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义务教育法》心得(通用14篇)
1.学习《义务教育法》心得 篇一
学习义务教育法心得体会
洋川中学:严文敏
近期,通过多种形式重温了“教师义务教育法”,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和交流,作为教师的我们又有了自己更深刻的体会,下面我谈谈我的认识和感受:
《新义务教育法》要求我们教师应当热爱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文化、业务水平,爱护学生,忠于职守;教师必须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提高师德修养,是时代向我们提出的要求,也是《新义务教育法》赋予我们的义务,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转变观念,树立教育新风。
明白了自己的职责所在,也深感肩上担子的沉重。身为一名老师,必须要做到全身心去爱自己的学生。喜欢学生,爱护学生,服务于学生,同时也是一名教师的天职。师魂即师爱。但在实际工作中做到这一点,却是不易。不管如何,教师要对每位学生的发展负责,尊重他们的人格,在求知的过程中,帮助他们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这样才可称得上不辱使命。
教师是一个很普通的职业,是一个不同于其他的工作的工作,她神圣、伟大、高尚,世界一切赞美的词语都可以用在她身上。当我是学生的时候,我学习的是《守则》《规范》;当我成为教师的时候,学习的是《教师法》。我国于1993年10月31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长期以来《教师法》虽然存在着,但许多侵犯教师合法权益的事情时有发生,例如殴打、辱骂、诽谤教师、拖欠工资等等的事情发生,而教师迫于时代和社会的压力,能够主动利用这件法律武器去捍卫自己的人却不多,这说明教师只知法、守法是不够的,因为用法也是我们基本的权 1 利。教师作为一支具有高素质的社会队伍,学好、用好法律是一件重要的事情,是我们教师必修的一门功课。通过学习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我不仅更新了自己对法律的认识,更是清楚的了解到自己的法律地位,以前的我认为教师就是为社会为学生服务的,吃点亏是可以吞下去,那现在我不会再怎么认为了,因为,每个人都享有一定的权利,“平等”的口号不应是嘴上说说而已,落实到实处才拥有意义,否则有法也等于无法了。同时我也认识到作为一名教育前线的教师所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教师法》不仅帮助教师得到她们的所得,也让教师有了行为上的准则,只有学习好它才能保证教师享有自己的权利。另外,教师在享有权利的同时,也应履行一定的义务。在学习了《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后,让我更明确了,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该履行的义务和遵守的行为规范。在工作中,严格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让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社会认可,不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不讽刺,挖苦,不威胁、责难家长。时刻以教师的道德行为规范来要求自己,不穿奇装异服,处处“身正为范”。对于后进生,不拔苗助长,不讽刺挖苦,耐心教育。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学生将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识的习得者。面对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时代,我意识到:必须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把老师知识的储藏和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比为“一桶水”与“一杯水”的陈旧观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脑知识储量成为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筛滤旧有,活化新知,积淀学养。有句话说的好:“一个教师,不在于他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书。”用心教、创新教与重复教的效果有天渊之别。
教书和学习的生活,使我感悟到:教师的人生,还应该有创新精神。年年春草绿,年年草不同。而我们的学生亦是如此,因为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所以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的目的是为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地、活泼地发展。在组织教学中把整体教学、分组教学与个别教学结合起来;在教育过程中,贯彻个别对待的原则,讲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学生们像一朵朵稚嫩的小花苗儿,但每一颗都有与众不同的可人之处。因此便更需要我们用不同的方法用爱心去浇灌、呵护。用《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来规范和鞭策自己,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要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保障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这样才得以使我们的事业走向辉煌使我们的教育对象健康成长。
这段时间通过学习,深刻地认识到: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就必须不断地在思想上,政治上,文化上充实自己,为形成良好的师德风尚而出力;更好地为学生服务,爱岗敬业,使自己成为一名高素质、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2.学习《义务教育法》心得 篇二
1“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基本理念
“综合·探索”课程是指通过综合性的美术活动, 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以及综合解决问题的学习领域。日本学者加藤幸次根据综合学习的不同出发点, 把综合学习分为“学科式综合”和“生活式综合”两类。学科式综合又分为学科综合、合科综合和跨学科综合;生活式综合又分为主题综合和兴趣综合。主题综合是指从学习者的兴趣或生活出发, 选择超越学科范围的学习课题, 例如探究和平、人口、资源和城市等现实问题。兴趣综合是指学习者完全根据自己的兴趣, 自由选择学习课题, 自主展开学习活动。
2“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独特性
以往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基本上是单科学习, 局限于单个学科内部, 有利于培养专尖人才, 弊端是横向联系不够, 学生的创新和创造能力不足, 因此需要加强综合性活动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知识水平和运用能力。综合学习指综合几个学科进行学习综合学习适于培养综合人才, 适用面更广。它需要教师改变思维定势, 强调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综合运用,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着重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研讨和探索, 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社会生活相结合的方法, 开展跨学科学习活动, 并且让学生学会解决关于人、社会和自然的各种问题, 同时也强调各学科之间的联系, 既互相联系又保持个性和特质。
3“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实施基本策略
3.1 学科内部活动的综合;
例如普高《美术鉴赏》课程《原始人的创造》教学内容虽然是原始时期的彩陶, 但在综合视野中彩陶将原始时代人的生活、情感、文化、科技联系为一体。从生活:从陶罐可以看出由狩猎转向农耕后人类生活发生的变化:开始用陶罐储藏食物和水。从情感:陶罐上的水纹表达农耕人对水的感情, 大小变换的圆圈状图案表示农耕人对四季轮回、日月升落的感受和重视。从文化:与狩猎人比农耕人有了闲暇时间去考虑生计之外的事情, 如雕饰自己珍爱的器具, 开始有了审美文化等;从科技:彩陶看上去结实耐用, 可用来盛酒、盛水和储粮等, 体现农耕时代科技发展的水平。此外把陶罐作为艺术品来欣赏的话, 它的整个纹样由点、线、面构成, 比例匀称, 造型完美, 合乎美学法则。我们感知到的这些艺术要素以及节奏、对比、重复、比例等艺术规律并不是作为陶罐独有的, 而是所有艺术共有的。可见只要学生感知到这些共通的要素和规律, 就可以把所有艺术门类联系起来, 大胆想象, 将他们对陶罐的感受, 转化为表现同样节奏或比例的艺术作品、舞蹈动作、音乐旋律、戏剧情节的感受, 加深对社会生活、情感、文化和科技的感受和理解, 促进了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发展。
3.2 美术与其他学科联系与综合;
教师可以通过特定的主题将不同类别的知识和技能组织成学习单元。而主题大致分为两类: (1) 社会和自然主题:环保、节日、时令、事件等; (2) 共通的法则、原理和规则:如节奏、对称、整体与局部、变化与统一等。例如“孝顺父母”就是一个社会性主题。教师可以从思品的角度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伦理亲情的论述;从历史的角度可学习很多孝顺父母的故事;从语文的角度可学习相关文章, 体验作者对孝顺父母的情感, 学习写作技巧;从音乐的角度可欣赏相关的音乐, 让学生抒发情感, 在表演中表现对父母的深爱之情;从美术欣赏的角度, 同样可以欣赏和创作相关艺术作品;从设计的角度, 可以设计相关主题的活动:如设计贺卡送给父母, 帮父母按摩、洗脚、搞卫生等。
3.3 以探究为主, 多种方法结合的学习方式;
美术作为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我们应该重视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尤其对自然资源和社会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例如台湾地区的一堂教学案例《川流不息———河流景观为主轴之统整课程设计———以淡水河流域为例》:活动一 (引导活动) 主题:日常生活中人与河的关系, 人对河流的破坏与整治———淡水河流域今昔对比;河流对你的生活有哪些功能?教学目标: (1) 可以说明河流和生活的关系。 (2) 能够判断哪些人类行为会造成水资源与河流的破坏。活动二 (比较与思辨活动) 主题:欣赏国内外礼堂景观实例;不同的河流景观会带给你哪些感受?教学目标:能够比较不同河流景观带来的视觉感受。活动三 (反省及延伸活动) 主题:如何实践河流美化与保育———日本古川町实例;教学目标;愿意尊重并实践河流保育与景观维护。该课以人与水的关系为出发点, 探讨河川在日常生活以及视觉印象中所扮演的角色, 引导学生检视淡水河从自然、污染到整治的过程, 并列举了国内外城市河川美化的成功案例, 让学生从观看和讨论河流景观的过程中, 体验并思考河流景观对于视觉空间以及心灵感受的影响, 让学生了解并重视身旁的河川, 共同探讨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为河川的保育及美化尽一份心力。
3.4“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评价多元化;
评价是美术课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应该以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客观事实为基础, 注重评价与教学的协调统一, 尤其要加强形成性评价和自我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情况, 更要重视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在“综合·探索”学习领域评价中最大的亮点就是始终围绕学习者为中心展开多元化评价活动, 以突出美术课程学习的价值和围绕学生美术学习的有效性而展开, 体现出这次美术课程改革实验和美术教育研究上的最新认识。
4“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重要意义
从未来社会的需求来看, 社会需要的是具有探究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人才。通过凸显综合和探究特征的美术综合学习活动, 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 并使这种兴趣与精神转化成持久的情感与态度, 引导他们真正成为美术学习的主体, 最大限度地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从而使学生学会在新情境中探究、发现问题, 并进行深入探究的能力以及形成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在现实的教学情境中实施一定存在一些困难, 费事费力。不仅对教师的谋划和统筹能力、组织和引导能力要求更高, 而且过度地开展也容易破坏学科自身的逻辑程序, 影响知识的连续性和系统性。因此, 适量适度是最重要的。由此可见, 新课标中设置“综合·探索”学习领域是具有革新性和创造性, 将会为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带来新的面貌和新的领域。
摘要:“:综合.探索”是个全新的学习领域, 体现了当代社会课程改革的一个新的趋势和特点。现对此作简要论述。
关键词:综合.探索,美术课程,实施策略
参考文献
[1]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3.学习《义务教育法》心得 篇三
通过学习,我体会到:
一、标准(2011年版)要求我们老师在课程组织和实施过程中,要着眼于学生生活实际,突出要以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基础,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的目标,坚持老师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以发掘学生的主动性的方式而不是外在强加的方式,使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一些文字上的修改和调整,使目标更清晰更明确了,更有针对性了。标准(2011年版)里的积极健康特指人的心理状态,人的精神,负责任的公民实际上指的是人的社会性发展,把人的心理健康和社会性发展作为最主要的目标相对于过去把一个人的思想、政治、认识、意识当做很重要的东西而言,凸显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二、将原有对课程性质的概括作了更为科学的总结,在肯定其作为综合性课程的同时,点明了思想品德课程的学科特点——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对课程性质的几个特点,如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具体表述作了一定的修改,提高了概括的准确性和指导性,既符合思想品德课程的特点,又适合初中生身心发展的要求。其中改动比较大的有“思想性”,其中增加了科学发展观作为重要指导思想之一。将思想教育的内容凝练表述为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学生进行“五爱”教育,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奠定基础。“实践性”中进一步明确指出将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综合性”中提出了思想品德教育应当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高与思想方法、思维方式的掌握融为一体。其余在文段的表述或内部逻辑结构上都作出了一定的调整。
三、新的课程标准完全改变了以往课标“知识——能力——情感”的梯级认知目标体系,而是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首,兼顾能力目标、知识目标。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尤其是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因此,教师在使用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主要也应关注,如何利用各门学科所特有的优势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而不是仅仅关心学生对某个结论是否记住,记得是否准确?不是仅仅关心学生对某项技能是否形成,并且运用起来是否得心应手?
四、以学生为主体,注重能力提高。新的思想品德课标强调,教学“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我们知道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学生的内驱力非常重要,以学生为主体是获得好的教学效果的根本保证,任何脱离学生的实际认知特征的教学行为都是事与愿违的。本着“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这一理念,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强化了过程性、体验性目标,以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改变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总之,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我体会到要善于反思,更要重视反思。坚持反思,提高反思能力,是教师成长的不竭动力,也是教师不断超越自我,提升品位的必由之路。教师要想形成自己的教学模式,就要舍得花时间,不断努力。这需要教师自身具备一种知识背景,在平时的读书中积累自己,积淀一种文化底蕴。教师具备了丰富的知识,又建立起独特的风格,这样就会具有你自己的个人魅力,有利于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打造高效的思想品德课堂。
4.义务教育法学习心得 篇四
我对新《义务教育法》的学习心得有以下几点:
一、立法理念
新《义务教育法》立法的理念有了较大的突破,其中最基本的一个立法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真正给学生以发展的空间,同时给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充分的发展空间。“新的《义务教育法》更加突出公益性,还有统一性和强制性。这三个基本支点,虽然不是直接的教育行为,可是对于教育工作者转变观念却十分关键。”
提高教育质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要提高教师质量。教师专业化的问题也正影响到学校的教育质量。“素质教育必须由高素质的教师来实现,可是农村初中校应对很多教师自身素质不高的现实问题。不能否认,素质教育在实施过程中阻力很多,困难重重。尽管如此,并不是说素质教育必须要等到教育均衡以后才能实现,在现有条件下学校也应当有所作为。我相信,不管在什么样的办学条件下,开展好德、智、体、美、劳、心理等多方面行为素质评价,是实施素质教育一个有效途径。
素质教育不是一种运动,也不是一阵风。素质教育的落实需要细致的工作,落实在每一个孩子在学校中的每一天,体此刻学校各项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当中。素质教育不应当是难以作为,只要能静下心来,仔细地去思考如何在一些细节上、在各个学科上下功夫,脚踏实地去研究教育教学、课程以及学校活动设计,就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明确职责
新修订的法律充分体现了义务教育是国家行为和各级政府的职责,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了财政保障的范围,为促进义务教育持续稳定发展供给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法律还明确了义务教育的目标和教育教学的新要求,充分体现了教育均衡的理念,通篇贯穿着以学生为本,促进教育公平的思想,体现了新时期义务教育的发展方向。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以法律的形式,针对现实存在的问题,从操作的层面明确地解决了近年来在义务教育发展过程中所碰到的各种难点和热点问题,是指导今后义务教育工作的重要法律。
三、学习方法
5.学习《新义务教育法》心得 篇五
一、《义务教育法》是教师进行教书育人的指南。
《新义务教育法》的第六章中重点谈到了“教师”这一部分,它涉及面较宽,不仅谈到了教师所应该具备的职业道德规范,教师录取办法,教师享有的权利,而且谈到了教师所应尽到的义务等方面。
我觉得《新义务教育法》给我们广大教师提供了教书育人的指南。作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就应该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教师要把职业责任变成自觉的道德义务,为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新人而无私奉献。那么,教师怎样才能做到这一条呢?第一,教师必须自觉地做到对学生负责。第二,对学生家长负责。 第三, 对教师集体负责。 第四,对社会负责。在社会主义社会,教师职业态度的基本要求,就是树立积极主动的劳动态度,努力培养社会主义新人。教师怎样才能做到树立积极主动的劳动态度,努力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呢?首先,教师必须有主人翁的责任感。第二,具有从事教育劳动的光荣感与自豪感。第三,要有肯于吃苦的精神。
二、《义务教育法》是学生接受良好教育的保证。
《新义务教育法》的第七章重点谈到了“学生”,它规定了学生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基本义务教育;谈到了学生享有的权利及学生应当履行的义务等方面。
受教育权是现代社会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这一基本权利所对应的正是国家和政府的基本义务。制定义务教育法,实施义务教育法,正是国家和政府履行这种义务、落实公民权利的必由之路。对于广大公民而言,义务教育并不仅仅意味着适龄儿童家长及监护人的责任和义务,义务教育首先是国家和政府的义务。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确保每一个适龄儿童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学校教育,是现代政府不容推辞的责任和义务。
三、《义务教育法》是学校实施教育的准则
新义务教育法的第五章重点谈到“学校”,它是学校实施教育的准则,不仅规定学校所应该尽到的义务,而且提供了如何进行管理的方法等方面,真正体现了新时期教育的先进性。
6.义务教育法学习心得体会 篇六
龙源初中 许迎新
新的法律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亮点是更强调政府责任,法律通过强调政府的义务教育责任来体现义务教育公共性。
实施义务教育 政府负首责,法律明确规定实施义务教育政府负首要责任。义务教育法
第二条规定国家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用公共财政支持义务教育发展,使义务教育今后有了可靠的稳定的来源。作为政府负首责重要的内容是,法律明确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的基本内容。这一点非常重要,比起在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政府可以在大范围内更高的层次上统筹协调。这样有利于促进本地区的义务教育发展,有利于本地区的均衡。同时明确规定各级政府分项目、按比例分担,义务教育法第44条第一款规定,“义务教育投入实行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责任共同负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统筹落实的体制”。农村义务教育所需的经费由各级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规定分项目按比例负担,明确了政府的责任,加大了省级政府实施义务教育的责任。
法律能明确政府对义务教育负首要责任,其立法的一个重要背景是公众对于教育的认识在发生变化。1986年的义务教育法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要通过国家强制力的手段,保证每一个人都可以接受义务教育。从最近几年的变化来看,老百姓对于受教育的观念已经开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受教育的意识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一个是就学权利的阶段。大家基本实现了就学权利平等以后,基本上可以上升到第二个阶段,就是就学条件。大家都可以有学上,但是你上的学校占有优势的教育资源,而我上的学校则是比较差的学校,这就是教育公平性方面出了问题。再进一步的发展,很多人也已经意识到要追求教育结果的最大限度公平。大家都是接受的九年义务教育,就应该有统一的教育标准;有统一的课程体系;有统一的教科书体系,而尽可能达到发展的结果基本上是一样的。因为公众对义务教育认识的变化,也对义务教育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督导力度 还有待于加强
义务教育法不仅仅规定对教育部门的责任,而是规定政府的职责,因此要加大宣传的力度,让这部法律的理念,特别是公平、公正、均衡发展这些理念能够深入到各级政府领导的思想当中去。
在法律的第8条里,对义务教育督导工作主要职责和内容是三个方面,即执行教育法律法规的情况,义务教育的教育教学质量以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这三个方面是当前以及今后义务教育发展的重点问题;法律还规定了教育督导的结果要公开。但是他认为现在法律所规定的督导力度还不够,建议国务院制定教育督导的条例,确保对义务教育法实施督导更加有效。
如果在实施义务教育法中政府没有尽责,如何得到追究,与会专家认为最关健的是要建立一套操作性强的问责机制。
7.学习《义务教育法》心得 篇七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但不是纯粹的逻辑演绎。数学的严谨使我们的教学容易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使少数学生感到枯燥无味,无法充分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因此,数学教学不仅要关注知识技能的把握,更要关注“对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及情感与态度方面的要求”。挖掘数学之美,让学生在美的体验中学习数学,是“人本化”的要求之一。
一、如何挖掘、体验数学之美
1.挖掘数学中的文化价值 ,体验数学的人文美 。
(1)讲背景说故事,挖掘数学中的人文价值。
初中数学教材渗透了很多数学史的内容,如圆周率、九章算术、丢番图的墓碑等,蕴藏着丰富的数学人文价值。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 讲授一些数学史的知识和数学家奋力拼搏的故事,能使学生感受到理性的精神、严谨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民族自豪感,引起学生对数学文化的关注。
比如,探索勾股定理时,可以告诉学生,我国最早的数学著作———《周髀算经》记载着勾股定理的资料,比欧洲同类资料要早几百年,但近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却落后于欧美先进国家,饱受凌欺。现在我国在很多方面已经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但有些地方仍有差距。借机鼓励同学们好好学习,立志成才。有了这一情感渲染,同学们参与学习更主动,课堂气氛很快活跃起来。由于发挥了“爱国情感”效应,教学效果比传统匆匆给出勾股定理,大量时间用于定理应用的教法好得多。
数学课堂,本来就不应只是“定理、公式、习题……”,而应像语文课那样,通过“作者介绍、背景分析”,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及赖以生长的“土壤”,丰富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性体验;也应像历史课那样,讲一段“数学故事、数学家逸事”,使数学知识折射出人的意志和智慧而富有“人本化”,使学生在感动、愉悦中更好地理解掌握数学知识。
(2)讲美术说艺术,挖掘数学中的美学价值。
一是简洁美。平面图案、国画艺术、标志艺术等都经常运用数学符号简洁地表达含义,无处不体现数学之美。如运动会的会徽、商标图案、组织标志等常用数字符号;美术设计、工艺设计中常用几何图形,从古希腊到当代的一些著名建筑,无不巧妙地运用了几何的图案进行简洁的设计建造,如:帕特农神庙、悉尼歌剧院、北京水立方等。
二是和谐美。美术等艺术中常运用“黄金分割率”进行美术设计和布局。如著名的“女神维纳斯”雕塑,其上下身的比例正是黄金分割率。又如《蒙娜丽莎的微笑》,达·芬奇反复多次应用黄金分割:画的尺寸采用的是黄金矩形;如果在蒙娜丽莎的脸部周围画一个矩形也是黄金分割; 她身体的许多部分是根据《维特鲁威人》的比例进行黄金分割。法国巴黎圣母院的正面高度和宽度的比例是8∶5,它的每一扇窗户长宽比例也是如此。古希腊巴特农神庙是举世闻名的完美建筑,它的高和宽的比是0.618。
三是对称美。对称是数学里的基本现象,也是生活美术艺术里的基本要求。艺术中的数学对称美也比比皆是。如古今中外大多数建筑讲究对称美, 我国的古典园林设计中也非常讲究对称。美术图案的设计通常以对称为主。
2.挖掘数学的生活价值 ,体验数学实用美 。
(1)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素材。
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如“建筑师设计房子”、“皮影戏”、“剪窗花”、“铺地砖”,又如纪录片《穹顶之下》,里面引用了大量的数据和图表,讲述了人们深受雾霾天气的毒害,都是数学知识的真实存在。八年级数学上册的《三角形的初步认识》,引用了生活实例,木工师傅作窗框时往往需要钉一根斜条,信号塔是由无数个三角形组成,斜拉桥需要一根结实的钢丝拉住,根据生活常识,同学们很快就能说出它的数学原理:三角形的稳定性。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会学习数学,就是教会学生学会生活,善于捕捉生活素材,使学生的生活更富有情趣。
(2)利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
数字是有生命的。如在教学增长率和几何倍数问题时,教师就亲身经历设计例题:“10年前我每月的工资是1000元,现在我的工资是3000元,假如每年工资增长的百分率是相同的,那么,我的工资增长的百分率是多少? 按照这样的增长率,再过10年,我的工资是多少元? ”学生的思维很活跃,他们立即会联想到爸爸妈妈的工资,在快乐中感受数学,在生活中运用数学,体验到数学的生活价值。再如,浙教版八下数学第三章《数据分析初步》,五个统计量“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方差及标准差”的学习,增强了同学们对生活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为什么老师要计算全班的平均分;为什么生产鞋子的厂家直关心众数;为什么比赛时要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再算平均分,等等,这些问题都可以在学习过程中解决。
3.感受数学语言魅力 ,体验数学语言美 。
(1)认知数学概念和名称,感悟数学语言的精辟。
数学语言是简洁的、精炼的,有一种精辟之美。在课堂教学中对数学语言有一个“消化编程”的处理过程,特别是对一个新的数学概念,要尝试让同学们自己摸索和探索。比如讲解弦切角概念的时候,问同学们:“顶点在圆心的角叫圆心角,那么弦与切线的夹角该取一个什么名字呢? ”学生会说“切角”“切弦角”“弦切角”……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比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多了两种,可以通过类别思想,特别把相离分为外离和内含, 把相切分为外切和内切, 启发引导同学们自己大胆定义。这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意识到原来这些名字的得来并不是那么高深莫测。同时也要鼓励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一些实际问题,在生活中要融入数学语言,使数学语言常规化,感悟数学语言之美。
(2)数学知识生活化,体验数学符号语言之美。
数学知识并不深奥,许多定义、定理都是现实中抽象出来的。数学知识的生活化就是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体验连接起来。教师应将数学概念、数学命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作为数学知识获得过程的“脚手架”。数学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应尽可能使纯粹的数学知识还原为生活的点滴,让学生在学数学中做数学,在做数学中用数学。
如:“a,b,m是正数,且a<b,比较的大小。”若把这一数学模型与实际生活常识“在一定浓度的糖水中再加入糖,糖水变甜”结合起来,就容易理解和记忆了。浙教版数学九上第五章的一次函数,对学生来说是一个知识上的瓶颈,在引导怎样理解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关系时, 可抛出这样一个话题:“同学们, 你们认为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怎样的比喻?”有的同学会说:就像我和妈妈的关系。我是妈妈的一个重要而特殊的存在……学生的思维很活跃。
立即有同学接着说:就像苹果和红富士苹果的关系。一次函数是苹果,而正比例函数是其中的红富士苹果。老师可以再度引导,如果把它比喻成我们学过的数学图形,可以是哪两种图形呢? ”学生很快就能想到:“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 ”“是菱形和正方形的关系! ”
(3)生活知识数学化,感受数学之美。
生活处处充满学问, 发生在身边的大量实例使我们强烈地意识到数学无处不在, 数学早已成为每个人生活的组成部分。如怎样才能掌握报纸上的广告和图表所提供的信息,怎样储蓄获得的利息多,有奖促销活动中谁是大赢家,等等。数学化就是将生活世界进行数学的整理, 数学课堂要想成为生活世界的一部分,让生活世界数学化,首先要强调数学的应用,用数学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
浙江教育出版社《数学》(七年级上册)§1.1节的引例:“请阅读下面这段报道: 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于2003年6月8日奠基,计划在5年后建成通车,这座设计日通车量为8万辆,全长36千米的6车道公路斜拉桥,将是中国内地的第一座跨海大桥。你在这段报道中看到了哪些数? 它们都属于哪一类数? ”用这样触手可及的实例,赋予数学以时代的气息,更说明了数字在生活中的普遍意义,数字无处不在。以此激励学生在生活中积极地发现数字、应用数字,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生活的热情,关注生活、热爱生活。在浙教版九上第一章《解直角三角形》中关于仰角和俯角的问题,也是同样。单纯的数字是空乏的, 但在一定的生活背景下, 数字就是活的,是形象生动的,把生活问题数学化,感受数字的真实之美,达到学习数学的又一境界。
二、挖掘数学美,进行人本化教学的收获
1.学生重情。
通过这些年的研究和实践, 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学生自己的感受也是最深的。一位女同学在一次数学反思 中洋洋洒 洒写了近 千字 , 其中有一 段是这样 写的 :“……或许是上帝对我的一丝怜悯吧 , 数学居然进了前100名 ,这也是我 自己做梦 也没有想 到的事 ,我的数学 ,居然还能再进前100名……我的数学成绩向来不好,更没有想过有一天会喜 欢上数学 ,当初数学 老师您接 手我们班 ,后来听您的 课 ,再包括和 您的相处 ,渐渐地尽 管我的成 绩没有多大 进步 ,可对数学 却越来越 想喜欢 ,甚至会喜 欢上数学 课 ,老师您的课也太精彩了吧,我眨眨眼都会害怕自己错过什么呢……”
2.家长感恩。
每一位学生背后都有殷切期望的父母, 学生的成长和进步都在家长的关注之下。正如一位家长在微信中写道的:“方老师,我家孩子很喜欢您的教育方式,您的教育方式和语气给孩子很大的启发,他说以前不喜欢数学,现在有了您的帮助,他喜欢学习了,特别是数学,您是孩子心里最好的老师,谢谢您! ”
3.教师成长。
最近几年中考,个人的教学成绩不错,我的努力也被学校认可,连续两年分别被评为“优秀工作者”和“教学标兵”。“人本化”是教师教学的出发点,对学生有利的教学才是真正成功的教学,教师的教育才是有意义的。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数学有着它独特的魅力,正如M·克莱因所说:“数学是人类最高超的智力成就,也是人类心灵最独特的创作,音乐能激发或抚。情怀,绘画使人赏心悦目,诗歌能动人心弦,哲学使人获得智慧,科学可改善物质生活,但数学能给予以上的一切。”在数学课堂上充分绽放数学的魅力,才能给人以艺术般的享受,才能培育出学生丰富的数学情感, 使数学这一人类文明的奇葩永远绚烂。
在义务教育数学“人本化”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教师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学生这片沃土,对学生的尊重与肯定就是对知识的敬仰;反之,学生的个人发展离不开教师的辅助与引导,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很多都取决于教师对知识的认知与理解。所以加强教师个人的专业化发展是实施“人本化”教学实践的基础,积极主动投入学习,深入学生这一学习主体的过程本身就是教学“人本化”的过程。
摘要:传统的数学教学,容易忽视受教育者的情感体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有一个基本转向,就是从知识本位到学生发展本位。数学教学如何体现“人本化”呢?本文从挖掘数学的“三美”(人文艺术美、生活实用美、语言表述美),探索了如何从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着眼,挖掘数学美,提高学习数学的情趣,促进数学教学,绽放数学魅力。
8.义务教育法学习心得体会 篇八
通过前段时间学校组织学习义务教育法的学习,使我对《义务教育法》有了新的认识。
《义务教育法》从学生、学校、教师、教育教学等几大方面阐述了《义务教育法》的主要内容,每一方面都与我们教师息息相关,在今后教学中教师有法可依,促使教师有高度的事业心,提高业务水平,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
提高师德修养。《义务教育法》赋予教育者新的义务,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作为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树立教育新风。通过学习《义务教育法》,有了深刻的体会。
教育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教育必须有明确的指向性和目的性,主要解决人的发展问题,唤起学生精神世界能动、自主的能力,培养学生成为社会所需的人才。《义务教育法》要求我们教师应当热爱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文化、业务水平,爱护学生,忠于职守。教师必须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明白了自己的职责所在,也深感肩上担子的沉重。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做到全身心去爱自己的孩子。喜欢孩子,爱护孩子,服务于孩子,同时也是一名教育工作者的天职。不管如何,教师要对每位孩子的发展负责,尊重他们的人格,在求知的过程中,帮助他们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共
事。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这样才可称得上不辱使命。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师德风范,那就得不断地更新自己的学识,身为传人之“道”,解学生之“惑”,教师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才能满足孩子的需求。知识时代,教师必须随时代的发展,更新知识。
《义务教育法》对教师提出了以下要求:教师应当热爱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文化、业务水平,爱护学生,忠于职守。
我明白了自己的职责所在,也深感肩上担子的沉重。虽然我是一名普通的小学教育工作者,刚接受这个神圣的职业,却肩负着为祖国的未来夯实基础的重任。身为教师必须要做到全身心去爱自己的孩子。因为当你走进幼儿园大门时,你的一切就已经不属于你自己了,而是属于孩子们。喜欢孩子、爱护孩子,应当是教师的天职,正所谓:师爱即师魂。可是在实际中真正做到这一点,尤其是做到喜欢每一个孩子,却是非常不易的。教师不应因为孩子的家庭背景、人情的亲疏、智力水平的高低等因素而对孩子另眼相看,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公正合理地对待每一个孩子。教师只应在乎孩子是否学会做人,是否学会求知,在教学中应本着求真、求善、求美,最后才是求知这样一个原则来教书育人,必须把德育放在首位,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通过暑期的学习,我深刻地认识到: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小学
教育工作者,就必须不断地在思想上,政治上,文化上充实自己,做好师风师德建设,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关爱学生的成长,发现学生的优点,努力做一名合格的小学教师。
9.学习义务教育法心得体会 篇九
学习义务教育法心得体会
乔艳丽
《义务教育法》从学生、学校、教师、教育教学等几大方面阐述了《义务教育法》的主要内容,每一方面与我们教师息息相关,在今后教学中教师有法可依,促使教师有高度的事业心,提高业务水平,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提高师德修养,是时代向我们提出的要求,也是《义务教育法》赋予我们的义务,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作为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树立教育新风。通过学习《义务教育法》,有了深刻的体会。
教育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教育必须有明确的指向性和目的性,主要解决人的发展问题,唤起学生精神世界能动、自主的能力,培养学生成为社会所需的人才。《义务教育法》要求我们教师应当热爱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文化、业务水平,爱护学生,忠于职守。教师必须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明白了自己的职责所在,也深感肩上担子的沉重。身为一名幼教工作者,必须要做到全身心去爱自己的孩子。喜欢孩子,爱护孩子,服务于孩子,同时也是一名教育工作者的天职。师魂即师爱。但在实际工作中做到这一点,却是不易。不管如何,教师要对每位孩子的发展负责,尊重他们的人格,在求知的过程中,帮助他们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共事。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这样才可称得上不辱使命。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师德风范,那就得不断地更新自己的学识,身为传人之“道”,解学生之“惑”,教师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才能满足孩子的需求。知识时代,教师必须随时代的发展,更新知识。
《义务教育法》对教师提出了以下要求:教师应当热爱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文化、业务水平,爱护学生,忠于职守。《教师法》告诉我们: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和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我明白了自己的职责所在,也深感肩上担子的沉重。虽然我是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却肩负着为祖国的.未来夯实基础的重任。身为教师必须要做到全身心去爱自己的孩子。因为当你走进幼儿园大门时,你的一切就已经不属于你自己了,而是属于孩子们。喜欢孩子、爱护孩子,应当是教师的天职,正所谓:师爱即师魂。可是在实际中真正做到这一点,尤其是做到喜欢每一个孩子,却是非常不易的。教师不应因为孩子的家庭背景、人情的亲疏、智力水平的高低等因素而对孩子另眼相看,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公正合理地对待每一个孩子。教师只应在乎孩子是否学会做人,是否学会求知,在教学中应本着求真、求善、求美,最后才是求知这样一个原则来教书育人,必须把德育放在首位,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10.学习《义务教育法》心得 篇十
一、课程标准的理论依据
根据布卢姆教育活动目标分类系统, 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领域、情感态度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三个方面。相应的, 英语课程标准的内容也可大致的划归为认知的学习、情感态度的学习和动作技能的学习。
加涅对学习结果进行了分类, 一是言语信息的学习, 二是智慧技能的学习, 两者属于认知领域。三是认知策略的学习, 属于能力范畴。四是运动技能的学习, 是动作领域。五是态度的学习, 属于情感领域。按照从低到高的层次排序分别是言语信息、智力技能、问题解决, 再到自我调节 (认知策略) , 这些都以训练逻辑思维为主。最后是创造性学习, 是一种高层次的学习。通过分析课程目标, 可以将其划归为不同领域的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应以有效的方式和方法, 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 帮助学生内化和整合所学的语言知识, 进而运用所学有效地表达观点和情感, 做到基础知识学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学习的有机结合, 从而达到能自我调节学习。
二、课程目标分析
(一) 基本原则
教学建议主要探讨的是在教学中, 教师应当关注个体差异, 充分发掘学生的不同潜能。应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堂互动, 引导他们学会自主和合作学习。根据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它认为个体是通过自身经验来建构知识的。学习的过程不是被动接受外部知识, 而是同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结果。它强调创建与学习有关的真实世界的情景, 注重让学生解决现实问题以及合作学习, 课程标准中多次提出了语言学习要创设情境, 都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
(二) 语言技能方面
关于“写”的技能标准描述中, 比如能根据图片、词语或例举的提示, 写出简短的语句, 这主要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英语的习惯, 写出简单规范的英语来。这不是采用简单的机械训练方式, 而是通过创设有意义的语境, 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 激发学生参与其中, 让学生利用情境, 自己探索, 这是一种发现学习的方法, 从而逐步提高“写”的能力。
(三) 语言知识方面
教学建议中提出, 注意语言实践, 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可以这样理解主要指各种语言知识的呈现和学习都应从语言使用的角度出发, 为提升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服务。在我看来, 学习知识的过程不仅是知识储备的过程, 更是不断运用的过程。即使是在语言学习的起始阶段, 我们也要创造条件即学即用。只有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下, 才会产生用目的语交际的愿望。任务以活动的形式进行, 学生完成活动的过程也就是“用语言做事”的过程。
(四) 学习策略方面
比如能制定英语学习计划, 对所学的内容能够做到主动复习、归纳, 在英语学习时集中注意力, 并积极思考等, 这属于认知策略方面, 属于认知领域的学习。布鲁纳对认知能力的发展重视内化, 认为人可以计划、创造、衡量等内部活动, 因而有自我调节的能力。因此在英语学习策略方面主要是内化学习, 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调节能力的发展。
(五) 情感态度方面
课标中的情感态度实际上是包括了个人和人际两方面的情感因素。如提到的能体会到英语学习的乐趣, 积极参与各种课堂学习活动, 与其他同学进行积极配合与合作。学习者及同教师之间的情感因素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英语的动力, 因此设置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让儿童在“乐中学, 学中乐”, 是他们积极、高效习得英语语言的基本前提。又比如乐于接触外国文化, 增强祖国意识。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外语能力的获得在让学习者能更便利地了解外国, 还提供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让学习者从他者的角度看待自己和周边的环境。再如遇到困难时能大胆求助, 这既是一种认知策略, 同时也渗透着情感因素在其中。
(六) 文化意识方面
比如在学习和日常交际中, 能初步注意到中外文化的异同。语言与文化是相伴而生、密不可分、共同发展的。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它是我们借以进行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另一方面文化是语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 是语言活动的大环境。这些既要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 更要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文化意识, 为其今后具有双语言能力和双文化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小结
新版课程目标的设计, 体现了发挥英语知识的认知价值, 让小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过程, 进行探究学习。进一步来说, 该课程标准倡导了英语知识的发展价值, 在认知基础上对小学生精神世界的全面发展有促进作用, 主要包括道德情感、创造精神、和谐人格等方面的发展, 与提倡的素质教育相符合。在这个趋势下学习英语, 学生的认知能力、创造能力和开拓进取精神会得到更大的提升。
摘要:2011年版《英语课程标准》的颁布, 在很大程度上重视英语知识的实用价值, 注重沟通是英语的最重要的价值观, 学生在“学中用、用中学”, 在英语交际中获得成功感并能主动地、创造性地习得英语。本文从学习理论的视角下, 通过分析小学英语课程标准二级目标, 为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提供一些思考。
关键词:英语课程标准,学习理论,课标分析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2011年版)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2]刘明东, 陈倩.《小学英语课程标准》 (2011年版) 解读[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3 (01) :8-11.
[3]陈力.《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2011年版) 》的新发展[J].中小学管理, 2012 (04) :16-19.
11.新义务教育法学习心得体会 篇十一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不仅要具有广博的知识,更要有高尚的道德。教师该如何培养崇高的职业道德哪?正如有人说的那样“要人敬的必先自敬,重师重在自重。”教师要自敬自重,必先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师德师风教育活动是改善教育发展环境,转变教育系统工作作风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有力保证。作为一个主管教育工作的镇领导,我个人认为,培养教师的师德更重于培养其教学能力。我们对教师的培训,除了对教师进行业务知识的培训外,诚信立教的熏陶更要注重。
诚信立教,首先要做到淡泊名利,敬业爱生,在为人处事上少一点名利之心,在教书育人方面多一点博爱之心;创新施教,要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同时要不断加强学习,与时俱进,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更新教育观念,掌握先进的教学技术和手段。
12.学习新《义务教育法》心得体会 篇十二
黄飘乡中心小学 罗万春
在学校的组织下,我通过学习新《义务教育法》后,体会颇多,现谈些自己的体会与感想。
首先,新《义务教育法》的立法理念有了较大的突破,其中最基本的一个立法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真正给学生以发展的空间,同时给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充分的发展空间。并明确了对义务教育质量的要求。
其次,第五章专门对教育教学作出规定,要求保证教育教学的质量,第一次将素质教育明确写入法律,提出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符合教育规律和身心发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强调要“把德智体美有机地统一在教学的活动中”,还明确提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这些内容必然影响到教师的教书育人行为。可以说,过去的义务教育主要是在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普及上做了很多规定和相关工作,而在今后,我们则要实施并完成高质量、高水平的义务教育。时代需要创新型人才,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善于发现问题是拥有创新精神的种子,勇于实践则是实现创新的关键,因此,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我们一线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师应真正转变观念,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鼓励学生创新,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自由徜徉”于学校内外、课堂内外、课文内外、学科之间,改变过去的“重分低能”和“书本奴隶”的状况,教师要加强教学的实践性、开放性和弹性以顺应时代。
新修订的法律义务教育是国家行为和各级政府的责任,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了财政保障的范围,为促进义务教育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法律还明确了义务教育的目标和教育教学的新要求,充分体现了教育均衡的理念,通篇贯穿着以学生为本,促进教育公平的思想,体现了新时期义务教育的发展方向。
新修订的法律体现了国家和时代对义务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吸纳了近年来促进义务教育发展的若干新政策,对整个义务教育发展将产生重要影响。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以法律的形式,针对现实存在的问题,从操作的层面明确地解决了近年来在义务教育发展过程中所碰到的各种难点和热点问题,是指导今后义务教育工作的重要法律。
13.新《义务教育法》学习心得体会 篇十三
首先,新法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全面阐述了义务教育的特征与性质。明确了:“对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不收杂费的实施步骤,由国务院规定。”从这点看来,义务教育免收学费、杂费的法律原则,必将惠及全国的广大适龄儿童、少年。特别在农村,蕴含着大量的人才,还有待开发的人力资源,将让更多贫困家庭的孩子上得起学,从法律的角度给他们一个平等就学的机会,当然对于国民基本文化素质的提高是件益事。我想这些内容也必然影响到学校的办学思想和教师的教书育人行为。同时,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也必须肩负起提高义务教育阶段质量的责任。
其次,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提出缩小办学差距,不分重点校、重点班,非常人性化,体现了对所有人的尊重;不管什么样的家庭背景和经济实力,每个孩子都可以享受均等的教育,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教育均衡就是让所有的孩子,同在蓝天下,都应该享受到同样的教育。
再次,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提出提高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地位与待遇。国家建立统一的义务教育教师职务制度。教师职务分为初级职务、中级职务和高级职务。这一规定将目前中学教师职务系列和中小学教师职务系列统一了起来,将为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到中小学任教,调动中小学教师的积极性,提高教育质量产生重要的影响。修订案对保障、提高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地位与待遇都有产生重要的影响。
最后,新法规定了学生家长在义务教育中的义务,如果家长不送孩子上学或者在家里自我教学、送个人私塾等,都属于违法行为,将要受到法律的制裁。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那就是最该学习法律的不是政府和学校的事,而是学校、学生和家长。只有我们都了解了义务教育法,具有了相应的维权意识,才可能形成更严密,更有效的监督体系,为义务教育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在学习了《新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后,让我更明确了,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该履行的义务和遵守的行为规范。在工作中,严格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让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社会认可,不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不讽刺,挖苦,不威胁、责难家长。时刻以教师的道德行为规范来要求自己,不穿奇装异服,处处“身正为范”。对于后进生,不拔苗助长,不讽刺挖苦,要耐心教育。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
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移植的过程,应当是学习主体(学生)和教育主体(教师,包括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学生将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识的习得者。面对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时代,我意识到:必须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把老师知识的储藏和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比为“一桶水”与“一杯水”的陈旧观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脑知识储量成为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筛滤旧有,活化新知,积淀学养。有句话说的好:“一个教师,不在于他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书。”用心教、创新教与重复教的效果有天渊之别。
教书和学习的生活,使我感悟到:教师的人生,还应该有创新精神。年年春草绿,年年草不同。而我们的学生亦是如此,因为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所以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的目的是为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地、活泼地发展。在组织教学中把整体教学、分组教学与个别教学结合起来;在教育过程中,贯彻个别对待的原则,讲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学生们像一朵朵稚嫩的小花苗儿,但每一颗都有与众不同的可人之处。因此便更需要我们用不同的方法用爱心去浇灌、呵护。用《教师法》、《新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来规范和鞭策自己,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要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保障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这样才得以使我们的事业走向辉煌使我们的教育对象健康成长。
新《义务教育法》学习心得体会二《新义务教育法》颁布后,我校教师在学校领导的组织下,通过多种形式,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和交流,对如何才能强化师德,树立教育新风,每一位教师都有了自己更深刻的体会。下面我就谈一谈我的认识和感受。
《新义务教育法》对教师提出了以下要求:教师应当热爱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文化、业务水平,爱护学生,忠于职守。《教师法》告诉我们: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和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明白了自己的职责所在,也深感肩上担子的沉重。虽然我是一名普通的教师,却肩负着为祖国的未来夯实基础的重任。于是在学习之余,仅靠着自己从教以来点点滴滴找出了工作中的不足和以往教学中留下的遗憾,终于明确:身为教师必须要做到全身心去爱自己的学生因为当你走进学校大门时,你的一切就已经不属于你自己了,而是属于孩子们。喜欢学生、爱护学生,应当是教师的天职,正所谓:师爱即师魂。可是在实际中真正做到这一点,尤其是做到喜欢每一个孩子,却是非常不易的。教师不应因为学生的家庭背景、人情的亲疏、智力水平的高低等因素而对学生另眼相看,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公正合理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教师只应在乎学生是否学会做人,是否学会求知,在教学中应本着求真、求善、求美,最后才是求知这样一个原则来教书育人,必须把德育放在首位,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学校教师势在必行的工作。如何做到真正减负?怎么样做才能减到点子上?每一位教师都在思考探索。为了打破传统教育模式,让学生在更为广阔、宽松的学习和生活空间里,接受全面的培养,获得真正的全面发展,除了针对课堂教学加以改革之外,我对学生的作业布置中也丢掉了以前的简单重复的内容,改为根据学生的水平差异分层次设置不同的作业。
导致师德失范现象的因素很多,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师教育理念陈旧,其理念还停留在应试教育的框框里,只注重学生的智育发展,忽视了学生人格培养,没有注意心灵的沟通。二是教师缺乏良好的心理品质,而教育学生需要良好的心理品质,心理品质的缺乏轻者对学生恶语中伤,重者对学生体罚。三是在利益的驱使下急功近利,缺少爱心,不会关爱学生。四是教育评估机制,仍以应试成绩为核心,教师面对各方面的压力,延缓了师德建设的进程。师德形成决非一种表面的具体行为。任何一种师德表现都能折射出深层的东西,它包含着人才观、学生观、质量观、管理观、学习观、评价观等一系列相关理念在内的综合观念。一句话,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有什么样的师德表现。
教师要不断更新充实自己的学识。博学多才对一位教师来说当然很重要。因为我们是直接面对学生的教育者,学生什么问题都会提出来,而且往往“打破沙锅问到底”。没有广博的知识,就不能很好地解学生之“惑”,传为人之“道”。但知识绝不是处于静止的状态,它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每时每刻都在日新月异地发生着量和质的变化,特别是被称作“知识爆炸时代”、“数字时代”、“互联网时代”的今天。因而,我们这些为师者让自己的知识处于不断更新的状态,跟上时代的发展趋势,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显得更为重要否则,不去更新,不去充实,你那点知识就是一桶死水,终会走向腐化。
通过学习,我深知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对学生要有慈母般的爱心,且不断更新、充实自己的知识,做到与时代同步,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挑好肩上这付教书育人的重担。
这段时间的学习与实践,让我深刻地认识到: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就必须不断地在思想上、政治上、文化上充实自己。二十一世纪的学校教育需要的是对学生有爱心,对工作敬业,对自身不断充实的高素质、强潜能和综合知识能力完备的教师。希望我能在自己的努力后,早日成为这样一名高素质的、合格的教师。
新《义务教育法》学习心得体会三《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和施行,对于保障少年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对于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教育能决定和改变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前景,教育也能够决定和改变一个人未来的命运。6月29日会议通过了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这是义务教育法颁布以来的一次重大修改,它进一步明确了义务教育的公益性、统一性和义务性。
20多年前《义务教育法》的出台标志着我国义务教育走上了法治化轨道。20多年来,我国在普及义务教育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然而,由于社会转型等诸多因素,义务教育推行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是此次义务教育法修订的时代背景。
《义务教育法》的涵义和精神,是对义务教育中的“义务”二字有了一个正确而深刻的诠释。比如群众反映强烈的教育乱收费、上学贵问题,其中固然有部分学校片面逐利等原因,但财政投入不足以及政府部门监管不力也是具有普遍性的原因。修订后的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实行xx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职责共同负担,并要求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在财政预算中将义务教育经费单列,“哪个部门违反了义务教育法关于经费的规定,就应当依法追究责任。”
再比如群众普遍不满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上学难问题,其中可能有地区发展不平衡等原因,但确保教育改革发展成果由全体公民共享却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特别是像义务教育这样的公益事业,更当如此。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明确要求各级政府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出要缩小学校之间的办学差距,要加强对薄弱学校的改造,并且提出在义务教育阶段,不分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还对农民工子女,以及进城的务工人员的子女提供平等的教育条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些都直指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更是对“义务”二字的延伸解读。
受教育权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这一基本权利所对应的正是国家和政府的基本义务。制定义务教育法,实施义务教育法,正是国家和政府履行这种义务、落实公民权利的必由之路。对于广大公民而言,义务教育并不仅仅意味着适龄儿童家长及监护人的责任和义务,义务教育首先是国家和政府的义务。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确保每一个适龄儿童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学校教育,是现代政府不容推辞的责任和义务。
14.学习义务教育法心得体会 篇十四
学校在例会中组织全体教职工学习了《新义务教育法》,在认真听取报告后,使我理解了“义务教育法最突出的立法理念和指导思想就是以人为本,保障权利,这样的理念和思想贯穿到了立法整体当中。”
有人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有人说教师是园丁,有人说教师是红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教师是一个不同于其他的工作的工作,她神圣、伟大、高尚,世界一切赞美的词语都可以用在她身上。当我是学生的时候,我学习的是《守则》《规范》;当我成为教师的时候,学习的是《教师法》。我国于1993年10月31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新义务教育法于2006年9月1日实施,新义务教育法的诞生,标志着我国义务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它是在对我国依法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系列指导和保障义务教育事业发展的制度与准则。法律将维护教育的公平公正、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一项重要指导思想,并重点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保障义务教育投入、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等方面问题作出了规定。新法律着力建立和完善促进义务教育发展的各项制度,在很多方面有创新、有突破,为我国义务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证。新《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实施,对
于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促进义务教育的发展,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
我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学习,将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按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奉公守法,遵守社会公德。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为人师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丰富自身学识,努力提高自身能力、业务水平,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规程,做到高度的事业心、责任心、爱岗敬业。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树立正确的人才观,重视对每个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良好个性的培养,不把学习成绩作为唯一标准来衡量学生,与每一个学生建立平等、和谐、融洽、相互尊重的关系,关心每一个学生。当然,法律的实效更多地取决于执行的过程。这种实效不仅在于用法律规范政府的教育政策和教育投入,规范学校的收费行为等。更在于让其他人有法律的依据,合力打击那些非法行为。因为法律的实效更多地在于权利意识的觉醒,以及随之而来产生的监督行为。只有我们都了解了义务教育法,具有了响应的维权意识。才可能形成更严密,更有效的监督体系,为义务教育健康发展提供保障。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科特点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总之,我将站在民族复兴的高度上来认识党的教育事业,忠心于党的教育事业,勤勤恳恳,把毕生的所学贡献给社会主义国家的教育事业中,在平凡的岗位上争创不平凡的业绩。
杨柳井小学
刘银丹
【学习《义务教育法》心得】推荐阅读:
《新义务教育法》学习心得体会07-15
新义务教育法学习心得体会08-26
学习新义务教育法心得体会10-17
义务教育工作会议局长讲话学习心得10-10
学习《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11-28
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学习心得体会07-13
义务教育禁令学习体会07-23
学习《山东省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体会10-09
义务劳动心得- 义务劳动心得体会.doc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