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古诗赏析(共10篇)
1.杜甫古诗赏析 篇一
杜甫古诗赏析
古诗《夜二首》
年代:唐
作者: 杜甫
白夜月休弦,灯花半委眠。号山无定鹿,落树有惊蝉。
暂忆江东鲙,兼怀雪下船。蛮歌犯星起,空觉在天边。
城郭悲笳暮,村墟过翼稀。甲兵年数久,赋敛夜深归。
暗树依岩落,明河绕塞微。斗斜人更望,月细鹊休飞。
古诗《引水》
年代:唐
作者: 杜甫
月峡瞿塘云作顶,乱石峥嵘俗无井。
云安酤水奴仆悲,鱼复移居心力省。
白帝城西万竹蟠,接筒引水喉不干。
人生留滞生理难,斗水何直百忧宽。
作品赏析
【鹤注】大历元年至夔州作。鲁訔曰:夔俗无井,以竹引山泉而饮,蟠窟山腹间,有至数百丈者。
【注解】: 月峡瞿唐云作顶①,乱石峥嵘俗无井②。云安沽水奴仆悲,鱼复移居心力省③。白帝城西万竹蟠,接筒引水喉不干。人生流滞生理难,斗水何直百忧宽④。
(此为夔俗引水而作也。夔州取泉,胜于云安沽水,但旅况艰难,一水未足以解忧耳。上下两韵分截。)
①《寰宇记》:三峡谓巫峡、巴峡、明月峡,惟明月峡在利州绵谷县界。又云:明月峡,在渝州巴县东八十里。《华阳国志》:巴郡江州县有明月峡。即此。《水经注》:江水又东径广溪峡,峡中有瞿唐、黄龛二滩,夏水回复,泝沿所忌。云作顶,言地高接云。②鹤曰:夔与云安有盐井,而罕有凿井汲泉者。《酉阳杂俎》:云安井,自大江诉别派凡三十里。近井十五里,澄清如镜,舟揖无虞。近江十五里,皆滩石险恶,难于沿泝。天师翟乾祐于汉城山上结坛考召,追命群龙,谕以滩波之险,使皆平之。一夕之间,风雷震击,十四里尽为平潭,惟一滩仍旧,龙亦不至。乾祐复严勅神吏追之,又三日,一女子至曰:“某所以不来者,欲助天师广济物之功耳。云安之贫民,自江口负财货至近井潭,以给衣食者众矣。今若轻舟利涉,平江无虞,即贫民无佣负之所,绝衣食之路。余宁险滩波以赡佣负,不能利舟揖以安富商也。”乾枯善其言,使诸龙皆复其故,风雷顷刻,而长滩如旧。③诛曰:《汉·地理志):鱼复,属巴郡,古庸国。《左传》:文十六年,鱼人逐楚师。是也。《水经注》:江水又东迳鱼复县故城南,故鱼国也。鱼复,即唐奉节县,属夔州。白帝城,在夔州府治东五里。④《庄子》:“期斗升水之活。”卢照邻侍:“赖此百忧宽。”何直,言当不得宽忧也。
2.杜甫古诗赏析 篇二
尤其是“菊花”意象, 更是意蕴丰富。《礼记·月令》就有“菊有黄华”的记录。出现在文学作品中, 最早从屈原的《离骚》开始“朝饮木兰之坠露兮, 夕餐秋菊之落英。”自此“菊”成为了芳草美人的代表, 美好人格的象征。“夕餐秋菊”印证了菊花可以食用的记载, 与我国古神话传说中菊花被赋予吉祥、长寿的含义一脉相承。在历代诗歌中, 咏菊的佳作纷呈迭出。陶渊明《和郭主簿》“芳菊开林耀, 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 卓为霜下杰。”白居易《咏菊》“一夜新霜著瓦轻, 芭蕉新折败荷倾。耐寒唯有东篱菊, 金粟初开晓更清。”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李商隐《菊花》“暗暗淡淡紫, 融融冶冶黄。陶令篱边色, 罗含宅里香。几时禁重露, 实是怯残阳。愿泛金鹦鹉, 升君白玉堂。”在陶诗中菊花与青松意象并峙, 成为高尚情操的化身, 反映了诗人毕生对高尚品德的追求;在白诗中菊花是傲煞霜雪的斗士, 在“芭蕉”与“败荷”的衬托下, 强者形象呼啸而出, 是诗人“威武不能屈, 贫贱不能移”儒家思想人格最好的观照;在元稹诗中菊花是夕阳西下, 闲适景象中最优美的点缀, 是诗人“胸中有丘壑, 笔底成烟霞”最自然地流露, 与诗人的真性情相得益彰。在李诗中菊花因为诗人的多情, 呈现出缠绵缱绻的艺术特色。
在不同诗人的笔下, 即使是相同的物象, 也因为凝聚了不同的主观感情, 而具有了独特的审美特征和情感意蕴。因此同一意象在不同诗歌中为营造意境与升华主旨所呈现的意义也不尽相同。在杜甫《叹庭前甘菊花》中, “菊花”意象, 反映着诗人深沉的情思与独特的思想风格, 笔者拟以“菊花”这一意象所属的文学、文化传统为背景, 对杜甫《叹庭前甘菊花》中的“菊花”意象做细致而深入的鉴赏分析。杜甫《叹庭前甘菊花》:
檐前甘菊移时晚, 青蕊重阳不堪摘。
明日萧条醉尽醒, 残花烂漫开何益?
篱边野外多芬芳, 采撷细琐开中堂。
念兹空长大枝叶, 结根失所缠风霜。
“审美意象所表之意, 既非玄妙的天意、天道, 亦非宗教社会的礼教、人伦, 而是创作者个人的情意, 是他从自己的生命活动中感发出来的生命体验和审美体验。”【1】诗人对诗歌中的意象选择, 反映了诗人艺术构思的心理活动, 饱含着诗人的情感体验, 与诗人的人生际遇息息相关。这首诗中菊花意象应是诗人自况。朱明伦评注此诗“杜甫曾参加过科举考试而落第, 还参加过玄宗特诏的制举也没及第, 又因献三大礼赋得到玄宗赏识而待制集贤院, 结果仍未获一官半职。此与甘菊遭遇何其相似乃尔!怎能不叹花且自叹?”檐前的菊花因为移植的时间晚了, 没能赶上在重阳佳节引万千人瞩目的环境中绽放。其后, 没有了重阳佳节其乐融融的氛围, 赏花人的兴致由浓转薄直至曲终人散, 你开的再绚烂多姿又有什么用呢?篱边的野花被精心采摘, 甘菊因为生不逢时, 即使花蕾缀满枝头, 非但不再会有人驻足欣赏, 而且将敌不过要与残酷风霜抗争的命运。这首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三年, 这一年杨国忠屡次进言安禄山将反, 不为玄宗所信, 相反安禄山被委以重任。李宓攻南诏, 到太和城全军覆没。与此同时边将拥兵自重, 唐王朝面临着严重的内忧外患。诗人在诗作中叹息庭前的甘菊生不逢时, 实为叹息自己没有机会为国家平定叛乱尽一份绵薄之力。杜甫饱读诗书, 有着高涨的爱国热情, 却始终壮志难酬。诗人丰富的生命体验与磅礴的社会背景, 时代背景纵横交错, 抽象的情感经验凝聚成菊花意象。“甘菊”有着极佳的药用价值, 却不被人们所采摘, 诗人满腹经纶, 却得不到君王重用, 落得“移时晚”的结局, 诗人与菊花有着相似的命运, 菊花内蕴为诗人心内之象的写照。仇兆鳌说:“此诗借庭菊以寄慨, 甘菊喻君子, 众芳喻小人, 伤君子晚犹不遇, 而小人杂进在位也。”【2】王嗣奭说“诗以自况”【3】均所言极是。
“菊花”是坚贞不屈精神的象征, 在这首诗里菊花作为特定的意象向我们传达出诗人百折不挠的信念和勇气。在中国传统文化系统中, “桃、李、杏、海棠等三春艳丽之花都越来越被视作反面, 称为凡俗之品。梅、兰、竹、菊越来越被视为高雅人格的象征。”【4】郑思肖诗云:“宁可枝头抱香死, 何曾吹落北风中。”杜甫《云安九日》:“寒花开已尽, 菊蕊独盈枝。旧摘人频异, 轻香酒暂随。”苏轼《赵昌寒菊》:“轻肌弱骨散幽葩, 更将金蕊泛流霞。欲知却老延龄药, 百草催时始起花。”文征明《咏菊》:“菊裳荏苒紫罗衰, 秋日融融小院东。零落万红炎是尽, 独垂舞袖向西风。”历代诗人吟咏菊花, 都是围绕着菊花坚忍不拔的精神和敢于向凛冽环境挑战的主旨展开。现代诗人闻一多在《忆菊》诗中更是将菊花的高风亮节抒发的淋漓尽致:“啊!东方底花, 骚人逸士底花呀!那东方底诗魂陶元亮不是你的灵魂底化身罢?那祖国底登高饮酒的重九不又是你诞生底吉辰吗?你不像这里的热欲的蔷薇, 那微贱的紫罗兰更比不上你。你是有历史, 有风俗的花。啊!四千年的化胄底名花呀!你有高超的历史, 你有逸雅的风俗!”菊花是高雅人格的象征, 更是积极乐观的民族精神的升华。在杜甫这首诗中“菊花”意象更是承载着诗人的高尚人格和风格, “诗歌中的尾联在起承转合中起着“合”的作用, 许多诗歌更是常运用卒章显志的表现手法, 于是诗歌尾联所承载的意义在表现诗歌主旨方面就显得尤为重要。这首诗的尾联“念兹空长大枝叶, 结根失所缠风霜。”看似在嗟叹菊花长的枝繁叶茂, 却不能避免风雪寒霜的打击, 实却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菊花傲煞霜雪的气概, 衬托出了菊花高层次、高品味的风格美。“不论现实多么黑暗, 政治多么腐朽, 社会多么凋敝, 杜甫决不在它面前闭上眼睛, 而是大胆地予以揭露, 表示自己的态度, 指出解决的途径。”【5】菊花的文化寓意与诗人的高尚情操相得益彰, 菊花的顽强执著精神与诗人永不磨灭的意志交相辉映, 而菊花的审美意蕴也正与诗人敢于面对现实的勇气和不屈不挠的意志相映成辉。
“任何意象的存在都有一定的空间形式。把意象置于何种时空坐标上体现着某个诗人的特定心态。”【6】“檐前甘菊”点明了甘菊的位置, 是实写眼前之景, 紧接着一个“晚”字, 拉长了时间坐标上的距离, 铺垫了“甘菊”的遗憾。“晚”不仅是时间意象, 也是心理意象, 是诗歌感情基调的奠基。“青蕊”是实写未绽放的菊花形态, “重阳”是时间意象, 但是是非质实的, 这个意象拉远了千载之下读者的思绪和想象。“明日”也是时间意象, 起着可望而不可即的心理暗示作用。将“甘菊”意象与“晚”、“重阳”“明日”这样的时间意象并行排列, 营造出了一种邈远空阔的意境, 也反衬出抒情主体的寂寥与孤独。为了突出“菊花”意象, 诗人用了一系列生动的意象烘托它。【7】“醉尽醒”是动态意象, 曾经驻足流连的赏花人即将散去;“残花烂漫”是视觉意象, 仿佛看到了菊花盛开时烂漫多姿的景象, 以花开绚烂与无人欣赏两相对比突出了诗人“古来材大难为用”的心境和感慨。“多芬芳”是嗅觉意象, “采撷”是动态意象, “念兹”是诗人的想象, “缠风霜”是动态意象。“限定的”和“自由的”意象交错比照, 使天下真正爱花惜花人为名花 (菊花) 的籍籍无名深表遗憾, 进而为诗人“英俊沉下僚”的命运深感惋惜。诗歌中意象的使用与组合是诗人报国无门的现实处境的隐喻, 同时也是诗人寂寥落寞心态的投射。在这一组虚实相生的意象群中, 其他意象都围绕“菊花”意象抒发主旨, 反映了诗人特定环境中的心态和强烈的生命意识。与其他三联相比, 写“菊花”意象的首联, 意象比较集中。莫砺锋说“唐诗名句的意象密度大多较高, 这是唐代诗人写诗时精雕细琢的自然结果。”【8】印证了“菊花”意象是诗人匠心独具, 精心选择的艺术意象, 是诗人感情的寄托。“诗的意象带有强烈的个性特点, 最能见出诗人的风格。”【9】通过诗人对“菊花”意象的钟爱和抒写“菊花”意象时的真情流露, 诗人高雅的人格美与温柔敦厚的风格美在此诗中也是“管中窥豹, 可见一斑”。
摘要:“梅兰竹菊”一直是历代诗人反复吟咏歌颂的对象, 本文通过对杜甫诗歌《叹庭前甘菊花》中“菊花”意象的赏析, 从中解读“菊花”意象的使用是诗人自况;“菊花”意象是诗人百折不挠精神的内蕴;“菊花”意象在本诗中的空间形式反映了诗人特定的心态。
关键词:菊花,意象,杜甫精神
参考文献
【1】陈伯海, 《中国诗学之现代观》第151页,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2】仇兆鳌, 《杜诗详注》卷三。
【3】王嗣奭, 《杜臆》卷一。
【4】程杰《, 论中国文学中的杏花意象》江海学刊, 2009年1期。
【5】袁行霈, 《中国诗歌艺术研究》第280页,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6】傅道彬, 《晚唐钟声》第296页, 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7】参看韦勒克、沃伦合著的《文学理论》第204页“心理学家与美学家们对意象的分类数不胜数, 不仅‘味觉的’和‘嗅觉的’意象, 而且有‘热’的意象和‘压力’意象 (动觉的、触觉的、移情的) 还有静态意象和动态意象的重要区别。”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9月版。
【8】莫砺锋, 《论唐诗意象的密度》, 学术月刊2010年1月。
3.杜甫《绝句二首(其一)》赏析 篇三
一、精工的格律美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由两联工整的对偶句组成。其平仄、押韵、对仗十分讲究。其平仄显示如下:
就其平仄而言,这里第一个字本应用仄声字的,但律诗有个“一三五不论”的灵活性,因此并不犯忌,诗人没有因辞害意,用了平声字。第二句的第三字本应用仄声,但由于“仄仄平平仄”这种句式,对句必须变成“平平平仄平”,即第三字必须变成平声字,在对句中增加一个平声字来弥补出句中缺少的平声字,又叫“对句救出句”;三、四两句恰好相对。就押韵而言,除偶句末尾都押“ang”韵外,第一句和第三句也押韵,押“i”韵,音韵十分和谐。可见整首诗切合音韵,声调合拍,节奏均匀而多变,具有音乐美。
就其对仗来说,其对仗尤显精工。近体诗的对仗,意义要同类相对,即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数词对数词,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该诗中一、二句的“迟日”对“春风”,“江山”对“花草”,都是名词对名词;最后一字“丽”对“香”是形容词相对,三、四句的“泥”对“沙”,“融”对“暖”,“飞”对“睡”,“燕子”对“鸳鸯”,这些词性莫不一一相对,并且句式也相同。
可见,该诗的格律,几近完美。
二、诗意的绘画美
清人陶虞开称杜甫笔法高妙,能“以诗为画”(《说杜》),那么此诗可为例证。“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细细读来,短短的二十个字,不由得使人联想到这样一幅画面:在初春明媚的阳光里,水碧山青,江边是多么美丽。和暖的春风轻轻吹拂着,送来花草的芳香。河滩上,溪岸边,冰雪融尽,泥土潮湿而松软,燕子忙碌地飞来飞去,衔泥造窝;沙子晒暖了,美丽多情的鸳鸯相依相偎,恬然静睡,十分娇慵可爱。这是一幅多么富有诗意的画啊!经纶世务者看了,一定会起退隐之心;穷途失意者看了,一定会宠辱皆忘。
这又是一首多么富有画意的诗!这首诗一句一景,用阳光、江山、春风、花草及香味这短短的十个字,对大好的春光进行了概括的描绘,后两句还配以燕子和鸳鸯来点染。前两句写的是静景,后两句写的是动景,静中含动,动中有静,十分鲜活,使得这幅明丽的画面充满了动感,构成了一幅清新、明丽、幽美的画卷。使人感到读这首诗犹如在赏一幅画,赏画中又有无尽的诗意。
三、闲适的意境美
这首诗所选的意象都是一些极其平凡的事物,日、江、山、风、花、草等没有一个不是自然界、生活中触目可见的景物,但是经杜甫的大脑一组合,经杜甫的手一点拨,却显得平中见奇,所有的景物都给人以愉悦的感受。在诗中,飞燕的繁忙蕴含着春天的勃勃生机,鸳鸯的闲适则透出温柔的春意,一动一静,相映成趣,充满了生机勃勃而又安宁恬适的春天气息。透过这些意象,我们可感受到诗人那轻松、愉快、恬然、闲适的情怀。这些美化的意象与作者的情感一一相通,构成了美妙的意境,反复诵读此诗,自然会感受到诗人所传达的柔和春意和闲适的情怀,油然而生春不醉人人自醉的感觉。
四、和谐的物态美
杜甫的一生是漂泊的一生,潦倒的一生。在他的诗中,所描绘的物态大多是那么凝重、沉郁,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等。但在这首诗中,山光物态却显得十分温馨与和谐。万物在春光下自由自在地生长,在融融的春光里,江山是秀丽的,花草是幽香的,燕子是自在的,鸳鸯是娇慵的,一切都那么协调,那么合拍,那么自然。明代人王嗣爽在其《杜臆》中说:“上二句两间(指天地间)莫非生意,下二句见万物莫不适性。岂不足以感发吾心之真乐乎?”
4.杜甫古诗赏析 篇四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注释】
①二句极写思念之切。意谓鲁郡的薄酒已不能使己酣醉,齐女的歌舞也不能使自己忘情。相传鲁酒薄,见《庄子·外篇·胠箧》。②二句谓思念之情如浩荡之汶水向南滚滚流去。诗意与《寄远》诗“相思无日夜,浩荡若流波”略同。汶水:今名大汶水或大汶河。源出山东莱芜县北,西南流经古嬴县南,古称嬴汶,又西南会牟汶、北汶、石汶、柴汶至今东平戴树坝。自此以下,古汶水西流经东平县南,至梁山东南人济水。
【译文】 我来到这里究竟为了什么?现在只是无所事事地高卧在沙丘城。城边有古老的树木,日夜不断地送来恼人的秋声。山东的酒啊不能使人进入醉乡,山东的歌啊也枉自多情。我对你的思念就象这里的汶水一样,浩浩荡荡流向南方永不停。
【鉴赏】
下面我们来欣赏这首小诗。
小诗起笔突兀:“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这两句的意思应该联系起来理解: 我高卧沙丘城到底是为了什么事呢?这似乎是诗人的自问,又象是诗人的喃喃自语。其中的“高卧”二字尤其值得我们去玩味。高卧,本是高枕而卧,高枕无忧,通常有生活舒适安闲的意味。而这里却似乎有一种难言的苦衷隐含其中。我们想一想,此次与杜甫分别,李白是另有一番感触的。杜甫是去长安做官,李白却已被从长安放还,相比之下,杜甫年轻,且初露头角,前途未可限量、而比杜甫年长十一岁的李白,却已历经风霜,饱尝艰辛。因此,对杜甫的一种羡慕之情和对自己的一种迟暮之感,加深了自己与朋友分别后的孤寂和无聊。这种伤感之极而全然忘我的心境,正是我们生活中所常常感受到的。仅读至此,我们已然不胜心伤了。
带着这样一种凄婉孤寂之情,诗人所见所闻又是怎样呢?“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诗人似乎只能看到城边的古树,只能听到日夕的秋声,这不禁使我们想到了马致远所描绘的“枯藤老树昏鸦”(《天净沙·秋思》)的境界。这是一种以景寓情的写法。这些秋季里颇富特征的萧索、暗淡的表象,正构成了一个浓重凄寂的环境气氛,烘托出游客羁旅的`孤寂。艺术家眼前的一片自然景色,原本就是艺术家心灵的返照;由于人们心境的不一样,所以风景之外,总会别有天地。由于李白此时带有一种凄婉孤寂之情,故所见所闻只有城边的古树和日夕的秋声;而这城边的古树和日夕的秋声,又进一步加深了这种孤寂凄婉之情。
接下来,诗人更直接倾诉自己无法排遣的愁情:“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鲁,齐,均指现在的山东。有了忧思愁绪,必当以歌解忧以酒洗愁,这似乎已成为古代文人的惯例。李白也不例外。他的“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将进酒》)的名句深为人们所熟知。可是此处却翻写一笔: 此时此刻,此种愁情,鲁酒不能消解,齐歌也无法忘却。这是何等愁情?其忧思愁绪之深重,尽在言外了。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汶水,发源于山东莱芜的原山,经泰安、东平、汶上流入济水,为山东中南部的主要河流。这时诗人的万千愁情借对杜甫的思念强烈进发出来。用流水来比喻一往情深的相思,本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手法。如建安七子之一徐干的 《室思》 诗就有“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 的句子。而在李白此诗中, 由于汶水的走向与杜甫的去向相同,因此更给人一种流动鲜活的感觉,造成一种语尽情长的韵味。前文说过,李白写此诗时,既有一种羡慕之情和迟暮之感夹杂其中,那么此处对杜甫思念得如此深切也正反映出李白自己烦恼的深重和不可解脱。
有人说此诗通篇怀念杜甫,有人说此诗更多的是写诗人自己无法排遣的痛苦。那么,究竟谁是谁非呢?其实,只要我们想一想,生活中我们常与亲朋好友分别,而同样的朋友,不同的时候,不同的场合,分别后的心境就会有所不同。似乎愈是失意之时,别后的孤寂之感就愈发强烈,思念之情也就愈发深切。李白此时正如前文所说,心中总是夹杂有一种失意的悲愤和苦闷,而正是由于诗人把这种自己无法排遣的痛苦与怀念杜甫的感情混杂在一起,明线与暗线浑然交织在一起,才写出了如此撼人心魄,催人下泪的作品来。
5.高考古诗赏析方法举隅 篇五
一.问何物, 能令公喜:积累
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选修读本《唐诗宋词选读》。实际课堂中, 我们在让学生学习具体诗歌的时候, 应有意识引导学生理解、记住重要作者的生平、创作风格、时代背景等以及诗歌中的重要意象。这样学生们在解读新的诗歌时, 不仅能够因人论世, 因事论诗、因时论诗, 还可以结合常见意象合理推断。没有积累, 就无从解读诗歌。除了《唐诗宋词选读》, 我们在新的题目接触到新的意象及重要作者时, 还应随时保持积累的习惯。如每天早读诵读一首诗词, 并配上赏析, 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积累。贵在坚持, 只要我们把这个有意义的工作长期做下去, 肯定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解读古典诗歌。
二.不恨古人吾不见, 恨古人不见吾:联想
在有了足够积淀的基础之上, 我们还需要发挥想象力这个人类思维最美丽的花朵。诗歌是凝炼的艺术, 很短的文字, 内蕴很丰富。我们在看一首诗的时候, 要合理想象补充成分。什么人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情, 他是怎么想的, 为了生动地表达出他的思想, 运用了哪些手法?这是我们要求学生解读诗歌时必须掌握的步骤。因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想象力, 我们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在课堂上得到了训练, 这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经典, 传承文明。
如04年江苏高考题《征人怨》里的第一句:岁岁金河复玉关。首先我们根据“春风不度玉门关”这首诗的意象积累知道玉门关在边疆, 我们再翻译落实:年年金河又玉门关。这样解读肯定不过关, 于是我们还要发挥想象力, 根据文本合理推断, 适当补充成分。征人年年都在边关征战, 一直在打战, 通过这个“复”字, 我们能感受到征人的厌烦、厌恶之情。如此解读, 诗歌就好理解了。《征人怨》还有一句:“三春白雪归青冢。”我们学过杜甫的诗歌:“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从这里就可得知“青冢”是王昭君的坟墓, 也就可以推知“青冢”也在边塞, 那么《征人怨》的第一道题目:“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同学们在回答的时候就不会犯要点不全的错误了。
三.思君忆君, 魂牵梦萦:技巧
古诗讲究平仄、对仗、押韵, 有时为了适应格律的要求, 或者为了取得特殊的表达效果, 词序和语序要发生变化, 这给鉴赏带来了不少麻烦。因此, 我们在阅读诗歌时, 如果对这些变化了的词、句做些技巧分析, 进行适当的句法调整等等, 理解鉴赏起来就容易多了。如苏轼《浣溪沙》中的“簌簌衣巾落枣花”, 分析句子可以看出, 其中“枣花”是主语, “落”是谓语, “簌簌”在句中应是状语, 所以这个句子中句子的顺序应是:“枣花簌簌落衣巾”。
再如对偶的规则经常是名词对名词, 动词对动词, 形容词对形容词, 副词对副词。事实上, 名词还可以再分为好多种, 同类名词相对被认为是工整的对偶, 简称工对。
如09年江苏高考题《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遥望中原, 荒烟外, 许多城郭。想当年, 花遮柳护, 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 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 铁骑满郊畿, 风尘恶。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 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 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 再续汉阳游, 骑黄鹤。”同学们在理解诗歌的时候会有两个地方难以理解。一是“万岁山前珠翠绕”里的“翠”指的是什么, 因为有山, 所以他们很多人会认为是“树木”, 是“翠绿的树木”, 这样理解看上去好像是合理的, 可是却曲解了作者的意思, 如果同学们仔细阅读, 就会发现, “翠”与“珠”相对, 他们是并列关系, “珠”我们知道指的是珍珠, 那么我们也由此可以推知“翠”也是一种饰物, 那可能就是翡翠之类的饰品了, 这么理解就对了。所以我们真要学会分析诗句的对应关系。二是“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中的“膏锋锷”难以理解, 也无法迁移, 我们没法推知。这个时候, 细心观察, 会发现“膏锋锷”和“填沟壑”相对应, 我们从“沟壑”的关系可以推知“锋”和“锷”是相类似的一类事物, 由“填”的动词性推知“膏”的词性也是个动词, 这么一推断, 原来两个难以理解的诗歌就迎刃而解了, 于是它的意思也很好理解了。
再如《征人怨》里的“岁岁金河复玉关”。我们就可以通过这个方法, 推知“金河”也是边塞之地。“朝朝马策与刀环”这句, 我们也能推断“马策”是个名词了。这样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 解题的时候, 拿到的分就会越来越多了。
四.我已多情, 更撞着多情的你:修辞
我们说诗歌在赏析的时候以想象、积累、迁移、推断、翻译为主, 可是落实翻译的时候不通顺, 于是我们就要考虑是不是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从这个角度分析, 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
如08年江苏高考题《登金陵凤凰台》的最后一句:“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字面上的意思是“浮云遮住了太阳, 所以作者看不见长安了”, 这么理解就难以领会作者的深意了, 我们可以调动积累, 迁移推断, 我们在《滕王阁序》里有这样的一句:“望长安于日下”, 这个“长安”指的是“朝廷”, 再结合李白的生平, 我们就可以推知, 他渴望得到朝廷的重用, 那是什么阻碍了他见不了朝廷呢?这么一推断, 我们知道“浮云”喻“小人”, “日”喻“君王”。那么诗歌的内蕴就清晰多了。
再如《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里的“万岁山前珠翠绕, 蓬壶殿里笙歌作”, 根据对仗的原则, 我们知道“珠翠”是饰品, 其实指代的是女子, 用的是借代的修辞, 进一步分析就是统治者骄奢淫逸的生活, 如此理解就没什么大的问题了。
五.总把芳心深相许:暗示
07年江苏高考题诗歌鉴赏第一题:“浮天水送无穷树, 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08年高考题诗歌鉴赏第二题“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10年高考题诗歌鉴赏第二题“渭北春天树, 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他们在问问题的时候都暗示是“一种”, 可是我们的学生审题不清, 不认真看题目, 回答了好多种, 这个分失得就很可惜了。
有的时候, 诗歌内容不好理解, 看看出题者的暗示, 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如05年江苏高考题《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微风惊暮坐, 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 疑是故人来。时滴枝上露, 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 为拂绿琴埃。”诗中的第二句“开门复动竹”, 很多学生会理解成诗人打开了门, 这么理解确实无可厚非, 但是却是错误的, 如何正确地理解呢?我们看出题者的第一题就清楚了:“诗以‘微风’开头, 并贯穿全篇。请对此作具体说明。”既然他说“微风贯穿全篇”, 就暗示第二句也是跟微风有关的, 于是, 我们就清楚了, 是微风吹开了门, 又吹动了竹林。这样, 我们就清楚地理解了诗歌了。
再如2012年南通市高考模拟题《望蓟门》里的第一句:“燕台一去客心惊。”很多学生调动了自己的积累, 重点实词“去”, 解释为离开, “燕台一去”是个倒装句, 于是解释为“一离开燕台”, 这么理解还很有成就感, 调动了掌握的知识, 合理推断, 还很通顺。可是他们就没有注意出题者的第一个问题:“全诗写的是作者愿望蓟门时的所见所闻, 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那么“离开燕台”怎么跟望蓟门有关系呢?这么一分析, 我们发现, 不是“离开燕台”, “燕台”是个高台, 作者是登上燕台愿望蓟门的, 这才是作者的真正意图。借助于出题者的暗示, 可以帮助我们很好得理解诗歌。
6.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 篇六
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结构解析
全诗四节,可分为两段。前三节为第一段,写秋风破屋雨漏床湿的困苦。
第一节五句,连用了五个开口呼韵脚,“号”、“茅”、“郊”、“梢”、“坳”,句句押韵,传来阵阵风声。“八月秋高风怒号”,读来如闻秋风咆哮,一个“怒”字把风拟人化,更显示了秋风撼天动地的威力,并借以反衬出人们处在自然威力下的巨大惊悸。
诗人好不容易刚刚盖起了这座茅屋,而秋风却似故意作对,怒吼而来,一下子就卷走了层层茅草,怎不使人万分心焦?然后,诗人极力铺叙狂风吹着茅草,“渡江洒江郊”、“挂罥长林梢”、“飘转沉塘坳”的情景,一个接一个的动态,不仅组成了一幅幅鲜明的图画,而且在节奏上紧紧地牵动着诗人的视线,拨动着诗人的心弦。尤其值得称道的是,诗人没有抽象地直抒胸臆,而是把一片焦急万状之情寓于客观描绘之中。掩卷沉思,我们眼前分明浮现出一个衣衫破旧、形容干瘦的老人,手扶拐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面对狂风,流露出焦灼和怨恨之情。
第二节五句,写一群顽童不听呼唤,抢走茅草,和诗人的感叹。这是前一节的发展,也是对前一节的补充。屋顶的茅草给风吹散了,本来可以拣回一些,想不到群童却“欺我老无力”,“公然”把茅草抢跑。儿童们故意的恶作剧,害得诗人喊干了喉咙也不顶用,因而诗人发出了“忍能对面为盗贼”的愤懑的斥责。这里把儿童和诗人对照起来写,使老人和群童的形象都栩栩如生。严辞斥责既显示了老诗人的焦躁,又显得很幽默。诗人笔下的儿童固然可恶,但他们顽皮、幼稚的神情又确有可爱的地方。诗人如果不穷困就不会因失去茅草而心急如焚,儿童如果不穷困,也不会冒着寒风抢那些不值钱的茅草,这一切,都是结尾的伏笔。
“归来倚杖自叹息”,总收一、二两节。诗人无可奈何地走回家来,“倚杖”是写实,也是对“老无力”的照应。“自”字下得很沉痛,这样的处境无人同情,世态炎凉,意在其中。
第三节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屋漏、床湿,彻夜难眠。秋天黄昏大雨降临前的短暂沉寂,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烘托出诗人内心深处沉重的苦闷。诗人用“铁”来形容棉被,可见被子陈旧、僵硬的程度;娇儿睡觉不规矩,脚一蹬烂一块,更见得被子破旧不堪。值得注意的是,这里不仅是写被子破旧,而是为下文屋破漏雨蓄势。屋漏床湿,不能入眠,长夜漫漫,哪有尽头!这里,诗人一放一收,纵横捭阖。一纵,从眼前处境扩展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的茅屋扩展到战争频仍、破烂不堪的国家;一收,又回到“长夜沾湿”的现实,诗人从个人的艰苦处境联想到其他人的类似处境,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全诗的结尾。
末段写诗人在风雨不眠之夜,产生的伟大理想和美好愿望。
这里不仅有眼前的痛苦,而且有过去一连串悲惨的遭遇,不仅有个人悲惨的遭遇,而且联想到了天下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民,并且因而产生了以自己茅屋独破受冻死亦足,而换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崇高愿望。这就是诗人彻夜不眠、苦苦思索而产生的极其伟大、极其高尚的思想感情,也是这首诗的主题。这样的主题已不是个人的悲苦命运的哀叹,而是含蕴了巨大而深厚的社会意义,它既闪耀着理想的光辉,又显出救世济人的激情,显示出积极浪漫主义的精神。对于一个像杜甫这样的热爱人民而又对生活有深切体验的伟大诗人,这样的表达,才格外真实,有力量,感人至深。末段几句与表达这种思想感情相适应的是,节奏铿锵有力,气势奔腾向前。五句诗中,前后用七言,中间九言,句句蝉联而下,“广厦”、“千万间”、“大庇”、“欢颜”、“安如山”等,声调宏亮,恰切地表达了诗人从痛苦中迸发的希望、激情,以及博大的胸襟和崇高的理想。
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艺术成就
这首诗看起来描写的是诗人本身的痛苦,但当我们读完最后一节的时候,就知道他不是孤立地、单纯地表现自身的痛苦,而是以他自身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苦难,社会的苦难和时代的苦难。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社会现实的崇高理想,千百年来一直激动着读者的心灵。
与这种崇高的理想、真挚的感情相适应的,是诗人在这首诗中所表现出来的高超的艺术才能。总体来说,这首诗的艺术成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善于根据主题的需要选用精当的材料,不技不蔓,问题集中。茅屋给秋风吹破,从傍晚到第二天早上,所见所闻所感当然很多,可写内容也很多。但诗人不是面面俱到地写,而是有所选择,细致描写了风卷茅草、群童抢茅、娇儿蹬被、屋漏床湿、彻夜不眠等细节。诗人正是通过这些细节描写,才使读者真切地感受到诗人所承受的生活上和精神上的痛苦,才能使读者理解他那崇高的理想和宽阔的胸怀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产生的,又有着怎样的现实意义。正是有这样的生活实感做基础,才愈益显示这种理想的愿望的崇高和伟大。
全诗看似平铺直叙,但前后贯穿,层层深入,最后水到渠成,画龙点睛,点破主旨。因而读来亲切,容易产生共鸣。
第二,语言准确、朴素、鲜明、生动。如第二节的“欺”是戏谑之词,“欺”乃因“老无力”,而“忍能”则把“欺”的程度做到了细致地刻画。诗人无可奈何,只能“叹息”。“叹息”一词内涵极为丰富。第三节“俄顷”一词写出了诗人在顷刻间再次面临的极其严重的双重威胁。“雨脚如麻”则是天不作美,焦灼万状的形象写照。“长夜”一语双关,耐人寻思。从眼前,想过去,望未来;从自己,看人民,想国家,不都在风雨如晦之中吗?这样深重的灾难何时是尽头?总之,诗人用这种朴素而生动的语言,抒发了真挚而强烈的感情。
第三,全诗兼用长短句,打破了七言的束缚,作者的思想更加无拘无束地倾泻出来,增强了感染力。描写、叙事、抒情熔为一炉。第一段中一、二、三节的记叙、描写,由于紧紧扣住了主题,而且寓以真情,因而一点也不失真,一点也不琐碎。最后一段抒情,由于用了“广厦千万间”、“风雨不动安如山”等鲜明的形象,所以一点也不显得抽象、空洞。
7.杜甫古诗赏析 篇七
古诗《酬高使君相赠》
年代:唐
作者:孟浩然
古寺僧牢落,空房客寓居。故人供禄米,邻舍与园蔬。
双树容听法,三车肯载书。草玄吾岂敢,赋或似相如。
作品赏析
【注解】:
【鹤注】公初到成都,寓居浣花溪寺。时高适为彭州刺史,以诗寄赠,而公酬以此诗也。
古寺僧牢落①,空房客寓居②。故人供禄米③,邻舍与园蔬④。双树容听法⑤,三车肯载书⑥。草《玄》吾岂敢⑦,赋或似相如。
(此诗逐联分答,与高诗句句相应。空房客居,见无诗书可讨。邻友供给,见非取资僧饭。但容听法,则不能设难。未肯载书,亦何处翻经乎。未则谢草《玄》而居作赋,言词人不敢拟经也。)
①《洛阳伽蓝记》:“凡有古寺名僧德众。”《上林赋》:“牢落陆离。”②秦嘉诗:“独坐空房中。”《成都记》:草堂寺,在府西七里,寺极宏丽。僧复空居其中,与社员外居处逼近。赵清献《玉垒记》:公寓,沙门复空所居。③《杜臆》:敌人,当指裴冕。《公孙弘传》:敌人宾客仰衣食,奉禄皆给之。《晋书·山涛传》:“禄赐俸秩,散之亲故。”④后汉陈忠疏:“邻舍比里。”颜延之《陶征士诔》:“伊好之洽,接阎邻舍。”湛方生诗:“茹彼园蔬,饮此春酒。”⑤《翻译名义集》:娑罗树,东西南北四方各双,故曰双树。方面悉皆一荣一枯。《涅槃经》:世尊在双树间演法。⑥旧注:《法华经》:长者以牛车、羊车、鹿车立门外,引诸子出离火宅。王勃《释迦成道记》:“牛羊鹿之三车出宅。”注:“《法华》三车,喻也,羊车喻声闻乘,鹿车喻缘觉乘,牛车喻菩萨乘,俱以载运为义。前二乘方便设施,唯大白牛乘,是实引重致远,不遗一物。”【钱笺】《唐慈恩窥基传》云:基师,姓尉迟氏,鄂国公其诸父也。奘师因缘相扣,欲度为弟子,基曰:“听我三事,方誓出家。”奘许之。行至太原,以三车自随,前乘经论箱袠,中乘自御,后乘食馔。道中,文殊菩萨化为老人,河之而止。此诗正用慈恩事也。言如容我双树听法,亦许我如慈恩三车自随,但我只办用以载书耳。落句谓文字习气未尽,故下有草《玄》作赋之言。旧注指《法华》三车,不切诗意。⑦《汉书·扬雄传赞》:“经莫大于《易》,故作《太玄》。”本传:孝成时,有荐雄文似相如者,召雄待诏承明之庭。
古诗《奉寄章十侍御》
年代:唐
作者:杜甫
淮海维扬一俊人,金章紫绶照青春。
指麾能事回天地,训练强兵动鬼神。
湘西不得归关羽,河内犹宜借寇恂。
朝觐从容问幽仄,勿云江汉有垂纶。
作品赏析
【注解】:
原注:时初罢梓州刺史、东川留后,将赴朝廷。
《旧唐书·严武传》:武再镇蜀,恣行猛政,梓州刺史章彝初为武判官,及是小不副意,赴成都,杖杀之。【鹤注】考二史,皆云严武杀梓州刺史章彝,此诗云“朝觐从容问幽仄”,意必彝将入朝,而武杖杀之也。此当是广德二年作。
淮海维扬一俊人①,金章紫缓照青春②。指挥能事回天地③,训练强兵动鬼神④。湘西不得归关羽⑤,河内犹宜借寇恂⑥。朝觐从容问幽仄⑦,勿云江汉有垂纶⑧。
(上四称美章公,下则惜别而有感也。淮扬。章所出。青春,记别时。能事,言吏才。强兵,言将略。此皆俊人之实也。关不当归朝,承强兵。寇还宜借留,承能事。章必素有荐引之意,故结语反言以讽之。回天地,见造化在手。动鬼神,言妙算出奇。江汉垂纶,隐然以磻溪钓叟自命也。)
8.杜甫古诗赏析 篇八
(2)《尔雅》:“久雨谓之淫雨。”
(3)陶潜诗:“寒风拂枯树。”
(4)《南史·齐武帝纪》:“青翠扶疏,有殊群木。”鲍照诗:“水光溢兮松雾动。”
(5)《秦国策》:“效万家之都。”《高唐赋》:“其上独有云气。”水涨,故映木。积雨,故云多。
(6)阮籍诗:“登高眺所思。”《诗》:“洞酌彼行潦。”《疏》云:“行,道也。潦,雨水也。”
(7)赵次公曰:九里,指陇西所居。谢惠连诗:“九里乐同润。”
(8)《诗》:“忧心悄悄。”悄悄,忧貌。《长安志》:浐水,在万年县东北,流四十里入渭。潘岳《西征赋》:“玄灞素浐。”
(9)陆机诗:“迢迢造天庭。”迢迢,远貌。赵曰:天汉,乃中渭桥之所。《三辅黄图》:“渭水贯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是也。《西征赋》:“仪景星于天汉。”
(10)《周礼》:马八尺以上为龙,七尺以上为騋,六尺为马。
(11)刘孝绰诗:“持此连树枝,暂作背飞鸿。”曹植诗:“孤鸿飞南游。”此言身跨马背,若飞鸿孤征也。赵曰:鸿群飞,犹详缓。孤飞,则逐伴而急疾。
(12)《隋书》:文帝谓李德林曰:“昨宵恨夜长,不得早见公面。”曹植诗:“翩翩我公子。”李宗室,故称公子。
(13)王筠诗:“超然独长往。”曹植诗:“欢笑尽娱。”
(14)《诗》:“不能奋飞。”赵曰:相隔如胡越,犹王粲所云“胡越异区”也。
(15)仲长统《述志》诗:“人事可遣,何为局促。”《庄子》:“泽雉不蕲,畜乎樊中。”注:“樊,所以笼雉也。”齐高帝赋:“伤樊笼之或累。”
(16)古史:周公一饭三吐哺。刘桢诗:“起坐失次第,一日三四迁。”《吴志》:潘浚谓孙权曰:“樊佃昔尝为州人设馔,比至日中,十余自起。”
(17)江淹诗:“凭轩咏尧老。”《胡广传》:“心力克壮。”
(18)朱鹤龄注:《记》:稻曰嘉蔬。郭璞《江赋》:“挺自然之嘉蔬。”又,公《园官送菜诗并序》,皆以嘉蔬为菜,义可兼用耳。溷浊,泥水也,郭璞《风赋》:“骇溷浊,扬腐余。”
(19)潘岳诗:“时菊耀岩阿。”
(20)《春秋感精符》:“季秋霜始降,鹰隼击。”张华《鹪鹩赋》:“苍鹰鸷而受緤,屈猛志以服养。”
(21)《吴越春秋》歌:“仰飞鸟兮乌鸢。”晋刘颂疏:“不识所蒙更生之恩。”
(22)《世说》:“不如式瞻仪型。”式,用也。潘尼诗:“爪牙司北邻。”
(23)谢灵运《山居赋》:“随时取适。”瞻北邻,则南翁为之适意。卢注:《逼侧行》云“我居巷南子巷北”,故知公为南巷翁也。
(24)《海赋》:“扬微绡,挂帆席。”谢灵运诗:“挂席拾海月。”
9.初中古诗词赏析技巧 篇九
古代诗词,我们知道它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古代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是古代社会生活的缩影,是诗人情感的倾泻,也是诗人智慧的结晶。正如孔子所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赏析好的诗词,可以帮助人们认识社会,丰富阅历,美化心灵陶冶情操。要求教师转变观念,把注重知识传授转变到注重培养能力上来,在诗词赏析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探究诗词,让学生激起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不会去死记硬背,唯书唯师是听,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
一、标题入手
俗语说:看报看题,读书读皮。许多诗词的主旨常常通过标题即可体现。诗题中的一些诸如“怨、哀、恨、喜、送、别、忆、赠、答”等字眼,即有鲜明点睛作用。如《行路难》、《梦江南》、《天净沙·秋思》、《别云间》《相见欢》等,观其标题,已可略知其情感倾向和内容旨要。
二、找准诗眼
诗眼就是集中体现该诗情感及艺术水准的词句,诗歌就是通过这些关键词来点明该诗的思想感情。如杜牧《泊秦淮》,诗眼就是“犹”字上,蕴含丰富的情味,令人生发联想,生发忧虑之情,作者对国家的关切和忧虑,对世道的愤慨,尽寓其中。再如李商隐的《无题》,诗眼就在“别”字上,描写了别离的伤感和别后悠长的思念,表现了诗人对所爱好执著而缠绵的强烈感情。
三、反复吟诵,披情入文
俗语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诗词赏析一如散文赏析,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它包括认知、想象、记忆、思维。带着情感去阅读,思考体会作者在此时此境中会有何思何想。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理解诗文的词义、句义,把握诗的内容。再通过反复诵读,领会诗歌的感情美。作品蕴含的究竟是悲?是欢?是忧?是喜?通过认真地读去细细地揣摩。读时应读出情感,读出节奏,读出含蓄,读出韵味,这就是美读。如《观沧海》是曹操凯旋而归,途中登临碣石。他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那种踌躇满怀、壮志凌云的气概凝聚于笔端,挥洒在字里行间。“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人想象奇特的诗句,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抒发了自己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朗读时,自然用高亢喜悦的语气,读出诗人的沉浮,读出诗人的豪迈,读出诗人力挽狂澜、主宰一切的雄心。读得有滋有味,有情有感,才能引人入胜,激发学诗的乐趣。
四、分析意境,发挥想象
意境就是情景交融的一种艺术境界,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可以借助景与情的对应规律,分析诗中景物描写所折射出的感情,并进而判断全诗的感情。欣赏诗歌,就必须张开想象的翅膀,借助形象思维的方法,再现其中的事物,领会诗歌的意境,倘若缺乏想象,就不会有真正的艺术感受。如《如梦令》,李清照在这首词中描绘了一次郊游流连忘返的经历。全词仅33个字,郊游的趣味、景象却写得栩栩如生,如临其境。从字面看,出现的景象似乎只有溪亭、暮日、藕花、鸥鹭和醉人。但借助画面展开想象,我们会发现一道道情趣盎然、绚丽多彩的景观:远处是一座掩映于落日余晖中的溪亭;近处是一位醉入藕花丛中的女子。伴随在女子周围的是亭亭玉立的红花,摇曳多姿的绿叶,展翅惊飞的白鹭,幽深湛然的湖水。色彩清新,情致动人,景象优美!词中一个“误入”,一个“惊起”,使动景静景交相辉映,声音色彩融为一体。作者借景抒情,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对美好事物的热爱,既描绘了美的境界,又展示美的心灵。
再如辛弃疾的《西江月》,这首词是作者被免职闲居江西上饶所作的一首词。在一个晴朗的江南夏夜,月光皎洁,照耀如同白昼,栖息在绿枝杈上的喜鹊,以为日光照临了,“呀呀”地惊飞起来,从这一枝跳到那一枝,弄得树杈还簌簌作响呢!清风徐来,树枝轻摇,惊得沉睡的夏蝉也在深夜里鸣起。在这醉人的晴朗月夜,我们词人踽踽独行于黄沙道中,耳听着蝉鸣鹊叫,鼻闻着稻花的馥郁芳香,青蛙也为他奏起欢快的交响曲。就从这青蛙的一片合唱声中,我们诗人已听到丰收的消息。明月、清风、惊鹊、蝉鸣、稻香、蛙声,诗人看到的、嗅到的、触到的却令人心旷神怡。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笔调生动、活泼、欢快、灵活,勾勒了一幅江南夏夜图。它充满诗情画意,给人以丰富的美的享受。
借助画面展开想象,感知直观提供的形象与鉴赏者脑中储存的其他表象,意象相融合,往往出现新的形象和相应的审美情境,从而产生审美顿悟,只有在这时,文学鉴赏才能获得好的效果。
五、联系生活,启示人生
在诗歌赏析中,联系现实生活品读,可以帮助人们更深刻地理解诗人所蕴含的哲理。如陆游的《游山西村》,颔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诗句流畅绚丽,开朗明快,仿佛可以看到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间漫步,山泉溪流曲折穿行,蜿蜒的山径也依稀难辨,正在迷惘之际,忽然看见柳暗花明中,有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视野和心胸豁然开朗。人们在探讨学问、研究问题时,也会遇到山回路转、扑朔迷离之境,顿生茫茫之感,但如果锲而不舍,繼续前行,也会发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天地。
10.中国古诗词意象赏析浅探 篇十
古典诗词优美的意境离不开鲜明、真实、生动的意象。而意象的创造融合了作者的情感。我们欣赏时就要通过对这些意象进行加工组合去把握意象, 从而评价诗词的内容和情感。
一、诗词意象大体有以下三类;人、景象和物象
1、人象即人物形象。古典诗词中, 有不慕荣利、豪放不羁的, 有寄情山水、归隐之志的, 有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 有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 有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 有矢志报国的, 有爱恨情长的, 有慷慨愤世的等多种人物形象。我们通过分析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心理和人物所处的历史环境, 以及知人论世, 来把握人物性格、情感和作者对所写人物的态度。如李煜 《相见欢》 中, “ 无言” 又“独上”, 孑然一身, 斯人独憔之孤影顿现。此首词为南唐后主降宋后所作, 后主从一“几曾识干戈”的风流皇帝沦为阶下囚, 备受凌辱。词中表现出浓重的感伤情绪。
2、诗词中的景为情中景。王国维在 《人间词话》 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欣赏诗词除了欣赏景物的自然存在, 更要挖掘其社会内涵。在欣赏中既要描绘其图景又要概括景物所营造的特点和情调。 李煜《相见欢》 中, “月如钩”, 月为残月, 更添愁意;“梧桐”是“寂寞”之“梧桐”更增愁。写人之孑然身影, 摹画其人所见楼外之景, 虽无一“愁”字, 而凄清、哀愁之情尽显。
3、诗人为表明心迹或情感, 对景物进行拟人化的象征性的描写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和思想感情。欣赏此类物象既要挖掘物象的内在品质又要注意作者寄寓事物中的情趣。在陆游的 《卜算子·咏梅花》 中, “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词人遗貌取神, 着重刻画梅的品格——开于严冬而不与百花争春, 显其旷达洒脱, 梅的坚守情操, 不变志节这也是作者自己的人格写照。
二、从诗词意象功能角度去领略他的魅力, 体会诗的情趣
1、诗词中的某些意象在传承的过程中获得了稳定性——具有特定的含义。自从 《诗经》 中道出“日夕乃归家”的人类的普遍情怀后, 许多人都将离别及相思安排在黄昏。温庭筠在 《望江南》 中, ”过尽千帆皆不是, 斜辉脉脉水悠悠。 在《秋思》 中那些“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萧瑟的秋景统一在黄昏的暮色里。当在读到“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就有一种悲怆之感受扑面而来。在诗词赏析中对于这种有具体含义意象的积累有益于诗词中深层情感和意蕴的理解。有些诗词中意象的含义是流变的。理解此类意象要知人论世。因为相同的意象在不同的语境里有不同的内涵。“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这里的菊淡泊闲适表现诗人在辞官后的脱俗与大自然融合后的悠然自得。“莫道不销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的菊瘦弱、憔悴, 正是作者的写照。
2、意象的真正的功用是:它可以作为抽象之物, 即思想的荷载物。王湾的 《次北固山下》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夜色将尽, 晨曦微露, 一轮红日从大海上冉冉升起;严冬将尽未尽春己悄然而至”的画面。这就是诗词意象的描述性功能。而诗中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生哲理, 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真可谓是景中含情, 景中出理。这就是诗词意象的指意和拟情性功能。
3、任何一个意象, 只有在组合中才能显出艺术价值。诗人从抒情表意需要出发, 把具有相同或相近色调、气氛、情趣、倾向的意象重复使用、接连缀合, 能取得一种同向强化的惊人效果。柳永 《雨霖铃》中的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杨柳与伤离怨别紧密联系。如李白有“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晓风, 古代行人常于黎明踏上征程, 送别也在此时, 也常与思念、 离愁连在一起。 在“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用缺月喻亲人离别。杨柳、晓风、残月最能触动人心的意象集中在一起, 更能打动人心。
诗词中的意象内涵丰富, 体现人们生活的现实、情感、追求, 且在历史的传诵中积淀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层心理。走进诗词的意象, 接受古典诗词人文精神的熏陶。
摘要:诗的创作是心感于物的结果。有见于物为意象, 有感于心为情趣。每首诗所写的境界与情趣是活的。而情感不是纯然凭理智就可以理解的。我们需设身处地, 体物入微。在霎时中丢开自我, 亲领身受。
【杜甫古诗赏析】推荐阅读:
杜甫《咏怀古迹·其一》古诗赏析08-07
日暮杜甫阅读答案-日暮杜甫赏析08-17
杜甫《狂夫》全诗注释赏析09-23
杜甫《绝句选一》唐诗赏析09-12
杜甫诗词《火》原文及赏析10-28
野望,野望杜甫,野望的意思,野望赏析09-18
青丝青丝,青丝青丝杜甫,青丝青丝的意思,青丝青丝赏析08-15
春日江村,春日江村杜甫,春日江村的意思,春日江村赏析10-20
古诗《小池》赏析07-07
《墨梅》古诗赏析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