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车教学设计2一年级数学上册(16篇)
1.乘车教学设计2一年级数学上册 篇一
教学目标:
1、探索并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
2、发展初步的估算以及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教学主题图。
1、看懂图意。
2、运用问题开展估算活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3、鼓励学生浓度根据图意来提出问题。并列出相应的算式。
4、对于56-27+19,可以让学生自己探索计算的方法,学生可能会出现将加减法的算式列在一起的写法,教师应给予肯定。
二、练一练
首先让学生明确图意,然后让学生估计一下现在合唱队人数比原来多还是少,并说说理由,最后独立解决这个问题。
三、学后体会
教后记:
2.乘车教学设计2一年级数学上册 篇二
一、情境创设, 激发识字学习的内动力
师:小朋友们, 今天孙老师想带大家去动物园玩。 看! 谁来了? ( 播放动物园的情景图, 画面定格在一只可爱的小狗上。 )
师:我请小朋友说一说:你看到了小狗在干什么? 听见了什么声音?
( 生答)
师: 要想去动物园看更多的动物, 得先叫出它的名字。
( 出示:犬)
一年级识字教学的对象是6~7 岁的儿童。 这些学生活泼好动、爱玩, 很难长时间专注于某一事物, 喜欢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新知识。“ 犬”字离学生的生活比较遥远, 而且比较书面化。 课堂伊始, 我创设了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物园情境, 通过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我告诉学生只有先大声叫出“ 犬”的名字, 才可踏上今天的“ 动物园之旅”。 这样的情境创设, 让识字教学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方法多样, 提升识字学习的主动性
《 语文课程标准 ( 2011 年版) 》 强调, 低年级要注重“ 关注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 生字的呈现方法多种多样:
1.图字结合, 形象识字
师: ( 出示喜羊羊图) 看! 迎面走来了谁? 在生活中, 你们还见过哪些羊呢?
生:山羊、绵羊……
师:你们是怎么记住这个“羊”字的?
生:“ 羊” 的点和撇就像山羊的两只弯弯的角, 三横就是山羊肚子上的三排肋骨, 那长长的一竖就是山羊长长的尾巴。 ( 胖乎乎的男孩一边回答, 一边用两只手放在头上比画山羊的两只角。 )
在识字教学中, 教师可以根据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 引导学生去想象, 帮助他们把抽象的符号具体形象化。 图字结合, 能够给予低年级学生一个更为直观的印象, 帮助他们初步构建汉字的学习架构, 构建起汉字符号与具体事物之间的联系。 在提升学生识字兴趣的同时, 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想象能力以及分析能力。
2.借助拼音, 快乐识字
在学生学习“ 鹿”字时, 我首先出示汉语拼音“ lù”, 让学生们尝试正确、 大声地读出这个字。 此时, 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学完了23 个声母和6 个单韵母, 大部分学生具备借助汉语拼音读出“ 鹿”的能力。 我话音刚落, 学生们就纷纷高举小手。 他们运用已学的汉语拼音知识来解决生字的读音难题, 未尝不是一种成功的体验。 学生在学习拼音的过程中得到了适度的自我满足, 进一步提升了学习汉语拼音的兴趣。
3.音乐律动, 享受识字
在“ 鸟”字的教学中, 我播放轻松欢快的关于小鸟的音乐, 让学生们变成了一只只可爱的小鸟, 自由自在, 沉浸其中。 这样有创意的设计把孤立的字变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 变成了可爱的小鸟, 变成了一首动听的歌曲, 变成了一支欢快的舞蹈。 学生们和我一起边唱边跳, 枯燥抽象的字竟然变得这么有趣。 在这样轻松愉快的氛围中, 学生很容易就学会了“ 鸟”字。 这样的教学解决了低年级学生注意力时间较短的问题, 同时让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
三、文化渗透, 探寻识字学习的源头性
汉字传承着中国的悠久文化, 承载着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广泛信息。 因此在学习汉字时, 教师可以挖掘汉字文化, 探究汉字构字规律, 使学生体会到汉字文化的源远流长。
在教学“ 龟”和“ 鱼”时, 我分别播放了汉字演变的视频。视频中先是出现了一只可爱的小乌龟伸着长长的脖子, 四只爪子有力地伸向四方。接着, 乌龟的四只爪子慢慢地缩进去, 小乌龟的头也变成了鱼字头, 甩来甩去的小尾巴变成了“ 龟”字的竖弯钩。学生们睁大眼睛, 屏住呼吸, 看完了这一段神奇的汉字演变视频。
在识字教学中, 汉字历史的展现、汉字故事的讲述、汉字知识的引入, 都是对汉字文化的挖掘, 不仅能让学生感受祖国汉字悠久的文化, 也能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文字, 进一步激发学生探寻汉字文化的源头性的好奇心。
四、关注运用, 指向识字学习的终极性
师: ( 播放儿歌) 你们听出了什么? 小鹿带来了哪些朋友呢?
生:帮小牛赶苍蝇, 小牛送给花一朵。 帮刺猬摘苹果, 刺猬送给花一朵。 ……
师:小朋友们, 你们还能接着编儿歌吗?
……
1.创作儿歌, 体验成功
儿歌浅显易懂、朗朗上口, 学生们很容易接受这样的形式。 虽然学生们并不一定认识所有的字, 但在教学中, 我把识字和学词、学句、口语表达结合起来, 引导学生们先说出小鹿的动物朋友们, 再说小鹿帮他们干什么事情。 这样的句子把熟悉的语言环境和生字联系起来, 可以帮助学生们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认字识字。 这样, 不仅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还提高了他们的识字水平。
2.讲述故事, 训练语言
小孩子都喜欢听故事。 在识字教学中, 教师应有意识地给学生渗透一些生动有趣的小故事。 如在学习“ 龟”以后, 我请学生讲述 《 龟兔赛跑》 这样的经典小故事, 既可以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倾听能力等, 还能让他们准确地记住“ 龟”这个字。
3.浅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 篇三
关键词: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兴趣;方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将学习任务与情境紧密联系起来,能够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动口、动脑、动手,使学生能主动积极、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在数物体个数的活动中,认识数的含义,要从情境入手,引导学生数数,让学生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有些什么?使他们产生学习數学的兴趣,让学生数一数自己身边个数在10以内的人或物体,或者用10以内的数表示人和或物体的数量。教会学生用具体的数描述简单的事物,例如,10只鸟,5只鸡,6把刀,在操作学具的活动中感受数的组成,要有初步的分与合的思想,发展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在比较两种物体个数、比较两个数大小的活动中体会初步的对应思想,一年级的数学教材,要让学生用图形,圆柱、圆圈、三角形、正方形分一分、数一数,理一理的基础上,初步学习分类整理数据及填写统计的方法,学会简单的统计。并把知识融入到学生的生活当中,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例如,我在教学得数是8、9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时,让学生主动探索并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计算。要求学生分别根据和是8、8减几、和是9、9减几的要求选卡片、写算式。在学生充分活动的基础上,再把学生说出的算式适当加以整理,以使学生对得数是8、9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有一个相对完整的认识。并让学生看教材的主题图用小棒进行演算,通过动口、动脑、动手,他们很快就计算出来了,这样一导入直接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要重视和加强直观教学
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较好,抽象思维较差,因此,我在数学教学中很重视直观教学,制作一些教具,让学生通过耳听、手做、口说、脑想等多种感官的活动,逐步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逐渐产生对新事物的兴趣,是其学习新知识和促进思维发展的主要手段。例如,我在教10以内数的认识时,通过学生动手摆小棒、画图形等操作活动,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数的概念;在教5的分解时,让学生拿出5根小棒,先左手拿3根,右手拿2根,合起来共5根,让学生看手说:“5可以分成3和2。”再让学生想一想,5还可以怎样分?“5可以分成1和4。”左手拿1根,右手拿4根,让学生看手说:“5可以分成3和2。5可以分成1和4”,利用5根小棒,让学生边拿边说,学生很快掌握了5的组成分解和5的加减法。7可以分成4和3,7可以分成5和2……用类式的方法分别写出其余各数的组成,还要熟记1~10各数的组成,熟记后学生就能够正确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10以内的加减法学会后,20以内的加减法学生就会计算了。另外,一年级的几何初步知识尤其需要直观教学,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从而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初步会识别几何形体。例如,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些形体时,让学生从家里找来药盒、手电筒、罐头盒、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把这些物体混合在一起,将这些东西根据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进行分类,分类后引导学生认识这些形体,再让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际物体有哪些,让学生带这些学具进入课堂,在堂课上利用直观教学,让学生说说我们身边的物体,哪些是长方体、哪些是正方体、圆柱和球,结合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学生兴趣就高了。学生很快掌握了这堂课的内容,完成了教学目标,还能运用于实际,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更高了。
三、通过实践操作,调动学习积极性
俗话说:“眼过百遍,不如手做一遍。”一年级学生很好动,教学单凭老师讲,学生只通过一种感官来进行学习,就容易感到疲劳、听不进、记不住,打瞌睡,教学效果就不好。而通过多种感官,发挥学生好动的特点和长处,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摆一摆、比一比、量一量、拼一拼、剪一剪、画一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高了,教学效果就好了。我在教学中,常常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小棒、圆片、三角形,正方形。 在教学10以内数的认识时,为了给学生创造人人动手实践的机会,我让学生把在家里玩的计数器带来摆在课桌上。老师在大计数器上拨珠,学生在自己的小计数器上拨珠,并回答以下问题:“计数器上原来有几个珠子?又添上几个珠子?一共有几个珠子?几添上几是几?”,通过实际操作,使他们知道了1添上1是2,2添上1是3,3添上1是4,…,9添上1是10,10添上1是11,10添上2是12,依次类推,10添上几,就是10几,明确了各数的来源。横着摆一根小棒,小棒的右下方就摆出数字1的卡片;摆两根,小棒的右下方就摆出数字2的卡片,摆3根小棒的右下方就摆出数字3的卡片……学生边摆老师边板书:“1的前边摆数字几?为什么?”教学0的认识,引出“0”的认识,使学生知道一个也没有可以用0来表示,0和3、2、1一样也是一个数,使学生明确0是起点,在第一根小棒的左边摆数字0。在此基础上,为了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数的排列顺序,1在0的后面,2在1的后面,3在2的后面,4在3的后面……9在8的后面,学习了数序的知识。
4.乘车教学设计2一年级数学上册 篇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初步应用。
2.初步培养学生整理物品的习惯。
3.培养学生们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平时你们喜欢和爸爸妈妈一块逛商店吗?你们都去过哪些商店?
2.请同学们先看一段录像,你们看看这是什么地方?物品是怎样摆设的?为什么要这样摆放?(学生会各抒己见,在交流中领悟到分类的必要性。)
3.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只是商店里的物品需要分类摆放,许多事情都需要我们分类整理,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块学习分类。(板书课题)
二、新授
1.电脑演示课本分类图
(1)图上画的是什么?看到这幅图你有何感受?
(2)那我们应该怎么办?怎么整理?
(3)分组讨论,汇报自己的想法。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会想出各种不同的整理方法,不管什么方法,只要合理就行。
2.涂颜色(作业纸出示)
(1)用彩笔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
(2)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涂。
(3)反馈,教师提问:这些动物为什么会飞?
3.分水果
(1)学生独立分水果、蔬菜卡片。
(2)说一说:把什么分成一类?为什么这样分?
意图:引导学生独立完成分类任务,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4.找朋友
我们班里有许多好朋友,你可以找出哪几种分类的标准。
(1)按所穿衣服的颜色分。
(2)按穿没穿校服的同学分。
(3)……(学生可以想出不同的分类方法,体现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谋略的多样化。)
(4)……
5.考大家
(1)请同学们从学具盒里拿出6张图形卡片,自己动手给卡片分类,并想一想为什么这样分?
(2)小组讨论分类。
(3)汇报。
6.应用
(1)大家自己动手,请用学过的分类方法把桌面上的东西整理一下好吗?
(2)说一说,你是怎样整理的?
7.小结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8.课后扩展
5.乘车教学设计2一年级数学上册 篇五
单元目标:
1、初步知道怎样进行比较,初步了解直接比较的思维方法。
2、能准确地应用长短、高矮、大小、轻重及最(长或短、高或矮等)、同样这些基本字词和语句表达出比较的结果。
单元重点:
1、知道长短、高矮、大小、轻重的含义。
2、初步懂得直接比较长短、高矮、大小、轻重的思维方法。
单元难点:
1、掌握比较的标准和比较的方法。
2、用正确的数学语言表达比较的结果。
课时安排:3课时
比一比(长短 高矮)
教学内容:
比较长短、高矮。课本第4~5页。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长短、高矮的含义。
2、初步知道怎样作长短、高矮的比较,初步懂得直接比较的思维方法。3、能准确地应用长短、高矮的基本词语表达出比较的结果。
教学重点:
1、知道长短、高矮的含义。
2、初步懂得直接比较长短、高矮的思维方法。
教学难点:
1、掌握比较的标准和方法。
2、用正确的数学语言表述比较的结果。
教具:实物、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了解学生对实际生活中长短、高矮已有的感性认识。
二、新课导入。
1、取出一支吸管,问:这支吸管长还是短?
2、当学生说出答案或争论时,再拿出分别比它短和比它长的两支吸管,引起学生对刚才答案的怀疑,从而导入新课。
3、出示课题,明确目标。
三、新课教学。
1、明确比较的要求。
(1)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才能作比较,对单个物件不存在什么比较。(2)确定什么和什么比较,比较的标准是什么。
(3)比较时,要把两物体的一端对齐,然后再看它们的另一端是否对齐,从而进行比较。2、指导看图P4(投影):图上有什么?
3、看图找一找比较这些事物的长短或高矮。
(训练学生说出比较的结果:XX比XX长、XX比XX短、XX和XX同样长或XX比XX高、XX比XX矮、XX和XX同样高。)
4、练习P4。
(1)看图长的画√,短的画O。
(2)你还能在图上找一找,比一比吗?
5、小结。
比较长短和比较高矮都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才能作比较,单个物件不存在长短、高矮的,比较长短和高矮的方法一样,一定要把一头对齐,才能正确比较出长短和高矮。
6、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实物,分组进行比一比,相互讲出比较的结果。(教师巡视,对差生进行辅导。)
四、巩固练习。
1、课本P5想想做做。
(老师读题指导看图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并说出理由。)
2、请联系你身边的事物找一找,比一比。
五、质疑。
六、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谈谈你的收获。
七、作业。
1、运用已学的知识,找身边熟识的事物比一比,说一说。
2、预习P6比一比。
教学后记:
1本节学生对大小的比较容易掌握,对于轻重的比较则比较难。最大和最小的定义也比较难区分。
那些东西放在文具盒里?(各种笔、橡皮、直尺)
2、小结:把同属一类的物品放在一起,我们就叫“分类”。
3、我们终于帮助小玲解决难题了,你们真是爱助人的好孩子。
4、试练:把圆形圈在一起。
一、练习设计:
1、第8页想想做做第一题,把能在水里生活的动物圈出来。
2、第9页第2题,把这些东西放在两个袋子里怎样放合适?
3、第9页第3题,它们各在哪里行驶?
二、作业:
1、复习课本第8——第9页
2、试完成课本第9页第4题,可以怎样分?分成几类?
6.乘车教学设计2一年级数学上册 篇六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例四 【课程标准描述】
1.能熟练的口算2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2.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学习目标】
1.通过快速说出得数的活动,掌握用交换加数的方法计算5、4、3、2加几,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通过对比练习,初步感受“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的”理念,能灵活运用这个方法快速进行口算,说出思考过程,培养学生初步推理的能力。
3.通过计算和观察,感受“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变化,和也随着变化”的规律,能利用规律进行计算和检查。【学习重点】
掌握5、4、3、2加几的计算的一般方法,快速进行口算。【学习难点】
感受“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变化,和也随着变化”的规律 【评价活动方案】
1.通过用不同的方法计算结果,小组合作时“说一说”和“做一做”评价目标1。2.通过小组内讨论交流,比较不同的方法,说一说哪种方法最适合,评价目标2。3.通过完成课后练习3,观察规律并集体交流,评价目标3。【学习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知
教师出示两组口算题,分别是复习9、8、7、6加几的练习和“小数加大数”的练习: 练习1:比一比,看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9+2=
8+5=
8+3= 7+5=
6+4=
9+5= 以9+2=?为例复习9、8、7、6加几的计算方法,即“凑十法”。练习2:学生抢答快速计算。
7+8= 6+9= 6+8= 7+9= 7+8= 6+7= 学生口算并说思考过程,演示各种计算方法,说一说怎样计算快。学生可能会有两种计算方法: 预设一:凑十法
预设二: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大数加小数。
二、比较发现,探究新知
1.快速计算说得数。(评价目标1)教师出示例4题目: 5+7= 5+8= 4+8= 3++9= 学生独立计算出以上每道算式的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想一想“怎样想能很快说出得数?” 教师指名回答,订正计算结果。在学生思考过程中引导学生在题组计算中进一步学习并掌握用交换加数的方法计算小数加大数。
2.观察比较,发现规律。(评价目标2)教师出示下列题目:
9+5= 9+4= 8+3= 9+2= 5+9= 4+9= 3+8= 2+9=
(1)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看一看:观察每组题中的两个加数与计算结果。想一想:哪些地方是相同的,哪些地方不同?
说一说:每组题中的两个加数是相同的,只是位置不同,结果也是相同的。(2)指导学生总结规律。
学生自主总结规律,教师帮助学生整理语言: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3.比较发现,感受关系(评价目标3)教师出示下列题目:
(1)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算一算:你能快速算出它们的得数吗?
想一想:每组算式中加数是怎样变化的?得数又是怎样变化的呢? 说一说: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多几或少几,和也随着多几或少几。(2)指导学生总结规律。
学生自主总结规律,教师帮助学生整理语言: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变化,和也随着变化。
三、类比迁移,深化理解 1.口算。
5+7= 3+9= 4+8= 6+7= 3+8= 4+9= 4+7= 5+6=
学生以抢答的形式完成练习,巩固5、4、3、2加几的计算方法。2.计算。
9+4= 9+5= 2+8= 8+3= 4+9= 5+9= 8+2= 3+8=
借助刚才的发现,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从而计算出结果,教师指名回答。3.填一填
教师出示下列题目:
学生独立完成,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指名回答,让学生当小老师订正错误答案。评价目标3 4.做一做
学生充分思考,小组内讨论交流算法。
四、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和大家分享一下。【板书设计】 5、4、3、2加几
2+8=
10+5=
8+6=
8+2=
5+10=
6+8=
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变化,和也随着变化。
【学习目标检测】 1.快速说出得数
4+9= 5+7= 3+8= 4+7= 2.填□
7.乘车教学设计2一年级数学上册 篇七
1.设M, N为两个非空实数集, 定义:
M+N={p+q|p∈M, q∈N}, 若M={2, 3, 5, 7}, N={1, 2, 4, 8}, 则M+N中元素的个数是 ()
3.以下函数中, 在区间 (0, +∞) 上递减的函数是 ()
5.已知二次函数y=ax2+bx+c与x轴交于A, B两点, 且抛物线的顶点为C, 若△ABC是等边三角形, 则b2-4ac的值 ()
7.某学校组织学生参观a, b, c, d四处, 规定:去a就不去b;去b就去d;去c就不去d;不去c就去b, 则下列判断中, 错误的是 ()
(A) 不可能去b又去c.
(B) 去b的人与去d的人相同.
(C) 去a的人就去c.
(D) 去d的人就去a.
8.Thecoefficientofthetermx19inthepolynomialexpansion of (x-1) (x+2) (x-3) … (x-19) (x+20) is () .
(英汉词典:coefficient系数;term项;polynomialexpansion多项式的展开式)
10.方程ax=logax的根 ()
(A) 1个.
(B) 0个或1个.
(C) 0个或1个或2个.
(D) 0个或1个或2个或2个以上.
二、填空题
(英汉词典:score分数, 得分;average平均, 平均数;mark (考试的) 分数)
20.以下8个数据:
三、解答题
22. (1) 求证:
23.试确定所有的正整数k, 使得集合P={2006, 2006+1, 2006+2, …, 2006+k}可以分成两个不相交的子集A与B, 且A中元素之和等于B中元素之和.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由M+N的定义知
M+N={3, 4, 5, 6, 7, 8, 9, 10, 11, 13, 15}, 所以M+N中有11个元素.选 (B) .
(1) 若k=3n (n∈Z) , 则
又C为抛物线的顶点,
若△ABC是等边三角形, 则
选 (C) .
(表示去a则不去b, 以下同)
所以 (C) 正确;
选 (D) .
解x19项的系数为
选 (B) .
9.有三种情况:
其中整数有5个.
选 (C) .
10.方程2x=log2x无解; ()
二、填空题
11.因为 () (
解总分为15×94=1410 (分) .其极端情况是14人得满分100分, 则另一人得最低分10分.
15.写出2n3n的个位数依次是
19.正六边形由六个等边三角形组成.
当n=3时每个三角形由1+3+5=9 (个) 小正方形组成,
所以S3=6×9=54,
20.由于3<ai<4, 要使|Ai-ai|的最大值尽可能小, Ai必须取3或4.因为这样
M<1,
而如果Ai取其它值, 都有M>1.
设Ai (1≤i≤8) 中取m个3和n个4.
即Ai (1≤i≤8) 只能取2个3和6个4.
要使|Ai-ai|的最大值尽可能小, 应将最小的两个数 (a1和a2) 的小数部分舍去成为3, 对其它六个数成为4.
三、解答题
图象的对称轴为x=a.,
下面考虑a与区间-23的关系.
当a时fx在-上递减f (x) max=f (-2) , f (x) min=f (3) ,
综上, 若f (x) 在[-2, 3]上的最大值为6, 最小值为-3, 则
23.当k=4m-1 (m∈Z+) 时, P中共4m个元素, 从第一个元素开始连续4个的第1, 4两个数放入A中, 第2, 3两个数放入B中, 可满足要求;
为奇数, 不可能分成符合题意的两个子集;
为奇数, 结论同上;
即前47项之和比平均值少55, 后46项之和比平均值多55, 所以前后两部分要交换相差55的一组数, 如2098-2043=55.
将2098与2043交换即
可使A中元素之和等于B中元素之和.
当m>23时, 前93个元素按上述方法分入A, B集, 剩下元素个数是4的倍数, 每相邻4个数中的第1, 4位上的数放入A中, 第2, 3位上的数放入B中, 可达目的.,
8.乘车教学设计2一年级数学上册 篇八
关键词:小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1~2单元)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8-0020-03
2011年12月28日,教育部正式印发了2011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由卢江、杨刚任主编,王永春、陶雪鹤任副主编,与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室的同志们,在大量调研、实验和广泛征求全国城乡第一线的教师、教研员、教育工作者的意见下,在原《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基础上,编写了《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经教育部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正式发行。现将《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做一介绍。
一、教学内容介绍
这一册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一般总称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二、教学内容的变动
这册教材的内容安排,以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注重内容的丰富性和开放性,扩展知识的范围,体现鲜明的时代感。与现行实验教科书相比,其主要变化有:
(一)加强了准备性,为进一步学习做了很好的准备
1.把实验教材的第一、二单元合并为一个单元为“准备课”。学生入学前已接受了学前教育,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老师要心中有数,因此安排了“准备课”。
“准备课”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数一数”,保留了“开学图”和“数一数”、“认数”、“读数”的内容,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读数的情况。第二部分“比多少”,保留了“同样多”“多”“少”,充实了内容,增加了练习一。
2.将一年级下册的“位置”提到一年级上册,做为第二单元。讲了“上下”“前后”“左右”。
(二)降低了有关知识的难度,更适合儿童的认知特点
1.在第二单元“位置”中,原实验教科书中‘左’‘右’的相对性和位置删掉不讲。
2.第四单元“认识图形(一)”,只讲立体图形,原实验教科书中认识平面图形删掉不讲。
3.第七单元“认识钟表”,只认识整时,原实验教科书中认识半时删掉不讲。
4.删去了“求未知数”的教学内容,只是在练习中渗透了这样的练习题目。
三、新教材的编排特点
这册教材是以课程标准的基本观念和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在总结了现行实验教科书教材研究和使用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编写。力求使新教材的结构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和儿童的年龄特征,关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经验,反映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努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材料和环境。
新教材在编排上更加体现:
(一)各领域内容穿插编排,互相搭配
如数和计算的知识,认数是计算的前提,计算又有助于加深对数的认识。对初入学的儿童来说,采取逐步扩大数的范围,同时结合数的认识学习一些基本的计算。仍然按认数和计算相结合的原则编排,把“2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分为: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各数的认识,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又把“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分为两段进行教学:1~5的认识和加减法(第三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第五单元)。在6~10的认识和加减法中,分为6、7的认识和加减法、解决问题,8、9的认识和加减法、解决问题,以及10的认识和加减法三段教学。
如几何图形,先认识“上” “下”“前”“后”“左”“右”(第二单元),因为在日常生活中和练习经常用到这些知识。再直观认识立体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由于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直接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所以本册只初步认识立体图形(第四单元)。
(二)加强了知识的整理
整理是对学过的知识重新回顾,它更多的是加深理解、扩大联系,进一步提高掌握水平。在整理和复习的过程中,查缺补漏,更好地全面落实知识、技能掌握的教学目标。
整理知识的过程,就是形成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教材给出了整理的线索,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知识的整理过程。后边知识的整理,又是前边知识的完善。
大单元都安排了整理和复习,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增加了整理和复习。如P32页3题,P69页第5题的整理和复习。2题是10以内加法整理,3题是10以内减法的整理。再如P101页第8单元的整理和复习,1题是20以内进位加法的整理。
(三)增设了教学的背景知识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了解数学知识的历史,教材安排了符合儿童认知特点和兴趣需要的数学背景知识。
如:P60页以“你知道吗?”向学生介绍了中国古代的算筹。P72页以“你知道吗?”向学生介绍了象形数字及计算。P85页以“你知道吗?”向学生介绍了我国古代的计时工具。
(四)体现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
学习数学是为了能用它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最主要的目的之一。因此,在2011版课程标准中指出:发展“运算能力,树立模型思想”。作为数学的核心概念,从现实生活或者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是建立模型的出发点;用符号表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是建立模型的过程;求出模型的结果并讨论结果的意义,是求解模型的过程。
教材在第五单元中,认识了6、7和加减法后,在p46页~p47页编排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通过数学活动,使学生了解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习解决问题,逐步获得数学的思想方法,形成初步的应用数学的意识。
第一步:图里有什么?要求学生读懂题(看懂图);知道题(图)中什么是数学信息(已知条件),有几个数学信息(已知条件);什么是问题,怎样表示。也就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
第二步:怎样解答?要求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用什么方法解答,把分析过程用数字和符号表示出来。也就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步:解答正确吗?要求学生反思、检验,并学习填写答语。
这一过程就是学生初步学习树立数学模型的过程。
(五)练习注意了前后知识的联系
1.p68页6题。6+□=10,是在学完10以内的加减法后安排的练习,不但复习了前边学过的加法,也为20以内进位加法中“凑十”做了铺垫。
2.“11~20各数的认识”中,p80页3题,如:7+3+5=_____,不但复习了10以内的加法,十加几,还为20以内进位加法的思路做了铺垫。
3.练习是按课时划分的。
(六)注重有关知识的渗透
1.第一单元渗透了集合、对应的思想,第6单元主题图渗透了分类的思想,有的练习中还渗透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的思想。
2.渗透了填未知数,要求学生想组成。如p56页11题、p63页7题、p68页6题、p81页7题、p94页9题、p103页9题、p108页9题、p110页17题。
(七)为数学教学评价提供了平台
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通过评价得到的信息,可以了解学生数学学习达到的水平和存在的问题,帮助教师进行总结与反思,调整和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因此,每个单元安排了“本单元结束了,你想说些什么?”由于学生识字比较少,每个单元后的评价,主要以小组合作交流为主,评价内容有知识性的,有情感性的,让学生有话可说。
如:p13页2颗星;p33页3颗星;p38页4颗星;p72页5颗星;P81页6颗星;p87页7颗星;p103页8颗星;p113页自我评价,画笑脸。使学生自己感觉到自己在进步。
四、各单元内容介绍
第一单元 准备课
整体感知
本单元将实验教科书的第一单元、第二单元合并为一个单元为“准备课”。因为学生在入学前对10以内的数有所了解,本单元“数一数”通过美丽的校园校内外数量用到10以内各数的物体,学生指物数数(点数),初步了解学生数数、认数、读数情况,初步学会数数(点数)的方法。通过了解学校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
“比多少”主要是通过操作、探索来进行,体验“多”“少”的含义,通过合作交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数一数”分为两部分
1.美丽的校园 (了解学生已有的数数情况)
2.认数、读数。一面红旗、两幅单杠、3个石凳、4个垃圾桶、5、6个背书包的同学、7只鸽子、8棵大树、9个女同学、10个男同学。
通过认数、读数,渗透同一类物体画在一个圈内(集合圈),1~10个数与相应的画面呈现,表示一一对应让学生数一数图中有几个物体,认一认,读一读旁边的数,初步说一句完整的话,了解学生认数、读数的情况,不是正式教学认和读这些数。
(二)比多少
儿童在入学前,通过各种物体的感知,已经积累了有关比多少的感性经验,教材从生活经验出发,体验“同样多”“多”“少”的含义,通过合作学习,激发学生学习乐趣。
“比多少”主要渗透一一对应的思想,通过小兔帮小猪盖房子的故事,学生操作学具进行比较,充分感知“同样多”“多”“少”。
本单元后安排了练习一。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经历数数活动的过程,初步了解学生数数、认数、读数的情况,初步感知数数的方法,初步学会数数。
2.通过学生操作,经历比较的过程,直觉感知“同样多”“多”“少”,初步理解其含义,会用一一对应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3.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精神和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中注意的问题:
1.注意培养学生观察兴趣。观察图画或实物,可以从无序逐步到有序,按数目从小到大,从近到远等。教给学生数数的方法。
2.指导学生操作学具,渗透对应思想,让全体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摆一摆,说一说,说一句完整的话,通过交流感受数学的乐趣,建立数学意识,发展学生的语言。
本单元教学时间:建议为2课时。
第二单元 位置
整体感知
本单元将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位置”提前到一年级上册教材中,但“左、右”降低了难度,不讲相对性了。
本单元要求学生会辨认上、下、前、后、左、右,从两个维度来确定物体的位置,教材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创设了适合儿童的情境,亲身体验生活与学习环境中的方位,体会到空间方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儿童认识空间方位的顺序是“上下”、再是“前后”、最后是“左右”,上下、前后,通过一幅大桥的画面,桥上的铁道上正奔驰着一列高速列车,铁路上方的公路上正行驶着一辆辆形态各异的汽车,桥下一艘轮船正穿梭而过。在位置不变时,对于两个物体,上下位置、前后位置是绝对的,引导学生认识方位上下、前后。前后的标准一般是面对的方向是前,背后的方向是后。如果参照物改变了,前后也可以转换。
左右,主要是建立左、右的标准,将左、右与自己的左、右对应起来,从此建立左、右的标准。
本单元的学习,主要通过操作、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通过合作学习、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上下、前后
汽车在火车的上面,轮船在火车的下面。
小汽车在大货车的前面,客车在大货车的后面。客车的前面是 。
“做一做”进一步体会上下、前后。
(二)左右
左手、右手。
做一做。①左右的练习,②上下的练习。练习二和本单元的练习。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初步感受其含义。
2.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位置。
3.使学生初步建立空间观念,感受生活处处有数学。
本单元教学注意的问题:
1.注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充分地说。
2.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对教材进行再创造、再加工。
3.在互助合作中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本单元教学时间:建议2课时。
9.乘车教学设计2一年级数学上册 篇九
课型
新授
课
题
连加
教学内容
西南师大版一上P40例1及第43页课堂活动第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情景理解连加的具体含义,掌握连加的计算方法,会计算连加的题。
2.培养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获取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和能力。
4.使学生在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同时,体会连加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快乐。
教学重点
能根据插图说出连加算式的实际含义,掌握连加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连加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视频展示台、小棒
教学过程
复备
一、游戏引入,复习旧知
游戏:学生看着卡片,伸手指表示得数
教师出示口算卡片:5+2,我的朋友在哪里?
学生伸手指7,答:你的朋友在这里。
依次练习:5+2,7+1,1+3,6+3,4+5,9+1,8+2,3+4。
看来孩子们对10以内的加法掌握得非常好,这节课,我们要进一步研究10以内的加法。
二、探索新知
1.看图列式,引出课题
(1)看图提问题
今天,我们教室里飞来了一些小鸟,大家看。(课件动画展示主题图:草地上有4只小鸟,接着显示大树上有2只,停顿一会显示又飞来了3只。)
你们看到了什么?
能把刚才看到的情景完整地说一说吗?
指定几名学生说图意:草地上有4只小鸟,大树上有2只,又飞来了3只。
谁能提一个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一共有多少只小鸟?
列式计算
要求一共有多少只小鸟,你能列出算式吗?
只列式,不计算。
学生自主列式,教师巡视指导,请不同做法的孩子汇报。
谁愿意说说你列出的算式?
为什么这样列?
学生1:我写的是6+3,草地上和大树上一共有6只,飞来3只,所以是6+3。
学生2:我写的是4+2+3,草地上有4只,大树上有2只,又飞来3只,所以这样列式。
比较这两个算式,你觉得哪个更符合这幅图的意思?
学生说出4+2+3,教师追问:为什么?
引导学生理解因为图上的小鸟分为3部分,所以应该是4+2+3更符合图意。
像这种3个数甚至更多数相加的算式,我们把它叫做连加。
教师板书课题:连加。学生齐读课题。
开放性列式
仔细看图,你还能写出哪些连加算式?
为什么?
学生1:我写的是4+3+2,因为草地上有4只,飞来3只,大树上还有2只,所以这样列式。
学生2:我写的是2+4+3,因为大树上有2只,草地上有4只,又飞来3只,所以这样列式。
学生3:我写的是2+3+4,因为大树上有2只,又飞来3只,草地上还有4只,所以这样列式。
学生4:我写的是3+4+2,因为飞来3只,草地上有4只,大树上还有2只,所以这样列式。
学生5:我写的是3+2+4,因为飞来3只,大树上有2只,草地上还有4只,所以这样列式。
2.探讨算法,形成结论
孩子们真能干,看着一幅图列出了这么多连加算式,我建议大家把掌声送给自己。
下面我们重点来看看第一个连加算式(4+2+3),谁来读一读。(4加2加3)
4+2+3等于多少呢?
小组合作,可以借助小棒摆一摆、议一议。
学生小组合作,探讨算法。
谁愿意来说说你是怎么做的?
学生1:我是数图上的小鸟知道的,图上一共有9只小鸟,所以4+2+3=9。
学生2:我先摆4根小棒,再摆2根,最后摆3根,一共有9根,所以4+2+3=9。
学生3:我先算4+2=6,再算6+3=9,所以4+2+3=9。……
不管哪种方法,只要学生说得合理,都给予肯定,并适当板书。
刚才孩子们想到了这么多办法,数小鸟、数小棒,真不错!
我们计算连加算式时,通常是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先把前两个数相加,算出的得数再与第3个数相加。
教师边说边利用课件演示计算过程。
引导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下面请大家从这些算式(4+3+2,2+3+4,2+4+3,3+4+2,3+2+4)选择其中的一个,用这种常用的方法试一试。
学生试算,教师巡视指导。
组织学生汇报,汇报时重点让学生说出计算过程。
我们来看这些连加算式的答案都是多少?(9)
看来同一幅图,虽然列的算式不同,但是答案都是一样的。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计算方法:计算连加时,先把前面两个数加起来,记在心里,再把这个数与第3个数相加。或者用线把先加的两个数连起来,在下面算出得数,再用这个得数与第3个数相加。
3.试一试:3+1+5
独立完成,展示交流,重点让学生说说计算的过程。
你们能看着这个连加算式(3+1+5=9)说说生活中的一些例子吗?
比如说:我有3个苹果,小红有1个,小芳有5个,一共有9个。
引导学生根据算式说生活中的例子。
你能说出生活中其他的连加例子吗?
试一试。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说连加例子。
三、巩固练习
1.基本练习
课件展示口算题:
5+4+1,2+3+4,3+3+1,1+2+7,4+0+2,4+2+2
学生口算,重点让学生说出计算过程: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完成课堂活动第1题(1)小题
引导学生先摆3根小棒,再摆4根小棒,再摆1根小棒。根据摆的小棒列出算式,计算出结果。集体交流订正。
3.完成课堂活动第2题
让学生明确题意后,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
4.变式练习
请孩子们拿出8根小棒,你能摆一摆,写出得数是8的连加算式吗?
同桌合作:一人摆,一人把连加算式写出来,看谁写的连加算式最多。
学生摆小棒,写连加算式。
板书设计
叙州区古柏镇小学校
10.乘车教学设计2一年级数学上册 篇十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
提出数学问题,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具准备:
电脑课件、情境图。
学具准备:
图片、固体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铺垫导入。1.谈话
师:小朋友,你们听过《丑小鸭》的故事吗?(丑小鸭最后变成了美丽的白天鹅)2.口算
师:那是个很动人的故事。今天,我们就让这个美丽的童话在我们的身边变成现实吧!大家请看,这里有8只丑小鸭,每只丑小鸭都带有2道题,只要同学们把题目都答对了,它就会变成美丽的白天鹅。你们愿意帮助它们吗? 3.导入
师:大家真棒!你们看,丑小鸭都变成美丽的天鹅了,它们高兴极了,展开翅膀飞呀飞,飞到哪了呢?(课件显示“美丽的田园”)哇!它们飞到了一个美丽的湖边,它们在清澈的河水里游来游去,多开心呀!大家瞧!这里还有很多它们的好朋友呢,谁来说说看,这里还有些什么?
------小学资源网投稿邮箱: xj5u@163.com-------1--
(小鸟、小羊、小花、小树„„)4.环保教育
师:看到这么美的景色,你想说什么?
(动物们真可爱,田园的景色真优美,我们要保护大自然,热爱小动物)
二、合作探究,体验发现。
(一)观察图面。1.提出要求
师:不过,我们在欣赏美景的时候可别忘了,这里面还藏着许多数量呢,请大家翻开课本P84页,仔细地找一找,找你最喜欢的一种动物或其它东西,数一数,有多少?告诉同桌的小朋友。2.同桌活动反馈。
师:哪位小朋友能大声地告诉大家,你数了什么?有多少?(生边说,师边点击出现相应的数量。)
(二)小组合作。1.提出要求
师:找出了这么多的数量(把数量读一读),对你们所看到的,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谁先来试一试? 2.个别生示范
同时请一名生列式,教师板演出算式。3.组内提问题、解决问题
师:像这样的数学问题,你们会提吗?那好,请你在小组里提出来,一人提,其他同学列式解答,在小组内按顺序轮流进行。等一下,把你提的问题提出来考考全班同学,我们来比一比,哪一组的同学提的问题最准确,哪组同学回答得最棒,老师要送给他漂亮的贴纸。
------小学资源网投稿邮箱: xj5u@163.com-------2--
4.全班交流
(对提得好的问题加以肯定,错的由学生互相帮助。)
三、巩固内化,发挥思维。
(一)编数学故事。
1.提出要求。师:大家真棒!从美丽的田园一课中发现了这么多的数学问题,而且还能独立解决。其实呀,这些算式还可以表示很多不同的意思,你们能从这些算式中选几个来编编数学故事吗? 2.个别生编。
3.同桌互编。自己选两个不同的算式编数学故事。
4.反馈。师:刚才大家在交流时,谁的数学故事最有趣呢?哪位同学来说一说你同桌编的数学故事?
(二)快乐测试
小组长分课前老师给同学们准备的测试题,进行口算测试。
四、总结。
学生说一说这节课都学会了什么?
今天大家从美丽的田园一课中发现了许多数学问题,而且还能独立解决这些数学问题。在生活中同学们要多留心观察,找出身边的数学问题来,看自己是不是可以用所学知识来解决。
11.乘车教学设计2一年级数学上册 篇十一
【教学构想】
一、整体感知,以“睡不着”统领全文
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意识,两课时的教学设计都围绕“睡不着”展开。首先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诗歌中出现三次的“翻过来”“翻过去”的动作以及在“唉———”的轻叹声中,体会“睡不着”的心情;然后品读三个小节的后半段,探寻“睡不着”的原因。这样紧紧围绕“睡不着”这根主线,通过朗读、想象、品悟,慢慢地去感受诗中因第二天要远足而激动得睡不着的小朋友的形象,整个教学过程显得整体、连贯。
二、关注童趣,以儿童的角度品悟诗歌
1.唤起学生的生活记忆。如教学“翻过来,唉———睡不着”“翻过去,唉———睡不着”“翻过来,翻过去,唉———”三组语句时,可先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回忆自己远足前激动、兴奋、期盼的心情,并把这种情感融入“唉——”这一轻叹声的朗读中去。
2.让学生进行表演读。在读通读顺这三组语句的基础上,让学生借助自己脑中的生活画面,边演边读,引导他们投入到朗读中去,真切感受诗句的意思。
3.启迪学生的想象力。如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那地方的海,真的像老师说的,那么多种颜色吗”这句话时,让学生想象海里会有哪些颜色,把自己的想象注入这一句的情感朗读中。
三、注重实践,突出识字写字朗读教学
1.采用多种识字方法进行识记。如教学“睡”这个生字时,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星星月亮都困得垂下眼皮,闭上眼睛睡着了,从而理解“睡”与眼睛有关,重点学习新偏旁“目字旁”。
2.采用多种形式提高朗读水平。除了用整体读、自己尝试读、指名读、学生带读、男女生轮流读、齐读、边想象画面边读外,还可以挖掘本课独特的朗读训练点,如轻声词较多等,加强针对性朗读指导。
3.采用辅助线指导学生写好合体字“明”。通过横辅助线,帮助学生发现只有让“月”的撇和横折钩落脚点一样高,字才能写得平稳;通过竖辅助线,帮助学生发现“月”的一撇穿到“日”下面去了,让学生明白两个部件写在一起时,笔画要注意穿插,这样才能把字写美观。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朗读“睡不着、那么、地方、什么”等词语,注意读好轻声;认识新偏旁“目字旁”,学写合体字“明”,并能用其他会写的字与其进行组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翻过来、翻过去、唉、睡不着”等词语,读出小朋友远足前兴奋、激动的心情。
3.重点学习第一小节,指导读好带有“吗”字的问句,通过仿说句式进行巩固迁移。
【教学过程】
一、照片引入,揭示课题
1.理解“远足”的意思。教师出示学生秋游时的照片,了解“远足”的意思:和小伙伴们一起到比较远的地方去春游、秋游。指名读“远足”这个词语,关注“足”的平舌音是否读正确。
2.揭题、读题。请学生朗读课题,并指导朗读:读题目时,可以在“明天”后面稍稍停顿一下,这样就会显得更有节奏。
二、整体感知,读准词语
1.教师范读诗歌。
2.学生尝试自由读诗歌,要求:借助拼音读正确;数一数这首小诗有几个小节。
3.分小节指名读整首诗。教师准备好较难读的词卡,遇到学生读不准的词语马上拿出来正音。重点指导:先读准“地方”这个带有轻声的词语,再展开词卡,读好“那地方”,再展开词卡出示“那地方的海”,“方、的”连续两处轻声,读的时候要又轻又快,迅速滑过去。
三、品读诗歌,感受“睡不着”的心情
1.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说话:远足前的那个晚上,自己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2.看课文插图,感受“睡不着”,教学“睡”字。
(1)出示文中插图,让学生观察交流:从插图上的哪些地方看出小姑娘睡不着?
(2)教学“睡”字,认识“目字旁”:课件出示“睡”,教师手指插图中的星星月亮:是呀,夜深了,月亮星星也困了,它们都垂下眼皮,闭上眼睛睡着了。原来“睡”和眼睛有关,怪不得这个字是“目字旁”。请学生给“睡”字组词。
3.品读诗歌,情感朗读。
我们不仅能从图上看出小姑娘睡不着,从诗中也能感受到她睡不着。
(1)让学生尝试朗读(课件出示三组语句,即第1~3节的前三行)。
(2)指名朗读。先指导读好第一小节的第一句,重点指导读好“唉”,轻轻地叹气,从“唉”字听出期盼、激动、高兴的心情,再请男女生轮流齐读第二节第一句,最后全班齐读第三节前三行。
(3)加动作表演读这三组语句,体会“翻来翻去睡不着”的心情。
四、品读诗歌,探寻“睡不着”的原因
1.梳理文中小姑娘“睡不着”的原因。小姑娘翻过来,翻过去,怎么也睡不着,她在想些什么呢?请学生快速看看全文,找一找。
2.重点品读第一小节,感悟“睡不着”的原因。
(1)出示第一小节第二句,指名读,要求读正确。
(2)指导情感朗读,读好问句:这个语气词“吗”一般放在句子的最后,和问号在一起做朋友,表示疑问的语气。指名读,读出问的语气。
(3)想象海的颜色:大海里还会有哪些颜色?(如果学生答案很奇特,要追问这么说的原因)
(4)配乐看大海美景图:哇,大海真的会有那么多种颜色吗?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5)情感朗读,读出大海的美。指导学生一边读,一边在脑中想象刚才看到过的大海美景图。
(6)仿说句式,巩固问句。
(1)海不仅有很多种颜色,海还是怎么样的呢?请小朋友做做小诗人,仿造课文的句式来说话。
出示:“那地方的海,真的像老师说的,那么()吗?”指名学生说。
(2)齐读第一小节:明天将要看到那么美的海,多么让人期盼啊,怪不得小姑娘怎么也睡不着。让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读第一小节吧。
五、观察笔画,指导书写
1.出示“明”字,指导学生观察:“明”字由哪两个字组成?比起单独写“日”“月”,这两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有什么变化?(小一些,窄一些)
2.课件出示横辅助线,指导学生发现只有让“月”的撇和横折钩落脚点一样高,这个字才能写得平稳。课件出示竖辅助线,指导学生发现“月”的一撇穿到“日”下面去了,两个部件写在一起时,笔画要注意穿插,才能把字写得更美观。口诀“左右结构,笔画穿插”。
3.教师范写,学生观察。
4.学生写“明”,描一个,写一个,教师巡回指导。
5.教师点评反馈,学生继续练写。
12.乘车教学设计2一年级数学上册 篇十二
教学内容:认识整时,教材91-92页的内容及练习十六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A、知识技能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钟面,认识时针、分针及钟面上的数字。
2、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学会看整时和大约几时。
3、使学生养成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钟表、区别钟表上的时针和分针,会看整时。
课前准备:课件、学具钟、教具钟、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每天早晨,你们几时起床?你们自己会看时间吗?今天我们就来认识钟表。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初步认识钟面
我们要认识钟表,首先我们来认识钟面。请同学们拿出学具钟面观察一下,看看这个钟面上有些什么呢?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3)钟面上除了有数外,还有两根针,这两根针有什么不同?(出示:长、短)
你们知道长的针叫什么吗?短的针呢?(板书:分针,时针)
指着课件上的钟面,问学生这两根针叫什么名称?
2、初步认识整时
(1)那这个钟面上表示的时间你知道?(出示:7时的钟面)如果学生说是7点钟,要告诉他们在数学上又可以说成“7时”。(板书7时)
(2)拨时间
(3)归纳认整时的方法(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三,思维训练
1.教材第92页的内容
(1)说出时间,写出时间
(2)完整地说一说谁在什么时间干什么?
2.6时再过几时是12时?3时和9时的钟面哪不一样?
3.画时针
13.乘车教学设计2一年级数学上册 篇十三
确定物体的位置同步练习
(答题时间:15分钟)
关卡一:神笔填空
1.刘强和王兵在教室里的位置可以用点(4,1)和点(2,7)表示,(4,1)中的4表示第4列,则1表示();(2,7)表明王兵坐在第()列第()排。
2.如下图,苹果的位置为(2,3),则梨的位置可以表示为(,),西瓜的位置可以表示为(,)。
3.如下图,A点用数对表示为(,),B点用数对表示为(,),C点用数对表示为(,),三角形ABC是()三角形。
关卡二:精挑细选
1.如下图:如果点X的位置表示为(2,3),则点Y的位置可以表示为()
A.(4,4)
B.(4,5)
C.(5,4)
D.(3,3)
2.如下图:如果将△ABC向左平移2格,则顶点A'的位置用数对表示为()
A.(5,1)
B.(1,1)
C.(7,1)
D.(3,3)
3.上音乐课时,聪聪坐在音乐教室的第4列第2行,用数对(4,2)表示,明明坐在聪聪正后方的第一个位置上,明明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
A.(5,2)
B.(4,3)
C.(3,2)
D.(4,1)
关卡三:计算我最棒
1.如图是游乐园的一角。如果用(3,2)表示跳跳床的位置,你能用数对表示其他游乐设施的位置吗?请你写出来。
2.先写出三角形ABC中顶点B、C的位置,再画出三角形ABC向下平移4个单位后的图形△A'B'C',然后写出所得图形顶点的位置。
确定物体的位置同步练习参考答案
关卡一:
1.第1排,2,7;
2.(4,4),(5,1);
3.(1,1),(5,1),(3,3),等腰直角
关卡二:
1.C;
2.B;
3.B
关卡三:
1.碰碰车(5,1),摩天轮(6,5),跷跷板(2,4)
2.B(6,8);C(2,8);平移后如图所示:
位置的表示同步练习
(答题时间:15分钟)
关卡:神笔填空
1.看图完成下面的问题。
(1)用数对表示位置,超市(,),学校(,),图书馆(,)。
(2)请你在图上标出游乐场(5,2)、地铁站(3,7)、医院(10,4)的位置。
2.请在下面的方格图里描出下列各点,并把这几个点顺次连接成一个封闭图形,你能发现什么?
A(2,1)
B(7,1)
C(4,4)
D(9,4)
3.观察下图:
(1)写出三角形各顶点的位置;
(2)你能说出三角形ABC向下平移3个单位后各点的位置吗?
(3)三角形ABC向左平移4个单位后各点的位置是多少?
(4)三角形ABC向下平移2个单位,再向左平移3个单位后各点的位置是多少?
4.先不要描,先想象一下在方格纸上(1,1)(5,1)(5,5)(1,5)这四个点连起来会是一个什么图形?(3,0)(3,3)(3,6)三个点呢?
位置的表示同步练习参考答案
关卡:神笔填空
1.(1)(3,3),(6,5),(9,7)
(2)
2.连出的图形是平行四边形
3.(1)A(6,6);B(9,6);C(7,8)
(2)A(6,3);B(9,3);C(7,5)
(3)A(2,6);B(5,6);C(3,8)
(4)A(3,4);B(6,4);C(4,6)
14.乘车教学设计2一年级数学上册 篇十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出示声母,区分平声音和翘舌音。zh—z,ch—c,sh—s。
2.出示音节,复习两拼音节的拼读方法。chú hǔ shū zú sā
二、学习新课
(一)认识三拼音节
过渡: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一个拼音国里的小故事,你们想听吗?
(1)讲故事,明道理。有一天,韵母o生病了,它的好朋友声母sh去看望它。(板书:sh o)走着走着,一条小河挡住了两人的去路。声母sh发愁了:“这下可怎么办呢?”这时候,u跑了过来,(板书:u)热心地说:“别着急,我来为你们搭桥吧!”说着,u的身体变成了一座小桥,声母sh拉着u的手说:“谢谢你,韵母u。”u摆摆手说:“不对,我在这里可不叫韵母,我是给你们搭桥的介母。”(板书:介母)小朋友,它叫什么?(齐说两遍)声母sh、韵母o同时拉着介母u说:“介母u,你真爱帮助人,我们喜欢和你在一起。”从今往后,声母sh、介母、韵母o就成了要好的朋友,组成了音节shuo。(板书:shuo)
(2)指名回答:音节shuo中,sh是什么?u是什么?o是什么?
(3)师指着板书(sh—u—o—shuo)小结:像这样,由声母、介母、韵母组成的音节,我们就把它叫作“三拼音音节”。
【设计理念:娓娓动听的故事一定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在关注故事情节中潜移默化地认识三拼音节,建立三拼音节的概念。学生发音准不准,取决于发音要领把握的如何,以手势演示口腔中舌位的变化,让学生辨别所发的音。】
(二)拼读方法指导
(1)过渡:小朋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位朋友。看,它是谁啊?(套偶——小猴子出现)(2)师:小猴子看见这个音节,就会想该怎样读呢?它想了一会儿还是不会读,就去请教刺猬老师。(套偶——刺猬老师出现)刺猬老师说:“小猴子,你真是一个不懂就问的好孩子,我告诉你。遇到三拼音音节,先读声母sh,再读介母u,最后读韵母o,要做到声轻介快韵母响,一气呵成。像这样,(刺猬老师范读三遍,由慢到快)读时千万不能忘记读介母。”小猴子高兴地跳起来:“我会了,三拼音音节我会读了,我来读给您听。”(小猴子读两遍)刺猬老师练练夸奖小猴子真聪明。(3)模仿小猴子的语气问:“小朋友,你们会了吗?”指名读,老师随时进行辅导纠正。(4)开火车读。
【设计理念:利用形象的布偶,将孩子带到童话世界中去学习,让枯燥的音节学习趣味化,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寓教于乐,使学生初步领悟和掌握三拼音音节的拼读方法,为孩子轻松学习汉语拼音架起了一座趣味的桥梁。】
(三)其他三拼音节的练习
(1)出示三拼音音节。
(2)自由练读以上音节,教师进行个别辅导。
(3)谁来说说你会读哪一个,怎么读的?
学生提出困难的地方,抓住不会的音节进行重点辅导。
(4)谁愿意当一回小老师,带大家读一读上面的音节。
(5)同位置的互读。
(6)开火车读。
【设计理念:通过多种形式的练读,有效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的意识,让孩子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课中游戏
过渡:我们现在来做个游戏休息一下。
1.师:秋天到了,树叶黄了,想快点落下来,减少水分的蒸发,以方便过冬。你看,风伯伯正帮着摘树叶呢!看——(出示贴着树叶的大树,每片树叶上写着音节)小朋友,我们也来帮风伯伯摘树叶。老师读音节,小朋友到前面来摘树叶,摘对了就领大家读一读,风伯伯就把树叶送给他。2.开始做游戏。3.师:小朋友真热心,一会儿就把树叶摘完了,我们让光秃秃的树干回家过冬去吧。
【设计理念: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游戏是孩子们快乐求知的源泉。将听的训练融入轻松愉快的游戏之中,让孩子在玩中学习,在学习中玩,定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课堂练习
(一)看图读音节
(1)出示花儿图。①这幅图上是什么?②出示:huāduǒ。h—u—ā,huā;d—u—ǒ,duǒ。③指名读。④用“花朵”一词练习说一句话。
(2)出示虾图。①提问:图上画的是什么?谁来说说图上的内容?②出示:xiā,x—i—ā,xiā。③谁来说说这个音节的声母、介母、韵母分别是什么?④自由练习拼读,指名读。
【设计理念:联系生活实际,利用教材,创设语言环境,让音节在语言环境中反复出现,一个方面巩固学习内容,另一个方面为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抄写音节
把下面的音节抄写一遍,要做到一边写一边读。
【设计理念:这项练习是机动灵活安排的题目。如果有时间,让学生写一写,读一读,进一步内化三拼音节的拼读方法,由读到写,转化练习形式,让学生加深印象。】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两位好朋友(出示套偶小猴子和刺猬老师),他们带着我们认识了三拼音节,而且教会了我们读三拼音节的方法,声轻介快韵母响,你们记住了吗?
小朋友今后要多多加强练习!
摘要:拼音是小学生识字的基础。本文再现了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汉语拼音第8课zh ch sh r的三拼音节的教学设计,以供参考。
15.一年级上册识字2教学反思 篇十五
结合新课程标准及教材特点,我将这节识字课的教学目标定为:学会3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韵文。能将画面描绘的事物与词语联系起来,使学生形成健康生活常规的意识。而识字和写字是本课的重点,也是识字起步的难点。
心理学研究表明,对学龄儿童来说,识字的关键在于建立字形与音形的联系,我充分发挥教材看图识字的优势,利用情境图,引导学生结合平日的生活体验,使学生边看画面边识字、学词,并相机进行说话训练,力求识用结合。同时还鼓励学生凭借已有的经验,通过想象,补充和扩展词串内容,从而促使学生主动识字,体验识字带来的快乐,提高识字的效率。
16.乘车教学设计2一年级数学上册 篇十六
一、口算(20分)
3+6=4+4=9-6=5+2=8-6=
10-5=9+1=4+5=7+3=7-7=
6+2=7-4=10-7=5+4=8-0=
8-4=5+5=1+8=4+3=9-4=
二、在里填上合适的数(9分)
()+2=67+()=10()-2=5
()-9=15+()=8()+3=9
()-3=49-()=2()-6=4
【乘车教学设计2一年级数学上册】推荐阅读:
乘车教学反思08-03
《电子娃娃乘车记》教学设计-教学教案09-23
2015秋七年级数学上册 2.2 整式加减教学设计 (新版)沪科版07-18
初中一年级数学教学计划上册09-29
一年级上册数学认识物体和图形的教学设计09-20
2023年新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09-06
免费乘车制度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