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企业理论论文

2024-08-30

现代企业理论论文(精选8篇)

1.现代企业理论论文 篇一

企业文化是现代管理理论、管理思想、管理方式研究与实践的最新成果。它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将文化引入企业管理领域,以尊重人在企业的主体地位为原则,激发员工的内在活力,开发员工的动力源泉,提高员工的全面素质,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激情与智慧,从而促进员工的全面发展。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质在于明确地表达一种企业管理“人文”的力量,把一种深厚的人文精神融入到现代企业经营、安全生产管理之中,从而创造企业的活力与合力,使企业的各种生产要素得到最佳组合,创造最佳效益,推动企业持续、健康、稳定地发展。企业实施安全文化建设要贯彻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总方针,要充分认识到以下几方面的问题:首先,安全是基础,安全生产是员工人身安全和电网安全的基本保证,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本保证,是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和谐的基本保证;其次,安全是效益,安全生产是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基本保障,只有安全生产,才能实现企业良好的经济效益,才能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才能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第三,安全是和谐,安全生产是企业和谐发展的前提条件,只有安全生产,才能保证员工家庭幸福,促进企业和谐稳定,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1坚持“以人为本”,规范员工的安全行为

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是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是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精髓,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主导思想,本着贴近员工生产、生活的理念,用新的文化视角精心设计和规划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

1.1 在安全管理上体现人本化

从员工需求出发,把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作为安全文化建设的出发点,通过员工安全文化素质的培养,提高每位员工的安全觉悟,规范每位员工的安全行为,让每位员工都成为“安全人”,实现由“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的根本转变。

1.2在行为规范上体现人本化

2.现代企业理论论文 篇二

1 控制权理论

Havvis和Revive等人最早将控制权引入到了对企业资本结构理论的研究之中。控制权理论的主要观点是, 企业经理们存在着对企业控制权的偏好, 他们可以通过改变企业的融资结构来影响企业控制权的分配, 进而对企业的市场价值产生影响。虽然在名义上由企业的所有者即股东选举出的董事会是企业的控制者, 但在实际执行中股东对企业的控制效果要比规章制度上显示的弱很多。而对于偏好企业控制权的经理们来说, 最理想的办法就是将企业的内部资本即未分配利润用于企业投资。所以, 对于不愿失去企业控制权的经理们来说, 企业理想的融资结构顺序应是先内部融资, 然后发行股票, 再发行债券, 最后银行贷款。但如果从优化企业的治理结构和约束机制的建立的角度来看, 企业应采用的融资结构顺序却正好相反。在现实中, 企业正是通过两种融资结构的平衡来确定企业的融资结构顺序的。

2 融资契约理论

融资契约理论的核心内容主要是分析了融资方式与控制权分配之间的影响关系。融资契约理论研究得出的结论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首先, 如果企业的投资者想要将企业的控制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那么企业就应该通过发行有投票权的股票进行融资, 在这种情况下, 企业的选择就是让企业经理成为投资者的雇员。其次, 如果将企业的控制权掌握到企业经理的手中对于企业的发展是最有利的, 那么企业就应该以发行无投票权的股票如优先股进行融资。再次, 如果企业的控制权应该掌握在谁的手中对于企业的发展更有利需要依据企业经营的状态来决定, 那么企业可以先通过发行债券的方式进行融资。之后企业可以通过一定阶段经营业绩的评测来考量企业经营状态的好坏。如果证明这一阶段企业经营的业绩不好, 则企业的控制权就应由投资者来掌握, 否则就应由企业经理来掌握。当在企业经营状态较好的情况下由企业经理掌握企业的控制权是有效的, 那么企业就可以采取发行债券的融资方式。在这种情况下, 企业经理保持企业控制权的能力取决于企业是否能够按期履行债务合约。企业不履行债务合约的所导致的结果一般有两种:企业改组和清算。当企业的外部条件依然较为良好时企业经理不履行债务合约, 企业很可能将会进行改组, 企业继续存在。当企业因为自己所面临的外在条件较为不利而无法履行债务合约时, 投资者会对企业进行清算, 企业不再继续存在。于是, 通过发行债券进行融资的方式实际上就为企业提供了一个依据企业经营的状态来分配企业控制权的机制。概括来说, 融资契约理论认为, 在对企业控制权的安排问题上, 如果企业经理人对企业的经营是有成效的, 那么企业的控制权最好是掌握在企业经理人手中。如果由企业经理人控制企业不能充分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则企业可以依据企业的状态实行企业控制权的分配。如果这样做投资者的利益还是不能等到充分的保护, 那么企业的控制权就应该全部转移给投资者。融资契约理论提出的这三种控制权结构表明在企业融资方式的安排上, 首先可以考虑发行无投票权的优先股, 其次可以考虑发行债券或者少部分具有投票权的股票, 最后才会考虑通过全部发行有投票权的股票进行融资。

3 金融成长周期理论

企业的金融成长周期理论是上世纪70年代由韦斯顿和布里格姆 (1978) 针对企业在不同的时期阶段其融资渠道来源的发展变化而提出的一种企业融资理论。企业的金融成长周期理论的主要观点是, 在企业的成长发展的不同阶段, 企业由于规模和信息约束条件不同会导致其资金需求情况有所不同, 进而影响企业的融资结构发生变化。在企业处于创立期时, 企业由于经营时间短规模较小并且缺乏财务审计, 其经营信息不充分且封闭, 企业很难获得外源性的融资, 企业此时主要依靠的是内源性融资;当企业发展到了成长期之后, 快速扩张的企业对投资资金的需求不断增加, 这时企业已经有了一定的经营业绩, 企业可用于抵押的有效资产增多, 企业信息的透明度也大为提升, 企业逐渐更多的依赖于外源性融资, 比如风险投资、场外市场、证券市场等;当企业发展到了成熟期之后, 企业已经初具规模并且盈利能力有了较大的提升, 企业的融资途径选择面较宽, 既可以在具备条件时通过在资本市场发行有价证券融资, 又可以选择金融机构贷款融资, 企业的融资缺口问题得到较大程度的化解, 即随着企业金融成长周期的发展变化, 企业的外源性融资约束逐渐由紧变松, 企业的融资渠道逐渐由内源性为主转向外源性为主。

4 对新融资结构理论的评价

新融资结构理论的控制权理论、融资契约理论、金融成长周期理论从企业股权融资与债权融资的相互关系和次序以及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融资途径着手探索企业资本结构的本质规律, 较好的反映了企业资本结构和融资选择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内在关系, 对于企业的融资决策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但我们也应看到, 各种理论都有自己既定的假设前提, 其结论针对企业现实情况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所以在应用这些理论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参考文献

[1]崔秀丽.企业融资结构及其优化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 2003.

[2]张捷, 王霄.中小企业金融成长周期与融资结构变化[J].世界经济, 2002 (09) .

3.现代企业统计理论体系创新研究 篇三

【关键词】现代企业统计;理论体系;创新;研究

统计信息不仅是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基础,而且是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的关键决定因素。当前,我国对企业统计理论研究主要从统计学基本理论和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两方面开展。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传统的企业统计理论已无法对企业生产经营决策提供客观、科学、真实的信息,这就要求现代企业统计理论应不断创新发展。当前,如何实现现代企业统计理论体系的不断创新,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工作的关键问题。

一、现代企业统计概述

现代企业统计,指的是关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及其结果的统计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使用的方法系统和工作过程[1]。伴随着现代企业制度不断完善,现代企业统计正向着应用领域扩大化、实现方法现代化、作用更加全面化以及管理方式信息化等方向发展。

结合现代企业统计在企业实际生产经营中的作用,其主要包括三个重要功能,分别为信息功能、分析功能以及管理功能。现代企业统计信息功能主要是通过对企业生产经营信息数据进行调查收集,设计并建立相应的企业统计基本指标体系,不断完善和健全企业数据库,设计完成企业统计信息系统等途径实现;现代企业统计分析功能主要通过设计和完成企业统计分析指标体系,完善企业分析报告系统,建立健全企业统计预测分析方法等途径实现;现代企业统计管理功能主要通过建立健全企业统计管理方法体系和企业统计决策支持系统等途径实现。

二、现代企业统计运行模式概述

(一)模式框架

以综合信息型统计运行模式为主,以统计信息中心为核心,包含了五方面功能,即统计信息管理中心、统计调查中心、统计处理中心、统计产品中心以及统计服务中心[2]。

(二)功能分析

(1)关于统计信息管理功能,主要以企业统计制度管理、企业统计规范化管理、统计信息安全管理以及统计标准化管理四方面为主,从而实现企业统计体系的有序运行。(2)关于统计信息采集功能,对于企业内部信息采集,主要可通过人工采集和计算机采集实现;对于企业外部信息采集,通过设立专门的组织机构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实现。(3)关于信息加工与处理功能,主要通过整理出企业上报报表和常规性综合统计信息为主。(4)关于统计信息开发与利用功能,以实现统计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评价分析为目标,实现对信息进行定量定性分析,促进现代企业统计功能的实现。(5)关于统计信息服务与咨询功能,服务对象为政府、企业管理者、股东、债权人以及客户等,不同服务对象其服务内容不同。

(三)运行模式问题分析

随着经济全球化大发展,现代企业制度的日益完善,传统的企业统计运行模式已不适应企业的发展要求,造成其运行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有:(1)由于企业统计组织设置与其他部门处于同级,在信息调查采集过程中遇到诸多困难和问题,诸如信息缺乏真实性、片面性以及不够及时等。对企业外部信息采集出现了工作停滞和无法调查采集等问题。(2)企业相关统计部门组织缺乏科学规范的规章制度,统计管理相对混乱,人员整体业务素质能力偏低等,造成企业统计组织无法合力工作,导致统计工作整体效率偏低。(3)由于企业管理者对企业统计工作不够重视,相关投入水平较低,造成企业统计技术水平普遍落后于先进国家,导致统计体系功能无法实现,严重影响了统计工作质量效率。

此外,当前我国企业统计运行模式中还存在着模式单一陈旧、网络化水平低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企业统计理论体系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功能的实现。

三、现代企业统计信息化体系建设

针对当前我国企业统计运行模式存在的问题,为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充分发挥统计的生产力作用,完善企业信息技术等,建设现代企业统计信息化体系势在必行。所谓的现代企业统计信息化,指的是充分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按照调查收集、传递分析、处理总结以及发布流程对统计信息进行处理,从而实现现代企业统计理论体系管理和运行模式的创新。现代统计信息化具有管理企业相关基础数据、上报生产经营指标数据、决策生产经营方法、诊断生产经营问题以及决策企业发展战略等功能。

现代企业统计信息化体系的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该体系包含了企业统计数据信息化、企业统计信息流程化、企业统计流程系统化、企业统计系统网络化、企业统计网络智能化五部分[3]。其中,在企业统计数据信息化建设方面,主要通过完善企业统计指标,建立企业统计计量方法等完成;在企业统计信息流程化建设方面,主要按照调查、收集、汇总、处理、分析等流程顺序对统计信息进行处理;在企业统计流程系统化建设方面,主要依靠计算机系统,实现对数据信息的收集、在线存取以及储存等;在企业统计系统网络化建设方面,通过对企业生产、销售、财务及其他相关信息系统对接,以达到信息传输和资源共享的目的;在企业统计网络智能化建设方面,主要是实现产品服务、业务决策以及信息传输智能化目标。

四、保障现代企业统计理论创新的对策建议

现代企业统计理论体系的建设密切联系了现代企业各部门管理,这就要求采取一系列的保障对策,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1)建立健全企业统计基础工作规范标准,通过制定具有统一性、明确性以及可行性的标准方案,规范企业统计工作任务验收标准,在标准方案实施过程中正确处理好理论与实际、目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以及政府与企业间关系。此外,加强检查验收工作的规范性。(2)通过建立完善企业统计工作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定期开展企业统计工作人员业务技能教育培训,同时结合企业实际发展情况和统计工作人员个人素质能力,制定不同的培训教育,以此实现强化企业统计人力资源与教育培训。(3)坚持以人为本、层次性和结合性原则,以统计网络设施、工作氛围和劳动工具为主要内容建设企业统计的物质文化;以行为规范和工作理念为主要内容建设企业统计的标准文化;以文化价值、统计思想和统计美学为主要内容建设企业统计的认知文化,以此不断的建立健全现代企业统计文化。此外,现代企业统计理论体系创新建设离不开现代企业统计能力的建设,这就要求在处理和分析数据能力、收集高质量数据能力以及统计成果的应用能力方面进行不断完善。总而言之,通过实现现代企业统计理论体系创新,有利于企业适应当前世界经济发展,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李丽等.企业统计理论研究回顾与评述[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9年6月,第3期(25):109-115.

[2]熊晓红.浅析现代企业统计理论创新研究[J].时代金融,2014年第2期下旬刊(总第544期):139-141.

4.现代企业理论论文 篇四

(2011-2012学第2学期)

四川和邦股份有限公司股份体制实施研究

学生专业:*****

学生班级:*****学生学号:*****学生姓名:*****

2012年12月7日

四川和邦股份有限公司股份体制实施优势研究

姓名****

内容摘要:四川和邦股份有限公司总部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公司是一家新兴的主营化工股份制企业,是一家集科研、生产、销售和服务为一体的企业集团。是四川省委、省人民政府培育的“四川省大业大集团”之企一。和邦集团产业范围涵盖化工、皮革、能源、地产等四大产业。化工:纯碱、氯化铵、复合肥尿素、双甘膦、草甘膦、食用盐、工业盐、精细磷盐产品。皮革:牛皮家私革、牛皮汽车装饰革、猪皮服装革。能源:煤、电。地产:商业、住宅、旅游地产。厂址位于四川省乐山市五通桥区和邦工业园,公路、水运、铁路等交通便利。公司由四川和邦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投资控 股,注册资本3.5亿元,由四川乐山和邦化工有限公司经股份制改造后整体变更而来。公司下属的两家子公司,四川和邦磷矿有限公司、四川和邦盐矿有限公司,分别拥有可采储量可观、品位高的磷矿、盐矿,具有相当的资源优势。

在“和谐发展,产业兴邦”的公司理念下,本着公司一贯的“制度、标准、程序”的治厂方针,以及贯彻长期的“服务、质量、价格、交货期、安全”的经营哲学。并且于2012年3月2日召开的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发行审核委员会2012年第34次会议上四川和邦股份有限公司(首发)通过。[1]

关键词:股份制改造,中国证券,复合产业,能源,地产

目前大部分企业在国内实行了股份制或者正在股份制改革,四川和邦企业也不例外的进行了股份体制的改革,我结合自身在该公司实习的经历,作了关于股份体制优势的研究。从股份制改革的优势和股份制体制的建立来谈及。

一、股份制优势

四川和邦企业为民营企业,企业建立之初没有太多的国家政策扶持和经济

支持,资金短缺是同类民营企业面临的最大难题,没有资金和资金链的稳固,企业的发展、探索,新设备的投入等都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最严重的是,资金短缺带来是一系列的恶性循环。没有新的科研成果和新设备的投入直接导致企业经济效益和生产效益的退步,带来了原材料的浪费,生产成本随之加大,市场无法继续做大,创新能力低,员工普遍反应工资待遇偏低,难引进优秀人才使得企业难以有效发展。据企业老总称企业前几年成长较快,在当地也有一定影响,但受单个资本投入的限制就总体实力而言企业还很脆弱,以原有的规模不权无法同国际上的同类大公司同台较量,就是与国内同行的一些大集团相比,也显得自身影薄。增资扩股壮大企业实力,正是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动因。另一个重要动因是改造机制、增强企业活力。在实践中,企业经营者深刻地认识到,办好一个企业光靠少数几个人的资本加智慧是远远不够的。吸收广大员工入股,其主要目的就是要让大家都成为企业的“老板”,当企业的主人,为自己打工挣钱,从而真正地调动起每个人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增强企业的活力。虽然股权结构多元化后,初创业者本人的股比相对下降了,但公司整体实力增强了,抗拒风险的能力增强了,发展的势头也增强了。只有这样,企业的“蛋糕”才会越做越大,每个人分得的份额也才会越来越多。否则,企业活不了,那就什么也没有了。这是股份制改革的初衷,也是改革目标。所以和邦企业大胆闯,积极推行股份制改革和股票上市,改名和邦股份有限公司。使企业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并在各产业上屡创佳绩。在、你、和邦股份有限公司结合实际,进行了自己的和邦股份改革。和邦企业正是在股份制改革过程中,准确地把握了三个环节才获得了满意的效果。

首先是合理设置股权结构。股权问题是股份制改革的核心问题。股份结构的设置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股份制改革的成功与否。过去一些国有企

业改革时,在内部职工入股问题上,习惯于按平均入股的原则,人人象征性地出资,名义上大家都成了公司的股东,但由于股权过于分散,且结构不合理,主要经营决策者难以独立进行决策管理。人人持股的结果,是持股份额少,而为数众多的员工股东们,对投入的资金回报极为关注,对企业的长期发展却不甚关心,导致企业短期行为严重。实践证明,这种带有福利性质的做法是不成功的。和邦企业在改革过程中,充分考察了企业发展的历史和现况,提出在保证初始投资者绝对控股的前提下,鼓励主要经营管理者入大股,和社会资金的融入,重点吸收中层以上骨干与高学历的技术和管理人员参股,有选择地发展普通员工入股的思路。而且股份的设置是每股1万元,比重较大,股权呈“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结构。这就打破了股份合作制严格要求的全员持股和股份均衡的原则。这样做的目的,一是为了保障创业者的既得利益不受影响;二是有利于形成统一的权力和决策中心,保持企业发展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三是“少数人占有,多数人受益”,便于经营管理,同时也有助于稳定骨干队伍。考虑到普通员工和生产工人的流动较为频繁,而且受家庭条件和收入水平限制,剩余资金有限,公司只是有选择地发展少部分重要岗位和表现优异的普通员工入股。由于公司连年来经营业绩优良,投资回报丰厚,企业发展势头看好,员工对公司决策者充满信心,这样,既扩大了股盘,壮大了实力,也使企业从“人合”公司逐步过渡到“资合”公司上来。

其次是重构企业内部法人治理结构。在完成增资扩股后,和邦企业把改制的重点转到内部法人治理结构的建立和完善上,以《公司法》为依据,重构集团组织管理体系。改革后,集团公司的治理机构由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各专门委员会四个层次和以总经理为核心的经营班子组成,形成了一个功能健

全、行为规范、约束有力、协调一致又相互制衡的权力机构、决策、经营、监

管和监督系统。[2]

二、股份制的建立与实施

1、富有特色的股东大会。

按照《公司法》[3]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人数限定在2—50人,而改制后,集团公司的实际投资者已达到87人,超过了50人的限额。怎么办?经公司创立大会研究,创造性地将股金少于200万元的47个投资者组织起来,成立了一个员工持股会,作为一个大股东,参加公司股东会。持股会以大会的形式,制定了章程,选举产生了理事,并经民政部门登记,取得社团法人资格。这样,就使名义上的股东人数限定在50人以内,符合了公司法和有关工商注册的要求。更有现实意义的是,通过持股会的形式,使实际上的股份公司以有限责任公司的形式存在,这样既使公司的融资渠道更加宽阔,又大大简化了公司的申报手续,提高了工作的效率。

2.两权分离的董事会。

《公司法》规定,董事会是公司的最高决策机构。但在现实中,尤其是民营企业中,要使董事长只做一些高层的战略决策而不问具体的生产经营,是很难办到的。和邦企业在这次股份制改革中,较好地解决了“两权分离”问题。首先,向四川大学经济学院请来了专门研究经济发展的教授揭筱纹[4],成为公司顾问,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在发扬决策民主化的基础上保证了决策的科学性。再次,董事会下面还成立了两个专门工作委员会,即企业管理委员会和事业发展委员会,并设有政策研究机构和信息情报中心,开展决策调研活动,搜集处理各类信息,保证各项重大决策建立在充分调研和深入分析的基础之上,从而使决策更加科学、准确,也从制度上杜绝了决策的偏差和失误。

3.运行规范的监事会。

集团公司监事会经股东大会推选产生,监事会下设审计办公室,由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财会人员组成。公司章程还明确规定,每个员工在任职期间都必须自觉接受监事会的审查和监督。有力地保证了企业的有序运行和健康发展,也使投资者对公司充满信心。

4.建立健全了母子公司体制

和邦企业按产品类别不同,以发展能源、实业和地产为主,对下属几家成员企业进行分类改编,让它们各施其技,相互协作,有效发展。

和邦股份有限公司通过股份制改革摆脱企业的局限性,从而使企业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大大提高;而相互制衡的内部法人治理机构的形成,则使企业行为更加规范,决策更加科学。总的来看,和邦企业集团股份制改造取得了十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凤凰新闻网财经版 2012 年03月02日

[2]四川和邦集团官方企业介绍 2011版

[3]《公司法》

5.现代企业理论论文 篇五

摘要:“以人为本”理论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新趋势,在知识、技术和管理逐渐成为企业竞争的核心要素的今天,人力资源已经成为企业竞争中起决定作用的最重要的资源。企业管理是人的管理,员工是企业的主体,员工是企业发展和壮大的不竭动力,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打造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企业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实现“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强化以员工为中心的人本管理,帮助员工实现自我价值,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实现员工和企业的双赢。

关键词:以人为本;员工管理;激励;情感管理;企业文化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成为风靡全球的一种新型管理模式,它综合了行为科学、心理学、人际关系学等学科成就,提出把“人”作为管理活动的核心和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围绕如何充分利用和开发人力资源为企业创造财富。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企业坚持“以人为本”的理论,是影响和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关键所在。只有重视人的作用,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员工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企业才会持续发展,在市场竞争中才能脱颖而出立于不败之地,因而对“以人为本”的管理理论的研究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以人为本”――现代企业管理新理论

“以人为本”的管理即人本管理,它把人视作管理的主要对象和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尊重个人价值,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培育全体员工共同的价值观,运用各种激励手段,充分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全体员工去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依靠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促进企业的不断发展。“以人为本”的管理与“以物为本”的管理是相对立的,它改变了传统管理中把人与资金、设备同等看待的思想,强调员工不仅可以享有通过劳动获得报酬的满足感,而且应该享有参与管理、施展才干、得到尊重并获得荣誉的自我实现感。目前,人本管理的思想已在企业界受到了重视,理论界普遍认为“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是人本管理的基本要素,企业文化是“以人为本”的精神支柱,管理环境对“以人为本”具有重要影响,而情感管理则是“以人为本”管理的具体体现和进一步延伸与拓展。

“以人为本”的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前提,其理论在企业管理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其对企业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从外部来看,能够提高顾客满意度和企业的形象

(1)提高顾客满意度

众多企业一直强调要为顾客提供最满意的服务,要实现顾客满意,员工满意才是关键,对消费者的服务、对消费者的关心最终还得依靠企业中的人去实现。员工是企业对外的代言人,因此有人曾经把员工比喻为企业的第二个上帝,只有企业实施一些措施和制度让员工满意以后,员工才可能向顾客提供满意的服务,员工满意是实现顾客满意的基础和支撑,因此,“以人为本”的管理员工,能提高顾客满意度,为企业赢得市场。

(2)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

企业形象是社会公众与消费者对企业整体的一个印象与评价,企业员工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主体,是企业形象的直接塑造者,公众是通过与这些员工的接触来感受企业的文化精神,并对企业作出良好的评价。一个员工的形象,如精神风貌、言谈举止、工作态度,甚至仪表服饰都是企业形象人格化的最为直接的表现,员工的形象影响着企业的形象,因此,关爱员工,有利于树立企业良好的形象。

2.从内部来看,能够提高凝聚力,实现组织目标和提高企业竞争力

(1)提高员工忠诚度

企业的优势在于人才,人才作用的发挥首先在于人的忠诚,员工忠诚度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的健康发展,也是推动企业经济的重要指标,实施“以人为本”,为员工提供一种宽松的工作环境,员工能得到企业的充分信任,把员工看成是企业的主体,可以让员工产生安全感,使员工产生归属感。同时,让员工参与企业的管理,树立主人翁意识,有利于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同甘共苦,提高员工的忠诚度。

(2)实现组织的目标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人目标,每个组织也都有自己的组织目标,企业目标和个人目标是不可能完全一一对应,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可以建立没有矛盾和冲突的人际和谐,达成组织成员之间的目标一致性,以实现组织成员之间的目标兼容性,形成目标期望的兼容从而建立和维持和谐关系,使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相统一,促使员工更加主动地关心企业的发展和生产,为企业目标的实现贡献力量。

(3)提高企业竞争力

管理学大师彼得杜拉克曾说:“21世纪企业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增加知识工作者的生产力。”有了人才,资本才得以向企业集中,企业在竞争中才能取得优胜,员工是企业最重要的资产,而员工知识与能力不断的提升,就是企业持续拥有竞争力的来源,从某种程度上说,企业核心竞争力源于员工对企业的满意和关注,企业“以人为本”的管理员工水平的提高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关键。

二、企业实施“以人为本”管理理论的现状分析

尽管“以人为本”的理论已被企业各界所接受,但是在实际的运用中出现了理论与实际脱节的情况,许多企业并没有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在管理中仍然存在许多的缺陷和不足:

1.缺乏“以人为本”的管理环境

在知识经济的今天,知识型人才的需求不再是简单的物质需求了,他们希望得到晋升的机会,希望实现自我的价值,甚至超越自我,但是企业并没有给他们提供这样的环境,在一些企业当中,仍然存在提拔和升迁制度不合理,管理者只提拔自己的亲信或是能力比自己低下的员工,而对那些有才华的人视而不见,担心提拔他们后会“功高盖主”,或是根据自己的好恶来选拔人才,严重打击了员工的积极性和上进心;同时,一味地只用物质满足员工的需求,而忽略其自我实现的要求,没有为他们提供晋升、培训的机会,或是员工的工作没有挑战性,不能最佳地发挥人的才智,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

2.缺少有效的激励机制

在管理员工的过程中,激励是最主要的手段,然而在建立激励机制方面,部分企业的激励机制还不够完善,激励手段过于单一和僵化,员工正常的需要得不到应有的满足,企业管理者没有很好地从满足人们需要的角度来考虑调动员工积极性,忽视了“需要是积极性的本源”这一关键问题。

3.缺乏“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影响着企业中成员的价值观,企业文化的构建将个人追求和企业的组织目标形成一体,体现出企业的发展历史、行业特点、人文环境、队伍素质、价值追求等,但一些企业在创建企业文化时,没有结合自身的特色,将一些大众化的文字组合在一起,就简单地构成了自己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与企业目标不一致,没有能够深化到员工的脑海力,没有得到员工的广泛认同,成为员工规范自己言行的自觉行动导致企业文化建设不能很好地融入企业人本管理中去,使员工缺乏活力和动力。

三、现代企业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的思考

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是企业竞争的第一要素,拥有人才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留人贵在留心,只有员工心向企业,才能使企业拥有强大的凝聚力和竞争力。“以人为本”管理正是凭借着对员工的宽容和信任赢得员工的尊重和支持。因此,现代企业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应采取以下措施:

1.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

激励是企业管理的助推器,通过激励能使员工充分发挥才能和才华,保证工作的有效性和高效率。

(1)尊重激励

每个人都有受到他人尊重的需要,员工之所以努力的工作,不仅仅是为了金钱,是想通过工作业绩得到别人的尊重,如果管理者不重视员工的感受,不尊重员工,员工就会工作不愉快,影响工作效率,管理者如果每能平等地看待员工,那么就会让员工产生一种由衷的自豪感,有助于企业之间的和谐,更加激发他们为企业工作的热情;

(2)目标激励

目标具有导向和激励的作用,管理者要不断鼓励员工追求高目标,帮助他们实现目标,使其具有奋发向上的动力,当个人的目标迫切地需要实现时,员工就会关注企业的发展,产生强大的责任感。

(3)授权激励

授权是让员工参与企业管理的最佳方式,让员工做自己职责范围内的工作,让其承担一定的责任,并授予相应的权力,能激发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也是给员工提供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使员工的人性得到了尊重,获得了管理者的信任,也获得了更多的自主管理的权利。

2.运用情感管理

留人先留心,留心要用情,情感管理是人本管理的主要手段,它能够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增加亲密度,能够提高员工的情感调适能力,形成和谐、奋进、具有凝聚力的组织。进行情感管理要做到:

(1)沟通是纽带

沟通是进行情感管理必要手段,良好的沟通让员工感受到企业对自己尊重和信任,产生极大的责任感、认同感和归属感,促使员工以强烈的事业心报效企业。更重要的是,通过真挚的沟通,管理者能够关心员工的心理以及员工的发展,并尽可能的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帮助他们避其所短,扬其所长;同时还能更加让员工轻松地参与企业的管理,直接向公司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让员工意识到管理层愿意倾听他们的意见,让他们感到自己是被关注的,从而调动下属的积极性,增进情感交流,达到增强企业凝聚力的目的。

(2)关心员工,从细微处入手

人是有感情的动物,对员工进行细微的关怀,在企业中营造一种关心人、爱护人、体贴人的人性化的环境,更能激励员工在工作中积极、努力。作为管理者要关心员工的生活,时时刻刻、事事处处体贴员工,为员工的安危冷暖着想;关心员工的心理健康,帮助员工摆脱不良的情绪,保持健康的心态;关注员工的发展,适时地给员工提供提升和培训的机会,让员工感受到亲人般的关怀,使员工产生归属感,使企业成为一个温暖的大家庭。

3.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实现员工的成长,关键在于建设“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以人为中心的人本管理的最高层次,是以塑造共同的价值观为目标的,用一种无形的价值观念,凝聚员工的归宿、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企业文化可以帮助员工树立理想和人生目标,影响员工的价值观,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企业效力。

综上,实施“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是新时期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生存乃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在管理中,员工对企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因此,在实施“以人为本”时,应以员工为企业的根本,一切从员工的切身利益出发,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帮助员工实现自我的价值,结合员工的发展和企业发展,考虑员工的具体需求,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让员工产生归宿感,树立主人翁意识,自觉、主动地为企业效力。“以物为本”的时代已经过去,人们认识到了人在管理中的主体地位,认识到人对企业发展所起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以人为本”的理论,已逐渐被运用于现代企业管理当中,尽管理论和实际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但是,在今后的实践中,将会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完善。

参考文献:

[1]何国栋:以人为本与现代企业管理[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5.[2]石兴国 安文:以人为本的管理[M].北京:电子出版社.2005.[3]谭英华:人性化管理[M].大连:东北财经出版社.2006.[4]陈柯张磊.浅析“以人为本”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6)

6.现代经济增长理论 篇六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大致可以分为四种:新古典增长理论、“新”增长理论、结构主义发展理论及制度变迁理论。

新古典增长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索洛(R.Solow,1956)在仔细研究哈罗德经济增长理论之后,放松了资本与劳动不可替代的假设之后创立的。新古典增长理论假设完全竞争均衡、生产函数规模报酬不变、资本边际收益递减、技术是外生的。因此,资本积累、劳动力增加和技术进步的长期作用是经济增长的动力,从长期看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惟一动力。但是,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却没有对这种外生技术进步产生的原因做出满意的解释。

以美国经济学家罗默(P.Romer,1986)和卢卡斯(R.Lucas,1988)为代表的一群增长理论家,为了克服增长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局限性,研究以内生技术进步为核心的“新”增长理论,通过建立以人力资本为核心的技术进步方程,成功地解释了经济增长的内生机制。发现人力资本的规模、生产效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R.Barro and Xavier Sala—I—Martin,1995)。

结构主义发展理论针对新古典增长理论和“新”增长理论所忽略的结构因素,将需求结构变量及劳动力结构变量引入多部门模型,发现需求结构、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处于相互牵制、相互关联与相互作用的反馈系统中(周振华,1996)。

7.现代企业理论论文 篇七

1 资本循环理论的内容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第一篇中以单个企业为对象, 为我们阐述了货币资本的循环运动以及如何实现增值的全过程。使我们明白了资本只有经过购买原料、生产产品和出售三个阶段, 并且依次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这样三种职能形式, 才能在最后实现价值的增值。

资本循环过程中的三个阶段和所起的三种职能作用:

第一阶段是购买阶段, 指资本所有者在市场上用货币购买用于生产的原材料和劳动力, 从而为进行生产和实现剩余价值做准备的过程。如果用G代表货币, W代表商品, A代表劳动力, Pm代表生产资料, 那么这一阶段可以用公式表示为:G-W=A+Pm。

从这个公式可以看到, 货币在这个阶段执行的是一般等价物的作用, 货币持有人用货币换得了用于生产的原材料和劳动力, 而商品持有人, 用商品 (原材料和劳动力) 换回了等价值的货币。由于双方之间只是借助于货币实现了等价交换, 所以在这一过程中, 不存在价值增值的可能。

第二阶段是生产阶段, 指资本所有者将购买到的原材料和劳动力结合起来, 进而实现价值增值。可以用公式表示为W=A+Pm……P……W′, 其中, P代表生产, 虚线表示流通过程的中断, W′代表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资本。

在这一过程中, 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结合, 使得劳动力一方面将自身价值转移到新的产品中, 另一方面劳动力这一复杂商品所具有的创造性劳动还使得产品实现了价值的增值, 产生了剩余价值。因此, 最终形成的新的商品中包含了两方面的价值, 一是随原材料消失和劳动力的消耗而转移到新商品中的价值, 二是劳动力的创造性劳动, 马克思称之为抽象劳动而一并转移到新商品中的价值增值部分。而这一阶段也正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本质, 是资本循环过程中具有决定意义的阶段。

第三阶段是产品出售阶段, 指资本所有者将生产出来的新产品拿到市场, 作为商品出售出去, 从而将其再次转化为货币的形式, 用公式表示为W′-G′。这一阶段是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得以实现的过程, 在整个资本循环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因为, 只有实现了从商品向货币的再次转化, 资本所有者才能再次收回投入的货币, 然后再用以购买新的原材料和劳动力, 从而使得整个资本循环过程继续下去。如果这一过程不能得到实现的话, 资本所有者前期投入的货币资本就将无法回收, 也意味着该企业的生产将无以为继, 企业只有选择破产的命运了。因此, 马克思称这一过程是资本循环过程中的“惊险一跳”。

从上述资本循环的三个流程来看, 资本要实现价值增值, 实现“G-G′”的转化, 必须要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 对应的资本的职能形式要分别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的形式, 并且不断循环运动, 才能使生产不断继续下去, 价值和剩余价值不断得以实现。同时, 对这一过程的把握, 不应简单的理解为是三个相互隔离的过程, 如果这样的话, 资本循环就会出现中断, 资本循环不断进行下去必须还要满足空间的并存性和时间的继起性。空间上的并存性是指资本所有者并不是将全部的资本一次性的投入到这三个阶段中的其中一个环节, 而是将其按照一定的比例分为三份分别同时投放到这三个阶段中, 使得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并存, 而不会出现任何一个环节的中断。所谓时间上的继起性, 是指货币资本要不断转化为生产资本, 生产资本要不断再度转化为商品资本, 商品资本再不断转化为货币资本的形式, 这三种资本只能形成环环相扣, 相继转化, 只有这样, 才能实现资本的不断循环, 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的不断生成。

2 资本循环理论在现代企业中的有效应用

2.1企业应将资本按比例分配在采购、生产和销售三个环节上

根据资本循环理论, 要保证现代企业的生产不断进行下去, 必须使资本不停地经历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个阶段的循环运动, 也就说现代企业仍应该做好原材料和劳动力的购买工作, 二者结合起来的生产工作以及生产出新产品实现价值转移和增值的商品销售工作。而要保证这三方面的工作循环不断的进行下去, 就必须将资本按比例合理分配在这三个环节上, 如果第一阶段出现问题, 那么企业就会买不到原材料和劳动力, 无法开工生产。如去年我国南方沿海城市出现的“民工荒”现象, 就是因为生产企业不愿出更多的价钱用于购买劳动力, 导致民工多年工资不见上涨, 因此, 民工不愿再低价出卖自己的劳动力, 导致很多企业招不来民工, 从而直接导致第二个阶段工作的停滞, 即企业无法进行生产。

如果第二阶段出现问题, 企业没有将原材料和用工人员的数量保持一个合适的比例, 而是劳动力占比超过合理搭配比例很大, 则势必在企业内部造成僧多粥少、人浮于事的局面;而如果原材料占比远超合理比例, 则又将造成部分原材料的闲置, 因为无法投入生产, 肯定要放入仓库中, 从而增加了库存成本, 也有可能造成原料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 (第二卷) [M].人民出版社, 1975.

[2]冯继康.马克思资本循环理论的逻辑内涵及当代价值[J].山东经济, 2003, (1) .

8.现代企业理论论文 篇八

关键词:营销学;中国企业;营销实践;差异比较

中图分类号:F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7)12-0136-01

1 问题的提出

营销是是创造价值,并通过市场交换满足需求的一种理论及实践。它以“交换”为核心概念,并伴随人类社会商业活动的产生、发展应运而生。其范畴可清晰地分为两类,一类把营销作为经营哲学或思维方式,即一种学科体系;另一类则把营销与生产、财务或人力资源管理等相提并论,特指针对某些领域的管理职能,即营销的实践过程。

2 现代营销理论的经典思想和基本框架

营销管理事实上存在战略和战术两个层面。战略营销是企业在营销方面事关全局的重大部署,分为四个紧密相关的步骤:

(1)市场分析。营销工作的出发点,始于市场分析。一个企业,首先必须研究市场需要什么,自身优势及特长所在,然后权衡利弊,决定生产、经营方向。通过分析营销的宏观环境,了解市场大趋势;通过分析消费者、用户的类型、特征、购买力水平,消费心理和行为等,把握大趋势、“小气候”对其需要和欲望发生的影响,从而科学地认识市场及消费需求。

(2)市场细分。市场分析环节的中心是知彼知己,其任务则是寻求机会和发现威胁。在营销活动中,机会系指消费者和用户尚待满足,或未能很好满足的需要和欲望。它为企业提供生存和发展的条件。由于各种原因,人们的需要、欲望不尽一致。由此引申出来的市场,是一个由千差万别的需求构成的顾客集合体。因此,企业还必须对需求进行分类,充分认识这些差别并找出原因,即进行市场细分。

(3)市场选择。市场细分为企业提供了众多的机会。然而,任何企业欲凭一己的力量,要同时利用所有的机会,同时为全部顾客提供产品或服务,都是难以做到的。事实上,每个企业都只能,也只是在以市场上的部分顾客作为服务对象。市场选择便是企业有目的、有意识地对各个市场即各类需求进行评估,并依据企业总体目标、自身能力抉择其一或若干作为目标市场的过程。

(4)市场定位。决定目标市场以后,企业要为自己或产品、服务树立某种市场形象。它需要向目标市场说明,本企业与竞争对手之间有什么不同,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是什么。这种勾画企业形象和所提供的价值,以使目标市场认识、理解和接受本企业的特色,就是市场定位。

战略营销是一个企业明确其营销目标,并决定通过何种路线实现其目标的过程,提供的是企业如何赢得一场战争或战役的概念。战术是指实施战略、达成目标的具体行动。战略明确努力的方向,战术则决定采取什么措施保证战略实现。

战术营销也包括两个方面——具体任务和手段。营销手段是企业可以自主调控,用于完成特定的战术任务的各种因素。它们是一些可以无穷变化的变数,又各有长短。因此,必须协调使用,以取得整体效应,即形成营销组合。

3 我国企业的营销实践的主要模式和特点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同时国外的营销思想传入了我国,我国企业开始转变经营观念,其理论研究的重点由初期的单纯引进发展到探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我国企业营销理念的演变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产定销阶段。企业只注重生产而不重视销售,指导企业发展的是“以产代销”的思想。第二阶段是以销代产阶段。企业之间的竞争慢慢加剧,迫使企业在理念上逐渐由以产代销向以销代产转变。第三阶段是以需定产阶段。中国市场上许多产品已经完成了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化,消费者由过去的持币转向持币选购或储币待购,市场竞争的激烈一方面使那些实行以销定产的企业开始转向新的营销理念——以需定产。

我国大多数企业目前还是处于由点式营销向链式营销过渡的阶段。点式营销是指企业的营销特别强调侧重营销的某一项营销手段。这些营销手段包括:广告、促销、公共关系、终端等等。点式营销的产生最能反映市场营销思想在我国的传播历程,当一种新的营销思想或营销方式被提出来时,便能迅速被企业加以应用。 点式营销对于企业学习营销操作方式,了解营销思想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其产生的背景是中国企业刚开始接触“市场”的观念、市场整体处于卖方市场、企业竞争意识淡薄、消费者的消费简单、营销知识主要处于介绍国外知识阶段、企业的管理主要还是以来计划式管理、管理服务机构的专业服务简单。点式营销在这种环境中产生了,并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主要还是因为各企业的营销意识薄弱,一个企业只要运用简单营销方式便可取得明显的市场效果,如我国很多企业通过广告或者公关活动一举成名,只需要关注一种市场操作方式,容易控制。所以点式营销历经二十年仍被我国众多企业所奉行。链式营销是指企业的营销特别强调综合营销之外的其他价值创造过程。这些过程包括生产、物流、销售和服务。链式营销包含三层含义,(1)营销职能内部各方式的综合;(2)营销与生产、营销与物流、营销与销售、营销与服务的综合;(3)营销与生产、物流、销售、服务中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职能的综合。链式营销的出现,适应了这样一种营销环境的变化:市场竞争升级;企业单一优势已不能确保企业的长期优;顾客价值得到空前的认可;消费者对于市场的影响更大;企业开始注重职能间的协同作用;营销知识的积累能为营销方式创新提供支持;管理服务机构的专业服务复杂系统化。目前还有面式营销和立体化营销的理念。面式营销指的是企业的营销特别强调将营销链与其他管理职能综合起来。这些管理职能包括研发、人力资源、财务等。

4 分析和思考

以科特勒、特劳特为代表的西方经典市场营销理论不能完全适用于中国市场的营销实践,西方经典的市场营销理论主要以美国市场情况及市场制度为背景,而中国及其他东方国家的总体市场情况与美国确实不太一样,所以经典市场营销理论和中国企业的营销实践还是存在差异的。科特勒的市场营销理论在中国具体市场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其共性营销理论在中国具体市场中如何个性化的问题,和在具体某个企业的具体市场营销实践中如何实际操作的问题。科特勒营销理论与当代市场营销所紧迫需要的市场策略创新相比,更多地是一种市場营销管理系统,系统是无所不包的和大而全的,但对具体市场营销策略却缺乏更深入的研究,不能为企业经营者提供实操性很强的实战指引。这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要由市场营销的具体分支学科来一一对应地解决;二是作为通用市场营销理论,必须敏感并适应市场环境和竞争态势的发展变化,更多地切入新的核心分支领域,快速总结并整合各分支学科所取得的重要成果,丰富和发展自己的通用理论。

参考文献

[1][美]菲利普·科特勒,梅清豪译.营销管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马宗国.谈中西方市场营销模式的差异[J].市场周刊,2004.

[3]胡正明,舒春卫.中西方市场营销之比较研究[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3.

上一篇:弘扬雷锋精神主题国旗下讲话稿下一篇:德育的基本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