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影视传播学的理论思考

2024-08-05

浅谈对影视传播学的理论思考(4篇)

1.浅谈对影视传播学的理论思考 篇一

浅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党领导人民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总结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具有重大的理论创新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要求我们更好地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 认识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其内涵并不十分明确,是十七大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创新理论的一个新概括。在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1】。”其中,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拓和奠基之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承上启下的中间环节,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理论成果。它们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既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共同主题,又科学地回答了不同时期不同阶段所面临的新矛盾和新问题,是一个相互衔接、相互贯通的科学理论体系。恩格斯说:“我们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对包含着一连串互相衔接的阶段的发展过程的阐明【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个大体系、大范畴。社会主义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在今后社会主义历史阶段中所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也都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范畴。这个理论, 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像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形成了一个新的理论轮廓。这个理论集中体现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的重要文献, 特别是邓小平的著作中。这个理论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产物, 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共同创造, 邓小平是这个理论的主要开拓者和创立者【3】。

在十八大报告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涵又作出新的全面阐释,十八大报告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地位和指导作用作出新的提升,大会通过的修改党章的决议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4]。大会一致同意在党章中把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确立为党的行动指南。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和总任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党的文献中,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依据,过去有讲过。但“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则是这次报告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后作出的新论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也是首次明确的新思想。过去比较多的是说,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对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作用的提升,可从三个方面来认识:一是从理论创新上讲,它对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主义的发展理论、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自身的发展理论、对长期存在的以社会为本的发展观和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都有重大发展。二是从实践层面上看,它至少有四个特点和优点:科学内涵更具明确性、思想要素更具实在性、宣传解读更具普及性、贯彻执行更具操作性。它对于坚持各项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能起到十分显著的作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三是从党的历史看,它是由党的指导思想发展逻辑所决定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升为党的指导思想,无论毛泽东思想还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经历了由酝酿提出,实践检验,再正式确认的过程。十八大将科学发展观提升为新的指导思想,乃与时俱进的客观需要之势所必至,实至名归。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地位 , 大体上可以有这样的概括。其一,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在理论上取得的最大收获,就是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就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中, 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 即邓小平理论。这个理论, 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像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从多方面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使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简言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 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 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在中国共产党八十多年的奋斗中 ,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相结合 , 经历了两大历史阶段 , 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 , 发生在民主革命时期 ,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经过反复探索, 在总结多次成功和失败经验的基础上, 找到了有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 把中国民主革命引向胜利 , 继而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这次伟大实践的理论成果, 就是形成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伟大理论成果。第二次飞跃 , 发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 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最初二十年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 在研究国际经验和世界形势的基础上 ,在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新鲜经验的基础上, 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引导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伟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继毛泽东思想之后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伟大理论成果,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第一个理论成果回答了“什么是中国革命、在中国怎样进行革命” 的问题;第二个理论成果回答了 “什么是社会主义、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的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 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的新创造, 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 是中国共产党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的重要理论结晶。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创之作,是最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承上启下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潜在价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产生的理论成果,没有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就不可能产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5】。因此,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应立足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应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一主题,从理论上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解决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矛盾,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等方面取得重要研究成果,为进一步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体制改革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时代特征相结合、对时代潮流和世界发展新趋势进行科学分析基础上产生的理论成果。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须始终站在时代前列,敏锐把握时代特征,充分反映时代要求。为此,必须准确把握当今时代和当今世界的特点,从国际国内的相互联系中把握发展大势、创新发展理念、完善发展战略、争创发展新优势,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始终体现时代要求,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越来越完善,使全国各族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越来越强。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理论创新也永无止境。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应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有机统一,积极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为此,应树立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牢牢把握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这一重大课题,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准确把握当今世界发展大势,准确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情况新要求,不断作出新的理论概括,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有力思想保证和理论指导;不断丰富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思想和理论体系,不断概括出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的、开放融通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努力形成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术话语体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建设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经验进行认真总结的成果,坚持和丰富这一理论体系必须不断总结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群众创造的实践经验。应进一步总结我们党9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理论建设的宝贵经验,不断深化对新形势下理论工作特点和规律的认识,使党的理论建设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全面系统地概括和总结我们党90多年来加强党的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新鲜经验,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深刻揭示和阐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积极借鉴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和国外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深入总结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和鲜活经验,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积极对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中国道路作出科学概括和论述,扩大中国经验的国际影响。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 ,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年, 第 11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0页

【3】王怀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M】.科学社会主义,2007年。【4】《十八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作出新的阐释》,解放日报,2012年。【5】习近平.要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内民主建设《求实》2008年4月 【6】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

2.浅谈对影视传播学的理论思考 篇二

一、观察学习的概念

观察学习又称替代学习, 指的是从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后果中获得信息, 从而导致自己原有行为的改变过程。观察学习不同于模仿, 模仿仅指学习者对榜样行为的简单复制, 而观察学习指的是从他人的行为及其后果中获得信息, 它既可能包含模仿, 也可能不包含模仿。在观察学习的过程中, 显示行为而为他人所模仿者被称为榜样或示范者, 而受他人行为影响或模仿他人行为者称之为观察者。榜样既可以是现实环境中的具体人, 也可以是电影、电视、戏剧、小说中所描绘的人。观察者既可从看到的榜样中受到影响, 也可以从听到或读到的榜样中受到影响。

依据榜样的类型, 可将观察学习分为具体行为的观察学习和符号性观察学习。前者指在社会交往中观察学习具体个人的行为, 榜样是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人;后者指观察学习影视或小说中人物的行为, 榜样是以符号的形式出现的。由于当代社会大众传播工具飞速发展, 后一种形式的观察学习对人们的行为起着重要的影响。

观察学习中根据创造成分的多少, 又可分为再造性观察学习和创造性观察学习。再造性观察学习指的是对榜样行为的具体模仿, 是一种对榜样行为的简单模拟过程, 幼儿对成人行为的模仿大多属于这种类型的观察学习, 而创造性观察学习则是一种复杂形式的观察学习, 需要思维与推力能力的参与, 包括两种形式:一是观察者从他人的行为中获得一定的行为规则或原理, 以后在一定条件下观察者表现出能体现这些规则或远离的行为, 却不需要模仿所观察到的那些特殊反应方式。创造性观察学习的另一种形式是观察者将各个不同榜样的行为特点组合成不同于个别榜样特点的新的混合体, 即从不同的榜样行为中抽取不同的行为特点, 从而形成一种新的行为方式。

二、影视传播中的学习行为

对受众而言, 影视传播是他们社会性学习的重要渠道, 而传播的直观性特征更加深了这种学习的可观察性和仿效性。

1、榜样与行为反应

(1) 榜样的行为示范性。榜样是一种行为示范, 它以最直观的方式教给人们“应当如何做人, 做事, 如何生存”。同时, 榜样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扩散性, 它能够规范、改变一群人的行为。在现实社会里, 每个人几乎都自觉不自觉地将别人视为镜子来对照自己, 寻找和确定自身行为的参考坐标。

(2) 榜样的精神鼓励性。对于榜样的学习, 不仅只是对其行为的模仿和类推性实践, 而是应当注重从榜样具体的行为样式中学习到其中的道德与精神养分, 并从中培养自己的道德判断能力。因此, 榜样的示范性价值虽具有独特的意义, 但真正能从本质上改变人的行为, 应当是榜样的激励价值。

人们常说,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事实上, 榜样力量的发挥程度是存在一些基本前提的。所谓榜样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就是指媒体在选择、塑造、宣传榜样时, 既要考虑榜样的教育性, 更要注重榜样的可信性, 同时还要充分兼顾到受众的认知水平和情感需求, 这样榜样的力量才能最大限度地被发挥出来呈现其“无穷性”。

三、影视传播对青少年的影响

青少年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模仿能力和可塑性。看电视时, 青少年的认知活动非常地活跃, 能够主动地利用电视进行学习和娱乐, 他们就像是海绵, 孜孜不倦地吸收着电视所提供的信息, 有时甚至是盲目的, 并以他们所看的节目内容, 来理解日常生活。但是由于青少年自身的发育并不成熟, 认知能力及思维能力仍未发育完善, 分辨能力、控制能力、理解能力都很差, 缺乏生活经验、社会阅历和常识性知识, 认识、分辨和处理媒介信息的能力较弱, 分部清自我与环境以及事物的真伪。他们富于幻想, 经常把幻想、欲望与现实掺和在一起, 往往把虚幻的角色当成偶像。他们的理解往往非此即彼, 甚至是片面的、歪曲的。

近年来, 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一个十分突出的社会问题, 它不仅影响了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 也直接影响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和成长, 正如前面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犯罪行为是通过观察学习、聆听周围社会环境中人们的言行或直接体验犯罪活动获得的。未成年人犯罪以盗窃等居多, 但杀人、抢劫、强奸等暴力性犯罪明显增多, 他们由于受到社会上的暴力、色情等不健康影视书刊的影响, 犯罪常常具有很大的疯狂性, 重刑犯明显偏多, 可以看出犯罪危害的严重性。十几岁的孩子作案前精心策划, 作案后伪造现场, 一些从报刊影视上学到的反侦查手段被频频使用, 使得未成年人犯罪具有明显的成人化、智能化特点。从犯罪动机的起因来看, 未成年人的犯罪动机的产生易为外界诱因引起。在外界强烈刺激的作用下, 会迅速产生犯罪动机, 而且往往与未成年人喜欢模仿、好奇心强、易受暗示等特点有关。他们从电影、电视、录像等文艺作品中及一些犯罪分子身上模仿一些感到新奇和带有刺激性、暴虐性的行为, 直接模仿性犯罪。许多未成年人犯罪的途径, 都是因为社会不良影响渗进了他们灵魂, 形成不良心理结构, 滋生不合理的需要, 在诱因面前控制不住, 而且又有可乘之机, 于是他们就胆大包天地去犯罪。

未成年人正处于由未成年到成年的转化过渡时期, 虽然他们的思想、行为已由幼年的依赖心理变得相对独立、成熟, 但他们毕竟还处于一个心理上的“断乳期”, 认识水平还较低。

可见影视作品的负效应是巨大的, 它对涉世不深的青少年无疑会产生危害作用。处在十字路口的青少年, 他们精力充沛, 可塑性很大, 具有较强的独立意识, 却又具有强烈的逆反心理。

影响青少年成长与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从影视作品这一环节探讨, 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影视工作者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把握青少年的心理规律, 寻找新的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 创作出优秀影视作品, 让思想深邃、艺术精湛的影视作品占领青少年的思想阵地。

二、严格影视作品审查制度和市场准入机制。

三、动用法制手段, 净化文化市场。

四、大力开展青少年群体文化活动, 为广大青少年提供健康有益的文化娱乐形式。把广大青少年引导到文明向上、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中去。

摘要: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主要由一般学习理论、观察学习理论和自我效能理论三大部分构成, 其主要思想与观点对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教学活动具有现实启发意义。他提出观察学习对人的学习和发展的重要性, 本文试图从观察学习理论的角度对如今影视作品对青少年的影响作简要分析。

关键词:观察学习,影视传播,榜样教育

参考文献

[1]陈陆生:《班都拉社会学习理论及其对我们的启示》, 《心理学探新》, 1986年第3期。

[2]《网络文化论纲》, 孟建、祁林, 新华出版社

3.浅谈对中国社会诚信问题的思考 篇三

韩德炜

摘要:从我们国家社会诚信的现状看,多年来虽然在个人、企业、政府等层面都做出了一定的努力,但当前社会,假新闻、假数字依然不断,抄袭、剽窃现象横行,医疗、食品安全问题也屡禁不止,整个社会似乎正处在一场信任危机中,而危机的背后是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的,分析原因并谋求化解之道是当前要解决的紧要之事。

关键词:社会诚信诚信缺失信仰缺失根本之策优秀传统文化

诚信是人际交往的基本条件,是保障市场经济运转良好的基本准则,更是一个社会和谐稳定的必要规范,可以说人无诚信而不立,业无诚信而不旺,国无诚信则不稳定。但近年来,“周老虎”事件、“三聚氰胺”事件、蒙牛“诽谤门”、唐骏假学历、张悟本事件、西安交通大学原教授李连生学术造假事件以及近来的毒豆芽、染色馒头、瘦肉精等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等等,众多造假丑闻轮番上演,让公众一次次倍感社会诚信缺失之痛。加快推进社会诚信信用体系建设,提升社会诚信水平,确保经济社会和谐稳定持续发展成为公众的热切期待!

一、中国社会诚信问题现状

为了解当前中国社会诚信问题的现状,《瞭望》新闻周刊联合国内专业调查机构—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于2011年2月11日至2月14日,在北京、上海、广州、杭州、成都等五个大中城市展开了民意调查。本次调查数据显示,被访者对当前中国社会诚信状况的总体评价较低,仅有4.8%的被访者评价“好”,48.7%评价“一般”,接近半数(46.6%)的被访者认为社会诚信状况“差”,甚至“很差”。近日,温家宝总理在同国务院参事和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座谈时也谈到,近年来相继发生的“毒奶粉”、“瘦肉精”、“染色馒头”等恶性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

首先,就个人而言,现在很多人以“不诚信”为荣,坚持守信的人有时甚至被看成异类。一些人还相信,投机胜于实干,太讲诚信无法获得更多利益,于是出现了抄袭、剽窃现象,假学历、假论文,为利益而放弃原则,出卖朋友等。当前,多元化的价值观相互激荡、斗争、融合,传统的伦理价值观不断被冲击,很多人在精神领域找不到标杆,产生了价值观的混乱及行为上的无所适从。据2010年上海市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组成课题组的调查数据显示,诚实守信在相当一部分人的心目中可能是“无用的别名”,有90.2%的人认为诚实守信在不同程度上会吃亏;认为不会吃亏的还不到10%。由此可以推断,多数市民对于诚信更多的是一种期待,而对身体力行则心存疑虑。就是在我们大学生身边,信任危机一样严重。有些同学想找份兼职干,却又不敢相信中介,因为被骗的实在太多了,大家都怕了,可自己却又找不到,因而只能作罢;有些很好的校园代理给我们推荐跟中所需,尽管便宜、实惠,但我们也不敢相信,第一映像就是这估计又是骗人的,天下哪有这样的好事啊?

再来说企业,进来的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可能更能说明现实的情况。曾有人这样用“中国人一天”来调侃:“早上,买两根地沟油油条,切个苏丹红咸蛋,冲杯三聚氰胺奶,吃完开锦湖轮胎的车去上班;中午,瘦肉精猪肉炒农药韭菜,再来一份人造鸡蛋卤注胶牛肉,加一碗石蜡翻新陈米饭,泡壶香精茶叶;下班,买条避孕鱼,尿素豆芽,膨大西红柿,石膏豆腐,回到豆腐渣工程房,开瓶甲醇勾兑酒,吃个增白剂加硫磺馒头„„”这番调侃折射出中国百姓对食品安全问题的辛酸与无奈,但这仅仅是中国商业诚信缺失、道德滑坡的一个方面。实际上,IT、制造、房地产、建筑和金融证券等行业都存在类似的问题。甚至有人感叹,在中国很难找到“干净”的行业了。政府在这方面似乎问题不是很大,而且,政府作为社会构成的重要主体,也一直在努力在构建诚信社会,但由于一些地方在行政管理中出现的政策多

变、不守承诺,政策和措施落实不到位,玩官僚主义以及近两年来在企业职工利益保障问题、房屋拆迁问题、农民工问题等多方面出现的冲突和矛盾增多,少数领导干部以权谋私等使得政府公信力蒙尘,导致政府公信力流失,对社会诚信造成了重大影响。于是就出现了北京的一小学生利用中国农大的仪器对北京市面得蘑菇进行了化验,绝大多数蘑菇都是经过荧光剂漂白过的,然后他就拿出这个事件让网友投票,10小时内3000网友投票,信任这个孩子的是99%,只有1%相信工商局的声明,工商局的声明是这些蘑菇都没事,肯定没问题;一些政府的公务员考试要小学生去监考„„

二、问题的原因及现状分析

通过上述现状,我们看到当今中国社会存在的严重的诚信问题,当然我们不能否认社会道德生活和民众交往的主流是讲诚信的,党和政府在大力倡导和进行社会诚信建设,但不能忽视问题的严重性。

一般看来,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社会风气不正,法律法规不健全,监管不力,行政不透明等。这些前人多有论述,我也深表同意,但我觉得以上的都是表层原因,其实不论是个体的诚信问题还是企业的抑或是政府的,我认为都是个人的诚信问题。因为不论是企业还是政府都是有人组成的,是有活生生的人去经营和运作的,没有了人,企业和政府就只是冰冷的的机器和代理的房子。因而我说企业和政府的问题其实就是个人的问题,解决好了个人的问题,尤其组成的整个社会的问题也就解决了。而个人是从哪里来的呢?是我们的国家、社会、家庭、父母培养和教育出来的,这才是问题的关键和根本所在,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我们先前的教育摈弃了我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从从而使我们丧失根基和信仰,没有了信仰也就无所顾忌了,为了利益什么都做得出来,而首当其冲的诚信问题也就越来越严重。

中国人一种不缺乏信仰,不管有文化没文化,我们的信仰藏在爷爷奶奶讲的故事中,藏在唐诗宋词里,也藏在人们日常的行为礼仪中。于是,中国人曾敬畏自然追求天人合一,尊重教育,懂得适可而止。所以,在中国谈到信仰,与宗教有关,更与宗教无关。那是只有中国人才会明白的执着,但我们这代人可能不再明白。【1】从新文化运动到“文革”,近现代中国在经历重大历史变革的同时,也经历了几次翻天覆地的文化思想运动。但1966年的“文革”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摧毁达到了“极致”。有学者指出带来浩劫的“文化大革命”是利己排他主义的根源。一帮被“语录”冲昏头脑的极左派,在倒洗脚水的时候,连孩子也倒掉了。信用危机应该说是文革后的延续。【2】

“文革”将阶级斗争扩大化,当权派鼓励人们之间相互揭发、告密,以至于每一个人都敢说“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在那个疯狂的年代,父子因历史问题而反目,夫夫妻因“走资派”之争而成仇,领导和老师随时可能被下级和学生批斗。人与人之间没有信任,没有关爱,“仁、义、礼、智、信”被完全否决,“兼爱非攻”的处世哲学荡然无存。残暴、欺骗、虚伪,这些人性的丑恶全面爆发。“文革”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破坏,使人们失去了信仰也失去了精神寄托,人们失去了依附于信仰的谦卑和敬畏。对于“文革”,邓小平的评价之一就是:“他直接造成了中国人道德风气的恶化。”

一个人一旦内心没有了负罪感和畏惧感,在作恶时便会毫无顾忌,十分坦然。在最近的“瘦肉精”事件中,养殖户就表示自己不吃这种猪肉,但却心安理得的高价卖给他人。在济源双汇食品有限公司,有关宣传双汇冷鲜肉“十八道检验、十八个放心”的字样随处可见,却连瘦肉精都把关不了。蒙牛董事长牛根生将“小胜靠智,大胜靠德,认真做事,诚信做人”当做人生信条,但最近几年,蒙牛却丑闻不断。继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和网络抹黑竞争对手,今年4月又被爆出陕西榆林市学生因饮用蒙牛配送的牛奶而出现发烧、肚痛、腹泻等症状被送医院治疗。

三、措施和方法

针对造成诚信问题的表层原因,首先是政府要做表率。党风、政风对社会风气起着引导和示范的重要作用,提升社会诚信急需政府的引导和支撑。政府应增强对民众的忠诚、责任感,通过完善政府诚信行政体制,建立健全政府诚信制度,不断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等实际行动,进一步提高公众对政府的认同感和责任感,赢得最广泛、最深程度的信任,从而为提升诚信竖起高高的标杆。再者是法律要及时介入和规范,加强监管和惩处力度,通过立法将社会中的道德观念、信念、基本原则法律化、制度化、规范化,并赋予一定的强制力,加大不诚信成本,在道德领域通过严格执法去积极干预和调控。最后是个人,要建立完善个人诚信奖惩机制,引导、激励民众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以上的措施主要是针对当前的情况的紧急治理,是治标之举,只能规范,而要从根本上解决,恐怕就不得不加强对人的传统文化教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社会的诚信问题,应该从娃娃抓起,重新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重塑信仰,铸就诚信!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不缺乏诚信的话题,人无信则无以立足,行事则无法通达,人有诚信则可以立足,行事则可以通达。古代社会,人们往往把无诚信之人斥之为“非人”,而加以鄙视和谴责。

中国古代先哲认为,诚信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道德标志,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孔子就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3】他一生痛恨那些内仁外诈、面善骨恶、巧言令色、欺世惑人的伪君子。孟子把修养诚信看作是做人应走的正道,“思诚者”是“人之道也”。【4】古人云:“口惠而实不至,怨菑及其身。”不讲实话,不守承诺,就会有灾祸。王安石断言:“然无信而不立。”【6】程序是做人的道德支柱,无此便无以立足。朱熹把忠诚、讲信义看成是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无此就谈不上做人之道。“人道惟在忠信,人若不忠信,如木之无本,水之无源,更有甚的一身都空了。”【7】中国古代文化中有丰富的诚信教育,当年苏武持节杖牧羊十几载,而忠诚之心不改。关云长为兄弟的一声简单交代,就可以拼了性命保护兄弟的家属,面对大哥的“敌人”的各种诱惑,纹丝不动,坚守信念,当听到大哥的消息时便决然舍弃曹操,过五关,斩六将,他们用青春和生命捍卫着人类最淳朴的“道”于“义”

如此种种,现在已经很少了,所以才出现了如今这样严重的诚信问题,古风之不存,由来久矣,加之改革开放,外来思想的冲击,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则加剧了今天的问题。所以应该从个体着手,从娃娃抓起,家庭、学校、社会三方联动,而且要特别注重家庭和小学的教育,因为人接触的第一个环境是家庭,而处于幼年的他是很多品格道德形成的关键期,知道社会个体的人是我们培养出来的。从而切实加强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寻我华夏之根,重塑信仰,铸就诚信。只要解决了个体的问题,那么以个体的人组成的企业、政府和整个社会的问题也就可以解决了。

参考文献

【1】 《幸福了吗》 白岩松著

【2】国家行政学院报

【3】 《论语·为政》

【4】 《论语·阳货》

【5】 《礼记·表记》

【6】 《辞同修起居注状·第四状》

4.浅谈对虚拟警务平台建设的思考 篇四

发布时间:2011-06-24

09:30:07【我要纠错】 【字号 大 默认 小】【打印】

【关闭】

随着网络、手机的普及,更多的网民希望利用博客、微博、QQ等虚拟工具了解各种需求信息和实时交流。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了《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4.57亿,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3.03亿。这更进一步说明了在互联网时代,公安机关的警务建设理念有必要进行全方位的创新,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由此,笔者结合社区警务,提出构建虚拟警务平台,从虚拟警务理念建设、虚拟警务管理机制的探索、警务决策方式的多元化,警察形象与素质的虚拟塑造等方面进行论述,探索虚拟警务平台在业务上的具体操作内容,进一步挖掘社区警务的活力、潜力,形成虚拟与现实的警务合作联动机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警民关系网。

一、社区警务概述

社区警务是将多数警力下放到基层社区组织的从事维护社会秩序、预防违法犯罪、服务社区居民的公务活动,是第四次警务改革的主要方向。社区警务属于社区发展的范畴,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社区工作的一项重要措施。因此,社区警察的角色也由权力本位向责任本位转变,社区警务注重社区警察要有沟通技能、口头交流技能、言语技能、表达技能、问题认定的技能、领导技能、团队技能。

在我国的社区警务模式主要是以建立社区警务室为主要标志的基层警务工作模式,是基层派出所的主要业务之一。从事这项工作的民警称为社区民警,有些地方也称为片警、村警。这些警察主要是治安的维护者、社区的服务者、法律的执行者,基本职责是熟悉社区资源、为社区居民提供各种服务、维持社区秩序、解决纠纷、化解矛盾、打击违法犯罪。

这样的警务工作模式是以实体社区为主体开展工作的,是将警务工作社会化、警民关系伙伴化、警察形象柔性化、警务对策前置化作为改革的趋势。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运用及其易操作的特点,警民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工具也就呈现出多样化和虚拟化的新的趋势。因此,笔者认为虚拟警务工作同样也应该成为公安机关研究的课题和警务体制发展方向之一。本文主要探索社区警务虚拟的平台交流,借助互联网这一平台构建虚拟警务工作模式,多方位建设社区警务,即把现实工作借助于虚拟的设备进行警民实时互动,全方位实现警民网内网外交流渠道,进一步提高警务工作效率,对公安机关建设信息化警务体制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二、当前社区警务模式概况

据笔者调查了解,当前我国的社区警务模式在各地公安机关结合本地区警务改革的实际,出现了一下几类不同的模式。

(一)辽宁警务模式。辽宁辽源警务模式:02年改革,撤销了公安分局和派出所,直接将改三级体制为两级,全市1447名警察中的42%成为了第一线的基层民警。在基层设立了警署其结构为:署长一名总揽全局,政委负责保障内勤内务管理党建工作窗口建设等工作,三名副署长分管治安巡逻、刑事侦查和社区国保。辽宁大连警务模式:在全市的派出所设立巡警、社区民警、刑警三个中队,全面推行了社区民警、巡警、刑警“三警联勤”警务运行模式。以巡警为主体,社区民警为基础,保安、巡防力量为辅助,机动车、自行车、徒步巡逻相结合的全覆盖、高密度、24小时动态管理和控制的警务新格局。

(二)黑龙江省大庆警务模式。2005年因领导体制不顺、指挥环节多、一线警力少、警种分工过细、警力配置不尽合理、内在机制缺乏活力等弊端 为解决警务下沉,大庆市公安局一方面撤消公安派出所;另一方面,加强城市公安局对公安分局垂直管理,新的分局内部实行“三警种、一部门”建制,缩短了警务指挥警令传递链条,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深圳警务模式。深圳警务改革借鉴香港经验推行四警合一模式打破四队一室(刑警队、治安队、社区巡逻防范队、综合室)设置,整合目前的治安警、社区警、巡警和刑警等警种,全部实行战斗序列队建制。把现有的社区防范队、治安队和巡警队统一编成若干个社区巡逻队,原来由各警种负责的业务工作,全部放到各社区巡逻队。综合室改为行动支援队,担负内勤、值班、户籍和民调等内部运作管理职能,为一线勤务提供保障。刑警队调整为侦查办案队,负责办理一般刑事案件和所有需要调查的复杂治安案件,需要坐班执行的工作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弹性工作时间。

(四)郑州警务模式。郑州市中原公安分局进行了派出所管理模式改革,成立了“社区警务中队”、“治安巡逻中队”、“案件查处中队”和“内部勤务室”。改革后,派出所只设“三队一室”,派出所指导员兼任“内部勤务室”主任,3名副所长兼任中队长,其他民警全部到社区和街面。社区治安巡逻队,每组两名民警和两名巡防队员,24小时在辖区街道巡逻。巡逻民警统一配备有GPS定位系统的警车和对讲机,直接在路面接警,最迟3分钟即可赶到现场。

(五)“1+X”警务模式。其中的“1”为1名民警,“X”为社会资源和综治力量,包括综治干部、协辅警、村居治保干部、治安积极分子等力量。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一是民警+民警模式。城市人口较多,业务量较大的区由二名民警组成的警务室分为A、B岗,确保每天有民警在岗。二是民警+乡镇综治干部模式。由乡镇综治中心牵头,对乡镇司法助理员、驻村干部及派出所警员力量进行整合,组成乡镇警务室的值勤力量,进行合署办公。三是民

警+保安模式。对治安情况复杂、经济条件较好、流动人口较多的村实行“民警+保安”模式,即专门派驻一名民警和一名保安在该村警务室进行执勤。四是民警+村居治保干部模式。由民警每周定期在警务室上班,其他时间由相邻几个行政村的治保干部轮流在警务室内坐班,接待群众,收集、办理群众要办的事。

三、虚拟警务平台建设构想

《公安部、民政部关于加强社区警务建设的意见》指出,“推进城市社区建设,是新形势下坚持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和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的重要举措,对于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开展社区警务建设,是公安机关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强公安基层基础工作,全面提高公安机关控制社会治安能力的重大战略,是城市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社区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保障。”由此可见社区警务建设的重要性。

为此,笔者认为随着互联网普及和社区群众服务要求的提高,结合当前已出现的互联网便民服务平台和警务QQ、警务微博、警务视频工作模式等,整合网内外资源构建虚拟警务平台是有必要的。

(一)虚拟警务概述。笔者所述的虚拟警务主要是针对第四次警务改革索提出构建警务社区的理念,结合当前警务网络化的实际运用,提出虚拟警务建设这一新说法,即将警务工作与虚拟网络相结合,探索构建虚拟警务平台的机制、内容和管理模式。

虚拟警务模式具有实时性强、办事效率高、警民交流方便等优点,通过在办事程序上的简化,进一步提高警察的办事效率和运用互联网技术的能力,为和谐警民关系注入新的亮点。如哈尔滨市道外区东莱派出所网上警务开通,居民可以通过QQ、电子邮箱与民警直接联系,网页下设警情通报、防范常识、举报咨询、服务指南、法制快餐等五个子栏目。通过借鉴各地好的做法和经验,可以促进虚拟警务理念建设的发展和警务决策方式的多元化,进一步完善虚拟警务管理机制,提升警察形象与素质,为构建新型警民关系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二)虚拟警务平台构建的法律依据。公安机关在进行执法活动时,都是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在具有管辖权的基础上,依照一定的程序依法行政的。因此,在构建虚拟警务平台时也要有相关的法律法规作为其执法和服务的依据,做到有法可依,依法执法,违法必究。根据笔者了解到目前我国在网络立法方面仍然存在很多法律空白,特别是警务工作引进网络这样的虚拟世界有些站不住脚。虽然目前公安机关利用网络这一平台破获了一些案件,同时也为群众提供了高效率的服务。但是,毕竟作为有执法权的公安机关,从事任何警务活

动时,都要有一定的法律依据作为其执法的支撑,正如当前开展的执法规范化建设,其目的就是要对公安机关的执法活动进行法律和程序上的规范,避免出现违纪违法案件。笔者认为,为大力推广虚拟警务平台,有效预防违法犯罪案件的发生,提供多渠道的便民服务,可以出台相关规定,规定哪些内容可以在虚拟警务平台上发布,哪些形式可以在虚拟警务平台上与群众进行互动,能否运用虚拟警务平台进行网外的报警等等。

当然,现在各地都在利用网络这样一个虚拟的平台从事警务活动,但是却没有一个详尽、系统、全面的虚拟警务平台建设理念、规则和机制。随着网络时代大环境的到来,公安机关在推进公安队伍信息化过程中,把应建设虚拟警务平台作为公安机关警务改革的研究内容之一,是有重大现实意义的。除此之外,公安机关还应探索如何把警务工作引入网络这样一个既虚拟又与现实密不可分的领域,以什么样的形式来进行管理,如何把警务工作以适应虚拟网络介入的角色要求,这些都是是公安机关必须首要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在当前的法律法规范围内,寻找介入虚拟网络的突破口,进行制度创新。比如,根据国家的《宪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等法律法规,研究出一种警务工作平和进入虚拟网络的警务工作制度,即构建虚拟警务平台机制,实行统一指挥、综合服务平台体系。

(三)虚拟警务平台建设和管理机制探索。当前在公安机关推进信息化建设的指导下,全国各地公安机关积极利用网络这一虚拟平台,进行工作方式上的创新和多渠道拓展服务,以警务微博、警务QQ、警务视频工作、警务网络室等等形式在各地公安机关得到了有效的运用,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笔者在网络上浏览到一条消息,这条消息是在中广网上看到的,该网有一则这样的报道,“云南边防警务用QQ视频解决无证住宿难题”,据调查自开通警务QQ视频后,共利用视频在线比对了入住的120多人次,还利用警务QQ视频抓获各类犯罪嫌疑人5名。正如报道中片马边防派出所副所长介绍说,“目前,我们还将不断完善,将警务QQ视频普及到废品回收站、手机回收店等一些特种行业,进一步提升对特种行业的管理水平。”这为虚拟警务平台建设和管理提供了借鉴。

上一篇:系统会心得体会下一篇:营造符合自身实际的企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