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武术博大精深(通用8篇)
1.中华武术博大精深 篇一
九年级第二课第一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教学设计 江阴市利港中学刘小娟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汉字的地位、特点、作用;中华文化的特点、作用;知道汉字与文化、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
2、能力目标:
能运用史实说明与汉字相连的中华文化是人类文明史上最灿烂的一页;正确认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的杰出贡献;知道如何保护文化遗产。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树立中华文化的自豪感进而热爱中华文化,激发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责任感。【教学重点】
懂得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教学难点】
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情感激励法、问题探究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图片导入:东方之冠:中国馆
图片导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文化的重要性
上海世博246个国家、国际组织的展馆,绚丽多姿,美轮美奂。各国越来越重视文化的发展。学生思考原因。
以世博为线索,了解文化的重要性。
姓名与文化
1、“海宝”名字的意义
2、学生活动:我的名字:--------------;长辈给我起这个名字的用意是:-------------------------。
使学生感受名字中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
汉字的特点、作用
多媒体显示: 汉字字体发展史
江苏“苏”的繁体字“蘇” 澄江福地百福图
领会汉字的特点、作用,感悟中华文化的内涵。
小组竞赛
中华文化知多少
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深刻感受中华文化的特点,激发学生的民族文化自豪感。
中华文化的作用
美国汉学家德克—卜德说:中国文化西传的结果,甚至“完全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成了我们整个现代文明的基础。
英国思想家培根曾高度称赞中国的四大发明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
据说日本企业成功靠的是《论语》加算盘。新加坡的繁荣得益于重视儒学教育,那里的中小学普遍设有儒学课,讲授“四书、五经”。思考:以上材料说明了什么?
引导学生从材料中得出结论
承担保护遗产的责任和义务
显示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的视频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并为下一个环节作铺垫
互动交流
1、列举一些江阴的名胜古迹、文化遗产
2、就如何保护名胜古迹和文化遗产提 出自己的建议。
充分利用江阴本土资源,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文化的自豪感;承担保护名胜古迹和文化遗产的责任和义务
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
以世博为例说明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
首尾呼应,贯穿“世博”这个线索,又使学生明确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
课堂小结 练习巩固
由学生总结本课知识。练习巩固。
3、播放音乐《爱我中华》。
知识落实到位。
情感升华:为弘扬民族文化做力所能及的事。
2.中华武术博大精深 篇二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地位及作用。国情教育是中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重要内容之一, 这一教育任务主要在九年级完成。北师大版九年级教材为完成这一任务, 共设置了四个单元。本站所在的第三单元振兴民族文化, 紧承“感受时代脉动”和“踏上兴国路”这两个单元之后, 在学生对当前世界与我国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认知的基础上, 让学生学会在今天这样一个处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中的社会中, 遵循民族交往应当遵循的规则, 进行更高意义上的交往与沟通。在此基础上第四单元引导学生为实现共同理想而奋斗。由此可见第三单元承上启下位置非常重要。《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第三单元第九课第一站, 本站在于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 为认同中华文化, 铸就民族魂魄打下基础。
2. 教学目标。本站重点讲了两个方面的问题 :中华文化的特点和价值。结合课标的要求、教材的地位、内容和学生的知识、心理特征, 笔者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教学, 感受中华文化, 从情感态度和价值上培养和产生热爱中华文化、热爱中华的情感。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收集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3) 知识目标 :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通过与世界其他文化的对比, 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中华文化在不断发展和融合的过程中, 成为团结整个民族的重要力量, 并且表现出极大的创造力。
3.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各民族在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都做出了巨大贡献。
难点 :民族文化的力量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之中。
二、教法学法分析
1.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处于少年期向青年期的转变时期, 身心发展快, 成人感进一步增强, 他们往往会把对未来前途的关注和对人生意义的探求结合起来。在这种情况下, 培养学生对国家, 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对民族的使命感, 在完善学生从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社会化过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教法 :情景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问题推进式教学法。
3.学法 :感悟体验学习法、自主探究学习法、合作探究学习法。
三、课前准备
将学生按兴趣分成三个小组, 第一小组查找特色鲜明的区域文化, 如齐鲁文化、燕赵文化、巴蜀文化、岭南文化及荆楚文化的文化特色及贡献 ;第二小组查找我国著名的几种方言语系, 并尝试着学说一句 :谢谢你 ;第三小组查找各具特色的民族服装或典型的地区服饰。各小组成员先分头查找, 再汇总给各小组组长, 条件具备的话, 可以做成3~5分钟的PPT, 并准备好解说词。
四、说教学过程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中华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当前世界各地林立的孔子学院和“汉语热”, 也说明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愿意了解中国文化。笔者立足于这一现状, 创设了一个中学生给他的外国朋友作导游, 为外国朋友介绍中华文化的情境, 并将此情境贯穿全课。
1. 说导入。 (本环节用时2至3分钟)
情景导入 : (视频) 播放2014年青奥会开幕式片断, 并提问 :这些画面是从哪节选下来的?你从这组画面中得到中华文化哪些信息?
在学生自主回答的基础上, 教师点拔 :外国朋友安娜也从网上观看了这一画况, 她被开幕式的精彩场面深深震撼了, 觉得中华文化太神奇了, 从而对中华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想更深入、更全面地进行了解。假如你是安娜的中国网友小华, 你将怎样向安娜介绍中国文化呢?由此导入对新课的学习中。
2.说教学过程。本站观点很明晰, 看似很简单, 但中华文化的每一特点都有其深厚的内涵, 内容非常丰富, 学生不容易理解。学生只有完全理解了这些内涵, 才能把握本课的重点 :各民族在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都做出了巨大贡献 ;理解了中华文化的特点, 自然而言就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就能把握本课难点。所以理解中华的特点是强调本课重点, 突破难点的关键点。为完成以上教学任务, 笔者采用先面后点, 先整体感知后重点突破的教学策略, 让学生在浓浓的情景氛围中感受文化的美好, 领略文化的魅力, 落实教学目标。笔者通过两个板块, 五个活动来完成教学任务。
【板块一】:感知中华文化的特点 (本环节用时25至30分钟)
活动一:文化画廊话特点
多媒体播放 :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音乐中展示一组组中华文化的图片 :先按时期分别展示殷商时期、春秋战国时期、隋唐时期、明清及近代以来、新中国成立以来具有代表性的中华文化, 再按类别分别从语言文字、文化典籍、科技工艺、文学艺术、中国哲学、道德伦理等方面介绍中华文化的突出成就。
设问:
(1) 五彩缤纷的文化、优美的旋律让我们沉醉其中。在这些文化当中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你能列举每个朝代的代表性文化吗?
(2) 你知道中华文明起源有哪些吗?我国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是什么?发展到现在它经历了哪些演变?你还能列举哪些中华文化的象征吗?你知道它起源于什么时候吗?
(3) 你知道中华文化包括哪些内容吗?
(4) 请你归纳中华文化的特点。
设计意图:
开展本活动的最主要目的, 就是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中华文化的特点。但是文化本身就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再让学生归纳文化的特点, 就更抽象, 更难, 难以达到应有的高度。笔者力图通过先带领学生漫步中华文化画廊, 领略中华文化的无限风光, 再从各个层次设置问题, 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现有知识, 在思考和回答问题中相互学习, 多角度感知中华文化, 从而初步认识和归纳出中华的特点: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
活动一:
从整体把握传统文化。从中华民族整体的共性上把握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但是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丰富多彩还表现在各地区明显的地域特色。这种各具特色的文化风情是各民族在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都做出了巨大贡献的见证, 是理解本课重点的钥匙。为强调这一重点, 笔者设计了感受地区文化特色和体会身边文化情趣两个活动。
活动二:体会身边文化情趣
(1) 多媒体播放视频《舌尖上的中国》片断, 提问 :你还知道哪些地区的特色饮食吗?《舌尖上的中国》中除吃的食物是我国的国粹外, 吃饭的什么工具也是我国文化的象征?
(2) 在我们的衣食住行中还有哪些是我国所独有的, 是我国文化的象征?
(3) 通过大家的交流, 你对中华文化有什么新认识?
本活动让学生围绕教师的问题, 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 进行自主交流。由学生的生活经验决定, 可能会出现学生不善于观察生活而无话可说的情况, 这时教师应适当点拨, 引导学生学会将自己的生活经验应用于学习。也有可能会出现学生的答案超出教材及教师的思路, 教老师应及时鼓励。
设计意图:
通过这一活动, 使学生理解文化并不遥远, 它体现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中, 是中国博大精深文化的组成部分, 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同一种文化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内容, 是我国区域文化独特性的表现, 这就为学生理解下一环节的观点打下基础 ;同时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实现了学习生活化, 落实了新课标“德育生活化”的要求。
安娜感觉自己不仅在吃饭, 更在接受文化洗礼。小华告诉她, 中国风格迥异各地饮食文化, 只是各地文化特色的一方面。小华邀请安娜深入到对地区文化的了解学习中。
活动三:感受地区文化特色
活动方式 :学生小组合作交流课前布置的预习任务。教师可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 根据学情提供适当的指导和帮助。在学生交流结束后, 教师再提问 :通过刚才的交流, 你对中华文化有什么再认识?
设计意图:
学生在查找资料和交流的过程中, 一是可以锻炼合作能力及自主探究能力, 二是增强对祖国各地区文化的了解, 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热爱。交流结束后, 在教师的问题的引导下, 学生由对具体文化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思考, 既锻炼了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也突破了本课重点 :各地区各民族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是祖国博大精深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各族人民都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华文化不仅博大精深, 而且源远流长。之所以能源远流长, 是因为中华文化已经成为一种对民族起凝神聚气的力量, 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显示出强大的创新力和创造力, 这也是中华文化的价值所在。在学生已经通过第一个活动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点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 笔者对教材进行整合, 把引导学生对中华文化特点的认识和价值的认同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板块二】:感受中华文化力量 (本环节用时10至15分钟)
感受中华文化力量, 体会中华文化价值, 是本课的难点所在, 笔者通过两个活动完成这一教学任务。
活动四:风格迥异的古今文化
多媒体播放埃及、印度、巴比伦古今文化的照片, 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 教师点拨 :中华文化绵延五千年, 历经磨难, 仍薪火相传, 是世界上惟一没有中断的文明, 它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其能源远流长的根本原因。
设计意图:
更进一步强调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点。
中华文化为什么会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呢?这让安娜更困惑了。她们刚好来到湖北, 正赶上端午节。在屈原的故里姊归, 安娜亲眼目睹了端午节的盛况。在对屈原文化的探究中, 她找到了原因。
活动五 :感受中华文化力量
活动步骤 :
(1) 学生自主探究:我知道的屈原。
(2) 多媒体播放视频 :屈原故里秭归的端午习俗。
(3) 教师提问 :1从视频中你了解到屈原文化包括哪些内容?2你在生活中应用过这些格言和谚语吗?你能通过一个故事来阐释这些格言谚语的含义吗? (多媒体播放 :吃一堑, 长一智 ;车到山前必有路 ;塞翁失马, 焉知非福;人无远虑, 必有近忧等)
(4) 教师归纳 :屈原, 战国时期楚国人, 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 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 “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屈原文化首先是以《离骚》为代表的屈原文学 ;屈原文化还是一种节日习俗, 包括划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挂艾叶菖蒲等。现在屈原文化还包含爱国、正直、团结协作、奋力拼搏等传统美德。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 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端午节蕴含的精神是我们民族共同尊崇的精神追求。我国在2008年把它作为国家法定节日, 既是为了弘扬这种文化习俗, 更是为了弘扬这种传统美德。文化的力量已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是中华文化历经沧桑却绵延不绝的原因。
设计意图:
学生对屈原和端午节也很熟悉。以屈原为载体进行教学, 体现了湖北的本土文化特色。以屈原高尚的爱国情操为突破点, 深度挖掘文化的影响及作用, 凸显中华文化价值容易引起学生共鸣。
五、反思
文化是个抽象概念, 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 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广义上讲, 除纯自然环境以外, 人类创造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可以成为文化。说课正是从这一含义出发, 立足于学生生活实际, 选取学生身边最常见的最熟悉的最典型的事例, 来引导学生理解文化的概念, 认识文化的力量, 达到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把艰深的理念形象化的目的。具体说来, 本说课有以下特点:
1. 对教学内容的探究生活化。本说课把抽象的文化概念寓于具体的事物中, 实现德育概念实例化, 说理生活化。陶行知说 :“给生活以教育, 用生活来教育, 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针对学生生活的教育, 才能引发学生的关注 ;结合学生生活的教育, 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从而更能被学生理解和接受。本说课由《舌尖上的中国》说起, 说明无论是我们吃的食物还是吃饭的工具, 都是中华文化的国粹。并由吃说开去, 引出我们的衣食住行, 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有传统文化的印迹, 与传统文化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是文化的一部分 ;用端午习俗以及举国上下对端午节的隆重庆祝来说明中华文化已成为对我们民族起凝神聚气的重要力量, 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的源泉。善于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 寻找与课程内容密切相关的现实生活热点,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 寻找有利于教学的切入点, 符合“课堂教学要遵循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课标要求, 既激发学生的兴趣, 也便于学生的理解。
2. 善于开发和利用本土资源。如引导学生学习荆楚文化, 既培养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也有力说明了各地区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是祖国博大精深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各族人民都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这种对学生熟悉的本土资源的利用, 既挖掘了本土资源的教育价值, 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进入“真学习”的状态中, 投入地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 激活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能力。
3. 教学情境设置故事化。课堂教学内容被活化在不断变化的生活情景中。这种设计既符合学生的需要和兴趣, 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引发学生有效、积极的思考和探究, 也使所有教学环节浑然一体、一气呵成, 体现了设计思路的完整性和整体性。这种故事化的课使课堂生动起来、活泼起来, 使学生在积极的参与中提升了能力、升华了情感, 促使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生成。
本说课切实落实了新课标“德育生活化理念”, 使原本空洞抽象的文化充满了“生活味”, 为学生理解教学目标, 把握教学内容找到了较好的着力点。
摘要:国情教育是中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重要内容之一, 这一教育任务主要在九年级完成。北师大版九年级教材为完成这一任务, 共设置了四个单元。《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第三单元第九课第一站, 本站在于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 为认同中华文化, 铸就民族魂魄打下基础。
3.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学案 篇三
高二年级政治学案
探究三:中华之瑰宝 民族之骄傲(民族性)
1、临清清真饮食文化是随商业贸易的流动由阿拉伯、波斯等地传入临清的,具有伊斯兰特色。在历史上我国少数民族创造的文化成就有哪些?
2、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是什么样的呢?
四、当堂检测
1、二百三十多年前,清朝乾隆皇帝依托鼎盛的国力,组织全国数百名优秀学者,用十余年的时间编纂《四库全书》。它涵盖了十八世纪中期以前中国文化基本典籍,不仅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更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观。《四库全书》证明了()
A.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
B.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C.中国古代科技具有整体性的特点 D.中华文化能够求同存异、兼容并蓄
2、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是因为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具有()
①辉煌而悠久的历史 ②丰富而绚丽的内涵
③鲜明而独特的风格 ④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以下关于我国科学技术成就的表述,正确的是()
A.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
B.近代以来,逐步赶上了世界的先进水平
C.我国古代的科技没有实用性,传播到国外后,才起到作用,如火药、指南针等 D.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北方草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宝库。苍穹、草原、毡包、骏马、牧歌构成了一道奇丽的文化风景线,构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荣的生存模式和文化体系,展现了人类在不同自然条件下的非凡创造力,同时也为人们了解人类文化发展模式的多样性和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提供了开阔的视野。据此回答4、5题。
4、北方草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宝库。这表明()
A.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使中华文化绚丽多彩 B.草原文化使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C.北方文化主要是指草原文化 D.北方草原文化最富有地方特色
5、苍穹、草原、毡包、骏马、牧歌构成了一道奇丽的文化风景线,构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荣的生存模式和文化体系,展现了人类在不同自然条件下的非凡创造力。这主要体现了()
①不同的自然条件造就了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 ②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荣是中华生态观的重要理念 ③文化多样性就是指地域文化的多样性 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造的源泉
4.《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说课稿 篇四
一、说教材
教材地位和作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高中政治人教版《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二框的内容。本框题承接上一框题同学们对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和重大作用的了解基础上,来进一步感悟中华文化的辉煌特点,从而自觉成为中华文化的弘扬者和传播者。
教学目标:
结合高二同学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鉴于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文化观还处在不断形成和完善的过程中,我确定本框题的教学目标如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同学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激发同学的爱国热情,从而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引导他们自觉担负起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责任和义务。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晓之以理——通过活动,让同学们识记中华文化的丰富和发展。
难点:动之以情——通过感悟,让同学们自觉做中华文化的建设者、弘扬者和传播者。
关键点: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意义。以此激发同学们以实际行动来表达爱国情怀。
教材处理:
我把本框题教学内容分为两大部分来讲授,第一部分是情感体验,领略中行华文化;第二部分是情感升华,传承民族精神。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问题引导法、情感体验法、讨论归纳法。
学法:自学品味、合作探究、活动感悟。
(依据:教法服务于学法,学法又丰富教法。学生在品味、体验、感悟中形成“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思维主线”的互动式课堂教学格局。)
三、说教学流程:
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1、文学艺术
①作用:
②风格:
③地位:
2、科学技术
①地位:
②特点:
③意义:
1、阅读P66—68,思考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是通过哪些方面来表现的,请举例说明。
2、举例(或是从所给出的作品中选择一个)各国的文学艺术的代表作品及其反映的时代精神生活。
3、从科技的角度举例分析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1、成因:
2、关系:
3、表现:
4、选择一个具体的文化形式举例分析其地域差异,说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5、阅读P68—69的材料,比较吴越文化和滇黔文化的差异。
三、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1、我国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①雕刻建筑艺术:
②民族文学:
2、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①关系(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
②地位:
③关系(民族文化之间):
④意义:
6、“忆一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主要指的是什么?其本质上有怎样的特点?
7、在课前准备的基础上,选择其中的优秀者给大家介绍民族文化的特色。
四、教学设计理念
(以上教学环节,巧用教材资源营造了“情意融融”的课堂氛围,在学生、教师、课本的对话中,落实了“三维目标”,彰显了同学们的个性,达到了“以情感人、以情励行”的教学效果。)
5.微课教案(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篇五
—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同 步 教 案
单位:商丘市回民中学 学科:政 治 姓名:陈通
2014年3月12日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理解中华民族文化强大的原因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全面的、历史的分析我国各民族文化关系的能力
(三)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参与的探究活动提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初步探究学习的能力
(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帮助学生充分认识中华民族文化的特征,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教学重点: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教学难点: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课堂小调查:同学们平时都喜欢什么?
教师总结:你所喜欢的这些都是建立在金钱的基础上,虽然说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对于金钱我们应该树立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
播放多媒体:显示100元人民币,让学生观察上面有几种文字?
教师总结:简要介绍各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情况以及各民族的舞蹈特点,说明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课堂设问:请同学们思考:
1、各民族文化在中华文化中地位如何?
2、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是怎样的? 探究启示:引导学生阅读70页教材第一自然段,学生讨论回答。
归纳总结:
1、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2、在长期的发展中,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铸造了中华文化。各族人民都对中华文化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多媒体展示:《百家小讲坛》材料:2014年3月1日21时20分左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云南省昆明市昆明火车站发生的一起由几名维吾尔族人组织策划的无差别砍杀事件。事件发生初期时媒体称之为“昆明火车站砍杀”,截至3月2日18时00分,已造成29死143伤,已有10名遇难者和多名受伤者名单被公布,名单还在持续更新中。
由此引出:我们应该发挥专政打击职能保护人民安全扬我国威和我们应该大局为重坚守民族团结政策不动摇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把学生分成正方、反方两个小组,开展一个课堂辩论会。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展开辩论。
教师总结
课堂设问: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内在原因是什么?
分析得出:在于它特有的包容性,它包括两个方面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只有求同存异才能更好的和睦相处,只有兼收并蓄才能博大精深!教师总结 【教学总结】
一、对教材知识的归纳总结 演示本节课知识体系
1、民族文字
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2、民族舞蹈
3、文化的包容性
作业设计:
宋祖英来自苗族,韩庚来自赫哲族,蔡国庆是回族,张惠妹是台湾卑南族,罗志祥是高山族,凤凰传奇是蒙古族,罗志祥是阿美族,佟大为是满族,袁泉是回族„„
我国很多不同民族人民已经融合到从外表到衣着饮食已很难区分的程度了,你还知道别的大家都喜欢的少数民族明星吗?你对我国各民族之间这种程度融合的利弊有何见解?
写成小论文,与老师交流。
教学反思
1,本节学习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比较密切,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双向互动,鉴于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学中尽量挖掘一些能打动学生的正面事例,让学生深入实际了解情况,联系现实生活体会教材的政治学道理。
6.中华武术博大精深 篇六
一、弘扬后稷精神、振兴农业文化是歌曲的创作背景
数千年来,人们在四时八节祭祀农神时,歌颂后稷常用正声雅乐,即《诗经·大雅·生民》。“至咸淳,永嘉戏曲出,泼少年化之,而后淫哇盛,正声歇。”[3]表明大约在南宋咸淳年间,南戏兴起而正声雅乐歇息。从此以后,过去用黄钟大吕演唱《诗经》的曲谱束之高阁,逐渐失传。
二、从《诗经大雅生民》和《史记周本纪》中挖掘歌曲素材
《诗经·大雅·生民》是周人歌颂其民族始祖后稷事迹,并进行宗庙祭祀时配乐高唱的颂歌。《毛诗序》曰:“《生民》,尊祖也。后稷生于姜嫄,文武之功起于后稷,故推以配天焉。”此诗带有浓重的传说成分,而对后稷三弃不死详细描写,也反映出原始先民那种幼童蒙难而后天降大任的神话英雄主题。
(一)姜嫄“履跡感孕”与后稷艰难诞生
《诗经·大雅·生民》“厥初生民,时维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诞弥厥月,先生如达。不坼不副,无菑无害。以赫厥灵,上帝不宁。不康禋祀,居然生子。”翔实地描写了姜嫄踏着神灵的足迹神奇地受孕和周人祖先后稷出生时难产的过程,这为后稷被抛弃埋下了伏笔。
对此,《史记·周本纪》载:“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为帝喾元妃。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为不祥。”简明地记述了后稷之母姜嫄履跡感孕、产子经过,揭示了时人的不祥预兆,回避了对男女两性、生殖活动的描写。
(二)后稷蒙难,三弃不死
《诗经·大雅·生民》“诞寘之隘巷,牛羊腓字之。诞寘之平林,会伐平林。诞寘之寒冰,鸟覆翼之。鸟乃去矣,后稷呱矣。实覃实訏,厥声载路。”对后稷三次遭弃又三次获救的情形叙述十分详实。第一次,后稷被扔在小巷里,结果是牛羊过来用乳汁喂养他。第二次,后稷被扔进了大树林,结果正巧有樵夫来砍柴,使他避免禽兽之口。第三次后稷被扔在了寒冰之上,结果天上飞来许多大鸟,用温暖的羽翼覆盖他温暖他。初生的婴儿经历了如此大的磨难,终于哇哇哭出了声,声音洪亮有力,回荡在整条大路上。
(三)后稷树艺百谷、教民稼穑,被举农师,封地有邰
《诗经·大雅·生民》载:“诞实匍匐,克岐克嶷,以就口食。蓺之荏菽,荏菽旆旆。禾役穟穟,麻麦幪幪,瓜瓞唪唪。”;“诞后稷之穑,有相之道。茀厥丰草,种之黄茂。实方实苞,实种实褎。实发实秀,实坚实好。实颖实栗,即有邰家室。”;“诞降嘉种,维秬维秠,维穈维芑。恒之秬秠,是获是亩。恒之穈芑,是任是负,以归肇祀。”描写后稷有树艺稼穑的先天禀赋,他自幼就表现出播种百谷的超凡才能,他种的农作物品种多、产量高、质量好,他又创立祭祀神明、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祀典。因有功于农业而受封于邰。
三、歌词要符合神话传说风格,曲谱以悲为主,悲中寓乐
(一)歌词内容要符合神话传说,艺术渲染要合乎情理,形式押韵合辙
歌词将后稷诞生蒙难作为中心,把《诗经》、《史记》和民间传说等有关后稷事迹融合起来,在保持神话传说故事情节不变原则下,加以删繁就简,去粗取精,并加以合乎情理的艺术渲染和构思;再就是语言形式要求简明整齐,押韵合辙,朗朗上口,就形成了《后稷诞生的传说》的歌词。故事的主题词是“教民稼穑”,作词必须紧密围绕主题词展开,故而每一句诗的最后一个字要求与“穑”韵(se)相同或基本一致。
(二)作曲风格以悲为主,悲中寓乐,又体现关中地域特色,抒发秦人慷慨悲壮豪放的气势
后稷诞生神话故事突出表明农耕始祖后稷一出生就被抛弃,在饥饿、禽兽和寒冷的死亡线中挣扎,置诸死地而后生的壮举,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作曲风格以悲为主,按照苦音的音阶特征4,采用哀婉动人的旋律,节奏舒缓,就像对苦难的深情诉说5。另外,在曲谱中渗入快乐的欢音音符,悲中寓乐,暗喻天降大任,表现出以苦为乐,苦尽甜来的情调,用声乐展示中华民族“吃水不忘挖井人”,幸福不忘祖先苦,居安思危等传统美德。具体来讲,歌曲中的过门曲谱相同,是一种悲中寓乐,苦乐结合的格调;而每段分为四句,前两句属于苦音,而后两句是苦乐音结合。
四、结语
从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中探寻民歌艺术之路,是民歌创作的又一条蹊径。我们发掘歌唱了后稷,还有炎黄、尧舜、嫘祖、大禹、鲁班、扁鹊、田横、妈祖、孟姜女、花木兰、望夫石等等。沿着这条蹊径探寻下去,前面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历史文化富矿资源区。从这里发掘的“矿石”提炼的音符,将不是闲情逸致的呻吟,也许是余音绕梁的天籁之音,或是荡气回肠的时代强音。
摘要:原创歌曲《后稷诞生的传说》以弘扬后稷精神和优秀农业文化为创作背景,从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中挖掘素材,歌词风格力求符合神话传说,曲谱情调以悲为主,悲中寓乐,杂有秦声秦韵元素,抒发秦人慷慨悲壮豪放的气势,为民歌创作另辟蹊径。
关键词:民歌,后稷,教民稼穑,历史文化,秦声秦韵
参考文献
[1][春秋]诗经·大雅·生民
[2][汉]司马迁.史记周本纪
[3][南宋]刘埙.水云村稿·词人吴用章传.
[4]徐荣坤.苦音音阶的由来及特征.音乐研究,1993,02:44-54.
[5]宋建栋.论苦音音阶,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96,04:7-9.
7.中华武术博大精深 篇七
教学内容分析
【课标要求】
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教材分析】
第一目:独树一帜,独领风骚。围绕着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作用、地位和特点讲述中华文化的独特性。
第二目:一方水土,一方文化。通过了解不同区域的文化特征,讲述形成这些不同特征的原因以及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第三目: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通过了解各民族的文化,明确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分析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特点及其作用。说明中华文化的作用。
【学情分析】中华文化虽是学生非常熟悉的问题,但是他们对此却很少做一些深层次的思考。从深层次上讲,本课涉及区域文化关系、民族关系以及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包容性。所以通过设计一系列的探究问题,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理性思考和辨析能力,最终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
(1)识记:文学艺术对中华文化的意义;科学技术是民族文明的重要标志。(2)理解: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见证,是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的贡献;不同区域的文化形成原因、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各民族文化特征、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能力目标】
培养同学们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增强学生在文化心理、文化传统和思想情感上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以及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活动过程
一首意境优美的青花瓷,让我们再次欣赏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知道中华民族已经悠悠度过了5000多年的岁月,而在这五千多年中,我们的中华文化也犹如一条灿烂的长河始终奔腾不息……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我们文化的这一特点的话,可以说我们的文化是——源远流长(留出时间,让学生思考和回答)。
如果从时间上来说我们的中华文化是源远流长,那么我们再从内容上看,我们的中华文化有丰富多彩,绚烂多姿。所以,如果我们想再用另一个词概括中华文化的这一特点的话,那就是——博大精深。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走进生活:
(教师讲述)首先让我们走进生活:给大家介绍一位外国朋友——汤姆,他是我的美国网友。我们俩经常在网上聊有关美国和中国的风土人情。过两天他将来到中国旅游。在来之前,想让我再次详细地给他介绍一下中国,并且为他的旅程提些建议。今天,我想让大家和我一起出谋划策,给汤姆提更多、更好的建议。让他的中国之行更加充实、更加完美!
下面,先让汤姆给大家做一段自我介绍:
幻灯片:Hello, I am Tom.I am from the USA.大家好,我是TOM.我来自美国.I like China very much, especially its culture.我非常喜欢中国,尤其喜欢中国文化.Several days later, I am going to China.Can you tell me how I can make this trip worthwhile and fruitful.几天后我要去中国,你能告诉我怎样使得这次旅行丰富多采吗? Before going there, I have learned that China has a very long and brilliant history.So from what aspects can I learn about China?去之前,我了解到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我应该从哪几方面了解中国呢? 在汤姆的介绍里,大家看到,他对中国的什么非常感兴趣?——文化
教学互动,合作探究
1.汤姆的第一站将来到山东,你建议他去哪些地方旅游?为什么? 学生讨论、分析,教师总结:
从地域上来说,我们山东属于什么文化?——齐鲁文化。我们山东的风景名胜很多,但是我们可以把它浓缩为三个简单的词,这几个词足以体现我们齐鲁文化的特色。——一山(泰山),一水(黄河),一圣人(孔子)(边说边展示图片)
从意境上说带给我们的感受是:厚重、大气、豪迈、热情、粗犷(幻灯片)
2.除了山东之外,汤姆还想去别的地方看看,你建议他去哪里?为什么? 学生讨论、分析,教师总结:
同学们列举了很多地方。有人说道有苏州园林,那大家知道,从地域上来说,它属于什么文化吗?——吴越文化。
我刚好也制作了个有关吴越文化的短片,想传给汤姆看看,那么先让我们一睹为快吧。(视频播放短片)
吴越文化从已经上有带给我们另一种感受:温婉、清秀、恬静、阴柔、精细(幻灯片)从通过比较说明:
一、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幻灯片)
(一)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区域性)1.中华文化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思考:
(1)教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
学生回答、总结:由于受到地理、历史等因素的影响。
2.形成原因: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地理、历史等因素的影响。(2)大家能说说我们不同区域的文化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吗?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这里可提示,如我们齐鲁文化中,有没有吴越文化的特色?)
3.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特色 总结: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第一个表现:区域性
教学互动,合作探究
汤姆还想借这次旅行,学习一些中华文化,回去好向自己的朋友介绍和展示一下。
4.汤姆还想学习一些中华文化,你建议他学那些?为什么? 学生分析、回答,教师总结:
大家刚才给汤姆提了很多建议,如学习书法、国画、京剧等等。那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些艺术在国外有吗?——没有。这就说明我们的中华文化具有——独特性。也就是独树一帜,独领风骚。这也是我们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第二个表现。
一、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幻灯片)
(一)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区域性)
(二)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
大家刚才提到的书法、国画、京剧等都可以归为文学艺术这一类,而文学艺术是中华文化独特性的第一个表现。分析、总结文学艺术的特点、作用和地位。1.文学艺术
(1)特点:(让学生分析再总结)历史悠久、内涵丰富、风格独特、鲜明。教师:前不久,我们刚刚度过了一年一度的传统佳节——中秋节。我想,大家在八月十五的晚上,都会不由自主地抬头望望月亮吧?看着月亮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起过与它有关的诗词歌赋?(出现图片)大家现场能说上几句吗?
展示诗词句(略)(可朗读其中几段)而我想起了这样一首诗:余光中——乡愁
我是从外地来济南工作的,从上大学开始,就没有在家过过中秋节,每当中秋团圆时,我总会不由自主的想起这首诗,(富有深情地读诗),我想不光是我,当每一个远离故乡的人读到这首诗时,可能都会和我有一样的感受,这说明诗可以表达我们的情感,而其它的很多文学艺术也是如此,说明文学艺术——
(2)作用:反映精神生活,展示精神世界。(3)地位: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教师:我们国家一直被称为文明古国,那大家有没有想过我们为什么会被称为文明古国?除了有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之外,还有什么表现吗? 学生讨论、分析回答:科学技术
教师:(1)大家能举例说明我国古代都有哪些先进的科学技术?(学生回答略)
(2)如果没有了这些先进的技术,我们还能不能被称为文明古国?大家都不敢肯定,说明 2.科学技术
(1)地位: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教师:而科学技术是我们中华文化独特性的第二个表现。那么,为什么说我们的科学技术具有独特性呢?它独特在那里?下面就让我们一都江堰水利工程为例,看看它体现了我们科学技术的什么特点: 幻灯片展示,分析、总结:(2)特点:实用性和整体性。
(3)意义: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教师:刚才大家在建议汤姆去旅游的地方时,有人建议他去云南、新疆。在这些地方的文化不仅有独特性和明显的区域性,还有一个特征,大家能说说是什么吗?这也是我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第三个表现——民族性(同学们可以答上来)
一、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幻灯片)
(一)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区域性)
(二)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
(三)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民族性)
新疆地大物博,民族众多。有13个世居民族,其中大家最熟悉的可能就是维吾尔族。除此之外还有哈萨克、回、柯尔克孜、蒙古、锡伯、塔吉克、乌孜别克、满、达斡尔、俄罗斯、塔塔尔等其他少数民族。
教师:那么你们了解这些少数民族的文化吗?我很乐意给大家介绍。
就以维吾尔族为例,这个民族已形成了上千年,在这几千年的发展中,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文学的体裁、内容都十分丰富,如流传至今的叙事长诗《福乐智慧》等。劳动人民的口头文学丰富多彩。流传极广的“阿凡提的故事”,至今为人们喜闻乐见。古代维吾尔族史诗——《十二木卡姆》,集传统音乐、演奏音乐、文学艺术、戏剧、舞蹈于一身,2006年5月20日,十二木卡姆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成功发射升空的“嫦娥一号”搭载了31首歌曲,《十二木卡姆》选曲名列其中。
维尔吾族能歌善舞。明快活泼、深情优美,步伐轻快灵巧;饮食文化:抓饭、拌面、揪片子、大盘鸡、馕,巴达木、葡萄干、杏干、沙枣、甜瓜、哈密瓜、伽师瓜…..手工艺品:维吾尔小花帽、造型独特富伊斯兰风格的铜器、精美锋利的维吾尔小刀、珠光宝气的首饰、质优柔软的皮毛、上好的织锦地毯……
当然,我们的新疆其他少数民族,也有自己优秀的文化。比如柯尔克孜族的唱片英雄史诗《玛纳斯》,哈萨克族民歌《玛依拉》、《在那遥远的地方》;塔吉克族民歌《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乌孜别克族民歌《掀起你的盖头来》等等。
除了新疆的少数民族外,我们还有很多的少数民族,他们也都有自己优秀的民族文化。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看这些少数民族的文化:(幻灯片)
利用歌词分析民族性的表现: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只花:(体现地位)一想到花,大家能想到什么?美丽、绚烂、鲜艳。那用花来形容我们五十六个民族,说明我们五十六个民族也都像花一样美丽、我们的文化也都像花一样优秀!也就是说,我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停顿一下,让学生说),我们每一个民族都是中华的——骄傲(停顿一下,让学生说),我们每一个民族的文化也都是中华文化之瑰宝,中华民族之骄傲!失去了哪一个民族的文化,我们的中华文化都不会像今天这样等富多彩,异彩纷呈。
五十六组兄弟姐妹是一家:(说明关系)我们虽然有着自己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文化的特性,但是我么却能像一家人一样和睦相处;不断地交融、促进,发展文化,并共同构成了灿烂的中华文化。说明我们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是(用我们第二单元将世界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关系来说就是)共性和个性、整体和部分(要解释)。
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说明意义)反映了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中华文化离不开民族文化,同时民族文化也不能离开中华文化。
(三)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民族性)1.各民族文化的地位:
中华文化的瑰宝,中华民族的骄傲 2.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共性和个性,整体和部分(解释)3.多民族文化的意义:
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过度:我们刚才说过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我们的文化源远流长。大家知道,除了中国,世界上还有几个文明古国?——三个。他们和中国有什么不同吗?对,他们的文化因为种种原因都消失了或者中断了。那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只有我们化文化能源远流长,从未中断?我们刚才又看到了我们的文化丰富多彩,(幻灯片)我们不同区域、不同民族文化各具特色,但同时却又能和谐相处,彼此交流、共同构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那么大家有没有又想过,我们的文化为什么能在存在差异的前提下,相互吸收,彼此促进,共同繁荣?也就是说,我们的中华文化为什么能够博大精深? 教学互动、合作探究5:
你能给汤姆解释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吗?(这也是汤姆曾经问过我的问题)
学生讨论、分析,教师总结:
二、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包容性(幻灯片)1内涵:
(1)求同存异: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
(2)兼收并蓄: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2.作用:
(1)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
(2)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教师:正是这种包容性,使我们的文化源远流长,也正是这种包容性,使我们的文化博大精深!而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又像一条纽带一样,连起了我们中华儿女的心。就像前不久刚刚度过的中秋节,它不仅是我们大陆人民的节日,同时也是海峡两岸同胞的节日,更是我们全球中华儿女的节日!民族节日使我们的凝聚在一起,团结在一起。我相信,去年的汶川地震大家一定还记忆犹新,那段时间我也经上看电视,每看一次,我就震撼一次、感动一次,我被一种精神所感动着,震撼着。我相信,在坐的每一个人都跟我有着同样的感受,那就是一种我们中华民族的无私、博爱、奉献的精神!而在去年的奥运会上我们又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团结、友好、拼搏、顽强的精神!那么这些精神从那里来?就是从我们灿烂的文化中来,就是从我们的中华文化中提炼、凝聚出来的!所以我们说:(幻灯片)
三、中华文化的作用(幻灯片)
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知识梳理: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一、表现:区域性、独特性、民族性
二、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包容性
三、中华文化的作用
回归生活,判断运用
中华民族文化,像一块巨大的磁石,紧紧地将世界的目光吸住。她那灿烂的成就,对推动人类文明的起步,作出了十分杰出的贡献。美国汉学家德克—卜德说:中国文化西传的结果,甚至“完全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成了我们整个现代文明的基础。
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博士说:在中世纪时代中国几乎所有的科学技术领域都遥遥领先于西方,中国的科技常常为欧洲人望尘莫及。
英国思想家培根曾高度称赞中国的四大发明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据说日本企业成功靠的是《论语》加算盘。新加坡的繁荣得益于重视儒学教育,那里的中小学普遍设有儒学课,讲授“四书、五经”。
问题思考:
据材料回答中华文化的成就和魅力体现在什么方面?
8.中华武术博大精深 篇八
一、选择题
1.古老的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下列内容能够体现中华文化的这一特点的有()①我国的园林艺术在世界上有口皆碑 ②我国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③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长期处于世界前列 ④不同区域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古老的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主要通过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表现出来。④体现的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特点中的区域性,不符合题意,故排除含④的选项。
【答案】 A 2.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并对全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特点是()①完整性 ②实用性 ③易传播性 ④整体性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我国古代科技比较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答案】 C 3.“风情渐老见春羞,到处芳魂感旧游。多谢长条似相识,强垂烟穗拂人头。”南唐后主李煜的这首诗至今仍为很多人动容。从《诗经》、《离骚》到元代散曲,中国很多古诗词都散发着独特的韵味。这表明中华文化中文学艺术()①辉煌悠久的历史 ②丰富绚丽的内涵 ③鲜明独特的风格 ④与时俱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从《诗经》、《离骚》到元代散曲,中国很多古诗词都散发着独特的韵味,说明中华文化中文学艺术辉煌悠久的历史、丰富绚丽的内涵、鲜明独特的风格,①②③符合题 意,故答案选A。④材料体现不出,应舍去。
【答案】 A 4.广东信宜镇隆飘色是流传于粤西地区的一种传统艺术活动,而踩高跷则是流行于我国北方的一项传统艺术活动,虽然一南一北,但各有各的精彩。这体现了中华文化()A.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B.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C.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D.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解析】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这一知识点。材料中的“一南一北”、“各有各的精彩”体现了中华文化“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故B项符合题意。
【答案】 B 5.长三角文化属于吴越文化或江南文化,珠三角文化属于岭南文化,京津唐文化属于燕赵文化。这三大区域无论从城市面貌还是风土人情,从历史文化还是当代生活方式,都有很多的差异;同时,在这三大区域文化土壤上生长起来的民间文化也各自相异。这说明()A.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B.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C.各地区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 D.各地文化之间不存在相同点
【解析】 材料强调了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三大区域文化各具特点,这说明我国各地区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故答案选C。
【答案】 C 6.2013年4月23日,由王潮歌、樊跃任总导演的印象系列的第七个“孩子”——“印象武隆”开始公演。印象系列的作品虽同冠“印象”之名,但每一部都风格迥异,凝聚着不同地域浓烈、深刻的文化特色和独树一帜的气质、风韵。从《文化生活》角度看,这是因为()A.中华文化所特有的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包容性 B.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使世界文化五彩缤纷、丰富多彩 C.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培育、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D.不同的区域、不同的自然环境,有不同的文化特征
【解析】 “每一部都风格迥异,凝聚着不同地域浓烈、深刻的文化特色和独树一帜的 气质、风韵”说明的是不同文化具有不同的特点,这是由历史传统、地域环境、思想文化、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异所造成的。
【答案】 D 7.丽江古城历史悠久,丽江民居既吸收了汉、白、彝、藏各民族精华,又有纳西族的独特风采,是研究中国建筑史、文化史不可多得的重要遗产。这体现了()①我国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 ②我国各民族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各自的特性 ③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④我国各民族文化相互融合,无法区别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 ③不符合题意,④观点错误。【答案】 A 8.苗族女子的头饰反映出浓郁的民族习俗和古老的文化传统,是图腾文化和农耕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土族妇女斜襟上衣的袖子是用五色彩布缝制成的,远看如同两道美丽的彩虹。从材料中可以看出()①不同民族形成了不同特色的民族文化传统 ②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③各民族的文化精粹都是本民族人民智慧的结晶 ④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不仅属于本民族,而且属于全世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每个民族的服装和头饰都是本民族习俗和文化传统的表现,各具特色,体现了①②③。答案为A。
【答案】 A 9.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长河中,神秘、朦胧、圣洁的藏族文化是一株永不凋零的雪莲花。民主改革50多年来,党和国家对西藏民族民间文化遗产进行了大规模抢救、搜集、整理、研究和出版,使西藏传统文化得以系统、清晰、完整地保存。这是因为()①我国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②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③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④西藏民间文化遗产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本题材料中党和国家对西藏文化的保护,体现了我国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同时说明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瑰宝,①②正确。③错误。④说法不准确,传统建筑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答案】 B 10.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以众为师、以各国人民为师,不断学习和创造的过程。这体现了()①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②中华文化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③中华文化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一切成分 ④中华文化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中华文化“以众为师”“以各国人民为师”体现了它的包容性,体现了博采众长,①④正确;②在材料中未体现,③表述不当,排除。
【答案】 B 11.福建惠安女服饰以其“花头巾、短上衣、银腰带、大筒裤”的特色,在中华民族的服饰文化中独树一帜。它适应当地劳动的需要,汲取了闽越文化、中原文化和海南文化的精华,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这体现了()A.传统服饰文化对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产生影响 B.继承传统文化必须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生活中的作用 C.服饰文化使中华文化呈现出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D.坚持文化的包容性是形成和保持文化特色的重要因素
【解析】 福建惠安服饰文化汲取其他文化的精华,形成自己的特色,源自于包容性;A、B、C与题意无关,故D正确。
【答案】 D 1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①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③中外文化的同质化 ④剔除外来文化中的糟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解析】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包容性的意义。有利于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 族文化的理解;有利于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故选A。③说法错误,④与包容性不符。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
13.中国文化的主体是儒家文化,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儒家文化先后与道教文化、佛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融和,形成了儒道互补、三教合一、四教会通等形态,繁荣了中国的思想文化。儒家文化之所以延续2000多年而不中断,在于其宽广的胸怀。这种宽广胸怀来自于儒家的天下一家、世界大同思想,亲睦众生,和合万邦,是儒家一以贯之的主张。
(1)儒家的宽广胸怀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什么特点?(2)你是如何理解这一特点的?
【解析】 中华文化的特点包括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和包容性,结合材料可知本题强调的是包容性。
【答案】(1)上述材料体现了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2)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14.我国少数民族民间音乐在音乐体系上,分别采用了中国、欧洲和波斯—阿拉伯等不同的音乐体系。有的民族只采用一种音乐体系,如藏族、壮族采用中国音乐体系,俄罗斯族采用欧洲音乐体系等;有的民族同时采用两个或三个音乐体系,如哈萨克族和塔塔尔族采用中国音乐体系和欧洲音乐体系,维吾尔族采用中国、欧洲和波斯—阿拉伯三个音乐体系。使用中国音乐体系的少数民族有54个,即除俄罗斯族以外的各少数民族。
(1)结合上述材料,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2)结合材料说明我国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解析】 解答第(1)问,可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产生的重要原因即“包容性”来分析。第(2)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使用中国音乐体系的少数民族有54个”反映了各少数民族文化具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各少数民族民间音乐各有自己的特色,则显示了其个性。
【答案】(1)①上述材料说明了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②中华文化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我国少数民族在音乐体系建立上,分别吸收和借鉴了其他民族文化中的合理成分,坚持了兼收并蓄的 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