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区管理模式研究

2024-10-02

城市社区管理模式研究(精选7篇)

1.城市社区管理模式研究 篇一

 城市社区商业综合体发展模式研究

 浙江省房地产业协会 浙江东冠置业投资有限公司 浙江大学房地产

研究中心联合课题组

一、社区商业综合体的功能和特征

(一)商业地产的含义及其层级

商业地产的概念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商业地产是指各种生产性物业(如厂房)、非居住性物业,包括写字楼、出租性公寓、会议中心以及商业服务业经营场所等。而狭义的商业地产是专指用于商业服务业经营用途的物业,包括零售、餐饮、休闲娱乐、住宿、办公等设施,商业地产的开发模式、融资模式和经营模式都有别于商品住宅。本文以下指的商业地产是指狭

义上商业地产,即指用于商业服务经营用途的物业。

1、商业地产的层级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商业地产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本文按照商业地产项目的规模和辐射范围,将商业地产分为市中心级商业、区域级商业、社区

商业和街坊商业等四个层级。

市中心级商业地产一般建设规模都比较大,建筑面积达到50万平方米以上,日均客流量达到50万人次以上,一般处于一个城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区域级商业地产是次于市中心级的商业地产,一般建筑面积达到10万平方米以上,日均客流量达到25万人次以上,一个城市一般具有好几个区域级商业区;社区级商业地产具有一定程度的商业集聚,主要商业业态以满足本地居民日常生活消费必需和日常生活服务为主,服务对象主要为本社区居民以及在本地区的商务人士,建筑规模一般在2.5万平方米以上,日均服务人口在5万人次以上,该级别商业是一个城市的主要商业形式;街坊商业地产主要是方便本地居民就近购买生活必需品,为本地居民提供必要的生活服务,这种商业地产一般以底商形式出现,建筑面积较小,一般只有几

百平方米,大的可以到几千平方米。

2、社区商业地产发展潜力巨大

社区商业以方便居民生活,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为主要目的。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社区建设的飞速发展以及消费需求和消费结构发生的显著变化,居民生活要求快捷、便利的服务,居民对社区商业的需求日益增加。大力发展社区商业地产,提高社区商业的商品质量和服务质量,不仅可以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而且可以提升居民的居住品质,在我国大力

发展社区商业地产具有很大的潜力。

首先,社区商业地产日益受到政府和开发商的重视。以商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是城市地区经济的重要支柱,社区商业地产作为城市商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动力,增加政府税收,使地区经济日益活跃、结构趋向合理。而且,社区商业地产的发展对房地产有良好的带动作用,很多开发商利用社区商业地产“打头阵”,带动区域房地产业的发展。其次,社区商业地产市场潜力巨大。随着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日益提高,城市中心商业区的建设已经达到较高水平,但目前我国城市社区

商业仍显设施不足、网点布局不合理、服务功能单一,不能满足居民基本生活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需求。在我国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一大批新建的居住小区,这些新建小区由于远离城市商业中心,生活配套设施严重不足,社区商业作为一种属地型商业,恰巧能够提供小区居民日常必需品和便利服

务,市场潜力巨大。

(二)社区商业的功能和模式

1、社区商业的基本功能和特征

“社区商业”是以社区为载体,以一定地域内居民和商务工作人员为主要服务对象,以便民利民为宗旨,以不断提升社区内居民综合生活质量和提高社区归属感为目标,通过各种商业业态、商业业种和商业功能的集聚,提供社区居民日常物质生活、精神生活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的属地型商业。“社区商业”是一种“因住而商”的商业,是城市商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城市其他商业形式相比,与城市居民生活联系更加紧密,更加贴近和反映居民日常生活需求。总体来看,社区商业在满足社区居民基本生活消费和服务

方面,主要包含购物、餐饮、休闲娱以及服务这几项基本功能。

2、我国社区商业的主要特点

从社区商业的建筑形态上来看,我国社区商业主要有社区底商、社区商业街和社区购物中心等三种形式,这三种形式与我国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水

平有一定联系。

社区底商主要是指利用建筑底层作为商业用房,以满足自身社区消费者各种需求的社区商业。在我国,社区底商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当时房地产开发刚刚开始,底商被纳入住宅项目规划,开发商一般把居住区外围、沿着道路的建筑底层作为商铺,出售给商业经营者,以满足社区居民的日常

生活需要。

社区商业街是指位于居住区内的、以平面形式按照“街道”形态布置的单层或多层社区商业,其沿街两侧的铺面以及商业楼里面的铺位都属于商业街商铺,社区商业街内的商铺多为独立铺位。我国社区商业街主要位于城郊的大型居住区,由于市级商业中心或区域商业中心无法完全覆盖新兴社区,城郊土地比较便宜,因而开发商便建造一些特色社区商业街,不仅能够满足

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需要,还能作为项目营销推广的卖点。

社区购物中心是一种各种商业业态相对集中的社区商业,是房地产大盘时代的产物,其规划建设的根本出发点是节省社区居民生活购物的时间成本,以高度集中的商业运作模式服务社区中各个组团区域及辐射区域。社区购物中心是集购物、休闲、娱乐、餐饮和服务于一体,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消费需求的商业模式,它是“家的延伸”,是未来社区商业发展的方向。社区底商、社区商业街和社区购物中心是三种不同的社区商业,每种形式由其自身特点,因根据社区的不同情况而进行设置,也可以将各种形式进

行组合。

(三)城市社区商业综合体发展特点和基本特征

“城市综合体”就是将城市中的商业、办公、居住、旅店、展览、餐饮、会议、文娱和交通等城市生活空间的三项以上进行组合,并在各部分间建立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助益的能动关系,从而形成一个多功能、高效率的综合体。城市综合体的出现是城市形态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城市本身就是一个聚集体,当人口聚集、用地紧张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在这个区域的核心部分就会出现城市综合体。根据城市综合体所在城市区域的位置,一般可以分为城市中心综合体、城市区域中心综合体和社区商业综合体三种。城市社区商业综合体是社区商业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一般位于一个社区中心位置或几个社区交接处,由一个建筑或几幢建筑组成,具有购物、餐饮、休闲娱乐和服务功能。从商业业态来看,一般有一个主力店、2-3个次主力店,并有众多品牌店、连锁店和小商店构成,城市社区商业综合体一般设有停车场,方便社区居民或附近居民来购物。这种集中的“一站式”的消费特点,改变了我国传统社区商业“小而散”的形态,解决了沿街底商与社区居民的矛盾,创造了一流的购物环境,为社区居民提供了很大便利,丰富了社

区居民的生活,是未来城市社区商业发展的主流形式。

由于社区商业综合体是一种属地型商业,从而决定了社区商业综合体在服务对象、服务目标等方面有以下特点:

首先是属地型服务对象。社区商业综合体是以社区为依托,以社区居民和商务人士为服务对象,其目的是满足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需要,方便居民生活。它不仅满足居民的购物、餐饮、娱乐休闲的需要,而且还要为它们提供多种多样的社区服务,以满足居民日常生活的服务需求,社区商业中心的客户85%以上是本地客户。

其次是生活性服务内容。社区商业综合体由于要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经营商品种类主要是消耗快,购买频率高且数量少的生活必需品,通常以经销日常生活用品为主,这些商品品种简单、挑选性不大,价格也没有太大的差别,如:生鲜食品、日杂用品、小家电、餐饮、洗染、照相等。从商业业态上看,社区商业综合体多以连锁店、超市、便利店、餐饮店和美容店

等业态为主,集购物、餐饮、休闲娱乐、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再次是一站式综合服务。社区商业综合体一般处于一个社区中心或几个社区的交接处,为广大社区居民提供悠闲的购物环境。其功能较全面,一般具有购物、餐饮、休闲娱乐和服务等基本功能,以满足社区的多样化功能需要;其外部环境以提供多样化的社区活动为宗旨,常常形成社区广场、社区步行

街和绿化块;其建筑规模不大,一般只有几万平方米。

二、社区商业综合体的规划和培育

我国社区商业综合体开发的时间不长,目前正处在摸索之中,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居民消费观念的转变以及房地产开发模式的变化,我国社区商业综合体发展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是,城市社区商业综合体的发展离不开各级政府部门的关注和指导。目前,特别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加大规划管理和政策培育。

一是加强社区商业专项规划工作。根据国外社区商业发展经验,社区商业综合体将是未来商业发展的重点,政府部门必须要有先期的合理规划,这样才能使社区商业健康繁荣地发展。目前在我国城市建设规划体系中,主要有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专项规划有交通、绿地和管线规划,而没有针对商业专项规划,从而造成我国目前商业网点布置缺乏规划性,一些地方商业不能满足社区居民的消费需求,而另外一些地方商业却盲目开

发,从而导致过度竞争的局面。因此,课题组建议政府应加快制定商业专题

规划。

二是加快社区商业综合体规范和标准的制定。政府要对社区商业综合体的研究给予重视,加强社区商业综合体的研究,参考国外社区商业发展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社区商业发展状况,及时制定社区综合体建设的规范和标准,指导我国社区商业综合体的建设。可以借鉴新加坡社区商业的规范和标准,对各种类型的社区商业进行分类,提出各类社区商业综合体建设的规模和业态配置标准。可以规定社区商业综合体必备的业态和业种,以便从制度

上完善我国社区商业综合体建设标准。

三是给予社区商业建设主体政策支持。鼓励有实力的连锁企业参与社区商业综合体的开发建设,凡是到城市社区设立超市、便利店、标准化菜店、餐饮店、洗衣店等各类便民、利民网点的连锁企业,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给予扶持,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支持。鼓励各类组织、企业和个人进行社区商业综合体的开发建设,对发展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社

区商业的开发企业给予租金或税收等方面的扶持。

四是推行优秀社区商业综合体的示范工作。目前,商务部正在制定我国社区商业的建设标准,指导各地商务主管部门因地制宜,确定工作重点。如老城区要发挥和利用现有商业服务网点的辐射作用,以健全网点设施为主;已预留服务网点的新建社区,以完善网点和提升服务水平为主;尚未开发的社区,要以加强总体规划为主。可以在有条件的城市先建立一些社区商业综合体示范区,并对成功社区商业综合体的成功经验进行总结研究,通过推广示范经验,逐步扩大示范范围,从而推动我国社区商业综合体的全面发展。五是着重对开发经营主体的进行培育。社区商业是通过以租赁运营而获得长期回报为目的的,其价值充分体现在后续的经营收益价值上。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来,社区商业的开发主要是房地产商,而社区商业的经营则是一些管理能力非常弱的家庭团队。因此,建议政府职能部门除了在规划阶段介入之外,还要在社区商业形成和经营的过程中给予一定的指导,同时要培育

一批专门从事社区商业开发和经营的房产开发商。

三、社区商业综合体的定位与经营

开发商是社区商业综合体开发建设的主要力量,如前所述,社区商业综合体开发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仅是开发建设,更重要的是还必须长时间来培育整个项目,才能维持整个项目的长期持续经营,课题组

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开发商提出建议。

一是合理区位选择。一个社区商业综合体的成功与否,最重要的在于项目区位选择是否合理,如果区位选择正确,即现在或未来有足够的消费力支撑,且周边配套设施完善,那么,项目也就成功了一半。合理的区位主要考虑区域未来规划,区域交通设施等方面因素。区域未来规划决定了其该区域未来的发展方向,决定了区域的经济状况,从而决定了该区域人口档次,进一步决定了该区域人口的消费水平,人口消费水平将最终影响整个社区商业

项目的运营状况。

二是精准项目定位。社区商业综合体开发之前要进行准确的项目定位,要仔细研究项目当地的总体规划、区域经济、人口数量、收入水平、消费层

次、商业分布等,要根据社区居民的消费水平和未来的发展趋势,结合市场走向和功能定位,来确定社区商业的层次和结构,为项目的规划设计提供依据。社区商业综合体的定位主要分为项目总体定位和功能定位两部分。项目总体定位就是要对社区的人口规模、客户特征以及周边的商业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评估,确定项目的建筑规模和开发运营模式;社区商业综合体的功能定位要注意项目的功能结构、业态结构以及品牌结构等应与社区规模、消费层次相适应,对社区居民的收入水平、客户职业特征以及周边的商业业态进

行细致的分析和评估,从而确定项目的商业业态和功能布局。

三是主力店招商先行。社区商业综合体的开发运营商必须对前期规划设计、商业布局、策划营销、广告推广、商业运营管理等一系列问题了如指掌,才能保证项目运营取得成功。国内成功项目的经验表明,前期主力店招商对项目后期的运营显得尤其重要。主力店对引导人流起着主要作用,大型主力店的入住,不仅可以避免广场建成后对商户盲目招商,还能借助大型超市所

带来的巨大客流,吸引其他商户入住,从而盘活整个项目。

四是丰富业态组合。成功的社区商业综合体并不在于项目建筑规模的宏大,而在于项目的功能齐全和合理的业态组合。社区商业综合体都应具有购物、餐饮、休闲娱乐和服务等四种功能,各种功能的分配比例最好为:购物40%-50%,餐饮20%-30%,娱乐10%-15%,服务5%-10%,这样的功能布局才能满足社区居民的需要。同时,需要注意的是,社区商业有别于其他商业,是其为社区服务的功能。在商业业态的布局上,要考虑服务性功能业态的比重,如干洗店,维修店,银行,药店,社区卫生所,美容美发店,社区活动

中心等,从而为社区居民提供生活上的便利。

五是多样化经营模式。从国内外社区商业综合体的运营模式来看,项目运营模式最常见的有“完全出售、租售结合、售后返租、只租不售”等四种模式,这四种模式各有特点,开发商应根据自身企业的情况和项目特点,寻找适合自己项目的运营模式。完全出售运营模式能使开发商快速回笼资金,但对商业业态是否能符合社区居民的生活需求以及业态组合等方面无法进行控制,导致项目的业种杂乱分布,从而降低了项目的档次;租售结合模式对于开发商而言具有更多的灵活性和可控性,可以平衡资金压力和经营风险的矛盾,在合适的租售比例下,既可保证开发商获得短期资金回笼,又能通过出租获得长期租金;售后返租模式能够使开发商规避市场初期经营风险,但开发商不能得到项目的增值效益,同时对开发商的经营能力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只租不售模式最大的优点是能使开发商能够持续有效地项目管理,从而提升项目的商业价值,通过租赁持续性获利,得到项目的增值收益,但这种模式需要开发商自己进行市场培育,营造商业氛围,且承担很到的经营风

险。

六是统一规划建设、统一经营管理。社区商业综合体的管理目标是尽可能长期地维持和加强项目的经济社会效益,维护项目的建筑物和设备,同时与有关各方保持良好的关系,保证项目在社区中有良好的商誉。社区商业综合体的管理工作主要有物业管理、租户管理、营销管理和财务管理等,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进行统一规划建设、统一经营管理。国内外运作社区商业综合体的经验表明,一个项目必须至少经过3年,商业业态才会逐渐

稳定下来。因为即使开始审慎地选择进驻的商家,开业后还是会有因不同商家业绩好坏而进行调整,产权集中式的统一经营管理可以使项目可以放心地在开业后进行绩效评估和商家、业态的调整,从而实现项目的管理目标。

2.城市社区管理模式研究 篇二

新中国成立后,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创建, 以工作单位为社会基本组织形式、包揽人们从生老病死到衣食住行全部生活和工作的体制逐渐被打破, 出现了“单位人”转为“社会人”现象, 致使原有城市管理体制和功能难以适应, 迫切需要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管理模式。

1 青海省城市社区的发展

2003年12月底, 随着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县、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和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一批社区组建完成, 青海省所有建制镇基本建立起社区组织框架。2012年1月, 青海省出台《加强城镇社区建设创新基层社会管理意见》, 在社区规模设置标准、系统规范社区居委会的职责任务、细化社区网格管理概念、社区居委会工作经费等七个方面提出明确措施, 进一步加强城镇社区建设创新基层社会管理。这一意见的出台标志着青海省城市社区发展由组织框架建设、粗略管理阶段跃入推进精细化管理阶段。

2 青海省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基础差, 经费少, 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困难重重

社区建设各项内容的开展, 基础设施建设是基本保障。而调查中我了解到的情况是目前青海省所有城市社区均没有自有固定办公用房, 大多借用政府所有房, 生物园社区的办公用房是借用生物园区管理委员会的产权房, 空间狭小, 严重影响了社区工作正常开展。社区标准化公共文化设施所要求的“三室两栏一站”, 即文体活动室、图书阅览室、会议室、宣传栏、阅报栏和文化站等, 许多社区很难达到要求, 生物园社区就没有开辟专用的宣传栏和阅报栏, 一间20多平米的房子门口挂着图书阅览室、老年人活动室、少儿活动室三块牌子, 且长期关闭, 形同虚设。

青海省城市社区活动经费都由政府按年度划拨。西宁市社区经费额度分为两类:一类社区 (辖区内总户数在5000户以上) 每年7万元;二类社区 (辖区总户数5000户以下) 每年5万元。生物园社区属于二类社区, 这平均每月4000余元的经费包括召开会议、报送信息和数据, 建立台帐等文件资料的办公消耗, 加之社区居委会自身水、电、暖以及电话费、日常的上网费和消耗, 还要挤出一部分改善办公条件, 经费使用起来捉襟见肘, 严重制约了社区发展。

2.2 社区职责模糊, 社区工作行政化

政府及其派出机构与社区自治体关系行政化。相互之间法定的指导与被指导关系在现实中完全异化为领导与被领导关系, 办事处可以给社区居委会任意摊派行政事务, 可以决定居委会成员的人选及其任免, 可以决定其工作的成效等等, 社区居委会法定的群众自治体变成了街道办事处的“腿”和“脚”。据我们调研发现, 生物园社区居委会承担着120多项具体工作, 其中政府部门交办的行政性工作108项, 而属于社区自治范畴的只有慰问低保户、节日组织文艺活动等寥寥几项。

2.3 社区工作者队伍不完善

工作量大, 待遇低, 社区工作者队伍难以保持稳定。根据居委会组织法规定, 每个居委会管辖100-700户, 以我们调研的西宁市和海东地区平安镇社区为例, 居委会管辖的居民户数基本都在2000到4000户。造成了社区居委会工作量大, 工作人员少 (仅为5-9人) , 每个人必须身兼数职, 负荷过重。与超负荷的工作量形成鲜明反差的是, 居委会干部报酬很少, 一般每月每人在1100-1400元之间。过去的离退休职工或下岗工人, 还基本能安心工作, 但新通过公开招聘、竞争上岗、民主选举进入居委会的年轻人, 思想波动较大, 长期下去, 将不利于居委会干部的稳定。

整体素质不高。目前, 我省的城市社区工作人员都是通过公开招聘、竞争上岗、民主选举产生的, 整体学历水平有了一定提高, 大专以上学历占到50%-60%, 但存在一个致命伤, 就是社会工作专业背景严重缺乏, 大多数招聘的社区专职工作者没有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科背景, 对专业化的社区工作方法并不熟悉。入职后很多工作是行政性工作, 是在替政府部门完成行政任务, 仅仅需要办公行政技巧培训, 他们接受的培训基本由政府职能部门举行的岗位培训。

社区干部女性化现象严重。全省的社区干部90%以上为女性, 生物园区社区全体工作人员均为女性, 由于生理原因, 在工作上显然力不从心, 且中年人多, 家庭压力大, 难以全身心投入社区工作, 并且在开展一些社区活动时会受到性别的限制。

2.4 社区参与存在的问题

目前青海各地城市社区的公众参与情况不乐观, 一是自主参与不足, 参与程度低。对生物园社区的调查表明, 50%的被调查居民从来没有参加过社区活动, 曾参与社区活动的人员大多表示属于被动参与, 如教育部门规定中小学生假期要参与社区活动, 否则不予注册。二是参与范围有限, 非政治性参与是目前居民参与的主要内容, 保健健身性、文化娱乐性等非政治性活动成为目前社区居民参与的主要内容。

3 促进青海省城市社区管理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转换政府职能, 明确政府角色定位

政府职能定位要从控制走向引导, 严格按照“政企分开、政社分开、政事分开”的原则, 使政府从掌舵与划桨的双重角色变为只掌舵不划桨的单一角色。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者, 要明确其在社区治理中的责任定位, 做到不越位、不缺位与不错位。

3.2 加快社区立法, 明确社区职责, 避免社区工作的行政化倾向

在国家没有出台现行的社区法之前, 我省可因地制宜, 出台适合我省社区发展的法规或制度, 明确社区职责, 指导社区工作。

建立社区工作“准入制”制度。实施社区工作准入, 就是各级党政职能部门和单位在重心下移、工作延伸的过程中, 应遵循政事分离、政社分离原则, 凡属部门和单位的工作, 不得转嫁给社区居委会, 不得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向社区居委会直接下派任务、下达指标, 原则上不得在社区内设立专门机构。如确实需要在社区设立组织机构或行政性工作需要社区居委会协助完成的, 必须向同级城市社区建设管理委员会提出申请, 实行准入审批, 批准后, 方可进入社区, 但必须按“费随事转”原则, 拨付必要的经费, 未按要求申报审批的, 社区有权拒绝执行。

3.3 建立多元化的社区资金投入机制

加大财政对社区建设的扶持力度, 政府对社区建设的主导作用不仅体现在领导重视、组织建设、责任机制和政策扶持上, 更重要的是体现在资金、设施支持和财政预算上, 各级政府应将社区建设与治理所需费用列入财政预算, 并应在现有投入的基础上保持逐年增长。坚持多渠道筹集社区服务所需经费, 将城乡社区的工作经费和人员报酬补助、服务设施和社区信息化建设等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加大福利彩票、体育彩票公益金对社区福利和文体设施建设的投入。

3.4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兼职结合的社区工作者队伍

社区工作说来说去, 主要靠社区干部去完成。针对我省社区干部队伍目前的整体素质凸显的问题 (社区干部的身份至今没有准确界定, 待遇低、任期短, 社区留不住人才) , 要深化社区队伍建设:首先要准确界定社区干部的身份, 提高待遇。其次适当延长社区干部的任届期。要积极推行考评制, 建立统一的社区工作评价、考核和激励体制。定期对社区干部进行政策理论、业务知识、思维能力、领导艺术的培训。鼓励社区干部参加学历教育, 努力培养具有现代专业知识型、开拓型的职业社区干部。

3.5 建立社区参与的沟通平台, 拓宽社区参与的途径

倡导文明互助的参与理念, 重视社区参与组织的作用, 通过各种方式培育社区居民自组织及社区志愿者组织。

社区是社会组成的细胞, 是社会稳定的根基。全面推进社区建设, 是加快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是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现代化管理水平的迫切需要, 是不断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优化居民生活环境的迫切需要, 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青海省城市社区管理起步晚, 虽然十几年取得了较快发展, 但在全国范围来看, 城市社区建设与管理水平相对较低, 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还需要不断摸索和总结。我们相信, 只要坚持党的领导、政府的指导和社区居民自治的原则, 不断地从体制和机制上加以调整, 将大大提高我省的城市社区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刘继同.中国社区工作[M].中国社会出版社, 1995.

[2]丁茂战.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9.

[3]李友梅.社区治理:公民社会的微观基础[J].社会, 2007 (2) .

[4]何海兵.“国家—社会”范式框架下的中国城市社区研究[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2006 (4) .

[5]孙立科.试论青海省城市社区建设[J].青海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6 (3) .

3.诸城市农村社区化模式研究 篇三

关键词:

农村社区化;公共服务均等化;两公里服务圈

收稿日期:2010-02-28

基金项目:本文为2009黑龙江省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编号:YHSCX2009-119HSD)的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王洪斌(1985-),男,山东诸城人,哈尔滨商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2008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现代化研究。

2009年8月18日,民政部召开的“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创建活动新闻推介会,山东省诸城市被命名首批“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示范单位”,全国一共有7个县(市、区)获此殊荣。2007年以来,诸城市从体制机制创新入手,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在按照“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科学定位、贴近基层、服务农民”的原则,开展农村社区化服务。在全市1257个村庄规划建设208个农村社区,每个社区设立社区服务中心,打造了“2公里服务圈”,到2008年6 月已全部建成运行。诸城市的农村社区化模式有效整合了城乡各类发展资源,基本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促进了城乡经济社会的统筹发展。

一、诸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诸城市位于山东半岛东南部,总面积2183平方公里,辖13处乡镇(街道)、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07万人口。农村人口70万。改革开放以来,诸城人民先后创造了商品经济大合唱、贸工农一体化、农业产业化、中小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为民服务联动、改制企业党建等一系列闻名全国的“诸城经验”。 2009年8月,在民政部召开的“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创建活动新闻推介会上,山东省诸城市被命名首批“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示范单位”,全国一共有7个县(市、区)获此殊荣。

二、农村社区化模式的实践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要问题的决定》首次完整的提出了“农村社区建设”的概念。国务院召开的第十二次全国民政会议上进一步强调,要着力建设城市和农村“两个平台”。民政部在2006年7月下发了《关于做好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通知》(民函[2006]288号),对试点工作进行了部署。诸城市根据自身实际发展情况,针对公共服务在农村缺乏的问题,创造性的开展了“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科学定位、贴近基层、服务农民”的农村社区化服务。

(一)打造“两公里服务圈”实现资源有效配置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近年来,中央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逐步解决了农村“生产发展”、农民“生活宽裕”问题。但是,“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等问题很难从根本上解决,新农村建设的“20字”方针也很难得到全面落实,必须探索建立一种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机制。诸城市总面积2183平方公里,有1337个村(居),其中村庄1257个。农村经济条件千差万别,部分农村地理位置偏远,并且有限的政府公共服务资源大多集中在城区和乡镇(街道)驻地,基本公共服务分配严重不均衡,一些事关农民切身利益的生产生活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2007年初,诸城市适应新的形势要求,加大行政区划调整,向后将原来的23处乡镇(街道)撤并为13处,近千名机关干部和工作人员为农村社区建设提供了宝贵的人力资源。在此基础上,按照地域相近、规模适度、有利于整合利用现有公共资源的原则,将几个村庄规划为一个社区。在社区内选择一个交通比较便利、发展潜力比较大的村庄,作为社区服务中心所在村。社区服务中心的服务半径一般掌握在2公里、涵盖5个村、1500户左右,村庄密集度高的可适当增加村庄个数。把全市1257个村庄规划成208个“两公里服务圈”。[1] (P.11)确定这样的空间布局,主要是考虑服务半径过大,必然导致服务效率不高、服務水平低下;服务半径很小,容易导致公共服务成本过高或公共服务资源浪费,公共财力难以为继,服务力量难以保证,最终难以长久运行。

(二)转变政府职能,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

社区化服务,重点解决农村公共服务产品缺乏的问题,促进公共服务资源由城市向农村平衡;诸城市农村社区化建设,则是要在丰富社区服务内容的基础上,推进社区自身的全方位发展,为公共服务资源顺畅流动提供平台。

在208个农村社区设立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服务中心内设一个办事服务厅和若干个服务站室。社区服务中心的职能定位是服务,不是一级行政管理机构,它不能干涉村级内部事务;它也不是以生产经营为主的经营性组织。同时,在每个农村社区成立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发展协调委员会,在乡镇(街道)党(工)委的领导下,围绕社区化服务发挥协调指导作用,与社区内村庄及其他单位不存在上下级隶属关系。村庄对乡镇(街道)的隶属关系不变。

社区和社区服务中心主要为农民群众搞好三大类服务:(1)基本公共服务。将城乡部门的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延伸到农村社区服务中心,满足农民群众在医疗卫生、社区警务、劳动保障、社会救助、文化体育、司法调解、人口计生等方面的公共服务需求。(2)开展生产性的服务。引导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设立社区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发展市场化的便民服务。(3)建设“数字诸城”发展规划,按照“政府主导、全市统一、资源共享、分级负责、发展社区”的工作原则,开发完成了覆盖全市 208个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和1329个村的网站群,为农资行情、社会供求和各社区(村居)农特产品的信息发布搭建了崭新的平台。

(三)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创建长效机制

推进基层党组织联建,为推进城乡一体化提供组织保障。近年来,诸城市围绕统筹城乡发展,积极推进基层党组织联建,改进党对农村基层工作的领导方式,建立起城乡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的长效机制,为推进城乡一体化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为确保社区长期高效运行,主要是健全完善四项机制:(1)资金投入机制。以市镇两级财政投入为主,社会各界也积极参与农村社区建设。到目前市镇两级财政投入 1.3亿元,社会捐款达3800多万元。(2)人员保障机制。乡镇(街道)机关、医院和站选派专职工作人员到社区服务。同时,组织社区志愿者参与社区建设。到目前,全市建立志愿者队伍 1700多支,志愿者达 12270多人。(3)内部运行机制。结合农村实际和农民办事特点,建立健全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将社区化服务规范化。(4)督查考核机制。市委、市政府不间断地进行督查,确保规范运行,将农村社区化服务列入乡镇(街道)重点工作考核内容。

三、农村社区化模式的创新与启示

2008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62.6亿元,比2006年增长33.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8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701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3.5%和13.7%;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83∶1,远低于山东的2.89∶1和全国的3.36∶1。诸城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践证明,诸城市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化建设的实践取得了阶段性成功,基本实现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农村社区化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改革的又一次新跨越,是新形势下加快农村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构建了新形势下农村社区党建工作的新格局

基层组织既是党的重要执政基础,又是一笔宝贵资源。但长期以来,基层党建存在“就城市抓城市、就农村抓农村”的传统思维模式,造成基层党组织设置城乡分割,党的组织优势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的作用不够明显。2007年以来,这种局面在诸城明显改观,改变它的,是一种新型党的基层组织形式——城乡联合党总支。2009年5月8日,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诸城考察时,对诸城建立社区党员联系困难户制度、服务联系卡制度、公开承诺制度和志愿者服务制度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他说:“创新党在基层的组织形式,最根本的是要有利于巩固基层政权,服务群众,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你们的做法对基层党建提供了宝贵经验。”通过社區内党组织资源的整合,实现了党员教育管理的全覆盖,扩大了农村干部选人视野,提高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夯实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巩固了农村基层政权。

(二)实现了从管理型政府到服务型政府的转变

建立农村社区及社区服务中心,使大批机关工作人员下沉到社区,加快了政府职能转变。开展农村社区化服务,把更多的资金投向公共服务领域,投向公共服务薄弱的农村、基层和困难群众,为政府公共服务向农村、向基层延伸搭建起高效平台,打造“2公里服务圈”,实现了对现有公共服务资源的优化配置。依托社区服务中心这个平台,越来越多的部门将服务职能延伸到农村社区,改变了长期以来政府在农村的公共服务被“边缘化”的问题,打破了公共服务产品供给方面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农民群众和城市居民一样,享受到及时、便捷、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

(三)依托大产业,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

诸城市依托社区成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进一步完善了农业产业化链条,推动了农业标准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促进了农业集约化经营、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发展;通过增强社区内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辐射带动能力,提高了农民专业化、组织化程度,增强了抗击市场风浪的能力;通过提高农民群众的科技种养水平,加快了农业实用技术和最新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四)打造新的农村社会生活共同体

推行农村社区化服务,既有效促进了乡风文明,又加快了社区中心村的发展壮大,不断吸引周边村的群众向社区中心村融合聚集,打破了“以家族为圈,以村庄为界”的传统,农村新的社会生活共同体雏形已在诸城农村社区出现。[2] (P. 49)

农村社区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生事物。从诸城实践看,农村社区化结合当地农村实际情况,以增进农民福祉、促进农村全面发展为目标,取得了显著成效,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诸城实践还表明,农村社区化投入少、成本低、易操作、易学习,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普遍性。当然,我国农村情况千差万别,不可能按照一个模式建设新农村。不管采取什么模式,都需要从农村实际出发,解放思想,把握规律,科学规划,创新机制,注重实效。只要这样,农村社区化这一新趋势,就一定能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茁壮成长,成为中国农村未来发展的共同取向。

参考文献

[1]李成贵.造福农民的新机制——山东省诸城市推进农村社区化服务的实践与成效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邹庆忠.以城乡基层党组织联建促城乡统筹发展[J].求是,2008,(18).

[3]迟福林, 殷仲义中国农村改革新起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城乡一体化[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4]詹成付,王景新.中国农村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4.社区城市综合管理社区化方案 篇四

我社区通过组织社区全体成员学习《唐家墩街城市综合管理社区化管理、考核办法》,结合我社区自身、特点,全体成员开展广泛讨论,各抒己见,现将学习情况总结如下:

一、成立社区“大城管”工作站,优化人员结构,统一指挥运作社区城市综合管理工作,加大人员管理力度,将工作责任落实到人,建立长效管理工作机制。

二、以社区协管组为主,同时协调相关各部门及时处理各类环境问题,加强对辖区出店、占道经营、违法建设、三乱、暴露垃圾、建渣以及城管网格件、投诉件、曝光件等问题的管控、处置力度。

三、针对辖区发展大道、新华西路、金墩路的违章占道、出店经营、沿线抛弃物等现象进行重点整治;在“城中村”拆迁改造区域内产生的各类建渣、暴露垃圾,及时联系相关部门进行清运;严厉打击“城中村”拆迁改造期间的各类违法建设现象。

四、继续开展每日卫生巡查和劳动,加强主次干道、背街小巷的清扫保洁工作,消除社区三乱、牛皮癣等问题,做好重点部门的环境卫生工作,及时发现、报告、处置各类环境卫生问题,避免网格案件红灯的产生。

陈家墩社区

5.城市管理与街道社区 篇五

一、街道社区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

城市管理是综合性较强的社会管理,是城市政府的重要管理职能,其根本目的是维护社会的公共利益。街道办事处作为城市政府的派出机构,社区作为城市政府的基层组织,其首要职能便是城市管理。街道社区从事社区其首要功能也是城市管理。通过多年的实践,我市已把道社区摆在了城市管理工作的首要位置,街道社区在城市管理工作中也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管理工作的主体作用。

我市的街道社区在城市管理中担当了责任单位的角色,在具体工作中起了主体作用。

根据国务院《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我市的环境卫生工作实行了分区管理的模式,环卫处负责主要街道的清扫、保洁工作,并负责河道垃圾清理及全市的垃圾清运工作,开发区、街道办事处负责辖区内背街小巷和社区的环境卫生工作。针对街道社区的城市管理工作,我市出台了《关于加强城市社区环境管理的规定》,街道办事处将社区进一步细分为小区,即规模小区、一般小区、临街楼栋、单家独院等,根据不同类别特点,采取相应的管理方法。在规模小区中,我市涌现了“欧阳海小区”、“槐园小区”、“梨家园小区”等一大批文明小区;在一般小区中,凡是背街小巷,凡是与背街小巷相连的通道:凡是与通道相连的房前屋后,都纳入常规管理,并涌现了“百里塘小区”、“龙凤小区”、“天桥小区”等众多的星级小区。对环境卫生工作,我市的要求是“三个一样”:即街道社区一个样,白天晚上一个样,平时节日一个样,目前已基本实现了这一要求。在我市的城市管理工作中,街道办事处的社区环境卫生当属市民最满意的工作之一。

2、综合协调的主导作用。

城市管理是一项点多、线长、面广的工作,往往牵涉到千家万户,其中不乏锁事、难事、麻烦事,街道社区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挑起了综合协调的担子。

街道办事在社会管理中有许多工作要做,就城市管理工作而言,许多既涉及到辖区居民,也涉及到辖区单位,这些单位中有市直机关单位,有省属单位,有企业单位,他们因地制宜地、主动地把各种有利因素引导到工作当中,把各种不利因素化解在萌芽状态。我市整治市容市貌,取缔占道摊担,街道社区积极配合,成功地做好了居民的安置工作,比如,将低保居民安排为环节工人,为愿意从事经商、饮食服务的居民联系门面、场地,等等。我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街道社区印制《给全体市民的一封公开信》,送到每家每户,并要求居民承诺遵守市政府的规定,为我市成功禁止燃放烟爆竹的工作奠定了坚定的群众基础,我市在长期的开发建设过程中,背街小巷、临街通道、楼栋之间,有许多地方没有硬化,制约了城市管理的整体水平,街道社区分责任、筹资金、快施工,博得了市民的充分肯定,近两年,我市的街道社区硬化背街小巷、临街通道、空坪隙地共计20多万平方米,投入资金900多万元。

3、社区服务的主持作用。

城市管理的原动力是为市民创建一个良好的人居环境,城市管理的持续性在于给市民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实惠。我市的街道社区深谙个中道理,强化服务意识,不遗余力地撑起了服务社区的工作。

近两年来,我市的城市绿化总量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其中,街道社区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以“创建绿色家园”为主题,以服务社区为理念,实施了绿化行动。一方面,街道社区自筹资金,以乔木为主,以灌木、花草为辅,绿化了背街小巷,让市民做到开门见绿,出门闻香,据统计,我市的街道社区仅去年和今年共投入绿化资金300多万元。另一方面,街道社区乘势动员辖区居民参与绿化工作,他们或在房前屋后植树种花,或在阳台屋顶摆放盆花、盆景,使我市收到了立体绿化的效果。近两年来,我市城市新增花圃3个、新开鲜花店20多家,爱绿、护绿已成为我市居民的一种时尚。

二、城市管理在街道社区中的运用

1、建立管理体系。

我市的城市管理工作已经克服了突击式整治的局面,而步入了常规化管理的轨道,因为,我们建立了严密的管理体系,为城市管理工作提供了组织保证。市委、市政府成立城市管理委员会,负责全市城市管理工作的总体规划,统一调度。市城管

办是市政府的常设工作部门,也是城市管理委员会的日常工作机构,负责全市城市管理工作的指导、协调、督查和服务。开发区、街道办事处分别设立城管办和环卫所,社区成立社区管理中心,目前,我市开发区和街道社区共有专职城管人员95人、环卫工人486人。职能部门各司其职,为街道社区的“块块”管理提供“条条”保障。这样,我市的城市管理便形成了城市管

理委员会管总,各职能部门管线,开发和三个街道办事处管片,社区、小区管点的立体型、网络化管理格局,构成了一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工作落实和督查到位的工作体系。街道社区一把手是辖区城市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并实施了“制度管人,货币管事”的队伍管理办法,即定路段、定岗位、定责任、定考核、定奖罚。

2、优化工作机制。

城市管理工作机制是推动城市管理体系高效运转的组织方式和手段。我市在街道社区建立统一的工作台帐,路段责任、岗位责任、人员责任等等,一目了然。市城管办制订管理工作质量标准和考核办法,天天有检查,周周有报表,月月有考核,年终有总评。市委、市政府把考核结果作为考察、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街道办事处参照市城管办的检查考核办法相续建立了严格的管理办法,街道办事处的城管办对所辖社区的城管工作实行月月评比,在检查评比中,他们有权对工作不到位的管理人员实施处罚,甚至辞退,有权对责任不落实的干部实施诫免。目前,我市的街道社区在城市管理工作中已形成了争先恐后,你追我赶的生动局面。

3、提高市民素质。

6.城市社区管理模式研究 篇六

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的高血压病管理,是一种高效、低廉的治疗高血压病、降低危险因素的有效管理模式[4,5]。它改变了既往大医院单一的药物治疗模式,将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管理结合在一起,不仅充分的调动了患者治疗的积极性,也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管理作用发挥到最大。长沙是湖南省的省会城市,也是我国心脑血管病的高发区之一[6]。根据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2009 年下发的 《慢病综合干预技术方案》、《湖南省慢病综合干预试点实施方案》(试行),共设立9 个社区综合防治示范点(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 个乡镇卫生院),全面开展慢病综合干预工作。目前,对高血压患者群体的管理现状尚缺乏深入研究本次调查,本研究旨在了解高血压患者的社区管理现状,发现不足,为今后工作调整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调查选取长沙市两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下简称社区) 中纳入社区高血压病管理1 年及以上的患者为调查对象。

1.2 方法

采用多阶段按比例抽样的方法,共抽取420 例符合条件的患者作为调查对象。在知情同意的基础上,由经过培训的调查人员与患者面对面进行调查。

1.3 工具

自行编制高血压患者基本情况调查表,主要包括:性别、年龄、文化、收入、病程、管理年限。根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高血压健康管理服务规范”,制定调查对象被管理情况调查表。

2 结果

2.1 患者基本情况

本研究共调查两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20 例患者,其中20 例不愿接受调查,因此实际调查400 例(95.2%)。在完成调查的400 例社区高血压患者中,男性168 例(42.0%),女性232 例(58.0%);年龄37~88 岁,平均(68.09±10.06)岁,年龄中位数为69岁;病程在10 年以下及10 年以上分别占44.5%和55.5%;而管理年限在3 年以内的患者达93.5%。见表1。

2.2 患者被管理情况

实际管理方面,在调查的400 例已管理的社区高血压患者中,明确接受所在辖区管理的369 例,即实际管理率为92.2%。

患者接受的管理形式方面,接受随访总次数在0~20 次,平均(5.93±2.84)次,中位数为6 次。其中电话随访(2.54±1.44)次、门诊随访(3.30±2.65)次、上门随访(0.09±0.39)次,存在36 例(9.0%)未接受过任何形式的随访。

规范管理方面,400 例调查对象中,规范管理项目分布频数为0 项至13 项。在过去一年内,规范管理项目0 项合格的为31 例,占7.8%,1 项合格的为17 例(4.3%),13 个项目均管理规范的为65 例,即规范管理率为16.2%。其中,每年面对面随访4 次及以上的有158 例(43.6%);155 例(38.8%)接受每年4 次的血压测量;单项规范管理率最低的是体重测量为19.3%,见表2。

(n=400)

2.3 管理效果

在调查的400 例已管理的社区高血压患者中,血压得到控制的206 例,控制率51.5%;未出现并发症或并发症未加重的375 例(93.8%)。

2.3.1社区管理年限与血压、并发症情况

按管理年限分组,对血压控制情况进行比较,组间血压控制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169,P=0.000),最近1年内是否发生新发并发症或原发并发症加重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910,P=0.116),见表3。

2.3.2规范管理与血压、并发症情况

400例完成血压检测,管理规范组65例中血压控制46例(70.8%),管理不规范组335人中血压控制16例(47.8%),两组比较血压控制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537,P=0.001)。管理规范组出现并发症4例(6.2%),管理不规范组中出现并发症21例(6.3%),两组比较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72)见表4。

3 讨论

国家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项目是使为了让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实现均等化,也是深化医药卫生改革的重要任务[7]。本研究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中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服务规范为依据,对长沙部分社区高血压被管理的高血压患者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患者血压的控制率为51.5%,高于高血压的中长期监测指标:控制率30%~40%[8],与ASCC高血压协作组 《我国部分地区高血压登记调查及治疗达标研究》的50.2%~56.7%相接近[9]。并且接受规范管理的患者其血压控制优于不规范管理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社区高血压管理取得一定的成效。同时在调查期间,笔者发现高血压防治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规范管理率为16.3%,与楼烨等报道的16.8%的研究结果相类似[10],但该结果远低于《湖南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指导标准(试行)》的要求(≥35%)[11]。暴露实际管理不到位、不够深入、流于形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管理形式单一。调查发现社区随访主要以电话随访为主,占55.2%;门诊就诊为辅,占40.0%;几乎没有上门随访,仅3 例(0.8%)。对于规范要求的每年4 次面对面随访,规范率仅39.5%。对于上门随访,由于居民警惕性高,即使工作人员出具身份证明并且提前通知入户,居民的配合度仍不高。建议社区在以后的管理中,多举行义诊活动,来弥补上门服务的不足[10]。

管理内容不均衡。本次调查发现,患者接受规范管理率较高的项目是用药、吸烟、饮酒等的指导;而体重测量、心率测量、心理指导的规范管理率均不到50%。分析可能原因,首先,社区慢病工作人员平均每人要管理近600 例高血压患者,每次随访均要执行13 项的管理任务,较大的任务量使慢病管理人员不愿将工作具体的细化、量化[12]。其次,患者和管理人员对体重、心理等项目没有足够的重视,因此管理情况不佳。建议社区应增加慢病管理专干,分散任务量,提高管理效率。同时,在以后的考核中,增加对单项管理内容的考评,使每项的管理措施均落到实处。

实际管理缺位。本次调查显示,400 例已管理的高血压患者中,存在31 例患者未接受任何形式的管理,社区实际管理率为93%,高于楼烨报道的67.7%[10],与柴云报道的90.2%接近[13]。调查结果表明,部分显示已管理的患者,实际并未接受到随访指导及健康体检等服务,存在部分患者实际管理缺位。分析原因,可能与考核体系有关,为完成考核的指标,工作人员只要是高血压患者就一味的建档,从而不时的出现“被管理”的现象[10]。提示在绩效考核指标中增加考核记录真实性的指标,促使基层医疗机构客观真实的进行健康管理[14,15]。

摘要:目的 评估高血压患者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健康管理的现况。方法 采用多阶段按比例抽样的方法,对长沙市两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高血压患者400例进行问卷调查,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被管理高血压患者明确接受所在辖区管理的369例,实际管理率为92.2%;达到规范管理标准的65例,规范管理率为16.2%;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率51.5%。接受社区规范管理患者的血压控制率高于不规范管理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社区高血压管理的规范管理情况有待提高,需重点关注管理质量的控制。

7.城市社区管理模式研究 篇七

【关键词】城市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运营模式;参与机制

Research on Participatory Operating mode of Urban

Community Sports Fitness Clubs

SUN Yun-yan

(Nanya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Nanyang 473004, China)

【Abstract】Urban community sports is an important part in social sports development and the construction framework, which not only relates to the citizens' (including all urban construction participants) physical quality improvement, but also to a great extent, enriches the city culture, and promotes the construction of spiritual civilization of the city. Therefore, studying the problem has very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is article selects some city community sports fitness club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whose "participatory" operating modes are analyzed and discussed. First of all,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city community sports fitness clubs operation are analyzed. Then it discuss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finally constructs city community sports fitness club "participatory" operating mode from a number of different levels.

【Key words】urban community sports; fitness club; operating mode; participating mechanism

作为由城市居民自愿建立起来的组织,体育健身俱乐部以辖区为范围,以特定的体育场所为依托,以成员拥有相同的目的和共同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以此来自发地开展各项体育活动〔1〕。这一在城市社区(或者当地的民政部门)注册成立的群众性组织具有明显的社会动机,其根本任务表现在以下方面:最大限度地将社区居民吸纳到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之中,使其能够积极地参与体育活动;建设并充分利用社区的体育场地和设施器材,因地制宜地开展经常性的体育健身活动;通过体育健身活动的开展,提高社区居民的身体素质,丰富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通过倡导科学、文明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和和谐社会的建设〔2〕。可见,城市社区体育是社会体育发展和建设框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关系到市民(包括所有城市建设参与者)身体素质的提高,还在很大程度上丰富着城市的文化、促进着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它不但能够对城市社区资源进行一定程度的统筹和优化,还能通过对社区体育活动的有效组织,营造良好的社区体育锻炼氛围和社区文化氛围,将社区体育的发展引向深入,使社区的资源更好地服务于社区居民。因此,对该问题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3〕。本文选取城市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为研究对象,对其“参与式”运营模式进行分析和讨论。首先,对城市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运营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然后讨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从多个不同的层面构建了城市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的“参与式”运营模式。

1城市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的发展运营现状解读

1?郾1发展基础薄弱

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的运营需要必要的资金支持,在当前情况下,大部分政府都能够向社区居民免费提供相应的绿地和场馆,用以支撑城市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的运行,也能够在资金允许的条件下,对驻区单位或者其他场所的体育场地进行租用,但是事实上,资金短缺的问题是难以由政府完全解决的〔4〕。而由于无法购买或建造属于社区居民自己的体育用地,加之俱乐部被推向社会滞后,国家的资助资金和社区的辅助资金都在减少,致使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的发展基础更加薄弱。此外,城市社区体育健身设施大都处于开放的状态,无专人管理和指导,体育设施的更换和维修工作也是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发展的一大障碍。当然也有部分体育健身场馆、设施采取封闭管理的模式,只对内部人员开放,而这也引发了一定的问题,比如,无法将小区外部的体育爱好者吸引进来,提高了俱乐部的门槛〔5〕。

1?郾2运营模式模糊

从性质上讲,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多为民办的非营利组织,但是在运营模式上,却表现出了民间、国家和社会共同参与的特征〔6〕,这种模糊的模式严重制约了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俱乐部的管理灵活性较差,这是因为,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的领导者和管理者一般由政府的在职人员担任,这就难免在运营当中充斥着官僚主义作风;(2)俱乐部的运营理念不清,这是因为俱乐部的管理者“善于行政,疏于市场”,对俱乐部的管理多以行政奖罚为主,而对利润等市场概念则并不十分关心;(3)俱乐部管理者由于大多来自街道、文化馆或者区县的体育局等部门,因此他们往往具有双重身份,这种双重身份不但让社区居民无法适应,他们自身有时也无所适从。

nlc202309051036

2城市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运营的影响因素分析

2?郾1市场因素

从经济学和社会学的角度讲,对体育市场的关注是任何体育组织的核心问题之一〔7〕。因此,对城市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而言,需要对其所处的市场类别、市场竞争情况、市场环境和市场制度进行深入分析,体育市场的分析工作一般由市场调查与市场预测两部分组成,通过这样的工作来制定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的发展战略和运营策略,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

2?郾2舆论因素

在当今的信息化时代,舆论的力量已经被诸多现代传播媒介无形放大了,这种强大的信息影响力已经深入到了人们生活的所有角落〔8,9〕。如果能够对这种现代化的信息传递方式加以合理的利用,无论哪种类型的组织都会在这一过程中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对城市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而言,也应打破以往封闭式的运营模式,尝试全面开放式的运营模式,这样不但能够实现对体育健身必要性和重要性的宣传,还能在参与体育健身的作用、参与体育健身的效果,以及体育健身的理论和实践知识方面,进行舆论宣传,以此来构建良好的舆论环境,使更多的市民能够参与其中,提高城市居民的体育健身意识,丰富城市文化生活。

2?郾3管理因素

对城市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而言,自身的经营管理是影响其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这是因为,即使进行了大量的外部环境分析、市场调查和预测,即使在一定程度上通过舆论对俱乐部进行了宣传,如果在俱乐部的经营管理方面缺位,其他的工作做得再好也难以使其获得健康的长期的发展〔10〕。因此,城市社区体育健身要想获得良好的运营态势,除了需要得到相关政策的支持和保障外,还应从市场调查和市场预测的结果出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制订出合理的、具体的、科学的经营管理方案,以此来促进俱乐部的良性运营和可持续发展。

2?郾4立法因素

在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不但体育健身市场的发展还相对滞后,环境条件难以达到要求,就连市场规则也不很健全,甚至存在许多疏漏,这种体育健身产业的诸多不完整和负面现象的出现,需要立法工作的介入,建立和完善体育健身市场相应的管理和监督制度,通过法律的途径维护体育健身市场的秩序,并对各种违法行为和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必要的处罚〔11〕。这样一来,既能够促进体育健身产业的良性发展,还能使俱乐部的经营管理得到法制的保障。

3城市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参与式”运营模式的思考

3?郾1志愿者参与

作为一个中介型的非营利组织,城市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往往以街道办事处或者居民委员会为依托,向社区居民提供一定的体育健身服务〔12〕。从这个角度讲,城市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的发展道路应以自负盈亏、自我生存为主,而按照现有的社会组织运营模式,社区俱乐部此时的运营管理和各项服务工作就需要志愿者的介入,由他们向社区居民提供无偿的或者低偿的服务,以此来增强俱乐部的运营效率。另外,在资金相对有限的情况下,通过对志愿者队伍的开发和利用,能够有效地降低俱乐部的运营成本,志愿者们也能够在社区体育健身活动的组织、体育健身的培训等方面提供必要的帮助,甚至可以通过他们的人际关系、社会关系,为城市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的运营寻求到更多的社会资源。

3?郾2政府参与

城市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的长期健康发展,获得政府的大力支持是其中的关键要素之一。政府的参与能够优化俱乐部的人员配备和资源的配置,能够促进体育健身活动的开展,能够更好地动员社区居民和其他社会资源参与其中;同时,政府的参与还有助于对社区居民进行正规的体育专业技能培训,并且在社会舆论宣传方面也能显示出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13〕。因此,城市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应当处理好和政府之间的关系,首先要做好定位,即与政府之间应以合作的关系存在,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依附,这是因为,从长期发展的角度看,城市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最终的发展道路都是独立运营的、非营利性的民间机构,政府只能以合作伙伴的身份出现;其次,城市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应当与政府进行必要的责、权、利的划分,并以合同的形式明确和固定下来;再次,要进一步协调好城市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和政府之间的合作关系,以此为基础获得更多的政策扶持和资金补贴。

3?郾3社会参与

从运营管理的角度讲,城市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需要负责社区体育健身设施的日常管理与维护工作,以保证社区居民能够安全、便利、有序地进行体育健身活动。为了实现这一点,需要包括社区居民在内的全社会的广泛参与,获得他们的支持,只有如此,才能促进俱乐部的长久运营〔14〕。比如,需要通过专业的规范化管理和正规的培训,使社区体育指导员全身心地参与其中;将俱乐部需要的社会力量吸引过来,使社会上的体育教师(教练)对社区体育健身活动进行指导,社会医务工作者为社区居民提供医疗咨询,社会健身团队协助排练俱乐部的集体健身项目等;因为体育健身俱乐部的活动多以公益性为主,因此可以邀请社会上的专家学者们为社区居民举办健康知识讲座,指导他们进行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等。

3?郾4会员参与

对城市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来说,其经营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发展会员和留住会员,会员的参与行为和状况直接影响到俱乐部的后续运营〔15〕。因此,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必要的努力:(1)对会员的收费要实现合理化和透明化;(2)对俱乐部的环境设施进行人性化调整,使其既能满足居民的日常需求,还能满足特殊居民(老年人及行动不便者)的特殊需求;(3)对俱乐部的经营项目进行优化,使其具有吸引力,使社区居民能够自愿参与其中;(4)强化对体育健身指导的管理力度,深化和提高服务水平,确保服务质量,以此来维持会员数量和参与的时间。

4结束语

随着全民健身活动的全面展开,城市社区体育的作用被逐渐放大,而以俱乐部的形式来促进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已经成为其中重要的模式。吸引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人群参与到俱乐部,不但能够促进城市社区体育健身活动的开展,还能够进一步丰富城市的精神文化生活,对和谐社会的构建也能够贡献一分力量。本文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细致的探讨,并尝试着给出了城市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参与式”的运营模式,对其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为时下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提供一定的信息支持。

nlc202309051036

参考文献

〔1〕杨长明,杨金有?郾长春市朝阳区健身俱乐部走进社区体育的可行性分析〔J〕?郾吉林省教育学院学

报,2010(3):129-131?郾

〔2〕陈家强,闫威名?郾我国城镇大众体育发展的因子分析〔J〕?郾四川体育科学,2007(9):111-113?郾

〔3〕陈旸,陈文胜,罗智波,蒋琳,谭曙辉?郾社区体育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研究〔J〕?郾武汉体育学院学

报,2006(2):66-68?郾

〔4〕马冠楠,曾朝恭,刘桂海?郾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的社会功能与运行机制的例证研究〔J〕?郾体育科技,2010(2):11-13?郾

〔5〕彭圣堂?郾我国国家级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资金管理研究〔J〕?郾浙江体育科学,2008(1):47-49?郾

〔6〕李仕丰?郾体育行为和大众参与体育运动的影响因

素——中国26~55岁城市居民体育生活方式影响因素调查报告〔J〕?郾体育与科学,2009(7):83-87?郾

〔7〕李明?郾体育产业学导论〔M〕?郾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郾

〔8〕欧光强?郾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及其志愿者队伍建设〔J〕?郾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3):141-142?郾

〔9〕邱冠寰?郾厦门市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的调查研究〔J〕?郾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08(6):13-18?郾

〔10〕曾庆华?郾城市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建立与发展

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J〕?郾科技信息,2008(20):212?郾

〔11〕宁伟,程花?郾上海市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的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J〕?郾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0(5):45-46?郾

〔12〕刘小俊?郾论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的经营管理策

略〔J〕?郾湖北体育科技,2011(1):8-9?郾

〔13〕张军?郾国外大众体育管理体制类型及其组织特

征分析〔J〕?郾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4(12):8-11?郾

〔14〕房游光,等?郾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建设的体制选择和机制创新〔J〕?郾体育与科学,2004(5):45-46?郾

〔15〕周传尧,吴云凤?郾制约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发展的政府因素分析〔J〕?郾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07(8):38-40?郾

(责任编辑:李远伟)

上一篇:科技项目管理制度下一篇:小公司激励员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