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田径模块教学计划

2024-07-30

高中田径模块教学计划(精选8篇)

1.高中田径模块教学计划 篇一

高中体育田径教学研究

摘 要:我国在进入21世纪以来一直提倡给学生减负,不断的通过各种政策提倡学校坚持素质教育,全方面的发展学生的能力,改变过去死读书的教学模式。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对学生的身体素质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大。高中阶段是学生功课十分沉重的时期,学校和家长都应当更加重视学生在学校期间的体育锻炼情况,因此,本文通过对高中体育田径教学进行研究,旨在针对目前高中体育课程的发展现状,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为国家培养优秀的综合型人才。

关键词:高中体育;体育田径教学;体育教师

我国的高中体育教学模式一直以来都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体育教学主要分为体操教学、球类教学和田径教学三大类别,在大部分的高中学校,田径教学是最普遍的教学模式。虽然我们一直在坚持加强学生的体育锻炼,但是从人口的身体素质来分析,我们并没有看到可观的结果。本文首先对我国高中田径教学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从中找到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1高中体育田径教学的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1.1高中体育田径教学的发展现状

在我国传统的教育当中,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甚至是学生本人都更加重视文化课的教授和学习,学生在学校的一切学习任务都是为了进行最后的考试,应试教育模式在我国根深蒂固。由于初中阶段的中考中有相应的体育加分考试,使得学生对田径项目的学习更加重视,到了高中阶段,学生没有了考试的压力,田径运动又没有球类运动的新奇,不但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使得教师丧失了教学的动力。其次,很多的学校将大量的教育资金全部都投入到购买教学仪器行列中,大部分的运动器材年久没有维修,不仅在课程的编排上减少了体育课的课时,还从实质上剥夺了学生体育锻炼的资格。对大部分的学生而言,上体育课就意味着有其他的功课要做,在某些学校,文化课的教师还会占用体育课进行补课,妨碍了高中体育田径教学的发展。

1.2高中体育田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从根本上来讲,出现高中体育田径教学问题的原因还是体育教学的管理体制不完善。在传统的教学评价考核中,体育项目的考试只关注学生最后的考核结果,忽视了不同学生自身的身体差异。在英国的中学教学模式中,体育考核中学生需要突破的永远只有自己,学生不会因为在田径运动中落后于他人而感到难过。众所周知,每个人的身体素质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有的学生身体素质不好,即使再努力的练习都无法取得优异的成绩,长期发展,这类学生就会失去田径练习的积极性。最后,通过对现如今我国高中体育教师队伍的综合分析,可以看出,现在很多的体育教师的学历偏低,教学能力不强,自身的体育技能无法正确的传授给学生。

2高中体育田径教学的对策研究

上文通过对我国高中体育田径教学的发展现状和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接下来本文将继续从高中体育田径教学方法的发展中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综合提高高中生的身体素质。

2.1注意加强高中对体育田径教学的重视程度

高中阶段是学生身体发育的重要时期,通过大量的体育锻炼,学生可以增强体魄,实现综合发展。因此,学校应当按照科学的比例,制定相应的体育田径教学课时,增加体育锻炼的机会。高中生进行了更好的体育田径学习,可以很好的减轻文化课带来的压力,确保让学生在学校的体育课程中感受到益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面对高考,每一个学生的压力不言而喻,学校应当转变对待体育课程的观念,积极肯定体育田径课程对学生发展的优势,提高学生的体育锻炼能力,在学校体育设施的方式加大投入的力度,为学生能够在学校进行体育田径学习创造合适的条件。

2.2改革高中体育田径教学的方法

要想使学生不仅能够爱上体育田径训练,还可以从中学到更多的东西,需要教师调整田径教学的方法,提高田径教学的趣味性。首先需要激励更多的高中生参与到体育田径教学方法的改革中,促使学生说出自己感兴趣的上课方式。其次,要制定出真正能够调动起学生积极性的体育项目,减少学生对于田径体育课的抵触。体育教师要精心安排和设计体育田径运动的教学方案,考虑不同学生的差异性,使不同的学生都可以在学习中找到乐趣,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多的运用激励的方法,确保师生的融洽关系。

2.3改变传统的体育田径考核方式

传统的体育田径考试方式太过重视学生的最后成绩,无法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校应当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制定出具体的考核方法,充分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在体育田径的考试中,可以综合分析学生的体能状况和学生的平时表现,积极提高学生在课时中的表现,避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进行必要的体育锻炼,有效的解决现阶段高中体育田径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对学生平时成绩的收集,应当遵循规则,使学生的付出得到回报,鼓励学生在日常的训练中加强对体育的重视程度。另外,学校应当在教师授课的同时,加强学校对于体育课程的监督和管理,增强学生的出勤率,严厉禁止其他文化课教师占有体育课课时。

2.4提高高中体育教师的综合能力

高中体育教师是教学的主体,要想从根本上提高高中体育田径的教学发展程度,就要真正提高高中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学校需要定期组织教师进行教学方法的研究,例如在体育知识讲解的过程中,要认真分析如何生动形象的使学生记住所学到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使学生能够将抽象的讲解化为具体的操作能力。另外,体育田径教学不同于文化课的教学,教师需要使学生充分理解体育田径教学的内容,在课堂的实际操作中看到具体的应用方法。教师应当是以引导为主,分解、放慢比较难的动作要领,纠正和指导学生进行规范的练习。在高中的体育田径教学中,应当改变应试教育的目的,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3总结

综上所述,我国的高中学校面对新课标改革的浪潮,应当适时的做出调整,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通过本文对我国高中体育田径教学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其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且力争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来应对,争取使更多的学生受益于体育田径的教学,减轻学习带给学生的压力,最终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参考文献:

[1]陈叙.兴趣教学在高中体育田径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体育时空,2015,(7):76-76.[2]李险峰.浅谈高中体育田径教学的现状分析及改革方向[J].体育时空,2014,(3):77-77.[3]韩文平.在高中体育田径教学中分组分层教学法的应用[J].才智,2015,(6):235-235.

2.高中田径模块教学计划 篇二

在高中体育教学中, 田径教学是其中一门重要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 体育老师所采用的教学法是否科学合理, 能够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重要的影响, 并且影响学生良好锻炼身体的习惯。通过分层教学法的应用, 能够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良好的锻炼习惯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故此, 体育老师要根据实际情况, 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 提升田径教学的质量。

二、分层教学法的概念

所谓分层教学, 是根据素质教育的相应要求,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根据学生运动能力的具体情况, 在训练中提出不同的教学任务, 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 进而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教学方法。在田径教学中, 针对学生以下几方面的个体差异, 第一, 体能、第二, 体质、第三, 接受能力等, 将学生分成几个层次来进行教学, 采用因材施教的方式, 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取得最大程度的发展, 进而实现体育教学的目的, 使学生能够对体育方面的知识、技能等都有所掌握, 进而增强学生的体质, 提升了学生的智力, 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品质。

三、田径教学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田径教学主要分为以下三类:第一类是“走跑”, 第二类是“跳”, 第三类是“投”, 可以分为以下六个运动项目[1]:1、中长跑;2、短跑;3、跨栏跑;4、跳远;5、跳高;6、推铅球;6、掷标枪, 而田径教学的内容是针对这六个项目进行理论教学以及实际训练。随着新课改的实施, 田径教学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还是存在着一些不足。

第一, 田径教材不够规范, 教学内容呈现杂乱的状态, 系统性不强, 并且老师的教学手段较为单一, 上课模式不够灵活, 极大的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第二, 课堂的教学内容非常枯燥, 所教授的项目比较单一, 许多高中体育老师在开展教学时, 都仅仅是让学生围绕操场跑几圈, 或者是组织一场百米赛跑, 没有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 使学生对田径学习不够热情。

第三, 项目的开展时间较短, 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在授课时速度过快, 导致学生没有很好的接收, 促使教学质量不够理想。

第四, 在开展田径教学时, 老师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自身素质, 也没有将学生的兴趣爱好考虑进去, 这样就导致在田径活动中, 学生对运动产生厌烦的心理。

四、分层教学法在田径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一) 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

在田径教学开始之前, 老师要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行分层教学, 要考虑学生的身体机能, 在教学之时, 将目标定为三个层次, 分别对应身体素质不同的学生。对于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 老师要针对所学的项目内容, 重点提升学生的专项身体素质, 让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田径动作。对于那些身体素质一般的学生, 老师可以根据所讲授的教学内容, 重点提升学生的专项身体素质, 并且要让学生对田径项目的技术动作进行全面的练习。

这样一来, 在进行分层教学分层教学实践时, 根据不同身体机能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任务, 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 使不同水平的学生能够体验到不同的成就感, 进而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 能够在互相进步的学习氛围中进行良好的学习, 进而树立起自信心[2]。对于那些身体素质非常好的学生, 教学内容就要以掌握技术为主, 以加强提升他们的身体素质为辅, 要改变学生的思想观念, 认为田径项目只有身体素质好才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这一思想观点。

(二) 分层教学在教学内容上的尝试

在田径教学时, 老师要将分层教学法应用到叫教学内容上, 与其他项目不同, 田径项目是考验综合能力的项目, 它涵盖了跑、跳、爆发力、耐力等, 不同的田赛项目与不同的径赛项目, 对一个人的身体机能的要求也不同。所以, 在不同的田径项目中, 不同的身体机能的学生的表现能力也不同。这就要求在制定教学内容时, 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目标任务要不同, 要做到层次分明。例如, 在立定跳远这个项目上, 虽然这个项目很简单, 但是不同层次的学生所取得的成绩差异会很大, 因为这个项目与身高和体型的关联度较小, 考量的是以下两方面, 第一, 瞬间的爆发力、第二, 动作的协调性。所以, 老师可以先对全班学生进行一次模拟测验, 这样就能够更好的了解学生的成绩分布情况, 再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成绩分布情况, 来确立目标。对于成绩优异的学生, 老师可以将重点放到指点他们的技术动作, 以提升他们的立定跳远成绩。对于成绩差的学生, 老师可以让他们多进行关于爆发力的训练, 多制定一些协调身体素质的项目训练。对于成绩良好的学生, 可以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 是提升自己的技术动作, 还是提升自己的爆发力。在下堂课, 老师可以对学生在进行测试, 看看学生提高了多少, 是否达到了自己既定的目标, 取得进步的学生老师要给予表扬, 不能够仅对那些成就非常优异的学生进行表扬。当学期结束之后, 体育老师可以将开学前的测试拿来作对比, 让学生对自己的进步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让他们树立强烈的自信心。

(三) 改变了以往的考核内容

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 主要以测评的成绩来衡量体育成绩, 但是采用分层教学法则改变了这一现象, 因为每一个学生的先天条件不同, 不能以统一的标准来衡量每一位学生, 因为田径课并不是比赛, 因此老师在开展分层教学时, 要先了解学生的初步成绩, 然后将期末的成绩加以对比, 做出最科学合理的评价, 包括上课时是否努力、参与体育活动是否积极等等。这样就能够起到鼓励学生的作用, 能够让学生对体育锻炼有着深刻的认识, 对体育课也更加喜爱。

五、采用分层教学法的几点建议

(一) 老师要对学生的心理进行重视

在运用分层教学时, 因为学生对这个教学手段不理解, 很容易让学生感觉到这是老师在定位学生成绩的优劣, 使学生产生自卑的心理, 从而导致学生对田径学习的 (上转第61页) (下接第62页) 热情大受影响[3]。所以, 在开展分层教学时, 老师不需要去向学生表明自己的真实意图, 另外, 要多与学生加强交流, 让学生了解到采取这种教学方法, 仅仅是考虑到每一个人身体素质不同而已, 只需要自己通过不懈的努力也能够取得一样的效果, 防止学生产生自卑的心理。

(二) 对学生的动态发展进行关注

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都会发生不断的变化, 所以在田径教学中, 老师要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 并且对每一位学生做出合理的判断, 继而对每一位学生进行合理的分层。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 老师还要关注学生的实际训练成果, 还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 以及学生的身体发育情况, 这样才能够在后期对学生做出综合的评价。例如, 高一的学生如果升入到高二以后, 身体发育的情况会发生改变, 心理变化也会有所不同, 所以老师要随时对学生的分层方式做出调整, 以便该教学法能够更好的适用于整个高中的田径教学之中。

六、结语

综上, 在高中田径教学中, 采用分层教学法能够提升田径教学的质量, 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对学生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时, 让每一位学生的身体素质、体育技能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 进而让每一位学生在分层教学法中体验到成功, 进而树立强烈的自信心, 为今后的良好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在高中体育教学中, 老师运用合理的分层教学, 能够极大的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 能够帮助学生感受到成功所带来的喜悦, 并且树立起强烈的自信心。本文主要围绕田径教学, 就分层教学实践进行简要的分析, 为今后的田径项目的更好开展提出可行性的建议。

关键词:高中体育,田径教学,分层教学法,应用

参考文献

[1]浦磊.高中田径分层教学实践研究[J].运动, 2014, 11:75+77.

[2]申云霞.高中田径分层教学实践探究[J].田径, 2014, 12:31-32.

3.高中田径模块教学计划 篇三

【关键词】高中体育;田径模块教学;分层教学;策略

高中体育选项教学中,有不同层次学生组成的异质班中,学生水平参差不齐,要真正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关键是如何对待学生间的差异,在教学过程中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进而解决好教学要求的整齐划一性与学生的实际可能的差异性之间的矛盾。为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对田径模块教学进行了分层实践研究。

1 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的对象

本文研究以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选项教学中的分层教学为研究对象;选取江苏省江阴高级中学2008级(高一)田径必修班男生90人作为本文实验研究的对象。

1.2 研究的方法

本文采取文献资料分析、实验研究和数理统计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江阴高级中学的学生为主要实验对象,通过实验研究,得出研究结果;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进行分析,并结合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通过行动研究的方法,探讨符合高中田径模块采用分层教学的具体对策。

2 田径模块按体能和素质分层教学的实验方案

江苏省江阴高级中学是无锡市田径传统项目学校,学校设置体育与健康课程方案时把高一上学期定为田径必修(2个学分)。为全面了解2008级高一新生的体质状况,开学初,体育组对全年级18个班、968名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行了测试。

2.1 高一(A)班与高一(B)班学生身体素质测试指标比较

测试前体育教师先进行商讨,分工明确,统一测试要求,测试结束后,笔者对18个班级(分三段,每段6个班)的测试数据进行了全面比较。结果发现高一(1)(2)班(设置在高一(A)段,选取男生45人)与高一(8)(9)班(设置在高一(B)段,选取男生45人)男生各项身体素质测试指标均比较接近,进而进行了显著性差异检验。

表1高一(A)段與(B)段男生身体素质测试指标比较项目

表1显示,高一(A)段与高一(B)段男生50米、立定跳远、1000米、坐位体前屈、引体向上等身体素质测试指标均比较接近,成绩经检验均为无显著性差异(P>0.05),因此抽取的两个班级中的男生属同质可比样本。

2.2 实验时间和方法

实验时间为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共19周,38课时。采用对比实验方法,设置高一(A)班为实验组,高一(B)班为对照组。

2.3 条件控制

2.3.1 实验组和对照组安排同样的内容和课时数,其中实验组采用按体能与素质水平分层的策略进行授课,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授课。根据学校的师资、场地等实际情况,江苏省江阴高级中学高一年级18个班级,采用了“六班七教师”模式,实行男女分班教学。为了保证实验的有效性,高一(A)班与(B)班分别安排在两个不同的组合中,这两个组合均开设田径基础知识、短跑、跨栏跑、耐久跑、挺身式跳远,并且同一班级安排同一老师任教。

2.3.2为确保测试指标的客观真实性,两次测试都以分的男生班为单位,由笔者及跟班任课教师担任测试工作。测试前统一要求,规范操作流程。

2.4 对实验班的学生按下列要求进行分层:将学生的测试成绩与平均数(三项成绩的平均数用i表示)相对照,统计每名学生优于平均数 i 的项数进行分层。A 层:有三项成绩高于相应指数的平均数i;B层:有一至二项(包括二项)成绩高于i ;C层:A、 B层剩余的学生。

2.5 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分层(以耐久跑为例)

A 层的学生以匀速跑和定时跑为教学内容,教学中采取竞赛练习法,激发学生的练习潜能。在联系中,加大练习的强度,重点做到“挖潜能、树标兵、放开手”。比如用同样的时间看谁完成的距离长,或规定同样的距离看谁花的时间少。

B 层的学生以追逐跑和变速跑为教学内容,采用变换练习法,激发学生的练习热情。在练习中鼓励学生团队合作,相互鼓劲,激发学生练习热情。比如在变速跑中小组成员交替领跑或统一步伐完成规定距离或规定时间。

C 层的学生以追逐跑和游戏为教学内容,教学多采用游戏练习法,培养学生的练习兴趣。在练习中鼓励他们多实践,增强自尊心与自信心,提高练习积极性。比如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范围进行追逐跑游戏(“结渔网”、“触龙尾”等)。

2.6 教学评价

A、B两层的学生对体质测试达标及最终成绩不觉有多大的压力,而C 层的学生却顾虑重重,甚至连体育课都不想上。针对这些现象,我们给C 层的学生增加了一个“进步系数”,即只要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了进步,就给予鼓励,增加一点分数。这样就调动起了C 层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比单纯做思想工作见效要快得多。

3 两种不同教学策略实验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身体素质测试指标比较

表2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男生身体素质测试指标比较

表2显示,实验后实验组50米平均成绩为7.376秒,对照组平均成绩为7.536秒,经检验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立定跳远平均成绩为2.409米,对照组平均成绩为2.355米,测试结果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1000米平均成绩为236.133秒与242.222秒,坐位体前屈平均成绩为9.416厘米与7.404厘米,引体向上平均成绩为8.689个与6.933个,经检验测试结果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以上五组数据表明按体能和素质水平分层的教学策略对男生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明显要好于传统的教学方法。

3.2 实验组在实验前、后身体素质测试指标比较

实验后实验组的50米、立定跳远、1000米、坐位体前屈、引体向上的成绩与实验前相比较提高幅度较大,经分析都存在非常显著性差(P<0.01),提高幅度为:50米平均提高了0.202秒;立定跳远提高了0.062米;1000米提高了7.4秒;坐位体前屈提高了2.036厘米;引体向上平均提高了2个;这些数据说明选项教学中的田径模块根据其项目的特点,选择按体能与素质的分层策略进行教学,目标明确,内容和方法适合学生的实际水平,评价措施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全面发展男生速度、力量、耐力、柔韧、爆发力等身体素质,且效果很明显。

3.3 对照组在实验前、后身体素质测试指标比较

实验前、后对照组五项身体素质测试指标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50米提高了0.026秒、立定跳远提高了0.003米、1000米提高了0.511秒、引体向上提高了0.133个,坐位体前屈指标不但没有提高,相反实验后比实验前坐位体前屈下降了0.029厘米。50米、立定跳远、1000米、引体向上成绩之所以有所提高,从提高的幅度可以看出,主要是因为青少年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后,进入生长发育的高峰期,几项素质还存在自然增长现象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高中田径模块应用分层教学的理论意义

实施选项教学既是高中体育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如何有效解决好教学要求的整齐划一性与学生的实际可能的差异性之间的矛盾又是选项教学的难点,为解决此问题,笔者进行了按体能和素质分层的教学,并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在某种程度上有效地解决了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问题。

4.1.2按体能和素质分层策略实践研究的结果

田径模块按体能和素质进行分层教学,学生各项身体素质均有显著的提高。主要是各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课堂全过程的学习,不同层次的学生为自己的目标而努力,体验到成功带来的乐趣,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提高,基本实现了班级的整体发展。

4.2 建议:

4.2.1 不同的模块内容应选择不同的分层策略

不同的模块,教师应注意运用不同的分层策略,并选择不同的分层标准实施分层教学。

4.2.2 要注意分层的时机与层次的动态管理

在运用分层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教师需要能够自始自终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实现学生的发展。不同的项目,采用分层教学要注意时机。关于分层的学生划分是动态可变的?还是一分到底?这都需要通过不同的案例研究获取“证据”。

4.2.3 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完善分层教学策略

体育选项教学运用分层教学的理论指导还不够深入,分层教学策略的构建还显得粗糙,简单,这需要一线教师的共同努力,发挥集体的智慧,理论结合实际,不断地实践与完善。

【参考文献】

[1]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2]童大肆. 高中乒乓球“选项分层”教学的实践研究[J].体育教学,2008,(4).

[3]尹卫华.耐久跑分层教学的尝试[J].体育教学,2008,(11).

4.高中新课程美术模块教学 篇四

上学学校首次在高二年级实施美术模块教学时,我有幸担任现代媒体艺术模块电脑美术课程教学,通过新课程培训和一学年的课堂教学实践后感触颇深,新课程高中美术模块课给高中美术老师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教学舞台,提供了充分的教学空间。特别是“现代媒体艺术”,在展现学生的艺术才能,提高学生参与艺术表现的兴趣,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方面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是帮助学生了解现代社会与前沿艺术前沿的窗口。

1、媒体艺术模块选择的多样性。

高中新课程改革将美术课程分为五个模块九个门类供教师和学生选择,五个模块分别是:美术鉴赏、绘画·雕塑、设计·工艺、书法·篆刻、现代媒体艺术。九个门类是:书法、国画、版画、雕塑、电脑美术、油画、篆刻等,根据新课程美术教学课程标准中的学习内容指出现代媒体艺术学习模块包括两方面的学习内容:摄影/摄像、电脑绘画与设计。“两方面的学习内容之间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便于学生的自主选择。学生可以选择某单元内容单独或有侧重地学习与应用,甚至多次选修,以便更深入地学习;也可以在各教学内容之间轮流选修,以便得到综合学习与应用。”

一方面学校可以根据教学设备和师资情况开设课程,学生也可按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性学习。另一方面给教师提供了更大的教学空间,教学内容可以选择人美版提供的美术设计教材提供的内容,教师也可以根据所学专业、特长和优势编写教学内容,改变了以往美术课程的单一性,只是在高一开设欣赏课。

2、不受技法和绘画水平的限制,各尽其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创造、展示的平台。

提起美术课,很多人认为一般意义上的美术就是指画画,新中国成立以前还被称为图画课,所以往往评价一个学生的美术课好不好都是看他的绘画水平怎样,其实美术是多种能力的表现包括:造型能力、色彩感觉能力、动手能力等等,不一定专指架上绘画,每个人先天和后天条件的不同造成了能力的差异,而高中美术新课程五个模块每个门类都倾向于某种美术能力,例如油画侧重色彩感觉能力,雕塑体现学生的造型能力,版画和篆刻需要动手能力。对于教学评价而言也更加客观。通过媒体艺术模块的学习,能使学生获得运用现代媒体设备、技术和网络资源进行创造、展示的能力。

“现代媒体艺术”是美术与现代科技结合而形成的一个新的艺术领域,是指运用光学原理、电子技术等表达自己观点、思想和情感的新兴的视觉艺术形式。随着多媒体技术和国际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现代媒体艺术日益普及,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

“现代媒体艺术”是普通高中阶段新开设的一个学习模块。通过这一学习模块的学习,能使学生获得运用现代媒体设备、技术和网络资源进行创造、展示的能力。

通过对美术新课标的学习,根据现代媒体艺术模块教学特点,实际课堂教学中我摸索了一些教学方法:

1、以创作为主,简化技法学习。

例如针对教学内容多,课时少的难题,“精讲精练,技法速成”。每节课主要以完成一个特技效果为主,技法操作中尽量找些简便快捷的方法,容易出效果的方法。如果单讲技法练习,学生会觉得学习难度大,例如《水晶贝壳》一课中Photoshop软件操作复杂,设计步骤达60多步之多,其中还有操作复杂的“蒙板”。“能不能让学生通过简单的操作达到水晶化贝壳的效果,让学生体会到创作的乐趣?”

通过科组教材的研讨,以及实践操作,找出一套更简便的操作方法,最后完成的特技效果也相同。那一课,学生们的作品中不仅出现了蓝色的水晶贝壳,还有令人惊喜的金属贝壳效果,宝石效果,翡翠效果等等........。

2、提高学生的设计表达能力。

平面设计课的目的不仅在于提高学生的技能技法和创作能力还要让学生运用设计知识知识,视觉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而且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将自己的设计理念融入设计作品,如《CD包装设计》一课中让学生在设计制作前认识到创作的目的,考虑产品功能,作用。作品设计效果图完成后要求写设计说明,注明颜色,尺寸平面示意图,功能简介等。因此要求学生在创作构思时要有一个清晰的思路,“通过以视觉艺术为主的艺术交流,架起与他人思想和情感沟通的桥梁。

“在学习美术课程的目的并非是涂涂、画画、产生一件作品而已,而是让学生能从‘人文’性质的高度更深刻地理解运用美术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 ①。

18课时的平面设计课如果完全用专业技能训练的方法组织教学,那就类似于信息技术课,没有达到美术设计课的教学目的,无法让学生体会到设计艺术创作的乐趣。“创造性地使用一切手段,也许比美术技法训练更重要”②。

在课堂教学中我尽量简化电脑过程,从学生的角度来引导观察,欣赏美术设计作品,注重学生的设计创作思维的培养,每堂课最后10分钟时间是设计作品交流时间,由各小组推荐最好的原创作品与大家分享,谈谈自己的设计过程、感想。每个月评选1~2名“优秀设计师”(优秀设计师有权提出作品修改意见,参与评选作品批改)。鼓励学生大胆表述,展示自己的设计作品。

3、创作题材前沿、生活化。

艺术源于生活,美术从来都是展现生活,表现生活,现代媒体艺术与多媒体、网络技术结合紧密,在创作题材的选择上我更注重能激发学生设计理念,能发掘他们情感热点的题材,如影视特效,电视广告,校园文化设计,日用品的包装设计等。在霓虹灯效果制作一课当中,我选择的是《黑客帝国片头影视特效制作》,尽管是制作简单的一组数字霓虹灯效果,操作也很简单,但课堂上学生热情高涨,积极讨论发言,能很快进入构思创作状态。

《Photoshop制作国画江南水乡》也是学生喜欢的一课,“国画无师自通”许多手绘中不可能达到的效果,利用多媒体技术都能成为现实。

注释:

5.浅谈高中音乐模块整合教学 篇五

【摘要】在高中音乐教学中,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密切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关注学生情感需求,在实践中不断研究、开拓、创新,将《音乐鉴赏》与《歌唱》模块交叉进行,通过改变教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模块整合;音乐鉴赏;歌唱

高中音乐教学共有《音乐鉴赏》、《歌唱》、《演奏》、《音乐与戏剧表演》、《音乐与舞蹈》和《创作》六个模块。自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在我们学校《音乐鉴赏》是必修模块,作为增进基本音乐文化素养的主渠道,所以在课程开设中首先得到突出和强调。《歌唱》模块则是大部分同学选修对象。

每个学期初,同学们手中都发到《音乐鉴赏》与《歌唱》两本教材。刚开始,我们也是按照模块分学段进行,先完成《音乐鉴赏》,再上《歌唱》。没上几堂便发现了许多问题:同学们上课的积极性不高,连着几个单元的民歌鉴赏,学生都蔫了。有时候因为对很多作品又不太熟悉,一面要吃透教材,一面要寻找相关的音像资料。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便萌发了把两个模块结合在一起的念头。仔细研究两本教材,发现有很多内容可以相互融合,于是就大胆的进行了课程整合,仍然是两个模块,能合则合,不合则分,可以在一堂课内融合,也可以在一个单元内整合,学期结束时还是按各个模块考试,《音乐鉴赏》+《歌唱》共三学分。

在教学中,我们密切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关注学生情感需求,尽量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在实践中不断研究、开拓、创新,《音乐鉴赏》与《歌唱》模块交叉进行,结合我校提出五环节教学模式,尝试通过改变教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寻找一种益教益学的课程方案,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收获颇多。

一、模块整合,更易调动学生积极性

无论课的内容如何设计,学生还是盼着能换一种口味。连续不断的欣赏、分析难免会使人产生厌烦情绪,即使在教学环节中增加“视唱、歌唱”的参与活动,学生还是不满足,他们迫切希望提高自己的歌唱技巧,他们更愿意在歌唱实践中通过对作品情感内涵的准确理解,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这两个模块的交叉学习就较好的解决了这种矛盾,比较符合高中学生音乐学习的心理特点,从而提高了他们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二、模块整合,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

我是在《中国音乐教育》杂志上看到“关注学生情感需求”的一篇文章,它引起我的共鸣:“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首先是关心备至地、沉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教师要尊重学生人格需要、学习需要、情感需要。”教与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良好的音乐教育必须真正关注学生的愿望,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为了能将课上得更好,我们做了征求意见表,想听听同学们的心声。他们在征求意见表中纷纷要求增加《歌唱》课的课时,建议增加歌唱表演,在歌唱技艺上加以指导。更多的同学希望课堂是能加入流行歌曲,活跃课堂气氛。面对众多同学的呼声,我们真切感受到同学们对《歌唱》课的期待。没有什么理由漠视学生的感受,我们在真正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倾听学生的心声,尊重学生的选择。两个模块的交叉学习,能满足学生迫切愿望,让学生真正爱上音乐课,让课堂教学鲜活起来。

三、模块整合,增强学生的音乐理解力

人音版《音乐鉴赏》教材第一单元是《音乐与人生》,通过介绍琵琶协奏曲《草原放牧》和柴可夫斯基《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引伸出音乐要素及音乐语言。学生经过分析、对比,初步了解了音乐要素的内涵,探索了旋律、节奏等要素对音乐的影响作用。紧接着我们安排了《歌唱》模块中《同一首歌》的歌唱实践活动。这首歌以优美深情的旋律,富有哲理的歌词深深打动了同学们,在歌曲的分析、欣赏、学唱中,学生们利用已学过的知识迁移到作品分析中来,了解了中等速度、舒缓的节奏、荡气回肠的旋律、丰富的和声变化及富有哲理、诗一般优美的歌词对准确表达歌曲的情感起到极大的作用。比较了几种版本的合唱后,同学们感觉纯真的童声更能表达歌曲深情飘逸、绵亘久远的意境,对音色的运用有了一定的认识。在倾听、品味、感悟音乐的基础上,教学紧紧围绕歌唱的基本要素,提出相应的合唱要求,层层深入、细细雕凿,同学们饱含深情的歌声和以往是那么的不同„„两个模块的整合使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学内容融会贯通,课堂中需要听就听,需要唱就唱,学生通过听赏与歌唱的参与体验,对音乐要素的作用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

综上所述,模块整合为高中音乐新课程实施带来了许多有益思路。不仅如此,模块整合还有利于高中音乐教师更好地备课,丰富教学设计。这种安排给教师一个足够的空间,可以反复熟悉教材、分析音乐、研究音乐,把教材中的音乐作品吃透了,教学思路也就理顺了。在此基础上再寻找相关音像资料,整合、优化教材内容,仔细研究教学方法,研究学生状况及各班之间的差异和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合理安排各个教学环节,选好好课题的切入点,一个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就形成了。

参考文献:

[1]《中国音乐教育》

6.高中田径模块教学计划 篇六

第一讲:歌唱模块总结性高端实施备课

对学生易出现的歌唱问题进行总体剖析、跟进研究、着力解决实际问题。

一、歌唱中呼吸运用的误区及纠正方法

呼吸是歌唱的动力和支持力,歌唱呼吸是有控制、有意识、有目的,带有技巧的呼吸。它比说话的呼吸要吸得深,用得长,同时气息随着乐句的长短、情绪情感的喜怒哀乐而变化。因此歌唱呼吸与生理呼吸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歌唱艺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人们通过不断实践,探讨出了科学的歌唱呼吸方法——胸腹式联合呼吸法,就是运用胸肋肌肉、横膈膜、腹部肌肉共同控制气息,它是我国民族声乐教学以及欧洲声乐唱法中被普遍采用的最有效、最科学的呼吸方法。

(一)歌唱呼吸的误区

在声乐教学中,许多声乐学生在还没能掌握正确的气息控制能力的情况下,盲目演唱高难技巧的大作品,由于错误的呼吸运用,在学习上导致许多严重的技巧错误问题。因此歌唱呼吸的误区是歌唱理论学习与技巧训练的重中之重。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把歌唱的呼吸误区简单归纳为以下几种。

1.吸气误区

⑴吸气夸张:错误地认为歌唱呼吸越多越好,具体表现为吸气时声音大,表情不自然,吸气状态紧张,肩膀上端、胸部上提,吸气太饱、太多,吸气时气力同时上提,其上提力量强于腰、腹肌的支持力量,导致肩、背或全身肌肉僵硬。气在上胸,形成颈部肿胀、面部充血、青筋突出的现象,歌唱声音憋闷僵硬,违背了歌唱状态中相对上松与下实的基本原则。

⑵吸气松散:个别学生认为歌唱呼吸要自然,在吸气时就又过于松懈,具体表现为吸气时气息浮、浅,吸气状态相对较为放松,吸气时声音不大,动作表情自然,但吸气状态不积极,气量少,气浮在胸,造成呼吸压力小,不能支持喉咙和腔体的打开,喉位不稳定,共鸣管道不通,容易造成舌根过分用力形成“喉音”,出现扁、白、尖的声音效果。

2.呼气误区

⑴拙力呼气:具体表现为呼气时力量太大,太猛力地冲气、推气,即在呼气时,气力不均、不稳,似波浪式冲击力,造成声带张力不足,冲力太大常会出现“破音”及离调现象。这是由于气压增高过猛,声带来不及改变其张力造成的现象;其次是唱高音的心理障碍也会导致这种情况,需从心态和技巧两方面入手解决。

⑵无下支点呼气:具体表现为呼气时支持无力,全身肌肉懒散,使声音虚空,出现漏气或横膈膜松垮的现象,即气、声关系失衡,声带张力不够,气阻相对过小,声带处于松弛、闭合不良的歌唱状态。因此导致全身歌唱器官都不兴奋,整体歌唱状态不积极,声音暗、散,没有亮心以及穿透力。或因过分撑喉致使喉部肌肉组织紧张僵硬,声带张力失衡,致使闭合不好,声音暗、散、沙、虚,使声音丧失美感,虽力气耗尽却徒劳无益,久之会造成声带小结等嗓音病变。

3.呼吸控制误区

⑴呼吸控制僵化:常表现为在演唱中滞留气息,用僵化的力量保持住后,强迫横膈肌弹性的,以致发声时横膈膜得不到再扩张的效果。小腹僵硬无法收缩,气息得到控制但全身僵硬,严重时这种拙力可引起全身颤抖,声带也会随之过分紧张,因而不但声音滞凝浊重,也对声带健康产生极大的影响。

⑵呼吸控制滞重:与上述情况相反,在呼吸控制上过分强调“气息深度”而引起“下坐”,形成倒坠力。声音发动失去反弹力而滞重迟缓,并可产生音频低、似电声放慢转的效果,即“大摇”现象。同时声音位置低,呼吸不流畅,在歌唱中呼吸支持失控,气压不稳,发音抖动,使人听觉非常难受。但抖动的现象有时不能片面归结为气息问题,歌唱时存在个性差异,它与喉位不稳、腔体的声音通道闭塞、声带肌能支持无力等因素都有直接关系。需全面协调,有针对性地改善歌唱状态。

(二)歌唱呼吸误区的疏导方法

由于歌唱呼吸误区限制了歌唱技巧的学习,因而要求教师要用辩证的思维方法、整体的教学观念来解决,运用启发式教学,力求使学生明确呼吸基础训练的重要性,用正确的疏导方法使技艺能力与思维能力同时得到提高,为此使学生声乐艺术求索之路平坦顺畅。笔者通过实践教学,总结的解决方法有:

1.深呼吸

初学者在歌唱训练中应坚持循序渐进的练习原则,生活中的闻花,是可以让学生比较有效地对“气浅、肩端、胸顶”的错误现象予以纠正的方法。如:嘴巴先闭上,用鼻子闻花的感觉来深吸气,闻花时要自然放松,不用猛吸,练习时感觉花的“香味”随着缓慢、柔和的吸气动作,同气息深深地吸进小腹(小肚子)。小腹在吸气时完全放松,边吸边向外膨胀,这一切都是在松弛、自然的状态下进行的。胸部舒展而又通畅,丝毫不紧张,从而解决吸气的误区。在获得这种感觉后,再用张开嘴巴的办法吸气,但气深的部位与闭口闻花时一样。注意开口时上胸一定不要上提。具体方法如下;

(1)快吸慢呼:吸气时想象自己有一位离别很久的好朋友,突然出现在你面前,你惊奇地倒抽一口气,几乎喊叫出来,就停止在这种状态上,几秒钟后仿佛有一股外部力量将小腹向后推压,感到小腹在与这股外来力量的对抗中,气息徐徐向着上齿根的背后发送。这时横膈膜有力地起着支持作用。(2)慢吸慢呼:设想收到一束你喜爱的鲜花,你高兴地去闻花的芳香,这时可以感受到自己的胸廓自然地向前、向上抬起,而肋肌,包括腰部,同时向四周扩张,保持这种状态,仅将腹部横膈膜以下的肌肉群放松、送气。但要注意的是吸气要与闻花时一样自然、平静、柔和。气不要吸得太多,要吸到膈肌。气吸得过多,并不能解决歌唱时气息不够用的问题;相反,容易使身体僵硬,声音不流畅。但是我们一般先练习快吸,等有了快吸慢呼的体会,再做慢吸慢呼的练习,就容易理解和掌握了。在呼气的过程中,始终要保持吸气的状态,要让吸气肌肉群有控制地、慢慢地放松,使气息通畅无阻地输出,直至歌声、乐句、停顿、结束。呼出的气息一定要均匀、有节制,不要时多、时少,时猛、时弱,破坏正常的歌唱状态。呼气时以吸气时下降的横膈膜及下肋骨两侧为支点。但是保持的力量不在肋骨上,而是在横膈膜上。气息有了支点,歌声就落在所控制的气息上。所唱的每一个字,每一个音,就像光泽相同、大小相等的珠子,穿在一根线上,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声音、气息的连贯。

2.软起音

正确的起始音是歌唱的又一重要环节,软起音的“打哈欠、叹气”是有效解决错误呼吸方法的途径。首先练习模仿“打哈欠”动作,做好“打开喉咙”的准备,把这种下意识的动作变为有意识的体验,可使我们较容易找到建立在气息支持上且位置较高的起始音。相反,“打哈欠、叹气”的动作可使学生感觉气息抚摸声带发声的软起始,感觉呼吸往下走的力量,这有助于声带滞重、声带逼紧的歌唱不良状态的改变。

3.连音练习

由低向高进行易找到与气息搭配的起始音,保持气压及喉位稳定,促成声区的平衡统一要求,练唱前运用正确的无声呼吸方法,在唱的过程中始终保持住横膈膜和两肋的张力,一直往下叹着唱,并抓住起始音气息控制的状态,喉位稳定,使每个音都搭在气息线上,要求声音连贯、灵活、匀称,一气呵成。

4.硬起音

在训练中可针对声音的虚、漏,声带肌能差的学生练习硬起始。发音前先将声门紧闭,喉头向下挡气,再由弹性的支持力量,将气息冲开声门振动声带发声,以此激起的力量使声音清晰集中,并延续于歌唱之中,硬起始也可通过生活中“打喷嚏”的自然状态来体会。这正是下意识的气、声良好配合的结果,与一刹那吸气的状态正符合腔体打开、快速吸气的动作要领。

5.断音练习

断音练习速度较快,主要是训练快吸快呼,要求练习者迅速地将气息正确地吸到肺的底部,然后小腹用力往里收缩并迅速返回的状态,横膈膜要保持扩张。在这个正确呼吸下,保持住气息的控制,就是说气不能松,横膈膜还是要扩张。以此循环地把每个音唱完。

(三)结语 正确的歌唱呼吸是歌唱艺术最重要和最必要的基础。在声乐教学中,教师要强调呼吸基础的重要性,避免学生在技巧学习上盲目求高求大,而误入歌唱学习的误区。学生在学习中要加强呼吸基础练习,循序渐进,在透彻地掌握呼吸运用方法的同时注重艺术修养的培养,促进歌唱综合素质的逐步提高。呼吸是歌唱的基础,因此避免呼吸误区的出现及呼吸误区的疏导是值得声乐教师探讨的课题,它是声乐教学最重要的基础。

二、歌唱紧张的心理状态分析及对策

(一)紧张心理状态的概念

“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人们的各种行为,从简单的个别动作,到较复杂的行为活动,都是脑的反射活动,即都是人体对外界和身体内部各种刺激的反应。这种心理反应分为:常态反应、偏离常态反应和变态反应三种。常态反应呈现的心理状态称为良好的心理状态。偏离常态反应、变态反应称为不良心理状态。” “不良心理状态”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紧张心理状态。

(二)紧张心理状态的表现 1.临场时紧张心理状态的表现

紧张心理状态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大体有以下几种情形:

①在台上忽然出现大脑空白或记忆混乱。笔者曾在一次声乐比赛中,将两段本来背得滚瓜烂熟的词唱得前后混淆,这是由于比赛压力大造成心理紧张,从而使大脑出现短暂的空白状态造成的。更严重的心理紧张状态还可能出现使演出陷于停顿的局面。这种情况在我们身边时有发生,不夸张地说,几乎每一个登台演出的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像多明戈这样的大音乐家亦如此。

②脸红、心跳加快、手脚出汗乃至大汗淋漓。紧张会使人的血液循环加快,毛细血管扩张,表现为脸红、心跳加快,手脚出汗等,这些状况的产生都和心理紧张有关,严重的紧张会导致舞台表演失控,歌唱的稳定性自然得不到正常的发挥。

③上台前一定要去一趟卫生间。有这种情况的人不在少数,笔者曾经以问卷的形式对系内学生做了相关调查,有这种情形的同学占总人数的 60%以上,这是一个不小的数字,也是临场紧张心理状态的一个比较常见的表现。

④声音发抖,有的嘴唇也会发抖。当紧张到了一个非常强烈的程度的时候,就会无法控制口唇的肌肉,会出现嘴唇不自觉地抖动,这种抖动会导致音准差、喉头不稳等一系列问题,最终使演唱者不能发出有效的声音,当然也就不能很好地表达声乐作品。

2.上课时紧张心理状态的表现 ①上课时不敢看老师。有些学生由于接受能力差,学习进度慢,上课质量不高,对上课产生恐惧心理,怕唱不好受老师批评,所以上课时极力回避与老师目光相撞。像这样存在课堂心理紧张的学生不在少数,课堂学习的效率自然不高。

②对老师要求不明白也做不到,甚至越做越相反。有些学生在课堂上似乎对老师的话充耳不闻,老师提的要求一点也达不到,甚至有时越要求做得越相反,这是不符合常理的,这种状况是心理紧张造成的。

3.紧张心理状态产生的原因 ①技术方面的原因

声乐艺术是以声音为载体来表现音乐的,没有声音,音乐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声音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声乐教师大多都把发声训练放在声乐训练的重要的位置,花大量的时间和气力对学生的声音进行雕琢,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拓展音域,丰富音色,获得高质量统一的声音,最终为完美地表达声乐作品服务。虽然声音训练如此受重视,但多数学生在技术上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不正确的呼吸、不该有的力量、不必要的紧张,这些原因都会成为演唱时的负担,造成演唱者的心理紧张情绪,使思想不能完全集中在演唱的歌曲中。这种不良心理对歌唱状态的干扰是不言而喻的。

②个性心理的原因

每个人都有自己与生俱来的性格特征。现代心理学把人的气质分为四种基本类型: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和抑郁质。

胆汁质这种类型的人很热情、爽朗、精力旺盛,但是易冲动,脾气暴躁,属于外向型。这种类型的歌唱者能够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和演出中去,而且很容易适应环境,演唱时的心理紧张程度不高,是比较适合歌唱的类型。

多血质这种类型的歌唱者对新鲜事物接受能力很快,工作效率高。他们适应能力强,对自己的事业既有高度灵活性又怀着浓厚的兴趣,是天生的演员。

黏液质这种类型的人安静、沉稳、坚强,他们的神经过程均衡,表现为灵活性较差,反应比较迟钝。他们一般能较好地控制冲动,善于忍耐,属于内向型性格。在演唱时表现为不积极、兴奋,不大适合做演员。

抑郁质这种类型多数呆板、羞涩,不能经受太大的精神紧张。很情绪化,他们的情感体验很丰富,但容易受挫。他们会因一点小事而心理紧张。

③生理方面的原因

对于声乐艺术来讲,声音是物理的,也是生理的。人声训练是拿自身做一个“管乐器”,用气息吹动这个管乐器而发声。由于这个管乐器是由人的肌肉做成的,它不会像其他乐器那样做好后就能够保持形状不变,它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许多生理因素的影响。比如说休息不好会导致肌肉疲劳,肌肉无力就不能持久地支持声音,这些因素肯定会造成演唱时的心理紧张。另外,人在感冒发烧时,由于炎症的侵蚀,声带会充血、发炎、肿胀等等,发声器官的物质改变必然导致声音的变化,演唱者的感觉完全不同于往常,这些改变也会造成演唱者的心理紧张。还有,我们都知道腹部肌肉在歌唱活动中的重要性,歌唱活动自始至终都需要它做积极的、强有力的支撑,而女士在经期,小腹会出现胀痛等问题,腹部的胀痛势必影响腹肌的正常运动,这种生理原因很可能成为演唱者的心理障碍,从而影响歌唱活动的正常进行。

④环境的变化方面的原因

舞台的环境和我们平时的琴房及家里的环境有很大的差别。最显而易见的就是空间变大了。空间的扩大会使人的心理产生微妙的变化,人们往往会不由自主地怀疑自己在大空间里驾驭声音的能力,这种怀疑一定会导致歌唱心理紧张。另外,由于演出的场所会有大量的听众,人多拥挤,温度上升,温度的变化有可能造成演唱者生理上的不适,从而导致心理变化。还有舞台灯光的强烈的刺激以及舞台音响对耳朵的巨大震动,都会使演员的生理产生种种不适,最终导致心理紧张,使演出归于失败。

总之,歌唱紧张的心理研究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认识和实践过程,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探索、总结,最终得出有价值的结论。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能帮助我们头脑灵活地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以开阔的视野指导日常教学和科研,为提高教学效率 ,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提供帮助。

4.如何克服声乐表演时的恐惧心理

走上舞台,面对观众,唱上几首歌。对于一个技术纯熟,久经缎炼的演员来说,可能易如反掌,可是对于一个初次登台得青年人,就不那么简单了。他们往往由于紧张胆怯,而不能正常发挥,甚至会造成不良的效果。

为什么在台下唱得不错,一上台就大打折扣了呢?这就是舞台恐惧(也叫怯场)。产生恐惧的演唱者往往会出现身体僵硬,两腿打颤,心跳加快,气息上浮,声音失控;不是面部紧张就是声音走调,节奏失控。甚至有的人还回大脑突然一片空白一时间什么都记不起来了以及浑身冒汗而不知所措。

出现紧张原因,予以下几个方面有关:

每个人的思想,意志,个性,气质有关,意志强善于自控,勇敢泼辣的人,比一个意志薄弱,羞怯腼腆的人舞台紧张的程度要小得多。

信心不足是造成舞台恐惧的另一个原因,技术不过关,声音状态不稳定,身体不适,声音就会出现问题。舞台恐惧是演唱者的大敌,那么如何克服它呢?

①减轻思想压力 首先技术要过关。常言说:“艺高人胆大”。实践证明;只要掌握了技艺,才会有信心,有了信心,才会镇定自若,从容不迫,演唱者必须经过长期的努力才能获得技艺,有了好的技艺,思想负担就减少了大半,这是战胜舞台恐惧的关键。其次歌词要背的滚瓜烂熟,达到不用思考就能脱口而出的程度这样,歌唱时只想感情表现,不用再去想词,同时要多合伴奏,与伴奏取得默契,以免在台上与伴奏脱节产生恐惧。

②感情转移

演出前,如果过多地来考虑得失总想着专家、领导对自己的评价,就会产生害怕心理,这种情况对歌唱非常不利。从自我中摆脱出来,把自己的成败置之肚外,思想全部倾到歌曲的感情和美好的发声上,排出杂念始终“进入角色”,恐惧也会消失,变压力为动力。可以这样想把演出看成是一个征求意见,改进缺点的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恐惧也就不翼而飞了。

③多做演练活动

一个新战士在大靶场上,可能打得很准,第一次参加战斗多数要产生恐惧,枪就打不准了,但若连续多参加几次就不会出现此状况了。演唱也如此,多排练多参加演出活动就会慢慢地消除恐惧心理。

如果上台前就感到紧张,可用几次慢而柔的深呼吸来缓解紧张程度,同时为了避免这一现象。在演出前,应多在众人面前试唱几次害羞的心里也能克服,并且正式演出前的走台彩排,对克服恐惧心理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总之初次独唱的人都会产生一些不同程度的恐惧心理既使老演员歌唱手在参加重大比赛时,也会出现紧张所以克服舞台恐惧,应是演唱者共同研究的课题之一。

三、朗诵在声乐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众所周知,声乐是用人的语言和音乐相结合,用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时间艺术。

《尚书》中有这样一段话,“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即是说心有所感,用语言陈其情、敷其事,便叫做诗,把诗里的语言读音用高低疾徐的方法咏叹,便叫做歌,依着歌的高低疾徐配成乐曲,便叫做声。发出与乐曲相和的音响的东西便叫做律。所以未有歌之先 ,就有语言,不过语言的作用,在于表达思想而不是用来宣泄情感,如要附加情感上去,必须借助于声音,声音虽能表达情感,也要靠语言的帮助才能表达得完全,歌唱就是把语言附加了声音上去,使情感表达得更完全的方法。《关睢诗序》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因此歌唱与语言便分不开,没有语言就没有歌唱。歌唱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表达方式,它通过音调的抑扬顿挫把语言的含义表达出来,意大利著名歌唱家、歌曲作家 G.P兰皮尔蒂(lambert1610— 1669)曾说:“歌唱的嗓音是从讲话发展出来的,讲话和歌唱在一定意义上有一致的地方。”笔者则认为作为另一种特殊的语言表达方式——朗诵则与歌唱更加一致。1.朗诵有助于歌唱气息的平稳。

自然歌唱中的气息即歌唱中的呼吸,呼吸在歌唱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歌唱的动力,没有正确的呼吸方法,没有足够的气息支持是唱不好歌的,可以说正确的呼吸方法是歌唱的基础,呼吸是声音的生命。通常正确的呼吸方法是胸腹式联合呼吸法,即深呼吸,但在声乐学习过程中,尤其对于初学者,经常容易出现气息方面的问题。如:气息太浅、气不够用、漏气等。实际上,笔者认为并不是气息真的不够用,是不会用,用不上。在日常的交谈中,我们大都有这样的体会,虽然每个人的音质、音量不同,却很少有人在交谈中感到肌体僵硬,气息不足,声音吃力,吐字不清等现象,即使是在大声说话时亦是如此。原因在于大家都没有强迫使用嗓音,遵循了自身的发音体条件和自然状态 ,歌唱更应如此。在日常生活中,自然的深呼吸经常用到,比如在闻花香时,气息吸得很深,充满了整个肺部,同时也非常自然放松,这样的吸气是符合歌唱要求的,再如,从远处喊人等,不由自主的便用上了深呼吸。在声乐教学中我发现对于初学声乐者,要求他们有感情的朗诵一首歌词远远比让他们有表情的唱这首歌更容易,且效果更具感染力。在朗诵中学生无论在气息、声音、感情上都把握得非常好,而在歌唱时却显得“力不从心”。原因很简单,他们把歌唱与朗诵的状态完全隔离开,其实我认为朗诵时的肌体状态与歌唱时的状态完全一致,我尝试着让学生用朗诵的感觉去歌唱,每练习演唱一首歌曲之前先有表情的朗诵,在较高的音区让学生体会在广场上大声朗诵的感觉,掌握之后再用于歌唱,这样不仅可以使他们充分理解歌曲要表达的内容情感,而且能使学生更容易的掌握正确的呼吸发声状态。因为朗诵和我们日常的语言更接近,使学生感觉更放松,通过一阶段的练习渐渐使学生在气息方面做到“深、通、活”。有了“深、通、活”的气息支持便为歌唱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朗诵有助于声音的放松。

充分运用共鸣歌唱,无论从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应该是非常愉快的。就其本质而言,歌唱也是一种运动 ,是呼吸、发声、共鸣等器官及相应生理机能和心理机能的协调运动。这些器官在歌唱时各自运动的状态和相互间的协调程度决定着歌唱声音的优劣。通常认为正确的歌唱发音需要用打开喉咙的状态去歌唱,即“半打哈欠”状态:软腭抬起,后咽壁挺住,喉头处于稍低而稳定的位置和状态,这时各发声、共鸣器官正处于积极、开放而又不过分用力的状态。在我们平时的说话中,并不要求像歌唱时那样把喉咙打开,而说话的习惯和意识总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出现在歌唱活动中,使一些歌唱者产生一种打开喉咙就发不出音的错误意识,这种意识又迫使歌唱者在歌唱发声时,不自觉地收缩喉官(尤其是在高音区)从而破坏了打开喉咙的良好歌唱状态,影响发音。而朗诵则可避免这些问题,朗诵时的发音状态是日常说话状态的延伸和夸大,尤其是放声朗诵时的发音状态,与歌唱状态完全一致,在朗诵时学生很少感觉声音吃力、不圆润等现象,能在较自然的状态下发音,使发音器官与共鸣器官能在自然状态下协调运动。用朗诵的状态歌唱,可以使声音更加自然放松,通畅,也容易使高中低三个声区衔接紧密,转换自如,正确运用上各个腔体的共鸣,使我们的歌声更加多姿多彩 3.朗诵有助于歌唱中的咬字吐字清晰和正确把握作品感情表达。我国传统的声乐艺术中是十分重视咬字吐字的,所谓“字正腔圆”只有正确清晰的咬字吐字,才能让听众充分领会歌曲的内容,演唱才能收到富有感染力的艺术效果,另一方面,歌唱语言往往和歌曲风格、韵味紧密相关,所以清晰准确的咬字吐字是歌唱艺术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在歌唱时,要求每个字都必须准确地做到咬字、归韵、收声。在声乐界,一般将汉字的构成分为头、腹、尾三部分(亦可由声母或韵母单独构成子音)或称子音、母音、尾音。在歌唱时,字头出来要准、重、快,迅速转入字腹、歌唱的长音、行腔要靠字腹来过渡,因而这一部分与发音技术的结合最为紧密。字腹要唱得饱满、流动,要“咬”而不“死”。字尾必须交待清楚,要在规定的韵中收住,否则字音就会发生变化。有人把“吐字”归结为字头出来要准,要有爆发力,而把咬字归结为字腹到字尾要咬得住,又要从容自如,适应行腔的要求和规范。这一点是很难做到的,需要下功夫练习,朗诵则是练习咬字、吐字的有效方法。演唱一首歌之前把歌词单独拿出来,拉长声调朗诵,易于体会每个字的着力部位,头、腹、尾的结构及收音和字的整体概念等问题。歌唱时,不仅单个字要交待清楚、而且要注意到歌词的语调规律,语调是指句子里声音的高低变化和快慢轻重,表达一定的语气和情感,对歌唱者来说,要特别注意口气、语调和重读、轻读两方面 ,歌唱者反复研读、朗诵歌词,易于准确把握语调规律,结合旋律表现特点,把歌词含义富有感染力地传达给听众。

声乐曲是文学和音乐的综合艺术,音乐和文学相倚相成,互相渗透,方能发挥它的特性。要达到音乐和文学融为一体,必须充分理解歌词的意义,领悟它所抒发的感情,体味它的情调韵味,分辨出它的组织结构,句法声韵,轻重长短,以及艺术手法等。演唱时才能恰当地运用声音的特性,把歌词的意义、感情有效地表现出来,使文学与音乐同等地发挥作用,两者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朗诵是正确把握歌曲情绪最有效的方法。朗诵时能把歌词详细体味,充分理解其意义,反复吟诵,把玩其情调韵味,沉醉于它的文学美感。歌词中孕育着音乐的灵魂,曲谱中包含着歌词的生命。吟诵把玩歌词文学韵味的同时,还能唤起音乐方面的联想,对歌词作精细的分析,衡量出它的性质,了解歌词的意境、艺术手法等。正确把握歌词的情调语气,了解歌词的组织结构。朗诵过程中可充分发挥表现歌词的意义,抒发歌词的感情,使歌词与曲谱情调互相配合,相辅相承。用真挚的“情”结合自己的审美标准和个性特点选择自己的声音形式和表现手法,生动、准确地表达歌曲的内容和情感。

第二讲:歌唱模块教学建议

一、如何激发学生的歌唱兴趣

首先,设置一个新颖的课堂诱导,设置一种情景和气氛,以激发学生的歌唱兴趣。音乐是一门情感艺术,其内容及表现均与人的情感息息相关,如果能够很好地创设一种与音乐情景相和谐的环境和气氛,那么学生可能会更快地进入到音乐世界,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用音乐语言表达出来。这么一来,在以后的音乐课程中,歌唱教学工作就好开展了。当然,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手段是可以多种多样的,最关键是要灵活运用各种情景,要营造出一种美好的,富有新意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讲究上课的艺术性。上课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教师和学生面对面交流的良好平台,也是一节音乐课成败的关键。比方说,一节音乐课,尽管在课前准备得再好、再丰富,教案写得再精彩,但是如果课上得不好,学生没有好的反应、没有收获,那么,这节课也是很失败的。教师讲课的时候,如果语言表述方式富于幽默感和趣味性,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立刻被调动起来。

第三,注重歌唱教学的方法。歌唱教学的过程比较复杂:发声练习、视谱唱歌、咬字吐字、感情处理等等。这一过程,多数情况下是一个比较枯燥乏味的技能训练过程,如果教师授课时再不注意方式方法,那么学生就更加感到枯燥乏味了。

最后,我们的歌唱教学也可以适当添加一些学生喜爱的流行歌曲作为补充性质的授课内容 ,以提高学生的歌唱兴趣。(高中音乐新疆兵团音乐班张翼飞)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学生主动进行学习和研究的精神力量。爱因斯坦曾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音乐兴趣是学生在音乐方面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是学生在人生旅途中不断学习音乐、享受音乐以及发展自身音乐能力的动力。音乐课堂教学要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学习的兴趣,何来良好的音乐感受和体验?要在课堂上激发学生歌唱的兴趣,以下几点很重要。

第一,设计精彩的课堂导入。一堂课,导入是关键。课堂一开始,就要让学生有好奇心、有学的欲望。而只有老师课堂导入有方,学生才会主动去学、有兴趣学。关于课堂导入的设计,不妨考虑这三个方面:①教师得体、优美的教态,生动准确的语言,深情并茂的神态,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②利用多媒体投影技术,播放优美生动而又恰到好处的音乐画面,能很快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转移到知识点上来。③教师声情并茂的范唱或弹唱,可以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二,编创生动有趣的发声练习曲。是歌唱课,发声练习就必不可少。而传统的发声练习曲往往比较单调刻板、枯燥乏味,学生不但提不起歌唱的热情,反而产生了厌烦的心理。因此,编创生动有趣的发声练习曲,显然非常重要。有趣的发声练习曲,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能使学生容易进入歌唱的状态、容易掌握歌唱的技巧。关于发声练习曲的选择,不妨考虑选一些短小精湛、优美动听的歌曲旋律片断作为发声练习曲;选一些学生熟悉的音乐主题旋律作为发声练习曲;让学生自己创编发声练习曲。

第三,善于利用互动交流的平台。歌唱是表现性很强的艺术,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互动交流的平台。学生在这个平台上互相交流、互相展示、互相表现、互相倾听。在这样的一个平台上,同学们的歌唱能力提升了,意志力也得到了锻炼,树立了自信心。相信,学生会非常喜欢这样的交流平台。(高中音乐新疆兵团音乐班燕琼)无论独唱、重唱、合唱都要培养学生的歌唱兴趣。重点关注以下几方面:①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歌唱,使学生做到情中有声,以情带声。在歌唱中声音固然重要,但对中学生讲,关键在于培养“从内心起歌”。学生唱歌应以反映精神面貌为主,要启发学生学会处理、表现歌曲的感情,在理解的基础上,把歌曲的感情化为自己的心声。②培养学生正确的歌唱观念,养成正确使用歌唱技能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歌唱姿势和呼吸方法。在教学中,可以用闻花、打哈欠、隔河喊人等生动的形象比喻帮助学生体会,使学生能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演唱。③选择恰当的声乐作品。不宜对学生的歌唱水平提出过高要求,要适当降低教学难度;选择的歌曲,其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最好选择一些反映时代精神风貌的作品,易学而又有效果的歌曲才能唤起学生的演唱兴趣。(高中音乐新疆哈密音乐班齐蔚意)音乐作为最富有情感的艺术,只有创设一种与音乐情景相和谐的环境和气氛,才能使学生很快地进入音乐世界,把自己的理解、感受用音乐语言表达出来。创设情境的手段多种多样,如讲故事、欣赏绘画、音像资料和即兴表演,以及运用多媒体手段等等。只有灵活运用这些教学手段,才能营造美好的、富有新意的教学情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课前播放欢快高亢的歌曲,同学们伴随着高亢激昂的歌声踏进教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英雄们凯旋归来的音像资料——在这样的教学情境里,学生很快就能进入歌曲所要表现的艺术情景,并产生了演唱的欲望,从而避免了说教式教学的刻板与生硬。可见,让学生沐浴在教师创设的,充满音乐艺术氛围的教学情景里,对激发学生的歌唱欲望和学习热情,能起到极大的辅助作用。此外,发声练习、节奏训练、歌曲分析和演唱歌曲等教学内容及过程,也需要创设富有情趣的教学情境,因而,教学过程的趣味性是培养学生歌唱兴趣的关键。以下重点介绍一些方法。

1.了解歌曲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了解歌曲创作背景,能尽量贴近曲作者的思想。教师可以通对歌曲的简单介绍,使学生对歌曲的主要内容以及表达的思想感情有大致的了解,然后进行富有感染力的范唱或听赏歌曲录音,使学生对歌曲所表现的情感和音乐形象有进一步的理解和感受,从而对歌曲的学习及演唱产生浓厚的兴趣。

2.通过意境联想,掌握歌唱技巧

歌唱学习,是必须要掌握一定的歌唱技巧的。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和特点,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艺术联想,以帮助他们轻松地掌握歌唱技巧。比如:学习连音的歌唱方法时,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划拍子的动作的柔、缓,来体会歌曲旋律的连贯性与流畅性;引导学生想象春天来临的景象、想象自己仿佛就是婀娜多姿的柳枝,随着和风的轻轻吹拂,缓缓起舞,让学生的情感体验,渐渐地与歌曲所表现的艺术情感产生共鸣,相互交融,每一音、每一拍的演唱都融入了真情。这样,学生就仿佛在春风的吹拂下,随着柳枝的轻轻摇曳,动情地歌唱——连音的演唱方法就自然而然地掌握了。学习顿音的演唱方法时,让学生回忆拍皮球的那种具有反弹的内在力量的情景,来帮助他们找到声音小而集中的力点,从而较轻松地掌握顿音的歌唱方法。这样的训练,同学们总是很认真,也很感兴趣,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创设歌曲情景,引导学生进行艺术想象

巴赫说过:“音乐家除非自己也受感动,否则就不能感动别人。”情感是音乐的灵魂,情感赋予音乐以生命。演唱歌曲,不是仅仅为寻找某种感情,而应该进入艺术想象中,通过想象进入特定情景,合乎逻辑的感情就会主动产生。在高年级歌唱教学中,可通过对歌曲情景的描述,借助录像、投影等电教手段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进行艺术想象。在歌曲《雪绒花》的歌唱教学中,我先以歌曲为背景音乐,让学生看了一段录像资料——一幅幅生动的雪中美景很快把同学们带入了寒冷晶莹的冬天;接着提一个问题:“假如在一个宁静的清晨,眸然看到窗外这雪花纷飞的世界,你,将会产生怎样的一种感触呢?”同学们都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各抒己见。有的说:“雪花洁白美丽,我会被那份宁静、那份美丽所感动!”有的说:“雪花把大地装扮成粉装玉砌的世界,令人神往。”还有的说:“瑞雪兆丰年。雪花的降临,意味着又将是一个丰收年、喜庆年,真让人开心!”等等。有了这样的真情实感,把歌曲成功地演绎也就水到渠成了。

只要教师根据学生认识能力和心理特点,不断钻研、探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就一定能够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质量。(天津宁河县丰台中学杨卫东)

我认为,将学唱过程趣味化,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歌唱兴趣。歌唱教学的过程包括:导入、练声、教曲、学词、分析曲调、艺术处理等诸多环节。下面简要谈谈笔者将部分教学环节趣味化的一些体会。

1.导入新课趣味化。歌唱教学中,教师“导”得有方,学生兴趣就高、学得主动、记得牢固。以表演的形式导入,具有形象性和生动性的特点,给学生以无比亲切的感觉;以听赏的形式导入,具有直观性和专业性的特点,使学生真切感受了歌曲的艺术魅力。

2.发声练习趣味化。发声练习是唱好歌的前提,必须引起足够重视。传统的发声教学模式比较单一调、枯燥、乏味致使学生对其失去兴趣,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我采用以下几种办法:采用旋律优美的歌曲,如《雪绒花》、《送别》等作为练习曲;让同学们根据所学歌曲的音域范围和音调特征,自己创编练声曲,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时,让同学们用 ladoremisol来创编练声曲,效果更好。

3.节奏训练趣味化。节奏是歌曲的生命。因此,唱歌教学中节奏训练也很重要,而节奏训练的趣味化就更加重要,因为较之于发声练习,节奏训练可能更加复杂而枯燥,更加要注重训练的趣味性。我认为在歌唱教学中渗透体育知识和技巧,能增加节奏训练的趣味性,促使全体同学充分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4.抓住歌曲的主要特征。要让学唱过程更加趣味化,我认为抓住歌曲的主要特征是一个好办法。例如:教唱歌曲《红河谷》时,我就采用了这种办法。《红河谷》是一首一段体歌曲,由四个乐句组成。歌曲的主要特征是,第一句和第三句的节奏型完全相同,第二句和第四句的节奏型也完全相同。引导学生主动去寻找这样的特征和规律,他们的学习兴趣就被激发起来了。

此外,让流行歌曲适度走进课堂,也能激发学生的歌唱热情。流行歌曲并非“毒虫猛兽”,许多流行歌曲其实也非常优秀,如《同一首歌》、《明天会更好》等作品,无论从思想性还是从艺术性上讲,都称得上是优秀的流行歌曲。作为音乐老师,我自己都禁不住喜欢一些流行歌曲,更何况我们所面对的学生,才不过是十七八岁的大孩子呢?所以,我认为适当地选用一些健康、优秀的流行歌曲进入音乐课堂,是有益的。这样不但让我们的教学内容与时俱进,而且能让学生的歌唱热情更加高涨。(高中音乐湖南岳阳音乐班庞玮)“在艺术教学活动中,必须自始自终让学生保持心情舒畅、兴趣盎然„„否则,艺术教学活动就很难艺术化地、富有成效地开展。”这一段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音乐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实施新课改的今天,我们要好好把握这个机遇,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促进学生音乐素养的大幅提高。那么在歌唱模块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对歌唱的兴趣呢?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见解:

打破传统的唱歌教学模式,灌入歌唱教学的新思路

我们所面对的高中生,是有自己一套独立的思维的,但这样的思维方式往往不是很成熟,所以,在音乐课上,他们也许会表现得异常活跃,但也有可能是沉默不语。这时,我们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他们希望怎么学习歌唱呢?

首先,可以从歌曲的创作背景入手。每一部作品的背后都有一个与创作背景有关的小故事,通过这样的一个故事,学生能进一步正确体会作者创作的意图,从而产生某种共鸣。在理解歌曲的创作意图后,可以试着教授学生一些基本的乐理知识,比如和本次课的歌唱教学挂钩的音阶及节奏等。讲解乐理知识的时候,可运用即兴创作的方式,让学生轻松地接受并消化相关知识;经过这么一个练习环节之后,学生已具备视唱该歌曲的初步能力,因而可以试着让学生自己识谱,然后再由教师示范。在这一个过程中,教师要运用一些富有创意的教学方法,才能吸引学生,引导其学习兴趣的有效释放。

有心理学家说过,对学习材料发生兴趣,就是学习最好的刺激。那么如何让学习材料发光发热呢?——作为音乐课,我们要大胆秀出音乐课的风格,要与普通文化课程不一样!最重要的就是课前这一小段时间了:上课之前,教师可以放一些歌唱的素材,让学生提前进入上课的状态。导课的时候,我们大可不必都以说的方式进行,完全可以用唱来代替说:教师可以创编一首首小曲子,变化着用于上课时的起立、问好——这种情境之下,学生实际上已在歌唱的氛围中了。在歌曲教唱的过程中,可以利用舞蹈动作,或者简单的敲打来活跃课堂的气氛。

运用类似上述的灵活多变的授课方式,歌唱课会有一个良好的氛围,相信教师无论下一步将进行什么内容和活动,都会十分顺畅。

善于运用形象及性格上的“百变造型” 我觉得,音乐教师的形象,应该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如果,上音乐课的时候,学生看到的是冷峻的面容和严肃的教态,相信他们将十分失望,并很快丧失歌唱的热情。作为音乐教师,无论在形象还是在性格上,都应该不断发掘自己的多面性;在师生关系上,我们可以是教授学生知识的园丁,也可以是值得学生学习的长辈,更可以作为值得他们信赖的好朋友。

试着从多个角度去接触学生,学生将会对我们有不一样的看法,他们将更能从教师的角度去思考他们的学习方式和态度了。

引入积极的流行歌曲

当今社会,大多数人都是靠听流行歌曲来丰富自己的音乐生活。所以,我们有必要把一些旋律生动优美、情绪乐观向上、适合学生审美观念的流行歌曲适度引入歌唱课堂。一味拒绝流行歌曲,不但显得和社会现实有些脱节,而且还容易引起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反之,适当引入一些优秀的流行歌曲,既能提高学生学习歌唱的兴趣,又可以通过对比分析流行歌曲与民族歌曲及艺术歌曲的异同,让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歌唱审美观。

我想只有在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中,学生才会随着歌声的翅膀去飞翔。我们是造梦人,给学生营造一个美好的梦的家园吧!(高中音乐湖南岳阳音乐班黎莹)心理学家指出:人的情绪和兴趣,对人的认识活动有很大的影响。情绪高涨、精神愉快,认知效果就好;学生兴趣越高就越喜欢学、主动学和坚持学。爱因斯坦不也曾经说过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提高学生的歌唱兴趣,对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健全其审美心理有着重要的作用。由于人的兴趣是通过实践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学生歌唱兴趣的培养就得到从实践中获得。现以笔者教唱日本民歌《樱花》为例,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歌唱兴趣。

导课:先将课件中有关日本民族风俗介绍的图片展现给学生,背景音乐首先播放器乐曲《樱花》,第二遍加入日文歌词,第三遍加入中文歌词。这一过程让学生通过视觉和听觉体验了歌曲情调及美感,引发他们对歌曲《樱花》的兴趣。

常规练习:虽然这首歌曲比较简单,但在教课之前,我还是认真总结了这首歌曲浓郁的日本民歌的音调及节律特征,并在课堂上仔细地给学生讲解,然后才开始教唱旋律及歌词。

趣味练习(第一个激情点):用日文教唱《樱花》。这一环节把学生的学习热情推向了高潮,他们都特别兴奋,都非常集中注意力来学好每一句歌词。教学效果相当好。

流行歌曲进课堂(第二个激情点):在本次课上,我还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个意外的惊喜:当时韩国立志大片《大长今》风靡全中国,其主题曲《希望》深受学生喜爱,用韩文演唱则更是别具韵味,所以,我利用本课的剩余时间,教会学生演唱韩文版的《希望》。这一教学环节,再次掀起同学们的歌唱热情。总结:良好的音乐气氛可以使学生置身于音乐美的熏陶中。当然,不仅仅是指课堂的气氛,还包括课外,例如,通过课余、课间、广播等途径,播放优秀的中外歌曲、世界名曲;定期开展歌咏比赛和集体文艺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在充满艺术的氛围中受到熏陶和潜移默化,保持对音乐的热情、对歌唱的热情。(平江刘丹)

激发学生对歌唱的兴趣,是学生学习歌唱技能最重要的动力。如何激发学生对歌唱的兴趣,我认为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欣赏优秀的声乐作品。欣赏优秀的声乐作品能激起学生的直接兴趣,从而产生学习歌唱的激情及克服困难的毅力。

无论是民歌、艺术歌曲还是流行歌曲,美好的音乐作品都能激起学生对美的追求和渴望,因此,对世界各地,各种风格的声乐作品的欣赏是激发学生对歌唱兴趣的重要手段之一。

第二,组织学生下乡采风。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各少数民族,尤其维吾尔、哈萨克等主要民族的音乐资源中,就蕴含有许多经典的声乐作品,比如木卡姆音乐中的歌唱部分、哈萨克族民歌等。这些声乐作品都具有非凡的音乐魅力。组织学生下乡采风,亲身参与民间歌唱活动,能激发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热爱歌唱文化之情。

第三,抓好合唱教学。合唱中各声部间的配合及统一、音色的和谐与均衡、咬字吐字的准确与清晰等等,无不体现合唱艺术的协作性强、难度较大、高贵典雅的特征。通过合唱教学,不仅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合作意识及合作能力,而且能使学生感受到合唱艺术的美。因而,开展合唱教学,是也激发学生热爱歌唱的重要手段。

最后,组织校级演唱会。利用元旦、五

一、国庆等喜庆节日,组织校级演唱会,为学生展示歌唱才华创造机会,不仅是学校倡导精神文明的窗口,也是激发学生热爱唱歌的良好途径。(高中音乐新疆乌鲁木齐音乐班郭雨霏)

二、换位思考教歌唱

在高中音乐课上,许多学生选修“歌唱”模块。高中学生的年龄大都在 15— 18,从生理与心理角度看,他(她)们对一些事情容易敏感,也比较自我,对音乐既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又缺乏学习过程中的耐心和承受挫折的能力。而歌唱教学又抽象得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学得热情、开心和富有成效,音乐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态度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其中一个关键的要素就是在歌唱模块教学中要改变以往的教师观和学生观,不能过分突出教师的“教”和学生被动的“学”,而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平等互动的探索教学。简言之,教师应以“换位思考”的方式,时时处处从学生的心理出发,把握和平衡教学过程的氛围与进展。

在歌唱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应是简单的师生关系,而是一种密切的合作伙伴。师生之间要积极达成一种默契。如果音乐教师把学生唱不好的责任归咎于学生,认为学生唱不好是他(她)们自己的事,甚至是因为学生条件差,悟性低,与老师无关,那么这种认识势必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歌唱自信心。而一旦学生对歌唱学习产生了厌倦,就会影响到教学的顺利进行。所以音乐教师不能只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一定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换位思考,避免让他(她)们产生不必要的学习紧张感和精神压力,同时,学生也应该换位思考,主动和教师交流学习心得,积极配合教学设计,形成互动、良好的学习氛围。

我们知道,每个学生的嗓音条件以及歌唱悟性是不一样的,同样的教学方式在有的学生身上奏效,而在其他学生身上可能作用不明显。这时就需要音乐教师的换位思考,千万不可用自己的某些歌唱经验来取代学生们自身的学习感受,或要求学生一定要用你的歌唱状态去演释某些歌曲。音乐教师应该清晰地把握学生间的个体差异,细心设计每位学生的教学方案。即使学生对你的声音概念一时难以掌握,也不可急躁和偏执,既要善于站在学生的角度分析原因,也要思考教教师自己在歌唱教学中是否存在问题,积极鼓励、大胆表扬学生歌唱中的点滴进步。通过换位思考,教师才可能更多地熟悉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心理状态,并采用符合其身心特点和音乐特质的教学方式。教师要清楚我们不是在传授一项技术,而是以歌唱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塑造其一生中不可或缺的人文品质。

歌唱是一门情感的艺术,歌唱教学的抽象性决定了它不像物理、化学那样有标准答案,也不像英语、历史那样的直观。作为一名高中音乐教师,积极地树立一种换位思考的意识,平时多和学生交流、了解其家庭背景、生活环境、性格特点、思维方式、心理素质等,将会为他(她)们愉快地选修和完成歌唱模块的学习。而换位思考还可以帮助我们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符合其个性化发展的教学方案。进而开拓教学思路、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总之,高中“歌唱”模块的教学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教与学,而是心灵与心灵间的对话,是师生情感的交流,是思维方式的碰撞。老师应当用真诚和魅力激活学生的歌唱状态,将教与学交织成和谐悦耳的“重唱”直至“混声合唱”。

三、如何分配独唱、合唱及重唱的比例

歌唱模块的教学内容 ,涉及合唱、重唱及独唱三种演唱形式。《课程标准》强调,歌唱模块的教学,要以合唱为主。

关于独唱、合唱、重唱在歌唱模块教学中的比例,我认为合唱是最重要的。优美的合唱,不但可以引导学生步入丰富多彩的音乐世界,而且在和谐与共鸣的陶醉中培养良好的音乐感觉和高尚的艺术情操,从而达到灵感的沟通和情感上的满足。通过合唱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国家意识、社会责任感、集体主义精神、合作意识及合作能力。就“高中音乐教育要面向全体同学”这一要求而言,我认为独唱教学的比例应小一些,安排一两次课,让同学们对独唱艺术有所了解和体会即可。毕竟独唱只是针对个别有演唱基础的学生,从教学效果上说,它只有“点”的深度,缺少“面”的广度及厚度。而合唱可以培养全体学生多声部的感觉,丰富音乐表现手段,拓展音乐感受层面,对形成集体协作精神有着重要作用。(高中音乐新疆哈密音乐班齐蔚意)

四、让高中生充满自信地歌唱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六个教学模块的设计,丰富和完善了高中音乐课程内容,形成较完整的音乐教育课程体系。《歌唱》是六个教学模块中比较重要部分,对高中生来说,歌唱表现的过程就是音乐艺术实践的过程,因此,在所有的音乐教学活动中,都应重视艺术实践,将其作为学生获得音乐审美体验和学习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基本途径。基于歌唱的教育功能与价值所在,我们在高 2007级一千三百多学生中,深化了歌唱模块的学习,所谓深化,并非有新的内容标准的要求,而是原内容标准框架内加大学习的广度面,让每位学生参与,丰富感受,扩大歌唱知识积累,培养对音乐兴趣爱好,引导,帮助他们热衷流行歌曲转向热爱我们的民族音乐高雅音乐的目的。我们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作了尝试与创新,以教学行政班为单位组织教学,借助现代技术影像设备,用四至五课时的教学时间进行。在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上,一是强调自主学习、模仿亲身体验,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嘴唱,用自己的脑去思考,去感悟歌曲的情感;二是强调探究学习,老师不硬性指定歌曲范围,而是由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去选歌、收集资料。主动去分析,探索歌曲难唱之处,掌握歌曲的音准和节奏;三是强调合作学习,少数农村学生在歌唱基础技能方面的确很差,对于个人难以歌唱的,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协作、研讨,让各种能力和水平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表现,机会均等,促

进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培养团队精神。新课改使学生们对音乐的灵性在课堂上得到了充分的重视与展现,我为他们成功的感到欣慰,但是存在的问题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值得我们认识反思,在反思中不断前行。

成功之处

1.歌唱使学生充满了自信。

当老师告诉大家人人上台来表现,展示自己的歌喉时,许多学生都惊讶,唉声叹气,没有勇气,认为“我不行,歌声难听,害怕出错,不敢面对大家”,针对学生胆怯的心态,我首先调动文艺骨干学生,班干部率先登上讲台演唱,经过这样的诱导,人人都战胜了自我,争先恐后,充满自信歌唱。正如高 2007级 4班学生在感想中写道:“做任何事都不要有畏难情绪„„在实践中,我们必须相信自己,从容不迫面对一切,也许,有许多事对于我们来说真的很难,但只要勇于实践,行动创造未来”。

2.选曲内容风格多样。

由于高中生的音乐审美存在着个人偏爱性,对音乐的感知、理解能力参差不齐,加上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环境因素和教育因素的影响,在选曲上相当多的学生表现出对流行歌曲热衷与偏爱,另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对流行、通俗歌曲冷漠,而是选择的民歌,如《我的家乡日喀则》、《红河谷》、《茉莉花》艺术歌曲、外国歌曲如《我和我的祖国》、《我的太阳》、《鳟鱼》等,这充分说明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在逐渐提高,值得赞许的是,他们已关注到我们的民族音乐和世界传统优秀音乐!3.歌唱情感得以释放,个性得以张扬

学生歌唱表现释放出的情感,是在相互不断感受熏陶,感染,净化,震惊,顿悟等变化中产生的,很多学生歌唱表演中,情感炽烈,手舞足蹈,个性得以张扬,甚至 1人在讲台上唱自发激起全体歌唱,喝彩声,掌声连绵不断,引起情感共鸣。歌声以情感人。从某种意义上说,“在歌唱中学习也是一个内心的旅程,是一个非常个人化的过程,是伴随人格完善的历程,每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歌唱的乐趣,参与各种音乐活动,表达个人的情智。”

4.评价上以学生为主师生和谐发展

基于新课程鼓励性发展性评价理念,在学生歌唱活动中,我们采取以学生为主评价老师参与的方式,由文娱委员、宣传委员、团支书、学生代表等组成评价小组,认真对每位歌唱者做出正确评价,改变了过去“老师说了算”,绝对权威的作法,极大地培养了学生对音乐兴趣,使学生对歌唱艺术达到狂热的程度。例如学生写道:“每一个音符在我们的酝酿之下,总能发出最真挚的深情;每一个表情在我们的修饰之下,总能表现出最自然的美丽;每一句歌词在我们的表达中,总能折射出最深刻的含义„„”“感谢老师给我们每位学生搭起歌唱展示舞台,同学们获得了一次锻炼的机会,我们不会胆怯了,我们更充满自信。希望它继续伴随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伴随着我们成长”。

不足之处:

1.相当部分学生缺乏歌唱的基本知识,诸如站姿差,站像很不自然。2.台风不正,缺乏与坐位上观众同学们交流,不会表情达意。

3.部分学生歌唱表现出音不准,节奏感差,歌词不熟,兴趣不浓,虎衍行事。4.基于学生存在的问题,我们应思考如何改进教学,从内容与形式上、“双基”上,设计出更能适合高中生的学习需求的课程。

五、中学生音乐心理与音乐课堂教学

从目前的局势来看,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既有别于儿童,又不同于社会上的青年人,而两者的音乐心理特征,他们兼而有之。争对这一现状中学音乐教学不仅必须从学生的心理因素分析入手,应在动中学、玩中学、乐中学,要利用一些教学方法和手段使音乐教学更形象化、更生动化,而且要时时把握住中学生的心理特点,重视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从而也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学习效率。

音乐是艺术,它反映人的精神、人的灵魂,能成为人生的热情奏鸣曲。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深受广大青年学生的喜爱。音乐不仅具有很强的审美功能,而且有不容忽视的心理调节功能。所以除了在音乐课上组织学生欣赏音乐、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外,如何充分发挥和利用音乐的功能,将音乐心理运用到音乐教学中去,是值得我们研究的。心理学家曾说过,当你在教学生时,你真正教的,并且与之接触的是学生的心理。重视并研究这种心理现象才能使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中学音乐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心理因素分析入手,应在动中学、玩中学、乐中学,要利用电教媒体使音乐教学直观形象,要重视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并且结合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事半功倍。

(一)目前中学生显著的音乐心理特点:

中学生既有别于儿童,又不同于社会上的青年人,而两者的音乐心理特征,他们兼而有之。

从中学生的年龄特点看,他们正向着成年期发展,可又保留着天真烂漫、幼稚活泼的儿童特点。随着智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他们出自内心地崇拜成年人的稳重与成熟,极力模仿成人的所作所为。因此,他们以学习唱好成人歌曲而感到自豪和满足。可是,生理的影响、声带的变化、音乐知识的缺乏,又使他们极难唱好成人歌曲。另外,在学生中也流行着这样一种氛围,那就是喜欢社会上的流行音乐(一般都是通俗类的),而且有的学生对流行音乐的喜爱程度远远超过了对音乐课本上歌曲的喜爱程度。

有的学生正经历着变声期,本身对自己异样的声音很难接受或不敢发出声音,以免引起同学的嘲笑。另外有时课堂上,片面追求“热闹”的音响效果,一个劲诱使学生放开嗓门,向着极难唱上去的高音硬拼,学生几经试唱,多次失败,感到灰心丧气,于是“歌唱自卑感”、“音乐恐惧症”便油然而生,致使中学音乐课堂教学效果不佳。

另外,中学生对周围的事物充满新奇感,兴趣十分广泛。但是,他们在音乐学习上常常表现为兴趣短暂、喜爱无常,更缺乏战胜困难的决心、毅力和勇气。学唱歌,只求模仿跟唱,而不去领会歌曲的深邃思想内涵;学乐理,往往是浅尝辄止,不愿刻苦钻研、融会贯通;学乐器,更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是音乐心理发展的不稳定性的突出表现。

(二)影响学生音乐心理的主要因素分析。

1.教师的言行、职业道德与专业素质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教师要具备良好的乐感、敏锐的听觉、熟练的演唱演奏技能和深入浅出的教学方法,并做到真情感染、人格熏陶。音乐教师除了要具有符合要求的音乐素质以及音乐教育学的理论知识,掌握音乐教学的规律和方法之外,还必须努力学习和掌握青少年心理方面的知识,并与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使音乐教学工作更为科学化。

2.授课内容影响学生心理。音乐教学必须根据学生音乐心理,有针对性地选择授课内容。现在我们所用的教材统一为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音乐课本,教材是一样的,那么只能从体裁、曲调难度、基础性知识比例等方面进行针对性的选择。选择适合学生特点的内容,通过欢快的节奏、优美的旋律、生动有趣的情节,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3.课堂环境影响学生心理。现在我们的音乐老师往往在专用教室进行教学,在上课之前,音乐教室最好稍微布置一下,可以通过挂图、乐器、音响等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艺术氛围,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熏陶、感染中形成音乐能力。

(三)根据学生的音乐心理特点,因势利导,丰富音乐课堂,提高音乐教学课堂效率。音乐教师要针对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问题,选取恰当的音乐素材。在欣赏音乐和学唱歌曲的过程中知道和帮助学生,使他们的心理问题逐渐得到疏导和解决,同时陶冶和塑造他们高尚的情操。它的核心在于利用音乐直接、生动、快捷的特点,发挥对学生的教化作用。本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有以下几点需要教师注意的问题:

1.教师必须摸清学生当前的生理状况、心理特点和心理问题,即把准学生“脉”,这也是音乐教师心理调节的前提。只有找准了“症结”,才能“对症下药”,而做到这一点,需要教师平时对学生进行细心观察和深入了解。例如部分学生正在变声,那么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对变声期间的发声与嗓音保护进行知识讲解,让更多的同学来了解变声期及应注意的事项,从而让学生对变声期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且能够正面对待。

2.抓住学生记忆的最佳阶段传授音乐知识。针对初中生心理变化而出现的音乐课低潮阶段,要采取转移注意力的方法,也可以采取分组的方式,使男女生分组进行教学,排除女生怕羞这一心理障碍,同时还可以解决男生唱歌定调的问题。但从各校的现状来看,目前这一点存在着一些困难。另外,也可以通过特别爱好音乐的学生影响和带动同班的其他同学,也是促进音乐教学不可忽视的力量。

3.教师在教学中要多赏识学生、多鼓励学生。人性中最本能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赏识。赏识是一种肯定、一种激励,实践证明,教师真诚的赏识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是学生充满自信、走向成功的动力。以前,我在教学中曾经遇到这样一个学生,大家都不太喜欢她,她对自己也没有信心。但她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唱歌时声音宏亮,有时能发表自己的意见、建议,大家对她的这种强烈的表现欲望很反感。这时,我便及时引导大家正确对待她,对于她提出的意见正确的可以采纳,不正确的大家帮助她纠正过来。通过几次事情的处理,这位学生认为她的表现得到了大家和教师的赏识,感动极了,在各方面都有了进步。对一些变声期的同学,只要他们唱准了更应积极鼓励,不断改善他们的“歌唱自卑感”。

六、浅谈高中音乐《歌唱》模块的教学

《歌唱》是新一轮高中音乐课程改革确立的六大内容模块之一,是供一部分对“歌唱”有兴趣和爱好或有志于从事专业音乐工作的学生选择学习的一个教学模块。《普通高中音乐课标》(以下简称《课标》)对《歌唱》模块的教学目标定位是:培养、发展学生演唱歌曲的兴趣与爱好,增强演唱的自信心;发展学生的表演潜能及创造潜能,使他们能够运用歌唱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他人沟通、融洽感情;引导学生用健康的审美意识规范自己的歌唱实践,并在其中享受到美的愉悦,得到情感的陶冶与升华。在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曾一度称为“唱歌”课,且现在“唱歌”教学的份量在音乐课中还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突出了“唱歌”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正如日本音乐教育家高萩保治先生所指出的“歌唱是人类的本能,歌唱是人类最自然的行为之一。歌喉是人人随身携带、最方便的‘乐器’,歌唱是表现人们喜怒哀乐的最恰当的手段之一。”这也是为什么在中小学学音乐课程中会如此强调“唱歌”教学的原因所在。在义务教育阶段“唱歌”是音乐学习内容的一部分,而高中阶段《歌唱》属音乐课程中单独开设的教学模块,那两者之间的学习有何区别与联系呢?了解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有利于《歌唱》模块教学的准确定位。首先,从名称来看,“唱歌”和“歌唱”的主体学习内容是歌曲的演唱,但“唱歌”重在演唱歌曲,而“歌唱”的内涵更广,应该包括与“歌”和“唱”相关的诸多内容,如,歌曲的学习,演唱技巧的提高以及歌唱艺术欣赏水平的提高等等。其次,高中阶段的《歌唱》教学目标定位更专业,指向性更明确。义务教育阶段安排“唱歌”的学习内容,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和表现能力,以提高学生的综合音乐素质。高中阶段的《歌唱》模块学习旨在提高学生演唱技巧并使学生对“歌唱”的相关知识有较全面的了解,提高学生歌曲演唱、表现、排练、赏析等的综合能力。再次,高中阶段《歌唱》教学的内容更具专业性,学习的时间也更集中。义务教育阶段基本上以齐唱、合唱歌曲的学习为主,并将歌曲学习与音乐教学其他领域相结合。高中《歌唱》模块涉及到各种演唱形式的学习与实践,并且是歌曲演唱与歌曲赏析相结合进行学习,学习时间集中于一到两个学期。最后,高中阶段《歌唱》模块的学习更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义务教育阶段基本上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歌唱学习,是全员参与的唱歌学习;高中阶段是选修课程,是一部分对“唱歌”有兴趣,或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参与学习。学习的方式也更主动,以互动或自主学习方式为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学习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与表现能力。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任何教学活动都是围绕着某种教学目标展开的,任何教学措施都是为着实现某种教学目标服务的,教学目标支配、调节、控制着整个教学过程。因此,教学目标的定位关系到整个教学的开展。如果将《课标》中对《唱歌》模块的教学目标定位具体化,笔者认为,其最终目标是通过该模块的学习让学生获得如下几种与“歌唱”相关的能力。一是歌曲鉴赏能力,能对歌曲创作的艺术品位和歌曲表演者演唱水平进行正肯的评价;了解歌曲表现的各种形式和各种演唱方法及其表现特点;熟悉一些经典的各种演唱形式的声乐作品;能够感受人声丰富的表现力。二是歌曲表现能力,掌握歌唱的基本技能,能够运用正确的呼吸方法、有气息支持的发声、圆润的音色、清晰的咬字吐字,有感染力和艺术表现力地歌唱。在独唱中,能够较深入地理解作品的题材及风格,并能依据自己的声音特点,自信地、有表情地歌唱。在合唱中,能倾听各声部的声音,保持声部间的和谐与均衡;理解作品的创作意图,并对指挥的动作做出敏锐的反应。三是歌曲排练能力,具备一定的歌曲表现的自主排练的能力,能够较熟练地运用乐谱学唱歌曲;了解排练的一些基本常识和要求;能够简单分析歌曲的特点与风格,表现歌曲的音乐情绪;能对自己、他人、集体的演唱作简单的评价。教学目标又决定着教学方法的选择。如何在较短的 18课时内最大限度地达成上述三方面教学目标,如何针对模块的教学目标开展教学,需要认真思考和精心安排。笔者认为,首要问题是要摆正教材的使用观:不主张教教材,而是充分利用好教材内容进行“歌唱”教学。具体来说不是要老师们在 18课时内将教材内容全部教给学生,而是在 18课时内,充分利用好教材内容,提高学生“听、唱、排”的能力。理解到这一点,对于在 18课时内如何开展“歌唱”教学非常重要。为了能充分利用好教材资源,教学时建议老师从以下三面着手,创造性地进行《歌唱》教材。一可取舍教材内容,即可选取教材中最有利于教学的部分材料进行教学。二可重组教材内容。即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次序,甚至可以几方面内容同时进行教学。三可拓展教材内容,即根据教学需要和教师拥有的资源情况,适当补充一些与学生现实音乐生活息息相关的鲜活的“歌唱”教学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

《课标》中明确指出:歌唱是实践性很强的学习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同时强调“让学生多欣赏优秀的声乐作品,感受人声的丰富表现力与美感”。《歌唱》模块中“欣赏歌曲”主要听什么及如何听,才能有助于学生鉴赏能力的提高呢?合唱是具有十分丰富艺术表现力的音乐艺术形式,其音域宽广、音色丰富、体裁多种多样,是实施音乐审美教育、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合唱歌曲的欣赏与表现也是《歌唱》模块的重要内容之一。《歌唱》教学合唱欣赏中,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合唱艺术丰富的表现力,学生不仅要一般性地感受、体验合唱,更要深入理解合唱作品的艺术特征及其深刻内涵。欣赏时关注作品的创作风格及表现特点,聆听声部音色的和谐、均衡、协调、统一;了解合唱艺术的基础知识,如,合唱艺术的起源与发展、合唱艺术的种类(无伴奏合唱、混声合唱、童声合唱),合唱队的编制等;熟悉一些经典合唱曲目等等。对除合唱外的各种演唱形式的欣赏,也是《歌唱》模块中学习内容之一。欣赏表演唱、对唱、组合演唱、小组唱等演唱形式曲目,突出了解其各具特色的表现形式及艺术表现特点;欣赏独唱曲目,应强调对几种演唱方法、各类人声特点以及对著名独唱表演艺术家演唱风格的了解。让学生充分体验声乐演唱的艺术魅力,了解音乐演唱艺术中的各具特色的演唱形式,提高学生在声乐欣赏方面的艺术素养,同时也能更好地激发同学们的声乐演唱兴趣。《歌唱》模块教学中的“欣赏”教学开展,可采取“集中欣赏”和“结合欣赏”两种形式。“集中欣赏”即由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就“歌唱”中某一内容以“主题”的方式集中组材欣赏。如,“感受合唱经典”、“无伴奏合唱作品赏析”、“童声合唱的艺术”、“五彩缤纷的演唱形式”、“独唱的魅力”等等。“结合欣赏”即在进行演唱实践时结合排练曲目进行赏析。《课标》中对《歌唱》模块的教学建议中强调:排练合唱曲时要引导学生对作品的整体感受与体验。结合学生的排练曲目赏析,让学生熟悉了解作品的表现特点,理解作品的创作意图,感受音乐作品的美,体会和谐统一的合唱音色,即能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水平,又能为更好地表现歌曲打下基础。同时,表演又是强化音乐理解力和音乐体验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学中将两者有机的融合,能发挥教学的最大效益,促进学生审美能力与表现能力共同的提高。演唱技能的学习与提高也是这一模块的教学目标与要求。高中《歌唱》模块中的演唱技巧的学习由于受各方面条件的影响,如,学生之间嗓音条件、学习基础、对演唱方式兴趣偏好存在较大的差异;学习的周期较短(18课时);“一对多”的学习方式等等。在《歌唱》模块的演唱技能学习中,确实面临着较多的问题和困难。在这样一种受诸多条件限制的演唱技能学习中,应以最基础的演唱技能学习为主,基本做到:运用正确的呼吸方法、有气息支持的发声、圆润的音色、清晰的咬字吐字,有感染力和艺术表现力地歌唱。在演唱技能的学习中应尽量做到三个“结合”。其一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中小学的演唱技能训练中,更多是教学生如何“唱”;而在高中的“技能训练中”,要强调让学生掌握一些声乐的基础理论知识,如呼吸、发声、共鸣、语言的基本原理与规律,感情表现的基本原则与手段等。通过短期学习获得一种声乐学习的方式,为日后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其二是集体训练与个别指导相结合。声乐技能训练具有明显的个性特点,声乐技能教学也一般采用“一对一”的方式上课。但在高中“歌唱”教学中受师资和时空的限制,普遍只能采取“一对多”的声音训练方式。因此,要充分利用“合唱”这种声乐艺术表现形式,增加学生学习的参与机率,提高学生的演唱技能。同时,在教学中也要创造条件,或以不同唱法分组、或以男女同学分组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小范围的个别指导,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解决一些演唱方面问题,提高其演唱水平。其三是学习与表演相结合。《课标》解读中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的歌唱技能,一定要融在歌唱艺术的实践活动过程中,将歌唱技能训练与歌唱艺术表现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那种技能训练与歌唱实践两层皮的教学方法应该予以摒弃。演唱技能学习的目的是更好地表现音乐,演唱技能的学习一定与表演相结合,如,将表现歌曲的情感作为教学的主要关注,激发演唱情感,做到以情带声,声情并茂;将咬字吐字的知识技能和发声方法等知识技能融合在音乐艺术实践的过程中加以解决,等等。技能学习与艺术实践紧密相结合,摆脱了单纯讲授知识、机械地训练技能的桎梏,也更适合普通高中学生声乐技能学习的需求。

此次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改变教学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高中《歌唱》模块的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通过学生自主排练歌曲,培养学生的歌曲的排练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表现能力,也是模块的教学目标之一。在《歌唱》模块的教材中,湖南文艺出版社和人民音乐出版社的教材关注了学生“自主排练能力”的培养,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曲目,让学生自主排练表现。如,在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歌唱》模块教材中,安排了互动排练和自主排练混声合唱、组合演唱、表演唱等内容,让学生基本懂得从不会到会再到较成熟的表演曲目所经历的完整排练过程,并能基本自主操作。如,发声训练;分声部排练、合排;指挥演唱;艺术处理歌曲,包括声音的处理和表演形式的处理,等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和表现能力及综合能力。真正要让学生懂得如何排练,提高学生的排练水平,教师要有意识加强排练方面相关知识的渗透,如,教师在主导排练合唱时,引导学生注意教师的排练方法和程序,让学生在演唱实践中对如何排练有整体的认识;在欣赏合唱时,引导学生关注欣赏曲目中的歌曲的处理方式、表现形式,积累相关的排练经验;给学生充分的实践排练机会,在互动排练与自主排练中学习排练。等等。常言道“要在游泳中学游泳”,学生的歌曲排练能力,也应从实践中得到积累与提升。高中音乐课程中《歌唱》模块的教学对于老师们来说虽然不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却蕴涵着诸多新的教学理念,对老师们提出了新的挑战。正确认识模块的目标定位、把握教学重点、采用适合于模块教学的有效方式开展教学,是顺利实施《歌唱》模块教学的关键。仅以此文提出本人对该模块教学开展的一些粗浅看法,更重要的教学经验的获得,还需老师们在教学实践中求得。在此,就当抛砖引玉了。

七、歌唱模块的教学设计

歌唱教学在高中音乐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高中音乐新课程的一个重要学习内容。首先我们要充分了解新课程标准的要求:(1)能主动地参与各种演唱活动,养成良好的唱歌习惯。(2)能够自信地、有表情地演唱歌曲。积极参与齐唱、轮唱及合唱,并对指挥的起、止、表情等做出正确的反应。(3)了解变声期嗓音保护的知识,懂得嗓音保护的方法。(4)能够简单分析歌曲的特点与风格,表现歌曲的音乐情绪和竟境;能对自己、他人、集体的演唱作简单评价。(5)每学年能够背唱歌曲 3至 5首。

嗓音是我们人类最好的乐器,每个人的嗓音又是不同的,所以在歌唱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和运用每个学生的特点来组织教学。下面我就我们学校的情况来谈一下高中歌唱模块的教学计划。

由于地区差异和学校差异,每个学生的水平不同,小县城里的学生岂不都是比较晚的,甚至在歌唱方面所掌握的知识为零,也有很多学生对歌唱得了解也是仅仅限制在流行歌曲演唱的概念里。所以我在设计歌唱模块教学时不会像有些地方的老师那样线进行基本的声音训练。我会计划如下:

第一、在歌唱模块的教学过程中我会最先抽出一个学时让学生们来欣赏歌唱。其中包括独唱、重唱、合唱的歌唱形式;还有欣赏美声、民族、通俗等不同的歌唱方式。进而使学生更深的了解歌唱知识,为后面的歌唱教学打好基础。

第二、在第二阶段的教学主要以初步训练学生科学的演唱方法为主。由于条件有限,只能是以集体声乐训练为主,让学生了解科学的发声概念,从而为歌唱教学打下基本的声音基础,学会用气发声,了解身体各腔体的功能。

第三、由于学生起步晚,音乐素质不够全面,还停留在欣赏阶段,实际动嘴比较少,所以在我的教学计划中会抽出部分时间来讲授一些乐理上的基本知识和进行比较简单的视唱和听音练习,加强一下学生的音准感和节奏感。

第四、在以上条件具备一定的基础以后我才会进行歌唱学习,也就是对歌曲的演唱。在学习唱歌的时候我回选择一些比较简单好唱的歌曲。美声、民族、通俗的歌曲各选一首,让学生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真正的去了解这些唱法的区别。同时,为了训练学生的合作意识我还会相应的加上合唱歌曲的训练,培养学生相互聆听的习惯,锻炼学生的音准。第五、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表演”习惯除了歌唱,表演也应该作为一个不可缺少的教学内容。很多学生在学唱歌是只是机械的唱,没有感情、表情,不能抒发出乐曲所要表现的情感,这就牵扯到了表演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会让学生以个人或者小组为单位,根据所学乐曲的歌词、风格等来设计台词或动作。比如比较欢快的歌曲让他们编点简单的舞蹈动作,或者根据歌词所表达的感情来边唱边表演,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第六、重点抽出歌唱模块中的合唱组织学生进行演唱训练。进行歌唱实践。总结:在歌唱模块的教学中不只是听听、看看就能教好学生的,也不是随便找几个歌教教唱会后就了事的。由于学生的素质都比较差,所以要从最近本的方面入手,打好基础才是最关键的,而且一定要让学生都真正的参与进来才能更好的组织歌唱模块的教学,我们是为了提高学生素质而教学,而不是为了完成新课标所要求的数量而教学的。

八、高中音乐歌唱模块的教学实施

高中音乐新课程中的歌唱模块与义务制的相关内容一样,是基础音乐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课程性质及教学实施上,对于高中教师来说是个新内容。如何正确认识歌唱模块、把握教学的重点、采用适当的教学方式是能否顺利实施歌唱模块的关键。

(一)高中歌唱模块的定位

1.高中歌唱模块同初中歌唱课的区别

高中阶段的音乐课程中设置歌唱教学模块,体现了高中课程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鲜明特点,为学生生动、活泼、富有个性地全面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它与义务阶段的歌唱教学是既有联系更有区别的。

①全面发展前提下,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在提高全体学生音乐素养的同时,还要为具有音乐特长、对音乐有特殊爱好的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因此,歌唱等选修模块的开设体现了多样化和可选择性的特点,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发展不同个性的因材施教有机结合起来。

②课程的独立性较强。

初中阶段的演唱课是融在普通音乐课四个音乐教学领域中(特别是表现领域中)的一项教学内容。对于学生来说,这项教学内容和其他学习内容一样都是必修课程,不允许有选修的可能。在这项教学内容中,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其中,在音乐艺术上更偏重于理性上的理解与思辨。相对而言,高中歌唱课是高中音乐课中的教学模块,它们具有相当程度的独立性的学习领域,对于学生来说,它们是可以自愿选修的课程。尽管这个模块也同样重视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但在音乐艺术上不再是偏重与音乐的广泛性和全面性,而是更偏重于音乐艺术上的选择性和精深性,学生不仅要一般性地感受、体验、表现、创造音乐,更要深入研究音乐艺术的真谛,理解音乐作品的艺术特征及其音乐文化的深刻内涵,进而促使学生产生终身学习的强烈愿望,使之成为提高自己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内容。

2.高中歌唱模块中的欣赏与演唱表演

表演课所面临的重大任务是以表演为媒介。普通音乐课的目的或方向,是尽可能最充分地培养每个学生体验和创造音乐的内在表现性,也就是培养每个学生对音乐艺术的审美感受力。表演课的目的也完全一样。其中不同的是规定出两种课各自特殊性区别于“体验和创作”之间的平衡点。例如在音乐鉴赏模块中,以听赏为基本行为,表演是与音乐相互作用的,又是客串性模式的。它是强化音乐理解力和音乐体验的有效途径之一。听赏和表演之间倾向于听赏。普通音乐课对待音乐艺术是广泛而全面的

在表演课程中,平衡点在于通过在舞台上的表演充分体现音乐的实际创作,体验音乐的某个种类。表演仍然是体验音乐和创作音乐的一种手段,但是它已经成为主要手段。表演的本质是拥有极少一部分音乐世界作为基本学习材料,但是每一首乐曲都要体验透彻,表演对音乐艺术是精深和选择性。

因此,在高中歌唱模块中欣赏部分列于次要位置,演唱表演是主要的表现手段,其中合唱又是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3.高中歌唱模块中的知识技能

传统音乐教学的知识技能观,直接针对音乐基础知识中的乐理部分和音乐基本技能中的歌唱能力部分,尤其是视谱知识和视唱能力部分。在教学中强调音乐学科的系统性,强调音乐技能的专业性。因而,在教学方法上也特别强调教师的讲解和对学生的专业性训练。这一切,正是音乐课程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但是,经过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课程改革与实践,音乐课程中的知识与技能又面临着新的尴尬与无奈:

①音乐新课程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首位,“知识与技能”是否就不重要了? ②教“知识与技能”就被认为是传统教学 ,所以不敢碰知识与技能。③不知道怎样教知识与技能学生才会既有兴趣又有所获得 ? ④音乐“双基教学”的涵义是否主要体现在识谱和乐理方面?

高中音乐课改,要避免重复义务教育的课程改革所走的弯路。这次课程改革,将知识于技能视为各门课程中三维目标中的重要目标之一,音乐课程也不例外。既然“知识于技能”是音乐课的三维目标之一,那么在各个模块中的内容目标也会有明确的表现。不难想象,这种表现实际上体现了新课程体制下的音乐知识技能观,即强调学生要学习哪些对提高自身音乐审美能力有益的、对全面提高自身科学文化素养有用的、对终身喜爱和学习音乐有利的知识于技能。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

①不应因为“双基教学与训练”而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②不能片面理解音乐教学中的“双基”只是乐理、识谱和歌唱技能训练。

③理论学习必须遵循体验------学习------再体验,即音响和概念尽量相统一的原则。

④“双基”教学应使学生在艺术实践活动中不知不觉地获得。

⑤“双基”教学是重要的学习内容,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手段,是持久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可缺少的环节。

所以,如果说义务教育中音乐学科强调淡化音乐基础知识与技能,它的知识技能是隐性的,那么在高中歌唱模块中由于它的艺术表演特点,更应强调具有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与技能,它是显性的。

4.模块的开设

高中音乐新课程体系向教育管理者和教育实施者提出了一系列有关教学组织与管理方面的新问题,特别是模块的开设、选课、排课等,这些方面安排的是否妥当将直接影响高中音乐新课程是否能够顺利实施。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

①调动师生双方的主动性与积极性。②加强对学生的选课指导。

7.趣味教学在高中田径教学中的应用 篇七

趣味教学能够充分调动起高中生对于田径运动的兴趣,同时激发学生对于田径学习的热情。因此,在实际的趣味田径教学中,教师应善用快乐的方法让学生掌握田径运动的相关知识与要领,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培养道德情操。

二、趣味教学在高中田径教学中的应用

趣味教学在高中田径教学中的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集合了趣味性、娱乐性、随机性、适应性以及竞争性等特点。因此在实施趣味教学模式中,要因地制宜,针对不同的教学场地来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改变以往田径课程学习的乏味与枯燥,使得学生能够从中体会到高中田径的多种乐趣。

(一)趣味课堂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创造情境和游戏带入是高中田径趣味教学中的重要形式,教师在课堂中可以运用幽默的语言和夸张贴切的动作对田径训练的基础知识进行教学,让学生感同身受,快速地掌握训练要领,进而提高学习兴趣。

(二)丰富教学方法,凸显趣味田径

在实际的田径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变通法和模仿法等方法来凸显田径训练的趣味性。当前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体育教师也应当结合时代背景,设计一些兼具趣味性和潮流性的教学内容来对高中生感官系统进行刺激,如结合学生生活中看到有关田径节目或含有娱乐性质的运动比赛以此进行分析教学,使学生感觉到田径就在身边,从而提高对田径学习的兴趣。

(三)优化练习方式,促进学生参与

处于青春期的高中生性格易冲动,做事缺乏耐心,对于后续的练习缺乏兴趣。而对于新事物的学习,每个学生都有着相对高涨的热情。此时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们优化练习方式,让学生体会到练习的乐趣。

三、结语

趣味教学是高中田径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实际应用中,要注意趣与学之间的度量,既不可偏重于趣也不可偏重于学。因此在趣味教学中,教师应学会换位思考,以高中生的角度来设计田径趣味教学的模式,相信能获得更好的效果。

摘要:本文中,笔者通过查找文献资料和使用分析方法,阐述了趣味教学法在高中田径教学中的意义,并对其应用方法进行了简要探讨。

关键词:趣味,田径,体育教学,高中

参考文献

8.高中田径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八

【关键词】高中 田径教学

前言:

想要解决高中田径教学的问题,就要结合传统教学的方式方法,和对于学生的影响力等各个方面,结合现状和借鉴先进国家的田径的教学模式和设备,从而完善高中田径教学的效果;相关的教师有组织的进行探究并制定出相应的教学的目标和计划,并得到国家和教育部门的重视,大力的推广并实施;实施的过程中不断的完善和改进;争取对于日后的田径教学有一定的推动的作用。

一、高中田径教学现状

1、国家对于高中田径教学的关注、管理和投入的力度不够;很多的高中出现了“重知识轻体能”的现状,对于其他理科或文科的成绩抓的太紧,甚至经常的霸占体育课程,教师和校方对于高中生的体质问题关注的太少;而且加上高中生的学习紧任务重,一味的知识的灌输,对于学生的身体和体育的技能急剧下降。

2、对于传统的田径的教学没有吸引力,没有让高中生意识到体育的必要性,没有积极性和兴趣;加上没有合理、舒适的场地,平时的田径教学的设备老旧,运动的设施和教材陈旧且数量少;没有迎合时代的发展;加上教师的抓专业素质低,学历低、知识水平和教学的内容不全面,和传统的授课方法,给高中生造成懒散的心理。

3、当今教学的方式,没有规范性,只有强制性,没有完全的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长久计划。没有长期的对学生进行体育项目的全面的训练,学生对于田径的掌握力不强;而进行单一的、针对性的田径项目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手段,不僅没有给学生带来综合体制的提高,反而会显得枯燥乏味,没有吸引力;学生只是为了完成某一特定的简单的项目而锻炼,考核力度不够;没有合理教学的目标和计划。

二、高中田径教学研究策略

1、建设强大的师资队伍;对于田径教师的学历、教学水平、管理模式、专业教学经验等方面进行严格的把关,为了更好的高中生田径的教学,对于教师的来源有一定的限制;可以请有关的教育专家介入指导,对于学生的心理和田径项目合理分配。不断的增加自身素质的同时,教师可以有组织的进行交流和互相的帮助。共同开创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模式。并不断的增强教师的资质,使其成为最快的优秀教师骨干。

2、学校加大田径教学和宣传的力度,可以使教师提高田径教学的责任和重担,也让学生对于田径项目的重视,更正学习田径教学的态度;并与其他的科目进行合理的分配;对于教师的教学,制定完善的教学目标和计划;宣传教育的同时要增加田径教学的趣味性,加强学生田径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健身方面完美结合的能力;让学生充分的意识到田径教学的魅力。

3、对于高中田径教学的设备不仅要齐全、数量够,还要采用先进的电子设备进行教学,不仅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对于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有一定的提高。对于教材也要结合国家的发展趋势,进行合理的编排。对学生的心理和身体有一定的接受的能力;

4、采用创新的教学模式,全方位的提升学生的体制和体能。如情境教学法和游戏教学法等,充分利用高中生的好奇探究的心理进行田径项目的训练和教学。不仅满足了教学的需求,也一改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过程不仅轻松愉快,也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高中田径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田径教学对于高中生来说,可以得到很好的教学体验,对于以后的体育项目有一定的消化的能力;对于自身健康有一定的保证,对自身的毅力和耐力都有所增加;从而带动自身其他的能力的提升。

1、因为田径教学不是单一对学生进行教学,而是大范围的进行教学,对于不同学生不同的心理和身体的变化,及时的关注,注意合理的休息和训练时间的安排,一定要保证学生的安全的问题,避免出现问题。

2、在教学中一定要保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向,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树立学生健康锻炼的意识,切莫强制性的要求,走可持续发展的路线。

3、在考核时,不仅要对于成绩的要求,更重要的是锻炼的过程。可以让学生之间互相的监督和评价,通过学生无时无刻的监督,不仅可以减轻教学的压力,也对于教学效果有一定的保证。

总结:

综上所述;高中课程不仅紧、时间少且心理压力大;导致很多的学生即使希望上田径课,也会被其他的学科的任务量而压制;田径的课程的不仅可以放松身心,提升学生的综合技能,也要与其他的课程进行合理的安排;对于高中生来说,压力越大,学习的技巧就会被控制,学习的思路就会越模糊;对学生来说需要更多的是劳逸的结合;而轻松愉快的田径教学,不仅满足了学生的追求,更多的是压力的释放。

【参考文献】

[1]席明明,体育教学新课改中田径课和素质教育的关系[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2

上一篇:精选师德建设演讲稿下一篇:四年级写事文章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