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俗习惯作文(共15篇)
1.风俗习惯作文 篇一
里三层外三层地裹着,从0℃左右的长沙坐着慢吞吞的1803列车,经过二十来个小时的长途旅行,回到了相隔已久的湛江海湾,回到了日夜相思的梦里水乡。
回家那天已经是腊月二十多,乡中已经处处张灯结彩,尽显迎春之意,在这座海滨城中,却是一点寒意也没有,从下火车开始,我便将自己尽情地沉浸在这一直保持着二十多度气温的空气中了,暖暖的冬,噢,温暖的家乡,我回来了。
回到村中的家,便开始了忙活着准备过年,因小弟今年要复习高考,家中种种便由我这大姐当头了。
大扫除、置年货、买春联等等,而今年最是不同的是要我帮奶奶提鸡去拜神,因多年在外求学,对家中种种习俗自是不甚熟知,对拜神游神之类更几乎是一直排斥远离,只知这里的人们将拜神与祭奠祖先列在了重要的必须仪式里面,这个中有无数般规矩,村中家家户户必有懂得之人熟记,到日子时便相应张罗。各村中设有土地公、石公、老爷庙等等,也自然有布场请灵的道士,为大家向神灵及先人请愿、还愿,年初正月里人们前来祈愿一年的平安顺利、兴旺发达,到年底自然是还愿谢恩的时候了。各家便选好日子,杀鸡斩鸭,分别提到各个庙中,酬谢一年之风调雨顺。几天下来提着鸡和糕点,还有那些拜神用的香和纸元宝,跟着奶奶走遍各大庙小庙,听村中道婆道士的念词,心底却不时漾出对家乡的无比依恋来,迷信也好,封建也罢,这些老人们谨记遵守了一辈子条条规矩,不正是“儿行千里母担忧”的表达吗?村间蹒跚的脚步,吃素、烧香、祷告,那一跪一拜之间,包含着多少浓浓的思念!
在家过春节,种种习俗过去和如今基本没变。除夕团年,一家人中午吃过饭便分工贴春联,在各个房间放上两根没洗过土的蒜或是连头拔起的胡萝卜预示“一年到头”的顺意,然后是将全家打扫干净把垃圾倒掉(正月前三天都不能扫地和往外仍垃圾),一切收拾好后,长辈们开始派发利是,小孩子们轮流洗澡换上新衣一起去放烟花,大人们则是呆在家里,看着电视里的粤剧,到晚上便开着全部的灯通宵迎春,团坐在大厅吃点心、看电视、话家常,一过十二点便点燃买好的长长鞭炮再渐渐睡觉。正月初一起来后便互道恭喜,一起吃个桔子,桔子是越酸越好,寓指好酸(粤语音同“孙”)吉利。
按家中传统,到初二父亲五个弟妹一起带着全家过来与爷爷奶奶团聚,大家聚在一起,老屋就显得很挤了,二十几个人必定要将两张八仙桌拼在一起,大家站起来围着桌子吃饭,拉家常,好不热闹。
近日在电视上看到,广州十万摩托车大军浩浩荡荡回乡过年,我想,过年回家与亲友团聚,不仅仅是人本性中对家的眷恋与归属感,更是一种文化上的坚守。那些坐飞机、挤火车、骑摩托车,甚至是一步一步走回家的人们,如同祭拜祖先那样,也是在完成一种文化仪式。
明天,我又将踏上开往长沙的列车,郑重奔赴我的另一处心灵之乡,那里有我学识渊博的良师,有我风华正茂的挚友,有我求之不倦的理想。海边的女儿又将走到远方,尽享那方美丽多姿的风景,但我也终会记得,再待春到时,回家过年。
回忆过去,家家户户都为了不愁吃,小院里满是瓜果蔬菜。一年四季,只要能种点什么,小院里就会满满的,瞧去,各种颜色掺杂交错,杂乱无章。好拥挤、好杂乱的小院。现在,各家都不怎么种蔬菜了,而是种花。一年四季,鲜花不断。春天,月季、玫瑰等竞相开放。夏天花儿更加繁盛,五颜六色。秋天,本该百花凋零,菊花却傲骨怒放。冬天,瑞雪纷飞,梅花却在枝头绽放。一年四季,芬芳不断。香啊,花园般美丽的家乡。
再想以前,村里村外都光秃秃的,几乎没有树。到了夏天,在外边聊天的大人都顺着墙边坐,小孩们大都躲在屋里扇扇子。屋里像蒸笼,屋外像热锅。而现在,房前屋后,街道两旁,村里村外,都种上了绿化树,虽说不像森林那样茂密,但也绿树成荫。夏天,大人们在树下乘凉,小孩们在树下嬉戏。茂密的树叶,送来了阵阵清凉。爽啊,森林般清凉的家乡。
回首以往,田野里种满了庄稼,密密麻麻的,有玉米、水稻、花生等。那时人们的种植技术还不是很高,虽然辛勤努力了,但收获的却不十分理想。那用一滴滴汗水浇灌出的庄稼,好像有意跟人们作对似的。现在呢,随着科学技术的普及,遍地都是绿色无公害作物,实现了机械化生产,省时又省力,农民的腰包越来越鼓,业余生活也丰富了。春天,水稻如碧绿的海洋,泛起阵阵波浪;秋天水稻垂下了头,大地一片金黄,真可谓是“春种满野皆碧绿,秋收遍地是黄金”。乐啊,田野般满是收获的家乡。
回首往事,垃圾拥有一片乐土——街道,任意呆在每个角落,有时还迎着风翩翩起舞,甚至在水里游泳,让人看了就想躲,真脏啊。现在呢,垃圾都有了自己的归宿——垃圾场,街道整洁了,铺上了水泥路,成为了一个耀眼的亮点。净啊,冰晶般闪耀的家乡。
家乡在不断的变化。在我心中,家乡如妙龄少女,越变越好看,我从心眼里热爱我的家乡。
2.风俗习惯作文 篇二
学生说作文难, 归纳起来不外乎有两点:一是难在写作时不知道该写些什么;二是难在作文不知道该怎么写。究其原因主要有三方面:其一是生活积累受其年龄限制, 不够丰富;其二受其知识基础、阅读量的限制, 文章内容干瘪, 缺乏知识性和趣味性;其三是受其表情达意的能力及写作方法掌握较少的制约, 使文章缺乏条理性。
针对以上三个原因, 这一年我从以下几方面训练学生, 在培养良好的作文习惯方面做了一些努力。
一.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语言材料
多阅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式, 而且可以促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学习、感悟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谴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和技巧, 并内化成学生自己的认识, 从而指导学生的写作实践。
阅读包括两方面:一是阅读好课本上的文章;二是阅读好课本以外的文章, 语文课本的文章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的例子, 要想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 并使其转化为能力, 就必须加大阅读量。高一语文课本节选了一些名著, 例如《雷雨》、《祝福》、《巴黎圣母院》、《辛德勒名单》等, 当时学生希望能看相关影片, 但我没有这么做, 却要求学生选择其中两部原著作课外阅读, 并完成两篇读书心得。结果证明, 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作品的感悟。
阅读更应养成良好的习惯:一是要把文章读懂乃至读熟, 要明白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中心的, 切忌走马观花, 囫囵吞枣。二是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不仅要善于把那些生动、优美的词语和精彩感人的片段摘录下来, 还要勤于写读书心得等。
二.教学生学会观察, 积累一定的写作素材
让学生写作文, 首先要让他们学会观察。观察到才能写出来。作文的命题本着“小”的原则, 将某一事物分割成若干小块、多个小项, 以减小难度, 利于学生对某一点做细致观察。比如写母亲, 我就让他们观察妈妈的手、妈妈的眼睛、妈妈的额头, 让他们切实感受到母亲的变化, 感悟到母亲的付出。季节更替, 我还会带他们到校园里, 观察周围景色的变化, 毕竟是刚进入高一的小孩子, 他们对周围的一切充满了好奇。
学生学会了观察并有了一定的积累, 就可以指导他们写文章了, 指导写文章要遵循几个原则:1.师生共同审题, 找出题眼。2.根椐问题共同确定写作范围。3.想想自己准备写哪些内容。4.这个内容你准备分几部分写。5.所写的文章要达到什么目的。这些一一落实后, 再进行重点指导, 对于文章重点部分教师要分类指导, 也可以结合学过的作文指导学生怎样把事情写详细, 怎样把人物动作、神态描写得准确、生动……
三.“模仿”对于中学生学习作文依然必要
茅盾先生曾说过:“模仿可以说是创造的第一步, 模仿又是学习的最初形式。”学生在学习语言和各种技能的最初阶段, 都要以模仿为阶梯。学生学习作文应为其提供适当的范文进行模仿。在模仿的过程中, 学生有意识地把作者谋篇布局、谴词造句的方法和技巧迁移, 运用感悟并掌握其表情达意的技能, 从而提高作文能力。因此, 模仿是学习写作的重要手段, 是训练作文基本功的有效措施。模仿是任何正常人都存在的心理现象, 没有今日的模仿, 就没有明天的创新。掌握起跑方法和技巧, 才能顺利冲向终点。教师善于授之以法, 学生才会有法可依。
作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不在于把学生培养成应试的“机器”, 而在于通过写出优秀的文章来陶冶情操, 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所以我一直主张学生从经典中汲取智慧, 我建议他们从高一开始, 选择一部经典, 反复读, 等他们有了一定的积累后, 我还会要求他们选择不同作家的作品, 比较读, 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是一个循序渐进学习语言的过程, 我觉得一篇佳作, 不能仅仅满足于它的语言, 我更希望能读到它内敛的智慧, 语言的平实决不是平淡!
3.养成良好的作文习惯 篇三
一、养成用心说话说真话诉真情的习惯
奥地利著名小说家卡夫说:“什么叫写作?写作就是把自己心中的一切都敞开,直到不能再敞开为止。写作也就是绝对的坦白,没有丝毫的隐瞒,也就是把整个身心都关注在里面。”目前,在同学的作文中,存在着比较普遍的虚假现象,写进作文中的人是虚的,事是假的,观点是强加的,感情是浮泛的,失去了生活的真实性。这种情况不仅仅出现在应付作文的同学身上,即便有些同学,作文功底煞是了得,但没有养成用心说话说真话诉真情的习惯,他们的作文即使极有文采,依然脱不了胡编乱造的弊病,因此难以打动人,难以获得高分。我教学生写《母爱》,先是布置学生作业,到家里为妈妈做一件事,让他们亲身感受这份亲情,然后在课堂上回味这一过程,同学们饱含深情地叙述感人的情节。倾听的同学无不动容。可见,文章贵在真情,要写好文章,一定要养成说真话诉真情的习惯。只有敢说真话,肯吐心声,才能让读者感到真诚可信,才能使你写出的那些话产生说服力和感染力。
叶圣陶先生说:“在作文教学中,首先要求学生说老实话,绝不允许口是心非,弄虚作假。”作文创作应以敞开心灵,表现个性,真实坦白地书写自己为创作原则,真诚是一切文学之本,尤其是初学学生必须遵从的。
二、养成观察感知、体验积累的习惯
常常有一些同学害怕写作文,说是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其原因大都是对生活缺乏观察,或是不习惯于思考。殊不知,大至世界和社会,小至学校和家庭,叩击我们心弦,引起我们关注和兴奋的事时有发生。同时,我们每一个活生生的“人”,其中就有很多可取作写作的材料。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写作的源泉一定是汩汩滔滔,长流不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察就是汲取生活源泉、获得作文素材的重要手段之一。
“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学生必须热爱生活,对生活有敏锐的感悟力。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积累生活,思考生活,才能拥有自己的思想,对周围的点点滴滴形成自己的看法或独到的见解。对生活观察的越细致,则描写的事物越生动形象。因此必须培养学生养成观察感知的习惯。
大文豪苏轼主张:“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鲁迅先生也说过:“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盯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这都说明积累在作文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有的同學提笔作文,左右逢源,信手拈来,一气呵成,大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之势,究其原因,便是在积累上下过功夫,材料储备丰富。不少同学写作苦于无言,只好“望题兴叹”,其根本原因是缺乏素材,腹中空空。仓库里储存的素材多寡,直接关系到作文的质量。因此,应培养学生养成积累素材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勤写观察笔记,多作读书笔记,把平时看到的现象、读到的好素材、感受到的思想火花,都记录下来,这样才不至于随读随忘,随见随忘。
三、养成多阅读多思考多练习多修改的习惯
我们每一个人,凭直接经验,对社会的了解总是有限,要积累素材,也不可能样样亲历,这就必须学会多积累间接经验。而获取间接经验的最有效途径便是阅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获取写作范例的唯一途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是吸收、积累的过程,思想、素材、感受以至语言的表达方法都在不知不觉中储存起来。一旦需要,这些储存就会蜂拥而至,跳出来供你应用,多读的确是一条通向学好写作的成功之路。自然,多读还要多写,任何技能技巧,都需要反复历练,写作也一样,训练达不到一定强度或熟练程度,就难奏效。写作更是一种创新,必须在反复实践中体味、揣摩才能悟出其中的规律。要养成勤动笔的习惯。持之以恒,写作习惯也就养成了。多思考,除了指平时对所见所闻要多思考,对周围的点点滴滴要有自己的看法或独到的见解之外,在写作时也要养成构思、列提纲的习惯。没有思考就没有深邃隽永的文章。动笔之前,要思考选什么样的材料,定什么样的主题,以及对材料如何组织等等。最好养成列提纲、打草稿的习惯。
修改是写作不可缺少的重要步骤,是提高文章质量的有效方法,文坛上流传着不少方家修改文章的故事。而修改又重在养成学生自改习作的习惯。大纲也要求学生养成“多写多改”的习惯。“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这是公认的事实。文章不厌百回改,越改越精美。从起始年级起,就应交给学生自改作文的方法,调动学生自改作文的兴趣,多方面培养学生自改的习惯。“用我眼看世界,用我手写我心”,有了良好的写作习惯,作文自然能够学得扎扎实实,循序渐进,写作水平也就能够得到不断提高。
4.风俗习惯作文 篇四
我今天要介绍的是“倒贴福。”
奇怪了,为什么人们要把‘福’字倒着贴呢?带着这个问题,我去问了我的外公、外婆。
原来,人们把‘福’倒着贴是因为想让福快点到来。下面,我就来讲一讲这个有趣的故事吧!
古时候,有个人把‘福’字给贴反了。这件事被皇帝知道了,皇帝非常生气!便把他宣进宫来,问:“你怎么把福倒了?”那个人以为皇上说的‘倒’是到来的‘到’就说:“福到了?它在哪儿?”大家马上改口了:“噢!福到了!福到了!”宫里一下子就热闹了起来!从此,人们就喜欢把福字倒着贴,这意味着“福到了!”
5.风俗习惯作文 篇五
今天,我们来说说过年的习俗。
过年的习俗有很多,最常见的有贴春联、看春晚、走亲戚和吃年夜饭。过年贴春联是人们希望下一年能有好运气,所以在门上贴上两句吉祥的话。看春晚是人们为了迎接新年而准备的喜庆节目,在大年三十的晚上,全家人可以围坐在一起,一边看春晚,一边吃着丰盛的年夜饭。走亲戚是晚辈向长辈问好,表达祝愿的一种方式。吃年夜饭是因为一年到头了,让每一家人都团圆在一起,和和美美地吃一顿饭。过年的习俗是每年必须做的事,因为做这些事的目的`是让过年有了热闹的气氛,有了年味。
不论过年的习俗要做什么,归根到底就一句话,那就是让人们更快乐、让家人团圆、让社会更美好!
6.风俗习惯的作文 篇六
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风格。不同的习俗造就了不同的节日习俗。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下苗族的风俗习惯。苗族主要生活在贵州省东南部、广西大庙山、海南岛,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省交界处。
苗族人讲究礼仪。客人来访,必杀鸡鸭。如果是远道而来的贵客,苗族习惯于请客人先喝羊角酒。吃鸡时,应将鸡头给长辈,鸡腿应给最小的宾客。有的地方还有分心的习俗,就是家里的大爷用筷子把心或鸭心送给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必须平均分。心成老人在场。
如果客人少喝酒,不喜欢吃肥肉,就可以说明情况。主人不勉强,但不吃苗族人。主人会见客人,不迈出第一步,不往前走;在谈话中使用敬语;穿着喜庆的衣服迎接客人;把酒放在村外迎接客人;当客人到家门口时,主人必须打电话通知家中的女主人,女主人必须唱歌欢迎客人;在客人面前,女主人不爬上楼;宴席以鸡鸭为佳肴。心肝最值钱,必须先送给客人或老人。,客人分人享用,顺序是先成长后年轻。客人不应该称主人为“苗”,他们喜欢称自己为“萌”。苗族人敬老爱幼,为人诚恳,好客,讲究礼节。
7.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作文习惯 篇七
一、养成用心说话、说真话、诉真情的习惯
有些同学在写作中, 一味地说套话, 以为只要朝着光明的一面去写就是没错的, 其实, 这种思想的框框是完全应该摒弃的。人类的感情多种多样, 不论高下, 只要是自己的真情就可以如实表现。有些同学在平时的言谈中, 对有些教师批评有加, 但在写老师的作文中却一味地对教师歌功颂德, 这样的作文能写得好吗?只能给人作假的印象, 倒不如直言不讳地指出老师的缺点。
语文教育老前辈都是强调学生作文“要说自己想说的话”的。叶圣陶先生说:“在作文教学中, 首先要求学生说老实话, 绝不允许口是心非, 弄虚作假。”吕叔湘先生也说:“对于作文可以首先要求它有实实在在的内容, 少搬‘公式’, 少说废话。”学生作文创作是否有发自内心的真情, 是衡量创作的一个重要尺度。作文创作应以敞开心灵, 表现个性, 真实坦白地抒写自己为创作原则。真诚是一切文学之本, 尤其是初学写作者——学生所必须遵从的。对于如在某年高考作文《战胜脆弱》中, 有不少学生臆造父母去世的悲痛来作文的现象, 应该予以深思, 并予以纠正。
二、养成观察感知、体验积累的习惯
写作者必须热爱生活, 对生活有敏锐的感悟力。热爱生活, 笔底才会淌出源源清流, 妙笔才会生花。观察生活, 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 假恶丑, 积累生活, 思考生活, 才能拥有自己的思想, 对周围的点点滴滴形成自己的看法或独到的见解。对生活观察得越细致, 则描写的事物越生动形象。因此, 必须培养学生养成观察感知的习惯。
大文豪苏轼主张:“博观而约取, 厚积而薄发。”鲁迅先生也说过:“必须如蜜蜂一样, 采过许多花, 这才能酿出蜜来, 倘若叮在一处, 所得就非常有限。”这都说明积累在作文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有的同学提笔作文, 左右逢源, 信手拈来, 一气呵成, 大有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之势, 究其原因, 便是在积累上下过功夫, 材料储备丰富。不少同学写作苦于无言, 只好“望题兴叹”, 其根本原因是缺乏素材, 腹中空空。仓库里贮存的素材多寡, 直接关系到作文的质量。有一则古代笑话说:一秀才写不出文章, 痛苦万状。其妻见曰:“怎么比我生小孩还难?”对曰:“当然更难。你生孩子是肚里有货, 我写文章是肚里没货。”学生写作文也往往就是肚里没货。因此, 应培养学生养成积累素材的良好习惯, 引导学生勤写观察笔记, 多作读书笔记, 把平时看到的现象、读到的好素材、感受到的思想火花, 都记录下来, 这样才不至于随读随忘, 随见随忘。
三、养成多阅读多思考、多练习、多修改的习惯
我们每一个人, 凭直接经验, 对社会的了解总是有限, 要积累素材, 也不可能样样亲历, 这就必须学会多积累间接经验。而获取间接经验的最有效途径便是阅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是获取写作范例的唯一途径。“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劳于读书, 逸于作文”, 这都是前人在读写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读书是吸收、积累的过程, 思想、素材、感受以至语言的表达方法都在不知不觉中储存起来。一旦需要, 这些储存就会蜂拥而至, 跳出来供你应用;你可以很自然地随手拈来, 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 进而推陈出新, 把自己的情意表达得生动、完美。多读的确是一条通向学好写作的成功之路。
自然, 多读还要多写, 任何技能技巧, 都需要反复历练, 写作也一样, 训练达不到一定强度或熟练程度, 就难奏效。写作更是一种创新, 必须在反复实践中体味、揣摩才能悟出其中的规律。要养成勤动笔的习惯。滴水穿石, 熟能生巧, 写作能力是在不断实践中提高的。多读多写文自工, 只有多写了, 作起文章来才能得心应手。连大文豪鲁迅先生说起自己的写作体会, 也是这样强调的:“文章应该怎样做, 我说不出来, 因为自己的作文, 是由于多看和练习, 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的。”因此, 初学写作者应勤练笔, 只有坚持练笔, 才能以“量”来促进“质”的飞跃。持之以恒, 写作习惯也就养成了。
8.培养良好的作文思维习惯 篇八
关键词:日常生活;真情实感;写作训练过程;构思;思维能力
在长期的作文教学中我认为要正确处理四种关系尤为重要:一是处理好生活和写作的关系,长期积累,偶然得之——说明写作准备的重要性。二是处理好阅读和写作的关系。阅读是基础,写作是阅读的自然延伸和合理发展。三是处理好对话和写作的关系。写作即对话,是与他人、社会、自然的对话,也是自己与自己的对话。四是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学生是作文训练的主体,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是通过历练和内化完成的。
一、让写作回归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世界
把作文训练纳入初中学生的成长中,让作文伴随着学生的生活、生存、生命,一起成长。我主张,初中作文训练要不断追求回归学生的日常生活世界。走向学生的生活世界一定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世界中感悟人生、生活、生命的真谛,从而写出深体验,写出真感受。不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就无从谈起作文。学生本来就身处生活世界里,我们应该负责在平常的作文教学中,注入日常生活的基础,使作文焕发生命的气息,使作文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与体会联系在一起,使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经验、体会、交往等成为他们成长的财富,同时为学生写作提供鲜活的生活素材。直观地对世界、对人生、对社会的感悟,形成理性的表达,可能对中学生来得更真切,更为灵动。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所讲的,要“给学生提供有利于自主写作的条件和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约束,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老师要引导学生在作文世界里说心里话、真话、交心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要“给学生提供有利于自主写作的条件和空间。
二、写好,同时就是感受,想好和说好
教学生写好作文,重要的是端正学生对作文的认识。作文不是生活的装饰品,不能认为在作文里就要说漂亮话。在生活中人是不得不说话的,作文无非是用笔来说话,这是生活的需要。作文是另一种人说话的形式,是用文字说话。你想说什么,就用文字写下来,你怎么说就怎么写,这就是作文。作家布封体会出:写好,同时就是感受,想好和说好。要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生活,热爱生活,积累生活,表现生活和表达真情实感。事情怎样做就怎样写,怎样想就怎样写。把眼睛看到的,心灵感悟到的,头脑思考到的东西写下来,这就是作文。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神奇绚丽的自然生活,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活泼健康的学校生活,喜怒哀乐的家庭生活,还有头脑中想象的广阔世界,一切生活都是学生作文的源头活水,应引导学生:睁开双眼观察世界,打开心灵感受世界,运用头脑理解世界,再用文字表现世界。写作中一定会有这样的体会:观察不一定能感受,观察不一定能领悟,观察不等于发现。明确一点:要在生活中有所发现是非常可贵的,发现的秘诀在于留心事物,质疑问难。要发现必先会发问。培养学生每事必问的思维习惯,可以扪心自问,或者因事问人,也可以触类旁问。学生并不缺少生活,而缺乏对生活的观察、思考和感受。如果事事留意就会有感受,处处感受也就有写作的素材和动机。生活、读书、散步、闲谈、思考及至一阵劳累之后的小憩,一曲美妙的音乐、一个陌生而偶然的微笑、一瞬无意的远眺……都可以给你带来新的感受,使你的心灵升腾起新的写作灵感,敏锐地抓住这些新的感受和灵感,新的写作行为动机就这样产生了,只有这样才会向优秀的写作者靠近。
三、全面协调发展,建立作文教学同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综合性学习的联系
学生通过阅读教学,积累丰富词语句式,积累多样的文章结构模式,提高文字表达能力。让学生在阅读教学的基础上,自然进入文本角色,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写一些与文本角色和课文内容相关的文章,不仅可以提高写作能力,还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美国密执安大学教授威尔逊说,读对写、写对读都存在着相辅相成的作用。有一种提高写作能力的最好方法是写读书报告。美国作家约翰·卢宝克说:“书籍所赋予我们的思想比现实生活赋予我们的更加生动活泼,正如倒影里面所反映的山石花卉更加多姿迷人一样。”这提醒我们,必须构建写作的生态人文环境,用情境刺激、换位移情等方法来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
教师应利用一切机会,把课外读物引进课堂,课内课外互相配合、补充比较,拓展作文学习内容及作文学习的时间、空间。
把阅读课外读物和写作紧密结合起来,用读促写,用读悟写,用读鉴写。我认为一种有效且容易做到的训练方法是写日记,写日记是一种融观察、发现、表达为一体的方法,而且它的即时性和真实性都比其他类型写作练习强。除了长期坚持外,还应进行提高学生日记品味的实践探索,如为日记设计专题,
设置查看权限等。
特别是利用阅读文本,组织开展实践活动(例,七年级母爱单元),就能在活动中理解课文,在活动中学会写作。初中阶段是心理变化、情感变化最大的一个年龄段,也是思维最活跃的时期,在作文教学的对话中,写作主体的自我对话是难度更大的,它既受到自身生活积累和认知能力的制约,又与思维习惯和写作态度密切相关。在写作活动中,实现自我与内隐自我的交流,包含着自我接纳和自我否定,自我的思维惰性,认知定式和情趣偏向等。对此,培养学生严谨的写作态度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和批判的意识和能力更有必要。
作文训练需要观察、联想与想象,思维分析,言语表达,审美价值判断等多种能力以及情感态度的紧密配合。构思不仅作为写作过程中的某一个阶段,而应作为一种重要的心理与思维活动,贯穿于写作训练的交流与写作主体对话的整个动态过程中,影响学生的观察角度、信息分析与提取。在对话训练过程中进行观察、联想与想象、思维分析以及言语表达等综合能力培养。
要提高学生作文质量必须先重视写作训练过程中的对话,顺应学生的视角和心智水平,在过程中时刻锻炼语言运用技能,真正掌握语言交流工具。创设提高对话与交流质量的作文环境,作文教学必然能帮学生消除“需要的迫切性与学习的抗拒性”矛盾。
五、写作教学要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写作教学活动应重视作文教学的整体计划和每一次作文的明确的目标指向,要围绕目标命题确定任务,进行作文指导和评讲。在积累素材基础上认识素材、分析素材也很重要,即“想”的训练也要加强。在具体的谋篇布局中要训练学生:如何挖掘主题(写出思想深度),明确选材的价值取向,整理好行文思路,選取恰当的表达方式技巧等。
想要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作文命题的质量至关重要。作文命题应具有开放性,这样才能唤起学生的思考意识和表达欲求。这就要求命题延展性和生成性,显现多向性、发散性的思维路径。只有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心灵世界,命题才更能激活学生思维,促使其生疑、质疑,产生追问、探究的兴趣和反思、批判的意识。话题作文、供料作文、选题作文都为学生提供更宽泛的选材范围的同时,也提供了更开放的对话视野和思维空间。其余的全命题和半命题作文也更注重导语的作用,引发学生的联想和思维,激活其创作的欲望。
作文能力是一种心智技能,它包括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以思维为主要成分,作文是学生思维的结晶。良好的作文思维习惯是学生具有作文能力的标志。让作文教学深入学生的现实生活,使写作习惯和能力融入他们的血液。所谓能力不是一时就能够拥有的,阅读跟写作不会比小孩学走路跟说话容易,要掌握要领;要不断地历练,直到形成习惯,才算拥有了这种能力。
参考文献:
李兵一.写作主体性的培养策略[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9.春节风俗习惯作文 篇九
从阴历二十三开始,人们就开始为过春节忙碌了起来,阴历二十三是纪念灶王爷的日子,据说每到这一天灶王爷就要乘着人间的烟火去天上汇报人间的情景。这天,人们都会为灶王爷准备一盘子糖瓜儿,期望他为自家人多多说点儿好话。当然,这些糖瓜最终都会进入到我们这些喜欢吃糖的小孩子们的肚子里,糖瓜儿是糖做的,黄黄的,圆圆的,看起来像个小西瓜,象征着团圆,美满。吃到嘴里甜甜的、脆脆的,小朋友们都爱吃。
一到农历三十就进入了过年的阶段,人们都忙着扫庭院、贴窗花、请门神、贴福字,有的人家故意把福字倒过来贴,别人一看就明白福“到”了,证明这家人明年的福气到了。吃过团圆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全家人一齐包饺子,我家在这一天总是要在饺子里放上一枚洗干净的硬币,谁吃到了这个饺子就是家中最有福气的人。我异常喜欢年三十的晚上来守岁的,因为这样就能够不用早早的睡觉了。一过晚上十二点,一年中最喜庆的时候刻就来临了,各家各户都开始放烟花,有的烟火一点燃就像赛车一样,一溜烟似的跑得无影无踪,有的发出“嘭”的巨响窜到夜空中像菊花一样绽放美丽的笑脸......火树银花一线天!新的一年就在这美丽的烟花中开始了!
最高兴的是过年时收到长辈们给的压岁钱,嘻嘻,这是我最喜欢的风俗了。当然从里到外穿上一身漂亮的新衣服,也异常的开心。
10.春节风俗习惯作文 篇十
按照家乡的习俗腊月二十三春节就开始了。腊月二十三小年就开始了,这一天人们就开始打扫卫生,把房间的里里外外都打扫的干干净净,从这天起,人们开始买年货,买对联、买糖果……有些人家还要炸果子。
到了除夕就更热闹了,家家户户包饺子,到处都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上漂亮的衣服,门上贴上红红的对联。这一天,出门在外的人都要赶回家一起吃团圆饭。
从初一到十五都是走亲访友的日子,大人拿出好吃的糖果招待客人,小孩也很开心,因为可以收到压岁钱。
11.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作文习惯 篇十一
写作的素材来源于生活。观察、搜集、积累是汲取生活源泉,获得作文素材的重要手段之一。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富,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这告诉我们“生活是作文之本”。小学生的生活范围毕竟有限,为了能让学生有一双慧眼,让他们能从平常人、平常事中感悟到不平常,从司空见惯的人和物中,努力找出一些让人心动的东西来,教师要对学生做一些正确的引导,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生活并加以思考的习惯,生活中有许多有意义的值得观察的事物,怎样使学生不错过这些宝贵的生活画面,及时捕捉住观察的对象呢?教师要多引导、多提醒,比如写一个人,就要对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语言、生活习惯等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写的作文才有血有肉。类似的问题教师要经常提醒学生。教师还要指导学生每天写一篇日记,写自己的新发现。
通过不断地观察和练笔,这样慢慢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成为写作的源泉。
二、培养学生接触生活,学会表达的习惯
由于“作文来源于生活”,作为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课外时间多接触生活,通过亲身体验,能够增长他们抉择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我们注重把学生的目光引向自然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指导学生做积累材料的有心人。 有了这些,学生写作时就不会再胡编乱造、生搬硬套了。而会把亲身体验的真实感受融入到写作中去,为作文服务。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接触社会范围也越来越广,生活经验积累多了,他们就有想法,有感受,有观点,就会引起倾诉和表达的欲望,教师应鼓励他们写出来。学生所表达的内容也许是零乱的、奇异的,甚至是荒诞无稽的,不要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我们要以欣赏的眼光看孩子,让他们的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办都尽情地释放出来。
(一)关注生活,学会观察生活
应该说,我们的小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日益提高,我们孩子们的生活会更加多姿多彩,无论是家庭的,学校的,还是社会的,这就为学生观察生活提供了广泛的空间。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千变万化,即使是同一棵树上的两片树叶,只要仔细观察,善于抓住特点,也能找出它的细微的变化。作家冰心在《陶奇的暑假日记》里有一段对话很有意思:爷爷站了起来指着前面问:“前面那些花和树都是什么颜色呀?”我说:“松树、柳树和草都是绿的……”爷爷说:“綠色的深浅有不同,你看松树的绿多暗呀,这种绿叫做‘苍’;草的绿色浅多了,和那边卷着的美人蕉叶子差不多,这种绿叫做‘碧’;柳树的绿色,又比草深些,比松树浅些,这种绿叫做‘翠’……”我笑说:“爷爷你从哪儿来的这么多字眼呀?爷爷也笑说:“我是从书上学来的。”书上写的又是从哪里来?从生活中来。没有仔细的观察,自然区分不清楚。
(二)开展活动,学会参与生活
小学命题作文要求学生所写的内容一般都是学生所熟悉的,但很多时候学生对原很熟悉的活动却感到没什么可写,或者无从下手。有意识组织活动,使学生有可能积累典型的写作材料,这不仅关系到作文教学成功与否也关系到能否在引导学生参与生活过程中深化作文主题。于是,我经常选择各种活动场景,让学生亲临其境参与体验,在活动中引导观察、加强指导,从而积累写作素材。
在让学生写一篇《我有一双灵巧的小手》的作文之前,我在主题班会上进行了“钉扣子”、“缝补丁”、“织毛线”等比赛,为学生积累了丰富的生活常识和写作素材,待到写作时就会“言之有物”,而不会成“无米之炊”。如《第一次放风筝》、《种树》这类作文,假如不让学生亲自实践,他们理不出头绪,也谈不上感受。
(三)留心社会,学会体验生活
体验,是由自己亲身经历、感受和体味得来的生活经验,应当让学生懂得,在个人生活中蕴藏着一个取之不竭的作文题材的宝库。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有所思,有所感,有所悟,自然就会生发出借助笔来表达的愿望。这些体验,教师要引导学生极时将个人生活内容用条款式实用笔记文进行写作,成为作文毛坯。在作文训练过程中,我有意将学生的视线从校内引向校外,引导学生不断走出校门,去寻找写作的“活水”。如,利用双休日和结合学校大队部组织的野外活动,带领学生走上田间地头,参观工厂车间,调查流经县城黄河的水质,考察文物古迹……通过系列活动,扩大了学生的写作范围,大大丰富了写作素材。
三、培养学生多阅读、勤思考的习惯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阅读对作文的重要性。吕叔湘先生说过:“学习的成果百分之七十得益于课外阅读。”《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的课内外阅读量作出明确规定,学生9年课外阅读总量要达到400万字以上,小学阶段要背诵的诗文不少于160篇(含课文),这一举措将为学生今后学习语文乃至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师要在学生完成课内阅读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的习惯,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教给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我经常以课文为范例,让学生大量阅读课外书。教材中许多课文是名人名篇,有的是从名著中节选或改编的文章,讲课时我把这些片断的前后内容给学生作简要介绍,激发起学生想了解整个故事的兴趣,再把这本书介绍给学生,作为学生每天阅读半小时课外书的任务。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吸收、积累的过程,素材、感受以至语言的表达方法都在不知学觉中储存起来。具体要求学生在阅读中摘录好词、好句,为自己习作时能灵活运用。
四、培养学生多练习,多修改的习惯
俗话说:“熟能生巧”,“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世上任何技能技巧,都需要反复历练,写作也不例外。写作训练达不到一定的熟练程度,作文就难以达到一定的水平。写作是一种创新,必须在反复实践中体味,揣摩才能悟出其中的规律,这样下笔才能一挥而就,不至于都要东拼西凑、生搬硬套。
好文章一半在起草,一半在修改。叶圣陶老人曾一再强调:“学生养成了自己改作文的能力,这是终生受用的”。新的教学大纲也要求逐步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养成修改作文的好习惯。我们一方面要向学生讲述古人锤字炼句的故事,讲明好文章是改出来的道理,提高他们修改作文的自觉性;另一方面,我们还要教给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学生通过反复练习,反复修改,就能使他们的作文水平更上一层楼。那么到底应如何培养认真修改自己习作的习惯呢?
1.让学生认识到一篇好的习作不是一次成文的,而是经过了反复修改而成的,促使学生反复修改自己的习作。
2.修改贵在新知,教师应尽可能让学生对自己的习作逐字朗读、推敲,参照习作要求,认真思考,获得新知。
3.重视对学生进行咬文嚼字的训练,鼓励用更新更好的语言表达。
4.鼓励学生讨论,相互启发、相互提出修改建议。
这样做不仅可以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成为学习的主人,还可以逐步养成认真思考、修改自己习作的好习惯。
12.好习惯帮助学生写好作文 篇十二
一、养成在作文中用心说真话的习惯
每一部经典文学作品, 都饱含着作者的感情, 而文学作品是生活的表现与升华, 如果写作是虚构的, 没有用心, 则不会引起读者共鸣。同样, 在学生作文中也是如此, 很多同学的作文中, 人是虚的, 事是假的, 观点是强加的, 感情是浮泛的, 没有真情实感, 这样的作文如何引起他人共鸣?也有些功底不错的学生往往很有文采, 但是由于失去了生活的真实性, 就变成了胡编乱造, 虽然文章好看, 却不足以打动人。
叶圣陶先生曾就写作的真情实感说:“在作文教学中, 首先要求学生说老实话, 绝不允许口是心非, 弄虚作假。”吕叔湘先生也说:“对于作文可以首先要求它有实实在在的内容, 少搬‘公式’, 少说废话。”由此可见, 文章贵在真情, 写作文一定要从说真话做起, 不能一味地说套话, 只写光明一面。虽然世界只有一个, 但是人是多样化的, 人的感情也是多种多样的, 因此, 在写作中完全可以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只有敢说真话、实话, 才能让自己的作文活起来, 让读者感到作者的真诚。
二、让学生养成乐于观察生活、善于积累的好习惯
语文源于生活, 生活处处有语文。作文也是如此。学生不爱写作文的另一重要原因就是, 无话可说, 在写作文时, 脱离实际, 生编硬套, 像挤牙膏似的想一句写一句。为什么会有这种状况?那是因为学生缺少对生活的观察, 观察不够。所以, 在作文教学中, 教师要让学生养成观察的好习惯, 以自己的心去理解、感受生活, 在生活中观察, 在生活中写作, 写真人真事, 抒真情实感, 这样写出的文章才有事实感, 才能打动人, 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学生害怕写作文, 无话可说, 无事可写, 除了因为对生活缺乏观察外, 更是因为这些学生不善于思考, 不善于积累。他们虽然看到了很多事情, 见过了很多事物, 但是, 他们没有积累, 只是过目就忘, 丝毫不在心中留下痕迹。
鲁迅先生也说过:“必须如蜜蜂一样, 采过许多花, 这才能酿出蜜来, 倘若叮在一处, 所得就非常有限。”这都说明积累在作文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观察就是汲取生活源泉, 积累生活中的素材是作文的基础。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生活中是有很多素材可以取得的。学生要养成善于积累的好习惯。
苏轼说:“博观而约取, 厚积而薄发。”也是在说素材多了, 作文自然就写好了。俗话说得好,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 只要你勤于积累, 到写作时, 自然素材多的是。所以, 应培养学生养成积累素材的良好习惯, 引导学生勤写观察笔记, 常备一个记事本、日记本等, 想到或看到什么事情就记录下来, 不但为了练笔、也为写作积累了素材。
三、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多读多想的好习惯
学生会观察会积累还不够, 如果想要把水平提高, 自然需要更多地阅读名家名作, 各家作品。这样才能借鉴、学习写作的更高水平, 使自己的作文能力提高。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看事物会不一样, 写作也一样, 经常阅读一些经典优美的文章, 自然也会使自己的作文水平提高。杜甫说:“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由此可见, 书读得多了知识积累得多了, 才能博古通今, 写起文章来才能如有神助。
如果只是读还是不够, 更要学会在读中思考。只是一味读, 不会想, 则不知道哪里好哪里不好, 哪里是精华, 哪里是糟粕。因此, 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在读中思的习惯, 一件事情可以这样写也可以那样写。比如, 同样是写背景, 鲁迅写的作品与其他人的作品有哪些不同?只有在读中想, 才能切实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提高分析能力。
四、教师要指导学生多写、多练、多修改
台上一分钟, 台下十年功。如果要写出好作文就必须多写、多练, 作文没有捷径。任何技能技巧, 都需要反复练习, 写作也一样, 只有在不断地磨炼之下, 才会知道自己哪里不足, 哪里需要改进, 哪里可以做得更好。
鲁迅先生在谈到自己的写作体会时, 也是这样强调的:“文章应该怎样作, 我说不出来, 因为自己的作文, 是由于多看和练习, 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的。”由此可见, 学生写作文更要多多练习, 只有坚持练笔, 持之以恒, 才能使写作水平提高。
此外, 在练笔的同时, 要注意多加修改。俗话说得好“文章不厌百回改”, 每次修改就是自己写作能力的提升。只有在修改中, 才能发现自己在不断完善, 不断地严谨自己的思维, “推敲”这一典故不正是如此?
综上, 教师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养成写作的好习惯, 一旦习惯成自然, 学生便会视作文如自己生活的一部分, 就如回家, 如吃饭一样自然, 这样, 学生的作文水平、综合能力便会不知不觉地提高。不再害怕作文, 而是爱作文了, 甚至会无日不写作。除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教师还要多加指导, 多加肯定, 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写作环境, 鼓励学生, 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摘要:虽然中学生的作文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善, 甚至有些同学可以写出很不错的文章。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对教师而言, 最难教的还是作文;而对于学生来说, 最难学的也是作文。究其原因, 还是因为这些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那么需要什么样良好的习惯呢?
13.春节风俗习惯作文 篇十三
这天还是去探亲拜年的好日子,于是我和爸爸妈妈一齐去我姥姥家。当然,去那里的人不光只有我们三个人,还有我的舅舅、舅妈、大姨和大姨父,以及我想念以久的两个姐姐。吃完那顿丰盛的年夜饭,大院里顿时热闹起来,大家开始放烟花了。我们穿好外衣,拿着两大包的烟花爆竹向中心广场走去……
“当,当……”12点的钟声刚刚敲响,无数的礼花腾空而起,又带着满身的光焰洒向大地,把大地映的光彩夺目。啊!烟花五彩缤纷,千姿百态,争奇斗艳,把节日的夜空装点成了美丽的大花园!人们抑制不住激动的情绪,纵情地欢笑、歌唱。变幻无穷的焰火映照着人们兴奋的笑脸。这边的“闪光雷”刚刚炸开;“蹿天猴”又鸣叫着飞上高空;那边紧追着“金龙狂舞”;这时一朵烟花又炸开了,里面喷射出火花,越喷越高,越闪越大,慢慢呈现出一棵树型,一朵朵金色的火花从“树”上摇落下来。“噢,发财了!”人们望着“摇钱树”欢呼雀跃起来。
14.习惯话题作文:白族的风俗习惯 篇十四
除此以外,白族也和汉族一样,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初十过春节,农历七月十五日为祭祖节。逢年过节白族有许多礼仪禁忌。元江县的白族每年的三月会或天子庙会期间,禁止杀生。大理的白族大年初一不准动刀、挑水、泼水、扫地。怒江白族大年三十晚饭前祭祖时,忌讳外人在常大年三十,要把借给别人的东西要回来,否则来年找钱不顺,粮信不丰。因而借了别人家的东西,必须在大年三十之前还给别人。大年初七为女人节,妇女不做饭,不背水,也不做其他任何劳动,而是尽情地玩耍;大年初九为男人节,男人休息。云龙县的`白族,七月半这一天不准人们到处乱走。
历史上白族崇拜本主,如今作为一种习俗保留下来,表现为:几乎每个村寨都有一个本主庙,庙内供奉泥塑或木雕本主神像。进入白族的本主庙,必须虔诚、肃穆,禁止大声喧哗,禁止触摸本主神像。白族也崇拜各种神灵。怒江州一带的白族,如果有人生病,必须以牛、猪等做牺牲,进行祭天活动。活动一般在村子附近山顶上的一棵大树下进行,全寨人参加。这棵大树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禁止砍伐。
15.风俗习惯作文 篇十五
一、农村小学作文养成教育现状透视
作文是学生最重要的语文学习功课之一。《语文课程标准》把“抒真情、写实感”作为评价学生习作的首要标准。作文理应是一种基于内心需要的表达, 而在当前农村小学很多师生尤其后进生的心目中, 作文只是他们语文学习的一项“作业”, 毫无表达与创作欲望。这一根深蒂固的观念, 究其根源, 无外乎以下几种因素。
1.不切实际的“作文课堂教学”方式。
这些年, 随着语文课改的深入推进, 许多作文教学法“自立门派”, 层出不穷。这些教学法大都是实验教师针对学生实际, 经过长时间实践摸索、总结提升而得的。然而, 在教学实践中, 面对这些优秀的作文教学法, 很多农村教师由于受外因内因的制约, 疏于研究自己学生作文习惯养成现状和策略, 因此渐渐分成了两类:一类教师强调这些优秀教学法的“个别性”, 对它们充耳不闻; 另一类教师则一味夸大这些作文教学法的“普适性”, 认为它们“放之四海皆准”。这种没有考虑学生实际情况的做法, 不仅不能使学生从根本上转变作文观念, 反而直接导致更多同学对作文产生畏难心理。
2.不够热情的作文教学评估。
学校对作文教学评估的淡漠, 促成教师“把‘作文’只当‘作业’”的合理化认定。周围很多老师大都是先把作文要求简单讲一讲, 然后让学生口头说一说作文的构思, 接下来就发作文本开始作文, 很少关注学生真正写了些什么东西。学校对教师作文批改等业务的检查, 很少关注学生写了什么, 写得怎么样。另外, 在试卷测试中, 阅卷人员走马观花, 对于学生作文是原创还是抄袭无暇辨真伪。这使得很多老师宁愿让孩子背现成的能拿高分的优秀作文, 也不愿给孩子一个由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空间。
3.程式化的学生作文评价。
长久以来, “眉批、段批、总批”的作文评价方式促进了老师对学生习作的指导, 但是, 也使得很多老师为了“批”而“批”, 不是为了“指导交流”而批。
4.天壤之别的父母文化差异。
尽管现在大多数农村孩子与城市孩子的生活质量差别不大, 但是, 父母的文化差别是横亘在他们之间很难逾越的鸿沟。在我周围, 很多孩子的父母甚至小学都没毕业, 而很多县城的家长爱读书、爱写作, 能倾力为孩子营造文化氛围。
5.让人又爱又恨的方言现象。
在作文中, 如果总是习惯用方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不仅不符合汉语的表达规范, 还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作文表达与交流的功能, 对小学生学好规范的汉语是很不利的。为此, 有些老师试着让孩子们在校园内讲普通话, 以此纠正方言, 但收效甚微。毕竟农村孩子成长的大环境充斥着方言, 他们周围的人都说方言而不是普通话, 影响无处不在、如影随形, 孩子很难养成在生活中使用普通话的习惯。
二、农村小学作文养成教育的对策思考
如何引领学生转变这一观念, 真正将“作文”视为内心表达的需要? 我觉得, 文心雕琢是关键。何谓“文心雕琢”? 就是强调教师不单注重作文技巧的教学, 更要真正关注孩子的内心, 引导孩子主动关注自己的内心, 才会从“作文技巧”的追求走向“内心表达”的需要, 从而引领学生从“作业”走向“作文”。
1.丰富活动, 敏化心灵。
尽管农村孩子的语言表达往往显得粗糙, 但是, 农村孩子的内心世界是很丰富的。教师应引导孩子发现自己对周围事物的内在想法、看法, 注意引导孩子将自己的生活和写作水乳交融。
语文名师管建刚曾说:“无意印在心灵上的那些事件、那些情感, 才会真正哺育写作。”孩子的世界每天都上演着丰富的内容, 教师要给孩子创造“表达印在自己心灵上的事件和情感”的平台, 以此培养孩子对周围事物的敏感力, 从而提高写作表达能力。
实践中, 我鼓励孩子写小组流动日志, 每天由组内商量选定一些日常接触事物作为话题, 用一两句话或者一段话写自己的看法或想法, 然后小组内、组与组之间进行传看。长久下去, 学生自然敏化心灵, 增强写作欲望。
作文需要源源不断的素材, 李振村老师在《语文教育的根本在哪里》中写道:“掌握一两种写作技巧是不难的, 难的是让学生对写作充满热情和自信, 像玩游戏一样玩语言文字。”我们应想尽办法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用眼睛观察, 用耳朵倾听, 用心灵体会, 用双手创造, 让学生在活动中乐于写、勤于写, 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活动中的孩子心智丰富, 表达欲望强烈。所以, 每次活动后, 教师要及时创设不同话题情境, 让学生即兴写作。如有一次, 我校请到了著名励志教育专家赵一博为学生进行专题演讲。我以这个活动为契机, 在演讲开始前, 以“对演讲的期待”为话题引导交流写作;演讲结束后, 以“对演讲过程的感受”为话题引导交流写作。由于学生亲历了活动, 在第一时间内, 很多感受都是鲜活的, 因此很多语言文字的表达十分鲜活、真实。
2.趣传技巧, 表达心灵。
虽然文心雕琢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课内课程和学校教育, 但是, 不能否认作文课堂教学对孩子内心的影响。课堂上的很多举动本身就是孩子的作文素材。所以, 在课堂上, 教师绝不能只注重技巧的传递, 而不关注孩子内心丰富的精神世界。
如就“简快作文实验”课题来说, 在课堂实践中, 所有关于简快作文的技巧和理论, 我都是通过妙趣活动向同学们传递的。比如在培养四年级孩子“变换句式首尾呼应”的作文技巧时, 我分别请坐在最前排和最后排的两个孩子站起来, 然后让前面的孩子喊后面孩子的名字。“一呼一应”, 孩子一下子形象地感受到了“前后呼应”的情境。再引导学生联系具体习作内容理解“变换句式首尾呼应”。这样的妙趣活动常常投印在孩子的内心深处, 加深他们对作文技巧的理解和运用。
同样, 对于“纠正作文中方言现象”的指导, 我们如何在修正这些方言病句的同时, 不伤害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呢? 我认为要结合丰富的口语交际活动进行指导, 可以利用一些常见方言创编故事或者小品等进行表演, 使孩子在活动中发现部分典型方言与普通话的表达差别, 从而留下深刻的印象。
总之, 作文技巧的传递, 一定要追求“润物无声”的自然之境。无论欣赏哪一流派的作文教学方法, 都要考虑到自己所教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 采取适合本地、本班孩子的作文教育方式, 切不可盲目照搬。毕竟我们最终培养的不单是学生行文造句的技巧, 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养成运用技巧表达心灵的良好习惯。
3.满足期待, 延展心灵。
当学生充满激情地创作作文时, 教师一定要予以欣赏和评价。这种评价不是“作业”式评价, 而是心与心的交流, 以此满足孩子对自己作品的评价期待。
首先, 在常态的作文评价中满足孩子的期待。在用笔批改时, 要采用“对话式”交流评价。比如当孩子作文中错别字较多、语句不通顺时, 不要简单圈出来要求改错, 而要针对这个错别字或者不通顺的句子, 创设某种情境与孩子交流。在实践中, 当学生把“树梢”的“梢”误写为“捎”, 我这样评价:“你‘稍不留神’把树‘梢’写错了。麻烦你再读一遍时‘捎带’着把它改过来吧! ”这样的小小举动虽然平凡无奇, 但在纠正孩子错误的同时, 使得孩子在作文的世界里与老师有了丝丝缕缕的内心联系, 从而每次作文后都充满期待。另外, 在常态作业评价中, 除了“师生对话式”评价方式, 我还注重学生自我评价修改能力的培养。结合作文课题实验, 我先让孩子掌握“简快作文三段论简评”法, 然后培养孩子学会用三段论简评优秀习作, 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习作鉴赏能力。一定阶段后, 再让孩子运用此方法对自己的作文进行“构段、语言运用、错别字”等方面的自我评价和修改。如此循序渐进的训练, 既使孩子们掌握了方法, 又满足了学生对自我习作的评价需求, 从而更好地在教师评价中找到共鸣。
其次, 满足优等生作文创作后的期待。优等生对自己作品的展示欲望往往比其他学生更强烈, 虽然这部分学生的作品并不一定完美, 但孩子们并不满足在班内、校内展示交流, 他们更渴望自己的文章能发表在报纸等刊物上。
对于学生的优秀作品, 我们一定要尽量提供展示平台和空间, 如创立校刊校报或者班级作文集, 让绝大多数孩子体验到写作的成就感。另外, 教师要尽量主动组织联系投稿, 帮助孩子们与编辑部建立良好、持久的联系, 给予他们最大的心灵满足。
对于中等生和后进生, 教师更要让自己的“童心”融进学生的习作中, 戴上“放大镜”以“欣赏的眼光”找优点:有的书写很工整, 有的偶尔会用上几个很恰当的词, 有的虽然写不具体, 但表达的是真情实感……这些习作都要给予及时表扬, 发现每一篇习作的闪光点, 给予更多孩子展示自我心灵文字的空间。
4.读写结合, 丰富心灵。
读是吸收、积累;写是倾吐、表达。对于农村小学生来说, 阅读数量和质量都急需提高, 读无疑能丰富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但是, 如果在读的过程中不体会, 不审视内心, 读再多的东西也是枉然。只有引导边读边发现自己的内在感受, 并记录下来, 才可以丰富心灵、文采飞扬。
在让学生大量阅读的基础上, 要求他们练写不同类型的读书笔记, 如摘录优美词语、名言警句、文中妙笔等, 有利于积累大量语言材料;写出文章的要点或故事梗概,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谋篇布局能力;写读文后的感受, 评价其人物、事件等, 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等。这样, 引导孩子们博览群书, 丰富内心世界, 习作时便能得心应手地表达自己的内心。
另外, 亲子阅读是丰富孩子内心的很好举措。农村孩子的家长由于受到文化水平的制约, 不能拿起笔和孩子共读共写。那么我们可以鼓励他们和孩子进行口头交流, 并由孩子执笔记录下爸爸妈妈的感受, 然后及时在班上交流, 以此促进孩子心灵的成长。
总之, 我认为要想改变农村小学生长久以来形成的不良作文习惯, 尽快转变他们视“作文”仅为“作业”的麻木状态, 就要重视对孩子们的文心雕琢, 密切关注学生的内心, 培养学生主动发现自我内心的能力, 为其提供交流所听、所见、所思、所感的时空。文心雕琢必定能令学生对作文保持长久的创作兴趣, 养成“真情为先、真言为要”的作文观, 从而加快农村小学作文养成教育进程。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
[2]陈中杰主编.智慧课堂.
[3]管建刚.我的作文革命.
【风俗习惯作文】推荐阅读:
元宵节的风俗习惯作文08-06
山东风俗习惯礼仪09-08
土家族风俗习惯06-27
立夏有什么风俗习惯08-06
侗族的风俗习惯礼仪08-10
56个民族的风俗习惯06-21
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小学三年级教案10-07
民族风俗习惯-课题研究调查报告10-23
春节初二风俗作文09-14
小学中秋节风俗作文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