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系统运行考核办法(共7篇)
1.信息系统运行考核办法 篇一
中南大学学工系统信息工作考核办法
一、考核对象
各二级学院学工办
二、考核办法
(一)基本记分办法
1、每报送一条信息视情况记1~3分,其中短信息记1分,长信息记2分,调研性信息、工作经验总结信息记3分。
2、被《学生工作信息》采用的信息,“一句话新闻”每条记1分,“专题报道”每条记3分,其它信息每条记2分;被《学生工作简报》采用的信息,专题单篇报道记4分,综合报道记2分,点名报道记1分。
3、被《教育部简报》、《教育要情》、《昨日信息摘报》采用的信息,综合采用的每条记10分,单篇采用的每条记20分。
4、被中央部委和湖南省领导批示的反映学校改革发展成绩的信息,每条记30分。
5、学生中突发事件、重大事件及时上报每条记1~5分。
6、对重大紧急信息迟报、漏报、误报、瞒报的,视情况每次扣5~10分,对学生工作部预约的信息没有及时报送的,视情况每次扣3~5分。
(二)其他考核项目
1、对于学工部组织的信息工作相关培训、讲座和竞赛等活动,如无故缺席,视情况每次扣3~5分;对于积极参与的,视情况奖励3~5分。
2、对学院、年级内部信息工作管理突出的,视情况奖励1~5分。
(三)综合考核办法
总分=报送条次×(1~3分)+被《学生工作信息》采用的信息×(1~3分)+被《学生工作简报》采用的信息×(1~4分)+被《教育部简报》、《教育要情》、《昨日信息摘报》采用的信息×(10~20分)+被中央部委和湖南省领导批示的信息×30分+其他奖励分数-被扣分数。
三、考核结果
信息工作是各单位工作目标责任制的重要考核内容之一,每年考核一次。考核结果作为学生工作评估以及评选信息工作先进单位、信息工作先进个人(信息负责老师中评选)和优秀通讯员(学生信息员中评选)的重要依据之一。
2.信息系统运行考核办法 篇二
1 压缩机机组油系统运行过程中的常 见故障 及其原因分析
油系统是压缩机机组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的运行状况优劣直接关系到整个机组的安全、可靠、经济运行。但是由于一些原因的影响,使得机组油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故障,这在一定程度上了影响了机组的正常运行。下面对较为常见的故障及其原因进行分析。
1. 1 油质问题引起的故障
油质问题是引起油系统运行故障的主要原因,具体而言, 就是油质当中所含的水分、颗粒度等指标超标。若是在设备调试阶段停机,将主油箱内的油倒入储油箱中,由于该阶段的储油箱内并未清理干净,从而会造成润滑油被污染,最终便会导致设备损伤。同时,油质不良容易引起主汽门卡死和节流孔堵塞等故障。例如,某机组在起动后600 rpm、1200 rpm以及2500 rpm这三个设定转速不受控制,无法完成低、中、高的缓慢暖机过程,并且调速系统迟滞,负荷也无法降至正常标准, 运行中通过升降负荷的方法能使该现象有所改善。经综合分析后,引起该故障的原因是杂质使油动机和错油门滑阀卡涩引起的。严重时会使机组出现重大设备事故。
1. 2 回油管堵塞
压缩机在运行过程中密封油系统的回油管有几根温度较低,经分析有可能是油管堵塞造成的,停机拆卸后发现,密封回油管中积聚了大量污垢,造成油管堵塞,从而使密封油无法流回污油脱气回收装置,致使工艺气中的油气含量增大。导致回油管堵塞的主要原因是润滑油中的添加剂成分与工艺介质要求不符,造成两者发生反应生成油污,并大量积聚在油管内形成沉积型污垢,引起密封回油管堵塞。
1. 3 油系统污油量过大
通常情况下,压缩机的密封用油全部都是由密封油系统供给,想要确保机组密封可靠并延长其使用年限,就必须在操作控制上确保密封油准确平稳,一旦密封油压力开关失灵,便会引起密封油压力低联锁反应。导致此类故障的原因是轴端机械密封损坏,由于压缩机本身的转速较高,所以在极短的时间内要是密封油缺失就会引起密封损坏,从而导致油系统泄漏量增大。大部分压缩机油系统都设有污油脱气回收装置,分离罐的液位必须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如果分离罐无液位,那么会导致工艺气体排出,这样一来就会使参考气压力受到影响,最终会使密封性能降低,若是分离罐内的液位过高,密封油则会从回油管当中倒流入缸内[1]。那么就会对油系统造成污染,油质恶化。
1. 4 润滑油与密封油互窜
导致此类故障问题的原因如下: 润滑油的进机压力过高或是轴瓦与油封之间的间隙过大,润滑油便会由此窜入到密封油当中[2]; 当润滑温度过高时,油的黏度会有所下降,这样一来其流动性便会增大,从而很容易窜入到密封油中; 润滑油的回油系统阻塞,导致润滑油无法顺畅流动,轴承箱液面过高便会使润滑油沿着轴密封窜入到密封油当中。
2 解决油系统运行故障的有效方案
想要进一步解决压缩机机组油系统运行过程中的故障问题,应当从设备的制造、安装和运行这三个方面着手。
2. 1 严把设备质量关
过硬的设备质量是确保机组安全运行的关键之所在,如果连最基本的质量都无法保证,安全运行就更是无从谈起。所以,必须严把设备质量关。首先,建议设备的生产制造厂商在加强内部质量管理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设备生产工艺水平,并把好质量关,绝不允许质量不合格的设备进入市场,这是解决故障问题的根本和关键; 其次,用户应当在设备生产制造时委派专人到厂家进行监造,这样能够进一步确保设备的整体质量符合要求。
2. 2 确保机组安装质量
再好的设备质量要是安装不当也容易引起各类故障,所以确保安装质量也是非常必要的。压缩机机组油系统管道的安装应当由高素质、高水平的施工队伍来完成,并严格按照相关工艺要求进行[3]。同时在设备安装前,应当进行现场解体检查和清理,如碳钢材质的油管道应当先进行化学冲洗,然后采用蒸汽吹扫等物理清洗,这样能够防止各类杂质进入管道当中。在设备的安装过程阶段,应当对环境因素加以重视,以免周围环境中的雨、雪、水、灰等杂质进入到油系统当中造成油质污染。此外,油系统的安装对工艺水平的要求较高,为此应当采取合理的工艺进行装备,油管道的焊接和油箱内壁的处理必须严格按照相关规程要求进行,安装时不得偷工减料,安装完毕后应当将系统内残留的杂质清理干净。
2. 3 完善技术措施
合理、可行的技术措施是解决油系统故障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特别是在油系统投入运行前,必须采取完善的技术措施进行循环冲洗和过滤,借此来使油质达到标准要求,具体的技术措施有以下几点[4]: 其一,分段循环。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先将外置滤油机和油箱组成一个独立的系统并让油在其中循环,直至油质达到要求后再将油箱并入到系统当中,随后将轴承位置处的进出油管断开,并采用短油管进行连接进行油循环冲洗,在这一过程轴承不参与循环回路,经循环一定时间后,对油质进行检测确定合格后拆除短管,并恢复正常连接在进行循环冲洗,在整个冲洗过程中应当认真检查轴承处是否存在杂质,若有杂质应当及时处理,如果条件允许可将清洗油全部放出,然后加入新油,这样虽然会导致油品浪费,但是从长远的角度上考虑能有效降低油系统故障的发生几率,进而降低维修成本; 其二,在油系统中加装临时过滤网[5]。通过该方法能够有效清除油中的颗粒物和铁磁性物质,具体做法是在轴承进油管位置上加装临时滤网,以此来防止油中的颗粒物进入到轴承当中,同时应当经常对滤网进行检查、清理和更换; 其三,在进行冲洗时,要确保足够的油流量,这样可以时系统获得充分冲洗并使杂质全部排出,在循环期间应当定期进行采样化验,当油质达到标准要求后,便可将之倒入正常的系统中运行。需要注意的是,管道弯头等位置处是杂质较为集中的地方,所以要对这些位置进行认真检查,将残留在轴承箱内的杂质彻底清理干净; 其四,系统运行中,可以用手触摸调速油管路,通过感受温度变化确定管路是否堵塞,采取敲击振动的方法可以使堵塞的位置疏通。
3 结 论
压缩机机组安全运行非常重要,关系整个装置的正常生产,所以在日常的巡检中应注意观察油质、油液位、油温和油压等参数是否正常。生产中要定期分析油箱中的油各项指标是否符合标准,一旦异常应立即采取措施进行处理,确保设备正常运行,不得发生设备损毁事故。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推动了各行各业的发展速度,压缩机组以其优良的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当中,如石油化工、制冷、工业生产等等。在压缩机组运行的过程中,油系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的安全可靠运行直接影响整个机组的工作效率。然而,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使得机组油系统常常会出现故障。为此,必须针对故障原因采取合理、可行的方案加以解决。
关键词:压缩机机组,油系统,故障
参考文献
[1]闫晓莉,刘叶丽.300 MW机组EH油系统故障分析及防范措施[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4):473-476.
[2]葛建刚,杨敏,邓水平.合成气压缩机密封油系统参考气管线堵塞的原因及分析[A].中国化工学会2010年石油化工学术年会论文集选编[C].2010(5):864-866.
[3]范士敏.P-GB103离心式压缩机油系统常见故障及其处理[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21):212-215.
[4]丁勇彬,张祥.777000系列干油润滑系统故障分析与排除[A].2006年第二届七省区市机械工程学会科技论坛暨学会改革与发展研讨会[C].2006:313-315.
3.信息系统运行质量评价方法研究 篇三
【摘 要】本文提出了信息系统运行质量评价管理模型的概念,明确了信息系统运行质量评价工作的目标、评价的关键领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述了构成信息系统运行质量评价体系框架的主要环节,包括:目标识别、关键成功因素识别、指标确定、评价矩阵设计、评价监控;最后对实践中三个有益的经验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信息系统;运行质量评价管理模型;运行质量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C93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7-0072-04
1 引言
随着企业信息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化,当前ERP、OA、PDM、SRM等核心应用系统在企业已经普遍投入使用,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信息系统对企业的业务运营和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已经成为企业决策、内部管理和业务执行中强有力的工具。
信息系统平台建设过程可以遵循项目管理的要求,按照相应的信息系统建设的方法进行项目建设;信息系统项目建设都有其预定的目标,达到项目目标和满足相应的管理需求,也是项目能够成功验收的先决条件。然而,信息系统平台成功验收之后,如何对日常运行的信息系统进行有效监控和管理,督促应用部门按照既定的业务蓝图方案执行业务和管理活动,并不断地优化信息系统和改善应用效果,确保系统的建设成果的持续保持?另外,企业不同的业务单元/部门应用同一信息系统的运行质量如何进行评价?如何帮助这些业务单元/部门提高应用水平,提升应用效果?
上面都是企业管理者很关心的问题,能否参照企业效绩管理的思路,建立一套信息系统运行质量的评价体系,以量化评价指标对应用单位进行评价,直观地反映信息系统运行质量情况?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能够很好地引导企业改善信息系统应用状况。我们建立的评价体系必须尽可能全面、客观和科学,如果建立的评价指标本身质量存在问题,那么指标导向的结果可能是不正确的或片面的,有时甚至会出现误导。
建立信息系统运行质量监控的评价体系工作涉及的内容较多,需要考虑的因素也较为零散,没有这方面现成的资料可以参考,这就很有必要对此工作进行系统地分析和总结,为科学地组织该项工作提供依据和帮助。本文将围绕信息系统运行质量评价管理模型的理论,对信息系统运行评价工作中的策略、方法及操作程序进行分析、探讨和归纳,希望能对从事该项工作的人士有所帮助。
2 信息系统运行质量评价管理的目标
2.1 与企业信息化相关的评价活动的层次划分
图1 与企业信息化相关的评价活动的三个层次
与企业信息化相关的评价活动通常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绩效管理评价、信息系统运行质量评价和信息系统服务质量评价。
1、绩效管理评价主要是基于企业的战略目标建立的绩效管理指标体系的评价活动。绩效管理指标体系通常依据平衡计分卡(Balanced Score Card)的原理进行建设,平衡计分卡主张从企业的战略出发,从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和学习成长四个方面来评价组织的绩效。绩效管理评价工作的目标是衡量企业、部门和员工的绩效状况,引导企业的组织和员工服务于企业共同的战略目标,帮助企业实现既定战略目标。
2、信息系统运行质量评价是基于信息系统运行质量评价管理目标建立的运行质量评价体系的评价活动。参与评价的信息系统是已经进入正常应用阶段的系统,不包括正在建设阶段,还没有上线运行的信息系统。信息系统运行质量评价管理的目标是运行质量评价活动的出发点,该层次的评价活动是需要围绕信息系统运行质量评价管理目标来开展,并帮助企业实现管理目标。
3、信息系统服务质量评价活动主要的评价是基于IT部门的信息系统服务支持能力。该层次评价管理内容包括:评价信息系统服务级别、信息系统可用性、连续性、容量和IT事件的及时解决情况等。目标是通过服务质量评价活动提升IT部门服务水平,最终提升用户满意度。
通过对与信息系统相关的评价活动的分层,我们发现:绩效管理评价是与企业经营管理的成果相关的,是企业经营战略导向的;信息系统服务质量评价是与IT部门的提供的服务能力相关的,是用户满意度导向的;而信息系统运行质量评价则是与信息系统运行效果相关的,是信息系统的建设目标导向的。
2.2 信息系统运行质量评价管理的目标
要搞清楚信息系统运行质量评价具体应该从什么地方入手,关键还是要理清我们进行信息系统运行质量评价管理的目标到底是什么?如果信息系统做到了数据处理的准确、完整和及时,是否就可以说这个信息系统运行得很好了?是否就可以满足管理目标了?我们需要进行深入分析,但首先要明确信息系统运行质量评价管理的目标。
企业在建设信息系统项目时,正常情况下需要先明确应用需求和建设目标,项目需求和建设目标也是项目能够验收的重要标准。我们认为进行运行质量评价工作,其目标是通过设立评价的指标体系,量化分析信息系统运行的质量状况,监控信息系统运行,引导信息系统运行符合相关的业务蓝图方案、管理规范等支撑文件的要求,以支持信息系统建设目标的持续实现,并不断地优化改进。
通过对评价管理目标的澄清,我们发现:
1、信息系统运行质量评价并不直接关心企业经营管理的成果,这方面是企业绩效管理评价关心的事情。信息系统运行质量评价关注是系统运行是否还在按既定的业务蓝图方案、管理规范和其他相关管理文件要求在运行,进而推动信息系统建设目标的落实,最终是为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而服务。需要说明的是,企业确定信息系统的建设目标应该是与公司的战略目标是相符的;而我们在建设信息系统项目时,制订的解决方案、业务蓝图方案以及其他相关的管理规范是能够保障信息系统达成建设目标的。
2、企业经营环境不是一成不变的,企业战略目标和管理需求会不断地调整,这就要求信息系统也必须不断优化和改进,以适应变化的需求。信息系统运行质量评价虽不直接关注经营绩效与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但必须关注信息系统建设目标的变化,要监控和促使信息系统运行优化与改进。
3 信息系统运行质量评价体系
3.1 信息系统质量评价管理模型
信息系统运行质量评价体系方面可以参考企业绩效管理的相关经验设计以下管理模型:
图2 信息系统运行质量评价管理模型
信息系统运行质量评价管理模型包括9项内容,参考“波特战略轮盘模型”设计为轮盘形状。信息系统运行质量评价管理目标(见2.2)位于管理模型的核心,是其他各个领域评价活动的目的地。模型中其他8项是整个运行质量评价管理的关键结果领域(KRA)(注:KRA是实现整体目标不可或缺的、必须取得满意结果的领域,是关键成功要素的聚集地),具体内容包括:
1、数据领域
数据可比为信息系统的“油料”,给信息系统提供了运行的驱动力。信息系统的数据可以分为输入数据和输出数据两大类。对数据领域的运行质量评价可以关注输入数据的准确、完整、及时和输出数据的适用性。评价数据的准确、完整、及时和适用性的评价标准依据支撑文件领域提出的相关要求或管理规则制定。
2、功能领域
功能可比为构成信息系统的“驾驶台”,提供了信息系统运行的操控界面。信息系统直观上看就是由一个个功能点组织起来的,而信息系统运行也表现为各项功能点有机地运行。对功能领域的评价可以关注用户对各功能点操作的正确性和使用的全面性。评价的标准依据支撑文件领域的操作手册、操作规程、蓝图方案、解决方案等制定。
3、流程领域
流程可比为信息系统运行的“线路图”,提供了信息系统运行的行驶路径。信息系统运行所执行的业务流程是由用户的一系列“动作”组成,这些“动作”有的涉及系统的功能和数据;有的与系统的功能并无关系,但是却是流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就是常说的“线下”操作,但这些都是信息系统运行评价管理的范畴。流程领域的评价可以关注重要业务流程执行是否与支撑文件领域的业务蓝图方案、解决方案、决议等相符合,评价标准依据支撑文件领域相关文件制定。
4、运维领域
系统运维可比为信息系统的“后勤保障”,提供了信息系统运行的维护服务。系统运维虽不直接参与信息系统运行相关的业务过程,但对信息系统的“健康”运行则至关重要。对运维领域的评价可以关注事件和基础数据、权限、程序及系统参数的变更处理过程是否合规。该领域的评价标准依据支撑文件领域的相关系统运维管理制度、服务管理规范等制定。
5、用户领域
用户可比为信息系统的“驾驶员”,提供了信息系统运行的操控者。用户对信息系统运行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任何系统都由人直接或间接进行控制和操作的,管理文件也是由用户来执行的,用户领域对信息系统运行质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对用户领域的评价可以关注用户基本素质要求、培训情况和考核情况等。该领域评价标准依据支撑文件领域的项目章程、实施公约、管理制度等规范性文件制定。
6、支持团队领域
支持团队可比为信息系统运行的“教练”,提供了信息系统运行的指导者。支持团队包括关键用户、企业内部系统工程师和外部咨询顾问等。支持团队对信息系统运行起到培训指导、检查督促和管理的作用,而且也是运维活动的执行者。对支持团队领域的评价可以关注支持团队的设置状况、支持能力等。该领域评价标准为支撑文件领域的项目章程、实施公约、管理制度等规范性文件。该领域评价标准依据支撑文件领域的项目章程、实施公约、管理制度等规范性文件制定。
7、支撑文件领域
支撑文件好比是信息系统运行的“操作规定/指南”,提供了信息系统运行的规则。信息系统运行评价的支撑文件包括:业务蓝图方案、操作手册、相关管理办法、相关管理/技术标准和其他相关的决议性文件。支撑文件领域为以上6个领域提供了评价的标准,因此支撑文件领域在评价管理模型中包围着以上6个领域。对于支撑文件领域的评价应该关注支撑文件本身的编制质量,及时反映应用需求变更的情况。
8、持续优化领域
持续优化好比是信息系统运行的“路况分析”,帮助信息系统根据情况调整路线,保证平稳快速地驶向目标。信息系统运行本身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需要根据建设目标和应用需求的变化进行持续调整的。持续优化领域在评价管理模型中包围着其他领域,喻示着信息系统运行的各个领域都需要持续优化和调整,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应用需求和建设目标。对于持续优化领域的评价可以关注用户应用建议、支持团队的解决方案、会议决议及执行情况。
信息系统运行质量评价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IT绩效管理工作。涉及的领域相互关联,这有点像我们评估一下能不能开车去北京,我们不仅要注意加对和及时加足油料(数据),还要注意正确地使用汽车的方向盘、油门和变速箱等操控部件(功能);同时你要选好道路(流程),特别是你还得有驾照和驾车经验(用户);开车时遇到汽车故障,还得确定在哪些地方可以维修(运维),技术问题可以咨询教练(支持团队)和查阅资料(支撑文件);开车的时候还得小心路面情况和交通提示,适时地调整行程(持续优化),这样才能按计划平安地到达北京。
3.2 信息系统运行质量评价的关键成功因素
关键成功因素(KSF)是一种信息系统开发和规划的方法,关键成功因素指的是对管理成功起关键作用的因素。关键成功因素法就是通过分析找出使得管理成功的关键因素,然后再围绕这些关键因素来确定需求,并进行规划。
关键成功因素的识别,主要是分析影响具体目标的各种核心因素以及影响这些因素的子因素,从中选择决定管理成败的重要因素。关键成功因素的选择力求精炼,通常控制在五、六个因素以内,可以根据评价对象的不同设立不同级次的关键成功因素。在目标识别的基础上,由信息化专家和业务专家参与,通过一系列讨论和分析,完成关键成功因素的确定。
常见的信息系统质量评价管理的关键成功因素如表1:
3.3 信息系统运行质量评价的指标
评价指标的一个重要的管理假设就是一句管理名言:“如果不能衡量它,你就不能管理它”。所以,评价指标一定要抓住那些能有效量化的指标或者将之有效量化。
评价指标是对关键成功因素(KSF)的明确和细化,是关键成功因素的具体评价体系。一个关键成功因素的具体评价指标可以很多,实际应用过程中,根据每个指标的重要程度选择最重要的几个指标,通常控制在三个以内。例如,评价对象是SAP-FICO模块的“输入数据准确性”时具体指标可以是:会计凭证冲销率、内部订单准确率、会计科目准确率。财务模块的“输入数据准确性”虽然可以表现在较多方面,但是这三个指标是其中通常出现问题较多,影响较大的表现方面,需要重点关注。
完整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的内容如表2:
* 评价指标库
针对具体信息系统所有领域的运行质量评价指标,我们可以称之为该系统的运行质量评价指标库。从理论上来说,所有工作都有方法量化,但量化的成本上升以及量化的重要性和可管理性决定了对评价指标的选择。所以在评价指标库的基础上,具体应用评价指标时,会有一个指标筛选的过程。
* 评价指标筛选
评价指标筛选是指在评价周期内,根据相关的选取原则在指标库中选择评价指标的过程。
* 评价指标的建立和筛选原则
可以参考的通用原则如下: 1、重要性:指标是本周期的工作方向和工作重点的内容,不能缺少的;
2、可理解:指标简单明了,容易被大家执行和理解;
3、可控制:指标有直接的责任归属方,能够被责任人掌控;
4、可实施性:指标能够促使责任方采取措施改进运行质量;
5、可信赖:指标有稳定的数据来源和科学的数据处理方法来支持;
6、可衡量:指标能够量化,有可信的衡量标准或计算公式;
7、可低成本获取:获取指标结果的成本要低于其带来的价值;
8、与目标一致:指标要与我们信息系统运行质量评价的目标一致。
3.4 信息系统运行质量评价矩阵
运行质量评价矩阵是开展评价工作的重要文件,其本身并不直接用于填写评价结果。通过建立评价矩阵,我们可以确定在当前评价周期内需要用到的元素,包括已经筛选出来的评价指标等。评价矩阵是将来开展评价计算、编制评价报告的基础,建议管理层内部在使用之前进行内部评审确认。
建立评价矩阵需要明确横向和纵向的所有项目,前面所论述的“关键结果领域”及其相关的“关键成功因素”、“评价指标”都可以构成横向的项目,另外横向上为了进行量化评分,还需要考虑“指标权重”;在纵向的元素就是“评价对象”。
“评价对象”是参加评价的应用单位。具体情况下,可以针对应用单位下的各个业务部门,或者应用单位的信息系统的各个子系统进行细分。
图3 信息系统运行质量评价体系框架
根据以上论述,我们可以设计图3所示的信息系统运行质量评价体系框架。该框架由围绕信息系统质量评价模型的五个环节组成,五个环节分别是目标识别、关键因素识别、指标确定、评价矩阵设计和评价监控。
1、目标识别:根据评价模型,分析具体的信息系统的应用领域特点、应用范围分布和评价管理的需求,确定运行质量评价的具体目标;
2、关键因素识别:基于评价模型的8大领域,分析相关的关键成功因素,也就是找出各个领域中影响运行质量的重要因素,这实际上是一种对目标进行层层分解的工作方法,具体见3.2内容;
3、指标确定:基于8大领域的关键因素进行具体细化,找出可以量化表现的系统特征,以少数几项数据体现关键因素的质量情况,评价指标的构成内容见表2;
4、评价矩阵设计:在明确评价目标、关键因素和评价指标的基础上,就可以设计相应系统的评价矩阵,具体见3.4的内容;
5、评价监控:这是运用评价矩阵对评价对象的系统运行质量进行监控的过程。评价监控的方式可以采取月度、季度和年度运行质量报告的形式,将评价对象的系统运行状况向管理层进行汇报,并提供分析意见,帮助应用单位提高运行质量;还可以通过BI工具,设计信息化的分析图表,定期向管理层展现相关系统的运行状况和系统运行的预警分析。
信息系统运行质量评价体系框架的5个环节构一个循环,这表示通过对信息系统运行质量的评价监控,我们还需要发现评价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并重新完善各环节的工作,不断提升信息系统运行质量评价的水平。
通过对信息系统运行质量评价体系的理解,我们结合实际评价活动,总结的几点实践经验如下:
1、灵活制定评价管理目标。确认评价目标是整个工作的起点,我们在明确总目标(见2.2)的同时,还可以确定相应的子目标。子目标同开展的具体评价工作相关,是当前阶段评价工作的重点。比如:通过评价需要引导应用单位/部门改善和提高的管理层关心的地方;各应用单位/部门通过评价,要确定运行质量排名情况,促进各应用单位/部门采取措施改进不足之处等。子目标的确定,使评价工作的具体开展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
2、重视评价组织的作用。评价组织是开展评价工作本身的决策者和执行者。如果将评价工作视为一个信息化项目,评价组织有时还可以包括:领导小组、评价经理、工作小组等。评价工作的评价目标、评价矩阵、评价报告等都需要在评价组织内部取得共识,保证评价工作的持续和有效。
3、重视驱动性指标的作用。在评价体系的8个评价领域中,数据、功能、流程领域的指标通常是结果类型的指标,也是就是我们评价的内容都是已成事实的结果,我们评价工作干的是“亡羊补牢”的事;而运维、用户、团队、支持文件和持续优化领域的指标,则是所谓的驱动性指标,评价指标可以起到预防作用,我们干的是“未雨绸缪”的事。我们认为在某些情况下,驱动性指标有着更重要的作用,比如:我们评价管理结算中心系统,由于涉及大量银行资金的收支,这种系统更加重视预防性工作。
4 结论
随着企业信息化建设不断深入,企业管理的各个领域都将有信息系统上线运行,而衡量和评价这些系统在应用单位/部门的运行情况的情况,促使应用单位/ 部门提升应用效果也是企业管理层日益关心的难题。信息系统运行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为信息系统运行管理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本文作者的创新点:创造性地提出了信息系统运行质量评价模型,并基于这一模型建立出评价体系,提出了相应的评价方法,对实际工作有较好的指导性。经过企业的应用实践,基于该方法设计的评价指标较为完善,能够全面反映应用单位的实际运行水平,收到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 卡普兰,诺顿 战略中心型组织[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 Joan Magretta.Understanding Michael Porter:The Essential Guide to Competition and Strategy.McGraw-Hill[M],2011
[3] 迈克尔.波特 竞争战略[M].华夏出版社,2005
[4] 昝新明.基于关键因素分析法的财务战略绩效评价体系设计[J].财会通讯(综合版),2008,(10)
[5] 尚晋,杨有.关键成功因素法在电脑选购方面的应用研究[J].《重庆航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4.信息系统运行考核办法 篇四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办公厅关于印发
国家安全生产信息系统运行维护管理办法的通知
安监总厅规划〔2011〕17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各省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总局和煤矿安监局机关各司局、应急指挥中心,通信信息中心:
现将《国家安全生产信息系统运行维护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办公厅
二〇一一年八月十五日
国家安全生产信息系统运行维护管理办法
为加强各级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对国家安全生产信息系统(简称“金安”工程)一期所属系统的运行维护和管理工作,及时发现并妥善处理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确保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特制定本办法。
一、系统运行维护职责和分工
1.系统总体运行维护和管理机构及其职责。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以下简称总局)通信信息中心负责系统总体运行维护和管理工作,具体负责网控中心、数据中心和培训中心信息网络基础设施、设备和系统运维管理,以及总局与省级安全监管监察部门相关应用系统的运维监控和管理,保障系统的安全正常运行;通过落实系统运行日报、周报和月报制度,定期(按周、月)分析系统总体运行状况,对存在严重问题或处置不及时、影响业务系统运行的相关省级安全监管监察部门运行维护机构或承建单位予以通报;针对典型问题在专网门户建立处置方法库,供各级安全监管监察部门运行维护人员参考,不断提高系统运行保障能力。山东煤矿安监局信息中心负责远程备份中心的日常运维管理工作。
2.省级安全监管监察部门的运行维护部门和职责。各省级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均应明确信息系统的运行维护机构和不少于2名运行维护管理人员,专门负责本级及其下属机构“金安”工程软硬件系统的日常运行维护和系统安全、用户管理等工作。日常运行维护工作包括及时将系统运行中出现的软硬件故障、安全配置问题,以及诸如内部搬家、断电、线路检修、互联网
地址变更等情况报总局网控中心;按照总局网控中心要求,协调或配合承建单位解决相关问题;如实记录本地系统运行维护中发生的问题、故障现象及处置情况,并按月汇总报总局网控中心。日常管理工作包括系统安全管理,用户账号的添加、修改、删除,应用系统的授权数据恢复操作,以及对备份系统、备份策略、备份介质的维护管理等。
二、系统运行维护管理模式
1.国家安全生产信息系统采用总局与省级安全监管监察部门两级部署的应用架构体系,要求两级运行维护人员紧密合作,并遵循统一的要求、统一的规范和统一的流程,对系统进行有效的运行维护和管理。
2.结合系统运行维护特点和目前各省(区、市)运行维护能力的实际情况,在构建全国一体化两级运行维护管理体系时,有条件的省级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应建立包括软硬件、系统安全和应用系统维护在内的,相对完整的运行维护管理机构和队伍,负责对本省(区、市)范围内的系统进行运行维护管理工作;部分技术力量相对不足的省级安全监管监察部门也应明确负责本省(区、市)系统的运行维护管理部门和不少于2名的运行维护管理人员,及时与总局通信信息中心保持联络,依托总局通信信息中心远程监控的辅助功能,完成现场运行维护工作。
三、系统运行维护管理流程
1.运行维护管理流程主要包括事件管理、问题管理、变更管理、配置管理等。根据不同的运行维护模式,省级安全监管监察部门运行维护人员所承担的具体角色和任务不同。事件是指发生了非常规的运行情况,包括系统崩溃、软件故障、影响用户业务操作和系统正常运行的故障,以及影响业务流程或服务水平的情况。问题是导致一起或多起事故的潜在原因,要通过问题管理尽量减少人为错误和外部事件对系统造成影响,并防止问题重复发生。变更是指一些在IT基础建设设施上的操作所造成的配置的改变,所有在配置项目上的变动都必需纳入变更管理的控制范围,通过变更管理确保有效地监控这些变动,以降低或消除因为变动所引起的问题。配置管理是识别和确认系统的配置项、记录配置项状态、检验配置项的正确性和完整性。
2.各省级安全监管监察部门运行维护人员要随时监控系统及设备运行状态,定期记录网络和应用系统运行情况和问题,积极采取措施保障本级和下属机构系统的正常运行。对持续发生的问题、中断系统运行的重大问题或使用人员反映的问题和建议,应及时报告总局网控中心,并配合总局网控中心及相关单位做好现场处置工作,不断提高系统运行维护管理能力。
3.各省级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应依据本办法,要求所属下级安全监管监察部门明确本单位“金安”系统的运行维护责任人,定期(原则上每天不少于2次)检查本地设备和应用系统运行状况,对系统运行中出现的问题或使用人员反映的问题和建议及时报告省级安全监管监察部门运行维护管理机构或运行维护人员,并协助相关人员做好现场处置工作,保障系统的正常运行。
4.项目承建单位在总局网控中心值班的人员在做好国家安全生产信息系统运行监控工作的同时,要根据有关事件工单内容,及时组织本单位技术人员在规定的时间内解决问题、恢复系统运行,并将问题处理进程和处理结果表单回复总局网控中心,必要时同时反馈问题发生节点的运行维护人员。
四、系统运行维护管理平台的使用
国家安全生产信息系统综合运行维护管理平台可实现对系统中的网络、主机、安全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存储备份设备和应用系统的可视、可控、可管理,协助运行维护人员监控系统和及时发现问题。各省级安全监管监察部门运行维护人员应通过使用综合运行维护管理平台,积极开展运行维护管理工作。综合运行维护管理平台提供了事件管理、变更管理、配置管理等各项管理流程的软件工具,实现各省级安全监管监察部门与总局运行维护工作的有效连接。对各省级安全监管监察部门能够处理的事件,按照本地流程执行;对需要省级安全监管监察部门与总局配合处理的事件,按照全局流程执行。当网络中断无法通过系统向总局提交工单时,需要通过电话上报故障情况。
五、组织保障
5.信息系统运行考核办法 篇五
(征求意见稿)》修改意见的函
交通运输部道路运输司
2011年06月29日
关于征求对《全国重点营运车辆联网联控系统运行维护与考核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修改意见的函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道路运输管理局:
为更好地规范全国重点营运车辆联网联控系统的运行管理,我司研究制定了《全国重点营运车辆联网联控系统运行维护与考核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现送你单位征求意见,各地书面意见请于2011年7月8日前反馈我司车辆管理处。
联系人:柴晓军电话 010-65293754,传真:010-65292740。
交通运输部道路运输司(章)二〇一一年六月二十二日 全国重点营运车辆联网联控系统运行维护与考核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道路运输车辆动态监管工作,预防和减少道路运输事故,规范道路运输车辆卫星定位系统监管平台、监控平台的建设管理及车载终端的安装使用,保障全国重点营运车辆联网联控系统长期安全稳定运行,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全国重点营运车辆联网联控系统(以下简称联网联控系统)各级平台的建设、运行、管理以及重点营运车辆卫星定位终端的安装、使用、维护应遵守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重点营运车辆是指旅游包车、三类以上班线客车和运输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用爆炸物品的道路专用车辆以及其它按规定应安装具有行驶记录功能的卫星定位装置(以下简称卫星定位装置)的营运车辆。
第三条交通运输部主管全国重点营运车辆联网联控工作。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作为联网联控系统的技术支持单位。
地市级以上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负责组织领导本行政区域内的重点营运车辆联网联控工作。
地市级以上道路运输管理机构按照本办法规定的职责负责具体实施本行政区域内的重点营运车辆联网联控工作。
第四条联网联控系统运行维护与考核管理工作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分级管理、企业为主的原则进行。
第二章工作职责
第五条 道路运输企业职责
(一)负责对本单位所属车辆安装符合《道路运输车辆卫星定位系统车载终端技术要求》(JT/T794-2011)的卫星定位装置;
(二)负责道路运输车辆卫星定位系统的建设、使用和管理工作,并接受管理部门的监督,企业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所属车辆的动态监控工作全面负责;
(三)企业可以选择通过技术标准符合性审查的道路运输卫星定位系统服务运营商,为其提供车辆安全监控服务;
(四)企业应保证所属车辆接入符合《道路运输车辆卫星定位系统平台技术要求》(JT/T796-2011)的监控平台,及时向上级监管平台传输定位数据,并保证数据上传的真实性、准确性、实效性;
(五)企业监控平台应准确、完整地录入车辆和驾驶员的基础资料、车辆技术档案信息,记录车辆行驶情况等信息;
(六)企业应建立动态监控工作台帐,根据车辆行经道路实际情况,设置相应车辆行驶速度限速标准;
(七)企业应配备专职人员负责监控车辆行驶动态,分析处理动态信息;建立监控值班制度,实现对营运车辆24小时不间断的实时动态监控;对上级监管平台发出的指令进行应答,并执行相关要求;
(七)企业应保证所属车辆车载卫星定位装置工作正常,确保车辆在线时间;
(八)企业应按照规定及时纠正和处理超速、疲劳驾驶等违法驾驶行为并记录存档,严重违法或多次违法驾驶信息应至少保存1年时间;
(九)企业应对驾驶员人员故意破坏车载卫星定位装置的行为,以及不严格监控车辆行驶动态的值守人员给予处罚。
第六条 道路运输卫星定位系统服务运营商职责
(一)通过交通运输部技术标准符合性审查的卫星定位系统服务运营商(以下简称运营商)方可为道路运输管理部门和运输企业提供卫星定位系统服务;
(二)按照国家相关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建设、维护、使用卫星定位服务系统及卫星定位终端;
(三)运营商应保证提供给道路运输管理部门和运输企业的车辆卫星定位系统平台稳定运行,保证所经营的卫星定位服务系统向管理部门传输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实效性;
(四)运营商应提供道路运输车辆卫星定位系统平台及车载卫星定位装置的软件升级、设备维修和技术支持,确保系统正常运行;
(五)运营商应负责对运输企业监控岗位人员进行技术培训;
(六)受道路运输企业委托提供各项安全监控服务的运营商,应及时向道路运输管理部门和所服务的企业提供车辆运行违规信息,并对违规车辆驾驶员进行实时警告。
第七条 地市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职责
(一)组织实施本行政区域内重点营运车辆联网联控工作;
(二)指导、监督、考核运输企业平台监控的建设、使用和管理工作,将考核结果定期上报省级道路运输管理部门;
(三)监督、考核本辖区内为道路运输企业提供道路运输车辆卫星定位服务系统的运营商,将考核结果定期上报省级道路运输管理部门;
(四)对不能满足安全管理要求和多次违规的运输企业作出相应处罚,并限期整改;
第八条 省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职责
(一)组织实施本行政区域内重点营运车辆联网联控工作,指导、监督下级监管平台、企业监控平台的建设、使用和管理;
(二)建设和管理本行政区域重点营运车辆动态信息公共监管服务平台;
(三)组织对本行政区域内运输企业车辆动态安全监管工作的检查;
(四)制定本行政区域内各级监管、监控平台考核管理办法,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政府监管平台和企业监控平台的考核,并将考核结果定期上报交通运输部;
(五)对本辖区内从事道路运输行业卫星定位服务的运营商进行监督,组织实施运营商考核、评价活动,规范运营商行为。对无法满足道路运输管理部门和运输企业安全监管监控要求的运营商,取消其为行业提供服务的资格。
第九条 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职责
(一)负责全国重点营运车辆动态信息公共交换平台(简称全国平台)的建设、维护、监控和管理工作;
(二)负责对省级监管平台运行情况进行监督,并将运行情况上报交通运输部;
(三)负责联网联控系统的技术支持服务,受部委托组织标准符合性审查工作,对各级监管、监控平台和车载终端进行技术标准符合性审查,并组织对标准符合性审查检测机构的评审和日常管理;
(四)负责协助交通运输部完成对省级监管平台各项考核工作。
第十条 交通运输部职责
(一)统一领导全国重点营运车辆联网联控工作,制定全国联网联控工作规划和管理办法并组织实施;
(二)组织制定技术标准、办法,规范全国道路运输行业卫星定位系统应用工作;
(三)指导、监督和考核各省级平台工作;
(四)建设和管理全国平台,组织技术支持单位保障全国重点营运车辆联网联控系统正常运行;
(五)领导技术标准符合性审查工作。
第三章系统维护
第十一条 道路运输管理部门及运输企业分别负责各自监管平台、监控平台的日常管理和运行维护,对各自所管理的计算机设备及网络系统运行情况进行有效监测,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和使用。
第十二条 道路运输管理部门及运输企业分别负责各自平台的系统安全。
第十三条 系统维护的主要内容
(一)网络与计算机设备的日常监测、定期保养、故障诊断与排除;
(二)基础支撑软件的日常运行维护、故障诊断与排除;
(三)平台应用软件的日常运行维护、完善、优化、拓展、升级等;
(四)系统数据的交换、传输与定期备份;
(五)软硬件配置变更管理;
(六)防病毒、防入侵、身份认证、数据加密等安全维护。
第十四条 系统数据管理的主要内容
(一)车辆的定位数据源管理:各级监管平台、企业监控平台负责对本辖区、本单位车辆定位数据的采集、存储和转发。平台间数据传输应严格按照《道路运输车辆卫星定位系统-平台数据交换》标准实现。
(二)运政数据源管理:运政数据来源于各级道路运输管理部门日常运政业务管理系统。联网联控系统所需运政数据包括经营业户、营运车辆、从业人员、经营线路等信息。各级道路运输管理部门负责组织有关单位按照部省道路运政信息联网系统规定的统一运政数据格式,将数据传送至交通运输部及各省联网联控系统省级平台,并且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实时性。对于不符合有关数据标准的数据,由各省组织进行补充和修正。
(三)地图数据源管理:联网联控系统中的地图数据应采用经国家测绘局批准的正规地图数据,并符合国家测绘局的地图数据加密要求。
第十五条 联网联控系统故障等级分为一般故障和严重故障。一般故障是指局部的、影响面较小、不会引发多方面问题的故障;严重故障是指区域性的、影响面较大、可能引发多方面问题的故障。
第十六条 联网联控系统故障事故处理程序。
一般故障的处理程序:发现或接到故障报告后,由系统维护人员检查故障症状,确定故障范围,查找故障原因,提出解决故障的办法,并向本级平台的主管部门领导汇报并备案。在不影响其他使用的情况下,尽快排除故障,恢复系统的正常运行。各级平台整理汇总一般事故处理的结果,形成月度统计表上报上级监管机构。
严重故障的处理程序:发现或接到故障报告后,管理或系统维护部门要立即检查故障症状,查明故障范围,在查找故障原因的同时,立即报告该级平台的主管领导并备案并上报交通运输部。主管领导根据故障性质启动应急预案,按预案规定程序组织部门抢修。各级平台整理汇总严重事故处理的结果,形成月度统计表上报交通运输部。
第十七条 联网联控系统故障处理根据各级平台的职责分工,由网络管理、系统维护部门(人员)负责解决。
(一)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负责解决全国平台范围内所出现的各类软硬件系统故障;当全国平台与省级平台的数据传输中断时,负责查找故障原因,确定故障处理责任方,组织监督责任方的故障处理,排除系统故障,对省级平台数据传输的恢复,提供技术支持,向交通运输部上报故障处理报告。
(二)省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负责解决省级平台范围内的所出现的所有的软硬件系统故障;当全国平台与省级平台的数据传输中断时,负责查找故障原因并将数据中断原因上报到交通运输部,负责恢复省级平台的数据传输,并对全国平台的数据传输的恢复,提供技术协助;当省级平台与企业及地区级平台的数据传输中断时,负责查找故障原因,并确定故障处理责任方,组织监督责任方的故障处理,排除系统故障。
(三)地市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负责解决地区级平台范围内的所出现的所有的软硬件系统故障;当省级平台与地区级平台的数据传输中断时,负责查找故障原因并将数据中断原因上报省级平台运行维护人员,负责恢复地区级平台的数据传输,并对地区级平台的数据传输的恢复,提供技术协助;当地市级平台与企业级平台的数据传输中断时,负责查找故障原因,并确定故障处理责任方,组织监督责任方的故障处理,排除系统故障。
(三)运输企业和运营商:负责解决企业级平台范围内出现的所有的软硬件系统故障,保证定位数据上传的稳定性;当省级平台或地市级平台与企业级平台发生数据传输中断时,负责企业级平台端数据传输的恢复,并向上级监管平台上报故障报告。
第四章考核管理制度
第十八条 为保证联网联控系统长期稳定运行,各级应逐级建立考核管理制度。考核管理制度应作为各级道路运输管理部门的日常工作内容。
第十九条 建立季度考核制度。交通运输部组织联网联控系统季度综合考核,通过全国平台实现对省级平台运行情况的考核,省级道路运输管理部门通过省级监管平台实现对下级监管平台运行情况的考核,地市级道路运输管理部门通过地市级监管平台或客户端实现对企业监控平台运行情况进行考核。
第二十条 建立定期考核制度。道路运输管理部门定期对下级监管平台、监控平台进行考核,并将考核情况上报至上级主管部门。各运输企业或道路运输卫星定位系统服务运营商考核情况由省级道路运输管理部门进行汇总,统一上报交通运输部。
第二十一条 各级平台考核指标包括车辆卫星定位装置安装率、车辆在线率、车辆上线率、车辆入网率、车辆警情处置率、平台故障情况以及数据质量情况。
车辆在线率:10分钟内连接到企业监控平台和政府监管平台且正常定位的车辆总数占入网车辆总数的比率;
车辆上线率:在设定时间内(分为月度、)在线连接到企业监控平台和政府监管平台且当前处于营运状态的车辆总数占入网车辆总数的比率;
车辆入网率:当前或曾经接入企业监控平台和政府监管平台车辆总数占本辖区内所有重点营运车辆的比率;
车辆警情处置率:指监管平台或监控平台处理车辆警情数量占报警总数的比例;
平台故障情况:指监管平台上下级之间或监管平台与监控平台之间由于设备或链路问题引起的数据传输中断时间、中断次数、处理情况等;
数据质量情况:数据质量包括各级监管平台和监控平台上报车辆卫星定位数据质量及运政数据质量情况。
第二十二条 奖惩措施
(一)长期无法达到安全监控工作要求的企业,应按道路运输管理部门的要求进行整改,并接受相应的处罚。企业监控平台运行情况考核应纳入道路运输企业安全评估、日常安全管理考核和质量信誉考核,作为营运车辆审验依据,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对考核不合格的企业应给予通报,情节严重的吊销其道路运输证。
(二)建立运营商考评制度。不能满足道路运输管理部门和运输企业安全监管监控要求的运营商,应按道路运输管理部门的要求进行整改并接受相应的处罚;整改不力或造成企业重大安全事故的,道路运输管理部门应取消其为行业提供服务的资格,并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运营商平台考评不合格的,应重新进行技术标准符合性审查,标准符合性审查仍不合格的,取消其进入道路运输行业的服务资格。
(三)部、省、地市各级监管平台考核不合格的单位,应进行整改并重新进行技术标准符合性审查,标准符合性审查仍不合格的将进行全国通报批评。
第五章附则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由交通运输部负责解释。
6.体系运行稽核考核管理办法 篇六
1.目的:
全面实施并持续改善公司ISO质量/环境管理体系,提升质量/环境管理的功效。2.范围:
质量环境管理体系的各类审核,包括内部例行审核,7S稽核,客户审核,第三方审核发现的缺失项。3.职责:
3.1激励提出:品保部;激励审核:管理者代表;激励核准:总经理。3.2各部门负责人:监督改善本部门质量环境管理体系推进工作;
3.3各部门内审员:协助部门负责人实施改善本部门管理体系推进工作;部门日常体系维护工作。
4.定义:
4.1质量环境管理体系总要求:公司依据GB/T19001-2008与GB/T24001-2004标准的要求,建立并实施和实施质量环境管理体系,形成文件,有效地贯彻执行,并持续改进其有效性。
4.2部门内审员:经过相关专业系统培训的具备内审员资格的人员。5.工作流程:
5.1考核采用正负激励相结合的原则,考核只针对各部门负责人及内审员,奖惩金额在每月工资中兑现。5.2体系定期稽核安排:
5.2.1每月定期由ISO专员组织各部内审员进行日常体系运行的稽核,具体的稽核内容按内部检查表的要求进行,此检查表由ISO专员主导编写,各内审员在稽核的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修改,对于稽核出的问题点,统一由各内审员以书面《不符合项报告》的形式开立给责任单位,并按《内部审核管理程序》的要求执行相应的改善,内审员按期跟踪改善效果,最终的结案由管理者代表核准后方可生效;
体系稽核考核管理办法
5.2.2对于每月定期稽核的问题点由ISO专员汇总,并按按此考核制度,开立奖惩单给各责任单位;
5.2.3每周定期的7S稽核由品保部派出一名代表与7S小组共同参加,将与体系相关的问题点单独列出,按此考核制度的要求执行对相关责任单位进行考核; 5.2.4以上内部例行审核的缺失项,由各部门内审员负责整理汇总,并追踪内部的改善效果,要求本部门整改,并将改善结果统一提交给ISO专员,如有任何疑问,各部内审员为部门的ISO对应窗口;
5.4负激励原则:
5.4.1受稽核部门主管或代理人不配合审核员完成审核工作,每次扣责任部门负责人10元;
5.4.2体系审核(内部审核,7S稽核,客户审核,第三方审核)的缺失项主要分为三种:严重缺失,一般缺失,观察项;
5.4.3在内外部审核中,发现严重缺失每次的责任部门主管负激励20元/项,一般缺失第1次发现责任主管负激励5元/项,第2次重复发现责任主管负激励10元/项,第3次重复发现责任主管负激励20元/项;
5.4.4责任部门被查出不符合项后,不积极采取预防与纠正措施整改,而以各种不正当理由推脱,责任部门负责人负激励10元/次
5.5正激励原则:
5.5.1内(外)部审核中被审核部门未被开立“不符合项报告”,责任部门负责人及部门内审员奖励20元,积极配合审核工作,能正视不符合事项,且事后加强管理制度,使不符合事项适时结案,责任部门负责人及内审员正激励10元/项。
5.5.9全年部门体系运行良好的涉及现场的部门负责人及内审员正激励100元,全年部门体系运行良好的服务部门负责人及内审员正激励50元。6.表单:
6.1《不符合项报告》 6.2《奖惩单》
体系稽核考核管理办法
7.信息系统运行考核办法 篇七
信息时代的到来,不仅深刻的变革人类现有的生活方式,也极大加速医院内部各部门间的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进程。当下各大医院之间的核心竞争力之争,业已由传统的医院之间的医疗设备的竞争转变向医疗机构运行系统的便民性、信息化管理,这既是信息技术时代对医院的现实诉求,也是缓解长期以来存在的就医难困境的一个突破点。同时,由于医院的信息管理系统中通常包括病患的个人信息、医院的经济状况等相对隐私的重要信息,保障现行医疗部门中所运行的信息管理系统的安全就显得至关重要。
1、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含义
关于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含义,多方学者都试图从不同角度和侧重点对其进行诠释。一位美国信息系统的权威学者毛瑞斯克伦就信息化管理对医疗机构的影响力角度,给出这样的定义:“运用互联网技术和通信设备,在整合医疗机构内部人流、物流和资金流的基础之上。为实现满足信息管理系统下全部授权用户的需要,对医疗机构内部各部门中医患的诊疗信息、组织的日常运营的管理数据信息进行的集中采集、处理过程。由于医疗机构本身特有的属性,决定医院的信息管理系统的复杂性和整合难度要远远超过同级别的其他机构。
2、目前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存在的安全隐患
2.1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安全意识淡薄
一方面,由于在部分医院中的管理者仍然执行传统的管理方法,没有对信息管理系统安全问题投入足够的重视。使得下面的工作人员也会随波逐流,对于信息管理系统的使用也只是流于形式,对相关信息系统的维护、开发工作做的不足。另一方面,由于大多数的医院对于信息管理系统安全知识的普及工作做的不是很到位,加之部分医院为了缩减人工成本,录用的非专业工作人员素质相对偏低,不能胜任信息系统的正确的使用和维护工作,这无疑会增加信息管理系统的主观安全隐患。
2.2医院普遍缺少信息管理系统安全预案
一方面,由于医院科室相对较多,信息管理系统相对较分散和复杂。而且不同科室信息系统有存在重叠的可能性,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制定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安全预案的难度。加之部分领导忧心制定信息管理系统安全预案的工作繁杂,使得安全预案迟迟不能出现。另一方面,医院信息管理系统中存在部门间和人员间协调性差的问题,加之日常没有相关的信息管理系统是安全规范。对于突发的信息管理系统问题,很难在第一时间有明确的机构或人员做出及时应对。
2.3医院对信息管理系统安全缺乏必要的技术防范
信息管理系统的安全有赖于数据库的安全运行和数据的完整,而由于医院在实际的信息管理系统使用过程中缺少必要的相关技术人员,加上懈怠疏忽的工作态度作祟,缺乏对重要数据的备份保存的工作习惯,使得医院的信息管理系统在受到外界恶意攻击或由于自身工作人员错误操作时,就会造成大量的数据流失,甚至导致医医疗机构的信息管理系统瘫痪。这样不仅使院方蒙受一定程度的经济损失,由于有关病患个人信息的数据的泄露和医院就诊日常工作效率的降低,最终也会导致医院公信力的下降。
3、保障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安全运行的措施
3.1强化加强对医院信息系统的数据备份和安全審计
数据对整个信息管理系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了降低因为信息系统突发故障或者遭受恶意供给而带来的数据丢失现象的出现,医院要适时的对管理信息系统内部的数据建立完备的备份和恢复方案。以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应对由不明外力而造成服务器瘫痪和相关数据丢失,将不良安全隐患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在提升信息管理系统化软件稳定性的同时,可以考虑二次备份数据库的做法。同时,可以考虑定期对医院信息管理系统进行数据库的网络安全审计与日志分析,从动态角度掌握信息管理系统的实际运行状态,可以对追踪网路恶意攻击和恢复系统数据提供条件。
3.2制定保障医院信息系统安全运行的预案
首先,要强化医疗机构内部工作人员的信息系统安全意识,因为这些人是操作信息系统的主体。相关部门要制定必要的安全规范章程和操作流程标准,例如要求相关系统的操作指令要达到的安全保护程度和使用权限,都要做出明确的规定,从源头上降低由主观失误造成的安全隐患。并通过日常的信息系统安全培训学习使工作人员形成良好的操作习惯。其次,包括对医院信息系统有关的硬件、软件等存在的隐性安全风险和潜在故障的应急措施都应该列入安全预案之中,包括出现问题后应该由哪些具体的部门来处理,大到部门机构,小到具体的负责人员都要做好明确的分工并予以公示,一旦特殊情况出现可以在第一时间将损失降到最低。最后,要根据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安全隐患的等级划分应对预案,并可以通过设定紧急系统安全状况处理预案和常规系统安全状况处理预案的方式,提升医疗机构应对信息管理系统安全问题和维稳就医秩序的能力。
3.3实施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流程再造
众多医院部门自实施信息管理系统起,就已经对旧有的医疗工作和机构内部运作流程起到了改变的作用。为此,实施信息化管理的医院要以最大限度的满足广大病患对便捷、顺畅医疗服务的渴求和提升医疗机构综合医疗水平为基石,以实现医疗资源效率的最大化发挥。如在医院的就医环境方面,传统的做法是设立固定的导诊台,在实施信息化管理后可以适时考虑在医院的各个楼层通过网路系统提供自助的导诊挂号服务,及时向患者显示出当前已挂号患者的数量。这样做一方面可以缓解病患因挂号人数过多错过就诊的焦虑情绪,另一方面,由于自助导诊挂号的使用可以缓解人员压力,减少人工失误的发生,同时便捷直观的信息可以使病患更好更快的就医。
结束语
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不断被认可和广泛的使用,在为医院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社会效益也得到提高。切实提高了医疗机构的组织、管理运营水平和为病患提供满意医疗服务的工作效率。结合医院自身的具体情况,探索开发适合本机构的特点合理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并未雨绸缪的做好防范阻碍信息管理系统安全顺畅运行的情况的出现,才可以建设好以服务病患为中心、信息化运行的医疗机构。
(作者单位: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作者简介
【信息系统运行考核办法】推荐阅读:
信息系统安全运行维护07-06
北京公共安全图像信息系统管理办法08-14
卫生信息管理信息系统07-16
楼盘信息系统07-13
信息系统情况报告07-04
管理信息系统安全07-09
信息系统项目经理07-31
信息系统外包预案08-03
自考管理信息系统08-08
政府信息公开系统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