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类散文

2024-11-05

写景类散文(精选8篇)

1.写景类散文 篇一

抒情散文以抒发主观情感为出发点,以空灵飘逸见长,着力点在于准确表达感情色彩的语言运用上。下面是关于写景抒情类散文阅读的内容,欢迎阅读!

瞬间黄昏

1夕阳的映射下,大地沐浴在余辉的彩霞中,人们三三两两地在街道上漫步,晚风徐徐地拂送来一阵阵花木夹杂的幽香,使人心旷神怡,更觉夕阳无限好。

风儿吹走了我一整天的烦恼,我情不自禁地低吟浅唱着。这时给以我的不是痛苦和伤悲,而是一种艺术上的悲感,这份悲感并非悲哀的感觉,它是一种无与伦比而悲壮的心情,当你向西远眺时,那熔金般的烈焰,渐渐的由绚烂归于平淡,那一瞬间,一种温馨的感觉便会从心中油然而生。

一抹殷红色的夕阳照在西山上,湛蓝湛蓝的天空浮动着大块大块的白色云朵,它们在夕阳的辉映下呈现出火焰一般的嫣红,倘若你仔细地看,你会看见那云絮在空中飘动,就像置身于轻纱般的美梦似的,会使你远离烦恼的困扰。

我在校园的操场上惬意地漫步着,步子放得那么的轻,那么的慢,似乎不愿意去打扰这醉人的黄昏。

疲惫了一整天的眼睛,在这时候,瞩目西方,只见斜阳已经衔着山巅了,残阳如血,霞云似火,给校园、树林、河流、村庄、山峦镀上了柔和的胭脂红色,周围还放射着淡淡的金光。

池鱼归渊,炊烟唤子,客旅兼程。夕阳吻地的轻响,划分了白天与黑夜。于是投林的倦鸟,也便如诗人焚烧的诗稿,载着夕阳的殷殷血焰归去了……

一阵清爽的夜风扑面而来,仿佛一切烦恼与疲惫都置之度外了,身体的每一根紧张的神经也渐渐舒缓了;风儿吹皱的河面,泛起了层层涟漪,折射着殷红的霞光,像撒下一河红色的玛瑙,熠熠生辉;远处的小竹林闪着绿幽幽的光,在微风中轻轻摇响竹叶,风儿吹动树叶那飒飒作响的声音,像唱着一首动听的歌;高空的风,恣意地追逐着、戏弄着,撕扯着云朵。

再往下看,一条小河—小北江,竹子的色调和晚霞的红晕,使小北江又增添了一份静谧的气氛,而竹子那风度翩翩的倩影和晚霞那瑰丽似锦的光芒,又使小北江在人们心目中倍增亲切;几条小渔船归航了,在河面划开了一道波光粼粼的水纹。

小鸟时而在半空中飞过,时而能听见喜鹊那清脆悦耳的鸣叫,这时,我才从黄昏的梦中苏醒过来。

太阳落山了,燃烧着的晚霞也渐渐暗淡下来了。

转眼间,西天的最后一抹晚霞已经融进冥冥的暮色之中,天色逐渐暗下来了,四周的群山,呈现出青黛色的轮廓,暮色渐浓,大地一片混沌迷茫。

这宛如一首交响曲的尾音,优美极了,但却渐渐地归于岑寂、无声,引起人们心中无穷的感喟,给校园的黄昏铺上一层感人肺腑的诗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它无与伦比的磅礴气势;“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是它成熟的风韵;“人间重晚情”更衬出了它的宁静……

渐渐的,渐渐的,夜幕降临了,我的脑海中还浮现着那醉人的黄昏,那美丽而令人心驰神往的情景深深地吸引着我:我的视线、我的精神、我的思想……全都被这美得难以形容的“黄昏图”所沉浸了,我陷入了这种莫名其妙的感觉中,不能自拔。

我怀着恋恋不舍的心情,迈着沉重的脚步,静静地离开了这黄昏的边界……

冬日江南景

2山沟沟里的孩子垫高脚尖伸长脖子向往天尽头的江南。江南,一个字来形容:俏;两个字,烟雨;三个字,意绵绵;四个字,碧水长天;五个字,脉脉却轻寒;六个字,小桥流水人家。江南,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成了每个中国人珍藏心底的美好。我也不例外。讨厌目之所及尽是高山,厌倦道路尘土飞扬,倦听蝉鸣蛙噪,盼能去江南走一遭。结果,走了不止一遭,大学四年,至少往返了五遭。冬冬夏夏,风景或由枯木林渐变为平原雪,或由山花红紫变为柳绿桃红,或由乡野小村落变为繁华大都市。我被江南迷住了,越陷越深。越陷越深的还有一段小爱情。贾宝玉说“女人是水做的”,我觉得最前面应该加两个字:“江南”,又或许江南水做的不仅是江南的女人还有江南的男人,我那男朋友便是例证,生得一副俏模样不说还细皮嫩肉,让身为女子的我颇为羡慕嫉妒恨,于是乎送他一绰号“小白脸”。细雨绵绵的时候,他喜欢打一把伞拉我坐在紫藤花架下,坐在鸟语花香里。晴光朗朗的时候,他喜欢捧一本书陪我坐在石凳上,坐在风声竹影里。然而,缘分,缘分,缘尽必分,这世上没有永恒的缘分,正如这红尘没有永恒的生命。终究是分了,我和他,那个俊俏的江南小伙子,痛过了,伤过了,哭过了,累过了,依然,他属于江南。一如凋零的爱情,我那如梦的江南远去了。

初次返回故乡,新奇与愤懑交织。新奇“鸡声茅店月”,“夕阳山外山”的风情,愤懑自此只能忆江南,再难有“鱼戏莲叶间”,“画船听雨眠”的境界了。然而,某天,意兴阑珊的我被妹妹死缠烂打拽到山脚以后,有句话在我脑海酝酿成形,并且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以致于我挥臂呼喊:“山峦不输俏江南”,声音在崖壁间回荡,惊飞了喜鹊,惊动了竹林,最终隐匿进淙淙流水,消融进湛蓝天际,这感觉,真爽。

我原以为山中四时,春花烂漫,夏山如碧,秋叶丹枫,最丑当数枯槁寒冬,光秃秃,赤条条,死沉沉,冷飕飕,再怎么贬损也不分。然而,走过这一遭,我才发现那掩盖在萧条假象之下的色彩斑斓,千姿百态和蓬勃生机。四季更迭,景色常新的变换之美,于水天一色的江南,无疑是一种奢侈。

青黑相间的石板坡,是很陡很光甚至微微发亮,我下意识的蹭了蹭鞋底,仿佛这么磨几下就不会打滑了。有些路段尚有枯草可拉拽,有些地方,则只能踩着前人踏出的小窝艰难行进。路的一侧杵了几个坟包,长眠于此的大概是一生耕作于此,死后便邀青山作伴的农人。终于稳稳当当站在山巅,脚下是画卷般铺展下去的,耀眼的红,是盛放的,颗粒红似火,红似血的救命粮;头顶是无线延展的,湛蓝如洗,万里无云的天空:上限和下限倏地拉长,顿觉天地浩大,浮生蝼蚁。若在江南,是万万体会不到此种妙趣的,视野只水平延伸开去。我和妹妹商量着再不走崎岖小路,只消行在盘山公路上,沥青铺路,大可优哉游哉。

这一游便是彻底改变了我对冬的歧视和对山的偏见。正如江南的白墙灰瓦融入碧水长天,乡野院落也巧妙掩映在枝枝叉叉中,与周遭的景色极为协调。黄泥糊的墙,黑瓦间或夹杂茅草沏成的屋顶,房梁上倒悬着的金黄的玉米棒子,还有一只溜走的棕色小猫或者一条白的狗,再在院门前的大树上搭一根老竹竿挂几件黑的或土黄的衣服,这就构成一个完整的家。

江南有很多桥,二十四桥,双桥,枫桥,断桥等等名胜不胜枚举,它们都是四平八稳的石拱桥,桥下的水仿佛也永远是那么四平八稳的淌着。大抵有水有人的地方便有桥。半山腰上也架起了一座桥,因为山坳里冲下来的水。两山之间也勒起了长长的铁索桥,有或烂或糟的木板铺了,手抓在铁索上,脚踩上去身子就往两边晃,连着铁索摩擦的吱妞吱妞声,生怕一个不稳栽进怒吼的波涛中,惊险又刺激。

有清泉自白石飞出,陡然泻下,冲击潭底石块,水花飞溅,再缓缓吻别摇摇欲坠的灌木,半黄半绿的芭蕉还有郁郁葱葱的松针,最终没入桥底,静静隐匿。循着水声上去有一汪寒潭,被几块胡乱挨挤着的巨大黑石围住,更添幽深清冽,据说这里曾经藏着一条黑龙,庇佑此方人丁兴旺。寂静抑或喧哗,溪涧抑或激流,山中水之美不亚于江南千顷一碧的江河湖泊。

江南多垂杨翠柳,风过处,飞花飘絮,常勾起人缠绵悱恻的情思。以前,最不屑最不忍顾的是万木枯槁的败落形状。然而,当我真正置身枯木林中时,得到的却是奋斗,是蓬勃,是死亦高大挺拔,昂扬向上的激励。枯藤缠着老树指向蓝天,树干直愣愣往上冲,树杈或曲或直,或散或收,不论何种形状都仿佛要够到天际一般。不仅如此,枯木并不都是枯黄,有的黄绿相间,有的棕黄,有的焦黄,有的乌黑,有的亮白,有的灰白,有的银白。也并不都是光秃秃,有的落了半边,有的只剩几片悬在那里,还有的拽着风干的果儿摇晃。树干也是不同的。有的皲裂了,脆皮已经卷曲了,仿佛一触即落;有的光滑如洗,白的泛着银光,绿的似卷了一层青苔。大树也好,小树也好,全都定格着夏日里郁郁葱葱,蓬勃向上的形状,只是剔除了那华丽丽的花与叶。岁寒三友中的松与竹成堆成团的缀在林间,昭示着严冬过后的草木葱茏。枯木只是怕冷,酣眠去了。试问在这样昂扬向上的氛围中,谁还将那绵绵情思挂在心头而郁郁寡欢呢?

一头黄牛站在山坡上,将嘴挨着地皮啃草,虽已下过雪,结过霜,它还是能从枯草中寻出美味的青草来。时而抬头俯瞰经过的路人,时而甩一甩长尾巴,或蹬几下蹄子,此时,嘴里一定还在细细咀嚼美餐,欢快无比,看它悠然的神情就知道了。这画面之惬意并不亚于牧童骑水牛。

我曾以为除却江南不是景,现在看来,大错特错。单是冬季山景就带给人无尽喜悦,更遑论春夏秋。我曾讨厌高山障目,现在却觉得山顶是山里人生命的支点,因望不到而奋斗不息,直至把山踩在脚下,活出自己的精彩。

青青河边柳

一场淅淅沥沥的清明雨过后,不经意间,桃红渐褪的长堤上,湿润的柳梢,绿了。晴光暖照里,弱柳扶风,秀色正嫩,千般婀娜。漫步在柳丝轻拂的草径上,肺腑间,就如初涨的溪水一样,既温软,又明澈。泥融沙暖的季节里,迟来的燕子,在轻快的翻飞中,斜剪春晖、呢喃低语。生机葱茏的眼帘外,流金的菜花和涌翠的麦苗,渲染出一围浓郁而闲适的田园风光。

我喜欢在花影阑珊的日子里,轻挽丝丝缕缕的烟雨,无需撑伞,一个人默默地走在柳色沾衣的河堤上。在一阵诗情画意的微醺中,我与清丽的梅风笛韵一起,轻轻走入一幅疏淡而工巧的水墨画,于是,音缓韵长的二月雨,淋湿了我的发梢和衣襟,而我无眠的感觉,却在黄昏的另一端,不停地寻觅——思绪萦绕的故乡。流连在小桥流水的背景里,我依稀看见,一叶扁舟,在“夹岸桃花蘸水开”的时候,轻摇一江蕴碧的春水。此时此刻,你的意象,便在我温暖的眼神里,款款凌波、含羞抽簪。入夜,我的睡梦里,蒙蒙细雨中,一定会有乌瓦粉墙、青石小巷;帘卷西窗时,也一定会有红杏绿柳、草长莺飞……

我喜欢在骤雨初歇的夏日,一个人静静地端坐在清凉的柳荫里。眼前,一泓秀水,一池荷花,几只蜻蜓,交织成艳阳下一首纤丽而婉约的宋词,让人在圆荷滴露的想象中,斟满一壶闲茶,然后,斜倚东风十二阑,独自品味江南水乡的烟柳画桥,和烟柳画桥上――那朵粉红的阳伞。终于,田田莲叶间鲜活的游鱼,以一段平平仄仄的韵律,写入我回肠荡气的诗行。醉眼迷离之间,我看到盛装出游的画舫,在一片不绝于耳的丝竹交响之中,摇曳一橹飘红的流水,在南宋清亮的湖光山色里,随着我手中徐徐打开的折扇,渐行渐近,又渐行渐远。那一阙粉香扑鼻的宋词啊,最终化作我耳畔的天籁之音——柳浪闻莺、夜半钟声……

我喜欢在暮霭沉沉的秋天,伫立在菊香淡淡的杨柳岸,用饱蘸寥落的画笔,轻轻勾勒一轴晓风残月的意境。不知道那一只楚天荡浆的兰舟,是不是还能载得动双溪的伤感和忧愁。冥色渐浓的古渡口,有谁,还在西风残照里,舞动惜别的衣袖?纵有千丝绿柳,又怎能系得住游子的漂泊和天涯的浪迹。一树低啭的蝉唱和一杯简约的黄藤酒,永远定格在《雨淋铃》潮湿的记忆里。寂寞,有时候真的可以绽开花蕊,就如江枫渔火一样,点亮你的心灯,让你在无边的思念里,享受一种巴山夜雨般细腻而甜润的孤独。参差的柳影,不一定要圆满一个“月上柳梢头”的等待,带有缺憾的情绪,也许,更深沉,更浓稠,更悠长……

其实,我最喜欢的是一种随心随意、随缘随遇的性格,一如长堤上婆娑多姿的垂柳,并没有刻意的选择和多余的修饰。真诚地表白,可以让人敞开紧闭的心扉;自然地流露,就能诠释美的真谛;随遇而安,就能繁衍出一片又一片拢翠的浓荫。

我喜爱那给我无限遐想和许多慰籍的青青河边柳。

2.写景类散文 篇二

一、状物类记叙文的教学策略

状物类记叙文是以事物为文章描写中心和文章线索通过描写事物来表达细想情感的文章。状物类记叙文主要是为了通过这种文章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身边的各种各样物品,使学生善于发现他们的主要的特点。该种文章的教学目的主要就是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或者是实践动手能力。

比如,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姥姥的剪纸》这篇文章通过写姥姥的剪纸,来表达作者对姥姥的思念。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为同学们展示简单的剪纸,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动态展示,也可以事先自己剪一些简单的剪纸,以供学生欣赏,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更直观的观察剪纸,感受剪纸的不易以及魅力,既能够使得学生对剪纸有初步的了解,也能够活跃课堂氛围,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可以营造一个十分有利于学习的氛围。然后,在重点解读文中的剪纸,提出“剪纸的代表含义”这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在学生探讨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到,剪纸实际上是姥姥的象征,展现着姥姥的聪颖贤惠,对姥姥的描写实际上是作者在借物言情,表达对姥姥的思念,分析剪纸背后的深厚涵义。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分析作者对姥姥深厚的感情以及对姥姥的思念和祝福,希望姥姥能够有一个完美的结局。对文章的中心思想进行升华。另外,教师还可以在学生学习这篇文章之后,布置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剪纸,这样可以使学生对于这篇文章的理解和记忆更加的深刻,有利于学生课文的复习和巩固。《姥姥的剪纸》这篇文章的语言富有特色,利用对话、心理描写以及借物言情等表达方式来表达作者对姥姥的感情,这里写作技巧能够润色学生的文章,教师应该对这类文章进行详细讲解,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二、写景类记叙文的教学策略

写景类记叙文的学习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文章类型之一。写景类记叙文是以描写景色为主的记叙文。写景类记叙文有两种,一种单纯的写景,另一种借景抒情。借景抒情的写景类记叙文往往不仅仅是描写身边的景色,更多的是通过对景色的描写来间接表达主人公心情思想。借景抒情,这往往是写景类记叙文的特点,也是教学的重难点,教师往往容易忽视写景类记叙文中蕴含的思想情感。写景类记叙文中借景抒情也是一个非常优秀的表达方式,能够润色学生的文章。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鼓励学生观察周围比较常见的景色,并加以描写,以提高学生发现美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对于现实生活充满激情。

比如,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黄山奇松》这篇文章就是一篇单纯的写景文章。因此,教师的教学目标就应该确定为让学生了解黄山奇松的形状、特点。首先,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通过图文来向学生们展示黄山奇松的特点即“黄山松千姿百态。它们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仰,或俯,或卧;有的状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它们装点着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然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校园中松树与黄山的松树有什么区别,更加直观的感受黄山奇松“潇洒、挺秀”。此外,对文章描写黄山的松树的表达方法进行分析,比如,文章运用比喻、拟人和象征的修辞手法来展现黄山奇松的形貌以及挺直的特点,让学生们学会运用这些修辞手法。最后,布置一篇日记,以“校园松树”为题目,让学生写校园中的松树。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再比如,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九寨沟》这篇课文也是很好的写景类记叙文,与《黄山奇松》不同之处在于,这篇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从九寨沟的湖水、植物和动物方面来描写九寨沟,凸显九寨沟“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异兽珍禽”的特点,让读者感受到九寨沟物产丰富、奇珍异宝,简直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除此以外,还有一些注重以景抒情的写景类记叙类文。写景类记叙类文内容多样,是教学的一个重难点,教师应该加以注意。

因此,写景类记叙文的学习,对于小学学生而言是十分重要的,教师需要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景观特点,引导他们结合不同的心境来进行这种类型文章的写作,可以丰富学生的思想。

总而言之,在教学不同类型的文章时,应该通过文章主要所表达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能够充分地学习到该篇文章需要表达的内容。本文主要对于状物类以及写景类这两种文章类型的教学进行了分析,但是实际上还有叙事类、写人类、古诗、散文之类的文章的教学也需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这些都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新版教材熟悉了解,明确改编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3.写景抒情类散文教学策略浅探 篇三

[关键词]写景抒情 教学策略 散文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3-026

小学语文教材在中高年级选编了大量的写景抒情类的散文。这类文本语言清新优美,意境清幽深远,通过对真实景物的描写,抒发作者深切的情感,主观之情与客观之物相融相合。教学这类文章,怎样紧扣它的文体特点,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创设意境,铺设鲜活画面

(一)想象中再现画面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激活学生的生活积累,使学生的思维沉入文本的画面展开合理而大胆的想象,将语言所承载、凸显出来的画面浮现在脑海中。如,教学《田园诗情》的第二自然段时,可要求学生边阅读边想象,将语言还原成画面。在想象过程中,学生将自己的情感和意识融入其中,以自己的心境观照文本情境,有效缩短了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为体悟作品的精妙境界奠定基础。

(二)联想中感受画面

儿童是凭借形象、色彩和声音思维的。写景抒情类文本中的很多词语都具有鲜明的画面感。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这些鲜活的词语,并用直观化的语言将这种画面呈现出来,这样更易于学生沉入意境中。如,教学《田园诗情》的第三自然段,教师为学生播放了《赛马》的乐曲,并以激情的语言渲染,将学生的思维引入万马奔腾的情境中。乐曲的旋律、教师语言,让学生与骏马融为一体,享受到体验的愉悦。

二、体悟情意,品析语言神韵

(一)品原味,感受神韵之概貌

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生命体验,不要将教师自己的体验强加给学生。在学生初次接触文本时,教师要将学生带入文本中,让他们对文本形成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感知内容。如,教学《九寨沟》一课,教师先揭示课题,出示相关图片,让学生说说自己眼前浮现的画面;然后,学生展开文本初读,感受课文留给自己的初步印象,形成对文本的粗浅认知;接着,学生再次自主阅读,梳理文本的写作顺序;最后,在概括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将文本内容浓缩成标题,使他们形成对九寨沟的整体认知,同时将文本的内在神韵根植在他们的意识中。

(二)入其里,感受神韵之真

写景类散文最大的特点在于对客观事物进行细致、形象的描绘,将主人公自身的主观感受融入其中。阅读这类文本,就需要寻其形、入其里,在“活画”的过程中感受诗画的意境。如,教学《黄果树瀑布》第二自然段,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想象,交流自己想象到的画面。在分享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相机聚焦文本中的核心词语,激活他们的原始经验,并进行拓展补充,这样使文本蕴藏的内在神韵丰满、厚实。

三、迁移训练,促进语言生长

(一)传神语词中探寻

写景类文本的语言精妙、传神、妥帖,值得学生深入品味、辨析,是促进学生言语生命发展的重要资源。教学这类文本要将品析的重点放在一些传神的动词、形容词中,让学生感受这类词语对描摹客观事物、表达情意的作用。如,教学《槐乡五月》时,教师引导学生品读描写槐花香味的语句,然后体会“浸”字形成的多种独特的韵味。在反复诵读中,学生意识到在景物描写过程中,适切、准确的动词往往使语言表达得更加生动。最后,教师设置填空题,引导学生填写具体传神的动词。这样,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增长。

(二)形神链接处探寻

散文最大的特点是在形式上自由活泼,不受表达方式的限制。 在这种表达形式下,散文的语言显得韵味十足。根据这样的文本特点,我们可以确定语言学习和练笔的价值点。还以《田园诗情》一文的教学为例。这篇文章的语言灵巧工整,在对称之中又富有节奏感。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感受文本语言的表达美,还要学会运用这种表达特点,把它作为本课语言的生长点。同时,通过运用,学生能进一步体验到荷兰的悠闲、自在,真正达到“言”“意”双得的目的。

总而言之,依据文体特点展开教学是走进文本内核的最佳路径。教学写景抒情类文本,就要紧扣文本之景和作者之情的链接点,在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沉入文本进行感悟、体验、迁移,以提升学生的阅读效率。

4.写景类散文 篇四

1.运用多种手法刻画景物,抒发美的情感。

2.用散文化的表现形式,抒发感受,表达观点。

1.四季轮回,春华秋实,登高望远,临风把酒。自然的造化总是带给人们丰富的情感体验。请你以某种自然景物为对象,展开联想,写一篇文章。

要求:(1)自主选材,注意情感体现。

(2)景物描写要生动,刻画细微。

(3)题目自拟。

(4)不少于800字。

2.用散文化的语言表达某种生活感受。

要求:(1)记叙、议论皆可,注意情感体现。

(2)题目自拟。

(3)不少于800字。

题目l写作指导:这篇作文要求写自然景物。从内容来看,可写景,也可状物。写景主要是借景抒情,通过对自然界丰富多彩的形象进行艺术的加工、刻画,来表达特定的情感和思想。就写景而言,首要一点是要抓住景物的特征,把景物写真写细写清楚;其次是要把“景”和“情”有机地结合起来,或触景以生情,或缘情而写景,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须记住“情为主,景是客”,(李渔《窥词管见》)写景只有“情景交融”,方能“物我双会”。正如王夫之所说:“烟云泉石,花鸟苔林,金铺锦帐,寓意则灵。”(《夕堂永日绪论内编》)写景状物必须蕴情寓意。

状物类散文多为托物言志,有的着眼于对“物象”实体的描绘,也有的重在“物象”精神内涵的揭示,通常是以物寄情或因物生情。无论如何处理,都应当抓住特点,展开联想,使“物”之内情与外形达到和谐的统一。

5.写景类作文 篇五

(四季、晨昏、日月星辰、风云雨雪、城乡景致、大好河山)经典范文:

四季的雨

雨婆婆有四个女儿,她们分别是春雨、夏雨、秋雨和冬雨,她们虽然是好姐妹,但脾气却不一样。

春雨是四姐妹最温柔的一个了。她随着春姑娘的脚步,也来到了春天。她撒下了细如牛毛的雨,似花针的斜落下来,她使正在冬眠的万物们都苏醒了。花儿草儿们都露出了灿烂的笑脸,正在向春姐姐打招呼。看到这情景,我想起了杜甫写的一首诗:“好雨知时节,当春乃花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夏雨是四姐妹中脾气最急的一个,所以夏雨总是来得快,去得也快。她像一个暴躁的小娃娃,一发起火来,可厉害了。一开始天空中还阳光灿灿呢,不一会儿,便天空乌云密布,接着电闪雷鸣,刮起狂风,然后下起那豆大的雨点,打在地上“噼里啪啦”的作响,人们纷纷用衣服捂住头,到处躲雨。风伯伯见人们如此狼狈,便用一股风把夏雨吹走了!

秋雨悄悄地,悄无声息地来,又悄无声息地走。浇灭了夏的炎热,给人们送来了果实累累的秋天。“沙沙”打着地面上铺的金色的叶子,打湿绵绵的地面,仔细聆听,仿佛在敲打着动听的音乐。她把这音乐送给辛勤劳动的农民们,送给了自然界的每一个万物。让大家分享快乐!

冬雨很喜欢千变万化。冬天时,化身为一朵朵雪花,给光秃秃而寂静的大地增添了一副色彩,为下一个春天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我爱雨,虽然她们千变万化,但我依然爱她们……

连绵不断的春雨

“滴答,滴答……”

咦!什么声音如此美妙?令我如痴如醉,活似手指优雅地游弋在琴弦上。我在睡窝里迷迷糊糊地想。拉开有动画图案的蓝色窗帘,答案马上水落石出,原来是春雨,等等!春雨!啊!春天来了,春雨不断地滋润大地,带给大地新的生命。看,一朵朵含苞待放的花朵,一簇簇绿油油的青草缓缓冲出牢固的土层,呼吸到了清新的空气,就连大树上的树叶也似毛细孔全部张开一样,贪婪的呼吸,而这时贪婪已不是贬义词,正是这种贪婪才带给我们绚丽多姿、缤纷五彩的世界。

“滴答,滴答……”春雨连绵不断地下。春雨不像狂风暴雨那样泛滥,它优雅、羞涩持续不断

地下落。每滴一点,便会唤醒一个生命,每多滴一点,便会带来一个新的生命。我们这个世界也将生机勃勃、活力无限。

“滴答,滴答……”春雨连绵不断的下。雨,滴在树叶上,树叶渐渐绿了;雨,滴在花儿上,花儿绽放出自己最美丽的笑脸;雨,滴在芳馨泥土上,土地里长出无数青草,碧绿连天。我被这春雨陶醉了!因为这样的风景如同仙境一样美,一样神秘,感觉自己是在腾云驾雾似的,遨游在这梦幻般的世界里。

“滴答,滴答……”春雨连绵不断地下,春天的雨是温馨的,沁人心脾的,不像冬天那么“凛冽”,也不像秋那么“孤单”,更不像夏季那样“泛滥”,春天的雨是像诗仙杜甫“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描绘了春天的雨温柔如绒、绵绵不断。

咦?怎么没有“滴答” 声了呢?我睁开我那陶醉在春雨时光中的双眼,哦,原来雨停了,这时我发现了一些细微的变化,原来被汽车碾过的小草冒出了嫩芽儿,大树的外围套上了一层碧绿的树叶,原本灰暗的叶子,被雨水滋润得充满了活力,渐渐泛绿了。这时,让我想起了另一首古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啊!……

夏天这个季节

夏天的脚步轻快而活泼,万物也随之蓬勃发展。听,鸟儿们细声的歌唱,悦耳清脆的声

浪混着泥土的芳香,荡漾在欢欣的空气中弥漫开来。花儿们展开了一年一度最激烈的选美大会,争妍斗艳,互不相让,你看,蜂儿、蝴蝶就是其中的最佳观众。台上翠绿的大屏幕,慢慢变成了深绿色的,然后缓缓地拉开了。夏天恰是一位意气风发的少年,健步走上舞台,现出了一片火热的阳光。大树撑开了一把大大的雨伞遮住了火热的阳光,洒下一片绿荫。夏天炎热的阳光照耀到那里,哪里就一片酷热。夏天是炎热的季节。天上那层灰灰的云层已散去,不那么憋闷了,可是阳光更厉害了,没有人敢抬头看阳光在哪里,只觉得到处都很耀眼,天空中、屋顶上、壁墙上、地上,都是白亮的,由上至下整个像一面极大的火球,每一条光都像火镜的焦点,把晒的东西要点着似的。在那大树下随处都可以看到许多人在那里乘凉。一个小朋友热得光着脊梁争抢着水龙头。我和爸爸妈妈在楼下转了一圈,就受不了了,爸爸的衬衫湿透了,妈妈们的脸上淌着汗水,我呢,更不用提了,头发被汗水粘住了,手里一条手帕像刚从水里捞出来似的。

夏天是一个瓜果飘香的季节。破光粼粼的河水,诱得孩子们三五成群的来到河边,在碧绿的河水里尽情的玩耍。各种味道鲜美的水果也纷纷上市了:一个个圆滚滚的大西瓜,一串串紫红的葡萄„„令人垂涎欲滴。

夏天虽然是个炎热的季节,但那许多瓜果令人垂涎欲滴,还是令人比较向往的。

多情的秋

一场风,一场雨。不经意间,秋天已至,又是漫天枫叶时。

秋风瑟瑟,秋雨飘飘。秋天,让人怀念和期待,在秋天,漫步穿过田野,跨过小溪,习习秋风,吹起秋的美丽,随着思绪在寂寞的秋风里飞舞飘扬。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也是厚重的情感季节,在这思念的季节里,在漫天飞舞的红叶中,在漫漫细雨的述说中,在轻轻推开的门声中......似乎都化为淡淡的忧伤,默默地、幽幽地沉静着,无意间绚丽了这个秋季。

月朗风清,最是相思无眠,蔚蓝的月夜,密密的星云 如同撒了一把珍珠,薄薄的月纱,流淌的月海,银色的月浪载你飘向秋的思绪。

风吟,雨潇,秋叶沉寂,秋风静谧,撩起潮湿的心,拂过干涸的唇,涩痛的双眸,朦胧的身影,一切都在飘摇洒落中。

当一片枫叶,落进我的眼帘,当呜咽的秋风,拂过河岸柔弱的垂柳,当层叠的波纹,掠过河水秀丽的面颊,那风那雨,便掀开了记忆......忧伤,弥漫在硕果累累的秋季里。起风了,红叶纷飞,铺满一地,壮观却萧涩,思念痛了,更觉落寞。那个梦,总在痴迷中不醒,那段情,总是萦绕在心中。原以为心静如水,原以为不再伤感悲秋,却还是在乎,梦中的那片枫叶,还是在红尘中徘徊。双目注视,一片落叶入杯,片片柔情,片片相思,片片爱恋,片片惆怅,都在片片枫叶中为你倾诉,为你缠绵。秋风吹不干淋湿的心,秋雨洗不掉记忆的愁,秋夜遮不住寂寞的苦。有幽怨、有感怀、有彻悟、有千百种托不起的心绪。秋的惆怅,秋的哀思,更添秋的缠绵。秋雨,秋叶,秋相思;思绪,思物,思己,更思不清......冬韵

冬天,虽比不上春天的生机盎然,夏天的骄阳似火,秋天的五谷丰登,但冬却有着那独特的韵律之美!

早上拉开窗帘。隆冬将至,一股刺骨的寒风强烈来袭,抬头一看才知道下雪了,放眼望去,它来的是那么匆忙,来的是那么迫不得已。

我穿好衣服赶忙来到楼下,啊!这湿漉漉的地面一下子变成了银装素裹的童话世界,到处是那么雪白,就像柔软的白云。

我用手去触摸那雪,它们看上去是透明的,当你准备细细端详它们时立刻变成了水珠。有的像针形的花朵,有的像夏天飘在空中的柳絮,有的像轻柔的蒲公英在天空飞舞。仰起头张开嘴,雪花准确无误的落入你的嘴里,瞬转即逝就变成了水,咽下去一股凉凉的寒意。一股感觉在血液里流淌。

冬是静谧的,没有蝉儿、鸟儿的唧唧叫声,没有飘来一大片花的芬香,没有农民伯伯“嘿

咻嘿咻”的喘息声。冬是淡雅的。有着高贵的气质,它总是披着一件银灰色羽绒服。典雅、静穆。冬也很爱美,不时把一两块剔透的雪块配于胸前,让你忍不住静下心慢慢欣赏一阵。曾经小鸟栖息的屋顶,七星瓢虫经常光顾的树叶上,雨露歇息的车上,人们想小憩一会儿的长凳上都盖上了一层白棉被……树上开出了一串串梨花瓣儿。积雪厚重的地方与鞋子发生了摩擦的声音,踩上去沙沙作响,发出一种咯吱声

安详如沐浴阳光静心沉思的老者,有着耐人斟酌的无尽韵味。它就是冬爷爷带来的礼物。

冬,不像夏日那样炎热,秋日那样清高,不比春日的温暖,但却更显和煦,更加暖人心怀。冬是银色的世界,是我们幸福的童年!

月景

夜幕渐渐降一下来,阴沉沉的天空似乎要吞没大地,这时,远处的天国、月亮婀娜多姿,在人们面前自信地展示自己。

她,一位天宫中的明珠,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一位神奇的魔女,徐徐地穿过一缕缕轻烟似的云,缓缓上升,好像嫦娥姐姐奔向天空的那样,飘飘如仙„„瞬间,月亮的肤色变了,变浅了、浅了、更浅了、变白了,和雪一样的白,好看极了!月亮白得可爱,但又不白得古板,而是白得透明。她是那样活泼,又那么成熟,又是那么纯洁,她骄傲地射出一道道明亮的月光,照亮了半个沉睡的天空。她就像一位女王一样高高地坐在云端,扫视着美梦中的大地„„

夜深了,天地间的一切都是那么幽静,只有地平线上的那几颗星星,放出淡淡、柔柔的光„„这时,一阵晚风让平静的“夜空”奔腾了起来,巨浪潘滚,而月亮仍旧好好地站着,任风不停地吹,任流不停地打,任海水不停地泼,她都安然无羔„„过了好久,风吹累了,浪翻倦了,“夜空海”平静了,只有那闪闪的玉盘在细浪里飘浮。

月亮让黑暗的夜晚有了生机,有了光彩,有了自信。她能让天空静如明镜、美如缀满宝石的绸带,浅如大海的蔚蓝„„睁开双眼,这绝不是电影,而是月亮的杰作。

6.写景类作文 篇六

蔚蓝色的天空一碧如洗,如同被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那么湛蓝、透亮。不时飘来朵朵白云,它们在悠闲的散着步,这些云朵一会儿像小白兔,一会儿像小绵羊,一会儿像棉花糖……真是千姿百态、变化多端啊!一群小鸟在“叽叽喳喳”地叫着,像是在大合唱,又像是在赞美这风景优美的地方。

树林里一棵棵树木如大伞般高耸入云、郁郁葱葱,茂盛的树叶密密麻麻、青翠欲滴,强劲有力的树枝铺散开来、正向我们展示着它的生机勃勃呢!

树林边一朵朵娇艳的花儿竞相开放。花儿有红的、白的、粉的、紫的……百花齐放、五颜六色、争奇斗艳,好看极了!路旁绿油油的小草铆足了精神,正在微风中伴舞,好像在为花儿的选美比赛呐喊助威呢!

弯弯曲曲的小路指引着我们去探访寻觅,空气中不时飘来的桂花香味真的沁人心脾,让我们忍不住地深深吸上几口,妈妈说我们就命名这条路为“香路”好不好?我们一起拍手赞成。

这里的小河清澈见底,不时还有几条小鱼快活地游着,它们有时转圈圈有时停下来,摇着尾巴、吐着泡泡,也显得异常高兴。

7.写景类散文 篇七

一析景悟情, 景异情不移

在学习和阅读写景抒情的散文时, 其重点是能够析景悟情。在同一篇散文里面, 作者往往会着力描绘出很多幅图景, 作者在散文中抒发的感情也不可能是一潭死水, 而是一条有灵性的河流!因此, 教师应当练就自己在散文中捕捉多幅图景以感悟作者所潜伏的情思的能力。实现这一目的的主要方法就是“景异情不移”。

例如, 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 文中描绘了很多幅图景, 但是每一幅图景所潜伏的作者的情思并没有因为图景的不同就发生改变,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景异情不移”。《故都的秋》一共描绘了五幅秋景, 每一幅都是表达清净和悲凉的意境, 体现郁达夫先生对于故都的秋的强烈热爱、眷恋。如果将这五幅秋景图像合起来看、合起来想, 我们就不难发现作者的情感非但没有转移, 而且还将情感寄予秋景一层一层地深入表达, 更加浓烈地表述出自己对于故都的秋的那种深深的热爱和眷恋, 将秋味渲染得更加浓烈、更加无处不在。

二借助图画等资料创设直观情境

为了能够让学生迅速感知教材课文的内容和情感,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直观的教学情境这一有效途径, 在学生面前展示教学的具体内容。一方面, 通过实物实现直观感受。譬如, 展示实物的样本抑或原形, 组织教学性质的参观活动等。另一方面, 是通过物象实现直观感受。譬如, 可以通过对各种模型、图片及声像等资料的合理运用显现出各种各样的形象, 帮助学生感受到课文的明快性。后一种途径是现代化教学手段中最为常用的, 它能够跨越时空的限制对多种素材进行综合, 赋予语文课堂极大的感染力及生动性。例如, 针对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一文来创设直观的教学情境。笔者将教学的时间安排在开学后的第一个满月夜, 笔者带领学生们一起赏月, 与他们一起观赏月光照在操场边的大树上, 以及洒在宽阔的操场上的斑驳与皎洁。到了课堂之后, 当读到《荷塘月色》中描写月色的地方时, 学生们的脑海里自然会出现晚上观赏月色的景象。譬如, 课文里有一段话是这样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 高处丛生的灌木, 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 峭楞楞如鬼一般……”在以往的教学中, 学生们通常都不能理解“峭楞楞如鬼一般”的树影, 这次学生们有了真实的感受, 就很容易地“触摸”到了课文与实景之间的那种真切、自然, 最大限度地丰富了课堂的内涵。这个案例中的直观情境创设, 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其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等方面也有不小的作用;更为可贵的是, 直观情境唤起了学生们求知的欲望, 使他们亲身体验到发现与成功的快乐。

三归纳阅读方法, 延伸阅读教学

阅读能够帮助学生细细体味散文所描写的景色, 以及作者所寄托的情感。阅读不能只局限于读, 还需要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总结有效的阅读方法。在学生学习了课文之后, 教师还应当针对所学散文的写景抒情的特征对阅读进行延伸教学, 促使学生在更多的散文里更加熟悉阅读技巧, 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 培养学生自主读懂、读透散文的能力。因此, 在通过上述途径开展了《荷塘月色》和《故都的秋》这两篇著名散文的教学之后, 笔者为学生设计了以下两篇著名散文的延伸阅读, 以实现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并巩固学习能力的目的。

一篇是作家吕锦华的著名散文《总想为你唱支歌》, 文中一共对四种不同的图景进行了描绘, 即立于夕阳下的左公柳、生活于沙海中的民勤人、已经枯死的胡杨林以及茫茫的戈壁石。为了归纳借助图画等资料创设直观情境这一教学阅读方式, 笔者要求学生自主寻找、搜集与这几幅景象相关的图画资料, 在情境里感受作者的情思。作者写柳、写人、写树、写石的目的都在于刻画人的精神, 赞扬生存在恶劣环境之下的西北人民 (即文中的民勤人) 的那种坚强不屈的精神, 正是前文提及的“景异情不移”。另一篇是著名女作家陆星儿的散文《小鸟, 你好》, 也具备很强的阅读价值。在文中, 作者在清晨的鸟语花香里描绘了三幅图景, 分别是冬青吐翠、小花初放、小鸟啼啭。作者在散文里面描绘这三幅独具活力与生机的春景图, 正是为了抒发自己大病初愈时那种强烈的生命感。所以《小鸟, 你好》这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也属于“景异情不移”的范畴。《荷塘月色》和《故都的秋》分别是《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最前面的两篇课文, 教学时正值初春, 教师在这个时候积极地进行《小鸟, 你好》的阅读延伸, 能够促使学生更加容易地通过上述三幅图景体验作者对生命的情思, 与作者一起感悟生命的美好。

四结束语

在新教育理念的普及下, 高中语文教育依然面临很多的困境, 需要教师持续地总结教学经验, 改革教学方式, 创新教学方法。只有帮助学生深层次理解写景抒情散文里面的作者的“情”, 才能够使他们透彻理解整篇文章, 实现教学的有效和学习的有效。

摘要:散文最为显著的特点是“形散神聚”, 写景抒情的散文也不例外。“形散”能够促使作者在思接千载的同时做到心游万仞。散文的特征能够将作者寄托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呈现给读者, 而且这种情感的载体往往不止一幅风景。在高中语文课堂里, 教师应当怎样开展教学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呢?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探索了高中语文写景抒情散文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散文,写景抒情

参考文献

[1]牛福文.让“道”在语文教学中彰显树人的威力[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9 (6)

8.例谈写景记事类课文的教学 篇八

瞻景:感受景物的优美形象

这类课文大多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景物是课文叙述的主要对象。因此,把握这类课文一般可以从物入手, 聚焦中心词句,把握景物外在特点,从外形和生长特点等方面感知形象,通过有层次的阅读,读活、读厚形象。例如《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可以从课题导入,引导学生用课文中的一个词语说说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留给人们的印象,从整体上把握樟树蓬蓬勃勃的形象,然后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个词的含义,抓住“课文哪些地方反映出樟树的蓬蓬勃勃”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圈画出有关语句进行交流。重点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揣摩、感受语言文字中渗透的情感,感受樟树“蓬蓬勃勃”的样子。在此基础上抓住 “无论……总是……”这个关联词,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樟树会在什么环境中、什么条件下总是那么蓬蓬勃勃?更深一步体会樟树这种蓬勃向上的顽强生命力,把樟树“蓬蓬勃勃”的形象读得更为丰满。

忆事:领悟独特的表达方法

这类课文是将景、事、人三者融合在一起来叙述的,景中含事,事中有人,事是景与人联结在一起的桥梁。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在感受景物形象的基础上,自然走进往事之中,感受动人的故事;在品味故事的同时品味语言,抓住关键词句,理清课文线索,领悟课文表情达意之法。例如《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写物是形式,写人是目的,物与人形成了本文一明一暗的两条线索,这两条线索又是通过两件事情串联起来的。教学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先抓住第一件事情中反映主人公心理体验的关键词“舍不得”进行品味,由物到事,了解宋庆龄同志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舍不得”的,很自然地生发出为什么舍不得樟树的问题。在问题探究中回顾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香气能够永久保持的内在蕴涵,由事及人,把樟树和宋庆龄有机地联系起来,从物的形象走进人的形象之中,然后抓住后人瞻仰故居并和樟树留影这件事情,引导学生在领略作者由叙写樟树到睹物怀人的行文结构的同时,深化对树与人形象的理解:明白作者写樟树,其实就是在写宋庆龄;作者赞美樟树,其实就是为了赞美宋庆龄。由樟树走向宋庆龄,走向游人,走向读者,走向生活。

怀人:学习故人的崇高品质

这类课文大多是借物喻人或托物言志,学生学习这类课文不仅仅要了解景物的特点,更主要的是学习蕴涵在景物和事情中的主人公为人处世的高贵品格。教学中要着力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描写景物和叙述事情语言的基础上,自然生成主人公的形象,将主人公的品质景物化,将景物人格化。一般可以采用三读展开教学:初读,了解课文记什么事,写什么景;再读,发现事不仅仅是文本表面所述之事,还有衍生的事,景不仅仅是课文所描写的一种景物,还寄托一种志向或抒发一种情怀;整体回读,感受到事还是事,不过是寄托着一种情怀的事,事与情相融,景还是景,不过是表达志向的景,景与人合一。例如《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篇课文,从表面看,文章层次清楚地介绍了樟树的外形及作用,但真正的目的是要借樟树来赞扬宋庆龄高尚的品格和坚毅的革命情怀。因此,教学本课的难点就在于通过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来引领学生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樟树与宋庆龄共同的“精神”。读课文后,学生容易了解课文所写的事情以及樟树的外形特点和作用,也容易知道樟树的高贵之处,但对景与事所蕴涵的情怀还不能理解。这时,可以引领学生仔细品读景与事,明了这是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是宋庆龄舍不得、深深爱着的樟树。在品读中发问:人们为什么要在樟树前留影呢?围绕这一问题,引导学生不仅仅从樟树本身的外在美和内在美来思考,还要联系宋庆龄生平事迹来思考:宋庆龄和樟树有哪些相似之处?为学生打开一个自主开放的学习空间,从而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宋庆龄和樟树一样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她热爱共产党、热爱人民的精神让敌人望而生畏,她爱祖国、爱人民的精神永远不变。最后运用动情诵读、圈点、批注等方法进一步品味出树即是人,人即是树,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就是宋庆龄同志的化身,人们和樟树留影就是在缅怀她,学习她樟树般的高贵品质。

寻影:追求理想的文化向度

教材不仅仅是用来传播知识和进行思想教育的凭借,也是播撒文化的载体,更是一个美丽的倒影。学生阅读教材的终极意义就是阅读自己。因此,我们应从文化的视野去审视这类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因素,借助文化的光辉透过景、事、人,使学生发现和欣赏文化生命的透明性。学生在瞻仰景物、缅怀故人的同时,沿着怀念文化的足迹,解剖自己,抚慰心灵,获取强大的精神动力,努力追寻开启智性和人格发展的新维度,在教材这个倒影中看到自己所应具有的文化视野、精神高度和生命境界。在学习主人公那立身处世精神的同时,积淀自身的文化底蕴,寻找到自己的文化趣味、文化人格、文化精神和文化品质的影子,享受美的人生。例如《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篇课文的最后说人们在瞻仰故居的同时,总爱在樟树前留影。读了这段话,可以引导学生从文化的角度来思考,人们希望留下什么影子?通过品读,学生应当明白,在人们的心中,这已经不是两棵普通的樟树了,樟树的高贵品质和宋庆龄的崇高人格融为了一体。在它们身上看到了宋庆龄精神蓬勃、坚强不屈、一身正气的影子,人们在这里留影,就是在追寻这种文化的影子,希望守护和发扬这种文化性格,并在这种文化向度下寻找到自己的影子。(作者单位:江苏省丹阳市教师进修学校)■

□本栏责任编辑 徐纯军

上一篇:2011-2012年江苏省如东县八年级下思想品德试卷下一篇:离婚管辖异议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