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导论——食品添加剂与食品安全

2024-06-23

生命科学导论——食品添加剂与食品安全(通用10篇)

1.生命科学导论——食品添加剂与食品安全 篇一

食品科学与工程导论学习感想

食品4班

蔡尤华

1931421

曾几何时,我以为我所选择的这门课是无比枯燥乏味且没有多少色彩的,当我真正接触到它之后,才发现,它是真的很枯燥,至少目前是这样的。但是,很庆幸我们的授课老师是个资历深厚的人,他在课上总是满脸笑容,而且其讲课方式也十分幽默诙谐,细致讲解的同时也能够适当活跃气氛,与我们交流互动,让我们在相对较为愉悦的氛围中对这个专业有一个基本了解,为我们的将来发展奠基。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以化学、生物学和工程学为基础,农、林、牧、副和渔业产品为研究对象,研究它们的贮存、保险、加工、营养、卫生和深度开发利用等基础科学与工程技术问题。它是生命科学的重要部分,是食品与民生之间重要的桥梁。

随着世界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与生活要求的上升,食品已经不再只是用来维持生命活动的物品,它已逐渐演变成为一种独特的味觉享受,于是对食品营养、品质与安全的重视程度也水涨船高。因此,这一项目在各个领域发挥起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这门课既然叫做导论,那么顾名思义,它起着一个引导的作用,目的在于帮助我们从空白如纸走向较为了解。从前,我觉得食品就只是吃的,现在,我知道了食品是指各种供人食用或饮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简而言之就是有益于人体健康并能满足食欲的物品。我曾经认为只要是吃的就是食品,殊不知食品还要具备安全卫生、含有营养成分、感官性状良好、包装合理、食用方便与耐储藏运输等特点。

老师说,我们这门专业是一个较为年轻的专业,正如食品科学是一门年轻的科学一样,但是它现在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安康与否的重要标准。近几年的太空蔬菜、转基因蔬菜等新兴技术,不正是食品科学迅速发展,比重日益上升的证明吗。我们完全可以在不久的将来把这个领域发展成为尖端的存在。

学到现在,我最感兴趣的便是食品加工与保藏原理这一单元。虽然对从物品到食品的过程的复杂繁多早已心知肚明,但还是忍不住感叹一番。食品的热处理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保藏方法之一,其方法是利用热能来提高产品温度以达到延长货架期的目的,个中原理是以高温杀死食品里的病原体和腐败菌。但同时这种方法也会一定程度上导致食品的营养成分降低,影响食品的营养价值。所以我们便只好尽可能地降低这种影响,于是条件的选择很是重要。与之相对的方法便是冷加工,这又分为冷藏与冻藏,冷藏温度范围为-2~16℃,而冻藏为-12~-30℃。这种保藏方法对食品营养价值的影响很小,同时也有较长的保藏期。还有一种保藏方法叫烟熏,作为一个吃货,烟熏肉一直是我喜爱的食物之一,好吃又耐放。起始的烟熏只是为了保藏,但后来人们对其风味产生极大的喜好,于是就发展成注重色香味的加工方法了。烟熏能够有效抑制微生物生长,帮助食品抗氧化且能改善食品的质地,让食品来个大变样。

最后,我想说我对选择这门课一点也没有后悔,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有,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我相信食品这一领域会在不久的将来大放异彩!

2.生命科学导论——食品添加剂与食品安全 篇二

李里特, 现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评议组召集人, 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副主任, 教育部食品科学与营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北京农业工程学会理事长。

董金狮, 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多所高校客座教授或兼职教授。现任国家环保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特聘专家、北京环境科学学会副秘书长、北京市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环保与健康咨询专家、《商品与质量》周刊特聘顾问、中央电视台《每周质量报告》特约主持人等职。

鲍善芬,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营养科研究员。多年从事药物、食管癌环境地学病因学及微量元素营养研究。作为负责人承担了国家“九五”攻关课题中有关新型钙剂的研究, 并完成了该钙剂的临床应用和开发, 主持并完成了医院老年病房四季全膳食及管饲膳的临床营养学研究, 曾先后3次获得总部设在美国的《国际铜业协会》环境科学项目基金资助, 开展了“北京地区膳食铜摄入的营养调查”, 对松花粉的营养以及功效开展了多项研究。

曾任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现任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教授的李里特, 在食品科学与工程研究领域很有建树, 参与过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项目。李里特教授从造成社会对食品安全问题关注的原因、如何看待和认识食品安全问题、食品添加剂与食品安全的关系、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关键四个方面谈了如何正确认识和认真对待食品安全问题。

李里特说,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生命和营养方面知识、信息增多, 生活质量的提高, 人们更关注自己的健康, 而且丰富的信息也让人们知道了更多的有关健康的知识。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对食物生产操作性增强。通过发明一些农药、化肥、激素、添加剂之类的东西去改善生产的状态。科学、合理、合法地使用合格的食品添加剂是食品加工的需要, 对食品加工有好处, 但我们要反对滥用、错用和违法使用食品添加剂。所以, 对于食品添加剂应该有全面、客观的理解, 不要绝对地否认。关键是使用食品添加剂的企业, 必须要兼顾消费者的利益。这是解决食品添加剂恐慌问题的主要因素, 需要生产者和消费者双方去努力。”

李里特说, 实际上, 人类对食品安全的追求很早就开始了。我们古代的传说中, 曾经被称为中国农业的创始人的神农氏就曾尝百草, 日中毒70多次。在这样的探索过程中, 科学是有局限的, 为了增加牛肉或者牛奶产量, 往牛的饲料里添加一些牛的食物链中不存在的东西, 比如动物脏器和蛋白粉, 这被认为是疯牛病的来源。另外像反式脂肪酸、瘦肉精等, 开始认为这些东西是好的, 后来随着科学认识的深入, 发现可能对人体是有害的。另外, 片面追求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土壤、水质、空气化学污染是非常严重的, 这是世界性问题。我国河流80%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重金属超标。我们2岁的儿童铅的摄入量远远超过国际卫生组织的耐受量, 这些都是属于环境的污染, 不是谁肆意添加的。水产类、食用菌、奶类、蔬菜, 这些都受到威胁, 这也是我们应该爱护环境、保护环境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李里特认为, 正确地理解食品安全问题, 判断食品安全问题, 应该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食品安全性, 食品安全性是客观的, 可以测定、评价的。衡量食品安全性是权威机关制定的卫生指标, 具有法律的效力, 就是说食品安全不安全, 实际是由国家的标准决定, 符合国家标准就是安全的, 这是可以客观测定的。二是食品安全感, 现在引起大家对食品安全比较恐惧的更多的原因是食品安全感的问题, 这是由心理因素决定的。心理因素和每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生活经历、生活水准都有关系。

食品安全法对食品安全怎么规定呢?第十章附则第九十九条讲到:食品安全是指食品无毒、无害, 符合应有的营养要求, 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是慢性危害。这指的就是食品的安全性。实际食品的安全性应该告诉消费者它是相对的, 没有绝对的安全, 追求绝对的安全反而有害。我们通常所说的安全性评价是指风险概率极小、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安全性就是指对人的健康安全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某种食物的安全性也是因人而异, 因某种成份的量而异, 因时而异。

谈到添加剂和食品安全性, 李里特认为, 科学、合理、合法地使用合格的食品添加剂是食品加工的需要, 对食品加工有好处。但是我们要反对滥用、错用和违法使用食品添加剂。现在一些问题就出在滥用、错用和违法使用上。对于食品添加剂的使用, 什么叫做合理, 李里特认为一定要科学、慎用食品添加剂, 不要把食品添加剂单纯地作为自己赢利的工具, 而不考虑消费者的利益。食品添加剂的确可以对食品带来好的感官品质, 比如说让发酵的食品, 面包发得更加松软, 或者让饼干更加酥脆, 让食品的颜色更加好看, 闻起来更香, 味道更香甜, 或者是让它的保质期能够延长, 防止腐败。这都是它的好处。但是也要看到, 人类使用食品添加剂的时间很短, 安全性评价也只是有相对的保障。目前主要的问题是许多添加剂的使用往往仅是为了满足生产企业赢利的需要, 降低成本的需要, 而忽视了消费者利益的需要, 使得消费者对生产者的信赖感丧失。这是我们应该解决食品添加剂恐慌问题的主要因素, 需要双方去努力。

李里特还谈到了食品安全的一个误区, 就是认为纯天然的就是安全的。实际上纯天然不等于安全, 一个食品毒性有无, 不能以是否纯天然判断。自然界中本来有毒或产生毒素的生物一直威胁着人类的健康。比如说生鲜菜豆、黄花菜不加热就是有毒的, 包括毒蘑菇, 实际现在纯天然的食品是非常少的, 人类正是靠加工技术的进步, 使得许多不可食的纯天然物质, 加工成安全的食品。我们要杜绝的是危及安全的错误加工方法。对于食品添加剂, 我们也不必过分担心, 实际食品添加剂有一个非常严格的审批审查制度, FAO/WHO下属的联合食品添加剂委员会, 就是JECFA, 对每一种食品添加剂都有严格的批准审查制度, 都有严格的定义。规格、安全性, 都有严格的规定, 我们国家标准也是基本执行这个标准的。

“好吃食品少吃点, 好看包装小心点。烟炸熏烤少吃点, 罐头食品也少吃点。”在中国科协第五期“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上, 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金狮用轻松幽默的语言讲述了包装与食品安全的关系。董金狮说, 台湾塑化剂风波实际是违法添加, 塑化剂根本就不允许加到食品中, 三聚氰胺加在奶粉中也是违法的。

“我国在2008年之前, 添加剂包装的标准一共是65种, 现在已经增加到959种, 这是个什么概念?从监测、监督、检验、企业的使用, 都会带来很多的问题。这种情况下, 政府部门对于添加剂的使用也出台了很多细则, 未在列表中规定的物质不得用于加工食品用容器、包装材料。”为此, 董金狮建议, “食品已经列了禁用目录, 对包装也应该列禁用目录, 让生产者产就像开车看红绿灯一样简单, 红灯就要停, 绿灯才可以走, 什么是允许用的, 什么不允许用, 这样可以让企业照方抓药, 不要让企业再去进行研究。所以标准的宣传贯彻非常重要。

董金狮说关于合法的添加剂, 也要适量使用, 比如苯甲酸是允许使用的, 但是使用多了会有致癌作用, 造成肝脏的损伤。药是双面性的, 添加剂也是这样。塑化剂是在塑料里面使用的东西, 主要是PVC (聚氯乙烯) , 塑化剂不允许用在两个方面:一不允许用在含油脂食品的接触, 比如装了油、熟食里面有油脂的话, 那么有塑化剂的包装材料不得接触。二不得用于婴幼儿产品。婴幼儿的概念规定是0—36个月, 在这个范围内的孩子不能接触塑化剂, 因为这时候的小孩智力发育是关键时期, 包括大脑和生理机能发育比较关键。还有吸管, 吸管用着很方便, 尽量要选择不带颜色的, 选纯色的。从7月1好开始, 中国出口欧盟的塑料餐具有严格的限制, 抽样率达到10%, 而且出口口岸必须在网上公示, 对甲醛含量、芳香胺的含量有严格的限制。

关于塑化剂, 董金狮提几个建议, 一是尽量避免使用塑料制品, 相对玻璃、金属来讲塑料制品安全性确实要低一些, 不能高温, 保存食品用保鲜膜的时候尽量选择PE的, 不要选择PVC的。购买保鲜膜时要注意QS, 过去叫质量安全, 现在叫生产许可。二是政府要加大这方面的监管力度, 尽量避免塑化剂装热的东西, 热的东西会溶解塑化剂, 包括带颜色的塑料中的颜料。还有就是尽量少用塑料容器放食品在微波炉中加热, 因为微波炉加热时温度相当高, 油脂性食品更会加速塑料中有害物的溶出。

董金狮说, 食品安全与包装密切相关, 食品包装安全等同食品安全。PVC保鲜膜现在还没有标准。快餐盒也是一样, 日常生活中大量使用, 上面都有生产许可证和编号的, 不合格的产品不会打这些信息, 甚至用了违规的原材料。这种发泡塑料餐盒已经淘汰10多年了, 但是市场上还在大量使用。

解放军总医院营养科微量元素研究室研究员鲍善芬在矿物质和微量元素领域从事了近30年研究, 她带给中国科协第五期“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的演讲主题是《物无美恶, 过则为灾——如何正确选择添加微量元素的食品》。

鲍善芬介绍, 任何微量元素都不是越多越好, 不缺不需补。”鲍善芬说, 在微量元素研究的领域里有两个重要法则, 一是讲元素不能简单地划分为有毒还是无毒, 他们在人体内是有一个安全限量的。在一定的适宜范围内, 机体能够维持健康, 如果缺乏或者过量就会造成危害, 严重的时候会导致死亡。各种矿物质和必需微量元素的范围是不一样的, 钙的安全范围可以从几百毫克到2000毫克, 但有一些元素安全范围比较窄, 像硒安全量只有0.05—0.15毫克。第二个法则是人体内环境稳定调节机制homeostasis, 人体存在有一个内环境稳定调节机制。就是当面对元素和矿物质摄入缺乏和过量的时候, 机体是可以自行调节的。在缺乏的时候, 可以通过加大载体内的吸收, 减少排泄或者从体内的元素库, 比如骨骼、肝脏将元素调动出来, 维持血液和身体平衡。吃的多了以后机体会自动减少吸收, 将多余的部分从体内排除, 很多人吃钙多的话, 不会吸收那么多, 吸收是很低的, 是从粪便里排出去了。当严重的长期过量、长期缺乏的时候, 以及由于某些化学物质的添加, 破坏了身体内环境稳定的调节机制的调节能力, 就会由于过量产生毒性作用, 或者由于缺乏导致耗竭状态。

钙的平衡就是由这个机制调节的, 当膳食缺钙时, 身体的激素就会反映出来, 身体对钙的吸收会增大。严重缺钙时, 减少排泄, 如果减少了还不行, 还缺, 就会从骨骼中来维持血钙在稳定的范围。血钙的范围是很窄的, 如果很低的话就会抽筋。长期缺钙, 骨骼中老动员, 耗空了就会造成骨质疏松。

前两年, 我国补锌非常热, 孩子是否缺锌成了大多数家长非常关心的问题。测定孩子的头发或者血液, 告诉家长你的孩子缺锌, 要抓紧补锌。实际我们做了很多研究, 已经上十万例, 没有找到规律, 我们发现发锌值并不是缺锌的可靠指标, 到目前为止, 国际上也还没有公认的有效的指标诊断是否缺锌。但是大量补锌却会造成免疫功能低下, 实际也是内环境稳定的调节机制, 发锌也不能很好的反映。但是大量补锌会造成性早熟、免疫功能低下。

鲍善芬还谈到补碘的问题, 碘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 缺碘产生的一系列疾病称作碘缺乏病。缺碘不仅会造成甲状腺肿大、而且孕妇缺碘将影响胎儿的大脑和神经系统发育。但是我们国家地域辽阔, 真正缺碘的地区只是一部分, 并不是所有人都需要补碘。研究发现, 在河北省黄骅地区有甲状腺肿流行, 并不是缺碘造成的, 而是高碘造成的。

我国从1994年开始推行补碘盐, 采用了全民食用加碘盐的方法。按微克来算, 每天从碘盐中摄入碘应该是120—360微克, 而膳食中碘的每日推荐量, 成人仅为120—150微克, 所以不包括其他食物中的, 比如向一些海产品摄取碘, 仅补碘造成的碘摄入量肯定就多了。由于各方面努力, 2010年7月, 卫生部公布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使用碘盐含量 (征求意见稿) 》, 拟将食盐中碘含量的上限降低, 从60毫克/千克修改为30毫克/千克, 而且市场上现在也可以买到无碘盐了。

谈到补铁, 鲍善芬说, 铁是人体所必需的一种微量元素, 它参与了血红蛋白的构成。体内70%的铁以血红蛋白结合的形式存在, 20%以铁蛋白的形式储存于肝脏、脾脏和骨髓中。铁广泛地分布于体内, 发挥着重要的生理功能。人体如果缺铁, 将会导致缺铁性贫血。从另一个角度看, 现代研究发现, 铁和铜作为过渡金属, 具有催化和启动体内氧化反应的作用, 氧化反应在体内产生很多自由基, 抗氧化和氧化是平衡的, 但是如果有铁在内的话, 就可以启动氧化反应, 产生一大串的自由基, 铁几乎参与了所有细菌的反应, 铁过多容易导致感染。大量自由基就容易产生炎症, 所以会引起感染。过量补铁会给健康造成危害, 有报道说, 血液中的铁含量越高, 人患癌症的机率越大。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联合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 在1983年27次会议上对每天从膳食中所有来源摄入的铁的暂定的最大耐受量, 限定为每公斤体重0.8毫克。比如体重60公斤的人, 每天铁的摄入量最大不得超过48毫克, 而体重10公斤的婴儿不得超过8毫克。

鲍善芬说, 我国传统饮食中有非常多的食物含铁丰富, 比如动物肝脏、肾脏、其次是瘦肉、鸡、鱼、此外, 还有血豆腐、黑木耳、海藻类如紫菜、海带, 黄花菜、芝麻, 还有一些蔬菜类, 像油菜、苋菜等等, 水果像桃、大枣、葡萄干都含有丰富铁的食物, 中医对气血不足也有许多方法, 如适量吃红枣、桂圆, 妇女生孩子坐月子时家里会准备红枣、桂圆等含铁多的东西。中国有句古话叫药食同源, 药补不如食补, 食物是最好的药物, 用天然食物补铁, 对于轻度缺铁性患者是相对安全可靠的方法。对于严重或者中度缺铁患者, 目前临床上治疗单纯性缺铁性贫血的药物有硫酸亚铁、葡萄糖酸亚铁等。铁盐由铁和酸根组成的, 这些铁盐的酸根部分大多是天然的自然界存在的酸, 所以相对是比较安全的。鲍善芬认为对于严重的或中度缺铁的患者, 正确的补铁方法应该是在医生指导下和利用药, 并结合含铁食物的补充。

鲍善芬最后说, 人类对自然规律的了解是非常有限的, 需要科技工作者以严谨负责的精神去做好每一件事, 科学的结论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允许不同意见的讨论, 发现错误应及时纠正。特别是事关人民健康的大事!一定要慎之又慎。如果我们都能真正从提高中华民族的健康素质为出发点, 去做好每一件事, 真正从维护人民健康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出发, 走用生态文明改造工业文明之路, 我们的国家才有希望。

3.食品添加剂与食品安全研究 篇三

食品添加剂的足义与内涵

食品添加剂的定义。食品添加剂一般不具有营养成分和营养价值,其与食品营养强化剂有很大的差别。目前我国食品添加剂明确的定义是,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防腐、保鲜和满足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的人工合成物质或者天然物质。世界卫生组织对食品添加剂的定义是,有意识地向食品添加少量非营养物质,用来改善食品的外观、风味、组织结构或贮存性质。在我国,以增强食品营养成分为目的的食品营养强化剂,被加入天然营养素范围的食品添加剂行列,但是大部分食品添加剂对人体健康并无益处,而且不具有营养价值。

食品添加剂的内涵。食品添加剂与食品的最大区别是,食品可以维持人类生命、促进健康,而食品添加剂不具备这些功能,缺少了它人类生命不会受到威胁。从食品安全方面来讲,食品添加剂是企业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对食品资源开发及食品加工的一种手段。食品添加剂在食品生产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帮助企业达到更好的收益效果,还能改善食品品质。但是它并不是消费者的一种生活必需品,有些时候大多数消费者是不知不觉,或是被动的食用这些食品添加剂。

食品添加剂的发展现状与市场前景

发展现状。食品添加剂已经被使用多年,近年来现代食品产业不断发展,食品添加剂在食品产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到现在为止,已经有25000多种食品添加剂在全世界范围内被使用,但是80%的食品添加剂是食品香料,其中3000到4000种食品添加剂可以被直接使用,600到1000种食品添加剂是常用添加剂。在我国,有2500多种食品添加剂被允许使用,而在美国有5000多种食品添加剂被允许使用。并且美国的食品添加剂年消耗量在快速增长,中国及其周边国家和西欧国家食品添加剂消耗量也在快速增长,目前我国食品添加剂市场缺口比较大,食品添加剂总产值在国际贸易总额中占有一定的比例。

市场前景。目前我国约有3000家企业进行食品添加剂的生产,所有食品添加剂生产厂家一年的总产量可以达到712万吨,总销售收入甚至达到767亿元人民币,食品添加剂在我国食品工业的份额越来越大。在食品工业快速发展的情况下,人们更期望品种多、数量大、安全性好的食品添加剂,当今在世界各国都在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开发新型食品添加剂及新技术,食品添加剂将朝着天然色素、防腐剂、抗氧化等多元化功能发展,在食品添加剂研究开发领域運用生物技术和纳米技术将成为未来的研发热点,天然型、高效安全型、复合型等是未来食品添加剂的特点。

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

食品添加剂不会影响食品安全。食品添加剂并不能直接影响食品安全,但是如果食品添加剂使用过量或者使用非食用物质就会引发食品安全事故。现在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的认识存在误区,消费者不了解食品添加剂的内涵及其作用,有些生产企业为了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利用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的认识误区,过度宣扬其产品是绿色产品,不含有任何食品添加剂。正因如此,使得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的误解加深,他们认为食品添加剂都是不安全的,只要食品中含有食品添加剂,就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谨慎购买。另外,消费者没有足够的能力区分食品添加剂与非法添加物,往往他们认为这两种物质是同一种产品,甚至有一些违法企业为了牟取暴利,在食品中添加非食用物质,最后把食品安全事故的责任推给食品添加剂。

食品添加剂不会影响人体健康。食品添加剂的检验过程非常严格,确保其在使用范围内长期摄入不影响人体健康,食品添加剂都要经过急性、遗传性和亚慢性等一系列毒性试验,对其安全性进行评价,确定其无安全隐患后才可以批量生产,并且我国食品添加剂的安全剂量用量更少,使用标准更严格。目前国家已经明文规定,禁止在食品中添加非食用物质而不是禁止添加食品添加剂,工业添加剂三聚氰胺、苏丹红等被人们误认为非食用添加剂,与之相关的食品安全事故被认为是由食品添加剂引起的。然而正确使用食品添加剂不会对食品的营养价值造成影响,一些食品添加剂本身具有营养价值。例如,乳链菌肽是一种氨基酸,并且可以强化营养,它是我国研发的一种新型防腐剂,但是这种防腐剂中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如果长期摄入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一定影响。

食品添加剂可以促进食品产业发展、维护食品安全,而且近年来的食品安全事件,罪魁祸首都不是食品添加剂。因此相关部门应该积极开展科普活动引导人们正确认识、理性对待食品添加剂以及食品安全问题,同时为了促进食品添加剂产业和食品产业健康发展,政府部门应该加大打击非法使用非食用添加剂力度,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只有如此才能从根源上解决食品安全事故,使得丰富多样的食品添加剂走向合理发展道路。

4.如何科学地对待食品添加剂 篇四

(2010-07-27 06:05:21)

苏丹红事件、三聚氰胺事件、特仑苏事件……近年来一连串食品安全事件,似乎都与食品添加剂有关,引起了人们对食品添加剂的关注和担忧。从国外引进的《食品真相大揭秘》、《百年谎言》之类的“揭露”现代食品业内幕的图书,更是把所有的食品添加剂都描绘得非常恐怖,进一步引起恐慌。一些食品也乘机打起了“绝不使用防腐剂”、“不含食品添加剂”、“纯天然食品”之类的广告。不管怎样,食品添加剂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出现在大多数的食品中,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它呢?

首先我们应该把非法和合法的添加剂区别对待,不能因为非法添加剂事件而祸及合法添加剂,害怕所有的添加剂。像苏丹红、三聚氰胺这样的属于非法添加,并无哪个国家批准使用。

合法的食品添加剂也不可过量添加。合法添加剂都做过实验,经过风险评估,适量添加一般来说没有什么大的危害。但是长期食用的后果未必都已明了,仍然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有些已知有较大危害的食品添加剂,应该及时禁止使用,改用毒性小或无毒的新一代添加剂。例如胭脂红、苋菜红、赤藓红这些合成色素因为可能是致癌物,早已被美国禁止使用。又如,由于日落黄、喹啉黄、酸性红、诱惑红、柠檬黄、胭脂红这六种色素被发现能导致儿童活动过度,英国政府建议企业不要再用。但这些色素中国都还在合法使用。

合法的食品添加剂种类繁多,应该区别对待。有的添加剂属于营养素,例如维生素、矿物元素,适当地添加对身体是有益无害的。有的添加剂虽然没有营养价值,但是也很有必要,例如防腐剂。虽然防腐剂这个名称让某些人听了觉得很可怕,“不含防腐剂”成了某些食品的卖点,但是对于需要长久保存的食品,使用防腐剂是有必要的。防腐剂可以抑制微生物的活动,防止食物腐败变质,延长食品的保质期。如果不使用防腐剂,食物一旦腐败变质,微生物产生的毒素反而可能对身体健康造成更大的危害。

但是也有的添加剂并无太大的必要,例如色素。色素本身并无营养价值,也不能增加食物的味道、口感,只是用以给食品染色,让它显得艳丽好看,以吸引消费者购买。食用色素包括天然色素和合成色素。天然色素是从植物、动物、微生物中提取的色素,稳定性差,容易退色,价格较高,使用得不多。使用较多的是合成色素,大多是以煤焦油为原料制成的偶氮类染料。合成色素即使被允许当作食用色素使用,也未必就对人体无害。其中有的经动物实验发现可能是致癌物(包括胭脂红、苋菜红、赤藓红、诱惑红、日落黄),有的能加重哮喘患者的病情,有的能导致过敏,有的能引起儿童的活动过度。由于色素对人体没有任何益处,反而可能有害,应该更严格地限制其使用。

添加剂的毒性大小各不相同。例如常用的食品防腐剂包括亚硝酸钠、苯甲酸、山梨酸等,它们的毒性就很不同。亚硝酸钠一般用作肉制品和鱼制品的防腐剂和护色剂,能抑制肉毒杆菌的生长,以免肉毒杆菌毒素中毒。但是亚硝酸钠有一定的毒性,大鼠口服亚硝酸钠,半致死量大约为每千克体重180毫克(半致死量是毒理学常用指标,指能导致一半的实验对象死亡的量,越低则毒性越强。食盐的半致死量是3600毫克/千克)。在酸性和受热的条件下,亚硝酸钠能与肉中的氨基酸反应产生致癌物亚硝酸胺。苯甲酸、山梨酸能抑制霉菌、酵母菌和某些细菌的生长,它们及其盐广泛用于食品和饮料的防腐。苯甲酸的毒性较低,大鼠半致死量大约为1700毫克/千克。但饮料中的苯甲酸能与维生素C反应产生致癌物苯,特别是在受热和光照的条件下更容易反应。山梨酸的毒性最低,大鼠半致死量为7360毫克/千克。山梨酸是一种不饱和脂肪酸,在人体里迅速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目前未发现山梨酸有不良反应的报道。山梨酸比苯甲酸的毒性低、防腐效果好,可取代苯甲酸,但是因为山梨酸较贵,国内企业为了降低成本仍然在普遍使用苯甲酸。

面对国内食品添加剂使用混乱、疏于监管的局面,消费者应该自保,多掌握科学知识,理性消费。有的非法添加剂的使用,像那些用于漂白、着色的,就是为了满足消费者追求美观的心理。如果我们知道那些白净、色泽艳丽的食品很可能都是用非法添加剂处理过的或过量使用了合法添加剂,避免购买,那么这种非法添加就没了市场。消费者还应该有知情权,应要求对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做明确的标明。例如,使用了色素、香料的食品应该在成分、配料表中明确地标出其成分,而不能以“食用色素、食用香料”含糊过去,因为不同的食用色素、食用香料有不同的毒性,不能一概而论。当然,消费者还应该养成在购买加工食品时仔细察看其成分、配料表的习惯,否则标得再详细也没有用。

5.生命科学导论——食品添加剂与食品安全 篇五

关键词:餐饮食品;食品添加剂;检测技术;检测方法;

食品添加剂可以改善菜肴的口感、外观以及品质, 并且具有延长保质时间、便于加工操作等功能, 但是当前, 一些商家受到利益的驱使, 在食品加工中肆意滥用添加剂, 可能导致食用者身体受到伤害, 严重甚至导致食用者出现化学中毒的情况, 严重威胁社会稳定以及公众生生命安全, 因此, 规范滥用添加剂行为, 已经成为我国加强餐饮食品监管的关键环节和重要举措[1]。现行的添加剂检测方法

1.1 着色剂检测方法

当前, 着色剂按照性质和来源, 其可以分为合成色素和天然色素两类, 其中违法使用的合成色素包括诱惑红、日落黄、柠檬黄、胭脂红等。合成色素的主要检测方法为色谱法, 该方法具有较强的精密度和灵敏度, 可以适用于调色酒、果冻、糖果以及饮料等饮品中的色素检测[2]。

1.2 甜味剂检测方法

我国检测甜味剂的标准测定单一、应用面窄, 每次检测只能测定一种甜味剂, 而且检测缺乏国家统一的标准。甜味剂检测的主要方法包括液质联用法、离子色谱法、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以及分光光度法等, 其中液相色谱法是最为常见的检测方法。

1.3 防腐剂检测方法

防腐剂是当前食品添加剂中的最常见类型, 其检测方法包括离子色谱法、气象色谱法、液相色谱法以及分光光度法, 我国对于防腐剂检测具有明确的标准, 利用液相色谱和气相色谱法, 可以同时完成对多种类型防腐剂的检测。

1.4 护色剂检测方法

护色剂主要是指硝酸盐或者亚硝酸盐制品, 其检测方法包括分光光度法和离子色谱法, 同时, 毛细管电泳和液相色谱法也经常用于护色剂检测中。

1.5 漂白剂检测方法

漂白剂对食用者健康具有严重危害, 我国也对漂白剂使用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餐饮食品只能在熏蒸中应用漂白剂, 其中典型使用案例为馒头熏蒸[3]。我国检测漂白剂的主要方法为酶催化发、离子色谱法以及重量法。当前餐饮食品添加剂检测中出现的几点问题

第一, 样品处理相对繁琐, 大多数处理方法和特定基质使用范围较窄, 难以满足当前食品基质多元化的需求, 处理方法难以发挥全部作用;第二, 检测方法或者标准都是按照添加剂种类进行制定, 检测只能测定添加剂中少数几种成分, 检测方法缺乏系统性, 难以满足多种添加剂测定;第三, 当前, 添加剂的种类不断增加, 很多新型的添加剂并没有相应的检测标准;第四, 一些添加剂缺乏确证方法, 主要以色谱法作为测定方法, 检测结果缺乏合理性;第五, 添加剂物质种类较少, 其中大多数为基质简单或者纯品, 无法与餐饮成品种类繁多、成分复杂的基体进行有效匹配。完善餐饮食品滥用添加剂检测方法的相关措施

3.1 简化处理程序

我国相关检测机构要加大科学研究, 积极探索全新的检测技术和方法, 进一步简化处理程序, 结合超临界流体萃取、在线固相萃取快速溶剂萃取等行业领先技术, 对样品处理技术进行适当的改进和完善, 进而解决当前样品处理回收率较低、提取不完整以及操作繁琐等问题。

3.2 引进先进设备

相关检测机构要积极引进行业领先的检测技术、检测手段以及检测设备, 例如质谱联用、电感耦合、气质联用、液质联用以及液相色谱等设备等, 结合当前添加剂的种类和使用情况, 完善以及建立检测方法和标准, 加大对确证方法的研究。

3.3 研发标准物质

针对当前添加剂检测标准物质基质简单、种类少、无法满足检测需求的问题, 检测人员要积极研究具有较强实用性以及普遍性的物质作为基体, 并且研发适用范围较广的标准物质。

3.4 研发现场检测方法

针对当前添加剂检测流程复杂、现场检测薄弱等问题, 检测机构要积极研发完善且精确的现场检测方法, 例如利用生物传感器、酶联免疫法以及化学比色法等技术, 积极开发快速的、准确的、经济的以及便于携带的检测设备和技术, 实现实验室检测与现场检测的有效互补。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 餐饮食品安全问题已经受到人民和社会的高度重视, 一些违法商贩为了追求经济效益, 而大量添加添加剂, 进而提升菜品的口感和色泽, 对食用者健康带来严重危害, 因此, 我国检测机构需要加大科学研究, 不断完善检测方法、技术和标准, 严格控制添加剂的使用, 进而促进我国餐饮行业的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6.食品添加剂阅读理解与答案 篇六

食品添加是“罪魁祸首”吗?

近期,“牛肉膏”“染色馒头”“瘦肉精”等食品安全事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因“病灶”与其含有的一些添加物有关,一些消费者将矛头指向食品添加剂,认为食品添加剂是“罪魁祸首”。随着食品添加剂在食品中大范围使用,“什么才能吃”颇令消费者头疼。

业内人士认为,尽管部分食品安全事件的确与食品添加剂有关,但应正确区分“食品添加剂”与“非食用物质”,不能因“剂”废食。一些专家表示,谈“剂”色变没有必要,建议有关部门加大科普力度,提升公众有关食品添加剂的科学素养,同时完善食品添加剂相关检测标准与食品安全监管体制。

卫生部最新发布的《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和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名单》,共包含47种“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和22种“易滥用食品添加剂品种”,明确将“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与“食品中可能滥用的会品添加剂”区别开来,比如吊白块、苏丹红、三聚氰胺等一度成为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的“元凶”,其实是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而非食品添加剂。

“现实生活中,容易将‘非食用物质’和‘食品添加剂’弄混,将三聚氰胺等导致的食品安全事故归咎于食品添加剂,这种认识是不科学的。”专家表示,这种错误认识加深了公众对食品添加剂的误解,而食品添加剂本身应该说是好东西,其对食品工业发展的贡献不可估量。不应让食品添加剂成为非法添加物如三聚氰胺、苏丹红、瘦肉精等的“替罪羊”。

据卫生部网站资料显示,食品添加剂是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形以及为防腐保险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者天然物质。因此,现代食品工业不能没有食品添加剂。

业内人士指出,有了添加剂才会有色香味俱全的.食品。从田间到餐桌的饭菜才得以延长保存时间、保存营养成分。只有国家公布的,才能称作食品添加剂,而且只要按国家标准使用,配方科学,剂量适当,就不会有危害。若将食品添加剂一棒子打死,现代生活只能退回到原始社会,虽然纯天然的食品没有添加剂,但易变质,进而易引发食物中毒,并且浪费粮食资源。 (选自 5月18日《湄洲日报》,有删改)

1、食品添加剂有哪些作用?(4分)(考点一 概括说明类文章内容要点)

答案:改善食品品质;改善食品的色、香、味、形;防腐保鲜(或:延长保存时间);保存营养成分。

2、本文认为应该如何正确看待“食品添加剂”和“非食用物质”?(6分)

答案: (1)应正确区分“食品添加剂”和“非食用物质”(或:不能把“食品添加剂”看作食品安全事故的“罪魁祸首”;不要把“食品添加剂”和“非食用物质”弄混;……)

(2)应严格按照国家标准使用食品添加剂(或:不能滥用食品添加剂;食品添加剂应当做到科学适量)。

7.生命科学导论——食品添加剂与食品安全 篇七

食品添加剂概述

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物的颜色、口味、香气等性状或提高食物保质期等功能所加入的化学物质。食品添加剂并不是现代工业的产物, 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 如早在古书《食经》中, 就有卤水点豆腐 (其本质是蛋白质的卤化反应) 的记载。又如高浓度的盐可让微生物脱水从而无法繁殖, 起到防腐的作用, 因此, 人们常利用食盐作为防腐剂, 达到长时间保存肉类食品的目的。

随着化学工业水平的提高, 现代添加剂经历了迅速的发展, 分为保鲜、染色、调味等多种功用。部分食品添加剂虽具有一定毒性, 但只要严格控制其用量, 食品的安全还是可以得到保证, 所以遵从相关法律对食品添加剂的使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我国,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 (GB 2760-2014) 是目前最为通行的食品添加剂的行业规范。未来, 食品添加剂将向着更天然, 更安全, 更高效的方向发展, 生物技术和纳米技术也会更多的得到应用。

食品添加剂的应用举例

食品添加剂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广泛, 笔者将结合生活, 给出两个具体的应用实例。

速冻饺子中的食品添加剂

目前, 城市生活节奏较快, 人们常没有时间自己动手做饭, 省时又可口的速冻饺子成为年轻人的首选。与家里包的饺子相比, 速冻水饺卖相好、味道鲜美、饺子皮不易破裂且保质期长, 其主要原因为速冻水饺中添加了多种食品添加剂。

首先是山梨酸钾 (化学式CH3CH=CHCH=CHCOOK) , 它被誉为最好用的食品防腐剂之一, 由于暴露在空气中易潮化, 被氧化的特性而被用作抗氧化剂。同时, 它的热稳定性好, 分解温度高达270℃, 因此被大量用于需加热的食品中。

此外, 饺子中还加入了乳化剂、磷酸盐等物质复合而成的改良剂。乳化剂是一种表面活性剂, 它同时具有亲水基团和亲油基团, 预防出现油水分离的情况。磷酸盐作为改良剂中的保鲜成分, 可有效地提高食物的鲜味, 增加消费者食欲。然而由于磷酸钙是一种微溶物质, 磷酸离子易于人体中的钙离子发生反应, 影响钙质的吸收, 长期大量使用会影响人体健康。但市售的饺子中一般其添加量不会超过规定范围, 因此可放心食用。

肉制品中的亚硝酸钠

着色剂亚硝酸盐在加工的肉类食品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如各种肉类罐头, 火腿肠等, 有抑制各种菌从而防止肉类中毒的作用, 在还未找到更好的替代品前仍被各国允许使用。

亚硝酸钠Na NO2过量使用时所产生的毒副作用一直饱受人诟病, 中毒者会感到全身无力、头疼、恶心, 严重者甚至会昏迷死亡。但在一定剂量内, 人们的身体会及时将这种物质排出体外, 是无害的。理想的食品添加剂应是有益无害的, 但绝对的安全并不现实, 我国对食品添加剂的使用量和使用种类做出严格规定, 在规定范围内使用食品添加剂一般对人体无害, 然而, 一些企业和个人在利益的驱使下, 超量使用添加剂或使用工业添加剂来蒙蔽消费者, 使添加剂受到公众的误解。

结语

8.与食品添加剂“和谐相处” 篇八

严卫星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常务副所长,研究员,全国食品添加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

王竹天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副所长,研究员,全国食品添加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秘书长。

李宁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副所长,研究员,全国食品添加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

以食为天的中国人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害怕过吃。很多人的手机上流传着这么一则短信,看了让人心酸:“中国人在食品中完成了化学扫盲:从大米里,我们认识了石蜡;从火腿里,我们认识了敌敌畏;从成鸭蛋、辣椒酱里,我们认识了苏丹红;从火锅里,我们认识了福尔马林;从银耳、蜜枣里,我们认识了硫磺;从木耳中,我们认识了硫酸铜;从奶粉中,我们知道了三聚氰胺……”

近年来陆续出现的吊白块、苏丹红,三聚氰胺等事件,引起了人们对食品中到底添加了哪些物质的广泛关注。这些物质是我们允许在食品中添加的食品添加剂吗?如果不是,那什么才是食品添加剂?食品添加剂对人体有没有危害?我们应该怎样对待食品添加剂?……为了了解人们对食品添加剂的认识,本刊近日携手新浪网健康频道进行了一次网上调查。

食品添加剂的本来面目

食品添加剂这个名词提出的历史不长,但是人类实际使用食品添加剂的历史非常悠久。

中国传统点制豆腐所使用的凝固剂——盐卤,主要成分为我国批准使用的稳定和凝固剂氯化镁,约在公元25~220年的东汉时期就有应用,并一直流传至今。

公元6世纪,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中就曾经记载从植物中提取天然色素并予以应用的方法。

作为肉制品中护色剂的亚硝酸盐,大约在南宋时期就用于腊肉的生产,并于公元13世纪传入欧洲。

在国外,公元前4世纪就有对葡萄酒进行人工着色的记载。

什么是食品添加剂

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天然物质。

根据以上定义可以看出,食品添加剂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非该食品中天然存在,而是有意添加;

2,能够改善食品品质或在食品生产过程中满足其他工艺目的需要;

3,有化学合成的,也有天然存在的。

上述调查数据表明:50%以上的人认为,我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食品添加剂;超过90%的人认为,食品添加剂不同程度地威胁着食品安全;约95%的人认为,食品添加剂超过规定浓度或剂量会对人体产生毒害作用:只有不到40%的人认为,只要按规定使用,食品添加剂对人体是无害的;大约22%的人认为,天然食品添加剂是无毒的;约80%的人认为,苏丹红一号、吊白块不属于食品添加剂,而是国家禁止使用的非法添加物;对于食品生产厂家经常在标签上注明的“本品绝对不含食品添加剂”等宣传用语,90%以上的人都认为不可信:约86%的人认为,不含人工色素并不代表没有添加色素。由此看来,人们很重视食品添加剂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但实际还存在不少认识误区和盲区。

食品添加剂为食品“添加”了什么

在食品中添加食品添加剂,能够达到以下一些目的。

(1)让食品更有营养更卫生

代表——抗氧化剂、防腐剂

终端产品——酱菜,碳酸饮料。葡萄酒、面包,蛋糕等

日常摄入食品是为了满足营养需求,但是在食品自身的生产加工或者保存过程中,食品中的一些营养成分容易发生改变。如食品中的一些营养素在保存过程中容易被氧化,一些食品成分容易腐败变质,如果在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按照规定加入一些抗氧化剂或者防腐剂,就能够有效避免营养素的损失;在一些食品中加入食品营养强化剂,可以提高食品本身的营养价值,对于防止营养不良和营养缺乏、促进营养平衡、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2)让食品更优质更好看更好吃

代表——着色剂、护色剂,漂白剂及食用香料等

终端产品——巧克力,罐头,糕点、粉丝、蜜饯、酒类,饮料、肉制品等

食品添加剂在保证食品的质量和稳定性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如:对于一些水油状的脂肪乳化制品,需要在其中使用乳化剂以保证水油体系的稳定性:对于一些容易受潮结块的食品如食盐、糖粉等,需要加入抗结剂来保证产品的质量。食品的色、香、味等感观特征是衡量食品质量的重要指标,食品添加剂中的着色剂、护色剂、漂白剂及食用香料等能够明显提高食品的感观特征,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如:在巧克力中添加香料,能使巧克力风味独特;方腿放久了容易收缩,加入增稠剂、鲜味剂会使其又香又嫩。

(3)作为某些特殊膳食用食品的必要配料或成分

代表——甜味剂

终端产品——无糖食品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一些特殊膳食的需求越来越多。如糖尿病患者越来越多,他们一般不能吃含糖的食品,但是人们对于甜味有着天然的喜好,所以需要特殊的“无糖食品”。如何能够既满足这些糖尿病患者对甜味的喜好,又不造成糖的摄入量增加呢7我国批准使用的甜味剂就能够起到这种作用。同时,含有甜味剂的低能量食品也是减肥者的最爱,那些加了高倍甜味剂的食品,在满足人们甜味感觉的同时,提供的热量却很低。

(4)便于加工包装或运输贮藏

代表——乳化剂,凝固剂等

终端产品——方便面、豆腐等

食品添加剂有利于食品加工操作适应机械化。连续化和自动化生产推动食品工业走向现代化。如:使用乳化剂能使方便面面团中的水分均匀散发,提高面团的持水性和吸水力,有利于蒸煮:用葡萄糖酸-6-内酯作为豆腐的凝固剂,有利于豆腐的机械化连续化生产。

造就食品工业和美味生活

目前,能够有这么多琳琅满目的食品呈现在人们面前,食品添加剂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如果没有食品添加剂,喜爱豆制品的人将没有豆腐可吃,因为目前常用的”点”豆腐的物质,如氯化镁、硫酸钙、葡萄糖酸-6-内酯等都是我国批准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日常蒸馒头过程中用于”拿酸”的物质,俗称碱,学名碳酸钠,也是我国食品添加剂名单中的一个酸度调节剂。还有前面提到的用于无糖食品的甜味剂、用于食品防腐的防腐剂等,都在我们的日常饮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这些食品添加剂,食物种类将大大减少,我们只能面对酸酸的馒头,糖尿病患者只能对甜味忍痛割爱,喜欢喝碳酸饮料的人也将喝不上带“气”(二氧化碳)的饮料;由于没有防腐剂,许多食品将产生腐败变质,不仅产品的货架期大大缩短,消费者也将面临微生物危害的危险。

因此,我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食品添加剂,我们应该学会和食品添加剂和谐相处,发挥它对人类的有益作用,避免其负面作用。

生活中常见的食品添加剂

食品添加剂可以分为天然食品添加剂和化学合成食品添加剂两大类。目前使用的大多

属于化学合成食品添加剂。

按功能的不同,我国的《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将食品添加剂分为23类共有1 962种。

1,酸度调节剂 用以维持或改变食品酸碱度的物质。

2,抗结剂 用于防止颗粒或粉状食品聚集结块,保持其松散或自由流动的物质。

3消泡剂 在食品加工过程中降低表面张力,消除泡沫的物质,主要用于生产过程中需要消除泡沫的食品。

4抗氧化剂 能防止或延缓油脂或食品成分氧化分解、变质,提高食品稳定性的物质。

5,漂白剂 能够破坏、抑制食品的发色因素,使其褪色或使食品免于褐变的物质。

6,膨松剂 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加入的,能使产品发起形成致密多孔组织,从而使制品具有膨松、柔软或酥脆的物质。

7,胶基糖果中基础剂物质 是赋予胶基糖果起泡、增塑、耐咀嚼等作用的物质。

8,着色剂 使食品赋予色泽和改善食品色泽的物质,主要用于需要着色的食品。

9护色剂 能与肉及肉制品中呈色物质作用,使之在食品加工、保藏等过程中不致分解、破坏,呈现良好色泽的物质。

10乳化剂 能改善乳化体中各种构成相之间的表面张力,形成均匀分散体或乳化体的物质。

11,酶制剂 用于食品加工,具有特殊催化功能的生物制品。

12,增味剂 补充或增强食品原有风味的物质。

13面粉处理剂 促进面粉的熟化、增白和提高制品质量的物质。

14,被膜剂 涂抹于食品外表,起保质,保鲜、上光、防止水分蒸发等作用的物质。

15,水分保持剂 有助于保持食品中水分的物质。

16,营养强化剂 为增强营养成分而加入食品中的天然的或者人工合成的属于天然营养素范围的物质。

17,防腐剂 防止食品腐败变质、延长食品储存期的物质。

18,稳定剂和凝固剂 使食品结构稳定或使食品组织结构不变,增强黏性固形物的物质。

19甜味剂 赋予食品以甜味的物质。

20,增稠剂 可以提高食品的黏稠度或形成凝胶,从而改变食品的物理性状,赋予食品黏润、适宜的口感,并兼有乳化、稳定或使呈悬浮状态作用的物质。

21,食品用香料能够使食品增香的物质。

22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 有助于食品加工顺利进行的各种物质,与食品本身无关,如:助滤、澄清、吸附、润滑、脱模、脱色、脱皮、提取溶剂、发酵用营养物质等。

23,其他上述功能类别中不能涵盖的其他功能物质。

安全与危险的辨证法则

任何物质对人体产生危害的风险是与物质本身的毒性和摄入量联系在一起的。有些物质从毒性分级上可能属于剧毒物质,但是如果人体摄入量很小,也不会产生健康危害。食品添加剂使用时的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不会危害消费者的健康。为了做到这一点,国内外对食品添加剂都建立了严格的危险性评估程序,并根据危险性评估结果建立使用范围和使用量的规定。

食品添加剂的危险性评估程序主要包括通过毒理学试验和其他资料获得被评价物质的最大无作用剂量,除以一定的安全系数(通常为100),得到被评价物质的ADI(每日允许摄入量)值。其意义是,消费者终身每日按照ADI摄入食品添加剂都不会带来健康危害。

目前,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中规定的使用范围、使用量,是建立在科学的评估基础之上的,因此能够有效保证其不会给消费者带来健康危害。

甜蜜素的故事

甜蜜素的ADI为11毫克/千克体重,即甜蜜素每日允许摄入量为每千克体重11毫克,即一个60千克体重的标准入每日允许摄入量为660毫克。

如果说,ADI值是设定了一种食品添加剂允许摄入的标尺的话,则需要根据我们每天吃多少含有食品添加剂的食品,以及这些食品中添加剂的含量,来计算我们每天通过吃含有食品添加剂的食品,可能吃进多少食品添加剂(EDI),也就是危险性评估中的暴露量评估,它是对我们每天可能的实际摄入量的估计。将EDI与ADI进行比较,如果EDI低于ADI值,则不会给消费者带来健康危害;如果EDI超过ADI值,则可能对消费者的健康带来危害,需要调整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规定。按照规定,甜蜜素能用于冷冻饮品、蜜饯凉果、面包、糕点、饮料、配制酒、果冻等食品中,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规定了上述食品中甜蜜素的最大使用量,以此估计的不同人群,每天通过吃上述含有甜蜜素的食品,吃入体内的甜蜜素在3~9毫克/千克体重,没有超过该添加剂的ADI值。这表明,按照目前的使用规定使用甜蜜素,不会给消费者带来健康危害。

认识误区

误区1:“不含食品添加剂”“不合防腐剂”等宣传用语真实可信。

解析:消费者应该理性对待“不含食品添加剂”“不含防腐剂”等宣传用语。因为这些宣传用语的前提是把防腐剂等食品添加剂看作是不好的东西,其立论的这个前提本身就是不科学的。从前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在保证消费者安全和工艺必要性的情况下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剂,对于食品工业的发展是非常必要的。对于有些食品,标签上标识“不合防腐剂”,可能是因为这类食品不需要使用防腐剂,例如一些高糖、高盐的食品,其本身的高糖和高盐特性具有抑制微生物的作用。因此,这些宣传用语大多是利用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的误解来宣传自己的产品。

误区2:“不含人工色素”就表示没有添加色素。

解析:“不含人工色素”并不一定表示没有添加色素。色素指的是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规定中的着色剂,按照来源大致可以分为天然着色剂和人工合成着色剂。前者一般是来自天然可食资源、利用一定的加工方法所获得的色素,主要是由植物组织中提取,也包括来自动物和微生物的一些色素,如栀子黄,红曲红等。食用合成着色剂主要指用人工化学合成方法所制得的有机色素,如诱惑红、柠檬黄等。人们一般对天然色素的安全感要高于人工合成色素,尤其是对来自水果、蔬菜等食物的天然色素,所以一些商家就利用了这一点来宣传”不含人工色素”。但只要是按照规定批准使用的人工合成着色剂,是经过严格的安全性评价的,就不会给消费者带来健康危害。

误区3:天然食品添加剂是安全的,合成食品添加剂肯定不安全。

解析: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其实就是对消费者带来健康危害的风险性,这种风险性是与食品添加剂本身的毒性和人体对它的摄入量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瑞士的ParaceIsus博士在16世纪曾经说过“所有的物质都是有毒的,没有无毒的物质。因此,正确的剂量能够区分一种物质是毒物还是药物。”所以,“天然”与“合成”并不是食品添加剂“安全”与“不安全”的代名词,区分安全与否的关键在于利用科学的手段进行评估的结果。在实际食品添加剂的管理中,无论

是天然的食品添加剂还是合成的食品添加剂,都要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危险性评估工作并据此制定合理的使用规定,笼统地说”天然的就是安全的,合成的就一定不安全“是不科学的。

误区4:只要食品中的添加剂符合国家规定,就可以随心所欲地食用这种加工食品。

解析:虽然按照标准规定使用的食品添加剂不会给消费者带来健康危害,但是并不提倡随心所欲地食用各种含食品添加剂的加工食品。因为除了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以外,另外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摄入它的必要性。在食品加工过程中我们提倡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还要具有使用的工艺必要性,在消费者食用时也提倡这种必要性,例如按照标准强化了某种营养素的强化食品是安全的,但是如果某些消费者不缺乏这种营养素,或者说其正常的膳食能够满足这种营养素的摄入量,就没有必要选择强化这种营养素的食品。

4大违规行为损害健康

同国际规定一样,我国食品添加剂实行允许使用名单制度。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及其使用范围、使用量都是经过严格安全性评价、危险性评估和工艺必要性评估的。按照规定使用食品添加剂,能够保证食品添加剂使用的安全和有效。

我国规定,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必须符合《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或卫生部公告名单规定的品种及其使用范围、使用量,禁止以掩盖食品腐败变质或以掺杂、掺假、伪造为目的而使用食品添加剂。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4种情况。

(1)使用允许品种以外的物质作为食品添加剂

我国对食品添加剂实行允许名单制度,只有列入目录中的物质才可以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但是,在实际食品生产过程中,有些食品生产者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将不允许使用的物质作为食品添加剂添加到食品中去。

比如,溴酸钾曾经是我国批准使用的面粉处理剂,2005年第9号卫生部公告明令取消该物质作为面粉处理剂使用。但是在目前的监督检查中,仍然发现部分企业在使用该物质。

(2)滥用(超范围和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

对于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根据危险性评估结果制定允许使用的范围和使用量是食品添加剂安全使用的重要保证。但是,有些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却擅自超出使用范围和使用量规定使用食品添加剂。

比如,根据国家标准,泡菜的加工过程中,防腐剂苯甲酸钠的用量不得超过O.05%。而检查发现,某品牌的泡菜中该防腐剂的使用量居然是0.3%,超标6倍。

(3)使用不符合质量规格标准的食品添加剂

在实际食品添加剂使用过程中,有些使用者对添加剂的使用范围、使用量的规定比较重视,但对于食品添加剂的质量标准重视程度不够,可能使用了名称与批准的添加剂的名称一致、但是不符合质量规格要求的食品添加剂。

比如,甜蜜素是我国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但并不是所有名称叫做甜蜜素的物质都可以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而只有达到《食品添加剂环己基氨基磺酸钠(甜蜜素)》要求的甜蜜素才可以作为食品添加剂用于食品生产中。

(4)违反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原则

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原则规定了食品添加剂使用的基本要求、可以使用食品添加剂的情况等内容。但是,经常有违反食品添加剂使用原则的事情发生。

比如,我国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原则中规定,不应掩盖食品本身或加工过程中的质量缺陷或以搀杂、掺假、伪造为目的而使用食品添加剂。实际生产过程中,一些不法人员在植物油中,添加味道类似于香油的香精生产“香油”,这就违反了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原则。

违法使用食品添加剂对健康的危害

食品添加剂虽然在食品工业中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应看到违规使用食品添加剂可能带来的安全方面的问题。

如:亚硝酸钠长期以来一直作为肉制品的护色剂使用,它能够使肉制品呈现美好、鲜艳的亮红色,同时还具有防腐的作用,可以抑制多种厌氧性梭状芽孢杆菌,尤其是肉毒杆菌,防止肉毒杆菌中毒的发生。但是,如果将亚硝酸钠作为食盐误用,或在食品加工过程中作为发色剂加入过量时,就会造成食用人群的中毒。中毒症状主要表现为口唇、指甲以及全身皮肤出现青紫等组织缺氧表现,自觉症状有头晕、头痛、无力、心率快、嗜睡或烦躁不安、呼吸急促,并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严重者发生昏迷、惊厥、大小便失禁,可因呼吸衰竭导致死亡。

再如作为维生素A、维生素D等脂溶性维生素来源的营养强化剂,如果摄入量过多,可能会带来健康损害。维生素A摄入过量可以引起维生素A过多症,成人一次剂量超过90~300毫克、儿童一次剂量超过90毫克即可引发急性中毒,临床表现在摄入6~8小时后出现,主要有嗜睡或过度兴奋、头痛、呕吐等症状,12~20小时后出现皮肤红肿,继而脱皮,以手掌、脚底等处最为明显,数周后恢复正常。如果长期过量摄入维生素A,则可能出现慢性维生素A过多症,首先表现为体重下降,继而出现皮肤干燥、脱屑、皲裂、毛发干枯、脱发和牙龈红肿、唇干裂、鼻出血等皮肤黏膜损伤现象,长骨肌肉连接处可出现疼痛伴肿胀,体检可见贫血、肝脾肿大。

花样繁多、功能各异的食品添加剂是食品行业不可或缺的重要原料。权威专家一致认为,严格按照国家规定使用食品添加剂,一般不会对健康造成危害。但是我们注意到,食品质量安全事件的频频曝光。不少与食品添加剂的违规使用不无关系,尽管很多都不是真正的食品添加剂引起的。怎样才能尽可能避免食品添加剂带来的安全隐患呢?

(1)抱着怀疑精神

在选购食品的时候,我们应带着简单的“怀疑”精神:为什么这种火腿颜色这么鲜亮?为什么这种冰淇淋这么便宜?为什么这种大米这么香?为什么这种面粉这么白?据说这是真正含有绿茶的饮料,难道其他的绿茶饮料都不含有绿茶吗?为什么这种袋装蔬菜会这么整齐划一?为什么这种蔬菜沙拉一直不会蔫?……具备了这种简单的“怀疑”精神后,如果我们购买的食品色泽、味道、形态等超出了我们的常识,就可以怀疑添加了非法添加物或者有滥用食品添加剂的情况存在,必要时可咨询专业机构通过检测等手段进行确认。

·注意食品原料中是否有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

2008年12月~2009年4月,卫生部等九部委开展了全国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活动,并陆续公布了部分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和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品种名单。

·注意容易滥用添加剂的食品

在一些食品的生产过程中,不法厂商经常超范围、超量使用某些食品添加剂。在购买这些食品时,应特别注意。

(2)通过正规渠道购买食品

面对食品添加剂可能存在的安全问题,消费者在选购食品时还应该注意到正规的商场、超市选购品牌产品。因为通过多年的监督检查发现,大多数通过正规厂家生产、销售的食品,不容易发生滥用,误用食品添加剂的现象。而一些小作坊生产的食品,生产者没有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剂的意识,其本身也不具备正确使用食品添加剂的条件,如没有必备的称量工具、使用食品添加剂时“凭感觉”信手拈来等,很容易发生滥用、误用食品添加剂的情况。

(3)看原料表

在购买食品时,要学会看标签和原料表,明明白白消费。因为,按照预包装食品的标签要求,在食品中添加了食品添加剂,必须要按照规定进行明确的标识。因此,如果想了解自己选购的食品中添加了哪些食品添加剂,可以在购买时详细查看食品的标签,通过标签获取我们想了解的内容。

以酱油为例。以下3种品牌的酱油是市场上常见的,第一种酱油的配料表中没有食品添加剂,是真正的纯大豆酱油:后两种酱油虽然在标签上标注着“酿造酱油”“100%纯酿”,但配料表中都有好几种食品添加剂。

结束语

9.生命科学导论——食品添加剂与食品安全 篇九

导读:通过行业调查或联合执法等手段发现在炒货生产过程中添加剂的使用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如使用非食品原料加工产品,或超量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等

坚果炒货食品是我国传统的休闲食品之一,其生产加工企业众多。随着炒货市场的日趋繁荣,坚果炒货食品的质量问题也受到广泛关注,通过行业调查或联合执法等手段发现在炒货生产过程中添加剂的使用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如使用非食品原料加工产品,或超量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等。这样不但侵害了消费者的权益,而且会严重影响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因此,对坚果炒货食品中的非法添加进行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1.坚果炒货食品中非法添加的常见方式

1.1违规工艺及成分的使用

为了能使坚果炒货的外观颜色均匀、色泽光亮,有些小作坊会使用违规工艺或违规成分对其进行加工,加工后产生的化学物质随产品进入人体,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例如使用工业双氧水漂白开心果,利用焦亚硫酸钠或工业硫磺熏蒸白瓜子,用工业滑石粉来抛光松子,使用石蜡或矿物油打磨栗子,使用工业明矾清洗西瓜籽,以及用化工原料硫酸亚铁来生产绿茶瓜子等。

1.2用低廉的工业原料替代食品原料

有些流动摊贩的“椒盐松子”“椒盐花生”售价比超市里的同类炒货便宜,这类炒货往往是用高浓度的工业盐水拌炒出来的。工业盐与食用盐相比,含有过量的亚硝酸钠和氯化镁等杂质,食用后对人体健康产生严重危害,属于严禁添加使用。

1.3食品添加剂的超范围使用

有些企业为了使产品色彩鲜艳,能吸引更多消费者尤其是儿童,会使用目前国家标准中不允许在坚果炒货食品中添加的着色剂,如使用胭脂红来生产红瓜子。根据GB 2760-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规定,胭脂红作为着色剂只允许在调制乳、风味发酵乳和果酱等产品中限量使用。

1.4食品添加剂的过量使用

GB 2760-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中对坚果炒货食品中允许添加的食品添加剂都有规定的最大使用量,若过量使用同样会对消费者的健康产生影响。如在浸泡瓜子的调料中重复加入甜味剂后继续使用,造成产品中的甜味剂超标;或用大量亮蓝对瓜子进行染色等。

2.坚果炒货食品中非法添加的检测技术

现在坚果炒货食品中的非法添加情况越来越多,严重威胁到食品安全问题,研究合适的检测方法将成为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1工业双氧水残留量的检测

工业级双氧水主要采用2-乙基蒽醌+钯催化生产,其中含有大量2-乙基蒽醌以及铅、砷等金属离子和机械杂质等。这些有毒有害杂质中,2-乙基蒽醌、铅和砷均为致癌物质,因此工业级双氧水不能用于食品行业。

我院已建立食品中残留过氧化氢的测定方法,其原理是食品中的强氧化剂在稀硫酸中使碘化钾氧化,产生定量的碘,生成的碘以淀粉作指示剂,用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滴定得到强氧化物总量。加入过氧化氢酶分解去除试样中的过氧化氢,用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滴定去除过氧化氢后的其他氧化物含量。2次滴定结果之差可以计算得到样品中过氧化氢的含量。但在现有食品相关标准中,至今尚无关于2-乙基蒽醌的检测方法。涂小红等人研究表明:食品中2-乙基蒽醌的检测可采用有机溶剂萃取的高效液相色谱法,即使用反相色谱柱,以甲醇为流动相,紫外检测器波长选择254nm,根据保留时间定性、外标峰面积法定量。由于双氧水本身很不稳定,因此上述方法仍有待完善。

2.2二氧化硫残留量的检测

焦亚硫酸钠和工业硫磺在熏蒸时会产生二氧化硫,遇水能生成还原性的亚硫酸,亚硫酸盐在食品中解离后残留有一定量的二氧化硫,因此可以通过测定食品中二氧化硫的残留量来了解焦亚硫酸钠和工业硫磺的使用。食品中亚硫酸盐的测定已有标准方法,其原理是亚硫酸盐与四氯汞钠反应,生成稳定的络合物,再与甲醛及盐酸副玫瑰苯胺作用生成紫红色络合物,此络合物于波长550nm处有最大吸收峰,且在一定范围内其颜色的深浅与亚硫酸盐的浓度成正比,可以通过比色进行定量。

2.3石蜡残留量的检测

石蜡是一种石油产品,主要由不同碳原子数的正烷烃CnH2n+2(n=14~34)组成。在GB 2760-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中严格规定了石蜡的功能和使用范围,一是作为消泡剂、脱模剂用于薯片、油脂、糖果、粮食和焙烤食品的加工工艺中;二是作为被膜剂在除胶基糖果以外的其他糖果和鲜蛋中适量使用。目前,关于食品中石蜡的测定方法已有文献报道。皂化-目测法,利用样品直接皂化液或样品提取液的皂化液中石蜡会产生浑浊或小油珠现象,来判断样品中是否含有石蜡;溶剂溶解法,通过观察用特定溶剂溶解的样品溶液是否浑浊来进行鉴别;DSC测定熔点范围法和质构仪测定硬度法,利用温度曲线波动和硬度曲线波动的方法来鉴别产品中是否含有石蜡,方法的分析时间相对较长。除以上的物理测定方法外,还有薄层色谱法、红外光谱法、气相色谱法和气相色谱-质谱法。Simal-Gandara等人采用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器测定食品包装材料中的石蜡化合物,并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进行定性分析。盛旋等人采用正相液相色谱(HPLC)结合蒸发光散射检测器(ELSD)对食品样品中的石蜡残留量进行了分离和检测。通过控制色谱条件,对石蜡组分和非石蜡组分进行了有效分离,实现了食品中石蜡含量的快速定量分析。

2.4矿物油残留量的检测

矿物油泛指除植物油以外的石油烃类产品。目前尚无食品中矿物油的标准检测方法,通常是提取食品中脂溶性物质后应用GB/T 5009.37方法检测。由于食品中提取的脂溶性物质与植物油不同,含有较多的不皂化物,按上述方法判断极易造成假阳性结论。王丽娟等人对食品中的矿物油检测方法进行了筛选和改进,确定了经皂化处理后溶液浑浊并且液面有油珠飘浮为阳性、溶液稍有浑浊并且液面无油珠飘浮为阴性的判定标准,以排除假阳性干扰。谭慧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系统来测定瓜子中的矿物油,以C19~C28间的正烷烃类作为样品中是否含有矿物油的指标,通过质谱对样品中C19~C28的全程均能分析来进行定量定性。

2.5硫酸亚铁残留量的检测

坚果炒货食品中的硫酸亚铁残留量目前尚无标准检测方法,只能通过测定样品中铁的含量来间接反映硫酸亚铁的添加量。其原理是试样经湿法消化后,导入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中,经火焰原子化后,铁吸收248.3nm的共振线,其吸收量与含量成正比,可以与标准系列比较定量。

2.6工业原料残留量的检测

目前对于炒货中工业级原料的残留量尚无行之有效的检测方法,只能参考类似物质的检测。如:工业滑石粉的检测只能参考食品中滑石粉的测定,将样品用混合酸(硝酸+高氯酸)消化、过滤,将其他含镁物质分离除去;然后用混合酸和氢氟酸消化滑石粉,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试液中的镁含量,根据镁含量计算试样中滑石粉含量。

工业明矾仅能参考食品中铝的测定,即将样品用酸消解后,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测定,内标法进行定量。工业盐的检测只能参考食品中氯化钠的测定,将样品经酸化处理后,加入过量的硝酸银溶液,以硫酸铁铵为指示剂,用硫氰酸钾标准滴定溶液滴定过量的硝酸银,根据硫氰酸钾标准溶液的消耗量可以计算出食品中氯化钠的含量。

3.非法添加检测技术的研究方向

如今坚果炒货食品中的非法添加手段层出不穷,给检验和质检工作带来了许多困难。针对非法添加,目前的相关研究是以色谱法和原子吸收为主进行定性定量;未来坚果炒货食品中非法添加物质的检测技术研究应以国际检验标准为基础,以快速检验为重点,精密检验为关键展开,尽快建立健全相关物质的定量标准检测方法,以便于质检机构开展工作。

4.结论

食品添加剂是关系到人体健康的大事,其检验技术的发展是精密检验的关键。研究坚果炒货食品中非法添加物的检测技术,对坚果炒货食品安全有着重要意义,可以在识别风险的基础上,对食品生产环节进行严密监控,为相关部门的监督检验提供技术保障。

10.论食品添加剂对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篇十

摘要: 食品添加剂是伴随着食品工业的发展而发展的,食品添加剂可以有效地改善食品的色、香、味、形等感官品质,以及防腐保鲜,延长食品的贮存期。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GDP指数稳步上升,广大群众已经由初始的解决温饱到现今的注重生活质量、生活品质以及自身健康的转变;但是目前社会上不断涌现的食品卫生安全问题却又不断的冲击着民众的心理底线,更是引发了群众对食品卫生安全问题的恐慌,食品卫生安全问题已经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重大民生问题。

关键词: 食品安全;食品添加剂

当前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从奶粉中的三聚氰胺到面粉中的增白剂;从瘦肉精到某白酒企业塑化剂事件等,几乎每一次食品安全事件,人们都能发现是“食品添加剂”在做怪,使得我们对食品添加剂感到困惑、迷茫,其实食品添加剂本身没有那么可怕,可能消费者在认识中存在误区,因此,正确认识食品添加剂,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剂对于开展食品安全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1、食品添加剂的涵义

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将食品添加剂定义为: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天然物质。营养强化剂、食品用香料、胶基糖果中基础剂物质,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也包括在内。

2、食品添加剂在现代工业中的作用

食品添加剂在现代食品加工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是现代工业化生产中不可或缺的主要基础配料。

(1)食品添加剂可以改善食物的口感和感观。比如:着色剂、香料等可以改变食品的质地和风味,满足了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

(2)食品添加剂提高了食品工业机械化、自动化操作的能力

食品生产向规模化、提高科技水平上发展,离不开稳定剂、消泡剂、凝固剂等食品添加剂的帮助。

(3)食品添加剂延长了食品的保藏时间

食品添加剂中的防腐剂防止了由微生物的肆意蔓延引起的食物变质,延长了食品的保质期。抗氧化剂可以推迟食品氧化变质,使得食品的稳定性和耐藏性大大提高。

(4)食品添加剂能够改善食品的营养结构、成份

钙、铁、维生素等添加入食品可以制造出适合不同人群需要的食品,如:老年食品、婴幼儿食品等保健食品、由此可见,食品添加剂给人们带来了花样众多的现代食品。

3、我国食品添加剂的现状

食品添加剂的“两面性”,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它在满足人们食欲的同时,也会被少数利欲熏心的不法生产者滥用,从而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也会对消费者的身心造成伤害。

(1)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

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是指超出强制性国家标准所规定的食品中可以使用的食品添加剂的种类和范围。国家标准要求,山葡萄酒中不允许添加香精、甜味剂、色素,但一些企业将勾兑的“三精水”冠以山葡萄酒名称销售,从而牟取暴利。

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的情况比较常见的比如防腐剂的使用,虽然延长了食品的保质期,降低了企业的成本,但是这样超量使用却是违法的行为。

(2)使用伪劣添加剂、非食品添加剂

劣质的或过了保质期的食品添加剂含有汞、铅、砷等有害物质,对产品的质量和消费者的健康都有严重的危害。

非食品添加剂一般属于工业使用的添加剂,是未经国家食品卫生部门批准或者已经明令禁用的添加剂品种,这些物质一旦添加到食品,进入市场销售后,将不可避免带来中毒甚至导致死亡的食品安全事故、例如用甲醛浸泡海产品延长其保存时间,劣质肉干肉脯中加入合成色素和山梨酸苯甲酸掩盖其腐败等。

(3)食品添加剂的相关检测标准不健全

食品市场上允许的两千多种食用添加剂,仅有四成多经过安全的检测,没有经过检测的添加剂也流入了市场,这也暴露出我国食品添加剂没有统一的检测标准和检测手段,在法律法规的执行过程中,也缺乏监督机制,无法做到持续性、有效性的监管。

4、食用过量会对人体造成危害的食品添加剂

众所周知,含有大量食品添加剂和防腐剂的加工食品对人体健康是有百害无一利的。下面的10种食品添加剂就是你应该少吃或干脆不吃的。在食物标签和快餐营养成分表上,它们赫然在目,但是从今日起,不要再让自己对其熟视无睹了。

(1)钠:比萨饼、外卖汤、番茄汁和熟肉等食物中含有大量钠,过量食用会导致脑中风和心脑血管疾病。专家建议,普通成年人每天钠的摄入量不应超过2300毫克,也就是一茶匙的量。

(2)反式脂肪:汉堡包、薯条和外卖爆米花中就含有大量的反式脂肪。它会导致胆固醇增高以及冠心病。

(3)高果糖玉米糖浆:在汽水、麦片和调味品中都能发现这种甜味剂和防腐剂。过量食用会导致肥胖症和糖尿病。

(4)食用色素:红色40、黄色5和黄色6等食用色素常见于水果制品和运动饮料中,会导致儿童多动症。动物实验表明,它还与癌症有关。

(5)安赛蜜:这种不含卡路里的人工甜味剂会用于糖块、口香糖和薄荷糖的加工。动物实验表明,它会致癌。

(6)氢化植物油:作为一种保鲜剂和提味剂,氢化植物油常代替黄油和脂肪用于沙拉酱、人造黄油和焙烤食物的加工。它会导致肥胖症、高胆固醇和心脏病。

(7)阿斯巴甜和糖精:这些不含卡路里的蔗糖替代物常用于制作餐桌甜味剂和节食饮料。有研究显示它们可能会致癌。

(8)亚硝酸钠:这种保鲜剂可见于午餐肉、腌肉和鱼肉中,会导致多种癌症。

(9)面粉处理剂——溴酸钾:这种添加剂会用于面粉和面包制品加工,可致癌。在很多国家是禁止使用的,但在美国是合法的。

(10)味精:可见于肉排、酱油和烧烤调料中。可能会导致头疼、恶心和胸痛,而且不能和一些处方药同食。

5、改善措施

(1)我国食品添加剂产品品种少,配套性差、从长远发展考虑建议今后要进一步加强行业协会的作用,选定条件好的企业集中投入一定力量,成立研发中心及毒性评价机构,提高自身开发能力,推出更好的食品添加剂品种。

(2)发挥行政机关职能作,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要保障食品安全,首先要加强食品添加剂的管理力度,这就要求职能部门高度重视食品添加剂的管理、严格执行卫生安全法、管理办法等条例内容,迫使食品生产企业完善其食品添加剂的管理模式,做到生产、使用、管理科学化。

(3)发挥专业资源优势,提高生产者、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利用社会力量监管食品添加剂的使用,真正形成一个完整、立体多维的监管模式。

(4)加大违法、违规的处罚。当前,国内食品加工过程中屡屡出现一些违法行为,必须对这些违法行为及违法人员进行严惩,否则有些经营者唯利是图,还会继续违法使用添加剂。

食品添加剂本身不是食品安全事故之源,根源是不法商家掺杂做假,非法使用食品添加剂,对消费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伤害、相信随着我国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系的逐步完善,食品生产经营者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的不断提高,违法、违规使用添加剂的现象一定会得到遏 制、食品添加剂及与之相关的食品将会更安全,人们的饮食将会更放心。

参 考 文 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59)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Z] 1995

[2]倪权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主体优化研究》[J] 企业导报 2009(10)

[3]科技部 《我国食品安全态势调研报告》[R] 2003

[4]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草案)》[Z] 2008

上一篇:廉政警示教育活动工作总结通用版下一篇:绿化养护项目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