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直统战系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调研报告

2024-07-30

市直统战系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调研报告(精选8篇)

1.市直统战系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调研报告 篇一

话题背景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作为一项党的历史性战略任务,应该落实到每位党员身上。机关党员是党员队伍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掌握着一定的权力,直接参与党的方针政策、国家法律法规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制定与实施。因此,他们政治上是否坚定,党性是否坚强,作风是否正派扎实,业务能力是否过硬,能不能真正执政为民、廉政奉公,直接关系党和政府在群众中形象和威信,关系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和执政地位的巩固。因此,机关党的建设,特别是重要领导机关党的建设始终是人们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当前,机关党员队伍整体素质、精神面貌、工作作风是好的,但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不能完全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甚至有些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具体表现这样一些现象:一是理想信念动摇。少数党员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以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缺乏信心,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改变,以致有的还违法乱纪,腐化堕落。二是执政为民的意识不够强。少数党员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官”念浓厚,作风飘浮,官僚主义严重,脱离群众;有的对待群众简单粗暴,无视群众的反映和要求。三是事业心和责任感不强。得过且过,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不比贡献、比业绩,只比升迁、比待遇。四是能力差。思想理论水平、政策水平不高,依法行政能力不强、解决复杂矛盾本领不大。尽管这只是个别现象,但在群众中却造成很坏的影响。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好,直接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与威信,直接影响党的执政成效,影响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在机关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就是要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切实转变作风,提高执政本领,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要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定政治立场。理想信念、“三观”是管总的东西,有什么样的理想信念、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决定了机关党员会以什么样的工作态度、工作方式来对待工作。一般来说,机关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面对的考验、经受的诱惑很多。要使自己能够经受住考验,能在各种风浪中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站稳立场,就必须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且做到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动摇。作为机关党员,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国思想政治领域的矛盾和斗争仍然非常复杂,西方敌对势力对我进行“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一刻不曾停止。在推进改革开放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今天,我国的社会生活也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由此带来社会思想政治领域出现不同要求的复杂局面。如果我们政治上不坚定,思想上不清醒,对违反四项基本原则、与党的方针政策唱反调的错误言论、错误观点麻木不仁,听之任之,势必影响党和国家的发展大局。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是机关党员具有先进性的一个重要特征。对机关党员来说,在坚定理想信念、坚定政治立场的同时,还要十分注意加强党性修养,增强拒腐防变意识。以身作则,廉洁从政,是机关党员干部必须具备的品格,也是党和人民对机关党员干部起码要求。“物必自腐而后虫生”,“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机关党员必须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增强免疫力,提高自觉性。拒腐防变意识,是一种“拒”“防”并重的意识,机关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必须自觉同各种~现象进行不懈的斗争。只有不断强化公仆意识,强化廉洁从政意识,牢记共产党员的理想追求,才能始终保持先进性,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要牢固树立“为人民谋利益”的服务意识。胡锦涛总书记在西柏坡提出“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这是对机关党员“为谁工作、为谁服务”问题的最好回答,是对机关党员“公仆”角色的准确定位。在现实生活中,有的机关党员在群众面前摆出“父母官”和“主人”的架子,无视群众的利益,出现了“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这事实上颠倒了“公仆”与“主人”的关系。机关党员必须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一方面,要正确认识和对待手中的权力,做到不搞特权、不以权谋私。作为机关党员,要清醒地认识到,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受人民的委托管理国家、行使权力;机关党员还要时刻提醒自己,无论职务多高,无论级别多高,都是人民的公仆;手中拥有的权力,是人民的权力,而绝非个人的特权,它只能用来为人民服务,而不能用来为个人或者小集团牟取私利。因此,必须自尊、自重、自爱,自觉遵守党纪法规,正确使用手中权力。另一方面,要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江泽民同志强调指出:“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因此,机关党员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必须把对上级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统一起来,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要时刻保持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现在,机关一些党员习惯于坐办公室,习惯于发号施令,去群众中了解真实情况少了,真正沉下去搞调查研究少了,把过去同人民群众结成的鱼水关系淡忘了,而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东西自然就多了起来。党中央对此一再强调,“要深刻认识和汲取世界上一些长期执政的共产党丧失政权的教训,从严要求党员和干部”。因此,机关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必须牢固树立群众观念,牢记我们党克敌制胜的法宝,多到群众中去,多到实践中去,‘多呼吸一些清新空气,多感受一些生气勃勃的群众实践,把为人民服务的好事办好,实事办实。要切实提高执政本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是十六大对全党提出的一项新的要求。十六届四中全会又专门讨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问题,并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决定》,明确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党的执政能力需要每一个党员尤其是机关党员来具体体现。按照《决定》提出的“五种能力”,即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的要求。机关党

员提高执政本领,应在以下几方面努力:一是要切实增强执政意识。执政意识是一种高度自觉、高度成熟的阶级意识,集中体现为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阶级责任感;体现为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体现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为巩固党的执政基础而无私奋斗的政治自觉。提高执政意识就必须系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研究总结我党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基本特点和规律,学会用正确的、辩证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观察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会在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下,保持清醒的头脑,把握准确的方向,同任何错误言论作坚决的斗争。二是要全面提高素质。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创新,在知识创新、知识更新速度空前加快的新形势下,机关党员要适应形势变化,担负起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发展的艰巨任务,一天不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一天不学习各种新知识,都有可能“过时”、“落伍”。根据形势对机关党员知识的要求,当前机关党员还应该认真学习经济、科技、管理、法律、历史、哲学知识。通过学新经济知识,提高对经济形势的分析能力和水平;学法律,增强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和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学科技,提高依靠科技手段办公的水平,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三是要增强战略思维能力。机关工作岗位要求机关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具有相当的管理才能和领导艺术,需要敏锐的洞察力和预见性,必须学会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善于在错综复杂的形势下辨别政治是非,把握正确方向。要能够统揽全局,驾驭复杂局面,善于~远瞩、系统地思考问题。通过把握关键环节,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推动良性发展。四是要增强协调能力。协调能力是机关党员必须具备的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一方面是要善于处理好同群众的关系,坚持保持同群众的血肉联系,善于把党的意志与群众意志统一起来。另一方面是要善于求同存异,寻求合作,善于团结力量,形成统一战线,共同为党的事业奋斗。五是要提高驾驭和管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小平同志指出,发展是硬道理。经济建设领导机关作为指挥经济建设的“指挥部”、“服务部”,其成员必须努力研究和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和运行特点,自觉遵循客观规律,不断提高领导经济工作的水平。六是增强开拓创新意识。无论是工作的指导思想、原则要求、工作内容还是方式方法,都要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进步、形势的发展,既继承前人的优秀成果,又要有突破,有新进展。尤其要善于开展调查研究,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前瞻性。

2.市直统战系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调研报告 篇二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关键在于加强党的建设。要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这就进一步明确了执政能力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为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进入新时期、如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不断提高我们党的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是摆在全党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领导干部面前的重要任务。

1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意义

1.1 重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党的历史传统

从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到胡锦涛,无不重视党的自身建设。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夺取全国政权前,毛泽东就把执掌全国政权比作“进京赶考”,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告诫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并警惕“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1]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初,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就大声疾呼,我们“要忧国、忧民、忧党啊!”并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是实现富国强民的必由之路,不坚持党的领导“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2]

历史演进到二十一世纪,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出,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一定要结合新的实际,遵循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党要管党和从严治党,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努力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我党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发挥决定性作用。[3]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继承了党的前三代领导集体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伟大事业。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关系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课题。因此,执政能力建设任务的提出是党在自身建设发展史上的一个创新,是认识共产党执政规律的一次升华。

1.2 新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时代意义

党的历史方位的变化.使党面临着执政和改革开放的双重考验。从国际来说,世界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这两大趋势在继续发展,我国加入WTO组织,一方面扩大了我国的经济开放,和世界经济接轨,另一方面也增强了国际间的贸易争端;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是大国关系错综复杂,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存在,国际安全和反恐斗争方面面临新的形势,各国间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

从国内情况看,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而全面的变化,改革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这一切都给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我们的工作与人民的期待还有不小差距,前进中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础状况没有变,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这个主要矛盾没有变,发展的任务和压力仍然很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必须要求加快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是我们坚定不移的目标,任务也十分艰巨。随着改革的深入,在推动社会协调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方面,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总之,面对新时期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我党应直面这一严峻的挑战,自觉地以改革精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对党的工作机制进行理论创新、体制创新和实践创新,进一步理顺党政关系,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党在为民执政过程中始终充满活力。

2 新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途径措施

2.1 必须着眼于改革和完善党的执政方式

执政方式,主要指采用什么方式开展执政活动。它是衡量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方面也是提高党的执政水平的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执政的方式方法是否科学、规范、合理,对执政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方式方法对路、得当,执政水平相对就高,反之,就会遇到麻烦和问题。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就要不断深入研究我们的执政方式,适应世界文明和国际形势发展的潮流,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适应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要求。

建国初期,我党凭借在长期革命斗争实践中树立起的威信来执掌全国政权,随着党的历史方位和执政环境的变化,我党执政方式的完善已刻不容缓。这就要求我们充分认识党的历史方位和执政环境的深刻变化,从履行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这一根本职能出发,积极主动地改进完善执政方式,健全科学制度,采用科学方法,实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使党的执政活动不断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是党的执政方式的三个基本要素,三者是辩证统一的。科学执政是基本前提,民主执政是本质所在,依法执政是根本途径,三者相互联系,有机结合。这是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党的历史方位和执政环境变化后所追求的执政方式。

2.2 必须着眼于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素质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是执政党长期执政的关键。各级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如何,直接决定着党的执政水平。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关键在于提高各级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的领导水平和工作能力。党的领导干部必须增强执政意识,牢固树立执政兴国、执政为民的思想,真正懂得自己手中的权力是谁赋予的,竭尽全力为人民谋利益,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以建立健全选拔任用和管理监督机制为重点,以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为目标,努力形成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把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来,从制度上保证那些忠诚于党的路线和纲领、具有较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的干部走上各级领导岗位。党的十六大把增强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的“五种能力”作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点,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按照十六大的要求,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在实践中掌握新知识,积累新经验,增长新本领,维护党的执政地位。

2.3 必须着眼于坚持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

坚持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就是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增强执政意识,确立科学的执政理念。这是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观察处理党的指导思想问题作出的科学论断。江泽民同志从坚持党的先进性、增强党的创造力的高度,从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高度,提出了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都要始终做到与时俱进的新要求,提出了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的新思想、新观点。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坚决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将与时俱进的精神运用于观察处理党的事业发展的最重大的问题上,运用于党的指导思想的确定上,明确提出必须坚持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并将这一论断写入党的决定。

同时,坚持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是对我们党指导思想发展历程的科学总结。从一定意义上说,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的历史,就是一部在指导思想上不断与时俱进的历史。

最后,坚持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是以一脉相承和不断创新为基本特征的。从一脉相承的特征看,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紧密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来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从不断创新的特征看,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以实践来检验一切,自觉地、坚定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在新的实践基础上进行新的理论创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总之,只有坚持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不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素质,完善党的执政方式,才能保证党的先进性,才能使我们党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使党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治本色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0.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研究 篇三

党执掌和运行其权力的方法怎样,是否有足够的能力等等,对于加固党的政治威望来说至关重要,同时又会关系到国家治理过程中的有效性。所以,探究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会遇到问题,以及怎样强化党掌握和使用权力的能力,既有利于研究党的合法性问题,又有利于党领导群众进行改革,并实现民族复兴。

关键词:党;执政能力;国家治理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D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2-0038-02

一、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涵义

执政指的是执掌国家政权。执政党即掌握国家政权,把自己的政策、方针、纲领和主张通过政权机构的日常活动来落实的党。因此,党的执政能力常指执政党通过国家权力体系执掌国家政权的能力。更进一步说来,执政党要掌握和运行国家权力就一定要拥有掌控和巩固国家政权的能力;党具备了影响国家治理的能力,故而能够将阶级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能更好地推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建设及社会的发展。

二、提升党的执政能力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联系

(一)增强现代国家治理主体的前提。区别于传统国家治理的那种多个主体共同治理的方式,现代国家治理则更加注重单一主体从上到下的治理。“有效的国家治理涉及三个基本问题:谁治理,如何治理,治理得怎么样。这三个问题实际上也就是国家治理的三大要素,即治理主体、治理机制和治理效果”[1]。有一个良善的治理主体对于提高国家治理效率来说至关重要。

政党治理是我国国家治理体系中的核心构成。通过掌握和运行国家权力,收集和研究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并合理化地整合人民群众来自各方的利益诉求,再经国家权力机关把合理的诉求升华为国家法律制度,最终交由政府机关执行,党参加了国家治理。这个这一过程使得国家治理过程中的各个领域中产生的紧急难题得以化解。由此我们可以这样概括,党执掌和运行政治权力的过程从某种角度来说就是在参与国家治理,党执掌政权的能力的强弱会直接影响其治理国家能力。因此,为现代国家治理系统中的核心力量的党,加强其自身的执政能力就是在不断强化现代国家治理的领导能力,就是为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任务提供绝佳的先决前提。

(二)引领现代国家治理的基本要求。作为现代国家治理的核心领导力量以及直接参与者,党还要领导除她以外的国家治理者的行动,这是因为我国所特有的“以党建国”的历史赋予了中国共产党独一无二的身份,使其责无旁贷的既要成为社会导向的引领者,又要成为长期执政的党。唯有党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能够自如地运用恰当的能力并兼顾到社会的各个层次,同时有能力作为最主要的引导力量领导各层次的国家治理。若是中国共产党特殊的历史地位及其旺盛的生命力使其领导国家治理提供了先决条件,那么我国社会各个领域发展的良莠不齐则促使党领导国家治理成为必然。

(三)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现代国家治理方式中,政党政治已经成为主流,若一个政党是进步和有力的,其所引领的国家也是强大的,人民的生活也较为幸福;相反的情况则会导致国家动荡不安,人民没有了家的归属感。一个政党是否进步首先体现为其根本宗旨,是否为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的;其次体现为其执政能力如何,这最直观的反映了政党是否是进步的政党。

作为我国独一无二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是我国国家治理机构中最为核心的力量。党的执政力怎样,“通过控制和运用国家权力推动社会发展的能力”[2]怎样,一方面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先决条件,另一方面又作为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最为重要的组成。

三、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党的执政能力所必须应对的挑战

(一)经济全球化致使执政环境不确定带来的挑战。自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我国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更加的包容和开放,顺应历史的潮流,党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其最为重要的变化就是成为一个开放的党。在我国实行计划经济的时期,国家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党执政的氛围也就处于封闭的、相对来说较为容易控制的态势。然而,随着全球化的到来,我国加入了世贸组织,全球化这把双刃剑一方面使得我国能够共享世界上先进资源,促进我国更好的同世界上其它国家交流合作,将发达国家的先进的技术引进我国;另一方面却也使得我国难以躲避全球性风险的到来。全球化风险与机遇并存的大环境使得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力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经济作为国家治理过程中的核心部分之一,其是否得到有效的治理也决定了国家治理的其它部分的有效性。故此,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党一定要加强其治理市场经济的效能,进而促进现代化国家治理的全局的发展。

(二)社会结构的转型及价值观念的多元带来的挑战。在未实行改革开放时,我国属于社会结构相对简单且人们之间差距较小的状态。尤其是我国实行计划经济的时期对人们的衣食住行进行了全方位的计划与控制,这也制约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和能力的提升,人们的思想较为保守。人们之间仅有较小的政治地位上的不同,并不涉及太多经济上的差异。后来,计划经济的瓦解和市场经济的建立,人民有了较强的利益观念,勤恳及聪明才智使部分人进步,而懒惰或其它方面的限制使得另一些人被市场经济的大浪所淘汰,人们之间的差距变大。这一巨大变化使得人们的价值观和思想都更加的多元,这些社会现象催生了我国社会各个阶层间的矛盾化,如基层农村的党与群众关系的紧张等。社会各阶层间关系的紧张化等社会问题对党的凝聚力,向心力,社会治理能力提出了挑战,执政党必须提高自身的执政能力以应对这些挑战。

nlc202309021156

(三)政治民主化带来的挑战。

20世纪的50年代以后,全世界大多数政权得以建立都得益于在民主的浪潮的推动。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更是如此,她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使社会主义民主在我国的社会和政治活动中发光发热。虽然由于一些原因,建国初的一段时间民主的思想没有得到很好的坚持,但党很快便认识到,并回归到了民主。但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过程中,党和人们依旧必须面对不同于别国的巨大困难。首先是在国内,刚从几千年的封建意识中解放不久的我国人们,对于民主的概念并不十分敏感,缺少关注政治的热情。因此,党必须采取行动使人民信任民主、接纳民主,最有效又直接的方式就是让人民置身于以真实的民主的生活方式中。其次是在国际上,中国作为较晚发展现代化的国家,在推进民主的过程中难免会有被西方社会所谓的金钱化和极端化的“民主”意识形态的侵蚀的危险。对此,党必须加强自身的执政能力以更好的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四)自身情况变化带来的挑战。不论是个人还是团体组织,若想发展进步就必须跟得上时代的步伐,适应周围环境的发展变化。政党也是如此,既要适应外在环境特别是经济环境的发展而不断改革,又要适应内在自我状态的变化而不断做出调整。特别是为能够保持执政的持续性、长远性,中国共产党更应该不断的提高自身的适应能力以应对千变万化的国际、国内环境,那么尤其应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政党成员的数量是其拥有较强执政能力的先决条件之一,在中国这种大国更是如此。但并不是说成员数量多的政党就更具有力量,因为党组织成员数量越多,就更不容易管理,少数的成员有可能逐渐在思想上和生活作风上放低对自己的要求,导致自我堕落而影响到党的整体形象。而且,党员成分也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变得更加多样,各个层次的成员加入中国共产党虽然壮大了党的阶级和群众基础,但也为党的凝聚力带来了挑战。因此,中国共产党必须不断加强党员的思想觉悟,以及党员的向心力。

四、党的执政能力所面临挑战的解决方式

(一)加强内部治理与打击腐败。

成立之初的中国共产党由于条件艰苦,任务艰巨,以及后来建国初期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情况下,由于党员干部可亲自掌控的资源不多,而且又有思想上较多的影响,大部分党组织干部是清廉的。然而,随着党带领群众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党执掌政治权力的环境不断的改变,使得部分党员干部思想上逐渐被腐化,越来越注重利益得失,背弃了其最初加入党组织的誓言。党的内部组织纪律的好坏以及有无及时的发现问题并妥善的解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党的执政能力,而解决党内的问题最为重要的方面就是要防治党员干部的腐败问题。必须坚决杜绝党组织成员的腐败问题,因为腐败既影响党内的纯洁环境,又影响党在外部的良好形象。

为治理腐败,首先要坚持思想上引导与教育,强调党严惩腐败的决心;其次要限制党员干部的权力,使大家认识到权责有限的事实;再次是制定规范的权力运行制度,使党员干部明确自己的职责和权限。

(二)完善党内的体制机制。作为一种组织形式,政党的外部治理效果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她自我的生存与发展,而政党的内部体制机制有没有形成体系,够不够全面,对党的外部治理能力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组织内部杂乱无章的政党,其外部治理效果也一定是很不好的。在我国,对于中国共产党这一执政党来说,健全党内的民主制度对于完善党的体制机制来说至关重要,这就是在遵循党章的同时要迅速健全党的法制化。另外,提升党组织成员个人的素质与能力也是完善党的体制机制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坚持依法治国,促进党的执政方法的民主化和法制化。

只有更加细致具体地优化党执掌和运行国家权力的方式,才能更有效地加强党的执政能力,促进国家治理的现代化。现在看来,最有效的优化方式之一就是促进党的执政方法的更为民主,推进党依法治国与理政。通过掌握和运行国家权力,收集和研究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并合理化地整合人民群众来自各方的利益诉求,再经国家权力机关把合理的诉求升华为国家法律制度,最终交由政府机关执行,党参加了国家治理。

党执掌和运行其权力的方法怎样,是否有足够的能力等等,对于加固党的政治威望来说至关重要,同时又会关系到国家治理过程中的有效性。所以,探究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会遇到问题,以及怎样强化党掌握和使用权力的能力,既有利于研究党的合法性问题,又有利于党领导群众进行改革,并实现民族复兴。

注释:

[1]俞可平著.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J].前线,2014年.第一期,第5-8页.

[2]王长江著.中国政治文明视野下的党的执政能力建设[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9页

参考文献:

[1]俞可平著.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J].前线,2014年.第一期.

[2] [英]安东尼·吉登斯著.失控的世界——全球化如何重塑我们的生活[M].周红云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

[3]王长江著.中国政治文明视野下的党的执政能力建设[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作者简介:鲁晓雯,女,1988年,汉族,山东省临沂市,黑龙江大学研究生院,政治学理论。

4.市直统战系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调研报告 篇四

通过参加全省工会干部培训后,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工会作为党领导的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作为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在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方面应起到积极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职工群众更加迫切希望工会组织积极履行职责,发挥利益代表和维护者的作用。因此,工会干部应该用理论和实际探索的能力不断武装自己,通过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推进工会自身能力的建设,不断提高组织职工、教育职工、服务职工的本领。作为医疗卫生系统基层工会的干部,要从“提高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能力”、“增强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水平,切实提高维权的能力”、“提高自身改革和建设的能力以及工会干部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个方面提高自身的能力建设。

万玲:医院管理中的激励原则

借助于有效的激励原理,运用各种激励手段,是医院人才管理中的重要内容。激励的方式有多种,但是它们都需要遵循共同的原则。

1、公正与平衡原则。公平对待意味着对每一个人都应有恰当的评价,意味着消除了每一个人的紧张心理和不安情绪,意味着可以更大胆地投入工作。

2、整体与目标原则。激励目标应该是一个目标群。这里既要有医院整体发展目标,以用来凝聚人心,又要有医院的发展走向,用来加强职工的使命感,还要有行政科室与临床科室的具体目标,以促进他们的团结与协作,以及个人的目标,以促使个人的价值得到认可。

3、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结合原则。用精神激励来提高全体医护人员对精神价值的认识,从而更为自觉地投入到救死扶伤的行列中,更为自觉地培养更多合格的医护人才。另一方面,也要重视用物质激励来体现精神价值。

杨丹:我院开展电子文档管理的优势、难点及计划

本次,我有幸参加了国家档案局主办的“电子归档与管理规范培训班”,结合我院的实际,我认为我院开展电子文档管理有优势,有难点,同时也谈点计划。

优势:我院已有OA系统,当初公文处理系统已经把公文的起草、修改、汇稿、审核、签发等相关程序设计进去,这是实现文档一体化管理的基础。

难点:

1、我院目前虽然已实现计算机管理档案,但只限于目录管理。电子文件的管理需要有强大的数据库,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

2、需要各职能部门的配合,大家都在电脑上运用公文处理程序,有电子文件才有可能形成电子档案;

3、厅属单位大部分都只限于目录管理,有的才刚刚开始步入计算机管理,因此,卫生厅也不做特别推广;

4、卫生厅及相关单位发来的文件都是纸质文件而非电子文件,很难形成档案,另外像基建图纸、设备档案要形成电子文件就更难了。

计划:照片档案先行。将每次活动、重要诊疗信息的照片筛选后刻录成光盘,做成电子文档,同时备份纸质档案。

林泰南:福建医科大附一医院修收获

经医院推荐,我到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进修眼科半年。虽然是短短的半年,但我依然感到收获颇多。

一、通过本次的学习,我越发感觉到我院一直强调的要认真学习诊疗文件和正确、及时书写病历、手术记录的重要性,它不但是病情的原始记录,可以为病人的诊疗提供准确的信息,而且也是医院自己逐渐进步的动态记录,对提高医生的业务水平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基本掌握眼科的各项检查和实验,熟悉掌握各种先进眼科医疗仪器,了解眼底血管造影的基本操作。

三、了解了眼科A型、B型超声、彩色多普勒成像及眼科计算机图像分析,还有磁共振检查等。

5.浅析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1 篇五

中共攀枝花市仁和区委党校蒙会仙

十六大报告中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论述,对党的建设和领导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强调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提出了“三个不断”: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断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党的领导方面必须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在同级各层组织中发挥领导作用,完善领导组织,增强执政能力。这是我党多年来首次提出的一个关于“执政能力“的说法。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作为新世纪、新阶段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十六大对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是新时期党的建设理论的新发展。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无产阶级政党始终坚持的一个重要的建党思想。在苏维埃政权建立之初,列宁就指出:共产党执政后如何巩固政权将是“新的异常困难的事业”,“这是一场严峻的考试。”并且要求每一个苏共党员要“用人类已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丰富自己的头脑”,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20世纪90年

1代的东欧剧变、苏共解体说明了一个问题:执政党长期忽视了自身建设,必然失去民心,导致脱离群众,最终丧失执政能力。在新中国成立前夕,面对我们党成为执政党后的新形势,毛泽东同志告戒全党:“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巨”。改革初期,邓小平同志就高度重视和研究党的执政能力问题。他说:“不好好研究这个问题,不解决这个问题,坚持不了党的领导,提高不了党的威信”。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新形势下,江泽民同志发扬与时俱进的精神,对党的执政能力进行了一系列精辟的阐述。他指出:“我们必须继续围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个基本问题,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着两大课题,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我们的事业最终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这些论述,不仅指出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而且赋予了党的执政理论深刻的时代内涵,为新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指明了方向。

“第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由我们党所处的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我们党在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着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肩膀上胆子重,责任大,要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就必须不断增强执政本领。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不断出现,我们要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妥善处理各种矛盾,善于总结新鲜经验,敢于知难而进,勇于开拓创新,这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工作中曾经出现“ 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的情况,这也从反面说明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江总书记指出:“我们的各项工作能否做好,我们能否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掌握主动,我们的事业最终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在新世纪,新阶段,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保证。现在,我们党有6600多万党员,数百万个党组织,数十万名领导干部。历史和现实表明,执政党的建设和管理,比没有执政的时候要艰难得多,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党的建设和管理,又比封闭和计划经济的时候要艰难得多。党执政的时间越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深入,越要抓好自身建设,越要管好党员和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必先从严。历史使命决定了我们党只有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不断提高执政能力,才能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全面反映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时代发展的要求,才能把握党的建设的根本和全局,保证党的建设的正确方向。只有不断提高执政能力,才能

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第三,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由我们党的执政地位决定的。我们党从诞生到现在,已经走过八十多年的历程。从战争年代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党经过长期不懈的奋斗,从被压迫、被屠杀、被围剿的地位,转变为在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居于领导地位。党的地位的这种历史性变化,既为广大党员干部提供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的有利条件,也容易使一些意志薄弱的党员干部产生脱离群众的危险。执政前,在残酷的革命战争和艰苦的生活环境中,党离开群众就不能生存。执政后,能否正确对待和运用人民赋予的权力,能否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对每个执政党成员来说,都是一个新的考验。在和平环境里,党内一些意志薄弱者容易产生官僚主义作风,产生不思进取、好逸恶劳、贪图享乐的思想。有的人甚至违法乱纪,腐化堕落以至走向腐败。这些现象,都是与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和宗旨相违背的。事实证明,马克思主义政党在取得政权以后,不仅脱离群众的危险比执政前大大增加了,而且,脱离群众对于党和人民可能产生的危害,也比未执政前大大增加了。

20世纪80年代末90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就是一个深刻的教训。分析其根本原因,就是执政党长期忽视了自身建设,这些国家的党内严重出现了“四信”危机,问题:即对马列主义信仰危机;对共产主义信念危

6.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伟大实践 篇六

人民日报社论

4月6日,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总结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刘建生摄

4月6日,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总结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贺国强、***等出席大会。新华社记者兰红光摄

新华网北京4月6日电

这是一个充满生机、富有活力的春天。历时一年半的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拉上帷幕,370多万个党组织得到锤炼锻造,7500多万名党员经受精神洗礼,我们党焕发出更加强大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机和活力。

这是一个承载人民期望、担当历史使命的新起点。这次马克思主义集中教育活动,较好地实现了让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要求,为我们党更好团结带领人民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履行党的历史使命,进一步凝聚了强大智慧和力量,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政治基础、组织基础。

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总结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讲话全面总结了学习实践活动取得的丰硕认识成果、实践成果、制度成果,精辟概括了学习实践活动积累的丰富经验,进一步作出了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坚强保证的重要部署。全党同志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实践中巩固和扩大学习实践活动成果,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力量,清醒而坚定地朝着我们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执政能力建设,关系执政基础稳固,关系执政使命完成。我们党执政六十一年、领导改革开放三十一年来,始终把执政能力建设作为一项根本建设,总是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重要关头,首先动员党自身的力量,切实提高执政能力,进而团结带领人民群众不懈奋斗。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我们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为更好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这一马克思主义政党乃至世界各国执政党历史上罕见的伟大壮举,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伟大实践,充分表明我们党具备对全体党员的强大动员能力、教育能力和组织能力。运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是我们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法宝。这次学习实践活动,坚持用科学发展观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武装和统一全党思想,紧扣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着力服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坚持解放思想,突出实践特色,加强分类指导,注重舆论宣传,基本实现提高思想认识、解决突出问题、创新体制机制、促进科学发展和加强基层组织的目标,切实增

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切实提高了党员领导干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使党的执政能力进一步提高,党的先进性进一步增强,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基础更加稳固。实践充分表明,这次全党大规模集中教育活动,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一次富有成效的实践,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一次富有成效的实践,也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一次富有成效的实践,对于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当代中国正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前迈进,我们党正处在新的历史方位。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考验着党的执政能力,检验着全党同志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领。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迫切要求我们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新考验,我们必须始终保持强烈的责任意识、危机意识、忧患意识,开阔眼界、开阔思路、开阔胸襟,进一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贯彻落实到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各个环节,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自诞生之日起,我们党就勇敢担当起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在这一伟大进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推动我们伟大祖国相继实现历史性转变,迎来实现历史使命的光明前景。面向未来,在我们的肩上,还将担负着相继实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实现2049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梦想。这是我们的光荣,也是我们的幸运。

7.反腐败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篇七

【内容摘要】反腐败斗争关系着党的执政能力的加强,关系着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关系着党的生死存亡。本文试从进一步深入开展反腐败工作的角度,研究和探索反腐败工作对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意义,以及促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方法和途径,以更好的指导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主题词】标本兼治

反腐败

促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一、引言

腐败,作为一种历史现象,从本质上说,是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的产物,是腐朽没落意识形态的产物。一般来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前者是指行为主体为其特殊利益而滥用职权或偏离公共职责的权利变异现象;后者则是指国家公职人员为其特殊利益而滥用权力的权利蜕变现象。也就是说腐败是指国家公务人员借职务之便获取个人利益,从而使国家政治生活发生病态变化的过程。腐败是伴随着权力的诞生而产生的,它是权力的衍生物,与权力与生俱来。

纵观历史,我们党经过九十年的艰苦奋斗,历经风雨洗礼,抵御了各种风险,战胜了多种挑战,把四分五裂、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建设成为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正在蓬勃发展的新中国,尤其是引领中国走向了改革开放的繁荣之路;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保持稳定和谐,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显然,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党的正确领导,更离不开党的执政能力的有效发挥。历史已经证明,党的执政能力同党肩负的历史任务和使命总体上是相适应的。但是面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给社会主义阵营带来的严峻考验,面对世界霸权主义对我国的威胁,面对发达国家各方面快速发展的步伐和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生活需求,党的执政能力还有不适应的地方,特别是近年来,一些领域的腐败一直呈高发态势,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构成了严峻挑战。腐败现象的不断蔓延,严重损害了党在人民群众心中的良好形象,破坏了党的执政之基。为此,本文试从进一步深入开展反腐败工作的角度,探索促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方法和途径。

二、腐败产生的原因与危害

(一)腐败现象产生的原因

腐败是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的产物。从原则上说,我国已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腐败应该是去了其存在的根源,也从根本上为消除腐败创造了条件。但是由于我国建立新的制度不久,各方面还有一些漏洞,这就为腐败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在我国,腐败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上的原因,也有客观上的原因。

从主观上来说,主要表现为部分干部理想信念动摇。

由于现阶段社会生产仍然不能较充分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特别容易诱发腐败行为。一些意志不坚定的党员干部忘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发生严重的扭曲,转向崇尚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信念缺失与道德沦丧之后,利用手中公共权力肆意谋私,滋生腐败行为。

从客观上看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权力缺乏约束与监督。我国政治体制不完善,领导干部权力过于集中,可以比较随意地干预经济与社会生活,而对权力行使缺乏明确的制约与监督机制,尤其是“一把手”的权力更是一手遮天。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因此,缺失制衡与监督的权力同样会带到腐败。

第二,制度不健全。由于经济的发展,社会处于急剧地变革与转型之中,在体制转轨过程中,新旧经济体制同时共存运转,出现了许多漏洞和空隙。许多旧有规章制度无法适应改革开放和新形势的要求,而新的制度没又未能及时制定、接轨,致使法制不健全、不完善,甚至存在明显的法律监管真空,给腐败留下了滋生的空间。

第三,打击腐败力度不够。表现在:一是,对腐败查处力度不够,有法不依、执法不公的现象仍然存在。二是,对腐败分子处罚力度不够,腐败成本较小,难以遏制腐败。一方面,对腐败分子的现行惩罚体系,除了追究刑事责任和开除公职的以外,大多只给党内警告、严重警告、撤销党内职务、留党察看处分,或者给予政纪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处分,处分过轻;另一方面,我国贪污罪的犯罪数额起点仅为5千元,个人贪污不满5千元,情节较重的,才构成犯罪。我国刑法及以往的司法解释,对贪污罪追究的起点数额,一般是以个人贪污数额(个人实际分得数额)计算。因此,贪污腐败的违法成本很低,显得没有威慑力。

总之,腐败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道德的缺失,对“一把手”权力监督制约不够,法律制度不健全,干预微观经济的权力过多过大,打击腐败力度不够,以及人民群众在反腐败斗争中的作用还未得到应有的发挥等等。此外,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进一步扩大,国外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也乘隙而入,西方敌对势力又一直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战略等也是引发我国部分干部腐败的一个诱因。

(二)腐败带来的危害

腐败是阻碍社会健康、快速发展的绊脚石,是破坏社会稳定、使党失去政权最危险、最根本的原因。腐败作为寄生在党和国家肌体中的毒瘤,具有极大的危害性。

首先,腐败是危害党和国家肌体的腐蚀剂。它消磨党的意志,瓦解党的干部队伍,最终导致党失去先进性、战斗力和凝聚力。腐败最本质的特征是利用权力损害国家、人民群众的利益,为自己和自己的小团体谋取私利。

其次,腐败是阻碍社会健康、快速发展的绊脚石。由于腐败是利用权力为自己谋取利益,因而必然违背社会发展规律、市场规律,降低工作效率,增加经济管理成本,妨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而破坏社会的稳定。

最后,腐败是失去政权最危险、最根本的原因。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党的队伍腐败,必将使党失去凝聚力、吸引力、号召力,被人民所抛弃。古今中外的政治史表明,腐败是一切统治阶级、执政党失去政权的最重要的原因。

纵观我国历史,从尧舜到殷商,唐宋元明清,再到北洋军阀和国民党统治时期,朝代兴亡的规律基本上是相同的。从兴到亡,一个根本原因就是统治集团内部的腐败蔓延到无可救治的地步;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东欧执政党发生剧变。尽管苏联、东欧国家的共产党丧失执政地位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这些共产党政权执政体制僵化,执政党腐败,在党内形成了既得利益集团,严重脱离人民群众,危及人民利益,割断了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导致执政能力衰退,被人民所抛弃。

由此可见,腐败问题危及政权更替和国家的独立完整。因此,如何反对腐败,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就成了执政党研究的重要课题和急迫任务。

三、反腐败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关系

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反腐败工作是紧密相连、相互促进的。

(一)反腐败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途径

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特点,就是通过具体的执政行为最大限度地实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要求,这是我们党的执政优势所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腐败滋生,社会矛盾加剧,党的执政能力面临严峻考验。如何才能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呢?当前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清除腐蚀执政能力的毒瘤。只有把反腐败工作作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才能保证广大党员干部在复杂的形势下,牢记党的宗旨,经受住考验,不断提高执政能力。

(二)反腐败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保证

党风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是历史的经验与教训。党只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只有坚决遏制、肃清腐败,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理解,得到人民群众的继续支持和认同,才能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否则,党就有丧失执政地位的危险,甚至可能走向自我毁灭。

(三)反腐败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相互促进

首先,反腐败工作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目的,都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获取人民群众的支持、拥护,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其次,惩治腐败分子,督促、规范职权行为,保障权力正确行使,必然促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提高。再次,党的执政能力受到削弱的重要原因,就是党员干部的腐败行为,所以提高执政能力,必须深入开展反腐败工作。为此,我们一定要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强化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加大反腐败斗争力度,促进执政能力建设。

四、加大反腐败力度,促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在如何反腐败问题上,国家高度重视,并且采取了一系列举措进行防治。中共中央十七届四中全会将坚决反对腐败作为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并再次强调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指出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治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加大教育、监督、改革、制度创新力度,更有效地预防腐败,不断取得反腐败斗争新成效。然而,现实却是,近年查处腐败的力度和决心明显增强,落网腐败分子明显增多;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需要多策并举,才能达到标本兼治。

(一)加大治标力度

治标,就是严惩各种腐败行为,把腐败分子的猖獗活动抑制下去,这样才能为从根本上反对腐败创造前提条件。

1、加大查处力度

(1)职能部门要加强联系和协调,形成反腐败合力。纪检监察机关、检察机关、审计机关等,要加强联系、通力合作,该移送追究的坚决、及时移送追究,形成打击腐败合力,强化打击腐败的合力。为了加强反腐败工作,提高协作配合效率,纪检监察部门、检察院、审计部门可以建立反腐败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例会,各监督职能部门通过例会加强交流、通报工作情况,研究解决各个机关协调配合中出现的问题、议题和决策,协调重大个案的查处。

(2)集中精力打反腐歼灭战。在全面反腐败的大局下,以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为重点,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以查处发生在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中滥用权力、谋取私利的违法违纪案件为重点,严厉惩处腐败分子。人民群众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最高评判者,反腐败工作的成效如何,要由人民群众来评判。强调“以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为重点”,既是为了更好地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也是为了进一步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来坚决打击腐败现象;强调紧紧抓住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这个重点,既是为了防止 “上梁不正下梁歪”效应的出现,也是为了反腐败工作取得实效的重要措施。

2、加重处罚力度

加重惩处腐败力度,提高腐败的机会成本。一方面,对有贪污、受贿腐败行为的公职人员,至少要给予开除党籍、开除公职处分,并加大金钱处罚数额。这样就大大降低了公务人员踩踏贪污、受贿底线的可能性。另一方面,要加重对贪污罪、受贿罪的刑罚处罚,通过法律加以威慑。比如修改刑法,使贪污、受贿罪的起点数额提高,这样,打击贪污罪、受贿罪将更有震慑力,也更具有公平性、说服力。

(二)完善治本体系

治本就是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现象,巩固和扩大反腐败已经取得的成果,从根本上解决腐败问题。注重预防,关键是要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反腐倡廉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协调配合和共同努力,需要与经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工作紧密结合。因此,要将预防腐败现象寓于各项重要政策和措施之中。

1、加大制度创新,推进制度反腐

着重抓住容易产生腐败现象的环节来推进体制创新,形成用制度规范权力运作、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有效机制,逐步铲除腐败现象产生的土壤和条件,未雨绸缪。

(1)建立和完善官员财产公开制度。作为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内容,官员财产公开制度是西方发达国家普遍采取的防腐反贪制度。近年来,舆论对官员财产公开化的立法呼声日益高涨,更将其称为反腐败的“阳光法案”。一些地方也在试点官员财产公开制度,比如2008年新疆阿尔勒地区率先在当地廉政网上公开官员财产和2009年浙江慈溪市的“廉情公示”。如果能将官员财产公开制度入法,就可以扩大官员财产申报的对象和范围,充分发挥人大和舆论的监督作用,通过审核、公示、质询、追究、信用记录等环节,有效阻断官员不明财产的无限膨胀,使灰色收入在阳光下现形,真正做到防微杜渐,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2)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对那些应该用市场机制运作代替行政审批的项目,必须通过市场机制来处理;需要进行行政审批的项目,必须建立科学的机制,以堵塞漏洞,减少钱权交易、吃拿卡要的机会。各级政府部门要进一步转变职能,凡是能通过法律、法规、政策、经济方法解决的问题,应尽量避免或减少用行政手段来解决;即使需要采用行政手段来解决的问题,也必须有公开公正的程序,使行政审批真正实现透明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3)完善公共财政投资体制,全面实现“阳光”工程。对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除国家特别规定外,使用财政资金采购的,尽可能纳入政府采购范围,实行政府采购。要防止政府采购出现腐败现象,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公开采购,且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防止名为“公开采购”、实为“暗箱操作”的假公开采购。对重大工程项目一律公开招标(国家有特别规定的除外),加强工程监管,防止出现铺张浪费现象和“豆腐渣”工程,等等。

(4)网络反腐制度化建设。网络反腐打破了传统的反腐格局,拓展了公众实现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表达权的渠道。网络反腐的制度化出口关键在于三个方面。一是网络举报制度的建设,如建立和完善保护举报人制度、举报信息保密制度、举报奖励及补偿制度、网络举报信息受理、处理、时效制度和信息反馈制度等。二是建立网络反腐信息监控与报告制度。对于网络提供的信息,需要认真组织收集和分析,引导网民理性监督。三是建设和完善政府网上电子监察系统,实现监察工作从事后监察向全程监察的转变,大大提高了行政效能和防腐反腐力度。

(5)逐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建立独立的反腐败机构。从制度上保证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加强对司法工作的监督。要建立具有相对独立性、高度权威性的监督机构。国内外实践证明,要实施有效的监督约束,必须建立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高度权威性的监督机构。这一机构应具有相对独立性并拥有充分的自主权,依照法律法规行使其独特的监督使命,才能有效地防止和遏制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比如新加坡的反腐败局、香港的廉政公署,等等。

2、完善民主监督体系,规范权力正确行使

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是有效预防腐败的关键。要按照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的要求,努力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一是要按照权力制约的特点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把对权力的科学配置与对干部的有效监督结合起来,建立健全依法行使权力的制约机制,加强对重点环节和重点部位权力行使的监督,形成严格依法行使权力的程序体系,保证权力沿着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运行。

实践证明,失去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没有有效的监督,就不会有对腐败现象的真正遏制。改革开放以来,消极腐败现象之所以能乘隙而生,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监督机制不完善,监督力度不够大。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监督主体缺乏起码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另一方面是被监督者的自律意识和监督意识薄弱。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在监督渠道上想办法、在制度创新上做文章。完善民主监督体系,一是政府要自觉地强化公仆意识,实行政务信息公开,建设“阳光政府”,然后教育群众增强权利意识,增强民主参与意识,正确行使民主权利;二是要把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结合起来,要支持和保证人大监督、政府专门机关监督、司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包括舆论监督在内的社会监督,扩大公民政治参与,形成监督合力,对权力运行进行全方位监督。三是要把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事后监督结合起来,使监督的关口前移,既防患于未然,又及早发现和解决发生的腐败问题。

3、健全教育宣传制度,加大干部教育力度

开展反腐败斗争,首先要立足于教育,从思想上筑牢反腐倡廉、拒腐防变的堤防。标本兼治,教育是基础。教育搞好了,党员干部的思想作风端正了,精神境界提高了,才能真正构筑起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长城。

首先,要以“保持党的先进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理念”等思想理论体系教育党员干部,督促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进一步树立和巩固正确的人生观、权力观、群众观、地位观、利益观,使每个党员和干部在思想道德上形成良好的修养,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心甘情愿执政为民,自动自觉抵制腐败。

其次,进行警示教育。让遭到惩处的腐败分子现身说法;组织干部观看有关腐败案件的录像资料,增强反面例子的威慑作用,使党员干部从中吸取教训,既不想也不敢腐败。因此,只有多策并举、标本兼治,才能从根本上防治腐败滋生,促进党的执政能力提升,不断巩固党的执政之基,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使党继续引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8.市直统战系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调研报告 篇八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决定》明确提出,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以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关键,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重点,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为基础,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对这个指导思想,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和把握。

第一,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贯彻“四个基本”的根本指针。对于一个执政党来说,党的理论、路线和纲领是思想基础和行动指针,是凝聚党心、赢得民心的旗帜,至关重要。我们党的基本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强大思想武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在党的基本理论指导下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积累了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实践证明,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全面反映和体现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时代发展的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指引我们党在21世纪的征程中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团结奋斗的行动指南,对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具有决定性意义。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最重要的就是按照《决定》的要求,始终坚持这“四个基本”,通过扎扎实实的工作,保证全党坚定不移地贯彻这“四个基本”。把这一条抓住了、抓好了,才能始终保持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本色、特点和优势,才能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第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贯彻“四个以”的工作布局。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不仅要有正确的思想理论指导,而且要统观全局,突出重点,形成正确的工作布局。《决定》从我们党的实际出发,提出了“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以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关键,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重点,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为基础”的工作布局,这对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任何执政党的根基,都在于民众的拥护和支持。人心向背,历来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兴亡的根本性因素。我们党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执政,尤其要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马克思主义根本观点,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全部执政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六大报告鲜明地提出: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这个论断含义深刻,振聋发聩。《决定》强调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正是立足于我们党执政为民的宗旨,着眼于我们党执政兴国的使命,在深刻总结世界上一些执政党兴衰成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我们党50多年来的执政实践表明,各级领导干部的能力如何,直接决定着整个党的执政能力。党能不能始终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能不能带领全国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键在于能不能建设一支高素质干部队伍,造就一大批善于治党治国治军的执政骨干。从现实情况看,我们党的干部队伍和各级领导班子的素质和能力总体上是适应形势任务要求的,但也确有一些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思想理论水平不高、依法执政能力不强、解决复杂矛盾本领不大、思想作风不端正、工作作风不扎实、脱离群众等问题比较突出,严重影响党的执政成效。《决定》把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关键,确实抓住了要害。

任何政党执政,都要通过一定的方式来实现,都要以一定的体制和机制为依托。我们党执政也不例外。实践证明,党的执政体制是否合理、执政机制是否健全完善,直接制约党的执政能力,影响党的执政成效。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执政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正确处理党同国家政权机关的关系,科学规范执政行为、降低执政成本、提高执政效率,越来越成为我们党执政必须解决好的突出问题。《决定》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重点,根本道理就在这里。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也是党执政的重要组织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广大党员是党执政的主体力量,也是党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服务群众的主力军。搞好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使党的基层组织真正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使广大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根本保证,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基础环节。

第三,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贯彻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总体要求。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我们党执政的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这是《决定》提出的一个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总体要求。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体现时代性,要求我们党必须以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增强时代意识,正确认识当今时代特征,全面把握时代发展趋势,紧紧跟上时代进步潮流,积极吸收和借鉴各国执政党的成功经验,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把握规律性,要求我们党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正确把握共产党执政应当遵循的基本理念、基本原则、基本方式和基本方法,增强执政实践的前瞻性、预见性和主动性,避免主观性、片面性和盲目性,使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建立在自觉运用执政规律的基础之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富于创造性,要求我们党在执政实践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永不因循守旧,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造新经验,在探索前进中增长执政本领,在经受考验中提高执政能力,在开拓创新中提升执政水平。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深刻认识和正确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坚持按执政规律办事。共产党执政的规律,就是共产党执政后必须遵循的、反映党执政本质和必然性的法则和客观要求,包括共产党在执政过程中应该遵循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方略,应该采取的执政体制和执政方式,应该巩固的执政基础和执政资源,应该创造的执政条件和执政环境,等等。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全面地论述了战争规律、革命战争规律和中国革命战争规律及其相互关系。而政党执政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和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也是相互联系的。《决定》着眼于我们党长期执政、在复杂环境下执政,从认识执政规律的高度,对党在全国执政半个多世纪的经验进行了科学总结,概括了六条,即“六个必须坚持”。这六条主要经验,科学揭示了我们党执政历史的本质和规律,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乃至政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深刻回答了我们党“为谁执政、靠谁执政、怎样执政”这个根本问题。六条主要经验昭示我们: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党的执政地位和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必须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人民,必须始终依靠全体人民执政;中国共产党要走在时代前列,把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必须始终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从更大的范围看,俄国十月革命以来,从共产党在一个国家执政到共产党在多个国家执政,再到一些执政多年的共产党丧失执政地位,这期间既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也有不少失误的教训。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执政党、怎样建设执政党这两大课题,科学总结80多年来世界上共产党执政的实践和经验教训,从中获得规律性的认识,这对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对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是十分重要的。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首要和根本的是确立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回答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执政党的问题。《决定》强调,要“通过全党共同努力,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党,归根到底成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永远保持先进性、经得住各种风浪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这个总体目标,既与以往我们党提出的党的建设目标相衔接,又反映了我们党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执政党、怎样建设执政党的问题,我们党坚持不懈地进行着探索和实践。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届二中全会上明确提出,把我们党建设成为有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成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强核心。根据这一思想,党的十三大、十四大都明确了把党建设成为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坚强核心这一目标。十四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及其总目标,十五大把这一总目标进一步确定为:把党建设成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十六大明确提出,通过锲而不舍的努力,保证我们党始终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上这些关于党的建设的总目标,都是从我们党的性质、从我们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从我们党肩负的历史任务这样的视角确定的。

《决定》关于“四个成为”的总体目标,则是着重从我们党执政这个角度提出来的。展开来说,党要“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主要讲的是党的执政宗旨,回答的是为谁执政、靠谁执政的问题;党要“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主要讲的是党的执政方式,回答的是怎样执政的问题;党要“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党”,主要讲的是党的执政作风,回答的是如何保持良好的执政形象的问题;归根到底党要“成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永远保持先进性、经得住各种风浪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这主要讲的是执政能力建设的落脚点,回答的是我们党作为执政党怎样才算合格的问题。就是说,这“四个成为”的执政党建设的总目标,与我们党以往确定的党的建设总目标相统一,同时突出了我们党作为执政党在新世纪新阶段必须具备的品格和素质。

执政是世界上任何政党都追求的目标。但为谁执政,不同的政党有不同的回答。我们党是中国各族人民实现自己利益的工具,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正如《决定》所指出的:“党只有一心为公,立党才能立得牢;只有一心为民,执政才能执得好。”我们讲增强执政意识,根本的就是要增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意识。我们讲提高执政能力,根本的就是要提高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的能力。我们讲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根本的就是要把我们党建设成为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尤其需要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决定》第一次鲜明地提出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并将此作为执政党建设的一个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科学执政,就是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理念、科学的制度、科学的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民主执政,就是党要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依法执政,就是党要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领导人民制定法律,自觉带头遵守法律,采取措施保证法律的实施,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实践表明,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是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的重要保证,也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基。

执政党的作风,关系执政党的形象,关系执政地位的巩固。根据《决定》精神,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党要进一步为人民执好政,从作风上讲很重要的是做到四条:一是要求真务实,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重实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力戒浮躁浮夸;二是要开拓创新,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建新机制、增长新本领,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三是要勤政高效,对党和国家的事业高度负责,坚持以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优质、高效地做好工作,切实履行职责,坚决反对敷衍塞责、奢侈浪费;四是要清正廉洁,坚持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严于律己,廉洁奉公,严格遵守党纪国法,坚决反对脱离群众、以权谋私,自觉同各种腐败现象作斗争。始终做到求真务实、勤政高效、清正廉洁,我们党执政就会永远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我们党要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始终保持先进性,始终经得住各种风浪的考验,就必须始终做到“三个代表”。否则,党就会落后于时代,落后于世界进步潮流,落后于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就有丧失执政资格的危险。历史经验证明,始终做到“三个代表”很不容易,尤其是在党的执政条件和社会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更为不易。我们党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就是要不断提高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的能力,在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实践中更好地做到“三个代表”。

总的来说,《决定》提出的“四个成为”的总体目标,是一个全面反映我们党的宗旨、性质和纲领,全面反映时代要求的目标,是一个充分体现我们党博大胸怀、深远眼光和雄心壮志的目标。按照这个总体目标的要求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不断地完善自己、提高自己,我们党就一定能够更好地肩负起执政为民、执政兴国的历史使命。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

《决定》把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确定为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并对加强这五个方面的能力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作出了工作部署。这五个方面的能力建设,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外交以及国家主权和安全,覆盖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同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都密切相关,这表明我们党对执政能力建设的思考和部署是全方位的。《决定》提出要不断提高五个方面的能力,客观反映了新的形势任务对我们党执政的要求。从我们党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和肩负的重任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亟待提高的执政能力,就是《决定》提出的五个方面的能力。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我们党为建设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而作出的历史性选择,既是一个伟大创举,又是一个全新课题。如何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和运行特点,自觉遵循客观规律,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不断提高领导经济工作的水平,是我们党执政必须完成好的一项重要任务。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坚定不移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执政就是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如何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发挥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是我们党执政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旗帜。我们党要带领人民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履行好执政兴国的历史重任,必须大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追求的目标,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这就要求我们党适应经济社会结构发生的深刻变化,始终把握社会发展规律,把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充分调动和凝聚起来,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紧迫任务。

我们党是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进行执政活动的。党要领导人民抓住机遇、应对挑战,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作出贡献,必须不断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

《决定》提出的五个方面的能力,与十六大报告提出的要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驾驭市场经济、应对复杂局面、依法执政和总揽全局这五种能力,既有联系也有区别。说它们有联系,是因为无论十六大提出的五种能力,还是《决定》提出的五个方面的能力,都是我们党执政必须具备和不断提高的能力,应当把它们统一起来加以贯彻,结合起来加以落实。说它们有区别,是因为十六大提出的五种能力,主要是对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提出的要求,侧重点在于阐明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应当具备什么样的执政素质和执政本领;而《决定》提出的五个方面的执政能力,则是面向全党的执政实践提出的要求,侧重点在于阐明同我们党的执政能力紧密相关的任务,应该说内涵比前者更丰富、要求比前者更全面。从提出五种能力到提出五个方面的执政能力,表明我们党对执政能力建设的认识在不断深化。

我们党是执政党,党的各方面建设搞得好不好,都要在党的执政实践中去检验,都要在党的执政能力上去体现。抓住提高执政能力这个重点,可以有力地带动党的各方面建设。因此,《决定》强调要紧紧围绕提高五个方面的执政能力,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使党的各方面建设的成效最终体现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完成党的执政使命上来。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是一种综合要求,必须从多方面坚持不懈地努力。加强党的建设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主要途径。只有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和制度上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不断增强执政意识、完善执政方略、健全执政体制、创新执政方式、提高执政素质、巩固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才有可靠保证。《决定》强调,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关键在于加强党的建设,是很有道理的。

根据《决定》精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一定要贯穿到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中去,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一定要贯穿到党的干部工作中去,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一支善于治国理政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一定要贯穿到培养和造就党的执政骨干的工作中去,按照政治坚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廉政、团结协调的要求,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强领导集体;一定要贯穿到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的工作中去,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使党的基层组织真正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一定要贯穿到党的制度建设中去,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增强党的团结和活力;一定要贯穿到打牢党执政的根基的工作中去,大兴求真务实之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一定要贯穿到树立良好的执政形象的工作中去,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做好以上七个方面的工作,是《决定》提出的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主要任务。我们要按照《决定》的要求和部署,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紧密联系治国理政的实践,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为实现这次全会提出的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目标任务而不懈努力。

上一篇:国际债权人的转机论文下一篇:备战中考:物理常遇问题及解题方法