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习题正式

2024-07-13

中国近现代史纲习题正式(精选6篇)

1.中国近现代史纲习题正式 篇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调查报告

南 京 大 屠 杀 遇 难 同 胞 纪 念

马小豪(10010301)王亦芝(10010303)杨洋(10010304)张志坚(10010306)

一、【调查目的】

60多年前,法西斯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战争,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越来越多的国家卷入这场战争,这就是我们所熟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在这场战争中,日本对我国发动了大规模的侵略,中国人民饱经磨难,受尽屈辱。其中,仅日本在南京的大屠杀,就造成了至少30万同胞的遇难。

历史有时候真的让人无法相信。如果不是真实的镜头、详尽的文字、残破的遗迹,我们简直难以相信过去日军在中国犯下的这些罪行。然而,历史恰恰为我们留下了大量宝贵而真实的材料。

令人气愤的是,60多年过去了,但在日本,公众对南京大屠杀的认识仍然存在着广泛不同的情绪及观点,尤其是日本部分极右份子,认为南京大屠杀是被夸大、甚至是凭空捏造的。就在前不久,名古屋市市长依然拒绝承认南京大屠杀的事实。日本人对南京大屠杀的否认,对中日两国人民的感情造成了巨大伤害,严重影响了中日两国的友好发展。

南京大屠杀,沉重而痛苦的记忆,给予了人们太多的忧伤、悲愤和思索。中国人不应该、不可能更不可以忘记,事实上,中国人也不会忘记历史!如今的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然而,我们不会忘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古训。那么,中国人是如何看待日军在南京所犯的这些罪行的呢?又是如何看待日本人对待历史的态度呢?参观完大屠杀纪念馆,国人又是什么感受呢······基于这样一系列问题的困扰,我们进行了这次调查。

二、【调查时间】

2012年4月7日参观了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2012年4月15日再次来到纪念馆,进行调查

三、【调查对象】

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管理员,游客。

四、【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通过访谈进行,分为对纪念馆管理员的访谈、以及对游客的访谈。同时,我们还通过观察游客的行为来收集资料。整个调查过程中,我们组4名成员共与32名游客(包括纪念馆管理员)进行了交流,可以说还是搜集到了一些宝贵的资料。

五、【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内容主要涉及以下一些方面:

1)收费前后参观人数的变化 2)参观者有无不文明行为 3)参观者的年龄段 4)参观者的职业 5)参观者的文化程度

6)是通过什么途径知道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 7)参观者的目的 8)参观后的感受

9)参观者在参观时的表现(观察)10)参观者对历史的看法

11)参观者对日本否认历史的看法 12)参观者对一些图片的感受

13)哪些场景对于游客的印象最深 14)纪念馆存在的不足之处

六、【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结果分析

1)从管理处得知,免费开放初期参观人数急剧增加,现在参观人数较收费时也增加。但是随着参观者的增加,不文明的现象也明显多了起来。据管理员说: 与以前相比,原本干净整洁的广场上卫生变得糟糕,一些观众竟然还边走边嗑起了瓜子,地上的痰迹、烟头、纸屑令人触目惊心。馆内显眼的“和平钟”边上醒目地写着禁止搞击,但仍有群众伸手敲钟。还有不少参观者在馆内打闹嬉笑,接打手机的现象也十分普遍。

2)参观者的年龄,职业与文化程度:年长者对历史有更深的体会,在参观的过程中,心情均较为沉痛,青少年特别是学生,由于对历史有较多的了解,所以

在参观的过程中也很严肃,但是一些中年者就不一样了,他们在参观过程中嬉笑打闹,用手触摸展品,一点也不严肃;此外,文化程度对参观者的影响也是明显的,文化程度越高,对历史的认识越深刻,在参观过程中越是严肃,感想也越是深刻;至于职业,对游客的影响并不是很大。

3)对于游客是通过什么途径知道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多数游客表示通过网络得知,少数游客是通过亲朋好友介绍而得知的,极少数游客通过电视而知道。可以看得出,政府的宣传还是比较到位的,特别是网络的宣传。另外由亲朋好友介绍的也占到一定比例,可见游客对大屠杀纪念馆还是有一定了解的。

4)对于参观者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接受教育,加深对历史的认识;警醒自己,提高自己思想意识;满足好奇心,了解当时情况;旅行社安排的,所以来参观;考察;纪念逝者。总体来看,多数游客来参观是为了真正了解历史,警醒自己,加深对历史的认识,对和平的珍惜。

5)对于参观者在参观后的感受:绝大多数受访者均表示压抑,悲痛。以前虽然对南京大屠杀有所了解,但是并没有这么深刻的认识。当真正看到这么多逼真的画面以及累累白骨时,才更能了解几十年前日军在中国所犯下的罪行。

6)参观者对历史地看法:面对一张张逼真的图片,游客们头脑中总是浮现出一幕幕可怕的情景——一个日本军人挥起大刀,一批又一批手无寸铁的中国人被害等。这一幕幕都证实了一个道理:落后就要挨打!今天祖国强大了,但是我们不能忘记历史,不能丢掉屈辱。“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应该时刻警惕,时刻保持一颗虔诚的爱国之心。参观者对于日本否认历史的看法:面对这一现象,多数游客表示痛恨以及不解,痛恨日军的惨绝人寰,不解他们为什么会无视历史。但有游客表示:正因为日本否认历史,所以我们更应该心怀一颗爱国之心,更应该时刻警惕。同时我们也应该加大宣传,让更多的人知道日军曾经在中国所犯下的罪行以及日军的丑恶嘴脸。

7)游客印象最深刻的场景,图片: 在悼念广场、祭奠广场、墓地广场、和平广场、史料陈列室和遗骨陈列室这些地方中,有四分之一的人认为悼念广场给自己的印象最深,少数人认为祭奠广场和墓地广场给自己的印象最深,也有部分人认为和平广场给自己的印象较深;但是绝大多数的人认为史料陈列室和遗骨陈列室给自己的印象很深,其中,日军活埋中国人,比赛杀中国人,用中国人做实验等对他们的印象特别深刻,也使他们特别愤怒。总体而言,游客们对大屠杀纪念馆的印象还是很深刻的,达到了接受教育的目的。

8)对于纪念馆存在的不足之处:主要包括以下一些方面:管理不是很严格;指示标志太少;有解说员讲解不够详细;相关历史实物太少;部分展区的光线太暗;休息设施太少等。从结果来看,参观者对纪念馆的要求还是较多的。但我们觉得游客的一些要求也并不是很合理。比如光线太暗可能是设计者特意设计来渲染凝重的气氛,休息设施少可能是为了减少游客聚集而大声喧哗等。

二、建议

可以说,游客对南京大屠杀还是有一定了解的,特别是在参观之后,他们有了更深的体会与认识。但是,仍然有一些建议需要提出来:

1)从政府的角度讲,政府要加大爱国主义宣传力度。通过宣传,加深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对和平的珍惜。更重要的是,要引导人们学会反思,反思历史,反思现状。南京大屠杀,毕竟是发生在几十年前的事了,虽然我们不能忘记屈辱,但我们也不能因为仇恨而影响现在。在铭记历史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加快发展,落后就要挨打,我们不能再次落后了。

2)从纪念馆的角度看,纪念馆应该加大管理力度,比如禁止游客大声喧哗,禁止拍照,禁止游客抚摸展品,尽量不要让游客带小孩进入;同时,也应该适当的增加讲解员,毕竟一些游客对史实并不是很了解,或者说了解的并不是很深入,特别是一些游客,他们来这里参观,仅仅是因为旅行社这样安排,所以他们对纪念馆并不了解,因此必须通过讲解员讲解来加深游客对历史的认识。

3)从游客的角度来看,游客首先要提高自身素养,文明参观,比如不得敲击“和平钟”,不得在馆内大声喧哗,嬉戏打闹,也不应该抚摸展品等,毕竟大屠杀纪念馆底下是30万同胞的生命,是中国屈辱的近代史,所以游客在参观的时候,应该肃穆庄重,即使做不到这一点,起码也不应该嬉戏打闹。同时,游客也应该正确的看待历史,放眼未来。历史已经过去,过度的沉浸其中反而会阻碍发展的脚步,影响中日两国的和平发展,所以游客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当然,面对日本否认历史的做法,我们是坚决不能原谅的。

七、【感想与心得】-------南京大屠杀纪念馆观后感

4月15日,我们再次怀着沉重的心情来到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作为一个中国人,南京大屠杀是一个不可磨灭的伤痕。它时刻提醒着我们落后就要挨打这句话,尽管时间匆匆飞逝,几十年过去了,人们从战争中的悲伤苦难中解放出来了,但是我们依然不能忘记这段伤心耻辱的历史。

1937年12月13日,日军进入南京城,在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和第6师团师团长谷寿夫等法西斯分子的指挥下,对手无寸铁的南京民众进行了长达6周惨绝人寰的大规模屠杀。据1946年2月中国南京军事法庭查证:日军集体大屠杀28案,19万人,零散屠杀858案,15万人。日军在南京进行了长达6个星期的大屠杀,中国军民被枪杀和活埋者达30多万人。

在这段历史中,日本侵略者的惨无人道屠杀到处上演。走在纪念馆的石子路上,每一步都是如此的艰难。幸存者的脚印在那条路上留下了印记,试想一下,当年的这时候有多少同胞躺在了血泊中。不能再站起来向世人揭露法西斯的罪行。我很感激历史,因为它是公平的,不管日本侵略者怎样的掩盖事实。但总有人挺身而出去披露他们。

在纪念馆的大钟前,我停了几秒,看着上面的记录。最后的意思是让我们时刻不要忘记敲响我们心中的警钟,为死难者哀悼。

顺着过道往里走,便到了新建的祭奠亡灵的地坛。那生生不息的火代表着每个受害者的无声控诉,人们在祭坛去献花哀悼。接着是臭名昭著的万人坑,死者的尸体在向人们呻吟着当时悲惨的屠杀。让我们十分震惊。这作为一个铁的证据深深的控诉日本侵略者的法西斯行为。

今天我们不仅要时刻警惕可能的危险,还要缅怀过去憧憬未来,捧着一颗和平的心。历史是我们用来借鉴的,让我们不会在安逸快乐中忘却曾经的伤痛。但我们也要避免重蹈覆辙。尽管历史是客观的,但日本没有吸取教训,反而将其侵略行为美化,右翼势力肆意篡改教科书上的历史内容。真是让人寒心。近日更有胜者,名古屋的市长公开否认有南京大屠杀一事,这是对历史的蔑视和对死去亡灵的侮辱。作为一个中国的新青年,我们应该本着一颗爱国之心,用合适的方法去抗议这种不诚实的言论。

在最后,作为一个爱国主义的教育基地。纪念馆让我们感到身上肩负的责任的重大,更确信我们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应该更加努力奋斗,为祖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奉献一份力量。

八、【结语】

怀着沉痛的心情参观完了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怀着沉重的心情做完了这次调查,最后再怀着痛定思痛的心情写下了这些文字,可以说,这次调查让我们感受颇深,我们的心灵真正接受了一次爱国主义思想的洗礼。

但是我想,修建纪念馆的目的不是为了告诉日本人,他们犯下的滔天罪行,也不是让中国人对日本产生无尽的仇恨,而是警示每一个中国人,发展才是硬道理,落后就要挨打。

历史已经过去,仇恨不应该带到今天,但是教训是每一个中国人必须牢记的。所谓记住历史不是让我们停留在历史的轨迹中止步不前,也不是让我们铭记仇恨,寻找机会去复仇;相反,我们是应该借着历史的教训去反思历史,去壮大自己。正如毛主席所说:中国是第三世纪国家,中国现在不称霸,中国将来强大了也不称霸。我们要发展自己,但是我们决不能让悲剧再次上演——我们要保护自己不受欺负,同时我们也要为世界的和平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历史的灾难无不以历史的巨大进步来补偿”。让我们一起来揭露侵略者的罪恶、叩问冷漠者的良知、敲醒愚昧者的心灵吧。发展的中国绝不允许无耻者别有用心地扭曲历史,绝不允许屈辱的旧梦再现,绝不允许重蹈践踏人权、亵渎文明和破坏正义的覆辙。

走出史料陈列室,一群象征和平的鸽子在我们的头顶飞过,她们在告诉每一个参观者:记住历史,忘记仇恨。我想这才是点睛之笔,历史为镜,吸取历史的教训,比永远比记住仇恨更有意义,更重要。

中国的近代史是一段屈辱的历史,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牢记近代史,努力学习,奉献祖国,使中国早日走向富强之路,中华民族万岁,中国万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让我们将“情”、“思”、“行”统一为一个整体,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努力吧。

2.中国近现代史纲习题正式 篇二

读完这部绘画史,不仅明悉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脉络,更重要的是可以对画家作品面貌背后的形成因素了然于心。知晓倪瓒的心高命蹇,才能读懂他画作的潇洒、平淡:看到画家们各自笔墨中所浸渍的人生感受与信念追求,方能领悟王维的孤寂、徐渭的狂放、渐江的清刚……在这本书中既可以读到董其昌梳理传脉、建构新说的功绩,亦可以看到他称霸一方、博取名利的鄙俗:既可以看到唐寅气质的风流洒脱,又可以读到他坚守做人的底线与制艺的精谨……

该书的正式写作只用了一年半时间,但酝酿时间却长达三十多年,即从1978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时就有了撰写的初心,而这初心的萌生甚至还可以上推到大学时段。我在大学读的是北师大中文系,由于专业需要,自是研读了大量的古代文史典籍。在这个过程中,每每为历史上那些杰出仁人志士的事迹与著述所感动,诸如屈原之死与他的《离骚》,司马迁之辱与他的《史记》,苏武之困与他的执节之坚,以及陶潜不为斗米折腰而挂印归田的人生抉择,嵇康被司马氏斩杀时以一曲绝世的《广陵散》从容淡定地告别人生,乃至方孝孺宁肯被诛杀十族也不肯为朱棣起草即位诏书的刚烈决绝,等等。由此深深地感受到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史脉中始终有一种发强刚毅的精神支撑着这个古老而又多灾多难的民族,不管经历了多少迂回曲折和凄风苦雨,始终在“求真、向善、尚美”的历史征程上做着不懈的努力。这一点同样也体现在绘画上——因为构成中国传统绘画核心力量,依然是士夫文人,即社会的精英分子。正是他们基于各自的社会地位、文化素养、志节操守和审美取向,使原初性属“猥役”匠人之技,提升为雅尚之习,打造出了诗画相合、书画一体的复合型艺术构成,并赋予了绘画操守依凭和人格表征的文化品格,从而使绘画也同其他的文明记忆一样,汇入民族心路的文化长河之中。由此也决定了只有将绘画提升到心灵史的层面,才能揭示出其内在的精旨与奥义。

但通读既有的绘画史论,总感到在这方面的研究尚有不足,即对画家的内心世界发掘得不够深透。为了填补这一缺失,决定换取一个观察角度和切入点,从画脉文心两个方面再行研讨。

画脉是一条纵线,采取的是通史的叙述体例,时段限定为秦汉至清末,亦即皇权帝制从建立到衰亡的两千多年,以各个王朝和时局为区块,梳理出时政与文化的关联。如此,可以看出基于绘画的文化定位决定了统治者对绘画的推重,由执政者的推重引发了士大夫的热衷,又由士夫的介入而波及到了广大的士阶层,而文人的积极参与最终导致了绘画功能、题材内容和风格样式的演变。纵线虽然依时序展开,但在一些问题的讨论上,依据需要,又时有跨越时空的通联贯穿。这样做便于对绘画发展演变的宏观把握,有高屋建瓴、总领全纲的作用。由于讨论的重点多是文人绘画,所以该书可以视为文人绘画史,但因有纵线的统贯,故又不仅仅局限于文人画家,兼顾了其他的方方面面,具有总览的性质,所以将其定性为专题性质的绘画通史更为贴切。

文心是另一条主线,由点——画家个案、面

创作群体而共同构成。“文心”自然主要体现在文人即士阶层身上。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关系到了皇权帝制社会体制中士阶层的社会地位、文化身份、人生理念、学问修养,以及身世际遇和品行操守等等。为了有一个总体认识,单独列出两节予以评说,又列出一节讨论老庄哲学对绘画的影响。这三节是全书的人文背景,也是立论的依据所在。但皇权帝制有一个由初创到鼎盛至衰亡的过程,士阶层身处其间,其人生理念和价值取向自然也会随之做出相应的调整并体现在创作上,故在每一章起始部分对时代背景均略做评议,然后再转入个案研究。

在文心剖析上,引用他人的评述是一个方面,而引用画家本人的诗文更为重要,因为这更有说服力。所有引证最终都落实到绘画作品的解读上。对作品进行分析时,尽量贴近中国传统绘画的画理要旨,不作过度引申,以去“云雾”之嫌,同时避免套语滥用,以克陈辞之弊。

将点连接起来便形成了面,亦即某个时期所特有的时代特征和艺术风范。两千年问的不同时代的不同风貌再经纵线的通联,传统绘画的脉络、气象和格局也就自然呈现出来了。用心的读者不难从中领悟到作为民族精神的载体的传统绘画所独有的禀赋与品格。

该书重在征信,故引用文献甚广,画家个人的诗文引用更是多多,这是本书与其他绘画史论著的区别之一:另一个区别是多有作者本人的见解与评判,而且带有较为浓重的感情色彩。如《艺技荣身也累身——阎立本》一节的收尾文字是:“这位为李唐社稷效力了大半辈子的画家在结束了政治生涯后终于获得了自由身,可以画些自己抒情的作品了。但这时他却开始了放弃,放弃了人世的荣华,放弃了身外的占有,甚至放弃了既荣身又累身的艺术。阎立本晚年将自己宅第全部捐出,改名普宁寺,又将书房改为智门寺,南庄改为普圆禅院,在寺后辟一片土地营造了自己的坟茔,高宗咸亨二年(671)病逝,从此长息于事先准备好的墓室中,再也不用奉诏作画,再也不用忍受着羞赧去讨好皇帝的欢心,永远摆脱了人事的羁绊和社会的褒贬。1300多年过去了,如今寺院和坟墓都在,但两处境况却绝然不同。寺内香火鼎盛,而相去百米的阎氏墓地却萧寂冷清,很少有人眷顾。这也不奇怪,人们是奔着佛来的,是期望从佛那里求得护佑,至于阎立本,虽然生前贵为丞相,死后亦归黄土,又有谁肯去瞻仰他呢!千百人中如有一二知者来到坟前,于默然无语中让两颗文心超越时空并贯通生死,进行短暂的心灵对话,感慨人生,抚惜古今,领悟实义,回归本真,发亘古之幽思,通文心于一脉,能这样,无论是对逝者还是生者来讲,已经足够了。”

类似这样的文字——浸润着不无沉重感的情感书写贯穿于全书的每一个章节,即使在书的附录中也是如此,如以“元人执著”为题总括元代绘画时的一首诗是:

郁勃生机正待发,寒流直下扫中华。蹂红躏绿恣狂虐,断脉封流看肃杀。

僵死枝头香犹在,折断风前根未拔。文心不死回春志,强犁冻土硬培花。

这种治史方法合适不合适?个人的观点正确与否?只能交由读者去评说了。

3.中国近现代史纲试卷及答案 篇三

(一)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1.鸦片战争前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A)A.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B.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C.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矛盾 D.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

2.中国封建社会产生过诸多“盛世”,出现在清代的是(D)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之治 D.康乾盛世

3.将中国领土台湾割让给日本的不平等条约是(C)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瑗珲条约》

4.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首先和主要的是(B)A.政治控制 B.军事侵略 C.经济掠夺 D.文化渗透

5.1839年组织编写成《四洲志》,向中国人介绍西方情况的是(A)A.林则徐 B.魏源 C.马建忠 D.郑观应

6.19世纪末,在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国家是(A.俄国 B.日本 C.美国 D.德国

7.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爆发的时间是(A)A.1851年 B.1853年 C.1856年 D.1864年

8.太平天国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是(A)A.永安建制 B.北伐失利 C.天京事变

C)D.洪秀全病逝

9.最早对兴办洋务的指导思想作出完整表述的人是(A)A.冯桂芬 B.马建忠 C.王韬 D.郑观应

10.洋务运动时期最早创办的翻译学堂是(A)A.同文馆 B.广方言馆 C.译书局 D.译书馆

11.1898年发表《劝学篇》一文,对抗维新变法的洋务派官僚是(C)A.李鸿章 B.左宗棠 C.张之洞 D.刘坤一

12.戊戌维新时期,维新派在上海创办的影响较大的报刊是(A)A.《时务报》 B.《国闻报》 C.《湘报》

D.《万国公报》

13.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B)A.兴中会 B.中国同盟会 C.中华革命党 D.中国国民党

14.武昌起义前夕,在保路运动中规模最大、斗争最激烈的省份是(D)A.湖南 B.湖北 C.广东 D.四川

15.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是(D)A.《中华民国宪法》 B.《钦定宪法大纲》 C.《中华民国约法》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6.为反对袁世凯刺杀宋教仁和“善后大借款”,孙中山在1913年领导革命党人发动了(A)A.二次革命 B.护国战争 C.护法战争 D.北伐战争

17.1930年成立的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又称第三党),其主要领导人是(D)A.梁漱溟 B.黄炎培 C.张君劢 D.邓演达

18.1930年1月,毛泽东进一步从理论上阐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文章是(B)

A.《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B.《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C.《井冈山的斗争》

D.《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19.1928年l2月,毛泽东主持制定的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是(A)A.《井冈山土地法》 B.《兴国土地法》

C.《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 D.《中国土地法大纲》

20.国民党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性质是(B)A.私人垄断资本主义

B.封建的买办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C.私人资本主义 D.国家资本主义

21.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于(D)A.陕北保安地区 B.陕北洛川地区 C.陕北瓦窑堡地区

D.甘肃会宁、静宁地区 22.遵义会议后,中共中央政治局成立了新的三人团负责红军的军事行动,其成员是(C A.毛泽东、朱德、周恩来 B.毛泽东、朱德、王稼祥 C.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 D.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

23.中华民族进入全民族抗战是在(D)A.九一八事变后 B.一二八事变后 C.华北事变后 D.卢沟桥事变后

24.1935年12月,中国共产党确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会议是(B)A.遵义会议 B.瓦窑堡会议 C.洛川会议

D.晋绥干部会议

25.在抗日战争的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上取得胜利的战役是(A)A.台儿庄战役 B.桂南战役 C.枣宜战役 D.中条山战役)26.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最关键的阶段是(B)A.战略防御阶段 B.战略相持阶段 C.战略反攻阶段 D.战略决战阶段

27.1945年4月,出席联合国制宪会议中国代表团中的解放区代表是(C)A.周恩来 B.刘少奇 C.董必武 D.王若飞

28.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双方通过重庆谈判签订《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的时间是(C)A.1945年8月 B.1945年9月 C.1945年10月 D.1945年11月

29.1947年10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提出的口号是(C)A.和平、民主、团结 B.向北发展、向南防御 C.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D.将革命进行到底

30.1949年6月,毛泽东发表的系统论述中国共产党建国主张的著作是(D)A.《新民主主义论》

B.《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C.《论联合政府》

D.《论人民民主专政》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31.1915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ABCD)A.提倡民主和科学 B.提倡白话文 C.提倡新文学

D.宣传男女平等和个性解放

32.五四时期,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社团有(ABC)A.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B.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C.新民学会 D.工读互助团

33.1926年3月,蒋介石制造的旨在打击共产党和工农革命力量的事件是(CD)A.商团叛乱 B.暗杀廖仲恺 C.中山舰事件 D.整理党务案

34.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提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CD)A.敌我矛盾 B.人民内部矛盾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35.1961年,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制定的关于国民经济的指导方针是(ABCD)A.调整 B.巩固 C.充实 D.提高 36.“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共产党粉碎林彪和“四人帮”两个反革命集团分别是在(AD)A.1971年 B.1972年 C.1975年 D.1976年

37.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深远历史意义主要体现在(ABCD)A.结束了粉碎”四人帮”后党和国家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 B.开始了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全面拨乱反正 C.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 D.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

38.1987年召开的中共十三大提出了(ABC)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B.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C.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D.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39.1998年11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县级以上党政领导班子和干部中开展的”三讲”教育是(ACD)A.讲学习B.讲纪律 C.讲政治 D.讲正气

40.中共十七大报告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历程和经验时指出,新时期(ABC)

A.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 B.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 C.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 D.最有效的方法是稳步前行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1.孙中山三民主义学说的主要内容。

(1)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一是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改变其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二是变次殖民地的中国为独立的中国。

(2)民权主义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3)民生主义的内容为平均地权。其内容是核定地价,按价征税,涨价归功,按价收买。

2.1924年至1927年国民革命的历史意义。

答:(1)它沉重的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势力。

(2)它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中的政治影响,宣传了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使党经受了一次大洗礼,积累了经验。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稳步推进的主要表现。

答:(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2)基层民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以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和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为主要内容的基础民主自治体系开始形成。

(3)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以宪法为基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逐步完善。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是什么? 答: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20世纪中国和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1)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

(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4)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巨大影响,为最终战胜世界法西斯势力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

答:历史表明,中国共产党提出的过度时期总路线是完全正确的,反映了历史的必然

第一,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来说比较强大,它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第二,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第三,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第四,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

练习题

(二)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1.中国开始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在(A)A.第一次鸦片战争后

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C.中日甲午战争后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2.1895年,日本迫使清朝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是(C)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主要的矛盾是(D)A.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

B.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矛盾 C.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D.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

4.1843年,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的思想主张是(B)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师夷长技以制夷

C.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D.维新变法以救亡图存

5.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是(C)A.买办资产阶级

B.官僚资产阶级 C.民族资产阶级

D.城市小资产阶级

6.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进入到一个新阶段的标志是(D A.兴中会的成立

B.华兴会的成立 C.光复会的成立

D.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7.1911年4月,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的武装起义是(C)A.惠州起义

B.河口起义 C.广州起义

D.武昌起义

8.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是(A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华民国约法》 C.《钦定宪法大纲》))D.《中华民国宪法》

9.在俄国十月革命影响下,中国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是(B)A.陈独秀

B.李大钊 C.陈望道

D.毛泽东

10.标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运动是(B)A.新文化运动

B.五四运动 C.保路运动

D.五卅运动

11.1922年,中共二大第一次明确提出了(D)A.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纲领

B.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C.土地革命的总路线

D.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12.1923年2月,中国共产党领导发动的工人运动是(C)A.香港海员罢工

B.安源路矿工人罢工 C.京汉铁路工人罢工

D.省港工人罢工

13.1930年成立的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的主要领导人是(A)A.邓演达

B.梁漱溟 C.黄炎培

D.左舜生

14.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南京政权建立后,官僚资本的垄断活动首先和主要是(A.从重工业方面开始的B.从金融业方面开始的 C.从商业方面开始的D.从农业方面开始的

15.1935年1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的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会议是(C)A.八七会议

B.古田会议 C.遵义会议

D.洛川会议

16.1935年10月,中央红军结束长征并同红十五军团胜利会师于(D)A.四川懋功地区

B.西康甘孜地区 C.甘肃会宁、静宁

D.陕北吴起镇

17.1937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开始全面侵华战争的(D)A.九一八事变

B.一二八事变

B)

C.华北事变

D.卢沟桥事变

18.1933年5月,国民党西北军将领冯玉祥在张家口成立的抗日武装力量是(B)A.东北抗日同盟军

B.察哈尔抗日同盟军 C.东北抗日义勇军

D.察哈尔抗日义勇军

19.1941年3月,在抗日民主运动中成立的民主党派是(D)A.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

B.中国青年党

C.中国国家社会党

D.中国民主政团同盟

20.1938年,毛泽东发表的系统阐述抗日战争特点、前途和发展规律的著作是(A.《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B.《论持久战》 C.《论新阶段》

D.《论联合政府》

21.1945年8月至10月,国共双方举行了商讨和平建国方针的(A)A.重庆谈判

B.西安谈判 C.南京谈判

D.北平谈判

22.国民党军队在1946年挑起全面内战的起点是大举围攻(B)A.东北解放区 B.中原解放区 C.陕北解放区 D.山东解放区

23.毛泽东为新华社写的1949年新年献词是(C)A.《对目前时局的宣言》

B.《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C.《将革命进行到底》

D.《论人民民主专政》

24.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担任淮海战役总前委书记的是(A)A.邓小平

B.刘伯承 C.陈毅

D.粟裕

25.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的具有深远意义的重要会议是(A)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 C.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

D.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

26.邓小平首次明确提出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在(C)A.1976年10月

B.1978年12月 C.1979年3月

B)

D.1981年6月

27.中共十三大明确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概括为(A)A.“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B.“四个坚持”

C.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

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

28.1988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建立的经济特区是(D)A.深圳经济特区

B.珠海经济特区 C.厦门经济特区

D.海南经济特区

29.1992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A)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 C.计划为主,市场为辅的经济体制

D.市场为主,计划为辅的经济体制

30.2000年2月,江泽民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提出了(C)A.“三讲”教育的要求

B.“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要求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31.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阐发的三民主义是指(ABD)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本主义

D.民生主义

32.1913年至1922年间,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捍卫辛亥革命成果进行的斗争有(ABCD)A.“二次革命”

B.护国战争

C.第一次护法运动 D.第二次护法运动

33.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有(BCD)A.主张社会革命

B.提倡民主和科学 C.主张文学革命

D.提倡白话文和新文学

34.中国早期共产党组织出版的通俗工人读物有(ABCD)A.《劳动界》

B.《劳动者》 C.《劳动音》

D.《劳动与妇女》 35.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的三大政策是(ABC)A.联俄

B.联共

C.扶助农工

D.平均地权 36.1967年,在所谓“二月逆流”中与中央文革小组错误做法进行抗争的有(ABCD)A.谭震林

B.陈毅 C.叶剑英

D.李富春

37.20世纪六、七十年代,新中国在尖端科技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有(ACD)A.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

B.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发射成功 C.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

D.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38.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包括(ABCD)A.经济建设

B.政治建设 C.文化建设

D.社会建设

39.中共十七大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是(AC)A.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B.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 C.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D.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40.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形成的基层民主自治体系包括(ABD)A.农村村民委员会

B.城市居民委员会 C.学校学生会

D.企业职工代表大会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1)社会制度的腐败。近代以来封建社会制度没有根本改变。清政府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经常压制人民的反抗斗争,力主避战求和,为此不惜割地、赔款。

(2)经济技术的落后。近代以来,中国经济技术落后,导致中国在武器装备、军队素质、综合实力等方面远远落后于帝国主义列强,必然导致被动挨打。

经济技术的落后是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但根本原因还是社会制度的腐败。

2.“三湾改编”的主要内容及意义是什么? 答:(1)内容:将原有的一个师缩编为一个团;在部队中建立各级党组织并将党支部建在连上;成立各级士兵委员会,部队内部实行民主管理。

(2)意义:是建设共产党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重要开端。3.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爱国官兵英勇抗敌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答:(1)在抗战初期,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国民党军队组织了淞沪、忻口、徐州、武汉会战等一系列大战役,消耗了日军,迟滞了日军的进攻。

(2)国民党爱国官兵,不畏牺牲,英勇抗敌,用生命捍卫了民族尊严,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鼓舞了全国人民。例子有:台儿庄大捷、八百壮士守四行等。佟麟阁、赵登禹等高级将领壮烈殉国。

4.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运动使解放区出现了哪些新面貌? 答:经过土地改革运动,解放区出现的新面貌主要是:

(1)广大农民对中国共产党更加信任和拥护,工农联盟以及解放区的人民民主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

(2)广大农民从封建的生产关系中解放出来,生产积极性空前提高,解放区农村的经济面貌得到明显改观。

(3)大批青壮年农民踊跃参军,配合解放军作战,人民解放战争有了巩固的后方和最基本的人力和物力保证。

5.中共八大对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提出的指导方针是什么?

答:1)经济建设上,提出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2)政治建设上,提出继续加强人民民主专政;加强民族团结;继续巩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制定完备的法律,建立健全的法制。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太平天国农民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答:(1)太平天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缺乏先进阶级的领导。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带有小生产者所固有阶级局限性。

(2)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太平天国是以拜上帝教来发动、组织群众的,但是,拜上帝教教义不是科学的思想理论,太平天国也不能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3)没有正确的政治纲领。《天朝田亩制度》虽有反封建的意义,但没有实现的现实依据。(4)不能保持农民队伍的团结一致。农民意识导致农民运动领袖之间的内讧,是导致失败的原因之一。

(5)太平天国领导人对外国资本主义列强侵华野心缺乏理性的认识。

经验教训:太平天国起义的发生和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力量,但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它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

2.新中国建立初期开展的“三反”、“五反”运动的内容及其意义。

答:(1)“三反”运动的内容和意义:“三反”运动是指1951年底到1952年春,中国共产党在党政机构工作人员中开展了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运动。这次运动教育了干部的大多数,挽救了犯错误的同志,清除了党的队伍和国家干部队伍中的腐化分子,对于在执政的条件下保持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促进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廉政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中国近现代史纲习题正式 篇四

一、单项选择题:(将1-20题的选项字母填入下表相应空格处,共20分,每小题1分)1.在19世纪中叶,被称为“海上霸主”、“日不落帝国”的殖民国家是()。A.美国 B.德国 C.日本 D.英国 2.中国无产阶级最早诞生于()。A.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B.洋务派开设的工厂 C.外国资本企业 D.辛亥革命后的新兴企业

3.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割去中国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A.辛丑条约 B.马关条约 C.北京条约 D.望厦条约 4.康有为创立的宣传维新思想的新式学堂是()。A.时务学堂 B.万木草堂 C.京师大学堂 D.同文馆

5.被誉为“革命军中马前卒”的()写了《革命军》号召人民推翻清王朝,建立“中华共和国”。A.黄兴 B.宋教仁 C.邹容 D.陈天华

6.关于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表面上独立,实际上受帝国主义列强共同支配和操纵

B.原有的延续几千年的封建经济结构起了很大变化,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C.民族资本主义在整个社会经济结构中不但占有一席之地,而且逐步占主导地位

D.封建剥削制度依然保留着,而且同买办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相结合,在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仍占显著优势 7.毛泽东认为,()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A.十月革命 B.五四运动 C.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D.第一次国共合作 8.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最伟大的历史贡献是()。A.发动、领导了著名的秋收起义

B.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C.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 D.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9.下列不属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建立的前提条件是()。A.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B.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 C.革命武装力量的壮大 D.第四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

10.中国共产党正式把毛泽东思想确定为自己指导思想的会议是()。A.八七会议 B.遵义会议 C.中共六届七中全会 D.中共七大

11.1938年10月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在中国方面的主要原因是()。A.中国地域辽阔,战线长,敌后战场的开辟 B.中国在经济上军事上仍相对弱小,无力开展反击 C.中国国民党不积极抗战

D.中国抗战得不到国际社会的支持,十分困难。12.()是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

A.土地革命 B.党的建设 C.根据地建设 D.武装斗争

13.以下人物中,都参加过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和重庆谈判的是()。A.毛泽东 B.王若飞 C.叶剑英 D.周恩来

14.解放战争时期,揭开战略决战序幕的战役是()。A.济南战役 B.辽沈战役 C.淮海战役 D.平津战役

15.20世纪70年代以()为突破口,带动了中国同西方国家的建交高潮,为后来实行对外开放战略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A.中美关系正常化 B.中美建交 C.邓小平访美 D.中日邦交正常化

16.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在我国,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的矛盾。如果处理不当,会变成()。

A.对抗性的敌我矛盾 B.非对抗性的敌我矛盾

C.对抗性的人民内部矛盾 D.非对抗性的人民内部矛盾

17.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党制定和执行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的方针是()。A.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B.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 C.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D.实现速度、结构、质量的统一

18.“芝麻赛玉米,玉米比人大”这句20世纪50年代的打油诗反映的是()。A.土地改革的成果 B.农业合作社的优越性 C.“一五”计划的建设成就 D.“大跃进”时的浮夸风

19.1974年毛泽东在同赞比亚总统卡翁达谈话时,提出了()思想,实际上指出了世界的多极化趋向。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中间地带 C.三个世界划分 D.反对霸权主义

20.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是()。A.辛亥革命 B.五四运动

C.中国共产党成立 D.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二、多项选择题:(将1-15题的选项字母填入下表相应空格处,共30分,每小题2分;错选、多选、漏选均无分。)得 分

1.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主要来源是()。A.买办 B.商人 C.地主 D.官僚

2.从1858年到1881年,俄国先后迫使中国签订了(),侵吞了我国北方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A.瑷珲条约 B.北京条约 C.勘分西北界约记 D.改定伊犁条约

3.戊戌变法失败后,有六位维新志士同遭杀害,史称“戊戌六君子”。下列人物中,()不属于“戊戌六君子”。A.康有为 B.梁启超 C.刘光第 D.杨锐 4.清末新政改革的主要内容有()。

A.裁撤绿营,建立新军 B.设立商部、学部、巡警部等中央行政机构 C.颁布商法商律,奖励工商 D.鼓励留学,颁布新的学制

5.在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的时期,中国存在着三种主要的政治力量,其中,作为进步势力成为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的是()。

A.工人阶级 B.农民阶级 C.城市小资产阶级 D.民族资产阶级 6.下列事件中,由蒋介石亲手制造的有()。A.中山舰事件 B.四·一二政变 C.马日事变 D.七·一五政变

7.在20世纪30年代前期、中期,中国共产党内屡犯“左”倾错误的多方面原因是()。A.八七会议后党内存在着浓重的“左”倾情绪 B.共产国际对中共党内事务的错误干预和瞎指挥

C.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准备不足,理论素养不高、实践经验不足 D.对于中国历史和社会状况、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不了解 E.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没有统一的理解 8.与国民革命统一战线相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呈现出的新特点是()。A.实行党内合作,形成了统一的政府 B.广泛的民族性和极大的复杂性

C.是国共两党两个政权、两个军队的合作

D.没有双方共同遵守的共同纲领和固定的组织形式 E.处于一个既有利又极其复杂的国际环境中

9.1945年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作的《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主要内容是()。A.提出废除国民党***的主张 B.提出多党多派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

C.全面阐述了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具体步骤和各方面的施政纲领 D.提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 E.提出实现社会主义的宏伟目标 10.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

A.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B.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C.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 D.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 E.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开始

11.对资产阶级实行和平赎买,最早是()提出的设想。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斯大林 12.造成“文化大革命”悲剧的社会原因有()。

A.长期以来“左”的倾向没有得到根本扭转 B.近代帝国主义侵略 C.没有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机制 D.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久远

13.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在理论工作务虚会上发表讲话指出:()这四项基本原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A.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B.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C.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D.坚持进行改革开放 E.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14.以下属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主要内容的是()。A.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B.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路线

C.决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

D.决定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15.在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问题上,中国共产党内曾经出现过不同的观点和主张,其中错误的有()。A.“毕其功于一役” B.二次革命论C.“无间断革命” D.中国革命分“两步走” 得 分

三、材料分析题(阅读所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1.(本题15分)材料一:

自从一八四0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洪秀全、康有为、严复和孙中山,代表了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那时,求进步的中国人,只要是西方的新道理,什么书也看。……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那时的外国只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进步的,它们成功地建设了资产阶级的现代国家。日本人向西方学习有成效,中国人也想向日本人学。在那时的中国人看来,俄国是落后的,很少人想学俄国。这就是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至二十世纪初期中国人学习外国的情形。

——《论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69—1470页。材料二:

纪念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纪念他在中国民主革命准备时期,以鲜明的中国革命民主派立场,同中国改良派作了尖锐的斗争。他在这一场斗争中是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帜。纪念他在辛亥革命时期,领导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的丰功伟绩。纪念他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的丰功伟绩。他在政治思想方面留给我们许多有益的东西。——毛泽东:《纪念孙中山先生》,《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56页。材料三:

毛泽东指出:“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在近代历史上,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67页。阅读如上材料后,请回答:

(1)康有为、孙中山“向西方寻找真理”的路径和选择有何不同?(2)试述孙中山的旧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学说的内容。

(3)为什么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引起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性巨大变化? 2.(本题15分)

(1)一篇题为《打破束缚,更新观念》的文章认为:“西方的大炮也是一身兼二任,它既是在野蛮地侵略中国,又是在强迫中国这个老大帝国走出封闭,走出中世纪,走向近代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鸦片战争一声炮响,给中国带来了近代文明。” ——《学术研究》1994年第4期

(2)从1927年国民党政府成立到1937年卢沟桥事变之前的十年间,在中国的重工业领域,外国资本控制了煤产量的55.2%,新法采煤量的77.4%,冶铁工业的95%,石油工业的99%,发电量的77.1%。在现代工业和运输业中,外国资本占到了71.6%。在金融领域,外国银行资产比华商银行多三分之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83-84页。

(3)日本侵华战争期间,在“日满经济一体化”口号下,中国东北的经济完全为日本垄断资本所统治。在关内,沦陷区的经济也完全殖民地化了。按照“工业日本,农业中国”的原则,中国的民族工业是不允许存在的。武汉失守后,关内被毁工厂约占当时工厂总数的37%。其余的,除少数内迁外,大部为日本侵略者所占夺。他们的方针,是使沦陷区成为日本工业的原料基地。如华北煤产量的65%都被运往日本。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84页。

(4)抗日战争结束后,作为接受美国援助的交换条件,国民党政府与美国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和协定,使美国在中国享有了种种特权,包括在中国土地上不受限制地倾销商品和投资设厂的特权;在实际上重新恢复的领事裁判权、内河航行权等。在国民党政府的支持和上述条约或协定的保护下,美国资本迅速在国民党统治区的经济生活中占据了支配的地位,大量美国剩余物资如潮水般地涌入中国市场。国民党政府的“国营”企业和官僚资本的私营企业,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美国垄断资本的影响和控制。——《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84-85页。请回答:1.材料(1)的观点实质上是一种什么观点?你如何评价这种观点? 2.根据材料(1),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性质发生怎样的变化?

3.结合材料(2)、(3)、(4)请你谈谈国民党统治建立后中国社会的性质是否发生了变化?中国革命的首要任务是否也发生了变化?

3.(本题20分)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三十年是光荣伟大的三十年,是中国人民同国内外敌对势力进行复杂斗争的三十年,是经历了曲折道路而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巨大胜利的三十年。”

——摘自1978年叶剑英《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我们现在赖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很大一部分是这个期间建设起来的;全国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和他们的工作经验,大部分也是在这个期间培养和积累起来的。” ——摘自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材料三:“我们要永远铭记,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毛泽东思想,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成就以及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 ——摘自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材料四:“我们党正在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的继承和发展,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实现国家富强伟大事业的继承和发展。” ——摘自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阅读如上材料后,请回答:

(1)为什么材料一、二、三都对改革开放之前的三十年给予了高度肯定?为什么材料四认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的继承和发展”?

5.第六讲史纲习题答案 篇五

四、简答题

1、起因:华北事变后,中华民族危机加深,中日民族矛盾激化。

过程和口号: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在中国共产党救亡图存、全民抗战的号召和中共北平临时工作委员会的领导下举行抗日游行。喊出“反对华北自治运动”、“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代表性口号)等口号。游行队伍遭到国民党军警镇压。12月16日,北平学生和市民1万多人在天桥召开市民大会,反对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

意义:(1)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并吞并华北的计划。(2)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3)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2、事变的发生: 1936年12月12日,在中国共产党抗日主张影响下,张学良、杨虎城毅然实行“兵谏”,扣留了前来督剿红军的蒋介石,提出了改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内战、召开救国会议等八项主张,这就是西安事变。

和平解决及意义: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从民族利益出发,确定促成事变和平解决的基本方针,并派周恩来等组成中共代表团赴西安谈判。经过和平谈判,终于迫使蒋介石作出了停止“剿共”、联合红军抗日等六项承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十年内战的局面由此结束,国内和平基本实现。

3、内容:1937年7月7日夜,驻丰台日军一个中队在卢沟桥以北举行军事演习。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拒绝后,即炮轰宛平城,攻击卢沟桥。

影响:(1)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动员几乎全部军事力量,开始全面侵华。(2)卢沟桥事变是中国全面性抗战的开始,中国在东方开辟了第一个大规模的反法西斯战场。

4、(1).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由于国共两党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参加抗战的目的不尽相同,实行的是不同的统一战线,统一战线内部不可避免地存在矛盾和斗争。中国共产党强调,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既统一有独立。(2).坚持抗战、团结、进步,反对妥协、分裂、倒退。(3).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中共指定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力量,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总方针。进步势力指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他们是统一战线的基础,抗日战争的主要依靠力量。中间势力指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和地方势力派。顽固派是指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抗日派,对他们要联合又斗争的政策,斗争不忘统一统一不忘斗争,以统一为主。

5.作用: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始终是中国抗战的重要战场,在全民族抗战中具有重要地位。在战略防御阶段,但是,这些抵抗没有达到维护领土的目的,国民党正面战场溃败、中国迅速丢失大面积国土。

原因:(1)中日国力和军力对比的悬殊。(2)蒋介石集团实行的是片面抗战的路线,将希望单纯地寄托在政府和正规军的抵抗上,(3)国民政府在战略指导方针的失误。在战略战术上,没有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

6.(1)在抗日战争的初期和中期,游击战争被提到了战略的地位,具有全局性的意义。

(2)在战略防御阶段,敌后的游击战是辅助国民党正面战场的。阻止了日军进攻、减轻正面战场压力、促使战争转入战略相持阶段

(3)在战略相持阶段,敌后游击战争成为主要的抗日作战方式。日军逐步将主要兵力用于敌后战场,以保持和巩固其占领地。这种全面的消耗日军,便赢来了战略反攻。(4)游击战争还为人民军队进行战略反攻准备了条件

7.内容:1938年,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的讲演,总结了抗战10个月来的经验,系统阐明了持久抗战的总方针。毛泽东指出:中日战争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20世纪30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一方面,日本是强国,中国是弱国,这一对比,决定了抗日战争只能是持久战。另一方面,日本是小国,发动的是退步的、野蛮的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失道

寡助;而中国是大国,进行的是进步的、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得道多助,最后胜利又将是属于中国的。

毛泽东还科学地预测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进程。即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其中,战略相持阶段,是中国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最关键的阶段。坚持持久抗战方针,中国将在这个阶段中获得转弱为强的力量,乃至最后取胜。

意义:毛泽东阐明的持久战战略思想,抓住了中日战争发生的时代特点和战争性质,揭示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规律和坚持抗战、争取抗战胜利必须实行的战略方针,对全国抗战起了积极作用。8.1937年8月,中苏签定互不侵犯条约。苏联向中国提供大量的物资援助,并派遣空军来华作战。抗战后期,苏联红军开赴中国东北,同中国军民并肩作战,加速了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的进程。

同时,美苏法等国也向中国提供了经济援助或军事合作,朝鲜、越南、加拿大等反法西斯战士来华,直接参加中国的抗日战争。

9.(1)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不仅是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3)中国人民的持久抗战,不仅遏制了日本的“北进”计划,迟滞了日本的“南进”步伐,而且大大减轻了其他战场的压力,为同盟国军队完成太平洋战场的战略转折和实施战略反攻创造了有利条件。(4)中华民族在夺取抗日战争胜利的同时,也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中国国际地位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得到提高。(5)中国是全世界参加反法西斯战争的五个大国之一,是在亚洲大陆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主要国家。

10.(1).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20世纪中国和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国家主权和领土的完整,使中华民族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悟,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正是在抗日战争胜利的基础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了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4).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5).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五、材料题

1、答案要点:(1)持久战.(2)客观上敌强我弱;主观上执行片面抗战路线.(3)抗战初期,国民党制定了正确的战略指导方针,广人爱国官兵英勇作战,予敌重大杀伤,粉碎了日寇速战速决的狂妄计划.但由于敌强我弱,以及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没有发动广大人民而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抗战,使正面战场的作战大都失利.2、答案要点:

(1)因为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对外采取不抵抗政策,对内镇压抗日爱国力量。

(2)因为蒋介石作出了“御侮救亡”的表示;中国共产党又认为在当时情况下“国民党中央军全部或大部有参加抗日的可能”。

(3)蒋介石虽有抗日的表示,但他仍坚持“先安内后攘外”的政策,镇压抗日力量,没有“真正的准备抗日”。

(4)促进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迫使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条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5)实事求是。

3、答案要点:(1)从上表可以看出,作为农村直接的剥削者,地主的户数在减少,土地占有率

明显降低;直接的被剥削者,广大贫雇农的户数在减少,土地占有量有所增加;中农的户数和土地占有量明显增加。上述土地流向及各阶级、各阶层户数的增减,表明封建势力在削弱,农民的经济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农村阶级关系趋向缓和。

(2)实行减租减息政策,一方面有利于争取地主阶级的大多数站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一边,从而最大限度地团结一切爱国力量进行抗日的民族战争;另一方面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改善了农民的生活,进而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抗日积极性。

(3)上表说明,封建势力虽然有所削弱,但封建的剥削关系仍然存在,少数地主仍然占有较多的土地,广大农民,特别是贫雇农,占有的土地仍然较少,他们的经济地位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因此,减租减息政策是一项适用于抗日占争这个特定历史时期的过渡性政策。要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进行彻底的土地改革。

六、论述题

1、答案:

(1)中国共产党实行的是全民族抗战的路线,采取的是持久战的战略方针。

(2)为了贯彻执行全面抗战路线,中国共产党作出了开辟敌后战场的战略决策,并坚持在敌后广泛开展游击战。

(3)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反对妥协,分裂和倒退。;

(4)中国共产党积极建设抗日民主根据地。在抗日民主根据地实行三三制的民主政权建设,减租减息,大力发展生产,积极进行全化建设和干部教育。

(5)在大后方开展抗日民主运动和抗战文化工作,对于激发大后方人民的爱国意识,坚持国共合作团结抗战,支援抗战前线,积蓄革命力量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答案: 主要原因:

(1)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这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同近代以来历次反侵略战争最大的区别。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促成、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人,科学阐明了抗日战争的规律和进程,制定了正确的战略和策略,对抗日战争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2)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抗日战争唤起了全民族的危机意识和使命意识。中国共产党以全民抗战的纲领主张、团结御侮的先锋作用、人民战争的组织力量,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全国人民的抗日积极性。国民党的爱国官兵也为反对日本的侵略作出了贡献。

(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也是分不开的。苏联、美国、法国、英国等向中国提供了经济和军事援助。许多国家的反法西斯战士直接参加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贡献鲜血和生命。基本经验:

(1)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实现抗战胜利的力量源泉。在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实现了空前的大团结,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全民族抗战。没有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没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就没有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2)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这是抗日战争得以坚持和胜利的重要的思想保证。抗日战争大大丰富和升华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挥出民族先锋队和阶级先锋队的作用,赢得了全中国人民的拥戴。

6.中国人史纲读书报告 篇六

一、有感于叙史脉络清晰。《史纲》全书近80万字,从盘古开天地的神话时代一直讲到清朝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的中国历史。《史纲》以世纪分章和以问题分节,不以帝王年号而以公历纪年,每一个世纪又以十年为一个年代,避免了时间的分割和跳跃,使历史有一个整体、清晰的脉络。作者将国家(王国)的兴衰更替,民族的分化融合,文化宗教的发展、重大历史事件的起承转合,历史人物的生平功过,前后贯串在时间的主线上,使历史流畅,让读者对未知和已知的历史有一个新的了解和整体把握,让读者知始知终,使阅读流畅。我对**喇嘛怎么有如此大的影响感到不解。读了《史纲》后,我才知道原因。喇嘛教产生于公元7世纪。喇嘛是西藏语,喇意思是“上”,嘛意思是“人”,喇嘛就是“上人”,就是高僧。十三世纪时,喇嘛教主八思巴,被蒙古帝国加封为蒙古国师,喇嘛教与政治结合。十四世纪五十年代,喇嘛教出现了马丁·路德一样的宗教改革家宗喀巴。他有** 和**两位徒弟。他宣称**和**可以转世再生。宗喀巴逝世后**以大徒弟的身份继承为喇嘛教教主,**以第二徒弟的身份充当副教主。后来一个汗王将后藏土地献给**喇嘛,**则要**到后藏传播黄教。**主持喇嘛教,成为西藏政治三巨头之一。从喇嘛教立教时间、传播地域、**的教主地位和主教时间上,我知道**喇嘛影响大是有原因的。

二、有感于作者的敏锐。作者在叙史的同时,对历史分析不乏精到之处,至今仍有借鉴意义。如瓶颈危机。作者这样写到:任何王朝,当它建立后四五十年左右,或当它传位到第二第三代时,就到了瓶颈时期。??能通过这个瓶颈,即可获得一个较长期的稳定,不能够通过或一直胶着在这个瓶颈之中,它必然瓦解。发生瓶颈危机,原因很多,主要的是,王朝建立伊始,人民还没有养成效忠的心理惯性作用。新政权就好像一个刚刚砌好的新砖墙,水泥还没有凝固,任何稍大的震动都会使它倒塌。一旦统治者不孚众望,或贪污腐败,或发生其他事故,如外患内哄之类,都是引发震动的炸药。不孚众望往往使掌握军权的将领们兴起取而代之的欲望。贪污腐败则完全背叛了建国时的政治号召,跟当初赖以成功的群众脱节。外患内哄之类的伤害,更为明显。虽然瓶颈危机发生的原因有待商榷,但历史佐证了作者关于瓶颈危机的说法。像隋朝、元朝第二代国君未处理好瓶劲危机,国家即行灭亡,而汉朝、唐朝虽出现七国之乱、玄武门之变的瓶劲危机,但当权者处理得好,通过了瓶劲,两个王朝就获得一个较长期的稳定和发

展。作者对汉字的凝聚力,对汉字在促进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中的作用,也有独到的认识。

三、有感于作者的批判精神。《史纲》的历史观以“人”为中心,所以取名《中国人史纲》,重点在“人”。如《丑陋的中国人》一样,作者以他一贯的批判精神写历史,站在人性的角度评论历史,“不为帝王唱赞歌,只为苍生说人话”。他赞扬孔子,说他是一位伟大的老师,认为他的教育精神可贵而且成功,他的言论是中国最珍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但他批评儒家学派提倡礼教特别是丧礼,推崇复古,进而保守拒绝改变,如祖宗成法不可变等等。他批评道学压制人性、压制灵性,“存天理,灭人欲”,批评道学家对于牺牲别人生命或幸福的事,无不十分慷慨激昂。他将门第世家、豪族比作寄生集团。他说宦官是中国文化体系中最可耻的产物之一。他批评统治者的残暴、腐败,不惜民力、不恤民情。杨广死后作者来了个反讽。他(杨广)的故事使人想到《伊索寓言》。一个农夫牵着一匹驴子走过悬崖,农夫恐怕驴子跌下去,牵它靠里面一点,驴子坚决不肯,越牵它,它越向外挣扎,最后它跌下深谷,粉身碎骨。农夫摇头说:“你胜利了!”。杨广曾对大臣宣称:“我天性不喜欢听相反的意见,对所谓敢言直谏的人,都说他们忠诚,但我最不能忍耐。你们如果想升官晋爵,一定要听话。”杨广也胜利了。作者对酷吏和酷刑、特务政治、科举制度、文字狱、内斗等等的批评、嘲弄就不一而足了。

四、有感于叙史的新奇。作者叙述历史不似历史教科书一般对历史做概要的叙述。对重要的历史事件,作者把可读、有趣的故事整理出来,让历史丰满。对历史人物,作者用体现人物特点的事件和言行来勾勒出人物的性格和形象,使人物有声有色,如在目前。同时作者以散文笔法或叙或议,使叙述幽默风趣,使批评掷地有声,让读者随处可见思想的火花。类似小说的叙史方式、散文的褒贬手法,使得全书叙史不落窠臼、文笔轻松,将历史写得精彩生动又不乏深刻,使阅读轻松有趣、让读者受益非浅。作者在第一章历史舞台介绍西岳华山时,讲了一个韩愈登华山的故事。韩愈登上华山的苍龙岭之后,回头看来时的路,发现“鸟道悬空、头昏目眩”,再也没有胆量下来。心想只有死在山上了,不禁大哭。后来,还是由地方官派人把他灌醉了,用绳子从山上层层吊下来的。故事让我们亲见了古人,没有为尊者讳的意思,让我们觉得历史亲近可爱,人物憨态可掬,而对华山高难险峻留下了深刻印象,叙述可谓别具一格。

五、有感于成书的经历。七十年代,柏杨负责《中华日报》家庭版《大力水手漫画》专栏。1968年1月,因其刊出的一张漫画讽刺蒋介石父子独裁统治台湾,触怒了当局。3月,柏杨被以“侮辱元首”、“通匪” 等罪名被捕入狱,判处死刑,后改判为有期徒刑。在狱中,柏杨为驱赶绝望,让心思有所寄托,努力把握住任何一点能读书的时间开始读书,读二十五史。

七、八个月后,他的前妻又提出离婚。这些对柏杨无疑是双重致命打击。绝望之余,他绝食二十余日。之后,一

个彻底的领悟,让他重新振作。他在阅读、思考之余,开始写《史纲》。狱中随时检查,文稿随时可能被抄出来充公、烧毁,而且同囚室的人抗议他书写,有人根本就觉得他无聊、可笑??冷嘲热讽、瞠目怒视、龇牙咧嘴,不一而足。在这样的环境下,作者完成了《史纲》的写作。作者身陷囹圄长达9年多,身心受到严重摧残。但作者身陷困境不绝望、面对困难不放弃、经历磨难不萎靡,振作思考、把握时间,在最卑微、最没有尊严的地方,完成了《史纲》等三部书稿的写作。作者没有让时间、生命在绝望中流逝和荒废,更没有在重压下漫骂,在打击下崩溃,而是在历史的梳理、写作中让时间和生命沉淀、丰厚,让意志坚定,从而保持了尊严,坚持了追求,升华了人生,让人叹服、引人深思、使人学习。当然《史纲》叙述和评论历史也有有失偏颇之处,如作者对明朝历史的认识等等,就需要我们自已来了解和认识。篇二:读中国人史纲有感

读《中国人史纲》有感 ——袁浩杰 自参加工作以来,没完整看过几本书,但还是洗洗品读了柏杨老先生长达八十万字的《中国人史纲》。当偶然的机会从舍友书桌上瞥见这本书时,我就决定好好细读它。或许自幼对历史比较感兴趣,对通史之类的著作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以前也读过柏杨当时也是轰动一时的《丑陋的中国人》,深受感慨,受此影响,也从心底喜欢柏杨老先生。

《中国人史纲》是一本引人入胜而又线索明晰的史书,从盘古开天地的神话时代一直讲到清朝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的中国历史。柏杨先生在狱中完成此著作,历经了十年监狱的艰辛,他以自己深刻的人生经历来写作此书,于是此书又有“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赞誉。自有深刻和独到之处。

柏杨老先生素有“不为帝王唱赞歌,只为苍生说人话”著作风格,他一贯以批判的精神写历史,站在人性的角度评论历史。《中国人史纲》就以“人”为中心,重点在“人”.这本书的特殊性还表现在它是狱中成书,因此更能透过文字感受作者对于人性的独特视角的剖析,历史是人的历史,故人类历史就是一部人性的发展史。通读此书,给我最多的思考就是人性的问题。何谓人性?孔子、孟子、老子、老子、荀子等皆有不同的看法,而释迦牟尼与西方的柏拉图等亦有各自的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由低级而高级,于是善恶观念逐渐产生出来,但是无论善还是恶,无非都带着人的烙印,善、恶只是维护人类自身利益的工具罢了。孔子满口的仁义道德,然而他刚刚出任了鲁国的司寇,就把他的学术上的死对头、名扬天下的大学者少正卯给杀了,看来在政治斗争中,孔子所谓的“仁”乃是具有针对性的,并非一视同仁的。战国时期,长平之战结束,赵军40万人投降秦军,秦江白起名者40万疲惫不堪的俘虏进入长平附近一个名叫“杀谷”的深谷,秦军从高山上抛下土石,40时万人全被活埋。秦朝末年,巨鹿大战后,20万投降的秦军被项羽全部坑杀。

南梁开国皇帝萧衍先后四次舍身同泰寺,几乎每次都要国家拿出一亿万钱来赎身,而这些巨大的舍身钱莫不是来源于对百姓的盘剥。萧衍极醉心“仁慈”、“宽厚”的美名,皇亲国戚无论有多大的罪恶,都不追究。但对于普通平民却很狰狞,一个人犯罪时,父母妻儿都要受到连累,一人逃往,全家都被捕下狱,无一点宽假。再有明朝初年,朱元璋为了稳固自己江山,残忍杀害一大批如刘基、徐达等一大批开国元老。读罢此书,我的最大感受是——老百姓实在很苦,能够活着,已经不容易了。盛世时可以奢谈理想抱负,乱世时就只能够东奔西跑,以便保全性命了。

我等芸芸众生,逢此盛世,乃是我们的造化,我们应抛弃成见,本着平等协商的原则共同营造生活,这应该是最好的生活方式了。我们在追求理想、实现目标的时候,我们是否应该停下来静静想想:小孩是我们晚辈,领导是我们的尊长,同事是我们的手足,我们本为一家,彼此共处于一个屋檐下,同一个时代造就了

我们现在的生活时空,尽管空间略显狭小,难免碰了彼此的头,但是我们毕竟是无法逃离开这间巨大的时代之屋,我们还要每日见面、互致问候,还要礼尚往来,还要彼此提携、互相帮助。我们无法根绝乱世的诞生,因为我们不是时代的宠儿,更不是开创新时代的英雄,但是我们目前却可以有一个选择,那就是我们彼此达成协议,紧紧地团结起来,快快乐乐的做一个人,我们相亲相爱,我们不窝里斗,那么,我们至少可以延缓乱世的出生。如果要做人,那么最好的方式就是——大家一起做人。尊重别人,我们才能够更加长久的做人。篇三:《中国人史纲》读后感 读《中国人史纲》心得

七十年代,柏杨负责《中华日报》家庭版《大力水手漫画》专栏。1968年1月,因其刊出的一张漫画讽刺蒋介石父子独裁统治台湾,被以“侮辱元首”等罪名被捕入狱,判处死刑,后改判为有期徒刑。在狱中,柏杨努力把握住任何一点能读书的时间开始读书,读二十五史,开始写《史纲》。狱中随时检查,文稿随时可能被抄出来充公、烧毁,写作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不一而足。在这样的环境下,作者完成了《史纲》的写作。作者在监狱里度过了9年多的时光,但作者面对困境不绝望、面对困难不放弃、经历磨难不萎靡,在最卑微、最没有尊严的地方,完成了《史纲》等三部书稿的写作。作者没有让时间、生命在绝望中流逝和荒废,更没有在重压下漫骂,在打击下崩溃,而是在历史的梳理、写作中让时间和生命沉淀、丰厚,让意志坚定,从而保持了尊严,坚持了追求,升华了人生,让人叹服、引人深思、使人学习。

作者叙述历史不似历史教科书一般对历史做概要的叙述。对重要的历史事件,作者把可读、有趣的故事整理出来,让历史丰满。对历史人物,作者用体现人物

特点的事件和言行来勾勒出人物的性格和形象,使人物有声有色,让读者随处可见思想的火花,将历史写得精彩生

动又不乏深刻,使阅读轻松有趣、让读者受益非浅。作者在 第一章历史舞台介绍西岳华山时,讲了一个韩愈登华山的故事。韩愈登上华山的苍龙岭之后,回头看来时的路,发现“鸟道悬空、头昏目眩”,再也没有胆量下来。心想只有死在山上了,不禁大哭。后来,还是由地方官派人把他灌醉了,用绳子从山上层层吊下来的。故事让我们亲见了古人,没有为尊者讳的意思,让我们觉得历史亲近可爱,人物憨态可掬,而对华山高难险峻留下了深刻印象,叙述可谓别具一格。读完这本书,主要有以下收获。

一是形成自己的观点。从来都觉得书写历史和做新闻对事实的态度是一样的,要客观的记录事实,轻易不能表露自己的态度,而柏老先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都持有鲜明的态度,对前朝的史学家和儒家鸿儒们的错误不留情面的一一批判。平时写材料,过于平铺直叙,或是照搬照抄,缺少创新,缺少新意,更多的是缺少自己的观点和态度,也就形成不了体系,构成不了自己特有的逻辑。“一部优秀史书,其意义不只在于发掘出多少历史真相,更在于阅读时能给读者提供多少思考和启示。”有个不成熟的观点就是,书记的讲话,不一定是通篇的总结和安排,更在于如何最大限度的统一思想,最大限度的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最大限度的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活力。

二是最大限度的充实自己。作者的文学功底深厚,叙述

历史的时候文笔朴实自然,而又字字传神,对历史上的人和事都娓娓道来。历史都是相似的,但是柏杨先生写的这本书,充实了很多历史书上未曾见过的内容,柏杨先生的阅读量可见一斑。这些都得益于大量的阅读,充实自己才能展现自己。通过阅读柏杨先生的《中国人史纲》,让我对此前接触过的一句名言体会更深。读书与不读书,你的世界差别会很大,读书可以让人进入另一个世界,实现一种虚拟的跨界。篇四:读《中国人史纲》有感

读《中国人史纲》有感

读《中国人史纲》有感

北京通信段 姚星烁

读完柏杨老先生的《中国人史纲》,才发现这是一部有温度的历史,一部有人情味的历史,与以往记录时间与>故事的史书不同,此书中更多的是对人,或者说对中国人创造历史的思考。随着柏老先生的史笔,我尝试着从王朝更新罔替的波澜壮阔中找寻规律,从帝王将相的兴衰沉浮中读懂落寞。

当我放下此书,想写上几行文字记录心情的时候,才发现历史,或者说中国历史这个话题是在太大,也只能从多维的历史中攫取一个维度,那么就谈一谈我对中国人信仰的理解。

先说结论,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神而不信神的民族。

相比于被整合后系统化的希伯来神话,北欧神话和古希腊神话,中国神话磅礴而嘈杂,我们可以从《诗经》《楚辞》《山海经》《左传》《国语》《庄子》《墨子》《韩非子》《吕氏春秋》《淮南子》等历史典籍中看到主体相似,细节却可能大相径庭的神话故事。如果类比古希腊神话有神话时代和英雄时代,其实中国上古神话也可以以帝尧为分界线,之前可以称之为神话时代,主线故事是创世,造人,三皇五帝的三次神战、妖神鬼怪及其纷争;帝尧之后的英雄时代,主线故事是羿和禹等人的英雄事迹及部落纷争。正如其他文明一样,宗教对中国神话的影响也是巨大的,道教作为中国本土宗教,创造性的将神话故事进行了整合统一,提出了掌管天界的天庭、玉帝、王母娘娘体系,这与在奥利匹斯山上俯瞰人间的神王宙斯又有了几分神似。而作为舶来品的佛教,通过与中国文化的融合,也创造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学神华。

然而以上诸神之于中国人,各像是故事而非信仰,中国人的信神拜神,更多的是出于绝望边缘上的痛苦挣扎,而非如西方或阿拉伯世界信仰的虔诚与纯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或许才是中国人最普遍的神话观。

中华文明的神学不兴,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中国长期处于统一的封建王朝,皇权压抑神权的原因;也有农耕民族生产力相对较高,人民生活较为富足,宗教难以发展的因素,但我更感兴趣的,是从中华文化传承的角度进行分析。

中国人的祖先崇拜

谈起中国人为什么会有祖先崇拜,我要先讲一个故事。假使我穿越到明代的某个田间地头,偶遇一位正在劳作的年轻人,我想我们的对话一定是这样的。

哥们,你们明代的生活怎么样?

我虽是一介草民,可也有房有田,有老婆有孩子。日子还算可以。那你的房子哪里来的?

我爹传给我的呗。

田呢?

我爹传给我的呗。

那种田的方法呢。

我爹教给我的呗。

这虽是我杜撰的故事,却在中国的历朝历代,大江南北普遍发生着。中国长期处于小农经济社会,人们局限在相对狭小固定的地域,以家庭为单位共同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促使家庭成员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不仅具有天然的血亲联系,更成为生存的相互依靠对象。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是以父子关系为主轴的单系亲族组织,上连于所有死去的祖先而下及于尚未出生的子孙,若失去祖先这一环,这个结构原则就被切断而无法存在。所以中国人藉祭祖与孝德来维系此一制度,诚如当代大儒冯友兰在其中国思想史一书中论到孝的理论时提到『传统中国社会是建立在家族制度上的,而孝则是使家族扣紧在一起的德行』。在这样一个允满家族意识的社会中,人生价值的表现不在忠便在孝,我们可以说:犹太人是要神迹,希利尼人是求智能,而中国人是要伦理,称中国文化为孝的文化亦不为过。再加上民间死后世界观的影响,祖先崇拜与伦理孝道有了更深的连系,甚至视祭祖为尽孝的表现,因不祭祖,祖先在阴间就无法享受长生福禄,而沦为饿鬼孤魂,实为大不孝,祖先也会因此降灾于家族。怪不得韦政通教授说:上古的祖先崇拜演变出儒家的孝道,而儒家的孝道又维系了这古老的宗教。所以中国人必循例重俗,祭祖祀宗,藉此抒发缅怀先人,表达孝思的心境,进而祈求祖先佑护赐福。

在中国儒家的观念中,忠、孝是最重要的美德,即使对已经去世的先人,也要像他们依然活着时一样的尊敬,在节日中要供奉、祭祀,在中国,对祖先的崇拜是日常要遵守的行为准则,康熙皇帝和教皇特使之间的争执,就集中在是否允许祖先崇拜上,康熙当时的名言就是世上没有不忠不孝的神仙!

中国人对祖先的崇拜表现在定时扫墓、祭拜、建立祠堂,在逝者下葬时,随同准备许多日常生活应用物品纸样,一同烧毁,如同送先人到另一个世界生活一样;并定时烧纸(送钱),甚至在不同季节送不同衣物的纸样烧毁;官宦或富贵之家要为建立祠堂,供奉祖先排位。中国人的历史崇拜

中国人的历史崇拜可以看做是祖先崇拜的2.0升级版,如果说祖先崇拜的对象是父亲、祖父、祖父的父亲、祖父的祖父,那么历史崇拜则是崇拜中国历史上的先贤、圣君、名将。唐太宗李世民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的名言流传千古,除了彰显了他出色的政治智慧,更说明了中国历代统治者对借鉴历史的推崇。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这里替是关键,为什么不是兴衰?就是一个皇朝由盛而衰,最后被下一个朝代给替换,这才是最重要的。所谓一个朝代实际上是一家一姓的朝代,然后被另一家夺走代替。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是为了本家的基业能千秋万代,不被别家夺走。所以历朝历代、各位皇帝大臣最想的便是从历史中找寻治国的方法,避免被替换朝代的弊端,维持自己的通知。

这是这种自上而下对历史的推崇,是中国人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始终保持着对历史人物甚至是写历史的人物的崇拜。

中国人崇拜着孔老孟庄的文化启蒙者光辉,崇拜着秦皇汉武引八方来朝的无上威仪,崇拜着霸王武圣横扫六合的武运昌隆,崇拜着包公海瑞铁面之下的公正爱民,心中已有如此之多的真神,还哪有经历去崇拜故事中的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们呢?

史海浩瀚,吾之所知不至史之万一。只有学好历史,把历史当老师,用历史做工具,才能在历史中找寻到解决现实问题的工具。感谢着柏老的《中国人史纲》,感动于局团委的每月一书活动。

作者:北京通信段团委书记 姚星烁篇五:论《中国人史纲》

论《中国人史纲》中的创新

摘要:

《中国人史纲》是台湾作家柏杨先生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也是近代以来中国作家著史的最杰出代表作。该书突破了传统史书著作的局限,以一种别出心裁的角度和方式讲述和评论了从盘古开天地的神话时代到二十世纪第一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的整部中国历史。它以中国人的特定活动为对象,让历史成为一部电影,人民成为这部电影的主角,而中国大地则是这部电影的演出场地。

关键词:创新;突破;个性

我对柏杨先生最早的印象,来自初中时读过的《丑陋的中国人》,那时便对这个嬉笑怒骂直白坦率的可爱老头儿心生好感,如今读罢《中国人史纲》,更是对他敬佩不已。相对于传统的史学著作来说,《中国人史纲》观点新颖个性,语言活泼幽默,文字舒展漂亮,如行云流水;评论尖锐深刻,可洞幽烛微。

我将就这一创新之处展开论述,谈谈我对于柏杨《中国人史纲》写作角度和方式以及他的一些新颖观点的看法。

一、空中马背,感同身受 第一章节中,作者以历史舞台为题,引出了中国这一舞台,并对中国的位置、疆域做了大致的介绍。这突破了史书开篇直接切入话题的传统,使读者构画出了中国的基本轮廓。尔后,作者采用了“空中马上”这一创新的写作形式来介绍中国疆土。例如:“现在,让我们搭乘可以跟光速相等速度的太空船,从广阔的太平洋向西飞航。”“空中鸟瞰之后,让我们走下太空船,跨上马背。”[1]这种空中俯瞰以及以骑马所需时日来衡量距离的直观方式充分调动了我们的想象力,仿佛我们自身也跟着作者走遍了大江南北,使我们对于中国领土的广阔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二、以世纪分章,以问题分节

作者在章节的安排上突破传统,“以世纪分章以问题分节,不以皇帝年号纪年而以普遍的公历算法来纪年将一个世纪分成十个年代来表示。”[2]使得脉络清晰,主题分明,重点一目了然。并且在每章最后设“东西方世界”一节,别具匠心和视野,可使我们对当时的世界、世界与中国的关系有一个概略的了解,使人感到真正是从空中从其他星球上看中国历史,而不是只从中国从地球上看中国历史,让我们在熟悉中国的同时了解世界各国的发展状况和进步历程。这既给人一种新鲜感,又给人一种整体史观。

三、表格精简,语言幽默,文学性浓 在本书中,作者大量地以表格来代替冗长叙事的方式,既简洁明了,也大大地增加了阅读的愉悦感。如:春秋时期有大量的政变事件,就比如一部《东周列国志》已经让人觉得眼花 缭乱,而柏杨在纪元前七世纪到纪元前五世纪的三章里,用三个表格[3]清晰扼要地介绍了“封国的吞并与逐君杀君”的情况,明了易懂。而且他活泼幽默的语言也是传统的史书著作所没有的,例如“苏轼在旁幽了他一默说:‘这都是西汉王朝死鬼叔孙通发明的怪礼。[4]又如他将杨贵妃“评”为李隆基小老婆群里的第一级,再如“杨广如愿以偿地当了皇帝之后,被压制十四年之久的兽性,像火山爆发一样,以雷霆万钧之力向外爆发,最后除了一根绞绳外,任何东西都挡不住。”比起以往传统史书的沉重繁冗,幽默语言的运用显得绘声绘色,使人读起来惬意畅快,自然而然的,也就将这一段历史铭记于心。除此之外,本书还有一大亮点,即为书中的文学性。作者在“唐诗”一节中这样描述李白:李白是乐天的,在他诗中很少与人生相连的现实情调。他有丰富的想像力,又对儒家学派的始祖孔丘,轻蔑嘲笑,这两者都是传统知识分子所缺少的东西,因之他对一般人所重视的权力和财富,视如浮云。他操纵诗句像魔术师操纵手帕一样,翻腾变化,运用自如,中国人尊称他为“诗仙”。短短三句,足矣概述李白的性格以及他在中国历史上不可撼动的地位。富于文采的白话文字,还可从《中国人史纲》里面为数不多的几处古诗翻译就可以看出,其用词之妙与精准,绝对可让作者跻身于一流白话文大师之列。

四、个性鲜明,着重人性

上一篇:勤能补拙作文850字下一篇:六年级游记:走进花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