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制改革试点实施方案

2024-07-06

中国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制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共6篇)

1.中国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制改革试点实施方案 篇一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

关于中国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试点县域支行涉

农贷款营业税优惠政策的通知

财税[2010]116号

吉林、福建、山东、湖北、广西、重庆、四川、甘肃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厅(局)、地方税务局:

为推进中国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管理体制改革,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经国务院批准,现就中国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试点有关营业税政策通知如下:

一、自2010年10月1日至2011年9月30日,对中国农业银行纳入“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试点的吉林、福建、山东、湖北、广西、重庆、四川、甘肃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分行下辖的县域支行(也称县事业部),提供农户贷款、农村企业和农村各类组织贷款(具体贷款业务清单见附件)取得的利息收入减按3%的税率征收营业税。

二、本通知所称农户贷款,是指金融机构发放给农户的贷款,但不包括按照《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农村金融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10]4号)规定免征营业税的农户小额贷款。本通知所称农户,是指长期(指一年及一年以上,下同)居住在乡镇(不包括城关镇)范围内或者城关镇所辖行政村范围内(以下统称农村)的住户,包括户口不在农村而长期在农村居住

住户、国有农场的职工和农村个体工商户。农户以户为单位,既可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也可以从事非农业生产经营。但位于农村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学校、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的集体户,或者有农村户口但举家长期外出谋生的住户,无论是否保留承包耕地,均不属于农户。

本通知所称农村企业和农村各类组织贷款,是指金融机构发放给农村注册的企业及各类组织的贷款。

三、中国农业银行纳入“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试点的县域支行,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国务院令第540号)第九条及其他相关规定,单独核算享受营业税减税政策的贷款利息收入;未单独核算的,不得享受本通知第一条规定的营业税政策。

附件:享受营业税优惠政策的涉农贷款业务清单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

二○一○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附件:

享受营业税优惠政策的涉农贷款业务清单

1、农业贷款

2、林业贷款

3、畜牧业贷款

4、渔业贷款

5、农林牧渔服务业贷款

6、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7、大型灌区改造

8、中低产田改造

9、防涝抗旱减灾体系建设

10、农产品加工贷款

11、农业生产资料制造贷款

12、农业物资流通贷款

13、农副产品流通贷款

14、农产品出口贷款

15、农业科技贷款

16、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

17、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18、农产品流通设施建设

19、其他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

20、农村饮水安全工程

21、农村公路建设

22、农村能源建设

23、农村沼气建设

24、其他农村生活基础设施建设

25、农村教育设施建设

26、农村卫生设施建设

27、农村文化体育设施建设

28、林业和生态环境建设

29、法人其他涉农贷款

30、农户农林牧渔业生产贷款

31、农户其他生产经营贷款

32、农户助学贷款

33、农户医疗贷款

34、农户住房贷款

35、农户其他消费贷款

2.中国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制改革试点实施方案 篇二

------------------

发表日期:2010年12月31日

本页面已被访问 607 次

三农和县域业务实行事业部制管理体制,是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特色和亮点。作为全国八家深化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试点行之一的钟祥市支行究竟在三农事业部制改革方面作了何种尝试,试点运行状况如何?带着这一问题,我们运用召开座谈会、走访企业、约见农户、会见地方金融监管部门和党政领导等多种形式,对荆门地区重点是钟祥市进行了调研。结果表明,农行按照“服务先行,管理先行,发展先行”的工作思路,在三农事业部制改革方面作了大量有效工作,实现了许多重大突破,也取得了明显业绩,但工作中也还存在一定问题,三农改革有待进一步完善。

一、改革成效

深化三农事业部改革,使钟祥三农事业部实现组织体系、经营模式和企业文化再造,全面提升服务三农的能力,更加有效地参与和融合到钟祥经济发展中,把支农惠农措施真正落到实处,为提升农行社会形象,推进业务发展,增强创新能力,注入了蓬勃生机与活力。

(一)县域经济渗透度大幅提升。在落实三农事业部改革 “服务先行”理念中,钟祥事业部对全市260家规模企业全面建立目录库,逐一完善企业档案,对100强纳税单位、50强农业产业化企业、100名种养大户建立重点客户营销目录,对财政、教育、社保、电力、交通、水利、公积金、学校、医院等实行分客户、分需求、分业务“一户一策”制定综合服务方案,近年除26家存量客户外,又选定31家规模企业作为重点营销对象。新支持17家规模企业,累计发放贷款62600万元,有效增强了对地方经济的支持力度。目前,全行已信贷支持了全市纳税前20强企业18户,支持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磷化工集群中小企业18户,支持了城镇个人信贷客户1387户。

(二)农村建设融合力明显增强。钟祥事业部勇于承担社会责任,认真落实支农惠农政策与措施,加强农村金融渠道建设,推广和普及金融科技应用,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和信用环境,做出了有益的探索。钟祥三农事业部物理网点乡镇覆盖率达到75%,实现转帐电话村村通,惠农卡普及率达到28%,并通过农户贷款解决了三农“融资难”问题,这些都与新农村建设进行了紧密融合。如钟祥事业部在彭墩村探索“村集体+公司+农户”支持新农村建设服务模式。农行对彭墩村新农村建设的龙头与载体——青龙湖农业开发公司累计贷款2.35亿元,授信4930万元,贷款余额2930万元。对彭墩村共计317户农户实现惠农卡全覆盖,对其中163户农户授信615万元,有51户农户在农行贷款余额193万元。全市新设立三农服务网点12个,新增流动服务车2台,新装转帐电话593余部、POS机55台,事业部金融服务覆盖率达75%以上。同时,开通客户网上银行,实现服务范围、服务功能与科技支持的良好结合,从而增强事业部对辖内开展服务的时空延伸与能力的提升;通过小额农贷、公务员+农户、公司+农户、专业合作社+农户等方式,充分运用农行电子类、信贷类、结算类、理财类等金融产品,满足了辖内农户及居民日益增长的各种金融需求。

(三)金融市场主导地位日益稳固。钟祥事业部按照“三个先行”的改革试点总体思路,优化流程,创新机制,有力地推动了各项业务的加快发展。2010年末,钟祥事业部存款余额48亿元,比年初增加6.8亿元,总量和增量市场份额分别为42.8%、31.3%,均位居同业第一;贷款余额11.6亿元,比年初增加5.6亿元,总量和增量市场份额均位居同业第一;新增贷存比达到81.4%,超过银监会对三农事业部的监管要求;实现中间业务收入2003万元,同比增长61.4%,同业市场份额为38.9%,排名同业第一;实现拨备后利润5343万元,同比多增1358万元;不良贷款占比为2.25%,比年初下降3.1个百分点。

二、主要做法

钟祥市位于湖北省中部,汉江中游,江汉平原北端。地域面积4488平方公里,人口103万人,常年农业耕种面积121万亩,是典型的农业大县(市)、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长寿之乡、世界文化遗产——明显陵所在地,也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综合实验区,全国科技、教育、文化先进县市,省级文明城市,省级卫生城市。全市已形成磷化工、纺织、农产品加工、文化旅游等四大支柱产业。其中:磷矿石储量达5亿吨,开采量居全国第一,素有“中原磷都”之称,共有磷矿开采及加工企业55家,实现年销售收入86.5亿元;主要农产品如粮食、油料、生猪、果蔬等产量均居全省县市前10位,中粮、雨润、汇源等一批产业化龙头企业年实现销售收入56.6亿元。2009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60.6亿元,财政收入6.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01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032元,连续两年跻身全省县域经济20强。

2010年3月,钟祥支行正式被列为全国八个深化农业银行三农事业部制改革联系点之一后,在人民银行、银监会、农总行和各级地方党委、政府的关怀与指导下,省、市、县三级行协调联动,迅速提出钟祥支行作为改革试点先行行“服务先行,管理先行,发展先行”的工作思路,制定《钟祥事业部改革实施方案》,扎实推进了改革试点工作。

(一)绘制图谱,落实服务三农行动路线。为切实做好三农事业部改革和三农金融服务工作,钟祥事业部按照湖北省分行关于服务三农“找准、做实、出亮点”的工作思路,对钟祥市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深入调查分析,全面、准确地掌握了全市区域以及各乡镇、自然村层面的经济概况、资源物产、特色产业、重点企业、信用环境等情况。根据区域内的产业和客户分布特点,结合钟祥事业部网点分布和辐射能力,编制出直观生动的三农金融生态图谱,用以找准三农服务领域的切入点,为分析决策提供支持。通过科学判断全市三农经济发展趋势,按照“一镇一特色、一行一路径、一企一对策”的思路,制定了1年、3年、5年发展规划,将钟祥资源分布、农行行动路线以及发展规划有机结合起来。图谱设计为电子版和手册两种,电子版有利于数据实时更新,手册便于客户经理随身携带,在服务三农过程中按图索骥。目前,“三农金融生态图”已成为钟祥事业部服务三农、发展业务的行动指南。

(二)攻克难点,提升金融服务覆盖能力。钟祥事业部共有17个网点,其中农村乡镇网点12个,乡镇网点覆盖率为75%。为有效提高金融服务覆盖率和服务效率,钟祥支行坚持积极探索、务实创新的原则,发挥自身潜能,并充分利用现代金融技术和产品突破难点。一是服务渠道上,立足物理网点,发挥客户经理能动性,变“坐商”为“行商”,延伸服务半径,扩大辐射范围。二是电子机具上,通过转帐电话和互联网络,提升三农服务水平。在农村村组广泛布设转帐电话,并经人民银行批准附带小额支付系统,建立三农金融服务点,已经实现了“转帐电话村村通”,有效延伸了服务触角,为代理新农保、新农合业务奠定了基础。在市政府门户网站开设“钟祥农行三农事业部服务窗口”,为各类“三农”客户提供便捷的业务咨询、业务预约和申报等服务。目前,积极布控电子产品,已有ATM机26台,POS商户303户,转账电话2048户,网上银行17590户,个人电话银行12090户,个人手机银行7569户,电话钱包9362户,这些产品深受广大客户欢迎。如:通过网上银行和转账电话为中粮、新美香等产业化龙头企业办理收购资金结算,通过电话钱包为鄂中化工、楚钟化工等磷化工重点企业代收销货款。三是服务方式上,利用三农服务车下乡、流动客户经理组、农民金融知识培训以及媒体广告等形式,向农民普及金融知识,推介金融产品,倡导信用观念,在做好市场启蒙与培育工作的同时,实现金融服务与潜在市场需求的对接。四是服务内容上,通过惠农卡、小额农户贷款、农村个人生产经营贷款满足农户生产融资需求。当年累计发放惠农卡55434张,占全部农户总数的30.8%,累计发放小额农户贷款和农村个人生产经营贷款19687万元,农户贷款余额20315万元,其中种植业农户贷款7245万元,养殖业农户贷款8123万元。

(三)发掘亮点,创新三农金融服务模式。一是创新批发式支农模式。为解决网点少、人手不够的问题,面对千农万户,钟祥事业部积极探索并实践“公务员+多户联保”、“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公司+农户”等农户零售业务批发处理的新路子。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农户贷款,由合作社理事会提名,会员代表大会投票表决,对贷款农户提供担保,再由农行批量进行调查审批。目前已经介入7家地市级以上示范合作社,已有2家合作社为14家农户提供担保。钟祥事业部还在“公司+农户”模式基础上,探索希望饲料公司为下游购销户担保和兴利食品公司为上游收购户担保的运作模式,希望饲料公司最高担保额1000万元,担保农户70户;兴利食品为上游种植与收购大户的农村个人生产经营贷款提供担保,单户最高贷款100万元。二是创新法人客户整体营销模式。钟祥事业部在对重点企业“一对一”综合营销的基础上,针对钟祥辖内磷化工、农产品加工、纺织等行业的优良小企业实行按产业“目录+限额”的整体授信方案,切实提高贷款办理效率。三是创新信贷风险摊薄方式。钟祥事业部结合当地经济环境,开办小企业贷款担保公司担保业务,引入保险公司为贷款农户提供死亡伤残保险,并创新林权抵押、流转土地经营权抵押、农机组合抵押等信贷担保产品,有效防范和化解三农信贷业务风险。已办理林权抵押贷款1笔,金额50万元;办理种养大户流转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2笔,金额 8万元。针对钟祥农机非常普及,农机农户较多的特点,钟祥事业部正在争取省分行批复同意开办“农机合作社担保+农机抵押”的农机组合担保业务。与此同时,争取到钟祥市政府的支持,市政府用1000亩商用土地作为资本金成立信贷风险担保机构,市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100万元专项资金设立农业信贷风险补偿基金,为化解和摊薄三农信贷风险提供必要的支持与补偿。

(四)以客为尊,调整三农内部组织架构。为构建适应服务三农需求的组织体系,他们按照“特色鲜明、指向具体”的总体思路,打破原有组织架构,根据对全市经济产业板块的划分,对应建立了“五部八团队”的服务体系(分别为公司业务、个人金融、运营管理、风险管理、综合管理等五部;农产品加工、磷化工、建筑建材与加工制造、机构客户、系统客户、种植业、养殖业、个体工商户等八团队),实行专门团队、专业服务、专职营销、专项考核的“四专”经营模式。同时,按照“批发业务重心上移、零售业务重心下沉”的原则,由个人金融部向每个网点派驻1名客户经理,建立以服务团队为营销主体、以城乡网点为经营平台、综合营销和专业服务相结合的“1+17”营销服务体系。通过内部组织架构重组,实现了与外部客户需求的良好对接。

(五)优化流程,提高三农信贷工作效能。按照“低平台、短流程、高效率、能控险”的原则,钟祥事业部实施了以“一下放四再造”为核心的信贷管理体制改革。“一下放”是指下放信贷审批权限,由荆门市分行向钟祥事业部派驻独立审批人,在其转授权范围内自主审批信贷业务,支行风险管理部履行信贷审查、授信执行等职责。“四再造”是指简化直接审批业务流程、建立合议会审议流程、改进信贷事项复议流程、优化超权限业务平行作业流程等四项信贷业务流程创新。目前,钟祥事业部已能自主审批小企业授信业务、小企业简式快速贷款和多品种个人贷款。信贷审批权限的下放和操作流程的改进,大大缩短了决策链条,提高了业务效率,真正实现了三农客户“进得来、贷得到、办得快”,切实满足了中小客户“小、快、灵”的资金需求。

(六)转换机制,强化三农业务考评管理。在上级行指导下,荆门分行和钟祥事业部积极探索建立了“盈亏底线”和“风险底线”分析模型。“盈亏底线”是以客户经理、服务团队和单项产品为对象,按照盈亏平衡点这一基本原理,确定客户经理或服务团队的业务量“盈亏底线”。比如:小额农户贷款人均保本业务量为330万元,法人客户贷款人均保本业务量为890万元。“风险底线”是根据客户贷款第一还款来源和第二还款来源的充足程度,建立二元坐标,细分贷款风险区、退出区和安全区,用以确立贷款准入与退出标准。通过“两线模型”的建立,为加强业绩考核与激励提供依据。钟祥事业部实行“一法一书一表”的考核考评方式,把绩效考评落实到网点、部门和个人。“一法”是《产品计价和综合考评及分配管理办法》,明确了产品计价标准和考评实施方法。“一书”是指员工签订《一岗双责责任书》,既包括存款、贷款、中间业务等定量业务指标,也包括内控合规、风险管理、执行力等定性管理指标。“一表”是指建立《个人业绩统计表台账》,台账内容主要包括产品类别、营销数量、综合收益、计价标准等,用于计量员工工作业绩,为工资分配提供依据。通过这一套公开、透明、直观的考评分配体系,使“业绩决定收入”的观念深入人心,让员工对自己的付出和回报心中有数,有效地调动了员工营销展业的积极性,激发了全行经营发展活力。

(七)明确责任,严控三农信贷业务风险。在防范信贷风险方面,钟祥三农事业部结合内外部的管理要求,制定“三法一金”管理机制,“三法”即是《信贷客户准入标准》、《责任追究实施细则》和《信贷产品停复牌实施办法》三个管理办法,规定了客户准入标准和业务风险容忍度,明确了信贷业务各环节的责任边界及奖惩措施。“一金”是指建立“绩效风险基金”,为适应贷款风险暴露的延后性,按客户经理绩效工资的20%留取,与贷后管理、风险情况及化解工作挂钩兑现。

三、存在问题

从试点运行总体情况看,荆门分行三农事业部改革工作是卓有成效的,特别是钟祥支行不仅为服务三农探索出了一套可行的经验做法,而且社会作用和影响都很大,也普遍受到好评,但调研中也发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服务能力仍显不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物理网点覆盖不够。目前,钟祥支行共17个对外营业网点,其中有5个在城区,农村网点有12个,农行网点对钟祥农村仍然还有5个乡镇没有覆盖。另一方面,人力资源相对不足。荆门分行现有农村网点大都只有7人左右,最多不超过10人。由于人力资源有限,直管分理处基本没有专职客户经理,位于城区的一、二级支行虽然配备了客户经理,但因其他业务考核任务较重,难以集中精力发展惠农卡业务。同时,自助机具布放困难。目前,虽然荆门分行投放的自助设备总量在全市同业中处于领先水平,且物理网点覆盖率达到100%,但在没有物理网点的乡镇布放、安装、管理都存在难度,所以此项工作一直没有实质性突破。

(二)担保方式落实困难。在一年多的工作实践中,钟祥支行虽然在担保方式上进行了积极探索,但有些担保方式实施难度较大。如“农行+企业+农户”方式,由于企业和农户大都属于松散型关系,不确定性因素太多,所以企业一般不愿意为农户提供担保。因农户可提供的担保财产有限,所以现发放的农户小额贷款基本上都是采用保证担保方式。农户小额贷款采取抵(质)押以及有实力的公司或专业组织为保证的方式较少,直接导致了两种后果。一是部分确实需要资金发展生产的农民因无保证而无法获得启动资金。二是产业同质客户多户联保,保证形同虚设。

(三)功能开发应用不够。惠农卡具有贷款、代理、结算三大功能,并享有“三免一减一优惠”政策。从实际工作情况来看,农户看中惠农卡的最大“卖点”就是贷款,目前启用结算支付功能的主要是办理了农户小额贷款的惠农卡,真正以方便结算而办理惠农卡的农户几乎没有。这也是睡眠卡较多、动卡率较低的根本原因。惠农卡代理功能难以突破、综合功能应用效果不明显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方面是由于惠农卡覆盖率在短期内难以提高,加之惠农卡使用环境在物理网点空白地区还不够顺畅,财政直补、粮食直补等农业专项资金很难通过惠农卡发放到农户手中。另一方面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养老保险代理涉及到户到人,而惠农卡是按户发放,与相关机构合作过程中存在操作难以对接问题。

(四)服务环境仍需改善。一方面,农村市场信用环境相对较差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农村金融业务特别是农村信贷业务的经营管理风险仍然较大。另一方面,农村金融扶持政策不到位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农村金融发展特别是可持续发展条件仍然不够成熟。近一年来,事业部积极发放小额农贷,到期贷款现金收回率达98%,但仍新增小额不良贷款69户231万元。期内因是贷前调查不实、贷款发放违章、贷后管理不力等,其外因就是农村市场信用环境相对较差。

四、政策建议

面向“三农”既是国家赋予农业银行的使命,也是农业银行发展壮大的基石。如何切实做好“三农”金融服务工作是当前的当务之急。结合荆门分行和钟祥支行“三农”金融服务工作情况,笔者就加强“三农”改革与服务工作提五点建议。

(一)加强队伍建设。随着“三农”服务半径扩大,客户增多,客户经理队伍建设仍然是我行面临的难题。难题形成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是机关人员不愿到基层作为、一般人员因为责任机制不敢作为、现有客户经理责权利机制不到位不愿作为等等因素。为此建议站在鼓励支行员工从事客户经理岗位的积极性、大力做好“三农”金融服务业务、有效加强自我约束的角度,加大客户经理、产品经理管理及绩效考核力度。明确农户贷款业务和小企业客户经理营销贷款业务,确定不同基数进行绩效考核,对客户经理营销贷款创造的综合收入、按照基数内和超基数两部分实行不同的考核办法,基数内部分与岗位工资挂钩,超基数收入部分实行按比例计算绩效工资,上不封顶。责任人未完成创收基数的,按照比例扣发岗位工资。贷款到期形成逾期欠息或风险,三个月之内对客户经理实行责任清收,本息全额收回的,补发绩效工资;从第四个月至第六个月收回的,补发50%的效益工资;第七个月至一年内收回的,不再补发效益工资;超过一年收不回来的,实行下岗清收,下岗期间按照最低工资标准发基本工资。

(二)加强风险控制。解决三农金融风险难以有效控制的问题,关键是清醒认识到农村金融风险的多层次性和复杂性,着眼于系统性风险和个体风险的统筹管理,着力于构建多层次的风险管控体系。一是要立足管理创新,运用全面风险管理工具和技术,建立农村客户信息管理系统等措施,有效解决农村金融服务信息不对称、人员正向激励不到位、风险源高度分散等难题,提高农村金融机构风险自律能力。二是加快农村信贷担保机制建设。尽快出台《农村抵押担保条例》,扩大农村抵押担保品范围,同时,结合本地特色创新担保方式,避免单一的“多户联保”担保方式带来的隐形风险。三是大力发展农业农村保险,加快农村征信体系建设,扩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的品种和区域覆盖范围,引导商业性保险公司加大对农业保险的投入,拓宽农业风险的分散渠道。有效降低农村金融系统性风险。四是加快风险补偿机制建设。探索建立风险分散和补偿机制,与当地党政部门实行良性互动,争取支持,建立农村金融发展基金,由政府等多方出资成立补偿基金,补偿涉农金融机构由于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等原因形成的信贷损失。同时,要打好“服务三农”这张牌,充分运用服务三农政策优势,争取政府主导下的财政、税务等客户资源向农行倾斜,通过壮大发展来消化改革中的部分风险。五是加强合规建设,通过开展合规教育、履职检查、自律监管等提高全员合规经营、合规操作意识,避免改革过程中操作风险发生。

(三)加强金融创新。一是创新金融产品。要适应农村金融需求特点,切实加大面向“三农”的特色金融产品研发力度。构建完善的三农产品创新体系,实现市场调研、要素创意、工程启动、实践反馈等环节的流程化运作和体系内环循。要针对广大农民的多层次金融服务需求,创新面向广大农户的专有金融产品。如积极创新土地金融产品和服务,开发创新订单贷款、供应链融资、厂房按揭贷款、通用设备贷款等多种信贷品种。二是创新信贷管理。根据区域经济特色、内部管理能力,建立区别于城市信贷政策的制度体系,继续适当下放信贷审批权限,实行浮动授权管理,下放优质中小企业短期流动资金贷款审批权,加快信贷投放速度。同时,建议改进授信方法,对县域发展前景好,综合实力强的客户,适当延长评级、授信时间跨度或简化授信。三是创新服务渠道。引入特许经营机制,促进银行和小额信贷机构、资金互助组织等加强业务员合作和资本联合,有机结合银行规模优势、专业优势和其他机构组织的灵活性和地缘优势,延伸农村金融服务触角。完善“银行+担保公司+合作社”、“银行+保险公司”等合作方式,充分发挥资源互补,实现利润共享,共同发展。同时,加大网点建设和农村支付结算体系建设,通过流动银行、自助银行设备、手机银行、电话银行等电子银行产品建立全方位的服务渠道。

(四)加强盈亏控制。“三农”的弱质性与商业金融逐利性之间、农户小规模经营与商业金融追求规模效益之间、农业生产双重风险与商业金融风险控制之间客观存在一定的矛盾。实现面向“三农”、商业运作,离不开强有力的政策扶持和自身盈亏模型测算。在政策扶持方面,建立支农绩效评价制度,根据支持三农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作为享受农村金融扶持政策的依据;综合运用财税杠杆、货币政策工具、监管手段,定向实行税收减免和费用补贴,引导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在盈亏模型测算方面,要对各项产品、各业务进行测算,钟祥支行对小额农贷等四个信贷品种进行了测算,经分析比较,部分贷款定价和人均贷款量均低于盈亏底线,要想达到盈亏底线,必须做大“分子”,做小“分母”。要充分挥服务三农政策优势,加强货款定价综合研究,提升信贷定价能力;要抓住三农“五大”重点客户,将增量信贷资源优先用于上浮水平高,创效能力强,风险成本低的贷款客户。同时,要合理运用人力资源,合理设置岗位,用最少的人发挥最大的功效。

(五)优化工作环境。政府始终是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的主导力量。当前,要积极沟通,努力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不断优化改革与服务环境。一是建议政府部门在广泛开展诚实守信宣传教育的同时,尽快制定方案,启动信用乡镇、信用村组、信用农户创建活动。二是建议地方政府部门加快建立农村动产、不动产以及经营权的抵押登记、交易制度,建立完善农业生产资料交易流转等制度,提高农村财产流转变现能力。三是建议政府部门根据每年的财政收支状况,实实在在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对农户小额贷款进行财政贴息,对“三农”板块业务实行全部或部门税赋减免。同时,制定标准,按每年涉农贷款净增额对金融机构予以奖励。四是将加强惠农卡的使用环境建设,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抓紧抓好。一方面加强与各级政府部门、社会公共事业单位的沟通与合作,争取每张惠农卡至少有1-2个代理项目配套,做实惠农卡的代理服务功能;另一方面,要以农资连锁店、农机经销商、种子站、农村超市、农村手机卖场、农电卖场等为平台,广布POS机、转账电话,选择一批有条件的农村超市开办小额现金收付及汇兑业务。同时,根据地方经济发展趋势,逐步采取撤并转的方式,在经济重镇、具有一定规模的成熟新社区、新规划的农村新社区、交通便利地区,设立部分自助式网点,提高农村网点覆盖率。

长:何行成

副组长:丁国军

墙师兵

笔:杨涛

刘雪松

3.中国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制改革试点实施方案 篇三

2015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中心支行积极履行市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按照《**市农村金融改革试点总体方案》和2015年省、市两级农村金融改革领导小组会议精神和要求,加强组织实施,全面推进试点工作并取得了新的成效,不仅得到各级领导、国内专家学者的关注和肯定,而且得到世界银行集团国际金融公司官员专家的认可和支持。截至12月末,全市涉农贷款余额达到817.66亿元,占全部贷款余额54.37%;比年初新增65.54亿元,占全部新增贷款的78.79%,其中,农户贷款余额362.09亿元,同比增长25.97%。

一、2015年工作进展

(一)推进产权融资体系建设,“三农”融资服务水平有效提升 1.“三权”抵押贷款实现扩面增量。

(二)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金融生态环境有效优化

1.升级完善农户信用信息系统。目前,已成功上线3.0版农户系统,新增“六权”信息、食品安全不良信息导入和展示功能模块,实现了部分信息批量化导入。

2.农户信用信息更新长效机制更趋完善。广泛开展农村“六权”信息征集工作,逐步探索建立农户信用信息更新长效机制。截至12月末,全市农户信用信息系统更新率达到99%,共征集入库“六权”信息近30万余条。

3.“四信”建设稳步推进。截至12月末,全市已创建信用县2个(云和县、景宁县)、信用乡(镇)38个、信用村905个;评定信用农户41.3万户,其中35.53万信用农户累计获得贷款386.32亿元。

4.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成果更加广泛运用。截至12月末,已为1899个行政村(行业)开办“整体批发、集中授信”业务,提供授信169亿元,累计发放贷款99亿元。同时,在全国率先开展食安金融联合惩戒工作试点。已将276条食品安全不良信息录入农户信用信息系统。

(三)推进支付结算体系建设,金融基础服务覆盖面有效扩大 1.深化支付便农工程。截至12月末,全市累计办理小额取现业务182.81万笔、金额6.75亿元;办理代理转账业务67.61万笔、金额2.78亿元。

2.构建“3.0版”农村金融服务站。进一步拓展2010个农村金融服务站功能,重点是结合“互联网+”推进农村金融服务站与农村电子商务点的合作共建。截至12月末,全市农村金融服务站与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点结合的有425个,占比超过20%。3.推动农村现代支付结算体系建设。截至12月末,已在浙南茶叶市场和农贸市场成功投放溯源金融ic卡;“网上支付应用示范区”达到38个,新增10个;网上支付和手机支付业务量分别达到15050.8亿元、844.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8.84%、153.07%。

(四)积极搭建服务平台,实现金融服务渠道有效拓宽

1.稳步推进农村担保平台建设。以村级互助担保组织为重点,继续全面推进财政出资、行业协会组建和商业性运作等“四级”担保组织体系建设。截至12月末,全市已建成村级互助担保组织170家,新增84家,累计为农户提供担保7.55亿元;建成政府出资融资性担保公司2家、政府担保基金8个。

1.进一步健全金融组织服务平台。截至12月末,已引进4家金融机构,鼓励市内银行机构向县域、乡镇新设各级分支机构18家;设立村镇银行9家、小额贷款公司17家及农村资金互助社1家,实现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县域全覆盖。

3.加快推进直接融资服务平台建设。截至12月末,新增股份制企业19家,推动海外上市企业实现零突破;在新三板挂牌企业新增10家;在浙江省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企业新增60家。莲都和青田民间融资服务中心累计撮合民间借贷资金7.02亿元。

4.加强外汇管理服务平台建设。截至12月末,新设4个外币代兑点;全市9个外币兑换点、1家货币兑换公司累计办理代兑业务达21.53万笔、金额8.51亿美元;个人外汇贷款余额2316.72万美元。

4.中国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制改革试点实施方案 篇四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1号文件关于完善农业补贴政策、改革农业补贴制度的精神,根据《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湖南省农业“三项补贴”改革试点方案》(湘政办发〔2015〕72号)文件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目标

根据省统一部署,按照“一年全铺开、两年出成效、三年成机制”的总体思路,2015年启动农业“三项补贴”改革试点工作,力争调整后的农业“三项补贴”政策在2016年规范运行,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升,粮食生产的内生动力明显增强,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产量保持稳定,粮食生产模式得到转变,粮食规模经营效益和农民收入明显增长;到2017年,总结改革试点经验,完善相关配套措施,基本建立科学规范的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体系,以及带动农民增收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全面完成改革试点任务。

二、主要内容

本次改革试点核心内容是将农业“三项补贴”合并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包括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和粮食适度规模经营补贴两项。

5.中国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制改革试点实施方案 篇五

(附《方案》全文)

2020年10月1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以下简称《方案》),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方案》明确在中央改革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下,赋予深圳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更多自主权。《方案》的目标是到2022年,各方面制度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重大制度成果,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效。2025年,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标志性成果,基本完成试点改革任务,为全国制度建设作出重要示范。在深圳经济特区设立40周年之际,支持深圳实施综合授权改革试点,是党中央从全局出发,在新时代推动深圳改革开放再出发的重大战略部署。这是发挥好深圳在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作用的重大举措,是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关键一招,是创新改革方式方法的全新探索,也是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宣示。在此结合国家发改委负责人在不同场合讲话内容,对《方案》的学习贯彻进行归纳梳理,供参考。

一、制定下发 《 方案》 的 重大意义

支持深圳实施综合授权改革试点,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一年多来,习近平

总书记先后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会议、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对《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进行了审议。10 月 11 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公开发布了《方案》,这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深圳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的高度重视,也充分体现了深圳综合授权改革试点在全国改革开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 40 周年的关键时点上,推出这个方案,意义十分重大,这是发挥好深圳在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作用的重大举措,是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关键一招,是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宣示,也是全面深化改革方式方法的全新探索。

2020 年 10 月 14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 40 周年庆祝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对做好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提出了明确要求,指出党中央决定以深圳经济特区建立 40 周年为契机,支持深圳实施综合改革试点,以清单批量授权方式,赋予深圳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更多自主权,强调“要着眼于解决高质量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着眼于建设更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多策划战略战役性改革,多推动创造型、引领性改革”,这为深圳经济特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也为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提供了根本遵循。

二、《方案》 的 主要 内容

《方案》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一个关键改革、三个阶段目标、五大工作原则、二十七条改革举措、四十条首批授权事项”。

1、一个关键改革,即“综合授权”改革,就是在中央改革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下,按照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要求,以清单批量授权方式,赋予深圳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更多自主权,支持深圳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开放。

2、三个阶段目标,2020 年试点开好局、起好步。2022 年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效。到 2025 年基本完成试点改革任务,为全国制度建设作出重要示范。

3、五大工作原则,一是坚持解放思想、守正创新。二是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三是坚持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四是坚持先行先试、引领示范。五是坚持底线思维、稳步实施,科学把握时间节奏和步骤。

4、二十七条改革举措,《方案》围绕要素市场化配置、营商环境、科技创新、对外开放、民生服务、生态环境和城市空间治理等六大方面提出 27 项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

5、四十条首批授权事项,这个清单在国家发展改革委门户网站已公开(《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首批授权事项清单》)。这 40 条授权事项包括六个方面,其中要素市场化配置方面 14 条,营商环境方面 7 条,科技创新

体制方面 6 条,对外开放方面 7 条,公共服务体制方面 3 条,生态和城市空间治理方面 3 条,各条中明确了改革事项的主要内容。

三、《方案 》 围绕六大改革领域提出 了 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

1、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

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是深化改革的重头戏,对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方案针对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提出一系列改革方案,如推进二三产业混合用地,支持盘活利用存量工业用地,推进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探索政府资助项目科技成果专利权向发明人或设计人、中小企业转让和利益分配机制,率先完善数据产权制度等。

方案授权深圳对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生产要素的改革探索空间,有利于加快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推动深圳打造高标准市场体系的城市范例。

2、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要素特别是中高级要素的自由流动、优化配置、高效利用,依托于高标准、高质量的制度政策环境。

根据方案,在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基础上,制定深圳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措施清单,放宽能源、电信、公用事业、交通运输、教育等领域市场准入。进一步放宽前沿技术领域的外商投资准入限制。开展新型知识产权法律保护试点等。这将促进深圳更好吸引外来投资,以及人才和技术等高端要素。

3、完善科技创新环境制度。

方案提出支持科研经费投入机制改革,实施高层次科技人才定向培养机制,为符合条件的外籍高层次人才申请永久居留提供便利等一系列重要改革举措。

针对当前深圳和我国科技创新面临的突出问题,方案明确提出要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方式和管理机制,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引才用才制度,对于推进我国科技体制改革,更大程度集聚国际创新资源和要素,提升深圳科技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创新是深圳的鲜明特色,大力完善科技创新环境,将为深圳加快建设国际化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创造条件。

4、完善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制。

以规则衔接深化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发展,完善法治领域跨境协作机制,扩大金融业、航运业等对外开放,推动构建与国际接轨的金融规则体系……一系列开放举措备受关注。

当前深圳发展面临新的国际环境,既带来新的挑战,也面临新的重大机遇,需要进一步扩大开放,提升国际化水平。方案突出强调要加大制度型开放力度,以制度优势吸引全球高端要素集聚,推动深圳向打造全球标杆城市迈进。这些重大改革举措,将为深圳开放发展注入新的强大动力。

5、完善民生服务供给体制。

方案提出的民生改革举措成色十足:

支持开展国际前沿药品临床应用,探索完善医疗服务跨境衔接;扩大在深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开展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探索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新机制,加快构建创新型医保制度;深化文艺院团改革,开展体育消费城市试点……

完善民生服务供给体制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必然要求,民生服务供给涉及群众面广、涉及群众利益非常具体,深圳要围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医疗、教育、社会保障、文化体育等领域大胆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为全国先行探索、积累经验。

6、完善生态环境和城市空间治理体制。

方案提出,健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制度,完善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等“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提升城市空间统筹管理水平,推动在建设用地地上、地表和地下分别设立使用权,按照海域的水面、水体、海床、底土分别设立使用权等。

诸多创新性举措,为深圳打造城市文明典范、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制度保障。

四、首批授权清单有 的 突出特点

值得注意的是,方案确定的综合授权改革方式,是在中央改革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下,以清单式批量授权方式推动重点领域改革。这一改革方式方法的全新探索,有利于实现改革系统集成、协同高效。

《方案》公布后,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积极评价。刚才我已经介绍了首批授权清单的有关内容,深圳经济特区建立 40 周年,首批授权事项刚好是 40 项。清单与方案有四个方面的关系 1、实施方案和授权清单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实施方案重在明确重点领域、改革方向和构建机制。授权清单重在具体落实。二者前后呼应、互为支撑。授权清单在实施方案总体框架下,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改革部署,结合深圳改革发展实际,分批次提出有针对性的改革举措。

2、授权清单是改革方式方法的重大创新。综合授权有别于此前改革试点通常实行的“一事一议、层层审批、逐项审核”的授权方式,是在中央改革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下,以清单式批量报批的方式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授权清单是批量授权的重要载体,是改革方式方法创新的重要体现。列入清单的事项

实施备案管理,除明确要报批的事项,其他不再逐项报批。这种方法本身就是重要的改革。

3、授权清单体现改革的担当。首批授权清单中 40 条授权事项,每条内容都很丰富。据统计,20 多项需要突破现有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涉及到近百项具体法律法规和政策条款的调整,具有很强的创新性、突破性,体现了中央授权改革的力度和深度,这将为推动高质量发展释放巨大的改革红利。

4、授权事项分批推出滚动实施。在五年改革试点的总体框架下,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结合深圳改革发展实际,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方面分若干次,滚动研究制定授权清单,按程序报批后推进实施。成熟一批,推出一批,滚动接续,压茬前行,蹄急而步稳地推进综合改革试点。

五、如何贯彻落实《 方案 》

设立经济特区 40 周年之际,深圳再次被赋予新的重大历史使命。深圳要充分发挥经济特区、先行示范区、粤港澳大湾区战略优势,把握开展综合授权改革试点的历史机遇,用好改革关键一招,以更具突破性的改革激发活力、抢占先机、应对挑战,努力攻坚一批战略性改革和引领型改革,为全国层面深化改革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下一步,各地区各部门要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中央改革顶层部署下,会同有关方面全力抓好深圳综合授权改革试点方案的落实,推动各项改革举措尽快落地成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方案已经明确深圳要切实担负起试点主体责任,共同推动综合改革试点工作落地落实。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实行清单化管理。建立工作台账,分解工作任务,制定重点工作安排,压实压细每一项改革的责任。提出时间表、路线图,做好跟踪调度,定期报送进展情况。原则上,首批授权事项在 2022 年以前应全部落地。比如,制定深圳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措施清单,将作为先手棋纳入今年工作重点任务,力争尽快取得实质性进展。

二是优化实施路径。对于实施顺利、效果明显的措施,要加快推进,尽早实现早期收获。达到预期效果的,及时总结提炼,加快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要建立健全改革风险识别和防范体系,实行包容审慎的改革风险分类分级管控机制,根据风险程度,分别采取相应调整措施。

三是强化法治保障。有关方面按照《方案》要求和经批准的事项清单,依法依规赋予深圳相关管理权限。推动建立健全与综合改革试点相配套的法律法规、政策调整机制。凡涉及调整现行法律或行政法规的,经全国人大常委会或国务院授权实施。协调做好与相关法律法规立改释废的衔接。

四是加强综合协调和指导评估。建立健全部门间、部门与地方间联动推进工作机制,强化部门协作和部地沟通,依托工作机制分批次研究制定授权清单,按程序报批后滚动推进实施,推动《方案》见到实效。深入调查研究,及时协调解决试点实施过程中重大问题和难点问题。根据试点的进展,客观评估改革推进落实情况,及时反映新情况新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重要情况及时向党中央、国务院汇报。

《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 年)》主要内容如下。

党中央作出兴办经济特区重大战略部署 40 年来,深圳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创造了发展史上的奇迹,成为全国改革开放的一面旗帜。2019年 8 月,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重大决策,一年来,各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以设立经济特区 40 周年为契机,在中央改革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下,支持深圳实施综合授权改革试点,是新时代推动深圳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又一重大举措,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关键一招,也是创新改革方式方法的全新探索,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圳改革发展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有关要求,积极稳妥做好综合授权改革试点工作,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牢牢把握正确改革方向,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战略定位和战略目标,赋予深圳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更多自主权,支持深圳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开放,率先完善各方面制度,构建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形成全面深化改

革、全面扩大开放新格局,推动更高水平深港合作,增强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核心引擎功能,努力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

(二)工作原则 ——坚持解放思想、守正创新。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守正的基础上创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

——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进改革与法治双轮驱动,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全面开放。

——坚持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突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衔接配套、成熟定型,实现改革目标集成、政策集成、效果集成。

——坚持先行先试、引领示范。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给予充分改革探索空间,在遵循宪法和法律、行政法规基本原则前提下,允许深圳立足改革创新实践需要,根据授权开展相关试点试验示范。鼓励大胆创新、真抓实干,注重经验总结,及时规范提升,为全国提供示范。

——坚持底线思维、稳步实施。提前预设底线情形,在风险总体可控前提下,科学把握时序、节奏和步骤,分期分步、稳妥有序推进改革。

(三)主要目标。2020 年,在要素市场化配置、营商环境优化、城市空间统筹利用等重要领域推出一批重大改革措施,制定实施首批综合授权事项清单,推动试点开好局、起好步。2022 年,各方面制度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重大制度成果,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效。2025 年,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标志性成果,基本完成试点改革任务,为全国制度建设作出重要示范。

二、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 (四)支持在土地管理制度上深化探索。将国务院可以授权的永久基本农田以外的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审批事项委托深圳市政府批准。支持在符合国土

空间规划要求的前提下,推进二三产业混合用地。支持盘活利用存量工业用地,探索解决规划调整、土地供应、收益分配、历史遗留用地问题。探索利用存量建设用地进行开发建设的市场化机制,完善闲置土地使用权收回机制。深化深汕特别合作区等区域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支持依托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自然资源资产交易市场,完善一二级市场联动的土地市场服务监管体系。试点实行土地二级市场预告登记转让制度。

(五)完善适应超大城市特点的劳动力流动制度。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调整完善积分落户政策。完善居住证制度,鼓励根据实际扩大公共服务范围、提高服务标准,稳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允许探索适应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发展需要的特殊工时管理制度。

(六)支持在资本市场建设上先行先试。推进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试点创新企业境内发行股票或存托凭证(CDR)。建立新三板挂牌公司转板上市机制。优化私募基金市场准入环境。探索优化创业投资企业市场准入和发展环境。依法依规开展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试点。在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深圳下属机构的基础上成立金融科技创新平台。支持开展数字人民币内部封闭试点测试,推动数字人民币的研发应用和国际合作。

(七)加快完善技术成果转化相关制度。改革科研项目立项和组织方式,建立主要由市场决定的科技项目遴选、经费分配、成果评价机制。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在探索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成果评价、收益分配等方面先行先试。探索政府资助项目科技成果专利权向发明人或设计人、中小企业转让和利益分配机制,健全国有企业科研成果转化利益分配机制。完善技术成果转化公开交易与监管体系。

(八)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率先完善数据产权制度,探索数据产权保护和利用新机制,建立数据隐私保护制度。试点推进政府数据开放共享。支持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数据平台,研究论证设立数据交易市场或依托现有交易场所开展数据交易。开展数据生产要素统计核算试点。

(九)健全要素市场评价贡献机制。率先探索完善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充分尊

重科研、技术、管理人才,探索充分体现技术、知识、管理、数据等要素价值的实现形式。深入推进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支持建立和完善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与企业家成长规律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管理机制,探索与企业市场地位和业绩贡献相匹配、与考核结果紧密挂钩、增量业绩决定增量激励的薪酬分配和长效激励约束机制。

三、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十)进一步完善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在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基础上,制定深圳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措施清单,放宽能源、电信、公用事业、交通运输、教育等领域市场准入。进一步放宽前沿技术领域的外商投资准入限制。支持完善公平竞争制度。完善经营邮政通信业务审批机制。试点能源领域许可审批告知承诺制。推进破产制度和机制的综合配套改革,试行破产预重整制度,完善自然人破产制度。

(十一)打造保护知识产权标杆城市。开展新型知识产权法律保护试点,完善互联网信息等数字知识产权财产权益保护制度,探索建立健全证据披露、证据妨碍排除和优势证据规则,建立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探索在部分知识产权案件中实行举证责任转移制度。实施知识产权领域以信用为基础的分级分类监管。

(十二)完善行政管理体制和经济特区立法。按程序赋予深圳在干部和机构管理、统筹使用各类编制资源等方面更大自主权。探索完善行政争议多元解决机制,健全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衔接机制。支持深圳扩宽经济特区立法空间,在新兴领域加强立法探索,依法制定经济特区法规规章。

四、完善科技创新环境制度 (十三)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方式和管理机制。支持实行非竞争性、竞争性“双轨制”科研经费投入机制。推动完善科研机构管理机制,建立常态化的政企科技创新咨询制度。实施高层次科技人才定向培养机制。

(十四)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引才用才制度。按程序赋予深圳外国高端人才确认函权限,探索优化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和工作类居留许可审批流程。支持探索制定外籍“高精尖缺”人才认定标准,为符合条件的外籍人员办理 R

字签证和提供出入境便利。为符合条件的外籍高层次人才申请永久居留提供便利。支持探索建立高度便利化的境外专业人才执业制度,放宽境外人员(不包括医疗卫生人员)参加各类职业资格考试的限制。

五、完善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制 (十五)加大制度型开放力度。支持以规则衔接深化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发展。充分发挥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深圳前海蛇口片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试验田作用,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加强对重大疑难涉外商事案件的业务指导。支持完善法治领域跨境协作机制,健全国际法律服务和纠纷解决机制。

(十六)扩大金融业、航运业等对外开放。支持符合条件的在深境内企业赴境外上市融资。开展本外币合一跨境资金池业务试点。支持深圳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方面先行先试,推动完善外汇管理体制。支持符合条件的外资金融机构在深圳依法发起设立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支持符合条件的外资机构在深圳依法合规获取支付业务许可证。推动构建与国际接轨的金融规则体系。探索完善国际船舶登记制度。赋予深圳国际航行船舶保税加油许可权,进一步放开保税燃料油供应市场。

六、完善民生服务供给体制 (十七)创新医疗服务体系。支持在深圳开展国际前沿药品临床应用。探索完善医疗服务跨境衔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医学人才培养、医院评审认证标准体系。支持建设全新机制的医学科学院。支持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

(十八)探索扩大办学自主权。探索扩大在深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在符合国家相关政策规定前提下,支持深圳引进境外优质教育资源,开展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赋予深圳对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分站的设立和撤销权限。

(十九)优化社会保障机制。探索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新机制,加快构建以促进健康为导向的创新型医保制度。支持完善普惠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鼓励利用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实现医保政务服务一体化办理。支持健全公共就业服务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

(二十)完善文化体育运营管理体制。支持深化文艺院团改革,完善院团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利益分配制度。按程序赋予省级电视剧审查等管理权限。支持建设适用国际通用规则的文化艺术品(非文物)拍卖中心。支持开展体育消费城市试点,推进体育产业创新试验,创新促进体育赛事发展的服务管理机制和安保制度。

七、完善生态环境和城市空间治理体制 (二十一)健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制度。支持完善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等“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开展重要生态空间自然资源确权登记,扩大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范围。支持完善本地清洁能源供应机制,建设能源产业创新中心、创新联合体等平台机构。支持完善产品环保强制性地方标准,建立绿色产业认定规则体系,完善气候投融资机制。推动完善陆海统筹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机制,实行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制度,探索建立入海排污口分类管理制度。加快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

(二十二)提升城市空间统筹管理水平。按照相关法律法规,支持推动在建设用地地上、地表和地下分别设立使用权,探索按照海域的水面、水体、海床、底土分别设立使用权,促进空间合理开发利用。开展深化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试点。按程序赋予深圳占用林地省级审核权限。探索优化用地用林用海“统一收文、统一办理、统一发文”审批机制,推动自然资源使用审批全链条融合。开展航空资源结构化改革试点。完善无人机飞行管理制度。

八、强化保障措施 (二十三)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和加强党对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的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党的建设始终贯穿综合改革试点全过程,严密党的组织体系,为深圳深化改革开放提供坚强保障。

(二十四)创新工作机制。支持深圳结合实际率先开展相关试点试验示范,实施重大改革举措。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方面分批次研究制定授权事项清单,按照批量授权方式,按程序报批后推进实施。有关方面要按照本方案要求和经批准的事项清单,依法依规赋予深圳相关管理权限。建立健全重大风

险识别及系统性风险防范制度和政策体系。实行包容审慎的改革风险分类分级管控机制,根据风险程度,分别采取调整、暂缓或终止等处置措施,不断优化综合改革试点实施路径。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及时跟进综合改革试点进展,加强统筹协调和指导评估,对达到预期效果的抓紧总结推广,对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分析评估,重要情况及时向党中央、国务院报告。

(二十五)落实地方责任。广东省要积极为深圳开展综合改革试点创造条件,加大行政审批、科技创新、规划管理、综合监管、涉外机构和组织管理等方面放权力度,依法依规赋予深圳更多省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深圳要切实担负起试点主体责任,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认真做好具体实施工作,确保各项改革任务扎实有序推进。要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协调合作,建立区域互动、优势互补的改革联动机制,实现协同对接,充分发挥制度整体效能。

(二十六)强化法治保障。建立健全与综合改革试点相配套的法律法规、政策调整机制。本方案提出的各项改革政策举措,凡涉及调整现行法律或行政法规的,经全国人大常委会或国务院授权后实施。有关方面要加强指导和服务,统筹综合改革试点涉及的法律法规事项,做好与相关法律法规立改废释的衔接。

6.中国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制改革试点实施方案 篇六

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也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党中央、国务院制定了“保增长、扩内 需、调结构”的方针,迅速出台了一揽子应对措施,率先实现经济形势总体回升向好,中国对全球GDP增长贡献超过50%,在世界经济中一枝独秀。在这一年 中,农业农村作为扩大内需的主战场,得到国家更多的支持,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密集出台,支农资金大幅增长,农业农村大好形势继续得到巩固和发展。农村基础设 施建设和民生改善取得了重大进展,农村改革有了新突破,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农村金融迅猛发展,涉农贷款大幅增长,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明显加强。

2009年是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的开局之年。一年来,作为农村金融骨干和支柱的农业银行,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服务“三农”的基本 要求,坚持股改不改支农方向,始终将服务“三农”放在改革发展的首要位置,积极创新金融产品,努力加大信贷投放,加快推进三农金融部改革,不断提升风险管 控能力,“三农”金融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为“三农”和县域经济抵御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2009年,农业银行涉 农贷款累计投放达9899亿元,余额达到1.2万亿元,增长速度明显加快。截至2009年底,全行涉农贷款的不良率为4%,比年初下降2.17个百分点,资产质量有所提高。“三农”业务的不断发展,拓展了农业银行发展空间,进一步坚定了农业银行开创“三农”和县域蓝海市场的信心和决心。

一、“三农”重点领域金融服务

增加信贷投放,全力支持“三农”和县域经济发展,是农业银行贯彻落实国家政策和服务“三农”要求的具体体现。2009年,农业银行紧紧围绕中央 确定的“涉农”改革发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不断加大信贷投入力度。

突出抓好农户金融服务。“三农”金融服务难,最难的是农户金融服务。为进一步解决农户“贷款难”,2009年,农业银行着力加大了惠农卡发放和 授信力度。全年发放惠农卡2526万张,发卡总量达到3336万张,覆盖全国3319万农户,按每户4人计算,惠及1.3亿多农民。在吉林,农行惠农卡已 覆盖全省60%的农户,广西、重庆等地也覆盖到当地三分之一以上的农户。截至2009年底,通过惠农卡发放农户小额贷款673亿元,惠及223万农户。在 农行的支持下,不少农民得到了发展生产急需的资金,摆脱贫困,走上了发家致富的道路。此外,惠农卡代理发放各种补贴的能力大幅增强,部分地区已经实现代理 发放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家电下乡补贴、能繁母猪补贴等21项补贴,并可刷卡消费。此项功能使得各项补贴到位更加及时,农民使用更加方便,让更多农民 享受到了现代金融服务带来的便利。

大力支持国家粮食生产。贯彻落实国家粮食安全发展战略,大力支持粮食生产是农业银行服务“三农”的重要内容。2009年初,农业银行先后下发了 《关于进一步加大信贷投放扎实做好粮食生产金融服务的意见》和《关于全力做好支持春耕备耕工作的通知》,加强指导,突出重点,督促各级行加大对粮食生产的 支持力度。先后与河南省、吉林省人民政府、黑龙江农垦集团等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积极支持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和粮食核心区建设。截至2009年 底,农业银行在产粮大县的贷款余额达到3685亿元;累计投放春耕备耕贷款847亿元。在农业银行的支持下,粮食主产区、粮农、种粮大户和粮食生产企业等 的生产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积极支持特色农业发展。支持特色农业发展,提高优势区域特色农业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是农业银行支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2009 年5月19日,农业银行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签署了《积极推进新疆特色林果业发展金融服务行动计划合作备忘录》,在未来五年内向新疆林果业发展提供 意向性信用额度100亿元。截至2009年底,贷款余额达12.26亿元,其中,对林果业法人客户累计发放贷款9.28亿元,余额10.37亿元,惠及 19家从事果品收储、加工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累计发放果农贷款2.69亿元,余额1.89亿元,惠及果农2273户。2009年7月,为贯彻落实中央 林业工作会议精神,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林业改革发展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全力支持国家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充分总结福建、江西、浙江等金融支持 林权改革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于12月份出台了《中国农业银行林权抵押贷款管理办法(试行)》。在吉林设立了全国首家畜牧业贷款中心,5年内将向吉林提 供400亿元信用额度,专项用于支持当地畜牧产业加快发展。积极支持海南等地的橡胶产业发展,为广大橡胶种植户提供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三位一体”的金 融服务。目前海南农垦近百家农场的贷款都来自农业银行海南分行。农业银行通过自身的积极努力,有效促进了各地特色农业的发展,为农业结构调整贡献了自己的 力量。

着力扶持农业产业化企业和中小企业。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许多农业产业化企业和中小企业面临着经营效益下降或资金短缺等问题。农业银行在有效 控制风险的前提下,不断加大对带动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县域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截至2009年底,服务的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598家,占全国国家级龙头企业总数的67%,其中有授信的376家,占42%,贷款余额近700亿元。支持县域中小企业3.43万家,新增县域中小企业 贷款1412亿元,贷款余额达到5963亿元。这些贷款的发放,对帮助中小企业和农业产业化企业渡过难关发挥了重要作用。

大力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农村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建设,是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重要内容。2009年,农业银行与有关部委及供销总社 等签订了合作协议,共同加强农村批发市场、万村千乡工程、新型农村流通网络建设。与交通运输部、有关农业大省签订了银政合作备忘录,重点支持农村公路建 设、县城电网改造和大中型水利枢纽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大了城市消费信贷产品在农村的推广力度,培育和开发县域房地产、新村建设、汽车下乡、家电下乡等新型 农村金融增长点。截至2009年底,农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类贷款余额达到2711亿元,县域个人消费信贷余额达到1840亿元。

二、“三农”金融服务体系建设

面对“三农”客户种类多、差异大、普遍缺乏有效抵质押品、信息不对称严重等现实情况,农业银行着力构建专门的有别于城市业务的“三农”金融服务 体系。

进一步完善“三农”信贷制度体系。2009年,农业银行按照“低平台、短流程、高效率、能控险”的原则,加快推进“三农”信贷政策制度体系建 设。出台了《中国农业银行2009—2010年“三农”和县域信贷业务政策指引》,建立了单独的信贷准入标准,保证“三农”客户能够“进得来”。在总结前 期试点经验的基础上,修订完善了三农金融部信贷业务流程、评级、授信、授权、担保等综合管理制度,初步建立了一整套适应“三农”和县域客户特点的政策制度 体系,保证“三农”客户“贷得到”。适应“三农”金融需求“短、小、频、急”的特点,不断优化“三农”信贷业务流程。采取直接审批、合议审批和会议审批等 丰富多样的审批方式,对特定客户合并评级、授信、用信审批等程序,对农户贷款和部分县域中小企业贷款实行“一次调查、一次审查、一次审批”的信贷业务运作 机制,在县支行派驻独立审批人,就近管理,实行网上审批,提高业务办理效率,保证“三农”客户“贷得快”。

加大“三农”金融产品创新力度。2009年,农业银行在服务“三农”过程中,研发“三农”金融服务专属产品二十余种,并在重庆专门成立了“三 农”产品研发中心,提高产品研发能力。根据农户金融需求特点,除研发了具有普惠制、广覆盖、多功能的惠农卡外,针对种养大户、多种经营户、创业农户的需 要,开发了农村个人生产经营贷款产品;针对农村批发市场和广大个体工商户研发了惠农信用卡和个人商铺经营权质押贷款,初步形成了面向广大农户的产品体系。为了适应扩大内需、启动农村市场的需要,农行研究推出了农村城镇化贷款、农村基础设施贷款、县域房地产贷款、县域医院学校贷款、化肥淡季储备、农副产品季 节性收购贷款等新的产品。各试点行结合当地实际,推出了一系列地区性特色产品。河南分行创新了种猪质押贷款,大大提高了养猪农户获得贷款的可能性;安徽分 行针对当地渔民、农机大户在购买渔船、农机时缺少资金问题,为他们量身打造了渔船抵押贷款、农机具抵押贷款;还有一些行研发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林权抵 押贷款、中小企业专利权质押贷款等等。截至2009年底,汇集在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产品统一品牌“金益农”旗下的产品已达212种之多,初步形成了一套 适应农村市场特点的“三农”产品服务体系。

不断拓宽“三农”金融服务渠道。建立多层次、广覆盖的服务渠道网络,是农业银行大规模开展“三农”金融服务的重要基础。2009年,农业银行加 大了对县域营业网点的投入力度,适当迁建、增建了一批网点,使网点的布局更加合理。启动实施了县域营业网点“擦亮牌子”工程,改善网点环境,增强服务能 力。增加县域网点的固定资产投入指标,进一步加大对县域地区自助机具的投放力度。截至2009年底,农业银行在县域及以下地区建立自助银行3398个,投 放ATM1.5万台,非现金自助终端4666台,转账电话6.1万台。在无农行网点地区,通过组建客户经理组、配置流动服务车、建设流动服务站等形式,开 展流动服务,深入田间地头提供上门金融服务,深受广大“三农”客户的欢迎。积极向县域及以下地区推广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电子金融产品,使“三 农”客户充分享受到现代金融服务的便利。在内蒙古和湖北设立了两家村镇银行,在浙江、安徽、山东等地开办了小额贷款公司融资试点,在福建等地区帮助农民组 建自己的担保公司,积极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合作,为更多“三农”客户解决贷款难题。与中国扶贫基金会合作,提供2亿元批发贷款,由中国扶贫基金会下属的专 业小额信贷机构,向贫困地区的农户提供小额信贷。

积极探索“三农”金融服务新方式。为了更好地满足农村金融需求,农业银行在金融服务方式上进行了积极的创新。第一类是与各类农村经济组织和大户 能人合作,如“农行+龙头企业+农户”、“农行+合作社+农户”、“农行+农村协管员+农户”等,主要做法为,农村经济组织和大户能人利用自身人缘、地缘 优势,向农行推荐服务对象,协助进行贷后管理,部分农村经济组织可适当提供担保。农行在对农村经济组织和大户能人推荐的客户进行甄别后,发放贷款,专款专 用,帮助“三农”客户发展生产。第二类是与政府部门合作,如“农行+地方政府+三农客户”、“农行+信用乡镇+三农客户”、“农行+新农合+农户”、“农 行+妇联+农户”等。主要做法有两种,一种是当地政府出资设立涉农贷款基金,对农行特定业务给予一定风险补偿或贴息,提高农行抵御风险能力,帮助“三农” 客户获得资金;另一种是农行按当地政府规划,支持农业生产;政府机构利用在当地的组织优势和行政资源,宣传农行惠农金融产品,挑选优质客户,督促客户按时 还款,帮助农行清收不良贷款,提高金融服务效率,降低风险。

三、“三农”金融服务体制机制

建立三农金融部,搭建专门的组织、机构,配备专门的人员、资源专注于服务“三农”,是农业银行为保障“三农”业务长期可持续发展进行的大胆探 索。2009年,农业银行在前期试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了三农金融部的改革力度。

搭建专门的组织机构。2009年7月,农业银行对服务“三农”的组织架构进行了进一步的调整和完善。在董事会层面设立了三农金融发展委员会,在 高管层设立了三农金融部管理委员会,由行长担任三农金融部总裁,实行总裁负责制。在总行新设三农金融部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将原有三农对公业务部和三农个人 金融部改组为农村产业金融部和农户金融部;重组中后台三农支持中心,搭建了“四部六中心”的组织体系。各试点分行比照总行设立了“三部五中心”。在此基础 上,农业银行清晰划分了“三农”条线的业务边界、职能边界和管理边界,明确了事业部的权责利,以及事业部与总行之间,事业部内部各级机构横向、纵向管理报 告路线,并在部分省区市探索了省级分部直管县支行的模式,减少决策环节,提高了服务“三农”效率。

健全单独核算和考评体系。建立“三农”业务条线单独核算体系,区别于城市业务对其进行单独考评,对调动“三农”条线人员工作积极性,保证“三 农”金融服务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三农金融部改革试点过程中,为进一步做好单独核算工作,围绕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管理成本分摊、经营收益分享 等关键性技术问题,农业银行专门制定了三农金融部财务管理、会计管理、全额资金管理、成本分摊和会计报表编制指引等一系列制度办法,准确计量三农金融部经 营成本和收益。研发单独核算所需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FMIS)、业绩价值管理系统(PVMS)和财务会计报告系统(FARS),并基本实现在全行范围上 线运行。目前,各试点行已经能够独立编制三农金融分部的资产负债表、业务状况表和利润表。在单独、准确核算的基础上,农业银行针对“三农”业务设立了单独 的考核指标体系,适当降低了考评标准,并将考核结果同资源配置挂钩,促进“三农”业务的发展。

建立单独的资源配置机制。在试点过程中,农业银行对三农金融部实行单独下达经营计划、经济资本、信贷规模、营业费用和固定资产指标的“五单管 理”。2009年,农业银行构建了单独的“三农”综合经营计划指标体系,涵盖财务、业务、风险和资本等。在各分行的经济资本计划中单列了“三农”经济资本 计划,适度加大了“三农”信贷类经济资本配置力度。单独核定了县域网点的运营费用,按照高于城市业务比例的标准挂钩配置了发展费用,专项配置了“三农”业 务战略费用和固定资产费用,加大了对县支行的支持力度。明确提出全行接收大学生的一半以上要用于县域,县域支行自然减员指标不上收,纳入各行用工总量计划 内使用,保证县支行工作人员数量。

四、“三农”金融服务风险管控

有效控制风险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在服务“三农”过程中,农业银行始终把风险控制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在全行统一 风险管理框架下,运用现代风险管理方法与技术,严格管控“三农”风险。

健全“三农”业务风险制度体系。研究制定了《中国农业银行“三农”业务风险管理政策纲要》,规定了“三农”业务风险管理的目标原则、组织架构与 职能分工,并分别就“三农”业务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的管理,明确了政策、细化了要求。出台了《“三农”客户信用等级评定管理办 法》、《“三农”零售贷款风险分类操作规程》等一系列制度办法,以及“三农”信贷业务准入、担保等单独政策,初步建立了一整套“三农”信贷风险管理制度。为充分调动各行做好农户贷款的积极性,对农户贷款实行优惠的拨备政策,余额3%以内的拨备由总行承担,超出部分由分行计提落账。严格落实国家相关规定,对 涉农贷款实行单独的核销政策。下发了《“三农”业务风险经理派驻管理办法》,并在四川、湖南等服务“三农”试点行试行风险经理派驻,加强对县域分支机构的 风险管控。

创新“三农”业务风险管理办法。针对“三农”零售客户特点,分别开发了县域零售小企业、县域个体工商户、农户共三类四张打分卡,设计了不同于城 市客户的评级指标、指标分段、指标权重等,初步实现了对“三农”零售客户风险状况的有效区分。进一步加大了“三包一挂”(包发放、包管理、包收回、工资收 入与贷款质量和效益挂钩)的执行力度,提高客户经理风险防控的积极性。梳理了全行“三农”信贷业务条线及管理活动的操作风险点,列举风险点的风险因素、风 险信号及相应的控制措施,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下发了《操作风险识别管理办法》,加强管控。

加强“三农”业务运行监管。在业务量较大的县支行,恢复了信贷管理部,强化就近风险管控。通过不定期抽查、IT管理系统实时监控等方式,加强了 对“三农”贷款用途、资金流向、客户生产状况的了解和掌握。强化了专项检查,对惠农卡和农户小额贷款业务开展了“回头看”,对发现的违规行为进行了严肃查 处,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了处理。进一步完善了“飞检队”、“神秘人队伍”、“整体移位队伍”、“巡视队伍”和审计特派办等五支监督检查队伍,加强内控和案 件防范。

结束语

服务“三农”是农业银行基本的市场定位和股改的鲜明特色,是农业银行最大的社会责任。经过2009年的努力,农业银行在服务“三农”的道路上迈 出了重要一步,取得了积极进展。

2010年,中国农业银行将继续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坚定不移地实施“三农”和县域蓝海市场战略,扎实推进三 农金融部改革,进一步改善“三农”金融服务,全力推动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上一篇:升国旗演讲稿参考下一篇:民营企业家创业先进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