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核课文预习教学设计

2024-09-09

枣核课文预习教学设计(共7篇)

1.枣核课文预习教学设计 篇一

一、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2、体会文中包含深情的语言;

3、理解海外华人依恋故土的民族感情,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二、活动内容及过程

自学指南:采用三步读书法:

一读课文,圈点勾画,利用页下注和手头资料(包括词典)解决疑难字词。

二读课文,标出段落序号,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和结构层次。

三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文章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文章以“枣核”为题好在什么地方?

(一)检查预习

1、请你向同学们简单介绍一下作者。

2、给下列文字注音。

枣核()蹊跷()掐()指一算

嫣红()倘()山坳()

掀()嵌()乾()喏()

故弄玄虚()草坪()卵()石

3、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1)用途却很蹊跷。

(2)现在都已是风烛残年。

(3)她一面故弄玄虚地说。

(4)追忆当年在北海泛舟的日子。

(二)整体感知:

1、听课文的朗读录音,注意语句停顿及感情。

2、学生自由阅读并思考:

① 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是什么?

②围绕枣核,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第一部分:(1)枣核

第二部分:(2-4)枣核

第三部分:(6-10)枣核

第四部分:(11)主题

③ 课文是怎样设置悬念,推动内容发展的?

④请找出文中最能概括文章中心的句子。

(三)研读课文,小组合作讨论下列问题。

1、这位友人不远万里,再三托付“我”带去几颗普通的枣核,他想做什么呢?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2、跳读课文,找出可以看出这位老人思念故乡句子?(跳读是专门寻找所需材料的阅读方法。跳读不要求对文章必须从头至尾的通读,只要抓住文章的细节,选读某些章节、语句就可以了。跳读时要眼脑并用,精神高度集中,迅速扫描,寻找所需材料。)

3、老人的花园里既有垂柳、睡莲,还有北海,还即将种下枣树,老人何以这样不辞辛苦,不嫌麻烦?而且她已到了风烛残年,到哪年才能看到枣树长大?有种枣树的必要吗?

(四)师生合作,讨论写作手法:以小见大

这篇文章,表现的是海外友人的思乡之情,为什么却以“枣核”命题?而且就这么几颗枣核,作者这样反复渲染,是不是有些小题大作了?

(五)作业:

古往今来,我们人类有着许多崇高而美好的情感,思乡爱国则是最美好的情感之一。在这个方面,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宝库给我们保留了众多的优美诗篇,课后请同学们摘抄品味三篇表现思乡爱国这一主题的作品。

三、课外阅读

(一)思乡的诗歌

月之故乡 乡愁

台湾:彭邦桢 台湾:余光中

天上一个月亮 小时侯

水里一个月亮 乡愁是一枚枚小小的邮票

天上的月亮在水里 我在这头

水里的月亮在天上 母亲在那头

低头看水里 长大后

抬头看天上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看月亮,思故乡 我在这头

一个在水里 新娘在那头

一个在天上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二)积累游子思乡的千古名句:

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曹操《却东西门行》

人情重怀土,飞鸟思故乡。--欧阳修《送惠勒归余杭》

孤客一身千里外,未知归日是何年。--崔涤《望韩公堆》

游子悲其故乡,心怆恨以伤怀。--班彪《北征赋》

一时今夕会,万里故乡情。--杜甫

《枣核》教案答案

(一)检查预习略

(二)整体感知:

1、听课文的朗读录音,学生听读,注意语句停顿及感情。

2、学生自由阅读并思考:

① 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是什么?

明确:枣核

②索、见、话、点

③ 课文是怎样设置悬念,推动内容发展的?

第1段:设置悬念:再三托付,带几颗枣核,不占分量,用途蹊跷。

2-4段:加深悬念:车站等候,殷切询问,托在掌心,故弄玄虚。

5-10段:解开悬念:踏访后花园,手栽垂杨柳,总缺点什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

11段:点明主题。

小结:本文结构精巧,首先表现在用“枣核”设置悬念。并用“枣核”作贯穿全文的线索。枣核,把相距万里的人连在一起,把朋友的心和故乡连在一起。在美籍华人的心目中,这几枚枣核的“分量”简直等于故乡故土,枣核是一条叙事的线索,更是一条凝聚着乡情的感情线索。

④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三)研读课文,小组合作讨论下列问题。

1、这位友人想在自家园中种下一颗枣树——因为他思念家乡。

2、跳读寻找。思乡的心理活动:

①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

②体会出游子的心境

③想厂甸,想隆福寺

④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

⑤近来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

思乡的行动:

①栽杨柳树,种睡莲。

②亲手建造“北海”。

③追忆在北海泛舟的日子。

④试种家乡的枣树。(暂未做)

3、有必要,老人是把思乡的感情寄托在这些事物上,寄托在这几颗看来普通平常的枣核上,真是满园景色,满园乡情——这就是老人表达思乡之情的独特的方式。

(四)1、从内容上看,枣核形象生动地寄托了思乡之情。

2、从结构上看,枣核又是本文叙事线索。

3、从写法上看,以小(枣核)写大(思乡之情)。

(感受生活,要由表及里,做深入的思考;反映生活,要通过具体的事物来加以表现,有时不妨就用一个小小的物件,以小见大。)

爱国主义是个大主题,有些作家通过气势磅礴的重大事件来表现。本文作者却另辟蹊径,通过几颗小小的枣核来表现。对几颗枣核的盼望与爱惜,表现出海外游子的拳拳爱国之情。所以本文不是小题大作,而是以小见大的写法。

2.浅谈如何预习课文 篇二

1、把新课轻声地朗读几遍,了解一下课文所写的内容和表达的中心;然后在初步弄清文章结构的基础上,思考一下文中的重点字词句,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这些字词句来表达中心思想;最后再综合起来,想想整篇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文章的写作特点。

2、弄清课前预习提示和思考练习的具体要求。学生预习课文时,一定要根据这些具体要求,有的放矢地进行预习。带着预习提示中提出的问题去认真地读课文,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把要求做的地方做一做。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课后的思考与练习对预习也很有帮助。思考题往往体现了作者的思路、课文的重难点。预习时,看看并想想这些题目,可以帮助理清课文的条理,了解课文的重难點。练习题则侧重词句段的训练,富有启发性。预习完课文试着口头做一做,可检查预习的效果。

3、懂得使用工具书。预习课文时,往往会遇到没有学过的生字、新词,或以前学过现已回生的字词。要了解这些字词的读音、意思或用法,就要运用字典、词典这些无声的老师。现在小学生最常用的工具书有《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学生预习课文时通过自己查阅工具书,就能扫除语言文字的障碍,较牢固地掌握这些字词的读音、意思和用法。

4、要勤动笔。预习课文不只是读读、想想,同样要注意多动笔。预习时,在课文一些重点地方写写画画,圈圈点点是很有必要的。例如,给不懂读音的字标上拼音,不理解的词写上注释,含义深的句子画上线,重点的字词加圈加点,有疑难的地方打个问号等。做上这些记号,等到上课的时候,再特别加以注意,把自己觉得模糊不清的地方彻底弄明白。

我在让学生预习课文时,将以上各部分预习内容分解为这几个小标题在每课的预习作业中予以落实:字词课堂、文章主要内容、我的发现、我的困惑。做好课前预习不仅能提高听课效果,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在预习中不仅要动口、动脑,还要动手。他们要通过默读或朗读来了解课文内容,要自己动脑筋完成预习提示或教师所提出的具体要求。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培养。由此可见,课前预习非常重要。

3.课文金色花预习教学设计 篇三

1、我们已经自由朗读了这首诗,请同学们说说这首诗给你一个怎么样的感觉,看看我们会不会“心有灵犀”。(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感情?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和一个怎样的妈妈?)

(学生谈感受,主要突出表现孩子天真、调皮,母亲的慈爱、善良)

2、那么,我们怎样读出这种感情呢?我们先来确定一下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有人说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舒缓、温馨、深情的,你同意吗?现在让我们聆听一遍诗歌朗读,接受一次美的洗礼!听一听感情基调是不是舒缓、温馨、深情的。

3、听了,我们醉了。现在让我们用自己的朗读来表达母爱带给我们的心灵震撼!

⑴ 我们先来看看课文里一些有代表性的诗句,但不同的地方,我们怎样用不同的朗读方法来读不同的地方?

① 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的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调皮,想象,快乐)(教师提示,学生读)

② 你要是叫到:“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的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母亲焦急,我调皮)(学生分析,学生读)

③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爱怜,责怪)(3、4以后学生自由展示)

④ “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调皮,撒娇)

⑵ 我们知道了一些关键诗句的读法,现在我们把诗歌完整地朗读一遍。

学生表演读、评点。(朗读指导:轻重快慢、抑扬顿挫、感情处理,体态语言等)

三、深情描述,品味画面美

1、我们刚才用不同的方式读了这首诗,知道这首诗为我们创设了一幅幅情景交融的画面。现在我们用我们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一下这些画面。

我们先闭上眼睛,听老师描述的画面是否来自于这一首诗?

清晨朝露未晞,在铺满金色花的林荫中,飘出一个修长的身影,她的湿发披在两肩,发丝间的水滴轻轻飘落,亲吻着林间绿色的小草。妈妈悄无声息地出现在小庭院里,她缓缓地把双手放在胸口。妈妈在祈祷了,空气中弥漫着妈妈轻柔的话语。突然妈妈的双眉微微扬起,这香气从何而来?我屏住气息,一声不响……

2、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诗中的画面,可以用“我感受到这样的画面……”来做恰当描述。

4.九年级课文故乡预习教学设计 篇四

问题1:谈谈你所认识的鲁迅.

在学生介绍的基础上,教师主要强调或补充鲁迅《呐喊》的内容及创作背景。

问题2:什么是小说?阅读小说应注意些什么?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明确第一问的答案(参见课课本附录《谈谈小说》)及小说的三要素。

明确学习目标和重点。

列出人物表.

提示:《故乡》中写到了那些人物?他们的身份各是什么?互相之间有什么关系?

人物表:(按出场顺序)

我(迅哥儿)

我的母亲

宏儿(“我”的侄儿)

闰土(小时侯“我”家一个“忙月”的儿子,“我”的儿时好友)

杨二嫂(“我”老家的街坊邻居)

水生(闰土的第五个孩子)

重点分析闰土

提示:闰土是这篇小说重点刻画的人物,也是小说的主人公。我们可以通过对闰土这个人物形象的分析,来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主题。

问题1:闰土的身份是什么?他现在的生活景况如何?从哪里可以看出?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然后确定一个小组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若有不同看法或补充再发言,最后形成比较一致的看法。(个人的不同意见可以保留)

闰土是当时(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江南农村的一个普通农民。他现在的生活“景况很不如意”(“我”的母亲语),“非常难”(闰土语);“只是摇头”,“大约只觉得苦”;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问题2:课文中说:“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我记忆上的闰土又是怎样的?

指导学生阅读“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奇的图画来”至“但从此没有再见面”,概括出少年闰土的形象特点来。然后齐读“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奇的图画来”一段,感受这个“少年英雄“的形象。

问题3:这个“少年英雄”如今却变成了一个“木偶人”,作者从哪些方面来写出了闰土的这种变化?运用了什么手法?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然后确定一个小组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若有不同看法或补充再发言。

作者从多方面对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进行了对比描写,主要有:外貌、语言(包括对“我”的称呼)、神态(包括对“我”的态度)等。

问题4:对于闰土的这种变化和生活景况,“我”有怎样的态度与想法?

指导学生从文中寻找有关语句,理解分析:

“叹息”(同情),“惘然”(失落感),“悲哀”(哀其不幸),“不愿意”(对现实的不满)……

问题5:作者塑造闰土这一人物形象的目的是什么?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适时提出:对于这个问题,有以下几种理解,你赞成那一种?为什么?

A.通过对“我”和闰土关系变化的叙写,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麻木,表达了对平等亲密人际关系的期待。

B.描写了农民生活的悲苦与挣扎,表达了对农民的深切同情。

C.通过写闰土的种种不幸,揭示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揭露社会的弊端。

布置作业:

5.枣核课文预习教学设计 篇五

一、导入

细雨如丝的江南,悠长寂寞的小巷,一把孤寂的油纸伞和着雨的叹息,撑出了一个青年诗人哀婉的心曲。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近戴望舒,与诗人一道去领略雨巷的风景,去追寻丁香姑娘的芬芳。请大家合上书本,闭上眼睛,我们先一起来聆听这一段录音。

二、整体感知,确立诗歌感情基调

1.好,听完录音了。这首诗歌叫什么名字呢?(《雨巷》)(教师板书)大家回想一下,我们刚刚在听得时候,这首诗歌给你最强烈的情感体验是什么?它是欢欣鼓舞、斗志昂扬、激动人心的,还是忧愁哀伤的。没错了,这首诗歌从头到尾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忧愁,所以我们读的时候,要用什么样子的感情基调去朗读呢?(教师板书:基调——忧郁、哀怨),那么我们读的时候要用什么速度来读啊?(生回答),对了,一般来说,如果是表达比较热烈奔放的感情,我们读的时候语速要稍快一点,但是如果是表达这样一种忧郁、哀怨的感情(手指黑板),我们读的时候要用比较缓慢的语速来读。好,请大家翻到课本45页,我们请一位同学来试试看,朗读一下这首诗歌的前两节,请哪位同学呢?我们班哪位同学是朗诵高手?(生朗诵)

2.读得怎么样?(好)掌声鼓励。

读诗歌我们主要是注意一些节奏停顿。在一些你觉得需要重点突出的地方,就应该适当地加以停顿或者是读重音,这样就会使得这首诗歌更加地有韵味,我来试试看,好不好?(2min)。好,接下来给大家三分钟的时间自由朗读,一定要放开声音来读,想象一下,你就是诗歌中的“我”,此时此刻,下着淅淅沥沥的雨,而你正撑着伞,走在青苔斑斑的石板路上。(3min)(一、二总13min)

三、品味诗歌意象

1.好,时间到。我们已经完整地读完这首诗,大家找找看,这首诗里边,总共描写了多少位人物?(两位)分别是谁呢?(“我”和“姑娘”)没错了,那我们在讲前边的诗歌时,用了一个专门的术语,我们说这个术语是用来形容诗词中所描写的具体事物,这个术语是什么呢?(意象)(板书),所以,这首诗歌中出现的意象,从人物方面来讲,就有“我”和“姑娘”(板书),那在诗歌中,“我”和“姑娘”有着怎样的联系呢?“我”在悠长的雨巷中彷徨,是为了什么呢?是希望逢着姑娘。说明“我”是想要追寻这个姑娘。请大家找找看,诗歌中用了哪些语句来描写这个姑娘?待会我请同学来回答。一节一节地找。(1min,总3min)

2.好,请一个同学来找出诗歌中描写姑娘的语句。

第一节: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第二节: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哀怨/彷徨;第三节:彷徨/撑着油纸伞/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第四节:静默地走近/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像梦一般地飘过(“太息”什么意思啊?叹息的意思);第五节:静默/走尽这雨巷;第六节: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第七节: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2min)

3.我们从刚刚同学的回答可以看出,诗人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写姑娘,描写姑娘的动作,描写姑娘的情绪,他还用了许多别的意象来衬托这个姑娘,首先他写到,姑娘是出现在一个什么地方?(雨巷)好,请大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细雨朦胧中,你走在这条悠长悠长又寂寥的巷子里,这里远离尘嚣,远离热闹,你的脚下,踩着幽暗的、湿漉漉的青石板,透着寒气,透着冷清。在这样的一条雨巷中,你感觉到了什么?你的心情怎么样?(朦胧的、阴沉的)所以,雨巷这个意象,首先给我们规定了这个姑娘出现时候的大环境,是朦胧的、阴沉的。

4.我们也知道,这首诗歌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写姑娘,但是,我们从这些描写中,是否看到了姑娘的样子,她是大眼睛呢还是丹凤眼,她是圆脸呢还是瓜子脸,我们看得到吗?(看不到)。不仅我们看不到,诗人也看不到,为什么呢?因为她撑着一把油纸伞。请同学们注意这把油纸伞。在你的印象中,你在哪里见到过油纸伞。(电视中),对了,而且往往是一些以古代人们生活为题材的电视剧,因此呢,油纸伞具有复古、怀旧在特点(单独提问),这样一把伞出现在姑娘的肩上,更加给这个姑娘增添了一层神秘、朦胧的色彩。(3min)

5.而在首诗歌里边,诗人还多次用了同样一个比喻来形容姑娘,他将姑娘形容成什么呢?丁香,她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她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所以丁香也是我们这首诗歌中的一个重要意象(板书:丁香)。丁香是一种?(花),没错了,丁香花。那假如这样,我换成别的花,牡丹花、玫瑰花,行不行啊?(不行)为什么不行啊?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了解丁香这个意象在文学作品中的含意。

丁香一般是开在暮春时节,花的颜色主要有两种,淡紫色和白色,开花的时候有一种淡淡的芬芳,它给人一种柔弱、纯洁、素净的感觉。所以,在古典诗词中,丁香一般象征着美丽、高洁。另外一方面啊,我们刚刚讲了,丁香是开在暮春时节,也就是春天快要结束的时候,再加上它虽然娇美,但是非常容易凋谢,所以古人对着丁香,容易伤春,因此,丁香又可以用来象征愁怨。

在我国的古典诗词中,就有不少有关诗句涉及到丁香,比如说李商隐的《代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还有南唐李璟的《浣溪纱》中的“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这些诗句啊,都是将丁香和愁怨联系在一起。

回到我们这首诗歌中,丁香般的姑娘并不仅仅指这个姑娘有着丁香一样的愁怨,还说明了这个姑娘有着丁香一样地美丽,丁香一样的高洁,丁香容易凋谢,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3min)

6.我们再看到诗歌中的另外一个意象——“我”。我在寂寥的雨巷中独自彷徨,希望能够逢着一个丁香般的姑娘,终于,姑娘出现了,她也跟我一样,撑着油纸伞。姑娘慢慢地走过来,越走越近,我感觉到她投来太息般的眼光,可是,正当我想说句什么话的时候,她跟我擦肩而过,而且,慢慢地远离我,越走越远,消失在雨巷的尽头。只剩下我,仍然独自撑着油纸伞,彷徨在雨巷中,继续等待,继续追寻。在这首诗歌中,我是以一个等待者,一个追寻者的姿态出现的。

★ 课文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 课文《秦兵马俑》教学设计

★ 课文《棋王》教学设计

★ 《落花生》课文教学设计

★ 课文葡萄沟教学设计

★ 课文《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 课文饮酒教学设计

★ 《离骚》课文教学设计

★ 课文《识字》教学设计

6.浅谈指导学生进行课文预习的方法 篇六

【关键词】自学能力;课文预习; 感知;品味; 探究

On the guidance of students prep method of text

Zhu Lihong

【Abstract】Language courses in the nine-year compulsory education, based on the guiding students to master basic language learning methods, to develop a good self-learning and use of language habits. Among these, the self-study ability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Earnestly Keqianyuxi students can improve reading skills,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lectures and, ultimately, develop their language skills such as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to lay a solid foundation. I read to “guide words” general understanding, the whole perception, grasp the idea of a careful look at notes, tastes language, combined with “practice”, grasp the key excerpt essence, accumulating material, etc. described how his text to guide students in prep to.

【Key words】self-learning ability; text prep; perception; taste; inquiry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要求,语文课程要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使学生进一步提高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科学文化素养,以适应就业和创业的需要。简而言之,就是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这其中,自学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教是为了不教”,要让学生做到“自能读书”“自能作文”,就不能光满足于现成知识、现在结论的授受,而应教给学生方法,让他们能够举一反三,从而提高自学能力,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而预习又是自学能力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培养学生认真做好课前预习,可以提高阅读的能力,提高听课的效果,还可以养成自学的习惯。

那么,怎样预习课文呢?我指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1)阅读“导语”,大体了解外研社的中职语文教材,在“现代诗文阅读”和“古典诗文阅读”中,均有“导语”,这些导语都是结合具体课文,给学生指点相应的学习方法。导语或介绍作家作品、写作背景,或点明文章的中心及主要内容,或提示写作特点学习重点。这就为我们起到了“导读”作用。比如,在“现代诗文阅读1”中,对《我们是一家人》的介绍是这样的:“当代作家秦文君的《我们是一家人》,对当今青少年追求独立及由此产生的叛逆心理作了真实而生动的描写。那细腻而真实的叙述,那深情而独特的告诫,令人感动。”因此,预习课文,首先要认真阅读“导语”,以便对以上内容先有个大体了解。我指导学生在读“提示”时,将要点勾划出来,以便阅读课文时,按要点去读。

(2)整体感知,把握思路在读“导语”的基础上,朗讀全文,让学生学习语言,吸收语言,培养语感。朗读完后,再快速默读课文,对课文的文体特点、中心内容、写作特点及结构安排等进一步从整体上去感知,获得较完整的印象。接着,合起课本,将课文内容在脑子里再放一遍“电影”,认真想一遍,然后与“导语”的内容作对照,理顺头绪,加深理解,加深印象。并利用文后“感悟”题,检测自己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情况。比如《我们是一家人》的感悟题是:说说“我”开始“独立”时的生活状态怎样,“我”重新回到家中又有什么新的感受?学生在经过上两个步骤的预习后,就能够很轻松和准确地回答:“我”开始“独立”时,感到特别自由和快乐,重新回到家中后,因为真正理解了“我们是一家人”的深刻含义,明白了家和家人是永远的爱和永远的归宿,才能体会到和家人在一起的松驰和温暖才是真正的快乐。

(3)细看注释,品味语言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全文内容后,再边读课文,边勾划出生字、难词,然后对照注释,读准字音,理解词义,对注释以外的生字、难词,要利用字典词典查准字音,理解词义。特别是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一定要结合前后文仔细品味,深入理解。读完后,再利用文后的“品读”题,检测自己对课文语言的领悟,培养他们对语言运用的分寸感、和谐感和情味感。比如,在《我们是一家人》的“品读”中,有这样一个题:“‘母亲那时对我怀了一种复杂的情感,她认为我有叛逆倾向……’将‘叛逆倾向’改为‘叛逆思想’好吗?为什么?”这个题的关键,就在于对“叛逆倾向”一词的深入理解和品味,如果学生认真进行了前面三个步骤的预习,就能明确:将“叛逆倾向”改为“叛逆思想”不好,因为这种叛逆才开始有苗头,只是倾向,并未形成“思想”。

(4)结合“练习”,把握重点课后练习往往是紧扣文章的重点设置的,它对我们把握文章的重点,领会课文的写作方法,理清结构层次,掌握有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都有很大的启发和提示作用。因此,在完成上面几步之后,还要对课后练习进行一番思考,看哪些问题我们已通过预习得到了解决,哪些问题似懂非懂,或百思不得其解,比如,《我们是一家人》的课后探究题就有一定难度“有人说课文的最后一段有些画蛇添足,完全可以删去,因为上一段的结尾已经点题了,你是怎么看的?”对于这个题,基础好,阅读能力强的同学能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基础差的同学就会感到比较难以表达。这样就找出了各自在本课的难点、疑点,做到心中有数,以便课堂上有的放矢地注意听讲或质疑。

(5)摘抄精华,积累材料在阅读课文并解决以上问题的基础上,把文中的佳词妙语摘抄下来,重点段落读熟、背熟,日积月累,就会增加词汇量,丰富头脑。以此来达到语言材料积累和文化积累的目的。

总之,大家都知道,语文的自学能力是语文一切能力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在新教材中,无论是古典诗文诵读系统还是现代诗文阅读系统,我都先让学生通过听、看、读、览等预习方式,从整体上把握课文,体会、理解文本蕴含的意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领悟。然后指导学生运用“美读感染”、“比较揣摩”等方法深入品味语言,感悟、品读过后,我还通过让学生背诵诗词、文章段落,以及抄写美词佳句的方法,来积累语言材料,最终为形成他们的听说读写等语言能力奠定扎实的基础。

这样,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提高了,自然就能正确理解并运用语言文字,提高各项技能,促进思维发展,就能够把握语文中承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把这种优质高效的方法运用到其它科目的学习当中,真正发挥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的作用。真正做到中职学校新大纲要求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7.枣核课文预习教学设计 篇七

一、巧妙切入文本

1.恰当的情境设置

为了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把溢满感性人文色彩的作品《枣核》理解透彻,我以一曲打动无数人的歌曲——《我的中国心》导入本课。当感人的音乐随着老师动情的话语响起的时候,整个课堂顿时进入了一个感性世界——浓浓的思乡情缓缓流淌出来,学生的情感被极大地调动了起来,师生共同学习的情境由此生成。

2.创新的整体感知

在朗读全文的同时,提出一个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试着给文章另拟一个标题并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说明理由。”这个问题既引起了学生阅读思考的浓厚兴趣,又巧妙地指向对文本内容和情感的感知。事实证明,学生从内容和情感的角度列出了许多富有创见的标题,如“不变的中国心”、“故乡情”等。通过叙说理由,自然解决了文章“写了什么”的问题。这一切入文本的方法比起通常问“文章写了一个什么人,他做了一件什么事,表达了什么情感”要巧妙得多。在此问题后,再抛出“文章以枣核为题有什么用意”,将对文章的感知引入更深层次,学生以揣摩问题为抓手,领悟了枣核的意义及其结构全文、以小见大的特点。巧妙的阅读切入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二、充分引导生成

本课预设的主问题有三个:一是揣摩文题,感知文意;二是品读语言,体悟情怀;三是质疑结尾,尝试改写。问题思考空间大,大量的时间“留白”给学生进行阅读体悟和思维碰撞。这样的课堂不再充斥教师多而杂的提问,而是巧妙预设下的充分生成,学生是课堂真正的主人。比如,在“品读语言,体悟情怀”的教学环节中,有学生从人物的语言入手,更有学生从人物的行为入手;有学生对极具情味的语句赏析,更有学生对耐人寻味的语句赏析;有学生试着分析修饰词的作用,更有学生试着分析关键词的意义。学生搜寻赏析文章中表现对故土强烈思念之情的词句,课堂成了学生驰骋思维、挖掘发现的“磁场”。学生在自己的阅读实践中,真切地感受到“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在对文本语言的阅读中,在深度多元的思考中,构建起真实、自我的文本意义。

三、强化情感体验

文章的结尾部分,通常被教者以直抒胸臆、点明主旨、升华情感的佳句来处理。我将结尾作如下打破常规式的处理:“结尾虽感情强烈,但略显直白,我们能不能试着给文章写个更含蓄些的结尾?”问题抛出后,投石兴波,再次引发了课堂的热烈讨论,学生就此写出了许多语言精练、意蕴深远的写景式结尾和点题式结尾。其中一位学生写道:“听着她的话语,我仿佛看到一棵枣树正在微风中轻舞枝叶,一片绿叶悠然飘落,轻轻投向大地的怀抱。”这样一个生动含蓄、引人遐想的结尾,令我不得不佩服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实际上,去除浮华,回归本真,深研教材,以生为本,这才是阅读课的真正要义。

作者单位:江苏省兴化市竹泓初级中学(225716)

上一篇:爱我国防演讲稿5分钟下一篇:众兴镇中心小学接力跑比赛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