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程治理机制

2024-09-29

流程治理机制(精选8篇)

1.流程治理机制 篇一

流程治理:为什么企业需要定位流程体系成熟度

首先,什么是流程体系成熟度。

流程是客观存在的,随着对劳动分工研究的发展,逐渐被人们所认识。特别是在以科学管理之父——泰勒为代表的19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专业分工、标准化、人机协同等快速发展,流程被视为串接企业资源的绳索不断被研究。人们普遍认为,流程代表的是业务过程,而业务过程决定了业务输出。

当买方市场代替卖方市场成为社会主旋律后,流程不仅需要解决怎样做的问题,还需要关注服务的价值,服务的客户。作为企业管理者,也希望公司战略能落实到流程从而对接企业资源,引领流程的方向。

联科流程治理与集团管控研究院认为,流程要对接战略,必须具有层次性。并且还要承载企业内外部合规性要求从而满足企业管控、股东监控的需要。流程必然是一个体系。而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必然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流程体系能力,这就是流程体系成熟度。

然后,为什么要定位流程体系成熟度呢?

因为流程体系优与劣体现在企业效益的多寡。

根据联科流程治理与集团管控研究院的研究,可以看出,流程体系成熟度有5级,分别是:体系文档化,注重流程和流程资源、流程合规的描述性、一致性、完整性;体系信息化,注重信息技术的运用,提高流程文档的价值传播;体系闭环化,注重流程的持续优化机制;体系资产化,注重最佳实践流程的复用性,实现流程资产化;体系对齐化,实现流程体系与执行流程的对接与覆盖,建立上下贯通的管控基础;体系智能化,注重规则的积累,实现流程治理体系的智能预警。企业的最终目的均是效益最大化,但不同的企业处在流程管理的阶段皆不相同的,如何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提高对市场需求的响应速度,需要借助不同的工具和手段进行优化与升级,而定位流程体系成熟度,可以帮助企业对症下药,快速准确地制定流程治理规划,最终实现企业灵活运行。

2.流程治理机制 篇二

一、财务决策机制安排

决策机制是公司治理的核心机制, 关注决策权力在公司各治理主体之间的分配格局。决策机制包含企业全部资源配置的决策权, 公司开展经营活动的过程, 其实就是其运用和行使各种权力调配企业全部资源的过程。

(一) 财务决杈力分层安排。

公司财务决策机制关注的是决策权力在公司内部之间的分配格局, 其理论基础是决策活动分工和层级制决策。由于公司内部治理的权力系统是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组成, 并依此形成了相应的决策分工形式和决策权分配格局因而公司财务决策机制实际上是层级制决策。这种层级制决策是与公司内部决策者的职责分工与权力分立相联系的。层级制决策活动分工的产生与有限理性假设有关系, 其表现在, 一方面, 作为层级组织中最高层决策者的决策活动能力有限;另一方面, 限于每个决策者决策活动能力的有限性, 应将不同决策能力的决策者有效地分配于不同的用途, 以达到节约使用决策活动能力这种稀缺资源的目的。

(二) 财务决策权力分类去排。

影响企业增长机会的决策权力包括企业的战略调整、控制性资本收支决策事项、批准财务预算和会计制度等, 这些决策权限必须掌握在董事会手中。

董事会作为一个战略管理层负责公司的战略调整, 其责任是从股东的角度、公司未来赢利能力增长的角度对公司现行战略与发展提出疑问。对于资本性收支变化决策权, 具体表现为对内投资、对外投资和资产处置、出售对外投资等资本运作行为, 这些投资行为形成的相应资产表现为企业未来的增长机会;并且企业要基于增长管理的考虑决定企业的资本结构, 合理安排投资所需的资金, 包括抵押贷款、发行新债、增发新股。这些权力从理论上讲绝对不属于经理层, 如果需要强调决策的及时性, 也应该由董事会将部分决策权授权董事长, 代行董事会的资本性收支决策权。投资决策成为公司治理层面最重要最关键的决策内容。

(三) 投资决策授权安排。

投资决策特别是长期投资决策属于企业的战略规划, 决定企业未来的增长和回报, 是财务决策中重要内容。投资决策权在各级财务治理主体之间的权力分配和决策程序安排可以描述如下: (1) 财务投资决策权力应该在公司治理的基础上, 根据投资决策内容、性质, 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和监事会分享。 (2) 可以在由股东大会批准后, 董事会下设投资决策委员会, 或者在董事会成员中安排有一定比例的独立董事, 以提高投资决策效率., 平衡股东之间在投资决策上的分歧。

(四) 投资决策程序控剩。

投资具有相当大的风障, 一旦决策失误就会严重影响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现金流量, 甚至会使企业走向破产。因此, 投资决策必须从公司战略方向、项目风险、投资回报比、公司自身能力与资源分配等方面加以综合评估, 筛选出成功可能性最大的项目并制订实施计划, 应当制定投资决策程序与规则。

二、财务监督机制

从财务监督机制设计的角度, 公司治理结构既是决策权的分层安排, 也是彼此相互监督的有机整体。各层级的治理结构都有相互监督的义务与责任, 以保证整个治理结构的协调运作。事实上, 参与公司治理的每个主体都存在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关系。政府、社会公众、外部审计机构、媒体等外部主体都可以起到对公司的外部监督作用。从公司内部治理的角度, 董事会、监事会、内部审计部门、独立董事能够起到内部监督的作用。

(一) 审计委员会。

审计委员会是董事会下设的专门委员会之一, 主要负责与公司会计财务相关的审计监督与沟通。《中国上市公司治理准则》要求上市公司董事会要按照股东大会的有关决议, 设立战略决策、审计、提名、薪酬与考核等专门委员会。审计委员会、薪酬与考核委员会中独立董事应占多数并担任负责人, 审计委员会中至少应有一名独立董事是会计专业人士。审计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检查公司会计政策、财务状况和财务报告程序;与公司外部审计机构进行交流;对内部审计人员及其工作进行考核;对公司的内部控制进行考核;检查、监督公司存在或潜在的各种风险;检查公司遵守法律、法规的情况审计委员会成员由3 7名董事组成, 独立董事占多数。

(二) 独立董事制度。

独立董事又称作独立非执行董事。独立董事独立于公司的控股股东和管理层在公司战略、运作、资源、经营标准以及一些重大问题上作出自己独立的判断。他既不代表出资人, 也不代表公司管理层。独立董事的监督与制衡已被西方企业确立为一个良好的法人管理模式的机制。在美国企业的董事会构成中, 外部董事很多, 有时甚至超过一半。美林集团董事会由16位董事组成, 其中5位是美林集团经营班子的核心成员, 另外11位董事均为独立人士, 其中包括纽约证券交易所主席及一些专营公司的总裁。

在中国, 1988年8股公司率先按香港联交所的要求设立独立董事。1997年12月中国证监会发布的《上市公司章程指引》中专列了"公司根据需要, 可以设立独立董事"的条文。2001年8月, 中国证监会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发布了《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 这是我国首部关于在上市公司设立独立董事的规范性文件。

独立董事有利于公司的专业化运作。独立董事们能利用其专业知识和经验为公司发展提供有建设性的建议, 为董事会的决策提供参考意见, 从而有利于公司提高决策水平, 提高经营绩效。有利于检查和评判。独立董事在评价CEO和高级管理人员的绩效时能发挥非常积极的作用。独立董事相对于内部董事容易坚持客观的评价标准, 并易于组织实施一个清晰的形式化的评价程序, 从而避免内部董事"自己为自己打分", 以最大限度地谋求股东利益。外部董事占主导地位的董事会, 比之于内部董事占主导地位的董事会更易在公司业绩滑坡时更换经理"。在英美的外部监督模式中, 独立董事的这种监督功能就尤为重要。

三、结语

财务治理机制是内部治理机制在财务权力安排上的具体表现。财务治理机制的核心在于决策权、监督权的分配与激励制度的安排, 从公司财务管理的角度, 表现为财务决策权和财务监督权的安排以及管理层激励制度。

摘要:治理机制可分为外部治理机制和内部治理机制。外部治理机制是指通过外部治理环境包括控制权市场、经理人市场和产品竞争市场等对公司内部控股股东和管理人员的激励约束机制。内部治理机制则是通过内部权力配置与制度安排实现对管理人员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关键词:公司,财务,治理,机制

参考文献

[1]蔡曼琳, 财务管理体制探讨, 交通财会, 2006.12[1]蔡曼琳, 财务管理体制探讨, 交通财会, 2006.12

3.创新气候治理机制 篇三

近年来,中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将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列入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碳排放国,如何发挥好财税政策杠杆作用,拓宽应对气候变化多元化资金来源渠道,成为了一个问题。构建PPP模式气候融资机制是缓解各方矛盾的一种选择。而碳交易与CDM基金似乎又是可供考虑的手段。

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统计,2012年中国提供的碳减排量已占到全球市场的30%以上,中国出售的碳排放指标将占全球市场的40%左右,未来二三十年中国低碳经济的市场交易规模有望达到5000亿至10000亿美元。目前,我国上海、北京、广州等地都成立了环境交易所,但由于缺乏规范和统一的碳交易所,这些碳交易市场主要基于项目交易,不是标准化的交易合约,加之信息不透明,中国企业在谈判中常常处于弱势地位,这也就限制了国内碳排放权的交易,失去了我国碳排放权定价权。因此,有必要在当前各地试点的基础上,加快研究支持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市场体系,以尽快建立中国自己的碳交易定价权,促进我国低碳产业的发展。

北京、上海、廣州等市拥有优越的区位和成熟的金融市场,占有一定优势,可以在试点的基础上积极发展成为地区碳金融中心,从而带动全国碳市场的整合和统一。指导各个试点省市建立各自独立的碳排放权分配方案和交易机制。设立碳交易监管主体,规定第三方参与认证监管,明确第三方的独立性。设置开放的交易平台。联合省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节能减排小组等职能部门,建立各地方的区域性碳排放交易平台。指导金融机构在适当的时机推出碳金融衍生产品,以刺激碳市场的健康全面发展。

我国政府可以规定在某些高耗能、高排放的行业先行试点推行以实现“碳中和”为目标的低碳“配建”模式。可以从房地产、矿业、能源、钢铁冶金等重点高排放产业入手,先计算这些新建项目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然后强制规定在项目的存续期内,必须自行植树造林或者向负责植树造林的公益组织捐献资金,或者自行到碳排放市场购买一定的排放权限。

另外,“十二五”期间,按照“建设生态文明”总体要求,我们可以考虑在总结外国PPP融资促进低碳发展经验基础上,着眼于改革CDM基金的可操作性,发挥财政性资金的杠杆作用,进而探索PPP气候融资体制机制。按照《预算法》相关规定,探讨将CDM基金收入纳入一般预算或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扩大政府性PPP气候融资“种子基金”财力规模,在政府预算收支科目中增列“CDM基金收入”、“CDM基金支出”、“CDM赠款收入”、“CDM赠款支出”“类”级科目和明细科目,研究制定CDM基金收支、有偿使用收支的《财务规则》、《会计准则》。同时,调整国家发展改革委现行项目资金分配管理职能,将CDM基金、气候赠款等预算收入、预算支出、预算执行、项目决算、绩效考评等职能全部划归财政部。

4.污染治理设施工艺流程及操作规程 篇四

第二条 环保“三同时”管理指建设项目污染防治设施和主体工程开始设计至正式投产使用前的管理过程。

第三条 凡有污染物排放且达不到排放标准及要求的建设项目,须执行环保“三同时”管理规定。

第四条 凡需实行环保“三同时”管理的项目,分别由本局项目审批处、监督管理处、市环境监理所、市固废管理中心〔以下简称责任处(所)〕负责管理,具体分工如下:

(一)市局项目审批处负责重点管理项目的环保“三同时”管理;

(二)市局监督管理处负责餐饮娱乐业的环保“三同时”管理;

(三)市局水源保护处负责水源保护区内非重点管理项目的环保“三同时”管理;

(四)市环境监理所负责其它项目的环保“三同时”管理;

(五)市局项目审批处为本局建设项目环保“三同时”管理的牵头组织部门;

(六)市固废管理中心负责固体废物(含危险废物)综合利用、处理处置项目的环保“三同时”管理。

第二章 工程方案设计、审查

第五条 建设单位必须在进行主体工程建设前,委托持有《深圳市环境保护工程技术资格证书》的单位,按照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和环境影响审批批复意见的要求,对污染防治设施进行设计。

第六条 建设单位应当将治理工程设计方案委托有资格的环保咨询机构进行评估,经评估认可并与治理单位签定工程合同后,将设计方案、评估意见书和工程合同报本局备案。

第三章 定期申报与检查

第七条 建设单位应从收到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审查批复之日起,定期向本局责任处(所)申报污染治理工程和项目主体工程建设的进展情况。除试运转期为每半个月申报一次外,其余均为每月申报一次。

第八条 本局对环保“三同时”管理的建设项目实行定期跟踪检查制度,由负责该类建设项目环保“三同时”管理的责任处(所)对建设单位申报的情况定期进行检查、核实,督促其落实有关防治措施,并对有关违反环保“三同时”规定的行为进行调查、处理。

第九条 跟踪检查采用电话查询和现场检查两种方式。对治理设施和主体工程尚未开工建设以及已委托环保技术监督的项目可以采用电话查询的方式,对已开工建设而未委托环保技术监督的项目须采用每月定期现场检查的方式。

第十条 跟踪检查的内容主要包括:

(一)核实项目的建设地址、生产规模、生产工艺、污染物的种类、排放量、排放方式、排放去向等与原申报内容是否相符,水源区的项目还应核实厂房的面积、工人人数等;

(二)了解项目主体工程开工建设的时间,预计投料试产和正式生产的时间;

(三)检查污染处理设施的设计情况,开工建设情况,核实设计方案与实际施工情况是否相符,设施的主体、管线、阀门等设置情况是否合理等;

(四)检查施工期防治污染措施的落实情况;

(五)检查违反环保“三同时”的其它行为。

第四章 环保技术监督

第十一条 对治理工程规模较大的建设项目,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领取环保批复后15天内委托有资格的环保咨询机构进行环保技术监督。

第十二条 凡进行环保技术监督的项目,由监督单位对其污染治理工程的建设、调试进行技术监督,并提供技术咨询。

第十三条 环保技术监督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核对建设项目污染防治设施最终实施的方案与原上报评估、备案的方案有否改动;

(二)污染防治设施是否按设计的施工图纸施工,包括治理工艺路线、主要设备(设施)的尺寸和型号、主要管道的连接是否与原设计方案相符和符合环保管理的要求;

(三)通过现场调查和核对隐蔽工程施工管理记录,检查排放污染物是否全部引入污染防治设施,有否超越管道的铺设和其它不符合要求的排放方式等;

(四)废水的总排放口是否符合环保管理的要求,是否安装了符合要求的排水流量计,是否适应今后环保监测采样的要求,排放去向是否进入符合规定的排水管网等;

(五)污染污染防治设施是否具备进行调试运行的条件,是否制定了相应的设施运行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六)施工中是否落实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批复中要求的各项防治污染措施,周围环境质量是否可以达到要求的标准;

(七)固体废物(含危险废物)污染防治设施是否符合环保技术规范。

第十四条 对污染防治设施建设过程中,建设单位与工程治理单位出现的技术争议问题,由监督单位会同有关管理部门协调解决。

第十五条 监督单位应当定期向本局汇报项目污染防治设施和主体工程的建设进展情况,并分别在污染防治设施竣工和调试结束时向本局提交设施竣工和调试核查报告,作为污染防治设施环保验收的必备材料之一。

第五章 竣工检查

第十六条 重点管理项目的建设单位在项目污染防治设施建成,主体工程投入试生产前,向本局申请竣工检查。

第十七条 建设单位申请竣工检查,应提交下列材料:

(一)竣工检查申请;

(二)环保设计说明书;

(三)竣工工艺流程图,包括全部设备、管线、阀门、计量装置等竣工图;

(四)污染防治设施技术方案和治理工程合同、评估报告书;

(五)工程竣工环保技术监督报告;

(六)每月的定期申报材料。

第十八条 本局根据建设单位提交的竣工检查申请材料以及本局定期跟踪检查的情况,对符合条件者,组织竣工检查。

第十九条 本局在受理申请后10天内,进行现场竣工检查,程序如下:

(一)听取建设单位、污染防治设施设计和施工单位、环保技术监督单位的情况介绍;

(二)现场检查污染防治设施和主体工程的建设情况;

(三)询问建设单位、施工单位有关情况;

(四)组织讨论;

(五)按合议制度作出检查结论。

第二十条 防治设施竣工检查合格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污染防治设施设计、安装等委托有资格的治理单位,方案已经技术评估,并报本局备案;

(二)工程按照环境影响审批批复意见和环境影响报告书(表)以及设计方案的要求建成;

(三)环保技术监督合格;

(四)装有排污计量装置,具备监测采样条件,排污口设置专门标志;

(五)未有不合理短路排污口;

(六)竣工资料和图纸真实、准确;

(七)工业固体废物(含危险废物)贮存设施须安装固体废物(危险废物)提示或警告标志和建设相关防护设施。

第六章 试运转期管理

第二十一条 对竣工检查合格的项目,由本局在3个工作日内发给“试运转通知书”,并确定试运转期限。

第二十二条 建设项目的试运转期限为90天。特殊工程须经报批可适当延长,但最长不得超过150天。

第二十三条 建设单位在接到“试运转通知”后,方可投料进行试生产,并确保处理设施同时投入试运行。

第七章 验收监测

第二十四条 建设单位在项目试运转前,应委托具有环境监测资格的单位进行验收监测。

第二十五条 试运转的最后30天为验收监测期。

第二十六条 在验收监测期内,建设单位应尽量集中生产定单,保证处理设施能达到或接近满负荷运转,监测采样时的排污流量应达到申报最大水量(以小时计)的75%以上,以验证处理设施的处理能力,保证验收监测结果的代表性。

第二十七条 验收监测采样时应同步记录排污计量情况。

第二十八条 验收监测方式和频率按《深圳市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的验收监测办法(试行)》执行。

第二十九条 验收监测结果的达标率必须达到80%以上。对达标率达不到80%或一次监测超标严重的,由本局责令停止试运转,并限期整改,经整改完毕后,重新申请试运转。

第八章 竣工验收

第三十条 重点管理项目验收监测结果合格者,由建设单位向本局提出污染防治设施验收申请,申请材料如下:

(一)污染防治设施设计、施工和试运转期概况;

(二)污染防治设施实际处理效果;

(三)污染防治设施投资和运行费用情况;

(四)监测部门出具的污染防治设施验收监测报告;

(五)各项污染防治设施的运行操作规程和管理制度;

(六)《深圳市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工程验收表》;

(七)工程试运转期环保技术监督报告。

第三十一条 本局在收到重点管理项目的验收申请材料后,在15天内组织现场验收检查,污染防治设施验收合格应具备下列条件:

(一)污染防治设施经负荷试车合格,其防治污染能力适应主体工程的需要;

(二)污染物排放符合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审查批复和环境影响报告书(表)中提出的要求,验收监测结果达标率达80%以上;

(三)建设过程中受到破坏并且可恢复的环境已经得到恢复;

(四)污染防治设施能确保正常运转,具备正常运行的条件;

(五)经培训的污染防治设施操作人员到位,已建立规范的操作规程和管理制度;

(六)有完备的试运转操作记录;

(七)工程试运转期环保技术监督合格;

(八)固体废物(含危险废物)的污染防治设施要有环保提示(警告)标志并建设规范的防护设施。

第三十二条 对重点管理项目的防治设施验收合格者,发给《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对不合格者,责令整改,经整改完善后,重新申请本局验收。

第三十三条 其它须建设污染防治设施的非重点管理项目,在投产前向本局申请验收,申请材料如下:

(一)污染防治设施设计、施工概况;

(二)各项污染防治设施的运行操作规程和管理制度;

(三)《深圳市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工程验收表》。

第三十四条 本局在收到验收申请材料后,在10天内组织现场验收检查,污染防治设施验收合格应具备下列条件:

(一)污染防治设施经负荷试验合格,其防治污染能力适应主体工程的需要;

(二)污染物排放符合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审查批复要求;

(三)建设过程中受到破坏并可恢复的环境已经得到恢复;

(四)污染防治设施能正常运转,具备正常运行的条件;

(五)经培训的污染防治设施操作人员已到位,已建立了规范的操作规程和管理制度;

(六)固体废物(含危险废物)的污染防治设施有环保提示(警告)标志并建设规范的防护设施。

第三十五条 对污染防治设施验收合格的非重点管理项目,发给《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对认为需要的可要求进行验收监测,对监测结果达标率80%以上者发给《污染物排放许可证》。

第三十六条 建设项目经本局验收,取得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后,方可投入正式生产使用。

5.制度、流程、机制的区别与联系 篇五

制度所描述的通常是应该怎么做、必须怎么做的问题,具体是企业价值观,使命,期望的体现;而对应该由谁来做、哪个部门或岗位来做,如何来做通常靠定流程来实现。在制度,流程皆存的前提下,是“机制”发挥了影子作用,也就是通常我们讲的游戏规则支配了利益的博弈;制度,流程,机制三者缺一不可。

流程和制度都是企业管控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流程强调如何将输入有效地转化为输出,强调“如何去把一件事情做得更好”。而制度强调不能做什么,强调“做了某一事情的后果的处理方法”。制度更多的是针对局部问题而制定的规则,彼此之间会有重叠,但不存在上下游或者层级的关系。将企业分块的制度堆积起来将覆盖到企业管理与业务运作的每个角落。而流程针对的则是全局,整个企业的价值链可以作为总流程,其内部又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原则分成诸多子流程。然而,流程和制度又可以说是同一个事物的两个侧面,彼此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并不相互隔离也无法彼此取代。如果制度不能反应流程,就像失去了灵魂,它的执行一定会出现问题。所以制度无法执行时,往往是它所包含的流程有问题。如果频繁出现这种情况,就说明一个制度或规定是不合理的,而不合理的地方往往是它相关的流程与实际情况不符。

虽然流程与制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但是它们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其本质是完全一致的,当制度的编写具体到了业务的每个步骤,以文字或者图片的形式将业务的前后逻辑和关系都描述清楚了,那也可以称其为流程。当流程以手册的形式呈现出来,并且作为管理要求在企业中强制推行,即流程制度化,那同样也可以称之为制度。因此,流程与制度的内涵完全没有区别,都是企业的管理文件,是企业管理的核心。

机制以经营为主题,以激励机制为主要内容,解决的是企业的动力和活力问题。制度以管理为主题,以人力资源管理为主要内容,解决的是企业的能力和效力问题。

首先,机制与制度有着本质的区别。制度是要求成员共同遵守的,按一定程序办事的规程或行动准则。而一般意义上的机制则是“指复杂系统结构各个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联结方式,以及通过它们之间的有序作用而完成其整体目标、实现其整体功能的运行方式。

6.公司治理机制 篇六

2.产生大股东利用“隧道效应”侵害中小股东的利益的新型委托代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这主要受两个因素的推动:一是控制权的共享收益,二是控制权的私人收益。

在大股东普遍存在、特别是在大股东可以控制公司的经理层和经营活动的情况下,经济学家们自然地将公司的控制权与大股东联系起来。一旦股权集中在少数控股股东手中,就会产生控制权收益,这种收益只为大股东享有,而不能为其他股东分享,在这样的股权控制下,大股东常常将上市公司的资源从小股东手中转移到自己控制的企业中去,即大股东“隧道挖掘”。控制权共享收益的产生是因为大宗股权所带来的决策权利与财富效应的搭配能导致卓越的管理或监督。大股东或他们的代表通常担任公司的董事或经理,这使得他们能够直接影响管理层决策。其次,有证据表明大宗股权的形成与异常的股票价格上涨相关。

大股东同样有动力使用投票权力来消耗公司资源或者独占小股东无法分享的收益,这些就是控制权的私人收益。这些收益可能是金钱上的,例如担任管理者的个人大股东所获得的高额薪水,也可能是非金钱的,例如大股东获得的生产上的协同效应。

大股东“隧道挖掘”是现代公司中存在的普遍现象,不仅存在于发展中国家的股票市场,而且存在于欧美发达的证券市场,即使是资本市场监管最为严厉、信息披露较完善的市场,也可能出现少数利益群体利用“隧道挖掘”来损害中小投资者利益的行为。不过,在新兴市场上,这类问题尤其严重。在缺乏投资者保护的国家,公司股权往往比较集中;大股东对公司的掏空行为更加严重。之所以如此,原因在于法律制度可以约束大股东的侵占行为并给外部投资者提供保护。同时,在法律保护较弱的国家,如果股权高度分散,外部投资者的权益则更容易为内部人所侵害,从而更没有保障。

产生公司股东和公司经营层的传统委托代理问题是二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及利益差异。

公司经营层掌握公司较多的信息,在环境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往往会采取一些有利于自身收入最大化的机会主义行为,如隐藏知识、隐藏行动的道德风险及号传递、信息甄别的逆向选择等。

3.本案例中,甲股东作为公司的控股股东,利用一些常见的“隧道”行为损害小股东乙的利益。具体表现为:(1)过度的在职消费:甲股东既是控股股东,又是公司高管,已经形成了“内部人控制”,隐藏瞒报真实的会计信息,为自己谋利益。

(2)放弃配股权,恶意圈钱。利用控股股东的控制表决权,使得通过的决议有利于自身利益。(3)大股东廉价资产注入,恶意套取公司现金。

《甲方乙方——炒股乾坤》

甲乙合伙炒股,甲出7万元,乙出3万元。甲乙约定按照当前最流行的“股份制”成立“有限责任公司”来运作。即甲出7万股,乙出3万股,同股同权,风险共担。不得退股,收益年终统一分配。甲说:为统一思想,我来承担经营重任,此乃大股东义不容辞的责任。乙想:反正自己不善经营,交给他也罢;又想:此番遇到了贵人,今发财有望了。

时逢大牛市,炒股毛收益6万元,去掉水电费,车马费,书刊费,工资资金,吃喝费,桑拿费,东南亚考察费(后三项可千万别告诉乙),刨去税金,净收益1万1千元(对了,实际有1.8万元,瞒报了7千元)。到年底,甲向乙通知一年经营情况,大意是:过去的一年,在宏观环境不好,市场竞争激烈,全球金融危机的情况下,我等克服困难,苦心经营,获得了有目共睹的优秀成绩,随文附有某中介机构出具的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并择良日,再召集乙,召开“股东大会”,共商分红及未来发展大计。

股东大会共四项议程:第一项,如何分红。乙说:按照“同股同权”原则,你分7千7,我分3千3,甲摇头,说:现金分红意义不大,不如送红股实惠。遂建议10送1.乙方3万3千万股,划算!于是“股东大会”全票通过此项议程。

第二项,甲提议:由于“股份公司”在过去的一年里经营有方,达到了10%净资产收益率的“达标线”,为增强发展后劲,按年终股本10:3进行配股,每股配股价2元(是每股净资产的2倍,相当于溢价发行)。乙心存疑惑,怎么反而要交钱了?心中盘算,我出1.8万,甲出4.2万,他出的比我多,该议程遂以7万票赞成,3万票弃权获得通过。

议程三,甲说:由于种种原因,大股东放弃配股。为照顾中小股东的利益,将配股权以每股0.20元转让给中小股东,乙急忙掏出计算器,算后大吃一惊:自己已交和需交累计9.42万元,早已超过了甲当初投入的7万元股本,但配股后却只能占46.1%的股份。问甲,甲答:这是由于资金投入的时间先后的不同所造成的,乙无言以辩,经表决,此项议程以70%赞成,30%反对获得通过。

接下来,甲提出关于“国内最时髦的”资本经营的议程四:拟进行资产置换。甲方用20台5年前购买的电脑按账面价值4300元每台注入“股份公司”与公司的现金置换,以进入“高科技领域”。乙有疑问,甲为何每台不加1000元可买刚刚出来的新型电脑,甲答:哎,公司的钱省一点算一点嘛。乙又问:为何要投资高科技?甲说:明年股市不看好,此举是多元化经营。此方案最终以7:3获得通过。

试用公司治理的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7.城市社区治理机制构建研究 篇七

社区治理即政府转变政府职能, 放权于社会, 还权于公民, 与社会其他主体一起, 如非政府组织, 民间组织、社区居民、街道办事处等机构协同合作, 形成良性的规范的法制化的社区治理网络。传统的社区管理就是指在市及市辖区人民政府的领导下, 以街道为主导, 居委会为协同, 以社区组织和社区成员为依托, 以行政、法律和经济等手段对社区事务进行行政领导式管理, 强调政府的权威, 缺乏民主和自治。社区治理通过多元主体的参与, 弥补了政府失灵的缺陷。现在, 我们把社区治理定义为:政府与非政府部门、辖区单位、社区组织、社区居民等, 以社区为平台, 共同参与社区的公共事务, 相互博弈、合作、妥协、消除分歧, 以求社区资源得到最大合理化配置, 从而满足社区居民要求、促进社区发展的过程[1]。

2 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必要性

社区是社会结构最基础层面的社会单元, 而社会治理是现代城市治理的基础性工作, 加强社区治理, 是提高居民素质、生活质量, 维护城市社会稳定、和谐与发展的重要环节。然而当前, 社区治理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 如多元社区治理主体的非理性博弈影响了社区治理的整体效能等。我们需要以与时俱进的精神, 不断的发展完善社区治理。

2.1 和谐社会与和谐社区建设的需要

建设和谐社会就是要建设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动、安定有序,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我国发展的永恒主题, 也是各级党委政府执政的根本价值取向[2]。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离不开城市社区的建设。由于二元经济结构的解体, 人口的城镇化流动等原因, 导致城市社区成为诸多矛盾的属地及交汇点, 严重威胁着党的政权及社会稳定。只有实现社区治理, 才能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明水平, 才能增强居民民主意识和社区归属感。因此, 完善城市社区治理对建设和谐社区, 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2.2 治理理论的推动及全球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

20世纪80年代, 由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公共管理改革运动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成为一股引导政治和行政改革潮流的不可忽视的力量。它主要是针对于政府和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过程中的“角色失灵”所提出的变革, 核心在于引入“竞争”和“服务”这两个概念[3]。在计划经济年代, 由于城市社区与单位组织的高度重合,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城市社区行政化角色定位, 社区活动有行政化倾向, 社区管理是行政一体化的社区管理模式。20世纪80年代, 随着治理理论的兴起和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开展, 要求政府进行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 转变政府职能, 将原本由政府和企业承担的一些社会管理和保障性功能分化或放权给社会, 给与利益团体、非正式组织、社区居民自主管理、自主服务、自主发展空间, 使“大政府, 小社会”转变为“小政府, 大社会”的呼声越来越强烈, 这也是全球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在要求[4]。

3 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机制完善的思路与建议

党的十七大提出:“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力, 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 实现自我管理, 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 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 市人民当家做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 必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真是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5]

3.1 要围绕社区发展和国家治理需要推进城市社区合作治理

社区发展和国家治理的双重需要是城市社区合作治理的根本目的, 偏离了这两个目的, 社区合作治理的形成将失去动力来源。偏重其中一个目的而忽视另外一个使二者失去平衡, 合作治理也无法形成。社区合作治理的行政层面和社区事务治理层面, 在目的实现方面虽各有偏重, 但每个层面的合作治理只有围绕两个目的展开才能形成。事实上, 国家治理目的包含合理的社区发展目的, 所以两个目的的平衡事实上是社区发展目的与国家治理其他目的之间的平衡。因此, 城市社区合作治理要围绕双重目的的实现进行角色定位、政策供给、法律规范、组织建构、资源动员, 以及制度与价值建设[6]。

3.2 要大力加强城市社区治理制度、资源与价值建设

完善制度、充实资源和形成价值共识是城市社区合作治理进一步完善的保障。在普遍性制度建设方面, 当前最紧要的是要建立面向城市基层社会的公共财政制度、公共服务制度、社区治理制度等[7]。在社区地方性制度建设方面, 要根据国家普遍性制度和社区实际, 完善社区决策制度、社区事务公开与监督制度、资源动员和使用制度、社区福利制度等。在社区治理资源建设方面, 国家应当加大政策供给和财政支持的力度, 社区应当主动向政府、社会和内部获取各种行政与政策资源、财政与经济资源、信息与智力资源[8]。另外, 要通过社区文化建设和社区参与等社会化途径, 培养居民的社区意识、公共精神和参与意识, 强化社区价值共识, 为社区合作治理机制的完善提供精神动力和价值引导。

结束语

为目前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热点问题。无论是借鉴国外社区治理的先进经验, 还是照我国社区治理的典型模式, 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城市社区治理机制才是大势所趋。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根本问题在于建立由党、政府、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和第三方组织多方主体参与, 行政职能与自治功能相结合, 各种资源整合, 各方力量汇集的新型城市社区治理机制, 而重中之重的工作则是社区组织的重建以及社区组织体系的重构:一方面, 吸纳多方治理主体, 充分利用社区公共资源, 大力发展社区组织尤其是第三方组织;另一方面, 正确区分社区空间与行政空间, 科学规划社区规模, 形成合理的社区组织体系;另外, 加强社区基层民主建设, 为社区参与创造条件[9]。治理理论的兴起与公民社会的发展为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汪大海, 魏娜.社区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2]熊月之.和谐社会论[M].北京:时事出版社, 2005

[3]徐永祥.社区发展论[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0.

[4]张骏.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探讨[J].湖北社会科学, 2000 (12) .

[5]参见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30.

[6][美]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7]刘伟红.城市公共管理治理理念的定位:生态城市观[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 2007 (2) .

[8]徐中振.走向社区治理[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2004 (1) .

8.高校网络治理机制构建研究 篇八

【摘 要】结合网络时代背景,分析高校网络治理机制构建的必要性,提出加强和完善高校网络治理制度建设、打造高校健康网络文化、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网络管理员的队伍、加强对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培育等四个方面的构建高校网络治理机制的策略。

【关键词】高校 网络治理机制 构建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7C-0068-03

随着互联网的扩张,截至2015年6月底,我国的网民数量已达到6.68亿。在庞大的网民群体中,大学生是其中的主要人群,通过网络学习、娱乐、社交等,他们的思想观念、政治态度、价值取向、行为模式等往往会受到潜移默化的改变,而这也成为当前高校教书育人过程中所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为此,我们迫切需要研究高校的网络治理机制,趋利避害,培育“气朗风清”的网络环境,激发正能量,促成凝聚力量、催人奋进、勇于创新的校园文化和精神风尚,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同时也引导大学生领悟执政党的政策精神,科学、客观地把握国家发展的主流方向,提升综合素质,成为国家发展和建设的全面型人才。基于此,本文试分析高校网络治理机制构建的必要性,并提出高校网络治理机制的构建策略。

一、高校网络治理机制构建的必要性

当前网络技术迅猛发展,它的触角已经延伸到了高校,校园网、个人电脑、智能手机无线上网等,深刻地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它已成为大学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传播载体。然而,网络并非全是美好,也有负面的影响。由于网上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纷繁复杂、良莠杂陈、虚假垃圾信息成灾,致使不少大学生信仰缺失、道德滑坡、心理失衡、行为失常等,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构建高校网络治理机制已成当务之急,势在必行。

第一,网络所倡导的放任自由给传统的道德、法律带来困扰,网络的开放性造成多元化的文化、思想的冲突,反动、分裂、异化的政治论调和思潮在网上粉墨登场,西方国家利用网络对社会主义国家不间断地进行各种政治制度、思想意识、文化传统等的渗透、侵略、扩张,优秀的传统、道德、文化被质疑和抛弃,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想在网络上盛行,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政治态度、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造成冲击,部分大学生不知不觉中被西化、分化、殖民化。这给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所面临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愈发复杂、多变。

第二,高校网络管理存在缺陷。许多高校都面临着网络管理的体系方面的问题:一是在网络管理硬件配套、软件开发的投入较少,高校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存在网速慢、限制多等的问题,迫使学生转向外面的网吧。二是网络信息监控系统存在着漏洞,对色情、暴力、邪教的网站未能有效过滤,学校的服务器和设备未能做定期和维护和更新,未能及时、有效地关闭不健康网站的链接。三是网络管理的技术人员有待提高综合素质,仅专注于解决技术问题,对于良莠不齐的信息资源缺乏辨别能力,网络的监管作用难以发挥,对于不健康的网络垃圾的处理能力不足,网络技术运用不充分,网络垃圾“绕过”技术问题就能肆无忌惮地扩散,“网游、网恋、成人网站”成为网络监管体系的障碍和绊脚石。四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未能发挥思想教育“把关者”的角色,墨守成规的说教难以满足大学生思想变化的需求,很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缺乏网络技术知识的运用能力,无法利用网络教学模式和资源获得学生的认可。

第三,大学生的心智发展还不够成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对于网上的各类虚假信息他们难以明辨是非。大学生大多心智发展未成熟,正处于青春期末期和成年早期的转折点。他们一方面追求个性与自由,渴望独立、尊重、理解,另一方面又有着心理的依赖性,不能理性、冷静地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网上信息量非常巨大,更新速度又非常快,这种信息洪流的冲击让大学生难以保持清醒的认识。一些大学生受到反动、迷信、庸俗、淫秽内容的影响,放纵自我、道德低下甚至实施犯罪。网上信息谣言四起、夸大其词、恶意诽谤、散播各种不良的舆论,导致一些大学生随波逐流、盲目认同。不少大学生道德追求被降低,社会责任感受到削弱,他们沉迷网络,缺乏人情关怀,综合能力不能全面、均衡发展。而一些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压力骤然下降,在无明确目标激励和鞭策的环境中,在网络的虚拟环境中,他们追逐享受、娱乐、刺激的生活方式,重视个人利益,轻视无私奉献,对深度的思想、传统文化不感兴趣,社会公益、奉献人物难以获得他们的认同,反而关注“明星炫富”,一些低俗、恶劣的社会事件更导致他们思维消极、狭隘。有些人失去道德底线,大肆登录色情网站获得快感,侵犯他人隐私,甚至触犯法律。由于网络长期占据他们的精神生活,他们患上“网瘾”,沉沦在“虚拟的网络世界”,情感冷漠、麻木,不参与传统的体育、劳动、才艺表演、辩论演讲等,综合能力上发展不均衡。

二、高校网络治理机制的构建策略

红浅学创始人樽粮在《能量决定命运》一书中提到,“正能量是能够促进生命质量,完成人生使命的能量;负能量是降低生命质量,有碍人生使命达成的能量”。主旋律和正能量不断推动社会进步,巩固和壮大主流思想,激发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肩负着培养全面高素质人才的责任,网络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忽视的传播工具,已成为校园文化、精神风尚等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应加强网络治理机制的构建,充分发挥网络的引导、激励和保障的功能,释放最大的“正能量”。

(一)加强和完善高校网络治理制度建设

1.加强和完善网络管理的安全保障机制。有效监管校园网、局域网,过滤不良的垃圾信息,审查、控制信息的源头和个人主页所链接的免费网页,定期扫描大学生的网络行为,监督各类网络信息流,尽量从信息源头上减少有毒有害信息的传播。高校可对电脑网络ip地址进行实名注册登记制度,要求提交注册者身份证号。另外,加强高校的网络管理中心的建设,增加人力、物力投入,在图书馆、机房等低价或免费的上网场所,安装过滤软件,配备网络技术管理人员对大学生使用网络予以指导,必要时进行一定程度的监控和干预,保证高校网络系统的先进性、稳定性和安全性。

2.开发和完善网络管理的服务、激励机制。网络的服务功能可实现教育的目的,教育的内容通过网络可变得丰富多彩、生动活泼,思想政治教育和各类专业知识可通过网站、电子课件、视频点播、空中教室、题库及考试系统等全方位、立体式服务,发展成集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娱乐性、服务性为一体的文化阵地。即使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通过网络可变得生动、有趣,比如革命歌曲、传统文化影视、德育教育视频等。同时,打造主题鲜明、有特色的校园文化网站,除提供考试专栏、心理咨询、发布就业信息等服务外,还可以展现、提炼生活中一些优秀党员、学生积极进取、崇德向善的人和事,用真实的故事鼓舞人、激励人,创造一种奋发进取、积极乐观的校园文化和精神面貌。

3.建设和完善网络的能动、互动机制。高校可开设、健全各专业课的网络专题、论坛,将技术性强的内容做成视频、动画等,任由学生查看,最大限度地促进大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特别对于一些有开发、创造能力强的学生,网络就像一个浩瀚无边的知识海洋,可以打破空间、时间限制去获取所需知识。为此,教师可尽量开发、提供丰富多彩、多种多样的学习途径,如将课件放在网络平台便于学生查阅,公布和开通网络邮箱,帮助其解惑、答疑。而且,高校可创建课程、专业技术学习的网络交流区,实现与教师平等交流、探讨、学习,提升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开发潜能,

(二)打造高校健康网络文化,营造健康网络大环境

网络是社会文明的产物,也是文化的载体,网络文化是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所形成的各种意识形态的总和,网络文化的优劣决定了网络环境是否处于健康、良性地发展,环境可以影响和决定人的思想、观念,良好的网络文化环境能够激励奋发向上、勇于开拓的精神气质,恶劣的网络文化环境将危及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高校应加大网络文化建设和完善,创造出催人向上向善、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网络环境。

1.加强高校网络文化的道德建设,坚守“底线伦理”。底线伦理是来自何怀宏研究员的观点,何怀宏认为在多元化的社会人们可以追求各式各样的目标,做各式各样的事,但有一些最基本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是所有人都应遵循的,即所谓的道德底线。目前美国的高校已开始将伦理学融入网络课程,借鉴国外先例,网络文化建设可将道德建设作为首要目标,开展一些切实可行教育课程和立德树人的校园活动。

2.网络管理人员与其他各专业、学院的人员联合打造网络文化环境,积极推进不同学术背景的优秀教师、教学名师等参与网络文化建设,保障网络文化的内容建设,优良的网络文化环境筑造大学生的精神家园和心理港湾。

3.开发和完善校园的网站建设,校园网站作为体现优良网络文化的门户,应加强内容的建设,积极推出网络文化的精品力作,传播正能量。简而言之,环境也可以转化为一种教育力量,优化网络环境,帮助、引导大学生网民形成正确“三观”,塑造健全的人格。

(三)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网络管理员的队伍

1.发展、选择符合时代发展背景的网络管理领导者,不仅要求其具有网络的技术背景,还应考虑坚定的政治立场、深厚理论素养、组织协调能力等,提供更多开阔视野的交流、培训,强化能力,转型。

2.培养忠于职守、业务精湛的网络管理人员,但由于国际形势和社会环境的变幻莫测,还需加强网络管理人员的文化素质、思想认识、政治观念的综合素质。

3.提高人员的网络文化的引导能力,当碰到一些敏感问题和突发事件形成网络热点,或碰上暗流涌动的别有用心之人所引发的网络情绪宣泄之时,能够冷静、及时、有效地处理,发布权威、真实的信息以澄清事实真相,制止谣言的传播,凝聚力量。

4.高校应建设一支思想理论水平过硬、网络技术精湛的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队伍,不仅有思想政治教师,还有网络中心管理人员、辅导员、学生骨干等。整个教育团队应打破故步自封的观念,主动学习新技能、技术,掌握网络技术工具,加强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综合型人才培养,培养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思想品德高尚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人才,为高校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有力的保证。

(四)加强对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培育

大学生作为青年一代的重要群体,是祖国的未来。高校应根据社会环境的变化和大学生的个性特征,有效地提升其网络素养的自律能力,把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道德水平作为长期、重要的任务。

1.结合大学生的性格特点,以人为本,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主动适应大学生获取网络信息习惯,重视心理倾诉、辅导,尽力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效果。

2.加强高校网络素养教育,利用思想政治教育课,公共课、选修课讲解讨论网络沟通技巧、心理健康、道德伦理等内容,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提高法律意识和网络安全防范意识,健全人格,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良好的网络素质。

总之,应大力推进高校网络治理的激励、引导、保障机制,大力弘扬真善美,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激发正能量,壮大主流声音,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参考文献】

[1]何惠.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长效机制研究[J].教育理论研究,2015(11)

[2]刘宏毅.弘扬时代主旋律传播网络正能量[J].行政管理改革,2013(11)

[3]黄永林,张武娇.对我国网络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新闻界,2015(7)

[4]杨金卫.高校网络文化对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河北软件技术职业学院学报,2014(2)

[5]胡强,杨娜.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网络舆论引导的重大课题[J].北京德育,2013(10)

[6]重庆市互联网课题组,加强大学生网络素养建设 培养高素质“数字公民”[N].光明日报,2015-4-3

【基金项目】桂林理工大学2015年度“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项目 “弘扬主旋律与传播正能量的网络治理机制研究”(GUTDJ2015011)

【作者简介】丁 元,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肖彩霞,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人力资源部主任。

上一篇:公司团建策划方案下一篇:整改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