,并适当安排镇村监管工作补助经费,形成稳定增长的经费保障机制。各镇乡、园区和街道要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并根据工作需要,安排专项工作经费,为监管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资金保障。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要根据“抽检公益、送检有偿”的原则,完善有偿服务工作机制,弥补运行经费的不足。二要在监管队伍建设上有成效。市政府要利用乡镇区划调整,农技站人员数量充足的契机,抽调素质好、事业心强、业务水平高的同志,单独建立镇乡农产品质量监管所。农业局要加强监管队伍建设,切实做好人员的培训、管理和考核工作,尽快打造一支“懂政策、懂法律,明职责、勤履职”的监管队伍,不断提升其执行力和战斗力。三要在检测水平上有提升。市政府要确保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用房需要,扩建或新建1000平方米以上的实验室一座,加快更新实验室仪器设备,加紧引进专业对口的高学历人才,切实提升中心的检测能力和水平。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要扩大检测范围,提高检测频率,为政府全面、及时、准确地掌握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提供参考。

(三)多措并举,提升监管实效。一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市政府要大力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普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增强农产品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安全意识,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和参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良好氛围。二要加大农业环境治理力

度。农业局要大力推广先进的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有效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保障农业用水安全。环保局要严格控制工业“三废”排放,缓解农业生态环境压力。水利局要高标准实施农村河道二轮疏浚整治工程,加快推进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确保水系畅通,保障农业用水所需。市农环办要加强农村生活废弃物的管理,改善农村环境。三要加大农资农药管理力度。加强对农资市场的监管力度,确保农资质量安全可靠。严格执行高毒农药购进备案制、经营专柜制、销售台帐制、购买实名制和公开承诺制等五项制度,确保高毒农药经营环节的安全。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园区,特别是外来种植户园区用药情况的监管力度,切实降低高毒农药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四要加大农业园区建设力度。全面落实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农业园区建设的扶持政策,积极鼓励社会资金投资“三品”园区建设,不断提高我市“三品”园区的占比和质量,切实提升我市农产品的整体竞争力。五要加大执法整治力度。市政府要深入开展畜禽屠宰和流通环节执法检查,探索建立鲜肉和肉制品可追溯监管体系,全面推行畜禽屠宰全程可追溯监管;要深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执法体系建设,经常性的开展联合执法行动,严厉打击违规生产、销售和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等行为,切实做好产前、产中、产后监管督查,进一步规范农产品生产经营行为。

农产品调查报告5

为了解xx市品牌农产品的消费状况和市场需求,掌握全市居民对农产品的消费理念、消费意识和消费心里,更好的开展农业品牌建设工作。市农委于20xx年08月03日至20xx年08月30日在xx市政府门户网站上对xx市品牌农产品需求进行了问卷调查。现将调查结果反馈如下:

一、调查基本情况:

1、请问您的年龄是?

18岁以下占0%

19岁—28岁占7.69%

29岁—38岁占46.15%

39岁—48岁占15.38%

49岁—59岁占30.77%

60岁以上占0%

2、您的性别?

男性占53.85%

女性占46.15%

3、您一般去什么地方购买农产品?

集中性菜市场占38.46%

超市占34.62%

网上占15.38%

农产品品牌专卖店占3.85%

其他地方占7.69%

4、哪些农产品是您喜欢或者经常购买的?(多选题)

禽蛋类占16%

水果类占18%

蔬菜类占26%

主食类占12%

杂粮类占10%

水产品类占18%

5、您认为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合理吗?

合理占15.38%

一般占76.92%

不合理占7.69%

6、品牌的农产品和普通的农产品,您能接受的价格是多少?

贵10%占61.54%

贵20%占30.77%

贵30%占7.69%

贵50%占0%

7、您获知品牌农产品的渠道是什么?(多选题)

电视广告占20%

网络平台(微博、微信公众号、直播等)占32%

杂志、报纸、宣传栏广告占8%

亲戚、朋友推荐介绍占24%

其他占16%

8、您经常选择品牌的农产品吗?

经常占0%

几乎不38.46%

偶尔占61.54%

9、您选择农产品的原因是什么?(多选题)

口味占42.11%

品相占5.26%

档次占5.26%

安全(可追溯)占47.37%

我不会选择品牌农产品占0%

10、您采购农产品会关注什么?

营养占27%

包装占2.7%

品牌占8.11%

价格占32.43%

安全占29.73%

11、您知道我市的农产品品牌有哪些?

答:暂无结果。

二、调查分析:

参与调查的男性占x%,女性占x%;其中,19岁至28岁占x%,29岁至38岁占x%,39岁至48岁占x%,49岁至59岁占x%。参与者购买农产品的场所首选集中性菜市场,占x%,其次是超市,占x%,网上占x%,农产品品牌专卖店仅占x%。参与者购买农产品主要是蔬菜类占x%,其次是水果类和水产品类各占18%,之后是禽蛋类占x%,主食类占x%,杂粮类占x%。参与者中有x%的人认为农产品价格合理,且有x%的人能够接受品牌农产品比普通农产品贵x%。参与者获知品牌农产品的渠道主要通过网络平台占x%,亲戚朋友接受占x%,电视广告占x%,其他占x%,参与者有x%的人几乎不选择品牌农产品,有x%的人偶尔会选择品牌农产品。选择品牌农产品主要原因是安全占x%,其次是口味占x%。参与者采购农产品主要关注点是价格、安全、营养这三方面,对包装和品牌并不看重。

通过对比数据的分析,我市消费者的消费观念比较传统,从问卷调查中可以看出,全市消费者更关注农产品的安全品质和价格。近年来,我市农业的生产力不断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不断提升,但更高质量的农产品意味着更高的成本投入,也意味着其相比普通农产品价格更高,而我市消费者对农产品价格的观念还停留在传统的物美价廉的消费观念中。

新媒体在农产品品牌宣传推广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大。传统媒体渐渐式微,新媒体不断壮大,而新媒体的大部分受众是消费观念超前、消费水平较高的年轻消费群体,而对于物美价高的品牌农产品来说,抓住这部分消费群体,对提升品牌影响力,提高品牌溢价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农产品调查报告6

一、农产品深度开发与加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规模支撑不强。企业规模小、生产集中度不够、品牌杂而乱、经济 效益低,这是农产品开发加工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溧阳市农字头的 工业 规模企业只有9家,销售额8.7亿元,占整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为2.56%。缺乏一批具有较大规模、带动农户增收的大型龙头企业。

(二)技术支撑不深。只有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才能提高产品的 市场 竞争力,而目前溧阳市农产品的开发仅有原料优势、地理 优势,缺乏最关键的技术优势。一是运用现代科技来开发农产品的能力不强,农产品80%为初加工,技术含量不高,原 材料 浪费多,附加值偏低。二是缺乏自己的农产品研发基地,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三是 农业 科技、农产品技术推广不够充分。

(三)产业支撑不够。农产品产业链的缺失往往造成加工链的断层。溧阳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够高,多数企业的农产品开发仅停留在清洗、分割、消毒、包装上,加工程度浅、层次少,产品与原料相比理化性质、营养成分基本没有变化或变化很小,还远不能利用 物理 、化学、生物工程等技术进行深度加工,从而形成从粗到细的产品链。

(四) 环境 支撑不力。一是硬环境方面,丘陵山区开发与水土资源的环境保护矛盾突出,某种程度上会影响农产品深加工的品牌质量。二是软环境方面,在政策扶持、专项资金投入、市场导向、降低开发风险等方面,推动的力度不够强。三是目前溧阳市还尚无相对集中的农产品加工园区,企业基本属于就地加工, 公共 资源利用较低,商务 成本 较高,信息交流欠畅,区域竞争力不强。

二、农产品开发与加工的基本思路与对策

(一)以科技为支撑,进一步发挥人才效应:(1)组建农产品深度开发的研发中心或实验基地。逐步建立政府牵头、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校为依托、质监局现有检测中心为基础的研发平台,整合科技资源,实行开放式研发,采取课题公开招标、委托攻关、科研单位+实验基地+龙头企业等各种形式,形成产学研、科工贸的一体化,实现农产品深度开发与加工。(2)加大人才引进与培育力度,形成人才资源支撑体系。制定优惠政策,吸引高学历、高素质的国内外农产品深度加工的科技领军人才来创业,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经营 管理 人员的选拔培养,加大对职工的 教育 培训力度,每年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进行新技术发展趋势、产品市场变化趋势及现代深加工企业经营管理的讲座。(3)大力发展农产品经纪人 营销 队伍,实行“企业+基地+农户”运作模式。尽快成立溧阳市农产品协会,将溧阳市农产品推向大型超市、大型物流配送中心,参照其他地区做法,可在大型超市设立溧阳市农产品专柜,大型物流配送中心实行溧阳市农产品总代理。鼓励龙头企业实行企业+基地+农户,贸工农一条龙的运作模式,进一步完善企业与农户、企业与经纪人、基地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带动农民的致富能力。

(二)以服务为根本,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 2.建立农产品深度开发专项基金。引导企业对农产品进行深度开发与加工。降低率先深度开发与加工企业的 投资 和开发成本,对深度开发与加工的企业进行重点资金扶持,改变目前上级项目资金天女散花的状况,重点向深度开发与加工的企业倾斜,建议建立300万元的专项基金,并逐年有所增长。

3.通力打造天目湖系列品牌农产品。参照天目湖牌白茶的做法,协会运作,将溧阳市各类农产品加工品均冠名为天目湖系列,企业可以有各自独立的注册商标,保留其个性化特征,如此既宣传了天目湖、宣传了溧阳、宣传了溧阳的农副产品,又提高了溧阳农副特产品的总体知名度,做到溧阳天目湖系列农产品和企业个性化产品兼而得之。严格把握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对当地符合标准的农产品要优先考虑进入超市,让当地市民享受自己的成果。

4.加快农产品标准化建设,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是农产品深度开发与加工的关键,而标准化生产又是食品安全的前提。制定必要的奖励政策,引导企业按标准生产,对通过各种认证、获得各层次名优产品称号,给予不同程度的奖励。并要保护天目湖系列来之不易的农产品名优牌子,建立相应班子,有序开展定期检测,强化长效管理制度。

5.引导农副产品企业走商标发展之路。有关职能部门要充分运用商标监管职能,实施全市农副产品商标战略,促进实现传统农业向品牌农业转化,积极深入 农村 ,宣传 商标法 律法规,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媒体的影响力量,组织专题讲座,宣传农副产品实施商标战略的重大意义,增强广大农民的商标意识;同时积极支持农副产品商标注册,引导农民走“品牌兴农、品牌富农”之路,对已形成规模没有注册的,要上门服务帮助注册,对已注册的,要积极引导其争创省著名商标和市知名商标。

6.加大舆论宣传力度,优化企业投资环境。利用媒体,营造氛围,由协会牵头对全市天目湖系列产品在销地实行捆绑式广告宣传。在做好硬环境建设的同时,着力创造好软环境、服务部门要简化手续、提高效能、指导 不指责、帮忙不添乱,服务不刁难。

参考文献 [2]《溧阳 统计 年鉴》(20xx年版),溧阳市统计局编辑

[3]王金凤,《宁安市订单农业的实践与思考》,中国 工商 管理 研究,20xx年第2期

[4]王华鑫,《深入贯彻“四个统一”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xx年第11期

农产品调查报告7

一、小麦情况

亩产量略降:今年我县小麦平均亩产431.44公斤,比去年的每亩485公斤减少53.56公斤,降幅为11.04%。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一是受天气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先是干旱一定程度影响了小麦生长,后是小麦抽穗扬花期受冻造成出穗不齐,最后是小麦成熟前阴雨天气造成小麦光照不足,籽粒干瘪,容重下降;二是今年小麦出现枯萎病和倒伏现象严重,使得其质量产量受到严重影响,从调查户看,今年小麦成色和千粒重不如去年。

亩产值略增:虽然由于单产有所下降,但今年平均单价高于去年,今年每亩主产品产值为984.33元,比去年的981.18元增加了3.15元,增幅为0.32%。

成本收益情况:今年小麦平均亩总成本为937.12元比去年838.20元增加98.92元,增幅为11.8%。其中:化肥费增加3.36元,增幅为1.8%;农药费增加1.89元,增幅为17.76%;机械作业费增加6.66元,增幅为4%;人工成本增加67.84元,增幅为32.65%。

虽今年价格比去年同期有较大上涨,但由于今年产量同去年相比有所下降,导致今年的净利润有所下降,今年小麦亩净利润为47.21元,比去年同期的167.35元减少120.14元,降幅为71.79%。

二、玉米情况

产量及产值略降:今年平均亩产量为510.30公斤,比去年的519.44公斤减少9.14公斤,降幅为1.76%;亩产值为1084.55元,比去年的1145.16元,减少60.61元,降幅为5.29%。今年玉米玉米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虽今年玉米播种期天气较好,直播玉米顺利播种,玉米苗情普遍较好。但进入7月份后,平均降水量较常年明显偏多,平均日照时数较常年偏少,大面积降水加上长时间阴雨寡照,导致玉米授粉不良,给玉米生产造成不利影响。8月下旬后,开始出现持续高温干旱天气,此时正值玉米灌浆时期,玉米棒发育不良,导致今年玉米产量有所下降。

成本增长:主要是因为人工成本、排灌费、农药和土地成本增加。人工成本由去年的278.60元增加到386.80元,增加108.20元,增幅为38.84%;排灌费由去年的38.11元增加到43.16元,增加5.05元,增幅为13.25%;农药费由去年的14.87元增加到17.63元,增加2.76元,增幅为18.56%;土地成本由去年的150元增加到160元,增加10元,增幅为6.67%。

净利润、收益有所减少:今年每亩净利润为162.24元,比去年的净利润309.06元减少173.64元,降幅为56.18%。每亩收益为703.60元,比去年的732.56元减少28.96元,降幅为3.95%。今年玉米价格虽略高于去年,但产量的减少及总成本的增加是导致净利润及收益减少其主要原因。

三、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在此次调查中我们发现,一是对种子补贴范围限制很死,仅限于购买规定的几种品种,而这些种子往往不是最畅销的种子,有些品种农民不愿意种,这就导致这部分农民不能够享受到种子补贴,或者享受的补贴很少,使国家的良种优惠政策打了折扣;二是病虫害、气候因素对农作物产量影响较大,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部分乡镇水利设施作用发挥有限;三是粮食出售价格和时机对利润收益有所影响。

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建议:一是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补贴政策,使补贴政策更科学、更合理,让更多的农民享受到实惠;二是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政府部门应加强科学管理,注重预防和防治工作,逐步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三是加大对农资市场的监管力度,从源头抓起。控制农资生产企业利润和出厂价格,控制批发价格和零售价格差率。减少农资市场流通环节,降低农资销售价格,减少农民投入,增加种植收益;四是注重销售经纪人队伍建设,积极扶持各类专业营销组织,加快营销服务网络建设,疏通流通渠道,着力提高农产品网上营销理念,逐步做到农产品优质优价,增产增收。

农产品调查报告8

一、农贸市场的基本情况

全市现有规模较大的农贸市场x家(粮贸市场不在此列),分属x个建设和管理主体:波月市场占地x平米,共有各类摊位近x个(含固定和零担摊位),主营蔬菜、肉食品、禽类、水产品、干货等农副产品,归属农业局,由波月市场管理处管理;禾青市场占地x平米,有各类摊位x多个,主营蔬菜、肉食品、禽类、干货等农副产品,归属禾青镇,由禾青市场管理所管理;冷江市场、禾青三角坪市场、陶塘市场、株木山市场、桃园市场、集中市场、东站市场、布溪和谐市场、同兴市场、枫树坳市场、铁厂家属区市场等11个市场归属市场服务中心并由其管理,其中冷江市场有各类摊位x多个,是全市最大的综合性农贸市场,主营蔬菜、肉食品、禽类、水产品、冷冻食品、熟食、蛋类、干货等农副产品,承担了市区x%以上农产品的供给,是全市家禽、蔬菜、水产品等的主要集散地;桃园市场经营面积x平米,有各类摊位x来个,划分蔬菜、肉类、水产、家禽、综合类五大功能区;禾青三角坪市场位于金信社区内,室内面积x平米左右,室内摊位x多个,蔬菜销售摊位占用马路成为马路市场;陶塘市场位于北矿,有各类摊位x多个;株木山市场位于南矿,有各类摊位x多个;其它6个市场地处市郊,以蔬菜摊位为主,共可安置零担x担左右,兼营少量肉食、水产品;江南市场刚建成投入使用,由于其权属存在争议,暂由市场服务中心和波月市场管理处共同管理,相关问题正在协商处理。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市场管理不到位。一是市场准入体系建设滞后。市场服务中心、波月市场管理处、禾青市场管理所等部门都没有建立系统的市场准入制度,对哪些农副产品可以进入市场、农副产品进入市场需要哪些检验检测资料和凭证没有详细规定,在实际操作中主要靠其他职能部门把关。二是市场管理没有形成合力。农贸市场农产品的经营监管涉及城管、农业、工商、畜牧、商粮等多个执法部门,这些部门大多各自为政,对日常监管及监管发现的问题与市场管理主体之间缺乏信息共享机制,不能与市场管理主体形成管理合力。三是市场内部管理不很规范。冷江市场、波月市场、桃园市场等较大的市场安排有专人管理,制定了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但精细化管理、零摊零担管理等制度没有完全落实,除冷江市场外其它市场没有设置母猪肉专柜或实行挂牌出售,自产自销区农产品产地不可追溯,占道经营个别存在,郊区棚架市场管理水平与城区市场有明显差距;相关台账资料不齐全,市场服务中心、波月市场管理处、禾青市场管理所等市场管理主体都不能提供多少管理资料,市场内摊主的进货凭证、票据随意放置、丢弃,没有按相关规定建档保存。

(二)农产品质量监管不到位。一是监管存在盲区。农业、工商、畜牧、商粮等部门对城区的农贸市场进行了监管,对一些偏远的、规模小的农贸市场基本上处于放任状态,这些地方成为监管的盲区,如禾青镇没有定点屠宰场,瘦肉精检测、疫病检测、索票索证等监管难到位;郊区市场蔬菜的农药残留检测基本上是空白。二是质量检测能力太弱。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当前只能对蔬菜农药残留、生猪瘦肉精等进行抽检,而且检测的频次很低、品种很少,不能全覆盖;干货、禽类、水产品、熟食、冷冻食品等其它农副产品质量的鉴定还处于眼看、手摸、鼻闻的原始阶段,农产品质量检测实际上难见成效。

(三)市场硬件设施不完善。禾青市场消防通道本就不宽,还被非法占用搭建遮阳棚,导致消防验收不过关,工商部门不能为其办理营业执照,自20xx年至今一直处于非法经营状态;禾青三角坪市场地处交通要道口,范围狭小,市场周围没有排水沟,环境卫生、交通状况都很差,周边群众意见很大,强烈要求将其搬迁。

三、建议意见

(一)强化市场管理。要尽快建立标准化的市场准入体系,列出市场准入的产品目录和相关要求,市场管理主体按照准入制度严格把好准入关口。要规范市场内部管理,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并落到实处。要建立市场管理联动机制,城管、农业、工商、畜牧、商务、质监等执法部门与市场管理主体之间要及时通报有关信息,根据实际适时成立市场管理办公室并赋予其相应职能。

(二)强化农产品质量监管。要延伸监管触角,着重加强对偏远的、规模小的农贸市场农产品质量的监管,加大巡查、检测力度,派出专人驻守值班,消除监管盲区。要整合检测资源,加强检测能力建设,加大对蔬菜农药残留、生猪瘦肉精、重金属含量等抽检的品种和频次。

(三)加强市场硬件设施建设。要花大力气抓好禾青市场的消防通道建设,争取早日通过消防验收,办好营业执照;要做好禾青三角坪市场异地改建的可行性调研,或提出原地改造的可行性方案。

农产品调查报告9

一、农产品市场基本情况

20xx年1月,调查组对市民关注的粮油、肉禽、水产品、蔬菜、水果等19小类农产品的价格进行了调查。

从走访调查结果看,粮、油市场供应宽松,需求一般,大米价格稳定,食用油价格呈现小幅下跌态势,其中菜油价格环比下降8%。肉、禽、蛋、水产品市场供应充足,猪肉、活鸡、鸡蛋、河鱼零售均价与上月基本持平。蔬菜价格基本保持稳定,调查组所调查11种果蔬品种中5种蔬菜环比出现下降,降幅保持在xx%—20%左右,下降幅度最大的是茄子,较上月价格下降20%;3种蔬菜价格环比出现上涨,其中白菜、白萝卜上涨5%,大蒜上涨57%;3种水果价格环比出现上涨,其中苹果涨30%、橘子涨45%、香蕉涨3%。

二、农产品市场价格变化原因

1、粮油市场稳定原因是近期国家发改委发布“保供应、稳物价,必要时投放储备粮油”的信息,促使粮油加工企业加大出库力度,市场货源充足。

2、猪肉价格稳定原因是猪肉市场供应量增加,生猪屠宰量由平时的每天450头增加到600头,保证了市场供应充足,保障了猪肉价格的稳定。

3、近期本地天气情况良好,运输成本没有上涨。云南、贵阳、威宁等地运来的反季节蔬菜大量上市,市场供应充足,部分蔬菜价格都有不同程度的降幅;大蒜价格出现大幅度上涨,主要原因是国内、国际需求量普遍增加,国内大蒜种植面积减少,大蒜收购价格提高,使本地市场大蒜价格环比上涨57%。

4、由于本地产的苹果、橘子都面临过季,产量下降,满足不了市场需求。现在市场上销售的苹果、橘子基本是靠外运进来,造成本地市场上的水果价格涨幅较大。

三、农产品市场存在的问题

1、农贸市场存在短斤少两、垄断经营现象。在对群众的走访中了解到,荷城农贸市场的鸡、鱼经常出现短斤少两现象,而荷城花园作为城镇人口比较集中的地方,农贸市场管理办仅允许一家商户卖鸡,一家商户卖鱼。

2、六盘水市农产品价格由市场供需关系决定,作为“菜篮子”的粮、油、肉、禽等农产品也是由市场自行调节价格,物价部门只进行临时价格干预。据调查组从各农贸市场管理

办了解的情况看,康乐菜场卖肉摊位费平均价格为430元/月(其中有30元为管理费),荷城农贸市场卖肉摊位费平均价格为170元/月(其中有20元为管理费),但是荷城农贸市场猪肉均价为11.5元,比摊位费高出一倍的康乐农贸市场的猪肉均价贵0.5元。同一屠宰场配送的猪肉,到不同的农贸市场零售价就有高有低,增加了老百姓在食品方面的支出。

3、六盘水市没有上规模的蔬菜生产基地,本地蔬菜供应不稳定,夏季本地蔬菜市场占有率只为50%,冬季本地蔬菜市场占有率仅为30%,而且品种单一,多为白菜、菠菜、萝卜这类价值不高的产品。绝大部分农产品都是由云南、贵阳等地外运进来,经过多道贩卖环节才到老百姓“菜篮子”里,致使六盘水市农贸市场里出售的农产品价格高于周边地区。

4、六盘水市的农产品流通主要经过农户—中间代理—产地批发商—销地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这一供应链进行实体流动,中间环节过多,造成农户收入低,消费者食品支出高。

5、农贸市场管理制度不健全。六盘水市农贸市场的管理仅仅限于维护市场秩序方面,农贸市场的“脏、乱、差”现状没有得到有效治理,蔬菜没有统一的物流配送,老百姓在农贸市场购买的产品在安全、卫生、价格等方面都缺乏保障。

6、我市没有搭建农产品价格信息平台,农产品价格信息不透明,预警和干预机制不够健全。

四、建议

1、尽快建立生猪活体储备制度,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猪肉是居民重要的生活必需品之一,也是重要的战略储备物资,市场猪肉的供给变化极易导致生活必需品市场的异常波动,六盘水市应尽快落实生猪储备资金,建立生猪储备制度。

2、着力发展六盘水市本地蔬菜生产,建立规模蔬菜生产基地,稳定本地蔬菜供应,增加本地蔬菜市场供应量。

3、着力发展农产品物流业,减少农产品流通中间环节,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平抑物价。

4、针对六盘水市农产品市场“脏、乱、差”现象突出,马路市场多,很多人口居住密集区域内没有正规农贸市场的问题。取消马路市场,合理布局,建立正规农贸市场,加强农产品的检疫、监测及市场监管,才能保障市民购买的农产品安全、卫生,价格合理。

农产品调查报告10

第一,严谨的治学

教师的工作作风不是像其他职业一样使用任何工具,而是用自己的知识、智慧和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因此,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启蒙者,学生情感的陶冶者。

当今时代是知识经济和学习的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学和心理学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对学生的成长规律也有了新的认识。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和教育的新形势。教师要不断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反思自己在工作中的行为,成为研究型教师。教育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掌握它不容易,需要不断的学习。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学习和研究,努力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

第二,团结合作

在教学工作中,我一直谦虚谨慎,尊重同志,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维护其他老师在学生中的威信,关心集体,维护学生的荣誉学校。

第三,尊重父母

除了做好课外,还要积极联系家长,认真听取意见和建议,得到家长的支持和配合,这样才能更好的教好学生。

第四,诚信与教学

在工作中,要坚持高尚的情操,发扬奉献精神,自觉抵制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不要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杜绝向学生出售教材等商品;或者接受学生、父母的财产或者有偿家教来授课谋取私利。

第五,以身作则

要做一个让人民满意的老师,就要为人师表,为人师表。要注意言行,更要注意以身作则的教学。我们要以身作则,以身作则,用我们高尚的人格和品德去教育和影响学生。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的思想进步的指导者。我们的言行会对学生产生影响。一定要在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学习学风等方面树立榜样,自觉率先垂范,真正做到为人师表。在我们所说的教书育人中,教师首先要学会做教师,教育者首先要展示自己的行为。教师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直接影响学生思想素质、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高尚而有魅力的师德是活的教科书,是强大的精神力量,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潜移默化的,有益于生活的。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热爱学生,以身作则,教书育人,以高尚的情操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基于以上八项原则,我对自己一直很严格。作为光荣的人民教师,我们应该为人民服务,让人民满意。

农产品调查报告11

一、我市农产品冷链发展取得的主要成绩

一是冷链的关键环节冷冻冷藏骨干企业发展较快。目前已有三家上规模的专业冷链物流企业,包括三金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强盛冷冻食品公司、枝江市荣昌肉联厂,分别具有储藏、加工、销售蔬菜、水产品和猪肉一条龙产业链初步功能。二是冷链关键基础设施已经具有一定能力。从统计数据来看,全市已投资1000多万元,建设了总储藏量为2万多吨的冷冻冷藏库容,冷库建设占地面积达到3000多平方米。三是储存结构由单一的猪肉开始扩大到多元化。除了生猪养殖、交易、屠宰、储藏、运销具有完整产业链外,蔬菜、水果等生鲜农产品也开始向种养、收购、加工、储藏、运输、分销一条龙方向发展,并已具有一定的冷冻冷藏能力,对平抑市场物价、打击过分投机和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一定作用。

二、农产品冷链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信息不对称。一方面大量农产品堆积压库,无处存放和运销;一方面加工能力不足,深加工高附加值配套不够,推销渠道不畅,农民往往丰产不丰收、增产不增值,农产品严重卖难。二是贮藏容量与现实生产能力反差大。一方面,各种肉禽蛋和水果水产品蔬菜及其加工品批零销售市场看好,但收获季节高峰因运力和销售速度影响,大量需临时冷藏的鲜货,因储藏设施不匹配烂掉坏掉,损失巨大。三是现有冷库设施陈旧落后,功能不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名优产品的质量,使优质产品大打折扣,影响了农产品声誉。

三、“十二五”农产品冷链市场前景及其特点

枝江市是全国重要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业资源十分丰富,是国家和湖北省确定的优质肉禽蛋和水果、水产、蔬菜生产基地,其发展前景非常广阔,具体特点是:

一是农产品资源丰富。先后建成了40万亩商品粮、18万亩优质棉、30万亩双低油、70万头瘦肉猪、700万只家禽、15万亩柑桔、15万亩砂梨、11万亩水产品、10万亩专用蔬菜、8万亩速生丰产林等10大农产品基地。农业产业化迅猛发展,农业科技示范园和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已成规模。

二是农产品质量闻名中外。全市有近40件农产品商标在国家工商局注册,培育出“百里洲砂梨”、“白洋柑桔”、“七星台大蒜”、“董市白瓜”、“银山白桃”等一批农产品精品名牌,柑橘和大蒜等还远销世界各地。三是上下游产业包括粮食、油脂、水果、蔬菜等初级农产品的深加工龙头企业迅速崛起。世联公司、湘宜水产品加工,鸿新、隆华等柑橘加工等企业,均已成为我市规模骨干企业和出口基地。四是我市区位优势得天独厚,水、公、铁、空运输及高速公路、铁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农产品资源丰富,20xx年全市蔬菜、水果、肉类、禽蛋、水产品总产量分别为30.

31、30.

12、8.8

4、0.9

5、6.25万吨,为农产品冷链物流大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现实物质基础和巨大的想象空间。

四、“十二五”农产品冷链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是与长江经济带大物流相对接,将我市富有农产品冷链物流特色容进一体化,实现取长补短、优势共享;二是建立农产品生产(养殖)、交易、加工、冷冻冷藏、运输、批发零售等一条龙大市场,形成跨行业跨产业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三是实现产销直接见面,减少中间流通环节,加快物流速度,减少流通过程中的产品变质,确保农产品质量,降低费用,让利于生产者和消费者。四是加快与现有农产品及其加工品规模相配套的储藏设施,在我市交通便利和运载吞吐量大的地方新建、扩建冷库,同时在农产品产量大和具有相对产业化规模的地方建加工厂,就地加工。

五、“十二五”农产品冷链发展规划的项目

一是在城区建设大型肉禽蛋冷冻区和生鲜品冷藏区。以现有荣昌肉联厂冷冻设施为基础,

扩大容量,使之承担起供应市区10几万市民日常生活肉食品的重任,同时也起到加强储备,

保障供应、打击投机,平抑物价、稳定市场肉价的蓄水池作用;集中城区周围几个乡镇的农产品,

包括虾、鱼水产品,梨、瓜、菜等水果蔬菜,进行集中进库保管,保质保值,平衡供给。二是适当扩大七星台冷库容量,

使之成为该镇大蒜和油脂品等特色农产品的大本营。三是在我市与城区交界的安福寺,建设规模较大、功能较全的农产品冷链物流园,以该镇拥有省级食品加工工业园为依托,以该镇内拥有铁路编组站、高速公路道口、国际机场和高速铁路等大运量载体为优势,以该镇柑橘、桃等水果产量最大,其他生鲜食品品种多为基础,建成与新火车站地区大物流一体化的、融生鲜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冷藏、加工、装卸、运输、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冷链物流区。四是在顾家店镇以现有强盛冷冻厂为基础,以该镇仔猪交易中心为辅助,扩大强盛冷冻规模,使其成为乡镇肉品生产贮藏区域中心,以调剂市区市场。

六、“十二五”农产品冷链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是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提高认识。要把该项工作作为政治任务来完成,要站在解决农产品卖难、

提高农民收入和发展新兴产业、实现经济结构转型的政治高度来看待农产品冷链物流。二是各个部门要大力扶持。

出台扶持农产品冷链的优惠政策,利用各级部门专项资金和财政资金投资,加快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如仓库群、

冷冻冷藏室、冷冻冷藏设备、专用运输工具和与销售配套的信息网络等。三是要结合市内冷链现有基础条件和物流要素优势,因地制宜,不能一哄而上或不顾现实条件“拉郎配”(即把冷库建在冷链农产品量小的地方),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冷链物流。四是主管部门要加强跟踪优质服务,做到规划到哪里服务到哪里;项目建设到哪里,哪里就有方便,项目建设不受阻碍。

农产品调查报告12

一、基本情况

多年来,围绕当地资源优势和农业产业化,涌现出一批以加工为主的小企业,为全乡农业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推动了农村工业化进程,成为全乡经济发展的新亮点。目前全乡有从事加工的各类经济组织1个,从业人员74人,其中水泥制品加工厂4家,榨油厂2家,豆腐房11家,碾米房4家,按经济类型分为100%私营经济。按加工品种可分为农产品加工、水泥制品加工、砖制品加工三大类。这些小企业围绕服务农业、农村、不同行业农民的目标,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其主要特点:

首先,它促进了农业向种植加工一体化的现代农业的发展。它可以转化各种农产品资源,造福农民,激励农民种粮,促进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促进种植业协调发展。

二是推动经济发展从传统农业向农村工业化的进程

第三,龙头企业发挥“龙头鹅”的作用

实践证明,一个行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是行业的载体,是市场的驱动力,是龙头企业对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可以带动农民实行订单农业,改造本土农产品资源回报农民。

四是农民增收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双赢效应。农产品加工业惠及众多农民,有效解决了农产品购销难的历史难题。

二、我乡加工工业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乡的加工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客观上也存在着制约其各方面发展的不利因素。这些不利因素值得深思、研究、探索和解决。

第一,整个行业的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态势稳定,农业支柱产业转化为工业产值的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水泥制品和砖制品大多在自己的村子里卖,没有品牌。

二是产品结构优化不明显。市场销售面窄、企业效益差、产品附加值低、工业产值增长缓慢的客观现实。

第三,资源和加工之间存在矛盾。农产品加工业一方面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卖农产品难的问题,另一方面融资难。金融业流动性贷款的门槛越来越窄、越来越难、越来越高,是制约部分加工企业实现增产增效的主要“瓶颈”。

第三,下一步

1、坚定不移、稳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大量数据和不争的事实表明,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是加快产业突破和发展的重要支撑点,是农业和工业并重的基础。

2.加快加工业战略调整。一是优化产业布局,挖掘产业潜力。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根据现有企业建设多个加工基地,通过农产品加工基地的建设,形成布局区域化、生产专业化、经营规模化。二是加快品种结构调整。引导企业,尤其是龙头企业要有远见,不要停留在传统的农产品简单加工上,企业要想向前滚动,必须努力升级产品。第三,实施质量战略,积极支持企业依靠质量进入市场,依靠名牌提高效率,各有关部门要大力积极协调和支持无公害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研发。

3.引入支持和激励机制。对于各级财政支持,扶贫资金应给予加工业。

4.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向金融部门推荐好的加工项目,争取金融支持。信用社等涉农贷款主要金融部门要对发展前景好、生产经营效益好的加工业给予贷款支持。

5.加强领导。研究相关问题,点面结合,上下衔接,全面推进加工业大发展。

农产品调查报告13

一、小麦情况亩产量略降:

今年我县小麦平均亩产xx公斤,比去年的每亩xx公斤减少xx公斤,降幅为xx%。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一是受天气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先是干旱一定程度影响了小麦生长,后是小麦抽穗扬花期受冻造成出穗不齐,最后是小麦成熟前阴雨天气造成小麦光照不足,籽粒干瘪,容重下降。

二是今年小麦出现枯萎病和倒伏现象严重,使得其质量产量受到严重影响,从调查户看,今年小麦成色和千粒重不如去年。亩产值略增:虽然由于单产有所下降,但今年平均单价高于去年,今年每亩主产品产值为xx元,比去年的xx元增加了xx元,增幅为xx%。成本收益情况:今年小麦平均亩总成本为xx元比去年xx元增加xx元,增幅为xx%。其中:化肥费增加xx元,增幅为xx%;农药费增加xx元,增幅为xx%;机械作业费增加xx元,增幅为xx%;人工成本增加xx元,增幅为xx%。虽今年价格比去年同期有较大上涨,但由于今年产量同去年相比有所下降,导致今年的净利润有所下降,今年小麦亩净利润为xx元,比去年同期的xx元减少xx元,降幅为xx%。

二、玉米情况产量及产值略降:

今年平均亩产量为xx公斤,比去年的xx公斤减少xx公斤,降幅为xx%;亩产值为xx元,比去年的xx元,减少xx元,降幅为xx%。今年玉米玉米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虽今年玉米播种期天气较好,直播玉米顺利播种,玉米苗情普遍较好。但进入xx月份后,平均降水量较常年明显偏多,平均日照时数较常年偏少,大面积降水加上长时间阴雨寡照,导致玉米授粉不良,给玉米生产造成不利影响。xx月下旬后,开始出现持续高温干旱天气,此时正值玉米灌浆时期,玉米棒发育不良,导致今年玉米产量有所下降。

成本增长:主要是因为人工成本、排灌费、农药和土地成本增加。人工成本由去年的xx元增加到xx元,增加xx元,增幅为xx%;排灌费由去年的xx元增加到xx元,增加xx元,增幅为xx%;农药费由去年的xx元增加到xx元,增加xx元,增幅为xx%;土地成本由去年的xx元增加到xx元,增加xx元,增幅为xx%。净利润、收益有所减少:今年每亩净利润为xx元,比去年的净利润xx元减少xx元,降幅为xx%。每亩收益为xx元,比去年的xx元减少xx元,降幅为xx%。今年玉米价格虽略高于去年,但产量的减少及总成本的增加是导致净利润及收益减少其主要原因。

三、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在此次调查中我们发现:

一是对种子补贴范围限制很死,仅限于购买规定的几种品种,而这些种子往往不是最畅销的种子,有些品种农民不愿意种,这就导致这部分农民不能够享受到种子补贴,或者享受的补贴很少,使国家的良种优惠政策打了折扣;二是病虫害、气候因素对农作物产量影响较大,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部分乡镇水利设施作用发挥有限;三是粮食出售价格和时机对利润收益有所影响。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建议:一是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补贴政策,使补贴政策更科学、更合理,让更多的农民享受到实惠。

二是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政府部门应加强科学管理,注重预防和防治工作,逐步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三是加大对农资市场的监管力度,从源头抓起。控制农资生产企业利润和出厂价格,控制批发价格和零售价格差率。减少农资市场流通环节,降低农资销售价格,减少农民投入,增加种植收益;四是注重销售经纪人队伍建设,积极扶持各类专业营销组织,加快营销服务网络建设,疏通流通渠道,着力提高农产品网上营销理念,逐步做到农产品优质优价,增产增收。

农产品调查报告14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并不是一个农业强国,特别是在一些偏远的地区,许多农民文化素质不高,经济不发达,农业还停留在传统的耕作模式上,在这些地区推行新的农业耕作方式,发展高效农业,进行绿色农业改革,还有许多路要走。

乡位于沅水河边,在中方县来说,地处偏远,大多数农民还是传统的农业耕作模式,但也有一部分种植户在施用生物农药和生物肥料,进行一些生物防治,注重农业环保,重视农产品品质,绿色高效农业初现端倪。当然,绿色农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不仅仅只施用用生物农药和生物肥料,进行生物防治,生产出来的产品就能达到绿色标准。基于此,我们课题研究小组进行了这次调查活动,以期能给的绿色农业一些有益的帮助。

金秋十月,我们课题研究小组的所有成员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对实行绿色食品生产的种植户舒大和的香椿种植基地、谢玉剑的反季节蔬菜种植基地,进行了实地考察,并与他们探讨了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的施用问题,讨论了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进行生物防治的问题,以及生物农药与农产品品质的关系问题。

在考察过程中,我们发现,他们种植的作物,不施用化学农药、化学肥料,灌溉用水也是地下饮用水,没有外来污染源,不存在农药、化肥残留和污染问题,施用的是生物肥料和经过腐熟、检测过的农家肥料,病虫害的防治采用生物综合防治,作物长势喜人,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按照绿色食品的标准来组织生产实践,产品品质得到了保证。

通过这次实地考察,我们发现,要生产出高品质的农产品,既要看农作物生长的环境,也要看在生产过程中的管理是否科学合理,施用的农药、化肥是否符合标准。绿色农产品的生产,要因地制宜,选择自然条件优越,远离污染,适宜绿色农产品生产的地块,生产管理严格按绿色产品的标准进行。在生产过程中,严格化学农药和化学肥料的施用量,少用甚至不施用化学肥料和化学农药,多施用生物肥料和农家肥料。由于生物肥料和农家肥料的养分比较均衡,效用持久,可以充分保证绿色农产品营养元素的转化,这样,就可以提高绿色农产品的营养成分,提高绿色农产品的品质。当然,化学农药的残留也是影响绿色农产品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生产过程中,施用生物农药,进行生物综合防治,可以有效控制绿色农产品的化学农药残留量,保证产品的品质。因此,施用生物肥料和生物农药,进行生物综合防治,是生产绿色农产品的必然选择。

发展绿色农业和效益农业,是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历史趋势,那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掠夺式的农业经营模式,必将会被历史的潮流所淘汰;发展绿色农业和效益农业,是国家的希望,也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的建议是:

1、深入街头巷尾,进行广泛的宣传,转变农民的观念,使广大农户明白生物农药与绿色农产品的关系,让绿色农产品,绿色农业的观念深入到广大农民的心中,让他们体会到生产绿色农产品,进行绿色农业生产的种种利益,激发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2、定期举办农业科技培训班,让广大农户掌握生物农药、生物肥料施用技术和生物综合防治技术,掌握生产绿色农产品,进行绿色农业生产的基本技能。

3、树立绿色农产品生产示范户,让广大农户学有榜样;招商引资,扩大绿色农产品生产规模,建立绿色农业、无公害农业基地,提高绿色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打造的绿色品牌,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农产品调查报告15

农产品加工企业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者、带动者、市场开拓者和营运中心,内联千家万户,外接国内外市场,具有开拓市场、增加附加值、提供全程服务等综合功能。一个好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既能带动一种或几种农产品的综合开发,又能促进当地的劳动就业和农副产品的转化增值。近日,为全面掌握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情况,县委农工委组织专人对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了解,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供各位领导参阅,不足之处请指正。

一、基本情况

(一)产业分布情况。据统计,全县共有156家(以下所涉及企业数字均为正常生产的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其中甘薯加工企业56家,米面加工企业42家,酒葡萄加工企业12家,饲料加工企业10家,果品加工企业6家,乳制品加工企业4家,畜禽产品加工、豆制品加工及其他加工企业26家,这些企业充分依托我县农业主导产业的资源优势布局,初步形成了特色明显的农产品加工产业带,如蛤泊乡、木井乡、卢龙镇一带的薯制品加工,刘田庄镇、蛤泊乡、县工业园区范围内的酒葡萄加工,印庄乡、双望镇的饮料和果蔬加工,县城副食品加工,刘田庄一带的畜禽、乳品加工,205国道沿线的米面加工等。

(二)经营规模情况。20xx年,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产值89566万元,实现工业增加值13319万元,实现利税3548万元。其中投资5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达27家,20xx年实现产值42786万元,占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总产值的48,实现工业增加值5253万元,占总增加值的39,实现利税1481万元,占总利税的42。

(三)重点龙头企业发展情况。到目前,全县已有高成食品有限公司、华新食品厂、光友薯业有限公司等25家企业被评为市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其中香格里拉(秦皇岛)葡萄酒有限公司、大天龙食品有限公司、金豆食品有限公司通过了国家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这些企业注册的“香格里拉”、“奥星”、“皇威”等7个商标被评为国家或省级著名商标。永平牧业有限公司和环增蛋鸡养殖有限公司带动发展的生产基地获省级无公害生产基地称号。

(四)主要经济成份构成。我县156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均为个体私营企业,其中外资独资企业4家,即红堡(秦皇岛)葡萄酿酒有限公司、高成食品有限公司、龙泉食品有限公司和大湖果汁有限公司;中外合资企业2家,即大天龙食品有限公司、鑫马腾祥食品有限公司;内资企业151家。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规模不大,带动能力不强

就全县来讲,我县农产品加工企业总数已达156家,但其规模较小,辐射范围不宽,虽然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其带动能力明显不强,无法带领更大范围农业和更多的农民进入国内国际大市场,无法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向纵深发展。我县156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年创产值还不到9亿元,平均每家仅为577万元,这种不大不强的局面,不仅影响了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更延缓了农业产业化和工业化的进程。

(二)从事农产品粗加工的多,精深加工的少

我县蛋鸡养殖业虽得到了较快发展,但所产鲜蛋基本上用于群众直接消费或外运,没有一家鲜蛋加工企业;蔬菜加工上,我县仅有春平酱菜厂和蛤泊酱菜厂,而且规模较小,我县的蔬菜大部分仍还只是筐装、袋提、草绳捆。

(三)精品名牌少,知名度不高

现代市场是知名品牌的市场,虽然近年来我县也产生了像“一奇”、“香格里拉”、“秦康”等农产品品牌,但无论从品牌质量,还是从知名度上,整体来说还不算高。如甘薯粉丝是我县的一大特色产品,并已经有“一奇”、“十八里”等20余个品牌在有关部门注册,但获省级以上商标仅有2个,许多品牌还未能被消费者认识,甚至有部分小企业以次充好,以假乱真,在市场上鱼目混珠,同时,有部分企业为降低生产成本,大量使用木薯淀粉,使产品质量较以前有所下降,品牌也受到一定影响。

(四)加工技术与设备落后,产品质量水平不高,创新能力不强

我县大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生产设备和技术水平偏低,还停步于传统的手工和简单的机械生产,生产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传统工艺和生产设备的限制,深层次加工的数量比重小,多层次开发的产品少,产品质量较低,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消费市场的需求,而且受资金投入及企业主自身素质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创新能力不强,生产加工能力与水平整体上还不能得到较快的提高。

三、对策与建议

近年来,我县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尤其是农业重点龙头企业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举措来抓,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面对国内外市场的竞争,我县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尤还显得势单力薄,产品销路不太顺畅,效益不够高。因此,亟需做大做强以重点龙头企业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业,尽快缩小与先进地区的差距。

(一)要高起点谋划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

首先,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要立足于全面开展和利用县域资源优势。我县甘薯、酒葡萄、猪、禽、蛋、果、蔬和淡水鱼等资源都很丰富,只有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条件,将农产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才能真正收到好的成效。其次,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要适应市场需求。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膳食结构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因此,必须立足我县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提高食品工业整体质量和发展水平,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数量充足、品种齐全、质量可靠的食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第三,农产品加工发展要结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要将农产品加工业作为我县工业化的重点之一,进行合理布局,既要防止新的雷同,又要避免分散、低效的“乡村工业”格局。

(二)要切实加强农产品加工企业自身建设

一是培育和壮大品牌。引导企业树立做大做强品牌的意识,帮助他们积极主动地与重点院校、科研机构挂钩,在提高产品品质的同时,进一步加快农产品品牌注册和名优品牌创建工作。二是明确发展方向。要根据国内外食品工业发展和农产品消费结构变化的趋势,坚持市场导向,把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同调整区域生产布局、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小城镇和扩大内需紧密结合起来,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整体推进,重点突破。三是要加强科技攻关。要注重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在企业建立强有力的科技研发体系,把高科技与农产品加工工艺、农产品加工装备紧密结合,致力于多层次、深层次开发生产。同时,加强技术引进、科技攻关、科技创新,提高加工产品的科技含量,为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从而提高农产品加工业整体素质。四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要建立健全农产品加工业的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体系,确保农产品质量和安全。尤其要注意从源头抓起,生产绿色、环保、无污染、安全的农产品。五是要善于搞好企业内部管理。要抓好内部责任制,加强目标管理、质量管理、成本管理和经济核算。

(三)要营造宽松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环境

各级政府部门要把农产品加工、流通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经常深入农产品流通、加工企业进行调查研究,为他们排忧解难,出谋划策;各有关部门要齐心协力,积极为农产品流通、加工企业提供优质服务;要确立一批重点农产品加工、流通龙头企业,并挂牌予以保护,同时要着手试行并逐步健全推广“绿色110”制度;要向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企业公布报警电话及责任人姓名,实行重点保护。同时,要加强对农村经济发展环境的综合治理,坚决打击偷、扒、抢、盗和假冒伪劣产品坑害农民利益的行为,加强对“三乱”的治理,创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让农民敢于、勇于放手调结构促发展。

(四)要抓好项目管理,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要充分发挥我县农产品资源优势,多渠道筹集资金,积极引进项目、技术、人才;要逐步完善县、乡农产品加工项目库,完备项目前期工作,增强招商项目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继续深入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围绕产业规划,联系资源条件,有针对性开展产业招商和链条招商,千方百计引进大龙头,洋龙头,名龙头,对重点龙头企业要鼓励实行贸、工、农、技结合,积极为企业销售提供优质服务,充分发挥它们的辐射带动作用。

(五)要进一步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

一是给予财税政策扶持。对全县重点龙头企业,可在财力和政策允许的权限内给予一定年限的税费减免。二是在信贷政策上给予扶持。金融部门应按照上级精神,继续适当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扶持龙头企业。三是在投资政策上支持龙头企业。各级农业、林业、水利开发资金,商品基地、农业综合开发等专项资金都要重点向龙头企业或与龙头企业相关的支柱产业、农产品基地投放。要通过政府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来降低农业生产者的成本和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从而提高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竞争力。四是在科技政策上扶持龙头企业。对与龙头企业相关的农产品和加工制品的生产技术,要给予科研攻关支持和技术推广服务。

(六)要努力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6.农产品调查报告 篇六

乡位于沅水河边,在中方县来说,地处偏远,大多数农民还是传统的农业耕作模式,但也有一部分种植户在施用生物农药和生物肥料,进行一些生物防治,注重农业环保,重视农产品品质,绿色高效农业初现端倪。当然,绿色农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不仅仅只施用用生物农药和生物肥料,进行生物防治,生产出来的产品就能达到绿色标准。基于此,我们课题研究小组进行了这次调查活动,以期能给的绿色农业一些有益的帮助。

金秋十月,我们课题研究小组的所有成员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对实行绿色食品生产的种植户舒大和的香椿种植基地、谢玉剑的反季节蔬菜种植基地,进行了实地考察,并与他们探讨了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的施用问题,讨论了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进行生物防治的问题,以及生物农药与农产品品质的关系问题。

在考察过程中,我们发现,他们种植的作物,不施用化学农药、化学肥料,灌溉用水也是地下饮用水,没有外来污染源,不存在农药、化肥残留和污染问题,施用的是生物肥料和经过腐熟、检测过的农家肥料,病虫害的防治采用生物综合防治,作物长势喜人,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按照绿色食品的标准来组织生产实践,产品品质得到了保证。

通过这次实地考察,我们发现,要生产出高品质的农产品,既要看农作物生长的环境,也要看在生产过程中的管理是否科学合理,施用的农药、化肥是否符合标准。绿色农产品的生产,要因地制宜,选择自然条件优越,远离污染,适宜绿色农产品生产的地块,生产管理严格按绿色产品的标准进行。在生产过程中,严格化学农药和化学肥料的施用量,少用甚至不施用化学肥料和化学农药,多施用生物肥料和农家肥料。由于生物肥料和农家肥料的养分比较均衡,效用持久,可以充分保证绿色农产品营养元素的转化,这样,就可以提高绿色农产品的营养成分,提高绿色农产品的品质。当然,化学农药的残留也是影响绿色农产品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生产过程中,施用生物农药,进行生物综合防治,可以有效控制绿色农产品的化学农药残留量,保证产品的品质。因此,施用生物肥料和生物农药,进行生物综合防治,是生产绿色农产品的必然选择。

发展绿色农业和效益农业,是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历史趋势,那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掠夺式的农业经营模式,必将会被历史的潮流所淘汰;发展绿色农业和效益农业,是国家的希望,也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的建议是:

1、深入街头巷尾,进行广泛的宣传,转变农民的观念,使广大农户明白生物农药与绿色农产品的关系,让绿色农产品,绿色农业的观念深入到广大农民的心中,让他们体会到生产绿色农产品,进行绿色农业生产的种种利益,激发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2、定期举办农业科技培训班,让广大农户掌握生物农药、生物肥料施用技术和生物综合防治技术,掌握生产绿色农产品,进行绿色农业生产的基本技能。

7.农产品的调查报告 篇七

1 贵州农产品的价格构成现状调查统计表

单位:元/公斤调查时间:2008.4.1-2008.10.15

调查地点:贵阳五里冲蔬批发市场、花溪农贸市场、荔波农贸市场、紫云县农贸市场、六盘水农贸市场、凯里农贸批发市场。

2 造成贵州农产品价值构成现状的关键原因

2.1 供应链系统效率低下

贵州农产品的供应链主要有四种类型。

一是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中心的供应链系统, 这是贵州农产品高效供应链系统的典范。这类供应链呈现如下特点:第一是以实力强大的加工企业 (益佰、同济堂、湄潭西部茶海、都匀毛尖、老干妈、新字竹业等) 为核心, 效率最高, 利益分布相对合理有利, 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蓬勃发展[1]。第二是大多以“政府+公司+农户的产业化模式”运作, 如中药材产业基本按照, 整个供应链效率最高, 到2008年中药和民族药实现总产值达108亿元, 占贵州省医药工业总产值的88%, 迅速成长为支柱产业。第三, 一些产业由于产地的规模相对较大, 采购交易成本低, 物流运输成本在总成本中的比例非常小, 包装上市后的利润很高, 因而供应链系统的效率相对较高, 如茶叶供应链系统。但由于加工分散, 除了都云、湄潭等几个大的茶叶加工企业外, 还有众多的小公司, 品牌众多, 相互倾轧, 供应链系统的功效未能充分发挥。第四是传统及地域优势导致的供应链系统高效率, 如辣椒, 贵州是全国规划的重点产区, 为了促进辣椒产业的有序和可持续发展, 辣椒已列入贵州主要农作物的范围, 建立了10个省级区试点。马来西亚丰源公司、大方天椒公司、贵阳老干妈公司、琼芳公司等龙头企业, 纷纷抢滩贵州, 他们通过建立生产基地, 对辣椒实行订单生产, 保护价格收购[2], 导致这类供应链系统的效率很高, 但由于辣椒还有相当的农村地区还未建立订单生产, 供应链系统多种多样, 一些供应链系统处于低效率运行状态。

二是以超市为核心企业的供应链系统, 如以沃儿玛等大型超市为核心的供应链系统;这类供应链系统层次差异很大, 有高效率的, 也有低效率的。

三是农产品批发中心为核心的分销型供应链系统, 如贵阳五里冲蔬菜水果批发中心, 贵州省黔东南下司农产品销售中心、贵州省福泉市农产品销售中心等。这类供应链系统相对效率较低。

四是在贵州大部分山区农村存在的自产自销型的无核心企业的供应链系统。这类供应链系统相对效率最低, 其表现与第三类基本相同, 主要表现为产品生产者的力量微弱、交易成本和物流成本过高。

2.2 物流成本超出中国平均物流成本50%

物流费用在农产品价格增加部分中的比例最少是4.71%, 最高达50%, 平均达20.5%。加上包装、损耗等, 则高达30%以上, 这就意味着农产品价格增加部分近1/3的都被供应链的物流消耗掉了, 这一比例高出中国物流的成本平均物流成本 (约占价格的20%左右) 50%, 是美国平均物流成本 (约占10%左右) 的3倍[3]。

此外, 还有山区农产品的产地分散、距离最终消费地远、农户在供应链系统中处于弱势等原因。

3 建立贵州高效率农产品供应链系统的对策建议

贵州的农产品供应链与一般的工商业产品和中心大城市周边农产品的供应链系统的最大区别在于, 山区农产品的供应链系统受产地分散、距离核心企业远, 极大的影响着农产品的需求、交易成本、物流成本和协调性管理, 因此要形成一个高效供应链系统, 需要从市场环境、产出基础、交易条件、管理能力等四个方面进行。

市场环境是农产品的价值得以实现的最终基础、没有市场需求环境, 无论如何努力, 高效率的供应链系统都不能形成。市场环境包括本地市场环境和异地异常市场环境。

产出基础主要包括农产品的产出数量与质量, 是高效率农产品供应链系统的关键因素, 直接影响交易成本和供应链效率。

交易条件主要包括交易信息的充分与畅通、交易的难易程度与效率、交易的距离等。

管理能力主要体现在高效率、低成本的交易组织形式的运用, 如联合采购供应、网上集合交易、质量信誉认证体系的建立等先进的产品购销组织形式。

这四个方面的落实需要农户、核心企业、中间商人、政府四个方面共同努力。为了分析起见, 我们将核心企业、中间商人合并为商人。这三个主体的最合理的行为将是贵州高效率的农产品供应链系统的主要措施。我将它们分别总结成为政府可为、商人可为、农户可为。

3.1 农户可为———为供应链构筑足够的产出基础

针对贵州农产品供应链中农产品生产者处于弱势的特点, 通过建立当地农民经济合作组织, 甚至建立跨区域、集团化的现代农民经济合作组织, 提高产品产地的产量、质量, 降低农资的采购成本, 提升农户在供应链系统中的谈判能力, 争取更好、更合理的利益。同时也降低商人的采购成本, 增加农户自身对商人采购的吸引力。

3.2 商人可为———把握市场环境, 化分散市场为可以充分利用的有效市场

在商人中, 核心企业是市场的把握者, 他们在供应链系统中有着充分的话语权, 他们应着重于整个供应链系统的经营, 包括布局布点的选择, 信息系统的建立与使用, 基地的培育, 中间商的管理的使用。

中间商人则可以考虑实施农产品的联合采购系统的建立。致力与为核心企业提供质优价廉的原材料产品, 同时为农产品生产者提供最合理价格的采购, 做到两头满意, 自己还能赚的飘满钵满的唯一条件是大幅度降低交易成本与物流成本。这也应是作为不直接创造产品价值和使用价值, 只提供服务的中间商人本分的赚钱之道。

目前, 贵州的产业工业圆正在蓬勃发展, 各项产业逐步向集中化、集群化发展, 已建成近100个工业圆区, 一个是大学城等行业集中地, 也为农产品与最终使用者的直接对接提供了广阔的基础。

3.3 政府可为———改善交易条件, 扶持核心企业及供应链的最弱势群体, 最有效的服务供应链系统

政府在建立高效率农产品供应链系统的核心作用不是创造产品本身, 也不是站在供应或采购的某一方谋取一方的利益而损害另一交易方的利益, 而是站在中立的立场, 为高效供应链的建立提供最佳环境条件, 扶持供应链中的关键环节———核心企业及供应链的最弱势群体———农户。同时包括为交易的双方排解难题。具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首先, 改善交通环境。交通条件决定农产品的流通程度, 便捷的交通条件能够加速农产品的流通。反之, 则农产品的流通受阻。地方政府在改善区域交通环境和加快区域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也只有政府最适合充当改善交通环境的主角。其次, 建立农产品互联信息网络, 为交易双方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载体。再次, 制定鼓励建立农产品新型高效供应链的政策措施。其中最主要的是对“使得农产品供应链尽可能的简化, 最好是使农产品直接面对最终的消费者”[4]的行为提供政府支持, 如为建立核心企业建立联合采购供应系统的商业企业、为支持或与农户建立生产基地的核心企业提供上市融资优先、贴息贷款、税收减免、征地支持、运输优先各项政策。最后, 对参与建设高效农产品供应链系统的核心企业、农户、村庄、乡镇等主体, 在建立高效农产品供应链系统时遇到的重大困难如信任缺失、资金困难、质量保障、技术困难、服务不到位等, 提供强有力的帮扶。如协助建立“公司+基地+农户”的建立、扶持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与上市融资等。

通过以上这些措施的综合实施, 才能可以真正的使农产品的生产与消费之间产生良性互动, 解决物流成本超高已成产业升级最大障碍[5]的问题, 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升级与调整。同时可以避免政府盲目的直接参与农业产业化建设带来的无效行为与尴尬, 不失为推进贵州等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的良方。

摘要:本文通过贵州对农产品供应链的特点进行深入调查分析, 就建立高效率供应链的三大关键条件 (产出基础、交易条件、市场环境) , 从农户、商人、政府三方面系统的提出了如何建立贵州农产品高效供应链系统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产品,供应链,对策

参考文献

[1]罗玉珍, 钟纪友.贵州省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 《科教创新》2009年第10期.

[2]李琦琨.贵州力促辣椒产业全面升级, 金黔在线-经济信息时报, 2009-08-14.

[3]宋雪莲, 侯隽.中国物流成本比美国高一倍中小企业纷纷倒闭, 中国经济周刊, 2009-03-09.

[4] (美) C.K拉普哈拉德.金字塔底层的财富——在40亿穷人的市场发掘商机并根除贫困, 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8.农产品的调查报告 篇八

1.我省農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情况

经过2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的全面推进,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其主要特点是:

1.1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发展迅速,产业集聚效应凸显 全省农产品加工业认真借鉴发达地区的发展经验,逐步走上了产业聚集,集群发展,稳步提高的发展之路。2008年经省政府命名的22个全省农产品加工示范区经过近三年的建设,发展迅速。这些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原有的发展规划和基础设施较完备,龙头企业较多,尽管建区时间较短,但区内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很快,在产品结构调整、科技创新、品牌建设、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等方面都有明显提高,辐射带动作用日益增强,产业集聚效应进一步提高。吉林省九台龙嘉农产品加工示范区的金锣集团实施的“粮变肉”工程,全部达产后可带动发展养殖户5万户。天景集团30万吨鲜玉米扩产项目已发展玉米种植面积3.5万公顷。榆树五棵树农产品加工示范区规划在未来的5~10年,打造“一区、六园、五大基地、八大主导产业”。敦化市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已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87亿元,全面完成了土地规划、电力规划、道路、给排水和供热管线以及绿化美化规划。白城市全市上下采取项目资金扶持、外商投资兴建、龙头企业领建、民间出资自建等不同形式全力推进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建设,全市投入园区建设资金5.7亿元,新(扩)建农产品加工项目15个。白山市政府启动“6211”工程,推进标准栽培,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其中八道江区以大山合集团白山现代农业有限公司为龙头,计划用3~5年时间,把本区建设成为“长白山地区”香菇、木耳暨林特产品集散交易中心、吉林省长白山食用菌菌种良繁中心和食用菌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中心。据初步统计22个农产品加工示范区的销售收入占全省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的28.5%。

1.2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增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从调查情况看,目前省规模以上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大都建立了技术研发或技术创新机构,并且在新产品研发、新技术、新工艺推广应用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同时,这些企业注重依托高校、科研部门,形成联合开发,合作攻关等“产加研一体化”发展格局。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相继问世,科技已成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加速发展、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支撑。目前采用的微生物发酵等高新技术,生产出玉米精深加工产品,研发出的精氨酸盐酸盐、高果糖、淀粉纤维、生化肥料等技术,居国内先进水平,有的技术已经达到了国际前沿水平。水稻加工则利用新技术,朝着整粒米、米粉类制品和综合利用展开研发。大豆加工先后从美国、德国、日本等十几个国家引进了油脂、蛋白、磷脂、豆制食品及副产物加工生产线、组合设备与单机设备。如吉林蛟河豆制品公司利用高新技术使豆腐、豆浆等豆制品在无任何添加剂的情况下,保质期能达到180天,获国家专利,产品供不应求。大成集团、皓月集团、辽源金昌集团等研发技术在世界都处于领先地位。据省农科院测算,我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科技贡献率已达到68%,处于全国上游水平。高新技术的应用有效地延长了农产品加工业产业链条,促进了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提高了企业市场竞争力。

1.3就业渠道不断拓宽,促进农民增收作用明显 我省是农业大省,农民数量多,就业难,增收渠道窄,是我们的实际。农产品加工业多数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目前是扩大农民就业,为农民提供途径宽、成本低、易接受的就地就近就业的主渠道。现在我省已初步形成了以就业促增收,以增收促进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格局。据调查仅九台市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就带动周边农户1万余户,解决就业3万余人。全省22个农产品加工示范区解决近28.5万人就业。据统计去年全省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安置就业253.8万人次,同比增长6.15%,占全省城乡就业人员的20%。农民人均收入中31%来自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提供的劳动报酬。

1.4农产品加工企业逐步向集约化、集团化、产业化和品牌化方向发展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省农产品加工业正在向集约化、集团化、产业化、品牌化方向发展,涌现了一批辐射力强、带动作用明显的龙头企业和知名度较高的名牌产品。全省农产品加工企业中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组建集团的企业85户,龙头企业带动农户258万户,带动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户户均增收1580元,并且品牌培育,品牌建设工作成效显著,已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20个,占吉林省获得“中国驰名商标”总数的51%。皓月“鲜冻分割牛肉”、吉林裕丰米业股份有限公司“好雨大米”、延边宇星无公害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海兰江农产品”、吉林省德春米业公司“御泉大米”和吉粮“梅河大米”等7个产品获“中国名牌产品”。延边宝祥蜂业有限公司“宝利蜂蜜”、集安市新开河有限公司“新开河人参”、吉林中兴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梅河中兴松籽仁”等5个产品获中国名牌农产品。吉林省德春米业还围绕杂粮杂豆项目,形成3大系列60多个品种,正在逐步形成品牌效应。这些知名品牌的培育和创建充分证明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品牌体系,竞争能力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2.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存在问题

虽然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得到快速发展,但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从调查的情况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资金季节性缺口大,影响企业达产达效 由于近期国家实行减缓货币政策,商业银行进一步压缩信贷规模,慎贷缓贷,尤其是缩减对一般性企业的贷款,使我省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受到较大制约。尽管前期国家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贷款规模增加,利率下调,但是各银行的贷款门槛没有降低,还是实行抵押贷款,只有少数企业能够享受信誉贷款,门槛高、手续杂、申贷时间长的问题仍很突出,据调查统计平均办理贷款时间65天左右。因农产品加工企业资金需求季节性强,多集中于季节性原料收购,资金缺口较大,资金不足严重影响企业项目建设进度和达产达效。据我们调查统计,农产品加工业企业自有资金仅能满足需求的45.6%,还有一半多的资金缺口。

2.2技术创新能力不高,科技储备不足 对农产品加工技术(基础)研究较差,应用高新技术不足,缺乏自主创新技术。总体看,我省农产品加工还处于初加工多、水平低、规模小、综合利用差,消耗高、效率低的初级阶段。由于科技创新未得到充分重视,导致科技投入严重不足。造成农产品加工领域技术创新低,科技储备缺乏,使得农产品加工业靠科技创新上水平的动力不足。技术水平不高,以致于市场上的食品等行业均被外省、外国的品牌所占领。此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中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基本没有建立研究开发机构,少数企业虽然建立了研发机构,但受技术人才和研发经费的限制,不能正常开展工作。由于我省农业科技工作的重点一直放在农业的产中、产前领域,80%以上的研究力量和科技经费投入农业的产中,致使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经费和项目储备严重不足。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落后,管理粗放,创新能力较弱,缺乏适应农产品加工发展的科技储备和技术支撑,特别是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

2.3缺乏必要的产业发展规划,结构性矛盾显现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省农产品加工业潜在的结构性矛盾开始显现。没有规范的行业产业发展规划,管理部门多头分散,责任不清;企业得不到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各地盲目上项目、铺摊子倾向突出。一是部分行业产能过剩。据调查了解,目前稻谷、小麦、大豆三大品种的粗加工能力大大超出省内粮源供应能力,平均开工率仅为60.6%;生猪屠宰产能过剩超过50%,如地处九台的金锣集团现有三条生产线,仅能开工一条,猪源还满足不了生产需求。企业盲目抢原料争市场,恶性竞争,引发价格波动,影响市场稳定。二是仍有“两高”项目上马投产。由于没有明确的产业政策指导,一些不适合国情、省情的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建设投产。例如,在缺水地区建设耗水较多、排放较大的玉米湿法加工项目和已投产的大豆分离蛋白加工项目等。

3.几点建议

3.1尽快制定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平稳较快发展的政策法规 我省是农业大省,农产品加工业是我省的支柱产业,是粮食主产区振兴农村经济的必由之路,是富民强省的主要途径。建议尽快制定强有力的农产品加工业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推动其向聚群化、集约化、产业化方向发展,促進农产品加工业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同时加快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政策制定,鼓励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快速高效发展,而且要限制农产品加工业低水平扩张,低水平重复建设,强化市场准入机制,规范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秩序,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全面促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3.2进一步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业信贷支持的力度 逐步建立融资平台,与金融机构合作,开展银企对接活动,通过召开企业贷款现场推进会等载体,向金融机构推荐信用度高、管理规范、有发展潜力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真正解决企业贷款难题;增强担保机构担保能力,创新担保机构的体制机制。我省担保机构大多规模小、担保能力弱,而且机制不活。因此建议成立为农产品加工业担保服务为主的股份制信用担保机构,引入灵活的信用担保机制,真正搭起银企之间的桥梁;充分利用国家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全力争取国家对我省农产品加工企业和项目的支持。

3.3深化改革创新,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根据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外销减少和部分产能过剩的实际,我们要在加快龙头企业发展和基地建设上下功夫。引导和推进企业联合重组。重点引导和支持机制好、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与农民利益关系密切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资产的优化重组,通过参股、控股、兼并、合并、租赁等形式,扩大规模,增强实力,发展成大型龙头企业集团;加快品牌整合。农产品的竞争实质上就是质量和品牌的竞争,采取各种政策措施,培育品牌、整合品牌、建设品牌、保护品牌,合力打响品牌,不断提升我省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搞好各级龙头企业和基地的联结。积极扶持龙头企业建设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省有关专项资金要重点支持龙头企业为基地农户提供信息、技术、营销服务。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引导龙头企业和基地农户通过合同连接、服务连接和资产连接等多种形式,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建立起有效的利益分配机制,构建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格局,提高产业整体效益,真正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

3.4推进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建设,促进农产品加工业集群发展 目前,我省已初步形成了粮食、畜产品、林产品、乳产品、特产品等产业集群和“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块状经济格局,但要在此基础上,制订发展规划,出台强有力的扶持政策,推动全省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建设工作,逐步吸引农产品加工及其配套企业向园区聚集,使农产品加工业向产业集群发展,向示范园区集中,向块状特色经济推进。在园区建设中,突出产业特色,突破行政区划限制,并且与各地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相衔接,力求做到高起点规划,高标准推进,高质量建设,一次规划,分步实施。形成一批特色明显、产品知名、竞争力较强的农产品加工产业示范集群。

3.5转变发展方式,推进农产品加工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首先,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鼓励企业设立技术开发基金,提高新产品开发经费和风险调节基金的提取比重,增强企业自主开发、自主创新能力。其次,加快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引导和鼓励企业培养一支自己的研发队伍,建立自己的科技开发机构,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省里有关专项资金向有研发机构的企业倾斜,支持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第三,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鼓励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联合组建科技研究与开发中心,建立健全“产、学、研”相结合的农产品加工业创新支撑体系。第四,引进推广新技术。各级农产品加工业行政主管部门积极为企业搭建信息平台,及时提供技术装备、工艺、成果和政策信息。省里有关专项资金要扶持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成熟、实用的技术装备,大力推广,尽快缩小我省农产品加工技术和装备与国内外先进水平的差距。

上一篇:网络及计算机管理规定下一篇:2023年秋季学期九年级历史教学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