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人才发展现状

2024-07-31

农业科技人才发展现状(精选8篇)

1.农业科技人才发展现状 篇一

泌阳县农业局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现状

为全面了解掌握我局农业专业技术人才现状,加大农业专业技术人才教育培养力度,深入推进我县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我们对全局农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情况进行专题调研。

一、基本情况

全局共有农业专业技术人才 104 人,其中,农技推广102人,农经 2 人。大专以上学历64人,占全局农业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61.5%,其中专业对口的 44 人,占42.3%;在全局农业专业技术人才中,副高级以上职称8人,占7.7%;中级22人,占21%,初级74人,占72%。

二、存在问题

总体上看,近年来我局农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是:

1、人才总量不足,高层次人才缺乏。农业系统专业技术人才占农村总人口的比重低,与农业大县的地位极不相称。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的有64人,仅占农业系统18%;具有高级称职的8人,仅占农业系统2%。农业专业技术人员总量较少,严重制约了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的推广应用。

2、人才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均。传统农学、植物学等专业毕业的人才较多,而掌握水产养殖学、农林经济学、园艺、园林规划、环境保护、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及信息技术的人才明显不足,基层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缺乏。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结构有待于进一步改善。

3、知识老化,后备力量缺乏。我局现有的高学历人才中,有很大一部分是2005年以前毕业的大学生。他们虽然基层经验丰富,但所学知识已经老化。又由于参加新知识、新技术培训的机会少,知识更新速度慢,已不能很好地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新

毕业的大学生或因为待遇低不愿来,或因为编制原因进不来,人才队伍日趋老化,存在后继乏人现象。

4、人才队伍不稳定,流失现象严重。人才待遇低,大部分农技人员都不能足额领到工资,基本生活难以保证。致使一些业务骨干或弃农从商,或外聘打工,造成农口人才严重流失。

5、人才队伍建设投入不足,科技创新能力较低。由于投入不足,办公和科研条件简陋,科研设备陈旧,实验基地缺乏,有的县级涉农部门甚至连必要的化验、检测设备都没有,科研工作不能正常开展,致使农业科技成果层次低,转化速度慢。

三、对策措施

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对提升农民素质,推广应用科技成果,促进我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实现富民强县,具有极为重大意义,因此把农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摆在突出的位置,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大教育、培养、引进、使用力度,更好地发挥农业专业技术人才骨干作用。

(一)围绕重点产业发展,有计划地引进农业专业技术人才。紧紧围绕农业重点产业、支柱产业和新型产业,根据各产业的发展趋势、人才需求、农民的技术服务需要情况,对各类农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进行认真分析研究,根据人才需求情况制定人才引进计划,有计划地引进所需人才,大力投入资金发展具有专门农业知识的农业科技人才,通过引进或高薪招聘方式到各农科院校引进优秀毕业生来壮大农业系统科技工作者队伍,优化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结构。

(二)注重培训教育效果,提升农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加强对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多渠道筹措培训经费,定期开展政策法纪、市场经济,特别是发展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方面的新知识、新技术。进一步创新培训方式,把长期培训和短期培训结合起来,把走出去培训与请进来培训结合起

来,采取分期、分批、分类的办法,拓宽人才培训渠道。对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实行项目制培训,进行有针对性的集中培训,提高农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增加农业科研科普经费

很多对农业科技人员管理不利的因素都是由农业科研经费缺乏所引起的,如人才流失,自主创新不高等,因此,希望政府和有关部门应设立专项资金帮助农业技术人员进行科研科普活动,奖励有农业科技成果的科技人才,提高工作积极性。

泌阳县农业局

二〇一一年四月十四日

2.农业科技人才发展现状 篇二

1 现状与存在问题

张家港市10个镇 (区) 农服中心 (农副办) 人员编制数为196人, 现有在编人员162人, 其中在编在岗人员93人, 在编不在岗人员69人, 农技人员到位率57.4%;实有人员134人, 其中编外人员41人;拥有研究生学历11人, 本科学历48人, 大专学历47人, 中专学历11人, 高中及以下学历人员17人, 分别占实有人数的8.2%、35.8%、35.1%、8.2%和12.7%;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有18人、中级职称的有56人, 初级职称的有35人, 无职称的有25人, 分别占实有人数的13.4%、41.8%、26.1%和18.7%;年龄在50岁以上的有56人, 40-49岁的有34人, 30~39岁的有18人, 29岁及以下的有26人, 分别占实有人数的41.8%、25.4%、13.4%、19.4%。根据上述分析, 我市基层农技人员队伍存在农技人员到位率低、学历结构不尽合理和年龄偏老化等问题。

2 做法与成效

张家港市农委围绕“情系农、心服务”的服务品牌, 狠抓基层农村队伍建设、农业后备人才培养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摸索出了一条农业人才培养的新路子。

2.1 加强基层农技队伍建设

针对基层农技人员学历结构不尽合理的情况, 张家港市农委注重农技人员的知识更新培训, 每年有针对性的举办基层农技人员轮训班, 对全市各镇 (区) 农服中心 (农副办) 和各镇动物防疫站的技术人员进行农业知识更新培训。2013年, 结合实施“百人千户惠万农”工程, 分别在扬州大学、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和江苏农牧科技职业技术学院举办水稻栽培技术、园艺技术和生猪疫病防治培训班, 组织100名基层农技人员脱产培训一个星期。通过系统培训, 农技人员理论知识得到丰富, 业务能力得到提高。为加快农技人才培养, 解决基层农技队伍人员相对老化的问题, 将人才引进工作列入每年的农业先进镇考核内容, 在2013年农业先进镇考核意见中, 要求各镇 (区) 年内各招录农业专业大学生1~2名, 全年有7个镇 (区) 招录农业专业大学毕业生13名, 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建设得到明显加强。

2.2 加强农业后备人才培养

加强人才储备, 是实现农业农村人才新老更替的需要, 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迫切要求。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每个村都有一名农技员, 随着这些人到龄退职后, 由于村农技员队伍建设没有摆上应有位置, 这支队伍逐渐消失, 取而代之的是农业社长。农业社长普遍年龄大, 文化程度低, 缺乏农业技术知识, 很难发挥对农民和农业生产的指导作用, 这些问题引起了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2010年, 我市出台了《定向培养基层农业专业人才的实施意见》, 市政府与扬州大学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 委托扬州大学为我市定向培养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本市籍大学生, 扬州大学每年在参加高考达到本二录取分数线的应届高中毕业生中, 招生录取30名左右学生, 单独举办张家港班。市农委与委培大学生签订定向培养及就业协议书, 委培大学生在校期间学费由市财政承担, 毕业后安排到行政村工作, 至少工作服务三年, 享受村主任助理待遇。计划十年培养大学生300名, 使全市每个村 (社区) 都有1~2名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大学生。截至2013年, 已连续办班4年, 累计招生录取委培大学生122名。市农委和市委农工办分别落实一名副主任担任定向培养班的班主任,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在校表现进行全程跟踪, 协助扬州大学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 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暑期社会实践, 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质能力。

2.3 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

我市一直重视农民培训工作, 市政府成立了农民培训工程领导小组, 市财政安排农民培训专项经费。2011年, 在市农村干部教育学校的基础上, 成立了市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 负责全市农民培训工作, 2012年, 开展“万名农民培训工程”, 共培训农民9406人, 经省农委认定的持证农民比例达到31.9%, 市财政为此安排农民培训经费300万元。2013年, 开展“百人千户惠万农”工程, 培训农民10213人, 全市持证农民比例达37.04%, 市财政安排专项经费95万元。通过培训, 提升了农民的科技素质, 提高了农民的专业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 促进了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

3 下阶段工作设想

今后, 张家港市农委将继续在加强农业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作新的探索和努力, 强化农技队伍建设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为我市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重点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3.1 妥善安排首届委培生工作

2014年6月, 委托扬州大学培养的第一届张家港班大学生即将毕业, 我们将按照“按需设岗、优生优先、就近安排、合同管理”的原则, 妥善安排好委培毕业生工作, 为农村农业工作增添新活力。

3.2 组织开展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

结合全国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 每年选送一定数量的基层农技员参加部、省、县级农技推广骨干人才培训班, 计划利用2年时间对镇 (区) 农技人员进行一次轮训, 促进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和服务能力。

3.3 持续开展职业农民培育

3.“新农业人才”发展前景广阔 篇三

与农业有关的新职业能火

“针对沈阳地区来说,农业技术指导员和小风电利用工应该是发最前途很好的新职业。”参与新职业编订工作的高级职业信息分析师高凤祥近日对记者说。

据了解,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正式向社会发布的10批近百个新职业中,与农业密切相关的就有农业技术指导员、小风电利用工、微水电利用工、肥料配方师、农作物种子加工员等职业。

“现在的农村经济大部分是以‘农户+公司’的形式运作,但极不规范,更缺乏科学的技术指导,这就需要农业技术指导员这样的职业帮助农民。”高凤祥对这个新职业非常认可:“农业技术指导员向农民推荐农作物和畜禽、水产的优良品种并传授与之配套的种养技术,开发推广农业科技产品,解答当地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等技术问题,提供农、监生产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技术咨询,这些对农业的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甩。预计在未来10年内,农业技术指导人员的需求呈上升趋势,总增长量将超过20%以上,这一职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肥料配方师和农作物种子加工员也是与农业有关的新职业。合理的肥料配方,对减少肥料浪费、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效益、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这也直接关系到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另外,种子的好坏也决定着农作物的优劣。随着农业生产分工的细化和种子加工技术的进步,必将带动与种子加工相关的技术推广、加工、产品销售服务等行业的发展。

此外,跟农业发展有关的小风电利用工和微水电利用工也走入了新职业的范围。现在的社会都提倡节约,风能或者说风力发电是可再生能源行业中增长速度最快的。高凤祥介绍,现在沈阳周边地区也有利用风力发电的,也有很多人正在从事这项具体工作,因为从事行业时间不同,知识水平和文化差异很大。工作经验也不同,有必要对此项工作进行规范。在沈阳周边地区,小风电利用工的职业也将有更好的发展前景。而随着微水电需求量的增长和环保意识的增强,微水电利用工也开始受到重视。

★两类农业人才5年内吃香

管理类

岗位明细:农产品销售经理、农产品信息情报收集员、农产品加工管理

人才素质要求:了解熟悉东北地区农产品结构与生长周期、了解大环境下农产品需求、信息直觉力强、掌握农产品加工管理工序,能自行组织农产品的深加工增值生产。熟悉管理学、市场经济学知识。掌握市场经济规律和经济动态,能运用人力资源相关技术对企业进行管理。具有两年以上农产品销售、信息收集和食品类经营管理经验,参与完成过新型农产品推广工作。

技术类

岗位明细:生物技术、水稻杂交、基因作物研发、饲养技术员、新技术基层推广、原材料检验员人才

人才素质需求:有较高的信息知觉能力。及时掌握并使用国际上最新的相关行业技术,思维敏捷,人际沟通能力较好,做事条理清晰、思路明确。能自主研发新型农作物或对目前作物进行改良,并且有能力有毅力对新产品进行农村推广。动物科学、动物医学、工商管理、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卫生事业管理、食品科学与工程、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生物技术相关专业理论背景。农业研究所、大型农作物集团公司从事研究开发、质量检验工作两年以上者最佳。◆

4.农业科技人才发展现状 篇四

(一)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及团队项目

1、支持重点

(1)围绕我省产业发展需求,在产业的技术研发和重大项目攻关、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方面成绩显著的。

(2)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在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在国内具有一定学术影响的。

(3)在突破主导产业关键技术、掌握核心技术和实现技术跨越上或技术创新创业有突出成就的。

2、申报要求

(1)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团队带头人)要求能够把握国内外科技发展趋势和国家、省发展战略需求,具有较高科研能力和创新性思维,对推动本行业发展有重大影响,在业界具有较高声望和突出贡献,所取得的成果具有重大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

(2)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团队带头人)需符合下列条件:具有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职称),曾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过省级重点科技计划项目,且长期从事科研工作的吉林省行政区内在职人员。优先支持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技术负责人,或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主持人以及获得省级以上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的项目负责人。(3)团队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规划,已形成稳定的合作基础(合作3年以上),在省内有一定影响;团队自主研发的创新成果已经得到应用,并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团队人才结构合理,核心成员不少于3人,均具备副高级以上职称;团队年龄结构合理,核心成员年龄一般不超过45周岁。

(4)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及团队未来科研方向及创新工作应对我省支柱产业、主导产业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及我省科研实力和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对我省主要产业的关键技术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吸收再创新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对解决本行业、本领域关键技术、工艺操作难题或共性技术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3、咨询电话

发展计划处:0431-89359118,联系人:董宏宇。

(二)青年科研基金项目

面向全省高层次青年科技工作者,重点资助学术思想新颖、创新点突出、研究目标明确的应用性研究和探索性研究;重点支持能够创造显著经济效益的科技创新、技术发明、技术革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活动。

1、支持重点(1)数理科学(2)化学科学(3)生命科学(4)地球科学(5)工程与材料科学(6)信息科学(7)医学科学

2、申报要求

申请者及科研课题应满足以下必要条件:

(1)项目负责人及团队成员年龄不满35周岁(以申请当年1月1日计,需提供身份证复印件为佐证)。

(2)项目负责人为吉林省行政区内具有博士学位在职科技人员(企业科技人员申报条件可适当放宽,需提供学位证书复印件为佐证)。

(3)科研课题具有独创性,目标明确,3年内可完成。(4)所在单位具备开展科研工作所必需的支撑条件和环境保障及必要的配套资金。

(5)不支持软科学研究类项目。

(6)已经获得过青年科研基金项目支持的负责人,不再重复支持。

3、咨询电话

发展计划处:0431-89359656,联系人:孟晓光。

(三)大学生创业资金项目

1、支持重点

(1)主要支持大学生(大专)、研究生在我省领办或创办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

(2)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技术政策,技术含量较高,创新性较强,知识产权清晰。

(3)产品或服务有明确的市场需求和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可以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重点支持高新技术领域中自主创新、能够带动就业的研发或产业化项目。、申报要求

(1)主要支持领办、创办企业的应届或毕业3年内的大学(大专)以上的毕业生、研究生。要求申报人提供所在学校学生处出具的大学、研究生在校学籍或毕业证明并加盖公章(原件)。

(2)要求在吉林省境内创业并从事研发、经营活动。(3)大学(大专)、研究生领办、创办企业应在吉林省境内企业所在地工商部门注册登记并领取营业执照(要求提供彩色复印,必要时提供原件)。

(4)科技成果来源不限(可为自行研制、转让或购买),但要附知识产权证明或授权证明,无知识产权纠纷。

(5)不支持团队和个体工商户申报的项目。

5.农业科技人才发展现状 篇五

一、关于民营科技企业人才落户问题

民营科技企业人才落户问题,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多年来一直困扰着民营科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在当前的社会大背景下,留京落户指标已成为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尤其是应届毕业生选择就业方向和就业单位的最重要的标准之一。与行政机关、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相比,民营科技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更为急迫,但在引才落户方面其面临的处境却更为艰难。一是高端社会人才的引进落户问题。现行的北京落户政策仅针对行政机关、大专院校、中央企业等少数单位的社招人员设有进京落户的绿色通道,而对普通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来说,则无法通过正常的政策途径解决引进的社会高端人才的落户问题。对于民营科技企业来说,其引进的社会人员多是行业高端技术人才或管理人才,是企业技术团队和管理团队的中坚力量,对于企业生存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这些高端人才常常由于无法落户、子女就学难、公共福利得不到保障等问题而可能选择不去或离开民营科技企业。而民营科技企业创新发展的最关键要素除了机制就是人才。目前社会人员的落户难问题已成为影响民营企业科技队伍稳定和创新能力持续提高的主要瓶颈。

二是应届毕业生的留京落户问题。应届毕业生年轻、有活力,是民营科技企业科技人才队伍中的生力军。由于政府人事组织部门在体制、规模、观念等方面的问题,与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相比,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能够分到的毕业生留京落户指标很少,而且该指标在区域之间、行业之间、企业之间的分配不合理,有的企业几年都没能获得1个指标,有的个别企业却以10~15万元的价格在市场上公开叫卖户口指标。由于分配的垄断性、不公平性分配,使得户口指标分配的实际效果受到一定的限制,一方面需要指标的单位对指标可望不可即,极大的影响了单位对毕业生的吸引力,使单位仅凭薪金待遇无法招到优秀的毕业生;而另一方面获得大量留京指标的企业却把户口指标当成牟利工具,或者在招聘环节仅仅把指标作为招徕应届毕业生的幌子,不注重考察毕业生与单位岗位的契合性,也就是引才过程中存在短视或短期利益行为,这无论对于企业自身或者毕业生就职者本人都是非常不利的。因此现行户口指标分配的机制、标准和结构现状,与民营科技企业对创新人才特别是应届毕业生的留京户口指标的迫切需求还不适应,给民营科技企业的青年创新人才梯队的组建、稳定和补充造成了诸多不利影响。

我们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现行的户口指标分配机制、标准及结构,做到流程规范合理高效,做到分配公平公正公开,兼顾效率与公平,力争切实满足各类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的实际需求。

二、在社招人员落户和应届毕业生落户方面,给予民营科技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与国有企业、上市公司近似或相当的待遇,保障人才引进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

三、市区人事部门分配户口指标时,对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内的重点民营科技企业给予一定的倾斜,优先满足其创新发展的人才需求。对于符合各项申请条件、但连续三年申请户口指标未果的企业,可直接为其配发1~2个户口指标。

四、加强对户口指标分配使用后的监督、管理和追踪。对于虚报人员冒顶指标、倒卖户口指标的,一经查实取消公司今后申请户口指标的资格,并追究相关人员的行政和刑事责任。对于使用户口指标效率低下(使用户口指标引进的员工违约率高、业务素质低下、流失率严重等)的企业,建议逐步削减其申请户口指标的名额直至取完全取消。

二、关于民营科技企业税负减免问题

与国有企业、上市公司相比,民营科技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从国家或社会获得的资源很少,但承担的税负却很重。在创新投入方面,国有企业、上市公司可以依赖国家投入或资本市场融资,而民营科技企业主要依靠自身的积累和投入来解决,因此其对资金积累增值和再投资的需求极为迫切。因此进一步降低民营科技企业税负、提高其研发投入能力,成为促进民营科技企业自主创新和做强做大的关键因素之一。

6.农业科技人才发展现状 篇六

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市属机构:

现将《关于优化人才服务促进科技创新推动高精尖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北京市人民政府

12月31日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充分发挥人才的战略资源作用,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促进科技创新,推动高精尖产业发展,结合本市实际,制定如下措施。

一、以更加开放的政策引进使用人才

(一)加大海外人才引进使用力度

1.强化特聘岗位引才作用。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及新型研发机构,可按需设置特聘岗位,聘请具有全球视野、掌握世界前沿技术、熟悉国际间商务、法律、金融、技术转移等规则的海外人才。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特聘岗位不受单位岗位总量和结构比例的限制,不对应行政级别和专业技术职务,不占单位编制,可采用年薪制、项目工资、协议工资等多种薪酬分配方式。聘用后发挥作用突出的,可优先入选“海聚工程”,获聘“北京市特聘专家”,并获得50万元至100万元的奖励。(责任单位:市人力社保局、市外专局)

2.支持创新主体引进使用海外人才。本市行政区域内各类创新主体均可申请引进国外技术和人才项目(以下简称引智项目),对于入选的常规引智项目给予1年、最高50万元的资金支持,对于入选的重点引智项目给予连续3年、每年不少于50万元的资金支持。支持科技和文化类创新企业、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科研类社团组织和科研服务机构等主体引进使用高层次海外人才,聘用“国专家的最高可给予其工资薪金80%的资助,聘用“海聚工程”外国专家的最高可给予其工资薪金50%的资助,聘用“海聚工程”中国籍专家的可为其办理人才引进。(责任单位:市人力社保局、市外专局、市财政局)

3.鼓励海外人才来京发展。对于具有重大原始创新能力的海外科学家、具有重大技术革新能力的海外科技领军人才、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海外投资人、提升项目运营管理水平的海外职业经理人、海外创新创业服务团队等高层次人才,推荐办理5至的多次往返人才签证(R字签证)。为高层次海外人才办理最长期限的工作许可,并在申请办理在华永久居留方面提供便捷服务。高层次海外人才可担任本市重大科研项目主持人或首席科学家。探索建立高层次海外人才担任事业单位性质的新型研发机构和民办非企业单位法定代表人制度。(责任单位:市人力社保局、市外专局、市公安局、市编办、市民政局)

4.创造性地开发使用海外人才资源。设立海外人才寻访资金,依托知名“猎头”、驻外机构、人才联络站、华人社会团体等,在全球范围内寻访人才。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手段动态绘制海外人才分布图,为人才供需精准对接提供支撑。鼓励各类创新主体设立海外创新研究机构、海外院士工作站或科学家工作站,通过远程在线指导、离岸创新等多种方式共享全球智力资源,打造跨境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平台。(责任单位:市人力社保局、市外专局、市财政局)

(二)加大国内人才引进使用力度

1.建立高层次国内人才引进“绿色通道”。支持各类创新主体引进高层次国内人才来京从事原始创新、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聘用的“万人计划”、“高创计划”、中关村“高聚工程”等重大人才工程入选人,国家级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及以上奖项、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及以上奖项的主要获奖人,可办理人才引进。(责任单位:市人力社保局)

2.支持创新创业团队人才引进。高层次人才在京承担国家和本市科技重大专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和工程等任务或进行其他重要科技创新的,经其推荐,团队中的科研骨干、经营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优秀非北京生源应届毕业生等,可申请办理人才引进。获得股权类现金融资较大且具有发展潜力的创新创业团队,其主要创始人和核心合伙人可办理人才引进,团队优秀核心成员经主要创始人或核心合伙人推荐可申请办理人才引进。(责任单位:市人力社保局)

3.加大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力度。贡献突出的科技创新人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或硕士及以上学位的,可申请办理人才引进。增设以创新成果评价引进人才的方式,对于“中国专利金奖”获奖专利的发明人、获得3项以上(含)发明专利的独立完成人、以第二作者及以上身份获得6项以上(含)发明专利的主要完成人,其专利取得显著经济社会效益的,可申请办理人才引进。增设以社会贡献评价引进人才的方式,对于本市行政区域内科技创新企业聘用的人才,近3年每年应税收入超过上一年度全市职工平均工资一定倍数的.(企业注册在城六区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为8倍,注册在本市其他区域的为6倍),可申请办理人才引进;对于本市行政区域内科技创新服务机构聘用的人才,近3年每年应税收入超过上一年度全市职工平均工资一定倍数的(机构注册在城六区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为20倍,注册在本市其他区域的为15倍),可申请办理人才引进。(责任单位:市人力社保局、市科委、市经济信息化委、市知识产权局、市商务委)

4.加大文化创意人才引进力度。在京注册运营、近3年年均营业收入3亿元以上(含)且年均税后净利润万元以上(含)的文化创意企业,其聘用的高级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才任职满3年且贡献突出的,可申请办理人才引进。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文物保护等领域国家级奖项获奖人和国家级文化创意人才培养工程入选人,可申请办理人才引进。社会贡献较大的知名媒体人、自由撰稿人、艺术经纪人、文化传承人、展览策划人和文化科技融合人才,以及著名作家、导演和编剧等,可申请办理人才引进。(责任单位:市人力社保局)

5.加大金融人才引进力度。天使投资或创业投资基金管理人实收资本1亿元以上、近3年实际投资本市高精尖产业5000万元以上,股权投资基金管理人实收资本3亿元以上、近3年实际投资本市高精尖产业5亿元以上,基金管理人和所管理基金均在京设立并备案,其法定代表人、执行事务合伙人(委派代表)和核心高级管理人员任职满3年且贡献突出的,可申请办理人才引进。在京设立的金融控股集团、持牌金融机构、金融基础设施平台、金融组织,服务本市高精尖产业发展成效突出的,其高级管理人员和核心业务骨干可申请办理人才引进。(责任单位:市人力社保局、市金融局)

6.破除人才引进障碍。人才引进年龄原则上不超过45周岁,“三城一区”引进的可放宽至50周岁,个人能力、业绩和贡献特别突出的可进一步放宽年龄限制。引进人才可在聘用单位的集体户或聘用单位所在区人才公共服务机构的集体户办理落户。引进人才的配偶和未成年子女可随调随迁。本市紧缺急需的自由职业者,可按规定享受人才引进政策。(责任单位:市人力社保局、市公安局)

(三)强化人才绿卡引才用才作用。支持各类创新主体引进技术研发骨干、文化创意人才、法律服务顾问、投融资专家、管理咨询师、项目运营团队、职业经理人等优秀海内外人才,符合条件的可申请办理《北京市工作居住证》(以下简称人才绿卡)。持人才绿卡可在本市享受子女教育、购租房屋、小客车指标摇号等方面的市民待遇,外籍人才还可享受出入境、海关通关等方面的便利。(责任单位:市人力社保局、市教委、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市交通委、市工商局、市公安局、北京海关)

二、以更加有效的措施支持人才创新创业

(四)创新职称评价方式。国家和本市重大科技项目的负责人,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成效突出的人才,为本市高精尖产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可不受学历、职称层级等条件限制,直接申报工程技术系列或科学研究系列正高级职称。在条件成熟的市属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新型智库、创新型领军企业下放职称评审权,由创新主体自主评价人才。打破国籍、户籍、体制等制约,建立健全各类人才的职称申报渠道。结合本市高精尖产业发展需要,增设创意设计、科学传播、人工智能、技术经纪等新业态的职称专业。(责任单位:市人力社保局)

(五)加大人才激励力度。加大对创新创业团队奖励力度,近3年累计获得7000万元以上(含)股权类现金融资的创新创业团队,可给予最高5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近3年累计获得1.5亿元以上(含)股权类现金融资的创新创业团队,可给予最高10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制定优秀人才奖励措施,建立与个人业绩贡献相衔接的奖励机制,业绩贡献突出的可给予每年最高200万元的奖励。设立“青年北京学者计划”,鼓励优秀青年人才积极从事前沿科学研究和原始创新,入选人才可享受周期性经费支持。设立建言献策奖励资金,鼓励社会各界对本市高精尖产业发展提出意见建议,被采纳应用或形成制度性成果的可根据贡献大小给予10万元至1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在京创新创业成绩突出的高层次海外人才,可不受年龄、学历等条件限制,优先入选“海聚工程”,享受相应奖励资助和生活待遇。(责任单位:市人力社保局、市财政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市教委)

(六)支持科研人才流动。建立科研人才在事业单位内外自由流动双向通道,本市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的科研人才可利用本人及所在团队的科技成果,采取兼职、在职创办企业、在岗创业、到企业挂职、与企业项目合作、离岗创业等方式创新创业,获得相应报酬或成果转化收益;创新创业期间取得的业绩可作为其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考核奖励等的重要依据;离岗创业的,3年内保留人事关系、基本工资待遇和社保待遇,情况特殊的可延长到5年。(责任单位:市人力社保局、市财政局)

(七)加强知识成果保护转化。健全知识成果保护机制,设立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为人才在专利申请、授权、保护、维权援助、运营转化等方面提供定制服务。支持知识成果转化增值,科研人才领衔开展项目研究并将相应成果在本市落地转化的,成果转化单位可将70%以上的成果转化收益用于领衔人及其创新团队、对科技成果转化作出重要贡献人员的报酬和奖励。(责任单位:市知识产权局、市科委、市财政局、市人力社保局)

三、以更加完善的服务保障人才发展

(八)加强住房保障。坚持以区为主、全市统筹,通过租购并举的方式解决人才住房需求。各区应结合功能定位、发展方向和引才需要,在编制年度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应计划时,确定一定比例的公租房和共有产权住房面向符合条件的人才供应。进一步优化引进人才购房支持政策,制定人才租房补贴标准。(责任单位:各区政府,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市规划国土委、市财政局、市人力社保局)

(九)加强子女教育保障。在“三城一区”、海外人才聚集区域及其他科技创新产业聚集区域配置不同类型的优质学校,满足各类人才子女入学需求。针对就近就便入学、国际化教育等多样化需求,优化国家和本市重大人才工程入选专家、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的子女义务教育入学服务。(责任单位:各区政府,市教委、市人力社保局、市外专局)

(十)加强医疗服务保障。统筹建立国际化的人才医疗服务保障体系。畅通高层次人才就医“绿色通道”。鼓励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诊疗中心与国内外保险公司合作开发多样化的商业医疗保险产品。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一定比例的商业医疗保险补贴支持。(责任单位:市人力社保局、市外专局、市卫生计生委)

(十一)加强其他服务保障。搭建多元化服务平台,为高层次人才提供科研项目申请、法律服务、创业辅导、投融资、办理永久居留和出入境手续等服务。加快建设国际人才社区,配套建立外国人才办事综合服务大厅,构建国际化的工作生活环境。(责任单位:市人力社保局、市外专局)

四、以更加积极的作为推动政策落地实施

(十二)加强组织领导。各有关部门、各区政府要高度重视,将优化人才服务作为促进科技创新推动高精尖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切实加强领导,密切协作配合,精心组织实施,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十三)严格落实责任。市人力社保局负责制定人才的认定、引进、评价和激励等相关工作实施细则,并做好各项措施实施的组织协调、监督指导等工作。市财政局负责做好有关政策措施实施的资金保障工作。市编办、市教委、市科委、市公安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市规划国土委、市卫生计生委、市金融局、市民政局、市文化局、市知识产权局、市政府外办等单位按照职能分工协同推进相关工作。

7.科技人才成长与资助的现状调查 篇七

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使得全球化的科技人才竞争日趋白热化。当前, 无论是高度发达的国家还是新兴的工业化国家, 都把科技人才视为决定国家发展前景的战略性资源和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关键因素。越来越多的国家把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来考虑, 并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科技人才管理体制改革, 以推动科技人才队伍的快速发展。通过科技人才成长与资助的现状调查, 我们可以在预警科技人才成长问题的基础上, 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化解矛盾, 为科技人才成长提供有价值的实践指导, 起到加速和优化科技人才成长的作用。

1 调查方法

2008年2月至2008年4月本课题组运用问卷调查法对科技人才成长与资助的现状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以分层抽样的方式在北京、重庆、武汉、济南、南京5个市的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18家单位展开, 被调查者要求具有本科以上学历或者副高以上职称。共发放问卷730份, 回收有效问卷704份, 有效问卷回收率达到90.96%, 回收的问卷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2 调查数据分析

2.1 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

参加科技人才成长与资助现状调查的对象男性居多 (占64%) , 女性仅有36%。60.1%的人具有硕士以上学历。职称分布较合理, 初级、中级、副高级和正高级职称各占25%左右, 比例较均衡。年龄段分布显示31-45岁的最多 (占44%) , 其次是45岁以上的, 占34%, 30岁以下的人数最少 (占30%) 。2.2 调查内容分析

2.2.1 影响科技人才成长的主要因素。基于科技人才的特点, 课题组归纳了影响科技人才成长的25项内外部因素。其中内部因素主要包括智力因素、品德因素、身体素质、知识结构、学习能力、人际关系和兴趣爱好等12个要素的集合[1];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国家政策 (资助扶持等) 、单位发展状况、激励与考核制度、工作环境的硬件条件、学术带头人、行业竞争状况和家庭环境等13个要素的集合[2]。对每一个影响因素的重要性评价采用5级程度划分, 分别为“非常重要”、“比较重要”、“一般”、“不太重要”、“无足轻重”。

(1) 主要的内在因素。就影响科技人才成长的内在因素而言 (见表1) , 56%的被调查者们认为学习能力“非常重要”, 位居第一位, 紧接着是品德因素, 认为其“非常重要”的人数也超过了一半。接下来“非常重要”是心理素质和情商 (团队合作意识、竞争意识、沟通协调) 。仅三分之一左右的人认为智力因素、知识结构和身体素质“非常重要”。认为其余几项内在因素“非常重要”的人数就更少。

(2) 主要的外在因素。就影响科技人才成长的外在因素而言 (见表2) , 认为机遇“非常重要”的人数最多, 占40.9%。其次是激励与考核制度、学术氛围、领导支持, 这三者几乎同等重要。紧居其后的是单位发展状况、知识共享状况和国家政策 (资助扶持等) 。30%以下的人认为福利待遇、人际关系“非常重要”。认为其他外在因素“非常重要”的人数甚少。

2.2.2 科技人才成长的需求分析。课题组重点关注了中青年科技人才和高层次科技人才的成长需求[3]。该部分题目采用多项选择, SPSS数据处理结果中“未选”代表没有选取该项需求, “选中”代表选取该项需求。

(1) 中青年科技人才成长的需求。本次调查的中青年科技人才共465人。我们通过调查他们到所在单位工作的目的, 间接地获悉其成长最希望得到的资助需求。调研结果显示 (见表3) :中青年科技人才成长需求中最迫切的是获得发展机会 (占75.9%) , 居第二位的是成长环境 (占65.6%) , 第三位的是薪水 (占24.3%) , 第四位的是工作稳定性 (占21.5%) , 还有其他的一些原因 (占11.6%) 。 (2) 高层次科技人才成长的需求。考虑到高层次科技人才和中青年科技人才对成长关注的焦点不同, 我们从他们衡量科技人才成功的标准入手, 间接获知他们的需求兴奋点。本次调查的高层次科技人才有284人, 调查认为科技人才的成功应首先体现在对社会的贡献程度, 占79.2%;其次是培养人才的数量, 占64.4%;第三是产出能力 (论文、科研成果、发明专利等) 占53.9%;第四是单位赢利能力, 占46.8%;第五是个人发展能力 (报酬、职位、人脉关系等) 占17.6%。详细统计数据如表4所示。

2.2.3 科技人才成长的资助供给状况。课题组主要从科技人才受资助的来源分析、对资助项目评审的认知以及单位资助计划的制定三方面展开。

(1) 受资助的主要来源。在回答“我的科研经费主要来源”问题时, 统计结果显示, 选择“本单位”的众数是“1”, 而其它都是“0”。也就是说, 本单位的资助是科技人才最主要的资助来源。对其他资助来源的认同程度 (见表5, 表6) , 我们采用5级程度划分, 分别为:5— 完全同意;4— 比较同意;3— 不同意也不反对;2—不太同意;1— 完全不同意。结果表明, 经常能获得省部级科研资助项目的仅占28.7%, 经常能获得国家级科研资助项目的比例更少 (16.7%) , 这从另一个角度也证实了“本单位的资助是科技人才最主要的资助来源”这一结果。

(2) 对资助项目评审的认知。与科技人才对资助项目评审的认知有关的调查题目有两道:“我觉得科研项目的评审程序需要调整”和“我觉得科研项目的匿名评审十分公平”。同样采用5级程度划分 (5— 完全同意;4— 比较同意;3— 不同意也不反对;2—不太同意;1— 完全不同意) 。对 “我觉得科研项目的评审程序需要调整”的说法选择“完全同意”和“比较同意”的共占51.2%, 40.5%的人持中立态度。而对“我觉得科研项目的匿名评审十分公平”的说法选择“完全同意”和“比较同意”的百分比是43.6%, 有40.9%的人中立, 只有15.4%的人持反对意见。分析可知, 大家普遍认为, 现行资助的一些评审程序亟待调整, 而匿名评审是一个比较合适的方法。

(3) 单位资助计划的制定。课题组需要了解的资助计划是有助于科技人才成长的资助计划, 因此我们从被调查者对“单位有支持我职业生涯发展的各项政策”的认同程度可以知晓所在单位对科技人才的资助有无系统的安排。结果显示 (见表7) , 49.9%的被调查者表示其所在的组织制定了科技人才职业生涯发展的各项政策, 18.5%的被调查者认为所在组织缺乏或尚不完善相关的政策。

3 结论与建议

通过这次大样本的问卷调查, 我们对科技人才成长与资助的现状有了一个系统深入的了解。具体概括如下:

(1) 影响科技人才成长最重要的内在因素依次是:学习能力、品德因素、心理素质。最重要的外在因素依次是:机遇、激励与考核制度和学术氛围 (同等重要) 、领导支持。这说明科技人才的成长不仅要求自身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 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具有顽强的意志和战胜困难的精神, 而且需要外在强有力的“助推力”, 主要包括:开放交流的科研环境、创新思辨的学术氛围, 合理竞争的奖惩制度等。同时, 领导能给予充分的支持, 尽可能多地提供资助的机会将加速科技人才的成长。

(2) 中青年科技人才成长迫切需要获得及时的发展机会、处于良好的成长环境, 并享有理想的报酬待遇。而高层次科技人才对个人的报酬、职位、人脉关系不是很在意, 他们成长的兴奋点在对社会的贡献度、培养人才的数量和个人的产出能力 (论文、科研成果、发明专利等) 。因此, 科技人才成长的资助模式应分类指导。对中青年科技人才采用“雪中送炭”式的资助, 即给予有潜力的中青年科技人才政策上的扶持或“风险投资” (资金上的赞助) [4], 使他们能优先获得发展的机会, 加快中青年科技人才的“起跑”。对高层次科技人才采用“锦上添花”式的资助, 即应以重大科研和建设项目、重点学科和科研基地以及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项目为依托, 加大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力度, 积极推进创新团队建设, 使他们实现自身价值, 更有效地被社会和同行业认可与接受[5]。

(3) 大多数科技人才的资助来源于所在单位, 所以作为科技人才成长的“摇篮”, 所在单位应加强国内外的信息交流, 为科技人才成长提供坚实的资助平台和寻找广泛的资助来源。从目前情况看, 多数组织是比较关心科技人才的成长, 基本上认识到资助对于科技人才成长的重要作用, 建立了相应的人才成长资助计划, 满足科技人才成长的需要。同时, 国家应加大对科技人才成长的资助扶持力度, 创新资助机制, 实现科技人才成长与资助的耦合。为保证资助机制的公平合理运行, 相关机构或部门还应进一步完善资助前和资助后的项目评审程序和方法。

参考文献

[1]叶忠海.人才学基本原理[M].北京:蓝天出版社, 2005:242-283.

[2]罗洪铁, 周琪, 张家建.人才学基础理论研究[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3:99-110.

[3]胡蓓, 翁清雄.人才成长问题研究进展与评述[J].人才开发, 2007 (6) :11-12.

[4]史飞.法国激励青年学者的政策与计划[J].全球科技经济了望, 2001 (8) :30-31.

8.创科技教育特色 育全面发展人才 篇八

关键词:科技教育; 特色学校

中图分类号:G6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1-075-001

多年来,我校始终把科技教育作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学校被批准为“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协会团体会员学校”,先后被授予“国家教育部《活动课程与中小学科学素质的提高》实验学校”、“江苏省科技教育特色学校”、“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教育三星级学校”、“盐城市科技教育特色学校”、“盐城市素质教育示范学校”、“盐城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先进集体”等称号。

一、健全体制,建设队伍,强化管理

建设一支事业心强、业务好、热爱青少年科学教育工作的教师队伍,是确保青少年科学教育工作有序、有效实施的重要保证。在多年的实践中,我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分管校长为副组长,其他相关年级组长、班主任及科任教师为组员的学校科学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学校科学教育工作计划的制定,通过教研组或年级组进行操作落实、检查评估。除本校老师外,我们还在社会上聘请了几名校外辅导员,大大调动了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参与科学活动的兴趣。

为了让科技教育顺利纳入素质教育的轨道,增强教师的科技创新意识,深化对素质教育的认识,我们组织教师认真学习,转变教育观念,纠正对科技教育认识上的偏差,坚定了开展科技活动的信念。我们始终认为,开展科技活动不仅仅是在教师引导下进行,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个性特长,培养自主、创造精神。在此基础上,我校不断完善科技教育活动的激励机制,完善评价制度,将参与辅导学生科技活动及科技教育的实绩作为评估教师教育教学质量的依据,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正是这些共识为我校科技教育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促进了学校科技活动的蓬勃开展。

二、开展活动,全面普及,注重提高

科技活动是科学教育的载体,没有活动就没有活力。我们根据小学生的特点,积极开展具有思想性、科学性、趣味性、实践性、创造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学教育活动,使广大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提高科学素养。

抓住契机显主题。现在有很多科学方面的宣传日、纪念日,这是开展科学教育的好资源。我校科学教育活动就以专题形式贯穿于每年的活动之中,有主题、有特色。如充分利用植树节、爱鸟周、“六·五”世界环境日、“六·二五”土地日、科普宣传周等节日,开展全校性科学教育活动,让全体师生在社会的大环境中感受各个主题的教育。

立足平时抓普及。我们每学期都在全体学生中倡导科技“八个一”活动,即读一份科普报刊,观看一部科普影视,参观一次科技展览,参加一次科技竞赛和活动,完成一件科技小制作,撰写一篇科技小论文。2012年2月学校举办了“创新杯”科技小制作比赛和科学幻想画比赛。全校学生全员参与,个个动手。各班在班级评比的基础上,选送近2000件作品参与学校评选,200多件作品获一等奖。

参与竞赛促提高。我校每年都参加各级各类科技竞赛活动,为广大学生展示自己的才华搭建了舞台,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自主选择项目,主动参与竞赛,在实践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激发了学习科学知识的自觉性、主动性、探究性和创造性。

近几年来,我校在盐城市各类科技比赛中,先后有18人次获一等奖,30多人次获二、三等奖;在江苏省各类科技比赛中,有38人次获一等奖,60多人次获二、三等奖。其中,在第九、十届江苏省科技模型比赛中,“智力七巧板”项目两次蝉联全省团体第一名,在十届江苏省科技模型比赛中,孙周斌、杨涛同学分获“橡筋动力飞机”项目少儿组全省第一、第二名;卞琪幡同学获“火鸟遥控飞机” 项目少儿组全省第一名;沈岑同学在江苏省首届未成年人科技才艺展示中,被评为全省“百名希望之星”。

2011年10月,我校45名同学组队参加江苏省第十八届科技模型竞赛(张家港赛区)获团体二等奖,吴小晓等五名同学获一等奖,40名同学获二,三等奖。11月组织陈雨萌等三名同学参加大丰市小学生“辉丰杯”我们爱科学知识竞赛活动中获一等奖。12月组织三名同学参加盐城市“小哥白尼”杯小学生科学素养展示活动(大丰赛区)获一等奖。在大丰市湿地公园开园庆典上,我校船模队的精彩表演,博得了市领导的一致好评。现在,学校机器人训练队正积极组织“普及机器人”训练,迎接江苏省“普及机器人”大赛。

三、构建课程,加强研究,注重创新

新课程的实施,给开发校本课程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儿童面临的是一个崭新的时代,一个以人为中心,注重个性化、多样化的时代,一个开放民主和谐的时代。这样的时代要求我们培养具有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现代人,富有进取精神和竞争能力的自主人。近几年来,我校坚定不移地走有鲜明特色的课程校本化之路,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最好的校本化实施过程。

《行知苑》是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实施与评估研究》课题组编印的校本课程,该课程从适应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出发,以学生自然发展为目标,精心设计了“发现篇”、“探究篇”、“实践篇”、“创造篇”等,每个篇章又有许多丰富而有趣的栏目,开拓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到自然中学自然”、“在社会中了解社会”,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精神,落实了我校“行德、行知、求真、求美”的素质教育目标。

我校将科学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把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纳入学校课程整体目标,保证了学校科学教育的全员参与、全面实施和全程管理。为进一步彰显科技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特色,我校还加强硬件设施建设,架设了宽带网、开通了校园网(内网、外网),建立了70个多媒体教室、5个专用微机房。科学实验室和综合实践教室配备齐全,这些都为科学课程的构建和实施创造了条件。

上一篇:《夏洛的网》的读后感的作文下一篇:一年级课外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