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美国的悲剧》读后感(11篇)
1.大学生《美国的悲剧》读后感 篇一
美国小学生的读后感(七)
11月4日 亲爱的爱玛老师, 帕特里克是自愿参军的。 不过他后来说自己竟然会做这么愚蠢的事,真是个彻头彻尾的傻瓜。 我认为他报名参军时并不知道战争如此残酷。 他到了部队里几个月后,迫使自己不再交新朋友,怕新朋友马上会死掉。我不知道帕特里克怎么看美国帮助南越这件事的。 现在我在读《儿童幽默故事集》。 里边有一些短篇幽默故事,以及摘选自其他书本的一些章节。 在“比格尔夫人的魔法”里,我认为孩子们不应该总是说:“哦,我以为你说的是。。。”。虽然好玩,但很讨厌,父母们听得都快疯掉了。 在“大象的孩子”里,我认为大人不能在每次大象的孩子好奇提问的时候打他。 在“蛾和星星”里,蛾爸爸认为翅膀被烤焦是一件非常荣耀的`事。但是小蛾没有听爸爸的话,翅膀从来没被烧灼过。 他因此比他爸爸和兄弟们活得岁数长多了。 在“切尔姆的傻瓜们和鲤鱼”里,我认为切尔姆人都很蠢。故事一开始,倪力进献给切尔姆的首领奥克斯一条活鲤鱼。鲤鱼的尾巴打了奥克斯的脸。 奥克斯生气了,举办了很多次审判会定它的罪,但不知道该拿它怎么办。 最后他决定把鲤鱼扔河里淹死。 所有人都觉得这是个绝妙的主意。 您的学生, 冰 *** 月9日 亲爱的冰, “大象的孩子”选自鲁德亚德・吉卜林的名著《原来如此・吉卜林故事集》 。 这类故事被称为pourquoi故事,因为它们讲述各种现象是怎么来的。“大象的孩子”描述了什么现象? 吉卜林也是《森林王子》的作者。 “蛾和星星”是詹姆斯-瑟伯写的一个寓言, 1940年第一次发表在故事集《我们时代的寓言》里。这个故事教给我们一个道理。 小蛾学到了什么道理? 这本书里你已经读完多少个故事了? 真诚的, 爱玛老师 *** 11/4/ Dear Ms. Emma, Patrick volunteered for the army. He said that he was a complete idiot for doing that. I think when he enlisted he didn’t know how horrible war actually was. After he was in the war for a few months, he actually forced himself not to make any new friends, just in case they died. I don’t really know if Patrick believed the U.S. was right about helping South Vietnam. Right now, I am reading The Random House Book of HUMOR for Children. It consists of funny short stories, or chapters or sections of other books. In Mrs. Piggle-Wiggle’s Magic, I don’t think the children should always say “Oh, I thought you said…” Even though it is funny, it drives the parents crazy, and is annoying. In The Elephant’s Child, I think the adults don’t always have to spank the Elephant’s Child whenever he gets curious, or asks a question. In The Moth and the Star, the father moth thinks that if your wings get singed, or burned, it is a very big honor. But the child moth didn’t listen and didn’t get burned at all, which let him live far longer than his father or brothers. In The Fools of Chelm and the Stupic Carp, I think the people of Chelm are very stupid. It started when Zeinvel Ninny brought a live carp to Gronam Ox, the leader of Chelm. The carp slapped Ox with its tail, so Ox got angry. He held lots of trials, but couldn’t decided what to do with it. Finally, he decided the carp should be drowned. Everybody thought that was a great idea. Sincerely, Ben *** 11/9/2009 Dear Ben, The Elephant’s Child is originally from Just So Stories for Little Children by Rudyard Kipling, the author of The Jungle Book. These types of stories are called pourquoi stories because they tell accounts of how various phenomena came about. What phenomena does The Elephant’s Child describe? The Moth and the Star is a fable by James Thurber and was first printed in the story collection Fables for Our Time in 1940. This one teaches a lesson. What lesson did the young moth learn? How many stories have you read from the book? Sincerely, Ms. Emma
2.大学生《美国的悲剧》读后感 篇二
首先, 给笔者的第一印象是两位美国教师的年龄都不小了。既然是一个国际性的交流活动, 最起码也应该代表着自己国家的一个平均水平, 没想到一打开录像视频, 竟然还有一位满头白发的女教师。反观我国两位执教教师, 年龄相对较轻。试想一下, 即使是我国基层研讨会或交流会之类的体育课, 一般都是由年轻或中年教师担任, 很少能看到满头白发的教师还在上公开示范课的。所以, 给笔者的感触就是美国体育教师是心怀常态心理去参与一些国际性活动的, 并不刻意去作秀表演。
其次, 感触于两位美国同行在教材地选择和处理上。一个是飞盘, 一个是舞蹈。飞盘属于一个非奥运会比赛项目, 在一个国际性的交流活动中能选择这样一个教材来进行教学, 笔者不得不感叹于美国之所以成为体育强国。美国体育的强势不仅仅表现在奥运会比赛项目上, 同时, 在一些非奥运会比赛项目上, 也是同样表现出体育强国的雄厚实力。反观我国体育课, 似乎还笼罩在奥运争光计划下, 总是离不开一些竞技性很强的比赛项目, 而没有真正的把基础体育夯实抓牢。如果我国的体育课中能多出现一些没有竞技性的东西, 让学生真正能喜欢上体育课、爱上体育, 那我国的终身体育观就不仅仅停留在口号上了, 学生不自觉地就会形成终身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所以, 要想帮助学生树立真正的终身体育观, 还得在体育课中转变教材观念。视角转向舞蹈课, 从教学场景分析根本不像是一堂舞蹈课, 用音乐节奏课来表述或许更加贴切, 但这正是我国舞蹈课所缺失的。因为, 我国舞蹈课大部分的时间都放在了怎么教好学生舞蹈动作上, 而关键的节奏感却被教师所忽视了。所以, 舞蹈只有把节奏感培养起来了, 才能跳好。而这位美国女教师正是通过这样一堂舞蹈节奏课帮助学生先建立舞蹈的节奏感, 为今后的舞蹈动作学习打下基础, 而没有拔苗助长、好高骛远, 这点很值得一线教师去反思学习。
再次, 感触于这两堂课教学内容的渐进性是由学生自己去体会和感受。不管是飞盘课还是舞蹈课, 教师的教学都很有渐进性, 由易到难, 由简单到复杂。教师通过一步一步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逐步学习和感受, 这是一个很有效的手段, 学生通过这样循序渐进的手段, 逐步地就能接受教师的教学内容, 达到教师的教学目的。这点同时在一个侧面说明了美国的体育教学很有系统性, 教师平时的教学也很有系统观念, 不会盲目地追求一个单一的目标。而反思一下自身的课堂教学, 却没有一点系统性和大局观, 很多情况是想到一个教学内容就进行一个教学, 不要说系统性, 连一点连贯性都没有。这样的教学结果下来就像一颗颗断了线的珍珠, 教学就像一盘散沙, 没有一个核心的教学价值观。再分析学生学的过程, 两节课都是让学生在实践练习中不断掌握技术技能。技术技能的教学也是循序渐进的过程, 学生在这样思想地引导下, 逐渐地走进接受、尝试、体会和享受教师的教学。学生只有通过自身的实践体验才能更好地掌握教师所要教授的东西, 也只有这样才能领会教师的教学意图, 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在这两堂课中, 虽然存在语言障碍, 但给笔者的感触是讲解较少, 教师更多地是通过学生的练习, 来让学生理解自己的教学, 让学生在实践练习中掌握运动技能。通过这两堂课, 笔者学到很多有效地让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的方法、手段和技巧。
3.猴子“大学生”走俏美国 篇三
“生活帮助小组”是一个动物训练机构,早在1979年,该机构就开始借助于各种设备训练动物,帮助残疾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现在这所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猴子大学”大获好评,每年能培养20多个“毕业生”,但实在供不应求。
“猴子大学”的生源大多来自南美洲的卷尾猴族群,因为它们智商高,特别灵活而且容易与人相处,这种猴子的平均寿命可达40岁。“猴子大学”的学制是一年半到两年,这取决于猴子的学习进度;不过,所有的猴子最终都能合格毕业。进入“大学”后,它们初期的学业是一些简单的技能,如把小球放到一个玻璃杯里;沿着激光线走路等等。为完成课程,老师们有时还得恩威并施,用香蕉奖励完成任务的学生,不老实的学生则要受体罚。此外,猴子们还要学习开门、取信、开冰箱以及播放CD等生活常识。
目前,这所“大学”里住着25只猴子,它们的宿舍就在教室上面,且配备有收音机和电视。它们的老师是一位有20多年驯兽经验的老先生。在一天的学习之后,这些猴子学生可以回宿舍看电视放松一下,它们最常看的是美食、动画甚至是野生动物节目。
据悉,培养一只猴子所花的费用跟培养一个大学生的费用差不多。每只猴子的训练费用,包括直到毕业时的生活费用,高达2万美元,这笔费用主要靠社会捐赠,而捐款的主要单位则是慈善组织和动物保护协会等。
4.美国小学生的读后感二十 篇四
美国小学生的读后感(二十)
3月9日 亲爱的爱玛老师, 没有,我还没有看过电影。但我已经很多次听人家提到这个电影了。 我认为美好的友谊比大把的钱要有价值得多。当然如果可能的话,我两样都要。 我没有读过凯特-迪卡米罗的其他书。 我现在在读詹姆斯-帕特森的`《马克西姆》。托托(鸟孩们的会说话的狗)对人们现在这样对待狗很恼怒。但它喜欢法国人--- 至少大多数法国餐馆允许狗狗进去用餐。我认为我们应该善待动物。 我现在在读“三脚人”系列之第一部:《白山》, 作者为约翰-克利斯朵夫。这是一本科幻小说,讲述一个叫威尔的男孩为躲避三脚人向白山里逃去。 三脚人是庞大的,三只脚的机器。有些人认为他们来自外星球,奴役地球人;有些人认为他们是古代人(机器人控制地球之前的人类)造出来的机器,能思维,后来反叛了。 它使我想到电影《终结者》, 那也是关于人造机器造反的故事。 我现在在读里克-杨斯所写的《所罗门的封印》。 它讲述艾尔弗雷德试图用所罗门的封印拯救世界。 真诚的, 冰 *** 203月15日 亲爱的冰, 你的信显示你有很强的洞察力和思考能力。 你很有想法,表达能力也强 --- 高于五年级的程度。 我完全赞同你的观点 ---美好的友谊比大把的钱要有价值得多。钱真的不能使你快乐,但是友谊可以。你只需要足够的钱支付日常开销就可以了。 一旦基本生活条件能满足,更多的钱并不能使你快乐。去上大学 --- 上克莱姆森大学 --- 你以后挣的钱就够生活了。 我是上了高中才读的《白山》, 因为那时年轻人能读到的科幻小说太少了。我读五年级时,老师没有叫我读科幻小说。我太喜欢这本书了! 威尔对人生有了怎样的理解和感悟? 真诚的, 爱玛老师 *** 3/9/ Dear Ms. Emma, No, I haven’t seen the movie, but I’ve heard people talk about it lots of times. I think a good friendship is better than having a lot of money, but I would have both if I could. No, I don’t think I’ve read any other book by Kate DiCamillo. I’m reading Max, by James Patterson. Total, the Flock’s talking dog, is very irritated at humans for treating dogs like they do. But he likes the French C at least most of the restaurants in France allow dogs to eat inside. I think we should treat animals better. I am reading The Tripods 1: The White Mountains. It is a Science Fiction book about a boy named Will traveling to the White Mountains to hide from the Tripods (Author: John Christopher). The Tripods are big, three legged machines. Some people think they, came from outer space and enslaved human kind, and some people think they were just thinking machines that the Ancients (People before the Tripods took over) built that rebelled. It reminded me of the movie series Terminator, where machines built by humans revolted. I am reading The Seal of Solomon, by Rick Yancey. It is about Alfred Kropp trying to save the world with the Seal of King Solomon. Sincerely, Ben *** 3/15/2010 Dear Ben, Your letters are very insightful and reflective. You have great ideas and you express them at a high level C higher than 5th grader. I absolutely agree with you --- friendship is better than having a lot of money. Money really doesn’t make you happy, but your friends can. You only need enough money to meet your needs. Once your needs are met, more money won’t make you happy. Go to college C go to Clemson C and you will have plenty of $. I read White Mountains when I was in high school because there was very little SF for young people to read. I didn’t have a teacher making me read SF in 5th grade. I loved it! What did Will realize/learn about life? Sincerely, Ms. Emma
5.美国小学生的读后感二十六 篇五
美国小学生的读后感(二十六)
4月27日 亲爱的爱玛老师, 他应该使故事情节不要那么混乱。应该有人(比如在书的最后)告诉大卫龙的真假, 而不是让他最初认为龙是假的,然后是真的,然后又是假的。 我现在在读卡什-阿帕特的《在下边》。这本书讲述一个叫伽菲斯的坏人, 与他的狗,和几只猫(狗的朋友们)的故事。 我无法理解伽菲斯怎么能这么坏。 他一生从来没有感到过懊悔和抱歉。 即使真正的恶人有时也会有那种感情的。 我现在正在读《规则》,由辛西娅-罗德所写。OT做些什么事?我认为OT没怎么帮到大卫。大卫做了很多让凯瑟琳尴尬, 失面子的.事, 我替她难过。 真诚的, 冰 *** 205月10日 亲爱的冰, OT是“职业治疗师”的简称。职业治疗师帮助身体有局限的人。他们教病人日常生活技能,以使他们能独立生活。杰森的OT教他怎样跟别人交流,怎么操作轮椅。她可能还教他吃饭,刷牙等。她希望他越独立越好。大卫的OT可能教他跟别人讲话时要看着人家,控制住身体,适应响声,少发脾气等。 大卫真的无法控制他的脑子。 我认为凯瑟琳不应该觉得尴尬。 他就是那样的人。 我能理解她的感觉,但我更同情大卫。 你认为克里斯汀称得上是凯瑟琳的好朋友吗? 真诚的, 爱玛老师 *** 4/27/2010 Dear Ms. Emma, I think he should have made the book less confusing. It would have been better if someone, maybe at the end, just told him if the dragons were real or not, instead of first feeling that the dragons were fake, then real, then fake again. I am reading The Underneath, by Kathi Appett. It is about an evil man named Gar Face and his dog, Ranger, and some cats who befriend Ranger. I don’t get how Gar Face could be so mean. He never felt any sorrow or regret in his life. Even rally evil people have those feelings sometimes. I am reading Rules, by Cynthia Lord. What does the OT do? I don’t’ think it really helps David much. I feel sorry for Catherine, David embarrasses her a lot. Sincerely, Ben *** 5/10/2010 Dear Ben, OT stands for “Occupational Therapist”. An occupational therapist works with people who have limitations. Their role is to help others lead a full life by teaching them how to do day-to-day tasks. Jason’s OT teaches how to communicate and maneuver his wheelchair. She probably also teaches him how to eat, brush his teeth, etc. She wants him to be as independent as possible. David’s OT probably teaches him how to look at others when he speaks to them, control his body, deal with loud sounds, have fewer tantrums, etc. David really can’t help the way his brain thinks. I don’t think Catherine should be embarrassed. That’s just who he is. I understand why she is, but I feel for David. Do you think Kristi is a good friend to Catherine? Sincerely, Ms. Emma
6.《美国的悲剧》读后感作文 篇六
《美国的悲剧》读后感作文
今天,我怀着沉重的心情读了世界名著中的《美国的悲剧》这本书。《美国的悲剧》的主人公莱德原是一个穷牧师的儿子,他的母亲、罗伯父亲笃信上帝,但他们一家却并没有因为崇拜耶稣而得到幸福,相反却弄得衣食不保。为了追求幸福生活,克莱德毅然离家出走,独自闯荡世界,他凭着自己聪明机灵找到了一份工作,在那里,他拼命追求穷女工罗伯塔。后来他遇到了大富人家的女儿桑德拉。两人一见钟情,很快坠入爱河。克莱得为了能得到美丽的桑德拉,并通过她过上有钱人的生活。他终于下定决心用阴险的杀人计划害死了怀有身孕的.罗伯塔,最终被判处死刑,推上了电椅。想到这,我的心不由地变得沉重起来。这本小说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的种种弊端。富人们极尽享乐之能事,而穷人们却是为了活命而劳累奔波,干的是牛马活,住得是破旧房,吃得是粗茶淡饭。我愉快的心情变得愤怒。在这个世界上,当富人们在吃喝享乐的时候,穷人们却捧着没有吃饱的肚子,扛着沉重的锄头,迈着已经没有力气的步伐去种田、去劳作。记得有一年,我去乡下,看到一个小姐姐坐在地上哭,我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就去问她。小姐姐说她考上了一个重点中学,但是家里太穷,交不起贵重的学费,她不得不放弃远大而美好的前程,消失在以前她最熟悉的课堂上,我听了,心进而突然有一种冲动的感觉,这难道不是穷人和富人的区别吗?也许一个富人他可以轻轻松松通过“开后门”进一中、长郡、雅礼,而穷人却不行,他有这个能力,却没有这个条件。为什么富人们能吃喝享乐,而穷人们却必须干一些社会上低贱的工作,难道穷人不是人吗?现在,我想说:“穷人和富人是没有区别的。”《美国的悲剧》读后感作文600字
小学生作文(中国大学网)
7.美国大学生汉语学习目的调查 篇七
一、研究背景
国内对于第二语言学习的动机研究非常多,但是有关外国人学习汉语的动机研究相对缺乏。即使有学者研究外国人学习汉语的动机,也常常以来华留学生为被试,很少有以国外当地人在本国的汉语学习者为被试的研究。
国内的对外汉语教学领域中对动机的分类研究主要有:
吕必松将留学生汉语学习的动机分为职业、职业工具、受教育、学术和其他等5方面。[1]
王志刚等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因子分析法对外国留学生的汉语学习目的进行调查,得出留学生学习汉语的目的主要为五类:了解中国、便于工作、接受更多教育、融入中国文化(华裔学生)和便于在华旅游(华裔学生)。[2]
徐子亮等人用调查的方法得出留学生汉语学习的动机分为工具、升学、研究、深造、不明确等5类。[3]
面对这一现象,我以美国在校大学生为被试,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和分析他们的学习目的,并针对相应的学习目的提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建议。
二、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搜集数据,样本数为120。具体研究过程如下。
1. 被试
美国中西部某一公立大学学习汉语的学生120名。被试为选修汉语为第二语言的本科在读生。所有被试的第一语言为英语。其中,男生75人,占62.5%。女生45人,占37.5%。年龄从18到34岁。84名被试是欧洲裔的美国人。亚洲裔,非洲裔,印度裔等其他裔的美国人较少。发放135份问卷,回收问卷127份,其中有效问卷为120份。
2. 步骤
研究者提前与国外汉语教师联系,取得汉语教师准许后发放和收集问卷。问卷回收后,研究者剔除无用的问卷。
3. 结果
本次问卷调查的问题是“为何要学习汉语?”统计问卷的答案大致可分为三种。
(1)兴趣型
被试的回答多为对汉语或者中国文化感兴趣(be interested in China or Chinese culture),如:向往去中国旅游等。
(2)工具型
即被试的答案涉及希望跟中国商人从事贸易等活动。还有些被试的答案与交流有关,希望能够用汉语与中国人沟通和交流。
(3)学分型
即学校要求学生毕业时所选修的课程必须有第二语言,或者学生辅修某一专业要求必修汉语课。
三、讨论
本次问卷调查的问题:“为何要学习汉语?”由于被试是在校大学生,统计结果与研究者假设的比较相似。统计问卷的答案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
1. 兴趣型
被试的回答多为对汉语或者中国文化感兴趣(be interested in China or Chinese culture),如:向往去中国旅游等。汉语并不好学,根据顾百里教授对世界上语言按照美国外交官应达到的职业要求水平所需要的强化训练时间分类得知,学汉语要用四倍于学法语、德语、西班牙语的时间才能达到相同的水平。[4]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也有很多学生反映汉语难学。很多外国人学习汉语是出于真正的兴趣所致。对外汉语教师应慎重对待这一点,不要挫伤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不要过于宣扬汉语难学,而应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学习汉语,攻克各种学习难关,保护和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
2. 工具型
被试的答案涉及希望跟中国的商人等从事贸易等活动。还有些被试的答案与交流有关,希望能够用汉语与中国人沟通和交流。被试学习汉语正是希望能过汉语与中国人进行无障碍或者更好的沟通和交流。这与很多学习外语人的目的相同,即学习就是为了能更好地说和听。在国内,许多对外汉语学校都开设商贸或者商务汉语课程。国内高校的课程安排与学习汉语学生的需要相吻合。这也充分显示出,汉语的教学和研究要考虑到汉语学习者的需求。
3. 学分型
即学校要求学生毕业时所选修的课程必须有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课程,或者学生辅修某一专业要求必修汉语课。本次调查有一些特殊原因,被试所在大学的商科院校的学生很多选择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进行学习。这是因为中国综合国力的强大和中国市场潜在的巨大商机吸引大量外国人来华投资、经商。在被试所在的学校有一项辅修项目,其辅修项目的必修课中就要求学生必须修满一定学分的汉语课程。所以在本次调查中,学分型的学生占有一定的数量。如果说这是本次调查的特殊发现,不如说这个特殊发现也代表了很多美国在校大学生学习汉语的诱因,正是由于中国蓬勃的发展和巨大的商机吸引着美国学校纷纷开设汉语课来适应国际形势的发展。更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所调查的学校,某些辅修项目或专业把汉语课作为必修的学分课。汉语得到如此的重视也是学习汉语人数剧增的原因之一。
四、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发
由研究结果和讨论可知,对外汉语教师在汉语教学中应不断激发学习汉语的动机,特别是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对外汉语教师可采用的方法如下。
1. 充分利用学习者本身已有的动机,汉语教师不断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使之进一步增强。如果学习者有了解刺激型和成就型动机,汉语教师就应当适当给予学生奖励、表扬等外部刺激加以巩固。反之,如果学生学习汉语仅仅是为了父母和老师的要求或为了考试、学分和毕业等,汉语教师就必须启发引导学生学习汉语的内部动机。
2.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学习汉语的动力如果是为了满足交际的需要,这种交际的需要就会促使学生持久地学习汉语,动机也可以保持。因此,汉语教师可以从激发学生的交际需要来增强汉语学习的动机。
3. 适当运用竞争机制,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学生的学习动机。
4. 以鼓励为主,通过给学生成功的机会和及时的肯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引导学生转变汉语难学的印象。
五、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本文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美国在校大学生学习汉语的目的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兴趣型、工具型和学分型;针对美国在校大学生学习汉语的目的,对外汉语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采用的方法为刺激学生本身的内部动机,鼓励为主,同时满足学生用汉语交际的需要。
摘要:本文作者对120名美国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旨在了解他们的汉语学习目的,并通过分析他们的学习目的,提出对对外汉语教学有针对性的教学建议。
关键词:美国大学生,汉语学习目的,动机
参考文献
[1]吕必松.语言教育与对外汉语教学[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5.
[2]王志刚,倪传斌,王际平,姜孟.外国留学生汉语学习目的的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2004,(3):67-78.
[3]徐子亮.汉语作为外语学习的学习主体差异[M].华语教学出版社,2000:377-379.
[4]Cornelius C.Kubler.Some Thought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oken Chinese and Written Chinese and Implications for Teaching Basic-Level Chinese to Non-Native Learners[J].语言研究,2001:12-14.
8.美国,大学生集体转右 篇八
右翼兴,左翼逊
据最新一期美国《时代》周刊报道,目前活跃在全美“象牙塔”里的右翼团体主要有三个,首先是“青年美国基金会”。该团体成立于1969年,总部位于弗吉尼亚州的赫恩顿。
去年一年,这一团体在全美共赞助组织了200场保守派讲座。在许多高校,这类讲座成了过去一学年中的大事。例如,去年在著名的杜克大学,曾担任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助手以及“中央喜剧”电视频道主持人的本·斯坦就作为“青年美国基金会”的代表开设讲座,结果吸引了1500多名学生慕名前往,其中200人竟然由于场地有限被拒之门外。以1300万美元丰厚年度预算为后盾,“青年美国基金会”已经发展成为全美最大的学生政治团体。
另一个组织是总部设在特拉华州威尔明顿的“学院间研究机构”。这一组织已有51年历史,首任主席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著名学生权利活动家小威廉·巴克利。目前,“学院间研究机构”平均每年出资近100万美元资助出版保守派学生报刊。它旗下的“学院间报刊网络”现有85种出版物,是它创立以来的最高纪录。仅去年一年,除上述100万美元外,“学院间研究机构”还投入900万美元赞助出版保守派书籍、期刊以及提供金额为4万美元的奖学金。
第三个组织是由里根前助手莫顿·布莱克威尔经营的“领导力学院”,总部设在弗吉尼亚州阿灵顿。去年一年,共有3562名大学和高中学生在这一机构接受培训,获得毕业证书,人数之多,为历来之最。这些学生在“领导力学院”主要学习公关技巧、筹款办法以及直接邮寄广告。有志于投身政界的年轻人还将接受“候选人发展项目”的培训。
据布莱克威尔透露,学院创立25年以来,已培养4万多名保守派接班人,其中近200人后来成为州议员,还有300多人成为国会工作人员。
当人们说起美国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高校学生运动时,自然会想起当时颇为时髦的“左倾观点”。然而,时过境迁,如今美国高校“左派”团体当中,论实力,竟然没有一个能与上述三个右翼组织相比。美国最大的年轻自由派团体之一“山岭学生联盟”(著名环保组织“山岭俱乐部”一支),旗下150个高校分会的年度总预算仅为35万美元。在其鼎盛时期,全美高校中“左倾”的所谓“公共利益研究组织”有200个之多,但如今其数目只剩下不到一半。
尽管美国校园左翼团体当中也不乏后起之秀,比如“反血汗工厂学生组织”和“厌倦了的选民联合会”,但它们的发展前景仍然不甚明朗。
共和党的学生组织——“全国高校共和党委员会”在1998年时有409个分会,现在则已扩大到1148个。相比之下,民主党的同类组织——“美国校园民主党人”的分支机构为903个,比前者少20%。
当然,数字可能并不足以说明全部问题。因为美国高校中的左翼和自由派传统势力仍然实力雄厚。像哈佛、耶鲁、普林斯顿和斯坦福……他们仍然是左翼的中坚。在今年的政治捐募中,全美所有大学教职员工迄今为止所提供的1670万美元,其中72%流向了民主党,而哈佛大学的这一比例高达97%。相比之下,在共和党候选人、现任总统布什的前20大雇员捐助者中,没有一所高校。
里根,右翼的精神导师
然而,尽管美国大学的教职员工大多倾向民主党和自由主义,但调查发现,大学生们的思想正在“向右转”,他们信仰的是一种被称为“自由意志论”的新式保守主义。
美国教育委员会进行的大学年度调查结果表明,去年只有17%的大学新生认为参加环保项目是一件重要事情,是1992年同类数字的一半。在去年入学的新生中,53%认为应该取消旨在帮助少数族裔和妇女获得平等机会的“希望行动”政策,超过成年人的比例。1992年时,有2/3以上的大学新生赞成堕胎权,而去年已经下降到55%。在校园中,支持禁枪的人正在逐年减少。11年前,绝大多数大学生都认为“富人应该缴纳更多的税金”,而去年这一数字已经下降到53%。
保守倾向不仅表现在政治立场上,更体现在文化和生活方式上。与影视作品刻画得不同,去年竟然有超过1/5的大学新生表示,他们从不参加派对狂欢,比1987年的数字增加了一倍。而且,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希望成为军人和“变得富有”。
在上述趋势中,有一点不同于通常意义上的右翼倾向。那就是,现在的美国大学生在许多问题上强调的是个人意志。这是一种新形式的保守主义,甚至在个别问题上表现得“更左”。比如,近40%的大学新生支持大麻合法化,59%的18岁美国人赞成同性婚姻。
尽管被贴上“右”的标签,大多数具有保守思想的大学生都不喜欢使用带有意识形态色彩的词语。他们更多采取的是一种就事论事的个案分析态度。例如,在此次保守派学生大会上,许多人对堕胎问题表示关切,对同性婚姻问题却鲜有提及。22岁的会议组织者、大学刚毕业的罗杰·卡斯特向克劳德形象地描绘了这种新式保守主义:支持伊拉克战争,但认为布什应对盟国更好一点;希望禁止堕胎但却支持同性婚姻关系;主张撤消教育部,但希望在平衡预算方面多做努力,而不是像布什主张的那样减税。
美国高校何以出现右倾趋势?人口学家分析认为,这与这一代大学生成长背景密切相关。当前的大学生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成长在90年代,这恰好是保守派代表里根当政时期。“如果你的个性形成时期处于里根而不是肯尼迪时代,它将会对你的世界观产生重大影响,”马里兰大学的威廉·加尔斯顿如是说。
尽管目前的大学生在里根执政时代年龄尚小,但由于目前最活跃的校园右翼团体基本上都是里根的助手和信徒把持、经营,里根思想在大学里的影响与日俱增。
1998年,“青年美国基金会”买下了里根位于加州圣巴巴拉的旧牧场,每年组织1000名学生前往参观,接受保守主义熏陶。此外,这个团体还投资数百万美元,在牧场附近建成一座会议中心,以便各地学生学习里根理论。
在这种精心运作下,里根对右翼学生的影响非常显著。在上月举行的全美保守派学生大会上,每当发言者提及里根的名字,与会学生都爆发出欢呼。这次会议的纪念T恤衫上展现的是里根的形象,并配有“里根革命万岁”的字样。
耐人寻味的是,这些年轻的“保守派”不仅被自由派教授奚落,被“左翼”同学斥责,甚至不见容于共和党主流,而且他们在扩大其影响的过程中,借用了20世纪左派学生使用过的一些手段,比如把自己描述成受害者以及鼓吹校园思想的多元化——其实就是不满长期以来校园被“左翼”思想主导的现实。
右翼了,但高兴的不是布什
尽管这些新兴的右翼校园团体与共和党有着天然的联系,然而这并不代表它们会在即将来临的大选中力捧布什。
相反,在全美保守派学生大会上,许多代表指责布什背叛了保守主义传统,尤其是签署了使国家医疗计划和使教育部获益的法令。他们同样批评布什背后的跨国公司和巨型财团缺乏国家利益观念和爱国忠心,并表示支持有创新精神的小企业。
在保守派学生中深受欢迎的共和党活动家、说唱艺人、企业家雷吉纳德·琼斯成了他们的代言人。琼斯指责布什政府发动伊拉克战争违背美国宪法,因为这一举动并没有得到国会的授权;他同时认为布什在“9·11”之后采取的一些安全措施严重侵犯了美国公民的人身自由。由他主讲的座谈会在大学校园里场场爆满,气氛热烈,经常一直持续到凌晨两三点。
9.美国中国读后感 篇九
——读《美国与中国》有感
在老师的推荐下,我读了费正清的《美国与中国》。
该书作者费正清教授是一位正直的美国学者,曾在中国的燕京大学任过教,做过美国驻中国的外交官,是哈佛大学终身教授,著名历史学家和中国问题观察家。费正清教授致力于中国问题的研究长达50年,他的著作大多数是论述中国问题的,而《美国与中国》则是其中最经典的著作之一。
本书不同于其他史学专著的严肃风格,作者用清新、生动的笔触,向读者介绍了中国的自然环境、历史演变、社会结构、文化传统、生活方式以及中美关系的过去和现状,让我从中也学习、了解到了许多。
正如心理学上所说“不了解就会产生偏见与歧视“。那么彼此之间更多的了解才会让彼此更好的相处。近年来,中美关系一直都是中国外交上较为关心的话题,中美之间有着合作,也有着分歧与冲突,但我们明白作为世界上的两个大国,彼此之间和平共处、互相尊重、互利共赢才能维护世界局势稳定,为各国人民提供稳定和谐的生活环境。
一、更好了解中国历史,全面看待中国发展
在本书中,作者以一个美国人的视角全面的为我们讲述了中国的历史及其发展情况。
我们对于中国历史了解大多仅来自于中学及现在大学里一些相关课程与书本上来的。关于中国与外国的了解本身也是片面的。都说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不得不说就算在思想自由的今天,这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或多或少对于当年的历史还是会有所隐藏的。而作为中国人的我们本身也会对自己祖先的过往,对本民族的历史有着美化的倾向。
而本书中,费正清教授则以一位美国人,一位较为客观的身份来为我们讲述他眼中的中国历史及中国发展是怎样的。
该书一开始就从中国的景观入手,分析中国这样的地形对中国的经济、政治以及思想产生的影响。作者把中国南北对比描述得一清二楚,更是把中国的农业与美国相比较,阐明了中国南北方分别克服盐碱与缺肥养活了如此庞大的一群人民的不易。中国自然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精耕细作,而它对人的意义可以从依赖水稻的经济生活和思想方面看得最为明显。美国某经济学家曾认为,水稻田的插秧是世界上体力的最大花费,强劲的体力多于良田。中国农民他们缺少土地和资本去进行机械化的或者大规模方式的耕作,这就直接性导致了自然经济的脆弱性。在思想方面,自然经济的自然惯性使得人们树立起自身关于人的价值的标准。中国人注重劳动,劳动光荣是中国人几千年坚定的价值取向。
费正清先生认为中国人注重劳动,所以直接导致把节省劳力的创造发明视为异端,而这一点从清代末期中国人民反对铁路可以看出来。但是关于这一点我却不怎么赞同,中国人民热爱劳动这是我们的优良美德,我认为爱劳动和创造节省劳动的方法之间并不冲突。
不过费正清教授对于中国的分析确实是很深刻,很透彻的。同时由于是以西方的角度来看待中国,必然也存在着与我们传统观点不同的地方,比如费正清教授在文中提出的“士绅阶级“。费正清在研究中国古代史时,特别注意到了士绅阶级对于中国的影响。
按照我的理解,费正清所谓的“士绅阶级”,指的就是一个地方有钱有势同时又有着相应的文化知识的一部分人,相当于我们常说的“大地主阶级“。在费正清教授看来,这一阶级由于在地方上拥有大量钱财从而控制了当地的经济,而由于这些士绅在当地有着一定的权威与地位,所以在当地掌握了一定的政治势力,同时又由于这些乡绅有着一定的文化知识,因此主导了当地的文化。因此按照费正清教授的观点,士绅阶级,或者叫大地主阶级由于在经济上、政治上、文化上占据统治地位,所以他们才是推动古代中国或者叫农业中国发展进步的主导力量。这与我们从小接受的人民大众,特别是农民阶级是推动历史进步的主力军,而将士绅阶级,或者说大地主阶级作为革命和推翻的对象的历史观显然是大相径庭的。所以可见中西方的观点还是存在着不同,而且从这里或许可以看出,西方人倾向认为是英雄创造历史,我们可以把这种历史观称作“精英史观”,而中国人则倾向认为是人民创造历史,我们可以把这种历史观称作“群众史观”。这是我在书中读到的最大的不同。
而且从这些不同角度能够更加全面的了解中国历史,看待中国发展。
二、更多了解中美交往,客观看待中美关系
在本书中,费正清教授除了以客观的角度为我们分析了中国历史及其发展,而且还客观的阐述了中美之间的关系。
在书中,费正清教授客观的写道“首先必须承认我们自己的动力是总的西方帝国主义扩张行为的一部分。“并没有过度粉饰或是美化自身。
同时,费正清教授十分关注中美关系,也直接便是过撰写此书的直接朴素的目的便是“向美国人介绍中国,使双方能够和平友好地共处”。同时在本书中也指出美国的对华政策正“面临着两难的选择”。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不难看出他对现实的关注,并且提出了对华政策的建议。同时在书中回顾了美国历来对华政策,反思了美国与国民党之间的纠葛,预见了与共产党中国交往的前景,因而也可看作是对华政策发展史。而读罢本书,也了解到美国对与中美关系也是有着客观公正的看法的,了解到美国也是有着想要与中国和平共处的希望与愿景的。
总之,《美国与中国》真本书以较为客观全面的态度为我们分析了中国历史及其发展、中美关系及其发展。我从另一个角度对本国有了更多的认识与了解,同时也更多的了解到了中美之间的关系。或许在以前,由于认识的片面性,对于中国美之间有着许多的不解甚至是误解,但是现在我更多的明白其实和平是每个国家及其人民所追求与渴望的。
10.幽径悲剧读后感 篇十
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自然界的美丽新奇带给人们舒畅的感受。鸟语花香,青山绿水,他们都在默默无闻的装饰点缀着大地,哪怕是一棵矮小的草儿,他也拥有着翠绿的清新;哪怕是一株树苗,他也伴随着生机的蓬勃。人们以那歧视、丑陋的心灵和眼睛,无视美的存在,毁灭着这“无罪”的美丽。就像卢梭真切的话语:“从我心中夺走对美的爱,也就夺走了生活的全部魅力。”
当今的世界,人类主宰了地球。因此,这场激烈的竞争从此拉下了帷幕,似乎再也看不到这场竞争的结束,人们只能看到自己亲手毁灭地球的行为,却没有能力阻止,他们的私心都放在了夺得权威和金钱的欲望上,不停的破坏自然之美,让那些想季羡林先生一样分明目睹了悲剧,却毫不能力将这一切来阻止的人们看到了毁灭美的同类的无知。
人类若继续、固执地想当一名毁灭者,这个被忽略,而且即将要被人们遗忘和抛弃的真谛也会荡然无存,造就了自己毁灭自己的悲惨未来,想要改变悲剧,只有人类齐心协力,我们需要呼吁并且一起让全世界知道我们的心声——不再把美毁灭。
《幽径悲剧》是著名语言学家季羡林先生的一篇生活随笔。先生在文中将自家附近一条幽径上一株古藤的悲剧,视为整个幽径的悲剧,燕园的悲剧,一个时代的悲剧,从而表明他将矢志不渝地维护真、善、美的决心。文章将浓墨重彩的描写与酣畅淋漓的抒情、精辟深刻的议论相结合,语言精炼、纯粹,通俗而又雅致,特别是文中那几处“波折”的设计,更是匠心独运,值得我们细琢深玩。
1.出家门,向右转,只有二三十步,就走进一条曲径。有二三十年之久,我天天走过这一条路,到办公室去。因为天天见面,也就司空见惯,对它有点漠然了。
然而,这一条幽径却是大大有名的。……
这处“波折”看似漫不经心,随意而为,实则精心设计。文章以纯口语唠家常的方式开篇,显得十分简洁、亲切、自然,一下子就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紧接着用“然而”一转,点明这条幽径“是大大有名的”,使悬念顿生,并自然地引出了关于这条“幽径”的掌故,及对其“无论春夏秋冬,总有翠色在目”的美丽景色的描绘,突出了这一条幽径的神奇,为“古藤”的出场作了充分的铺垫。
2.藤萝是一种受人喜爱的植物。清代笔记中有不少关于北京藤萝的记述。在古庙中,在名园中,往往都有几棵寿达数百年的藤萝。北大现在的燕园,是清代名园,有几棵古老的藤萝,自是意中事。我们最初从城里搬来的时候,还能看到几棵据说是明代传下来的藤萝。每到春天,紫色的花朵开得满棚满架,引得游人和蜜蜂猬集其间,成为春天一景。
但是,根据我个人的评价,在众多的藤萝中,最有特色的还是幽径的这一棵。……
这处“波折”是在作者介绍了“这一条神奇的幽径”,并点明其中“给我印象最深、让我最留恋难忘的是一株古藤萝”之后,荡开一笔,叙写了有关藤萝的历史记载,还特意交代了北大燕园是一座清代的名园,那里有“几棵古老的藤萝”,且每到春天都把紫色的花“开得满棚满架”,不用说游人喜爱,连蜜蜂也“猬集其间”,至此,读者自然也为这“紫色”所沉醉了,读后感《幽径悲剧读后感》。而作者却众人皆醉而吾独醒,将笔锋又一转,突出了自己最钟爱的“幽径的这一棵”古藤。并对它的形、香、色进行了形象生动地描写,甚至为它能躲过“十年浩劫”而幸慰不已。可见,“这一转”不仅起到了烘云托月的效果,激起了读者对藤萝的强烈兴趣,而且为“这一棵”古藤“悲剧”的发生作了蓄势。
3.茫茫燕园中,只剩下了幽径的这一棵藤萝了。它成了燕园中藤萝界的鲁殿灵光。每到春天,我在悲愤、惆怅之余,惟一的一点安慰就是幽径中这一棵古藤。每次走在它下面,嗅到淡淡的幽香,听到嗡嗡的蜂声,顿觉这个世界还是值得留恋的,人生还不全是荆棘丛。其中情味,只有我一个人知道,不足为外人道也。
然而,我快乐得太早了,人生毕竟还是一个荆棘丛,决不是到处都盛开着玫瑰花。……
因为“悲剧是将美好的东西毁灭了给人看”,所以作者觉得虽有“幽径翠色”、“众藤千紫”、“浩劫幸运”的衬托还不够,于是他推波助澜,尽情地铺陈其心中的“快乐”,赞“古藤”为燕园的“鲁殿灵光”,称其为自己悲愤惆怅时惟一的安慰,并由其淡淡的幽香、嗡嗡的蜂声羽化出对人世、人生美好的留恋。显然,在作者心中,“这一棵藤萝”已不只是一种植物,而是一种美的化生,是对生活的一种信赖和寄托。可就在此时,“然而”一折,南柯梦醒,现实的荆棘深深地刺痛了作者的心,幽径的这棵古藤下面已被砍断,成了“吊死鬼”在风中摇曳,更可怜的是它那初绽的淡紫的花朵还浑然不知,“还在绿丛中微笑”。可见,这处“波折”可谓天上人间,大喜大悲。强烈的对比,突现了作品的悲剧效果,增强了作品对人们的警示教育作用。
4.从此以后,我最爱的这一条幽径,我真有点怕走了。我不敢再看那一段悬在空中的古藤枯干,它真像吊死鬼一般,让我毛骨悚然。非走不可的时候,我就紧闭双眼,疾驰而过。心里数着数:一,二,三,四,一直数到十,我估摸已经走到了小桥的桥头上,吊死鬼不会看到了,才睁开眼走向前去。此时,我简直是悲哀至极,哪里还有什么闲情逸致来欣赏幽径的情趣呢?
但是,这也不行。眼睛虽闭,但耳朵是关不住的。我隐隐约约听到古藤的哭泣声,细如蚊蝇,却依稀可辨。它在控诉无端被人杀害。……
作者不愧为著名的教授和学者,具有深邃的哲理,并没有将笔触止于“美”的毁灭,而是通过对自己在古藤被毁后的内心世界的描写,渲染了“悲哀至极”的心情,进一步加重作品的悲剧色彩。再用“但是”一转,诉说了自己“剪不断,理还乱”的思绪,并为“无端被人杀害”的古藤进行申诉,点明了自然万物的无奈和人们“争名于朝,争利于市”的漠然,及古藤“只有哭泣,哭泣,哭泣”的结局。这就是使古藤的悲剧上升到了理性的高度,丰富了古藤“美”的内涵,它是“真”、“善”、“美”的集合体,它被“愚氓之手”所毁,说明我们国民的素质急待提高,从而使古藤的悲剧演化成幽径的悲剧、燕园的悲剧、时代的悲剧,深化了作品的主题。同时,这里关于“我”的震惊、害怕、和痛心的心理描写,也为下文写自己为古藤而伤心的原因及维护“真”、“善”、“美”的决心作了伏笔。
5.世界上像我这样没出息的人,大概是不多的。古藤的哭泣声恐怕只有我一个能听到。……你若问一个燕园中人,决不会有任何人注意到这一棵古藤的存在的,决不会有任何人关注它的死亡的,决不会有任何人为之伤心的。偏偏出了我这样一个人,偏偏让我住到这个地方,偏偏让我走这一条幽径,偏偏又发生了这样一个小小的悲剧;所有这一些偶然性都集中在一起,压到了我的身上。我自己的性格制造的这一个十字架,只有我自己来背了。奈何,奈何!
但是,我愿意把这个十字架背下去,永远永远地背下去。
文章结尾的这两段文字,先连用三个“决不……”和四个“偏偏……”在极其鲜明的对比中将对古藤被毁的忧伤归为一个特例,不用说它没有引起社会起码的重视,就是对像“我”这样的人来说也是一个无比的偶然。然后,用“但是”一转,强调了“我”愿意把“我自己的性格制造的这一个十字架”“永远永远地背下去”的决心,通过“我”矢志不渝的努力,使偶然趋向必然,特殊成为普遍,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美好。
11.大学生《美国的悲剧》读后感 篇十一
高中生有谁敢不参加高考呢?尽管现在去美国留学比较容易实现,但仍需要条件,而且还有一定风险,对于千千万万的中国高中生来说,绝大部分人还是要高考的。但是,任何一个新的领域总是会有一批杰出的先驱者,本书所说的这个新的领域就是高中生去美国名校攻读本科学位,而这些先驱者,就是一些敢于在高中毕业后就留美的杰出的中国高中生。他们有的通过高考已经获得了中国最顶尖的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但却毅然放弃;有的干脆没有参加高考。看着这些先驱者前赴后继奔向大洋彼岸的身影,我虽然有些为他们担忧,但更多的是为他们喝彩!他们目前虽然还是一小部分人,但是他们在权威的高考面前所作出的举动,打破了长期以来用高考衡量孩子前途和成功的传统观念,在全国的高中生和家长们的心头激起了浪 花。我敢预言,这批先驱者未来将成为中国各行各业的精英。远在盛唐时期,作为世界经济和文化中心的中国,就是全世界学习先进科技和文化的地方;而如今,世界科技和经济中心是太平洋彼岸的美国,留学美国的浪潮还将继续。
本书的目的决不是让高中生不参加高考,而是为那些想留学美国的高中生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这些高中生中有很多佼佼者,他们的出国使国内的名牌大学可以吸纳另外一批优秀的高中生;由于有这样一批高中生去美国读大学,留在国内的高中毕业生相对获得了更多接受大学教育的机会;这些留美优秀的人才或多或少、或早或晚地将要回国效力,因此整个国家也将受益。
本书的目的,仅仅是希望将国内高校不能完全容纳的庞大高中毕业生中的一小部分送到美国去,利用美国的教育资源来培养我们的未来人才。
徐小平和芝加哥女孩
2006年夏天,我和徐小平一起给一位获得芝加哥大学全奖(也是2006年度中国大陆学生获得的最高全额奖学金)的女孩送行,其间谈到了近几年在我指导下的一些孩子纷纷被美国顶尖名校录取,小平鼓励我把这些案例整理出来。其实我是不愿意写书的,总觉得自己还没有准备好,而要想准备好是要花很多时间的,但花很多时间我又很难做到。因此,这几年来,我一直没有动笔写关于中国高中生如何申请去美国读本科的书。
“普林斯顿双星”
2007年3月底是美国众多大学正常录取“发榜”的时间,录取结果第一时间就公布在学校网站上。好消息接二连三地传来,那几天我和那些孩子们一样,激动得无法入睡,就像过节一样。其中,最让我感到振奮的消息是两位女孩同时被美国顶尖大学普林斯顿大学以全额奖学金录取了!“普林斯顿双星”其中一位是来自遥远的云贵高原,曾经和我有过有趣对话的小牧。
“陈老师,对于像我这样的寒门子弟,从一开始就比其他人要艰辛很多,好不容易跋涉到冲刺阶段,胜败就在此一搏了。我希望您相信我的潜力,为我指点迷津。将来我成功的那一天,定将好好报答您!”
我笑了,开始看她的介绍材料,小牧的经历、成就、抱负,还有写信严肃又幽默的语气感动了我。她给自己的定位是“上TOP 20,甚至常春藤盟校都没有问题”。我给她的判断是:“我有预感你能成功,至少也是TOP10的学校。”其实,小牧不但感动了我,也感动了除普林斯顿之外的某顶尖文理学院。
“陈老师,我今天早上收到了一个很特别的offer(录取信),来自XXX文理学院。他们说‘We are very impressed with your application’(我们对你的申请印象非常深刻),然后给了我奖学金来支付我所有的学费,又帮我找来了校内工作和适量的贷款,他们尽了最大的努力来帮我支付费用,但是食宿费还差一点。然后,最令我感动的事出现了,学院的一个老师叫我住到他家,用这种方式来帮我解决尚不足的食宿费用的问题,并且这个家庭每月再拿出300美元给我当书费。”
“这是迄今为止我收到的最令我感动的offer,它太特别了,以至于我都不忍心拒绝这所学院!”
读到这封信的时候,我很感动,也为小牧取得的成就感到骄傲。
耶鲁女孩菲菲
同样是在3月底,我突然收到上海的菲菲发来的短信,告诉我她已经被耶鲁全奖录取了!我立即打电话到她家表示祝贺,接电话的是她的母亲,只说了一句话就已经泣不成声了。激动的母亲似乎处在崩溃的边缘,这突如其来的巨大喜讯,让两年来一直压在她心头上的重担得以卸下。如果菲菲没有获得好的申请结果(由于家庭收入原因,菲菲必须要获得全奖),这位母亲必定会崩溃,因为两年前支持女儿放弃高考准备出国申请时,她就背负了来自家庭和朋友的巨大压力,当得知菲菲在上一年没有获得奖学金不能留学时,她还是毅然支持优秀的女儿放弃复读参加高考,决定再次申请美国的顶尖名校。如果菲菲今年还不能获得全奖,她就准备卖掉唯一的房子让菲菲自费去读一所常春藤大学。她心里明白,即使卖掉房子,钱也是不够的,并且还会增加签证难度,甚至直接导致拒签,即使幸运地获得签证,在菲菲大学毕业之前的四年内,这对母女承受的压力将是可怕的。由于长期和学生及家长接触,我已经能够了解她们的心理状态和变化。菲菲的母亲就好像在一片汪洋大海中独自航行的舵手,脚下是承载着母女两个全部希望的一叶小舟,只有菲菲顺利到达太平洋彼岸的美利坚,她们才能上岸,才能获得希望,也才能放松一直紧绷的神经。我和菲菲母亲谈话的时候,会故意去轻轻触动她的脆弱、伤心之处——她不被家族理解的压力和她所冒的风险,每逢这个时候,母亲就会落泪。在菲菲申请结果出来之前,所有的承诺和安慰都不能有效地缓解她的压力,唯一的办法就是让她通过流泪来缓解。
初识菲菲
认识菲菲和她的母亲是在夏季一个明媚的午后,我们在一家上岛咖啡见面。当时菲菲刚刚打消了母亲准备卖房让她自费留学的念头,并向母亲许诺一定在下一年获得全额奖学金出国留学。和她们的一番谈话让我对菲菲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菲菲太优秀了,她应该会有好的申请结果!
我分析菲菲第一年失利的原因主要是她对申请还带有一些盲目性,申请的学校都是顶尖名校,但最重要的原因是她要申请的都是各名校的全额奖学金,这使得她加入了最顶尖的竞争行列,而她当时对申请作文的素材选取和表达还掌握得不够好。因为读她的申请作文会觉得她很普通,没有什么特色,而只有和她谈话时,才会觉得她很有个性和思想。凭我多年的经验,我知道她有能力获得美国最顶尖的大学,比如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的录取和奖学金。由于菲菲之前参加过哈佛的暑期学校,因此产生了严重的“哈佛情结”,哈佛就是她的第一选择,而她也认为自己一定能去哈佛,因此第一年申请的时候她报考了哈佛的提前录取,即Early Action(早期行动,哈佛大学自2007-2008学年开始取消了它)。但是哈佛没有提前录取她,而是把她的申请推迟到正常录取再作评审。她原先认为一定可以被哈佛提前录取,没有准备其他大学的申请材料,这一下措手不及,母女两个人忙得天昏地暗,开始申请其他学校,好不容易赶在截止日前把申请做完了。最终获得一所常春藤大学的录取,但却没有任何奖学金。
重拾信心
当时的菲菲,虽然在母亲面前承诺过下一年拿全额奖学金,但和我见面的时候她却很不自信,我和她说起别的获得顶尖名校全额奖学金的学生时,她的眼睛里就充满了对这些获得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芝加哥大学、霍山女校的全奖获得者的崇拜之情,一个劲儿地夸人家怎么“牛”,而自己远远比不上。事实上,我的本意是想告诉菲菲:“这些人的实力和你相当,甚至还不如你,你也是有实力获得全额奖学金的。”其实,菲菲一直是个低调的孩子,直到拿到耶鲁全奖之前,她还是对她的申请结果不敢有太乐观的期待。我一直认为这是她的一个不大不小的缺点,尽管这属于中国传统美德中的谦虚。一个去美国大学读书的孩子不需要也不应该谦虚,而是要自信,甚至要有一点点自负才好。经历了一次失败,菲菲和她的母亲信心不足,我花了很多时间向她们分析以前的成功案例,并和菲菲作对比,以此来恢复她们对申请顶尖名校全额奖学金的自信心。
在交流的过程中,我的脑海里浮现出9个月后的情景:菲菲被她心仪的哈佛大学录取,并被授予全额奖学金;而我则分别给这对热泪盈眶的母女一个拥抱并表示祝贺。我被脑海中的这个对未来的“预知”而感动,这更坚定了我要帮助这对母女实现梦想的决定,我不愿意看到她们被第二次失败拉入人生的更低谷。我也给了菲菲关于她的申请作文(Essay)的建议:选题就是“菲菲Returns!”我发现菲菲听到这个建议后,眼睛立刻放光并尖叫了起来,我知道她的自信心有所恢复,与此同时,对我的信任也增加了,这非常好,会让后面的事情事半功倍。菲菲马上就问我这个主意是否来自电影《木乃伊归来》(Mummy Returns)。我告诉她是,但又不全是。事实上,我酷爱《指环王》三部曲,第一部是我在美国留学期间看的,后来下载到电脑上看了无数遍来研究西方的神话和怪物,而最后一部大结局《国王归来》不就是The Return of the King吗?在我的策划里,菲菲重新申请到哈佛就是“公主归来”,就是The Return of the Princess!实际上这个题目当时我就想到至少有三层含义:一是菲菲上过哈佛的暑期学校,现在归来了;二是第一年申请失败,现在重新申请又来了;三是想表达菲菲具有一种不怕失败、不服输、认定目标不轻易放弃的个性和品质。而对菲菲去年申请过的耶鲁大学,这个题目也至少可以表达后两层含义。我对这个题目非常得意,认为只要按照这个思路来写几乎就成功了一半。菲菲也开始对我信任有加,由于申请成功希望的增加,她整个人又焕发出青春独有的光彩,交流结束后就兴高采烈地参加志愿活动去了。她母亲也深受鼓舞,后来告诉我:“当时我听到您说的题目就感到振奋。”
遭名校哄抢
听到菲菲被耶鲁大学全奖录取的消息,我知道我帮助了这对母女,也帮助了这个家庭。过了一天,菲菲在电话中笑着向我“诉苦”,又接到斯坦福大学、宾西法尼亚大学、杜克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西北大学、康奈尔大学的录取信并有相应的奖学金,而她在耶鲁大学和斯坦福大学之间犹豫,到底去哪一所呢?我也笑,这样的“痛苦”选择远比没有选择的痛苦要好几百倍、几千倍。尽管当时还有两天时间才能知道哈佛是否录取菲菲,但那已经不重要了,因为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和哈佛同样是顶尖的美国名校,同样授予菲菲全额奖学金,同样是她梦想的大学(菲菲已经没有非哈佛不可的“哈佛情节”了)。
菲菲是幸运的。我的理念就是指导学生充分挖掘他们自己的潜能,申请到他们能去的最好的美国大学,而不要委曲他们自己的才华,甚至担上本不必要的经济负担。
创造奇迹的Jane
来自广西的Jane也是个优秀的女孩子,因为没有托福成绩,有机构建议她去读美国的语言学校,然后再读一所排一百多名的大学。虽然排一百多名的大学仍然是好大学,但这不是Jane想去的最好的学校。现在,Jane在我的指导下已经获得了排名24位的顶尖女校霍山女校的录取通知了,而Jane既没有托福也没有SAT成绩!这所女校,是公认的一所培养女子精英和领袖的地方。
如今,把中国学生送出国去留学已经不是一件太难的事了,仅仅帮助出国并不等于就是给了一个好的前途,只有帮助学生获得其综合实力能够申请到的最好学校,才可以说给了他们最好的发展机会。
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我很担心有些孩子在信息缺乏和经验不足的情况下耽误自己的前途。因此,我希望能帮助更多想去美国留学的中国高中生,提升他们进入美国大学的档次,获得一个更高的事业发展起点。我不可能面对那么多的孩子一一提供指导,唯一可行的方法就是把我的经验整理成书。
刘亦婷和赖斯
这里我想提两位女性,我认为是她们促成了今天大量优秀的中国学生申请到美国就读本科的局面。一位是刘亦婷,虽然有不少人在《哈佛女孩刘亦婷》这本书出版以后对她和她的家庭进行言辞激烈的批评,但是现在正在准备留美申请的学生及其家长们,追寻一下自己或者自己孩子留美就读本科的动机来源是哪里?可能是亲戚,可能是孩子上一级师兄师姐,可他们又是受谁的影响呢?我相信很多可以追溯到刘亦婷,她的事迹影响了一大批人,包括那些赞美和批评她的人,否则很多人到现在恐怕还不知道高中毕业以后就可以去美国留学读本科!有些人批评她最后就业的选择不是申请大学时申请材料上填写的志愿。这似乎是在搞一种新时代的“从一而终”:你高中的时候说了选择某个专业某个职业,那么将来大学毕业以后就必须这么做!而美国大学申请并不要求确定专业,即使确定(应该叫初定)也允许学生改变。因为它们不认为一个高中生在申请大学的时候,就可以正确地选择将来的职业方向。改变专业和职业方向是美国大学允许的,也是美国大学教育以人为本的一大优点。难道我们不准许刘亦婷享受这种权利?为人应该宽容,在对《哈佛女孩刘亦婷》这本书中的细节进行批评和批判的同时,批评者也要想一想这本书积极的社会效应。我相信,刘亦婷和她家长在书出版以后承受了很多压力,我指导过的,上了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的学生都选择了低调,不敢传播自己的成功之道。我能夠理解他们,让一个刚上大学的孩子来承担因自身成功而出版书籍之后铺天盖地、吹毛求疵的批评确实是个过高的要求。但是,我认为刘亦婷和她的家长是勇敢的,因为她们影响了一大批人,让很多有志愿、有能力的孩子有榜样可以追寻。
第二位女性是美国前国务卿赖斯,她批准的《赖斯法令》建议签证官在考虑学生签证的时候应该着眼于学生当前的、近期的目的(即去美国是不是仅仅为了学习),而不是未来不确定的变数,也建议签证官在考察学生这样一个特殊群体是否有移民倾向的时候,不要过多拘泥于学生往往没有的诸如工作、家庭、资产等等“与自己祖国的约束关系”。可以说,《赖斯法令》的出台迎来了中国学生留美签证的黄金时代,正如徐小平说的“留学美国的春天已经到来”。
给本科留美道路上奋斗的学子们的祝福
我知道现在没有足够的时间对这本书进行精雕细琢、咬文嚼字了。这本书必须尽快出版,如此才能帮助更多的中国学生获得美国名校的录取和奖学金。留美的一批国内最优秀的高中生,十年之后必将开创各自的事业,再过十年必将成为各行各业的佼佼者,他们将成为跨语言、跨文化的国际型人才,将是中国社会精英中的精英,栋梁中的栋梁!
一位托福老师可以同时给500名学生授课,但我所从事的升学顾问工作具有个性化的特色,不能大规模地同时指导很多学生,因此我决定把我的经验写出来供申请者参考。同时,我也搜集了很多案例,这些案例有些是经我指导获得成功的,有些则是由于我的“人缘”好,很多申请成功者在得知我正在写这本书时,主动提供他们的材料给我使用,他们大多不愿留下名字,只委托我向有志于留学美国的师弟、师妹转达他们的祝福:“祝愿你们都能申请到自己满意的美国大学,我们在大学里等待着和你们再次相聚!”
【大学生《美国的悲剧》读后感】推荐阅读:
美国大学生写论文07-17
美国社区大学优势08-11
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吧08-25
美国社区大学知多少?10-14
如何申请美国大学10-25
美国私立大学排名10-30
申请美国大学个人陈述07-01
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07-07
美国大学教育的影响08-04
美国西北大学申请条件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