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成长教育反思

2024-08-04

女儿成长教育反思(通用8篇)

1.女儿成长教育反思 篇一

马拉松跑感谢

——我用自己的方式教育女儿如何成长

一直以来都很赞同王人平老师的育儿观念,他的三分教,七分等让我受益匪浅。他也一直说,学习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将他的理念理解为比如马拉松长跑,不在于起跑线的表现,而在于整个过程,是否一如既往的努力,每天都进步一点,量变引起质变,最后会很优秀。

我们单位要组织8公里的跑步比赛。因为我去过那个跑步的那个地方,知道那里比较开阔,临比赛的前3个小时,我为自己去买了一顶遮阳帽(我们是下午4点比赛,会比较晒)。帽子我选的是有帽檐的,露头发的那种,散热比较快。比赛前穿好比赛定制的服装,我带了条擦汗的小毛巾,浑身上下精简了所有的东西,不带多余的一克东西。在比赛前半程我基本在第4的位置。我并没有放弃,中途只喝了一次少量的水。因为我担心出汗,所以只喝了一点水。由于跑步是在一个公园里,虽然绿化很好,可是能遮阳的大树很少,基本都是刚移栽几年的小树。我采取了一些办法,有树荫的地方快步走,大太阳的地方快速跑;硬质路面是正常速度,如果碰巧是草坪或者小碎石之类的路面就快步走过去(如果在比较困难的地段跑,费力气还容易误伤脚,尽量避免);因为跑步的路很宽阔,我尽量靠着路边跑,几乎不怎么变道,在一些很开阔的地段,我以最省的路线去通过。就这样,保持自己的每一分体力,后半程我基本慢慢靠上去。比赛到终点时,我听到同事为我的加油声,也听到领导宣布我第一名的成绩。

让我能坚持跑下来的,不单单是为了个人的荣誉,所里的荣誉。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想通过这件事,告诉我女儿一些道理。每次她考完试,我去参加家长会,心情都很复杂。她喜欢的功课,她会很用心,而且成绩也很好。她不喜欢的功课,她不愿意花心思去学习,自然成绩好不到哪里。我永远记得,她幼升小考试后,我老公震怒的表情;第一次参加小学家长会后,他无奈和头疼的表情。作为一名家长,就是得顶住各种压力。不能因为要逼孩子去考一百分,而去适应这个社会而迷失自己的方向,永远去追逐一些虚浮的东西。花心思,让她自己更好地去成长。什么都不需要做,就让孩子做自己就足够了,她会按照自己的特点来成长的。每个孩子都是孤品,所以不尽相同。而家长就是顶住各种压力,提供一个宽松的学习成长环境就足够了。

晚上去接她的时候,我带着我得到的金牌(是一种荣誉,并非纯金的金牌)。她一眼就发现了。我告诉她,学习就像马拉松跑步,不在于起点有多快,重要的是持之以恒,每天一点进步,最终会很优秀。她很开心,临睡前送我了个礼物,自己用彩色卡纸做的许愿花,让我每天晚上都可以许愿,并且会成真。

2.女儿成长教育反思 篇二

果不出所料,二年级下学期女儿开始学写作文,常常前言不搭后语,连一件平常小事也叙述不清。为了提高女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作文水平,我有意识地与女儿沟通、交流,比如,每天接女儿放学时,我总会问她:“今天学校发生什么新鲜事没?今天你在班上的表现如何?……”女儿总会兴致勃勃地向我叙述,我则细心聆听;当女儿在叙述中出现语病或用词不当时,我会耐心地给她纠正,并鼓励她:“不要急,慢慢说。”“今天你讲的这件事好有趣!”……渐渐地,我惊喜地发现,女儿能把事情叙述清楚了,用词越来越恰当了。但在写作文时,依然存在要么无话可说,要么东拉西扯,无法扣住中心等问题。我知道,这是由于女儿阅读太少,积累太少,练笔太少所致。于是我开始实施第二步计划:以身示范,带女儿逛书店,培养她读书的兴趣。

平时,只要女儿在家,我就不看电视、不上网,而是看书,每读到精彩处都啧啧赞叹。我的苦心没有白费,我悄悄地察觉,平时女儿不屑一顾的童话书、作文书,现在成了她的“宝贝”。每看完一本,她都会向我炫耀:“妈妈,您有没有读过《拇指姑娘》的故事?”“噢,看过,但具体内容记不大清了。”我故意这样说。“唉!妈妈,您读书真不太认真,我再为您讲讲吧?”此时,听着女儿绘声绘色的讲述,我心中的喜悦真是无以言表。

不久,家中的课外书女儿都看过了,于是我开始每隔几周就带她去儿童书城逛逛,并同意她每次可以任意选购一本自己喜欢的课外书,但我也有条件:若这次买的书没有及时看完,下次就只能买我选中的,当然,我选的往往都是她不喜欢的。果然,女儿中了我的招,为了避免我选书,她总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阅读任务,我则寻找时机让女儿复述故事的大致内容。

一学期下来,女儿读过的课外书还真不少,如《安徒生童话》、《小王子》、《神秘岛》、《红楼梦》(儿童版),等等。女儿的作文水平也在阅读中不断提高。例如,女儿曾在《家乡美景》一文中这样写道:“河边长着一棵棵婀娜多姿的柳树,它们的枝叶好像少女的秀发,那停在上面的小鸟,则成了有趣的发卡,真迷人!”她还在《我爱您,妈妈》一文中写下了这样的句子:“回到家,妈妈整日整夜地细心照顾我,几天后,我的病好了,但妈妈却累病了。看着妈妈憔悴的样子,我深深地体会到她对我的爱是多么伟大……”每次当我读着女儿的“小作”时,心中总会流淌着一股暖流,柔柔的,甜甜的。尽管女儿的笔触显得那么稚嫩,但与她半年前的作文相比已是天壤之别。

女儿的成长给了我启示:只要父母稍加留心,就能帮助孩子提高作文水平,但要留意以下几点。

一、示范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的言谈举止往往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要培养孩子阅读的好习惯,可以在家庭中营造读书的浓厚氛围,以身示范,从而感染孩子,让孩子渐渐地爱上读书。

二、积累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写文章,最重要的是对生活感受的多少,对事物认识的深浅,而不是技巧。”“读课外书、读杂志、读报纸,是我布置给学生的主要家庭作业。”(《于永正小学“言语交际表达训练”作文实验》P140)。于永正老师强调的多读,其实就是注重积累的过程。因为只有孩子多读,积累一定的语言素材,才会有话可说,也可以培养良好的语感。可见,积累能够大大促进作文水平的提高。

三、模仿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初学作文的孩子,往往不知从何入手,这时,模仿就非常必要。对于孩子从未接触的题目,不妨找一些范文给他们阅读,让他们从模仿语句入手,逐步拓展至谋篇布局。不要担心孩子摘抄,初学者的摘抄是在模仿和借鉴,但要让他们明白,初学阶段可以摘抄,但必须标注双引号,表明这是别人的东西,自己只是借用。当他们的作文水平提升至一定程度后就要杜绝这种行为,要求独立作文,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四、练笔

有了积累、模仿还不够,写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能单靠美词妙句的堆砌,一味地摘录引用。它需要有条理地组织语言,有逻辑地谋篇布局。此时,练笔就非常重要,因为我们只有多写,才可逐步掌握写作技巧和方法,形成原创。

五、修改

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每篇作文都能从中发现一些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对文章做反复修改,让它日趋完善。但初学作文的孩子往往不知怎样修改,作为父母的我们就要指导孩子先从寻找错别字入手,逐渐指导他们学会修改病句、材料组织、详略安排、紧扣主题等。对于孩子的每一次修改,家长都要给予充分的鼓励和赞赏,千万不要打击,如“怎么这样笨,如此明显的错别字都没有发现”。这样的言语万万不可说,因为它很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孩子不愿意修改作文,更不愿意给父母看。

3.伴着女儿一起成长的教育学博士 篇三

和苏杭女士的采访安排在她的北京中关村国际学校,我准时赴约,她却没有。因为她刚刚参加完北京市海淀区举行的颁奖典礼,中关村国际学校获得了与北大、清华同享的“海淀区促进区域教育发展先进集体”,创立还不到一年的时间,中关村学校就获得了这一殊荣,苏杭高兴,学校的师生都高兴,他们要聚在一起分享这种快乐。采访开始的时候,苏杭已经从刚才的兴奋中走出来,她说:“我们能够和清华、北大这样的百年老校同时获奖,真的是当之有愧,但同时我也感受到了海淀区政府及人民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肩上的担子更重了,相信我们会尽心尽力,不负众望的。”

梦想成真:办中国人的国际学校

很自然,我们的话题就从这个学校开始。

苏杭和中关村国际学校的投资人李云来女士,都是八十年代早期的留美学生,子女的教育问题都曾对她们的人生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正因为此,能够建一所国际学校,帮助留学人员解决子女教育问题成为她们两位一直以来的梦想。

学校规模不大,只有几十个学生,大都是留学归来人员的子女,也有部分外国小孩。然而却包括了从学前班到高中所有的班级。走上讲台的老师几乎是清一色的老外,虽然师资力量的构成中有中国老师,但在这里,他们只是助教。苏杭说,她要求校园内语言是英语,但仅仅具备流利的英语还远远不够,不同的思维方式、爱心、能够激发学生多方面的创造力等等,这些才合乎中关村国际学校老师的标准。他们采用的教材是从美国拿来的最好的原版教材。我很吃惊地问苏杭,这不等于把美国的学校搬到中国来了吗?苏杭说,可以这么说,但又不完全是。如果在美国,我不会考虑教育体制的衔接问题,仅仅是搬到这里来,我也不用考虑,但是在中国,我必须考虑,因为走出校园,外边的大环境是一个更大的课堂。很自然,中国文化的学习在这个学校是很重要的内容,除了中国语言这门课,还要系统地引导孩子们去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而学习中国文化,他们采用的语言则是混合的,学生们的中文水平也就在其中同时获得了很大的进步。“让学生每天都快快乐乐地学习,让老师每天都快乐地工作”这是苏杭的办学理念。

“我们要办一所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人办的国际学校,为海外留学人员归国创业解除后顾之忧,满足在中国工作的外籍人士、港澳台同胞、留学归国人员子女接受高质量教育的需求”。能够担任中国人办的国际学校校长,苏杭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

当谈起学生未来上大学的问题,我依然很纳闷,如此一种教育,其实与我们国内的中学根本不同,如何才能顺利考取一流的大学呢?苏杭的答案似乎更为国际化一些,她说,我从来都不担心学生上大学的问题。我的主要着眼点放在如何使他们更优秀,包括多方面的内涵。孩子在一个非常完美和谐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健康,绝对是心理与生理双重的健康,与生俱来的天赋得到充分发挥,不会受到丝毫压抑或打击,重视从国际视角对学生的培养与塑造,当然还包括创造力,使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张扬。我想我的学生绝对是哈佛、耶鲁这些国际一流大学所欢迎的,随着国内大学发生的一些变革,同样,这些综合素质很高的学生也会是他们的首选。在这方面,苏杭绝对是自信的。否则,她不会坐到校长这把交椅上面,因为她有丰富的国际教育的理论与深入而具体的教育实践经验。

所有时间都用来读书的留学生

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毕业之后,苏杭分到了一家少年儿童出版社,开始了与儿童教育打交道的日子。她说她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根本就没有想过出国。当时,适逢又一波出国留学热,很多朋友都劝过她,因为她13岁就考取了北京外国语学校,英语很棒,国外的朋友也极力怂恿,她虽然没有特别强烈的出国愿望,但是看到身边那么多不如自己的人都出去了,争强好胜的心便驱使她动手准备申请奖学金。

真的是很幸运,她同时得到了两笔奖学金——一笔是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约每年1万五千美金的奖学金;一笔是美国高校妇女联合会的国际教育奖学金,大约是一万美金,但是她可以随意选择学校。规定必须二选一,苏杭当然地选择了额度较高的又可连续获奖三年的前者。

她说自己当年在留学生当中算得上是小富婆了,别人除了上课,还要忙于打工赚钱,只有她,拿着一笔足以养活全家的奖学金。所以,她可以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但读书读得真叫苦呀,苦就苦在根本念不过来。

由于学的是比较教育,理所当然要去研读大量的书籍,加上她的第一导师是《比较教育》杂志的主编,第二导师是世界比较教育协会的会长,这些必然会加重她学习工作上的负担。除了上课,还要作助研,帮他们搜集大量的资料、写书,此外,还有不得不写的课程论文。

仅仅是上课,每门课每个礼拜规定就要读500页书,一学期是四门课,甚至有一学期她选了五门课,一个礼拜要读2500页书,全部是英语,每天都是这样,有很多都是似懂非懂囫囵吞枣地读下来,没办法,根本没有时间容你查字典。不读又不行,一上课老师就会提问。记得有一次,老师提了一个问题,点名的两个同学回答起来似是而非,老师很是生气,当场宣布三个小时的课停上,必须马上回去读书,读完之后再接着上。在国内号称“会读书、快读书”的苏杭在这里却显得精力不济了。现在回忆起来,她说自己当时像疯了似的,每天早晨8点从家里出来开始读书,一直到深夜12点钟才回到家里。看到的永远都是女儿熟睡的面孔。唯独周末和节假日,她可以休息,陪陪丈夫和女儿,而这种休息又是她偿付不起的奢侈。一到这种时候,家人免不了要高呼一番,她也实在不忍心让他们失望,在一家人外出游玩的时候,她尽量不让自己去想学校的事情,但一想起来还有那么多书没读,返校就得交的记文还没写完,吓得浑身直出冷汗。苏杭开玩笑地说:我现在心脏不好就是那个时候吓出来的。但总结起来,她说自己要衷心感谢那个时候的苦读书,若不是当时疯狂的训练,面对今天办公桌上一摞摞全英文的等待她去处理的文件,她又怎么可能去完成呢!

“玫瑰公主”女儿是我的 一个教育成果

女儿随她到美国的时候只有三岁,连ABC都不认得的孩子,却不得不去一家陌生得连空气味道都不同的幼儿园上学。苏杭清楚地记得送孩子去纽约州立大学托儿所的第一天,老师带领着其他孩子列队欢迎自己的姑娘妮妮,其场面着实令人感动,老师一介绍完,妮妮就被班里的非洲“小黑孩”领走了。苏杭则怀着一颗忐忑不安的心上学去了。整整一天,她都在想着幼儿园的孩子,害怕她被人欺负,当她放学后急匆匆地赶到幼儿园的时候,妮妮根本就没发现她的存在——她正和小朋友们玩游戏呢!苏杭的心才算放了下来,同时也悟出来——他们一定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值得她去学习。

也就是从这一天开始,苏杭正式以观察者的角色走进了美国的教育王国。幼儿园园长、老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被她忠实地记录着,她积极参加幼儿园举行的各种各样的家长联谊会,与园长经常就有关儿童的教育问题进行探讨研究,回到家里,她则用自己尚未成系统的教育理念在妮妮身上实践着。伴随着女儿的成长,她把敏锐地触角伸到了小学,不同老师的教学风格、学校领导如何管理学校,这些都成为她工作经验中的重要财富。与此同时,她来到了女儿曾经就读的幼儿园开始了研究生学习阶段不可或缺的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丰富发展着自己儿童教育理论。后来,她又接连在几家不同的幼儿园做过园长助理、园长等工作。虽然在这里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她也以惊人的个人竞争力走入了美国的主流社会,然而,美国再美,永远不是她的家。所以,拿到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教育学博士后,1993年7月,她带着女儿回到了中国,她要用自己的所学创办国际化的学校,报效祖国。

然而,她被妮妮的教育问题困扰了,正如很多海归人士一样。她想方设法让孩子进了一家重点小学,临送孩子上学前,千叮咛万嘱托让她把一天中所干的事情记录下来——为了自己的教育事业。中午去学校接孩子的时候,发现妮妮泪水涟涟,苏杭赶紧问发生了什么事情,妮妮说老师冲他们嚷嚷,妈妈问是不是冲她,孩子哭着说:“不是,是冲别人,可是我好害怕。”下午还有音乐课,无论家里人怎么劝,妮妮死活也不愿再踏进那个学校了。孩子感情上受到了伤害,她曾经接受的是那样一种温和的教育。无奈,苏杭带着女儿重新回到了美国,她想等女儿考上了大学,她再回来圆自己的梦吧!

一等又是8年,8年当中,她同朋友共同创办了洛杉矶中文广播电台,制作主持三档不同年龄段的儿童节目,跟他们直接交谈,了解他们的情感困惑、他们跟家庭家长的矛盾——这些又成为了苏杭深层次了解不同国家儿童心理的第一手研究资料。另外,还编辑出版了《中国孩子在美国》《汉语拼音学中文》等书。在家里,悉心培养着女儿,从初中、高中,直到2001年女儿考上美国名牌大学,而就在这一年,妮妮被选为美国第112届新年玫瑰花车大游行的“玫瑰公主”。她的第一个教育成果诞生了,她的教育理论也在逐渐地系统化、成熟化。回国办学的念头也更加事不宜迟,她相信自己可以。

4.我与女儿共成长 篇四

胜利六中七年级四班张子烨的妈妈 栗冀玲

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是每一位父母的最大心愿。回顾十二年来与女儿共处的点点滴滴,我发现这是一个与女儿共同成长的过程,这个过程中让有烦恼、有快乐;既让我寻味,却让我深思,现在我将与女儿共同成长的过程与大家分享一下。

一、蹲下身子,与女儿交朋友,品尝亲子有效沟通甘甜

自从女儿出生,我就先后阅读了大量孩子教育方面的书籍,使初做母亲的我知道了亲子之间的沟通是增进父母与孩子感情的重要途径。在女儿成长的12年里,我探索出了“三级跳”式的交流模式。我先是抱着她和她讲话,实现我与她的平等对话,我不想让女儿抬着头和我说话,让她感觉高不可攀;后来我蹲下身子拥着她来交流,我不想让女儿感觉我们是两个世界的人;直到今天女儿的个头超过了,我们才开始站着面对面平等交流。我扮演过聪明的小白兔,伪装过可恶的狼外婆,我装嫩陪女儿玩过“丢手帕”、“老鹰玩小鸡”,我装傻让女儿教我解数学中的应用题,只要女儿需要,不管情愿不情愿,我总在不停变换着自己的角色,但是所发生的一切都增进了我和女儿的感情。平时生活中女儿经常喊我“玲玲妈”,在别人看来这是女儿对我的极不尊重,但是我却不这样认为,我觉得这是女儿和我亲近的自然表现,用她自己的话说:“妈妈,其实你是我的姐姐,是我的朋友。”从小女儿爱和我交流,学校里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情总是细细对我描述,甚至我们两个针对学校发生的事情进行激烈的讨论。在我面前女儿没有“小秘密”。当然家里的事情我也积极让女儿参与进来。自从上六中以来,女儿一直在吃小饭桌,早晚上学回家都是做几个人拼车回家,后来女儿告诉我她不喜欢小饭桌的氛围,希望就家近的地方上学,但又舍不得六中的老师。我为了解决女儿的思想矛盾,我便开始筹划在六中附近租房子或是买房子,在我犹豫不决中我征求女儿的意见,没想到女儿的几番话让我震惊:她先帮我分析租房子的好处和不利的地方,又分析买套二手房的好处及长远的规划,从选择房子的地理位置到以后房子的升值空间,讲得头头是道,使处于踌躇之间的我豁然开朗,从而促进了我买房的决心。从这件事使我认识到:家有女儿初长成,不能再拿初中生的她当小孩看了。与女儿多渠道的有效沟通,使我们尝到了亲子间的和谐和甘甜,增进了我和女儿的感情,我们两个的亲密尽让同事、朋友看了都很羡慕。

二、以身示范,为女儿做出学习的榜样,品尝收获的快乐

小学5年级以前,由于女儿学习的科目较少,内容简单,女儿总是很快写完作业,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了。升入6年级,由于教学进度比较快,需要掌握的内容较多,女儿在学习上有点力不从心,作业写到晚上10点种以后是家常便饭。我看在眼里,急在心头,翻翻女儿学习的课本内容,其实很简单。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女儿不适应初中一年级的节奏呢?我反复分析、推敲原因,又观察女儿学习的状态,发现了写作业慢和拖拉的原因----注意力不专心,特别是不能真正静下心来认真思考问题,一读题目不会,马上会唉声叹气喊不会。在寻找解决的办法过程中,我觉得首当其冲的是应该培养她注意力集中和自学的好习惯。人家都说,父母是女儿的第一任老师,是女儿学习的榜样,我觉得我应该给女儿做出榜样。于是为了和女儿共同学习,为了给女儿做出示范,我就报考了注册安全工程师和在职研究生的学习,每天收拾完家务,我就和女儿坐在一起学习,有时候她不专心,和我说话,我就告诉她:妈妈正在学习,希望你不要打扰我。后来女儿看我学习的认真,就自己做些小动作,我发现后就告诉她:学习就要专心的学,玩呢,就要痛快淋漓,千万不要边学边玩,否则工作效率会非常低下的。道理讲了千百遍,但是我发现收效甚微,她该玩还是玩,学习还是不专心。今年11月份,我顺利通过了注册安全工程师四门课程的学习,我非常高兴,立即将快乐的信息传达给女儿:叶子,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妈妈在40岁的时候又成功收获了一份成果,为妈妈高兴吧。女儿虽然嘴上没说什么,但是有天我最好的朋友告诉我:你家叶子在夸你呢?说你学习专心用功,与同事一块参加考试,只有你一个人通过了!我心中窃喜,女儿终于有所触动了!

三、好女儿是夸出来的----树立女儿的自信心

各类大道理讲了千百遍,但是我发现收效甚微,女儿该玩还是玩,学习还是不专心,我就又转换战略,加大表扬的力度,只要发现她写作业快一点,我就开始表扬,“女儿你真棒!” “女儿,你真聪明”“女儿,你太厉害了”等等,我从来不吝啬对女儿鼓励的话语,这些鼓励渐渐也成为女儿学习的动力和源泉。记得在小学阶段的一、二、三年级女儿的学习成绩并不出色,她很羡慕那些学习成绩遥遥领先的同学,面对女儿对别人的羡慕,我告诉她:“每个孩子智力开发的阶段不统一,你的智商、智力并不比别人差,只是你的潜力还没有被挖掘出来,如果不信你不妨试一下,做好课前的预习和复习,就会证明自己”。不知道是我的话语起了作用,还是女儿私下里开始刻苦努力,从升入四年级开始成绩开始大幅提升,用她自己的话说:自己终于破解了围困自己的“魔咒”。其实我真得想告诉她,是她自己战胜了自己,在五年级毕业的时候女儿成绩已经跃入了年级前十的行列,我惊叹于女儿的进步,也为自己对女儿的鼓励暗自庆幸,在女儿表现不是很出色的时候,我没有放弃对女儿的鼓励,帮助她树立了自信心,我真得体验到了那句话: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不是训出来的,不是骂出来的。升入六中,女儿一开始的成绩也并不理想,在女儿做作业的时候,我总会找机会告诉她:孩子你上课表现肯定特别棒,上课肯定特别专心,因为这么难的题妈妈都不会做,你却轻松的解出来了,真是令妈妈自愧不如啊!每逢此时女儿就会骄傲地说:“那是当然,上课我是紧紧跟着老师的思路,从来不敢走神,害怕漏掉重点的内容。”我承认我夸女儿夸得有点多,她骄傲地小尾巴不断上翘,甚至有点飘飘然,但是做事情尤其在学习上自信心十足,从来不退缩,所以我根据我自己的经验想告诉各位家长朋友:莫吝啬自己对女儿的赞美,每个孩子身上值得夸奖的地方非常多,给孩子一份自信,减少孩子一点自卑。

5.女儿的成长故事 篇五

——“我学习、我快乐、我成长”

古丈一小一

(五)班张诗语

一声啼哭继而呱呱坠地是每个孩子来到这世间的唯一表达方式。这也意味着为人父母所赋予的使命才刚刚开始。

女儿从产房里的第一声啼哭是2007年4月16 日11时58分,我从女儿惊异的目光中读出了她对这个陌生世界的茫然与惊恐,分明在她紧张撑开的五指中感觉得到。当医生把女儿轻放在枕边的那一刻,女儿紧张的肌肉才彻底放松,呼吸平稳,渐入梦乡。现在我才明白是妈妈的体温让女儿找到了安全感。此时我想无论是谁,都会沉浸这静谧而温馨的氛围之中。那时那刻起,女儿成长中细枝末节的点滴变化我都乐此不疲的记录着。

女儿脐带脱落是20天,我担心了许久;满月时剪落的胎发连同干涩的脐带一起装进了小小的许愿瓶中;三个月女儿在熟睡中翻下了沙发,不知不觉中发现女儿竟会翻身了;八个月时因女儿先叫爸爸让我懊恼不已;十一个月期盼已久的乳牙终于“破土而出”了,直至现在她脱落的几颗乳牙也一颗不落的沉睡在一个密封的小盒子里。人生有很多第一次,我在这里滔滔不绝,其实完全是出于一个母亲对女儿的热切关注,我想每个母亲如是。

孩子已经读一年级了,作为一个中国式母亲,我一直遵循的教育方式是: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也就是“我学习、我快乐、我成长。”

阅读的快乐

从女儿记事起,就爱翻阅带有插图的各类彩绘书。我仍记得女儿3岁时,我给她买的那本《经典童话故事》。那时她一字不识却能依据插图复述《白雪公主》的故事。为此,我陪她读完了整本书。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清楚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是何等重要。很快女儿上了学前班,开始汉语拼音的学习。从此,我要求她每晚朗读一个故事,她乐此不疲地遵循着,当然我免不了当了一个陪读妈妈。刚开始,女儿总是分不清第三声、第四声,经过多次纠正才有好转。现在女儿上了一年级,每次回家总是炫耀老师对她的肯定。“李老师说我朗读课文最有感情。”基于女儿的自信,我坚信“习惯促就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游历的快乐

我们小山城的人视野相对有些局限,于是旅行在我看来还是一种颇为有益的锻炼,心灵在施行中不断地进行新的未知事物的活动。所以不管去哪儿,我们总是把孩子带上。2009年暑假女儿两岁多,我们一家去了黄果树,去之前的那天正好下了一夜的大雨,瀑布咆哮而下、一泻千里。女儿在幼儿园里背的《望庐山瀑布》终于可以再这儿现学现卖了,她不懂“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具体意思,但是却领略了黄果树瀑布的排山倒海。2011年暑假海南之旅,女儿看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大海。湿漉漉的海风吹拂脸庞的惬意;母女在沙滩边留下的一排排爱的脚印,翻滚的海浪拍打沙滩将所有印记平复,女儿又欢快地去踏浪;海有多大心有多大,女儿终于在爸爸的臂弯下畅游在浅海处,一个大浪迎面而来,多之不及,女儿猛咽一口苦涩的海水,令她哭笑不得。“妈妈,海水好咸好苦”我鼓励她说:“这口海水喝得不错啊,你现在知道海水的味道了吧!”不过可惜没有看到海上日出,我想下次再带女儿去看海,可能又会有新的惊喜。2012年国庆,他们父女去了西安、延安、爬了以险峻而著称的华山。现在她还记得兵马俑的神奇壮观,这些人文景观沉淀的是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就算女儿少不更事,但耳濡目染也算是一种文化熏陶吧!

一到暑假女儿就嚷着出去走走,我想我会一直坚持下去的,带她走遍祖国的名山大川、名胜古迹。因为我坚信“行路多者见识多”。

“我自信、我快乐”

根据遗传学、心理学的观点,孩子的性格绝大部分是取决于父母的。女儿生性活泼开朗。但是自从两岁半进幼儿园之后,胆小怯懦,完全变了另外一个人。究其原因,极爱表现的她没有得到老师的热切关注,脱离了父母的视线之后,她没有找到成就感。女儿读大班转到了机关幼儿园之后,因为一件小事让她重拾了自信。那天我们有事,早早把女儿送到幼儿园,其他孩子都没有来,女儿帮助老师搬凳子、准备早餐。放学后,老师当着全班孩子只给女儿一人发了一个小奖品。那段时间女儿总是吵着早早上学。应我们的要求,女儿领队带操,得到了老师的肯定。继而女儿主动要求报舞蹈班、美术班,一直坚持到现在。她不知道什么叫坚持?什么叫自信?但是她对待任何事那种积极、执着的态度我是大为赞赏的。目前我不从学习的结果去评论孩子的优劣,而是从她对待学习态度与方法来认可她。更重要的是让孩子

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

结束语:

6.《与女儿一起成长》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分析叶兆言和叶子的形象,感受他们的“一起成长”。

2.懂得理解沟通时连接父母与子女心灵的桥梁,培养学生宽容、理解、关爱等良好品德。

教学重点:分析叶兆言和叶子的形象,感受他们的“一起成长”

教学难点:懂得理解沟通时连接父母与子女心灵的桥梁,培养学生宽容、理解、关爱等良好品德。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筛选法,领悟启发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常常听到孩子甚至成年人的感慨:“在大人的眼里,我们永远只是一个孩子。”对此你有怎样的感想?(生交流关于大人自以为是,对他们关心备至,不理解孩子的思想等等。)我们还常常听到这样一句话:“可怜天下父母心。”对此你又怎样的体会?(学生交流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竭尽所能为子女做力所能及的事,可是儿女不但不领情,反而很反感,有时还因此吵架。)

作为父母,总会觉得孩子不懂事,让人不放心。然而,叶兆言夫妇却从女临出国前交给他们的日记本里惊讶地感受孩子的成长,而且孩子的日记促进了叶兆言的反思和成长。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张永胜的《与女儿一起成长》。

二、介绍文中主角

(一)父亲:叶兆言 出生年月:1957年 毕业学校:南京大学中文系 职业:江苏作家协会专业作家

代表作品:长篇小说《没有玻璃的花房》等、七卷本《叶兆言文集》等 创作风格:小说被文学史家称为“从民间的角度来重写民国史”。散文表现了浓厚的“文人”情调,散发出平和恬淡的儒雅气息。

评论:作家苏童认为“叶兆言的性格为人绝对是儒家的,他是一个真正的读书人,满腹经纶,优雅随和,身上散发出某种旧文人的气息。”

(二)女儿:叶子

出生年月:1984年6月19日 学历: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 出生地:南京

喜欢的书:历史书、《三联生活周刊》等 喜欢的人:爱自己的人都喜欢

出版的作品:《带锁的日记》、《马路在跳舞》、与父亲叶兆言合出《为女儿感动》、《到处都是泡泡》被选入中学教材《语文读本》

三、初读课文

(一)快速阅读课文(5分钟)带上问题阅读: 1.谁与女儿一起成长?

2.是什么触发他与女儿一起成长?

3.怎样理解“成长”?可用文中的哪些词来替换?

(二)学生做出相应回答(2分钟)

四、学习最后一部分(父女的成长)

第一段最后一句说:“直到有一天,女儿临出国前交给自己的日记本,叶兆言在震惊之余开始反省自己的父亲角色。”文章最后一段说:“我正和女儿一起改变,一起成长。”父亲有怎样的震惊和反省,父亲和女儿是有怎样的成长呢?我们先来学习课文最后一部分。

自由朗读最后一部分,思考:

1.看日记前,父母眼中的叶子是怎样的?看了日记后,父亲了解到的事实上的叶子又是怎样的?

(看日记前的女儿:不懂事,没有爱心;看日记后的女儿:理解大人,富有爱心,宽容,会反思。)

2.作为家长,原来的叶兆言是怎样的?看了日记后又是怎样的?要求:立足文本,筛选重要词句,整合作答。

(原来:自以为是,维护父亲的权威;现在:理解女儿,反思自己,懂得尊重孩子。)

小结:在女儿的日记本中,父亲惊讶地发现他那朝夕相处的女儿却不是他所想象的女儿。那么在那本美丽的日记本里记下了什么?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的呢?

五、分析前面三部分(父母的形象)

(一)自读与感悟

1.自读前面三部分内容。说一说,女儿成长的具体表现在哪里?当时的父亲是怎样的父亲?

预设回答:叶子形象:1.第一部分中,(1)“„„该矫情的地方,想不矫情都不行。”有个性有思想,深谙人情冷暖。2.“因为深恨一个人的同时„„”一个懂事的叶子,拂去争吵的表象,懂得爱的真谛。

叶兆言的形象:深受女儿,对女儿过分操心;严格要求女儿却有点自以为是,有一点专横,有着父亲权威的观念。

小结:叶子美丽的日记中,我们触摸到了叶子的心灵,看到了一个成长了的叶子,正是这本美丽的日记惊醒了父亲,后来父亲常说:“我正和女儿一起改变,一起成长。”

2.在叶子日记中有哪一句话深深触动了你,找出你最欣赏的一句。

(二)课文再现 板书 女儿

父母眼中:不懂事、没有爱心 事实:懂事、宽容、有爱心 父亲

原来:自以为是、维护父亲权威 现在:理解女儿、反思自己、理解女儿

六、拓展

(一)狼爸的故事

萧百佑:因其“三天一顿打,孩子进北大”的教育口号而被称为“中国狼爸”。只要孩子的日常品行、学习成绩不符合他的要求,就会遭到严厉的体罚,他的四个孩子中的三个被北京大学录取。

萧氏家规:第一,所谓民主,孩子是民,家长是主。只要他提出的要求,孩子们必须无条件服从、遵守。第二,没有零用钱,不许喝可乐,不能吹空调,不能随便打开冰箱门。

(二)虎妈的故事

蔡美儿:哈佛大学法学博士。现任耶鲁大学法学院终身教授。出版《虎妈战歌》引起轰动。她为两个女儿制定十大戒律,自称“采用咒骂、威胁、贿赂、利诱等种种高压手段,要求孩子沿着父母为其选择的道路努力”。

虎妈十大家规:1.不准在外过夜;2.不准参加玩伴聚会;3.不准参加校园演出;4.不准抱怨不能参加校园演出;5.不准看电视或玩电脑游戏;6.不准任何功课的学习成绩低于“A”;7.不准擅自选择自己喜欢的课外活动;8.不准在除体育与话剧外的其他科目拿不到第一;9.不准练习钢琴及小提琴以外的乐器;10.不准在某一天没有练习钢琴或小提琴。

(三)展开辩论

论题:狼爸、虎妈的做法合不合理? 正方:合理 反方:不合理 1.第一轮:陈述观点 2.第二轮:自由辩论 3.第三轮:总结

4.教师总结:(1)辩证看待问题;

(2)对学生表现做一个总结,以鼓励为主。

七、领悟启发

叶子的心灵日记,感动的不应该仅仅是她的双亲,而应该是天下所有的父亲母亲。而作为与叶子同龄的儿女,是否也能从叶子身上汲取做人的养料呢?

从故事中,你受到哪些教育(启发)?

回答预设:从家长写的角度:1.家长对子女的理解,是打开孩子心灵的一把钥匙,它可以引发孩子对父母的感激,并转化为前进的动力。2.作为家长,只有理解孩子才能达到心灵相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3.父母经常性的理解,最终会在孩子的身上开花结果。

从子女的角度:1.应该主动跟父母交流,让父母走进自己的心灵,避免误会和争吵。2.要理解父母的一片苦心,宽容对待父母的不足或过失,关于感受父母的爱。3.在接受爱的同时,要学会付出爱。

七、布置作业

7.女儿成长教育反思 篇七

一、莫莉

莫莉·吉布森三岁丧母, 从小与父亲相依为命, 虽然父亲在很多方面会给她提供机会和引导, 但始终缺乏母亲的行为教育。她的身边不乏正面的女性形象, 像哈姆利太太, 但也充斥着许多负面的女性形象, 像她的继母西亚辛。在遇到罗杰后, 莫莉意识到自己应该具有怎样的女性形象, 就这样, 她从一个天真活泼的女孩成长为一个懂得通过展现智慧、宽容和理性的美从而激发起别人崇高情感的女人。

莫莉第一次做客哈姆利庄园不仅遇到了待她如女儿般的哈姆利太太, 还遇到了自己的真爱, 罗杰先生。起初两人淡然相处, 礼尚往来, 在长时间的相处之后, 莫莉对罗杰埋下了深厚的感情。在一次复活节舞会上, 罗杰带着莫莉忘不了的那种微笑在与莫莉打完招呼后, 立即请她把他介绍给辛西娅, 罗杰被辛西娅所吸引, 主动追求她, 这使莫莉变得情绪很低沉。但是她相信, 男人背负着责任, 女人也需要完成各种各样的责任, 她现在的责任就是使自己更坚强。当她看到自己的继母经常撮合罗杰和辛西娅在一起, 辛西娅不过是诱饵, 但罗杰却自愿成为牺牲品, 莫莉觉得如果自己是辛西娅, 宁愿不要得到罗杰的爱。爱情必须是真诚的、无私的。美德没有性别上的区分, 却有理性和感性的区分, 面对一个偶然发生的事情, 理智的莫莉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她对罗杰的爱和尊重, 而没有使这段卑鄙的感情夭折。最后, 辛西娅因为罗杰失去了庄园的继承权而选择毁掉婚约, 这使罗杰痛苦不堪, 而始终陪在他身边的仍然是莫莉。莫莉这样是出于对罗杰的爱, 她希望与罗杰结婚, 但她更看到了婚姻以外能与罗杰幸福的东西。最终, 罗杰发现了莫莉的温柔可爱, 诚恳谦逊, 一个真正心灵美的女子, 他认定只有莫莉才能给他幸福。一个心灵纯洁性格淳朴, 赢得别人尊重的莫莉。

英国人从不缺乏乐观主义, 盖斯凯尔夫人更是如此。在18世纪中期的英国, 男性与女性的不平等地位的存在依然是个十分严峻的社会问题, 女性对男性从来都是逆来顺受, 自甘堕落依附于男人的奴性状态使得很久以来, 女性一直在被动接受著述家们用萎靡不振的笔触所进行的批判, 批判女性在天性方面表现出的不足等等, 使得当时的女性在潜意识当中习惯性的把注意力全部投入到她们的身体容貌方面, 而忽略了道德和理智方面的教育。而作者笔下的主人公莫莉, 父亲是小镇的医生, 从小的教育使她成为一个爱读书, 乐观向上, 喜欢和有见识的人讨论问题, 对大自然也充满着好奇心的一个女孩子。在受到感情的打击之后, 还能克制自己, 全心全意的去帮助别人。纵然是一位很有天赋的人, 也需要教育来提供知识, 以使她可以自己总结方法, 对事物进行细致的观察和联想, 进而对比其不同点和多样性, 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因此, 不同的教育方法会对一个人的道德品质产生巨大的影响, 从而贯穿一个人一生的性格。

二、辛西娅

续弦的吉布森太太带了个女儿, 比莫莉大两三岁, 也就是吉布森先生的继女, 名叫辛西娅。辛西娅和莫莉一样, 都是单亲家庭。母女俩迫于生活, 辛西娅很小就被送进了寄宿学校, 那时她长大后的愿望是和母亲一样当一名家庭女教师。相比与莫莉与父亲的关系, 辛西娅与母亲的关系很冷淡。吉布森太太是一个虚荣小气的女人, 希望自己永远年轻, 每天都有漂亮的衣服穿, 甚至觉得自己的女儿是她玩乐的累赘, 这种“榜样精神”使得辛西娅变成了和她母亲一样的女人。不诚实, 浅薄, 追求享乐。辛西娅从小的经历使得她异常的脆弱, 不得不仰仗男人来寻求一切慰藉。在失去母亲这个依靠后, 独自生活在国外的辛西娅, 即便遇到小小的困难都需要依靠他人的扶持, 像寄生虫一样, 求得别人的救援, 这时, 一位所谓仁慈善良的人伸出了援手, 来保护这位可爱的可怜虫, 这个人就是普雷斯顿, 公爵府上的管家, 接受他的接济, 条件就是两人订婚。自此, 辛西娅用自己的自由和道德作为交换条件得到了看似无忧无虑的生活。吉布森太太结婚后, 考虑到不用再为生活烦恼了, 便把自己的女儿辛西娅接到了身边, 母女团圆。在一次舞会上, 辛西娅认识了哈姆利庄园主的二儿子罗杰, 在吉布森太太的教唆和支持下, 辛西娅又开始了新一轮的猎捕。罗杰能够继承庄园, 成为庄园主, 与公爵府上的管家相比, 嫁给罗杰不仅能使地位身份得到提高, 而且可以纵情享乐。为了得到这些好处辛西娅又与罗杰订婚了。这个结果并不难想象。吉布森太太的行为和对女儿辛西娅教育, 使得辛西娅过分追求物质生活, 享乐主义, 并不认为女人的勤劳是一种美德, 相反, 却很享受美貌的外表给她带来的满足。心胸狭隘的她在虚荣心面前已经失去了理智, 即使放弃自己的全部选择做一个昙花一现的女王, 也不愿付出一丝努力获得平等自由的快乐, 这成为导致她肤浅和愚蠢的主要根源。在罗杰失去继承权后, 又果断与他解除婚约, 最后她嫁给伦敦一位非常有钱的律师。尽管辛西娅擅长取悦的艺术, 吸引多个求婚者, 但她并不喜欢婚姻。与公爵的管家和罗杰在一起, 只是因为有一种女王的感觉;与考克斯等人在一起, 只是因为自己是一个甚至不正常的女人。

家庭的教育具有继承性, 对子女适当的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关于教育, 吉布森太太没有给辛西娅足够的关心, 在女儿成长初期, 也没有灌输其正确的为人处世的观点。而是不断灌输对金钱的渴望, 对上流社会的虚荣心, 束缚了辛西娅幼小的心灵。关于婚姻, 辛西娅不认为自己的两次婚约是件耻辱的事情, 反而对自己找到了更好的猎物而窃喜。吉布森太太使尽全身法术促成女儿与罗杰的婚约, 不是因为女儿会获得幸福, 而是为了身份和地位。做父母的如果这样随心所欲的处理儿女的终身大事, 那么也就失去了做父母的责任。

三、结语

事实上, 生活在工业革命时代的女性, 她们感到威胁的不是科学思维本身, 而是使人们生活占主导地位的思维与历史的隔离, 传统教育受到的威胁。盖斯凯尔夫人对故事的叙述让读者阅读后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 情节在她作品中只占次要的地位, 她的着力点不在情节画面上, 而以她特有的敏锐的感受从形形色色的人生海洋中摄取一个个故事上。她并没有用尖酸讽刺的话来描述两个对立面, 而是用平淡朴实的话语来描述一边是对爱情真诚、执着用敏锐的眼睛确定只爱一个人的女孩, 另一边是用爱情做为交换物和过分的享乐主义标志着她对爱情的限制的女孩。

妇女教育很可能代表盖斯凯尔夫人写作的一部分, 在聪明人看来, 莫莉已经安全的成长在一个稳定的情况下, 近距离接触道德良好且合理的家庭教师, 莫莉突围出来进入成人的生活与其做斗争, 在最后, 战胜缺乏同情, 想象力, 许多不同类型节操的人。辛西娅, 与莫莉一样的年龄, 她的父亲是一位英国国教的牧师, 去世后, 留下了她和妈妈。因此, 辛西娅更加需要一个母亲的爱和陪伴。与莫莉的父亲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小说的结构是一个日常生活, 教育、女孩子恋爱, 找到一个喜欢的男孩子。父母死了, 婴儿出生。在婚姻中爱情故事结束, 也许, 会有孩子, 所以这个故事又将开始。情节看起来足够的平凡, 人们在相处之后逐渐熟悉, 妻子和女儿也开始改变。

参考文献

[1]高万隆.女权主义与英国小说家[J].外国文学评论, 1997 (2) .

[2]刘炳善.英国文学简史[M].新修订本.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5.

[3]周小李.女性主义视野下的教育性别平等[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2007 (11) .

8.我与女儿一起成长 篇八

一、做孩子最好的榜样

孩子的模仿能力最强了,他们一出生,心灵的土地上是荒芜的,父母是这块土地的最早播种者,播下什么样的种子,就会结出什么样的果实。为了不结出苦果,作为父母,都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因为这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的养成。

而我在女儿面前又身兼双职,我既是她的家长也是她的老师,女儿模仿我的方面特别多,例如在家里,我爱化化妆,女儿就喜欢学我,只要是写完作业在家没事,她就会拿出我的化妆品,学着我的样子,像模像样地化起来。在学校,她也喜欢跟我学,因为每天都是和我一起上下班,我经常在学校里查资料,不会的问题,我喜欢上网查,我感觉方便,需要计算的东西,我总是拿计算机算。我的这个习惯给女儿一个错误的引导,因为她每次遇到不会的问题,总是对我说:“妈妈帮我上网查查吧。”久而久之,她养成了不爱思考的毛病,为了改掉她的这个坏习惯,我现在遇到问题总是到图书室去查书,或者自己去想,有时我也试着让她和我一起想,逐渐的我发现她不问我了,遇到问题她知道自己查资料和思考了。看来,古代孟母三迁是对的,作为父母的我们,一定要牢记:“孩子的模仿能力最强,而他的模仿对象一般是与自己朝夕相处的人。”所以我们要时刻给孩子留下一个好的榜样。

二、用爱去感染,成就一颗感恩的心

现在的孩子,独生子女太多了,我的孩子也不例外,他们格外受到爱。高尔基说过:“爱孩子,这是连老母鸡都会的问题。”但怎样去爱呢?每位家长做的各不相同,过分的爱,就容易造成溺爱。有时我们不自觉地就给孩子造成了伤害,形成了一种错误的思想。例如,女儿特别爱吃虾,我们就经常买给她吃,每每看见女儿贪吃可爱的样子,我和她爸爸都舍不得吃,一直等到她吃好了,我们才吃。一天中午,我们带她去外婆家,中午餐桌上呈现了一盘大虾,女儿一下子就把端到自己面前,并且对外婆说:“你不准吃我的虾。”看见女儿如此不尊重外婆,我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心想:“这都是平时在家里养成的坏毛病,不能怪孩子。”但怎样才能让她改掉这个坏毛病,学会尊重老人呢?看来光说不行,一定要做给她看。从那以后,不管是在她外婆家还是在她奶奶家,每每吃饭的时候,我都主动把最好吃的端到老人面前,让他们先吃,还主动给他们盛饭。现在的女儿在我们的影响下,不管是在家吃饭还是在外吃饭,总是喜欢给大人们盛饭,也不把自己最爱吃的东西放到自己面前,不准别人吃了。看着女儿的进步,我在心里高兴,我今后还会用自己的行动去感染孩子,培养她一颗感恩之心,不让她在溺爱中长大。

三、用平等和尊重,打开孩子的心灵之窗

我们都知道,随着孩子的长大,他们和父母的交流会越来越少,矛盾也会越来越多,他们的心灵世界我们很难知道。我们作为父母,怎样才能让孩子永远向我们敞开心灵之门,永远成为最好的朋友?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对孩子的尊重,没有尊重的教育是注定要失败的。尊重的表现是:(1)做人父母的对待孩子提出的合理要求要言出必行,赢得孩子的信任,从小培养孩子诚实守信的好品行,如果父母今天推明天,明天推后天的一拖再拖,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孩子的信任,使孩子办事敷衍不认真,遇事半途而废没有信心。(2)在家里,我们要提倡情感式教育,不搞一言堂,不用强制的办法管制孩子,作为家长,我们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意见,例如,在女儿上一、二年级的时候,为了不让孩子落后于其他学生,我在家里给她多买了一套学习资料,女儿也很听话,总是在做完学校作业后,认真地完成我的附加作业,上了三年级,随着课程的增加,作业逐渐地多了,每次在做完学校作业的时候,孩子已经累得精疲力竭了,不想再做了,于是我就跟女儿说:“我们不做附加作业了,你能跟上吗?”女儿高兴地一蹦三尺高,并且信誓旦旦地说:“我一定可以照样考好的,不信我们可以打赌。”我笑着说:“谁都可以不信,女儿的话我一定信。”听了我的话她高兴了好几天,确实,她没有让我失望,成绩一直稳中上升。(3)我们要学会经常鼓励和欣赏他们。使孩子更乐意把父母当作知心朋友向父母倾吐心声。对于还是小学生的孩子,我们应该从小处入手,及时了解孩子的心声,了解孩子有哪些朋友,在学校里有哪些趣事是否爱发言,是否受到老师的表扬,等等。如果父母能时刻关心孩子生活中的小事,及时了解他们的情感波动,并给予正确的帮助和指导,孩子在这样愉快、自信、健康的环境下也会成为一个幸福的人,成为父母最好的朋友。

四、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好习惯受用终身,尤其是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孩子一生都有用,在教育女儿的过程中,我经常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希望自己总结好的经验能给孩子一些帮助,总结出的一些失败的教训,希望孩子不要重蹈覆辙。对孩子来说,就需要家长来带。例如,孩子学习时,家长也在看业务书、在学习,而不是在看电视、打游戏。教孩子去实践一些好的学习方法,例如与孩子一起阅读,每读完一个故事可以向孩子提一些简单的问题,检查她看了多少,理解了多少,这样可以培养她边读边思考的习惯,同时也能提高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读散文使人宁静,读小说使人认识社会和人生。”为把女儿引入一个高尚的精神世界,我们家添置了图书柜,每次逛街,总要给她买点适合的图书,有时为了孩子能多读些书,放学后我经常陪她去学校图书室,同时在陪女儿学习的过程中我也在成长。

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会直接影响孩子。孩子最初对事物的分辨能力完全依赖于父母,就像钢水一样,倒进什么样的模子就会形成什么形状,一旦冷却淬化,再改变就万难了,因此,作为家长,我们一定不能不拘小节,要时刻给孩子做出好的榜样,和孩子一起成长。

参考文献:

苗森.家长在孩子成长中所起的作用[J].吉林教育,2011(33).

作者简介:陈林甫,女,1982年10月出生,本科,就职于安徽省霍邱县白莲乡西河小学,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上一篇:礼县赋的原文及注释下一篇:腊八节的传统习俗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