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的发展过程

2024-08-20

电影的发展过程(共8篇)

1.电影的发展过程 篇一

考研日记:我考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研究生的过程 作者:周楠(读书中)

我考电影学院导演系研究生的过程 作者:周楠(转自作者本人的网站)

回忆回忆考电影学院的过程吧

我是2005年5月第一次来到北京,当时本科还没有毕业,(我的本科六年才毕业,因为不好好学,本科是电子信息工程,还跟院长打了一架,被那厮严控禁止我毕业,后来通过另一些朋友,高压之下,勉强毕业。)所以一心希望能够“转学”来电影学院,当然这种想法是浪漫且不切实际的,但还是带着自己的“作品”来了。

所谓作品,其实是04年用了几乎一年的时间,在父母的支持下拍了一个全长95分钟的古装DV,是的,古装,95分钟,很可怕,基本上属于脑子进水才会开始做的事情,但还是在朋友、家长的支持下完成了,现在回头看看,片子当然很傻,但是这个过程远比影片本身更让我坚定了做一名导演的念头,因为这样充满创造感和成就感的生活,与大学的枯燥无味相比,简直是天壤云泥。《刺秦》海报1 《刺秦》海报2

到了电影学院之后,直奔导演系,当时导演系和表演系还在一个楼里,叫做“表导楼”,我是抱着“转学”或者“破格录取”的梦想来的,毕竟自己还有点拿得出手的往事。

到了导演系之后,一开门是王老师和徐老师在聊天,很快乐,很轻松,但这种轻松带给我的却是更大的紧张,我说明了来意,得到的当然是“我们没有过这个先例”,于是乎,我又抱着我的材料来了办公楼,本想直接找院长,却被保安拦下——我连院长姓什么都不知道。

于是再次回到导演系,遇见了田壮壮老师,当时田老师正给学生开会,指挥着两个学生搬凳子,我很羡慕他们,但是更坚信我会比他们更好,硬着头皮喊了一声田老师(我没认出来,是听学生们喊的,探头看了看导演系的上课安排,姓田的只有一个人,这才确定下来),跟田老师说明了来意,田老师说让我等一会儿,他开完会再跟我聊。

接下来是漫长的等待,我发消息给北京的朋友,让他们帮我查田老师拍过的作品,结果傻了,《猎场扎撒》、《盗马人》、《蓝风筝》、《德拉姆》,一个都没有看过!正郁闷着,田老师开了一半会就出来找我,我又把自己的详细情况跟田老师说明,田老师乐了,说:“你啊,就是没正事儿对吧!”我说,“不是我没正事儿,而是我还没有开始从事正事儿。”——类似的问答吧,具体记不清楚了,但是田老师对我说,“既然你基础那么好,又这么有信心,你应该考咱们学校的研究生啊!”然后又带着我找王老师,跟我推荐进修班。电影学院,当时我能选择的进修班有两个,一个叫做“研究生进修班”,一个是“导演系进修班”,“研修班”比“导修班”讲得更基础全面一些,当然了,后者比前者深一些,而且需要经过一定的考核过程,斟酌衡量之后,还是决定上研修班,打好基础,准备考研。换句话说,被田老师的一番话点醒了,反正马上就要毕业了,何必转学重新来过,既然有信心,那就去考研究生!

回家之后,父母都支持这么做,于是给电影学院汇款。拿到研修班的上课通知书的时候还着实激动了一会儿,母亲现在还留着那封信,就仿佛是我真的考上了电影学院一般,到了8月底,收拾行装就义无反顾地来了北京——竟然发了11个大包裹!还不包括和父亲手拎的4个。

到了北京,住的是与一对朋友合租的房间,就在电影学院对面的小区,(直到写下此文的2008年1月,仍旧住在这里,朋友们已经搬走了,我和女友住在这里。)经过了3天的奋战,终于把房间布置得焕然一新,父亲一离去,压力似乎立刻大了起来,这不比大学阶段,大学阶段身边还有别的亲人,而如今,倒是成了一个彻底的“北漂”了。北京的家,整理前就是这个样子 整理后焕然一新了

研修班上半学期的课程含金量真的很高,我不知道现在如何,就我记得的课程说一下吧,但应该还不全: 【上学期】

周一上午:大师研究。授课老师:王志敏,杨慧,吴琼,戴德刚 周二上午:影片分析。授课老师:孟中 周二下午:中国电影史。授课老师:陈山 周三上午:当代思想文化概论:崔卫平周四上午:电影编导基础:授课老师:苏牧 周四下午:马列文论。授课老师:叶远厚 周五上午:影视技术概论:授课老师:李念芦

后来还在周五下午开设了“影像思维”,授课老师:高向明

一上学,对自己的知识体系、电影思维、学习心态几乎是整个的一个颠覆。首先,坐在课堂里堂而皇之的谈论电影了,这本身就是一件令我欣喜若狂的事情,而老师们所给出的知识、理念、思维逻辑,是我前所未遇的,我几乎无时无刻不感觉到自己知识的枯竭以及对知识的渴望,几乎每一个堂课的每一分钟,我都能够感觉到整个身体处于一种紧张状态,每个毛孔似乎都在吸取着养分。从理工的课堂上来到电影学院,我从未想过会有如此大的冲击,这就更坚定了我一定要考上电影学院的念头,整个上半学期,除了最后考试前的几堂课之外,我没有旷过一次课,没有任何迟到的情况(oh,当然,这得把思想文化概论和马列文论排除在外,对不起崔老师叶老师。)

上学后没几天,我就被打击了一次,班上一个崇尚大师的同学说带我去买碟,我就懵然地跟他到了一个叫做“大象”的碟屋,不足5平米的小屋子,四壁上全是DVD,这样的规模是以前不曾见的,然而其内容更是让我直接崩溃。印象中,那个房间里面该有近千张碟,但我看过的应该只占百分之一,我现在可以更为公正地看待这个问题,但是当时则如同当头棒喝。“大象”的老板据传是一名考电影学院导演(或者文学?)系屡次不中的学生,而且似乎将他阻拦在电影学院之外的是他极差的文化课,于是他便弃而不考,在学院对面做起了DVD生意,说自己攒够了钱就要自己拍电影。我对他的精神表示佩服,然而当他的口中说出了对电影学院的鄙视和不屑,对老师们不能够欣赏他的才华的愤愤不平,我是愤怒的。因为整个学院,这些老师们,刚刚为我开辟了一个崭新的世界,而他竟在辱骂他们——我向来鄙视那些考不上而说学校有问题的人,固然这样的选拔制度存在一定的弊端,但是作为一名艺术创作者,尤其是电影艺术的创作者,以一种极低的情商、阴暗的报复心理去看待生命中的挫折——而造成这样后果的最主要原因,是他们自己的文化课不过关,换句话说——综合素质不足,我绝不认为这样的人会成为任何领域的杰出人物。

当时我被“大象”的小老板镇住了,他口中滚滚的汹涌的人名是我不曾听说过的,是的,就在当时,我还对新浪潮,新现实主义,波兰电影,伊朗电影,日本电影一无所知,我不知道特吕弗戈达尔让雷诺阿,不知道德莱叶法斯宾德赫尔佐格,什么都不知道,所以当他将诸如特吕弗的处女作,戈达尔的遗作,以及某人的“最有特点的作品”之类全都压在我圈起的手臂以及内心上的时候,我忽然升起了一种绝望,这种绝望不是因为无知而绝望,因为我不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而是觉得,这么样一个口若悬河的人尚且考不上本科,我考研的路得是多艰难啊!而且当我问老板,有没有什么好莱坞的新片,老板那不屑和厌恶的神情就仿佛是我在大悲寺里要肉吃,他说他从不看好莱坞的片子,包括我一直很推崇的魔戒,他说那些都是垃圾,我于是心生敬仰,觉得自己前两年的大量阅读其实是在声色犬马,特别像是一个养尊处优的花和尚忽然见到了苦行僧,从灵魂上感受到了至高无上的神祗正在鄙视着我。

怀着惴惴的心,我被忽悠了200多张碟,这些碟的大部分,只有专门研究某一个大师或某一个年代电影的专家才会想起阅读,它们既不是名家的名作,也不代表着任何一种流派,而只不过是某些大师们的平庸作品,以及一些曾昙花一现的影人们得不成功作品。我深怀着敬意病倒了,心里压力很大,这些片子让我无从下手,因为它们的大部分是那样的枯燥和遥远,以至于那一段之间,看电影变成了我前所未有的痛苦。每一张电影的封面上,“大象”的老板都用歪歪扭扭的字写着xxx的最xxx的作品,但是我一点都不觉得xxx,也了解不了这个xxx为什么要拍这么xxx的作品,如今回头看,我在那一段时间所看的碟,它们中的大部分在电影史上都不值一提。我的心病和身体都转好于一个清晨,在上课前,我终于忍不住要向班上另一个崇拜大师的人求教,怎么那些大师的碟这么难以看懂,又这么了无生趣啊。同学告诉我,你快进啊!我看不动的时候我就快进,一会儿就看完了。

我于是知道,很多人的所谓大师,不过是烟花泡影,不过是酒后谈资,不过是他们用来保护和掩饰自己的一种绚丽外壳,我于是逐渐解脱了。

当然,和班上的同学们在一起仍然很快乐,直到现在还有联系的也有不少,应该说是一个特别和谐的氛围吧——至少在我所关注的小团体里面如此。慢慢地熟悉了起来,得知班上要考研的还果然不只我一个,压力又慢慢地起来了,不过还是靠着那一点自信和诚挚鼓励着自己,一定行的。

上半学期的日程被安排得很满,周一到周五,除了上课的时间,大部分在恶补我的知识储备,主要是看碟,少则一张,多则三张,基本上是利用下午没课的时间或者晚上饭后。我把所有其它的时间压缩到了极点,放学后立刻飞奔去食堂吃饭,随便扒几口就马上回家,往往我的同学们刚从主楼里面走出来,我已经吃完饭,走向车棚,真的很可怕,每次吃饭不超过5分钟的时间,从来不吃那些需要等的菜。因此经常出现的对话是:“哟,不吃饭就回家啊。走啊,一起去吃。”“啊不!我吃完了。”以至于后来有同学跟我说,曾经猜度过我是不是没钱吃饭每天饿着。

到了周末,就要去参加考研的培训班,政治和英语,这就占满了我全部的时间,若不是后来经常不去上周三的课(对不起,崔老师,再次对不起),一周之内则要被全部占满了。就这样极其充实地过着,极其贪婪地吸取着身边每一点养料和知识,又随着网上报名、现场报名的临近和走远,最后冲刺的日子来的特别快。

我的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了背政治上,谢谢我的好朋友娟儿,那时候我学郁闷了,就上网和她扯皮,我们当时发起了“先进‘性教育’”活动,也就是把所背诵的全部政治理论,活学活用为两性关系进行注解,我一边打字,她一边乐得不可开交,这似乎是我整个复习过程中唯一的轻松与欢乐。

可怕的政治课上课现场。。我用了5张图片拼成的

由于自己平时英语成绩好,就没有报英语的基础班,直接上了冲刺班,还在冲刺班上认识了日后的一个朋友,在第一堂英语课上,北京下起了第一场雪,很美,但我基本上已经无暇去欣赏。

这时,遇见了田有良导演,研修班的好朋友珊珊把我的剧本《处男证》给田导看了,而他正在寻找一个编剧为他完成一个电影的剧本。投资人是一个做股票起家的小老板,从小酷爱周星驰,现在有钱了,就想投资做一个类似于周星驰电影的、关于股票的喜剧片。这件事情本身是一件荒谬的事情(和日后很多荒谬的事情同出一辙),但是我和田导很认真,一稿又一稿地修改着,直到投资人觉得对他拙劣的原剧作改动太大,将我二人同时辞退。田导帮我争取到了稿酬——这几乎是我第一次凭借电影有关的事情得到了证明,我真的十分感激这次并不成功的尝试。07年暑假,《大话股神》悄然上映了,票房很烂,剧本很烂,我觉得自己的剧本恐怕更好一些。

转眼到了学期末,所有的课该考试了,只有通过所有的考试,才能拿到研修班发的结业证书,又或者可以继续学习,读学校的在职研。而我抱着背水一战的决心,放弃了这些考试,把经历全都放到了复习上,我知道我要的不是一个结业证书,也不是一个在职研,而是堂堂正正地考上研究生。

考试的日子就在新年后的几天,当时已经轻松下来,考试的教室在当年的表导楼,英语很简单(我被隔壁一同志抄得很惨,真的很惨,他的整个答题卡都是抄我的,而我那年拿了86分),政治感觉不出难易,导演理论好几道题不知道答案,还有答错的,诸如有声片出现的年代,轴线问题„„剧本则很满意,当年的考试是给了一个社会新闻,类似于“天气很冷,小王出来收衣服时忘带钥匙被关在门外,跟邻居大妈借电话打给男朋友,遭到拒绝。无意中遇到新搬来的小美,很热情地把小王请到家中,借了电话。同时邻居,一个很熟,一个很陌生,得到的待遇却是截然相反。”要求写一个短片剧本和一个长片的故事梗概。我写的短片是黑色喜剧,长片是套层结构的音乐剧,直到现在想起来也还是很喜欢,但不知道为什么最后拿了87分——150满分,等于我还不及格。

最后的成绩大概是,政治70英语86,剧作87,导演理论创作110。

又挨一次打击,我有点崩溃,当年新概念,我与一等奖失之交臂,余华老师说,我的字太难看了(汗)。高考,我与清华失之交臂,语文只拿了500多分(900满分,500多相当于作文零分,因为我客观题基本全对),又一次败倒在考研的战场上。还记得张建亚老师来给我们做讲座的时候,田壮壮老师先跟我们聊了一会儿,问我们谁要考研,当时我们参差地站起来好几个同学,然而最终,孙睿(《草样年华》的作者)披荆斩棘地上了学,而我名落孙山。

接下来的一年更难熬,寒假的时候还信心满满的自己,要对全家人有一个交代。尽管当时也对他们说,谁知道第一年能不能考上呢,然而在内心深处这是一种“谦虚”,可是当这种自谦变成了自嘲之后,不得不考虑接下来的日子怎么办。

除了日复一日没有休止地增加自己的电影阅读量,以及继续上研修班以外,我似乎找不到地方发泄我的郁闷和寄托我的理想,着实地颓废了一段时间,这样的颓废甚至直接影响了我的上课情绪,以至于我根本无法记得下半学期的整体课程安排,我唯一完整上完的是张会军院长的《电影画面》(至少我现在直到院长是谁了),还有侯克明老师的《视听语言》,孟中老师的《剧作》,都是很棒的课,然而我却尽数错过了。

下半学期,同班的好友可欣帮我介绍了一个剧本工作,通过珊珊,也接触了一些MV的拍摄,除此之外,几乎一无所成,倒是有不少时间,躲在家里,静静地打着美国服务器版本的魔兽世界。

9月开学,我已经成为彻底的北漂,父母对我的支持一如既往,我也准备开始新一轮的复习征战,调整心态,步步为营,但是我开始拒绝参加研修班同学们的任何聚会,总觉得一种无形的压力,让当年谈笑自若的我在他们面前抬不起头来。

仍旧是在珊珊的介绍下,为北广传媒策划了一个电视栏目剧,为Channel V拍了一个低成本MV,正准备自己拍一个短片,都已经定了演员,还没等缓过神来,田有良导演一个电话,把我拉进了《满城尽带黄金甲》首映式的筹备组。

长达3个月的工作辛苦而郁闷,仅仅是为了“《黄金甲》的首映”和电影沾边,我付出了全部的时间和精力,然而换来的却是剧组中一批不怀好意的人的敌视和欺侮,我并不是没有骨气的人,但却切实体会到了世态炎凉。在这三个月里,我的工作时间是每天早上10点到凌晨2点,为此,我凌晨3点钟才能躺在床上,早上9点就又要出门,三个月的时间,我仅仅休息过5天,所谓休息,是我在家里继续完成我的工作。

每天的工作让人生厌,复杂的男女关系、勾心斗角让我第一次对这个行业(后来才意识道这些人不过是边缘的渣滓)产生了恐惧之心,3个月里,我们的首映式方案改了36稿,每天的工作方式基本如下:我早上10点准时到组,叫钟点工收拾房间,随便吃点东西,开始整理昨夜的稿件,或者和田导商量日程安排,12点左右,各位吃客陆续到位,饱餐一顿后尽数消失,而我继续联系各部门人员,找相关演出人员,写稿件,晚7点左右,吃客们再次出现,饕餮,然后回来,坐在会议桌前海阔天空,而我被逼无奈要听着这些言论以证明我对艺术工作者的尊重,还必须记下他们酒足饭饱后充满幻想的梦呓。11点左右,正式开始工作,大家会看看我新整理的稿件,根据新画面公司相关意见新写的流程,发表约一小时的自由演讲,各自散去,我留下来整理大家的宝贵意见,直到2点。

期间,我还负责了定饭,找演员,联系烟火、动画、模仿秀等诸多人员,为演员报销车费,买生活用品,收拾屋子等一系列的与艺术相关的工作,仍旧是一天都没有迟到早退,贡献着全部的精力和热情,忍受着所有的诽谤和不公平待遇,记录着每一次会议的胡言乱语。

——当然我也有失职的时候,我唯一没有参加的两次会议是讨论晚会工作人员大名单和最终工资分配的回忆,大概这些事情与艺术无关,所以不需要我的参与。而我的缺席的结果是,我在第一稿的大名单里,仅仅是一个“导演助理”,而这还是我忍无可忍之下,抢过某人手中的文件才见到的(我倒是通过此时能够看得懂田壮壮导演的《蓝风筝》了)——我于是力争,田导也帮我说话,最终挂名为副导演,而这种理所当然的事情竟然被视为一种恩惠,以至于在演出成功,最后发劳务的时候,某制片人仅仅给了我一万元——请不要以为这个数字很多,这其中包括了合同上规定的每天100元的交通费。

那些剧组里的前辈们早已消弭不见,身名俱灭一般地没有出现在我的面前过,而许多我出面联系的老师、同学、朋友、和一些制作公司、部门,全都因为最后受到了与我一样的不公平待遇,愤然地与我断绝了任何来往,也拒绝与我有任何进一步的合作。但我仍然感谢田导给了我这样的一次机会,至少,田导对我的信任是始终不变的,而通过晚会,我结识了汉新(其实是研修班的同学,但到此时才第一次合作)和贺志这两位知己好友,我们的友谊一直持续到今天,在我拍的每一个短片里,都有他们辛勤工作和无私奉献的汗水。并且,当我写下的文字,在首映式的夜晚响起,而负责切换卫星信号的我,独自一人看见张艺谋导演在美国,被我的文字感动落泪的时候,我的心灵是满足的,我至少对得起自己,和自己坚信的一切。

此时,距2007年考研只有10天时间。

我几乎放弃了考研,因为一个电视剧组已经许诺了我副导演的职位,可是当我真正去组里报道的时候,却被导演告知,副导演由投资方指定,让我继续做助理。我并不是心高气傲,但我不认为做助理是我的人生梦想,更不愿意承担一种莫须有的责任,让奉承和谄媚变成我的义务,让赔笑和照料生活起居变成我的工作。也许这种选择很艺术,但是对不起,我没有这么艺术。

于是我站在北京一月的寒风中,看着导演开车离去,但我不后悔,我觉得经过《黄金甲》的装孙子时期,我应该开始有点骨气了,尽管我没有文凭,没有专业背景,但是,我是一个不容侮辱,或者说,不容反复侮辱的人。

未来是迷茫的,我没有复习,但是报了研究生考试的名,07年只有姜伟老师招生,在此之前,我对他一无所知,报名之后,去听了老师两次课,一次课讲《小鞋子》,另一次课刚坐下就被查课的老师赶了出来——外班人是不许上导演进修班的课的。可是为了不让考试的势头停下,也抱着仅存的那么一点自信——甚至还有一点自娱精神,我还是去参加考试了。

英语和政治不成问题,我感谢魔兽世界,让我的英语一直没有放下,政治就凭去年背过的内容,至少也没有拖我后腿。但是在专业课考试的前一天晚上,我还是失眠了。

于是挑灯夜读,翻开《电影知识词典》,上一年没有答上的几个词条还历历在目,然而,面对着一本厚厚的词典,时间是有限的,我心一横,算了,什么都不看了,既然是准备“从学术上裸体参加考试”,就干脆赤条条来去无牵挂,最后,还是在临睡去前偷偷地看了几个词条,而这几个词条,鬼使神差地在第二天的考试中几乎全部命中。

剧本创作的考试方式是前所未有的,再也不要写一个剧本了,而是让写一个故事。我大概构思了1小时40分钟,写了1小时20分钟,疯狂的写,最后变成了一个有点类似于《骗中骗》,又有点类似于《9个皇后》的故事,说真的太复杂了,自己都回忆不起来写了什么,而且自己确实认为不如06年写点好,没想到,一发榜,竟然幸运地成了仅有的2名过线考生中的一位。

得到分数的当天,以前的女友和我提出分手了,下午被甩,晚上得知分数,一悲一喜之间,自己几近麻木。虽然是无心插柳,然而当这柳条开始发芽,整个人的心态就立刻变得很不一样起来。

最早的招生简章上,导师只要两名考生,而最终得知分数线确立之后,也才发现仅有两名考生入了复试,可以说几乎是100%的通过率了,但这时候的紧张程度反而更甚,因为毫无办法得知老师会不会临时改了主意二者选一,也不知道会不会有带着更强大背景的人把自己挤掉,身边充斥着这样的声音:没有权势,没有花钱,电影学院的研究生是天方夜谭。

甚至开始犹豫起,要不要再厚着脸皮请求父亲和全家人最后一次的帮助,用钱来解决最后的疑惑,但这种想法很快放下了,事实很简单,如果我的导师需要用钱来买通,那么这样的导师或许不值得用钱去买通。原谅我将事情处理得如此理性,也请原谅我对老师这样的猜度,但是,这种甚至连找人花钱都无从下手的局面,直接造成了我心理上的自卑感,而这样的一些念头加在一起,又是强烈的负罪感。

直到我决定将研究生期间的剧本《处男证》拍成短片,用自己的实力跟老师对话,所有的怀疑和紧张才消失不见,于是开始了紧张的筹备,感谢路路(后来成为了我的女朋友),佳玥,子君,汉新,英婕,珊珊,贺志,书承,樊伟,孙睿,小新,李爽,卫东老师„„所有的人帮我完成了一个至少在当时自己相当满意的作品——不过这个片子最终被我称为“烂尾片”,因为最后的几场戏由于子君远赴法国参加演出(法国国家歌剧院《悲惨世界》哦!)而未能完成,然而出现在屏幕上的影像让我对自己这一年半以来所做出的努力有了初步的认识,至少我知道我的学习是有效的,努力是有成果的。

直到面试当天,我仍旧没有拍完《处男证》,期间给老师打了一个电话,问老师能不能把剧本给他看看,老师说,还是拍完了再给我看吧。于是我一直辜负老师辜负到现在。等待面试的过程漫长而艰难,幸好有路路陪我,为每一个好的传闻而欣喜,为每一个坏的传闻而扼腕。

面试当天,路路陪我去了电影学院,她说要是老师不要我就帮我大闹导演系,虽然我非常欣赏她的这种做法,但是为了导演系的安危,我还是毅然决然地通过了面试。面试的过程我以后专门写点东西说吧,总之,一雪前耻,以总分第一的成绩,终于成为了电影学院07级导演系的研究生。

父亲得知这一消息,竟无声地落下泪来,母亲就更不用说了。路路已经被各种传闻折磨得麻木了,半天回不过神来。而我自己,当看到最后的成绩时,几乎不敢相信这件事情的真实性,8年来的全部挫折在这一刻全都变得值得,我知道以后的路还要自己走下去,努力地走下去,但是我至少,已经成功上路了。

上学之后的故事以后再写,赶在2008年硕士考试之前,完成这篇文章,主要还是想在兄弟姐妹们考试之前,和大家分享一下这两年多以来的喜怒哀乐,考试前朋友们总喜欢聚在一起,随便聊聊,放松一下神经,也彼此充电打气,仅以此文作为我的微薄贡献,就当我是一个简单的朋友,和你们聊聊我的过去,我的奋斗,和我的喜悦哀伤。

写完了,还有好多的事情没有讲,干脆弄一个巨形的PS,陈列如下: PS:

1.做好充分的准备,不要希望这个过程有任何的投机取巧的可能性,在如今中国的学术界,电影学院是为数不多的几个需要很强的综合实力才能一搏的学校,我可以负责地说,考电影学院的研究生的艰辛程度,不亚于清华北大,而且绝对高于一般的国内重点大学。

2.请保持谦虚和自信的状态,对于电影的学习,我个人的理解是一个“阶越”的状态,也就是说,量变和质变似乎特别明显,往往一段时间之内会觉得自己什么都懂了,但是就会有忽然的一个契机让你觉得自己其实什么都不懂,这样的感觉会反复出现在你的学习过程中,一不要自满,二不要自卑,既然你选择了这个职业和这个梦想,那就努力走下去!

3.请至少保证1000部以上的电影阅读量,50部以上反复阅读,拉5-10个片子,或者20个以上的段落。在看300部电影之前先不要着急学理论,电影不是一个纯理论学科,理论往往是对拍摄经验的总结而不是指导,书籍往往能为我们带来共鸣而不是崭新的知识。

4.有可能的话,多拍片,但是拍片前一定要充分准备,拍完了要记得总结,我一般拍完5分钟的练习作业,都会写数千字的经验总结。

5.很多人问我研修班、导修班的事情,我的建议是:如果你的家庭条件允许你用一年的时间,花10万块钱去学习你所爱的行业,那么请一定要参加研修班或者导修班的学习。如果你的家庭不足以支撑这个费用,那么请一定不要参加,我们要为了梦想而不断追求,但是我们也肩负着重要的家庭使命和责任,不要在大学毕业之后,又给家庭带来全新的负担。10万当然是比较滋润的生活,但是5万也是至少的,并且我认为,学习电影的过程不应该是清苦的,一个顺境会为你带来更多的灵感和可能性。

6.学习电影绝对绝对不是一个快乐的过程。从理性上来说,它一定是快乐的,因为你在创作,你在证明自己,你在实现着自己的梦想,但是过程本身是枯燥的、艰辛的,需要付出异于常人的忍耐和代价。这个行业中,还是有相当多的投机者和不善良的人,它们的存在直接决定了这一行业的特殊性,它看起来充满了机会,但实际上也充满了泡影,一百个机会里面或许只有一个是真实的,而你会发现身边有一百个竞争者,不要为了一件事情的失败而气馁,并且对所有的事情都抱有绝对的热忱和忠诚以及认真的态度,行业内的“靠谱人士”不会辜负你的所有付出。

7.考试不是绝对的,但考试是相对的,考试结果是有一定的公信力的,至少能够从某种程度上证明你的能力如何,请不要从别人的身上找原因,而是从自己的身上找原因,在艺术的路上,每个人都是学生,也没有绝对的对错和高下之分,请尊重学校老师的选择,就如同你希望每个人都尊重你的选择。

8.努力,努力,再努力。用汗水和泪水浇灌你的梦想。在那段日子里,我也经常哭,哭很解压的,我一直都用它。价格便宜,童叟无欺。

9.写给所有的兄弟姐妹们,坚持你们的信念,但更要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多看电影,多思考,多实践,多交流,天道酬勤,只要努力过了,至少不后悔,不愧对自己,机遇对于每个人来说不是平等的,但人生对于每个人来说是平等的,你怎么对待它,它就怎么对待你。电影学院也不是学习电影唯一的出路,它更类似于一条捷径,但是假如将它看作是唯一,并且在这条捷径的入口处反复原地踏步的话,电影学院就失去了它捷径的意义了。

10.最后祝愿每一个人都能够梦想成真,也希望和每一个人成为日后合作和共同进步的朋友。

2.电影的发展过程 篇二

关键词:文化霸权,电影信息交流,数量维度,内容维度

一、前言

在《文化帝国主义》一书中,汤林森对于大多数文化帝国主义学者的观点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认为,众多学者所认为的那种“帝国主义依靠大众传媒传播并推行自己的意识形态和文化观念”的看法是错误的,因为媒介本身和文化帝国主义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内在联系。一方面,媒介只是中性地、客观地传播信息,并不存在将帝国主义的意识形态强加给第三世界的问题;而另一方面,读者和观众是有自身的自主性的,这种自主性足够抵抗外来文化的渗透。

这一论断引来了众多学者的质疑和反对,著名文学理论家、批评家爱德华.沃第尔.萨义德更是提出了与之针锋相对的观点。在萨义德看来,关键并不在于媒介本身是否是中性而客观的,也不在于受众是否真的具有足够的自主性;而在于帝国主义国家和第三世界的国家对于现代媒介是否拥有同样的控制权,在于帝国主义国家是否是在有意识、有预谋地利用媒介来传播自己的意识形态。

事实上,正如萨义德所说,美、英等发达国家和第三世界的国家对于现代媒介并不拥有同样的控制权。而这种现象所引发的后果就是,发达国家与第三世界国家在信息交流的过程中无法处于平等的地位,这就导致发达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的信息交流处于一个失衡的状态。

除此之外,发达国家的媒介也并不像汤林森所认为的那样“客观中性地进行信息传播”,而是在发达国家有意识、有预谋地控制下向发展中国家传达它们想要传达的意识形态。例如,美国的中央情报局总是运用从政府获得的大量资金来操控三M(即Market、Museum和Media),以此来传达他们想要传达的信息,并引导世界的文化走向,确保文化霸权的地位。

而从三个M衍生开来的m(即movie), 作为媒体艺术传播形式的一种,在发达国家的“文化帝国主义”战略中就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它们“文化霸权”野心最突出最明显的体现之一。

在西方诸多发达国家中,美国是凭借电影对其他国家进行文化渗透和文化支配做得最为成功的国家。因此,本文将对美国和中国运用电影这一信息载体的交流过程进行分析,通过对电影数量和电影内容这两个维度的交流失衡进行分析论证,进而证明“帝国主义依靠大众传媒传播并推行自己的意识形态和文化观念”这种现象是切实存在的,从而反驳汤林森所认为的“媒介和文化帝国主义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内在联系”的观点。

二、中美两国电影信息交流数量维度的失衡分析

当我国和美国通过电影这一信息载体进行信息交流的时候,中国始终是处于弱势地位的。在数量这一维度上,这种弱势首先体现在中国对美国电影引进的数量和美国对中国电影引进的数量之间巨大的差距上。根据2009年文化部所出具的相关统计数据表明,截止到2008年,中国从各种渠道引进的影片数量总共为4332部,其中,美国影片的数量占到总数量的40%-50%;中央电视台和其他各地方电视台播放的外国影片总共4000余部,其中40%以上的影片为美国电影;而在电影院公开放映的总共211部外国影片中,53%的是美国电影;在五年之内以分账的方式引进的88部外国影片中,美国影片总共70部。而与此相反地,我国的影片出口到美国的数量却是屈指可数的。尽管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电影业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我国在与美国的影视贸易中仍然是处于一个逆差的状态。尽管我国的影片不乏优良之作,尽管我国的影片也曾在国际电影节中斩获过不少大奖,但是中国引进美国的影片数量是远远大于美国引进中国的影片数量的;中国电影在美国的影响力是远远不如美国影片在中国的影响力的。而这种现象就有力地证明了,中国和美国在凭借电影这一信息载体进行信息交流时,两者的地位是不平等的,信息交流是失衡的。

而当中国和美国凭借电影这一信息载体进行信息交流时,中国的弱势地位还体现在美国影片在中国的票房收入和中国影片在美国的票房收入两者之间的巨大差距上:《阿凡达》在我国内地的总票房突破7亿人民币;在2012年4月10号推出的3D版《泰坦尼克号》在中国的总票房截止当下已然达到9.7亿人民币;《2012》在中国的票房达到4.66亿……一系列数字都告诉我们,美国电影在中国的影响力是极其巨大的。与之相反地,中国电影在美国的票房确是低的可怜的。据资料统计,中国电影在美国票房最高的是张艺谋的《英雄》,票房仅为3484万人民币,排名第二位的《十面埋伏》票房仅仅一千万人民币,排名第三位的票房只有三百余万人民币。这两组对比鲜明的数字就进一步有力地证明了中国和美国在通过电影的信息交流是失衡的、不平等的。这也就证明了,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进行文化交流时,并不像汤林森所认为的那样处于一个平等、平衡的状态。

三、中美两国电影信息交流内容维度的失衡分析

萨义德曾在他的《文化与帝国主义》内这样说道:“在我们这个时代,直截了当的殖民主义已然完结。然而,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帝国主义仍然滞留在老地方,留在某种一般的文化领域里,同时也从事着具体的政治、意识形态、经济和社会活动。”

如今美国好莱坞的作为正是支撑萨义德这一观点的有力证据。为了达成帝国主义这一目的,美国凭借好莱坞电影不遗余力地将它意图传达的、甚至虚假片面的信息源源不断地传递到中国,进而使中国受众在潜移默化当中接收并且接受他们的思想。

例如,好莱坞电影在影片中为美国塑造了一个正面的形象,从而让中国受众认为美国是美好的:在好莱坞影片的镜像折射下,美国被打造成了一个民主、自由、浪漫、友善的国度。通过好莱坞影片的展示,我们认为美国的都市是繁华的、时尚的,美国的西部是一马平川、自由驰骋的,美国的学校生活是丰富多彩、充满刺激的……

而在美化自我、展示自身民族优越感的同时,美国自然不会忘记丑化和贬低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落后性。为了防止其他国家受众观影时出现排斥心理,这种丑化和贬低的行为往往是在侧面进行的。例如,在美国的动作大片中,正义的、英雄的一方总是美国人,而发展中国家的人物,则总是被设置为人质、难民、需要拯救的弱小一方甚至邪恶力量的代表。通过美化抬高一方和丑化贬低另一方,美国就成功地将“西方是先进的、优越的、高人一等的,东方是落后的、愚钝的、需要被拯救的”这种意识形态慢慢渗入中国人的思想中。

与美国这种在信息交流过程中高高在上的姿态和独立自主地通过电影传达他们意图传达信息的现象截然不同的是,我国在电影信息交流的过程中是处于弱势的。为了获取拍摄资金,我国甚至有许多影片在内容和思想上是放弃中国思想而迎合美国意识形态的。例如李安的《卧虎藏龙》,例如吴宇森的《赤壁》,又例如张艺谋的《英雄》……尽管这些影片表面上看起来都是原汁原味的中国影片,但是事实上全部是拍给外国人看的中国电影,是迎合了西方意识形态的电影。而除了通过资金对中国导演进行“利诱”,美国还成立电影组织、设立电影奖项来对中国导演进行“威逼”。通过这些荣誉的影响力,美国就迫使中国那些想要打入国际市场、想要获取荣誉的导演只能按照他们的意愿来制作和生产电影。

以上的现象无不说明,好莱坞正凭借着美国强大的经济支撑和强大的国际影响力,将美国意图传达的、甚至是虚假片面的信息传达给中国受众,从而达到美化自身、抬高美国形象的目的。与之相反地,中国由于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无法与美国相抗衡,不仅对于美国传达入中国的这种丑化贬低中国的信息无法抵御,甚至在影片制作的时候还要为了拍摄资金和奖项荣誉等放弃自身话语权,迎合美国的意识形态。而这正如萨义德所说,美国在与中国通过电影这一信息载体进行信息交流和文化沟通的过程中,地位是不对等、不平衡的,而这种不对等和不平衡正对中国受众的思想意识形态造成巨大地冲击。

小结

通过对电影的数量和内容两个维度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中国和美国在通过电影这个信息和符号载体进行信息交流的时候,地位是不平等的,而这种不对等的地位就导致两国的信息交流是不对等的,无论是从电影的数量、票房还是内容来看。而美国的媒体并不像汤林森所说的那样“客观、中立地传播信息”,而是像萨义德所说的那样,“有意识、有预谋地利用媒介来传播自己的意识形态”。美国总是凭借它强大的媒介控制权和国际影响力将它意图传达的信息强加给其他国家,进而达到它促进帝国主义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超:《追寻“文化帝国主义的原罪”——读汤林森的〈文化帝国主义〉》, 《陕西教育》, 2008 (12) 。

3.电影的发展过程 篇三

一、 黑人女性莎格:开放、自我

《紫色》中的黑人女性莎格是一个自我意识比较强的女性,她的个性比较独立,与传统观念相比她是一个另类,在日常生活中不受男性摆布,喜欢自由自在、独来独往。

莎格是一位歌手,在全国范围之内开演唱会,拥有表演天分,而且歌曲演唱得非常好。莎格长相比较甜美,又有魔鬼般的曼妙身材,穿着高端大气,全身充满着女性魅力。她经过自己的努力与付出获得了丰硕的成果,与其他女性不同,在经济上非常独立,这也是她自由的根本原因。生活中的莎格比较自我,只要自己认可的东西,不在乎别人的看法,她和西丽相识并很快陷入同性恋的爱情漩涡。过后又与比她小很多的杰曼产生感情,莎格的爱情观打破了传统的婚姻观念,彻底的打破了女人只能在家相夫教子的理念,消灭了不合理的性别分工,解放了不平等的两性观念,还赢得了她丈夫的认可。[1]“蜜蜂女王”是一个带有歧义的称呼,说她像蜜蜂一样四处奔波,她不仅仅属于家庭,她还有一个重要的身份,那就是歌手,所以白种人认为莎格不是一个好人。男权占据统治地位的社会中,女性只能是附属品,任何的不符合社会规矩的行为都威胁着女性的基础地位,男性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来选择生活,不需要背负沉重社会舆论压力。

传统的黑人女性所背负的贞洁观念是男权强加在他们身上的,对于莎格而言这是无形的枷锁。莎格希望可以自由的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不希望受到任何阻碍,她拥有比较强烈自我观念。莎格从大多数男性的欣赏眼光中获得满足感,从而得到自我价值的肯定,她的自我观念来源于她内心的渴望,她是一个敢作敢当的黑人女性,不在乎别人的看法。当某先生不厌其烦的唠叨自己的老婆这样那样的时候,莎格气愤的说:“妈的,幸好我不是你的老婆。”莎格非常痛恨男性的暴力行为,当西丽告诉莎格某先生会打她的时候,莎格认为某先生不是一个男人,是一个贪生怕死的懦夫。莎格在自己爱情中崇尚自由,她还帮助西丽获得了丈夫的肯定,使她们之间的夫妻矛盾化解了,让西丽获得了幸福的婚姻和家庭。

二、 黑人女性索菲亚:叛逆、无助

《紫色》中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角色,那便是索菲亚,她的身上充满了反叛精神,不屈服权贵、不愿意承受屈辱,在她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精神是黑人女性最为稀缺的。她不愿意受到别人的屈辱,不容忍哈波对她的暴力行为,受性格影响她与命运作着顽强的斗争。

哈波和索菲亚相互的爱恋,但是双方家长却不看好他们的爱情,索菲亚力争于男权抗争到底,她第一次拜见哈波父亲的时候尽管没有得到好脸色,但是她依然嫁给了哈波。索菲亚内心清楚,如果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自己不去努力的话,那就永远也不会得到。索菲亚婚后过得不是很幸福,哈波像他的父亲一样,是一个男权主义者,他希望索菲亚完全听从他的想法,但是索菲亚是一个具有独立思想的人,她不愿意听从哈波的摆布,哈波就使用暴力让她屈服。哈波的行为受到了索菲亚的强烈对抗,她是一个不肯向命运低头的女性,当她看清丈夫的真实面目以后,她感觉到自己在这个家中是不可能摆脱屈辱的,于是她决定离婚,以此来维护自己的尊严和人格。

索菲亚将男权社会的面纱彻底撕裂了,然而命运却不公平,在白人主宰一切的社会中,她的抗争没有换来想要的权利,却遭受到来自白人权力主体的打击,这就使得索菲亚陷入了万丈深渊。索菲亚不愿意给白人当佣人,她将市长打翻在地并将市长夫人推到,她的这种行为最终付出了惨重的代价,遭受二十几年的牢狱之灾。受生活所迫索菲亚当了白人的佣人,她不愿意屈服的性格使她深受精神的摧残,然而人单力薄,作为弱势群体她深感无助,唯一的生存机会就是只能默默承受,只有这样她才能在社会中生存,能够早日与自己的孩子团圆。索菲亚的沉默是被强权压制的结果,她生来具有反抗精神,但是为了生存下去不得不选择默默接受,这表现出黑人女性在白人统治的世界中要想生存就会学会逆来顺受。

三、 黑人女性西丽:觉醒

《紫色》中的主人公西丽是觉醒女性的主要代表。从小到大西丽是在父权的压制下长大的,她在这个世界上感受到最多的就是憎恨和冷漠,过多的压力使她非常痛苦。西丽随着眼界的不断开阔和拥有了独立的经济基础以后,她慢慢地找回了真实的自己,她的女性意识慢慢觉醒了,她一个从顺从、麻木的黑人女性转变成具有独立意识的新女性。

西丽的父亲在她很小的时候就蹲监狱了,母亲死后,继父把她嫁给了一个鳏夫。西丽对她的丈夫没有任何感情,但是又不得不听命与他,西丽的生活平淡如水,她非常羡慕索菲亚的反抗精神,但是她深受男权思想影响不敢有反抗的行为,她将自己的遭遇向上帝倾诉,希望上帝可以拯救他。[2]莎格的出现给西丽的生活带来了希望,莎格让西丽感受到同性世界的美好,她的女性主体意识得到了恢复,西丽在莎格的帮助下找到了自己的妹妹,她的情绪出现了人生第一次的爆发,她心中的不满无法遏制,她想用尖刀宰了坏人。西丽的女性观念觉醒主要是通过愤怒来将其展现的淋漓尽致的,她内心的力量充满了无限的激情,于是她将沉默进行了彻底的打破,并将心中的不满和愤怒彻底的爆发出来,她毅然决然的离开了那个让她伤心欲绝的男人。

西丽跟着莎格来到了孟菲斯,她将自己的手艺特长尽情地发挥,她做的裤子受到大家的喜爱,莎格提议西丽成立属于自己的工厂。随着经济的慢慢独立,西丽越来越自信了,她感受到了从来没有体会过的欢乐,对男权进行了彻底的摆脱。女性要想获得与男性平等的地位和权利就要经济独立,西丽经过自己经济独立使社会地位得到了改变,她不但找回了自信,在感受生活的乐趣和自由的同时还获得人们的肯定,西丽改变了以往的形象,她不再任人虐待和屈辱。西丽经历了生活中的磨难慢慢的成长起来了,在妹妹的帮助下,她的女权意识也得到了不断的培养,西丽与莎格的爱情使其感受到了生活的快乐,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实现了经济的独立,在事业成功以后自我价值得到了较好的体现,西丽改变了以往的懦弱形象,成长为经济独立、自尊自重且成熟自信的新时期黑人女性,她用自己的勤劳双手通过自己的努力付出获得了美好的生活。

四、 黑人女性耐蒂:独立、有涵养

《紫色》中的另外一个主人公就是西丽的妹妹——耐蒂,她是一个知识女性,非常聪明伶俐,比较有想法。耐蒂没有和男权发生正面的冲突,她通过学习知识使自己的觉悟更高,以知识为武器与性别歧视和种族主义进行着殊死的搏斗。耐蒂从小就非常的聪明伶俐,继父觉得耐蒂是所有孩子中最聪明的一个,母亲去世以后,继父就对耐蒂不怀好意,耐蒂心里非常恐惧,好在有姐姐西丽的保护,耐蒂才可以安心度日。姐姐西丽帮助耐蒂躲过了被嫁为她人妻的命运,但是西丽结婚以后,耐蒂实在无法继续忍受继父就搬到了姐姐家住。在姐姐家帮助他们做一些简单的家务活,耐蒂经常受姐夫的骚扰,但是她从来都是严词拒绝,后来姐夫故意将耐蒂赶出家门,但是耐蒂从未感到伤心,在她要离开姐姐家的那天与姐夫大吵一架后坐车去了城里。

耐蒂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在离开姐姐家以后来到了非洲,她不断学习知识,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满足了求知的欲望,她每天刻苦学习,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过于匮乏,她想成为一位有知识、有涵养的新女性。耐蒂在自己学习的过程中还帮助别人学习,她将自己学到的知识教会了他人。白天耐蒂是一位教师,晚上还要给当地人讲课,教授他们识字。[3]耐蒂教授的学生中大多数都是男孩,只有一个女孩跟着他们学习,由此不难发现,性别歧视是一个世界性问题。女性在接受教育方面受到很大的歧视,女孩从出生就注定了无法学习知识,这是因为母亲在女孩的成长过程中,无形中就将她们所承受歧视映射到孩子身上。在这样的情况下,女孩们的社会地位意识不强,她们没有属于自己的意识观念和权利意识,受到压迫的时候也不知道如何反抗,这就导致了她们必然会受到性别的歧视。耐蒂在非洲发现女性始终处于社会最底层,所有的种族之间都存在压迫情况,于是,她决心联合全世界的黑人为争取民族解放努力奋斗终生。耐蒂在非洲十分挂念她的姐姐西丽,她经常给西丽写信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所感告诉西丽,但是耐蒂发出的所有信件从来没有得到回应,这是因为她写给姐姐的信件全部被姐夫半路扣押了。耐蒂尽管没有收到西丽的回信,但是她从来没有间断过给西丽写信,主要是耐蒂的唯一亲人就是西丽,哪怕只有微弱的希望她也不会放弃。西丽的精神寄托就是耐蒂,当西丽重新找到耐蒂给她的信件以后,西丽整个人都变得的精神了,觉得生活有了盼头,当耐蒂领着西丽的孩子和西丽见面时,全家人喜极而涕,这种大团圆的结局是耐蒂期盼多年的心愿。

结语

总而言之,爱丽丝·沃克的《紫色》将以往男性作者笔下的黑人女性形象进行了颠覆,成功的塑造了一些新形势下的黑人女性代表,她们具有独立而自信的人格特点,勇敢的追求属于自己的权利。爱丽丝·沃克还将黑人女性之间的美好友谊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她们团结友爱、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经过自己的不断争取彻底的摆脱了男性的束缚,获得身心的解放和自由。

参考文献:

[1]杜业艳.论《紫色》的生态社会思想[J].当代外国文学,2014(3):38-46.

[2]杨梅.另类的呐喊:《最蓝的眼睛》、《紫色》中女性人物的身份建构探析[D].济南:山东大学,2014:13.

4.微电影的发展历程论文 篇四

近几年,随着网络发展的越来越快,微电影迎来了发展的高峰,不仅专业视频网站如搜狐视频、优酷网、新浪视频纷纷推出自制剧,而且连电视台都开始推出以微电影为主的电视专题栏目。与此同时,各种各样的微电影比赛相继展开,旨在着力打造全球性权威微电影赛事,发掘微电影人才,推动微电影发展。

微电影在很短的时间里取代了网络电影、网络自制剧等称呼,成为大街小巷人们津津乐道谈论的时髦话题。任何事情都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在欣喜微电影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一定要注意到其在发展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且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这样才能保证微电影这一新兴的艺术形式得以持续健康发展。

一、网络电影与微电影

网络时代的盛行催生出与这个时代、文化相适应的艺术形态——网络艺术。网络电影是网络艺术的一种形式,是指专门针对网络传播制作的,具备传统电影艺术特征和网络传播特征的电影艺术形式。比起传统电影,它具备数字化、个人化、互动性、随意性等特征。网络电影的出现使电影真正由“艺术家的艺术”变成了“普通人的艺术”。[1]网络电影的形式多种多样,从类别来分,有微电影、中短片电影、系列电影等三种形式;从创作方式分类,有互动式电影、恶搞电影、游戏电影和静电影等四种形式;从拍摄手段分类,有手机电影、照相机电影和摄像头电影等三种形式。微电影是网络电影的形式之一,它是通过网络传播的微小电影艺术形式,其显著特征是超级短小,片长仅为30秒-300秒。被称为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微电影是由凯迪拉克以国际大片的规格打造,吴彦祖主演的微电影《一触即发》。这部影片虽然只有90秒,但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却呈现了完整的的故事情节,具备了完整的叙事结构。[2]

二、微电影发展迅速的原因

微电影是网络电影众多形式中发展最快的,甚至出现取代网络电影成为网络电影类艺术的统一称法的趋势。究其原因,微电影除了具备网络电影草根参与性强、满足自由创作与自由传播等共同特征以外,它还具有自己独特的发展特点,可以归纳总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微电影的艺术形式非常适合移动互联网传播。众所周知,随着3G牌照的发放,中国进入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显著特征是传播速度快、传播介质移动化、传播内容微小化。微电影具备移动互联网时代传播的所有特征,长度短,内容小,可以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快速传播。

第二,微电影的传播满足了网络时代受众“浅阅读”的娱乐需求。现代人生活节奏快,没有大把的时间对每一条信息进行仔细的研读,阅读正在从“深阅读”向“浅阅读”发展,“尼葛洛·庞帝指出,在电脑和数字通信呈指数发展的道路上,人们正在奔向突发性剧变的临界点。网络阅读不需要阅读全书即可找到所需信息;快节奏的生活不允许人们更多地停留。诚如新浪网新闻24小时更新模式的创造者、总编辑陈彤所言:对于网站来说,深度始终是第二位的,短、平、快是网络媒体不可抹煞也不容更改的特性。李敖在凤凰卫视的电视节目上解构对于普罗大众来说艰深晦涩的历史文化话题,“让李敖去读书,我们去读李敖”,凤凰卫视的这句口号充分反映了大众阅读避繁就简的求浅心理。”[4]从“深阅读”到“浅阅读”的转变,一方面使得信息可以以一种平易的解读方式出现,另一方面标志着人们的需求从知识获得转向轻松、轻快的阅读氛围,人们的审美需求朝着娱乐化趋势发展。微电影由于受到时间长短的`限制,拍摄的题材、类型及内容深度都会受到限制,具备情节简单、娱乐性强、个性化的艺术特征,充分满足了网络时代受众“浅阅读”的娱乐需求。

三、微电影快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微电影具有广大的网民基础及广告主的积极参与,专业制作团队看到了其巨大的发展前景纷纷加入到微电影的制作中,如6月18日,华谊兄弟与中国电信天翼视讯共同打造的微电影频道正式上线,正式宣布在“微电影”产业方面展开全面合作。[5]在广告主、专业制作团队、播放平台、网民的共同参与与合作之下,微电影迅速发展起来。但是,事情的发展都是双面的,过快的发展速度既可以让微电影更快的成熟与繁荣起来,也可以让它更快的走向衰落。研究微电影的发展,发现其存在定义不清、监管缺失、过度开发等问题,这些问题处理不好可能会影响到微电影的健康发展。

第一,模糊不清的定义阻碍其发展。微电影的发展过程太快,似乎一夜之间所有的网络电影都被称为微电影,无论电影的时间有多长人们都将其称为微电影,短的有几十秒,长的甚至五六十分钟。这对网络电影和微电影的发展都是极其不利的,一方面忽略了网络电影的其它形式,不利于网络电影的发展;另一方面过度强调“微”,既不利于保证网络电影的艺术性也不利于微电影的艺术创作。微电影的定义目前存在争论,争论的主要内容在于微电影的长度,传统微电影的长度定为30秒-300秒,但就目前微电影的发展来看,300秒已不能满足微电影发展的需要,时间需要适当的延长,但是再长也不宜超过20分钟。

第二,草根的积极加入带来的微电影创作主体构成的变化,对微电影传播的影响是双方面的,既有有利影响也有不利影响。有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提高了普通网民们的创作积极性,这为电影发展提供了鲜血的血液。“十二五”期间中国电影发展要解决的五个问题中其中主要问题之一是电影原创性匮乏,同质化倾向严重,跟风现象泛滥。创新是电影质量提升的一条有效路径,创作者思路的改变可以提高影片的竞争力。草根的加入,可以为电影的创作提供一些好的点子,好的创意,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推动电影形式和内容的效果。不利的方面主要表现在传播过程中“把关人”的缺失。我们知道,传统的电影大多数由电影厂生产,拍摄电影时选择完全符合国家利益和公众道德水准的影片,在拍摄中,内容选择和演员安排都有一定的标准。

到,伴随着电影改革的脚步,民营企业在电影行业逐渐取得了制片、发行、院线等各条产业链的“准入证”,开始加入制作。即使没有国有的身份,民营电影公司制作内容时也自觉承担起把关人的作用,而且最后也要接受国家广电总局的审查。但是,草根加入到电影制作中之后,监管难度大大增加,会有一些违法、不健康的内容出现在微电影中,只能依靠网友们的个人自觉和职业素养,这对微电影健康发展是不利的。

5.体育记录电影的发展调研论文 篇五

新世纪新形势,体育信息和体育理念的传播传遍了大江南北,包括各种各样的媒介,影视、报纸、网络,等等。体育纪录电影是这些传播媒介中非常独特的一种,通过用电影来记录体育,从而反映国家的体育、社会文化状况,反映该国的经济文化实力。

21世纪随着我国体育水平在世界体育水平的地位逐渐上升,我国的体育纪录电影数量和质量都在上升,中国的体育纪录电影发展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春天。本文运用电影学和传播学的理论,分析我国体育纪录电影的现状,从体育传播与社会文化的角度提出我国体育纪录电影的发展策略,为中国体育纪录电影建言献策,为体育精神的传播提供有力保证。

一、体育纪录电影

电影的雏形就是纪录片,通过真实生活、真实人物、真实事情的挖掘,通过艺术加工,搬上银幕,进一步引发人们的思考,这就是最早的纪录片。中国纪录电影最早出现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纪录片一词可以追溯到1926年,纪录电影大师格里尔逊评论弗拉哈迪的《梦阿拿》时引出“纪录片”这个概念。格里尔逊说《梦阿拿》正在记录着波利尼西亚青年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具有非常珍贵的文献价值。这是最早的从概念上提及纪录片,其实任何影像记录都起到了纪录片的作用。在纪录片基础上,产生了新的类型电影,包括故事片、科教片和动画片,等等。体育纪录电影也叫体育纪录片,为某项体育运动或某个体育明星或某个体育赛事而专门拍摄的电影。

二、我国体育纪录电影的发展现状

国内外对于体育纪录电影的发展格外关注,中国的体育纪录电影的发展伴随着中国体育运动的发展。早期我国体育电影研究者基本上都是研究外国体育电影的发展、特点以及外国体育电影对我国体育纪录电影的启示。20世纪80年代,我国急需用体育精神来鼓舞民众,我国的体育赛事发展进入了一个高峰时期,体育运动员的捷报频传,中国的体育纪录电影也进入了最辉煌的时期。不过这一时期的纪录片项目比较单一,基本上都是与我国体育强项相关,像排球,素材比较单一。

到了90年代,我国的体育纪录片开始走下坡路,这与这一时期的政治色彩比较吻合。我国开始走向全面经济生产时代,已经不再需要用体育来鼓舞人们的士气。进入21世纪,中国的体育纪录电影又进入一个新的高峰,奥运会要在中国北京举行,我国人民齐心协力要办出最好的东方体育盛会,我国要在全世界65亿人口中树立起最强大的经济和体育实力。由顾筠导演拍摄了一部反映我国奥运会筹备的体育纪录片,这部纪录片将我国体育纪录电影推向了历史的最高点,也是迄今为止我国最有影响力的一部体育电影。获得了第26届国际体育电影电视节的特别大奖和纪实纪录片单元最高奖。

电影是多种艺术的综合体,电影的娱乐性、艺术性和商品性是本质属性。体育纪录电影是众多电影门类中的`一种,体育电影也要回归电影的娱乐属性。电影艺术的综合门类包括音乐艺术、拍摄艺术、动画艺术、声音艺术和建筑艺术,等等,吸引众多艺术门类达到多元融合是电影的最终目的。体育纪录电影从选材到目标观众分析都要考虑娱乐性这个属性,仔细分析体育电影与娱乐的结合,将娱乐元素广泛应用于体育纪录电影。体育纪录电影将惊险的动作、离奇的故事、荒诞的情节和恶搞的场景掺杂在一起,增加电影的娱乐性。当然娱乐性的广泛使用过程中,不要忽视电影的最终目的———体育精神的弘扬,不能只强调观赏效果而弱化国家意志和国家形象。娱乐性还会体现在数字化技术的参与,许多新奇的娱乐元素的加入,使体育纪录电影变得更加丰富。

三、我国体育纪录电影的发展对策

(一)引导体育纪录电影上了一个台阶我国现阶段的体育纪录电影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基本上都是公益组织为了某项体育赛事制作得非常简单的纪录电影,这些电影制作周期非常短,投入经费比较少,没有专门的电影公司运营,产生的商业价值和社会效应也是非常有限的。实际上我们的体育电影观众并不缺乏,我国的电影观众呈现上升的趋势。尤其是最近几年,奥运会、亚运会、世界大学生运动会都在中国举行,民众关注体育的情绪特别高涨。虽然最近有些体育纪录电影出现,但还是不够的。我们应该引导体育纪录电影上个新的台阶,积极借鉴外国体育纪录电影的运营方式和制作方法,丰富我国体育电影理论。这种新的运营方式要大胆些,力度大些。要建立起专门的机构来引导体育纪录电影的发展,专门的风险基金来投资,从商业的角度挖掘体育纪录电影的价值。进一步挖掘体育的内在精神,用精神士气鼓舞民众,让全民爱运动,喜欢看体育纪录电影。

(二)丰富体育纪录电影的关注内容我国体育纪录电影一般都过多地关注我国体育强项,像20世纪的女排、女足,现在的女子跳水,或刘翔的跨栏,或姚明的篮球等,没有承担体育本身应该承担的社会现实作用。体育纪录电影的内容也比较单薄,只是记录运动员的训练场景或社会生活细节,没有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我们应该丰富体育纪录电影的关注内容,选题上就要关注整体体育项目,不仅仅是竞技项目;群众项目或非参赛项目都要关注。电影内容要从单个运动员或单个运动项目的小环境转向整个社会的大环境,通过大环境下的社会折射个体的体育精神。

(三)增强体育纪录电影的竞技性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礼让、谦虚,要求人们做事做人都要低调。这些传统文化都使中国体育纪录电影缺乏竞技性。体育比赛中强调友谊第一,比赛第二。体育纪录电影中也是仅仅关注体育人的内心世界或体育精神的培养。我们应该增强体育纪录电影的竞技性,回归运动的本质,大大加强体育竞技的表现能力。电影创作者要将体育竞技的激烈感和速度感表现到体育纪录电影中去。通过竞技性表现体育项目,进一步展现体育运动的真正魅力,通过体育的运动美挖掘体育的内在美,通过体育运动员的表象进一步表现体育的精神。

[参考文献]

[1]单万里.奥运与体育纪录片:七年磨一剑筑造五环梦———简评“新影”奥运纪录片《筑梦2008》[J].当代电影,2008(07).

[2]周鼎.新中国体育纪录片发展历程[J].当代电影,2008(07).

[3]王珺,湛洋,齐晓芳.奥运官方电影知多少[J].电影文学,2008(13).

[4]鲍晓慧.关于我国体育纪录片的发展现状与对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01).

[5]蒋文雯.中国体育纪录片发展史及未来发展方向[J].新闻爱好者,2009(11).

6.从未知死亡看印度电影的发展 篇六

文学与传播学院李海燕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印度的电影事业也在不断成长与进步之中。记得看过的第一部印度电影是《阿育王》,片中美轮美奂的歌舞,浪漫的爱情,曲折的故事情节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从那时起,我对印度电影就充满了好奇。最近,抽空看了又一部印度影片《未知死亡》。

这部电影也叫《复仇之路》,从这个名字上就可以看出它是一部关于复仇的故事。孟买的富商桑杰是幻音公司总裁,他富有,但是很少在在媒体上露面。卡尔帕谢蒂是个活泼富有同情心的小广告模特。本来是八竿子也打不着的两个人却因为种种巧合相遇并最终相爱了。感人的是到最后女主角也不知道男主角的真正身份,一直以为他是个穷小子。而卡尔帕谢蒂的爱心、美丽、开朗、活泼、正义感和她的朝气深深地吸引了男主角,也打动了无数的观众。后来,卡尔帕谢蒂从大佬Ghajini手中救出了25名被骗的少女,最终惹来杀身之祸。桑杰也被Ghajini用铁棒击中头部,失去了记忆,而脑部的短时记忆功能的丧失让他只能记得15分钟以内的事情。但一心想复仇的桑杰在医生的帮助下重新拼凑着过去的点点滴滴,通过纹身、笔记、照片、生活用品上的标注等开始了艰难的复仇之路……

印度一贯的歌舞元素在影片中也穿插出现,舞蹈和配乐都很出色。女主角轻松活泼自然的表演并不让人觉得枯燥乏味,反而为影片增添了不少喜剧元素。而男主角失忆前的绅士,平易近人的风度以及失忆后对复仇执着坚定地信念,更是深深的震撼着每一个人。

应该说印度电影在不断发展与学习中,该片的复仇片段大量借鉴了欧美经典影片中的剧情与风格。男主角强壮的肌肉及前后两个成功的造型反差,童话式的浪漫爱情故事,复仇时的快感,以及独具异域风情的歌舞,符合现代审美观的剪接、特效、后期处理,无一不吸引着观众的眼球,应该说不失为一部成功的商业片。

作为商业片,华丽的桥段、煽情的噱头一直都是其重要构成部分,该片也不能避免的落入俗套。虽然在印度票房极高,但该片在剧情发展,人物设定,情节的逻辑性方面却表现得不尽人意。剧情有些荒唐幼稚,争议颇多,甚至有些情节令人匪夷所思。该片在剧情上独特性不够,内涵较浅,且正面意义极小。男主角为所欲为的复仇行动,从某方面来说渲染了暴力,容易引导青少年树立错误的人生观。另外,尽力的讨好观众也让电影大量借鉴好莱坞元素,对于观众来说有些审美疲劳,反而适得其反。特别是最后男主角完全化身施瓦辛格,以一敌百,在深受重伤的情况下仍然大仇得报,怎么说也说不过去……歌舞元素虽然是本片的一大特色也是看点,但是过多的穿插这些元素却让整部影片显得有些累赘,三个多小时的片长不是每个观众都有耐心看下去的。

但是,从整体上来说,这部影片还是很值得一看的。特别是影片片尾的那首温馨的歌曲和那一对幸福的脚印仿佛让人又回到了温馨,暖意的情景中,我们的心也从愤怒回到了平静,感动……

印度是一个多语言的国家。不同语言的族群对母语的电影有很殷切的需求,造就了电影业的发展。尤以孟买为基地的印度语电影业发展最为成熟,被誉为宝莱坞。著名导演萨雅吉·雷就是出身于印度的孟加拉语电影业。他于1992年获颁奥斯卡终身成就奖。伦敦电影节的萨雅吉雷奖项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英国的顾问服务公司Dodona Research在一份报告中指出,这个国家的10亿人口每年花在电影票上的钱有20亿美元,到2012年这个数字有望增加30%。印度电影业是世界最大的而且最吸引人的电影业之一。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综合性影院以及数字影院的大量出现,相信印度的电影业将得到迅速发展。

7.电影的发展过程 篇七

关键词:电影史,纪录电影,纪实性

电影的形式有许多种, 但其中最贴近现实, 最能反映历史的, 无疑是纪录片。历史的纪录, 纪录的历史, 两者密不可分, 一部纪录片就是一段有声有色的历史, 而今天的纪录也就是明天的历史。纪录片对于历史的作用是长远的, 对于现实, 在很多时候它也有着立竿见影的作用。千百年来, 人们一直不解并不断的追寻着历史背后的真相, 记录着历史, 从远古的结绳到文字书籍的出现, 外国有《荷马史诗》, 中国有二十四史, 从这些记录上我们可以知道几千年前发生了什么, 五千年的岁月似乎不那么遥远, 也不那么缥缈。但逝去的时光终究无法追回, 时间无法定格, 历史无法重现。随着时代的发展, 科学技术的进步, 摄影技术和器材的出现, 把人物、历史的一个瞬间一个场景凝固成照片, 于是历史的记录突破了文字的束缚, 有了形象。而电影机的发明, 使记录“活”的历史成为可能, 于是人们用摄像机去探访历史, 去记录现实, 历史也变得更完整、更连续也更鲜活了。

世界上第一部电影就是纪录片, 而谈到电影对历史的再现和现实的启迪, 我们则不得不说到乔治·梅里爱排演的新闻片, 他参照真实的照片, 努力地再现着事件的真实, 通过对现实主义的追求, 开创了电影“再现历史”的先河。再说到重量级的世界纪录片电影大师:吉加·维尔托夫、罗伯特·弗拉哈迪、尤里斯·伊文思、约翰·格里尔逊。每一位都是纪录片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式的人物。

维尔托夫提出:电影机应该像人的眼睛一样去客观地纪录生活实景。摄影机是一种记录工具, 它记录的内容比人的眼睛更真实。他从机械主义的记录本性出发, 以记录主义的美学来反叛传统的再现主义美学。特别是在形式上, 他富于创造性地主张“实景拍摄”、偷拍、抢拍等方法, 竭力排斥传统的场面调度、电影剧本、演员和摄影棚的使用方法。而他的作品《电影真理报》《带摄像机的人》也以一种高昂的进取精神, 一种特有的美学化的形式, 形成了富有魅力的情感色彩。他的“电影眼睛”理论也对之后的纪录片发展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而第一部真正有意义的纪录片当属罗伯特·弗拉哈迪的《北方的纳努克》, 标志着纪录电影在艺术创作上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与维尔托夫等人不同的是他采用了故事片的手法, 编写了剧本, 并请了纳努克一家充当了演员, 如爱斯基摩人居住的冰房子是根据拍电影的需要建造的、猎取海豹的活动也是组织拍摄的;也在蒙太奇手法占据主流市场时, 独特的具有创造性的采用静止的长镜头拍摄, 以达到影片的真实效果。这部影片纪录了一个爱斯基摩人和他的家庭在冰冻的北方为谋求生存的一天的斗争生活。虽然大部分都是设计搬演的, 但影片反映的人物和生活场景都是真实的。对于弗拉哈迪这种在摄像机前面重新搬演了属于原始文化的种种情节的做法, 很多人也是持着批评的态度的。客观与主观, 各有各的好处, 到底什么才是纪录电影的真实性, 也个人能有个人的看法。不过由于《北方的纳努克》这部具有艺术感染力的纪录片, 弗拉哈迪被称作为“纪录电影之父”。

而逐风诗人尤里斯·伊文思, 他本想用电影的形式来传达富有诗意的美的情调, 但现实却把他带往了另一条路。从电影诗人到国际主义战士, 他的作品更多的转向了具有社会性内容的纪录片。日本帝国主义侵华不久后, 这个“飞翔的荷兰人”飞到了中国, 明确的表示支持中国。于是他拍摄了他在中国的第一部纪录片《四万万人民》, 从此结下了与中国的不解之缘和深厚的友谊。《四万万人民》从战争的描述开始, 被轰炸后的废墟, 满地的尸体, 逃难的人们……这片本来平静富饶的土地, 与战后的一片惨状相比, 这一切的侵略是显得如此的刺眼。朴实、勤劳的人们怎受得起这样的摧残?从没有抵抗到中国觉醒, 中国人人民建立民族统一战线, 共同反抗法西斯的侵略。国民党军主要进行正面战场的对敌, 共产党的军队就主要进行游击战, 就连妇女们也不甘示弱, 承担起了后勤救援的重任。筹款, 保护收留在战争中失去父母的孩子……不光是国内, 反法西斯战争也引起了国际的关注, 海外华人、华侨积极进行游行, 筹款……伊文思回忆说:“我不是一个作家, 我通过画面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 我一定要表达死亡对我意味着什么, 不仅仅是拍几个尸体, 而是拍摄整个一段, 死亡牵连到的往往是许多人。我触到了中国, 中国也触到了我, 我拍了战争, 拍了一个在战争中瓦解, 又在战火中形成的国家, 我看到了勇敢!”从电影诗人到国际主义战士再到真理电影与超现实主义纪录电影实践者, 从《雨》到《塞纳河畔》再到《风的故事》, 逐风诗人以自己的方式带给了纪录电影新的发展。

英语“纪录片”这个词最早是由约翰·格里尔逊提出的。作为纪录学派的开创者和核心人物, 格里尔逊认为隐藏在纪录电影运动背后的动力是社会学而不是美学, 纪录电影源自这样一种愿望:在平常的生活中发现戏剧, 而非编造戏剧, 实质是把目光拉回身边。他不光是导演、理论家、制作人, 他还是位教育家, 他的《漂网鱼船》结合了弗拉哈迪的搬演风格和苏联蒙太奇学派的手法, 充满了异国情调的美, 不仅为他带来了成功, 也带来了一群热衷于电影的年轻人, 他的悉心培养是他们成为一批优秀纪录电影工作者。他更是英国纪录电影运动的积极倡导者、领袖, 领导纪录电影运动轰轰烈烈的展开, 开创了以现实主义为基点的纪录电影。而且格里尔逊还十分强调纪录电影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 以至于当时的纪录电影主要被用来指“社会评论片”。他坚信“优秀的影片应是国际性的, 优秀的电影工作者应是国际主义者”。格里尔逊的一生是为纪录电影而奋斗的一生, 他对纪录电影的影响是巨大的, 无论是在50年代英国的“自由电影”, 还是在北美的“真实电影”中, 都受到他的影响。

而如今, 人们对史诗电影的关注日益加深。史诗类电影屡受好评, 这是无疑是故事片与纪录片结合的结果。但与此不同的是纪录片是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 不经过虚构, 直接反映生活的一个片种。它从现实生活本身选取典型, 提炼主题, 通过电影形像再现生活。纪录片是现实生活的见证、历史的忠实写照, 因而能以其令人信服的真实性和来自生活的特有的艺术魅力, 去影响、激励和启迪观众。它充分展现了电影、历史与现实的关系, 电影离不开现实, 源于生活, 又超越生活;现实是由历史堆砌而成, 电影反映现实也反映历史;纪录片能真实的记录历史把史料价值放在第一位。换言之, 纪录电影记录历史务必坚持客观、公正、真实。这应该是制作纪录片亘古不变的原则。但现实往往不是尽如人意的, 电影不是简单的图片, 它有完整的故事情节, 有核心的主题思想, 有……人始终是个感性的动物, 关于过去的历史, 记忆的碎片、个人的创作里夹杂着个人的主观感受, 有添加有删减, 难以真实、客观的还原历史、现实。从这个角度来说, 历史是由会讲故事的人传诉给我们的。最开始的历史也许很简单, 只有几句客观朴实的表达, 后人为了故事的完整性传奇性不断添枝加叶。历史不能为所欲为, 这就是纪录影像的意义, 它见证历史, 打捞历史的证据, 使有可能被沉沦的历史重新浮出, 进入到历史的光亮中来。所以, 纪录片富有这样的历史使命, 就是纪录有可能沉沦的却是有价值的东西。 (吕新雨:《纪录片的历史与历史的纪录——当前中国纪录片发展的两个理论问题》, 载《新闻大学》2003)

纪录电影家保罗.罗沙于三十年代写道, 电影“是艺术与工业之间的一个伟大的未解方程式“。它是第一个, 并且可能依然是最伟大的工业化了的艺术形式, 它主导了二十世纪的文化生活。它从那卑微的市集开始, 逐渐上升到亿万元的工业和最为壮观和独特的现代艺术。在这个日渐商业化的世界了, 人们往往为了追求利益而去专注一些特例, 引起人们的好奇心, 甚至编造真实……当真实性受到挑战, 感染力和真实性产生矛盾时, 纪录电影该如何发展, 电影人又该何去何从?仍然需要我们去探索。也许从纪录电影的历史只中, 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迪和感悟。

参考文献

[1]郑亚玲胡滨.外国电影史[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7

[2]吕新雨.纪录片的历史与历史的纪录——当前中国纪录片发展的两个理论问题[J]新闻大学.2003.69-73

8.电影的发展过程 篇八

全案共有3名军官、2名台湾“中科院”人士卷入;防务部门军事发言人罗绍和少将表示,刘黎宗退伍不久,军方防务部门并未侦办此案,没有相关纪录。

检方证实起诉刘黎宗与陈国梁,不透露另3人姓名;但据了解,刘昔目的中校新闻官胡孝勇、“军备局”生产制造中心第203厂上校厂长王能聪及陈国梁部属陈道明都是被告。

拥有博士学位的陈国梁现年63岁,曾参与美国隐形战机涂料研发,2004年获台湾“中科院”延揽返回中国台湾服务,协助台湾军方提升军机、军舰雷达隐形匿踪能力;后来陈国梁自行开设科技公司,2012年向军方推销匿踪涂料时,为证明他研发的涂料有效,曾透过“立法委员”向防务部门出示一份联勤203兵工厂的测试报告。去年因涉嫌泄密遭检方收押。

据调查,台湾海军2010年间向“军备局”申请发展舰艇匿踪涂料技术,“军备局”因而委托陈国梁负责研发涂料;“军备局”验收时,认为陈的涂料技术不好,决定和陈解约。

陈国梁不满遭军方淘汰,透过部属陈道明辗转取得“海军舰艇匿踪涂料检讨报告书”,再持报告书检举采购案有官商勾结;由于报告书内容涉及机密,陈被控泄密罪。

检方追查,陈国梁经由4个人转手才取得报告书,王能聪先将资料交给前厂长刘黎宗,刘再交给亲信胡孝勇,再由胡交给做涂料的友人陈道明,最后落入陈国梁手中,交付过程谍对谍,仿佛电影情节。

刘黎宗承认向王能聪取得报告书,但因没有存留价值,所以“送”给胡孝勇;胡供称,因为陈道明做涂料生意,所以把报告书借给陈“参考”,不知陈如何运用。

另悉,对于此次泄密案,台湾军方发布新闻稿澄清,本案所指“匿踪涂料”系属研发阶段,经鉴测、评估结果,不符作战需求,军方相关装备并未使用,故无危及安全之虞。

防务部门还强调,陈国梁未曾在“中科院”服务,亦未参与“中科院”任何计划,媒体指陈国梁获“中科院”延揽返回服务一事,绝非事实。至于刘黎宗涉嫌泄密情事,正由台湾军检单位侦办中。

(中新网)

台书杜撰台机夺钓岛遭日击落

在钓鱼岛情势持续紧张之际,一本新书《空降钓鱼台》(台湾称钓鱼岛为钓鱼台)即将在台湾上市。在这本小说中,台湾的运输机在钓鱼岛空降保钓勇士,不料遭日本战机击落,中国大陆的隐形战机旋即击落日机,中日大战一触即发,在最后关头,美国请台湾出兵进占钓鱼岛。

据台湾《中国时报》报道,这本书作者“元亨”本名王立桢,现为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航天部门工程师。他过去写过几本有关空军的书,飞行员出身的台湾前“参谋总长”陈桑龄的回忆录是由他执笔的,前“行政院长”唐飞的回忆录也由他撰写。《空降钓鱼台》是王立桢第一本非史实作品,部分情节取材自史实,其它内容则与现实契合。据悉,书中描绘台军一架C-130运输机赴美接收导弹部件,在加州停留时,机组人员结识当年试图空降钓鱼岛未果的保钓人士陆国屏。机长林甘云中校深深地被他抵押房产买飞机的豪情壮志感动,决心押上自己的后半生,不惜面对未来的军法审判,请陆国屏重组志愿队,在回航台湾途中空降钓鱼岛。陆国屏等人顺利空降,C-130准备飞回台湾,但遭日本F-15战机以导弹击落,附近台军F-16战机欲为其复仇,但被全数召回。就在此时,日机也遭击落。日本以为是台军还击,台湾否认。美国经由卫星影像分析得知,击落日机的是解放军隐形战机。情势因此更加复杂,中日大战一触即发,不但可能因为“美日安保条约”而把美国拖下水,甚至会酿成核武冲突。

书中写道,日机击落无武装飞机的过程被陆国屏等人拍下,在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播出并传遍世界,美国总统数度召集国安会议后决定:日本闯下大祸,美国无理由帮日本打仗;且美国好不容易才从伊拉克、阿富汗脱身,绝不能再卷入战端。于是美国安排了6小时的空当,由台军搭乘直升机登上钓鱼岛,美国保证日本不会阻挠,“钓鱼台于是重回台湾”。而美国这个决定,台湾是获益者,大陆没有异议。日本虽然失去钓鱼岛,但美国私下同意日本把自卫队扩张为国防军,且可研发核武。

据《中国时报》介绍,《空降钓鱼台》虽是杜撰,但小说中“陆国屏”等早年保钓勇士确有其人。陆国屏原型叫鲁国明,住在美国。1996年,他抵押房产买了架双引擎飞机,同时招募退役中校王仲年等,准备以包机名义申请从菲律宾飞往韩国济州岛,中途转向飞往钓鱼岛实施空降。他们当时计划着陆后铲除日本右翼团体设立的灯塔、日本国旗看板等标志。飞机在1997年9月2日清晨起飞,20分钟后左引擎失火,不得不立即返航。靠着仅余的一个引擎及王仲年(曾单机横越太平洋)的高超技术,他们惊险着陆。鲁国明说,为避免失速坠毁,起落架在最后一刻才放出,一着陆就折断,“在极其刺耳的金属摩擦声中,飞机在消防泡沫中滑行,螺旋桨在地面打出一圈圈火花”,所幸没有起火。

(人民网)

台湾空军F-5教练机将于2019年全面退役

据台湾“中央社”报道,国民党籍“立委”林郁方目前说,空军F-5战机在2019年全数除役;台当局防务部门负责人高华柱说,F-5属教练机,空军将研究替代方案。

台当局“立法院”近日上午邀高华柱及相关部门代表报告。林郁方质询指出,F-5拥有作战能力,2019年全数除役后,未来若要采购新的高级教练机,应考虑能否在短时间内转换可执行作战任务机型,并争取由台湾汉翔公司生产。

高华柱答询时说,AT-3自强号高级教练机当时就是考虑多元性而具备攻击性。不论是高教机或F-16A/B性能提升案,都希望能引进由台湾生产,提升防务工业,“这是最基本要求”。

台防务部门是否还有兴趣采购F-16C/D,高华柱说,当初提出希望获得C/D型,最后只获得A/B型提升,现在若还比照原来要求不符实际需求。台军未来若要获得新型战机,相关各项性能最起码要比A/B型提升后各项性能还好,否则会愧对台湾民众。

高华柱表示,台中清泉岗56架经国号战机提升计划“翔展二号”推动进展符合期待,搭配的空对地攻击武器万剑弹量产数目考虑到现实预算调配,暂时会调整以达预期效果。

另外,高华柱答复国民党籍“立委”陈镇湘询问时指出,台湾造雷霆2000型多管火箭系统当初载具从履带转为外购轮型,耽误很多时间,未来要记取相关教训,让装备全部零件组都能在台湾自制。

(中新网)

台媒:“两岸军事互信”大陆列国家专案

台湾《旺报》报道,去年11月的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报告中,列入“商谈建立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作为习近平就任总书记后两岸的重点工作之一。去年底,中共决定把“建立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提升到大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研究项目,并由大陆军事科学院主导研究,为期3年。

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希望双方共同努力,探讨国家尚未统一特殊情况下的两岸政治关系,做出合情合理安排;商谈建立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稳定台海局势;协商达成两岸和平协议,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前景。”这是中共中央对未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提出的3大政治目标。

其中,“商谈建立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已列入大陆国家级的社科研究项目。

一位大陆知情专家透露,建立军事互信机制涉及广泛,已不是学者个人研究所能承担。为此,大陆决定把该议题列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研究项目”,并在国家社科规划办网站公布,以“公开招标”方式,由大陆智库竞标承包该案。

“(该科研项目)位阶提到很高”,该专家说,经过多家智库投标和专家评审后,最后由军事科学院雀屏中选。该项目为期3年,研究经费约80万人民币,目前研究仍在起步阶段。专家表示,项目虽由军科院得标,但参与研究人员并非全是军方,还涵盖不少各地相关学者。专家指出,由大陆中央下发该研究项目来看,大陆是非常认真地看待两岸军事互信议题。这位多次往来两岸的专家指称,反观台湾对此议题,前几年还热了一下,但这两年却冷下来。

专家还略带惋惜的口吻说,该研究项目是公开招标,并非秘密,但台湾却不太关注该议题。当被问及,研究该议题时,是否会考虑美国因素,该专家表示,“当然会考虑美国因素”,但他认为,随着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发展,美国在两岸的影响力应会逐渐下降。

(新华网)

台军将成立新资电作战部队

台湾防务部门常务副主管廖荣鑫表示,台军信息安全部队有3000多人。台军从过去被攻击,到了解攻击方式,逐渐建立相关能量。台湾资电作战指挥部目前下辖3中队,军方官员透露,高层对网络作战日渐重视,配合台军精粹案挹注资电作战部队更多编制人员,成立新中队。

军方官员说,台军网络防御这块已经做得相当好,“资电作战指挥部成立时间比老美还早”,新的中队成立是为了提升整体能量。国民党籍民意代表林郁方与詹凯臣都表示,台湾防务部门应扩大招募民间人士加入台军“网军”行列,因为岛内民间厂商在这方面的能量相当高。张光远表示,都有在规划,但相关诱因能否吸引人才,还需要再强化。

(中新网)

台湾防务部门:台湾需要具未来性的新进战机机种

台湾当局防务部门官员杨念祖近日称,台湾需要具未来性的新进战机机种,评估过程中将会减少或排除某些项目,因为台湾因应的是“未来的空防需求”。

杨念祖在华盛顿智库“布鲁金斯研究所”和“战略暨国际研究中心”合办的“台湾对安全环境变迁的回应”研讨会中,对美国出售F-16C/D案的问题,做出上述回应。

杨念祖声称,台湾需要具未来性的新进机种,所有台湾将来要求的先进战机,至少要超过F-16A/B型升级后的战力,外界必须了解各项评估需要长时间来进行。

他说,目前进行的升级案过去前所未见,并充分提供台湾整体空防所需,所以讨论先进战机议题时,必须就未来需求和市场供应项目来做整体考量。

杨念祖指出,评估过程将会减少或排除某些目前市场的项目,因为讨论的是台湾“未来的需要”,不是眼前迫切所需的装备。

演说后杨念祖对记者强调,台湾的立场还是希望有适合自我防卫的先进战机,不必一定要讨论哪种机型,民众也希望投资和资源能花在未来对防卫作战有用的武器项目,无须浪费在不必要的上面。

杨念祖再度强调,“并没有讲哪些是特定或哪些是不必要的投资”。F-16A/B战机升级以后,作战能力已大幅提升,不该故步自封。

杨念祖表示,先进战机讨论的是未来10年和15年的需要,规划战机需求不是短时期就可做正式决定,得经审慎评估。

(中新网)

台军战机训练火箭弹脱靶误炸居民果园

中国台湾网消息,台湾空军某部队F-5E战机,日前飞到屏东县东佳冬靶场进行火箭弹“对地炸射”训练。不料在训练中,其中一架战机火箭弹偏离靶位,炸到一旁芒果园,虽未造成重大伤害,但却将正在园中工作的农妇吓得着实不轻。

据台湾《联合报》报道,意外发生后,台军方面派员赶往现场,和林姓园主和解,并慰问受到惊吓的农妇。但一名彭姓高级军官却表示,“不了解也不清楚,基地没有飞机脱靶事件发生”。

据报道,当天上午8:40,隶属台湾空军某部队的4架F-5E战机,携带火箭弹在屏东佳冬靶场进行俯冲空对地炸射训练,其中一架战机的火箭弹偏离靶位,炸射到一旁的芒果园。据了解,这枚脱靶的火箭弹,偏离目标靶位约有180米,虽然爆炸没有造成任何人员伤亡,不过爆炸声很大,附近居民还是吓了一跳。

台军一名退休军官表示,对地炸射属于超低空俯冲飞行,难度非常高,不仅考验飞行员技术,也考验战机性能,要在高速俯冲且精准的炸射目标,是非常不容易的事,因此常有脱靶意外发生。

上一篇:煤矿班组民主下一篇:专家解读香港留学10大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