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研组课题总结

2024-10-03

数学教研组课题总结(共11篇)

1.数学教研组课题总结 篇一

机械教研组课题总结

(2011.3——2011.7)

这个学期来,我们课题组在学校及教务处的指导、帮助下,完成了新课题的立题、申请及展开研讨工作。由于我们课题组的成员教龄都较短,各方面的经验都较缺乏,所展开课题题的研讨工作难度较大些。现具体总结如下:

一、课题组完成工作方面:

1、继续定期学习任务教学法,相互讨论任务教学法的理论。

2、继续把任务教学法试用于09、10印刷班的教学,这个学期主要是由刘佳佳老师试用任务教学法在09印刷班上课,课题组的成员都去听刘佳佳老师上课,组内的成员相互听课、相互讨论任务教学法的应用情况。

3、曾华佳老师负责做好,任务教学法应用前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成绩、学习兴趣、学习方试做了问卷调查。以及任务教学法应用后的效果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应用任务教学法的成果效果目前不是很好,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所提高,但学生的学习的积极兴和学习成绩还没有太明显的变化,这是我们今后要继续努力研究的问题,今后还要继续加大课题的研究力度。

4、通过我们组内的成员相互学习,相互讨论,老师的进步也很大,能够更深层次的理解任务教学动法,也相继地应用于印刷专业的课堂教学,而且有一定的教学效果。刘佳佳老师、李琳琳教师、付芬老师、曾永老师也结合自己的学习成果和教学经验写了相关的任务教学法论文。

5、课题组成员集体学习应用任务教学法学习写教案、备课等。

6、通过老师对任务教学法的应用于课堂教学,效果有些,但还存 在很多需要进步的地方。也说明了我们组成员对任务教学法的掌握及应用还存在很多问题。从课堂气氛、学生的反应来看效果不是很好。这提醒我们今后的研讨工作会很难,说明我们还需要多多学习,多多在课题组内多展开些公开课,相互学习以提高教学业务能力。

7、学期末组织课题组成员总结、反思我们这个学期来的研讨工作。总结出我们的进步之处和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努力的方向。并讨论制定下一步研讨工作的计划和改进方案。

二、课题组存在的问题:

1、成员的教龄都较短,都是第一次做课题研究,研讨能力相对弱一些。这是第二个学期做课题了,虽较上个学期有进步,但是研究能力还有所欠缺,还需要加大课题研究的力。

2、前期学习任务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建构主义教学法时掌握的进度相对慢,理解还不够深,应用时不够自如。

3、在练习任务教学法应用写教案、备课时还可以,但是应用于课堂上课时表现得不够自如。在课堂上组织学生的配合学习及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时表现出欠缺。

4、在做09、10印刷班的学习情况调查时,有相当一些细节表现出经验不够,调查报告还不够详细。

5、这个学期有写研讨论文也投了稿,但不知道能不能发表成功,研讨成果还是不够显著。

三、今后的重点工作方面:

1、要多多努力加强学习任务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建构主义教学法,加强教学理论学习,主要是要加强任务教学法的应用,应用于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2、多开展课题组内公开课,练习应用任务教学法让课,研究任务教学法上课的特点。

3、加强课题组内成员的相互沟通,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业务能力及教研能力。

4、注意课前、课后学生的学习特征,以提高教研效果,并总结出更好的教学方法来。

注:上述是机械教课题组阶段性小结,不到位的、错漏的请上级领导指导、改正。谢谢。

四会中专

机械课题组。

罗少新

2011-7-12 4

2.数学教研组课题总结 篇二

一、基于教材的研究内容

基于教材开展课题研究是理解教材、用好教材、完善教材的保证。我们把课题分成三个大方向, 设教材组、课堂教学组、评价组。

1. 研究教材

研究教材, 一是做好验证工作, 从编写体例、呈现方式、文化内涵等多个角度进行验证, 积极挖掘教材的亮点, 并发挥这些优势, 积累教学经验;二是做好创编工作, 针对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素材的选取, 从教材结构、情境设计等方面创新教材的呈现内容, 以更好地符合当地的特色、适应本地学情。

2. 研究课堂教学

首先分板块、分领域研究教材的编写特色, 接下来思考教材为什么这么编写, 对课堂教学有怎样的启示, 最后提炼出这一类教学的基本流程及教学策略。

比如, 通过对教材“自主练习”的研究, 我们整理出练习课教学的基本流程;通过对教材“回顾整理”的研究, 我们形成了复习课教学的基本流程。对于新授课的教学, 我们按照课标中的“内容标准”, 研究了十类教学内容的基本流程。像概念教学、计算教学、规律性质、解决问题、测量教学、统计教学是多年来小学数学教学领域中常见的内容, 还有课程标准新增的教学内容, 如图形的运动、图形与位置、可能性、综合与实践等。

3. 研究教学评价

结合教材的使用, 我们把过程性评价与课堂教学、作业讲评、单元回顾、单项抽测等结合在一起。以单元回顾为例, 我们引导学生从所知、所会、所惑三个方面做好每个单元的回顾梳理:总结“所会”, 享受学习成功的快乐;总结“所得”, 形成学习的基本技能;总结“所惑”, 明确学习的提高方向。

对于终结性评价, 我们倡导结合现实情境考查学生一个阶段的学习情况, 这使得情境串理念下的终结性评价不再是单纯的一张试卷。在形式上更贴近学生生活, 强调生活化;设计上更具童趣, 凸显人性化;内容上既注重知识技能的考查, 又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

二、条块结合的研究模式

为了保证课题研究扎实、有效地开展, 我们在机制上采取了“条块结合, 兵团作战”的管理模式。这样的管理网络实现了同一子课题间的纵向深入发展, 同时又实现了不同子课题间的横向交流。

1. 以子课题研究为“条”的管理

承担同一子课题的学校通过竞争产生组长学校, 由区级教研员担任组长, 负责整个子课题的研究、管理工作。不同区市间同一子课题学校结成市级课题研究协作体, 实现协作体学校间的协调发展, 形成以子课题研究为主的管理。在总课题组的引领下, 各子课题组举行教学研讨、交流活动。

2. 以区级课题组为“块”的管理

经过市级课题实验学校的先期探索, 积累了一定研究经验后, 各区又吸收了一大批区级课题学校, 加入课题实验推广校的行列。各区的课题学校, 研究范围涵盖各个子课题。在区教研员的带领下开展研究, 形成了以区为块的管理网络。特别是在市总课题组召开综合研讨活动之后, 各区能快速跟进, 迅速召开本区市的研讨会, 及时传达市级课题研究动态。

三、持续不断的研讨活动

课题研究能否得到各区市、学校和教师的认可, 研讨活动的数量和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总课题组引领开展的研讨活动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及时明确研讨方向

只有总课题组提出了相关研究方向, 各区市、各子课题组才会明确要求, 才能自上而下地开展相关研讨。几年来, 总课题组坚持“全面规划, 稳步推进”的方针, 重视课题研究的前期规划、中期指导、后期延伸, 举行了各子课题的研讨会, 明确研究方向。广大教师对课题的认识由陌生走向熟悉, 由感性走向理性。

2. 切实推广研究经验

各区市教研室通过设立课题协作体、研究中心组、实验学校等方式, 着力于教学的专项研究、问题研究, 广开教研资源, 为各实验学校提供理念上的引领。特别是通过开展特色教研, 拓宽了课题研究的内涵, 增强了教研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总课题组通过召开现场会或经验交流、信息快递等方式将这些研究内容和成果及时加以推广, 供全体实验学校借鉴。

3. 研究结合热点问题

教研活动要把握好重点工作。一方面要与市教研室的整体教研计划一致, 这样才能使学科的教研工作推动整体的教研水平;另一方面还要了解上级教研室小学数学学科的教研计划, 这样才能够把握学科的教研方向并做到先期研究, 力争早出经验。

教研活动还要把握热点问题, 比如减负。近年来, 总课题组也把减负纳入课题研究中, 在“情境串教学法”的后续研究中, 专门设立了“作业习题”课题组, 研究习题创编, 设计高效作业, 并在全市范围内召开了作业改革现场会。

4. 活动实施各个击破

同一主题的研讨活动, 不是搞一次就结束了, 而是有后续的研究, 逐步深化和完善。比如, 同样研究“解决问题”, 可以放在“情境串教学法”大主题下, 也可以放在“高效课堂”的大主题下, 还可以放在“数学素养研究”的大主题下。围绕不同的大主题, 多次研究同一小专题, 各个大主题的研究成果相互借鉴逐步完善, 我们就能形成在整个课程改革这一大环境下某一小专题教学的成功经验。

四、贯穿始终的教研反思

教研反思是提升课题研讨活动实效性的必要途径。总课题组每举行一次研讨活动, 都要大致经过以下步骤: (1) 研讨前, 反思前一阶段工作, 通过调研, 确定下一步研讨主题; (2) 各区、校申报, 提供研究经验, 确定研讨地点; (3) 教学试讲, 确定教案及经验交流文字稿, 印刷成册, 供参会教师学习; (4) 会议之后, 形成简讯, 反思会议组织过程; (5) 各区市择优上交骨干教师的参会感悟、对会议的建议; (6) 关注各区市、各子课题组的跟进研讨。

这样的研讨流程, 一是注重了教研员的反思, 把反思贯穿教研活动的始终;二是注重了参会教师的反思, 促进后续教研活动水平提升。

五、服务教师的研究理念

让广大教师分享课题研究的阶段成果, 是为教师服好务的基础。课题研究几年来, 总课题组为老师们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包括各种课型的教学流程及流程解读、每一课时的教学设计、每个单元的高效作业、每个课时的重点、难点、易错点分析。在课题研究中, 广大教师既是教学资源的研究者、提供者, 更是教学资源的共享者、受益者。

在课题研究中, 我们还组建了骨干教师提高班和青年教师研修班两支骨干队伍。广大实验教师在长期的课题研究、课堂教学中, 借助专家引领、骨干带动、同伴互助, 逐渐成熟起来, 参与教材建设的意识和能力明显增强, 一大批优秀教师脱颖而出。

六、发展学生的终极目标

课题研究的最终目标是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我们提出在备课、上课、评课中的落脚点应该是学生的发展。我们还组织学生写对教材的赏析, 以进一步了解学生, 改进课堂。

我们欣喜地看到, 经过几年的课题实验, 学生的视野得以开阔, 智慧得以增长, 人格得以健全, 自信心得以增强, 学习兴趣明显提高, 学习能力和思维品质逐步提升, 学业成绩逐年提高。教育部中小学学业水平质量检测结果显示, 我市学生整体水平提高较大, 城乡差距缩小。

3.课题《网络教研》阶段总结 篇三

网络教研是教育教学在新形势下探索教研模式的一种尝试。它从另一种视角上探索教研的方向,使教研方法更加科学。这对于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激发教师的职业热情和创新精神,改变教师的角色认识和自我观念发挥了重要作用。我校在上级的关怀和指导下,在校长、书记的带领下,网络教研工作得到了持续而深入的开展。在历经学习领悟、实践反思中,推进网络教研工作向纵深推进。着力倡导群体行动和智XX,构建学习型、研究型学校。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借助课题研究,培养优秀人才。

我校是省网络合作体学校,全校教师人人参与网络教研研讨活动。《网络教研促教师专业成长》一期已经结题,获得牡丹江管局课题一等奖。现在二期课题已经通过我省三级专家盲审受到专家的一致认可,在两千多个课题盲审中脱颖而出,成为省“十二五”重点科研课题。由持有省级课题负责人培训合格证的王XX老师负责。课题组重点成员有我校青年骨干教师15人。

近年来课题组成员在网络教研课题研究中,教育教学能力不断提高,取得了各项好的成绩。XX年我校被评为网络教研先进校。王XX老师自XX年起一直担任XX小学教育论坛语文版主职务,XX年至今一直被聘为XX省网络协作组核心成员,省Uc“教研在线”房间管理员。王XX老师的教研博客XX年5月在首届全国中小学网校大赛中,荣获百强奖;XX年5月执教《去年的树》获得省教育学院网络研讨优质课;多次获得省网络教研先进个人,省论坛优秀版主,省网络教研管理者“特别贡献奖”;XX年4月获得省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堂展示大赛一等奖。韩XX老师XX年12月获得省网络教研先进个人。参加省首批数学网络教研合作体后,我校刘XX、史XX、廖XX老师分别在XX年至XX年多次参加网络说课赛取得一、二等奖的好成绩。刘XX老师XX年9月在总局“实效杯”教学展评活动中获得特等奖,同年9月在牡丹江管局上示范研讨课。韩XX老师XX年5月执教《学会看病》获得省教育学院网络研讨优质课;XX年11月在XXXX管局上示范研讨课。丁XX老师XX年4月参加省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堂展示大赛获得二等奖。余XX在XX年6月省第五届、第八届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技能大赛活动中荣获一等奖。隋坤老师XX年5月参加省思品素养大赛获得二等奖。王XX、姜礼红等名老师的上百篇论文、随笔发表在报刊、杂志上,在省、市论文评比中获奖。

有了这些有能力教师的参与,我校课题实施顺利,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课题实施要求详尽,教师钻研务实进取。

我校利用校园网、XX省教育论坛等充分发挥教师的知识潜能,增加多样性教研渠道。并把教师的参与度打入了教师考核。教师分别在教育论坛上语文的教海拾贝、数学的备课室、艺体等板块发表了主题帖,而且每个帖子都成为XX小学教育论坛热门帖,全省的专家和广大网友都有参与我校老师的研讨。几年来,我校一直常抓不懈的网络教研现已成为我校特色活动。网上听名师讲座、讲课,互动交流研讨,教育论坛中发帖子,及时将自己优秀案例、优秀教学设计、教学随笔和教学论文上传在论坛中,或将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发出去探讨,已经是我校教师的一种自觉行为。教师在论坛上就教学中的问题展开研讨。我校利用本校王XX老师是省论坛版主的优势,对教师进行多次网络Uc培训,参加省里Uc房间的研讨活动,每次活动前都把活动的内容和主题通知给老师,并要求老师有详细的记录。王XX老师多次承办主持省里Uc研讨活动。并为我校成功承办了省里网络教研语文研讨活动两次,王XX、韩XX两位老师参加了省里的语文网络研讨课,得到省教育学院领导的认可,得到我省教育名师王传贤老师的点评与引领,得到全省老师的好评。我校对网络教研课题的工作已经列入我校的教师考核之中,每月教师都要参与XX教育论坛的研讨交流48岁以上每个月至少2个帖子,其他教师每月至少4个,而且帖子要求高质量。继续借助校园网、XX教育论坛、Uc教研在线三大平台开展网络教研工作。在网络平台上开展教研组“观课议课”“读书沙龙”等活动,有机结合网络教研和常规教研。每次教师上课前都要把教学设计发到论坛的主题帖中,由同学科教师跟帖讨论,上课教师根据其他教师的建议意见,继而提出自己的整改意见,教学设计被多次修改后,课也成熟了。网络互动研课,改变了传统的教研方式,使得听课教师在不受评课地点的约束下,有充分的时间来思考,作出有建设性的评价。现在我们小学部在全省坚持参与论坛平台教研的学校中排在前列。

教师参与网络教研以来促进了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反思能力,教师的专业能力都得到提升。我校教师定期对课题进行小结,期末进行总结。课题教师撰写课题成果论文已经在省获奖。

在网络教研中,我校还重视八五八农场学校校园网的建设,鼓励老师们积极投稿,并把投稿打入年级组长的考核。学校还对表现突出的老师进行了物质奖励。教师能够及时把自己好的经验、教学设计、反思、活动通讯发到网上。便于教师间的互动学习。鼓励教师建立自己的博客,学校教师群,班级家长联系群等,便于教师参与网络教研的研究。

4.高中语文教研课题研究阶段总结 篇四

本学期,我们高中语文组的老师们认真学习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充分、透彻学习领会新课标精神,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各年级语文教学实际,立足自己课题研究的方向,利用早读、课堂、班会、课外活动等,采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和内容,并且把朗读、口语交际教学和阅读、写作等教学密切联系起来,进行了既生动活泼,又严谨规范、科学高效的探究实践。短短几个月,学生的朗读水平,古诗文、现代文的阅读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能力大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人文素养也相应提高,充分发挥了语文课程的功能。

抓好高中阶段的朗读、口语交际教学,对于朗读、口语交际的重视和精心设计,正是对新课标精神与要求的践行,对于落实新课标教学目标,实现高效语文课堂教学,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下学期,我们将在第一学期探究实践的基础上,对课题继续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把朗读与口语交际教学贯穿于语文教学实践的各环节,充分发挥朗读、口语交际教学法在语文教学和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人文素养方面的重要作用。

5.数学广角课题总结 篇五

(三)(2008—2009学年第二学期)

万安县实验小学数学课题研究组

本学期我课题组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各部门精神,大力推进“科研兴教”,“科研兴校”战略,努力做到课题研究为教师发展服务,为学生发展服务,为学校发展服务,最大限度地吸纳广大教师参与课题研究活动,以教师成长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课题研究的中心,立足校本坚持教育教学创新,促进以科研为先导的教师合作群体的形成。一个学期以来,课题组全体人员围绕课题实施方案做了很多工作,获得了一些经验,也取得了一些成绩,现总结如下:

一、完善课题网络,加强研究队伍建设。

1、完善“至上而下”,“至下而上”的课题组织网络。在学校课题组总指引下,所有实验成员都能在“听”中学,“做”中学,用行动不断推动和丰富完善课题的深入与发展。

2、调整研究方式,形成合作互动的师资队伍。随着课题实验研究的不断深入,每位实验人员都是行动者,研究者的意识不断增强,大家课前课后一起研讨,随时对话(交流),共同分享成果,共同感受和解决困惑和问题。

3、组织促进课题实验中两支队伍的培养和建设——骨干教师,青年教师。本学期,课题组结合万安县教体局及本校工作的计划安排,市骨干教师赖淑霞、刘志梅两位老师在全县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专题研讨会上承担示范课;县教学能手高亮老师承担了县教学开放周活动;此外,我们还极力推荐我组欧健明、刘建丰等几位青年教师参加县、校举行的各种教学研讨活动。通过积极参与上级部门和学校提供的各种机会,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领头作用,培养和锻炼青年教师。

二、健全课题管理制度,规范研究常规过程。、在总结前一段完善研究的基础,本学期我们对课题研究的形式和活动安排制定明确的要求。学校课题组保证每学期两次全组活动,教师个人专题结合反思完成及课题要求,学期制定计划,期末小结,并总结出经验形成论文。、坚持课题例会制度。本学期由学校科研处负责,每月定期研讨例会,了解课题进展情况,交流经验,指导存在的问题,明确下一步的研究工作。

3、继续开展“教师论坛”和“教师经验交流”活动,以课题负责人刘志梅主讲了“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进行数学广角教学”后,要求课题组成员在参加“教师论坛”后,结合自己的体会,撰写心得体会。

三、加强学习培训,营造教育科研氛围

组织教师学习新课程标准精神下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本课题的相关知识,通过

反思自身课堂教学行为的研究,把理论内化为理念,用理念指导教育教学实践,这是课题研究的核心。本学期,课题组非常重视课题组成员的培训学习工作。

1、建立“学习理论制度”,按“五定”要求开展活动。定内容:各实验成员是根据所教学段和自身特点,学习课程标准、教材与一定数量教育书籍;定时间:参加统一学习和培训外,坚持每周2小时的自学时间;定要求:及时总结和反思,每月上交一篇反思,学期上交案例两个,论文(或经验总结)一篇;定交流:课题组每学期举行学习研讨活动两次,及时交流。

2、坚持“以校为本”的教学研讨模式。

立足学校进行的有效的教师合作备课研讨制度,提高实验研究人员理论和合作的方法。

3、采用“全员动态”教研的研讨方式。我组全体教师参与了“全员动态”教研的研讨展示课,就数学广角的教学情况进行了充分的交流。

四、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培训和行动研究,教师的合作性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转化。如今的合作交流成为了老师们发现、改革、创造真理与实现目标的源泉,课堂教学取得良好效果,实验人员在观念和行动上能有意识地去努力把握生成的课堂教学资源,指导学生也进行合作交流,通过互动过程学习数学;另外,在课题实验的研究过程中,锤炼并培养了一批骨干教师和教学能手,如刘志梅、高亮、刘红文老师等。

五、课题存在的问题和下阶段设想

1、课题研究工作的过程性资料没有进行科学系统的分类和归档,教师的课例、反思,完善、收集、整理资料工作有待提高。

2、实验教师在结合课题进行探索过程中,要加强对实验过程中的点滴收获进行记录,撰写成经验性文字。

6.数学教研组课题总结 篇六

一、构建研究模式

为了促进小课题研究的实效性, 我们遵照科研课题的运行机制, 提出了小课题研究“九步走”基本模式, 即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课题立项—制订方案—行动研究—得出结论—推广应用—发现问题—新一轮探究。

如, 本学期我们进行的一个小课题研究———“计算能力的培养”。计算本来是我国的传统优势项目, 但是我们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发现, 无论是课堂作业、家庭作业, 还是考试, 计算往往成为失分大项。抄错数、忘记进位退位、不会脱式、不会简算, 应用题算式列对了, 可是计算又出错了等等现象比比皆是。于是我们就提出了“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研究”这一课题。

研究发现, 小学生进入中、高年级阶段后, 计算的正确率、速度大大下降的原因有很多, 绝不仅仅是简单的“粗心”“马虎”。大部分错误是由一些不良的心理素质及其导致的不良计算习惯所致。具体包括: (1) 注意力不集中、时间短导致考虑不全、丢三落四; (2) 轻视、畏难、懒惰心理导致浅尝辄止、考虑不深; (3) 思维定式导致新旧运算法则、方法混淆不清; (4) 知识负积累导致知识链脱节, 概念不清, 算理不明, 基本口算能力、估算能力欠缺; (5) 计算习惯不好导致书写潦草, 不及时检查和验算, 不及时分析总结出错原因等。通过集思广益, 我们提出了以下途径:一是加强计算教学, 帮助学生明确算理, 掌握方法, 形成技能;二是加强口算训练, 提高计算速度和正确率;三是重视简便运算, 提高灵活、合理计算的能力;四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如认真细致、规范书写的习惯;认真审题、仔细分析的习惯;认真演算、善于打草稿的习惯;优先简算的习惯;及时验算、积极检验的习惯;建立纠错本, 独立纠正错误, 及时认真分析错误原因, 通过平行性习题加以巩固的习惯等。

事实证明, 通过研究, 教师明白了学生计算能力薄弱的原因, 掌握了改进办法, 并及时推广应用到课堂教学中, 学生的计算能力大有提高。

二、改变集体备课模式

一是确立研究主题。我们在集体备课时, 必须根据学科特点、教学要求深入挖掘教材背后的隐性知识作为集体备课研究的小课题。如, 文章有什么写作特点?作者如何刻画人物的心理?作者用什么方法反映主题?小数计算教学需要采用什么教学方法?如何突破由数到代数这一教学难点?如何建立植树问题解决模型等等。每单元提出一个或两个具体的研究小课题, 在集体备课时应该紧紧围绕这些小课题进行研讨, 这样才能提高集体备课实效性。

二是改变备课模式。我们实施了“四、三、四”集体备课模式, 即集体备课实行“四步走”, 即: (1) 自主研究。同教研组每人每学期选择一两个单元作为本学期主备内容, 用一周以上的时间提前进行独立教材解读, 包括确立研究小课题, 围绕小课题分析教学重点、难点如何突破, 教学过程如何设计, 课程资源如何开发等。 (2) 集体研讨。一人主讲, 集体研讨交流, 形成基本教学框架。 (3) 内化吸收。每位教师对基本教学框架进行个性化加工与调整, 形成自己的教学设计, 应用到实际教学。 (4) 形成资源。一个单元下来之后, 教师的教学设计、同伴评议记录、自我反思、数据对比、课例分析、教学资源 (包括教具、学具、课件) 汇总交学校存档, 供下一学年使用, 资源共享。同时教研组备课与课堂教学做到“三定、四统一”, 即定时间、定地点、定主题;统一教学目标, 统一作业内容, 统一教学进度, 统一单元测试与补教补学。

三、改变磨课模式

结合学校实际, 我们打造了“围绕主题, 以课为媒, 同课异构, 多次实践”的磨课制度, 来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一节课的教学是一个大系统, 制约因素很多, 如教学目标的制定、教材的解读、情境的创设、活动的呈现、探究能力的培养、合作能力的培养、教学手段的应用、习题的设计、教学语言的设计、板书设计、教学资源的开发等等, 一次研究不可能面面俱到, 尽善尽美。因此我们对于每一节研究课, 仅仅是围绕一两个小观测点进行深入研究。如植树问题一课, 在系列研究过程中, 我们主要就是观察研究如何建立数学模型, 对于其他观测点仅仅是一带而过。这样就能保证研究扎实有效。

具体研究过程中, 我们以教研组为单位, 以同课异构、一课多讲为基本研究方式, 分两步来走:一是“照镜子”, 让教师观看、模仿教学大师、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实例, 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学习他们的讲课风格、设计思路意图、驾驭课堂的能力、发散学生思维的技巧、激发学生创造力的方法等, 然后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 在课堂中加以运用、体验, 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二是“好课多磨”, 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同课异构, 横向比较提高。即同一节课, 多人来上, 进行横向对比, 吸收众家之长;另一方面是一课多上, 纵向比较提高。即对某一节课, 教师先上“铁矿石”课;然后在同伴互助下进行反思, 上“铁坯”课;最后在专家教师引领下自我反思, 上“精钢”课。通过这一过程, 帮助教师深入反思自己的课堂, 重建课堂。

7.小学数学课题阶段总结 篇七

自从上报《如何上好数学课》这个课题,我通过听其他教师的课,就一直在想同样的教材、同样的学生、同样的40分钟,为什么课堂教学效果却不同呢?下面我就小学数学备课和教学谈几点总结:

一、备课

(一)、准备阶段

1、了解学生,分析学生。

2、发现问题,掌握问题。

(二)备课阶段

要备起点、要备重点、要备难点、要备交点、要备疑点。

二、教学

1、教学要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情境的创设,使数学问题生活化,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例如:我在教学认识平角和周角时,出示生活中的两把扇子,用它们先复习学过的角,很自然的引出将要学习的内容,这样既复习了旧知,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教师在课堂上要提出富有挑战性的、可引发思维的问题,学生的创造力、潜力得以开发,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陶冶,个性得以张扬。记得在上“分数初步认识”这节课时,我通过大量的实物演示和学生的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分母,分子的含义,发现课堂效果还不错。学生都非常感兴趣,积极性也很高。临下课时,我想出一道难一点的题,我说:“你们有兴趣吗?”学生们兴高采烈地说:“有”。于是我写下了这样的一道题:一张正方形的纸,连续对折一次,二次,三次„...,平均得到的份数分别是几份?同学们迅速的撕下一张纸,折成正方形,然后开始对折一次,很快得出了平均份数是2份,又继续对折二次,三次,得出的份数分别是4份,8份,这时,出现了一个问题,由于折纸的次数多,已经没有位置可折了,可黑板上的题明明写着对折四次,五次„„平均分的份数是多少?这下同学们可犯愁了,他们皱着眉头望着我,我只是微笑的看着他们,教室里又一次安静下来,突然,我们班的“小机灵”赵某某兴奋地喊到“老师,我知道了,对折4次,5次„„平均份数分别是16份,32份„„同学们吃惊地望着他。“32份,那么多,怎么折出来的啊?”

“当然不是折出来的,而是找规律找出来的”,赵某某得意的说。“啊!我也找到规律了,平均份数分别是前一次份数的2倍,”冯某某高兴地说。

我赶紧不失时机的说:“同学们,你们太可爱了,你们太聪明了,你们说的非常有道理,这节课,你们上的非常成功,非常完美,你们不但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还运用了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找规律”,把新旧知识恰到好处的连贯起来,你们不仅可爱,而且有超乎寻常的智慧。你们这节课的表现让老师感到震惊,感到自豪,感到骄傲。老师相信你们在未来遇到难题时有更大的潜力去寻找答案,你们对自己有信心吗?

“有”。同学们洪亮的声音回荡在走廊里。

就是这样用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学生的探索欲望才能有效的生成。

小学数学课题阶段总结

春晖小学

8.课题研究总结(小学数学) 篇八

第三实验小学数学教研组

小课题解决得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或困惑,以课题研究的形式解决这些为问题或困惑,并在研究过程中用研究成果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近一年的时间,学校的数学小课题研究开展的扎扎实实,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全体教师参与

“教育要发展,科研须先行”,这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也是我校领导的管理理念。为确保课题的顺利研究,我们学校全体数学老师确立了自己的小课题。我们数学组是一支比较年轻有活力的科研队伍,在杨校长的带领下,我们全体数学教师,全力以赴地致力于课题的研究。

二、学习理念,更新教育观念

搞好科研,需要科学的理论作指导,因此我们数学组十分重视理论学习,每一位成员都订阅了相应的科研类书籍、报刊。

三、听课评课,课题引领课堂

我们数学组每周开展一次听评课活动,我们特别强调: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依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体现出数学学习方法的多样化,重视学习方法的研究性、探究性、自主性、合作性。最终达到让学生掌握终身发展的科学的学习方法。这也是我们课题研究所追求的目标。

四、及时总结,撰写反思及论文 突出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我们规定课题组的每位成员每学期都要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安排好有关理论学习,并撰写心得与论文,形成有关研究成果。

五、规范管理,增添科研活力

为了防止课题研究的泡沫化现象,我校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使科研工作走上了规范化的道路,科研工作有了新的起色和活力。

(1)积极深化课题的理论研究。一周一次教研活动。

(2)重视研究过程的记录。认真做好课题组的活动记录,记好活动时间、地点、参与人员,及讨论的专题、成员的意见等。

我们下一步的研究计划如下:

1)对课题研究方案逐项的进行实施并作合理补充。

2)每位课题组成员在所任教的年级开展实验研究,确定适合不同的教学内容的科学的学习方法。

3)开展实验调查研究,定期举行教师、学生双向交流座谈会。4)积极与外校进行课题研究交流。

9.初中数学“课题学习”教学实践 篇九

一、开展“课题学习”教学实践的意义

1.使数学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

在课题学习中教师会为学生选择合理的课题素材与背景资料, 而这些资料大多都来源于生活.例如汽车行驶、电梯运动等, 生活化的素材使用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知与理解,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使学生既能够利用生活化的思维思考数学问题, 又能够利用数学思维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使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联系

课题学习能够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 以往的课堂教学以单纯的讲述为主, 这种授课方式使学生难以将知识深刻地记忆.而在课题学习中, 学生能够以自主的方式对问题进行探讨与研究, 无论是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还是解决问题几乎都由学生自己完成, 学生的探究方式多样.如走访、访谈、测量、调查等.当实践遇到困难时学生会主动从教材中查找相关知识帮助自己解决问题, 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结合.另外, 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切实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魅力, 通过自主探究解决问题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对自身的认同感.

3.促进学生学习兴趣与实践能力的提升

初中学生的思想成长尚不成熟, 而数学知识相对较为抽象, 如果直接进行知识的讲解学生一时间很难适应, 一旦过多、过难的知识累积下来, 学生将失去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 从而影响学生数学能力与数学素质的提升.课题学习强调学生对问题的自主探究, 在查找资料、调查研究的过程中学生的求知欲将得到极大的提升, 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对数学课题的探究可以视作微型科研过程, 让学生能够从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增加经验认识, 并提高动手实践能力.

二、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初中苏科版数学教材由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概率与统计、实践与综合应用四大板块组成, 与原有教材相比, 苏科版改变了教材的完整性与系统性, 从板块名称就可以看出, 教材中的内容设置具有较大的跳跃性, 整个结构呈现出松散的状态.如七年级教学中关于面积与乘法公式的章节, 其中大量介绍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的内容, 但是其中并没有设置整式除法的教学内容, 这种知识上的脱节不利于教学的进一步展开, 会给学生对学习数学造成一定的困难.而在例题的设置上, 部分例题难度超出学生的理解范围, 这种现象给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心理负担.另外, 习题难度过高也与新课程提出的将“旧、难、偏”内容删除的要求不相符.

三、推动“课题学习”实践展开的途径

1.更新数学教学观念

教师应当更新自身的教学观念, 了解数学课程展开的实际意义与目的, 从而更好地规范自身的教学行为.教师应当考虑当前教学的实际情况与需求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 对教学予以有效的改革.课题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主要内容, 因此教师无需过多干涉学习过程, 但是也不能放任不管, 教师应当对学生予以指导并加强与学生交流, 了解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并帮助其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

2.合理选择课题素材

素材的选择是课堂学习开展的前提与关键, 为了保证学习探究的合理性与有效性, 教师应当选择具有探究价值与探究意义的素材, 以便于学生通过实践将问题解决, 素材的选择既不能脱离教材也不能脱离实际.要将生活作为素材的主要来源, 苏科版教材中的内容设置就体现了生活化的特点.例如锐角三角函数这一章中就以玩摩天轮为背景设置相关题目, 从而加深教材内容与生活的联系,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体会与理解.

3.丰富课堂教学方式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应当对教学的方式方法进行创新.第一, 可以将学生分组, 以小组的形式对某些具有复杂性的课题进行探究.如学习平面图形一章时, 可让学生在小组范围内对平行、垂直关系进行探究;第二可以用情境创设的方法, 将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呈现出来;第三可以进行梯度探究, 即教师将问题划分为不同的难度等级, 指导学生逐级探究.

10.数学课题阶段性总结 篇十

随着新课标实验在全国各省市、各年级逐步展开,教育改革深入课程领域,标志素质教育进入良性可操作阶段。课程改革促进教法学法变革,而学法教法的变革也必然涉及对学生和教师的评价改革。评价改革是一系统工程,特别是在一些关键的改革理念没有被深刻领会之前,施行某些具体做法可能会出现表面化和潮流化的现象。作为数学学科的重要目标――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解决评价问题就不能落到实处。而目标系统的建立不能一蹴而就,迫切需要对评价的理念、方法和体制等方面进行尝试与探索并不断完善。

我们感到目标系统的建立是难度很大的、但又必须解决的一个课题,尽管我们水平和能力有限,但是愿意在这方面做些探索与实践。

二、本课题的理论依据

不断学习和搜集国内外有关创新教育和学生评价的研究材料。如美国梅里尔。哈明编著的《创新教育课程设计》、江苏教育学院肖柏荣《对实施数学创新教育的认识与思考》以及《数学新课程标准》、《天津市中小学中学数学学科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指导意见》试行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中科院王文忠的《学生的目标系统》等。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很多具有时代特点,体现新的人才观、教育观和质量观的评价标准。要求教师在深刻了解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将课程标准与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提出明确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目标和评价内容,这样才有可能在教育教学中发挥评价目标的导向作用。

依据新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设定评价目标,选择相关的评价方法和评价任务。教学过程中不断收集学生的各种信息,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客观、真实、全面、正确的评价,否则就会削弱评价信息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三、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

1、本课题采取“从宏观到微观”―“从微观到宏观”的多次反复螺旋式逐步充实、提高,最终形成目标系统的框架。

2、运用多方位立体评价方法整体框架(理论支撑)、教学实践、理论升华、高楼大厦、再度修正、目标系统。学生评价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包含确立评价目标和评价内容设定评价标准。选择评价方法并收集数据和资料,达成和呈现评价结果、评价的反馈等。运用过程性、多方位、立体的评价方法。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要改变将一张试卷作为唯一或主要的评价手段,还可以通过访谈评价、问卷评价、应用调查表进行观察、小论文、成长记录袋评价和表现性评价等。

例如,运用成长记录袋进行评价能够很好地突出评价的过程和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它通过收集表现学生发展变化的资料能够反映学生成长的轨迹,学生本人在成长记录内容的收集有更大的主动权和决定权。同样,表现性评价创设了真实的情境,通过学生活动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不但能评价学生知道了什么,还能够评价学生能够做什么,还可以在学生的实际活动中评价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情况。

3、保证评价资料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学生评价的资料,包含学生的作业、创新方面的小测验、问卷调查表、小论文、计划书、实验报告、活动过程记录等表明学生学习状况的原始资料,以及对上述内容的评价,如分数、等级、评语及改进意见。

评价任务必须与评价目标高度一致,学生通过评价任务展示自己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并且要对评价过程进行高质量的管理,才能保证所获得的评价资料的有效性。如果没有对学生在完成表现性任务过程中的合作能力进行仔细观察和记录,而是将学生的汇报或调查表的内容作为评价资料,就有可能出现不准确的问题。同时学生评价资料还表明了学生在某一方面发展变化的轨迹,对于教学和学习改进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相比较而言,带有评语的原始资料比系统的分数或等级更重要。

三、本课题的实验过程

首先在学习创新理论和评价理论的基础上,初步形成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评价的框架,然后进行教学实践。

1、课堂教学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渠道,尝试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当我们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大胆实践了“实验发现法”和“讨论法”,让学生在体验数学创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由崔向阳老师主讲初中几何第七章《§7.5圆周角》,其中圆周角定理的引出及证明是本节的难点。教师采用“讨论法”进行如下处理:通过学生动手画圆周角和圆心的位置得到三种情况,即圆心在圆周角的一边上、圆心在圆周角的内部、圆心在圆周角的外部。

教师设计了讨论题:

⑴[问题1]在第一个图中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和圆心角之间由什么关系?安排学生分组讨论,待全班同学讨论完毕后,每组请一名代表发言说出结论和理由,即使说错了或表达不准,教师都对他们勇于探索的精神给予肯定和赞扬。再由本组其他组员或另外几组同学加以补充、更正、得出正确结论。

⑵[问题2]对于第二个图形是否也能得出此结论?教师观察学生讨论情况,进而启发:“事物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转化的,怎样将两图联系起来?”一语惊醒梦中人,有的学生茅塞顿开,纷纷议论起来,气氛异常热烈,终于找到解题途径:作直径,将第二个图形转化为第一个图形,运用求和得以证明结论。

⑶依次类推,由师生共同探讨第三个图形,运用求差的方法得出结论,从而得出圆周角定理,完成分类证明。

讨论法不仅突破圆周角证明的难度,也充分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真正把传授知识的过程当成学习交流和自主探索的过程,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这说明,如果能使学生主动地学习,他们就会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热情很高,思维也会非常活跃,学生就有了一个主动探索的空间。

2、引导学生尝试“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北师大曹才翰教授指出:“数学学习是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必须要主体的积极参与,才能实现这个过程。”教学方法的改革的确促进了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但总觉得没有给学生自由宽广的空间供学生发展,因此本课题的研究方向转为学生学习方式的探究。

学习方式是指人们在学习时所具有或偏爱的方式,即学习者在研究解决其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具有个人特色的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学生总是被动单一的学习方式。新课程倡导的是“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就此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大胆尝试。“主动、探究、合作”既是学生的学习方式,又是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师从中扮演了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

双闸中学赵树珍老师主讲的《探究性活动:a=bc的数量关系》。教科书增加探究性活动,主要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学生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节区研究课主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试验、归纳、讨论等活动提出问题、发现规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密切合作、充分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交流能力和探索能力。

初三年级进入总复习时,崔向阳老师采用研究性学习模式开展了一节研究课《成比例线段问题的研究》。课前:学生自愿结合分成六个小组,每个小组成员共同研究确立了本组的研究目标。然后分头搜集材料,汇总到一起,开始处理信息,各小组成员各抒己见,商量了一个合作的方式。有同学写胶片,有同学制作复合片,有同学训练语言准备上台交流R22;R22;。课上开始展示各组的研究成果。组长将本组分工合作情况做介绍,对每位同学的研究进行了评价。由另一名组员开始展示:“大家好!我组今天带给大家的是如何通过添加平行线来解决成比例线段问题,请大家一同看投影片。”屏幕上出现了一道例题:

已知:△ABC中,D是BC的中点,E是AC延长线上一点,连结ED并延长交AB于F,

求证:CEAEBFAF=501;

她开始分析:“此题只有一个条件,要证的比例式中线段AE、CE共线,AF、BF共线,而且CE是AF、BF、AE的第四比例项。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可以考虑过某点添加平行线,构造基本图形,通过过度比完成证明”。她边说边在黑板上写下了“添加平行线”几个字,随后邀请同组其他同学分别讲述了不同的辅助线的作法及相应的证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发挥了各自的特长,互相帮助互相启发,共同完成了同一任务,形成荣辱与共的意识。

对于探究性学习而言,如果说新授课还有教材可循,那么复习课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难度远远大于新授课。我们不得不对这些学生另眼相看,为他们自豪!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给学生创造的机会,展示他们的风采。

以上课例,教师在课上或课后,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进行了生生、师生评价,并将学生搜集的信息进行审阅,真实的反映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面对课堂教学中所反映的目标评价框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再修订,并继续进行教学实践。从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角度再次进行大胆尝试,先后有李玉强的《二次函数的图象》、崔洪哲的《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都取得较大的成功,推进了本课题的研究。

四、还需解决的问题

1、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反映在学生评价的内容上,对考试涉及内容仍做为评价重点,占比重较大,而对考试不涉及的内容(如学生的情感态度)仍难成为主流。这一现象与社会、家长或上级部门的压力有密切关系,但作为教师,首先要追求教育的理想,坚持育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理念。我们应坚信:全面评价学生有助于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符合学生长远利益。随着新课标理念的不断深入人心,“全面评价学生”会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进行不断探索和实践中被事实和社会所认同。

11.数学优质课堂导入课题阶段总结 篇十一

撮镇学区中心学校夏秀川

本学期我参加了六年级小课题《小学数学新课导入的研究》。经过一学期的不断学习和实践,有了一定的收获和体验,现总结如下:

一、深入学习理论知识,加深对小学数学课堂导入的认识

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有关小学数学课堂导入的书籍和别人写的相关论文,在网上学习课堂教学经验,认识到什么才是有效的课堂导入,影响教学有效性有哪些因素,提高课堂教学导入效果有哪些途径等,为课题的研究积累了理论依据。

二、本学期的数学课堂主要从以下几种导入方法进行研究和实践

1.旧知引新知的导入

我经常用温固知新的教学方法,可以将新旧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从旧知识的复习中自然获得新知识。如我在教学《统计》一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是本节课的难点。我是这样导入的:先让学生复习学过的知识,在学生正确理解的基础上,就很自然的引出了这堂课要学的内容。.激发兴趣的导入

在课堂的导入部分,我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教学认识平移和旋转时,我请同学们用一个三角形在方格纸上边摆边说,说说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学生在自己的方格纸上操作交流,然后请几位学生展示,这样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3.游戏导入,寓学于乐

我在数学课堂上运用游戏这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在游戏活动中,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身心潜能,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省时而又高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使学生学得既轻松又愉快。

三、认真钻研教材,做好充分的研究准备

1.在备课时,我做到准确把握教材,把握教材的重点内容和非重点内容;把握教材的难点和疑点。

2.研究相关的学习策略、学习者策略,设计各种活动形式,使学生能够学得轻松、有趣、有效。

3.开展活动的流程,知道每一环节该做什么,怎么做,使学生获得什么知识?及时

了解学生开展活动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点拨与督促。

4.充分发挥教师在学生动手实践过程中的引导作用。

四、研究后的思考

上一篇:村党总支书记个人先进事迹材料下一篇:上海的夏令营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