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院校女大学生嫉妒心理与主观幸福感的实证论文

2024-07-22

师范院校女大学生嫉妒心理与主观幸福感的实证论文(共2篇)

1.师范院校女大学生嫉妒心理与主观幸福感的实证论文 篇一

渴望幸福, 享受快乐, 体验和谐, 是人心所向。不断提高社会成员的幸福指数和生活质量, 实现和谐社会人人共享, 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主观幸福感 (Subjective Well-Being, 简称SWB) 主要是指个体依据自己设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做的整体评估, 因而是一种主观的, 整体的概念, 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生理指标, 反映主体的社会功能和适应状态。同时也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值, 它是评估相当长一段时期的情感反应和生活满意度。SWB由两个部分构成:情感平衡和生活满意度。情感平衡是指与不愉快的情感体验相比较, 占相对优势的愉快体验, 是个体对生活的一个总体, 概括评价。情感平衡包含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两个维度, 但这两个维度并不具有必然的相关性, 是两个相对独立的变量。生活满意度是个体对生活的综合判断, 作为认知因素, 它独立于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 是衡量更有效的指标。

主观幸福感一般包括三个方面: (1) 生活满意度:是个体对生活总体质量的认知评价; (2) 积极情感:包括诸如愉快, 高兴, 觉得生活有意义等情感体验; (3) 消极情绪:包括忧虑, 抑郁, 悲伤, 孤独, 厌烦, 难受等情感体验, 但不包括重型情感障碍和神经症。

主观幸福感具有三个特点: (1) 主观性:指对它的评定主要依赖于行动者本人设定的标准, 而不是他人或外界的准则; (2) 整体性:指主观幸福感是一种综合评价, 它既包括认知评价又包括情感体验, 是一种综合性的心理指标; (3) 相对稳定性:尽管人的心境会受到新事物的影响, 但瞬间快乐的心境不一定能决定幸福感的长久, 从长远来看, 它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值。

二.女性大学生幸福感现状

女大学生是推动和谐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是未来女性精英中的主力军, 应该而且必须拥有正确的幸福观。然而据调查数据显示, 在部分女大学生的幸福观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偏颇现象。女大学生持有功利主义, 拜金主义, 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等观念。出现了学习目标不明确, 求知欲旺不够强烈, 就业压力大, 感情受挫, 人际关系困惑等一系列问题。空虚, 恐惧, 焦虑, 抑郁, 郁闷, 神经衰弱, 情绪易波动, 社交恐惧等不良情绪不同程度与之相伴。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过分追求物质财富, 忽视精神生活

幸福是外在的物质需求与内在的精神生活的和谐统一。物质幸福是一个人获得物质财富, 满足其物质需要的心理体验, 精神幸福是一个人获得精神财富从而使其精神需要得到满足的心理体验。欲望的膨胀, 使很多女大学生盲目追求金钱, 部分女大学生把实现较高经济收入和安稳生活放在人生追求的首位, 把物质, 金钱摆在第一位, 自私自利, 明确认同“有钱就是幸福”, 享受就是幸福等观点, 部分女大学生认为“干得好不如嫁得好”, 傍大款, 寻找高富帅, 有的甚至误入歧途。当今社会的女大学生在实际上并没有没有从传统的女性观念中解放出来, 缺乏女性应有的主体意识和独立人格, 缺乏远大的理想和斗志, 内心空虚, 缺少甚至根本没有信仰, 从学习领域转战到了消费领域去盲目攀比, 认为上大学的目的就是为了找工作, 找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多赚钱。

2.以自我为中心, 集体观念淡薄

当今时代女大学生是一个亟待关注的群体, 社会对女大学生寄予厚望, 然而一些女大学生的文明素质实在令人担忧。部分女大学生强调个人主义, 淡化社会责任感。他们强调集体为个人发展创造条件, 很少考虑自己如何为集体做贡献, 一味地索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对集体的事漠不关心, 对同学冷漠, 组织纪律涣散, 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女性同学之间缺乏真诚友爱, 鸡毛蒜皮的小矛盾都会一触即发, 随时升级, 进而打“冷战”, 互不理睬。只强调个人利益, 价值的实现, 时时事事“唯我独尊”, 完全不管不顾他人, 集体的正当合法权益。只愿享受权利, 不愿履行义务;将个人的利益放在高于他人和社会, 集体利益的地位, 甚至仅为一己私利而破坏他人, 社会和集体的利益。

3.功利主义思想严重, 急于求成

由于社会经济转型期的剧烈变动, 导致功利主义思想在大学生中泛滥, 部分女大学生在价值观取向上过于急功近利, 理想追求淡化。不知足, 认为有钱有权就等于成功的功利性的认知是造成女大学生幸福度较低的根源。许多女大学生都把成功的标准定义为拥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和社会地位, 她们认为赚钱越多越幸福, 权力越大越幸福。

4.情感不稳定, 情绪易波动

女性敏感, 多疑, 等生理和心理特点, 决定了女性大学生的情感具有不稳定性, 情绪波动且易走极端。她们对未来的生活和社会充满美好的憧憬, 不断产生各种欲望和追求, 然而她们还未真正走向社会, 社会经验相当缺乏, 对社会复杂性认识不足, 对自己欲望和追求的合理性缺乏足够的认识, 因此常常出现自己的需要与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 会使她们心里不平衡, 道德观和价值观发生扭曲甚至对社会表现出极为的不满, 使得他们在面对复杂社会的外部环境刺激时, 更容易突出地表现为反应迅速, 敏感, 喜怒无常等情绪。

三.影响女大学生不幸福的因素

1.社会环境因素

当代女大学生, 是年轻的知识女性, 是未来的“白骨精”。妇女顶起半边天的时代已经到来, 新思潮, 新理念, 新意识促使她全力奋斗与男性平等竞争, 她们渴望优秀与成功, 想要取得与男人同等的财富和社会地位, 然而考研, 专业受限, 性别歧视等压力, 面临就业形势的严峻考验造成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 导致女大学生的思想冲突和内心痛苦, 均可引发不良情绪, 苦闷, 抑郁常伴左右, 幸福感大大降低。

2.学校教育原因

国家强调素质教育, 只重视学习知识, 忽视了身心健康。同学之间少了很多交流, 却多了竞争和利益纷争。大学四年拼命学习, 考证, 奖学金, 为了毕业后能找到好工作。大学生普遍存在功利, 浮躁的不良状态。长此以往, 就会使其缺乏同情心, 爱心, 导致个性冷漠, 封闭, 女大学生当然无法感受到幸福。

3.家庭教养原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思想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标准都潜移默化于对学生的教养方式中, 对女孩的过分宠爱使得她们思想上和行为上都不独立自主, 使之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弱化, 独立解决困难和决策未来的能力让人担忧。以自我为中心, 自私自利, 不会关心他人, 不懂得什么是幸福, 甚至漠视身边的幸福, 更缺少创造幸福, 传递幸福的能力。

4.感知获取幸福能力的缺失

生活中有许多积极的、好的方面, 但女大学生却忽略了它们, “只看到自己的不幸, 忽略了自己的幸福”、“放大了别人的幸福, 缩小了自己的快乐”。老爱比较, 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到竞争中, 比容貌比身材比家境, 一旦人追求的不是如何幸福, 而是怎么比别人幸福时, 幸福也就离你远去了。女大学生越来越倾向于“右脑”思维模式, 而右脑掌管权力、地位等, 使她们对于幸福感的感受度为0。学业, 就业压力, 房子, 车子, 人际关系等问题都成了女大学生的“压力源”, 使她们多处于一种烦躁不安的焦虑状态, 这让她们无法从心底感受到幸福。

四.加强女大学生幸福感的对策和建议

1.引导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追求幸福的真谛

引导女大学生认真学习马列主义,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等政治理论课程, 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要以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指导自己的言行, 不断自省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进行必要的批评和自我批评, 克服缺点和不足。要善于区分观念的正确与否, 把握好自己的言行。不断加强自我修养, 尤其是在自信, 自立, 自强方面的修养。只有正视困难, 全力以赴地去迎接挑战, 才能使女大学生在生活的道路上有效地应对困难, 增强自信心, 提升幸福感。

2.丰富校园生活, 加强体育锻炼

良好的学习氛围, 丰富多彩的活动能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学习中, 也能让学生更好地展现自我, 从而实现自我价值, 得到满足感。鼓励女大学生充分利用图书馆, 讲座, 社团等多种形式的资源, 促进身心健康协调发展。要勇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多多沟通, 切磋, 交流, 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修养和人文素养, 培养积极阳光的心态。尽可能多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 为大学生提供多种就业和开通人脉的机会, 使女大学生的业余生活过得充实, 丰富而有意义。研究显示等量体育锻炼的学生主观幸福感水平最高, 充满活力, 加强体育锻炼, 养成自觉锻炼及终身健身的生活方式。每天运动一小时, 幸福生活一辈子。

3.培养美的素养, 发展幸福能力

幸福感是一种生活中的美感, 因此缺乏美感的人也一定是缺乏幸福感的人。人文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个体对幸福的主观把握, 因此高校要加大力度开展人文素质教育, 女大学生尤其要注重加强自身的人文修养。哲学可以让人思想深邃, 做最真实的自己;文艺可以快乐健康, 更丰富自己的人生;女大学生要注重培养自己在文艺方面的兴趣, 使自己具备较好的审美能力。要学习美, 研究美, 学会审美和体悟美。练练书法, 陶冶美的情操。研讨乐理, 探讨美的发音, 美的韵律。学研礼仪, 讲究服饰美, 容貌美和行为的端庄大方得体美, 爱美也让个体更生动现实地感受幸福体验幸福和创造幸福, 有效提升个体的幸福能力。

4.加大心理咨询力度, 加强对自我人格的塑造

健全的人格是女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必要因素。目前高校都配有心理咨询室, 发现学生存在问题要及时与老师沟通, 交流, 心理老师要对此进行正确的心理疏导, 帮助她们开放自己, 与心理老师进行心与心沟通, 宣泄不良情绪, 悦纳自我, 宽容他人, 使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正确的幸福观有利于促进女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提升女大学生的精神境界, 引导女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 化解其消极情绪, 改善女大学生的精神面貌。明确学习目的和生活目标,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以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鼓励她们建立自信, 消除自卑心理, 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 适应周围环境, 提高人际关系处理能力, 培养博大仁爱胸怀。

5.积极融入群体, 树立集体幸福观

积极地参加学校所组织的各种文体活动, 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 增长见识, 开阔视野。女大学生主动展开人际交往, 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使其融入集体之中,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他们的幸福体验。社会是人生存的根本, 社会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很大的。大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是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培养起来的。因此要创造尽可能多的社会实践机会让女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增长见识, 调适心理, 积极参加社会交往, 与他人进行信息交流和情感沟通, 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大学生感受和追求幸福的能力。

五.总结

女大学生的幸福观代表着青年人的主流和方向, 也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促进女大学生幸福观的养成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 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这是一个处处洋溢着幸福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一个积极健康的主流幸福观, 只有这样, 人心才会稳定、社会才能和谐。女大学生是综合素质较高, 社会亟待关注的特殊群体, 她们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增强女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是一项长期的, 艰巨的任务, 学校要转变教育理念, 丰富教育内容, 改善教育环境, 家庭要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更要调动起大学生获取幸福的主观能动性, 增强女大学生的幸福感教育, 使我国的女大学生真正地做到德智体全面发展, 具有较强的感知幸福, 获得幸福, 创造幸福的能力, 使女性大学生真正成为人格完善、身心健康、个性充盈、幸福和谐的高素质人才, 真正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白骨精英。

摘要:随着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突飞猛进地发展, 女大学生所占比例迅速提高。女大学生的幸福观教育更具有特殊性和现实紧迫性, 这是因为女性大学生更感性, 情感细腻, 心思缜密, 更为敏感, 有着不同于男大学生的生理, 心理特点和价值观念, 在学习、人际关系、就业、情感等方面, 承受着比男大学生更大的心理压力, 因此如何加强女大学生的幸福观建设成为了重中之重。本文分析了影响女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 并针对如何加强女大学生的幸福观建设提出了几点对策和建议, 以期提高女大学生的幸福指数和生活质量, 使其进而成为更加幸福快乐的人, 进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到推动作用。

关键词:女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因素,对策和建议

参考文献

[1]、张雯, 郑日昌.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4, 1

[2]、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4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3]、弓兰秀, 孟令择, 大学生主干幸福感及其培养[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报, 2006, 1

2.师范院校女大学生嫉妒心理与主观幸福感的实证论文 篇二

【摘 要】 以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大学生为例,采用问卷的方式对214名大学生分别进行关于主观幸福感和社会诚信问题的调查。研究两者间的关系及共同影响两者问题的因素,从而有助于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幸福感和诚信问题的改善。

【关键词】 高职院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社会诚信

【中图分类号】G64.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3-00-01

你幸福吗?随着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地提高,开始追求多元化的生活,幸福感成为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在探索幸福感的过程中,发现幸福感的话题成为衡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指标之一。

你诚信吗?在当代“诚信”是大学生最基本的立身行事之道,但现实中种种物质的利诱之下,已让大学生似乎越来越淡忘诚信这一传统美德,不诚信的现象在校园和社会中也是屡见不鲜。

一、关于主观幸福感、诚信的科学涵义

主观幸福感是指人们对其生活质量所做的情感性和认知性的整体评价。主观幸福感是一种主观的、整体的概念,同时也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值,它是评估相当长一段时期的情感反应和生活满意度。主观幸福感由三个不同维度组成: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和生活满意感。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诚”与“信”作为伦理规范和道德标准,最初是分开使用的。“诚”即诚实诚恳,主要指主体真诚的内在道德品质;“信”即信用信任,主要指主体“内诚”的外化。“诚”更多地指“内诚于心”,“信”则侧重于“外信于人”。“诚”与“信”组合在一起,是指诚实不欺,讲求信用,强调人与人之间应该真诚相待,言而有信。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与社会诚信关系的分析

在对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的调研中,发现影响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与社会诚信问题中,存在着某些相关联的因素。

1、心理因素。高职院校大学生作为“90后”群体中一员,他们的独立意识强烈,希望别人把自己当成成人一样对待,要求能获得与成人相同的权利和自由,表现出对平等的强烈要求。他们内心中有着更高层次的需求,一种自尊、自爱并期望得到他人、集体和社会尊重和爱护、理解和信任的心理需要。希望自己能成为道德素质高,能为集体和社会做出贡献的人,创造自己有价值的人生。每当他们的言行受到称赞、尊重和鼓励时,便产生一种满足感、幸福感而更加积极向上,越发自信更加努力。

2、人口因素。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大学生因不同年级存在不同的差异。大一新生在刚踏入大学,在陌生的环境中,需要各方面的适应和调试,这就会给他们的情绪和信任度上带来一些消极面。到了大二他们已经熟悉并逐渐习惯周边的环境,他们能够生活、学习自如,体验到更多的积极情绪,信任水平也随之提高。对于大三的大学生来说,实习期间在工作中的挫败感和对就业前途的担忧,以及当初自认为的成熟和故作深沉,使得他们对待和处理问题开始有了消极情绪,导致可信度水平有所下降。其中,发现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大学生女生群体的幸福感与诚信度要高于男生群体,这可能与我校理工类学生男多女少的因素导致的,不存在普遍性。

3、经济因素。研究发现,经济保障被大学生看做一个重要的幸福感和恪守诚信度的来源。大部分大学生上学期间没有固定的经济收入,他们对经济的要求有稳定的物质生活条件,不用为生活费用疲于奔波。他们现阶段的经济状况只能表明家庭的经济状况,生活在家庭环境条件较好的大学生,经济因素能满足他们的基本需求就被认为是幸福的状态,并且因为有了家庭物质上的支持大学生的诚信度上也能得相应的支持。

4、社会因素。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低,带来更多消极情感而导致社会诚信度低,相反的社会诚信度高,得到家庭和社会的认可和支持而促使大学生体验到更多的积极情感从而主观幸福感增强。从研究中发现,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的幸福感与诚信度高低与他们所体会到的家庭、社会气氛相关。家庭的稳定、社会的和谐是大学生总体满意度的预期因素,而体会到的家庭结构松散和严重的社会负能量,都是他们产生不幸福感觉的预期因素。

三、促进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与社会诚信问题的建议

不快乐、不幸福的生活质量,内心阴霾重重,导致悲观情绪产生,使得高职院校大学生无法发现事物的美好,忽略了别人的善意与诚信,也阻碍了自己向善与诚信的可能。因此,关注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积极改善大学生群体这方面的问题。

1、高职院校大学生需提高自身素质和拓宽人际关系。

大学生正处于趋于成熟、跨入社会的成长期,一些错误的观点容易左右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从心理上出现不良情绪,而影响着主观幸福感与社会诚信度。因此,引导高职院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他们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其次,学会和拓宽自身的人际交往面。人际交往是大学生生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人的许多需求都是在人际交往中得到满足的。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通过自身与别人发生作用而真切感受到他人的关心和真诚,从而促进自身主观幸福感和社会诚信度的提升。

2、注重家庭环境的影响,理顺家庭关系。

在家庭环境因素的影响研究中,发现大学生们非常关注父母的婚姻状况、教育方式、家庭亲密度等方面,这说明家庭是大学生重要的成长环境之一,对大学生的人格塑造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父母的亲密度、教养的方式、为人处世事的方法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行为心理。以潜移默化的形式融入亲情的氛围之中,平等、乐观、和谐的家庭教育,使得大学生拥有的积极情感体验就越强,更有利于大学生幸福感和诚信度的提升。

3、突出“以学生为本”的主体地位,开展校园文化。

构筑“以学生为本”、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学生是校园舞台的主角,学校教育要树立“尊重学生的尊严和价值”的观念,充分考虑大学生的需求,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我院积极响应国务院“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率先建设国内首家“创客校园”,以集创新教育、体验教育、项目学习等思想为一体,契合了学生富有好奇心和创造力的天性,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大学生更好的展示自己,让他们的课余生活过得充实和有意义;在满足学生需求的同时要积极引导大学生精神层次的追求,使之成为提升大学生主观幸福观与社会诚信度的有效途径。

4、净化社会环境,呼唤向善向美的回归。

没有和谐社会的保障,就谈不上个体对幸福和诚信的追求。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必须以增强针对性和感染力为重点,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为大学生追求幸福和诚信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创造社会实践机会,组织广大的大学生群体积极参与社会美化环境的建设,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调适心态,把自身融入社会中,承担起社会一员的责任,让学生在优美和谐的社会氛围中形成心灵的归属感,在愉悦的状态下,完善自身的能力,以此得到更好地发展。

大学生是我们未来的希望,肩负着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的职责,但是个人的不幸福、不诚信,家庭及社会的不和谐、负能量的影响如何谈未来的成才成人。因此,建设和改造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与社会诚信问题是一项必要的而又长期的工程。

参考文献:

1、薛静华,当代大学生诚信心理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石家庄学院学报,2011.

2、张鹤、彭志启、刘海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人际信任的关系研究,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3、于静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哈尔滨学院学报,2005.

4、孙颖,思想政治教育柔性化与大学生心理幸福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上一篇:运动会开幕式主持下一篇:暑期社会实践获奖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