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普通法的产生与发展

2024-09-23

透视普通法的产生与发展(共7篇)

1.透视普通法的产生与发展 篇一

到了秦代,公文从文类到体式都得以充分的发展。秦始皇在李斯的辅佐下,建立了第一代中央集权制的国家政权。为了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他们统一了文字和度量衡,实行车同轨、书同文的措施。李斯等人为了提高公文的办事效率和可靠程度,还制定了现在仍在沿用的“ 抬头”、“用印”等制度,这标志着公文在当时已经相当成熟。

汉代的公文体式主要有书、议、策、论、疏、诏、制、敕、章、奏、表等等,其中,皇帝对臣下使用的文体主要是诏、制、策、敕,臣下对皇上则主要用章、奏、表、议等,已有了大致固定的下行文和上行文的区分。同时,在表达上和结构上,也有了一些相对固定的格式。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公文还产生了一些流传后世的名篇,如贾谊的《陈政事疏》、《 论积贮疏》,晁错的《论贵粟疏》,司马相如的《上书谏猎》等。

汉以后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公文无论从写作实践上还是从理论上看,都有明显的发展进步。主要代表人物首推曹操、曹丕父子。曹操亲自动手写过不少公文,代表作有《让县自明本志令》、《求贤令》、《求逸才令》、《慎行令》、《修学令》、《请增封荀?表》等。曹丕则不仅亲自撰写公文,还推出了有关公文写作的理论专着《典论·论文》。他说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应该主要是指公文而言。他还把文章体式分为“四科八体”,并指出它们各自的特点:“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其中的奏、议、书 、论、铭、诔都是应用文,多数都可作为公文体式。只有后两种是文学作品的体裁。

唐宋时代更是中国古代公文走向成熟的时期。由于这个时期出现了中国文化史上著名的“唐宋散文八大家”,涌现的名篇更是数不胜数。魏徵的《谏太宗十思疏》、《十渐不克终疏》,陆贽的《奉天请罢琼林二库状》、《论两税之弊须有厘革》,范仲淹的《答手诏条陈十事》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出于八大家之手的名篇则更多:韩愈的《论佛骨表》、柳宗元的《上枢密韩太尉书》、欧阳修的《朋党论》、《与高司谏书》,王安石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苏轼的《为政之宽严》、《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等,不胜枚举。

元明清时期,在应用文研究方面渐趋深入,明代吴纳的《文章辨体》,徐师曾的《文体明辨》,清代姚鼐的《古文辞类纂》,刘熙载的《艺概·文概》等,都是影响广泛的文章学专着,其中对公文的各种体式论之甚详。

辛亥革命以后,南京临时政府于19颁布了第一个现代公文程式条例。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也很快有了自己的公文体式,瞿秋白还于1931年起草了《文件处理办法》。1942年,陕甘宁边区政府发布了《新公文程式》。建国后,政务院于1951年就发布了《公文处理暂行办法》,以后多次修改,一直发展到目前所用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

2.透视普通法的产生与发展 篇二

爬梳史料, 究“五福”之源, 其名称以及内容定义最早见于《尚书·洪范》:“五福:一曰寿, 二曰富, 三曰康宁, 四曰攸好德, 五曰考终命”, 将“五福”和“六极”合列为“洪范九畴”之一……而“洪”为“大”之意, “范”为“模范, 榜样, 规则”之意, 可见时人对“五福”的重视;而汉桓谭在其《新论》中言:“五福:寿、富、贵、安乐、子孙众多”;而现今人们将“五福”定义为“福禄寿喜财”……对几种关于“五福”的内容胪列, 基本大同小异, 可见福寿之文化心态在人们心中的稳定性。

在谈论《洪范》之前我们需要对其产生的年代做以说明, 在诸家的观点中我比较倾向于刘起釪先生的观点, 即《洪范》虽产生于商末, 但其内容却历经西周、春秋战国内容不断的增补而成文。其有着很深的时代烙印。

一、《洪范》“五福”之寿

追求长寿是人类文化的普遍心态之一, 也是人类最大的共性心态。长寿在中国人心中也是幸福的最重要标志之一, 由此而衍生出了丰富的“寿文化”。《洪范》将“寿”列为五福之首, 进入“洪范九畴”的范畴, 也是对周人寿文化的一个总结。

“寿”字在先秦甲骨、金文等古文字系统中频见, 一般写作“ (克鼎铭文) ”等书写阶段, 而且由于汉字书法的独特魅力, 仅寿字的写法就有三百种之多, 足见寿文化在国人心目中的地位。纵观史籍和地下出土材料, 周代的“祈寿”、“祷寿”之类的文辞屡见不鲜。《诗经》中有“万寿无疆 (《小雅·伐木》) ”、“周王寿考, 遐不作人 (《大雅·棫朴》) ”、“绥我眉寿 (《周颂·雝》) ”、“以孝以享, 以介眉寿 (《周颂·载见》”、“绥我眉寿, 黄耇无疆 (《商颂·烈祖》) ”;金文中屡见“万寿无疆”、“祈寿万年永保”之类的句子;在《仪礼·士冠礼》的加冠嘏辞言“令月吉日。始加元服。弃尔幼志。顺尔成德。寿考惟祺。介尔景福。再加曰。吉月令辰。乃申尔服。敬尔威仪。淑慎尔德。眉寿万年。永受胡福。三加曰。以岁之正。以月之令。咸加尔服。兄弟具在。以成厥德。黄耇无疆。受天之庆。”……三加之嘏辞提及“寿考惟祺”、“眉寿万年”、“黄耇无疆”, 均是对成丁之者长寿的美好愿景, 在周人的意识中, 冠礼为人礼之始, 而寿考则为人追求的终极目标之一。

这是由于古时生产力水平低下, 医疗卫生条件不足, 同时受自然条件限制, 人们的平均寿命极短, 故而敬畏于天, 祈求长寿。在周代, 老者有很尊崇的地位, 长者一般是智慧和经验的象征, 受到较高的礼遇。在人类文化的早期形态中有一个很普遍现象就是“年龄分级制”, 常金仓先生在其《周代礼俗研究》中指出“这需要从生理因素与文化因素两方而加以说明。所谓生理因素, 就是人在自身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无论是体质还是智力都要呈现出—些阶段性来。”孔子在《论语·为政》篇中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 不踰矩。”这里是说智力发展的年龄特征。老人在周代享有很好的待遇, 如《礼记·曲礼上》中所言的“七十曰老。而传。八十九十曰耄。七年曰悼。悼与耄。虽有罪。不加刑焉。百年曰期颐。大夫七十而致事。若不得谢。则必赐之几杖。行役以妇人。适四方。乘安车。”又“谋于长者。必操几杖以从之。长者问。不辞让而对。非礼也。”……老人在社会中极为尊崇;《礼记·王制》中云“凡养老。有虞氏以燕礼。夏后氏以飨礼。殷人以食礼。周人脩而兼用之。五十养于乡。六十养于国。七十养于学。达于诸侯。八十拜君命。一坐再至。瞽亦如之。”……此种对老者的礼遇, 是因为老者是智慧和经验的拥有者, 在当时没有我们现在如此发达的信息和知识传播载体, 生存经验的获得更多依赖于长者的口耳相传, 因而, 追求长寿便成为时人的一种最主要的心愿, 除了生死观的理解之外, 也包含着对社会地位的诉诸。

二、《洪范》“五福”之富

《管子》篇有云“仓廪实而知礼节, 衣食足则知荣辱”, 物质经济基础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故而古今中外、古往今来对财富的追求和爱情一样成为人类一个永恒的话题。

《礼记·郊特牲》云:“富也者, 福也。”《洪范》“五福”之富, 其主要意旨在于让统治者推行有力的政策, 使百姓富足, 国家富足, 以便统治的长治久安。即如《孟子·梁惠王章句上》中所说的统治者推行政策, 能够“不违农时”, 则“谷不可胜食也”, 且“数罟不入洿池, 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 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 材木不可胜用,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而老百姓所需要的即是“养生丧死无憾, 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 树之以桑,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 无失其时,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 勿夺其时,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之式的富足。

在周代, 对不同的等级的“富”的认识也有区别, 如《礼记·曲礼下》中言“问国君之富, 数地以对, 山泽之所出;问大夫之富, 曰:有宰食力, 祭器衣服不假;问士之富, 以车数对;问庶人之富, 数畜以对。”且人们将“富”与“礼”联系, 强调“富”且“有礼”, 在《礼记·曲礼上》中言“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

在宗法制制约的周代社会生活中, “富”受到等级的制约, 《礼记·内则》言:“虽贵富, 不敢以贵富入宗子之家;虽众车徒, 舍于外;以寡约人, 子弟犹归器, 衣服、裘衾、车马, 则必献其上, 而后敢服用其次也;若非所献, 则不敢以入于宗子之门;不敢以贵富加于父兄宗族;若富, 则具二牲, 献其贤者于宗子。”在此种制约下, 在春秋时代产生了一种普遍的贵族君子“惧富畏财”现象, “体现了贵族君子浓厚的政治借鉴意识和畏祸思想以及在乱世中求生保安的思想倾向。”

三、《洪范》“五福”之康宁

幸福安定的生活是人类至真的追求。从人类产生伊始, 从逐水草而居到一部分人转向农业定居, 创造出辉煌灿烂的农耕文明, 而另一部分人仍然保持渔猎生活故而其文明进程缓慢, 可见, 稳定的生活对于文明的创造有着积极的意义。“康宁”一词不仅仅是对于周人而言有着重要的意义, 而对每一个时代的人都具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 周代从武王伐商依靠以暴制暴的方式建周以来, 战争一直持续, 以降有三监之乱和周公东征, 其后仅成王和康王时代相对社会比较安宁, 而之后则是战争频仍, 西周灭亡后, 更是陷入东周长达五百年之久的列国混战, 社会极度动荡不安, 战争频频, 死伤无数, 仅《左传》记载的大的战争就有二百多次, 而到了战国兼并时代, 战争的杀戮性更甚于春秋, 如仅长平一战, 秦将白起就坑杀了赵国二十多万人 (另有文献载为四十多万人) , 可见其残酷性, 在如此混乱的时局下, 人民渴望安定的生活。而《尚书·洪范》之“五福”之“康宁”当是整个时代的呼声。

四、《洪范》“五福”之攸好德

《尚书·洪范》之“五福”有异于现代人福祉观念的东西就是“攸好德”。攸好德即注重品德, 将德性列入福禄之中, 这和《尚书·洪范》产生的文化背景有着紧密的联系, 即周代“敬德”观念的影响下产生的。《尚书·洪范》之五福中“攸好德”是周人德观念的集中体现。

“德”字不见于甲骨文, 其在金文中写作“”, 是一个象形兼会意的文字, 其左边为道路, 右上部为“目”, 右下部为“心”, 意喻为目光和心遵循正道而行即是“德”。周文化一个最显著的异于商文化的东西就是创造了“以礼为主的德文化”观念。许多学者认为“德”字不见于甲骨文, 而最初出现在周代青铜器铭文中, 为周人独创的一个字, 而“德”观念也是周文化异于商文化的一个重要因子。据师韩星先生统计:“德”字在《尚书.周书》中出现122次, 可见周人对德的重视程度;另据师高强先生对《宝鸡出土青铜器铭文集成》中收录的693件青铜器铭文进行统计, 发现其中29件器物中有“德”字, 而且认为“西周早期青铜器铭文鲜有德字, 越往后德字越多, 大多数有德字的铭文的青铜器都是西周晚期的。这是否可以说明, 虽然德观念早在西周初年就已形成, 但真正成为主导思想经历了一个过程, 而儒家是把德的观念确立为中国社会主导思想的最大推手”。后经过孔丘等儒家士人的倡导, 德观念蔚然成风, 《礼记·大学》中言“富润屋, 德润身”, 且在春秋战国时代一度曾“以玉比德”, 即借用如玉石等美好的事物来做为德性的象征, 德观念深深映入社会之中。

商人重鬼神, 率民以事神, 而周人则强调“敬德保民”, 《尚书·康诰》言“克明德慎罚”;《尚书·蔡仲之命》言“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尚书·吕刑》将“德”与“刑”结合, 言“德刑发闻惟腥, 皇帝哀矜庶戮之不辜, 报虐以威, 遏绝苗民, 无世在下, 乃命重黎, 绝地天通, 罔有降格, 群后之逮在下, 明明棐常, 鳏寡无盖, 皇帝清问下民, 鳏寡有辞于苗, 德威惟畏, 德明惟明”。周人之德, 是通过一系列的礼乐制度来进行体现和规范的, 因为礼乐制度是等级制度的一个载体, 故而周人所谓的“德”更多的是站在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方面考虑的, 是强调统治者以德治民, 以德顺承天命, 永享统治地位, 其德观念有很大的局限性, 和我们今天所提倡的“德”有很大的区别。

五、《洪范》“五福”之考终命

“考终命”, 即希冀生命有一个好的归宿, 即所谓的“寿终正寝”, 这和当时人们的鬼神生死观念密切相关。古人视死如生, 从考古发掘的许多墓葬随葬的大量生前使用的器物可见一斑。在古代, 受鬼神思想的支配, 人们认为死的方式决定了在阴间的生存状态, 故而在死者弥留之际、死后都有大量的仪式活动来抚慰死者, 曾参曾言此为“慎终追远, 民德归厚”, 实则不然, 更多的是因为害怕对死者的祭奉不周而作祟于生者, 当然也不能否定人们对死者的依恋感情的存在。

“考终命”, 是前面寿、富、康宁、攸好德的结果, 此几项有着诸多的联系, 富足、康宁且为富而仁即所谓的攸好德, 一般能够使人长寿, 才会有善终, 此颇类似于佛家的因果报应观念。但《洪范》“五福”之“考终命”这种福祉诉求更多的是对春秋战国百年战争所带来的灾祸的折射。

《尚书·洪范》之“五福”是特定时代文化背景的产物, 是当时统治者所要实现的政治目标, 列入“洪范九畴”之列, 和我们今天所言的普遍意义上的五福有着诸多的不同, 有着很深的政治蕴意, 当然, 其中所提倡的“攸好德”对于我们道德严重滑坡的仍然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摘要:五福观念源远流长, 本其所源自《尚书·洪范》, 列入“洪范九畴”;《洪范》之五福内容与周人所处的时代紧密相连, 是周人敬德保民观念的产物, 有着深厚的时代和政治烙印;其五福与我们今日所言的福祉观念有着内涵的区别;当然, 其德观念对于我们今天仍然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洪范》,五福,文化解读,德观念

参考文献

[1]李明, 王健撰.尚书今注今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 7 (01) .

[2]刘起釪.<洪范>成书时代考[J].中国社会科学, 1980 (03) .

3.企业文化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篇三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本学科的起源和发展现状及其客观基础;

2、熟悉:学科性质和研究对象;

3、掌握:企业文化发展阶段

教学教具:课堂教学

课时:

教学难点与重点:企业文化发展阶段

教学过程:

一、“文化”与“企业文化”

近年,“文化”在中国显得很火。各种文化,诸如企业文化、商业文化、休闲文化、网络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旅游文化、装潢文化乃至茶文化、酒文化等等之类的文化,令人眼花缭乱。

(一)“文化”的含义

1.“文化”一词的由来

最初,“文”和“化”是各自单独使用的,“文”有“文”的意义,“化”有“化”的意义。从有关辞书的述证看,“文”有20 多种含义。《说文解字》说:“文,错画也。像交文。”按照《殷周文字释丛》的作者朱芳圃的解释,“文即文身之文”,“文”和“纹”相通。“文”是因为“纹身”而起的,它是先民们在胸前刻画线条的一种象形。因为刻画会有一定的轨迹,所以“文”又具备了“条理”的意义。“化”最初是就生育现象而言。《殷周文字释丛》说,“化像人一正一倒之形”,这符合母产子的情况。《吕氏春秋》云:“(纣)剖孕妇而观其化;杀比干而视其心。”高诱注:“化,育也。”在词义上,“生”和“育”可以互释。既然如此,“化”便是“生”的一种标志,故有“化生”一词行世。在中国古代,所谓“化”还有“教化”、“感化”的内涵。由于“化”与“文”存在着某种相互沟通之处,古人便渐渐把它们联系起来使用。“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周易》)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观察大自然纹理征兆之情状、寒暑阴阳之更替,可以知道四季的变化规律;观察人类社会伦理关系,‘成乎文章’,可以教化天下,成就大治之业。”由此可知,所谓“文化”即

由“人文以化成”缩略而来。

2.“文化”的含义

“文化”,按《辞海》解释,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按它的拉丁词Cultus溯源,是说它是耕种出来的东西。此外还有其他种种解释。归纳这些说法,“文化”大致含有如下意思:是人类在“耕种”物质财富、精神财富时创造的;是与社会发生交往中形成的;被体现的“人工创造”中,基本核心是价值观念。文化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广义的文化:物质自然以外的一切都是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含了三层层次,即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

物质文化:属于表层,指体现于物质生产和物质产品方面的文化层次,具体如:×社会产品和生产经营产品的物质条件,如产品的设计、生产、包装、销售售后服务,以及厂房、机器设备、生产作业线等;

×人们生活的物质环境,如城市建设、住宅、交通、商业设施等。

×文化设施和娱乐场所。

精神文化:属于核心层,指呈现于人的内心世界的文化层次,表现为人们的各种精神活动,即价值观念、道德情操、思维方式、审美趣味、宗教信仰、民族习性等,包括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心理。

制度文化属于中间层,指体现于社会管理者认可和规定的交往方式的文化层次,即每个社会成员必须遵守的法律、纪律、规则和组织形式,在社会生活中具有明确的权威性。

狭义的文化:文化是人类的精神现象及其产物。包括意识形态,诸如思想、道德、风尚、哲学、宗教、文艺、科学技术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制度和组织。

3.全面把握“文化”的含义

1.文化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是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反作用于社会经济和政治。

2.文化是人类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自身的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一种群体生活方式,也是人类生存的一种环境。

3.文化具有历史性和继承性。黑格尔说过:文化“不是一块不动的石头,而是生命洋溢的,有如一道洪流,离开它的源头愈远,它就膨胀得愈大。”

4.文化具有很强的渗透性和可交流性。

5.文化的评判与继承。

(二)“企业文化”的含义

1.“企业文化”的含义

企业文化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初,由美国、日本将文化概念引入企业管理。企业文化是以企业管理哲学和企业精神为核心,凝聚企业员工归属感、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人本管理理论。至今,这种科学管理理论已经在全世界得到广泛应用,成为企业成功的根本保证。综合国内外的研究,对企业文化大致有两种看法。第一种是狭义的,认为企业文化的意识范畴,仅仅包括企业的思想、意识、习惯、感情领域。第二种是广义的,认为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创业和发展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包括企业管理中的硬件与软件,外显文化和隐形文化(或表层文化和深层文化)两部分。简单地说企业文化是指全体员工在长期的创业和发展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守的共同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及行为规范。它是企业理念形态文化、物质形态文化和制度形态文化的复合本。

2.企业文化的结构

企业文化的结构划分有多种观点,我们把企业文化划分为三个层次,即物质层、制度层和精神层。

(1)精神层。主要是指企业的领导和员工共同信守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职业道德和精神风貌。精神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它包括六个方面:(1)企业最高目标。它是企业全体员工的共同追求,是企业全体员工凝聚力的焦点,是企业共同价值观的集中表现,反映了企业领导者和员工的追求层次和理想抱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属。(2)企业哲学。又称为企业经营哲学,是企业领导者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在整个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的基本信念,是企业领导者对企业长远发展目标、生产经营方针、发展战略和策略的哲学思考。

(3)企业精神。是企业有意识地提倡、培养员工群体人优良风貌,是对企业现有的观念意识、传统习惯、行为方式中的积极因素进行总结、提炼及倡导的结果,是全体员工有意识地实践所体现出来的。(4)企业风气。是指企业及其员工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逐步形成的一种带有普遍性的、重复出现且相对稳定的行为心理状态,是影响整个企业生活的重要因素。(5)企业道德。是指企业内部调整人与人、单位与单位、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企业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就其内容结构来看,主要包含调节职工与职工、职工与企业、企业与社会三方面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6)企业宗旨。是指企业存在的价值及其人微言轻经济单位对社会的承诺。

(2)制度层。是企业文化的中间层次,主要是指对企业组织和企业员工的行为产生规范性,约束性影响的部分,它集中体现了企业文化的物质层和精神层对员工和企业组织行为的要求。制度层规定了企业成员在共同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A.一般制度。指企业中存在的一些带普遍意义的工作制度和管理制度,以及各种责任制度。B.特殊制度。主要是指企业的非程序化制度。与一般制度相比,特殊制度更能反映一个企业的管理特点和文化特点。C.企业风俗。是指企业长期相沿、约定俗成的典礼、仪式、行为、习惯、节日、活动等。

(3)物质层。是企业文化的表层部分,它是企业创造的物质文化,是形成企业文化精神层和

制度层的条件。它主要包括这几个方面:A.企业名称、标志、标准字、标准色。B.企业外貌,如自然环境、建筑风格、办公室和车间的设计和布置方式、绿化美化情况、污染的治理等。

C.产品的特点、式样、外观和包装。D.技术工艺设备特性。E.厂徽、厂旗、厂歌、厂服、厂花。F.企业的文化体育生活设施。G.企业造型和纪念性建筑。H.企业纪念品。I.企业的文化传播网络,如自办的报刊、有线广播、闭路电视、计算机网络、宣传栏(宣传册)、广告牌、招贴画等。

企业文化的三个层次是紧密联系的,物质层是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和载体,是制度层和精神层的物质基础;制度层则约束和规范着物质层及精神层的建设,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企业文化建设无从谈起;精神层是形成物质层和制度层的思想基础,也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例:微软的企业文化:员工不戴领带

有一个流传很久的笑话,说是一次IBM和微软要举行谈判,为了缓和气氛,IBM的人特意去商店买了牛仔裤和T-shirt,而微软的人也特意穿上了西服,打上了蹩脚的领带。我挺喜欢这个故事。其实微软成功和伟大之处,就在于一群普通的员工,能够以自己的方式不断努力着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二、企业文化的作用

正确的精神一旦在人们灵魂中、一个组织中形成,作为理想、信念、价值观,就会产生巨大的有形力量。以军事作战为例,公元1140年,南宋名将岳飞与金兀术在偃城对垒,金人以“铁浮图”担任正面冲锋。浮图,塔;铁浮图,铁塔。“铁浮图”三骑为一组,人马披铠甲,形似铁塔,另派1.5万人拐子马为左右两翼,向岳军发起进攻。“铁浮图”是当时的“重武器”,“铁浮图”与拐子马是很有杀伤力的。可是岳飞凭借“还我河山”这般浩然正气,壮怀激烈,全军同仇敌忾,形成一种“岳家军”精神态势,硬是把金兀术的“铁浮图”、“拐子马”杀得人仰马翻。

本世纪60年代初,我国大庆油田会战成功,威震寰宇。伟力在哪里?显然不是依靠先进的机器设备。那时大庆的生产手段落后得很;也不是依靠丰厚的工资报酬,那是我国外有他人欺侮,内有自然灾害侵袭,经济相当困难。大庆,荒野一片,冰天雪地,职工生活十分艰苦,伟大在精神。大庆职工有艰苦创业的品德,有自强自立的气概,有报国之心,效国之志,有为甩掉被人讥为“贫油国”帽子的英雄抱负,一句话,靠的是被马列主义热力偎依出来的大庆精神。

(课本第1页:“先进的企业文化具有凝聚人心、激发潜能、引导和协调人们为一个共同目标辛勤劳动和努力工作的功能”——“文化力”。第2页:“企业文化都具有尊重人、关心人、以人为本的本质属性,从而能唤起人性中那种神圣的做人的自尊和尊严”。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理论,偏重于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研究,重视对人的管理。玛丽·凯·阿什是美国一位著名的女企业家,1984年出版了她的《用人之道》一书。充分论述了重视人、尊重人的人本思想在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中占据首要地位。)企业文化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企业广泛的重视,“能够快乐的工作已超过薪水的地位成为人才去留的衡量标志,企业文化将代替资金和技术成为核心竞争力。” “任何企业要为员工创造一种文化环境,让他们有成就感,实现经济的和文化的目的。工作要开心,有时比物质更重要。”

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促成优秀企业的形成与发展。在积极健康、进取和谐的精神氛围中,员工有主人翁意识,实事求是,充分发挥自己的劳动热情和聪明才智为企业发展服务,在企业发展的同时努力实现自己的抱负。正如《财富》杂志评论员文章所指出,世界500强胜出其他公司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些公司善于给他们的企业文化注入活力。美国哈佛大学的约翰.科特教授和詹姆斯.赫斯克特教授深入研究了企业文化与企业长期经营业绩之间的相关性后指出,重视企业文化的公司其经营业绩远远胜于那些没有企业文化特征的公司。

此外,企业文化的功能还表现在它能解决企业的具体问题。著名经济学家魏杰教授曾经指出,“企业文化不是搞给外人看的,而是重在解决企业存在的问题。”建设企业文化的过程,就是企业发现自身问题,顺应时代潮流,调整不适合企业发展的思想观念,解决企业发展的问题的过程。

资料1惠普“尊重个人价值”的精神

美国的惠普电子仪器公司,在40多年前还只是一个只有7名职工,538美元资本,设在私人汽车库里的小作坊,现在它已成为拥有遍及全球的40多个分公司,200个销售服务点的国际性大企业,职工已达7万名,生产5千多种产品,年销售额为近50亿美元,堪称美国当代企业高速发展的典型。

在一项调查中,20位惠普高级主管中的18位都认为公司的成功靠的是对个人价值的尊重,这套宗旨又叫“惠普精神”。主要表现在以下各方面:

(1)实行弹性工作制给职工以充分自由,使每个人得以按其本人认为最有利于完成工作的时间、方式,达到本公司的总体目标。

(2)不拘礼仪直呼其名,不冠头衔。

(3)走动式经营,主管们不拘形式的上下左右沟通方式进行管理,如“巡视管理”、“唱咖啡聊天”等沟通方式。许多问题就这样不拘形式志以非正规方式解决了。

(4)实行终身雇用,在经济衰退期间不减员,而采取全员减薪20%,减工作量20%的办法,总经理也不例外。

(5)实行“开放实验室备用品库制度”。一切备用品,工程师们为了搞实验,可以任意拿回家中个人使用,而且备用品库门一直开放。

(6)公司宗旨明白写着:“组织之成就乃系每位同仁共同努力之结果。”

资料2硅谷之团体文化

《硅谷成功之路》的作者杰弗里詹姆斯认为,硅谷独一无二的企业文化是该地众多高科技公司取得成功的原因。硅谷完全是一种自由、进取、乐趣的创业气氛。硅谷的团体文化被总结为八点:交易是一种经济方式,而不是一场斗争。在这里独树一帜的公司最有可能繁荣发展。公司是一个共有体,而不是机器。在硅谷,公司被视为共同体,共存共荣,目的是让每个员工实现自己的理想。管理是一种服务,而不是控制。在硅谷,经理们只是确定方向、拥有资产,这种可以让每个员工自由地完成工作。员工是创业者的同事,而不是子民。创业家视员工为同仁,平等、相互尊重,能够人尽其才。以理想为动力,而不是用恐惧作动力。在硅谷的高技术创业公司的动力:实现宏伟目标以后,可以获得丰厚的经济上的报偿。变革是发展的形式,而不是对人的折磨。变革在硅谷的创业公司是一种乐意接受的过程,借此可以适应新的市场环境。计算机是奴隶,不是主人。在硅谷的创业公司中,计算机被当作有用的奴隶,以此来避免重复.枯燥的劳动。让工作使人产生兴趣。

4.交通对旅游产生的影响与发展 篇四

交通对旅游业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交通便捷的地方的旅游业将比交通闭塞的地方更加发达。而中国目前的旅游交通公路等级差距大,各种交通设施相对落后,交通服务不到位,旅游发展的同时又破坏了环境,这些因素都影响着旅游业的发展。为此有必要完善各种交通设施,提升交通服务质量,兼顾好环保与旅游业的发展,加强各交通部门的分工合作,优化各交通运营部门的现代化管理制度,以期进一步发展中国的旅游业。

经济发展的同时,各地的旅游业也渐渐发展起来,各种生态自然景观都被包装上了商业化的面孔供人们观光玩赏。在物质享受丰裕后,每个人都有出门看看新鲜,拓展视野的愿望。在交通不便的时候,人们去旅游是一件十分辛苦的事情,如同苦行僧修行一样历尽艰险。随着交通也的发展,旅游才真正变成一件赏心乐事,各种“休闲游”,“享乐游”纷纷打起了宣传的招牌。由此可见,便利的交通对旅游业的发展是有巨大的促进作用的,人们希望旅游是一件休闲放松的事情,所以更希望自己的行程不会因为交通问题而受阻。如何发展交通,成了目前旅游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交通对旅游发展的影响与制约

1、交通对人们选择旅游目的地的影响

交通的便利与否直接影响到人们对旅游地点的最后选择,一般情况下,人们不会选择“舍近求远”,或者是“舍易求难”,交通便利的旅游景区比交通闭塞的景点更占优势。同时,交通的便利与否直接影响了人们的出游半径和景点的客流量,对于那些危险系数高,交通状况差的景点,游客会相对稀少。由此可见,客源地与旅游景区之间的距离和旅游景区对游客的吸引力之间是成反比关系的,人们是否选择去该地旅游,除了考虑附近住宿条件和饮食条件,以及当地的文化,风景的吸引力外,还会考虑当地的交通是否便利,这次出游是否划算等等,而且,超过半数的人将交通这一指标列在首位,如果该地的交通状况差,那么很可能人们会退而求其次,放弃对该地的选择。

2、交通对旅游资源开发的影响

旅游业的长线发展离不开观光者的支持,游客产生的旅游效益是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根本,开发旅游业的资金需要从旅游效益中拨出。而由于交通问题导致旅游业发展滞后,旅游资源将得不到有效开发,最终无法形成发展规模化,产线发展的旅游产业链,当地的经济发展也将受到一定的影响。

3、交通对旅游质量的影响

来自不同地域的游客,由于自身经济实力,文化素质,情趣爱好有很大的差别,因而对旅游地域的食物,住宿,景致的要求往往有很大的差异,但是游客对旅游景区交通的要求却惊人的一致。而在游客的投诉信中,大多数都是关于当地交通状况的。游客选择在长假或者小长假期间去旅游是为了放松身心,而不是去寻找疲惫的,因此交通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游客旅游时的心情,影响游客对该地的印象。这也是为什么当今的“享乐游”,“休闲游”如此受人欢迎的原因。旅游业也不能再满足于从前的“温饱型”,而应该努力朝“享乐型”发展了。

二、旅游业发展中的交通问题

1、公路等级差距大

我国的公路建设融资渠道狭窄,资金漏洞很大,导致公路建设的各项工作都不完善。尤其是公路等级的划分,东西差距大。在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其高等级和次高等级的公路里程要比东部短大约百分之二十左右,我国将近百分之八十的乡镇不通公路都集中在西部。除了因为西部经济欠发达以外,还因为西部地区的高原地区较多,山多荒凉,由于干旱缺水石质坚固,而且西部居住区所占的范围狭窄,地域辽阔,各村镇的分布距离大,给公路建设出了很大的难题。

2、交通设施质量差

我国著名的旅游景区客流量很大,但是交通基础设施远远达不到标准要求。专用的旅游路线路况很差,质量不符合标准,大大影响了游客旅游的兴致。尤其是在双休日或法定黄金周等小长假,旅游人数将会暴涨,但是由于交通的阻塞,很多游客买不到进去的票,而进去的游客摩肩接踵,也没有疏散人流的路线规划,在里面观光的游客出来也成了一大问题。而且节假日游客乘车困难,公交的载客量远远超出车本身所能承载的范围,路上还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交通堵塞现象。这样不仅会影响游客的行程安排,也会减少游客的观光半径。

3、服务质量不高

从服务人员的形象气质,服务态度两方面综合评价,我国的乘务人员的整体素质还不能达到业务要求,铁路,客车的服务人员的服务质量还有待提高。由于工作的单调与环境的复杂,乘务人员的服务态度和说话语气都是比较硬的,很多乘务人员对自己的本职工作缺乏耐心,对一些不符合规定的行为态度比较恶劣,用于也不够文明,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旅客的心情,也损害了服务人员的整体形象。在很多游客的投诉信件中,不少都是关于服务人员服务态度的。

4、交通信息化数字程度低

我国的交通信息化数字化程度远没有旅游产业的高,这就是所谓的“掉链子”现象。交通信息化数字化程度地影响了信息的收集和公布,导致群众接受的信息服务不到位,给交通管理造成了极大的不便。目前我国各级交通部门都没有行之有效的方法推动交通信息数字化的发展,而相关领域的人才也十分缺乏,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交通信息化数字化的发展。

5、旅游交通发展与环保不能兼顾

发展现代经济产物时,一味追求节约成本,追求经济效益,往往会导致环境的破坏,这是由于我国交通发展部门对环保重视程度不够,追求利益最大化所导致的。目前我国的旅游生态资源质量在不断下降,游客对本国旅游的兴致也不如以往,与我国的生态环境遭到的破坏有很大的关系。

三、旅游交通发展的对策据不完全统计,大约到2020年时,我国将发展成为世界第一旅游大国,因而提高旅游交通质量,进一步发展旅游业已经迫在眉睫。

1、科学规划旅游交通

要合理规划旅游交通的内交通和外交通两方面,对外要提高铁路运营的质量,加大载客量,让旅客的出行更为方便。同时要发展航天航空业,进一步扩大客流量,使旅客的出游更为高效,安全,舒适。张家界的旅游业兴盛的原因与枝柳铁路,张家界机场的便利有着莫大的关系,因此要规划好城市内的对外交通策略。同时,省内的交通也要尽量舒适,安全,方便快捷,这样可以提升游客对交通服务的满意程度。

2、改善交通基础设施

要不断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首先要扩大我国交通建设的融资渠道,并且花重金在打造交通基础设施上。注意高速公路的建设,不仅要因地制宜,还要注意与当地旅游景观的配合,不要太突兀。

3、提高交通服务质量

我国的旅游交通服务质量决定着旅游交通的发展,因为旅游交通在我国一向供不应求,良好的服务态度往往能达到一锤定音的效果。服务人员应该从整体形象和服务态度两方面考虑,不断提升服务的质量,让游客满意而来,满意而回。

4、加强交通运营的现代化管理

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提升交通运营的现代化管理,例如对客流量的估计,车辆的调配方面,要实现计算机自动化管理,而信息的收集处理和统计分析也要实现现代化,要使我国的交通运营管理与国际化接轨。

5、平衡交通与旅游业的发展

出于生态景观保护的需要,交通部门要充分重视环保工作,发展旅游交通的同时要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同时在景区规划时要给交通建设留有余地,不能顾此失彼,破坏了景区本身的环境或者阻碍了旅游交通的发展。

6、加强各交通部门的协调合作

政府要运用宏观调控的手充分协调好航空,水运,公交,铁路各交通部门和交警,公安部门之间的工作,全面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使旅游交通的运行管理更加有序,处理问题更加高效便捷。

四、结束语

5.我国网上银行的产生与发展 篇五

摘 要:网上银行又名网上银行,是金融机构依托互联网技术而产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银行,是一种新型的银行产业组织形式和制度形式。中国的网上银行虽然近年来发展迅速,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很大。本文主要通过对我国网上银行产生与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找出国内网上银行发展存在的问题, 并针对性的采取相应的措施,以保障网上银行更加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网上银行;对策;趋势

一、网上银行的定义概述

随着internet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也得到了飞速的前进,网上银行的出现,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率,改变了传统银行的运行模式,也给传统银行的运行模式带来了极大的冲击。笔者认为可以尝试给网上银行一个基本定义:网上银行就是指那些为客户提供便捷,全方位,现代化金融服务的新型虚拟电子银行。只需要客户能够上网,无论在哪里,不论在家或者路途都可以享受全天候的银行服务,大大突破了传统银行的局限性,打开了另外一个新的市场。

二、我国网上银行的产生与发展趋势

中国银行于 2 月在互联网上建立了自己的 web 站点,随后,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中信实业银行、民生银行、招商银行、华夏银行相继开办了网上银行业务。我国网上银行起步很晚,总体来说我国的网上银行还存在很多问题,处于一个初级阶段。网上银行的形式大部分还是以传统银行服务为基础,属于分支型网上银行。我国网上银行的服务内容主要有信息服务,个人银行服务,企业银行服务,银证转帐,网上支付。我国网上银行的发展还表现在网上银行的业务种类,服务品种的迅速增多,中国的商业银行日益重视业务经营中的品牌网站,如招商银行的,一卡通,一网通,和工商银行的金融e通道已经成为我国网上银行的新型产品。

三、我国网上银行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的网上银行的发展很快,但是就国内目前的状况来说,很多问题依然存在,本文归纳了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保障网上银行稳健运营的法规规章制度缺位。电子商务活动是以网上银行为载体,发达国家对于网上银行的监管开始的比较早,制定了较为严格的系统的监管法规以及风险监管的措施以及监管指引手册。如《网络信息安全稳健做法指引》,就是美国对于网上银行所制定的法律法规。但是从我国的情况看,保障网上银行的安全发展的法律条文还比较少。目前对网上银行的监管法规还仅限于《网上银行业务管理暂行办法》,该法规只是初步解决网上银行的市场准入的问题,像持续性监督,退出机制等法规都还有待研究。

(二)网上银行安全问题亟待解决。网上银行安全一直是网络金融持续发展需要解决的头号问题,没有安全性的保障,其他创新性业务也就难以得到发展。虽然我国国内很多银行开始对网上银行的安全问题重视,采取了一些安全措施,但是还远远不够。此外,网上银行的参与者的安全意识也需要加强。参与者经常可以碰到网络诈骗等金融犯罪,由于参与者的安全意识薄弱,最终造成了参与者的财产损失,所以参与者自身的安全意识也是很重要。

(三)监管手段和方式滞后。目前,国内银行监管大多偏重于对市场准入等合规性进行检查,但是对其他的项目像流动性风险以及信用风险的风险稽核还做的不够,事前的.风险监督以及监管的技术手段都还有待提高,监管技术落后,监管意识不够。此外,监管方式多以现场监督为主,非现场方式缺乏,监管指标体系大多沿用传统监管管理指标,这都可以反映出监管手段和监管方式滞后。

(四)社会信用机制尚不完善

在西方发达国家,个人信用联合征信制度己经有多年的发展历史,而在我国,信用机制不完善,信用观念淡漠,己成为银行产生不良贷款和制约信用制度发展的重要原因。由于互联网具有充分开放,管理松散的特点,网上交易,支付的双方互不见面,交易的真实性不易验证,所以信用机制的缺陷必将阻碍我国网上银行的进一步发展。目前我国个人信用则基本属于空白,仅在上海开始进行联合征信制度试点,社会信用机制的不健全需要政府来促成信用机制的完善。

四、我国发展网上银行应采取的对策

为了保障我国网上银行更加健康以及快速的发展,针对我国网上银行发展趋势以及存在的问题,我国应该尽快制定从实际出发的监管对策是保证国内网上银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任务。

(一)制定和完善网络交易法规。网络交易法规的制定和完善应包括各种识别机制以及个人隐私信息的规则等。特别是对于电子签名的安全性仍然有待完善。总体来说,我国目前缺少一套保证网络交易公正以及有序的法规细则。这无形中增加了很多网上交易的风险。因此,加紧制定和完善网上交易法规,保证网上电子商务健康发展已是刻不容缓。

(二)构建客户信用评估系统,积极发挥监管作用。网上银行是银行的电子商务活动,在当今全球经济持续发展的情况下,电子商务的发展也是一个必然的趋势。网上银行的本质是基于信誉的基础,因此逐步建立起以诚信为基础的社会信用体系,为网上交易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是刻不容缓的事情。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有助于网上交易的有序进行。此外,构建信息共享的客户信用评估系统是一个可行的方案,这样可以有效发挥监管的作用。

(三)建立网上银行信息披露制度,提高信息披露质量。网上银行的信息披露以及信息的质量对于各国的监管机构都是非常重视的。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曾经于 发布了“提高银行透明度”的指导性文件,建议银行披露包括财务,经营状况,风险管理政策等各类信息,这说明了监管机构对于信息披露及市场约束很重视,由于网上银行的特性将使得数据可能不会反映银行的真实经营状况,所以信息披露也成为网上银行监管的重点。有效的信息披露制度能够将各种可能诉诸法律的事件降低到尽可能低的水平,同时也有利于网上银行自身完善治理结构,进行可持续发展经营。

(四)发展以客户为导向的业务战略。众所周知,发达国家的网上银行发展已经相对成熟。特别是以客户为导向的经营理念和营销策略已经深入人心。我国的银行都始于国有商业银行,注重计划性,始于计划经济时代,几乎没有以客户为中心这一经营理念。更不要说金融创新产品。近年来,由于我国银行的竞争原来越激烈,我国很多银行开始积极转型,开始了以客户为中心的金融业务。更贴近客户,提高客户的忠诚度,为顾客提供个性化量身定做的金融服务,更好地进行市场定位和提高市场反应速度,只有这样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孙森。《网上银行的产生于发展》,中国金融出版社, .

[2] 薛晓。《我国网上银行的发展现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

6.概述中西方美育的产生与发展 篇六

中国古代美育思想的基础是在先秦时期奠定的,而孔子的美育思想又是构成这一时期美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春秋末年,孔子提出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重视艺术美的感化(乐、诗、艺),倡导自然美的陶冶(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强调社会美的教化(礼、德、仁)。孔子的美育思想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并且一直影响着中国古代美育思想的发展。

在孔子之后,战国时期儒家美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孟子的“性善论”,认为人性向善,不是人性本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德教”。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明人伦”的君子和大丈夫,通过教育,使人“察于人伦,由仁义行”,成为一个道德君子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从“保民而王”的立场出发,主张德育应该为建设理想的社会秩序和社会目标服务,要培养“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德才兼备的人才。把伦理和审美合而为一,从道德情感中体验美的境界,这就是孟子所倡导的“乐教”。他还强调通过诗歌的教化作用来使人民受到教育和感化,被后人称之为“诗教”。

在中国美育史上形成了两个美学流派,一个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建立了以“仁”为核心,以“乐”为手段,以服务于社会为目的的美育思想体系;另一个是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派,建立了以“自然”为核心,以“反观内省”为手段,以颐养生命为目的的美育思想体系。体验、审美超越、境界生成是道家美育思想的三大支柱,也是它能够参与到中国当代美育建构中来的活性因子。与儒家相比,道家美学缺乏执着于现实的积极入世的精神,而道家对审美与艺术创作特征的深刻理解,又弥补了儒家在这方面认识不足,并且它的超功利的思想和敢于大胆揭穿假面的批判精神,是动摇和冲破正统礼法束缚的有力的思想武器。所以说,儒道两家美学构成了整个中国古代美学的理论基础。

然而战国时期墨子则否定审美与艺术的社会价值,反对进行审美与艺术的活动(音乐),即所谓的“非乐”思想。与之类似的还有韩非子的“反美学”思想。在他看来文学艺术及一切构成美的东西,皆因与法的背离、与社会政治的对立,要被否定。

先秦晚期,荀子吸取了道家、法家思想的积极成分,进一步发展了儒家思想。他的 《乐论》对乐的产生,乐的本质、功能、意义作了系统的论述。荀子认为,乐与礼一样是圣人创建的,目的是养欲求,止争乱,重视其道德教化、人性培养作用。

战国晚期《吕氏春秋》美育思想以“乐”论为中心,在音乐本体论方面主要受道家宇宙本体论影响,具有纯艺术论倾向;在音乐的政治、道德教化功能方面则吸收了儒家礼乐教化的美育现;在音乐的审美心理及其与个体养生的关系等问题上,主要以道家养生学说为主体同时吸收了阴阳五行学说的“乐”论观,并有进一步发展。它体现出儒道美育思想的会通、合流倾向。

两汉时期,丰富了先秦美学。例如《淮南子》鲜明地把对美的追求,从儒道两家所强调的内在人格精神的完善引向了广大的外部世界,表现了处在上升时期的统治阶级对征服支配外部世界的强大信心和力量,显示了汉代美学的新特色。

到了汉末魏初建安文学时期,曹丕对文章的风格才有比较清醒、比较自觉的认识,并在《典论·论文》一文中比较深入地阐述了作者的气质才性与文章风格的重要关系。这种重视人的个性气质的风格论美学思想的产生,是汉末的大**和汉帝国的解体对儒家思想大冲击的结果,也是汉代意识形态陷入严重危机、人们对儒家的名教和仁政的理想失去信心所带来的‘“人的觉醒’”和“文的自觉”现象在文艺美学上的鲜明表现。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美学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转折时期,这一时期的美学思想不再象先秦以来那样,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在说明艺术与政治、伦理、道德的关系上,而开始具体深入地研究美与艺术自身所具有的特征。从《世说新语》,《人物志》两本书中可以明显地看出。《世说新语》是魏晋南北朝的真实写照,是魏晋名士的行为方式、个性特征、价值取向、人格追求、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和象征。而《人物志》的人才思想便是“精于择而用适其能”。

南朝梁刘勰的《文心雕龙》作为一本文艺美学的著作,里面包涵着十分丰富的美育思想。它将文章的“德”放在首要位置,为文章教化天下提出了依据。刘勰的美学思想是继承了先秦儒家、道家的美学思想,加上魏晋时代曹丕、陆机的新的美学思想,用来纠正宋齐时代以门阀世族为主的追求声色享乐的浮靡文风,是给唐代美学作为先驱的开创者。此外还有钟嵘的《诗品》,也进一步发展了美育思想。隋朝时期诞生了《颜氏家训》一书,它在众多的家训著作中,无疑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最有名最成熟的家庭教育著作。始作于北齐,成书于隋朝。

魏晋时期可谓是美育思想发展的高潮,在书论以及绘画艺术方面也充满了美育思想,其中以著名书法家钟繇及其主要书论观点为代表,画论美育思想的代表人物顾恺之、宗炳。

中唐时期以来,最具代表的为皎然的诗史观、诗道观、对张九龄的评论,韩愈文艺思想与庄学之关系、韩愈天命观的文学意义,白居易的诗乐合一观及其对文艺才能的看法,柳宗元的奇味说、比兴观、文章鉴赏观,刘禹锡的中道观以及地理意识与诗学思想的关系等。

北宋时期人们开始注重伦理美育,比如周敦颐:以诚为本和孔颜乐处,邵雍的从“反观”到“明心见性”,张载的“大其心”的修养方法与“充内形外之谓美”,二程的从“存理灭欲”到“作文害道”以及朱熹美育思想的基础“天命”与“气禀”的人性论,还有他所倡导的“文从道中流出”,“持敬”的修养方法与醇儒境界。北宋时期不仅重视伦理美育,还提倡艺术美育的思想。如欧阳修从经世致用到重道而不轻文的美育观,苏轼“寓意于物”则乐的美育心胸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育鉴赏论以及有道有艺、辞达的美育表现论。

心学家的美育思想首先是由明代的王阳明提出的,他的思想核心是有心即理,知行合一,良知与致良知。明代的袁宏道提出通俗文学美育思想,认为艺术生命在于真实。明末清初,王夫之的美论,音乐论和审美教育论。

小说美育思想的集中体现为叶昼的“逼真”“欲活”“同而不同处”美育观、金圣叹人物性格论和审美教育作用论和清代曹雪芹小说的审美理想与审美人格论,主要是以情为主的审美观。

李渔(明末清初)戏曲论著中的真实性和通俗化,“贵奇创新”“寓教于乐”戏剧美育思想,“填词之设,专为登场”的戏曲接受美育观。

到了近代,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变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西方文化不断输入,使得中国近代属于资产阶级范畴的美学思想开始萌芽。最早传播西方美学的是王国维。它崇奉康德哲学,并深受叔本华哲学的影响。从1904年至1910年先后发表了《红楼梦评论》、《古雅之在美学上的地位》和《人间词话》等美学论著,把近代西方美学的理论观点运用于中国文学欣赏和批评。与王国维同时的蔡元培,也是较早传播西方美学思想的重要学者。蔡元培的独特贡献在于把美学与社会教育联结起来。他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说”,认为宗教无不“扩张己教,攻击异教”,“失其陶养之作用,而转以激刺感情”,“尚陶养感情之术”,则莫如“舍宗教而易之纯粹之美育”,力图以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的观念反对封建专制和宗教愚昧,用现实世界的人性的信仰来代替对幻想世界的神性的信仰。

蔡元培和王国维虽然都接受西方近代超功利的美学思想,但王国维主张从现实世界中解脱,蔡元培则主张通过美感教育使现实世界和精神达到和谐。

而现代美学的研究则主要分为三个派别。蔡仪主张美是客观的,即美的根源存在于与人无关的客观事物的属性特征中,他提出:“美的本质就是事物的典型性”。朱光潜主张美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他认为“美是客观方面某些事物、性质和形状适合主观方面意识形态,可以交融在一起而成为一个完整形象的那种特质”。李泽厚主张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他认为,“美与善一样,都只能是人类社会的产物,它们都只对于人、对于人类社会才有意义”,“美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西方的美学是从古希腊罗马时代开始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美和艺术进行了真正的系统的哲学思考,建立起完整的体系,从而成为以后西方美学思想的奠基者。柏拉图在《理想国》、《会饮篇》等对话中,把美学思想融贯在哲学思想中,广泛地探讨了美与艺术的问题。他认为,世界的根本是“理念”,现实世界是从理念世界派生出来的,事物的美也是从美的理念派生出来的,美的理念是“美本身”。

7.透视普通法的产生与发展 篇七

第一节人类旅行需要的产生与发展

一、旅游的产生与发展

一原始社会早期人类的迁徙活动P3

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这一时期人类客观上既无开展旅行的物质基础主观上亦无旅行外出的愿望。

1、人类迁徙活动的原因是因为某些自然因素例如气候、天灾等对生存环境的破坏或特定人为

因素例如战争的威胁而被迫进行的并且都是出于求生存的需要。

2、目的逃荒、移民或避难

活动。具有被迫性和求生性。

二、人类旅行需要产生的背景

三次社会大分工与旅行的产生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畜牧业与农业分离第二次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第三次大分工商

业、商人与农业、手工业分离。易货贸易的发展使得不同产品之间的交换的地域范围不断扩大人

们需要了解其他地区的生产和需求情况效用到其他地区去交换自己的产品或货品因此也产生了

旅行经商或外出交换产品的需要。

人类最初的旅行活动远远不是什么消遣或度假活动而是人们出于现实主义目的特别是出于经

商贸易、扩大对其他地区的了解和接触的需要所促发的一种经济活动。

三、奴隶制社会的旅行发展

西方奴隶制国家的发展和繁荣客观上为当时的旅行发展提供了便利的物质条件。一方面是道路 的建设另一方面是驿站既有官方的也有私人旅店的发展。

奴隶制社会的旅行活动基本上都是在本国境内进行的特别是以较近距离的旅行为主。但也有国

际性的长途贩运大多是贩运粮食、酒、铅、锡和陶器等基本商品另外还有奢侈品。

就整个世界而言人类有意识的自愿外出旅行活动始于原始社会末期并在奴隶制社会时期得到

了迅速的发展。绝大多数旅行活动是人们出于易货经商的需要自发开展的一种经济活动是生产力

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产品交换从而推动了人们对外出旅行的需要。

四、封建社会时期旅行的发展

一中国

道路驰道、直道、五尺道、新道等四通八达的道路网

驿站置、邮、驿、亭、站、军台、赤台、水驿、递运所、类型

帝王巡游乾隆下江南、隋炀帝下江南、秦始皇东巡

士人漫游李白、杜甫、苏轼等

公务旅行张骞出使西域、郑和下西洋

宗教旅行鉴真东渡、玄奘取经

科学考察旅行徐霞客地学考察、李时珍药物考察

商旅始终在各种旅行中占据主导地位。

二欧洲

类型

1、朝觐旅行、宗教旅行

2、保健疗养温泉旅行

1562年英国医生威廉·特纳发表一份研究报告谈到英格兰、德国和意大利的天然温泉对各种体 痛病症有疗效此举在当时的英国乃至欧洲引起温泉旅游热潮温泉洗浴成为流行时尚。

3、修学求学旅行

三封建社会旅行发展的特点

1、旅行活动的发展与国家的政治经济状况直接相关在政治安定、生产力发展、经济繁荣的统一时期旅行活动便会发展反之则会停滞甚至倒退。

2、各种非经济目的的旅行活动虽然有新的发展和扩大但是经商旅行仍占主导地位

3、封建社会以农业经济为主农村人口占统治地位。农业劳动忙闲有致的季节性特点及其对人

们生活方式的影响人们在主观上缺乏对外出旅行或度假的要求

4、就非经济目的的旅行活动特别是就消遣性质的旅行活动而言消遣旅行活动的参加者多为

王公贵族等统治阶级阶层。其人数不多在人口中所占的比重很小因此其消遣获得不具有普遍的

社会意义。广大劳动群众客观上没有能力参加旅行活动。

第二节近代旅游和旅游业的开端

关于旅行与旅游

1目的不同旅游是出于消遣性目的而暂时离家外出活动旅行可以出于任何目的

2旅游是往返双程旅行可以是单程的。

一、产业革命对近代旅游的影响 进入19世纪的欧美地区特别是从19世纪中叶起无论是国内旅游活动还是国际旅游活动都有了

突破性进展。这些情况在很大程度上是与当时的产业革命的影响分不开的。

产业革命是指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代替手工业的过程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这

场产业革命与18世纪60年代首先发生与当时资本主义最发达的英国并于19世纪30年代在英国具基

本完成。这场产业革命既是生产技术的巨大革命也是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它促进了生产力的迅

速发展提高了生产社会化程度使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在机器大工业的物质技术基础上并最终战

胜封建制度而居于统治地位。

产业革命的出现和完成给当时的人类社会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其中对当时旅游活动的发展所产

生的推动性影响主要包括

1、产业革命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从而使很多人的工作和生活地点发生了变化即从乡村转移

到了工业城市。这一变化导致了人们需要适时舒解紧张的城市社会所带来的身心压力促使人们产

生了回归大自然的要求这种工作和生活地点的变化对产业革命之后旅游活动的发展是英国重要的

刺激因素。

2、随着很多人工作和生活地点的变化产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性质。原来的忙闲有致的多

样性农业劳动被枯燥、重复的单一性大机器工业劳动取代。这一变化促使人们强烈要求假日以便

获得喘息和调整的机会

3、产业革命改变了阶级关系。产业革命造就了工业资产阶级并使之成为统治阶级这意味着

社会生产财富不再只流向封建贵族和大土地所有者而且越来越多地流向了资产阶级。这就使得在

经济上有条件外出旅游消遣的人数有了明显的增加。在产业革命造就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同时还造

就了以出卖劳动力为生的工人阶级。工人阶级为争取自己的权益而进行的不懈抗争使得资本家在增

加工人工资以及给予工人休假机会等方面做出让步。这样就使更多的人有条件外出旅游

4、产业革命带来的技术进步特别是蒸汽机技术在交通运输中的应用改变了人们外出旅行的

技术条件使大规模人员流动成为可能。

二、旅游发展过程中的铁路时代

自1769年詹姆斯·瓦特发明蒸汽机之后这一技术很快变被应用于制造新的交通运输工具轮船和

火车因此而出现。但是对当时旅游活动发展影响最大的还是铁路运输的出现。1825年英国享有“铁

路之父”之称的史蒂文森建造的斯托克顿至达林顿的铁路正式投入运营并不断向更远的地区延伸。

新兴的铁路旅行具有很多优点其中主要的优点

1、旅行费用低廉同时人们不必再缴纳路税。这就使得更多的人有能力支付旅行费用从而扩

大了外出旅行和旅游的人数。

2、速度较快旅行速度的提高缩短了旅途所需要的时间从而为人们抽出时间短时外出某地提

供了可能。

3、运载能力大这在技术上使得大规模外出旅游活动成为可能。

4、运营地域和运营网络的不断扩大加之火车运行速度的因素使人们外出旅行半径得以扩大。

三、托马斯·库克的活动与旅游业的诞生

一托马斯.库克的活动 1、1841年组织570人的团体从莱斯特前往洛赫伯勒参加禁酒大会往返全程24英里。这次活动的

组织被当时的人们称为“伟大的创举”并普遍被后来的人们看作是近代旅游业的开端。

人们之所以普遍看重托马斯·库克组织的这次活动并认为起标志着近代旅游业的开端是因为这

次团体旅游活动具有以下与众不同的特点

1这次活动具有广泛的公众性。起参加者来自各行各业甚至包括很多家庭妇女和儿童。

2托马斯·库克本人不仅发起、筹备、组织这一活动而且从始至终随团陪同照顾。这一点可

以说是新的旅行社全程陪同的最早体现。

3这次活动参加者的规模之大不仅在当时是空前的而且此后也不多见。

4这次活动为以后托马斯·库克旅行社的正式创立打下了基础并提供了经验。

但是由于这次活动的根本目的是参加禁酒大会因而实际上并非是单纯的消遣性旅游此外

托马斯·库克组织这次活动也不是出于商业性目的而是他自己所说的“业余活动”。因此我们只能

说这次活动的成功组织只是为其后正式创办旅行社打下了基础。2、1845年开始商业性旅游业务。1845年夏天托马斯·库克出于商业性目的组织了一次真正意义

上的团体消遣旅游。这次活动从莱斯特出发经过若干地区停留和访问最后到达利物浦。整个过程

历时1周人数为350人。托马斯·库克组织这次旅游活动具有以下特点

1这次组织旅游活动不再是业余活动而完全是出于商业性目的。

2此前托马斯·库克组织的团体旅游活动都是当日往返的一日游而这一次则是沿途在多处停

留访问并需在外过夜数日的长途线路旅游。

3在策划和组织这次团体旅游活动过程中托马斯·库克沿途作了大量的实地考察以确定沿

途所要停留的地点以及所要开展的参观游览活动特别是注意了解当地有无足够的廉价旅馆。这对

于当时并不富裕的旅游者特别是对于如此大规模的旅游团体来说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4编写并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旅游指南《利物浦之行手册》。其内容为全程活动过程中的有关

时间安排、停留地点、活动内容、活动方式、有关要求和注意事项等。

5托马斯·库克不仅本人担任该旅行团的陪同和导游而且沿途在某些地方停留和游览时还

聘雇了当地人为旅行团解说和导游可谓是最早使用地方导游的案例。3、1855年托马斯·库克组织从英国莱斯特到法国巴黎参加世界博览会的团体旅游活动。这次活

动在巴黎停留游览4天全程采用一次性包价。人们一般认为这是世界上组织团体包价出国旅游的开

端。4、1865年托马斯·库克父子旅游公司成立发行代金券这种代金券被认为是当今旅行支票的

最早雏形实际上可以说是最早的旅行支票。5、1872年托马斯·库克组织世界上第一例环球旅游团使他的旅行社名声大振。

托马斯·库克旅游活动的成功说明了人们对于旅游的需求已经成熟。托马斯·库克组织旅游活动的

开展标志了近代旅游业的诞生。

二其他旅游组织与企业的出现

英国1857年登山俱乐部1885年帐篷俱乐部

德国1890年观光俱乐部

美国1850年运通公司开始旅行代理业务1891年发行旅行支票。

到20世纪初英国托马斯.库克公司、美国运通公司、比利时铁路卧车公司成为当时世界旅行社业

中的三大公司。随着旅行社行业的发展和旅游需求的增大很多其他类型的旅游企业和旅游设施的

建设也相应有了新的发展。

第三节二战后现代旅游迅速兴起和发展的原因

一、关于现代旅游的概念

现代旅游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迅速普及于世纪各地的社会

化旅游活动。二、二战后旅游活动迅速发展的原因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人们的旅游活动不仅迅速地重新恢复而且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

发展。战后旅游活动之所以出现如此快速的发展其主要原因还是同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有关。

战后就整个世界总的政治环境而言缓和与发展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注意相对安定的和平环境 为战后世界经济的增长和旅游活动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和保证。与此同时科学技术的进步

不断取得重大突破世界经济和社会状况也不断出现新的发展。这些方面的发展变化都对战后旅游

活动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具体地讲二战以后现代旅游活动迅速发展的原因有两大方面

一旅游需求方面的因素

1、战后世界人口迅速增加。世界人口基数的扩大为战后大众旅游人数的增加提供了基础。

2、战后世界经济迅速发展。国家财富的增长个人收入的增加和支付能力的提高对旅游活动的

迅速发展和普及起到了重要的刺激作用。

3、交通运输工具的进步缩短了旅行的时间距离。交通工具在性能上的进步和在数量、种类上的

发展不但使得人们的旅行时间缩短也使得人们旅行费用减少。

4、生产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使劳动者的带薪假期得以增加。60年代后发达国家在不同程度上实

施了带薪假期旅游活动作为休闲的重要形式因此有了时间上的保证。这就使得参加旅游活动的

人数增加外出旅游的时间也得到延长。

5、战后各国城市化进程普遍加快。战后的城市进程加快使得人们产生了“城市病”他们需要

定期回归大自然的怀抱使自己疲惫的身体和紧张的神经得到放松。这也是战后度假旅游迅速发展 的重要社会心理原因之一。

6、战后世界各国的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信息技术进步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们对自己本乡土以 外乃至本国以外的地区和国家的事物产生了强烈的兴趣这种好奇心驱使他们希望有机会或者创

造机会去观察和体验异国异乡。

二旅游供给方面的因素

1、政府政策与措施很多国家的政府在发展旅游业和便利旅游者来访方面采取支持的态度和鼓

励的措施

2、景点的开发和旅游设施的建设很多目的地在旅游景点开发和接待设施假设方面做出了努力

和投入

3、便利而廉价的团体包价旅游的推出与推广。

二战后现代旅游活动迅速兴起和发展的原因和发展状况证明旅游活动不仅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

到一定水平的产物而且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

第四节我国旅游业的历史发展

一、解放前旅游业的发展

旅行社方面

1923年8月陈光甫设立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旅行部

1927年该旅行社编印出版第一本《旅行杂志》

1927年6月更名为中国旅行社。该社宗旨:“导客以应办之事助人以必需之便。如舟车舱之代订

旅舍卧铺之预订团体旅行之计划调查游览之入手以致轮船进出日期火车往来时间在在为 旅客所急需者。”

旅游资源开发方面

庐山、北戴河、莫干山、鸡公山等地度假区的开辟。

旅游促销方面国货博览会、西湖博览会等。

二、新中国旅游业的发展

一建国到改革开放之前

1949年华侨服务社作为第一家国营旅行社在福建厦门成立主要任务是接待海外侨胞归国探亲

和观光旅游。后更名为华侨旅行社

1954年4月15日在周恩来总理的提议下中国国际旅行社成立主要任务是搞好政治接待而不

在于营利。

1964年中国旅行和游览事业管理局成立。

1973年中国华侨旅行社总社恢复成立1974年更名为中国旅行社总社。

二改革开放以来

这一时期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1、1978年至80年代中期以接待入境旅游为主的阶段。

这一时期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没有遵循“先国内后国际“的常规发展模式而是优先发展了入境旅

游。对于国内旅游国家实行“不提倡、不鼓励、不反对”的政策。2、80年代中期至1997年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并行发展。这一时期国家的政策是“因地制宜

正确引导稳步发展”90年代以后进一步转变为“积极发展”。这一时期三类旅行社同时发展。

1991年我国明确将旅游业列为第三产业中的重点。3、1997年至今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全面发展。1997年中国处境旅游市场形成。中

国旅行社业经营的生产格局全面改善。

授课题目旅游的概念、性质和特点

教学目标与要求通过本章的讲授使学生掌握旅游活动的概念学会分析并掌握旅游活动的性质

熟悉旅游活动的特点及意义了解旅游活动类型的划分以及衡量旅游发展状况的常用指标。

教学重点1.旅游的概念2.旅游活动的类型和特点。教学难点旅游的定义。

教学内容

第二章旅游的概念、性质和特点

第一节旅游的概念

一、旅游定义的类型

1、概念性定义或理论性定义(Conceptual Definitions)

2、技术性定义或实践性定义(Technical Definitions)

本章侧重讨论关于旅游的概念性定义。

二、旅游的定义

1、“艾斯特”AIEST定义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逗留而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这些人不会导致长期定居并且不会牵涉任何赚钱的活动。——瑞士汉泽克尔、克普拉夫于1942

年提出后来被旅游科学专家国际联合会采用为该组织对旅游的标准定义简称“艾斯特”定义。

2、“旅游是人们离开其通常居住和工作的地方短期暂时前往某地旅行和在该地逗留期间的各

种活动。”

3、美国旅游是人们出于日常上班工作以外的其他原因离开自己居家所在的地区到某个或

某些其他地方去旅行的行动和活动。

4、英国旅游是人的活动即市场的活动而非一项产业的活动总之是流动人口对接待地

区及其居民的影响。

5、WTO马尼拉会议以后旅游取代人员往来是指人们出于非移民及和平的目的或者出于能

够导致实现经济、社会、文化及精神等方面的个人发展及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了解与合作等目的而进

行的旅行活动。

6、旅游是人们离开通常居住和工作的地方暂时前往目的地的旅行和在该地停留期间所从事的 活动以及旅游目的地为满足旅游者的需要而创立的各种设施。

7、旅游可以定义为在吸引和接待旅游者的其他来访游客过程中由于旅游者、旅游企业、东道

地政府和东道地社会的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艾斯特”定义的特点在这个定义中旅行和逗留“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的表述不仅

包括了旅游者的活动而且涉及了这些活动在客观上所导致的众多现象和关系从而反映了旅游的

内涵的综合性。该定义中关于“非定居者”的表述体现了旅游活动的异地性强调“这些人不会导

致定居”则在原则上指出了旅游活动的暂时性并且规定了旅游活动的非定居性或非移民性。该定

义中的“不牵涉任何赚钱的活动”的表述实际上反映的是旅游活动的非就业性。

综上所述旅游的定义可以概括如下

旅游是人们出于移民和就业任职以外的其他原因离开自己的常住地前往异国他乡的旅行和逗留

活动以及由此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第二节旅游活动的类型

一、划分标准

常见的划分标准

1、按地理范围划分如国内旅游、国际旅游、洲际旅游、环球旅游、区域旅游等

2、按旅行距离划分如远程旅游、近程旅游

3、按外出旅游的目的归属划分如消遣旅游、事务旅游、个人和家庭事务旅游

4、按组织形式划分如团体旅游、散客旅游

5、按计价方式划分如包价旅游、非包价旅游

6、按费用来源划分如自费旅游、公费旅游

7、按旅行方式划分如航空旅游、铁路旅游、汽车旅游、轮船旅游、徒步旅游

8、按活动内容划分如观光旅游、民俗旅游、考古旅游、探险旅游、文化旅游、兴趣旅游或专

项旅游。

二、国际旅游

1、国际旅游的概念

国际旅游是指跨国开展的旅游活动即一个国家的居民跨越国界到另一个或几个国家去访问的

旅游活动。

国际旅游区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居民前往本国旅游称为国际入境旅游或简称

为入境旅游inbond tourism本国居民离开本国到境外其他国家或地区去旅游称为出境旅游或

出国旅游outbound tourism 。

国际旅游包括国际来访的入境旅游和本国居民的出境旅游。

但是迄今为止我国港澳台同胞来大陆地区的旅游访问活动一直被视为入境旅游。

2、国际旅游的分类

三、国内旅游

1、国内旅游的概念

国内旅游是指人们在其居住国境内开展的旅游活动通常是指一个国家的居民离开自己的长住

地到本国境内其他地方去进行的旅游活动。

2、旅游活动发展的普遍规律

旅游活动发展的普遍规律是人们控制旅游活动的地域范围通常是由远及近地渐进发展因此国

内旅游活动的发展总是先于国际旅游很多的发展。这主要是因为国内旅游活动的旅行距离相对较短

因而旅途所需时间较短旅游费用较低基本上不存在文化障碍也不需要办理复杂的手续。

1发达国家的现代旅游发展路径先发展国内旅游再发展国际旅游。

发达国家的发展旅游业是走一条国际旅游、入境旅游和出境旅游的常规型的发展路径即发

达国家在耐用消费品的需求满足以后国内旅游开始兴盛繁荣继而国际旅游业也发展起来。我们

所说的发达国家主要是指市场经济工业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是在6000美元以上。原来的联邦德

国旅游业的发展就是走的这样的一种道路他们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空白点开始发展的。20

世纪50年代随着联邦德国国内经济的恢复国内的旅游业开始兴盛起来这就进入了第一阶段。

这一阶段的经济恢复工作需要大量的外汇在国内旅游发展的基础之上举办了吸引国外旅游者入

境旅游的系列活动以赚取外汇于是进入了第二个阶段。最后到了60年代以发达国家的高额人

均国民生产总值和国际收支顺差为依托出现了“日耳曼民族大移动”的出境旅游出国游客曾占

世界第一位进入了国内旅游、入境旅游和出境旅游全面发展的第三阶段。

2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路径先发展国际旅游再发展国内旅游。

当今许多发展中国家发展旅游业走的是非常规型的发展道路。具体说就是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率先发展国际旅游业中的入境旅游并且这种入境旅游随着

经济发展引致的外汇瓶颈加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同时伴随国内人民收入水平的

提高国内旅游业开始兴盛起来当迈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2000美元的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的行

列时国际旅游业中的支出旅游即出境旅游也崛起繁荣。我们所说的发展中国家主要指人均国民

生产总值在410美元一下的低收入国家也包括后起的发达国家他们那发展旅游业的初期目标主

要是为了赚取外汇、发展经济。

四、国内旅游与国际旅游的差别

国内旅游活动与国际旅游活动之间最根本的差别在于是否跨越国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两者

还有以下一些具体差别

1、从消费程度方面来看国内旅游的消费层次一般较低国际旅游的消费层次相对较高。

2、从逗留时间方面看国内旅游者在旅游地区逗留时间一般较短国际旅游者逗留时间相对较

长。

3、从便利程度上看国内旅游的开展一般很少存在语言障碍而国际旅游不仅存在语言障碍

还需要办理各种旅行手续。

4、从经济作用方面看国内旅游消费只是促使国内财富在地区间重新分配并不直接带来国家 财富总量的增加而国际旅游会直接造成国家之间的财富转移。

第三节旅游活动的性质

一、旅游活动是多种现象的综合体现

由于旅游者在其旅游活动的开展中要同这一环境中的许多方面接触和打交道这一环境中的几

乎一切现象都会程度不同地表现于旅游者的旅游活动中因而旅游活动的开展也便成了社会环境中

多种现象的综合体现。

1、社会现象现代旅游活动中的消遣旅游活动是人们的一种休闲活动休闲是生产力发展到一

定阶段而产生的社会现象。旅游活动最基本的特征就表现为不同国家或不同地区之间的人员交往。

2、文化现象旅游者外出旅游会不可避免接触到东道社会的文化同时也会影响东道社会的文

化和居民。

3、经济活动旅游者在食、住、行、游、购、娱等方面与旅游企业产生的需求与供给关系使

旅游活动染上了经济活动的色彩。

4、政治色彩旅游活动可以增进国际间相互了解缓和紧张局势有助于推进世界和平。

二、旅游活动的性质

1、旅游活动是一种以不同地域间的人员流动为特征涉及经济和政治等许多方面的社会文化活

动。

2、旅游活动属于闲暇活动都是使人们从日常生活中解脱出来的一种手段都属于一种暂时或

短期性的特殊生活方式。

3、旅游在根本上是一种主要以获得心理快感为目的的审美过程和自娱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

一定阶段时人类最基本的活动之一。

第四节旅游活动的特点

一、普及性

现代旅游活动的普及性表现为

1、大众旅游Mass Tourism

大众旅游一词有双重含义1它是指大众化旅游或旅游活动的大众化即旅游活动的参加者 的范围已扩展到普通的劳动大众2是指大众型旅游即现代旅游活动的大规模开展所形成的以

有组织的团体包价旅游方式为代表的大众型旅游模式或旅游活动开展形式。

随着20世纪60年代大众型旅游逐渐走向普及并形成为广大民众中占支配地位的旅游活动开

展形式。

2、奖励旅游

很多国家的公司企业和组织机构以旅游活动作为激励员工的手段。

奖励旅游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最初是某些公司企业为了表彰和奖励那些各种成绩突

出的销售人员组织他们携带配偶外出旅游。后来一些管理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奖励旅游的激励作

用远比金钱和物质奖品的激励作用持久。因此奖励旅游作为一种激励手段此后被各种组织所效仿。

目前奖励旅游已经成为一块含金量很高的高级旅游市场而且其规模还在不断扩大。

3、社会旅游Social Tourism 社会旅游也称为社会补贴旅游是由国家采取通过由国家、地方政府、工作单位、工会或户

主所属的其他组织团体提供资助或补助的办法帮助低收入的贫困家庭帮助他们实现外出旅游。

在法国、比利时、澳大利亚等国都有这一类型的旅游活动。这类社会补贴性旅游通常都是有组

织地进行并且一般都是选择本国境内的旅游度假地有时也有可能根据实际旅行距离和费用情况

选择前往邻国旅游或度假。这些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旅游度假作为人们携带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 在不少发达国家中已经被提到社会发展的日程上来。

二、持续性

就整个世界范围来说旅游活动的增长趋势具有持续性。

年份国际旅游人次单位百万消费额亿美元

1950 25.0 21.00

1960 69.0 68、67

1970 160.0 179.00

1980 285.0 1023.72

1985 333.0

1990 458.0 2550.00

2000 689.0 4758.00

2002 709.0

2004 766.0

2005 808.0

三、地理集中性

现代旅游者的活动范围可以说是无处不在但是他们的旅游活动并非平均分散于世界各地而

是往往集中到某些地区或国家甚至相对集中于某些区域乃至某些景点开展活动。例如在全世界 的国际旅游活动总人次中在欧洲地区旅游的人次最多其次是美洲再次是东亚及太平洋地区。

旅游活动的地理集中性不仅反映在全世界国际旅游活动的地区发布根据上具体到某个国家

旅游活动在该国各省及各城市之间的分布情况也呈现出这一特点。比如需求较大的线路和游客数

量比较集中的地区便形成了所谓的旅游热线和旅游热点。在热点和冷点城市或地区之间的接待量的

差别反映出了旅游活动的地理集中性。

四、季节性

1、旅游活动的季节性

现代旅游活动的开展不仅在空间分布上具有地理集中性而且在时间分布上也呈现出分布不均

衡的特点这就是旅游活动的季节性。

气候条件的限制使得不同的景区在不同时间有不同的季相节假日的影响旅游者自身工作、学习、休息的时间可能呈现某种规律性带薪假期——这两者的结合自然就形成了旅游者出游的

时间有一定程度上的集中性分布。对于旅游地来说旅游客流的发生时间自然就会大不相同例如

到阿尔卑斯山滑雪的旅游流发生时间在入冬以后到我国北方海滨度假胜地北戴河旅游的游客

却不能在这个时间出行。

2、旅游活动季节性的成因

对于一个旅游目的地来说利用季节性的形成既有该地自身方面的原因也有客源地方面的原

因。

1就旅游目的地自身方面的原因而言该地的气候条件对来访旅游季节性的形成具有重大影

响。特别是在该地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在很大程度上会为季节性气候所左右的情况下这种影响就更

加突出。

2就客源地方面的原因而言一是人们的出游目的二是人们带薪假期的放假时间。以商务

为代表的工作性外出不会手季节的影响这类旅行对当地居民出游季节性的形成没有影响。一探亲

访友为代表的家庭及个人事务型旅游外出中虽然会受到传统节假日的影响但是总起来看这类目的 的外出对当地居民出游季节性的形成影响也不大。真正对当地出游季节性的形成以及对季节性的程 度具有重大影响的乃是消遣性目的的外出旅游。在带薪假期的时间发布方面如果某客源地中

人们带薪假期的放假时间比较集中则该地居民外出旅游的季节性通常很强反之如果人们带薪

假期的时间比较分散该地居民外出旅游季节性则会削弱。

3人们的传统习惯对旅游活动的季节性也有一定的影响。在有些国家中尽管带薪假期时

间分布日趋灵活但是相当多的家庭仍然选择在传统的度假时节外出旅游。

3、综观战后以来国际上的有关研究和经验的归纳值得引起注意的有以下几种情况

1在其出国旅游者的社会经济构成中来自社会上层的旅游者数量如果占绝对统治比例则

该国国民出国旅游的季节性很小或者根本不会有季节性表现。如目前南美洲一些国家以及西班牙的

出国旅游情况便是如此。

2在其出国旅游者中如果外出公务、商务或者出席会议为目的的差旅型旅游者占绝大比例

则该国国民出国旅游的季节性很小甚至不会出现季节性表现。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出国旅游情况当属

此类。

3如果一个国家的出国旅游市场规模很大并且消遣型旅游者在其中占绝大比例那么该国

居民出国旅游的季节性很可能会表现得非常强烈。例如在每年出国旅游人数和消费额均居世界前列 的英国由于其出国旅游市场的主体是消遣型旅游者所以英国规模的出国旅游表现出很强的季节

性。

4当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到相当高的阶段居民家庭收入水平分高时则该国居民外出

旅游的季节性便会减弱。目前美国正在进入这一阶段所以美国的出国旅游人数在全年中的分布比

其他国家的情况要好得多。

第五节衡量旅游活动发展状况的指标

一、旅游人数

对于一个既是旅游目的地又是旅游客源地的国家和地区来说旅游人数应分为外来游客的来访

人数和本国或本地居民的外出旅游人数两个指标。但实际上在通常的旅游研究中人们所关注的

往往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作为旅游目的地在给定时期内所接待的来访旅游人数。并且人们通常都

是以人次为单位去统计来访旅游者的数量也就是说所谓来访旅游人数实际是来访旅游人次。

对于来访旅游人数的统计方面世界各国的做法不尽相同。

在对本国居民的出境旅游人数统计方面国际上通常的做法上由本国在这些出境旅游者回国入

境时通过抽样调查的方法进行统计。

对于国内旅游人数世界各国的通常做法都是通过定期的国内旅游抽样调查进行统计测算。

二、旅游收入和旅游支出

一旅游收入

旅游收入通常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旅游目的地国家或地区因接待来访的国内外

游客向其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而获取的直接收入。

1、国内旅游收入

国内旅游收入是指全国或国内某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因接待国内游客向其提供各种商品和服

务而获取的直接收入。

2、国际旅游收入

国际旅游收入通常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因接待海外来访的入境游客向其提供各

种商品和服务而获取的直接收入。在一个国家的国际旅游收入统计数字中一般不包括国际间交通

客运收入。

二旅游支出

一个国家的旅游支出通常是指该国的国家旅游支出。

所谓国际旅游支出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以年计算一个国家的居民出境旅游期间在境外购

买商品和服务的消费开支总额。国际旅游研究中一个国家的国际旅游支出中一般不包括国际间往 返交通的消费开支。

三关于国际旅游收入和国际旅游支出的统计

关于国际旅游收入和国际旅游支出的统计各国的做法不尽相同。

1、银行报告法由国家中央银行通过对经理授权受理外币兑换业务的各银行和其他代理机构的

交易登记进行汇总然后计算出某一时期内本国的国际旅游收入或国际旅游支出。这种方法应用甚

广但是存在很大的缺陷最大的不足之处在于难以准确地分辨清楚这些外汇收入来自各个客源国 的数量。

2、估测法实际上就是抽样调查统计法。用这种方法统计出来的数字最为可靠。

3、综合法在银行报告法的统计结果基础上利用其他一些来源的数据对货币兑换统计数字

进行修订以改进其可靠程度。

三、人均停留天数

人均停留天数指来访旅游者在目的地的平均停留天数也可用人均过夜次数表示。这一指标的

设计主要是为了配合来访旅游人次这一指标以更全面而准确地说明来访旅游活动的需求规模。将

旅游者的人均停留天数与来访旅游人次相配合计算来访旅游活动的人天数可以更全面而准确地

反映来访旅游活动的实际需求规模或目的地接待来访旅游者的实际情况并且有别于同往年的情况

以及其他旅游接待国或地区的同期情况进行有意义的比较。

授课题目第三章旅游者

教学目标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我国旅游统计中对游客范围的划定与解释熟悉国

内外旅游统计口径的异同掌握影响个人旅游需求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及其意义了解旅游者类

型的划分目的和方法并熟悉不同类型旅游者的需求特点。

教学重点

1、旅游者的基本概念

2、影响旅游需求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

教学难点关于“旅游者”的各种技术性定义。

教学内容

第一节旅游者的基本概念

一般来讲旅游者是指暂时离开常住地到异国他乡旅行的人。研究旅游者首先接触到的就是旅

游者的概念和界定问题即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之为旅游者对旅游者的定义问题不同的学科背景

不同的研究视角不同的研究目的不同的研究主体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目前对于国际旅游者 的界定国际上已经基本形成了统一的认识。

一、国际联盟的解释

1937年国际联盟对外国旅游者的解释是外国旅游者是“离开自己的居住国到另一个国家访

问至少24小时的人。”

应列入来访旅游者统计的人员包括

1、为了消遣、家庭事务及身体健康方面的目的而出国旅行的人

2、为出席会议或作为公务代表而出国旅行的人

3、为工商业务原因而出国旅行的人

4、在海上巡游度假过程中登岸访问的人员即使其上岸时间不足24小时亦视为来访旅游者

不能列入来访旅游者统计的人员包括

1、抵达某国就业任职或者在该国从事营业活动者均不能列为旅游者

2、到国外定居者

3、到国外学习膳宿在校的学生

4、边境地区居民中日常越境工作的人

5、临时过境而不停留的旅行者即使在境内时间超过24小时也不算旅游者

这一解释是为了规范各国的旅游统计口径但它针对的只是外国旅游者无国内旅游者。

二、罗马会议定义

二战以后在国际官方旅游组织联盟的积极推动下联合国于1963年在罗马召开了一次国际旅游

会议。经过讨论会议对国际来访的入境旅游者的统计范围作了新的规范这就是罗马会议定义。

1968年联合国统计委员会正式确认和通过了这个定义1970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旅游委员会也 采纳了这一定义。人们通常把这一定义内容称为世界旅游组织的解释。

一旅游者的定义

罗马会议指出凡纳入旅游统计中的来访人员统称为游客。游客分为两类一类是在到访目的地

停留过夜的游客——旅游者另一类是不在目的地停留过夜而是当日返回或离去的游客——短程

旅游者或一日游游客。

罗马会议的具体解释是

游客是指除为获得有报酬的职业以外基于任何原因到一个不是自己通常居住的国家访问的人。

1、过夜旅游者即到一个国家作短期访问至少逗留24小时的游客。其访问目的消遣工

商业务、家庭事务、公务出使、出席会议。

2、短程旅游者即到一个国家作短暂访问停留时间不超过24小时的游客包括海上巡游过程

中的到访者。

二罗马会议定义的特点

1、将所有纳入旅游者统计的来访人员统一称谓为“游客”。

2、以在访问地的停留时间即是否在访问地停留过夜为标准将来访游客进一步划分为停留过夜 的旅游者和不停留过夜的一日游游客。

3、根据来访者的定居国或通常居住国而不是根据其所属国籍来界定其是否属于应纳入旅游

者统计中的游客。

4、根据所规定的访问目的来界定来访者是否属于应纳入旅游者统计中游客。

1967年联合国统计委员会召集的专家统计小组采纳了1963年罗马会议的定义并建议各国都

采用这一定义。世界旅游组织WTO成立后也将罗马会议定义作为本组织对应纳入旅游统计人 员的解释。因此在学术界又将其称为世界旅游组织的解释。

总之罗马会议使得“旅游”Tourism与“旅行”Travel两个涵义原本不同的术语朝着概念同

化的方向迈进了一步。

三、我国的统计口径

凡纳入我国旅游统计的来华旅游入境人员统称为来华海外游客。海外游客是指来我国大陆观

光、度假、探亲访友、就医疗养、购物、参加会议或从事经济、文化、体育、宗教活动的外国人、华侨、港澳台同胞。其中外国人是指属外国国籍的人包括加入外国国籍的中国血统华人华侨是

指有中国护照但侨居外国的中国同胞港澳台同胞指居住在我国香港、澳门和台湾的中国同胞

在技术上我们可以认为海外游客是指因上述原因或目的离开其长住国或地区到我国大陆

访问连续停留时间不超过12个月并且在我国大陆活动的主要目的不是通过所从事的活动获取报

酬的人。其中长住国或地区是指一个人在近一年的大部分时间所居住的国家或地区或者

虽然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只居住了较短时间但在12个月内仍将返回的这一国家或地区。

按照在我国大陆访问期间停留时间的差别海外游客可以划分为以下两类

1、海外旅游者——过夜游客

2、海外一日游游客。

我国旅游统计中规定海外游客不包括下列人员

1、应邀来华访问的政府部长以上官员及其随行人员

2、外国驻华使、领馆官员外交人员以及随行的家庭服务人员和受赡养者

3、在我国驻期已达一年以上的外国专家、留学生、记者、商务机构人员等

4、乘坐国际航班过境不需要通过护照检查进入我国口岸的中转旅客

5、边境地区往来的居民

6、回大陆定居的华侨、港澳台同胞

7、已在我国大陆定居的外国人和原已出境又返回我国大陆定居的外国侨民

8、归国的我国出国人员。

对比前述国际组织对应纳入旅游统计人员的界定和我国对来华海外游客的现行解释可以看出

除了在各自的表述以及对某些术语的解释有所不同之外如我国界定的海外旅游者实际将在亲友家

过夜的来华旅游者排除于统计范围之外这些定义及解释的内容都大致相同。世界各国的情况也大

都如此。可以说世界上目前对国际旅游者的界定原则上已经有了统一的认识。

四、国内旅游者的界定

1、北美各国的界定

加拿大政府旅游者是指到离开所居住社区边界至少50英里以外的地方去旅行的人。

美国美国使用较广的旅游者定义是1973年美国国家旅游资源评审委员会the National Tourism

Resource Review Commission提出的定义旅游者为了出差、消遣、个人事务、或者出于工作上下

班之外的其他任何原因而离家外出旅行至少50英里的人而不论是在外过夜还是当日往返。美国旅

游数据资料中心和美国调查统计局US Travel Data Center and the US Bureau of the Census用的标

准也是50公里并规定下列人员不能列为旅游者

1火车、飞机、货运卡车、长途汽车和船舶的驾驶及乘务人员的工作旅行

2因上下班而往返于某地的旅行

3学生上学或放学的日常旅行。

北美各国对国内旅游者的定义的突出特点是以人们外出旅游的距离为标准界定是否属于国内旅

行者而不论其是否在外过夜。

2、欧洲各国

法国旅游行政部门对国内旅游者所作的界定是出于消遣、保健、会议、商务、修学等目的离

开其主要居所外出旅行超过24小时但不足4个月的人。

英国的英格兰旅游局在月度英国旅游调查中对国内旅游者的界定是基于上下班以外的任何原

因离开居住地外出旅行过夜至少一次的人。对外出旅行的距离未做规定。

3、世界旅游组织

世界旅游组织关于国内旅游者的定义是世界旅游组织在1984年参照国际旅游者的定义做出的

采用的界定标准与国际旅游者的界定标准基本一致。在这一定义中与国际旅客的划分类似国内 游客也被区分为国内旅游者Domestic tourists和国内短程游览者(Domestic excursionists)。国内旅

游者指在其居住国国内旅行超过24小时但不足一年的人其目的可以为消遣、度假、体育、商务、公务、会议、疗养、学习和宗教等。此后又补充规定国内旅游者不包括那些外出就业的人。国内

短程游览者指基于任何以上目的访问地逗留不足24小时的人。

虽然如此各国在进行统计时采用的界定标准仍然各行其是未有多大改观。不过在概念性

定义上对旅游者的认识并未有大的差异。可以说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旅游者都是出于就业和

移民以外的任何原因暂时离开常住地到异乡访问的人。

五、我国国内旅游统计中的界定

国内游客是指任何因休闲、娱乐、观光、度假、探亲访友、就医疗养、购物、参加会议或从事经

济、文化、体育、宗教活动而离开常住地到我国境内其他地方访问连续停留时间不超过6个月

并且访问的主要目的不是通过所从事的活动获取报酬的人。在这一定义中所谓长住地指的是在近

一年的大部分时间内所居住的城镇乡村或者虽然在这一城镇乡村只居住了较短时间但在

12个月内仍将返回的这一城镇乡村。

国内游客分以下两类

1国内旅游者指我国大陆居民离开长住地在我国境内其他地方的旅游住宿设施内停留至

少一夜最长不超过6个月的国内游客。

2国内一日游游客指我国大陆居民离开长住地10公里以外出游时间超过6小时但又不足

24小时并未在我国境内其他地方的旅游住宿设施内过夜的国内游客。

下列人员不属于国内游客

1到各地巡视工作的部级以上领导

2驻外地办事机构的临时工作人员

3调遣的武装人员

4到外地学习的学生

5到基层锻炼的干部

6到其他地区定居的人员

7无固定居住地的无业游民。

我国对国内游客的定义和世界旅游组织的定义基本一致但是我国对国际旅游统计方面所做的统

计并未将在亲友家过夜的国内旅游者包括进去。所以我国关于国内游客人次的统计数字可能低于

实际规模。

第二节界定个人旅游需求的客观因素

在世界各国的旅游研究中人们在讨论影响旅游需求产生与实现的个人因素时都是针对非差旅

性旅游而言即都是针对消遣性旅游和因私的家庭及个人事务性旅游而言。

个人旅游需求的产生与实现至少需要同时具备三个方面的条件从客观上讲一是需要具备足

够的支付能力二是需要拥有足够的闲暇时间。从主观上讲则是必须要有外出旅游的动机。以可

随意支配收入为根本的收入水平和以带薪假期为代表的闲暇时间是影响一个人能否成为旅游者的最

重要的客观因素也是实现旅游活动的两个最主要的个人条件。

一、足够的可随意支配收入

1、相关概念的界定

可支配收入Disposable Income指个人或家庭的收入中扣除全部应纳所得税之后的剩余部分。

可随意支配收入Discretionary Income个人或家庭收入中扣除全部纳税后和社会消费如老年

退休金和失业补贴的预支等以及日常生活必须消费部分衣、食、住、行等之后所余下的收入

部分。

2、个人收入与旅游需求的关系

国际经验参数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年收入达到400美元时就会产生国内旅游的出游需求当人均年收入达

到800美元时出国旅游需求随之产生。

收入水平不仅在于一个家庭的可支配收入达到何种水平便可以满足外出旅游所需具备的经济条

件而且还在于超过这一临界水平之后每增加一定比例的可支配收入用于旅游度假的消费额便

会以更大的比例增加。此外收入水平不仅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旅游消费水平而且还会影响到人们 的旅游消费构成。

二、足够的闲暇时间

闲暇时间亦称自由时间或可自由支配时间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及其他必需时间之外可用

以自由支配从事消遣娱乐或自己乐于从事的任何其他事情的时间。

闲暇时间的分布每日闲暇周末闲暇公共假日带薪假期。

三、其他客观因素

收入、家庭户主学历、家庭户主职业、户主年龄、家庭结构、带薪假期、生命周期、种族、性别、产品价格、空间距离等等。

第三节决定个人旅游需求的主观因素

从哲学的观点来看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任何事物的变化内因都是起决定性的作用的。所

以如果一个人主观上没有旅游的动机和愿望即使具备上述客观条件也不可能成为旅游者。因

此本节主要就实现旅游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主观条件展开讨论。而这一主观条件指的就是旅游需

要推动的旅游动机。

一、旅游动机与个人需要

1、旅游动机

一个人真正成为旅游者除了具备客观条件外还必须具备主观条件。这个主观因素就是旅游动

机。动机是激发个人行为的内在驱动力。旅游动机是一个人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而决定外出旅

游的内在驱动力即促使一个人有意于旅游以及到何处去、作何种旅游的心理动因。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动机是需要的表现形式见下式

旅游需要——旅游动机——旅游行为

上式反映了从需要到动机再到行为的旅游发生心理模式。因此研究人的动机必须首先研究人 的需要。旅游动机也是如此。促发旅游动机产生的精神需要主要有以下两种其一探新求异的

需要或者说好奇心的需要。其二逃避现实的需要。我们可以认为人们外出消遣或度假旅游主

要是为了满足这两种精神上的需要。

2、旅游动机和旅游需求之间的关系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很好地解释某些旅游者的出游动机

旅游是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要。是超脱一般生理需要的高级需求形式是社会发展到现代文明阶

段的产物。因为旅游所满足的需要应属于心理需要的范畴。只有社会的文化水平在精神和物质方面

提高到一定档次后才能为人们创造出生活富裕、时间充裕和信息发达的旅游条件旅游才能真正

以需要的形式在人们的心理上成为一种追求的对象。

3、现代人产生旅游动机的原因

1探新求异的需要或者好奇心和探索的需要

2逃避紧张的需要消极的需要。

二、旅游动机的类型

美国著名的旅游学教授罗伯特·W·麦金托什提出旅游动机可划分为四种基本类型

1、身体方面的动机包括度假休息、体育活动、海滩消遣、娱乐活动以及其他直接与保健有

关的活动。此外还包括遵医嘱或建议做异地疗养、洗温泉浴、矿泉、作医疗检查以及类似的疗养 活动。属于这方面的动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通过与身体有关的活动来消除紧张。

2、文化方面的动机人们为了认识、了解自己生活环境和知识范围以外的事物而产生的动机

其最大的特点是希望了解异国他乡的情况包括了解其音乐、艺术、民俗、舞蹈、绘画及宗教等。这

样的旅游方式我们认为是文化旅游国外也有人称为“软探险”旅游。

3、人际方面的动机人们通过各种形式的社会交往保持与社会的接触包括希望接触他乡人

民、探亲访友、逃避日常的琐事及惯常的社会环境、结交新友等。

4、地位和声望方面的动机这方面的动机主要与个人成就和个人发展的需要有关。属于这类动

机的旅游包括事务、会议、考察研究、追求业余癖好以及求学等类型的旅游。旅游者可以通过旅游

实现自己受人尊重、引人注意、被人赏识、获得好声名的愿望。

5、购物方面的的动机。除了麦氏突出的四种类型以外公务动机也是现代旅游的主要动机之一。

如日本女子的婚前出国旅游主要动因就是为了采购嫁妆。

实际上人们外出旅游很少只出于一个方面的动机而是多种方面的综合。

三、影响旅游动机的因素

1、个性心理因素

在影响旅游动机的个人因素中一个人的个性心理因素起着首要的作用。不同个性心理特征的人

有着不同的旅游动机进而产生不同的旅游行为。美国学者帕洛格提出了游客个性心理模式研究

了不同心理类型对旅游动机以及对旅游目的地选择的影响。这五种类型是自我中心型、近自我中

心型、中间型、近多中心型和多中心型。

自我中心型思想上谨小慎微多忧多虑不爱冒险。行为上表现为喜安逸好轻松活动量小

喜欢熟悉的气氛和活动。因此他们在外出旅游时往往选择那些距离比较近、自己对该地情况比

较熟悉的旅游目的地特别是倾向于选择那些传统的旅游热点地区。

多中心型思想开朗兴趣广泛多变。行为上表现为喜新奇好冒险活动量大不愿随大流

喜欢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和相处。他们在外出旅游时往往倾向于选择那些距离比较遥远、文化差异大的陌生之地特别是不愿随大流去那些脍炙人口的旅游热点。

中间型特点不明显这类旅游者对目的地的选择通常没有什么苛求一般选择传统的旅游热点

或风险很大的待开发地区。

2、个人文化因素包括个人的文化程度与修养、民族风俗、宗教的影响等方面。个人的文化程

度与修养它显然与一个人的受教育程度有关。受过较高程度教育的人掌握的知识和关于外界的

信息也相对较多从而更有亲自了解外部世界的兴趣和热情同时也有助于克服对陌生环境的不

安和恐惧民族风俗方面一般而言欧美国家的人把度假、娱乐作为文化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人则崇尚勤劳、节俭宗教的影响主要是指不同的宗教有不同的价值观和行

为准则从而导致旅游者不同的消费模式。

3、年龄年龄对旅游动机的影响出于两个方面一是年龄的不同往往决定了人们所处的家庭生

命周期阶段不尽相同从而制约着人们的需要和动机二是年龄的不同往往会影响到人们体力的差

异从而也会制约人们的需要和动机。

4、性别性别对旅游动机的影响出于两个方面第一性别差异意味着男女生理特点的不同

第二性别差异导致了男女在家庭中扮演角色的不同。在外出旅游的调查中男性旅游者多于女性

旅游者原因就在于此。

5、微社会环境微社会环境是指一个人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所经常接触的人际环境或人群。

认识了解影响旅游需求的主客观因素对于旅游业而言是很重要的。客观条件满足与否是细分市

场以及选择目标市场时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而了解了旅游者旅游动机的类型及希望获得满足的需 要就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规划和开发并在宣传和促销时找准诉求点更有效地激发起人们的

兴趣促使其产生旅游动机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第四节旅游者类型及其需求特点

一、世界旅游组织对旅行者的分类

根据1963年联合国罗马国际旅游会议划分的游客主要访问目的分为以下类型

1、度假

2、商务

3、医疗保健

4、求学

5、公务会议

6、家庭事务探亲访友

7、宗教

8、体育活动

9、其他。

二、旅游者的类型

依照世界旅游组织WTO对国际旅行者的分类可以将旅游者分为消遣型旅游者、差旅

型旅游者和家庭及个人事务型旅游者。

1、消遣型旅游者的特点

1这类旅游者在全部旅游者人数中所占比例最大消遣型旅游者在全部外出旅游人数中所占 的比例最大。不难设想以消遣为目的的这类旅游者在世界旅游业中所占的重要地位。

2外出的季节性较强消遣型旅游者外出旅游的季节性很强。一方面这类旅游者大多数属

于在职人员他们的旅游度假几乎都是借助带薪假期实现的。带薪假期的集中造成了出游时期的集

中也就形成了出游的季节性。另一方面目的地的气候和景观也是使得消遣型旅游者来访有季节

性的重要因素。

3消遣型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和旅行方式的选择以及对出发时间的选择方面拥有较大程度 的选择自由。

4消遣型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的停留时间一般比较长消遣型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的停留时

间一般比较长。例如这类旅游者在来华旅游时很少只参观一个城市或景点而是要到各地领略一

下不同的风光景致。即使主要逗留于某一旅游胜地由于消遣度假的原因逗留时间也会相对较长。

5由于自费的缘故消遣型旅游者对价格较为敏感。所以在旅游产品和出行方式上消遣型旅

游者更关心的是货真价实物有所值。

2、差旅型旅游者的特点

1人数虽然较少但是出行次数较为频繁这是差旅型旅游者受到旅游企业重视的主要原因

之一。

2出行是出于工作或业务的需要因而不受季节的影响由于他们的出行是出于工作或业务 的需要因此不需要受假期的限制利用工作时间即可。

3对目的地的选择自由度较小甚至根本没有选择余地

4在旅游服务的要求方面较强调舒适和方便因而消费水平较高。

5对价格不太敏感。一方面这一类型的旅游者外出消费并非自费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们

没有选择或更改目的地的自由。

3、家庭及个人事务型旅游者的特点

个人和家庭事务型旅游者是指那些探亲访友和求学的旅游者。这类旅游者的需求特点比较复杂。

他们在需要方面不同于前两种类型的旅游者又兼有这二者的某些特点。

1出行时间大多选择在传统节假日外出探亲日期限制较紧

2外出季节性较差

3对价格较为敏感

4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缺乏自由度。

授课题目第四章旅游资源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旅游资源的概念以及旅游资源对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性熟悉旅游

资源的分类方法了解旅游资源的特点及其认识意义认识旅游资源开发的必要性熟悉其开发工

作的主要内容和应当遵循的原则认清开发与保护之间的辩证关系并熟悉旅游资源保护工作的实施

原则和基本措施。教学重点旅游资源分类。

教学难点旅游资源的类型及开发与保护措施。

教学内容

第一节旅游资源的概念

一、旅游资源的定义

长期以来学者们对“旅游资源”的概念并没有达成共识由此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旅游资源”定义。

据粗略调查仅国内研究界表述不一的“旅游资源”定义就有60多种。其中我们这里介绍最有代表

性的二种

1凡是能够对旅游者造就具有吸引力环境的自然事物、文化事物社会事物或其他任何客观

事物都可构成旅游资源。

这个定义强调了“吸引力”这是旅游资源最本质的属性但没有注意旅游资源与旅游业的关系。

2凡能激发旅游者旅游动机能为旅游业所利用并由此产生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自然与

社会的实在物。

这个定义注意到了旅游资源和旅游业的关系但也有一些不足。比如用了“实在物”这样一个词而

旅游资源并不一定都是实在物如民间传说等。

总之这两个定义表明了人们对旅游资源定义在某些方面的相同理解也显示出在某些方面看法 的差异。我们认为可以对旅游资源定义如下

凡是能够造就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环境的自然事物、文化事物、社会事物或其他任何客观都可 以构成旅游资源。简单地说旅游资源是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各种客观事物均可构成旅游资

源。

在关于旅游资源的定义上大多数观点都强调了旅游资源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这一根本特征。旅

游资源是作为旅游者活动客体的旅游资源是作为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开展因素之一的旅游资源而

不是旅游业的经营活动所借以开展的经济资源强调从需求角度去对旅游资源进行定义才能突出 体现或反映吸引力本源这一全部旅游资源理论的核心。

在理解这一定义时需要注意这样三点

1这一定义强调的是旅游资源是招引旅游者来访的吸引力本源。

2虽然表现吸引力的核心因素是某种事物但是该事物吸引力的真正发挥实际上同以它为

核心所形成的环境有关。

3某一事物所具有的作为旅游资源的地位未必是永恒的。

二、旅游资源的分类

根据常见的旅游资源表现内容的基本属性将旅游资源分类如下

一自然旅游资源

所谓自然旅游资源是指以大自然为吸引力本源的旅游资源。

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气候条件

2、风光地貌或自然景观

3、动植物资源

4、天然疗养条件

二人文旅游资源

1、历史文物古迹

2、民族文化及有关场所

3、以影响的国际性体育和文化盛事

4、以主题公园为代表富有特色并具备一定规模的现代人造游乐场所或其他消遣娱乐型的现代

人造旅游景点。

三其他旅游资源

1、经济建设成就

2、科技发展成就

3、社会发展成就

4、目的地居民度外来访问者的友善态度等。

另外还将旅游资源划分为可再生旅游资源和不可再生旅游资源。

三、旅游资源的特点

1、多样性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人文的可以是历史的也可以是当代的可以是有形的

也可以是无形的——世界口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最早的昆曲没有固定的形态蒙古长调

高亢、悠扬但是是非物质的。

2、吸引力的定向性有的游客喜欢人文旅游资源有的游客则喜欢自然旅游资源有的旅游资

源更适合儿童有的更适合老人有的本身对游客就有限制如探险旅游、太空旅游等。

3、垄断性一些旅游资源具有地理上的不可移动性从而成为垄断性尤其是特别有价值的人

文旅游资源如长城、金字塔、泰姬陵。

4、易损性很多旅游资源一旦遭到破坏就很难恢复人文旅游资源特别明显一旦损坏不可恢

复举例北京故宫。

5、可创新性。主题公园如迪斯尼乐园、世界之窗等太空已成为旅游资源。

四、旅游资源的重要性及价值决定

如何衡量旅游资源的价值以及旅游资源的价值又是如何决定的从发展旅游业的角度去认识

旅游资源的根本价值在于对旅游市场的吸引力在于其对旅游者的吸引功能。衡量这一价值的唯一

客观标准及其在量化方面的唯一表现就是吸引来访游客的数量。

从发展旅游业的角度来看旅游资源的根本价值在于对旅游市场的吸引力在于对旅游者的吸引

功能。衡量这一价值的唯一客观标准及其在量化方面的唯一表现就是吸引来访游客的数量。

就其价值决定而言一项旅游资源的价值大小取决于其本身固有的质量及其坐落地点这两个方面 的结合情况。在不考虑其他因素作用的情况下一项旅游资源自身特色越突出或独特性程度越大

其价值也就越高反之就越低。坐落地点之所以构成决定旅游资源价值的另一个关键因素是因为

它意味着该项旅游资源距离那些主要旅游客源地区的远近以及该项旅游资源所在地的可进入性的程 度。

第二节旅游资源的开发

旅游资源经过有效的开发后可以更大限度的发挥其价值但开发不当也会带来负面影响。如

泰山如果没人去开凿道路其旅游价值就不能够充分发挥。如开发过度游人过多保护不当就

会给山体与水体造成污染。

一、开发的含义

1、现实的旅游资源

通常是指那些不仅其本身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而且客观上已经具备必要的接待统计并且正在

接待大批游客前来访问的旅游资源。

2、潜在的旅游资源

通常是指那些其本身可能具有某种能够令人感兴趣的特色但由于不具备交通条件和其他接待条

件加之可能尚不为外人所知目前还无法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赏的吸引因素。

3、关于“开发”

处于原始状态的旅游资源即潜在旅游资源尚不能成为多数旅游者的旅游对象。但需要强调的

是旅游资源的开发并不是一个将非旅游资源的资源转变成旅游资源的过程而是一个将潜在旅游

资源变成现实旅游资源的过程它不是一个创造和仿制的过程而是一个利用或深度利用的过程

是一个经济过程也可能是一个明确或变更资源产权关系的过程。因此正如我们前面所提出的旅

游资源的开发是一个由潜在旅游资源变成现实旅游资源的过程。

二、开发工作的必要性

旅游资源开发工作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发挥、改善和提高旅游资源的吸引力使其成为能够为来

访旅游者提供满意经历的旅游对象物其最终目的则是将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功能。

对于潜在旅游资源而言需要进行开发才能成为现实的旅游资源对于现实旅游资源尤其是已

为旅游业长期利用的现实旅游资源同样也需要根据情况进行再生性开发以巩固、改善和提高旅游

资源的吸引力。

三、旅游资源的评价标准

美学标准——是否有美感。

社会标准——是否与当今社会文化相匹配得到大多数人认可。

历史标准——是否能正确有效的反映历史。

市场标准——投资与回报是否合理。

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以市场为标准对拟开发的旅游资源进行评价。采用这种标准进行的评价主

要着重于开发后的旅游资源所拟吸引的客源市场、可能的吸引力程度或可能吸引来访的客源规模

而且评价过程中多使用定量分析能具体体现旅游开发工作的经济观点和市场观点。

由于这种评价方法是从市场观念出发而且也同时涉及使用美学、社会、历史等评价标准因而

是一种综合性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

四、开发项目的可行性研究

旅游资源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是在有关开发项目进行投资决策之前就该项目的开发在经济上是否 可行而作的调查和研究。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开发者的实力与资格

2、分析和预测市场需求

3、分析项目开发和经营的微观条件

4、分析有关当地宏观社会经济条件。

五、旅游资源开发工作的主要内容

1、解决和提高旅游资源所在地的可进入性

2、建设和完善旅游基础设施

1一般公用设施

2满足现代社会生活所需要的基本设施和条件。

3、建设旅游上层设施

4、旅游景区、景点的开发建设与管理

5、培训能够胜任专业水平旅游服务工作的人员。

六、开发工作的原则

1、提出独特性原则联系前面内容的“垄断性”。

2、力求经济的原则开发旅游资源的目的是促成旅游资源向旅游产品的转变使旅游资源成为

能够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从旅游资源向旅游产品的转化过程实

际上社会当然通常是社会的一部分成员将不属于个别人的自在之物转化为个别人可以从中获得

上一篇:政法干部现实表现材料下一篇:历史如何答题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