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文翻译---电子商务与物流的关系

2024-09-23

外文翻译---电子商务与物流的关系(共6篇)

1.外文翻译---电子商务与物流的关系 篇一

(一)电子商务。

通常是指在全球各地广泛的商业贸易活动中,在因特网开放的网络环境下,基于浏览器/服务器应用方式,买卖双方不谋面地进行各种商贸活动,实现消费者的网上购物、商户之间的网上交易和在线电子支付以及各种商务活动、交易活动、金融活动和相关的综合服务活动的一种新型的商业运营模式。是在技术、经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里,掌握信息技术和商务规则的人,系统化地运用电子工具,高效率、低成本地从事以商品交换为中心的各种活动的总称。

(二)现代物流的基本概述。

现代物流指的是将信息、运输、仓储、库存、装卸搬运以及包装等物流活动综合起来的一种新型的集成式管理,其任务是尽可能降低物流的总成本,为顾客提供最好的服务。我国许多专家学者则认为:"现代"物流是根据客户的需求,以最经济的费用,将物流从供给地向需求地转移的过程。它主要包括运输、储存、加工、包装、装卸、配送和信息处理等活动。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呈现出全球化、多功能化、系统化、信息化和标准化的特征,其中信息化是现代物流的核心。现代物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打破了运输环节独立于生产环节之外的行业界限,通过供应链建立起对企业产供销全过程的计划和控制,从而实现物流信息化,即采用信息技术对传统物流业务进行优化整合,达到降低成本、提高管理水平的目的。

现代物流具有以下特征:物流反应快速化、物流服务系列化、物流作业规范化、物流目标系统化、物流手段现代化、物流组织网络化、物流经营市场化、物流信息电子化。

二、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的关系

(一)电子信息化对物流业的影响。

发展电子商务可以更快、更有力地促进和推动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和体系的完善,尤以对现代物流配送业影响最大,它需要综合物力上的配送,对综合物流商的成长具有促进作用;发展电子商务可以拓展现代物流空间———现代物流第二空间,即电子物流,这将是现代物流发展的目标,物流第一空间与物流第二空间将日益走向融合;发展电子商务可以促进现代物流信息化,电子商务必须以信息化为基础,离开信息化,电子商务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发展电子商务可以极大地促进现代物流和商流的融合。发展电子商务将推动现代物流技术的应用。

(二)发展现代物流业对电子商务的影响。

发展现代物流可以为电子商务提供强有力的现代物流支持,使配送交付更快,成本更低,使电子商务有坚实基础,也不会有那么多的泡沫,电子商务能健康稳步发展;发展现代物流可以促进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的融合;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尤其是现代物流配送,可以显著降低电子商务成本,从而吸引更多顾客;发展现代物流可以提高电子商务的服务品质,而服务在现代商务中占有重要地位;发展现代物流可以使电子商务公司更专注于商务,使电子商务作得更快、更好、更专业。

(三)二者的相互关系。

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辩证统一关系,只要能同步发展,也是一种双赢关系。现代物流是电子商务的物理基础和最重要的支撑,也是发展电子商务的瓶颈和最大障碍,现代物流能独立存在和发展,但电子商务离不开现代物流,没有现代物流的现代化、信息化,尤其没有现代物流配送和区域性配送中心的形成发展,电子商务就只能完成信息流。因此,必须通过多方面努力,促进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的共同繁荣和协同发展。

三、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

电子商务时代的到来,给全球现代物流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促使现代物流业快速向前发展。

(一)多功能化。

在电子商务时代,现代物流发展进入集约化阶段,一体化的现代物流配送中心就不单单是提供仓储和运输服务,还必须开展包括配货、配送以及各种提高附加值的流通加工服务在内的现代物流项目,此外还可以按客户的需要提供其他服务。

(二)现代物流的系统化。

现代物流系统化、供应链管理SCM的概念,并付诸实施,使现代物流向两头延伸并注入了新的内涵;使社会现代物流与企业现代物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采购现代物流开始,经过生产现代物流,再进入销售现代物流,经过包装、运输、仓储、装卸、加工配送到达消费者手中,现代物流包含产品从原材料供应到产品送达消费者手中的整个物理交付的流通全过程,即通过统筹协调、合理规划,控制整个商品的流动,以达到利益最大成本最小,同时满足用户需求不断变化的客观要求。

(三)现代物流的社会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一个生产企业生产某种产品除了一些主要部件自己生产以外,大都是外购,生产企业与零售商所需的原材料、中间产品、最终产品大部分由不同的现代物流中心、批发中心或配送中心提供,以实现少库存或达到零库存。

(四)现代物流与商流、信息流一体化。

按照流通规律,商流、现代物流、信息流是三流分离的。商流解决的是商品价值的实现,经过商流,商品变更了所有权;现代物流解决的是商品生产地域与销售地域的位移,解决的是生产时间与销售时间的变更,所有权没有改变;信息流解决的是流通主体之间的信息传递。但在现代社会,不同产品形成不同的流通方式与营销业态,这就要求现代物流随之而变化,许多国家的现代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实现了商流、现代物流、信息流的统一。

(五)现代物流的全球化。

电子商务加速了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也促使现代物流企业向多国化发展。全球化战略的实施,使现代物流企业和生产企业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社会大分工。

四、对我国发展电商物流的思考

我国要迅速发展电子商务,首先必须发展高效率的物流和配送系统,一方面,大中型企业可以充分利用社会闲置的现有资源进行改造和整合,建立自身的物流配送体系;另一方面,要大力支持和扶持第三方综合物流企业,推动建立全国范围的、跨地区、跨行业的物流配送体系,为电子商务提供及时准确的物流服务。

电子商务包括供应链上下游的全部商务作业流程。物流将会影响电子商务的发展,而电子商务最终将对传统物流形成冲击,物流管理体系的完善将会进一步推动电子商务的发展。

2.浅谈电子商务与物流之间的关系 篇二

【关键词】物流;商务;商流

一、电子商务与物流的关系

电子商务是一场商业领域的根本性革命,然而,它在中国的发展的实际情况却远没有预想中的那样好,其中物流能力的滞后是一个重大的原因。过去,人们对物流在电子商务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于物流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应发生变化也认识不足,认为对于大多数商品和服务来说,物流仍然可以经由传统的经销渠道。随着电子商务的进一步推广与应用,物流能力的滞后对其发展的制约越来越明显,物流的重要性对电子商务活动的影响被越来越多的人注意。物流与电子商务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物流对电子商务的实现很重要,电子商务对物流的影响也极为巨大。物流在未来的发展与电子商务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物流本身的矛盾促使其发展,而电子商务恰恰提供了解决这种矛盾的手段;反过来,电子商务本身矛盾的解决,也需要物流来提供手段,新模式要求新物流模式。

二、电子商务对物流的影响

由于电子商务与物流间密切的关系,电子商务这场革命必然对物流产生极大的影响。这个影响是全方位的,从物流业的地位到物流组织模式、再到物流各作业、功能环节,都将在电子商务的影响下发生巨大的变化。

1. 电子商务对物流业的影响

物流业的地位大大提高电子商务是一次高科技和信息化的革命。它把商务、广告、订货、购买、支付、认证等实物和事务处理虚拟化、信息化,使它们变成脱离实体而能在网络上处理的信息,又将信息处理电子化,强化了信息处理,弱化了实体处理。这必然导致产业大重组。产业重组的结果使得上的产业只剩下两类行业:一类是实业,包括制造业和物流业;一类是信息业,包括服务、信息处理业等。在实业中,物流企业会逐渐强化,主要是因为在电子商务环境中它必须要承担更重要的任务。供应链管理的变化电子商务缩短了生产厂家与最终用户之间供应链上的距离,改变了传统的结构。企业可以通过自己的网站与客户直接沟通,这样降低了流通,缩短了流通时间,使物流径路短路化。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实现了一体化,供应商与零售商,消费者通过Internet连在了一起,通过POS,EOS等供应商可以及时且准确的掌握产品销售信息与顾客信息。第三方物流成为物流业的主要组织形式第三方物流是指由物流劳务的供方、需方之外的第三方去完成物流服务的物流运作方式。

2、电子商务对物流各作业环节的影响

采购:传统的采购极其复杂。采购员要完成寻找合适的供应商、检验产品、下订单、接取发货通知单和货物发票等一系列复杂繁琐的工作。而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的采购过程会变得简单、顺畅。还可以進一步降低采购成本。

配送:在其发展初期,主要是以促销手段的职能来发挥作用。 实对于电子商务交易方式本身来说,买方通过轻松点击完成了购买,买方势必要把货物配送到家,否则买方选择这种交易方式的意义何在呢?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电子商务时代的物流方式就是配送方式。

3、电子商务对物流各功能环节的影响

物流网络的变化:物流网络信息化是物流信息化的必然,是电子商务下物流活动的主要特征之一。当今世界Internet等全球网络资源的可用性及网络技术的普及为物流的网络信息化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实体物流网络的变化:首先,仓库数目将减少,库存集中化,配送中心的库存将取代社会上千家万户的零散库存。其次,将来的物流结点的主要形式是配送中心,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管理以时间为基础,货物流转更快,制造业都实现“零库存”,仓库又为第三方物流企业所经营,这些决定了 “保管仓库”将减少,“流通仓库”将发展为配送中心。

运输的变化:运输分为一次运输与二次运输。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库存集中起来,而库存集中必然导致运输集中。多式联运大发展。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多式联运与其说是一种运输方式,不如说是一种组织方式或服务方式。它很可能成为运输所提供的首选服务方式。

信息的变化:原来的信息管理以物流企业的运输、保管、装卸、包装等功能环节为对象,以自身企业的物资流管理为中心,与外界信息交换很少,是一种闭环管理模式。现在和未来的物流企业注重供应链管理,以顾客服务为中心。它通过加强企业间合作,把产品生产、采购、库存、运输配送、产品销售等环节集成起来,将生产企业、配送中心(物流中心)、分销商(零售点)网络等经营过程的各方面纳入一个紧密的供应链中。此时,信息就不是只在物流企业内闭环流动,信息的快速流动、交换和共享成为信息管理的新特征。

信息诸模块功能的变化: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现代物流技术的应用,使得传统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某些模块的功能发生了变化。

三、如何发展电子商务中的物流?

现阶段物流行业不能满足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原因,首先是物流配送方面的人才短缺。国外物流和配送的和培训非常发达,形成了比较合理的物流和配送人才的教育培训系统。相比之下,我国在物流和配送方面的教育还比较落后。其次是物流和配送发展所需的制度环境还有待进一步深化。那如何发展电子商务中的物流? 必须提高全社会对电子商务物流的认识。国家与企业共同参与,共建电子化物流系统。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多方面吸取经验。加强电子商务物流人才的培养。

结束语 电子商务和物流作为现代流通的两大手段,相互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为此,必须制定可行措施与有力对策:提高全对电子商务的认识。电子商务是未来商务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商业领域的深层次变革。

参考文献:

[1]张铎.《电子商务与物流》.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2]王之泰.《现代物流管理》.工人出版社 2001.

3.关系学:快递物流与电子商务 篇三

这一年, 历经10年12个修改版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终于尘埃落定并颁布实施, 中国的快递行业从此有了自己的法律法规体系。

这一年, 中国的很多民营快递企业开始改变观望战略, 大举进军电子商务领域, 传统的民营快递业务开始注入越来越多的新鲜血液。

在探寻未来发展出路的问题上, 我们不得不承认:电子商务已经成为快递物流发展的新趋势。一些快递公司为淘宝网递送的业务量已经超过其整体递送量的一半。

然而, 快递业涉足电子商务的未来前景如何?快递物流的服务能否跟上电子商务的发展脚步?电子商务业务是否能够全部取代传统物流业务?众多快递企业随风而动是否真的能够博得超额回报?

4.外文翻译---电子商务与物流的关系 篇四

现如今,电子商务作为经济发展的一个新增长点,它的发展水平和速度进一步带动了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本文对河北省相关资料数据进行处理,研究河北省电子商务,物流业的发展与河北省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揭示了河北省电子商务、物流业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1 电子商务与物流业发展的关系分析

电子商务活动的进行与发展离不开物流行业,而电子商务在物流行业发展的突破与创新过程中同样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为物流业提供了包括地理信息系统、电子数据交换、全球定位系统、无线射频技术等方面的现代技术支持。此外,电子商务的发展还极大地促进了物流业增殖性服务的扩展,电子商务是物流业发展的源泉。同时,物流业是电子商务发展的保障。站在企业的角度来考虑的话,物流成本的降低和物流服务水平的提高要依赖于高效的物流体系;从客户的角度来看,物流商品最终交付于客户大多需要通过物流体系来完成,倘若物流体系运作效率比较低下,那么电子商务本身能够给客户带来的购物方便、快捷、高效等诸多优势就无法体现出来。

2 河北省电子商务的发展对物流业以及经济的促进作用

河北省政府对于电子商务的发展一直持支持态度。从河北省商务厅了解到,“十一五”期间,河北省电子商务的发展取得重大成果,其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网民数量迅速增加、电子商务应用企业增多、电子商务配套支撑体系初步形成。而进入“十二五”以来,河北省电子商务市场又取得新的发展。

首先,电子商务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由于数据统计的缺失,河北省目前有数据可查的电子商务数据大多从2010年开始。河北省GDP快速增长的同时,河北省电子商务也取得了较快的发展。2010年以来,电子商务交易规模增速不断加快,截止到2013年底,河北省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7500亿元,占河北省GDP的比重迅速由10.9%提高到26.5%。2014年河北省电子商务又再次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交易额实现1083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约44.17%,占GDP的37.3%。

对2010—2014年河北省电子商务交易额和物流业总产值进行相关分析,可以看出,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二者的相关系数为0.936,存在正相关关系,而且相关程度比较大,说明电子商务交易额和物流业总产值之间确实存在相关关系。河北省电子商务交易额的增加促进了河北省物流业总产值的增加。

对2005—2013年河北省物流业总产值和GDP进行相关分析,可以看到在0.01的置信水平下,可以充分认为河北省物流业总产值和GDP存在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996,二者之间也确实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说明河北省物流业的发展带动了经济的发展。

3 促进河北省电子商务发展的建议措施

(1)政府应该发挥河北省的比较优势,整合现有资源,强化政策支持,积极扶持电子商务骨干企业,培养省级电子商务示范企业,从而带动中小电子商务企业的发展,从多方面营造促进河北省电子商务发展的政策环境。

(2)以重点行业、特色产业为主,全面推进商贸流通、对外贸易、农村经济、便民服务领域的电子商务。①重点搭建钢铁、煤炭、纺织,农产品等大宗商品的电子商务平台。②大力提升县域特色产业如沙河玻璃、安平丝网、高阳纺织、辛集皮革、白沟箱包等的电子商务发展水平。③进一步扩大商贸流通业电子商务的发展规模,鼓励超市、商场、批发市场等开展网络购物和网上批发交易。

[1] 刘迁发.长三角地区电子商务与物流经济的关系模式研究[J].电子商务,2012,(5):97-98.

[2] 李超,张娥.电子商务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框架研究[J].商业时代,2012,(12):50-51.

[3] 罗欢欢.浅析电子商务与物流行业的协同模式[J].管理学研究,2013,(3):15-16.

5.外文翻译---电子商务与物流的关系 篇五

【关键词】 外文文献出版;外文文献翻译;文化任务

【作者单位】蔡婧宇,牡丹江师范学院西方语言学院。

【基金项目】2014年度黑龙江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研究项目课题(外语学科专项)项目(WY2014052-C)的阶段性成果。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外文文献的引进日益频繁,相关的翻译工作的意义也越发重要。且外文文献所展现出来的内容并非静态的,从本质上讲,外文文献是动态地将特定文化置入到更为广大的文化场景之中。在我国,翻译活动的一个重要文化产物就是外文文献的汉译与出版。因此,要研究和探讨外文文献翻译出版工作的文化任务,就需要对出版者、翻译活动及其文化产物之间的关系进行全面的思考。

一、外文文献翻译出版活动的文化属性

翻译活动具有两种趋向:一是追求语言信息在形式意义上的准确翻译,译者力求目标语文本与源出语文本在字词使用方面的无缝对接,从而顺利地将外部文化引介到自己的文化中来;另一种则是保护不同文化的独立性与独特性,翻译者不会刻意地去追求目标语文本与源出语文本的语言元素的形式一致,而是将文化沟通这一任务限定在“意会”的层面。两种不同的翻译趋向折射出翻译者基本立场的差异,但也都彰显出翻译者及其翻译活动在文化演进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一种文明自其生成起,就要时刻警惕自我僵化的危险。当一种文化充分地自给自足而缺少与外部交流的环境之时,就会逐步陷入孤芳自赏、自我僵化的境地。故而,文化的内在限度需要以外部文化作为评判参考,若外部的评判缺失,特定文化的内在维度便会模糊不清。同时,正因为文化的发展与文化的外向性不可分离,任何一种文化的延续,都要具备包容外来文化与影响外部文化的能力。而外文文献的引进和出版活动是文化发展的需要,它从属于文化演进的总体过程,并且外文文献的选择和出版活动是一种双向的文化活动。

一方面,目标语文化群体的内在需求反映在外文文献的选择范围上。一种文化之所以对外部具有吸引力,最直接的原因就在于这一文化社群享有高水准的生活品质。人们在追求优质生活的同时,也必然倾向于探寻其背后作为支撑的思想要素。文化认同为外文文献的翻译和出版指明了选材的大致范畴,另一方面,对源出语文本的选择是一种复杂的文化活动。出版者自身所处的地域和经济环境,都会影响到出版者对源出语文本的选择,继而又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其母体文化的发展。

二、外文文献翻译出版活动的文化地位

外文文献的选择与翻译是不同文化思想之间碰撞的第一步。这种思想碰撞往往反映在不同语言所代表的生活方式的冲突上,其背后的文化冲突才是根本。

首先,外文文献翻译出版活动是通过语言了解外部文化并反观自我文化的过程。文化是语言的灵魂,对于不同民族与国家来说,语言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满足其与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融通。一个掌握了外语的人,未必会成为一名翻译,但他已具有了观察外部文化的能力,也就自然而然地行走于两种或多种不同的文化之间。而外文文献的翻译工作势必需要更加主动地去体会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这一工作的职责或大或小——可能仅对日常生活中的简单信息进行传递,也有可能译介、传播不同文化的精神内涵。

文化思想根植于社会生活,一个人只有通晓某种特定社群的生活方式,才可能成为其文化的叙述者。因此,一个人要掌握外文文献的核心内容,须通晓其他国家民族的生活状态。作为叙述者,外文文献翻译者的目的是将不同的生活状态充分地呈现出来,也就是揭示出另一种语言体系中的言语、思想和文化内容。在不同文化交流的境遇之中,翻译者的翻译活动带有一种对自我审视的意味。这种审视的目光是由翻译者所处的文化地位所决定的。即使翻译者精熟外国文化,但当其进行翻译之时,他仍然会以自己的文化作为重要的思考立场。当他面对文化冲突时,便会自发地对自身文化进行反思。

第二,外文文献的翻译和出版激发出文化自信与文化反思的能力。外文文献的翻译和出版首先具有工具性的特征,即将目光限定在现实生活的层面。然而,这一活动终将演进为不断上升的递进运动,即外文文献的翻译和出版工作会逐步跳出生活范畴内的束缚,关注精神思想对生活运行的影响。因此,外文文献出版的目标呈现出多层次的张力:在生活层面上,它的目标是基于语言的辅助,关注生活本身的流转过程,实现两种或多种生活方式的沟通;在精神层面上,它处于两种或多种文化的直接交锋之中,其本质便不仅仅是对异质文化的推介,而是会逐步演化成对不同文化演进过程的推动。

归根结底,外文文献的翻译和出版将自觉或不自觉地深入到多种文化相互交流的核心地带,主动或被动地成为文化传播与文化发展的直接作用者。

三、外文文献翻译出版活动的文化任务

从本质上讲,外文文献的出版和翻译肩负着推动文化演进的任务,然而,它介入文化范畴的方式又容易限制其优势的充分发挥:

第一,外文文献的出版和翻译并非完全从文化的角度出发,现实利益驱动往往是其工作的更大动力。出版物的选择要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经济效益直接关系到出版机构的生存态势。因此,尽管外文文献的翻译和出版工作能最早接触到异质文化,但它并不会因此成为思想探讨的先声。两种不同思想的真正交流产生于批判,外文文献的翻译和出版者则较容易为纷繁的生活内容所吸引并受束缚。如果是这样,则外文文献的翻译和出版工作就无法抵达文化交流的最深处,只能停留于社会生活的浅层面了。

第二,外文文献的翻译者需要对外部文化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有比较深入的认知,才能够完成自身的文化任务。外文文献的选择和翻译存在着一个潜在的理论预设:母体文化思想是主体思想,外部文化思想即使再先进,也仅能居于“用”的位置,叙述者无须对外部文化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然而,文化体的独特性恰恰建立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解决文化问题并不在于努力消解文化冲突,而在于使两种文化孕化出新的维度。

nlc202309030607

据此而论,外文文献的翻译和出版应当着力承担母体文化与外部文化之间的整合与推动母体文化向前发展的任务。

首先,出版者要认清经济社会生活与文化发展之间的关联。生活细节的确应当是文化交往的最初切入点,但文化工作的视野却要不断提高,自觉地发现经济运行的具体方式。翻译和出版活动在某些方面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只有在经济社会模式成熟稳固的条件下,或者说在特定文化接近成熟的情况下,翻译与出版工作的内外张力才能充分地显现出来。经济活动的追求并非简单地改善生活,其目标是成为生活创造性的源头,而生活结构与方式改变的内在核心便是文化的演进与延续。当经济活动推动了社会结构与方式的转变,而文化内核却没有相应的变化时,文化与经济创造力之间的衔接就会出现新的矛盾。两种文化的冲突,实际上是两种经济原动力之间的冲撞。而经济的原动力乃是科学创造性,科学创造性与经济活动的持续性就表现为文化发展的稳定态势。如果文化体自身的文化不能与科学创造性有效地衔接,它的实力就会处于后发的追赶境地。因此,出版者对外文文献的选择和译介要以深刻理解自身活动的文化影响为前提。

其次,要有充分的文化自信,理解文化的包容力。在外文文献的译介过程中,出版者是否应当预设某些原则,如坚持母体文化一定优于外部文化,从而不允许外部文化对母体文化的任何冲击?类似的做法显然过于理想化。“拿来主义”之论批判了机械的工具性思维,思想从来不会因为传播而消亡,它的消亡与否取决于自身存在的基础与意义。特定文化族群的思想乃是其基本生存方式的精神内核,昭示着文化体的创造能力。文化习惯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只有适合与否。在文化交流过程之中,文献的译介是较浅层次的,它需要理解文化演进的流动性与过程性,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跟随着文化自身的流动性来确定自身的立足之地,充分挖掘出本土文化的潜力,使其在与外部文化交流融通的过程中寻找自身的生长点。

如前所述,文化的演进是一种在内外因素共同作用下的动态过程。至今没有任何一种文化能够稳固地把世界统一在一起,这正说明了世界的多元性与间性特征。照搬某种先进文化的做法并不可取,外文文献出版翻译工作的任务正是推动外部文化与母体文化的沟通与协调,从而促进母体文化的不断发展。

[1] 蒋童. 走向一种翻译文化:韦努蒂2009以后的翻译研究[J].中国翻译,2013(4):12-15.

[2] 王宁. 民族主义、世界主义与翻译的文化协调作用[J]. 中国翻译,2012(3):5-12.

[3] 张从益. 翻译文化的本体功能思辨[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10):47-50.

6.外文翻译---电子商务与物流的关系 篇六

我国外文档案的研究与翻译工作早在建国初期整个社会处于百废待兴之时就已经起步,经历了改革开放的飞速发展,如今已经硕果累累。如上海市档案馆近年来共翻译了千余万字的英、法、日、德等外文档案史料, 其中《中国外债档案史料汇编》、《五份事件史料》已出版发行。辽宁省档案馆根据自身馆藏史料的特点对省内日文档案进行了编译,出版发行了《满铁档案译编》。吉林省档案馆、黑龙江省档案馆先后编译出版了《东北抗日运动概况》、《日本向中国东北移民》等外文档案译著。但是外文档案翻译所取得的成绩仍旧不能掩盖它所面临的问题与困境,例如外文档案翻译选材面狭窄;专门性档案翻译人才短缺;外文档案翻译涉及语种单一等问题。究其原因还是“人”的原因。专业外文档案翻译人才匮乏,我国建立了覆盖地、市、县的体系完备的档案机构,配备了众多专(兼)职档案员。如截至2008年,我国共有各级各类档案馆3987个,各类专兼职档案员近百万,但是其中具有专业外语水平的从业人员不足5000人,在这5000人中具有翻译外文档案能力的从业人员更是凤毛麟角[1]。外文档案翻译人才匮乏的现象已经严重阻碍了中国档案事业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进程。在中国认识世界,世界了解中国的过程中,外文档案翻译工作者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档案学专业与翻译专业的设置情况

1.翻译专业设置:2005年,为了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公布2005年度教育部备案或批准设置的高等学校本专科专业结果的通知》,翻译专业(专业代码:050255S)正式获批,成为少数高校试点的目录外专业,从2006年开始招收翻译专业本科生[2]3。自此我国翻译专业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至2010年,全国已有31所高校获批设置本科翻译专业。翻译专业下设的培养方向由各高校根据自身办学特色和师资情况自行开设。在调研的国内七所高校(北京2所,广东2所,天津1所,上海1所,大连1所)中并没有一所高校开设了涉及档案学的翻译方向[3]79。在七所高校所开设的21门翻译专业相关学科的课程中有文化翻译、科技翻译、外事翻译、旅游翻译、新闻翻译、时政翻译等,但是没有一门课程和外文档案翻译相关,所造成的直接后果便是具有专业翻译水平的人才无法进入到外文档案翻译的领域解决外文档案翻译人才匮乏的问题。一边是求才若渴,一边是怀才不遇,而二者目前却没有办法成功对接。

2.档案学专业设置:档案学专业的主干(核心)课程包括中外档案事业、文献编研、文献遗产保护、档案学基础、档案管理学等专业课程等。其中难觅档案学专业外国语课程的踪迹。就像其他专业一样档案学专业仅在公共基础课程范畴设置了《大学英语》一门涉及外国语言类课程。但是作为大学公共基础课的《大学英语》多为通识教育的范畴,并不可能涉及档案学专业领域的知识。因此,档案学专门人才在大学毕业后并不能胜任外文档案翻译这一专业程度极高的工作。档案学专业的学生应在大学期间选修或辅修档案学专业外文课程,而翻译专业应该视情况开设档案翻译课程,这才是解决目前外文档案翻译人才匮乏的根本途径。

三、外文档案翻译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境

1.从事外文档案翻译的专门型人才极度匮乏。外文档案的翻译工作是一项专业化程度极高的工作,作为一名合格的外文档案翻译工作者,应该具备跨越中外文化、历史、宗教、政治等多领域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对翻译中目的语的语言能够熟练应用和掌握,这对翻译人才的要求是极高的。但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中翻译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似乎都忽略了对档案翻译人才的专业培养,在专业方向、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目标等各个环节都没有对档案翻译人才的专门培养方案。这就使得现实中从事外文档案翻译的工作者多为历史专业、档案管理专业、甚至是中文专业的“外行”者在做,出于翻译专业知识匮乏的原因,很难保证外文档案翻译的质量。对于忠于历史、准确还原历史的档案翻译基本原则来说,缺乏语言应用能力是对档案翻译工作的致命打击。为数不少的档案馆为了确保外文档案翻译的质量,不得不交由高等院校、语言研究所、民族问题研究所或者是外文出版机构代为翻译。专业外文档案翻译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制约档案事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2.外文档案整理编目基础薄弱。由于档案专业外语类人才的短缺,直接导致外文档案的整理与编目举步维艰。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我国外文档案的整理工作一直在稳步开展当中,但是仍旧处于粗放型加工和顺序整理的初级阶段。进一步地深加工却受到档案翻译人员缺乏的限制和制约,目前需要尽快编制出能系统地反映档案内容的详细目录和各种索引。没有完善的目录和索引系统,外文档案的翻译工作势必在选材和专题的确定上难以把控,以至于目前外文档案翻译中出现了选题雷同的现象。外文档案翻译是一项费时费力的艰巨任务,一个专题、一个选材,一经确立一般都要耗费数年的时间,如果因为选题的雷同而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对于我国档案事业的发展将会造成巨大的损失。

3.欠缺外文档案翻译的专业化标准。我国翻译专业的发展以及翻译人才的培养都走上了正轨,专业培养方向也日趋细化,如商务翻译、法律翻译、文学翻译等,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翻译理论和人才培养方案。外文档案翻译除了具备翻译理论的共性外,更具备其自身的特性。传统翻译理论中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在档案翻译中是不适用的。外文档案的翻译涉及历史、地理、宗教、典章制度等内容多为公文式体裁,首要的翻译原则就是忠于原文,必须采用直译的方式,不能对档案内容进行随意的删减,也不能掺杂译者的个人感情与喜恶。归纳起来外文档案翻译的原则即“辞取达意而止,不以富丽为工”[4]35。这些完全不同的翻译标准亟待整理成系统规范的行为准则,鞭策和约束外文档案翻译人员的翻译行为。

四、建议与对策

1.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无论是翻译人才的培养还是档案学人才的培养都应该视社会发展的需求而动。无论是翻译人才还是档案学人才都要面临市场的选择,市场需要复合型人才,高校就应该给予专门人才更多的附加值。对于档案学人才的培养,应在大学四年期间辅修或选修档案学专业英语,或者根据未来人生规划、专业发展需要辅修或选修第二外语。在校期间即与当地档案管理部门对接设立实践基地,让学生在大学期间就能接触实实在在的档案整理与档案翻译工作,以此更加明确自己在校期间应该研修的课程和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对于翻译专业,从学科建设不断完善的角度来看迟早会涉及档案翻译的领域,只是这个进程应该加快步伐。同时,还应该注重小语种翻译人才与档案学专业的对接。

2.档案部门可根据本单位经费情况有重点、有计划地订阅外文档案刊物,为档案人员了解外国档案事务提供一个窗口,为学习外语提供条件,组织外语比赛活动,激发档案人员学习外语的热情。档案部门可以根据外文档案翻译的专题设置专项翻译人才的培训计划。外文档案的翻译人员可以在翻译档案的进程中参加大专院校相关学科的学习,在工作实践中丰富和立体化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同时为以后的翻译工作奠定基础。

3.推进外文档案译著的出版和发行。外文档案的译著长期以来都是仅供专业人士解读的“小众”读物,难以走进寻常百姓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档案事业的发展。如何向普通读者普及档案学基础知识,掀起研读档案译著的民间学习浪潮,也是档案部门需要思考的问题。只有广泛地关注才能积累雄厚的群众基础,从而为档案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可靠保证。

摘要:针对外文档案专门翻译人才的匮乏对我国外文档案的翻译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束缚了我国档案事业的健康发展,本文细数档案翻译人才缺乏的表现、产生的原因,并在此研究基础上提出档案翻译人才培养的方向与策略。

上一篇:男生微信内涵签名下一篇:2022年医院“医疗安全年”活动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