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政府危机公关的研究

2024-08-26

对政府危机公关的研究(8篇)

1.对政府危机公关的研究 篇一

北京广播电视大学丰台分校

题 目 :公共危机中政府公共关系的改进研究

姓 名

邸世博 专 业

行政管理(本科)学 号 20080070117 入学时间 2008秋季 指导教师 姚大川 日 期 2010年9月28日

目录

一、政府公共关系与公共危机的内涵诠释

二、公共危机中政府公共关系的作用

(一)发挥政府公共关系的传播沟通职能,发动一切力量参与危机治理,提高治理效率

(二)发挥政府公共关系的传播职能,增强公共危机管理的透明度和民主性,获取公众支持

(三)政府公共关系促进危机管理的科学化、信息化

(四)政府公共关系有利于加强国际合作,树立政府良好的国际形象

三、公共危机中政府公共关系的特点

(一)应对危机的公益性

(二)公众对象的广泛性

(三)利益层面的复杂性

(四)沟通协调的紧迫性

(五)媒体导向的艰巨性

四、公共危机中政府公共关系的改进研究

(一)切实转变观念,树立政府工作人员的公关意识

(二)设立专门的政府危机公关中心来处理公共危机

(三)实现媒体的双向沟通,提高政府公关效率是危机治理的重要渠道

(四)建立合理的公关人员,提高政府危机公关的能力

(五)提高政府国际公关能力,实现危机国际合作治理

公共危机中政府公共关系的改进研究

【论文摘要】有效的政府公共关系工作,对于危机的治理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缺少专门的政府危机公关机构,政府公关人员素质低下,与媒体及公众的沟通不畅等原因,不能很好的发挥在公共危机治理中的作用。为此,必须通过设立专职危机公关中心,切实转变政府公关理念,配置合格的公关人员,加强沟通以及提高政府国际公关能力来提高公共危机治理的效率。

【关键词】政府公共关系; 公共危机; 危机治理 ;改进

根据全球灾害统计所提供的数据,1996-2000年,世界各种灾害危机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350亿美元,并且使42.5万人死亡。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因各种灾难和危机死亡的人数占死亡人口的95%。特别突出的是,在过去30年中,世界上几乎一半以上的灾难和危机都发生在亚洲,亚洲受灾难影响人口占世界的80%,死亡人数占40%,经济损失占46%。①而就中国的具体情况而言,目前中国正处在现代化的关键阶段,经济社会结构转型与体制转轨并行,传统因素、现代因素与后现代因素并存,导致现阶段是社会不和谐因素的活跃期和社会矛盾的多发期,因而也是各种类型公共危机的易发期。我们注意到,气候变化、环境污染与衰退、技术风险、产业调整、失业下岗、生产事故、劳资纠纷、社会保障失灵、城市移民等等客观因素的存在,都有可能诱发公共危机事件。因此,在中国转型期的关键阶段,从某种意义上讲,公共危机事件正在成为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常态事件,政府应当而且可以对之进行有效管理,而政府公共关系在管理过程中尤为重要。当今世界,任何组织都处于一个极其复杂的公共关系网络之中。政府作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公共事务的管理者,以及公共权力的行使者,也必须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这样才能推进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保持国家稳定与和谐,人民幸福安康以及国际威望的提升。

一、政府公共关系与公共危机的内涵诠释

公共危机主要是指那些突然发生,对生命、财产和环境造成威胁和重大损害,对公共安全、社会稳定,乃至国家政权有较大影响,要求政府和公众采取特殊措施予以应对的公共事件或紧急状态。公共危机的类型:一般可分为自然灾害和社会危机两类,也可分为自然灾害型,认为破坏型,战争爆发型,卫生疾病型,媒体误导型和综合灾害型等。

二、公共危机中政府公共关系的作用

在公共危机中,政府公共关系活动有助于增强危机管理的透明度和民主性,提高政府的信誉和威望,其主要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挥政府公共关系的传播沟通职能,发动一切力量参与危机治理,提高治理效率

政府作为国家机构,有发号施令的权威,可以运用所有的政府资源开展危机救治,但政府的权力和资源毕竟有限,必须动员整个社会力量,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等,共同应对危机。在美国,建立危机管理社会网络,动员全民和非政府组织参与危机救治,是危机管理体系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挪威,民防应急救援体系中的搜索和救援服务资源,由政府的公众服务部门、志愿组织和私人公司组成。在公共危机中,发挥政府公共关系传播协调职能,采用双向沟通交流的方法,争取公众的理解和认可,有利于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参与危机救治。正如《公共关系新闻》所说的:“公共关系是这样一种管理功能,它评估公众的态度,确定个人或一个组织的政策和程序与公共利益的一致性,计划和实施行动方案以争取公众的理解和认可。”政府通过公共关系活动,与社会公众建立良好的关系,有利于充分调动一切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源,进行有效的危机救治。

(二)发挥政府公共关系的传播职能,增强公共危机管理的透明度和民主性,获取公众支持

在全球化浪潮影响下,由于知识经济的发展和公民民主意识的提升,现代政府的职能有了重大而深刻的转变,建设一个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民主政府已成当今国家的发展趋势。对社会公众而言,公共危机管理的透明度和民主性意味着对他们知情权和参与权的尊重,政府危机处理的公开和公正,使他们可以平等地参与公共危机管理。在公共危机中,政府通过媒体传播开展公共关系活动,采用举行新闻发布会、互联网等形式,在第一时间内向社会公众提供真实的、尽可能多的有关危机险情和危机决策的原始信息,针对社会公众的疑虑及时进行科学、客观地解释,通过直接与社会公众的交流沟通,增强了危机管理的透明度和民主性,有利于获得社会公众和非政府组织对政府危机管理的支持。

(三)政府公共关系促进危机管理的科学化、信息化

公共危机管理科学化,指现代科学的应用和应对危机的科学管理。要战胜危机,首先要发挥科学的作用和依靠科学管理。人类是在同各种灾害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是通过运用科学技术、科学手段和科学管理来战胜这些灾难的。科学管理是相对管理经验而言的,它要求政府工作必须树立科学的态度,严格遵守科学 的程序和制度,把科学的思维方法、知识体系和工作方式,运用于政府管理领域之中。政府公共关系活动注重运用先进的信息传播手段,通过大众媒体和互联网,为政府与广大民众、科技人员和专家学者之间构建直接沟通、交流与合作的平台,有利于政府的信息管理和集思广益,使政府能够及时听取社会各个方面的意见,采取有效措施应对危机。互联网的透明度与公开性还能够把政府危机决策程序执行情况置于社会公众的监督之下,增强了危机管理的透明度和民主性,丰富了科学管理的手段,使政府更为重视互联网的作用,进一步促进了危机管理的科学化、信息化。

(四)政府公共关系有利于加强国际合作,树立政府良好的国际形象

进入21世纪以来,从美国的9.11恐怖事件到中国的SARS公共卫生事件表明,在全球化时代,公共危机有明显的全球化趋势,必须加强国际合作,以控制和消除危机。通过政府公共关系活动,利用现代信息传播工具,与国外的个体公众、社会组织和国际组织进行沟通和交流,加强在反恐、科技、经济、卫生和生态等方面的合作,调动世界范围内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共同应对危机,以抵御全球性的公共危机对世界各国的危害。在加强国际合作的同时,也使国际社会、国际公众对政府危机管理的科学性、民主性有所了解,有助于维护和树立政府的国际形象。

三、公共危机中政府公共关系的特点

(一)应对危机的公益性

公益性指社会公共利益。政府公共关系工作的目的与其他社会组织明显不同,主要表现在对公共利益的体现和关注方面,政府公共关系活动视野更加博大、全面。其他组织的公关也考虑公益性,但社会公共利益不是它们直接追求的目标,而是他们实现各自目标必须考虑的前提、不可冒犯的原则。维护公众利益是政府危机管理的最终目标,也是政府公共关系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危机中,政府要始终将维护社会公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否则不可能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政府公共关系的一切活动,是以整个社会所有的人的利益为出发点,围绕着预防、控制和化解危机展开的,是政府维护社会公众根本利益的体现。因此,应对危机的公益性是政府公共关系活动的主要特点。

(二)公众对象的广泛性

公共危机危及社会公众的生命安全,危及社会公众的根本利益,危及国家的经济安全和政治稳定,也危及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利益与安全。政府公共关系活动的对象不仅是整个社会的公众,还要与国外社会公众、国际组织进行交流合作,具有社会公众对象广泛性的特点。在当今信息化时代,只要一发生公共危机,就会成为媒体报道的热点,成为国内公众和国际公众关注的焦点,政府公共关系公众对象的广泛性是其他社会组织所无法相比的。

(三)利益层面的复杂性

政府公共关系公众对象的广泛性,导致了社会利益层面的复杂性。公众对象越是广泛,不同阶层、不同集团越多,涉及的利益层面就越复杂。在公共危机中,整个社会利益是共同一致的,但复杂的社会利益层面之间的矛盾仍然存在,增大了政府公共关系协调工作的难度。

(四)沟通协调的紧迫性

面对有高度威胁性的公共危机,社会公众在受到强大的冲击时,一时难以作出正确的判断与理性的思考,加上复杂的社会利益层面,有时会引发国家与个人、整体与局部、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之间的暂时性矛盾冲突。如果矛盾不能及时得到缓解或消除,不利于危机的解决,甚至会危及整个社会的稳定,因此,沟通协调时间的紧迫性,是危机中政府公共关系活动的特点。开展政府公共关系活动,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政府与公众之间利益相一致的切入点、平衡点和结合点,通过双向沟通、协调,使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利益矛盾尽快得到妥善处理。

(五)媒体导向的艰巨性

在公共危机中,社会公众的媒体导向工作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当人们的生命安全受到极大威胁的时候,往往会出现心理危机,使社会公众对政府的决策、行为和能力产生怀疑;互联网、多媒体技术的普及,使有关突发性事件的信息迅速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其中也夹带着一些夸大的、失实的报道,因为危机一旦产生,谣传也会四起,更增加了组织解决危机的困难,有时甚至成为危机管理的主要障碍。必须运用有效措施,及时制止谣言传播,防止以讹传讹,使危机进一步恶化。这就需要政府在开展公共关系活动时,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媒体导向工作,发挥大众媒体的积极作用,配合广大媒体的报道工作,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地将社会舆论及公众的注意视线引导到有利于危机解决的方面来,以消除谣传的负面影响,恢复公众对政府的信任

四、公共危机中政府公共关系的改进研究

(一)切实转变观念,树立政府工作人员的公关意识

公共关系意识代表着一种开明的经营管理观念,是顺利地、有效地开展公共关系工作的思想基础,是公共关系自觉化的动力。但是,由于中国受几千年封建传统的影响,衙门作风、官僚主义现象普遍存在,认为政府管理就是把人民当作管理、统治的对象,而不是看作可依赖的、服务的对象,所以这种治民的行政思 想成为有效展开政府公共关系的绊脚石和拦路虎。也有的政府领导认为,只要政府政绩提高,政府必然得到公众的好评。虽然良好的政绩是政府良好公共关系的基础,但有了良好的政绩,还必须通过政府公关人员和部门告知公众,不然有人会认为政府的政绩是在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不能对政府行为有一个很好的评价。所以要把真正有能力、有魄力、懂管理的人才提拔到领导岗位,来使政府的决策确实使公众满意,用良好的政绩来赢得民心,树立威信。另外,还要提高政府公务员的意识,公共关系工作不仅是政府专职部门的任务,它渗透在各个具体职能中,要求全体工作人员都要具有公关意识,在工作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向公众证明政府的工作思路,使公众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有更多的信任和理解。“公众是否理解政府作出的政策选择,进而作为具体的载体去完成这些选择,都取决于公众对政府的认同感和理解程度”。②所以提高政府及其公务员的公关意识,是获取公民理解和信任的重要方面。

(二)设立专门的政府危机公关中心来处理公共危机

政府公共关系机构处于领导层与各职能部门之间,管理层与非管理层之间,在组织与外部 公众之间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不仅对内可以通过信息,充当参谋,而且对外可以代表政府发布信息,协调关系。由于我国政府的公共关系人员和部门众多,所以在为公众和媒体提供信息时,难免出现不一致和不协调的情况。所以为更好的应对和处理危机,我国也应该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来统一设置各级政府公共危机公关机构。在设立公关机构之前,对现有的公关职能,公关工作的发布作充分的调查。然后,再根据政府部门的层次,将公共职能进行重新分配:在国务院应该设立专门的公关机构,并配置公关专家;省级政府可在办公厅内设独立的公关机构;市县级政府可在办公室(秘书处)设立专门机构或配置专职公关人员(秘书);而在乡镇一级只需设立公关岗位即可。一个精干、高效的公共关系机构为政府创造的无形价值远远大于政府为此投资所化费的成本,只有建立统一领导,分工协作的公共危机公关组织体系,才能为公共危机的治理提供准确的信息,加强政府与市场,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及其公民的信任与合作,并使其在危机治理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把危机治理的网络扩展到社会的每个公民。

(三)实现媒体的双向沟通,提高政府公关效率是危机治理的重要渠道

“开展任何公关活动,都要研究公众,掌握充分的、明确的、相应的事实做基础对每一信息都要完成传播——反馈两个环节的过程。如果任何一个环节中断,或者是任何一项信息的沟通过程不完善,就会造成整个信息链的中断而导致不良后果的产生”。所以在公共危机治理中,借助于双向流通渠道,来展开公关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就媒体而言,它既是公众情绪的催化剂、引导者,又是公众情绪 的路标。政府危机公关中,最重要的信息传播方式是报纸、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大众媒体。如何发挥媒体的独特功能,正确引导舆论,使媒体能够全面配合危机处理者,并达到合理互动,共同促进危机的治理,这些都需要双方借助于公关中的双向互动机制。一方面,政府公共关系结构要准确及时的向媒体公布危机有关的信息,媒体间争抢信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争抢的信息不是由政府发布的,而是通过其他非正常渠道获得信息,这样对政府与媒体及公众的关系就有很大的不利。如果政府公共机构能够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发展趋势给媒体作详细的说明,媒体可以把政府的政策,巧妙地转换成公众的日常行为规则,既起到对政策的合理诠释作用,又引导了公众的日常行为,对危机的解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例如在上届美国大选之前,恐怖大亨拉登突然在电视上献身,企图影响选举结果,一时间美国选民对此议论纷纷甚至喘喘不安。面对这一事件,政府与媒体的双向互动对危机的治理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另一方面,共和党和民主党的竞选总部都在第一时间内发表谈话,希望事件向对自己有利的方向发展。共和党发言人称,这说明恐怖分子仍企图向美国发起进攻,可见布什总统发动反恐战争非常正确,非常必要;而民主党则说,布什内阁劳民伤财,损兵折将,仍没有抓到拉登,因此必须改变战略,换调白宫主人。不论双方如何攻击对方,但可以说双方对这一危机事件的应对都比较得当,与此同时,美国媒体也大力呼吁公众尽可能出来正常投票,认为这是对恐怖活动作出的应有回应的一部分。一些报纸号召民众从自己做起,做好身边的事情。③所以及时公布信息,搞好媒体公关是应对危机的重要渠道。正如中山大学教授廖为建所言:“平时和媒体搞好关系,危机时能够动员的资源就会更多”。

(四)建立合理的公关人员,提高政府危机公关的能力

我国政府公关人员由于年龄结构、知识结构、性别结构存在不合理,首先要让一些年轻人,特别是女同志从事公共关系工作,因为他们不但精力充沛,沟通能力强,而且女同志感情更为细腻,在危机中与公众能更加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有助于公关工作的顺利展开。针对公共关系人员素质不高的问题,政府可以通过教育和培训的方式来进行,具体可以借助于当地的大学来全面系统地掌握公共关系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也可以通过参加短期培训或自我学习来提高自己的素质;另外在实践活动中加强经验的积累和总结,也是提高政府公共关系人员素质的重要途径。

(五)提高政府国际公关能力,实现危机国际合作治理

“当一个人确认人类能力无限、权力无限时,他是愚昧的,当他真切认识到人类能力有限、权力有限时,他开始聪明了”。④正因为一国人、财、物的有限性,在全球化形势下,公共危机的解决必须借助于国际组织的力量来共同应对和治理。但是如果政府信息不公开、不透明,国外公众无法从中国媒体和政府方面得到及时报道,就只能通过本国媒体了解事态的发展,但大多国外媒体,故意扩大和缩小危机,必然使我国的国际形象受损。正如钱其堔所言:“现在是信息社会,任何事情发生以后的第一时间内,公众都能够得到大量的有关信息,所以对外事务的社会性增强了……现在有人提问时,我们经常回答说无可奉告,这也是个办法,但从根本上讲,现在„无可奉告‟不能解决问题了”。⑤所以,一方面通过建立有效新闻发言人制度,让高水平的新闻发言人代表中国发布信息,获得国际社会的理解和信任。一个高水平的新闻发言人在面对国外媒体时应作如下准备:一是要认真研究我党和政府的方针和政策,并以符合国外大众心理习惯的语言进行说明;二是能参与危机处理,熟习情况,了解媒体专业特性,对提问有预见性;三是博闻强记,不容易被问倒或出现常识性错误。所以政府利用公共关系网络使外国政府与国际组织及时、客观、准确地了解公共危机发生、发展的相关信息,不仅是危机管理者正确决策的前提,也是国外组织参与危机治理的重要条件。

在公共危机中,政府的每一项决策均与社会公众息息相关,危机管理工作的每一个层面均与政府公共关系紧密相连,并有赖于政府公共关系。政府公共关系的沟通、协调和传播活动,有助于动员社会一切力量抗灾救灾,促进政府危机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和信息化,为发挥政府在危机管理中的主导作用创造了条件,为维护和树立政府的良好形象奠定了基础,成为公共危机管理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注释】

① 许朋柱主编.全球重大自然灾害的统计分析[M].自然灾害学报.2001.2:21-26.②徐伟新主编.国家和政府的危机管理[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③阎爱华.危机处理中的政府公关(2).2005-04-20.Http//.④谢遐龄.全球化与人的有限性[A].载,SARS、全球化于中国[C].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⑤诸云茂.公共关系与现代政府[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2.9

2.对政府危机公关的研究 篇二

1 收付实现制:欧洲政府会计的现实选择

会计基础 (Basis of accounting) , 又叫会计确认基础、会计核算基础、会计计价基础或会计结账基础。有关其概念,说法众多,《政府财务报告—公立单位委员会第Ⅱ号研究报告》中指出“会计基础是指大量的决策交易或事项的影响应当何时在财务报告中确认的会计原则。它与进行计量的时间选择有关,而不考虑计量的属性。”会计经过长期的发展,已形成两种最基本的确认基础———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我们知道,企业会计是以权责发生制为核心的收益观,而政府和非营利组织会计长期以来一直采用收付实现制。

为什么欧洲政府会以收付实现制作为其会计基础呢?也许是因为收付实现制提供的信息在某些方面具有权责发生制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1) 用收付实现制确定企业的收入、费用及利润具有客观性和可比性。用权责发生制确定企业的收入、费用及利润时,费用必须依其同收入的关系分摊到各个会计期间,就必须采用折旧方法、摊销方法和存货计价方法等人为的方法,使会计中采用了许多的估计、预测数据,从而其提供的数据也较收付实现制丧失了一定的客观性和可比性。 (2) 收付实现制反映企业实实在在拥有的现金,而企业能否按期偿还债务、支付利息、分派股利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所实际拥有的现金。 (3) 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现金流量是长期投资的决策目标。长期投资涉及时间长、风险高,投资者不仅要考虑投资的收益水平,更关心投资的回收问题。而期间利润指标只关系到投资额在本期所分摊份额的回收,并且利润指标受权责发生制下应收、应付项目的影响,主观性太强。因此,投资者注重现金的实际流入或流出。只有投资期限内现金总流入量超过现金流出量,投资方案才是能够被接受的。采用收付实现制也更能体现实质重于形式的会计核算原则。

2 欧洲债务危机的内在原因:收付实现制

据财政部国库支付中心副主任娄洪分析,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甚至根本原因就是政府财政财务管理不善。就其内在原因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政府的财政收支管理松懈;二是政府债务约束弱化;三是政府财政管理透明度不高;四是这些国家大多实行收付实现制,许多政府费用和债务无法全面准确反映出来,掩盖了政府财务管理上的问题。由于收付实现制不能全面反映政府各部门财务状况,其不足之处主要有: (1) 不利于单位进行成本核算、提高效率和绩效考核; (2) 不能全面准确记录和反映单位的负债情况,不利于防范财务风险; (3) 收支项目不配比,不能真实反映当年收支结余; (4) 不能真实反映对外投资业务; (5) 不能反映固定资产的真实价值和隐性负债问题; (6) 不利于处理政府采购业务和年终结转等会计事宜。正是收付实现制的这些不足之处引起一些国家资不抵债,也就是可以变现的资产小于负债,进而引起债务危机的爆发。下面引入一个案例进行具体分析如下:

资料:

某企业本月份发生以下经济业务:

支付上月份电费5 000元;

收回上月的应收账款10 000元;

收到本月的营业收入款8 000元;

支付本月应负担的办公费900元;

支付下季度保险费1 800元;

应收营业收入25 000元,款项尚未收到;

预收客户货款5 000元;

负担上季度已经预付的保险费600元。

下面是分别采用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计算的该企业收入、费用和盈亏的结果 (见表1) 。

从表1得出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出:权责发生制,它是以权利或责任的发生与否为标准,来确认收入和费用。不论是否已有现金的收付,按其是否体现各个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和收益情况,确定其归属期。可以正确反映各个会计期间所实现的收入和为实现收入所应负担的费用,从而可以把各期的收入与其相关的费用、成本相配合,加以比较,正确确定各期的收益。而收付实现制,它是以现金收到或付出为标准,来记录收入的实现或费用的发生。就是说按收付日期确定其归属期,凡是属本期收到的收入和支出的费用,不管其是否应归属本期,都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反之,凡本期未收到的收入和不支付的费用,即使应归属本期收入和费用,也不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这样一来,该企业采用权责发生制所确定的收入就比采用收付实现制所确认的收入多10 000元,而采用权责发生制所确定的费用就比采用收付实现制所确认的费用少6 200元,最终该企业采用权责发生制所确定的受益就比采用收付实现制所确认的受益多16 200元。这体现了上面提到收付实现制的第三个缺点:收支项目不配比,不能真实反映当年的收支结余等。

单位:元

3 欧洲债务危机对政府会计改革的启示:收付实现制向权责发生制转变

根据上面的例子,我们从企业这么小的业务都可以看出采用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所得出的最终结果有很大的差别,甚至会是天壤之别,更何况是一个欧洲,一旦选错会计的确认基础,就会影响到整个欧洲的经济发展状况。通过例子我们还可以看出:采用权责发生制,可以正确反映各个会计期间所实现的收入和为实现收入所应负担的费用,从而可以把各期的收入与其相关的费用、成本相配合,加以比较,正确确定各期的收益。权责发生制,能够恰当地反映具体某一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因而,绝大部分企业应该按这一基础记账,也都需要按这一会计基础记账。

政府会计是政府财政财务管理信息的主要来源,也是加强政府财政财务管理的主要工具,欧洲一些主权债务国家政府财政财务管理中存在着上述问题,也暴露出传统的政府财务收付实现制有严重的不足。这些国家都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无法全面准确地反映政府的财政财务状况和运营情况,难以提供财政长期可持续性的信息,从而无法为政府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也不利于公众的监督和施加压力。因此,推进收付实现制向权责发生制转变是加强政府财政财务管理的重要手段。对于这种状况,国际会计师联合会的公共会计准则委员会强调虽然权责发生制的政府会计也许不能一定解决债务危机,但是它一定能够为政府的财务状况提供更为可靠的会计信息,鼓励各个国家都要进行各项改革。因为权责发生制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

第一,权责发生制会计有利于反映政府的成本和费用情况,促进政府运营效率提高。而现在的收付实现制只是反映当时的收支,权责发生制还可以把政府的负债或者责任和所能掌控的资源全面反映出来。

第二,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有利于全面反映政府资产负债状况,保障财政长期可持续发展。权责发生制在政府会计里更多地为政府的中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信息,因为它可以反映收付实现制反映不出来的资源情况。

第三,推进权责发生制的政府会计改革可以从两个方面提高政府财政透明度,一是建立科学合理的政府财政财务披露机制,二是完善政府披露的财政信息的内容。

总之,政府会计改革还有利于更好地履行政府的受托责任,提高财政透明度。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财政透明制手册提出要求,要及时、全面公开政府的财政财务信息,而权责发生制正好能满足该要求。不过值得引起注意的是权责发生制虽然在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时有其合理性,几乎完全取代了收付实现制;但是在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时却有其局限性:一个在损益表上看来经营很好,效率很高的企业,在资产负债表上却可能没有相应的变现资金而陷入财务困境。这是由于权责发生制把应计的收入和费用都反映在损益表上,而其在资产负债表上则部分反映为现金收支,部分反映为债权债务。为提示这种情况,应编制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现金流量或财务状况变动表,弥补权责发生制的不足。

摘要:为了进一步了解欧洲债务危机对政府会计改革的影响, 通过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相对比的方法, 阐述了二者各自的优缺点, 论证了收付实现制已经不适合欧洲当前的状况, 得出了要加强政府财务管理的水平, 应该采取收付实现制向权责发生制转变的办法。

关键词:欧洲债务危机,政府会计改革,收付实现制,权责发生制

参考文献

[1]覃发艳.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发展历程及影响分析[J].武汉金融, 2010 (7) .

[2]谭鸿益, 丁赛赛.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演进背景、原因和影响[J].对外经贸实务, 2010 (11) .

[3]张茅.浅议政府会计基础的改革方向[J].上海会计, 2003 (4) .

[4]刘银国.论权责发生制[J].经济问题探索, 2003 (6) .

[5]陈胜群, 陈工孟, 高宁.政府会计基础比较研究[J].会计研究, 2002 (5) .

3.论政府对突发事件的危机管理 篇三

摘要:突发公共事件具有突发性、破坏性、无序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一些危机管理体制,但从总体来看我国应对突发实践的危机管理体制还不完善,在运作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要做好突发事件的危机管理,我们必须做好危机发生前的管理和危机发生后的管理。

关键词:政府;突发事件;危机管理

突发事件(emergency)可被广义地理解为突然发生的事情:第一层的含义是事件发生、发展的速度很快,出乎意料;第二层的含义是事件难以应对,必须采取非常规方法来处理。

根据我国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突发事件的分级标准由国务院或者国务院确定的部门制定。

一般来说,突发公共事件具有突发性、破坏性、无序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它是各种不利情况、严重威胁、不确定性的高度积聚,会导致社会偏离正常的发展轨道,进入一种非均衡状态,从而对社会公共安全和稳定造成重大威胁。从经验事实的层面来看,公共危机不外乎人为和非人为两类。就人为公共危机而言,中科院国情研究中心危机管理课题组曾指出,由于改革已进入社会结构的全面分化时期,利益和权力将在不同的主体之间进行重新分配、转移,从而形成诸多不稳定因素,存在形成不同公共危机的可能。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不仅接连发生重大的自然灾害,而且随着社会转型,几乎在各个领域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危机事件。所以,我们应当清醒地意识到,在中国进入现代社会后,如何妥善解决公共危机将是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

但是,政府目下的公共危机管理体系和管理水平,还没有能够跟进这一发展趋势。以2003年发生的“非典”为例,就暴露出政府在社会危机管理机制上存在着许多缺陷,以及公众在面对诸如传染性疾病这种直接危及生命安全的问题时心理承受能力的脆弱性。我们之所以在公共危机面前暴露出这么多问题,主要是因为我们的危机管理还没有形成制度化和法治化。政府习惯于常态下的管理,还没有建立起一种公共危机管理机制。因此,一旦出现公共危机,就容易按常态下的思维去解决问题。

因此次应对公共危机,首先未来我国政府处理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应急能力建设,需要明确以下思路:

1政府始终要确定自己的职能定位和建立应急机制建设

我国政府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与权力。人民的生存权是最基本的权力,危机管理和应急机制正是一种在社会非正常状态,即危机状态下保障人民生存权力的体制,是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不可或缺的制度安排,也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无论我们在经济转轨或经济运行过程中碰到怎样的困难,都应始终以此作为基本准则,用以确定政府必须具备的基本职能,用以安排各项改革与目标的轻重缓急,用以协调具体工作中的各种冲突。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危机管理机制有着巨大的外部社会效应,其明显的公共产品特性使得这一体系的建设无法通过市场机制对资源的配置来实现,因此,解决突发性公共事件必须以政府为主,通过政府配置公共资源来完成。政府应急能力的建设并不是某一个具体部门的事情,也不是一个单纯的投入问题,而是由政府应急职能、应急体制、应急投入等构成的一个系统,并且其基本的统筹次序应该是“确定应急职能范围一构成应急体制框架一安排应急投入资源”,只有这样才可能使整体应急处理能力达到最大化。

2突发性公共事件的政府应急职能应该是清晰的明确的,机制是完整连续的

政府应急职能的界定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危机管理的划分和主要内容应该是准确的;二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各个部门在体系中的职能分工应是相对独立、相互信任、相互协调的;三是服务于职能发挥的基本的资源储备、信息体系建设应是配套的。应急体制的构建主要包括三部分:(1)危机爆发前的预警,危机管理的知识系统和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危机管理的计划系统建设,在此基础上建立危机管理的预警系统,提高对危机的预见。(2)危机爆发后的应对,要建立危机管理的指挥系统,专门的反危机基金储备,危机管理的监测系统。(3)危机结束后的考评,需要建立危机评估系统,危机复原系统,危机管理学习、创新系统。

3突发性公共事件政府应急投入应该是超前的、量力而行的

公共管理投入,特别是公共卫生体系的完善和危机管理体系建设的投资周期长、投入总量大,建成后只是在特定的环境下才能发挥作用,因此在公共资源配置上往往不能作为优先发展的目标。但是考虑到在无准备情况下一旦危机爆发后的成本,这样的投入还是应以事前安排更为经济。更为重要的是,提前应对所体现出的体制优越性、政府信任度、国际影响力等都将是无法用数字计算的。

但是作为一个处在转轨中的发展中国家,倾国财力去建立一个“美国版”的应急机制显然又是不可取的,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的社会发展和公共事务管理水平才是适宜的、最佳的,因此,尽管应急机制的建设十分必要,但建设的速度、程度又必须是量力而行的。

然后,要提高政府在重大突发危机事件中的处理能力,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3.1培养危机意识

危机意识是危机预警的起点。在和平发展时期,人们往往缺乏危机意识。通过模拟危机情势,不断完善危机发生的预警与监控系统,能够使政府和公众培养危机意识,这就好像不断进行的消防演习一样,通过演练各种可能在实战中碰到的问题,培养消防人员的消防意识,从而使消防人员能时刻做好防火的心理和物质准备。

3.2建立具有分权性质的危机管理体系

虽然,现在的突发性危机多具有跨区域甚至跨国界的高度流动性,但在政府的危机管理上,还是应该多发挥地方或下面的作用。这是因为,分权的政府不仅能促使政府管理从等级制到参与和协作转变,使之具有更多的灵活性和创新精神,并产生更强的责任感和更高的效率;而且,随着公民对公共政策需求回应性的提高,社会治理多元化的需要,政府建立分权性质的危机管理体系也成为可能。

3.3稳定社会并动员社会参与危机救治

对社会来说,公共危机造成的最大危害在于社会正常秩序遭到破坏并由此带来社会心理的脆弱,所以保持稳定的社会秩序,保持原有的社会运行轨迹是首要的选择。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公关和信息公开是非常重要的。与此同时,需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社会力量的参与,一方面可以缓解危机在公众中产生的副作用,使公众了解真相,祛除恐惧,消除危机制造者希望危机伴生的流言、恐慌等副产品,起到稳定社会、恢复秩序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降低政府处

理公共危机的成本。由于社会力量的参与,信息通道不再堵塞,政府决策的可信度和可行度得到提高,降低了政府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成本。

对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如何有效、及时、和平地处理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是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必须重视的重大问题。而经历了“非典”事件后,我们有理由乐观,中国政府的公共危机管理水平,将能够经受突发公共事件高危期的考验。对突发性公共事件的解决和管理来源于运行高效、配合紧密的危机管理机制,这一机制的构成包括有效的行政运行体制,资源充裕的医疗体系以及多元化的信息系统。美国建设这一应急机制花费了近30年的时间,我们可能需要更长的过程。SARS危机对我国的应急机制建设是一个促动,对我们每个身在其中的人也是一次残酷的教育,相信在每一次痛苦的经历后,我们都能够更快地成熟起来。

3.4完善信息沟通机制

公共危机具有突发性的特点,当社会面临重大危机、人们的生存与安全突然受到威胁时,便会陷入极度恐慌之中,为了减轻或消除心理上的紧张与压力,人们必然会通过各种渠道去获取与危机相关的信息,当人们获取的信息不足时,就会出现各种流言。这时,政府应在第一时间向社会公众公开危机真相及相关信息,以官方的权威来稳定民心,消解公众的紧张与焦虑情绪。只有及时地传递真实的信息,才能正确引导公众在危机事态中保持理性,不产生过激反应和行为,如果传递虚假信息,公开程度越高,造成的误导作用亦将会越大,也就越不利于危机的解决。而且,及时公布信息有利于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垄断和封锁信息则会导致公众对政府不信任,从而降低政府的公信力,并且会影响政府危机管理系统的运行效能。

完善的信息沟通机制在公共危机管理的各个环节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提高危机管理的信息透明度,不仅有利于政府防治危机而且便于全民动员,群防群控,缩短危机周期。在公开危机信息时,要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面向群众开通信息网站以及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等多种渠道加强政府与公众的沟通,确保公众及时、充分地掌握所需的有关危机的信息。

3.5建立危机预警机制和管理机构

4.对政府危机公关的研究 篇四

摘要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而政府危机公关是指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后,为了妥善处理危及事务,顺利化解危机、渡过难关、重塑形象,政府与社会各界交往时开展的、应对公关危机的各种公关活动。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突发危机事件已逐渐变成了一个引起全球关注的重大问题。特别是中国正处于一个特殊的时期,据2010年《社会蓝皮书》发布的中国社会形势报告称,目前中国继续处于矛盾多发期,各种类型的事件都在不断发生。目前,政府的危机公关都依赖于现有行政部门,比如国务院的各个部委都承担了一定的危机公关职责,但责任不明,而且没有统一的程序和机制,突发事件发生时,危机公关的效果并不好。就政府来说,提高突发事件的危机公关能力和完善危机公关机制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本文结合目前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从多角度出发,对有关概念进行了阐述。再从最近发生的突发事件来分析政府对之进行的危机公关以及产生的效果,尽可能对政府需要提升的地方进行深刻剖析。再通过对国内外危机公关成功案例的分析从中汲取经验,并结合实际,提出政府对突发事件危机公关机制的完善建议。

关键词:突发事件

危机公关

程序标准化

应对突发事件政府危机公关机制的完善

目录

第一章 绪论........................................................2 1.1研究背景及必要性.............................................2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2 1.3 研究方法....................................................3 第二章 基本概念及阐述..............................................3 2.1突发事件.....................................................3 2.2危机公关.....................................................4 2.2.1 危机公关的概念.........................................4 2.2.2 危机公关的分类.........................................4 2.3政府危机公关.................................................4 第三章 政府危机公关机制的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4 3.1目前机构设置.................................................4 3.2机构设置的不足...............................................5 第四章 应对突发事件政府危机公关机制的实证研究......................5 4.1微笑局长、表叔杨达才事件.....................................5 4.1.1事件介绍...............................................5 4.1.2政府应对...............................................6 4.1.3效果评估...............................................6 4.2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7 第五章 日本地震中政府危机公关经验借鉴..............................7 5.1成功经验.....................................................7 5.1.3借助其他媒体或机构的声音...............................7 5.2 不足之处....................................................8 5.2.1崇美外交...............................................8 5.2.2行动效率责任感的缺失...................................8 第六章 应对突发事件政府危机公关机制的完善..........................8 6.1进一步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8 6.2对交叉部门进行合理简化,尽量保证危机公关管理部门的独立性.....8 6.3建立和完善政府危机公关程序,对危机公关的基本步骤程序化.......9 6.4完善政府危机公关机制,将危机公关的效果评估纳入负责人员的绩效评估..............................................................9 第七章 结论.........................................................9 参考文献:.........................................................12 1 应对突发事件政府危机公关机制的完善

第一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及必要性

国际环境:当前的中国,国家实力达到了一个历史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国际社会中所处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都越来越重要。随着中国地位和影响的逐渐增大,引起了一些周边国家的疑虑和防范心态,各种外部阻力与压力也随之增加。我国周边环境复杂,邻国众多,又存在大量历史遗留的领土及边界划分争端。其他国家更对我国产生明显的战略敌意,使我国面临更多的麻烦和争端。比如中日关系、朝鲜半岛问题,南海群岛的主权归属问题,中亚地区三股极端势力问题,新疆问题等等,都无时无刻不在牵动着相关国家的紧张神经。这些问题的存在随时有可能引起一些摩擦和冲突,进而导致突发事件的发生,如果政府不在事件发生的最好时机进行有效的危机公关,突发事件很有可能酝酿成更严重的后果。

国内环境:总的来说,我国目前正处于并将继续处于一个矛盾多发期。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政治民主化,文化多元化等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新旧思想的碰撞,国内外思想理念与意识形态的差异会造成思想文化的多元化发展,而思想文化的改变,也相应的促进了价值观与社会看法的改变,影响了人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但不同的人对新事物的思想处理方式不同,从而引起了较多矛盾。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13年《社会蓝皮书》可以看出,中国在就业、劳动关系、收入分配、社会管理等方面,仍然面临各种问题和挑战。近年来,每年因各种社会矛盾而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多达数万起甚至十余万起。社会蓝皮书认为,现阶段中国社会处于矛盾多发时期,且社会矛盾多样而复杂。近年来,每年因各种社会矛盾而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多达数万起甚至十余万起,2012年的情况也不容乐观。事件主要集中发生在征地拆迁冲突、环境污染冲突和劳动争议等方面。

从以上中国所处的环境可以看出,我们面对的是突发事件的频发及带来的严重后果,所以完善政府危机公关机制刻不容缓。在危机发生越来越频繁的今天,一个国家要减少危机的发生,降低危机的损失,提高政府应对危机的效率,必须建立系统的危机管理机制。系统的危机管理包括危机的预防与应对。有效的危机管理机制,能够将政府的危机管理纳人一个有序、规范、条理的轨道中,保证政府在危机发生时能在最短时间内有效调动社会资源,将危机带来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国内研究现状:本文以“政府危机公关”为主题在中国知网上搜索了2008年到2013年的研究成果,与政府危机公关相关的论文有109篇,除重复的有6篇之外,共计103篇研究成果。经过整理分类,国内主要是从四个角度来研究的:从网络角度切入的有19篇,比 应对突发事件政府危机公关机制的完善

如2013年1月出版的《微博在政府危机公关中的作用》;以某一热点事件举例研究的有38篇,比如2012年6月出版的《由“狱警打人”事件论政府危机公关效益》;从两个方面比较研究的有4篇,比如2008年5月出版的《论政府公共关系和公共危机的治理》;从某一理论角度切入深化探究的有42篇,比如2011年5月出版的《政府危机公关应以人为本》。总的来看,从事件切入的,大多是先阐述危机公关的相关概念,再举例分析其不足之处进而提出建议。从网络角度切入的,基本是先阐述相关概念以及网络对危机公关的影响,进而提出建议。从比较和理论角度切入的则是阐述概念之后,通过比较或者直接分析现有体制的不足以及产生原因,进而提出建议。经过分析研究,可以看出,以政府危机公关为主题的研究,研究的重点基本放在信息不对称、相关体制不完善以及政府人员的危机公关意识不强,提出的建议也主要针对这几点,比如完善政府信息公开,维护公众的知情权,完善相关法律体制以及强化危机公关意识。

国外研究现状: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更是一个突发性公共事件爆发频繁的时期,政府如何借助危机公关与公众相互沟通、相互支持处理好危机成为当代整个国际社会关注的主题,也成为西方公共管理理论界所一直重视的一个研究领域。现代西方学者对危机公关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对危机传播的研究,许多西方学者将危机公关同危机传播的策略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分析。如美国学者班尼特(Bemsterin)就认为,从更专业的角度看危机公共关系可以称为危机管理或危机传播。据此提出了形象修复理论,该理论提出应该从战略高度去维护声誉或者公众形象,并给出了五种战略方法。而对危机的解决,美国马里兰大学的格鲁尼格(James.Grunig)教授认为良好的危机传播始于危机爆发之前,在决策之前与公众沟通是解决问题和危机的最有效方法。托马斯•伯克兰(Thomas Birkland)的焦点事件理论。而托马斯•伯克兰在1997年提出了另一种研究危机传播的视角,他认为那些“突然发生的、不可预知的事件”,在促进公共政策讨论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被他称为“焦点事件”。伯克兰相信焦点事件在设置公众议题方面具有扮演主要角色的能力,因为媒体对焦点事件的采访能够引起广泛关注并促使政府或组织采取改善行为,最终使得危机事件发生后对公共政策产生后继影响。

1.3 研究方法

国内学者通常是结合实例分析现有体制的不足进行原因分析,进而提出建议。在研究中,主要采用管理学、政治学、传播学的研究方法进行比较研究,研究范围主要局限在社会公共问题或公共事件,近年来有向其他领域转向的趋势。国外学者对当代西方危机公关研究由过去的主要采用政治学的研究方法发展为政治学、管理学、社会学、统计学、传播学以及数学等多种学科研究方法的综合研究,研究的范围从原来的自然灾害领域和政治领域逐步转向社会领域。这与当前西方国家的恐怖主义活动、国内矛盾和社会矛盾正变得日渐突出密切相关。

第二章

基本概念及阐述

2.1突发事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 应对突发事件政府危机公关机制的完善

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突发事件包括突发公共事件。

2.2危机公关 2.2.1 危机公关的概念

危机公关:是指特殊状态下的公关,就是在危机状态下,为了妥善处理危机事务,顺利化解危机、渡过难关、重塑形象,公关主体与社会各界交往时开展的、应对公关危机的各种公关活动。

2.2.2 危机公关的分类

天灾人祸型公关危机:自然灾害引发的公关危机、事故灾难引发的公关危机、公共卫生事件引发的公关危机、社会安全事件引发的公关危机;

客体失误型公关危机:客体行为不当、客体的误解导致的; 主体不当型公关危机:导致天灾人祸的责任问题、应对天灾人祸的失误引发的公关危机、善后处置的失误引发的公关危机。

2.3政府危机公关

政府危机公关是指在政府管理国家事务中,突然发生的如地震、流行病、经济波动、恐怖活动等对社会公共生活与社会秩序造成重大损失的事件。

第三章

政府危机公关机制的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3.1目前机构设置

从国务院来看,各部委都有危机公关的职责。从《公共部门的危机公关与管理》可以看到:(部分部委)

国务院办公厅设有: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国务院总值班室)—组织处理需由国务院直接处理的突发事件和重大事故;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及时反映和处理重大政治问题和突发事件; 民政部:救灾救济司(减灾委)—自然灾害的应急管理; 卫生部:卫生应急办公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管理;

建设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督与行业发展司—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督与检查; 应对突发事件政府危机公关机制的完善

交通部:负责水路、水运交通安全监督、救助等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

水利部: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组织、协调、监督和指导全国防洪抗旱工作; 信息产业部:电信管理局、网络监控调度中心、国家通信出入口局和因特网安全监控中心„„—国家电信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

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畜牧业司—农牧业的中毒、污染等突发事件应急管理;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局、反洗钱局—国家金融突发事件应急管理;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安全生产中的突发灾难事故;

食品药品监管局:食品、药品安全监察司—综合监督食品、保健品、化妆品安全管理和主管药品监管。

3.2机构设置的不足

从以上摘取的部分部委的危机公关机构设置,可以看出:

1. 存在职责范围的交叉状况,管理范围模糊不清、界限不明;

例如:交通部和水利部、卫生部和食品药品监督局存在职责范围交叉的情况,当突发事件发生之后可能会出现相互推委的情况。2. 缺乏独立的危机管理协调机制;

目前的机构设置都是在分管社会各个领域的部门下设置的,当自己分管的部门管理下出现突发事件时,为了掩盖过失责任,主管部门很有可能在危机公关时采取逃避、不回应来逃避责任,此行为将引起群众的不满情绪,导致对政府的不信任,对政府形象有害无利。

第四章

应对突发事件政府危机公关机制的实证研究

4.1微笑局长、表叔杨达才事件 4.1.1事件介绍

2012年8月26日凌晨,陕西延安境内发生重大车祸,陕西省安监局党组书记、局长杨达才在事故现场被拍到的“笑脸”照片和个人戴“名表”的照片在网络上被曝光,截至2012年8月31日,杨达才被网友发现的名表总数已达11块之多。其中高级手表5枚,每块价值万元以上,最高达20-40万;此外,网友指出那条裤带也要2000多;随后网友陆续发现杨达才的眼镜超10万,且至少有4副不同的眼镜。2012年9月1日下午,湖北三峡大学在校生刘艳峰向陕西省财政厅寄送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表,申请公开在延安特大车祸现场“微笑”的陕西省安监局局长杨达才2011工资。

因在事故现场微笑而被网友搜出拥有十多块高档手表、被称为“表哥”的陕西省安监局局 应对突发事件政府危机公关机制的完善

长杨达才至今仍然在正常上班。

4.1.2政府应对

第一步:“微笑”局长杨达才的笑脸照和名表照在网络上被曝光发生之初,陕西省纪委就高度关注事件进展,并立即安排相关部门开始了调查。陕西省纪委相关负责人表示,省纪委将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对事件所涉及的问题进行认真深入的调查,如确有违纪或腐败问题,将依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第二步:杨达才就名表问题向纪委监察部门做了汇报。

第三步:2012年9月1日下午,湖北三峡大学在校生刘艳峰向陕西省财政厅寄送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表,申请公开在延安特大车祸现场“微笑”的陕西省安监局局长杨达才2011工资。9月20日下午,三峡大学学生刘艳峰收到陕西省财政厅寄发的复函,文件就其作出的信息公开申请作出答复,称“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陕西省安监局局长杨达才的工资不属于财政厅政府信息公开范围”。

第四步:陕西省纪委在9月21日表示经过调查,杨达才存在严重违纪问题,撤销杨达才陕西省第十二届纪委委员、省安监局党组书记、局长职务。

另据环球时报报道,陕西省纪委称,没听说杨达才“表哥”被查出83块表的消息,调查仍在继续,出于保密不便透露更多细节。

第五步:2013年2月22日,经陕西省纪委进一步调查,陕西省安监局原局长杨达才在任职期间严重违纪并涉嫌犯罪。经陕西省纪委常委会研究并报省委批准,决定给予杨达才开除党籍处分,对其涉嫌犯罪问题移交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4.1.3效果评估

值得肯定的是,在事件发生之初,政府就马上做出反应,陕西省纪委立即安排相关部门开始了调查,并且表示如确有违纪或腐败问题,将依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可以说政府的第一步是做的非常好的,反应迅速,形象公正,而不是被老百姓“千呼万唤始出来”。然而政府的正确决策也仅仅如此而已。

在事件发生一个月以后,政府并未继续公布有价值的信息,并且在大学生要求公开“表叔”杨达才的工资之后,政府又过了半个多月才作出回应,称“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杨达才的工资不属于财政厅政府信息公开范围”,此回应引起了广大网友以及群众的强烈不满,因为在此事件中,导火线就是杨达才所佩戴的名表,而他自己声称是用自己工资所购买,显然他的工资情况是此事件的关键点所在。而政府用《信息公开条例》来逃避这个关键点,其中深意不言而喻。在接下来的事件进展中,虽然“表叔”杨达才被撤销职务、开除党籍并移交司法机关处理,但是从9月22日至今,政府并未公开更多的信息,甚至陕西省纪委称没听说杨达才被查出83块表的消息,出于保密不便透露更多细节。

杨达才事件是网友最先揭露的,从事件开始到案件结束,政府从始至终只有一个开始的态度,中间并未公布杨达才的工资情况和违纪情况,杨达才至今仍然在正常上班,以至于此 应对突发事件政府危机公关机制的完善

事件成为2012年的烂尾新闻,除了少部分人仍在关注事件的进展,大众的注意力很快又给别的热点事件所吸引,可以说,公众的监督权和知情权并未得到有效保证,政府在一定程度上有搪塞大众的嫌疑。从以前的案件可以看出,也许杨达才又是下一个铁路局局长,在“严肃处理”之后又迅速“上位”,政府的公信力必将遭受严重打击。

4.2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不完善,不能保障民众的知情权;

政府危机公关机制不完善,不能使事件得到有效处理,导致虎头蛇尾;

第五章

日本地震中政府危机公关经验借鉴

在危机发生越来越频繁的今天,一个国家要减少危机的发生,降低危机的损失,提高政府应对危机的效率,必须建立系统的危机管理机制。系统的危机管理包括危机的预防与应对。有效的危机管理机制,能够将政府的危机管理纳人一个有序、规范、条理的轨道中,保证政府在危机发生时能在最短时间内有效调动社会资源,将危机带来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5.1成功经验

5.1.1公布最新消息,使民众了解情况

政府的首席发言人、内阁官房长官每天平均5次穿着浅蓝色的应急工人的连身衣,作为日本政府的代表通过电视直播向公众发布灾情信息。他在公共危机中表现的诚恳态度,令公众把他和备受抨击的日本政府截然分开,被媒体和网民称为日本政府“救灾面孔”。《商业周刊》援引了驻东京的独立政治分析家浅川博忠的说法,称枝野幸男“作为政府发言人,他真的是竭尽所能地告诉人们真相”。日本媒体则更加关注地震之后这位官房长官连续109个小时不休不眠,双眼布满血丝,态度诚恳,清晰答问。日本民众无不为之感动。

5.1.2首相亲临灾区,安抚民众

首相就福岛第一核电站放射物泄漏引发的核危机迟迟不能解决“深表歉意”,并且亲自品尝福岛农产品,出席“复兴构想议会”首次会议,要求该机构在6月底之前提出地震灾后重建蓝图。加强向邻国公布各种核污染数据,制订长期的抗灾规定,使灾民保持希望。

5.1.3借助其他媒体或机构的声音

日本政府还借助他人的声音:“国际原子能机构”,该机构于4月7日说,发生核泄漏的日本福岛核电站形势依然严峻,但出现了趋稳的现象,国际媒体对于日本地震的报道,虽然关于危害方面的不少,但是更多的是报道日本政府的正面新闻。应对突发事件政府危机公关机制的完善

5.2 不足之处 5.2.1崇美外交

日本政府长期和美国关系密切,在这次核泄漏过程中,媒体报道方面它向美国提前通报了排放核污水,而对其他国家没有及时通报,导致其他国家的不满。

5.2.2行动效率责任感的缺失

日本自卫队官兵害怕遭遇核辐射,没有积极早日进行搜救,海上搜救是在灾后第28天才组织海上搜救,终于成功英勇的救活一只在海上漂浮30天的狗。

不可否认,公关在提升政府形象、传播政治理念、统一对外口径、内部沟通协调等方面,是不可或缺的手段。但是对于危机公关的看法应该更加趋于理性,公关并不是解决问题的万能钥匙,毕竟许多事情只靠维护面子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如何有成效的运用危机公关,除了完善其系统机制外,灵活性也使不可忽视的一点。

第六章

应对突发事件政府危机公关机制的完善

6.1进一步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

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进一步完善,使可以公开的内容更加明确,减少政府官员利用模糊条款来逃避责任,逃避公开其相关信息。另外政府还需要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使民众有了解信息的途径,政府可以与有关媒体合作,网络的快速发展扩大了民众了解信息的途径,比如微博和政府门户网站,但是在网络环境下,政府需要更加注意网络安全,以免被不法之徒利用,传播谣言引发社会恐慌。

6.2对交叉部门进行合理简化,尽量保证危机公关管理部门的独立性

目前的机构设置都是在分管社会各个领域的部门下设置的,当自己分管的部门管理下出现突发事件时,为了掩盖过失责任,主管部门很有可能在危机公关时采取逃避、不回应来逃避责任,而且存在职责范围的交叉状况,管理范围模糊不清、界限不明。所以应该对交叉部门进行合理简化,保证其独立性,比如交通部和水利部可以将各自的危机公关部门合并在一起,明确责任人,彻底解决责权模糊,界限不清的问题。

应对突发事件政府危机公关机制的完善

6.3建立和完善政府危机公关程序,对危机公关的基本步骤程序化

目前我国并没有建立政府危机公关程序,当突发事件发生时,只是通过预案或者负责人的经验来进行处理,导致各个事件的处理效果千差万别。政府可以根据以往经验,对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发生后,归纳总结基本的处理环节,建立标准程序,相关人员处理时需按照程序一步一步进行,以防事情发生时措手不及,并且可以避免出现“烂尾”事件,维护政府的公信力。

6.4完善政府危机公关机制,将危机公关的效果评估纳入负责人员的绩效评估

除建立和完善政府公关程序外,还需完善政府危机公关机制,突发事件具有不确定性、未知性、破坏性,所以进行危机公关时,不能只是死板地按照程序进行,除了基本程序外,还应有完善的政府危机公关机制,以便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处理问题。另外,还应将危机公关后的效果评估纳入相关责任人的绩效评估,只有跟绩效挂钩,才能有效解决推诿,逃避等侥幸心理导致的行为。

第七章 结论

目前中国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非常复杂而多变,应对的时候需要在危机公关基本程序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灵活处理。在本论文结束之际,需要强调的是政府在危机公关中一定要摆正自身,不要存在侥幸心理,混淆视听,引起民众的不满,伤害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政府的形象一旦破坏,很难重塑,并且如果民众不相信政府,很容易引起舆论不满,事态恶化等后果。出现突发事件,必然是政府有些方面做得不够,政府一定要分析深层原因,从经验中总结教训,将危机意识深入人心,避免可以避免的事件的发生。通过本文的研究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在中国所处的复杂环境下,要不断建立完善相关体制和法律制度,将政府危机公关的基本程序标准化,并且合理配置相关危机公关部门,明确职责,向民众传达真实可信的信息,做到信息公开,充分认识到危机公关的重要性,强化危机公关意识,是政府建立科学有效的应对突发事件危机公关体制的关键。

要做好政府危机公关,仅靠政府本身是不够的,还需要与媒体或者其他社会机构合作,共同构建一个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从而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取得良好的效果。此外,政府还需做好善后工作,事件发生后,危机公关可以控制事态的恶化,甚至可以挽回一些损失,但是突发事件所造成的伤害仍然存在,作为危机公关的最后步骤,政府应该予以重视,并处理好最后的环节。

本文仅对突发事件政府危机公关机制的完善做了一些基础性的探讨,但一个完善的政府危机公关机制是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共同推动的,本文通过举证研究和经验借鉴仅仅是从浅层次进行了一些探讨,对于其他一些影响因素和不足原因,由于本文作者的知识程度,并未做 应对突发事件政府危机公关机制的完善

更深层次的研究和剖析,这也是以后的努力方向和研究空间。

应对突发事件政府危机公关机制的完善 应对突发事件政府危机公关机制的完善

参考文献:

[1]谢国栋.应对突发事件:政府危机公关机制的完善[M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2]孙永民.浅析政府危机公关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J],决策探索,2010(8); [3]吕静.现代政府危机应对危机事件公关策略浅探[J],陕西科技,2009(5); [4]蒙常胜、赵静、张议.抢盐事件应对与政府危机公关探讨[M ],现代商贸工业,2011(6)

[5]张艺.论公共危机事件中的政府危机公关[M ],经济与法73-74; [6]李欣.网络环境下的政府危机公关研究[D],苏州大学,2009-4-17;

[7]张潮、唐嘉仪.新媒体环境下政府危机公关探究[M],新闻传播,2010(12); [8]魏作棋.危机公关在提升政府公信力中的作用[M],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8(4); [9]叶文英、邱平.浅谈政府危机公关管理机制建设-雪灾和地震的警示[M],新西部,2008(10);

5.公关策划程序与政府危机公关 篇五

公关策划即“公共关系策划”,是公共关系人员根据组织形象的现状和目标要求,分析现有条件,谋划并设计公关战略、专题活动和具体公关活动最佳行动方案的过程。公关策划程序分为以下八个步骤:分析现实、确定目标、确定目标公关、设计主题、确定时机、选择媒体、预算经费、审定方案。

政府公关指以政府为行为主体的一种传播管理,旨在设计和保持一种良好的公众关系。这种良好的公众关系表现为政府与公众之间双向沟通、坦诚合作、和平共处。政府在平时运行中经常遇到各种危机,其中一些危机严重损害政府的形象,如果处理不好对政府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是致命打击,这就要求政府要有危机公关的能力。政府危机公关要遵循公关策划的一般程序,这样才能提高政府危机公关的绩效。下面以“邓玉娇事件”来具体说明政府危机公关策划程序。

6.公共危机中的政府沟通管理 篇六

——以哈尔滨停水危机为例

(中国传媒大学,冯春海)

摘要:公共危机中的政府、媒体和公众三者形成了一个共生系统。在危机沟通过程中,任何一方出现了问题,系统就会出现紊乱和功能失调,导致政府形象受损,媒体公信力下降,公众恐慌情绪和行为激增。在共生系统中,政府起主导作用,它直接影响着媒体的报道内容和公众的情绪与反应。

关键词:公共危机;危机沟通;公信力;知情权

一、危机沟通是公共危机管理的核心

公共危机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不稳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和产物。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正在步入公共危机高发阶段:“厦门PX事件”、“太湖蓝藻危机”、山西“黑砖窑”问题、“吉林石化爆炸”、“非典”、“禽流感”……这一系列危机不断的考验和锻打中国各级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尤其是危机沟通管理能力。

危机沟通是指组织为了影响公众认知、态度与行为,加速危机化解,在危机管理过程中所进行的各种形式的信息交换行为和过程。它即包括媒介主导的大众传播,也包括不同主、客体间的组织传播、群体传播和人际传播,还包括基于复杂心理要素和环境要素的自我传播等传播形态。著名危机管理专家罗伯特·希斯认为危机沟通是影响公众认知的重要因素,是危机管理的核心[1]。然而许多组织由于缺乏危机沟通意识,对于危机沟通管理或重视不够,或投入不足,或“沟”而不“通”,最终在危机泥潭中愈陷愈深,难以自拔。

无独有偶,台湾学者朱延智则从正面论证了危机沟通的重要性。他认为组织危机管理的第一要务是沟通,第二要务是沟通,第三要务还是沟通[2],将危机沟通提到了极度重要的地位。

纵观中外危机管理理论和实践,大家均形成了上述共识,即危机沟通是危机管理的核心,公共危机也不例外。

二、恐慌与信任度呈反比

2005年11月13日下午,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新苯胺装置发生爆炸,爆炸产生的污染物经松花江流入黑龙江,对沿江人民生产、生活用水安全构成威胁。面对突如其来的危机,哈尔滨市政府、黑龙江省政府主动与公众进行沟通,联合展开了公众利益的救赎。

2005年11月21日上午,哈尔滨市政府发布了《关于对市区市政供水管网设施进行全面检修临时停水的公告》(哈政发法字[2005]25号),全文如下:

为了保证市区单位和居民生产、生活用水安全,市人民政府决定对市区市政供水管网设施进行全面检修并临时停止供水,现将有关事宜公布如下:

一、自2005年11月22日中午12时起,对市区市政供水管网设施进行检修并停止供水,检修并停水的时间约为4天(恢复供水时间另行公告),请市区的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个体业户和居民以及供水经营单位做好生产、生活用水储备,保证正常生产、生活需要。

二、自本通知发布之日起市区内的各洗浴、洗车行必须立即停止用水。

三、市工商、物价、公安等部门应当加强市场监督和治安管理,维护市场和社会秩序。

由公告我们可以看出,停水目的是为了“保证用水安全”,停水原因是“对供水管网设施进行全面检修”。公告内容重心是“提醒大家做好生产生活用水储备”,开源节流,节省用水;要求相关部门做好工作,维护市场和社会秩序。

整个公告主体共247个字,停水原因只有64个字,占主体字数的26%。

其实,在该公告发布的时候,另一个版本的停水原因正在市民中扩散和传播: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爆炸物已经污染了松花江,被污染的水将很快到达哈尔滨市,请储备充足的安全用水。

一时间,超市、商店人满为患,人们疯狂抢购矿泉水、牛奶和食品等。

就在此时,人们从媒体上看到了哈尔滨市政府发布的第一份停水公告,然而市民们对“管网设施检修”这一原因似乎并不信任,抢购还在继续,水价仍在上涨,恐慌情绪逐渐在市民中蔓延。

该市领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正是因为担心“恐慌”发生,所以市里才决定以“检修管网设施”为由发布停水公告[3]。可是这“善意的谎言”却事与愿违,反而加剧了恐慌情绪的扩散与传播。

第一则公告发布几小时后,哈尔滨市政府又发布了另外一则停水公告——《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关于市政市区供水管网临时停水的公告》(哈政发法字[2005]26号),公告内容如下:

2005年11月13日,中石油吉化公司双苯厂胺苯车间发生爆炸事故。据环保部门监测,目前松花江哈尔滨城区段水体未发现异常,但预测近期有可能受到上游来水的污染。为确保市区内人民群众和机关、企事业单位用水安全,市人民政府决定市区供水管网临时停止供水。现将有关事宜公告如下:

一、自2005年11月22日20时左右,市区市政供水管网将临时停止供水,停水时间约为4天(具体停止供水和恢复供水时间另行公告)。请市区的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个体业户和居民以及供水经营单位做好生产、生活用水储备,保证正常生产、生活需要。

二、自本公告发布之日起市区内的各洗浴、洗车行业必须立即停止用水。

三、市工商、物价、公安等部门要加强市场监督和治安管理,维护市场和社会秩序。

我们不难发现,停水原因已经由原来的“对供水管网设施进行全面检修”变为“松花江哈尔滨段水污染”。整个公告主体总计308个字,其中解释停水原因用了128个字,是第一个公告解释停水原因字数的2倍。

在这种变化的背后,是政府决策的转变。恐慌情绪开始在市民们之间扩散时,哈尔滨市政府感觉到事态严重,立即向黑龙江省委政府汇报,相关领导批示,“告知群众真相”,并向中央汇报。温家宝总理批示要提供“准确信息”[4]。

第二份公告发布后,市民们知道了真相,恐慌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政府的公信力暂缓下滑趋势。

我们不得不佩服政府在短短几小时内的果断决策,勇于揭穿自己“善意的谎言”,及时告知公众真相。

两则公告背后反映的是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执政理念,前者虽然出于“善意”,却忽略了公众的知情权,掩盖了真相,导致了公众的怀疑、不信任和恐慌;后者尊重公众知情权,主动告知公众真相,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公众情绪。

这也验证了哈佛大学风险分析中心风险沟通主任罗彼克的观点:公众对政府的信任程度越低,公众的惊恐程度越高;反之,则越低。

两次公告,两种选择,公众的反应却有天壤之别,真可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可见政府只有告知了公众真相,才能得到公众的理解和信任,从而动员公众合力应对危机。

三、谣言诞生于“信息真空”

据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就此所作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官方信息正式发布之前,大多数人是通过人际传播获得停水信息的:60.5%人是通过口头传播获知,19.3%的人是通过手机、电话知情的,而通过报纸、电视等传统大众传播媒体获知此消息的人均在5%以下[5]。

这说明,在危机情境下,如果官方权威信息缺席,就会形成“信息真空”,各种传言、谣言便会填补这个真空地带,形成噪音,干扰危机有效沟通。

哈尔滨市民在遭遇水危机的同时,还面临着地震谣言的考验。

2005年7月25日,黑龙江省大庆市林甸县发生5.1级地震,远在百里之外的哈尔滨市民,尤其是身住高层的市民有明显的震感。这在哈尔滨市民中曾一度引起恐慌。

近3个月过后,即2005年11月20日中午,关于哈尔滨市近期将发生5级以上地震的传言不胫而走,愈演愈烈。一些市民开始采购食物,购买帐篷在户外过夜。

黑龙江省地震局的电话一直响个不停。公众纷纷咨询哈尔滨市是否会发生地震,工作人员耐心的一一解释。11月21日中午,黑龙江省地震局公开出面辟谣,告知公众不必惊慌,因为哈尔滨市发生五级以上地震几率不大。

但是公众半信半疑,他们仍然将各种与地震相关的事情联系在一起:某单位进行地震自救知识宣传了,学校提前放假了,某单位进行地震防御演练了……各种与地震有关的传言相互交织,惟妙惟肖,不断的填充着“信息真空”地带。

地震谣言加剧了公众的恐慌情绪,很多人开始携家带口,“逃离”自己的家园。这种恐慌情绪源于信息的不确定性和公众对政府信任的动摇。面对地震和水污染的双重压力,他们选择“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来保护自己。

四、整合沟通提高危机沟通效果

幸运的是,政府部门及时体察民情,纠正了自己“善意的谎言”,及时告知了公众真相,重塑了政府在公众中的公信力。以第二则停水公告为转折点,此后抢购趋于平静,公众恐慌情绪得到缓解。

在此基础上,哈尔滨市政府继续强化信息公开与透明沟通,采取各种沟通形式和手段与公众进行沟通。详情如下:

第一,.新闻发布会。每天以市委市政府的名义召开一次新闻发布会,就污染带水质检测结果等相关情况,第一时间告知大众媒体,由此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确保市民的知情权。

第二,宣传栏和单元门。除了政府每天的新闻信息发布,市区各个街道办事处在宣传栏和单元楼的单元门上发布市民最关心的信息:何时停水、何时来水,停水期间到哪里去接水,何时恢复供水等。

第三,市政工作组深入社区。市政府组织了300余个工作组,深入每个社区、企业和其他组织,解释停水的真实原因,如何储水,何时恢复正常供水。停水前,许多家庭都储备了大量的水,至少可以维持4到5天,市民们“心里有水,心中不慌”。

我们可以看出,此时的危机沟通是一种整合沟通,这种整合体现在如下几个层面:信息整合,政府将停水原因、水质检测结果等各种老百姓关心的信息打包传播,消除市民疑虑;媒介整合,除了大众媒体,还有社区宣传栏和单元门等,确保渠道畅通,立体交叉,全面覆盖公众;沟通形态整合,不仅有侧重单向的大众传播,还有互动的人际传播,300多个工作组深入每个社区,与公众进行零距离的透明沟通,彻底打消公众的怀疑。

大众媒体以此为契机,配合政府就如何储水和节水大做文章,饮用水价格逐步恢复正常;人们逐渐放弃出逃,社会秩序趋于稳定。

政府通过整合沟通,告知了公众真相,使得公众谅解了政府起初“善意的谎言”,政府公信力得以重建;逐步驱散了公众的恐慌情绪;稳定了市场和社会秩序。

五、公共危机中政府沟通的五大要点

第一,建立信任是危机沟通的最重要的基础。国外危机认知心理学研究显示:在危机情境下,公众对政府、媒体等组织的信任程度与其惊恐程度呈反比关系,即公众对政府/媒体的信任程度越低,恐惧程度越高,反之则越低[6]。

在此次“哈尔滨水危机”中,我们不难发现,第一则公告由于撒了“善意的谎言”,使得公众对政府产生了不信任,公众的猜测和恐慌不断扩散,竞相抢购必备用品,纷纷“逃离”家园,造成了市场秩序和社会秩序的混乱。

而第二则公告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政府公信力下滑的趋势,公众逐渐恢复了对政府的信任,为后续的危机沟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公众知情才能参与。知情才能理解,理解才能众志成城,度过危机。公众不仅是危机的承受者,同时也是应对危机的重要力量。政府只有将真相如实告知公众,才能赢得其信任,从而进行有效的危机沟通,动员全民的力量共度难关。

这一点在黑龙江省长张左己接受记者采访时得到了验证:“人民群众的理解、信任和支持对我们战胜这次突发的水污染事件十分重要。时间发生之初,确实出现了群众恐慌和怀疑,一个原因是我们以„管网检修‟为由发布的停水公告。在中央的支持下,不到10个小时,我们就纠正了这个„善意的谎言‟,向群众公布了真相,得到了群众的谅解。通过这件事,我们感到,在突发事件来临时,必须维护群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一旦群众了解了真相,认为政府是正确的,就能支持你,就能与政府一道,共同战胜困难。[7]”

第三,.填补“信息真空”,消弭谣言。在公共危机中,一旦政府错过了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在第一时间发出自己声音的机会,一旦大众媒体“集体失语”,危机沟通就会出现“信息真空”。各种谣言便会通过非主流渠道迅速占领“信息真空”地带,成为主导信息。在谣言呈现的“拟态环境”下,公众便会做出错误的判断和行为,造成集体恐慌。

在此次危机事件中,地震谣言、停水传言交织在一起,填补了“信息真空”,造成了市民争相抢购和集体出逃的闹剧。第四、完善危机沟通机制,将方法化为制度。危机沟通机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信息发布机制和双向沟通机制。信息发布侧重于单向传播,以大众传播为主要形态,功能在于告知公众危机信息;双向沟通机制则侧重于利用组织传播和人际传播形式,进行面对面的危机沟通,旨在建立和维系信任。

2006年1月8日颁布实施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对信息发布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发布应当及时、准确、客观和全面。

“及时”强调危机沟通时机的把握,必须在明确事实的基础上,在第一时间发出自己的声音,抢占媒体话语权。哈尔滨停水危机中,在政府发布正式停水公告之前,市民已经获知了该信息,这说明政府在时间上慢了半拍。

“准确”强调危机沟通信息的真实性,在公共危机中,必须“真诚沟通”,告知公众真相。由于哈尔滨市政府第一则公告发出了“不准确”的声音,导致了政府的被动。

“客观”强调危机沟通一定要坚持以事实为中心,切忌主观臆测,枉自评论。新闻发言人需要用事实说话,但是要把握好实事的范围和度。“鸵鸟政策”行不通,和盘托出也有些欠妥,应该根据危机情境和进展情况,有节奏的,逐步披露相关的危机事实和细节。

在这里应该注意一个误区,即“重事实,轻感受”。有时候,公众不关心事实,而关心自己的感受,即是否受到应有的尊重和信任等。此时应该注重情感沟通,让公众感觉舒服点。“动之以理,晓之以情”兼用必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全面”强调了危机沟通信息的均衡。过度强调正面或者负面的信息,都会导致信息的片面化、碎片化,产生信息失真,造成公众的曲解,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信息发布主要以大众传播形态为主,侧重单向传播,告知功能显著。但是危机沟通的最终目的是劝服,即影响公众的认知、态度和行为,这就需要建立和完善双向沟通机制,主要是人际传播[8]。

哈尔滨水危机爆发后,哈尔滨市政府组织了300多个工作小组,深入社区,与人民进行面对面的人际沟通。这对于稳定公众情绪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应该将这种好的做法形成制度,而不是临时抱佛脚,危机来临时,被动出击。《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是一个总体框架,但是还没有上升到法律的角度。

2007年6月2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对“突发事件应对法草案”进行了二审修订,从法律层面进一步规范了各级政府的权责。关于信息沟通方面的两条修订特别值得关注:删除了新闻媒体不得“违规擅自发布”突发事件信息的规定,同时删除了突发事件报道中,政府“对相关媒体的新闻报道进行管理”的规定。

这两条修订体现了政府危机沟通意识的成熟,危机沟通机制法制化的完善。在政府、媒体和公众构成的共生系统中,媒体是沟通政府和公众的桥梁,只有确保媒体的相对独立性,才能保证沟通的流畅。该修订使得新闻媒体不在“为政府是瞻”,具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自由报道和舆论监督的职能得到强化,山西“黑砖窑”事件就是明证。

第五,以人为本。在危机沟通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底线,要时时刻刻把公众利益放在第一位。“突发事件应对法草案”二审在体现“约束政府行为”的同时,强调最大限度的维护人民权益这一原则。

这就要求政府和媒体要认真聆听公众的声音,了解他们的利益所在,只有这样才进行有针对性的沟通,实现有效沟通。

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厦门“PX事件”中,政府起初忽略了公众反对项目上马的声音。公众不得已通过短信动员全民抵制PX项目,同一条短信在数百万市民中广泛传播,最终赢得了初步胜利,政府答应暂缓执行PX项目。

这个例子说明公众的维权意识、参政意识日益强烈和成熟,其力量正在觉醒,谁忽略谁就要付出代价。

总之,惟有政府尊重公众知情权,倾听公众的声音,公众才信任政府,主动参与到危机管理过程中。惟有政府放松媒体管制,媒体沟通桥梁的作用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既向公众告知和解释政府决策,又将公众反馈提供给政府。实现有效沟通,加速危机化解。

当政府、媒体和公众这三个社会主体都日趋成熟,并彼此趋于对称时,一个相互监督和制衡的均衡系统便会诞生,和谐社会不再是遥远的梦想。

参考文献:

[1] [美] 罗伯特·希思(Robert Heath)。《危机管理》。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21)。[2] [台] 朱延智。《企业危机管理》。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3,(159)。[3]亓树新。两份内容不一的停水公告出台内情——恐慌情绪考验地方政。中国青年报,2005-11-25。

[4]亓树新。两份内容不一的停水公告出台内情——恐慌情绪考验地方政。中国青年报,2005-11-25。

[5]黑龙江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05级研究生:王鸾,吕慧瑶,朱志勇,李新颖,杨燎原,杜金莹,苍鹤,徐光胜,高祥,袁帅,甄真。水危机事件中哈尔滨市民舆情调查报告。中华传媒网,2006-01-16。

7.对政府危机公关的研究 篇七

一、希腊债务危机的成因分析

(一) 收付实现制无法显示政府债务全貌。

希腊政府利用其政府会计中收付实现制的缺点, 通过和金融机构进行货币互换掉期交易, 来隐藏其真实债务水平。在2001年, 希腊政府为了达到欧盟关于政府财政赤字和公债比例的要求, 先后与高盛等十几家金融机构进行货币互换的掉期交易。具体操作是, 希腊政府以美元或日元进行国债的发行, 由于希腊日常开支是以欧元结算的, 因此需将筹集到的资金换成欧元。这时, 高盛等金融机构就会和希腊签订货币互换的掉期协议, 以一定汇率将希腊政府手中的美元或日元换成欧元, 进行本金交换, 等到债务到期时再将本金交换回来。但是, 这些协议中的汇率并不是市场汇率, 而是一种优惠汇率。假如以市场汇率计算1欧元等于1.35美元的话, 希腊发行100亿美元可获74亿欧元。然而高盛等金融机构则用了一个更为优惠的汇率, 使希腊获得84亿欧元。也就是说, 他们实际上为希腊多筹集了10亿欧元。收付实现制下, 以现金的实际收付作为确认当期收入、支出的依据, 并不能反映那些当期虽已发生, 但尚未用现金支付的政府债务以及政府提供的担保, 形成隐性债务, 从而使政府的财务状况不能得到真正的反映。[1]希腊通过与金融机构进行掉期交易获得额外贷款, 而这些额外贷款不需要当期进行偿还。因此, 这些额外贷款成为了一项隐性债务, 使得希腊政府当期的账面负债率降低, 只有当债务到期时才会显现出来。但是, 在这些掉期合同签订的时候, 债务偿还的义务就产生了。

(二) 隐性债务未在财务报告中披露。

造成希腊债务危机的另一个会计原因就是政府隐性债务未在财务报告中得到披露。希腊政府在与金融机构进行了掉期交易后, 并没有在其当年的财务报告中对其进行披露, 使管理者及债权人等相关报告使用者无法了解到其真实的债务水平及偿还能力。同时, 希腊政府依靠这不能完全展现其债务水平的财务报告, 继续进行举债, 使其实际债务水平和赤字率不断攀升, 最终酿成债务危机。

二、对我国政府会计的改进建议

对于我国而言, 希腊发生主权债务危机也再次给我们敲醒了警钟。虽然我国财政状况总体良好, 但是我国也存在政府隐性债务问题。我国的政府会计也是以收付实现制为会计基础的, 与希腊政府一样, 也存在着由于会计基础而产生的隐性负债问题, 比如说借款应计的利息、预计负债等。而且, 在我国, 政府的担保也成为政府隐性债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两年, 各个地方政府为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 建立了各种融资平台, 以税收收入或政府信誉作为担保, 获取大量资金。据不完全统计, 截止到2009年年底, 地方政府的投融资平台增长到三千多家, 其中70%以上在县区级, 总的银行借款从一万多亿迅速增加到五万多亿,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负债率已经显著提高。为了使我国的政府债务能够更加真实完整地呈现出来, 为政府及相关的财务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 防止我国出现类似希腊的债务危机, 下面对我国的政府会计提出两点改进建议:

(一) 将权责发生制引入政府会计。

政府隐性债务产生的重要原因是收付实现制的会计基础。因为政府隐性和或有负债, 虽然它们当期不需要动用现金支付, 但是需要动用未来的现金。[2]而收付实现制是以现金收付为准, 只记录当期引起现金流量变化的事项, 需要动用未来现金的事项是不予记录的。因此, 为了在政府财务报告中更加全面反映政府债务状况, 需要在政府会计中引入权责发生制。目前, 英美两国已将权责发生制引进了政府会计。权责发生制下, 一旦政府由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产生了债务偿还义务, 并且该义务的履行会造成经济利益的流出时, 就应当确认为一项政府负债。权责发生制很好地弥补了收付实现制的不足。它以义务是否产生为确认负债的依据, 并非是债务在当期是否需要偿还。因此, 在政府财务报告中不仅可以显示实际收付的显性债务, 而且也能够体现政府具有现时义务并在未来需要偿还的隐性债务, 使政府财务报告能够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 政府和相关报表使用者能够识别和评价政府债务风险。

(二) 加强对政府隐性债务的披露。

即便将权责发生制引进政府会计中, 也无法将政府隐形负债全部呈现在资产负债表中, 因此还需要加强对隐性债务, 特别是或有债务的披露。在我国, 政府隐性债务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政府或有负债, 比如政府担保。而这项负债由于其发生的不确定性, 无法在政府资产负债表中显示出来。但是, 这部分的债务风险一旦变为现实风险, 就有可能引发债务危机。因此, 在政府会计中可以借鉴企业会计准则中关于或有负债披露的规定。在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 或有负债的披露应包括: (1) 或有负债的种类及其形成原因。 (2) 经济利益流出不确定性的说明。 (3) 或有负债预计产生的财务影响, 以及获得补偿的可能性, 无法预计的, 应当说明原因。[3]那么, 在政府财务报告附注中, 也可以仿照企业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进行政府或有负债的披露。

参考文献

[1].毕记满, 杨成文.隐性债务下的政府会计改革探析[J].审计与经济研究, 2007, 22:70~72

[2].邢俊英.论政府会计在政府负债风险控制中的重要作用[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7, 2:80~84

8.对政府危机公关的研究 篇八

一、政府危机公关概述

公关危机即公共关系危机,是公共关系学的一个较新的术语。它是指影响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对组织的生存、发展构成威胁,从而使组织形象遭受损害的某些突发事件。

政府危机公关指以政府为行为主体的一种传播管理,旨在设计和保持一种良好的公众关系。这种良好的公众关系表现为政府与公众之间双向沟通、坦诚合作、和平共处。因政府自身的特殊性,导致政府在进行危机公关时就有所不同。它所要应对的对象往往是其要服务的对象,即人民群众,它有别于企业与顾客的关系。政府的危机公关所要面对的也许从表面看起来是很小的事件,但其有可能是冰山的一角,隐藏在海面下的冰山才是事件的本质。政府危机管理体制一般包括平时政府危机管理体制和平战转换体制,像在李经中编著的《政府危机管理》一书中就着重讲了由战争、恐怖活动、骚乱、灾害造成的危机管理。

二、新媒体的特征

(一)时效性

所谓时效,就是时间和作用。在媒体的传播中,“时”通常体现为“及时性”。它强调的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或情况的报道。目前,各种媒体“时效”的变化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时”的內涵更多地体现为“全时性”和“即时性”。“全时”(全天候、全过程、全方位)和“即时”(对事件零时差、零距离地进行报道)取代“及时”,它使得新闻更贴近受众,也更贴近新闻的本质。

(二)互动性

网络媒体新闻传播是媒体与受众之间或者受众与受众之间的多向性、互动性传播。互动性又称交互性,包含“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的传播方式,体现了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相结合的新传播方式,是网络媒体的特性和优势。

(三)开放性

开放性是互联网等新媒体的根本特性,有别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的封闭式传播,整个互联网就是建立在自由开放的基础之上的。这种开放性首先表现为内容的循环利用与分享机制。互联网的开放性还表现为平台的开放性。如今,国内外顶尖的新媒体公司都在标榜建设开放式应用平台,即把互联网创新应用的空间向公众和个人开放,而不是把网民圈在自己家的自留地里。

三、新媒体对政府危机公关管理的影响

(一)传播即时性加快了危机的爆发速度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新媒体所体现出的即时性也给政府危机公关工作带来了巨大的考验和挑战,而正是新媒体传播的即时性,往往会使得危机信息在发生之初就会被通过各种传播手段传到广大民众那里,从而导致了政府在处理危机信息的方法上要十分谨慎,因为政府的一举一动都在广大民众的视野下,受到广大民众的监督,稍有不慎极容易造成民众的不满意,从而影响政府的执政能力,这就在根本上加快了危机的爆发速度。

(二)把关人角色的弱化加剧了谣言传播,容易引起社会恐慌

所谓“把关人”又称“守门人”。“把关人”(gatekeeper)的概念最早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在研究群体中信息流通渠道时提出的,1947年,卢因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书中系统论述了这个问题,他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管道。

20世纪50年代,传播学者怀特将这一概念应用于新闻研究,提出了新闻传播的“把关”过程模式。传播学者怀特认为,新闻媒介的报道活动不是“有闻必录”,而是对众多的新闻素材进行取舍选择和加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播媒介形成一道关口,通过这个关口传达给受众的新闻或信息只是少数。怀特“把关”模式的不足在于没有意识到把关是一种组织行为,而认为它主要是新闻编辑基于个人主观判断的取舍选择活动,此外,这个模式没有说明新闻把关的标准。

然而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媒体把关人角色的逐渐弱化,导致了媒体在散布信息的时候没有能够经过严格的筛选,无论信息是否会引起社会恐慌都会被各种媒体相应报道,从而加剧了谣言的传播,使得社会恐慌被扩大化。

(三)高度互动性传播容易引发群众运动

媒体的高度互动性,使得信息在传播的同时,极易引发群众运动,当突发性公共事件即将发生或已经发生时,如果政府在解决问题方面处理不当或是损害了公众的知情权和利益,就很有可能引起群众运动。而群众运动的发生对政府塑造良好的公众形象是极其不利的,这就直接损害了政府的执政能力。群众运动即是群众情绪的集中性爆发,需要一定的先决条件:首先,媒体舆论与大多数的群众和执政政府的利益息息相关。其次,必须有舆论领袖发起。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舆论领袖的地位都是举足轻重的。舆论领袖不但要具有敏锐独到的分析能力,同时也要在人格力量方面拥有能维系其话语权的权威和地位。再次,还要具备高度互动的空间。因为在相对闭塞的空间内,煽动性力量不足以激发起一定规模的群众运动。但随着新媒体的出现,短信、BBS、博客、email 等多种互动性极强的传播手段普及开来,通过这些媒介,人们可以自由交流、互动和争辩的虚拟社区得以形成。近年来,网络群众运动层出不穷,广大网民在网络虚拟空间中以某个或者是多个共同目标为中心发起运动,对现实生活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这就使得政府不得不高度关注。

四、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对新媒体的监管和控制

当今世界网络占据了绝大多数人的工作和生活空间,我国网络社交平台经历了短暂而快速的发展,出现了众多对网民而言具有重要地位的网络平台,其中包括微博、各种类型的网站、各种论坛等。这一系列新兴的信息平台以空前的速度在网络世界扩张,通过这些平台发布的各种言论、文章不计其数,影响极其广泛。这一现象一方面是我国公民言论自由进步的体现,另一方面也给不良信息的传播提供了传播途径,对此,政府要加强监管与控制。

(二)利用新媒体收集群众意见,安抚群众情绪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我国政府的各级领导干部和政府机关(包括公共服务单位)要能够积极利用新媒体,完整地掌握群众动态,全面提升执政、为民众服务的能力,让更多政府部门与群众进行“互动”,通过媒体公布政策信息、了解民情民意,各级官员则通过多种媒体形式沟通民意、拉近与民众之间的距离。也许在利用媒体建言献策的过程中,老百姓免不了发表碎片化、表面化的信息,但是这并不影响政府为民众服务的大前提,政府和领导要善于理性地鉴别、发现民众真正的诉求所在,把有价值的言论和见解落实到为百姓的服务中。

媒体传播虽然有着多种不同的形式,但是网民真正在意的是实质内容。政府应善意面对批评、真诚集纳民意,使得这个平台的作用最大化、长期化,使更多部门采用各种形式的互动平台,在构建服务型政府、提高执政为民的水平方面不断迈上新台阶。

上一篇:形容写作的成语有哪些下一篇:秘书部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