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案例分析

2024-09-15

美育案例分析(10篇)

1.美育案例分析 篇一

和邑小学美育改革创优秀案例

党的十九大报告专门阐述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文化是艺术的灵魂,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中国书法和传统文化存在着密切的互为依存的关系,中国书法因为有了传统文化这个基础而得以发展;传统文化因为有了书法而丰富了内容和形式,使传统文化更加流光溢彩。书法,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迎来繁荣发展的春天。当前,中小学教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中一个重要的、基础性的环节,是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主阵地。教育部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刚要》中确定了在各级各类学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规定了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任务,提出要把该项教育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而且在《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中郑重提出“为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提高国民素质,有必要在中小学加强书法教育”,并为此制定了《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对中小学书法教育的性质任务、基本理念、目标内容、教学要求等做出了具体详细的规定。作为校外培训机构,应该配合好中小学书法教育,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尽一份绵薄之力。

一、组织书法公益培训活动

面向全区中小学生,招收40人书法爱好者公益培训班,由活动中心提供笔、墨、纸,聘请周保明、瞿世厚、李旭富、顾绍雄等4名区老干部书法家进行培训。整个培训过程由易到难,内容涵盖整个书法发展史、笔墨纸砚、篆隶行楷等书法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法,本着临摹经典是学习书法的基本途径,引导学生对碑帖细心揣摩,再由形似求神似的过程中,体会和感受古人的气质和神韵。并通过学习笔墨运用、结字规律、章法布局等逐步掌握书法相关基本知识。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是和学生学识的不断增长、历练的日益丰富相辅相成的,既要有意点拨,又不能急于求成。

二、举办书法现场比赛活动

组织来自江川区二十一个中小学校的选手到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中心现场书法比赛,邀请相关专业评委进行指导。

本次比赛最大的亮点是评委老师和选手们其乐融融,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书法赛场上,评委教孩子们裁纸,写好的作品在师生间反复揣摩。本次书法比赛对形式不作统一要求,因此赛场上可谓异彩纷呈,孩子们徜徉在点与线条构筑的时空中。作品完成后,互相欣赏,给彼此一个赞赏的眼神。有选手写好结束后大胆邀请评委点评,这一意外环节吸引着大家的眼球,聽完瞿世厚老师的点评又不禁拍手叫绝。

与其说这是一次比赛,不如说这是一次交流的盛会。选手、观众全都融为一体,气氛活跃,比赛结束后,大家都觉得有大有所获。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国人的精神脊梁,这次比赛,实现了举办的初衷,让青少年儿童充分展示书法才艺、增强文化自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举办青少年学生书法展览活动

组织全区青少年学生书法交流展览活动,由江川区教育局主办,联合江川区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中心、江川区文联、江川区文化馆、江川区书法协会等承办全区少年儿童书法作品展览活动。共收到来自全区22所中小学校的285幅书法作品,由区老干部书法家、区书法协会聘请的评委挑选出100幅精品在活动中心大厅展出。共评选出一等奖10名,二等奖20名,三等奖30名,优秀奖40名进行表彰奖励。区老干部书法家、区书协的评委们为孩子们准备了丰富的奖品,甚至把自己的作品送给孩子们,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我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帮带。

思考:随着人们物质和文化生活得迅速提高,书法越来越被人们钟爱和推崇,运用书法增添情趣、提高品位,甚至修身养性、怡情健体,成为一种追求和时尚。但是,中小学书法教育应该努力摆脱书法远离生活、远离运用、远离文化传承,单纯为参展、获奖、考级而钻研技法的倾向,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书法、用书法、积极开展书法教育实践活动。初始阶段主要是和他们的学习生活相联系,随着书写技能的提高和年龄的增长,则可以适当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考察社会上各种场所、各种活动中书法的运用,还可以创造条件让他们运用自己的书写技能参与其中,不仅使书法学习与社会实践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获取更多书写的体验,在丰富多彩的社会考察和社会活动中开阔视野,更广泛地接触各种文化现象,接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和熏陶。

2.美育案例分析 篇二

1. 利于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树立

处于大学阶段的青年, 对周围的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 容易受环境的影响, 这个时期形成的对世界的看法和个人的思维方式都极其不稳定。大学阶段, 也是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趋于稳定的重要阶段。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十分必要的。美育的本质是强调道德之善、人格之美, 故其与人生观、价值观紧密联系, 并且美育与德育互相渗透, 美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解放人性、回归本真。在根本上讲, 美育和德育都是人文教育, 都是引导大学生区追求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的教育1。它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一致的, 在对被教育者的思想教育中, 美育和德育相辅相成, 彼此促进。德育有助于帮助审美主体正确的审美观念的建立, 而美育也是德育的一种极富有感染力的手段。美育可以使大学生达到心灵的和谐, 为道德的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 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水平,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辨别是非, 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教育是一个整体, 包括多方面, 分属于不同领域, 在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具有各自不可或缺的作用。

2. 利于思想政治教育从认识落实为行动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直采用说教的方式, 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 老师也是单方面的灌输, 这样的教育方式很难取得较高水准的教育效果。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这种传统的说教方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 只有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使得大学生自觉自愿的将自己平时的行为和获得的教育中美的行为进行对比, 切身体会到获得美的教育带给自己的益处, 才能扭转其固有的思维模式。而审美教育中的以情动人、以情育人则可以唤醒受教育者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省, 从而通过影响人的感情来达到教育的目的。白居易说过:感之人者, 莫过于情。针对大学生的年龄特点, 还存在一些叛逆思想, 而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教方式容易使学生产生叛逆情绪。

3. 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式的优化

对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而言, 无论是通过美育活动, 还是通过上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 两种教育方式的目的都是一致的。但是既然传统的教课方式, 学生的接受效果很一般, 那何不通过采取新形式、新办法来提高学生的兴趣, 使得教育充满乐趣, 对学生充满吸引力。学校可以通过改善校园环境, 引导学生热爱校园的一草一木, 爱护校园建筑和公共设施。另外, 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 课外的校园文化生活也是美育教育的一大亮点, 通过参加校园文化活动来培养大学生的课外兴趣, 丰富课余时间, 有助于大学生在展现才华的同时形成积极乐观的态度, 也能交到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二、提高美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时效性的对策

1. 重视美育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大学生美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时效性, 首先需要着力提高的是从事美育类课程教师的整体素质。不仅要提高其专业课程素质, 更重要的是要在文化品格方面达到较高的层次, 培养和提高教师的品德素质, 可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进行。在思想品德方面提高教师素质的具体措施如:建立师德建设激励体质, 可由学生来评选师德模范教师, 学校给予宣传和奖励, 特别是通过这一方法引导青年教师严格自律。在提高教师文化业务素质方面, 进行定期的业务学习, 有计划地派选教师到国内大学生美育工作开展较好的高校区进修, 条件允许的话, 还可以到一些欧美发达国家知名高校去学习。其次需要注意的是非美育类课程教师队伍的审美素质也要得到提高。非美育类教师要认识到自身的教育教学工作与大学生美育的关联, 认识到教师自身的人格形象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 在此基础上加强自身的素养, 完善自我人格形象。

2. 重视学生自我美育能动性的提高

自我教育能够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能动作用, 使受教育者自觉、主动、积极的进行自我学习、自我修养, 提高了受教育者的审美水平。在审美教育活动过程中, 美育工作者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相应的激励, 如设置相关的激励制度, 定期开展一些评比活动, 通过外来的压力让学生逐渐有了内在的动力, 这种方式有利于审美活动的良性开展, 利于审美活动取得预期的效果。正如马克思讲:“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得大众, 因此艺术生产不仅为主体产生了对象, 而且也为对象产生了主体。”2可见, 引导学生广泛地参加审美、创美实践, 使得他们浸润在美得世界中, 会使他们潜移默化地融美于心, 掌握美化自身的方法, 逐渐养成自我美育的习惯。通过物质或精神的激励, 调动学生审美的兴趣和积极性, 增进对美的向往, 从自在自为的美育发展到自主自为的美育。

3. 健全大学生美育的机制

第一, 优化美育课程设置。在学校教育中, 必修课程的覆盖面是最广的, 能够使每位学生系统接受相应的教育。美育虽然存在于各门课程中但是大学生接受美育最主要的渠道还是美育类课程。包括:美育基础理论课、美育知识课、艺术鉴赏课。而且大学生不同于其他年龄段的学生, 他们的理性思维能力有了较大的发展, 不再满足于知其然, 不知其所以然, 所以要引导他们学习必要的美学美育理论, 在美学美育理论的指导下从事审美实践;在美育知识课程上则应该开设一些更为实用的, 与现代科技发展紧密结合的美学美育知识课程;在艺术课程的设置上, 还可以根据名族院校的特点, 适当地渗透和突出名族艺术教育。

第二, 丰富课外活动。第一课堂的学习是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的主要渠道, 第二课堂则是学生内化理论教育, 将理论教育的认识落实到实践的主要实践渠道。课外活动是一种相对自由的活动, 在丰富多样的形式中, 蕴含着大量的美育内容。因此, 大学美育不仅要通过各门课程来进行, 而且还应该把各种课程活动的开展纳入美育的总体目标中。比如学校相关负责人安排高校辅导员等负责学生工作的老师, 有目的、有计划地组建美育工作室、学生社团。并且学校也要制定相应制度, 对校园活动有序开展起到一定的监督、保障作用。

注释

1 叶郎:《美学原理》,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年版, 413页

3.分析美育与音乐教育的关系 篇三

摘要:音乐教育的本质之一即是美育,美育包含了感悟理解能力、情感表达能力、审美能力、创新能力等多种能力的综合培养,旨在通过特定的审美教学手段让学生充分体验音乐之美、人类艺术之美,形成良好的积极向上的审美心态。美育的主要目标是:训练提升学生获取美感的能力;训练提升学生品鉴美的能力;训练提升学生展示、将美感再现,创造出新的美的能力;四是训练学生提高人生追求,提升人生境界的能力。音乐教育的主要任务也在于此。

关键词:美育;音乐教育;钢琴音乐

中图分类号:G40-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2-0190-01

在我国,美育文化由来已久,沿袭自古代礼乐制度中“中庸文化”的核心思想,与“中立美”的中国古文化相一致,是对优秀历史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已经在国人心目中形成了重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另一方面,,美育对德、 智、体等方面的教育都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它通过生动的,令人感动的,具体的艺术形象,使学生认识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使他们接收到深刻的道德熏陶,使他们的精神境界、道德修养、人性品质、和情感表现都能积极健康地成长。美育一方面能够使学生深刻体会现实处境,领会历史变迁,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其洞察社会的能力、举一反三的联想能力,以及直观敏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勇于突破的创新意识;再者还能点缀丰富学生枯燥的业余生活,提升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另外,在审美教育中要求的修身整洁、对身体健康、对体育活动也是一种促进。因此,特别是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大力提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将美育正式提上了教学日程。

钢琴音乐是人类展现自身情感情绪的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同时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音乐文化艺术形式,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元素和审美文化品性。追求并完善音乐的艺术人格性、在审美的过程中享受音乐的熏陶,是人们追求的艺术至高点,也是音乐审美评价的最高标准。在美育过程中开展钢琴音乐艺术的教学,将学生人生境界的提高作为钢琴音乐教育的教学使命,充分体现了将学习者作为审美主体以及塑造、完善学生人格修养的教学理念。我国知名的教育家蔡元培曾经在《教育大辞书》中着重提到过美育的教学方式和重要作用。钢琴教学作为音乐教育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美育作用和教化意义,不仅体现在它多元的审美内容上,更体现在它在情感的美化教育方面。

钢琴音乐里令人心醉的乐曲旋律、使人身心放松的美妙节奏、让人心动痴迷的和声构成,层次感强、丰富厚重的音色,都使听者的情绪和精神状态得以调整,能愉悦人的身心,协调人的精神,改善人的心境,进而促进听者陶醉进入到妙不可言的艺术世界和崇高的思想境界里。钢琴音乐的情绪体现无疑是微小的又是极为复杂的,色彩的更迭频繁而有韵律。一首优秀的钢琴音乐不仅仅是美妙音符序列的律动,并且还倾诉着作曲家的私人的个性的生命体验。而对于听者来说,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说:“聆听伟大音乐的作品可以使听者产生高峰体验”。什么是高峰体验?意即是陶醉于艺术作品中的激情经验。处于高峰体验中的听者,身心都会产生某些激情特征。如:心动加快,呼吸不均、肌肉抖动等等的身心变化。

优秀、经典的钢琴作品必定会在听者心目中不断的碰撞、共鸣,然后产生不断变换、升华的情感体验,这些层次不同的情感变换是原因按照某些自然规律组织展现的音乐整体,而不是取决于一个个单一的音符和不分类别乐器的特殊声响。钢琴音乐所阐释的语言是一种特殊流动的文字,是作品作者和表演者的内心的真情独白,是一种特殊的隐性思想的表述方式。它是无形的东西,虽肉眼看不到,但是却能非常到位的表达人们在日常生活经历的各种复杂情感和酸甜苦辣,从而与听众形成共鸣,产生惺惺相惜的效果。

所谓“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就是这个道理。听众在欣赏音乐的过程里,内心世界随着音乐流露出的情感起起伏伏,与作曲家的感情世界完美的融合在了一起,脱离了具体的现实场景的限制,所谓“借他人之杯,浇自己之块垒”,听者被音乐中流淌出的或悲愤或喜悦或慷慨激昂或似水柔情深深折服打动,陶醉其中不能自拔,这就是钢琴音乐所具有的无穷魅力和令人心怡的美感,使人能够在音乐享受中超脱自我,跳出世俗的纷扰之外,使人如痴如醉,徜徉于艺术的美妙长河之中,自得其乐。

举例来讲,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著名的钢琴套曲《四季之壁炉边》节奏不是太快,擅长用较长的琶音形成一种令人遐想的音乐氛围。沉郁晦暗的旋律和缓缓展开的慢节奏引领听众进入孤苦冷寂的寒冬的慢慢长夜;肖邦的《e降b小调谐谑曲第一号》整个钢琴曲子节奏速度特别的快,戏剧性颇强。流畅的音符像是狂风暴雨一泻而下,无数个不和谐音响的和弦突然的迸裂而出,像是尖利的叫声,整个感觉就像是在阴暗的空间里疯狂的奔跑,吼叫。而为人熟知的贝多芬的经典钢琴作品《月光奏鸣曲》则呈现出了不同的意境。这部钢琴作品第一乐章充满了忧郁的叹息,似是诉说他的耳聋的哀伤;而第二乐章既都是甜蜜的回忆,也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第三乐章通过激动的急板,以非常快的速度,急剧跳进的伴奏音型,一直宣泄出冲到顶点上的强势呐喊,表现出亢奋激昂的情绪波动。

钢琴音乐是一种依赖听觉进行审美的艺术形式,它通过钢琴表现出来的声音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到听众的耳朵,使其通过倾听获得更多美的感受。当表演者真正领悟体会到曲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风格,就会体验到这种音乐艺术的内在的美感,从而传达给听众作品的独特艺术魅力和感染力。

4.美育的正确理解和实施学校美育 篇四

美育即审美教育,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美育是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美育,是由课程的特点、性质、内容决定的。课堂教学不仅肩负着全面培养学生能力的重任,更要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既“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又正确而积极地实施审美教育呢?

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美育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的明确了,这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意义重大。为什么美育应该受到如此重视呢?这与美育的根本宗旨有关。美育的目标,不仅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而且是要美化人自身,即帮助学生树立美的理想,发展美的品格,培育美的情操,形成美的人格。因而,美育的根本宗旨是培育学生的人格和心灵。无疑这是提高受教育者全面素质的重要方面。近人王国维认为,教育应分心育与体育两大领域,心育应包括智育、德育、美育3个方面。他说:“真者知力之理想,美者感情之理想,善者意志之理想也。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备真善美之三德,欲达此理想,于是教育之事起。教育之事亦分三部,智育、德育、美育是也。”在我们看来,真善美不仅相互区分,而且还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智育、德育和美育处于对立统一之中。所以,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善的教育。美育不仅与智育、德育、体育相辅而行,而且还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和规律,在整个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就曾说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即认为树人育人的初始和终极,都是美育的用武之地。换言之,美育,包括艺术教育,不但是人格修养的入门途径,而且能使它达到成熟的、高级的境界。孔子对弟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就是在实施美育。今天,我们的学校教育,只有从培养“备真善美之三德”的“完全之人物”的高度来认识美育的根本宗旨,才能充分尊重美育的规律,从而正确地施行学校美育。

5.美育案例分析 篇五

一、政治理论素养得到提升。这次党校学习,安排了一系列的理论基础课程,尤其通过讲解《共产党宣言》、《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和观看专题片《不朽的马克思》,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和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与发展,系统讲解了党的十九大报告,这些学习使我茅塞顿开,更加坚定理论自信。全力推进实现中国梦的伟大事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是14亿中国人民自己的事业,只有动员亿万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才能完成。这就需要我们党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

二、更加坚定了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说:“理想信念坚定,骨头就硬,没有理想信念,或者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就可能导致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路上堕落、生活上腐化。”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中国革命和建设所遇到的困难都是前所未有的,中国共产党能发展到今天拥有8900万党员的大党,就是因为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对党和人民的事业无比忠诚。在为人为服务讲话台我们领悟了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张思德精神,通过观看情景剧《延安保育院》我们领悟了共产党人心系群众的百姓情怀,在延安革命纪念馆我们领悟了共产党人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在南泥湾大生产展览馆我们领悟了共产党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在梁家河我们领悟了习近平总书记在艰苦环境中与人民群众干事创业的忘我精神。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我坚信,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我们一切事业的领导核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国共产党。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要牢记党的宗旨,始终把人民放在第一。

6.美育案例分析 篇六

尊敬的老师您好:

我是绚丽年华全国美育成果展组委会的刘欣悦,感谢您对第六届美育作品征集工作的关注。详情了解后,请理解和支持我们的工作。

我们的愿望是争取同仁们对美育的共识,下一代不知什么是美,什么是丑的新人构成中华民族的主体,那将是十分可怕的。我们呼吁大家在日常的教学中能以审美的方式实施各学科的教学,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也接受美的熏陶和教育,爱美的人才会追求美,才会从主观上去回避或远离丑恶,因为美是真和善的最高境界。

本届的美育成果展既包括艺术美育,也包括学科美育。所有您的学生作品(节目)都是您探索和实施美育化教学的成果。这样的成果在业内是具有前沿创新性和科研实验性的,是对您教学艺术的权威认可。

在不收参赛费、报名费的同时,组委会还对所有报送单位免费颁发电子版获奖成绩公报,即便师生不能认订自己的获奖证书或奖牌,您也一样可以得到免费的单位获奖公报,公报中对单位团体和每个教师、学生的获奖等级都有注明,可作为参赛结果打印和发布。至于教师的论文和作品证书等事宜可在沟通中达到彼此的默契。总之,对您给予我们的支持,我们定有回报。

绚丽年华全国美育成果展已经成功举办五届,在积极推动美育化教育教学的同时也赢得了广大教师学生的参与和支持。我们不敢标榜完美,因为我们的工作还存在缺陷和问题,但我们敢说我们都在为中国教育美育的发展进步从我们自身的角度勤勤恳恳努力着、奋斗着。我们的动力就来自于众多个您的支持和鼓励。

7.美育案例分析 篇七

一、美育的发端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发展

希勒的《审美教育书简》, 是美育研究的开创之作, 它的独创之处在于强调“人的完整性”, 人生存的“自由”、“游戏”状态, 也就是使人真正成为人, 让人审美地生存。他说:“在人的一切状态中, 正是游戏、而且惟有游戏才使得他十全十美, 一下子把他的双重天性发挥出来” (1) , 也正是“人只有在他是十足意义上的人时才进行游戏, 只有在他游戏时, 他才完全是个人。” (2) 在这里他指出人在生存中, 要展开自己的审美想象, 不要过于务实, 过于严肃, 要游戏地对待生活, 才能得人生之自由。

蒋孔阳的美育观:他曾说:“美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全面地培养人。什么是全面发展的人:既有物质生活又有精神生活, 既有理智又有情趣, 既有工作能力而又善于生活和娱乐。” (3) 他给当代理性的人的感性缺失及时给予弥补, 也给过于娱乐、无聊、无所事事的青年给予生存状态的审美启示。叶朗的美育观:他曾说“美育属于人文教育, 它的根本目的是发展完满的人性, 使人超越‘自我’的有限存在, 有限意义, 获得一种精神的解放和自由, 回到人的精神家园。” (4) “完整的人”“完满的人性”“全面发展的人”, 即美育论遵循的是一种人本性原则。《美育论》指出了全面发展的人的可能维度, “美育所关注的是人的生存与发展, 它以人的需要与能力可以而且应该得到全面发展为信念, 其基本的价值在于:满足和提高人的审美需要, 提高人的精神能力, 使个体获得感性和理性的平衡协调的发展, 使人的审美生活成为可能。它的价值取向首先在于人自身, 在于人的生存发展的充分可能与完满”。 (5) 这里的“成为可能”“充分可能”避免了美育的过于强大的功能, 也摆脱了审美代替一切现实的功能。

二、人本性原则

人本性原则指的是以人为本或人就是目的的原则, 也就使让人更好的生活, 人不仅要有物质生活而且更要有丰富的精神生活, 人本性原则使人本来具有的多样性、丰富性回归自身, 人本性原则始终也是美育的原则。正如“美育所关注的是人的生存与发展, 它以人的需要与能力可以而且应该得到全面发展为信念。” (6) 人的本性是丰富的, 需要情感的充实, 审美教育就需要对人的审美本性进行发掘和启迪, 尤其是人的情感性, 要培养人的情感的敏感度性, 自发性。人的生态审美本性使人自觉地与自然共生共存, 如曾繁仁所说:“生态哲学与美学则从生态的独特视角, 揭示出人所具有的生态本性。包含人的生态本源性、生态环链性和生态自觉性, 其中主要是人的生态环链性。人类只有自觉地遵循生态本性, 保持生态与生物环链之平衡, 才能获得美好的生存。人对自身的关怀也是人本性原则的体现, 真正在乎自己的人才能在乎他人, 如果我们连自己都不爱了, 还能爱他人吗?当然一个什么也不在乎的人, 也不可能真正在乎自己。在乎即关怀, 在乎自己, 关怀自身, 才能审美地生存, 体会自己时刻在生命中的喜、怒、哀、乐。

三、“审美地生存”中的“审美”

美学学科创始人鲍姆加登在《美学》一书中认为“美学”是一门“感性学”, 他把“感性认识的完善”称之为“美”, 由此美学或审美的这种感性意义被后来研究美学或文学的人运用, 我国所用的美学意义则是通过日本学者江兆民翻译的“感性学”, 强调人的感性层面。美学的感性内涵经过中国美学家的发展, 美学又有了不同的阐释, 例如“美感经验”, “美感经验”注重的是人的心理感受、心理体验, 强调的是“形象直觉”, 朱光潜曾说:“美感经验就是形象的直觉”。“蒋孔阳的“审美关系说”, 他的审美关系说是以主体创造为核心的, 强调人的生存感受。叶朗的“美在意象”他认为, “美学研究的是审美活动, 审美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文化活动, 它的核心是以审美意象为对象的人生体验。”从上可知, “美学”“审美”“美感”都和感性有关, 在不同的场合又有不同的侧重。审美是人的生存的一部分, 审美内在地包含着认识和实践, 因为审美需要认识的逻辑思维和实践的亲身体验。审美不仅存在于感官对外在的自然对象、艺术世界的对象中, 而且存在于我们自己的内心体验中, 即关注自己的生存感受、情感体验、生命动态等。

四、情感之维——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

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 情感不仅仅是一种表层次的对自然美或艺术美的一种喜悦之情, 更是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激情和热情, 这种热情的存在才能使人体会到人生的丰富和美好。“人自然有感性的物质性的一面, 否则人就成了神仙了, 但人还有理性的、精神的一面, 否则人就成了动物了。这两者之间的对立在人身上形成了一种张力, 构成了人的活动的内在动因, 使得人永远处于动态的、不断建构的运动过程中”。 (7) 情感生活的满足, 是人格完善的基石, 情感的压抑容易造成人格的分裂, 感性和理性的失调。《美育论》中论述到:“情感力有两个基本意义:其一是一种心理动力;其二是一种体验能力。在心理结构中, 情感是一种心理能力, 他表现一种情绪冲动, 从内部驱使心理活动的展开;作为一种与需要、愿望等个体特征相关联的动机, 控制着心理过程的方向。情感力不仅是一种心理动力, 而且是一种体验能力, 这两者之间是互相作用的, 心理动力使情感体验力得以发生和展现, 它以一种欲望的本能和驱动, 来促使体验力的发挥, 心理动力需要我们去不断的挖掘”。

摘要:本文从美育的发端和当代中国美育的观点出发解读《美育论》, 得出美育的人本性原则, 通过论述审美在不同语境下的内涵及美育和审美的内在关系, 指出美育的功能以及情感维度在美育中的核心地位。

关键词:美育,审美,人本性,情感之维

参考文献

[1]杜卫《美育论》[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年版.

[2]席勒著张佳珏编译《人的美学教育书简》[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年版.

[3]蒋孔阳《蒋孔阳美学艺术论集》[M],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1988年版.

8.挖掘美育元素,渗透美育教育 篇八

一、挖掘优美的物象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对于养育自己的大自然都会产生某种深深的爱恋,因而,异彩纷呈的自然美就成为作家笔下描绘的重要对象。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从“桃之夭夭”的春天到“碧云天,黄叶地”的秋天,从“一览众山小”的古老泰山到“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的美丽田园……既有雄伟壮阔、险峻奇特之美,又有幽深静雅、明媚秀丽之美。可以说春夏秋冬、日月星辰、沧海桑田、墟里村落等自然景象无不被作家们收纳其中。

文学作品是经过作家加工的“第二自然”,因而更加优美、生动,足以让读者“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给我们展现了一个朦胧、淡雅、恬静的月下荷塘,现实中我们又能否看到这时如果我们可以展示根据凤凰传奇组合演唱的歌曲《荷塘月色》拍摄的Mv影像资料就能让学生展开想象使其情景再现。语文教学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通过形状、线条、光泽、色彩等美的元素欣赏,多角度、多层次地品味,就会得到美的陶冶和享受。

二、挖掘课文中动人的情感

中学教材所选篇目无不渗透着社会美,其表现内容也是多方面的。从古往今来的政治斗争到各个阶层的精神面貌,从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到日常生活中的贩夫走卒,其中的真善美与假丑恶的激烈交锋,都激发了读者丰富的情感体验,给人以有益的心灵启迪和思想教育。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课文具体内容出发,把握时代脉搏,挖掘美的事件和美的灵魂来陶冶学生情感.例如《岳阳楼记》和《离骚》中所表现出来的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已任的抱负,可以培养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社会责任感;《回忆我的母亲》中所体现出来的母子深情,可以培养学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社会亲情美;《岳飞》一文中所展现出来的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感,可以培养学生“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社会节操美;《飞向太空的航程》则从另一个侧面讴歌了中国几代航天人为了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经过近半个世纪的不懈努力终于遨游太空的壮举,可以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而读书的热情。课文所表现出来的社会美,以其健康的内容、感性的形式进一步培养了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大有裨益。

三、挖掘课文中精妙的语言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表达的艺术。无论是屈原的浪漫,杜甫的沉郁,柳永的婉约,苏轼的豪放,还是鲁迅的深刻,朱自清的清新,徐志摩的缠绵,舒婷的真挚,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让人感受到语言美产生的巨大艺术魅力。它们或纯粹,或精微,或谨严,或飘逸,无不是经过作家们精心地推敲,细致地打磨,才如珍珠般熠熠生辉。

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写了从杭州附近的富阳到桐庐航行时所见沿江的山水奇景。我们阅读时,越读越觉得自己的身心进入那“风烟俱尽,天山共色”,“天下独绝”的奇妙异常的自然景象之中。当读到“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处,我们仿佛也置身于富春江上那种宁静幽深的境地,领略、享受那种静态之美,整个身心获得怡情欢愉的享受;赵丽宏的《周庄水韵》中“在阳光下,积雪正在融化,到处可以听见滴水和流水的声音,细细谛听,水声重重叠叠,如泣如诉,仿佛神秘悠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这样的声音,用人类的乐器永远也无法模仿。”;作者描写水声所运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和表现力极佳的词语,使得语言优美,形象生动,认真一读,就会产生心灵的愉悦。

四、挖掘课文中多彩的形象

这里所说的形象是指典型形象,即那些带有鲜明独特的个性,又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会本质的人物形象。无论是鲁迅笔下的阿Q,还是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无论是《柳毅传》中的美丽善良的小龙女,还是《西厢记》中的多愁善感的崔莺莺,都是鲜活可感的人物形象,都具很高的审美价值,成为艺术感染的起点。可以说,教材中那些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比比皆是,他(她)们如同百花园中千姿百态、姹紫嫣红的鲜花,以其独有的色和香,给读者难以忘怀的艺术享受。

五、挖掘课文中清幽的意境

意境融合着作家的思想感情,是客观与主观的有机统一。它能产生诗情画意的效果,启发我们产生联想和想象,让人产生身临其境、余味无穷的感受。“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唐代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表现的安谧恬静的意境真是令人陶醉。诗人仅用了40个字便展示了一幅清秀的山水画:秋雨过后的傍晚,空灵宁静的青山,柔和皎洁的月光,清澈的泉水,翠绿的竹林,浣纱归来的少女,渔歌唱晚的小船……画面中还有那侧耳倾听、凝神注视、陶醉其中的诗人,真是诗情洋溢,画意盎然!教材中像这样表现意境美的诗歌、散文真是不胜枚举。

9.美育教育 篇九

自古以来,中国就十分重视美育。孔子提倡诗教、乐教,诗教、乐教就是美育。他提出一个人的人格塑造的步骤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在他看来,美育在整个人格的塑造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美育和艺术教育能影响一个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能影响人的无意识的层面,这对于培育全面发展的、健康的人格是非常重要的。

美感教育即美育。它不仅仅包括绘画、雕刻、建筑等方面,而“凡有美化的程度者,均所在包”,所以说这是一种广义的“大美育观”。它与上述所说的人格教育密切,人格教育强调教育是对人的教育,是对人的全面的、健全的人格进行培养和塑造,这本身也是美育的方向和前提。蔡元培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原理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蔡元培美育论集》)他认为,在现象世界,凡人皆有爱恶惊惧喜怒悲乐之情,这种感情随离合生死祸福利害之现象而流转,只有美感教育能够使人脱离杂念,脱离现象世界相对之感情,与造物为友。因此,这种教育的目是在于超越现实利害,架起进入绝对自由的观念世界之桥梁。

蔡元培在《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中说道:“所谓健全的人格,内分四育,即体育、智育、德育、美育。”美育以陶冶我们的情操为目的,从而使我们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美的素养,具有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欲知更详尽的答案请参考百度百科。

10.高校美育教育 篇十

程啟鹏

101103204 2012.3.28 美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实践证明,音乐、美术等课作为人文学科的重要领域,是实现美育的重要途径。我们都知道,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所关注的对象不同,如果说自然科学更关心的是物的话,人文科学更注重人的发展。

当下的美育状况

大学生层面的反映出的问题比较及表,主要有:

1.大学生普遍缺乏最基本的美育常识。很多大学生不明确甚至不清楚美学及美育的含义,访谈中发现很多大学生普遍认为美学是与美术有关的,美育是美术教育的简称而已,更不用指望他们体会美育对自己培养一个健全人格的意义了。他们了解智育、德育及体育远比美育深刻,这个结果对于实行多年的高校美育是很遗憾的,从本质上讲高校的美育大部分努力是付诸东流的。

2.部分大学生审美能力缺失,审美观念偏颇。由于美育在高校教育中没有健康地发展起来,当下的大学生由于理论上的迷惑和实践上的困窘,导致部分大学生的审美能力缺失,审美观念偏颇。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高度的开放的市场经济体系不仅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还深刻的改变了大众的消费观念,来自西方社会的物质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感性欲望,大众化、快餐化的文化环境,尤其对当代大学生产生十分深刻的影响,导致许多大学生极端物质,缺乏了理性的规范与道德意志。

高校方面中存在的美育问题:

1.高校缺腿发展,美育受冷落。我调查到的,在广西的主要高校中,提及美育的都是停留在转发上级的指示上,在教学大纲中提及美育也是寥寥几字,另外的形式就是出现在高校教师对美育的研究成果中。由于美育在高校实际教育行动上没有得到重视,美育没有得到也智育、德育和体育一样的平衡发展的机会,表现在美育教师的严重贫乏,教材寥寥无几,相关经费匮乏。

2.教师的引导不足,美育贯彻流于浮浅。令人欣慰的是多数高校教师对中外美育理论是有一定了解的,还有不少的教师在不同程度上探索美育的出路,但是我们应该承认的是高校教师在教学艺术及美育方法方面仍存在较大的不足,在对大学生的审美联想、创造能力方面引导相对不足,美育就仅仅定在了表面。

3.美育课程凤毛麟角,甚至鱼龙混杂。在高校里面实施美育的重要方式就是开设美育课程,让美育进入寻常同学的课堂。在广西的几大高校中,我发现美学相关专业他们都是在文学类学院开设,其他系院就有类似《人文科学概论》、《影视艺术欣赏》等与美育沾边的课程,很有鱼龙混杂的嫌疑,更没有哪个高校是把美学相关课程列为公共课的。目前高校美育方面的课程开设的比较“少”且“散”而“乱”,且很多高校在这个问题上也只满足于“做了”,至于“做得怎么样”,很少去想,上级教育管理部门也不加考评和检查。

从总体上看,我国高校美育还是有待提高的。

大学生是美育的最终归宿点和受益者,也是美育要发挥作用关键性对象。尽管我们处于大众文化、快餐文化横行的的社会环境里,但培养自己的健全的人格仍然是至关重要的。大学生们戒骄戒躁,避免急功近利的心态,我们不单单只能看到与职业前途联系紧密的知识,也要注意自身人文知识的积累,多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经典名曲,多参加美术展览、摄影展览,重视美育对我们潜移默化的影响,不断的培养自己健全的人格。

我认为美育应象陶渊明诗作一样“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以舒缓之笔写豪放之情,以平实之语表坚毅之志,内融刚韧外收锋芒,进入了至境。人们的审美习惯,金刚怒目不如返朴归真,疾言厉色莫若深入浅出,美育的研究也是这样。

目前,应下大力量拓展与研究这几个问题。

(一)美育的特质、内涵

美育的特质与内涵,用傅雷的话来说即是把教育对象培养成德才兼备、人格卓越、心理健全的人。这也是我们社会主义大美育的目的观。我们先要强调以德为首,德才兼备,德艺双馨。有德先才,建不成四个现代化,于国无补于民无益;有才无德,容易干错事干坏事,以致于祸国殃民。我们美育培养的必须是德劭才高,德高艺精。再说人格卓越,这也很重要。有德有才不见得人格卓越,人格力量、人格魅力有一种特殊的亲和力、凝聚力、影响力,人品高洁,道德崇高,是我们竭力倡导的,人格美是美育塑造人的重要旨归。美育还有个重要任务就是把人培养成心理健全的人,这一点似乎更为重要。加强心理素质培养,是绝顶重要的,美育中心理教育占有特殊重要的位置。心理残缺、心理变态、心理畸形的人决干不好工作;心理素质强、生理心理健康的人干起工作才得心应手。我们尤其要注重加强对在蜜罐里长大的年轻一代心理承受力的培养,增强他们抗挫折能力、排难奋进能力,使他们虽败犹荣,虽挫犹刚,勇往直前.(二)美育的生存状态及理论形态,教育主体美、教育内涵美、教育对象美、教育环境美、教育成果美、教育活动美、教育心理美、教育形态美这八个具象及其在教育中的位置、作用及表现形式、存在价值.美育的生存状态实际上是将生态美学渗透于美育的交叉研究,是教育对象与被教育对象对于一个整体维度的肯定,以求在共同的价值体系中共同守护教育与世界教育与美学的整体和谐。“亲和”与“创造”作为美育与生态美学共同反映出的核心命题,美亲和一切,美创造一切。美育亲和教育,美育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教育亲和一切,教育亦能创造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美育的理论状态在于中国教育美学以其特有的理论姿态与伟岸风姿屹立于世界教育之林,理论之林,美学之术。这就是以理想人格追求与塑造为中心的教育美学理论,以理性美为基础,以真善美和谐 为前提,以美育功能为表征的中国教育美学系统。这与西方的教育美学不同,美育目的性明确,教育功能性明确,追求美但不唯美,有功利但不唯功利,重实操但更重理论。中国当代美育颇为重视审美教育的二重选择,即很注重教育主体美、内涵美、对象美的开掘。教育智能化在向教育大众化演绎,教育在由诗意地栖居变为兴国之大业。这里既反对“教育苦旅”式的皈归,又反对降格以求,不顾质素,导致教育走向泛化。美育始终要把握适度,稳健发展。教育语境要全方位敞开,构建公正、公平、公开、科学、规范的价值尺度与价值取向。美育的效用是多方位多层次的,是一种开放性的审美体验,这是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人的解放与自由的需要。美育是社会生活中最平常不过的人的精神需求与心理活动的产物。净化教育环境,扩大教育成果,丰富教育活动,健全教育心理,优化教育形态都会在一以贯之的审美体验与愉悦中得以实施。创新与开放是紧密相连的,没有开放的心态和开放的行动,创新就无法产生,创新又为进一步开放做了奠基。美育以其独具的强烈震撼的美,时常成为新时尚、新思潮的引爆点,美育这个综合学科的引爆力是极强的,创造力是无穷尽的,其拓展为教育整体发展 提供了无限广阔的空间。

(三)美育如何强化理论建设,美育的教育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个体功能如何体现,如何加强。美育强化理论建设,即如何建构当代马克思主义的美育,主要应着力于拓宽美育的人学方向。美育比文艺美学蕴涵着更为浓厚的人学精神,因为教育存在于世界的每个角落,教育的对象就是千变万化、各式各样的人与人群。马克思主义美学理想主要表达了对人的终极关怀和对人的精神重塑的期冀,马克思主义美学教育观有着不可比拟的历史活力与现实活力。众所周知,人道主义是人文精神的内核。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基于对社会失衡后的人道主义思索而探寻出共产主义雏型与范式的,人道主义与共产主义的融合过程正是社会发展的渐进过程,而负有重大使命的美育正是有力的助推器之一。

美育这一理论体系是研究与诠释人与教育对象的审美关系的综合科学,教育审美是主线。美学说穿了就是“感觉学”,有主体“在场”,又有客体“存在”,重在研讨与教育对象 的审美关系,有极大的定向性与广延性。

美育的教育功能多体现为实际审美生活样态,使人在审美愉悦中接受教育,这也可说是将审美精神巧妙融化在教育活动中。美育又善于用审美方式排除人的心理障碍,使受教育者在美的陶冶中选择正确的审美趋向,获取教育心理美。陶渊明的田园诗就有这样的功用。美育理论旨在为推进教育整体发展,社会功能显而易见。每一个教育个体的受益更为 明显,毋庸赘述。从幼儿到老人,都在不同程度地受益,这是其他美学办不到的事情。

(四)美育与教育心理学的辩证关系。

美育与教育心理学的辩证关系即是都注重于个性的弘扬与创造性的释放。心理学普遍认为个性是指个人相对稳定的心理活动特点(包括性格、气质、兴趣、能力、才气、秉赋、爱好)的总和。美国大教育家杜威干脆把个性概括为人在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出的独立性。美育与教育心理学均极为重视对个性的培养,只不过前者从审美教育角度,后者从心理教育角度。美育与教育心理学皆注重对人的创造潜能的挖掘与发挥,前者多从美学诠释上挖潜,后者多从排除心理障碍上释能,这就是两者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我认为,对一个人,对一个民族来说,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欲,创造力,没有美育就没有社会进步,教育发展。美育是教育心理学的哲学根据,教育心理学是美育的实践依据。

(五)如何研析与评价美育。如何正确研析与评价美育,这是拓展美育的关键所在。在研究这个问题前,我想起了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美学思想。美育这一门新兴科学正是继承发展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融汇了西方不少有益的教育与美学营养成份,长成了大树,形成了气候。美育,离不开民族的土壤,中国教育美学更离不开古老而多彩的神州大地,处处渗透着民族传统的教育思想与美学内涵。举一例说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讲究“仁者爱人,朴质无华,乐善好施,礼让谦逊”。广大人民对真、善、美有极其乐于接受的心 理感召力;当代美育中衍化或巧用了这些传统美德,加以新的内容,新的发展,诸如成功做好后进生转化;因材施教,广育贤才;倡导见义勇为;扶贫济困;倡导坦诚待人,团结互助„„教育创新离不开民族与伦理的审美需求,离不开人民大众的审美旨趣。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美育更要对中国传统美学、教育学有着透彻的了解,以便发展与超越。

我认为当代美育在塑造现代人格与能力上功不可没。人格问题的研究具有交叉性、国际性、广义性。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人的自身发展是一个综合发展过程,人的才能的发挥,有赖于社会性品质的发展。做出大事业者,起码是人格健全的俊杰。当代美育尤其侧重于对人格塑造,侧重于对人的整体精神面貌的塑造,侧重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形成合力,重塑现代人格与能力。从这个角度讲,美育融合了哲学、社会学、人类学、伦理学、教育学、美学、心理学、人学八大学科,重塑人格的核心,即培养人的理想、信念、潜能、道德品质。成功的范例不胜枚举。

美育可使受教育者实现精神上超越现实存在的需要,追求 美好的人生境界,使自身的生命维度获得自由延伸。读懂审美与教育的关系,就弄清了审美与超越,审美与自由的关系,使人生变得更辉煌更美好。当代大中小学生的主流是健康的,向上的,原因很多,其中一点就是有赖于当代美育的正确导向功能。求真,向善,尚美,这是美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但应严正指出,当代美育对学生特别是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关注不足匡正力度不够。据1998年国家教委报告称,对全国12.6万大学生抽样 调查表明:大学生中心理疾病患者高达20.23%。这是个怵目惊心的数据。有人对北京16所高校本科生调查也表明:因精神疾病退学者占病休人数的37.9%,因精神疾病退学者占退学人数的64.4%。这两项比率中,精神疾病均高居首位,大学生心理疾病的疗治乃当务之急。有不少大学生适应环境能力很弱,自我评价失当,人际交往能力极差,发展下去,容易产生心理异化、变态,做出过激或出轨的举动,以至触犯刑律。大学生的心理美学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明显滞后。用美育观点看,大学生心理健康应属专门的心理教育,不能全推给政治思想教育。大学生承受着学习上,经济上,精神上,异性情感上,人际交往上的诸多重负,这就要求高校创建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专设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专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专抓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促使大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这也是当代美育的一项紧迫任 务。

当代美育成绩不小,问题不少,但发展潜力很大,前景很是光明,这是公允之论。

这五个问题我认为是加强美育理论建设的重点,也是强化美育内涵的根本所在。加强教育美学理论建设须学懂弄通邓小平的教育思想,须切实掌握现代教育的基本规律与特点;须深入理解现代心理美学;须摆正教育学、美学、心理学三者的关系。现代心理美学的崛起与拓展,已与传统的哲学美学双峰对峙。而心理美学对现代教育的发展绝顶重要,它对于教育的实践功能与社会功能作用甚大,可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深化教学改革。当前,如何在对教育学、心理学、美学理论进行科学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各方理论的有益营养与科学结论,博采众家之长,寻求创新发展,丰富与拓宽一种能够正确阐释教育领域审美经验与心理机制的新理论,已成众望所归。

上一篇:优秀家长发言稿短一点下一篇:市场推广营销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