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好人事迹材料

2024-07-01

中国好人事迹材料(精选9篇)

1.中国好人事迹材料 篇一

林淑新,女,汉族,大专文化,中国共产党党员,出生于1955年,1973年在南风日化工作,1980年被评为市先进生产者,1985年被评为市先进个人,现担任锦峪社区博林支部书记。

每天都会有带着红袖标的身影都会出现在博林小区内,她就是林淑新,为了加强社区平安建设,让广大群众感受到共产党员的先进性随时可见,她主动参加在小区组建的义务巡逻队伍中,看见谁家有个大事小情,她总是热心的帮助。

博林小区内基本上都是年轻的上班族,有的家长礼拜休息的时候需要加班,但是家里的孩子却没有人看管,林淑新知道了以后,主动帮着看管孩子,大家都亲切的叫她林妈妈。

林淑新还是“爱心零距离服务队”的志愿者,无论是谁家有什么困难、或是邻里之间发什么不愉快的事情,她总是去热心的帮助。在林淑新的眼中居民的小事都是大事。

社区内有几户动迁户还没有动迁搬走,因为其中一家有肢体残疾的病人,走路不是很方便,所以砌个小墙方便走路的时候能有东西扶着,可是另一户却觉得他们是因为要动迁所以想多占地方,导致两家人有了矛盾,而且吵的很厉害,因此居民找到了社区想让社区帮忙解决。社区工作者和林淑新一起来到了居民的家中,通过社区工作者和林淑新的劝说,俩家人决定各让一步,看到他们的家里过的很困难,林淑新就把自己家里他们能用的东西送到居民的手中,还积极的组织小区内的居民对他们进行捐助,而且时不时的去他们俩家对他们进行劝导,经过她的长时间努力,俩家人都觉得自己的做法影响了邻里之间的和谐,其中一家表示会经常帮助另一家。

在社区“两委”换届选举时,她又成了小区流动投票点的工作人员,认真核查选民资格,发放选票,并监督投票。选举结束后,她搬桌搬椅,热心帮忙,她总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让小区更美好,让居民生活得更舒心。

这样的小事情还有很多,但是在于殿亭大爷的眼中居民的事情都是大事,每件事情都要用心去办。

2.中国好人事迹材料 篇二

——记者手记

在素有人杰地灵之称的安徽省淮上区曹老集镇,有一位在解放前出生的高龄老人,三十年如一日,成年累月地做好事从未间断,谁也说不准他究竟做了多少好事、善事。当地群众只是十分敬重的称呼他“高善人”、“活菩萨”。他就是淮上区曹老集建筑公司总经理、淮上区公关协会副会长,荣获2012年中央文明办授予“全国孝老爱亲中国好人”称号的高正权。

好人印记:高正权是一位不图名利的慈善家

第一次见到高正权,还是在去年淮上区公关协会会议上。这位已64岁的老人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小许多。高正权膀大腰圆,一米七多的个头,身体微胖且均匀,慈眉善目,目光炯炯有神,谈吐自如,掷地有声……当谈及“中国好人”时,他低调而又淡定,只以“没什么,这是我应该做的”话语一避过之。这更引起记者的兴趣,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在“讲善行、讲文明、讲梦想”的今天,“中国好人”正是我们挖掘细找的地方。于是,记者借今年去淮上参会之机,便深入到他所在的曹老集镇,揭开了高正权那多人不知晓的“迷人”面纱,找到了他为实现“慈善梦我的梦”的动力所在。

那么,已近古稀年岁的高正权,是一个怎样的人?30年的慈善梦缘于何处?究竟“好”在哪里?一个又一个谜团在当地群众干部以及领导口中找到了答案:百姓说,高正权把孤寡老人当亲生父母来孝敬,逢年过节亲自上门,送衣、送物、送钱,俺们有儿有女的也就是这样。像他这样的人,在蚌埠没有,在全国也是少见。他不仅是企业家榜样,更是青年一代的楷模典范,在曹老集一带影响极大。乡亲们说,正权虽不是多大老板,可他那施舍于人的精神难能可贵。谁家有灾有难,日子过不去了,高正权总是慷慨解囊,解你燃眉之急和后顾之忧。别说社会上有的人不信,就连俺们村的人也难以理解。说他是中国好人当之无愧。曾被高正权“救济”过的人这样评价:他不是神仙,是一位搭救穷人的“活菩萨”。他不是自己的亲人,但他比亲人还要亲。没有正权,俺们这帮穷人还不知道要受多大苦,遭多大罪。下辈子就是当牛做马,也要还他的人情和钱财……在领导的眼中,高正权不仅仅是一位常做善事的慈善家,更是一位有战略远见,智勇双全的企业家。正是有了相当的经济实力,才有了回报社会的能力。淮上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公关协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余庭举曾对记者说,高正权被评为“中国好人”,这是国家和社会对他慈善事业的肯定与认可,这不仅是高正权的光荣,更是曹老集镇、淮上区以及公关协会的极大荣耀。高正权是淮上区精神文明建设杰出的代表,在淮上区经济社会大发展的今天,“中国好人”就是我们对外开放中一张靓丽而又骄傲的地方名片……

走近好人:高正权的善举平凡而伟大

“他给孩子修学校,给老人盖敬老院,一片热心为乡邻,数十年默默付出不求回报,在逆境中坚持善举之路,他就是人们口中的‘高善人’,2012年中国好人——蚌埠曹老集建筑总公司总经理高正权。”这是在今年5月26日淮上区公关协会召开的表彰大会上,中国公关协会副会长冯世界写给高正权的颁奖词,这是对他最真实的写照。

说起“好人”,高正权不愿深谈。我们只好从他1983年建立农副产品(芦苇席)收购站说起。“实际上这30年我只是围绕着农民的“卖席难、卖粮难、住房难”,做了一些小生意。1983年刚改革开放不久,我们这边许多农民编了芦苇席卖不掉,有的只好把苇子当柴烧,我看了心里很着急。为了帮农民找到致富门路,经与东北三省的粮食部门联系,打开了销售苇席的渠道。于是我在当地建起了第一个农副产品(苇席)收购站。也就是从那时起,搭起了一个“行善积德”的平台。比如,当看到老弱病残的老人来卖席子,不管编织好坏,我都按最高价付款。而且不用点数,老人们说多少就是多少。所以从中“搭救”了一些穷苦人。那时每看到这些场景,我就一阵阵心酸……因为,我们家曾被人瞧不起过,甚至欺负虐待过……”说到这里,高正权眼里掉下了眼泪,他告诉记者,三岁时父亲双目失明,并且很早去世。母亲拉着他和弟弟妹妹度日。十几岁正赶上大跃进的年代,没进学堂就早早地参加了生产劳动。排行为老大的他整日里挣分糊口,成了家里唯一的顶梁柱。提起家庭的遭遇,高正权老人又一次掉下心痛的眼泪。

在曹老集镇,人们每提起高正权收苇席救穷人之事,都伸出大拇指夸赞一番。有人给他略算了一笔“亏损”账,在1983年至1996年13年间,“高价收,低价卖”就可能少收入十万元以上。周化银老人为此更难以忘怀。“卖席送鞋”的故事,至今仍被当地百姓传为佳话:那是1995年冬的一个早晨,周化银将编好的席子送到收购站,高正权按最高价付了款。周化银还没把钱放好,正权又递过20元钱。没等周化银说话,正权说,“现在天这么冷,别人穿棉鞋还哆嗦,你还穿着前后露脚的破球鞋,哪受得了啊!我另外给你这20元钱,自己到街上买双棉鞋穿吧!”周化银老人说,听正权这么说,我真想给他磕个响头。后来这些年,他每次碰到我还要过问一番。这不,今年在镇上见到我,硬是给我买了几十元物件。这么多年,受正权资助、救济的人多了去了,我只是其中一人。我真不知道如何谢谢他。说着,老人两行热泪夺眶而出。

记者在采访的几天时间里,无论在村里与百姓交谈,还是在镇上与干部们见面。人们一听说要来采访“中国好人”高正权,都会按捺不住激动之情,滔滔不绝地讲述一串串、一桩桩可歌可泣的好人故事。

“正权这个人说起来很怪,他不畏权势,把穷人当亲人,把善事当事业,几十年矢志不改。”一位了解高正权脾气秉性的知情人告诉记者,“三淝光村有一特困户叫周祥云,平时都省吃俭用,日子十分紧巴,有一天早晨,孙女不慎将一瓶香油撒在地上。为此,周祥云追赶孙女至大街上一阵拳打脚踢。正在路边走过的高正权闻知此事,在好言相劝的同时,从兜里掏出50元给了周祥云。张陈村一位60多岁的老年妇女常年流浪,在外以拣拾垃圾为生,高正权听说后,亲自“拜访”,在帮她解决“安居”问题后,临走扔下100元钱,并留下他的手机号码,叮嘱这位老人有事可以打电话给他。一次,高正权去一理发店理发,正巧碰到了本村正在理发的孤独贫困老人,高正权不仅支付了他的理发费,而且还随手掏出100元钱,作为老人生活补贴之用。还有一次,他听说张陈村中心小学教室漏雨,影响了孩子们的正常学习。他便找到校长请战:这活我们干,不要你们一分钱。三天时间几间教室全部进行维修加固,确保了全校师生的安全。

“高正权为人一贯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别人对他的恩惠,他会尽力回馈,可他对别人的恩惠,他从不记在心上。”一次高正权从曹老集回清河村老家办事,听说对自己家有恩惠的原村干部家境贫寒,甚为着急。没等把事办完,就匆匆赶到这位村干部家。随手掏出500元钱,叮嘱他夫妻俩保重身体,有什么难事及时找他,去年腊月二十七,高正权又委托爱人给清河村这位村干部家送去200元“过年钱”……据不完全统计,这些年,高正权资助救济的较贫困户多达百户,向社会各界救助的慈善款(物)达30多万元。

“说到高正权的慈善之举,我不得不提及曹老集敬老院。”今年已48岁,在敬老院当了多年院长的史超告诉记者,“高正权30年来与敬老院的老人们结下了特殊情节和不解之缘,是曹老集镇众所周知、远近闻名的。1983年敬老院刚筹建时,他就把准备自家建房的2000元钱捐给了敬老院。当时有人说他傻,可高正权说,把钱用到敬老院上,比我盖房值得。也就是从那时起,高正权把敬老院的老人视为自己的父母。30年来,每到中秋和春节,高正权总是装满满一车的糖果、瓜子、奶粉、蛋糕来敬老院。从未间断过一次。为了适合老年人的不同口味,他每年根据老人们吃的爱好,变换着给老人买“零食”,他怕敬老院长麻烦,就把这些“零食”分包成份,分给老人们。有时候听说个别老人手头紧,他还给他们一、二百元做零花用……”史院长说到这里,心情格外激动。人称善人,中国好人,一点不假。史超院长告诉记者,最让他感动的是1992年。那一年,高正权收购站生意被骗的血本无归,一下子跌入了低谷。高正权无奈只好离开曹老集回到“清河村”老家度日。人们认为他不会再来敬老院了,可让所有人没想到的是,他竟然和往常一样,在腊月二十几,把装满一车东西的面包车又开到了敬老院。整个小院顿时沸腾起来,有的放鞭炮,有的拉着高正权的手,还有的非让高正权吃了饭再走。可高正权水都没喝一口就离开了敬老院。几十位老人在院大门口看到他远去的背影,都掉下了眼泪。

“老高太伟大了,他当时那么困难,还想到这些无儿无女的老人,真太不容易了。”这位涉世较深的老院长史超说到此事,至今还感慨不已。史院长说,高正权还有一件让我们十分感动的事,就是每年给老人们做衣服。原来每年供一身衣服,后来看老人们倒换不过来,从2011年开始,改为春秋两套服装。他领师傅来院量体定做,场面就像儿子给父母做新衣似的让人感动。他一会扶起老人让他站好,一会又帮老人整理衣衫,忙个不停……一位活了93岁的董兰英老人(去年已故)眼含热泪对正权说:“托共产党的福,你比亲儿子还好,这是老人的福气,俺到阴间也忘不了你的恩德!”有人给高正权算过一笔账,仅给全院40多名老人做衣服一项,他每年要开支万元以上。对此高正权只是微微一笑说:“钱是身外之物,我不能忘本,老人们幸福才是我最大的幸福,为老人们花点钱,就是一个字——值!”

好人心声:要永远尊重孝敬老人看起穷人世世代代帮助可怜之人

高正权,这位生活在淮河之滨的中国好人,他的事迹在《蚌埠日报》《老岑事业》等当地媒体广为传播。早在26年前的1987年,38岁的高正权凭着对党的热爱和事业的忠诚,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对于出身不好的高正权来说,加入党组织显得更为“珍贵”。这也足以说明当地党组织对他品质、事业的褒奖和肯定。高正权说,我加入中国共产党,不给党抹黑,要为党争光才对。我不能只说不做,要永远尊重孝敬老人,看起穷人,世世代代帮助可怜之人,要做上对得起党,下对得起百姓的平凡之人,把“中国好人”做到底。

对于“好人”的含义,高正权有更深的理解。他认为,所谓好人,就是不干损人利己的坏事,只做专门利人的好事。好人是中华美德的传承者,他需要真心的付出,而不是作秀。他需要始终如一,更不是当机会主义者。作为好人,随时随地伸出无私无悔之手,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同时他还要扬善惩恶,公道正义,是一个不图名利和回报的人。

3.好人事迹材料(定稿) 篇三

她,身高不足一米六,体重不足一百斤;她,没有动人的相貌,没有辉煌的事业;她,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女人。这个普通的小女人,是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儿女眼里的好妈妈,公婆心中的好媳妇,老公眼里的好妻子,父母心中的乖乖女。这个貌不惊人的小女人,没有什么高深的理论,没有什么显赫的地位。在自己平平凡凡的岗位上,时时刻刻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主义价值观。她---就是我们首阳山旅游度假区贵和小学一名普普通通的老师---刘淑霞。

刘淑霞:女,汉族,1970年9月9日出生在山东省昌乐县五图街道营子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998年7月毕业于潍坊教育学院汉语言专业,1998年9月参加工作至2014年7月一直昌乐县五图街道五图小学任小学语文教学工作,2014年9月至今在首阳山旅游度假区贵和小学任小学语文教学。2003年参加成人高考,函授学习了小学教育管理本科学段的进修,2007年圆满毕业,取得本科学历。

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担任小学班主任。现担任贵和小学语文教研组长、五年级二班班主任。自参加工作以来始终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政治立场坚定,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拥护改革开放,思想上、行动上和党中央保持一致,工作上能勇挑重担,服从领导分配,工作勤奋,任劳任怨,以身作则,富有创新和进取精神。教学中深信“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以“身教重于言教,尽量让学生多学一点知识”作为指导思想。“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十几年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具体实践中,不断探索和追求,终于悟出教育之真谛在一个“爱”字,即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学生的爱。课堂教学的根本在于传道,要传好道,首先要处理好教材、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必须实现这三者之间或浓或淡的情感和谐与共振。坚信每一位学生都蕴藏着巨大的潜能,它需要在一定的环境中激发出来。所以,以爱心关爱每一个学生,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使他们的潜能得以激发,并获得自信的力量,在教学实践中,不仅爱那些优秀生,更爱那些比较特殊的问题学生,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习惯养成的培养;对学生多些关心,多点爱心,再多一些耐心,使他们在各方面有更大进步!

最好的教育莫过于以心交心

她,就像一支蜡烛,默默的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她,就像那无私的春蚕,牺牲自己,造福他人;她,就像一位辛勤的园丁,不知疲惫地为祖国的花朵梳妆打扮。正如古人所说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她,把一群群无知的幼童培养成一个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小学生。这里面都凝聚着无数的汗水和心血,这是她付出多少辛劳才得来的成果呀!

曾记得有一年,她任三年级二班班主任,开学不久,学校转来了一名同学,这位同学,我们老师多少有点了解,他是一个特殊学生----因病休学的李刚。他因小时候得过“婴儿瘫”走路一瘸一拐,反应迟钝,动作慢,一直以来,是班里的典型的问题学生。因此,在家受到父母的责骂,在学校受到同学的嘲笑。于是他破罐子破摔,什么也无所谓了。前一段时间又因摔伤了腿儿拉下了两个多月的功课。父母实在没办法,让他休学。有些好心的同事告诉她,李刚可能会转到三年级二班,让她说什么也不能答应。可刘淑霞却说:我曾经读过一篇叫做《冬天里不要砍树》的文章。文章的大意是:冬天里肃杀的天气使大多数树木掩藏了生机,可你认定它是一株朽木就错了。因此,我们也应因此受到启发,我们做老师的不要以暂时的表现来衡量一个学生。像班里这种“处处挨打,处处受气”的问题学生,要以高度的责任心来帮助教育他们,对他们倾注更多的爱和关怀。要以真诚的爱生之情,去激起他们情感的浪花,取得他们的尊重和信任,打开他们心灵的大门。要用心灵的温暖,健康的情感去医治他们心理的缺陷。总之,对待这样的问题学生,不是厌弃而是教育;不是疏远而是亲近;不是怀疑而是信任„„李刚真的被安排在三年级二班,也正如刘老师所说,他不是一株朽木,在刘老师的辛勤浇灌下,这株看上去的朽木终于发芽、开花了。就在那个学期末,李刚的作文还被学校评为优秀习作呢!在作文中,李刚也深情的表达了对刘老师的尊敬、爱戴和感激。

当时有的同事觉得很奇怪,就问刘老师是怎么让朽木发芽的?刘老师说,对李刚我也着实费了一些心思,如何让他在班里重新树立自信呢?是给他一个下马威?还是„„想来想去还是在平时的学习中付出爱心,开启他心灵的大门吧!记得曾读过这样一段话:掌声是对一个人的肯定和鼓励,特别是人身处逆境时,这种肯定和鼓励,往往使人产生一种自信,一种奋发向上的力量。于是进入新班的第一个班会上,我专门为李刚设计了一项特别内容,我在作完自我介绍之后走向李刚同学,一边和他握手一边说:“现在进行班会第二项内容,欢迎新插班生李刚同学。人生的路那么长,能和两个班级的同学同窗共读,就得到了两倍的同学和友谊,让我们为新友谊鼓掌。”教室里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同学们跟我一起说:“欢迎李刚成为我们的新朋友。”同学们跟我一起喊了起来。这时李刚低着头,使劲握着我的手,眼睛湿润了。在我和同学们热烈的掌声里,我分明看到他晶莹的泪花里燃着新的希望。一位教育学家也曾经说过: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这就是真理。对儿童缺乏同情心,他们就会变得没有同情,施以爱心,就会得到爱的收获。对于李刚,我不但在日常生活中极尽关爱,给了他一个友爱、和谐的学习环境,及时矫正他们的心理,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在课堂上我更是想尽一切办法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每次上课的时候,我都时时注意保护他们那颗脆弱的心,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言语,都极尽温和、关心、慈爱,让他们体会到老师就像妈妈一样关心他们,爱护他们。上课提问问题,我让他们回答一些相对简单的问题,即使答得不够好,我也总是微笑着说:“今天你的回答表达流利,声音很洪亮,但不够全面,以后继续努力呀。”他们回答问题后得到的总是我和同学们热情的鼓励和肯定,他们变得越来越自信,性格也变得开朗多了。只要我们循序渐进、坚持不懈,付出爱心;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必然会是朽木开花的!

她,给了李刚那样的孩子更多的爱和关怀。以真诚的爱生之情,激起了他们情感的浪花,取得了他们的尊敬和信任,打开他们心灵的大门。她,用心灵的温暖,健康的情感去医治他们心理的缺陷。总之,她,对待这些特殊的问题学生,不是厌弃而是教育;不是疏远而是亲近;不是怀疑而是信任„„她,就是这样用爱心开启学生心灵,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她---儿子眼中称职的后妈

她,一直以来都没想过自己会成为一个后妈的角色,她和老公结婚后不久老公说起他和前妻的儿子。孩子的妈妈整天在外忙着做生意,孩子由姥姥姥爷带着。三岁的时候还不认识自己的妈妈----因为没见过妈妈几次.。后来被送到一所寄宿制学校就读,孩子的妈妈一年回不来几趟,从来不关心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因此,已经上二年级的孩子,成了班里的问题学生,学习上什么都不会,有时候沉默寡言,有时候脾气暴躁。仅仅8岁的孩子,竟然拿着小刀捅人,拿凳子打同学,在课堂上和老师动手„„名副其实一个让老师头疼的学生。小小的孩子心里充满了仇恨和报复,有一次,他和五年级的一个男孩子打架,打不过那个孩子,就爬墙进了那个同学家,把人家的被子从屋里拖到院子里,然后点上火把被子烧了„„还有一次,村里的一家人办丧事,他在旁边瞧热闹,并高声唱着喜庆的歌,被那家人训斥了几句,他偷偷跟到墓地,等办丧事的人走远了,他把墓穴里的骨灰盒刨出来扔得老远„„像这样的例子还数不胜数呢!上二年级了,每次考试都能考一位数。就是这样一个孩子,老公和她商量,能不能把儿子接过来,让她帮着带。她站在一个老师的角度,考虑到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状况对孩子不利,考虑到孩子挺可怜的,所以二话没说就答应了老公的要求。于是,成就了他后妈的角色。

孩子接来的那天是2011年10月5日,她看着孩子已经短到腿肚子的裤子,10月的天气穿的还是两根带的拖鞋,书包已经破烂不堪,满脸污垢,浑身灰尘。她又二话没说,叫上老公,拽起孩子去了超市,为孩子买了好几套鞋子和衣服,以及学习用品,接着去洗浴城让老公给孩子洗了澡。孩子接来了,可是,老公却整天忙自己的工作,无暇照顾孩子。她觉得孩子这么小就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尽可能的照顾孩子、满足孩子的要求。他还告诉老公,就孩子的现状来看,孩子缺少陪伴缺少被爱,陪伴是对孩子最长情的爱。她,每天晚上陪孩子辅导作业,不但教会孩子学习的方法。更教孩子怎样做人,晚上除了给孩子辅导作业,还给孩子讲故事,读儿歌,借故事教育孩子怎样互帮互助,怎样感恩他人,怎样与同学友好相处等等等等。可是要想把孩子完全转变好也不是像说说那么容易的,要想使这样的孩子转变好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这是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想要让孩子变得优秀更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孩子有时候不听话,做作业非让我在一边看着,作业也不好好做,吃饭时不好好吃,晚上非要在被窝吃,还觉得这个后妈不打人不骂人太温柔常常贫嘴。8岁的孩子了,放学后经常在小区门口不顾路人的眼光脱下裤子就小便,这件事令她非常生气,晚上,刘老师给孩子讲了毕淑敏的故事《孩子,我为什么打你》,她读到:你像一匹顽皮的小兽,放任无羁地奔向你向往中的草原,而我则要你接受人类社会的法则„„为了让你记住并终生遵守,在所有苦口婆心都宣告失败,在所有夸奖、批评、恐吓以及奖励都无从见效之后,我被迫拿出最后一件武器----这就是殴打。孩子,我希望虚伪、懦弱、残忍、狡诈这些最肮脏的品质,当你初次与它们接触时,就感到切肤的疼痛,从此与他们永远隔绝。这个世界给了为人父母的一项特殊的赦免----打是爱。当她给孩子读到这里的时候,她说,世人将这一份特权赋予母亲,可这份特权没有赋予后妈,她只能高高地举起手臂,然后无奈地慢慢落下,因为她没有权力行使这项赋予母亲的特权。刘老师只能不厌其烦的给她讲道理,教育他从小要养成好习惯。

她利用一切机会教育孩子怎样做人,记得她曾说过一件事。有一次,带孩子坐公交车去超市,过了一站,上来一个老奶奶,看到没人让座,就让孩子给老人让座,孩子噘着嘴,极不情愿把座位让给了老奶奶。一下车,孩子就开始了他的辩论:车上那么多人为什么非得我让座?刘老师耐心的告诉孩子:你知道尊老爱幼这个词语吧?尊老排在爱幼的前面,就是说孩子应该给老人让座呀!可孩子又说:那么多叔叔阿姨为什么不让做啊?这的确让刘老师难以解释清楚,于是她稍顿了一下对孩子说:那些不让座的人分两种,一种是懂得尊老爱幼的道理,但今天或者是工作太累了,或者身体不舒服,所以没有让座;另一种呢,就是小时候没有听爸爸妈妈没有给他讲尊老爱幼的道理。所以孩子,你今天做得很棒,能得一朵尊老爱幼的小五星呢。从此以后,孩子经常给老爷爷、老奶奶让座。

她,无私地奉献着,极力扮演好这个无论怎么努力都扮演不好的后妈的角色。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守得云开见月明。终于,她经过五年的真情付出,这个孩子终于改掉了以前所有的坏习惯,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进步,最近的考试门门成绩都是A呢!最令人欣喜的是孩子居然对她说:妈妈,谢谢您!您是一个称职的后妈!

她----公婆心底的好儿媳

“百善孝为先”,“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顺父母一直是我们所信奉和推崇的优良传统,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做人的本分,是天经地义的美德,也是各种品德形成的前提,因而历来受到人们的称赞。她,十几年如一日,带着一颗善良的心,用普普通通的生活诠释着“孝”。她的孝心散发着火热的光芒,感染着周围的每一个人,她以女性特有的贤淑与乐观让家庭充满了温馨与和谐。她的公婆是一对地地道道德农村人,没有文化,也养成了不少不良生活习惯,吸烟、喝酒,随地吐痰,经常把家弄得凌乱不堪,也不注意卫生,经常衣服上、被褥上沾满了烟灰和尘土,就是她,耐心细致的照料着他们,经常帮他们换洗衣服、被褥、哪怕只有一点脏,她也会马上换洗,她的目的只有一个:让公婆生活的安心、舒心。认识她的人都说她是孝敬公婆、关爱家庭、团结邻里的好楷模。她们一家人非常团结,整个家庭从未争吵过,是出了名的和睦家庭。日子长了,公公对她更加信任,以她为主心骨,不管家里的大事、小事、人情、客往,都愿意让她操持,一家人生活在其乐融融的环境中。日常生活中,她孝老爱亲,在生活中给老人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每天下班后必做的事就是回家洗菜做饭、收拾房间,晚饭后她总会陪着老人聊聊天、看看电视,休息日经常带老人出去散心、看风景,还经常陪婆婆去广场跳广场舞,让老人身心愉悦。平时经常为公婆添置衣物,尤其是刚结婚的时候,工资还不高,她不舍得给自己买时髦衣服,但是总会隔段时间就给老人添衣添物、嘘寒问暖。自从她知道公公有腰腿疼病,她便四处打听治疗方法,节假日经常带公公去医院检查治疗,还购买了腰椎按摩椅和按摩器,缓解了公公的腰腿病痛。

还记得那年暑假,放假前我们几个同事约好了一起去爬山,可到了出发那天,她却突然不去了,后来听说,她公公因为骑自行车不小心摔伤了,导致大腿骨粉碎性骨折。老公在外地出发,没办法赶回来,她作为儿媳妇,照顾行动不便的公公,的确有些不方便,可她顾不上那么多了。老公是独生子女,老公不在,没有人和他分担照顾公公的重担。从办理住院手续到术后护理,她任劳任怨,医护人员都以为她是的女儿,当得知她是儿媳妇时,都感动地说:“陪老人看病住院的多是女儿,像你这样全程陪护公公的儿媳真不多见。”在医院的每个日日夜夜,她都尽心侍候,端屎端尿,喂饭喂药。按时翻身按摩、擦洗身子,她尽心尽力的照顾得到了医护人员和病友们的好评。在她精心的照料下,公公的腿伤已逐步进入康复期。十几天后老公出发回来了,看到已渐渐康复的父亲,老公流下了感动的泪水。出院回家后,她更是全心全意地照顾着公公的日常起居,不仅把整个家打理得井井有条,屋里屋外干干净净,对公婆的床铺、衣物更是勤洗勤换,每天早晨第一件事就是先问公公腿有没有哪不舒服,然后再去做饭给她吃,吃完饭后再给她喂药,每天喂完必吃的东西后,开始给她翻身按摩,早晨,总会推着公公到外面晒太阳,平时经常给屋里通风,让公婆住的房间空气流通,没有任何异味,卧床的公公也从没生过褥疮。

“久病床前无孝子”当儿媳能做到你这个份上真不容易。她认为,孝老爱亲是子女应尽的职责,孝顺不仅是让老人吃好喝好,还要给予老人更多的精神关怀,让老人气顺,心情好,天天开心。她说“谁都有父母,谁都有老的那一天,我自己也有儿女,我也有需要别人照顾的时候,我现在得做出榜样来,好好孝敬老人,等我老了儿女才会孝敬我。”

4.身边好人事迹材料 篇四

八个月大,从坝区到山区

1963年4月,杨德品出生在由旺镇木兰村的一户普通人家,12月的一天,家里来了两位特殊的客人,他们正是老麦乡杨柳村寺后组杨水荣、余正英夫妇,由于夫妇俩先前生过几个孩子没到一岁就都夭折了,所以这次来目的是领养杨德品。就这样,八个月大的杨德品被养父养母带到了新家。

八岁患眼疾,双目失明

一转眼,杨德品来到新家已有八年,虽然当时的家庭生活是苦了些,但是杨德品八年的童年生活还算开心。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一天,杨德品对父母说他眼睛痛,父母当时就急了,连忙把他送到大队联合诊所找医生看,由于当时医疗条件太差,医生看了之后也没说出导致眼痛的具体原因,父母只好带着杨德品回家了。回到家后,杨德品整整睡了五天,第五天的一个早晨,睁开眼睛,突然眼前一片黑暗,父母这才发现,这个可怜的孩子双目失明了。虽然到了上学年龄,可是由于双目失明,当同龄人都开心上学时,杨德品就只能在家里帮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杨德品一天天长大,到了婚嫁年龄,可是像这样一位盲人且家庭困难,又有谁家的姑娘愿意嫁给他呢?所以,至今杨德品还是孤身一人。他总说,上天还是对他好的,虽然眼睛瞎了,却让他健康地活着。

母亲摔跤变瘫,失去生活一大支柱

母亲是家庭生活的一大支柱,20xx年的一天,家里没有做饭的柴火了,杨德品当时83岁的老母亲余正英就背着篮子到山上打算找些柴火回家做饭,由于年纪大了,在背柴火的过程中不小心伤到了腿,回到家又因下雨地面太滑,又在自家院场重重地摔了一跤,把髋关节给摔断了。由于家里太穷了,没得到正规治疗,从那时起,母亲余正英就再也没有站起来过,由当时已经80岁的老父亲杨水荣照顾,父亲到地里干农活时,总会带着杨德品去,指导他做些简单的农活。虽然日子依然困苦,但是父子俩干完农活回到家里,看到母亲总微笑着看着他们,他们的内心却是快乐的。他总说:“听见父母笑,我就开心了。”

父亲病逝,肩负起家庭重担

,父亲突然病逝,无疑给这个本来就困苦不堪的家庭雪上加霜。自父亲去世后,杨德品就肩负起了家庭的重担,家里、家外、照顾母亲都由他一个人打理。

在村里还没有自来水的时候,杨德品常常在晚上12点以后去村里的一口井里挑水,从杨德品家到井边必须经过一条进村公路,白天车多人多危险,所以杨德品只能选择晚上去,常常摔得鼻青脸肿。母亲见了每次都哭,母亲说他爱笑,尽管摔得很疼,可是杨德品总会微笑着安慰她说:“妈,不疼,不疼。”

提起干农活,父亲去世了,去地里只能靠自己,所以杨德品只能在去地里的路边或是地边放个石头做记号,以防走错。每逢雨水季节去地里干活,是最让母亲心疼的事。常常在地里干着活,突然就下起大雨,杨德品就只能站在地里任雨淋,他也想找个避雨的地方,但是由于眼盲,自己根本就不知道哪里可以避雨。

11月份,家里没做饭的柴火了,杨德品就到离家1公里的地里去砍长在地边3米多高的核桃树。连爬了好多次都没爬上去,杨德品就在树干上砍了好多阶梯,最后才爬了上去。他一边摸索着一边砍,突然一不小心砍到了左脚的大拇指,由于眼睛看不到,他自己以为伤的不严重,所以还是坚持继续砍余下的树枝。后来,有村民去地里干活,看到他在树上,而且树干上和地上有好多血,就告诉他脚趾伤的很严重,他这才从树上下来,去村卫生室包扎。在他脚受伤疼得厉害的时候,他也从未喊过一声,在家里,他依然像往常一样,把每顿饭做好,端到母亲床前。

这次受伤后,母亲很不放心儿子一个人去地里,杨德品也担心母亲一个人在家里,所以他们家的地上经常有这样的场景:母亲坐在田埂上或柴草垛上,陪着在地里干活的儿子说说话。干完活,背上的母亲再指引着儿子回家……

村民们都很感动,经常替他到地里干农活,他也懂得知恩图报,经常帮助邻居做些轻巧的活,比如掰玉米、剥核桃。

由于家里太困难了,杨德品母子俩一年到头舍不得吃一次肉,他在家边的菜地里种了些蔬菜,他说自己种的蔬菜就够他们母子吃了。他在地里种的两亩玉米收成还不错,打算养上几只鸡,自己用石磨把玉米磨成面,等母鸡下了蛋,再孵出些小鸡。这样,母亲就能够吃上鸡蛋和鸡肉了。

遵从母亲心愿,放弃住进养老院

邻居们都说杨德品喜欢笑,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他都从来不会对生活失去信心,始终保持微笑。

杨德品母子虽然纳入政府最低生活保障,但生活起居困难的情况让大家牵挂,民政、残联等部门也为他们安排了入住养老院,这样母子俩的生活算是有了着落。可当把这个消息告诉他们的时候,母亲心里却不愿意离开,她只想在这个生活了一辈子的家里度过余生。细心的杨德品虽然眼睛看不见,但却能感受到母亲的焦虑,他不愿母亲为难,微笑地婉言谢绝了大家的关心。他说:我看不见,我妈就是我的眼睛;我妈走不了,我就是妈的双脚;妈在哪里,哪里就是家;我在哪里,都不会让妈饿着,生活再难,也要笑眯眯地走下去……

5.身边好人榜事迹材料 篇五

身边好人榜>事迹材料

(一)桂家知同志,男,汉族,1995年到聂桥镇政府工作,现任聂桥镇夏家铺居委会党支部书记、民政所所长、司法所所长、综治专干。

桂家知同志在聂桥镇工作的20年中,他时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守本职工作,以甘为孺子牛的精神无私奉献,以自己的言行诠释了新时代基层干部的新风采。

社区好书记 人民好公仆

作为社区党支部书记,他在支部党建工作中,带头垂范。在工作中,他注意抓班子,带队伍,认真做好班子成员的思想政治工作。在他的带领下,班子成员经常深入社区了解民意,切实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他始终积极带头学习,自觉查找支部和本身的不足,并虚心接受党员和群众的批评和帮助,努力改进和提高社区党支部服务能力。自他在社区工作以来,对社区工作非常熟悉,就像一部大字典,哪个家中是否有残疾人,是否有党员,是否有外出务工人员,是否有育龄妇女,是否有老人小孩,是否有下岗人员都十分清楚,对社区的老、弱、病、残、贫心里都有一本明白账,时时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需,真正做到了“串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愁”。

民政有心人 百姓贴心人

乡镇民政工作与基层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直接面对基层群众,涉及到的群体大多是退伍军人、孤寡残疾、残疾人、特困户等,呈现出对象特殊性,矛盾复杂性和工作艰苦性特点,要做好基层民政工作确实不易。为了提高为民解困服务群众的能力,他一直致力于探索基层民政工作规律,汲取有益的工作经验,无论节假日,还是双休日,只要哪里的群众有困难,哪里就会有他的身影,全身心地投入到为群众服务的工作中。他经常走家串户,了解低保户、五保户及困难群体的生产、生活,并送去>温暖。特别是申请低保方面,严格按照程序把好每一关,从不搞人情保,做到符合条件的一定争取,不符合条件的坚决拒绝。

百姓“润滑剂” 和谐创造者

做为司法所所长和综治专干,他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极大的耐心,除了随时准备应对一些突发状况之外,还要处理好千头万绪的日常琐事。聂桥镇作为德安县的中心乡镇,外来流动人口多,各类矛盾纠纷事件时有发生。在日常的工作中,他坚持做到疑难纠纷集中讨论、突发纠纷及时介入、民间纠纷主动排查,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辖区的良好效果。为了提高广大干群的法制观念,他认真制定普法规划,广泛宣传综合治理,围绕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广大干群学法、知法、守法。他始终以不厌其烦的态度的沟通、教导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他人改邪归正,走“回头”路,不再危害社会,并放下包袱,重新走向新生活。

在群众眼里,他就像一只勤劳的蜜蜂,十分忙碌,任劳任怨。虽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事迹,却于日常点滴事情中尽显真情为民好风采。

身边好人榜事迹材料

(二)夏桃花,女,1945年4月18日出生,聂桥镇夏家铺社区居民,个子不高,头发花白,穿着暗红色外套,脚下一双黑色的老年鞋,普普通通的一个老太太,但是笑容慈祥温暖。她从小被柳田夏家一户百姓抱养,生活十分贫困,总是食不果腹,十几岁的小小年纪就得了胃病,但是生活的贫困没有打倒她,造就了她不屈的精神。她是一名典型的家庭主妇,为了患病的丈夫,不离不弃、患难与共、相依相伴,十几年如一日,精心照顾轮椅上的丈夫,用那柔弱的双肩托起一片爱的天空。

夏桃花1962年嫁到柳田高家,至今53年,从碧玉年华走到了古稀之年。她原本有个>幸福的家庭,丈夫是一名政府工作人员,退休后原本两个人可以安享晚年,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在丈夫退休后的第二年,不幸发生车祸腿被压断了,自此开始过上了轮椅生活。瞬间,夏桃花从被呵护变成家庭的顶梁柱、丈夫的守护神。自此丈夫坐上轮椅,脾气就变得有些暴躁,稍有不适,便骂她,不久又突发脑溢血,生活不能自理,而且还患有前列腺炎,生活变得十分艰辛。丈夫高邦润记忆有些模糊,儿女不在身边,全靠老妻子照顾,经常屎尿拉在身上,夏桃花每天都会帮他换洗,不管晴天还是雨天,每天都要洗两桶衣服。每晚还要起来10多倒尿,从来没有安安稳稳的睡过一个好觉。10年来也不能出门走亲戚,只能守在家里。每天早晨6点起床,洗衣做饭,照顾丈夫,为了减少家庭支出,自己还种点菜。为了治病借了几万的债,现在子女生活负担也比较重,经济来源全靠高邦润的退休金维持,生活很拮据。“没有她照顾,早没我这个人了,她是我的救命恩人”,高邦润多次说道。隔壁的邻居也是对夏桃花赞不绝口,从没看到她有过半句怨言。

6.好人好事事迹材料 篇六

作为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使用标准的四好少年,严格要求自己,爱祖国,爱科学,爱集体的公共财产的爱,自己的亲人,爱学生,爱自然,爱劳动,爱运动,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增光添彩一个红色的围巾,想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

因此,我们所有的少先队员立志做:

热爱祖国感到自豪,我们希望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坚决抵制有害的心脏祖国的言行时刻牢记。团结自豪团结,关爱社会,关爱他人,互相帮助,让社会充满爱。诚实守信做,说有什么好男孩而感到自豪,我们要待人真诚,守信用,不撒谎,考试作弊。自豪地遵守法律,我们要从小学会礼貌,举止文明,谈吐文雅,远离庸俗的。以崇尚科学为荣,以做儿童和青少年的身体和心理健康,我们要学习科学,科学,科学,武装我们的头脑,用科学知识不是迷信,反对邪教,拒绝。做自我激励年轻人自立和自豪,我们要学会生存,自强自立,做自己的事情,不依赖父母,学会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

学生,行为成就美德为自己设定了一个目标,从现在开始。在学校里,在家庭,在社会,说文明,那么,该行文明的事情,做文明市民“,荣辱观,由我做起”活动,更全面的发展。

同学们,今天我们是一株株幼苗在学校肥沃的土地上茁壮成长,明天是双头的支柱撑起祖国的建设,使之更加繁荣!

7.好人常慧珍事迹材料 篇七

山村里的特别“母子”

多年前,常慧珍的婆婆姜润梅的弟弟因病去世,撇下身患智障的弟媳田碰妮和年仅15岁的侄子姜贵生无人照料。尽管家中人口多,吃饭都成问题,但姜润梅还是将可怜的母子收留了下来。姜润梅去世后,常慧珍又和自己的儿媳,一起悉心照料田碰妮和姜贵生。

常慧珍和姜贵生就成了村里远近闻名的特别“母子”。姜贵生不能与人正常沟通,但最听常慧珍的话;不论家中有什么好吃的,常慧珍都专门给姜贵生留一份,等他回来吃......

两代人爱心接力

常慧珍婆婆收留这对母子起初的那些年,田碰妮的情况还好点,吃饱饭便独自呆在家中,不干活也不惹事。姜贵生则不同,时不时打了邻居的孩子,或者被人欺负了。姜润梅在照顾一大家人的同时,还时常得给张两家赔情,向李四家讨公道,日子过得贫苦而艰难。

1990年4月,当时担任大东庄村妇联主任的常慧珍,来到重病的婆婆床前,弥留之际,婆婆拉着常慧珍的手说:“慧珍,我没有金银财宝留给你,能留下的只是一颗关心人、帮助人的心,碰妮母子就交给你了。”望着婆婆期待的目光,常慧珍在婆婆身边大声说:“妈,您放心吧!儿媳有一碗米,就有田大妈母子半碗。”于是,吃喝拉撒、请医送药、缝补洗涮,这一承诺就是24年。

冬天,常慧珍冒着大雪按时去给田碰妮母子烧炕,不料回家的路上不小心摔倒了,一连几天起不了身。看着躺在床上的婆婆,孝顺的儿媳杨宝红默默接过了婆婆的“班”,她一边照看5岁的女儿和两岁的儿子,一边与婆婆一起照顾田碰妮母子的生活。

不管他们对不起良心

常慧珍的家中并不富裕,多年来,一家人仅靠4亩薄田维持生活,

田碰妮因受伤瘫倒在床上后,常慧珍只好将家中的炉火搬到了她的房间,自己家则每天靠柴禾烧炕取暖。那段时间,常慧珍每天早上起床后的第一件事,便是赶到一里以外的田家,端屎、倒尿、生火。之后,她又赶回家中,做好饭菜后,再给田家母子送去,病中的人脾气暴躁,常慧珍就变着法的逗她开心。她自己也是70多岁的`老人了,也需要别人照顾,可她总是用自己苍老的双手承担起了这对母子的生活,把爱给了这对智障母子,她总牵挂着她们就是没有关心自己.....

几年前,田碰妮在她70岁生日即将到来时离开了人世。她的死让姜贵生的去向成了村中人热议的话题,大家纷纷认为常慧珍两代婆媳已经付出太多,现在应该把姜贵生交给当地政府或民政部门抚养,但是,常慧珍义无反顾的把姜贵生带回自己的家。

邻居们纷纷劝说常慧珍,“将母子送到相关部门,或者让人家的女儿接走吧。”常慧珍听了摇摇头:“我不能那样做,我不管他们,对不起良心。我有能力,我就管一天,我倒下了,还有儿媳妇。”

8.社区身边好人事迹材料 篇八

(一)敢争先,重学习,投身建设楼门文化。

玉桥街道工委在辖区内开展楼门文化建设。蔺老师觉得这是改善楼门环境促进邻里和谐的好机会。于是主动承担起了景馨家园1号楼1单元楼门长的工作。环境建设是楼门文化建设的基础。楼门环境的好坏,不仅影响居民的正常出行,而且影响到居民的心情,在一定程度上还反映居民的文明素质。所以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发动楼内的居民进行卫生大扫除。并且根据楼门里的情况每月有组织的开展净化楼门环境的活动。组成清理小组,分别对楼门小广告、楼道堆放的杂物进行清理整治。楼里的环境好了居民的心情也愉快了,不仅方便了别人更是方便了自己。

蔺老师现在正在老年大学书画班学习,通过不断学习,使思想能够与时俱进,视野开阔,头脑更丰实。由于书画功底较高,所以楼门的制作任务也较重。根据楼门的空间,需要一个两米见方的福字和一幅4尺长的牡丹画来装饰布置,字画太大,又没有那么大的写画板,为了绘制出的效果符合制作要求她就将纸铺在地上,自己光着脚坐在地上,一会站起身,一会蹲下,一会左边一会右边,有时还将身体趴在地上,不停的变化绘画角度。当时天气炎热,工作一会儿就满头大汗,就这样足足干了两天,终于完成了这幅福字和牡丹画。在这次的楼门制作中,蔺老师共制作了30多幅作品。还发动自己的外孙女和孙女参加到此项活动中,楼门中的千纸鹤、和谐楼门的人物画、剪接和拼接剪纸,就是她们共同制作的。蔺老师事事以身作则,带动更多的居民参与到楼门文化建设中。

(二)勤总结,重创新,推动文化楼门出新成绩。

在刚开始搞楼门文化建设时,大家都不知该从哪里下手,对开展楼门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更是知之甚少。经过亲身实践,现已积累了较丰富的开展楼门文化建设工作的经验,对开展楼门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有了较深刻的理解。由社区党总支牵头,蔺老师和其它党员志愿者成立了“楼门文化建设小组”。力争打造特色亮点的精品楼门。作为小组中的骨干,蔺老师积极为楼门的创新建言献策。并在楼门文化建设中取得了突出成绩。景馨家园共悬挂作品108幅。她们紧紧扣住通州国际化新城的.主题,精心建成了3个共悬挂36幅精美作品的楼门-“古运通州”楼门、“运河宜滨”楼门和“魅力新城” 楼门。38号楼文化楼门建设已全面竣工。此楼5个楼门的每一层都悬挂上了精致的作品。全楼共悬挂作品近130件。她们创建的“祖国60年大庆”楼门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表彰1000个优秀文化楼门、庭院中获奖,蔺再清上台领奖并作发言。

(三)能吃苦,不怨言,当好分外工作的义务兵。

提起蔺老师楼门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她是楼里“热心人”,经常为居民服务,充分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有时二楼李奶奶要外出没人照看小孩,她就主动帮忙照看。九层薛奶奶对门老俩口,身体都不太好,老太太有病,她主动给做饭,买礼品看望老人。老人到医院拿药不方便,她让儿媳主动把药买回来,送给她老人家。正是她无私的奉献赢得了大家的信任与尊重。

她不辞辛苦,毫无保留地发挥自身的特长,积极参与到社区建设中。一幅人物形象近百个的《漕运码头》粘贴画,融入低碳生活的理念,搜集一次性筷子,修成细杆,买来熟西瓜籽,把瓜子皮剥好,从家中拿来废旧凉席,剪成小块等,全部粘到了粘贴画上。蔺老师和她的制作团队一起整整用了两个月时间才完成了绘画与粘贴任务。前来参观的人站在《漕运码头》贴画前,无不拍手叫绝。形成了玉桥南里南社区文化楼门建设的又一个创新亮点。

除了每天辛勤设计、制作作品,蔺老师有时还要和居委会同志一起到楼门中装饰墙壁悬挂作品。悬挂楼门文化作品是体力活,但是蔺老师不叫苦,不喊累。努力做到按时完成任务。蔺老师不仅是楼门文化建设的主力军,而且是本社区创建国家级卫生“示范区”、社会治安巡逻、人口普查、计划生育宣传等各项工作的骨干力量。

9.班级好人好事事迹材料 篇九

“叮铃铃,叮铃铃”放学的铃声调皮地钻进了我们的耳朵里,作文 班上的好人好事。同学们都迈着轻快的步伐朝门外跑去。

【范文网】

“咣当”只听见一声巨响,原本摆放整齐的凳子从桌子上滑落下来。要寻找“肇事者”显然不太可能,于是同学们便把凳子摆放好,便想起身离开。可这时,陈澜同学的心情可和同学们不太一样。她先是吸鼻子,好像在制止哭泣,接着就是轻声的抽泣,然后就是放声大哭。同学们赶紧上去安慰她:“陈澜,别哭了。”“陈澜你怎么了?”“对呀,你为什么哭呀?”“你倒是快说呀,这样我们才能帮你呀!”……听着同学们七嘴八舌的议论,陈澜也慢慢不哭了。她带着哭腔说:“凳……凳子掉下来的时……时候砸到我的脚上了,还擦破了皮,好……好痛!”

只见这时,钟佳桦同学大步流星地走过来,手上还拿着一个药瓶,她卷起陈澜的裤角,用棉签沾了点药,把药均匀地涂在陈澜破皮的地方。之后,又小心翼翼地扶着陈澜,陪着她走下楼梯。一边走还一边告诫她,千万不要再摔了。

上一篇:小学生描景作文范文下一篇:语文五年级下学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